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小学数学国培研修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1-17 18:03:1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数学国培研修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学数学国培研修总结

篇(1)

二、研修内容及措施: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多看教育教学专著,并认真做好笔记,努力提高个人专业素养。

2、发挥网络平台优势,开展网络研修活动。积极参与本校和上级部门组织的新课程网络研讨活动。

3、认真解读小学一至六年级数学教材和《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和编写意图以及相应的教学目标。

4、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各种教学教研活动,密切配合教导室搞好信息化教学工作。

5、深入课堂学习,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充分发挥街道名师、教坛新秀的引领作用。虚心向同行教师们学习,争取多听课,取众人之长,弥补自己学科知识的不足,本期力争听课不少于20节.通过课堂展示,课后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篇(2)

一、聆听——积极主动的学习珍惜这次培训机会,认真遵守培训院校的各项要求,每天提前到学习地点,按时参加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做好笔记。无论专家报告何种风格,都坚持在最快的是时间内调整思路,融入专家报告,解读专家思想,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

二、参与——向专家请教对报告中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找机会向专家请教。并努力向培训的教授提出心中的疑问和困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学习,各位学员都是各个地区的一线教师,他们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或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篇(3)

第一,学习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技能。比如:“淘宝”购物开了“洋荤”,尽管是出不了少洋相,但至少是“跌跌撞撞”地体会了一下现代网购生活;以前自己就从没有在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时使用过相关数据统计图表,这次学习学会了相关的使用技能并得到实际的操作;对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小学数学的测试命题技术与创新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更好的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在遇到一些自己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时,我或者向其他的老师虚心学习请教,或者充分利用网络,对相关的领域进行搜索、学习和借鉴。

篇(4)

去年,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2015”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学习,此次培训是通过电脑、网上课堂自学,虽然是这样,但是我认真聆听了专家们的讲座,与同行在互动平台进行了热情洋溢的交流,及时写了研修日志,总结、发帖、回帖,和认真撰写并及时上交作业。通过培训让我懂得了很多以前所不了解的知识,让我感觉到真是学无止尽,觉得受益匪浅,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理念得到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促使了自己在以后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现将我培训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此次培训不但全面,而且细致,有各种软件培训实践。“国培”为我们这些在职一线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机会,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学习期间,专家们精彩的讲座一次次激起了我内心的感应,更激起我的反思。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中,我收获着专家们思想的精髓,理论的精华。听了教授的讲座,我进一步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知道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对于课堂教学的意义,在教学中,利用电子白板多创造互动机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以促进学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要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使他们能够通过主动参与、学会学习、得到发展。

在培训学习中,特别是各位专家在专题讲座中,阐述了自己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独到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对数学思想的探讨,在专家们的引领下,我对新课程有了全新的理解和完整清晰的认识。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在平常的教学中,自己思考的太少,只注重上好每一堂课,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缺,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终身发展考虑的不多。通过学习我转变了思想观念,与其给学生一碗水、一桶水,不如帮学生找到水源,学生找不到方向时,与其告诉他方向,不如给他们指南针,要把目光放长远一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这次培训学习,对照各个模块的培训知识,我发觉自己以前的想法异常幼稚。针对我校的实际,我认为在农村中小学中,要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农村小学还有很多学生家庭没有电脑,很少有机会与电脑接触。学校的计算机少,电脑配置低,难以保证学生正常上机实践的问题,给正常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在此次培训我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坚持每天都上网学习,参与在线交流并高质量完成作业。并且注重学思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不断反思中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此次培训,我了解了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认识了多媒体,了解了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掌握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法,能够用信息技术有效设计学科教学方案。掌握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准确诊断和切实解决学科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施和评价能力。掌握多媒体技术,熟悉多媒体软件的使用,了解多媒体课件制作流程已成为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制作课件既要讲究精美又要讲究实用。制作课件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优秀的课件应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所以通过此次培训使我学会从网上等多种途径下载视频、图片等资源,并将它们整合到课件中等技术操作,从而制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5)

开发利用好教师资源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要务。我们践行“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和“用最强的师资支撑最大的民生”理念,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根本,实施“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共同发展”策略,以校本全员培训为基础、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教改科研为先导、“导师制”培训为龙头、名师骨干培训为重点、登记制度为保障,加大统筹力度,加强培训工作,教师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推进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师资队伍和教育质量保障。

一、研修一体,整体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我院担负着全区83所中小学的教学指导和质量监控工作,履行着研究、指导、培训、评价、服务等职能,是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参谋、智囊和助手。强有力的专业引领和专业指导,并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我院的生命线。培训好教师,提高他们的专业发展水平,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我院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为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切实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工作,让全区中小学每一位教师都优秀起来,让优秀的教师更优秀。

一是完善指导服务功能。

在创建教师进修学院的基础上,完善与直辖市文化区地位相匹配的“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功能,切实加强中小学干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育教学科研指导、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教育信息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远程教育等五个中心建设,增强学院持续健康的发展能力。

二是提高专业服务水平。

坚持开展教职工论坛、“两课”活动、教研展示等活动,采取学习培训、上挂锻炼、下校交流(或蹲点)等措施,搭建高端培训、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平台,切实加强教科研人员能力建设,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核心竞争力,助推专家型教科研人员的成长。

三是整合科培研德力量。

进一步整合教研、科研、培训等力量,优化部门职能和工作规范,强化每个教科研人员“科、培、研、德”四位一体的职责意识,勇于担当,鼓励创新,促使每个教科研人员集培训、教研、科研于一体,承担各类教师培训任务,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四是加强“四化”建设。

立足课堂教学,着眼教师专业发展,推进教研方式变革,按照“教研专题化、科研培训化、培训课程化、研修一体化”工作思路,建立健全研修一体化的科学管理运行机制,形成教师教育“一盘棋”工作的活力。

五是提高课堂教学胜任力。

坚持开展职初教师、农村教师、边远薄弱学校教师等培训和学科优质课大赛,以赛促培,赛训结合,使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胜任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重庆市首届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基本功大赛决赛中,我区8名选手获得了7个全能一等奖,在24个单项奖中获17个一等奖。在重庆市首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中,我区6名选手全部夺得一等奖的第一名。在重庆市教委直属小学与主城部分示范小学教师技能大赛中,我区教师获5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

六是加强教师研修平台建设。

开展网络教研,建立教师教育专家资源库,构筑教师研修共同体,助推教师发展。同时,总结推广“校本教研与教学优质化”研究成果,深化校本教研,开展教育部规划课题“区域性推进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的研究实验工作,指导各中小学加强教师校本培训,立足本土催生教师发展。

五年来,全区5000多名城乡中小学教师100%参加了继续教育,合格率保持100%,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中小学教师STM体系研究”(选拔、培训、管理)课题成果获市政府首届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

二、突出骨干,全力打造教师队伍领军人才

中小学教师高端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培养一支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教育家队伍,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导师制”和“名师班”培训是我区充分发挥科教文化区优势,聚集利用高等院校和有关科研院所优势资源,开展中小学教师高端培训,培养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教育家等基础教育高端人才的一项新的教师研修模式,是我区坚持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

目前,“导师制”和“名师班”培训已先后聘请148名在全市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专家教授,为我区中小学培训了423名优秀骨干教师。第五届“导师制”99名学员和第三届“名师班”20名学员的培训工作持续扎实推进。“导师制”和“名师班”培训在探索起步的基础上提档升级、深化发展,突出了三个重点,做到了四个结合,实现了三大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突出了三个重点。

从培训对象看,重点加强对优秀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带动整个队伍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从区域类型看,重点加强对农村学校教师的培养培训,促进城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均衡发展;从价值目标看,重点培养培训学科带头人和名师,着力追求教育家办学。

二是做到了四个结合。

一是专家教授、优秀教研员和学员有机结合。从重庆市教科院和西南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教育学院等聘请的专家教授,从我院聘请的各学科优秀教研员,与从全区各中小学选的优秀骨干教师,组成相应的学科组,拧成一股绳。按学科教学特点要求,导师、学员和联络员根据学员实际,量身制定学员培训发展计划,从理论水平提升、教学技能提高、科研能力增强、成果业绩展示、示范作用发挥等方面,导师对学员开展结对培训,提供“全程服务”。二是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和各中小学有机结合。区教委、区教师进修学院、学员送培学校、导师、学员各自承担相应的职责任务,形成互动共向合力机制。三是学员发展的现实基础、最近发展区和发展愿景有机结合。从学员自身实际出发,找到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培训内容,科学确定学员发展愿景目标,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培训,高规格要求,高质量展示,引导每位学员立足现实发展的起点,着眼长远可能发展的目标,追求专业发展的快乐和生命的幸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差异发展,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和风格。四是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精品课堂教学、项目驱动、科研引领、成果展示等实践操作有机结合。

三是实现了三大创新。

作为一种新生的教师培训方式,“导师制”和“名师班”培训一是创新了教师研修模式,把“学、研、修”融为一体,提高了骨干教师内涵素养与综合实践能力;二是创新了教师培训制度,坚持定期开办,加强考核激励,对学员培训后的持续发展和作用发挥等及时跟踪,完善后续跟进培训;三创新了联络员制度,较好地解决了培训主体之间的桥梁问题,保证了培训的顺利进行。

四是取得了显著成效。

“导师制”和“名师班”培训新机制的建立,让所有教师都有了不断提高、梯次提高的机会,提升了教师争当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和教育家的积极性,使一大批优秀教育人才脱颖而出,形成了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教育家等为龙头的优秀教师群体。目前,全区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名,全国模范教师4名,全国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5名,全国先进集体2个,重庆市优秀教师群体1个,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重庆市学科带头人1名,重庆市名师4名,重庆市特级教师20名,重庆市教育终生贡献奖2名,重庆市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22名,重庆市骨干校长8名,市级骨干教师154名,中学研究员级教师11名。

三、辐射示范,着力促进城乡教师均衡发展

作为重庆市首批教师进修学院和中小学教师教育市级培训基地,我院积极承担国家级和市级有关教师教育工作,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为缩小城乡学校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提供教育公平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是顺利完成市级培训项目任务。

我院先后承担重庆市小学数学培训、农村小学信息技术、初中英语骨干教师、香港田家炳基金会援教涪陵英语教师等培训项目,为全市培训学科教研员和优秀教师397人。

二是扎实开展“国培计划”工作。

“国培计划”实施以来,我院与四川外语学院合作,组织全市各区县59名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完成了“国培计划”重庆市初中英语教学能手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农村英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我院 组织区内9所中学和28名优秀骨干教师,承担了重庆师范大学“国培计划”初中语文、地理和化学置换脱产项目38个区县142名学员的影子跟岗培训工作,呈现出“培训层次高、培训规模大、培训模式新、培训资源优、培训定位准、培训监管严、培训实效显”等特点,得到教育部“国培计划”项目办和市教委的充分肯定。

三是真心真情开展对口援教工作。

我院组织教科研人员先后对国家级贫困县奉节、城口、武隆、涪陵、秀山、酉阳等送教17次,听课308节,评课275节,上示范课47节,开展专题讲座86场,问卷调查5650份,受培教师达22500多人次;同时,还组织区内市、区级优秀骨干教师48人次送教12次,上示范课105节,听课280节,交流研讨86次,受培教师达8000多人次。

篇(6)

一、六阶段

整个“送教下乡”活动分为六个阶段:训前调研、通识培训、示范教学、研课磨课、成果展示和总结提升。每个阶段皆以前一个阶段为基础,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步步相接,环环相扣。

1. 训前调研

训前调研的目的是了解乡村教师的培训需求,制订后期培训实施方案,增强送教下乡的针对性。根据送教下乡五个子项目,全县划分为五个相应学科片区:杨林片区为初中语文学科区,送培点基地校是衡东县第二中学;新塘片区为初中数学学科区,送培点基地校是衡东县欧阳遇实验中学;吴集片区为小学语文学科区,送培点基地校是衡东县吴集完小;杨桥片区为小学数学学科区,送培点基地校是衡东县杨桥镇完小;城关片区为学前教育学科区,送培点基地校是衡东县育星小学附属幼儿园。从2016年9月13日开始,衡东县教师进修学校派教师分批多次到各个片区内的学校通过听课评课、个别访谈、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进行调研。最后总结分析出各学科教师亟须解决的代表性的实际问题,确定各学科组送教下乡的主题。初中语文学科组的培训送教主题――专题研讨阅读教学,努力在细读文本和品析语言方面下功夫;初中数学学科组的培训送教主题――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语文学科组的培训送教主题――语文课上,我们应该教些什么;小学数学学科组的培训送教主题――在活动中探究规律;学前教育学科组的培训送教主题――让幼儿在游戏中成长。此外,根据教师所教学科和教师的意愿确定下阶段参培教师名单,每个学科组100名教师。

2. 通识培训

2016年9月30日,五个学科组的500名参培教师共赴衡东县五家山会议中心聆听专家讲座,就此拉开送教下乡活动的第二个阶段“通识培训”。“通识培训”以更新教师新课程理念和提高师德素养为目的,通过领导讲话、专家师德讲座、专家学习引领等系列环节,帮助乡村教师树立师德师风,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和成长。来自湖南省蓝山县楠市中心小学副校长盘晓红作了《爱的使者――教师的定位》的讲座,与教师们分享了自己扎根山区农村学校27年,省吃俭用坚持照顾10多个孤苦孩子的艰辛感人的历程。盘老师感人的事迹和对教育的执着打动了所有人,让老师们受到一次别样的心灵洗礼。来自长沙市青园中信学校的刘菲菲校长的《教师如何提升学习力》讲座,则从教师成长的角度让教师明白自身发展与完善的意义和方式方法,给教师以崭新的理念与体验。

3. 示范教学

2016年10月17-18日,“送教下乡”第三阶段“示范教学”活动暨由湖南省教育厅王建华副厅长、教师工作处王俊良副处长、湖南省教师发展中心贾腊生主任、黄佑生科长率领的湖南省国培办“国培”管理者高研班现场会在衡东举行,为期两天。示范教学由两堂送培课、两堂展示课和一堂专家讲座与互动三个环节组成。送培课是县学科带头人或名师的示范课;展示课是由基地校选送的公开课;专家讲座则聘请本土或附近地区的资深专家对送培课、展示课做精彩点评,并作相应学科的主题讲座。不管是送培课、展示课,还是专家讲座,都紧紧围绕第一阶段训前调研确定的送培主题,切实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每个学科组相应的100名参培教师集中到送培点基地校参加这三个环节的培训。五个学科组共计10堂送培课、10堂展示课和5堂专家主题讲座。送培课有县教研室向康老师的《鹬蚌相争》、教师进修学校刘吉香老师的《信客》、文冲小学陈宜老师的《掷一掷》等;展示课有衡东县第二中学罗亚红老师的《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衡东县吴集完小曾玲玲老的《植物妈妈有办法》、衡东县杨桥镇完小康淼老师的《找规律》等;专家主题讲座有长沙师范学院马学刚副教授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长沙师范学院催红英老师的《家校合力,助幼儿健康成长》、衡阳市船山实验中学邹清宴老师的《如何激发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通过送培课、展示课的精彩示范,与示范课教师的热烈互动,参培教师积极思考探索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尤其是资深专家的主题讲座,更是为参培教师现实中迷茫和困惑的解决另辟蹊径,拨云见日。湖南省国培办高研班领导们认真参与了全过程,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就后续培训作了重要指示。

4. 研课磨课

2016年12月5日,“送教下乡”活动进行到第四阶段“研课磨课”。每个学科组安排三位送培教师到基地校示范一堂微型课、一个微故事、一个微案例。微型课、微故事和微案例跟上一阶段的示范课、展示课与主题讲座一样紧紧围绕每个学科送教主题。每个学科组的参培教师在相应基地校集体观看这三堂微型课、三个微故事和三个微案例。之后,全体参培教师按照示范课的要求精心准备好一堂微型课,一个微故事和一个微案例,并将参培教师分为三大组,每组推选出2名教师在下一阶段集中研修时上好一堂微型课,展示一个微故事与一个微案例,也就是第五阶段的成果展示。为了成果展示的闪亮登场,为了保证送教下乡活动的最终效果,2016年12月8日,五个学科组共54名教师集中在衡东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课程打磨,认真准备课件。衡东县进修学校肖志泉副校长组织大家开会,就研磨课的要求及注意事项作了重要讲话,然后分组进行课程研磨,精心准备。

5. 成果展示

2016年12月10~11日,五个学科组共30名被推选出来的教师通过集体精心的准备后分别在五个相应的基地学校进行了成果展示。也就展开了本次送教下乡的第五阶段――“成果展示”阶段。展示会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参加成果展示的参培教师的精彩演绎充分展现了送教下乡的高效实用。经过专家评审,肖林凤、阳平辉、欧阳晓林等老师获一等奖;肖微、陈华、吴国华等老师获二等奖。在大家的收获与欣喜中落下了“送教下乡”的帷幕,但培训并未结束。

6. 总结提升

为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增强教师培训的后续作用,本次送教下乡活动特意设置了第六阶段――总结与提升。要求参培教师从第二阶段“通识培训”到第五阶段“成果展示”,每个阶段都写出阶段性小结与心得。最后到第六阶段则需就整个参培活动写出《参加国培计划(2016)衡东县“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和《个人发展计划》。此外,五个学科组分别建立相应学科送培QQ群,群员包括本次送教下乡中聘请的资深专家、衡东县学科带头人、本地名师、示范课和展示课教师以及全体参培教师,目的是增强培训的后续影响力,让专家名师跟踪服务参培教师。这样,参培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随时可以与专家名师交流,适时解决问题,从而大大提高送教下乡活动的实效和后续影响力。

二、三特色

1. 管理方面

(1)领导重视,统筹得力。衡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的组织和实施,成立了“送教下乡”活动领导小组。衡东县教育局陈宏建局长担纲任组长,衡东县教育局副书记丁麦秋、师训股长刘启贤、衡东县教师进修学校颜亚华校长、罗利辉书记等任副组长,五个子项目即五个学科送培点的基地学校校长和各个教育管理服务中心主任以及师训专干任成员。“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政令畅通,配合协调,领导小组的成立确保了项目的有序高效开展。畅顺的管理体系是培训实施的关键。

(2)精心组织,职责严明。在实施过程中,衡东县进修学校就五个子项目分别成立相应的管理团队,派专人负责。管理团队精心策划,事无巨细,培训环节周全到位,每一环节有分管领导负责,每一件事有专人落实,确保本次送培计划高质顺利完成。优秀的管理团队是培训成功的核心。

(3)科学安排,严格考勤。乡村学校教师编制紧,教师工作量大,为解决教学和培训的矛盾,集中培训时间都安排在双休日,从而保证参培教师的培训时间。五个学科组的基地校派专人负责考勤,对学员进行上、下午签到,中途查勤,以保证参培教师按时按质完成培训。合理的时间安排和严格考勤是培训质量的保证。

(4)后勤保障,关爱教师。“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每次培训,基地学校精心安排可口的饭菜、茶水和必要的车辆;及时发放专家和示范课教师的授课津贴等等。关心老师们的饮食,提示老师们安全出行,让参培教师体验到宾至如归的感觉。后勤的关爱是培训有序实施的有力保障。

2. 送培方面

(1)专家现身说法,深入人心“接地气”。不管是外地请来的资深专家,还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名师都是长期奋战在教育一线的教师和管理者。他们在长期的一线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教育风格和教育方式。相同的身份、相同的工作经历,使他们在培训中更能从参培教师的角度出发,急教师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这样“接地气”的现身说法,提高了培训的可信度,激发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使教师在学习专家名师经验的同时,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结构,以促进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

(2)内容新颖独特,切合主题促成长。无论是外地聘请的专家,还是本地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亦或展示课的教师都始终围绕教师成长主线,针对送培主题精心组织材料,准备课件,用新颖的内容,从全新的角度,实施精准培训;力求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切实提高教师处理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疑难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全面协调发展和成长。

(3)方式研培结合,勇于创新求实效。送教下乡采用了研培结合的新模式,即调研确定培训主题-参培教师围绕主题上展示课-展示n教师说课与专家团评课-本土专家名师上示范课与专家团评课-资深专家专题讲座-反馈交流这一形式,创设聚焦课堂,增强互动合作交流,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3. 参培方面

(1)领导教师齐上阵,巧取时间争培训。全县五个子项目,共计500名参培人员,他们当中既有管理者,又有一线教师,都妥善安排好工作事项,积极争取时间完成培训任务。整个“送教下乡”活动的到培率100%。

(2)目的明确求成长,按时签到出勤高。与以往培训混学分拿证不同,此次参培教师目的非常明确:通过培训提高职业专长,促进自身成长与发展。所以参培教师积极主动,每次集中培训,出勤率均在95%以上。

(3)国培舞台夺成效,争奇斗艳显真才。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参培教师认真听讲,扎实做笔记,积极与专家互动,潜心写心得体会,精心准备课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长的收获。尤其在成果展示阶段,30名参培教师纷纷闪亮登场,百花争鸣,尽现才华。国培的成效遍地开花,大放光彩。

三、两反思

1. 不足

(1)缺乏主动性。培训仍然以送培为主,参培者处于被“参培”状态,没有突出参培者的主动地位。参培教师与示范课、展示课教师以及专家名师交流互动不充分,没有充分发挥参培教师在培训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研磨课时间仓促。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员与专家指导老师交流互动,学员没能充分掌握和领会指导老师的意见,来不及将培训所得内化成自己的实际能力,导致成果展示效果不佳。

(3)教师跨科参培,浪费资源。“送教下乡”活动国培系统报名时出现差错,导致一些教师不能参加本学科培训,而要参加别的学科培训,这样专业不对口,浪费培训资源。

2. 建议

(1)创新培训模式,使参培者变“要我培”为“我要陪”。充分考虑教师的培训需求,切合教师的切身利益,给予教师更多时间和机会,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建立科学的教师参培信息系统。包括教师学科信息和参培数量统计等,避免教师乱培错培现象。因为缺乏这方面的具体统计数据,在安排教师参培时缺乏科学根据,导致有些老师参加培训过多,成为“培训专业户”,有的老师却几乎没参加培训,致使受训机会不均等,浪费培训资源。

篇(7)

2015年,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南京市雨花台区专注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多措并举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打造有品质的区域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在优化管理中提高教学质量

2015年,雨花教育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雨花台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升工作意见》,将“抓质量提升”作为年度工作重点。局长办公会把提升教学质量作为核心议题;区教师发展中心多措并举,常规中求创新;各学校通过教学工作例会,不断总结反思学校阶段性教学工作。这些科学的谋划与决策确保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雨花台区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实践,优化过程管理,追求有品质的教育。在区教育局的统一规划与领导下,区教师发展中心成立了质量检测中心。该中心由教研室主任领衔,学科教研员担任负责人,学科中心组成员担任组员,制定学科质量目标,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发展性评价。质量调研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问卷、对话等调研形式精准有效。质量检测中心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专题会议,细致分析调研数据,客观全面地反馈教学质量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全区教学工作。

2015年,雨花台区各类教育的教学质量呈现齐头并进的提升势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高考成绩再创佳绩。雨花台中学连续十一年获得南京市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性评估综合奖,同时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和学校教学管理奖,并连续第二次荣获教学质量突出奖。板桥中学第三次荣获市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性评估综合奖,并再次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梅山高中参加上海高考取得优异成绩,荣获特别奖。全区中考成绩继续位居全市中上水平。

二是小学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是民众最朴素的诉求。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优质、适合的教育,是区域教育的重要使命。2014年省学业质量测试报告显示,我区小学生学科成绩离散程度低于本市、苏南、全省平均水平,这表明了我区小学教学质量总体均衡。3至6年级教学质量调研数据表明,我区小学教学质量校际差距有所缩小,一些相对边远地区的学校教学质量提升明显。

三是职业教育形成品牌。中华中等专业学校职教品牌效应显著,被江苏省教育厅确认为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创建单位;学校再次荣获南京市职业学校质量管理考核综合奖;成功申报五年制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并如期开办;学校还获得青奥组委会颁发的“文化教育活动突出贡献奖”。

二、在队伍建设中夯实教学基础

我区积极实施教师研修培训“三项工程”(启航工程、引航工程、远行工程),初见成效。在全市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考核与展示活动中,我区职初教师笔试成绩位居全市第一。2015年5月,历时半年的小学教务主任专题研修圆满结束,形成项目成果《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手册》。全区9个“名师工作室”和“项目工作室”,自2014年10月中旬正式挂牌以来,共开展了53次专题研训活动,一批省市级的学科名师与专家通过专题讲座、同课异构、课堂观察等方式,积淀教育理论,淬炼课堂教学,推广教学成果,扩大专业影响。

我区高度重视学科教研团队建设。2015年,区教师发展中心以市级先进教研组创建为工作抓手,深入基层学校,指导学校备课组、学科教研组和师徒结对组的工作,着力打造学习型、科研型和反思型的优秀教研团队,取得了显著成绩。2015年,我区共有15个学科教研组被评为南京市第八届先进教研组,通过率在全市名列第一。

近年来,在“两个持续提升”(持续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教科研训发展水平)发展目标的引领下,我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在省市教学竞赛活动中,我区教师屡获佳绩。其中,在市级以上教学竞赛中,有149人获奖,其等奖3人,一等奖46人。小行小学数学教研团队荣获全国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竞赛一等奖,雨花台中学美术学科先后获得南京市和江苏省教师网络团队教研竞赛一等奖,板桥中学语文、数学学科获得南京市教师网络团队教研竞赛一等奖。

三、在课改实践中构建品质课堂

2015年,我区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立足校本,从课堂教学与校本课程两个维度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实践。

1.校本课程建设异彩纷呈

校本课程改革一直是新课改的重点内容,我区各中小学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雨花台中学以建设“雨花石文化课程基地”为平台,推出了5门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多元素养;共青团路中学校本教材《身边的环境》获得市一等奖,“蝴蝶监测――雨花台地区环境考察”项目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板桥小学积极推进“做中学”项目,深入开展“小小水博士在成长”系列综合实践研究;区实验小学开发的趣味数学课程,有效解决了教学的真问题,活跃了学校的教学研究氛围。

区教育局制定并落实体育、艺术“1+X”计划,出台《雨花台区加强体育艺术工作意见》《雨花台区推进校园足球工作方案》,举行了首届“区长杯”校园足球联赛。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和省体育局确定我区为首批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市、区)。区教育局荣获2014―2015学年南京市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节总决赛团体一等奖。

2.课堂教学改革百花齐放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的主要途径。区教育局启动“雨花新课堂”研究,推进“质量提升工程”,引领各校课堂教学改革。雨花外国语小学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开展“苹果讲坛”活动;金地自在城小学打造“共享式课堂”,出台共享式课堂的十大标准;岱山实验小学开设泛读课教学,追求对作品的整体理解以及阅读速度,学生的年课外阅读量达100万字;雨花台中学数学、英语、物理等多门学科积极参与南京市“基于课标分解的深度研课”项目,并以此为契机,开展深度备课、研课活动,探索教师高效教学和个性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2014年10月,我区举办了第六届“雨花杯”教学基本功大赛活动,全区74个单位共415名教师参赛,是“雨花杯”创立以来规模最大、参与面最广的一次教学盛会,全面总结了“十二五”以来我区教学改革的成果。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各学科教研员精心编撰了《第六届“雨花杯”教学基本功大赛学科总结反思》和《第六届“雨花杯”教学基本功大赛优秀教学设计》成果册。

3.校本教学研修扎实开展

2015年,我区各校的校本研修扎实有效。雨花外国语小学的岗前培训,包括新教师教学常规培训、教科研常规方法培训、班主任日常工作培训等,组织新教师开学第一课试讲、第一次家长会试讲,手把手地帮助新教师迈好教育生涯的第一步。景明佳园小学注重以读书学习促进教师精神生长,为所有教师订阅学科研究杂志,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专著或教研杂志,并评选出优秀读者,给予奖励。区实验小学西校区推出了《课外阅读考级方案》,组织教师确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为每一本指定阅读书籍都撰写了阅读课教案,并打造了阅读考级系统。梅山一小开展教师辩论赛,展示一学期读书活动成果,提高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春江分校小学部确立“展示一处亮点、发现一个问题、提出一点改进”的“三个一”评课维度,并将专题反思上传到校园网,以供学习借鉴,推动校本教学研究。雨花台中学积极建设青研会、高研班,开展暑期研训系列活动,如读书随笔评比、教学基本功考核、读书心得交流沙龙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四、在教科研训中淬炼教育智慧

一年来,区教师发展中心初步形成“以培为主,教培结合,四位一体,共同提高”的研训模式,增强中小学教科研指导和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扎实开展一系列教科研训的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全体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研究品质,全区的教育科研和教师研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2015年全区共有71项省市级立项课题,由区教师发展中心承担的“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子课题“区域提升学校课程品质策略的研究”深入推进,已经形成研究成果;区实验小学“生命化德育课程”研究课题在南京市德育建设评比中获一等奖;雨花台中学“基于个性化成长的‘教师发展地图’的校本建构研究”作为南京市教育局“五工程”重点项目,被选为省级培育课题。区教师发展中心确立了8项区级精品培育课题,并为课题承担学校搭建了成果展示平台。在省、市级规划课题研究中期评估中,我区各类课题合格率达100%。全区有个人课题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7.6%,在全市名列前茅。

篇(8)

【摘要】本研究用“视点结构教学”,以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案例,针对六年级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心理状况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和改善教学效果,教师采用“视点结构”的教学方法,高效地讲解知识,使知识形成结构,利于减轻学生解题时的畏惧心理,对提高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学科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和解题自信心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视点结构教学 解决问题 学习心理

教学质量受很多因素影响,如保证教学的基本设施和设备的投入、教学环境、教师与学生的因素(即人的因素)等。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是由教师与学生所决定的, 学生因素也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心理特征,二是知识基础和学习的能力。小学数学具系统性、形象性以及抽象性等特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智力发展水平,他们的认知水平基本上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没有完全形成对记忆材料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加工、归纳能力,在心理机制上没有形成或没有完全形成与意义识记相适应的认知结构,对抽象的新概念的理解基本上依赖于感性直观材料,判断常带有具体性和片面性,思维是处于具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当然也就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课程目标,培养和提高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特别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笔者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运用“视点结构教学”理论和模式,抓住“核心”,建立模型,形成结构,连成系统。用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吸引学生学习、运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视点结构教学”理论由赵伶俐教授提出,“确立一个清晰的点(知识点、技能点、问题焦点、重心点、中心点或其他点),从此点沿着一定逻辑联系轨道(定义及关键词)展开而形成的认知结构、思维结构、知识结构、教学结构,亦即认知模式、思维模式、知识网络、教学技术系统等”。通过“视点”,沿着视点关键词的逻辑延展,可以逻辑地连接学科内部的所有知识,连接学科外部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形成学科内和跨学科的综合知识系统,就是“结构”。只要抓住了事物的基本元素及其构成的逻辑脉络,就可化繁为简,提高教学效率。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系统化了的常识,这些常识是可靠的,不像某些物理现象会把人引入歧途”。“常R要成为数学,它必须经过提炼和组织,而凝聚成一定的法则。这些法则在高一层里又成为常识,再一次被提炼、组织……如此不断地螺旋上升,以至于无穷。”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实现数学知识理解的重要标志是让学生在一定的知识系统中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整个小学数学知识体系系统整理成一个知识结构,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系统上整体把握数学知识,全面观察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解题的效果就特别好。

下面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针对六年级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心理状况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心理检测后,针对学生解决问题策略中存在的方法和心理特征,采用“视点结构”的教学模式,在清晰准确地讲解知识点的基础上,使知识形成结构,然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其过程和结果如下:

对表2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学生解决问题主要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处于低级抽象阶段。在解题方式的运用上,44.4%的学生采用列式,27.8%用示意图,16.7%用文字表示数量关系,用方程的仅占2.8%。这特别符合六年级学生处于思维快速发展阶段,抽象思维逐步代替形象思维的基本特点。

27.9%的学生会主动探究,82.3%的学生能正确写出解答(学生多渠道地获取信息,至少能模仿算法),但对这类问题最关键的策略思想还不明白。机械地“模仿算法”而不是理性分析,科学的推理意识薄弱。

近半数学生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不是真正的“数学建模”。在解题中缺乏顽强拼搏、不怕失败、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的缺失,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已经有82.3%的学生“会做题”了,如何在后面的教学中引起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怎样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不怕失败、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如何让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升?

针对以上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方式中学生的学习思维、意志和情感特征,运用“视点结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问题点导入

出示题组

1.720mL果汁平均倒入9个小杯,每杯多少?

2.720mL果汁平均倒入3个大杯,每杯多少?

3.720mL果汁倒入6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与前两道题相比,第三题的变化是什么?(未知量变为2个)怎样就能像前两道用除法直接计算(把两种量变为一种,或大小一样)。

问题点揭示

就这样一想,就是在做假设(视点),目的就是化二为一、化繁为简。(板书:假设、化二为一、化繁为简)

建构方法

(通过学生分析题目,增添关系,尝试解决,形成如下解题经验、建构题型结构)收集学生的解题方法,从画图、算式、方程这些不同类的解决方法中引导学生找出共同的“关键点”,都用到了“假设”,共同的目的“化二为一”。

本环节训练学生对“数学结构”的敏感性,能依据“数学结构”的分析发现不同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训练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一种分析和理解的习惯、一种理解结构和结构关系的侧重。所以,尽可能地让学生“说题”,教师做出引导即可。

视点检测

采用过关测试,分层递进。

1.依据关系可以互相替换达成假设的

买1张桌子和4把椅子共3200元,椅子的单价是桌子的■,椅子和桌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2.依据关系转化为其中之一比较方便的

买1张桌子和4把椅子共2700元,椅子的单价是桌子的■,椅子和桌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3.非倍数关系的

买1张桌子和4把椅子共3300元,桌子的单价比椅子贵800元,椅子和桌子的单价各是多元?

视点延伸

下面的题目与刚刚学过的这类题目又有什么变化,能否也用假设策略进行解决?

1.在1个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80个。每个大盒比每个小盒多装8个,大盒里装了多少个球?小盒呢?

2.鸡和兔共8只,脚共26只,问鸡、兔各几只?

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生活中有类似的例子吗?

问题点回归

静静地看板书,我们发现,知道两种量的和与它们的关系,求各自是多少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假设策略,化二为一进行解决。

效果检测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课堂发展情况,使用以下工具尝试依据一定的数据做出合理的分析。

有效问题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观测(一)

此表主要观察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理答。能够看出,有效问题应注重情境创设,让学生能触境生情、触境生问、触境生思;有效问题应利于学生论疑辩难,应在学生知识建构的关键处提问。

目标学生“问题解决”学习活动观测(二)

随机抽取异质分组的“四人小组”,进行小样本的追踪观察分析

本观测单,主要是进行小样本的一个观察分析,印证其他小组的一些分析结果,随机抽取异质分组的四人,进行全程的追踪观察,包括课后访谈。从学生初遇问题的状态,心理观察分析,初始策略的选择,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状态描述,到再遇问题的策略使用,试图对学生做出一个比较科学、比较全面的观测分析。

学生“问题解决”发展现象观测(三)

从表三中,我们能够看出学生用示意图、文字表述的为0,使用线段图的有2.8%,列式法的已经由44.4%上升到83.3%,方程法的由2.8%上升到13.9%。抽象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从上述条形统计图对学生解题思维做出的分析可以看到,形象思维由34.78%减少到4.30%,半抽象思维由30.43%减为0,抽象思维由34.78%上升为95.71%。学生使用的抽象思维方法有了明显提升。

这些观察工具从老师方面、四人小组的小样本、全班所有学生的策略选择变化、课后质量检测、通过不同维度观察分析,以期分析的结论更有效。

做了课前调研后,为了呈现原始的思维,选用非调研学生上课做观察,把例1作为前测,得出正确率79.8%。后测第1题(基础性)正确率100%,第2题正确率98.3%,第三题正确率91.7%。第二观测组课后访谈学生。生1:学会了假设的策略;生2:以后见到这种知道两个数的和与关系,求各自的问题可以用假设策略解决;生3:学会了方法就不怕题目了……

结论

1.数学问题解决表现有最大正面影响的是问题的结构,“视点结构”教学更倾向于从结构出发去探究事物的数学特征,进而建立新的联系、发现新的因素,逐渐形成特定的数学思维模型,使得问题解决变得简单,学生容易获得成就感,利于消除解题畏惧心理。

2.教师创设能激发学生产生问题的情境,在思维的转折点、生长点提出具有方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冒险、去体验成功与失败、去相互提问,能引发积极的学科心理情感,利于学生发展抽象、推理、概括的能力。

3.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习题的分层设计、课堂提问的层次性、生生的有效互动、特别的关注与等待,都是问题解决能力得以提升的有效手段,学生的数学学习能获得心理成就感,更愿意去主动探究与解题。

4.问题解决是以思维为关键的活动,关注学生信息加工的方式,在交流、比较、总结中引导学生形成抽象、建模等方面的发展是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赵伶俐.教学科学、教学技术、教学艺术三位一体中端论――视点结构教学原理及其技术系统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2]赵伶俐.视点结构教学技术原理 [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

[3]顾泠沅,鲍建生,周超.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与过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篇(9)

以史宁中教授为组长的课程标准修订组,对《实验稿课标》进行了修订,2011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2011年版课标》在原来“双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四基”的目标要求,“四基”是我国数学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的提法,是我国数学课程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明确提出了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的精髓,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那么,当下回归到理性思考,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堂的教学价值取向如何?

2014年5月22日~23日首届华人数学教育会议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笔者应邀做了主题发言,提出如下教学主张:数学“四基”不应该成为一种教学摆设,而应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从数学“四基”的角度去分析教材,分析学情,设计教学,评价反思,并且通过融入数学思想、突出数学思考等方式,让课堂焕发数学应有的魅力!下面,笔者围绕这一教学主张,结合教学实践课例,与大家商榷三个问题!

一、是什么

在数学教学中,为了能够更好地融入数学思想的教学,达成数学“四基”教学的目标要求,让课堂焕发出数学应有的魅力,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数学思想是什么?《2011年版课标》指出: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与方法在更高层面上的抽象与概括。这个定义告诉我们:数学思想高于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同时,数学思想与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又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不是相互孤立、相互割裂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也就是数学思想离不开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还感悟到:数学思想是一种稳固的思维模式,是数学思考的一种更高境界,也就是,数学思想还与数学思考和思维模式紧密相关。

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进一步明确数学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在小学数学中,常见的数学思想有哪些?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的基本思想不应当是个案的,而必须是一般的,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数学产生以及数学发展过程中所必须依赖的那些思想,二是学习过数学的人所具有的思维特征,根据这两个标准,他归纳出数学的三种基本思想,即抽象思想、推理思想和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中,常见的数学思想是由基本思想演绎出来的一些具有操作性的下位数学思想,如由抽象思想派生出的分类思想、对应思想、集合思想、极限思想、变中不变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符号表示思想等,由推理思想派生出的转化思想、类比思想、归纳思想、演绎思想、逼近思想、代换思想等,由建模思想派生出的量化思想、简化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优化思想等。

二、在哪里

为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融入数学思想的教学,让课堂焕发出数学应有的魅力,除了明确数学思想是什么,有哪些,还应该更进一步明确数学思想一般都蕴含在哪里?只有明确这个问题,我们才能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数学思想,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时也才能更好地挖掘出数学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才能更好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2011年版课标》指出: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因此,当我们要从数学思想的角度去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时,就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思考和分析。

1.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一般来说,数学知识的产生常常伴随着数学概念的形成,也就是在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往往蕴含着数学思想。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重要内容,是数学知识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关键,在小学数学“数与代数”和“图形与几何”两个领域中,主要的数学概念有: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方程的概念、图形的概念、周长的概念、面积的概念和体积的概念等。在这些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都蕴含着抽象思想,主要包括对应思想、符号表示思想、分类思想、集合思想等。

比如:0的认识和分数初步认识这两节课,在0和分数的产生过程中,都必须经历一个从生活到数学的逐步抽象过程,最终用一个新的数学符号“0”和“1/2”分别来表示“没有”和“一半”,在这个过程中蕴含着符号表示思想和一一对应思想。再如:方程的认识这节课,在方程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也必须经历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包含着等式、不等式以及含有未知数、不含未知数等四个方面要素两次分类的过程,分类的结果就产生新的集合。因此,在方程概念形成过程中主要蕴含着分类思想和集合思想。

2.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在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常常是在一些已经形成数学的概念基础上,经过逻辑推演得出一些新的数学结论,以此推动数学向前发展,不断完善并建构了数学的知识体系。在小学数学“数与代数”和“图形与几何”两个领域中,主要的数学知识就是在数、运算、方程、图形、周长、面积、 体积等概念的基础上,经过逻辑推演得到了一系列新的数学结果,形成了数与代数和图形与几何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常常蕴含着推理思想。推理是数学思考的一种重要形式,推理思想主要包括归纳思想、转化思想和类比思想等。

比如: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以及面积等概念的基础上,经过逻辑推演就可以推导出相应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在平行四边形和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都是把它们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问题,在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都是把它们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问题,在这些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都蕴含着归纳思想和转化思想等。

3.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数学知识的应用主要是指数学概念和数学结论的具体应用过程,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学知识在数学问题上的应用,二是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在这些过程中通常也都会蕴含着一些数学思想。比如:在一个三角形中,A=30°,B=100°,求C=?,这就是“三角形内角和180度”这一数学结论在数学问题上的一个具体应用,这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蕴含着演绎思想。另外,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常常蕴含着建模思想,一般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必须经历以下三个主要步骤: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最后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包含着建模的过程,蕴含着模型思想。

三、怎么办

经过前面两个问题的讨论,我们已经明确了数学思想是什么,也了解了一般情况下数学思想蕴含在哪里,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怎么办?也就是如何才能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思想,突出数学思考,从而让课堂焕发出数学应有的魅力?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体会,主要总结以下三个方面:

篇(10)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5-0110-03

近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全国性的教师培训工作,培训模式、培训机制、有效培训等议题不断涌现。随着教师培训规模的不断扩大、培训内容的不断深入、培训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教师培训”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活动和教师教育话语,已然成为教育研究场域下的热门话题。“教师培训宣传工作”作为推动教师培训项目实施、贯穿项目始终的重要环节往往并不受专家学者的青睐,于是相关研究甚少。面对各级各类的教师培训,如何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宣传工作放大培训效果、凸显培训文化特色,彰显培训意义、拓展培训范围、提升培训的社会影响力是摆在教师培训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由此,本文提出的研究问题是:教师培训宣传工作的意义有哪些?教师培训宣传什么?如何通过宣传工作加强教师培训文化建设?文章在总结教师培训宣传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广大教师培训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考触角。

一、教师培训宣传工作的意义有哪些

在讨论教师培训宣传工作的意义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宣传”进行理解。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宣传”的解释是:对群众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逻辑学大辞典中对“宣传”的解释是:一个团体(通常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机构)为了达到影响大众的目的而运用多种媒体进行的持续的、有组织的游说活动;广播电视词典中对“宣传”的解释是:传播一定的观念和论据以同化特定对象的认知与态度,进而影响、控制其行为的一种努力,宣传的最终目的是缩小宣传者与宣传对象之间在观点和态度上的距离;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中对“宣传”的解释是:宣传是人们之间主动传递和感受信息的行为;社会科学大词典中对“宣传”的解释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以及控制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从上述对“宣传”的解释不难看出,宣传的目的是为了影响、同化宣传对象对某一事物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其本质是一种行为活动,具有社会性、群体性、公开性等特征。

由此,教师培训宣传工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对宣传对象(主要包括广大教师、教师培训同仁)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上,其重要目的是为了传播教师培训项目的相关信息,传递一种思想和理念,树立一种品牌和形象。首先,教师培训宣传工作有助于参训教师了解教师培训项目的背景和意义、培训内容和设计思路等,从而建立相关的认知,并在与同行交流时能够传递、传播合理的信息,从而让未参加培训的教师也能间接地了解培训意义和内容、共享培训资源,开阔工作思路。其次,有效的宣传可以帮助参训教师明确培训目标,及时端正培训态度和学习态度,从而促进高效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培训效果,形成广大教师支持教师培训工作的良好局面。由于宣传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行为,因此,特色宣传不仅可以扩大培训项目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培训机构的社会效益,还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师培训文化,深化教师培训模式的改革,促进培训质量的全面提升。

教师培训宣传工作贯穿教师培训项目实施的始终,具有“导培、助培、诊培、促培”的作用,明确宣传工作的意义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项目的实施效益,凸显培训项目的文化内涵。“导培”即项目办结合各类培训项目的特点和学科特色,通过组织举办各类活动、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等方式推动、引导培训项目特色化实施,并形成相关宣传性成果,如新疆师范大学在“国培计划”项目中开展了“国培计划”课题研究、“国培新起点”系列活动等,从而为“国培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活动导向和研究导向。“助培”指项目办对部分学科的特色活动和突出做法予以一定的平台、资源性支持和帮助,并进行重点宣传,力求整合资源,衍生培训效益。“诊培”贯穿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即项目办在统筹管理过程中对各学科班级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阶段性反馈,做好日常通报,及时宣传有益经验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促培”主要指通过训后跟踪指导环节挖掘典型案例,加强对“学员返岗后成长和变化”的宣传和报道。

二、教师培训宣传什么

教师培训的十大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对象变量、需求评价、主题设计、理论建构、内容生成、过程互动参与、任务驱动、团队建设、效果评价、项目管理 [1]。教师培训宣传工作则是宣传这些核心要素的合理性、有效性、针对性、全面性、丰富性、新颖性和多样性。宣传的内容主要包括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显性内容包括培训课程的设计思路、专家团队的构成、培训的硬件条件优势、培训形式、培训成果等;隐性内容包括专家的专业精神和个人魅力、培训文化建设、学习共同体作用的发挥、项目管理团队的服务态度和管理水平等。教师培训宣传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对培训项目本身进行宣传,更重要的是树立教师培训机构的品牌和形象,凸显培训的内涵建设,传递先进的培训文化理念,实现培训的最大化效益。

工作处处皆学问,一言一行皆课程。新疆师范大学近几年来以满意度问卷、访谈、座谈等形式收集了参训教师的培训反馈建议和意见,通过梳理反馈信息发现,往往给参训教师留下深刻印象、启发最深、感染力最强的并不是教师培训课程本身,而是一些专家学者的敬业精神和个人魅力、培训机构的培训文化、管理与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等,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称之为“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参训教师在“隐性课程”中所收获的都是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随着教育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步认识到静态知识观在教育上的一系列局限性,开始用辩证性思维、复杂性思维、生成性思维的观点方法,超越静态的知识观,看待教育中的知识本质和性质,认为知识不仅具有客观性、确定性、普遍性和中立性等基本性质,还具有文化性、不确定性、境域性和价值性等基本性质 [2]。教师培训宣传工作者应以动态的知识观看待教师培训工作,既要关注教师培训项目中的显性宣传内容,也要关注隐性宣传内容,只有显形两手抓,教师培训宣传工作才更有生命力。

三、如何通过宣传工作加强教师培训文化建设

2015年,国家开始实施旨在“加强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为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国培计划”从2015年起将聚焦于“乡村教师”,集中支持中西部地区乡村教师的发展,突出“雪中送炭、重心下移”,综合运用置换脱产、送教下乡、网络研修、短期集中、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混合式培训模式,鼓励乡村教师在职学习深造,提高学历层次。面对新变化,教师培训工作也迎来了改革的新挑战,如何在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中重塑和优化教师培训工作的文化形象,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文化建设,将是新一轮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课题。教师培训文化是考查培训组织中培训发展现状和表现形式的重要标志,教师培训宣传工作则是助推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设计先行,聚点跟进”“聚焦主题,以赛促训”“拓展渠道,加强力度”“夯实团队,开拓创新”等宣传工作实施策略将有利于助推教师培训文化的建设。

(一)设计先行,聚点跟进

教师培训项目有长期和短期项目之分,但无论是长期培训还是短期培训,都应在项目实施之前设制定宣传工作方案,设计宣传思路,以确保“聚点跟进”。设计是指在创造某种具有实际效用的新事物或者解决问题之前所进行的探究式的系统计划过程[3],教师培训宣传工作方案的设计与制定也是一个系统的计划过程。一个完整的教师培训宣传工作实施方案应包括宣传主题、宣传内容、宣传媒介、宣传活动、宣传成果、宣传团队、管理制度等几大要素,并且这些要素之间是紧密相关、互为依托的关系。宣传主题往往是根据培训主题确立的,其主题内容是为了凸显培训项目的目标和特色;宣传内容即宣传的材料和信息,它是宣传工作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培训背景及意义、培训理念、培训经验及特色等;宣传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手机、杂志等;宣传活动即培训实施过程中开展的各类活动,如主题研讨、主题沙龙、比赛、文艺会演等;常见的宣传成果主要包括简报、新闻报道、培训纪实照片、微视频、获奖作品、画册、宣传片等;宣传团队指的是负责宣传工作的团队成员,即宣传工作者;管理制度指宣传工作相关的规定和要求,如人员分配、时间安排、工作要求等。项目负责人在培训项目启动前可以召集项目管理团队对培训的主要创新做法和特色进行探讨和研究,在此基础上预先归纳实施亮点,旨在为宣传工作提供宣传导向,以便在项目实施中聚点跟进,即聚焦创新点和特色之处,从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宣传工作彰显培训文化特色,放大培训的亮点。

(二)聚焦主题,以赛促训

主题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不仅包含了某一概念的广义属性,而且也包括了某一概念或事物的关系、原则、理论和规范以及此概念之间的关系,其内涵是丰富的,外延是宽广的。教师培训项目的主题往往是基于培训目标而设定的,即培训主题,如“初中班主任德育能力提升培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等。然而,教师培训宣传工作的主题往往是基于一种理念而设定的,它所表达的是一种培训文化理念。教师培训本身就应该是文化之旅,我们力求组织的每项活动都应有文化意蕴[4]。自2011年至今,新疆师范大学结合不同学段特点、学科特色,在“国培计划”项目中,开展了“国培新起点”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微课程作品比赛、师德主题演讲比赛、幼儿园玩教具制作比赛、幼儿美术作品比赛、儿童舞蹈创编大赛、儿童故事创编大赛,讲课大赛等,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为参训教师们搭建相互交流学习、展示学习成果和自我风采的平台,丰富实践性课程的内涵,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训、以赛促用的目的。“国培新起点”系列活动每一年活动的宣传主题都不同,以“我与国培(2011年)”“祖国在我心中,国培助我(2012年)” “中国梦(2013年)”“幸福教育・幸福生活(2014年)”“在希望的田野上(2015)”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国培计划”项目中传递、表达着时代意识,充实、丰富着教师培训文化,充分激发了教师的参训动力,让每一年的“国培”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拓展渠道,加强力度

教师培训宣传的渠道主要分为内部渠道和外部渠道。内部渠道指的是承训机构内部的信息传递渠道,受众面往往较小,如一些高校教师培训项目的承训学院通过新闻报道等形式在校内进行宣传。外部宣传渠道指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手机、杂志、电影等媒体进行宣传。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以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微内容开启了网络的微时代,越来越多的碎片化信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不仅改变着人们对文化的消费模式,也产生了微时代的新的阅读价值取向[5]。由于网络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形式丰富、管理灵活、多维互动,受众面广等特征,因此,做好新时期下教师培训宣传工作需要注重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积极拓展宣传渠道,加强宣传力度,不断扩大宣传的影响力。其次,教师培训宣传渠道应是立体的,即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不同渠道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文化特色和突出做法进行宣传,这就要求宣传工作者要开拓工作思路,不仅要宣传承训机构的经验特色,还要关注参训教师的培训心声和成长动态,力求通过对典型案例的重点宣传进一步凸显培训实效。此外,宣传内容的质量不容忽视,这就要求宣传工作者高度重视宣传材料和信息的质量,并积极与媒体记者进行有效、反复的沟通,确保报道内容与培训的宣传主旨相统一,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从而进一步凸显教师培训文化内涵。

(四)夯实团队,开拓创新

宣无定法、宣必有规,贵在得法。教师培训宣传工作往往是线性与非线性的完美结合,所谓“线性”指的是宣传工作有规可循,应遵循一定的工作规范;“非线性”则是指宣传工作是宣传工作者思想产物,具有动态生成性。教师学习是一个有目的的探索过程[6],教师培训宣传工作同样如此,宣传工作的水平有赖于宣传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因此,教师培训项目承训机构应积极开展宣传工作业务能力提升培训,加强团队建设,提升工作人员的宣传素养,让每一个团队成员都能够对整体的宣传工作安排有清晰的认识、对任务分工有明确的定位,对所需的知识有一定的储备,进一步促进“非线性”培训成果的生成。宣传工作业务能力提升培训会的开展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主题研讨、头脑风暴、经验交流、成果汇报等;培训内容可以涉及宣传方案的拟定、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方法、宣传素材的整理方式、新闻通稿的写作技巧、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等。其次,科学选派、搭配宣传工作团队尤为重要;培训经验丰富的年长同志和精力旺盛的年轻同志都应涉及,有利于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由于教师培训宣传工作具有很强的时代文化感,因此开拓创新应成为每一个宣传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品质;开拓创新是一种扬弃的创新,并不是对先前宣传做法的全盘否定,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宣传内容的创新上,还体现在宣传手段和方式的创新上。

参考文献:

[1]朱旭东,宋萑.论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J].教师教育研究,2013,25(3):1-8.

[2]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孙可平.现代教学设计纲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1.

篇(11)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083-03收稿日期:2016-03-31

课题项目:此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二五”2012年申报的一般资助课题“农村小学生学习幸福现状及问题解决的实证研究”(XJK012BZXX02)课题成果。

作者简介:毛设贤(1975―),男,湖南安化人,湖南省安化县梅城镇完小校长,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益阳市名校长。

一、发现问题是推进课改向“幸福课堂”的更深处溯行的前提

漫漫课改路,我们走在课改工作的攻坚阶段,走到了“深水区”,遇到的已不是浮在表面的显性问题而是较深层次的问题。为此结合我校课改实际,我们梳理出三个大问题,即: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观念决定行动;设计的导学题,要能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使知识问题化,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会生成不同层次的问题;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走进课堂,也就有合作的需求了,从而也就能够实现真正意义的合作了。只有学生真正动起来,生成的展示问题才有意义,这时的展示才能实现有效性,才会出现质疑、辩论,展示才有探究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知识化”,同时对展示的评价标准也很重要,它决定着展示的效度。

二、探究途径是推进课改向“幸福课堂”的更深处溯行的基础

推进课堂改革,我们建立了融合先进教育理念、方法的基本范式――“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何谓“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将“学生是最大的尺度”“学的高峰才是课的高峰”引入课堂教学中,有“序课―学课―结课”三大板块,主体部分是“三有维度”: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释疑三种学习形式;有地位、成功、快乐三种学习状态;有效率、活力、幸福三种学习效果。此即“三三”含义。教师“关注生命成长,尊重个性特点,激扬课堂活力,打造高效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学习的权利,有学习的地位,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从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谓之幸福。也就称“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

“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中,“板块”是结构,每堂课由三个板块构成。“活动”是方式,每堂课的学科部分由“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释疑”三个活动块组成,学生通过多元活动展开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是载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演示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实物展示台展示学习成果,这现代教育技术是学生学习的“指南针”“施工图”,是教师导学的抓手,是学科教学活动化的载体。“导”是引领,教师通过讲授、点拨、评价、总结等予以引领、提升;“学”是主体,“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教”让位于“学”。

“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操作上只是一个大致的框架,“大体有、定体无”“有模式但不模式化”,像书法的“帖”一样,便于老师学习、模仿、借鉴。不同的学段、学科、课型体现不同的特点,即便是同一学段的同一学科,也会因其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老师们对模式的核心理念精确把握、在操作上应用自如后,可以不断寻求突破, 形成自己的风格,极具包容性和灵活性。

三、构建策略是推进课改向“幸福课堂”的更深处溯行的途径

1在培训学习中明白“步法”

一是转变观念。构建了“县―镇―校”立体网络。派老师外出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的课改培训;利用教育局主办的《课改通讯》、网络、教育教学理论著作等进行广覆盖、跨时空宣传培训;聆听学校课改动员大会上的《自主成长的教师才幸福》讲话,教师例会聆听学校名师、骨干教师做课改演讲;组织教师自主系统地学习生本教育理论,达到读书明理、读书导行之目的。二是明了方法。教科室根据自己执教的两个一年级班级进行课改常规训练,后作《磨好常规训练,构建有效课堂》的讲座对教师进行培训。三是编写资料。编写《小组建设》《常规训练要求》等资料,发放到老师手中,人手一份。四是培训学生。对各班小组长、组员分别作《怎样做一个优秀学习小组长》《怎样做一个优秀组员》的讲座,对如何引领学习小组组员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组内展示、全班展示进行指导。师生在学习培训中转变观念,明白课改“步法”。

2在领跑垂范中树立标杆

其一,校长坚持深入课堂,推门听课,及时总结经验,鞭策后进,对实施课改不力的教师找其谈话,蹲点指导。其二,开展校长听课周活动。听课后,即时进行评课和情况反馈。其三,着力提升行政教学力,行政一班人带班上课,种好“三三”幸福课堂教学这块“试验田”。其四,建立健全听评课制度,要求行政领导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更好地掌握第一手课改情况,及时解决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达到指导课改的目的。其五,示范展示。为了给其他年级的教师引路,开出“课改示范课”活动周,学校名师展示课改示范课,教师全员观摩,人人受益。其六,经验交流。学校名师、骨干教师在教师例会上作课改经验交流。这为“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树立了引跑者和方向标。

3在重点研究中清除路障

在推进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对此,我们从不回避,不止步于问题,用研究解决问题。第一,立足原点,完善模式。我们在随堂听课中发现老师们的序课只有讲故事,形式单一。我们组织教师开展研讨,通过研讨,大家觉得形式上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合作学习小组;内容上更为广泛,可以根据学科内容演讲、讲故事、情景表演、才艺展示、自学检查、名作欣赏等。第二,紧扣重点,优化模式。我们认识到“会倾听、会表达、会质疑、会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也是高效课堂的目标,这种课堂的指向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意系统的开发,培养学生生存、生活能力。但是怎样让学生“会倾听、会表达、会质疑、会合作”呢?老师们在实践中不善操作,于是我们组织了专题讲座进行培训,并且出台了训练步骤、方法,自编资料,人手一份,每天进行督查,组织验评,重点突破。第三,建体组室,推广模式。一由中心校牵头,组建“梅城镇中心校小学数学教师学习共同体”,定时开展活动:学习数学课标,研讨数学课例,探讨课改实践。二由夏永恒名师工作室组织省内外教师开展语文研讨活动,开发语文资源。三由五、六年级课改教师团队在教师例会上做课改经验介绍。四通过召开总结会,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对教师成功实践进行理论提升、总结推广。第四,研究课题,深化课改。学校以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二五”一般资助课题“农村小学生学习幸福现状及问题解决的实证研究”为龙头,细化为以学科开展学习幸福的微型课题研究。第五,抢占高地,提升模式。借安化县教育局课改办的领导来校视导课改的机会,请课改办专家进课堂听课,指导课改实践工作。邀请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李倡平、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黄佑生等专家为学校课改把脉,使课改更具丰富性和实效性,让“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更具时代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4在评比验收中坚定方向

学校着力实施三大工程。实施两项“达标工程”:一是常规训练验评。全校37个班参与课改常规训练验收评估,纳入每月优秀班级评比和目标管理考核。二是“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验评。行政领导、校级名师、骨干教师参与“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达标考核,并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实施两项“创优工程”:一是创优秀班级。在全校开展“常规训练”优秀(良好)班级创建活动,两次各评出18个优秀班级、19个良好班级。二是创优质课。在教师中开展“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优质(达标)课创建活动,评出12堂示范课、32堂优质课、34堂达标课。推动班级、教师个人之间均衡发展。实施“导向工程”,将“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水平作为评选感动学校年度人物、优秀教研组、优秀研课组、各级各类评优、职称评定等重要指标,引导教师积极投身课改。

5在建章立制中确保着陆

(1)健全模式推进管理网络。学校建立起了校长挂帅,教科室主任主抓,各位行政挂钩蹲点,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研课组长等齐抓共管的覆盖全校的立体化、多层次的教育管理网络,确保教学改革管理全校一盘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2)完善模式改革管理制度。学校出台了《梅城镇完小教研教改激励方案》《梅城镇完小研课制度》《梅城镇完小学习制度》《梅城镇完小课改验评制度》等系列制度,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3)制订跟课改匹配的评价体系。如评价课堂――有《梅城镇完小“三三”幸福课堂教学综合评价量化表》;评价常规――有《梅城镇完小课改常规训练综合评价量化表》;评价教研组――有《梅城镇完小教研组考核办法》;评价研课组――有《梅城镇完小研课组考核办法》;评价教师――有《梅城镇完小教师教研、教改量化评价办法》;评价学生――有《梅城镇完小学生综合素养、学习能力量化评价标准》。做好这些过程评价,自然得到我们期待的结果。

(4)探索模式改革管理新路。学校组建了七大“共同体”:有以学科教研为主的共同体,如语文、数学、艺技等5个教研组;有以学科研课为主的共同体,如一年级语文、数学等19个研课组;有以教育研究为主的共同体,如学校5个大课题组、10个微型课题组;有以学习研讨为主的共同体,如班主任协会和科研教师协会;有以实践课改为主的共同体,如六年级课改组、五年级课改组等6个;有以标杆引领为主的共同体,如校级名师团队、骨干教师团队;有以携手成长为主的共同体,如名师+骨干教师+潜力教师的成长共同体。着力探索共同体管理和成长的机制,做到一起参与,一起活动,一起考评,有力地推动了学校课改工作的均衡发展。

(5)在辐射引领中提升成果。学校充分发挥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校的职能,发挥安化县课改实验校的辐射引领作用。一是迎进2013年省国培计划小学英语骨干教师来校进行影子教师跟踪研修,通过横向教学研讨,开展集体研课、微型课题研讨、课改研讨、英语教学经验交流等活动,为影子教师创造一个和谐统一的教研平台。通过集体研课、同课异教、汇报课等活动,为影子教师搭建教学展示平台。通过观摩课改展示课,走进教室听随堂课,认真学模研讨课,积极参与上课改汇报课,为影子教师搭建学课改的平台。二是和安化县梅城镇栗林学校、双云完小的特岗教师结对,特岗教师走进我校跟班学习,返岗上汇报课,我校送教下乡。三是与课改办领导走进安化县梅城镇紫云完小、东华完小、望城完小、栗林学校交流课改经验。四是与安化县教育局督导室领导走进安化县清塘铺镇完小、高明乡完小交流课改经验。五是受安化县仙溪镇完小领导邀请交流课改经验。六是迎进娄底、桃江、羊角、长塘、大福、坪口等市、县、乡镇领导老师来校学习、交流,使学校课改成果得以提升。

四、总结归纳是推进课改向“幸福课堂”的更深处溯行的加油站

1成效显著

(1)发展了全体学生。在践行“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习状态发生重大变化,逐渐变为主动学、快乐学、高效学。同时,在“国家课程”向活动课程、隐性课程拓展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2)培养了幸福教师。一大批教师在“乐德”课程、“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中,提升教育智慧,享受着更多教育的尊严和事业的幸福。

(3)催生了课改成果。《益阳晚报》以 “特色课改让百年名校历久弥新”为题全面推介我校开展“乐德课程”研究的情况和已取得的成果。《湖南教育》以“塑造课堂的‘生命力’”为题全面介绍并推介了我校的“三三”幸福课堂研究及成果。整理的《“乐德”课程,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学习的幸福》成果推荐到省参评,获一等奖。

(4)提升了教学质量。“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进,带动了全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在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命题,全镇统一考试中,各年级、各学科的考试成绩名列前茅。

(5)引起了各方关注。“乐德”课程的课程体系和“三三”幸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受到市、县领导的肯定,获得三湘四水教师的好评,受到安化电视台等媒体的宣传报道。

2经验推广

(1)行政推进和专业指导同等重视。以行政带头实践推动解决动力问题,以专业指导解决功力问题。

(2)掌握技术和学习理念同步开展。以课堂教学实践课改理念,以课改理念提升实践水平,构建“理论实践”科学认知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