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服装设计与工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师资制约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当前不难看出很多的职业中学的教师都是从普通中学的教师中选的。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管理学生的经验,都是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或者是教授,教学经验丰富。也正是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阻碍了职业教学的发展,很多老师是文化课教师出身,他们可能没有资格证书,可能没有从事过企业工作,这就缺少从业经验,而服装设计的教师,不了解市场、不了解服装设计、不了解加工、不了解流通、不了解企业的运作……这本身就与职业技师学校的初衷相背离,那么这样的专业教师再去培养学生,学生走向社会的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设置不科学。在当前的中职院校课程设置过程中存在着这样的状况即:有的学校过于注重理论教学,缺少实践教学;而有的学校又偏重与实践教学缺少完善的理论和文化课程。不难想象这样不平衡的教学课程设计都是不合理的。缺少实践教学的课程与国家的教学计划和中职院校设立的初衷相背离,同时对学生的就业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而缺少理论与文化课程是更加科学的。学校首先要教书育人,学校必须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学校要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门类开放齐全。
4.生源不足、学生素质不高。当前很多中职院校存在着招生“饥渴”的现象,生源不足,学校发展缺少动力。同时也存在学生素质不高的缺陷,就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成绩好的学生普遍都是通过高考走向更高的学府,而升入中职院校后学习的学习也存在只注重“一技之长”而忽视了文化课的学习。
二、科学构建服装设计与工作专业课程设计
要改变当前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现状,笔者认为应以“教、学、做、合一”的理念,要让学生“做中学”老师“在做中教”。课程设置应以理论课程、项目课程、任务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融为一体。
1.根据中职学生的入学成绩、年龄状况,开设课程。中职学生的成绩普遍较低,进而应该进一步丰富这些学生的文化课程如语文、数学、外语和计算机。而中职学生毕业后面向的是社会工作那么在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方面应该开设必要的课程。再者中职院校的学生年级普遍较小,很多孩子还处于青春期,那么心理课程的开设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些基础的课程结合专业课程开设是较为合理的课程设置。
2.就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而言,应根据就业市场对职业技能岗位的需要不断地调整培养的目标和侧重点。应广泛的吸收和采纳专业人士的观点和建议。不能盲目的设立专业和课程方向,这是对资源的浪费也是对社会、对学生的不责任。应通过社会调研对需求较大的服装生产基层技术人员、服装营销人员、服装设计助理作为培养的主要方向。应把目标立足于当地的服装生产企业、规模较小的公司,从基层做起。
3.科学合理构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安排。首先,调研定位中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有哪些。其次,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师资队伍和教学体系能够有更加合理的保障。再次,工学结合,注重学生学期期间的作品。以作品说话,以作品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以学生的作品为载体,教学在不断的学习、改进、学习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水平。最后,应设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教育部提出“普教有高考,职教有技能大赛”的口号,那么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竞争意识、同时还能反映出职业技术学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技能和水平。
三、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重要意义
服装本身就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衣食住行”,“衣”排在首位说明在中国服装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中职院校设置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1.中职教育对国民素质提高上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几年的职业教学的努力,国民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中职教育在提升国民素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等职业教育当前从事的几乎是提高青年尤其是农村青年中文化素质最低的人群的教育工作。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地提高几乎处于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质底线的这个群体的思想文化水平。从这个意义上可看,中职教育的社会意义可以说是非常巨大。
首先,部分服装专业教师对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组织实践教学还不明确,在实践实习过程中出现放任自流的情形。其次,学生对实践教学也普遍存在片面认识和消极情绪,仍然只关注服装设计的造型与美感,追求艺术设计的创新,认为工程技术是服装技师的工作。他们都忽略了设计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单一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现代服装行业的需求。本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系统掌握服装设计、产品开发、商品企划、生产管理及销售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及知识,精通服装结构和工艺的基本原理与技能,通晓服装纸样设计、成衣工艺设计、工业推板、服装CAD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基本具备鉴别、选用、初步开发制衣材料的能力;具备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制版、产品开发、服装营销、服装展示、服装工业化成产和管理等岗位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就业压力影响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建设
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服装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成倍增长,就业压力很大。许多服装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忙于四处求职、考研,实习实训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不可能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第七、八学期设置的专业实习、专业考察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中,多数学生以求职、应聘等为借口,简单应付实践课程,而学校和教师也不得不放宽要求。以我院服装专业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为例,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有效手段,但因为就业或在外地实习等缘故,许多学生不得不简化程序或降低毕业作品的质量,更有甚者花钱雇人做毕业作品。虽然学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但仍有学生报有侥幸心理。
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对策
(一)建立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坚持以国家需要为前提、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于2010年重新制订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培养“注重实践,能够在服装行业从事设计、企划、制版、工艺技术、管理营销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技术性专门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加大了专业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四年学习的特点,从专业考察、服装工艺实践、服装设计实践、生产实习、服装专题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七个环节来设置实践课程。重要环节又划分为不同难易内容,循序渐进地安排在不同学期。例如,服装工艺实践划分为基础实践、课程实践和针织工艺实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设计方向设置为:第二、三学期安排各一周的工艺基础实践;第五学期安排二周的工艺课程实践;第六学期安排一周的针织工艺实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工程方向设置为:第一学期安排一周的工艺基础实践;第三、五学期安排各一周的工艺课程实践;第六学期安排一周的针织工艺实践。这样的实践环节合理地分布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优化了专业实践课程的结构。
(二)更新观念,改革实践课程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越来重要,实践工作量不断加大,难度也在逐渐增加。因此,要大力宣传实践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深入细致地做好教师、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明确目标,变被动为主动。实践课与理论课是同样重要的,但我校现在实行的实践课程课时的计算方法还很原始,与理论课的工作量差距甚远,而且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践课程的工作量不能充分体现出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工作量的不平衡不能体现出重视能力教育,不能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去。所以,建议学校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并且为教师提供企业实习和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科研与教学的水平。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化管理
每一门实践课程都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好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其次,制定实践项目指导书或实践手册以及考核标准,这些材料既为实训提出了详细的目的、要求和任务,也规定了考核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从理论的理解到实践操作有一个整体实训规划,同时也有助于督促教师和学生认真完成实践任务。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例如,把一些有代表性的服装款式或工艺复杂的零部件的制作过程录制成光碟,在实训室中播放,让学生反复观摩,更清晰地了解服装制作的工艺过程,使实践操作的步骤更程序化。利用摄影机、数码相机等设备将现代化服装工厂里的科技化含量较高的流水线设备以及生产工艺流程摄录下来,配以详细的讲解和说明,播放给学生观看,既缓解了学校资金短缺、设备更新速度慢的问题,又可以将现代数字化的服装生产线展示给学生。通过这些教学形式,教师的教学劳动更具知识化,还可以节省出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解决学生在实操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课程效率。
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能力
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应着重对以下能力进行培养:1.熟悉服装产品的生产流程,具有较强的在服装产品生产一线从事工艺设计、产品检验和解决服装产品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2.熟悉服装面料的开发技术,具有较强的新型服装面料的设计、分析和开发的能力;3.熟悉服装产品的技术法规,具有较强的服装产品及其加工材料开发实验的能力;4.熟悉服装设计与加工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过程,具备综合运用经济、工程管理等知识和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组织管理的能力。这四种能力均需要通过在服装企业第一线的感性认识和真正融入其中亲身体会才能得到有效培养,从而具备这些能力,因此实践环节的设置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企业实践环节设置
根据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能力培养要求,将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分为两大模块,分别为服装结构与工艺系列课程和服装艺术与设计系列课程。这两大模块的课程根据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第一学期一直覆盖到第七学期,每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均配置了相应的企业实践环节,以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服装结构与工艺系列课程中,首先通过到服装企业四周的服装工程认知实习使学生对服装企业的实际运作流程有一个全面和感性的认识。接着分别有对应于服装结构与工艺(一)(二)(三)配套的服装工艺实习(一)(二)(三),让学生掌握裙装、裤装、衬衫的制作工艺,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然后通过四周的服装工程岗位实习,使学生定岗在企业的岗位上对服装工序和具体操作进行深入实习。随后进入与职业装专项设计与制作的职业装课程设计,深入职业装生产企业和邀请企业资深制版师给学生讲解职业装实际制作中要注意的问题。接着进行四周的服装工程见习实习,就某个具体的项目深入实习,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企业实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后开始与创意成衣专项设计与制作配套的创意成衣课程设计和与服装工业样板设计与管理配套的工业样板企业实践,使学生在专业领域在服装企业深入地实习。如此形成服装结构与工艺系列课程的企业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在服装艺术与设计系列课程中,职业装专项设计与制作和创意成衣专项设计与制作两门课程由于跨越设计与结构工艺两大领域,所以为两大模块所共有课程,也解决了以往设计与结构工艺课程脱节的“顽疾”。礼服课程设计作为礼服专项设计与制作的企业实践环节,旨在让学生去礼服生产企业了解礼服生产第一线的实际操作流程,实战性和技术性很强。
二、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调查得到的人才需求方向、能力构成等,我们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地方本科院校服装教育的实际现状,将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转变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突出“艺术工学”的办学特色,强调职业素养的培育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服装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及服装经营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能在服装生产和销售企业、服装研究单位等从事服装产品的生产、设计、营销、管理、服务工作,也可以从事相关的商检、行业管理等工作,培养面向地方经济与文化,具有开放精神的艺工结合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服装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服装设计方法、成衣结构工艺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服装开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掌握服装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较扎实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以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较强的审美能力;掌握服装款式、结构、工艺设计方法和成衣化生产工艺技术,具有较强的艺工结合特色;具有独立完成服装设计构思、效果图、基础纸样和推板及确定加工工艺与成衣制作的基本技能,并能较熟练地应用计算机进行服装辅助设计;掌握主要服装材料的结构性能和特点,具有对服装材料的选择、鉴别和初步开发能力;具有服装生产管理、市场预测和市场营销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家和管理部门对服装行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服装学科和服装行业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课程体系开发
1.以专业能力要求为基础设置课程群
为了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以及毕业生主要从事的职业岗位,将其专业能力培养分为三个方向:服装造型能力、服装工艺设计能力、服装生产管理与营销能力[1]。按照能力培养方向将专业课程设置成四个课程群,即服装造型设计课程群、服装工艺设计课程群、服装管理与营销课程群及特色课程群。
2.加强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联系
在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位任课教师的授课内容侧重点不同或基础课教师多出自纯美术专业,缺乏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从而使专业基础课没有发挥出“基础”的作用[2]。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以教学大纲的形式明确了各门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和要求。如“设计素描”课程要注重对学生的形体、结构、比例、空间的基本塑造能力培养,熟练掌握线形素描技法;“表现技法”课程主要讲授以各种面料材质、各种款式服装的人体表现技法为主。“服装材料学”课程,传统教学只注重服装材料的理论讲解,缺乏对服装材料的理性认识,进入设计应用及工艺操作环节时,学生不能恰当地把握服装材料的风格、性能、特点,选择及应用时无所适从。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了“服装材料实验”课程,在理论课程中增加了服装面料市场调研等环节,建立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
在2015年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进的“双引擎”之一。在此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印发,总体目标为在2015年实现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到2017年,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到2020年,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意见》中明确指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九大任务: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意见》中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的总体目标和九大任务充分体现了国务院对我国高等教育中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视,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从2013年起教育部明确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工科专业,其专业代码是:081602。在10年前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招收的是艺术类考生。面临新的形势,我们应该在教学课程改革中对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进行探索。本教改课题以“教育创新、特色鲜明、资源共享、校企双赢”为理念,紧紧围绕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教改理论研究,并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传统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育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绝大多数高校中,尽管也提倡创新创业,或者为学生提供了参加创业实践活动的机会,但是目标不明确、组织不完善、缺乏系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这些高校中的工作人员会下意识地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或者为自主创业的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指导。另外,大多数高校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也没有建立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理论体系。传统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往往是依据单一学科的教学发展需要而建立并不断完善的,实践环境相对封闭,实验教学目的单一,各相关学科间缺少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校内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十分有限,资源分散,相关学科资源不能共享,各专业方向间的实验教学不能融合贯通与渗透,出现高投入,低效能的现象,抑制了学科的整体发展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由于我国传统教育体系的缺陷,导致学生一直在单向的灌输式教育中成长和学习,学习效率低下、知识掌握死板,学生极其缺乏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虽然教育部门针对以上问题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开展了一些活动,包括各种创新大赛、科技竞赛、创业大赛、才艺大赛等,期望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然而,由于这些赛事类的激励措施并不系统,只重视学生短期创造思维开发,很难改变学生在长期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养成的单向被动接收知识和死板记忆的习惯。这些活动的结果往往只是在当时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无法给学生带来持续的创新创业热情,更不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创新和创业相关理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的一大关键点是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当前,我国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多为在校教师或辅导员。这些教师自身不具备丰富的创新或创业经验,有些教师甚至从没踏出过校门半步,缺少社会和企业工作经验,这使得他们的教学停留在理论层面,教学方式单一,知识结构不够完善,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尽管有些高校偶尔聘请创业经验丰富的社会人士或管理人员为学生进行讲座,但是仍然无法弥补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不足。
二、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拟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力求加强学科在学生的创新实践中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1.建立全新的“关系形态模式”,力图加强教学体系与应用体系的有机组合、互动发展和能动自组。“关系体系”是一种动态的有机型结构模式,是一种全新的自我互动平衡型结构模式。主要具有交互性、就业性思考的特征。“交互性”,专业系统各部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是一种良性的结构方式,互相连结、互相支撑;“就业性”,关系系统就是与内部外部各要素相互“对话”交流能量、信息,资源共享,这种体系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结构模式,在交互的平衡当中,发展自我,达到关系体系的互赢。
2.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愈来愈多的创新实践活动仅靠独立的学科体系很难完成,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和配合,这就要求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需要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学生的共同参与形成团队,因此结合学校其他院系组成实践教学的“内部生态圈”和企业、实践基地结合的“外部生态圈”;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注重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按照校企双赢的思路,通过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拓展实践教学领域。同时,对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必须依据优势的互补性找到学校利益和企业利益的有效结合点,真正做到校企双赢。
3.校内实习基地在艺术馆三楼的服装制板实验室、立体裁剪实验室和服装制作工艺实验室、机织物设计实验室、针织物设计实验室,目前随着对于学科投入的增加,还有望在特殊功能服装材料方面开拓研究范围,加强科技含量。设计艺术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有:沈阳5305服装与服饰公司、沈阳中沈服装有限公司、海城南台东越制衣有限公司等5个实习基地,目前正在联系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以达到确定的培养目标,更好地满足服装专业学生实习课程的需要。依据校企双赢的思路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并将部分课程的课堂直接设置在企业的工作室或车间。通过教学基地的实践学习,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以实战演练并有效地提高技能,达到了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目的。
4.同时,借助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和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我专业积极发展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从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倡导企业建立行业岗位人才标准,充分发挥高校、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使我院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解决学校资金投入不足的实际问题。教育部的这个工程会采用不同的模式,我校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可以从中选择符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形成系统性、多样性、渐进性、贯穿性四个特性,采用产、学、研、赛、展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使实践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成果丰厚。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接触到校外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现状,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面。
5.目前国内高校综合学科背景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做得较好的有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等高校。国际方面例如法国、意大利等国虽然教学体系、模式不尽相同,但宗旨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我们紧密围绕培养“创新实践型”的复合型人才目标,借鉴国内外优秀高校的经验开展研究,目的是提高实践教学的效能。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模式建立,构建并完善了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加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机生长性、动态平衡性和交互共享性,强调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内部与外部形成有机互动,校内与校外相关产业之间、国内与国际之间的相互开放、相互渗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中心的有效调整,可实现设备共享、信息共享、成果共享,明显地提高实践教学的效能。校企双赢的实践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参与教育的能动性,使企业从被动接收学生实习转化为主动邀请,有效地改善了实践教学环境,明显地提升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琳玲.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6):82~86
当前,艺术设计教育出现转变,从国际艺术设计教学趋势来看,向多元化全方位方面发展,即从过去单一技法和造型训练转向掌握对创意思维的培养。国外对艺术设计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较成熟,伦敦艺术大学服装学院,注重培养学生创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学生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对前沿学科有着独到精辟的分析与见解;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提倡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程体现工程与艺术结合;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在教学体制上实行双轨制,一方面对艺术理念培养,训练学生艺术表现的审美感悟,另一方面是作仿工艺,制作产品被厂商订购,直接投入工业化生产。
我国服装设计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还处于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国艺术设计专业与同类国外院校相比,学生基础理论较扎实,但知识面较窄知识结构单一缺少创造力与想象力,创意思维显得苍白许多。
一、工科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特点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科学与艺术、人文与理工相融合、实用和审美相统一交叉性的学科,具有文理互补式的教学特点。
为适应国际与国内办学趋势和社会需求,国内一些工科院校纷纷开设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虽然办学历史不及一些专业艺术院校悠久,但工科院校创办服装设计学科有其自身特点与优势,教学特色体现艺术与科学、人文与理工结合。作者对长春市内工科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近千名学生进行调研,结合教学与调研数据结果表明:由于工科院校在艺术类招生中重视学生文化课成绩,虽然是文理兼招,但理科学生比例数较大,工科学生富有研究与探索精神,理性逻辑思维与理解能力较强。但相对来看在创意思维方面明显不足,形象思维较弱,缺乏多样性创意思维,设计思路与表现手法单一。
二、多样性创意性思维特征与形式
(一)创意性思维概述。
创意是新奇独特的一种创造性意识。《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成绩。创意是一种意识,一种意念,一种前所未有的、超束缚性的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
(二)多样性创意思维形式。
服装创意是一个复杂过程,创意性思维是一种高水平复杂的思维形式,具有独创性、敏捷性与综合性等特征,是多种思维形式复合运动,多样性创意对服装设计来说是如此重要,它包括:发散与辐合、正向与逆向、横向与纵向等思维形式。
1.发散与辐合思维。
发散思维指在构思时由某一出发点向外扩展,由点到面达到广阔无垠的境界,从而找出更多更新的设想和创意方法,在服装设计构思阶段常常采用,构思是具体实施设计方案的开始,是设计师运用发散思维,对服装整体造型全方位的思考与酝酿过程,在服装设计构思方面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它强调放开思路形成一个发散网络,是一种求异思维对问题寻求不同独特地解决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与多层次进行发散思维,将头脑中记忆表象加以拆分、解构、重组、取舍形成新的思维焦点,产生服装设计思路。而辐合思维是探求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形式,按照“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设计方式,对发散思维提出的各种设想进行筛选、评判与确认,发散思维是提出问题而辐合思维是解决问题。
2.正向与逆向思维。
正向思维从思维方式来看,人们依据各自的、习以为常的分析事物方法来对待外界事物,按照一定常规去设计的习惯性思维活动;逆向思维是违背常规的思维方式,把平时思维方式逆转过来思考问题,在人们正常创意范畴之外反其道而行之,起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服装流行趋势和流行周期变化就是一种逆向流行过程,当人们崇尚装饰华丽、造型繁琐的服装,当这一服装风格达到顶盛时期,人们开始反思从简约朴实中体验一种清新艺术境界,形成简约的设计趋势。从锥子裤到喇叭裤,是由一个极端流向另一个极端,服装里外置换;衣服前后更换;把纽扣设计到背后,它打开服装设计师灵感宝库的钥匙,帮助设计师另辟蹊径,以错位和倒置的创意性思维营造出一种视觉上异乎寻常的新奇,使服装设计者有了更多更大的想象空间。
3.横向与纵向思维。
横向思维从事物发展中的某一横断面进行比较分析,利用横向思维对中西方服装发展史同一时期的服装现状与不同风格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吸取精华应用到设计之中。如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大师高田贤三,将西方嬉皮风格与日本传统服饰相融合,他在法国开设的小店,成衣以对比明快色彩为主,传统日本图案与西方舒适自由的穿着效果有机结合,令西方人大开眼界,他提出超大尺寸和多层次穿着以立体裁剪为基础的西装设计方法,打破西装严谨与呆板式样。纵向思维是侧重事物发展中的某一历史阶段的比较,了解其发展的规律来分析现状预测未来,从广阔的宏观世界到神秘的微观世界,从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到传统理念与现代意识的融合,如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他具有艺术家独特气质凭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丰富想象力,将服装个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设计出富有变化的服装样式,在服装结构上任意挥洒,释放出无拘无束的创作激情,借助于材料质感、色彩与图案设计,使服装设计扩展到一个前人从未涉足的未知世界。
三、结语
以上多种创意思维开拓了现代时装设计思维模式,服装创作中运用多样性设计思维起到出奇制胜地艺术效果,为现代服装设计开辟新的源泉和无限发展的空间。增强学生创意设计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目的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动手能力,以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色彩基础课程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经过尝试性教学后,发现值得关注的专业性和创新性的方法不足,若能在教学中提出新观念,可以使学生从传统的思想中解脱出来,提高对本课程学习的信心,整体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艺术修养的同时,使设计产品能与社会接轨,缩短与社会的适应期,这是我们教学上共同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色彩修养 循序渐进 抽象 创意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大部分学生基本没有学习过相关的色彩基础知识,在传统的教学中,通常是在没有绘画基础的情况下,直接让学生进行客观物象的写生练习,于是造成学生对色彩基础知识的陌生,对色彩搭配缺乏正确的感受,想画好,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不会理解画面的整体感,喜欢钻入细节,与就业相关度不大,对本门课程失去信心。倘若在教学中,如果利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快速提高色彩修养的方法,往往能使学生们的色彩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将色彩写生教学传统模式进行选择性的改革,教师可以围绕“如何教”与“如何学”为课堂设计的重点,将相关的色彩教学内容重新组合和更新。强化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实现理论,实践,鉴赏、创意一体化,课堂中运用启发式,参与式,协作式进行教学,为本课程与就业接轨奠定思想的基础,为专业欣赏提高审美修养。以下是将本课程分为四个阶段的循序渐进训练的方法的具体阐述。
第一阶段,培养基本的素描关系的训练
传统的色彩基础教学中已经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无论学生们对整体画面是否有层次的观点,只要一上课便开始写生,学生们多少会有不知所措之感。造成画面常常显脏,无立体感,色彩搭配生硬,整幅画缺乏层次感。于是先从素描关系着手训练,是第一位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虽然是色彩基础的训练,可还是需要先从单色素描开始,这样,学生上色时才能根据画面的整体明暗度进行上色,进行冷暖的对比,进行合理地提炼训练,对后期的色彩写生画面起到层次丰富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培养高品质的审美修养
传统的色彩写生中,往往强调写生物象的色彩冷暖关系对比,使得物象的基础色变得模糊,或者是明度关系不明确。要想将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快速提高审美修养,最好的办法就是临摹。先临摹一些简单的单个物体,色彩较鲜明,层次关系好的作品。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范画,还有写生的步骤。学生可以选择大画面中的局部进行临摹,体会画面的层次把握。
第三阶段,培养简单物体写生的兴趣
改革后建议选择与专业相关的物体写生,比如不同质感衬布的写生,毛绒玩具写生等等。主动寻找与专业相关的内容,这样物象的立体表达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会更深一层的了解到什么是画面的层次感,为后面的创作奠定审美基础。
第四阶段,提高学生与本专业结合的应用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著名的色彩大师的作品进行鉴赏讲解,可以是写实的静物,人物,抽象派的,立体派的,印象派的油画欣赏,强调画面的色彩搭配技巧,还有画面的整体层次的审美。临摹或创作抽象色彩。这一阶段,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色彩,并选择性的掌握和运用技巧。
本阶段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真正提高学生色彩能力的阶段,也是考核学生掌握色彩的能力阶段。是本文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我们教学目标是学生将学会色彩知识再生的能力。是一种现代设计知识与技能的传递。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合理地发挥想象的能力,把被动转化为主动,训练学生将主观的组织处理而成为结构严谨,给人以丰富联想的视觉效果,可以发挥想象,绘制各种图像,还要练习与专业相关的花型设计,从而加强与本专业的结合度。
考查这一阶段的学习,我们不必要求形体的具象准确,不要求色彩的写实性,鼓励学生将生活中的不相干的事物组合起来,进行画面合理的设计;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技法进行绘制,将个性充分表现在作品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评价:
1) 色彩的呼应。即选择一种色彩为关键色,分别用到从中心到的几个部位,形成画面的主次色彩搭配。同时,也能使色彩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多样统一的整体,色彩上取得彼此呼应的关系,才能取得视觉上的联系和唤起视觉的运动。
2)节奏和连续。色彩的有规律布置,容易引导视觉上的运动,或称色彩的韵律感。色彩韵律感不一定用于大面积,也可用于位置接近的图形上。可以显得更有内聚力。
3)加强对比。提到色彩对比,不要以为只有色相上的对比,实际上采用明度的对比、纯度的对比、清色与浊色对比、彩色与非彩色对比,都能加强色彩的魅力。
古人认为高明的艺术创作能够“以色传神,以色夺人,以色抒情,以色写意”。色彩能引人入目,色彩本身不存在美丑,各种色都有固有的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完成本门课程任务时,能够做到欣赏各种风格的绘画作品,并且对抽象的色彩有了切身的体会,对未来的服装面料花型的设计及配色都有了基本的审美意识。
本文目的在于抛砖引玉,面对日新月异的服装市场,学习服装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应强调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把师生的设计思路引向企业和市场,并放眼于国际教学体系,实现专业教学的整体目标,从而促进学生设计思想的提升,培养学生综合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姚晓东,色彩传递[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
第一作者:吕尧,1986.8.19生,女,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服装设计方面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通讯作者:雒薇艳,女,研究生导师,教授,长期从事服装专业的相关研究,有资深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
中国服装设计教育模式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面对国际化、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形式,服装设计教育迫切需要改革,以改变服装设计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设计与社会实际脱节现状,从教学自身的环节来看,现有课程结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成为制约服装设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艺术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学科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发展更深入的要求。形成与国外服装设计课程想切合的教学体系,提升我校服装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我省工科类院校服装专业的整体水平。
一、研究意义
一直以来,中国服装设计教育模式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束缚,面对国际化、世界一体化,服装设计教育迫切需要改革,改变服装设计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从教学自身环节来看,现有的课程结构、教学手段、教学环境都存在一定弊端,成为制约服装设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系统论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是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系统论基本特点是讲究系统不是个体、单位的,而是整体性、关联性的一个集合体。系统论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各个部分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作用。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依存与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整体。系统论基本思想方法是将相互联系、制约、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包含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它有明确的目的,是可以控制的。而服装设计是集艺术性、应用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系统学科。
二、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系统论改革服装课程内容之间缺少联系性,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的编排与优化,对教学知识结构内在关系的同构与整合,形成“专业教学、实践操作、课题设计”三位一体的课程架构,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真正践行教学、研究与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理念,系统论研究针对服装设计学科应用性强与市场结合紧密的特点,强调教学中设计与实践、课程案例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顺应服装产业化需要,具有极大地应用与实用价值及发展前景。
(一)教学特色----体现人文与工程相结合
作者对长春市内工科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不同年级近400多名学生,进行有关服装创意思维方面问卷调查,经过数据整理统计,其共性问题是工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在创意思维方面明显不足,缺乏形象创意思维,设计思路与表现手法单一。可见,工科院校有它自身的教学特色及学生优势与不足。
(二) “专业教学”案例化, 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能力
通过多样性思维如发散与辐合、正向与逆向、横向与纵向及多向与側向等形式,设计仿生、移用、派生、想象、异形同构与主题构思等思维训练方法,课程注重深度以教学案例为主线,服装造型和工艺技术相融合,建立工科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科学、理性、富有个性化的思维设计能力。
(三)“实践操作” 教学一体化,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集中开设30学时实践课程,将抽象理论应用到具体设计,将平面设计向立体设计、效果图向成衣转化, 独立设计并绘制服装效果图、结构图,工艺流程图与成衣制作,使学生设计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设计能力,设计作品具有实施性与合理性,体现工科类服装设计专业侧重实用性人才培养的特点。
(四)教学内容“课题设计”,参与服装设计大赛
“课题设计”工作室模式, 使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顿悟,在顿悟中掌握服装设计规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服装设计工作室,任课由学校教师与企业设计师共同组成,采用大量实际案例与具体项目进行教学,拓展专业深度和广度,锻炼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课题设计”使理论联系实际与服装市场、企业相结合,引进“双师型”教师队伍,使学生了解最新服装动态与设计理念,实现设计理论、实践环节、最新科研成果有机结合,增强课堂实效性,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服装设计大赛。
总结:综上所述,系统论方法运用于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改变了学生设计思维定势。论文创新之处在于将系统论的方法应用于传统服装教学中,探索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新的模式,提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服装教学与社会实际、市场、企业相联系。充分发挥服装教学中各个环节的优势,使各教学环节之间相互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提升我省工科类院校服装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为服装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肖海龙;张亮系统论在知识组织中的运用 2007(08)
目前我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服装结构设计与成衣工艺课程分为四个教学阶段:原型及基础理论、裤子结构设计、女装结构设计、男装结构设计。这四部分教学分别被安排在大二至大三进行。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学好服装结构设计与成衣工艺课程,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融艺术、技术和市场为一体的设计思路,使设计更贴近于生产实际,既能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以及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使学生掌握结构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和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锻炼学生能够把美学与理性科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改革
在传统教学中,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不讲授工艺制作,学生在学会了结构设计后没有实践的机会来检验和巩固;而服装工艺制作课程不讲授服装结构设计。例如服装工艺制作课程主要讲解各个零部件的缝制工艺、各类服装中裁片的组合缝制工艺,不注重与服装款式设计和结构设计的结合,所以学生在学习工艺制作时只学会了一些传统服装的缝制过程和方法,自己设计的服装款式和相应的结构设计得不到实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最终导致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内容得不到实践的检验,而服装工艺制作课程的作用得不到体现。
为了改变教学中存在的这一缺陷,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师和服装工艺制作课程教师要进行沟通。例如,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师在讲授衬衫类、连衣裙类、裤装类、套装类、大衣类、礼服类的结构设计要点后,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各类服装款式进行结构设计,再通过服装工艺制作课程相对应的学习完成自己设计的作品,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款式设计得到实现,结构设计知识得到巩固,而且还能使学生学会如何缝制各类服装。增加部分关键的基础结构工艺处理方式的示范与演示,使学生深刻理解版型与工艺的紧密联系。把工艺的手针内容调整到结构课上,一方面使学生能够边学边做,尽早进行验证式版型练习提供基础的训练;另一方面在目前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同时把创新思想通过结构课教师(同时担任设计课程)传达给学生。
二、教学方法改革
服装结构课程相对枯燥,如何能长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在课堂教学手段上应该实现直观、创新和多样化。
(一)平面结构与立体构成相结合
平面结构和立体构成有机结合是服装结构类课程教学的根本。立体构成适应形象思维的施展,服装的立体展示亦作为验证结构正确性的唯一客观标准。平面结构需将三维的服装形态转换成二维的平面结构,保证服装与人体的适合度,从中形成结构设计理论。抽象的结构设计理论、复杂的造型形态和人体动静形态三者间的相互配合关系是学生学习结构设计类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师通过对人台曲面结构的分析,运用立体裁剪的手段,使二维的平面结构与三维人体之间进行有效的转换,让学生从形象思维上客观感性地理解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多媒体教学与常规教学相结合
为了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和掌握造型结构设计理论,应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复杂的三维造型结构到二维平面结构的转化过程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在结构理论的讲解过程中,可结合样衣在人台上进行示范检验。这样“虚拟+真实”的教学通俗易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立体形象思维。
(三)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课堂参与度
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课堂参与度,主要体现在课堂设计安排的细节上。如课前抽出五分钟时间,请一位学生上来讲服装行业新闻或剖析流行服装款式结构等,让学生每次课前都能了解到时下的服装新闻、业内行情等资讯,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对服装结构的兴趣;再如随机在课间安排课堂内容小测试,或请学生上台制图示范等,将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效率;又如教师在讲到服装某些款式和部位结构时,可扫描学生的穿着,结合学生穿着的服饰、课堂实物即兴分析等等。
三、课程考核方法改革
(一)合理的考核方法是建立和谐教学环境的重要保障,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形式需要创新的考核方法相匹配。给不同分流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任务,兴趣组学生的作业任务相对多,但并不代表对基本组学生放任自流。首先要布置一项基本作业,这是每位学生都必须完成的。此外,要求兴趣组额外完成更多的1∶1结构样板,并结合时下流行款式特点设计、打样、制作若干款服装。由于平时工作量多,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60%。为了体现评分标准的公平合理,无论是基本组还是兴趣组,作业评分标准一致,仅对兴趣组的附加作业给予一定的附加分。考核标准以公平合理为基本原则,成绩能够衡量学生的实际技能和水平,整个评分和附加分标准细则都在课前与学生共同调研、修改、确认,并且在评分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成绩评定。对于大作业,邀请企业样板设计师或专家以专业的眼光对学生作业中的不足予以指点等。这种立体的、多方位的成绩评定方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增强教师教学的责任心。
(二)围绕课程目标和课程特点改革考核方式。目前各个服装院校的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主要有两种考核方式: 一种是传统的卷面考核方式,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卷面答题;一种是课下完成作业量较大的综合作业。在结构设计课程的初期,主要是以使学生理解人体和服装的空间关系,以及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目的。用传统的试卷考核形式可以达到检验学生所学的目的,但在结构设计课程的后期,用这种考核方式就显得太机械。后阶段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仅凭理论试卷很难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通过灵活的、考查面较全的综合作业或者实做的形式考核才能达到目的。当然,为了避免部分学生利用综合作业不用全部在课堂上完成的漏洞而请人代做的现象发生,各院校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患于未然,如重修等规定。
四、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结构设计与成衣工艺的教学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围绕服装结构设计与成衣工艺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探讨,有助于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能够满足行业需要、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级服装专门人才。当今是注重创新的时代,时代需要的是拔尖创新型人才,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以教授知识为主,而是以教授方法和能力为中心,促进学生思考,开拓思维,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能力。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时,除了讲授大纲所要求的授课内容之外,也要与学生分享自己对专业的理解,这种间接的经验与认识可以更加生动和直接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去理解授课内容。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47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近些年,广东省湛江市在市区近海区域(现观海长廊部位)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填海造地,并修建了观海长廊、道路、别墅及住宅小区;由于是近海回填,是典型的沿海软土区,在1.5m厚的可塑性黏土硬壳层下就是5~15m厚第一层淤泥;淤泥下面是可塑性黏土或粉质黏土,厚3~8m;之下有的地段有第二层淤泥质土,其下为可塑到硬塑黏性土。淤泥的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结构性很强,一经扰动破坏即呈稀软状态。淤泥层的孔隙比平均为1.9,最大达2.7,是引起建筑物较大沉降的主要土层。
近郊地表与市区相比,少了一层厚约1~4m的杂填土,持力层只有1~2m,而表层硬壳层下的淤泥层比市区更软弱,很多采用天然地基的建筑物在竣工后一年内平均沉降已超过500mm,沉降最大的高达700~800mm,最终沉降将接近或超过1000mm。因而,存在较大的沉降问题。
由于低强度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包括利用工业废料形成的低强度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将浅层应力向桩体集中,以桩为载体向深层扩散,使得复合地基中高应力区比天然地基及桩基础高应力区范围更大,在提高地基承载力的同时有效改善了地基变形沉降问题。同时由于垫层与基底的摩擦作用,提高了基础抵抗水平荷载能力,桩身不必配钢筋,利用较薄硬土层形成复合地基,节约基础工程造价。
二、工程实例一
1 工程概况
某小区住宅为11层框架结构,建筑平面为条状(10.5m×39.6m),柱网为3.3m×4.5m及3.3m×2.8m。
拟建场地原为鱼塘,后经填平,地质条件属河道淤积冲积层,其主要桩端持力层呼细砂层受故河道冲淤积影响,含有淤泥夹层。该工程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表一。
2 地基基础设计
本工程采用直径400mm、长10m的素混凝土沉管灌注柱,桩端进入表 中第4层中细砂与淤泥互层中3倍桩径(常规桩基一般进入该土层5~6倍桩径),单桩容许承载力250kN。梁板式筏形基础,桩布于基础梁下,为了使桩同作用、协调变形,筏板与桩顶之间设置300mm厚级配良好的砂卵石垫层。该工程基础平面图见图一
3 实施效果
静载荷试验单桩极限承载力均大于或等于500kN。该工程历时2年多的实测沉降一时间曲线见图二
实测推算最终沉降约为160mm。
4 得失原因分析
该小其他7层半住宅采用直径400mm、长15.5m的沉管灌水库桩常规桩基础,本工程采用直径400mm、长10m的素混凝土沉管灌注桩复合地基,造价约为常规桩基的80%。
三、工程实例二
1 工程概况
某小区两幢住宅为12层框架结构,建筑平面为条状(12m×35m),柱底轴为2000kN。
拟建场地土层结构复杂,上部以淤泥、淤泥夹砂和页片状淤泥为主(厚20mm以上);中部为粉质黏土、淤泥质黏土夹薄层含泥中砂;下部为含圆角砾砂质黏土夹粉质黏土。该工程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表二。
2 地基基础设计
该工程场地的第6层粉质黏土仅1.5~3.0m厚,若以这层土为桩端持力层,采用直径400mm、长21m沉管灌注桩的常规桩基,单桩承载力仅为200kN,单柱下需布桩11根,造价较高。以第8层含泥中砂(桩长28m)与第10层含角砾砂质黏土(桩长33m)为桩端持力层的常规桩基,其造价更高。
设计采用格筏基础与素混凝土沉管灌注桩组成复合地基,桩径400mm、长20.7m,桩尖进入第6层粉质黏土1.0m,单桩承载力200kN。荷载分担比例按桩75%、土25%设计,桩数为常规桩基的70%。为了使桩同作用、变形协调,在桩顶与格筏基础基底之间设置600mm厚中粗砂垫层。
3 工程问题
该工程的沉降观测从2004年5月至2007年6月,历时3年整。A楼、B楼的平均沉降量、沉降速率见表三.
该工程的实测沉降―时间曲线见图四
该工程A楼的实测推算最终沉降为152mm,最大沉降差为42.2mm;B楼的实测推算最终沉降为173mm,最大沉降差为29.4mm。该工程采用刚性桩复合地基的造价比采用同样桩长常规桩基方案降低造价30%~50%,实测沉降也达到要求。
4 得失原因分析
该工程采用素混凝土沉管灌注桩复合地基,发挥桩、同作用来承担上部荷载,降低基础造价,实测沉降也符合当时的要求。
结语
为了达到桩、土分担固定比例目的,本工程在桩顶与格筏基础基底之间设置有600mm厚中粗砂垫层。采用10m沉管灌注桩(低强度素混凝土)复合地基在筏板与桩顶之间设置300mm厚垫层也取得成功。
素混凝土沉管灌注桩的弊病之一就是由于桩身未配置钢筋,比钢筋混凝土沉管灌注桩更易出现缩颈等问题。在施工中就由于部分桩身质量问题而采取垫层厚度加至900mm的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1]JGJ 94-2008[S],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Reinforcement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Control for Overturning Resistance Stability of Tower crane pile cap
Tuo mingbei[1]zheng limin[1]chen cheng[1]guan can[1]
[1] CSCEC Strait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Co. Ltd. Fuzhou350014
Abstract: Pil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often appears quality problems in soft ground conditions, it usually adopts filling pile or picking pile, but in order to achieve a safe, reliable and economical effec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ombination method of expanding the cap and clasping pile group,which is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similar projects to do reinforcement design for overturning resistance stability of tower crane pile cap.
Key words: pile cap; overturning resistance; reinforcement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高层建筑物的增加,塔吊(即塔式起重机)的使用日益增多。然而,在塔吊基础的结构设计以及其抗倾覆稳定控制方面的研究,目前数量甚少。一些施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盲目缩小塔吊基础尺寸而引起的安全事故屡见报端;相反,为了安全而盲目扩大塔吊基础的尺寸也是不可取的。讲成本的同时必须先讲安全,离开安全讲成本是得不偿失[1]。施工单位遵循这个原则,考虑塔吊基础的选型,布置以及安装,但是因为施工现场的复杂性,往往也碰到一些特殊情况。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福州市南台岛仓山组团中部,位于福湾路与凤山路交叉口,体育场主体平台轮廓近椭圆形南北长为354m,东西宽310m,工程正负零为罗零高程+8.450,结构型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上四层,无地下室,总建筑面积119,772 m2,占地面积63,614㎡,看台高度:30.780m,由二层平台及平台下空间、6万人看台及看台下空间和东西对称两片罩棚及罩棚下空间组成。
本工程计划沿体育场周边后浇带处布置10台QTZ160塔吊,臂长60m,使用高度为53m。塔吊基础采用桩承台基础,承台尺寸为5米×5米×1.8米,承台配筋为双层双向B20@150,混凝土强度C35。基础桩为泥浆护壁冲孔灌注桩,桩径为800mm,桩身配筋按抗拔桩配置主筋为16B20,箍筋为A8@200,混凝土强度为C40。桩顶标高5.8m,桩顶进入承台内100mm,桩头钢筋锚入承台长度为1m。
在塔吊桩基砍桩时,发现5#塔吊承台底其中一根桩在设计标高以下桩身为素混凝土,未见钢筋笼。显然该桩基的抗拔、抗剪切承载力严重不足,达不到设计要求,为此应对该塔吊桩基承台进行处理。
2 补强方案选择
方案一:补桩法
一般情况下,发现桩基达不到设计承载力,可采取废除不合格桩,在原有桩基旁边重新补打1~2根桩的方法,承担原桩的上部荷载,以达到桩基补强目的。但是本工程原有桩基数量很多,桩间距较小,且场地属于软弱地基,淤泥较多,补桩时易产生挤土效应,粉质粘土会继续液化,孔隙水压力将升高,易造成土体隆起,影响原有桩基的桩身质量,甚至拉断桩身[2]。且现场桩基已施工完毕,桩机已经全部退场,重新补桩,施工机械需重新进场,基坑需重新回填,工程量大,施工成本不够经济合理,所以这一方案不理想。
方案二:接桩法
当成桩后桩顶标高不足,常采用接桩法处理,挖出桩头,凿去混凝土浮浆及松散层,并凿出钢筋,整理冲洗干净后,用钢筋接长,再浇筑混凝土至设计标高[3]。但是本工程桩基是因为钢筋笼在拔管浇混凝土时掉下去,造成桩端变成无配筋素混凝土,且无法探知钢筋笼具置,同时桩身周边是淤泥,如若开挖接桩,需要有支护措施,同时也会挠动基底原状土,破坏桩身摩阻力,结果不一定能达到补强的目的,所以这一方案也不宜采纳。
方案三:扩大承台与群桩抱箍组合法
因该工程的桩身质量问题,补强方案选择主要目的在于防止承台在承受倾覆力矩时,桩基抗拔承载力不足,造成安全事故。根据桩同作用效应和转换结构的概念,笔者决定加大承台截面尺寸,同时在承台底预先浇筑一层厚板,将塔基的4根灌注桩抱箍在一起,形成整体。该方案利用承台自重增大基础的抗倾覆力矩,同时利用厚板的抱箍作用使群桩效应得到更大的发挥,从而达到增大塔基抗倾覆力矩和减小桩基抗拔力的功效,既经济又合理,所以笔者最终选择该方案,下面主要对该方案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控制进行详尽介绍。
3 塔吊基础结构设计
3.1 塔吊及基础的基本参数信息
本工程塔吊基础采用桩承台基础,承台尺寸为5米×5米×2.2米,承台配筋为双层双向B20@150。基础桩为冲孔灌注桩,桩径为800mm,桩身配筋按抗拔桩配置主筋为16B20,箍筋为A8@200。桩顶标高5.8m,桩顶进入承台内100mm,桩头钢筋锚入承台长度为1m。
承台底部厚板加强带的尺寸为5m×5m×0.5m,板带配筋为双层双向C14@200,桩身两侧暗梁配筋:C14@200,2C20:2C20。
本工程塔吊基础桩基各土层参数参照5#塔吊位附近的地质资料,见表1。
本工程塔吊不采用附墙,塔吊基础节与承台采用地脚螺栓连接,塔吊基本参数见表2。
表15#塔位各土层厚度及阻力标准值表
表2 塔吊基本参数表
3.2 塔吊基础结构验算
1)塔吊基础承台顶面的竖向力和弯矩计算
(1)竖向力
工作状态下:F工=1.2P1=1046.40kN;非工作状态下:F非工=1.2P1=926.40kN
水平风荷载计算
工作状态下:Wo=0.5kN/m2;Fvk=qsk×H=1.23×53.00=65.09kN
非工作状态下:Wo=0.70kN/m2;Fvk=qsk×H=1.78×53.00=94.34kN
(3)塔机的倾覆力矩
工作状态下:Mk=2654+0.5×65.09×53.00=4378.89kN.m
非工作状态下:Mk=2925+0.5×94.34×53.00=5425.01kN.m
2)桩顶竖向力的计算
依据《建筑桩技术规范》(JGJ94-2008)的第5.1.1条,在实际情况中x、y轴是随机变化的,所以取最不利情况计算。
桩基承台自重:G=1.2×(25×BC×BC×HC)=1.2×(25×5×5×2.2)=1650.00kN
经计算得到单桩桩顶竖向承载力设计值,
最大压力:Nmax工=(1046.40+1650.00)/4+4378.89+65.09×2.2)×2.12/(2×2.122)= 1740.630kN。
最小压力:Nmin工=(1046.40+1650.00)/4-4378.89+65.09×2.2)×2.12/(2×2.122)= -392.430kN。
最大压力:Nmax非工=(926.40+1650.00)/4+(5425.01+94.34×2.2)×2.12/(2×2.122)= 1972.533kN。
最小压力:Nmin非工=(926.40+1650.00)/4-(5425.01+94.34×2.2)×2.12/(2×2.122)= -684.333kN。
3)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验算
由于5#塔吊桩的入土深度为33m,所以桩端是在第5层土层,单桩竖向承载力验算:
Quk =u∑qsikli+qpkAp =2.512×(1.50×30.00+4.1×10.00+12.3×50.00+2.4×55.00+12.7×65)+0.502×1.0= 4166.654kN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Quk/2=4166.654/2=2083.327kN;
Nkmax=1972.533kN≤1.2R=1.2×2083.327=2499.9924KN;
4)桩基础抗拔验算
桩承载力计算依据《建筑桩技术规范》(JGJ94-2008)的第5.4.5条。
群桩呈非整体破坏时,桩基的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Tuk=Σλiqsikuili
Tuk=2.512×(1.50×30.00×0.75+4.1×10.00×0.7+12.3×50.00×0.75+2.4×55.00×0.75+12.7×65×0.7)= 3015.7816kN
桩基抗拔承载力公式:
Nk≤ Tuk/2+Gp
其中 Nk - 桩基上拔力设计值,Nk=684.333kN;
Gp - 基桩自重设计值,Gp =3.3×0.502×25=414.15kN;
Tuk/2+Gp=3015.7816/2+414.15=1922.0408kN > 684.333kN;
4 塔吊基础施工控制
4.1 施工图设计
根据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11G101-1,结合配筋要求,绘制施工图,指导现场施工,如下图所示。
图1 加强带配筋图
图2 基础承台配筋图
4.2 施工控制要点
1)施工顺序
土方开挖桩头凿除垫层施工砖胎膜砌筑钢筋绑扎(埋件预埋)土方回填混凝土浇筑养护
2)施工要点
(1)塔吊基础承台采用放坡开挖,承台顶部应预留20cm的土采用人工开挖,防止原土扰动;
(2)桩头凿除时应先在桩顶标高上5cm处弹出控制线,沿控制线用电锤打孔,打孔深度不得小于200,然后沿钻孔位置剔除混凝土,将钢筋主筋找出后顺着主筋将控制线以上混凝土保护层剔除,剔出全部主筋,注意避免剔伤主筋,然后将内部混凝土凿除;
(3)砖胎膜砌筑完成达到一定强度后,分层回填至砖胎膜2/3高处,待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再回填剩余土方,防止砖胎膜变形;
(4)基础钢筋施工时应做好防雷接地预埋;机脚螺栓预埋位置、尺寸要绝对正确,应特别注意做好复核工作,尺寸误差不超过±0.5mm,螺纹位须抹上黄油,并注意保护;
(5)混凝土浇筑应采用分层浇筑,分层厚度不大于500mm,浇筑完成后12h内采用棉毡覆盖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小于7d。
5 结语
福州地区工程地质普遍存在软弱土层,塔吊基础普遍采用桩基础,在施工中桩基出现质量问题时,补桩、接桩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应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补强方式。本文的补强方式在保证安全使用的前提下,即能节省成本,又能加快进度,可为类似工程情况提供成功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谢冰. 建筑施工中塔式起重机抗倾覆的控制及基础设计,广西城镇建设,2006,4: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