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健康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G807.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提高大学生健康意识水平”、“构建系统高校健康教育体系”。因此,重视大学生健康教育工程,开展积极的健康教育是贯彻十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学习任务比较繁重,面临着职业压力、就业压力等,更应该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现代健康意识是建立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基础上的,培养健康意识,克服一切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就能保护和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本次研究选择大一、大二护理专业及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健康意识相关知识。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对我校237名男女大学生(其中医学类212人,非医学类25人)进行了生活行为、大学生课余娱乐方式以参加各种社团、健康观念,调查学生的健康意识状况、健康知识的来源、接受的健康教育状况及其希望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或方式来获取健康知识。
二、结果
1.对健康的关注频数
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健康意识88%明显高于非医学类学生的健康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大学生接受健康教育途径统计比较
医学类专业学生的接受健康教育途径统79%明显高于非医学类学生的接受健康教育途径统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论
1.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的形成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大学生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他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从卫生知识、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方式的形成、体质健康状况的改善等来检验健康教育的效果,如此形成调查―教育―再调查的循环教学,形成有特色的大效果。并尊重大学生的愿望与要求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知道那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乐于接受健康信息,并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这样教育才会顺利进行,事半功倍。
2.形成大学生健康教育环境
大学生大部分时间与同学、任课教师相处,其行为和生活方式大都在自然状态下形成,完全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好的“校风”、“班风”、“室风”、“教风”便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学校既是传授专业知识场所,同时还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场所。大学阶段是专业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生理、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观的强化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健康意识,增加卫生知识,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行为。健康教育离不开健康四大基石――平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健康,对于医学院校的课堂教育,所有专业课程均涉及健康知识,因此任课教师及学校应该重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去教育、引导、帮助、指导大学生们,使他们获得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
总之,高校的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完美结合。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是学校和有关部门共同的责任,能否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决定健康教育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1研究对象
我校2013级入学大一本科新生4975人,其中男2683人,女2292人,年龄16~27岁,平均19.7岁。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分组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我校21个专业学院中,随机抽取2个学院2013级大一新生参与研究,选定机械学院461人作为健康促进组(促进组);经济管理学院602人作为常规教育组(常规组),比较分析两组调查结果。
1.2.2研究方案健康教育活动开始前,先对促进组及常规组同学进行了健康知识技能摸底测试。健康教育活动开始后,常规组仅采取常规课堂授课模式,未施加其他任何健康促进干预。促进组则在常规教学基础上,采取了如下健康促进干预:①争取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支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改善大学生的饮食起居、运动锻炼、娱乐学习、医疗保健等方面的环境状况。②安排校医院专职医生定期走访促进组学生宿舍,开展健康咨询及心理咨询服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③促进组各班选取学生代表利用课余时间来校医院观摩学习,以便充分发挥同伴教育效果。④利用校园广播、板报宣传栏、校园网络、报刊杂志及宣传资料等媒介,开展多元化的健康教育促进活动。⑤加大促进组学生主要学习生活环境区域及周围社区的餐饮服务行业卫生监管力度,以加强社区支持。健康教育活动结束后,再一次对两组大学生进行健康知识技能测试。记录两组学生两次测试成绩,分析比较。
1.2.3评价指标健康知识技能测试成绩等级: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2000录入所有数据并初步统计,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健康促进组和常规教学组两组学生在健康教育活动前后健康知识技能测试成绩比较结果显示:健康教育活动前,两组学生健康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健康教育活动后(χ2=1.429,P>0.05),两组学生成绩均有显著提高,促进组学生成绩优秀率(40.6%)明显高于常规组学生(10.8%),两组学生成绩比较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336,P<0.05)。
3讨论
大学年代是很多人向往的青春如画岁月如歌的年代,然而现实的情况其实不然,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迫切需要社会和教育部门的关注,高校的教育应该。加强心理素质和心理卫生教育。
一、造成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的心理承压能力弱
造成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的心理承压能力弱,他们的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压力:大学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相比中学变化很大,一些自我管理能力差,不会主动学习的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大,不知道如何学,考试也常挂科。
生活压力:目前中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贫富差距,价值观世界观的冲突加剧了他们的生活压力和自卑心理。
交际压力: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一些学生从小备受宠爱,任性,自私不懂得理解他人体谅他人,进入大学以后不习惯集体宿舍生活,表现为交际困难,自闭。
情感受挫: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就业压力: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以至于社会上出现大学毕业等于失业的说法。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①
要解决心理问题首先要敞开心门,需要精神的沟通。高校图书馆作为继承前人文化遗产、丰富完善自身精神文化修养的场所,它具有强烈的文化辐射功能,这种特有的文化功能,使图书馆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图书馆特有的馆藏以及相关文化拓展活动,深深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一言一行,乃至对于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都会起到深远的作用。
二、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
(一)开展阅读疗法
阅读疗法是一种藉由阅读图书或接触其他信息材料,帮助读者纾解负面情绪困扰,进而达到身心平衡之状态。通常是由图书馆员、心理治疗师,或其他相关专业人员,针对个别需求,进行材料选择,并利用这些材料给予读者治疗。
阅读没有门槛,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无论你贫贱富贵,自卑还是骄傲都能在书中找到共鸣。恰当的阅读能驱逐孤独让人领悟,净化。诗人但丁说过:“我在悲痛时想在书中寻找安慰,结果得到的不仅是慰藉,而是深深的教诲,就像有人要寻找银子,竟然发现了金子样”。
阅读疗法在高校中也已经开展。2011年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阅读与心理健康分委员会开出了“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对症书目”。此书目由泰山医学院图书馆主持阅读疗法10年、经验丰富的宫梅玲委员开列初稿,经过多位专家补充修订,并在社会上广集意见最终确定的。
书目针对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门别类,有减轻求学焦虑的,有超越困境、激励志向的,有克服交际困难的,有认识和享受孤独、寂寞的,有令人流泪减压、平静心态的,还有减轻抑郁症的。
2012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国内很多图书馆都举办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心书推荐——大学生常用“心灵书方”百种。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将《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对症书目》以写真图在图书馆“书香驿站”上墙。北京工商大学图书馆举办了以“博览经典图书,点燃智慧人生”为主题读者书活动,期间进行了《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对症书目》宣传推广和主题征文活动。
(二)举办健康讲座
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基地应该经常举办一些讲座。很多名人像李开复、杨澜都在大学校园内举办过讲座,他们的人生智慧照亮了无数学生的心灵。不过名人讲座毕竟是阳春白雪。图书馆应该多请一些心理专家,教授、医生,包括校园内的优秀辅导员,老师给学生们传播心里卫生知识,指引人生。从我在书库工作的观察来看,心理学书籍流通呈上升趋势,如果再有心理科一线的专家为大家解疑排惑,让更多的人了解心理卫生知识,这样不但帮助了自己,关键时刻还能拯救他人。
(三)营造舒适的阅读环境,提高馆员素质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4年4月间,选取我校在校大学生200名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一组为常规组,对其免费发放牙刷、牙膏的同时,给予简单的刷牙讲解(刷牙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正确刷牙),一组为健康组,对其免费发放牙刷、牙膏的同时,给予口腔健康知识讲座以及一对一的健康教育会谈,每组各100名。常规组:女生45名,男生55名,年龄20岁~24岁,平均年龄(22.62±1.02)岁;健康组:女生47名,男生53名,年龄20岁~24岁,平均年龄(22.75±1.21)岁,将两组的基本资料进行比对,得出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常规组:对大学生发放统一的牙具,并指导其正确的刷牙知识。健康组:(1)展开口腔健康教育讲座,使大学生积极参加,对口腔卫生知识、口腔的常见疾病以及正确有效刷牙的必要性告知大学生,并将实际的技术操作进行规范的示范,并在讲座结束后进行考核,由考核合格的大学生建立健康宣传小组,对考核不合格的大学生进行延伸性的口腔知识健康教育,并对该组的每位成员统一发放与常规组相同的牙刷和牙膏,同时将用餐后需要进行的口腔清洁、牙线的正常使用方式以及常见的口腔疾病的基本预防和日常护理知识告知给该组的大学生,并对大学生存在的口腔问题进行耐心的解答[2]。(2)进行简单的一对一的交谈,在大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牙齿护理后,对其口腔的健康进行简单的评估。(3)针对于出现的口腔问题进行集中的讨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3观察指标
分析2组在入选时以及6个月后的口腔卫生知识得分。对2组观察对象在入院时以及6个月后进行口腔健康知识调查问卷的发放,调查问卷包括:口腔卫生与饮食、刷牙的意义与方法、口腔卫生的态度与观念。每项分值均为50分满分,分值越高表明对口腔健康知识掌握得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t值检验对本文的入选时以及6个月后的口腔卫生知识得分进行整理和分析,t值检验选自SPSS24.0统计学软件中,并以(x±s)表示对比的结果,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结果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公寓;必要性;措施
0引言
在大学生活中,公寓一直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在大学生公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并且近些年来,大学生公寓发生了许多恶性事件,学生公寓的文明健康活动建设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是大学生公寓文明健康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学生公寓中的实施,对大学生公寓管理而言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高校公寓管理水平,使其更加人性化,更好地为学生、为社会负责。
1大学生公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1.1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管理体系的要求
目前,国家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已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构建高校、院系、学生班级、宿舍四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细化、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切实保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其全面成长。同时也是为了顺应这一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重视大学生公寓的管理,切实落实上级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学生公寓是国家构建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体系,与学生直接关联,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对心理教育学而言只有深入学生的内在精神生活需求,才能使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接受心理教育,公寓是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深入了解的基层,也是学校深入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动向的重要场所,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十分的重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管理体系是学校到宿舍由全面到局部、由上到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公寓是四级管理体系中最为基层的环节,在心理健康教育全局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公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管理体系的客观要求。
1.2公寓在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性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公寓管理中
学生公寓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多半时间主要停留的地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是一种微观社区活动。但是近些年来由于公寓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活动的缺失,致使大学生公寓成为了心理病态重大恶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场所,例如马加爵案件、复旦学生投毒案等,给高校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大学生公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并且在大学生公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能够深入到学生的内部生活中,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动态一手资料,有利于及时地把控学生的心理走向;而且,在公寓中开展心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被人接受。同时在公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
1.3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应用需要以公寓为主阵地开展工作
目前,很多人对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问诊还存在很多认识缺陷,大多数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时更多的是向朋友诉说,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教育方式即朋辈心理辅导。朋辈心理辅导不同于传统的心理辅导方式,主要是依靠朋友同辈之间的心理互助行为,通过日常的交流帮助被咨询者,使心理咨询工作更加地高效、切实解决学生的需要。目前这种心理辅导方式已经在香港、台湾以及大陆等部分的高校得到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且在实行朋辈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必须先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朋辈咨询员队伍,在学校的公寓中与公寓管理员共同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深入到学生的内部生活中,及时地消除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切实的落实。
2大学生公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措施
2.1设立专门的公寓心理辅导场所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生活理念以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比一般人较高,因此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愿意主动地接受心理咨询活动,同时这也为心理咨询辅导场所效能的发挥提供了可能性。目前学校的心理咨询场所大多都设置在教学区,距离学生的生活区较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进行咨询活动,同时学生公寓是学生生活矛盾以及心理问题集中的地方,因此在公寓设立心理辅导场所可及时地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心理问题,使公寓管理体系更加地完整,使公寓管理更加地文明、健康。并且在公寓内设置心理辅导场所也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的深入学生的生活,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2.2在公寓中设置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
在传统的公寓管理中基本上都是设置专门的公寓管理人员,为学生的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但是随着公寓心理病态恶性事件的发展,公寓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心理健康服务也成为公寓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公寓管理需要变革传统的公寓管理方式,坚持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让心理辅导员入住公寓,提升高校公寓管理水平。心理辅导教师入住高校公寓的管理模式,还继承了传统的公寓管理模式,吸收传统管理模式的优点,以健康教育管理内容为中心,为传统教育管理模式赋予新的内容,为其增加新的效能,对公寓管理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3开设心理健康知识专栏
对大学生而言,公寓是其主要的活动场所,也是其主要的生活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为了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入人心,必须重视学生公寓管理,即将心理健康活动深入到公寓管理中,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2.4注重以学生为本,实现公寓的朋辈心理教育
加强对公寓学生队伍的建设管理,以舍长、层长、楼长为主线带动整个公寓,使公寓管理制度和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有机融合,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成立大学生公寓自我管理委员会,由班级心理委员、舍长、层长、楼长中选拔(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优先),配合教师开展心理状况调查、心理危机预警等工作。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党建工作相配合,比如成立大学生党务工作中心、党员工作站让有关党员、学生干部在服务同学的同时进行心理状况的了解、心理危机识别,同时注重增进同学关系,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实现心理健康的朋辈教育作用。
2.5明确学生公寓的育人功能,加强公寓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建设
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也是公寓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供开放性的平台,同时也是宣传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方式。为了更好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相结合,并且确定合适的教育主题,使其具有心理健康的内涵,例如举行“公寓文化艺术节”“装扮宿舍大赛”等活动,一方面通过舍友之间的团结协作,加强同学之间的联系,形成和谐、稳定的宿舍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些宿舍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良好的宿舍文化中,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地消除不和谐因素,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结语
综上所述,公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构建高校全面心理健康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分支,并且在公寓管理中引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的重要新方式,提高公寓管理水平,促进公寓健康、文明发展,为学生创造和谐、稳定、健康的生活、学习、交际环境。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几项具体的措施构建公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学生公寓管理纳入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保障高校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虞跃光,吴文珍,邱萍,等.高校大学生公寓心理健康教育的探析[J].高校后勤研究,2008(6):57-58.
[2]董雪,王娟.大学生公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科教文汇,2015(4):161-162.
[3]祁承勇.大学生公寓的朋辈互助模式研究[J].党史博采(理论版),2015(3):40-41.
一、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
自媒体环境下,使得大学生接受到的各种信息更加多样化、复杂化,这就使得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更加复杂化。对于大学生来说,虽然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的辨别事非的能力,但是其生活阅历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他们正处理青春发展期后期,心理还非常的不成熟,其心理状况存在着复杂、多变的特点,自媒体在思想、道德、伦理、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都对大学生产生着重要影响。然而,自媒体环境下也存在着一些不良信息和价值观,这些不良信息与价值观会导致大学生心里出现扭曲,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其次,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毕业后面临着就业,不论是从学习上还是从日后的就业上,都在存在一定的压力,而自媒体就逐渐成为大学生们缓解压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在自媒体环境中,学生的失落与不满得到缓解,这也使得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偏失,影响了学生判断的正确性。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日益成熟,但是他们还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因此,这就使得自媒体环境下,很多大学生对自媒体的迷恋已不能进行自我控制,他们对智能手机的依赖越来越严重,这就严重地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很多大学生离开手机就缺乏安全感、不知道要怎么进行交际的现象比比皆是。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存在的这些心理状况,就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迫切。要如何在自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二、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究
在自媒体环境下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那么就要结合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通过最适合的路径促进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观念的转变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
1.1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
当代高校讲究德育为先,而后育人,追求学生个体知识、素质两者高度结合。大学生多处于二十岁左右的年龄,虽然价值观大多已经成型,但是仍然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依旧是人生观的重要养成时期,培养能力、人格、知识、道德四者合一的当代学生也是当代高校的教育理念之一。在大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优化培养学生的三观是当代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之一,培养身心健康的优秀大学生不但能够帮助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能够帮助学校树立良好的形象,并且深度体现了现代大学教育的优越性。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现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当代高校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之一。思想变革引起社会变革,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同样适用,学生的思想变革很有可能会引起学生个体的奋发图强或者日渐颓废,当代学生的生理活动、行为活动必须以一定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本人很难适应多样化的大学生活以及钻研度加深的大学学业知识,因此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学生掌握大学相关学术知识的基础之一,由此可见对于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2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现代社会不断产生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便是许多人在价值观形成初期遭受了重大变故或者遭遇强烈刺激,形成了偏激的价值取向。与之相关,大学生在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只有具备了正确的心理价值观念,才能对于现实拥有一个客观、合理的评价,才能拥有更加强大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个体来说,高校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心理价值取向,可以帮助其更好适应现代社会,减少与他人、社会的矛盾,而与此相对,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的年龄阶段,他们拥有强烈的个体意识,崇尚个人合法权利的保护,这既是大学生闪光的一面,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大学生非常强的叛逆心理,导致其偏激的情绪活动以及冲动的性格特点。因此,对于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满足大学生个体身心结合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能够满足大学生与社会之间和谐发展,使得大学生更加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加强对自我认知的训练,对自身有一个客观合理的判断,帮助大学生进行合理的人生道路的规划,以帮助学生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
1.3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并没有形成具体明确的规划,也就是说,许多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迷茫之际,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是模糊的。与此相应,现代经济社会出现大量失业现象,分为两种情况失业:一则是大量工作无人做;二则是很多人无工作可做,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便是多数人并未对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评判。大量的失业又容易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比如财产纠纷、生活问题甚至犯罪。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其在提升心理素质的同时,促进自我认知的形成,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以后的创业、就业形成正确的认识,减少失业的同时减少了社会问题的发生,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社会经济发展又会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两者形成良性循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2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模式单一
基于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当今多数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开办相关讲座,并且强制学生去听此类讲座,心理教育模式过于单一,并未普及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或是寄托于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学生自行组织的心理社团活动,并未有专业的人员或者课程对学生展开相关教育。多数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教学割裂开来,导致学生单方面学习心理知识或者单方面学习学术知识的局面,形成了常见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孤立形式,学校并没有将心理教育纳入大学生日常教育之中,并未对其进行相关的全局规划,导致学生教育仅有形式而未达到实质效果。
2.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封闭
大多数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时,仅仅将心理教育理解为学校教育,而未注意到学生终究是要走向社会的,忽略了学校心理教育与社会教育接轨的重要性,导致许多学生空学诸多心理理论,但是实际心理承受能力偏低的现状。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以课堂或者讲座的形式开展,并没有注意到学生日常生活才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的课堂,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学生在知识上高谈阔论,而在实际处理中手忙脚乱。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注意到学生班级人际关系以及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因而导致学生对于周围人际关系的漠视,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事倍功半。
2.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来说,新的模式耗费精力多,学校支出大,耗费资源远远多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因此,多数学校挂羊头卖狗肉,表面上实行了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本质上还是处于老旧的模式之下,依旧存在封闭化的教育模式、单一化的教育途径等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多数高校拥有心理健康普查以及学生个人的心理档案,为学生开展相应心理课堂以及心理讲座,最后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开设心理辅导咨询,但是实际上,这种教育模式依旧是传统的事后处理和事后控制而非现代心理教育理念所推行的事先预防。因此,多数学校看似实行了现代化的心理教育课堂,但是实际上并未改变,并且这一形式化的心理教育模式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便是缺乏科学的理论作为行动指导。
2.4教育内容枯燥,学生参与度低
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乃至到了大学,目前国内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大多数时候处于被动参与教学活动,失去了对于所学习内容的积极性和热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亦是如此,学校强制开展讲座活动,学生被迫参与讲座而内心则对学校的相关活动进行抗拒。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陈旧,讲授知识枯燥无味,学生不愿学,也导致讲师失去了教学兴趣,因此讲师愈发不愿教授,学生不愿学习,形成恶性循环。
3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以及相关途径
3.1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坚持的原则
3.1.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日常实际生活相结合,高校只有将心理健康教学理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才能探索出适应本校学生的教育模式,也才能适应学生的个人情况,从而在不断的结合中形成独具自身特色的新教育模式。高校在开展相关课程时,应该注意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程度,相关教育工作人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或者结合相关社会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掌握能力。
3.1.2以学生为主的原则
鉴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校必须改变当前的教育方式,追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工作从学生出发,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学习积极性。
3.1.3个体化原则
不同学生所经历的人生阶段不同,其人生经验以及知识系统结构也不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应该在普遍开展工作的基础上,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点,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差异化教育。学校在对每个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充分考虑教育时机、教育地点、教育方法,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公平的心理健康教育。
3.1.4阶段化原则
学生在进入大学的不同阶段时的心理活动是不同的,比如刚入学校的大一新生充满好奇,大三学长相对迷茫,大四毕业生具有模糊但基本正确的人生规划。因此,学校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3.2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3.2.1创造适合心理教育环境的环境
磨刀不误砍柴工,要进行新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创造新的适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学习的环境。校园环境是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主要阵地,环境创造要注意符合学生整体的价值取向以及学生综合意见。
3.2.2加强相关人员培育
学校应该打造一支强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顺利实施。学校可以通过与社会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合作,提升自身心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升学校整体的师资力量。
3.2.3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大学生的发展现状对潜能开发提出了要求。近年来,各大学和教育行政机关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但随着所谓“最难就业季”现象的出现,不少大学生专业理论与技能不够扎实、社会交往能力不足等能力素质的欠缺问题暴露无遗。大学生不仅就业能力不足,创新创业能力更是欠缺。部分学生自上大学之后,没把学习和发展当回事。在中国,能考上本科层次高校的大学生其智商毋庸置疑,为什么还会出现上述现象呢?这些现象的出现,可能与学生自身不够努力有关,更多的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的教育管理理念等密切相关。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有些模式和理念确实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甚至阻抑学生的发展。比如,有些课程内容不能及时跟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差强人意,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特点,学生课堂学习的投入水平较低;实践育人的理念没能很充分的执行,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等等。所有的这些现象,严重阻抑了大学生潜能的挖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影响因素。所幸的是,这些现象已经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及许多教育人士的关注和重视,正在想方设法地进行改革。因此,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也是大学生的发展现状所要求的。
充分认识大学生潜能开发的重要性,积极思考并探寻有效开发大学生发展潜能的思路与策略,对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也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的成效。同时,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涵和功能,促进大学教育质量的提升,促使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了有效实施对大学生的潜能开发,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澄清功能认识,准确定位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各级行政领导、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以及从业教师应澄清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功能的认识,明确意识到潜能开发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一些专家和从业者的呼吁下,教育部已经修订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并把潜能开发纳入了新的纲要之中。从教育行政机构的角度,相关机构应尽快组织修订大学生的指导纲要,把潜能开发目标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中,并引导各高校认真研究如何在现有的工作机制中有效开发大学生发展潜能。当然,开展此项工作也需要一定的时日和程序。从各个学校的角度来说,应该把潜能开发立即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并尽快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中。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疾患已经成为高校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这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也严重地威胁着学校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尽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了十多年,但存在诸多问题。诸如: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到位;课程开设不系统;忽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渠道单一;队伍建设缺乏专业化等。本文从充分认识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正确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着力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努力创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五个方面,阐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措施,以期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充分认识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通过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等方式,引导和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各自的侧重点。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大学生的思想层面,更多地对大学生思想动机、人生态度、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研究,注重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则偏重于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它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更关心学生合理的内在需求,更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更强调在社会规范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了解人的心理活动,来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有助于在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过程中,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使教育手段更具科学性。
二、正确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以往众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是以预防及矫治各种心理疾病以及不良行为为目标,是为了解决大学生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工作的重心仍然放在对心理危机的干预和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上。这种课程目标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局限,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不够显著。笔者认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心理发展教育与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上,而不是对心理疾病的治疗。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一项普及性教育,要求在校的每一位大学生都要接受这一教育,让学生科学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新理念:了解自我、保护自我、健康自我;在学生中树立一种“健康的人也需要心理保健与心理咨询”的观念。它的目标应定位于“面向全体,重在发展学生的潜力,促进全体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健全人格的形成和个人的积极成长上”。
三、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从普及教育、专题研究、全程辅导、主题活动、网络途径、艺术干预等多种途径加以开展。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针对不同群体需要的进行专题研究,如当代硕博研究生的生涯设计与职业规划的研究,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从学业自主到人际关系的适应、从亲密关系到情绪管理、使其能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同时可以通过网络途径开展个人心理辅导工作。从具体操作看,可以从众多方法中选择适合学校特点的方法,诸如: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但这不是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更不是按学科教学的思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运用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以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修养,提高自我评价能力;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使老师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进行团体咨询或个别咨询,帮助学生扫除成长中的障碍和烦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班级、团队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磨练意志,锻炼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良好个性的发展。
四、努力创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故而,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这些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因此,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力量,创造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五、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工作是能够及时对那些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必要的帮助,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自己良好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完善相关组织机构 成立由校、学院、系、学生各职能部门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在师生中建立“观察、发现――鉴别、监控――干预、处理”的网络体系,做到“人员到位、资金到位、管理到位、责任到位”,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完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为科学、系统、全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资料,以便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防患于未然;同时将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落实到班级和寝室,把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问题与事件处理在萌芽中状态。
(三)加强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 通过开设心理咨询热线、心理门诊、心理咨询室及思想交流室等,由心理学专业人员、心理学教师及政治辅导员担任心理问题咨询专家,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及时疏通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努力构筑网上心理咨询平台,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四)针对高危群体开展预防性团体辅导 例如:针对新生应开展养成教育、适应性教育及人际交往、学习辅导活动等,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新环境心理适应期;针对特困生,应积极完善助学体系,以保障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同时通过开展艰苦朴素教育、诚信教育等,引导学生艰苦奋斗、自强自立;针对毕业生,要构建大学生成才服务体系,开展就业指导、就业咨询、考研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等,努力提供就业信息,搭建就业平台,拓宽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心理减负减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育人为本;育人大计,正心为本。”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让大学生树立“成长比成绩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的理念,积极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利用一切资源开展丰富度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作者简介:宋爱红(196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本科,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心理学,教育学, 图书管理。
参考文献:
[1]杨芷英.浅谈心理疏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J].思想理论导刊,2009(4).
[2]董文军.谈心理健康教育的五大原则[J].教育探索,2007(11).
作者简介:欧晓霞(1980-),女,山东平度人,大连民族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王崇(1981-),男,黑龙江牡丹江人,大连民族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讲师。(辽宁 大连 1166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民委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科研课题(项目编号:C-2-9、B-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203-02
民族院校大学生不仅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也承载着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希望。如何帮助民族院校大学生克服由于各种因素产生的心理焦虑、心理障碍、心理失衡等问题,加强改进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民族院校的重点研究课题。
一、影响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1.就业困难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全国大学持续扩招,全球经济不景气,使本就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迫使大学生毕业时不得不直面激烈的竞争。民族院校大部分学生认为,无论是学校牌子还是个人水平,与其他普通高校尤其是重点、名牌大学相比,均有较大的差距,在就业的竞争中均处于劣势,部分学生甚至认为毕业即失业。对于心理承受力较差、心理适应力弱的学生来说,这是难以接受的现实。恐惧、焦虑、烦躁的情绪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处境无能为力,对前途失去希望,更有甚者认为生存没有意义。
2.经济压力大
民族院校大学生大多来自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家庭贫困、高额的学习和生活费用给他们个人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在贫困背景下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大学生大多自信心不足、自卑感明显,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敏感、自卑、性格孤僻、内心孤独失落、自我封闭、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此外,受社会上“拜金主义”的影响,一些学生常有“学而无用,金钱才是硬道理”的想法,导致部分贫困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不平衡。
3.学业压力大
民族院校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主要来自于外部环境刺激。考研的学生不仅要上辅导班、听讲座,还要上专业课,选择毕业即就业的学生要准备考取各行业的资格等级证书,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紧、压力大。另外,来自家庭的中国式“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要求和期盼,使得许多高校毕业生具有巨大的心理压力。
4.沉迷网络
当代社会,网络以全新的方式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冲击着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和道德观念。互联网给人创造出一种虚拟的环境,经受多方压力的大学生在这种虚拟环境中,体验着一种情感,使自身沉醉于一种虚拟的满足中,得到了一种逃避的方式,以屏幕为界面来回避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处境。一些学生对游戏、网聊、网恋钟情和迷恋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
二、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受到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各民族院校基本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受教育观念和客观条件等方面的制约,这项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重治疗、轻预防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管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教育实践上都基本沿袭了以往的病理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模式,[1]侧重于心理问题出现后的干预,而非积极的引导。心理教育者关注的重点不是学生本体,而是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其结果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忽略了学生潜在的积极特质,偏离了对学生潜能的开发与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一重要目标。
2.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相对薄弱
高校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班导师完成。他们在心理健康咨询方法的运用以及咨询经验等方面比较欠缺,不能正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发展规律,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另外,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没有专项资金培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使其无法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心理课程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普遍借鉴西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部分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等方面缺乏系统性,实际教育过程表面化、形式化,导致学生仅将心理课程作为拿学分和高成绩的捷径,这与开设心理课程的预期目的,即教育学生“自爱、自重、自珍”背道而驰。
三、改进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日常教育、课堂教学、心理问题筛查、危机干预、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需要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保障。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在高校经费中列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经费,确保专款专用,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办公场所、设备有保障,从事心理教育的专业人员、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待遇有保障。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
民族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民族院校可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2]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一是各高校应按照规定的师生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用优厚的待遇,良好的发展空间吸纳专业人才;二是加大培训辅导员、班导师等兼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力度。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毕竟只占少数,学生很少去心理咨询室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还是班导师、任课教师、辅导员。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使其有效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建立四级心理健康干预网络
高校教师工作繁忙,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时间有限,不能及时发现和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也不可能帮助所有的学生。要使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效开展,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学校应成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干预网络。在宿舍和班级选出心理委员,对他们进行心理课程培训,让他们成为教师的助手,及时向导师、辅导员反映同学们的心理状况;导师、辅导员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发现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要及时报告院心理咨询中心,由专业心理教育者帮助其解决;同时,学校的心理教育措施又可以通过学院、班级、宿舍贯彻落实到每一名学生。
4.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特质与环境、社会背景分不开,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3]民族院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的文体活动,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各项才能;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给予学生尊重与理解,使学生在民主平等的管理风格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形成自主品质;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让学生客观的评价过去,积极的接纳现实,乐观的展望未来,使学生在处处、时时、事事中不断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关怀,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5.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民族院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根据学生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普及必要的心理学知识,避免形式化、简单化。教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课堂和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心理训练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自我完善心理机能,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6.加强民族文化的研究
民族院校的生源约60%是少数民族学生,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是民族传统文化构成的核心,是民族成员所共有的区分事物好与坏、对与错,并决定可行或不可行的基本评价体系。[4]当本民族的价值观和其他民族的价值观产生差异时,学生很可能产生困惑、无所适从的感觉,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专业心理人员和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应加强民族文化的研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时,应充分考虑到各民族学生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人格特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参考文献:
[1]周炎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0,(7):50.
一、“微生活”的新时代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物都被冠以“微”的名称,例如,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旅行、博客工作群等。“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地占据了整个网络平台,因此,现代社会已悄无声息地进入了一个“微时代”。随着这些“微”事物的兴起和蔓延,中国网民俨然进入了一个“微生活”时代。“微时代”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可以在生活、学习,或者是工作的缝隙时间来阅读信息,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微”事物使人们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如今商家、媒体等使用微博、微信与消费者和观众互动已经成了一道新风景。今年全国两会,不少代表、委员和记者也互加微信,方便沟通和做好报道。“微”事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变化,人们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浏览新闻、互动交流,不再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现在大部分人的生活每天以“微”事物开始,也以“微”事物结束,刷微博、微信已经成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微”事物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朋友聚会,大多数人都在忙着发微博、微信,于是完全背离了聚会的初衷。“微生活”时代使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于是很容易患上手机依赖症,影响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二、“微时代”对大学生的影响
当代“90后”大学生是在网络科技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深受网络科技的影响,“微时代”的到来更是极大地挑战了他们的价值观和心理素质。
(一)“微时代”满足了大学生的需要
当代“90后”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优越,总是希望被关注和尊重。微博、微信等平台使他们能够自由地展示自我,“关注”“朋友圈”等功能更是满足了他们希望被关注的需要。大学生可以随意地在微博、微信平台上共享自己的照片,记录一段生活感悟,宣泄一下糟糕的心情,这能使他们放松心情,排解压力。微博、微信的“关注”“转发”“评论”“摇一摇”“附近的人”等功能极大地拓宽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大学生通过这些功能与微博、微信中的好友互动、交流,结识新的朋友,而且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这满足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
(二)“微时代”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微博、微信受到当代大学生的热捧,“微博控”“微信控”更是当下的热点名词。部分大学生过度使用微博、微信,他们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微博、微信的更新,吃饭、走路、上厕所、睡觉前,甚至上课都在刷微博,聊微信。如果某天手机丢了或者是断网了,他们就会浑身不自在甚至莫名的烦躁。大学生如果过度使用微博、微信,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还可能使他们产生厌学心理。大学生如果整日沉浸在微博、微信的虚拟网络世界,不参加学校的社交活动,可能导致现实人际交往恐惧、自闭等不良心理。“微时代”使大学生习惯了简短快速的阅读,因此,去图书馆看书的大学生越来越来少,大学图书馆也成了部分大学生休闲上网的场所。
三、“微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如今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微博、微信上分享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们也更愿意通过这些“微”网络平台来沟通交流、接受各种信息。因此,“微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借用这些“微”网络平台,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实施心理干预。
(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微博、微信平台
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相比,微博、微信平台将更有利于学生获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信息。微博、微信信息非常方便快捷,而且字数一般不多,所以学生更愿意浏览和阅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该建立微博、微信平台,并通过学校网站、宣传橱窗、广播站等途径来宣传和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在微博、微信一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一些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来给学生推荐一些心理学书籍、心理影片等等。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微博、微信这一平台,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给大学生正确的指引。
(二)通过微博、微信平台,掌握学生心理动向
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阶段,他们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且他们还承受着很多方面的压力,他们不愿跟父母沟通,有时又羞于跟朋友表达,于是网络就成了他们表达情感,宣泄情绪的一个平台。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毫无保留地发表意见,表达愤怒,宣泄不满,心理工作者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平台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实施心理干预。微博、微信平台的开放功能为心理工作者提供了监控学生心理动态的窗口,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在微博、微信平台上直接与学生交流,及时解答问题
微博、微信使用的便捷性使我们能随时随地操作,大学生更是热衷于刷微博、微信,心理健康工作者应该借助这个平台来与学生进行交流。因此,心理健康工作者要标注好明确的在线时间,这样学生有问题就可以来与教师直接进行交流,寻求教师的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定期建立讨论群组,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自愿参与讨论,讲述自己最近的烦恼和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他人问题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及时对学生的问题给予专业的指导和解答。
参考文献:
[1]欧阳文芳.“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J].学术研究,2013(12).
[2]陈丽雯,王家成.“微时代”对高校心理工作者的启示[J].科教导刊,2014(9).
[3]张丽芬.微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载体[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5).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研究”(GH14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