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图书馆实习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2-04-24 23:17:1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图书馆实习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图书馆实习计划

篇(1)

信息检索可视化技术是数据可视化技术在信息检索领域的应用,信息使用者通过图形界面和网络信息检索系统的相互作用,评价和优化检索结果,从而提高信息的查全率和查准率,达到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目的[1]。信息检索可视化技术,不仅可以实现空间数据以图形或者图像的方式直观地显示出来,让用户明确数据之间的联系与规律,有利于用于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理解,而且还使用户信息检索操作更加简便,有效地提高了检索效率。信息检索可视化技术实现了过程—结果的全程直观展示,受到广大用户的一致好评。

2图书馆信息检索可视化技术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2.1图书馆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

图书馆传统的检索方式主要是检索者利用馆藏期刊、书目索引和各馆自行编排的馆藏目录卡片实现相关信息的查找和翻阅。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信息检索也开始利用通信设备和存储信息的计算相连,实现联机检索。各大型图书馆依托因特网成功地开发和应用了多种服务项目,其中最具优势的服务项目之一当属网络信息检索技术。迄今为止,在Internet上功能完善的信息检索工具主要有分布式信息服务系统、广域信息网和万维网等。Internet技术将海量服务器连成一体,实现了分散信息系统向整体化集成的重要转化,通过在馆内建立Web网站OPAC,实现了信息使用者快速检索各学科信息的目的。

2.2图书馆检索技术存在的问题

现有数字图书馆的检索系统主要是运用主题目录分类和搜索关键字来进行信息资源的检索,相较于传统检索方法,新的信息检索方法为信息导航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同时也存在较多的问题。第一,信息归类和维护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信息更新也很不及时。第二,关键字检索使得搜索结果涵盖大量无用信息,用户很难直接查找到与自己意图相吻合的信息。第三,大部分图书馆Web站点缺乏明确的定位,不具备自己的特色,提供的服务主要是馆藏书目查询,很难直接检索文献,用户难以快速、正确地找到所需信息[2]。第四,文献数据库著录未能统一,规范性差,资源共享不完全,缺乏统一的组织与协调。第五,检索工具缺乏检索词控制,大多数采用自然语言标引,无法实现人工标引的甄选。第六,站点管理水平有限,系统运行稳定性不高,加上信息工作人员普遍水平不高,英语水平较差,难以达到网上浏览器查新的水平,使信息服务质量大打折扣。

3可视化技术在信息检索方面的具体运用

3.1本体概念和应用

3.1.1本体的定义和作用本体涵盖了概念模型、形式化、共享等含义,通过抽出客观世界中的一些现象的相关概念而得出的模型,所体现的是相关领域共同认可的知识,应用计算机进行处理。本体的建立就是为了捕获相关领域的知识,提供对该领域相关知识的共同理解。具体来说,就是本体为人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的通用语言,使领域在不同的系统和模型之间实现相互集成和转化。

3.1.2基于信息检索的本体应用多信息的检索和集成是本体的重要运用领域,信息多就容易出现不同信息源在表达上存在差异,所以就必须建立一套共用的信息语言,不仅可以减少信息转换的难度,还能建立统一的信息集成模式,帮助信息使用者搜索到期望的知识点,并将所搜索的知识点进行相应的概念补充,从而在数据集成里面查询到最终需要的资源。由于本体具有通过概念之间的关系来表达语言的能力,所以能够大幅度地提高检索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2内容检索

互联网不断发展,信息载体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互联网信息多样化不断深入,图形、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技术不断涌现,致使以文本方式进行检索的技术弊端日渐凸显。为此,内容检索技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文本检索技术的基础上应运而生。该检索主要是利用融合了图像处理技术、模式识别技术,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检索的效率,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了更加直观有效的检索手段。

3.3可视化信息检索

3.3.1可视化信息检索的内容和优势可视化信息检索包含两方面内容:检索过程可视化和检索结果可视化。相对于其他信息检索技术,可视化信息检索技术具有显著的优势,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增强用户的认知能力。可视化检索通过人类对图片处理的较强能力,将文本内容转化为空间的、图形的形式后,以直观的方式供用户浏览与分析,不再需要进行语言处理,从而减少人的认知负担。与此同时,检索结果的可视化,可以揭示文档中看不见的语义关系,通过一些空间属性如距离、长短、大小等来表示文档的相似性,可以便于用户快速地找到相关的文档,也方便用户理解检索到的信息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提高用户的认知能力。第二,信息检索过程透明化。传统的信息检索系统对用户而言是一个不透明的黑箱,用户提交了提问式后,系统怎样分解用户提问式、怎么匹配提问词和标引词、怎样得出结果等过程对用户而言都是不透明的,因此用户也无法对系统内部处理过程进行控制。一个可视化的信息检索环境使检索过程变得透明了,包括文献与提问的语义关联关系、文献与文献语义关联关系、信息发现过程、检索的显示等。这使得用户的检索更加容易、有趣,也大大增加了用户对信息检索过程的控制能力。第三,方便用户进行信息浏览。在可视化的检索环境中,用户检索信息如鱼得水,各种各样的可视化检索技术充分利用了人们对图像处理的能力,既可以显示检索的核心信息,又以各种方式忽略或隐藏周围的细节信息[4]。当用户点击检索结果时,可以很快发现感兴趣的领域,并且根据检索结果的语义关联性研究相关兴趣领域,从一个兴趣领域里自然地过渡到另一个兴趣领域,同时还可以来回自由地在相关的兴趣领域寻找相关信息,这是传统的信息检索所不能实现的。第四,提供良好的人机对话和交流环境。信息检索过程应该是一个多回合的人机对话和交流过程。可视化的信息检索将人的因素引进系统内,在检索中可以发现检索结果之间的关联性,用户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检索,不断获取所需的信息,也可以获取到相关领域的信息,这将会鼓励人的参与,促进人机对话,改善人机交流。第五,提高检查率和查准率。信息检索可视化是数据可视化技术在信息检索领域的应用,可视化提高了信息相关性判别的效率,扩展了信息相关性判别的手段。信息用户可以通过图形界面与网络信息检索系统进行交互,评价检索过程中每次检索的结果,优化提问或查询,从而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

3.3.2信息检索可视化的相关技术信息检索的可视化涉及信息检索技术和可视化技术。其中可视化技术的实现以映射技术和显示技术最为关键。

(1)映射技术主要就是把数据从多维空间映射到2维和3维空间,以便成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数据。在此主要介绍自组织映射和潜在语义标引两种映射技术:自组织映射是通过模拟人脑对信号的处理特点而发展起来的人工神经网络,目的就是把录入数据或信号的各种特点加以抽象和归类,使其保持拓扑结构的有序性,当类似信号输入时就会通过映射反映到相应维度空间;潜在语义标引就是通过统计方法寻找词与词之间的语义结构,通过奇异值分解,将文档向量投影到较低的维度空间,实现数据的有效转化。

(2)显示技术是指将经过处理的文字和信号以图形的形式显示出来的技术。目前常用的显示技术主要有Focus+Contex(t聚焦+上下文技术)、Cone-Tree(锥形树技术)、Tree-map(树图技术)、HyperbolicTree(双曲线树技术)等技术。不同的显示技术各有优缺点,在信息检索可视化应用过程中,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或整合。

4完善图书馆信息管理可视化技术的对策

想要不断完善图书馆信息管理可视化技术,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第一,根据本馆的馆藏资料格局、人力和经费等条件,结合区域内社会发展对信息的需求,对馆藏信息进行重组,建立各种与教学、科研及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特色数据库,使读者可以快速检索到所需信息。第二,建立信息数据指引库,通过对指引库的访问检索到相关信息的具体馆藏路径,方便检索信息。第三,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的数据库信息,采用统一高效的网络检索工具,做到人机检索有效互换,提高检索的准确性,为后期各图书馆的联网打好基础。第四,对各馆的馆藏资料实施资源整合,形成新的资源体系,让用户能够通过统一的检索平台查找各个图书馆的馆藏信息,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第五,对新一代的电子用户进行相关基础教育,比如优化本馆网上资源的配置及检索途径,Internet相关服务项目、使用方法和技巧,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进行检索阅读。第六,提高馆藏工作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要求馆藏人员具备相应的计算机应用等级水平和英语等级水平,能够熟练运用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人机互动,招聘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数字图书管理人员。第七,建立健全网络技术人员考核制度,加强服务意识和事故应变处理能力,保证网络系统稳定有效运行。第八,完善数字化图书馆信息系统的语义表达。所谓语义就是数据和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及含义之间的关系,是对数据的抽象和组织的更高层次的逻辑表达。信息检索的难点就是简短、模糊的用户查询与存在的海量文档之间不匹配的问题,解决该问题就要增加文档和用户查询的语义表达,随着互联网向语义网络不断深化发展,网络平台不仅仅只提供简单的通信服务,而是要达到人机之间智能的交互理解,从而为人们共享知识、交流思想提供更好的服务。

篇(2)

中图分类号:TP30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7-0000-01

Libra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Visualizatio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Wang Yakun

(Specialist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Tangshan College,Tangshan063020,China)

Abstract:A GIS-based visualization capabilities of the libra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and focus on the description of property database,GIS visualization system modules associated with the establishment and integration of data,summarizes the functions of positioning system and system visualization client implementations.

Keywords:Library management;Function;GIS visualization

近年来,随着用户对于高效服务的需求,图书馆检索的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很难满足用户在错综复杂的图书馆环境中准确获知图书资料的地理位置的需求。因此,利用GIS技术的地理空间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可视化表示能力。将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可视化对象,所处的地理空间和属性信息进行描绘,空间位置、地理坐标和书名、类别、藏数等逐一记录,是当前图书馆管理技术探索的热点。

一、可视化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定位

可视化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定位应着眼于文献资源具有空间分析和空间查询的可视化能力。

(一)空间信息检索

系统除直接在系统中查询、检索属性数据如图书资料、部门及类别设置、馆舍状况等信息外,可对图书文献资料进行空间信息的查询。

(二)空间信息显示

系统除分层显示图书馆的综合地理信息及专题信息外,还可将用户的查询信息以地图、图像、声音、文字等多媒体形式在网络客户端进行显视,使用户更全面和深入认识图书馆环境和资源,即时获取更为所需的资源信息。

二、图书馆可视化功能实现的技术方案

(一)系统架构

图书馆可视化查询可建立在基于原有图书馆信息管理内容之上。可以把GIS系统软件作为整个系统的一个模块直接接驳原有的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其系统结构的组成如图1。

如图1所示,系统把图书馆内各种图书文献资源的地理位置信息组成空间数据库,同时组建相应的图书属性数据库,两个数据库中同一种图书资源的地理位置信息和属性信息互相对应,再将这两个数据库由GIS系统予以关联管理。系统可根据用户查询/分析的搜索请求,同时提取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相应数据,分析处理后将地理位置信息和属性信息转化为图形、图像或模拟现实三维的地理位置定位图书位置,在网页浏览器或图书馆局域网客户端进行显视给用户。

(二)数据库建立

可视化系统数据库由两个子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组成,两个数据库的建立主要是能准确、集约的表示图书馆的地理位置信息,并易于在客户端还原显视。

1.空间数据及模型

空间地理数据一般由图形表示,由点、线、面反映现实空间实体的大小、形状、位置、方向及拓扑几何关系。图书馆地理空间数据模型可采用模块化的分层形式,将地理空间信息分解为若干层面,进行逐层描述、管理和表达。空间数据的采集也应根据图书馆地理空间的特点,将图书馆的空间数据分解为:地理背景层、建筑物层、楼层、阅览室层、书架号层及书架层等,每个层依情况又可细分为若干子层,对应各实体空间层。数据模型将图层与其实体空间属性及文献信息属性相关联,通过系统就可以查询图书馆内任何楼层、任意阅览室、任意书架上、任何一本文献有关信息,并获知该资源的实际获取路径。

2.属性数据及模型

属性数据是与空间信息密切相关的地理特征信息和资源描述信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描述关联的各空间分层的空间数据属性信息库,对应于空间模型与空间实体的地理特征信息,数据可以采用二维关系表的形式直接在数据库中存储和管理,如建筑物属性表、楼层属性表、房间属性表、及书架属性表等;另一类是普通的文献资源属性信息,它不包含有地理信息,与常规的数据库文件数据基本一致,如图书存放信息、基础设备信息、部门信息和多媒体属性索引等。

(三)可视化功能的客户端实现

客户端实现指经过网络,在客户端界面以何种媒介形式对功能进行实现。可视化图书管理系统可由菜单和GIS地图两种形式组成。用户从网络登录图书馆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在查询页面,查询方式可选择为菜单或GIS地图。

1.菜单选定

①输入检索条件,即属性信息,可进行名称查询、模糊查询和复合条件查询;②服务器经过与属性数据库交互及多层过滤得到查找对象;③将查找对象在浏览器的GIS图进行表现。

2.GIS地图

①系统分层显示图书馆空间布局图,用户可打开浏览任一图层;②用户在浏览器的GIS图上选定目标;③服务器从属性数据库中获得信息,动态生成显示查询结果。

三、结束语

网络环境下,将原有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对图书文献资源状态的检索查询升级为在网络客户端以图形、图像等虚拟现实形式呈现。比单纯的基于属性数据库的信息管理系统更为直观,信息容量更大的优越性。基于GIS技术的可视化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有望成为智能的信息咨询和管理系统。

篇(3)

1.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图书馆(DIGITALLIBRARYDL),是进入90年代以后产生的一个全新的概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传输技术等的全面普及,使得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利用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数字图书馆也就应运而生。它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在图书馆界甚至整个学术界还没有一个被广为接受有定义。从众多的定义表述中其中认为数字图书馆是:以组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入图书馆并提供有效服务。几乎图书馆的所有载体的信息均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获得,包括所有联机采购﹑编目﹑公共查询;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检索,通过网络组织读者访问外界数字图书馆和文献信息数据库系统,如电子杂志﹑电子图书﹑声像资料﹑动画片﹑影视片﹑多媒体资料等: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图书﹑期刊等的读者服务;图书馆利用网络连接到全球各个角落,让人们很方便地共享资源。这一概念尚较为大多数人接受。

2.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传统图书馆担负着信息采集、存储、传播及版权控制的重任,DL也同样要完成这些任务,只是各项任务的内容、采取的手段及服务方式发生变化。建立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意义:

2.1由于数字图书馆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存贮在无数个磁盘存储器中,通过计算机网络联接形成的一个联机系统。因此,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它占用的物理空间相对很小。

2.2数字图书馆收藏数字形式的信息,除了纸介质的书刊资料外,还收录其它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如视频、音频资料、计算机程序等等,可以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

2.3数字图书馆建设对于我们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以中文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这将迅速扭转互联网上中文信息缺乏的状况,形成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数字图书馆还是保存和延续发展民族文献遗产的最佳手段,所有的珍贵资料都可以经数字化处理后,将原件保存在更适宜的环境中,而数字化的资料由于实现原件的复制,并不影响一般意义上的查阅。

2.4利用数字化图书馆的用户可以不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直接见面,而只通过网络与图书馆联系,图书馆专业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及电子咨询台与用户联系。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取决于软件设计、图书馆专业人员对用户回应的速度和质量、数字化信息的制作、网络的传播速度及人性化界面的设计等;用户也可以直接通过电脑登录至数字图书馆的主页,随意浏览、查询、下载、打印有用的信息。

2.5数字图书馆扩大了读者的范围,普通图书馆因为读者对象与地理位置的限制只能为少数人服务,数字图书馆则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任何身份进入图书馆自由查询。

3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3.1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分布式的图书馆群体。数字图书馆通过宽带高速互连的计算机网络,把大量分布在一个地域或一个国家的众多图书馆或信息资源单位组成联合体,把不同地理位置上及不同类型的信息按统一标准加以有效存储、管理并通过易于使用的方式提供给读者,超越空间和时间的约束,使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在网上远程跨库获取任何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高度的资源共享。

3.2数字图书馆是面向对象的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库。数字图书馆的存储介质已不限于印刷体,它具有文本、声、光、图像、影视等多种媒体,其存储的载体也相应的有光盘、录音带以及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化装置,它通过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等技术,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手段,向读者展示各种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信息。

3.3数字图书馆是与平台无关的数字化资源集合。数字图书馆可实现异种数据库之间、服务之间、工作站之间的可互操作性,并正在探索深层语义上的可互操作性。它采用一种联合式或协调性软件,从类型相似的数据对象和服务中,取得一致性和连贯性检索内容。目前在网上查资料,需逐个站点地查询,实现数字图书馆以后,读者只要提供某个检索点,计算机就会按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所需的全部资料。

3.4数字图书馆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与功能。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与传统图书馆有着重大的差别,它变传统图书馆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服务。它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和传播各种文献资源的信息,对读者进行“引导”或“导航”,向读者提供多种语言兼容的多媒体远程数字信息服务。

4。数字图书馆的基本模块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开放式的硬件和软件的集成平台,通过对技术和产品的集成,把大量的各种文献载体数字化,将它们组织起来在网上服务。它由五大模块组成:各种载体数字化,数据储存和管理,组成有效的访问和查询,数字化资料的传递和接收,权限管理和版权保护。

4.1各种载体的数字化

将书刊、古籍、善本等各种文字、图像(包括地图),缩微制品包括缩微胶卷和缩微平片等,利用计算机和相关设备,将这些资料数字化。

关于录音、录像、电影胶卷、唱片等可采用各个公司提供的产品,将音频、视频信息资料数字化,各公司往往提供压缩技术的先进工具来处理。

4.2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数字图书馆大多数采用客户机/服务器的模式。客户、图书馆服务器和对象服务器构成信息传递的核心结构。图书馆服务器主要管理数据的目录、索引和查询,而对象服务器用于管理数字化的对象(即各种类型载体的原文献),当对象数据直接到达客户的时候,就实现了图书馆对象数据的传送。它存储和管理的数据量是巨大的。

4.3组织有效的访问和查询

文本类型的文件检索,实现在网上的快速全文检索软件:如何为多媒体信息建立索引,让用户进行有效的查询,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直接针对图像建立索引,可以按照颜色,图案来索引纺织品的图案;用边缘轮廓结合其它图像处理技术索引人脸照片等;用同样的方法,对数字化的视频和音频信息内容进行查找,这是访问DL的关键技术。

4.4数字化资料的传递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目前已成为多媒体通讯的基本传输网络。ISDN分为窄带(N-IDFN)和宽带(B-ISDN),前者美国、欧洲、日本已投入使用,它可以传输声音等连续媒体和低质量的视频信号。有线电视(CATV)广播网络,可以说是DL最有前途的传输环境。美国一些专家称之为“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我国只要对目前的有线电视网络作适当改造,使其具有正反向传输功能之后,就可以用它实现高品质的计算机联网、信息终端和交互式电视等功能,就可以作为DL的传输环境。

4.5权限管理和版权保护

数字图书馆的安全性显得很重要,它要有一般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功能,要重视各种类型用户的权限管理;更重要的是,必须用适当的技术确保版权人的资源不被滥用。

5数字图书馆建设应解决的问题

5.1关键技术问题

高新技术所支持的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的集成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具体的来说,数字图书馆涉及数字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与分析处理技术﹑信息抽取技术﹑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等等。我们必须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应用背景,综合运用有关原理和方法,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才能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5.2标准与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在进行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数字资源库的过程中,应借鉴发达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经验教训,尽早制定统一的适合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源描述﹑标识﹑查询﹑交换和使用的标准规范及法规;尽量地使用国际标准,对那些不是按标准格式进行组织伯资源库,也必须考虑数字项的充分描述,并要有灵活的接口,以保证日后对数据的转换与衔接;同时在进行资源库的加工过程中要考虑对版权问题和处理,以做到充分的尊重知识﹑尊重智慧。使我国数字图书馆在建设伊始,便遵循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发展道路。

5.3各类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以建立丰富的数字资源库为基础,否则要实现数字图书馆就是一句空话。各类型图书馆应针对本馆实际情况,将本馆馆藏资源数据化,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资源库。数字资源库中包括中文数字资源群﹑引进国外的专题数据库。通过相接的网络系统实现大部分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联机采编和馆际间互借。

5.4人才培养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离不高素质人才。数字图书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素质,需要掌握多方面知识结构的人才,如计算机﹑网络信息加工与管理﹑知识产权与保护﹑数字图书馆运营与管理等方面人才。图书馆只有培养出这样的高素质的人才方能保证数字图书馆持续不断地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篇(4)

图书馆技术部是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的部门,该部门主要通过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进行管理,从而实现图书馆各种流程的顺利进行。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是一种较为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广泛运用于各个管理领域,利用此种管理模式,可以使管理更加高效,所以,将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运用到图书馆技术管理部门,是近年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1 信息化管理模式在高校图书馆技术管理部门的运用现状

目前,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在高校图书馆技术部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这里所指的广泛性具体是指两个方面。第一,我国多个高校的技术部门都开始使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第二,各个高校的技术部内部运用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环节,流程更为广泛。从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信息化管理模式不管是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其运用范围都在不断扩大。这一点体现了图书馆技术部对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运用在不断的深入。另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也在实际的图书馆技术部门运用过程中不断的拓展其功能,提升其模式运用的价值。所以可以说,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图书馆技术部管理部门也在与时俱进。但是,图书馆技术部的管理是一系列的相互联系的环节,这也就决定了图书馆技术部管理的难度性。所以在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

2 运用用信息化管理模式进行图书馆技术部门管理的优点

1.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可以为学生资料查询与利用提供很大便利

高校图书馆技术部信息化的管理过程中,信息化可以提供大量的图书资源,所以,学生在图书馆进行相关资料查找过程中,会通过检索等功能进行书籍的查找与运用,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同时,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网络信息服务,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所用资料,并且资料的种类较为齐全,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对文献的需求。这是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在图书馆技术部门运用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的优点。

2.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可以为技术部门节省人力,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率

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广泛运用于图书馆技术部门的管理过程中,实际上是一个管理的自动化的过程。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运用,图书馆技术部设定网上相应流程,进行对图书的管理。这样一来,就由原来的人力管理转换成了信息化的网络管理,并且操作流程更加系统化,简易化,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力的使用,提高了图书馆技术部管理的效率,这也是信息化管理模式运用的另一个重要的优点。

3 信息化管理模式在高校图书馆技术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管理模式运用过程中,图书信息量较少

高校的学习更侧重学术性研究,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有大量的参考文献作为研究依据,所以这就要求了学校图书馆的图书种类需要不断的丰富,信息量逐步扩大。但是,在我国许多高校,还没有建立一个信息量较大的信息化管理模式。这样一来,也就不能很好的为学生提供便利的阅读环境。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在信息化的管理过程中,校级对图书馆技术部的投入力度不够,资金资源较少,不能发展和完善信息化管理模式,也不能购买更多的图书资源。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校级资金投入入手。

2.信息化管理模式运用方式单一化

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是近些年来新兴的一种管理方式,所以图书馆技术部对其运用还不够全面,运用过程中不能与时俱进,运用的方式还更为单一化,这一问题的存在对于服务学生进行阅读有很大的阻碍性,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相关工作人员在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运用过程中,对其技术以及运用方式还把握的不够合理,所以,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更好的提升工作人员的技术操作能力。

4 信息管理化模式在高校图书馆技术部管理运用的可行性建议

1.增加图书信息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技术部门必须要从多方面做起。首先,图书馆技术部门可以申请相关资金的投入,从而加大对多种图书的购买,满足学生用书的需求,另外,图书馆管理部门还要适时的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管理与图书的分类管理,让图书信息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对相关图书的查询与使用。

2.促进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多样化

促进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多样化,首先,相关的技术部必须要对内部技术人员进行信息网络技术培训,增强其操作性,提高信息化管理过程的规范性。另外,促进信息化管理的多样化,可以丰富管理形式,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图书管理与宣传,将相应图书信息通过多媒体的传递性进行操作与管理,这一举措是丰富信息化管理方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体现。最后,丰富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技术部门必须要发挥核心地位的作用,从根本上重视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运用。

5 结束语

总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在图书馆的技术部管理与运用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要正视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优点,并积极利用这些优点进行管理,同时还要在不同方面认识到信息化的管理模式的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的存在,创新运用方式,提升运用质量,从而更好的促进图书馆技术部的管理,为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杰.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如何实现持续发展[J].图书情报论坛,2008(3).

[2] 唐金华.从用户本位看我国大学图书馆 发展趋势[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6).

[3] 陈卫东.泛在学习的哲学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12).

篇(5)

在当前的社会当中,许多的行业都在进行着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在此情形下,也同样的面临着信息化的管理。

一、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图书管理信息化实质上就是将原本的纸质图书管理工作方式转变为利用互联网进行管理的方式。利用互联网进行管理的方式使得图书的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的高效性,同时也为广大的读者提供了帮助。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使得图书馆的借阅服务变得更加快捷。原本的纸质图书管理工作,必须本人到图书馆办理登记,才能够借取到图书【1】。而在进行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之后,人们在需要阅读相关书籍的时候,只需要在图书馆网页进行阅读或者下载,使得借阅服务变得更加的高效。第二,信息化建设下的图书数量得到极大的扩充。传统的图书馆往往受到场地和资源等的限制,使得书籍数量有限,人们能够借阅的数量有限。而在信息化建设下的图书馆可以存储和收集大量的书籍,几乎处于一种无限制的状态,极大的扩充信息资源数量。第三,关键在于为人们提供巨大的帮助。图书馆其本身的建设工作便是从为人们服务而展开的,信息化管理的建设,能够使得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入到图书馆的网页内找寻自己需要的书籍,同传统的图书管理相比极大的为人们提供了方便。

二、制约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因素

从整体的角度来进行观察和分析,我国的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受到高度的重视。但是从实际的建设过程进行分析,在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仍旧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应当对此也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促进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信息化建设的理念比较落后

虽然在我国的图书管理工作当中很多都提出加强信息化建设,但是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仍旧表现出理念上的落后性。如:当前很多的图书管理工作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和信息化,但是真正被人们利用和使用的却非常少【2】,在图书管理工作当中仍旧受到很多的限制,使得数字化图书并没有对人们进行开放,人们只能够在网页上看到相关的目录,却不能够查阅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二)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缺乏创新

在当前的图书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表现出缺乏创新的现象,这是制约我国图书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关人员应当对此引起足够多的重视。我国的图书管理工作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缺乏相应的标准【3】,没能建立起整体的信息化管理。如各图书馆在进行图书信息化建设的时候都采取自己的方式进行建设,使得各图书馆之间缺少相应的联系,对于图书资源不能够很好的被人们利用。

(三)信息化建设的安全问题

图书管理工作信息化之后,必然会受到来自于互联网中的一些安全问题威胁。图书管理工作由于是为许多人服务的,因此在图书信息资源上面需要对许多的人进行开放,在开放之后会为其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虽然在当前互联网信息安全保护得到极大的发展和加强,但是这一点却始终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根除。

(四)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不足

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必然需要很多的信息化建设人才,而当前的信息化建设表现出人才严重不足的现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人是其中最为主要的部分,参与信息化建设的人自身综合素质决定着所建设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性能,如果没有足够的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参与【4】,将会使得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只是留于表面化,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应当对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加强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针对以上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表现出来的制约因素,具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强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理念进行创新

首先应当改变传统图书管理的思想理念,真正实现图书的对外开放工作,让更多的人从其中获取到利益。其次,应当充分意识到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原本很多不可能的变为可能【5】,在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也应当勇于创新,充分的与当前出现的大数据、大信息、大服务等思想相结合,努力开发和完善自身的图书信息化管理系统。

(二)对图书信息化管理方法做出改变

在当前的信息化建设大背景下,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为得到更好的发展,应当对图书的信息化管理方法做出适当的改变,应当充分的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尽可能考虑到需求者所具有的难处,从需求者的角度来进行管理方法上的改变。

(三)保证图书信息化管理的安全

图书管理工作的安全是进一步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这一点也是当前面临着的最为困难的一点。为有效的保证图书信息化管理的安全性,各图书管理部门应当加大在安全防护上的投入,使用当前先进的防护软件,适时更新自身的硬件系统,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四)注重培养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

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为有效的解决当前信息化建设人才缺乏的问题,应当注重培养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加大在培养工作上的投入。

四、结束语

经过以上对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制约其发展因素的分析,并专门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希望以此能够为当前的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娄志俊.信息化建设视角下图书管理创新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04:48.

[2]罗小宁.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研究[D].湘潭大学,2013.

篇(6)

1、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基本内容

所谓的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不仅仅是包含技术培训、档案管理、管理制度,还包含安全技术、技术交底、编制施组和图纸会审技术开发等应用,其以上内容大可分成外业和内业两种,外业就是为施工的技术做准备工作,以及在建筑工程的过程中所实施的技术性方案,并且还要在建筑施工技术上进行适当的更新,才可以督促在工程施工上不断的发展。而内业主要都包含一些建筑施工的技术性上的一些基本的工作,比如:在建筑施工的技术上要需要拟定一个管理制度,要依据建筑施工的技术上的标准制定相关的工程规范。

2、土建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土建工程施工技术在制度上不完善

由于现阶段建筑企业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企业不能完善与落实工程施工有关的国家标准制度,在企业人员的配备上,没有将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岗位进行很好的对接,又或者是企业内部没有按照相对应的岗位上的责任划分来进行相对的施工,当然中间也会存在相应的问题,比如在一个环节上没有企业人员来负责,又或者在一个流程上有多方面的企业人员来负责等现象,更有甚者一些企业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规范的要求视而不见,在相应制度上的建立本身就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再加上企业管理人员的水平上的限制,致使施工项目本身存在相应的弊端。

2.2施工技术管理体系不完善 建筑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差异以及规模都比较大,尤其是在相互之间存在软硬件上面配备的差异比较显著,其中还有建筑领域上的一些体制的约束,更是难以成立一套规范的技术管理体系。但是在这么一个庞大的建筑行业中,如果没有一套属于自己行业的规章制度,那么很难使这个建筑企业得到长久的发展,更难以建立起属于建筑企业合格的技术管理系统。对现在这种建筑企业对接的切合紧密度都比较差,而且受到建筑企业的软硬件设施上的制约影响,很难有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上的进一步的突破。

2.3土建工程施工人员管理的问题

土建工程施工管理的状况很大程度上由施工管理人员的水平决定着,设计图不能清楚地展示目标、土建工程成本预算不准确、管理经验的缺失等各方面原因制约了整个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在土建工程施工中管理问题对工程质量问题产生极大的影响。

3、土建施工技术管理优化策略

3.1做好图纸会审,保证图纸准确

土建工程的基础是图纸,若图纸中出现十分细小的疏漏,都有可能给土建工程承接单位造成极其重大的损失。在工程项目中标以后、所有准备工作就绪之时,便应组织人员进行图纸的翔实审查。审查图纸应当以保证工程质量为前提,在审查时,要看图纸有无弊端及漏洞出现、有无违法国家与行业规定的情况出现。针对存在的问题,朝符合合同要求的方向改进。合同审查完成以后,相关施工人员需要再度熟悉图纸,了解修改思路。

3.2让施工责任落实到人

一般的土建工程施工项目都非常庞大且复杂,因此需要设立各个细化部分的负责人,每一部分由单独的负责人实施管理。分部负责人要具有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特点,每一个工程环节都要亲身参与到监督中去。当发生技术性问题时,尽量在第一时间采取适当手段冷静处理。避免因为施工错误而导致技术性问题,让工程整体进度受到影响。

3.3注重技术管理人才的选拔与培训

建筑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就必须拥有大批优秀的技术管理人才。建筑企业首先应当加强提高技术管理人才的职业道德素养,定期组织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技术,以增强技术管理人才的专业技术素质,从而适应建筑企业新的发展需要。

3.4重视施工方案的编制及执行

现阶段,很多工程的对施工方案不重视,施工人员不按方案要求施工,久而久之,方案编制人员出现应付式编制,甚至无方案施工,施工人员仅评经验操作,无收到施工方案的正确知道,导致施工质量降低,甚至引发安全事故,造成人员及经济损失。

3.5管理执行力度的“强硬化”

为了提升技术管理执行的力度,一定要对施工的责任进行相应的划分,进而使得施工之中的技术管理能够落实到位,划分到人,使得施工之中的任何环节与工序的监督能够加强。在对施工技术进行管理以及监督之时要核对操作的要求与规程,看其的技术操作是否合乎工程的标准。若查出问题,要及时的对那些不合乎技术标准与操作流程、规范的问题进行纠正,防止影响建筑的建造质量和安全操作的实施。提升技术管理执行力度,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对施工的进程加强关注,除此之外,还包括对建筑施工中的材料、物资、技能、设备、工作人员、组织、客观的因素等进行关注,因为这些因素都直接关乎着工程建造的利益。关注这些因素,提升技术管理的执行力度,进而保证施工的均衡以及衔接、连续的开展,不仅要保证施工在期限内完成,还要保证其相应的质量,进而保证其的效率和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和效益。

3.6组织管理体系优化

确定并完善技术指标,是确保工程施工稳定、有序进行的保证。而该标准一定要高于专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因为高标准的企业才能在市场具有竞争优势。其次,实施技术责任制是为了防止同杜绝责任不清、无人负责和推卸责任的现象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落实和完善各种施工规范,技术标准,文件和程序的要求。建立并且完善技术管理系统的组织和技术责任,其目的是要实现技术的责任,以确保所有技术岗位有一个技术负责人,以防止和消除责任不清或建造无人负责的现象,同时要可以充分的发挥技术人员积极和创造性。

3.7技术管理体系优化

由于不同层次的总包单位以及分包单位的实际水平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的,所以在建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组织体系时,我们应考虑到这种差异性,确保所建立的组织体系是行之有效并且科学合理的,在约束施工技术管理的组织体系时,不应是单纯的依靠分包的合同了,应将这个组织体系严格的贯彻给每一级的承包商,对于建筑施工的技术管理工作应由专人负责,在工程分包的过程中,对于技术管理的责任应进行有效的转换,同时责任落实到人。另外,不同层次的施工单位在施工的各个阶段都应重视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以及人员的调度工作,做好对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储备和管理工作,确保施工单位各个岗位的人员都能具备较好的安全意识、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技术。

结语

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稳步发展,获取更多资金收益,就需要明确相关的施工要点,采取各种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方法,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水平,较大程度提高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质量,为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保障。此外,还要通过认真严肃的掌握好各施工项目的质量标准,并进行严格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这样才能实现整个工程质量的高质,从而提升企业实力和竞争力。

篇(7)

1.2对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是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需要随着信息社会网络化、数字化的到来,现代化图书馆必将要取代传统的图书馆。图书馆不再是藏书楼,而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传递机构,要通过电子技术、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形成一个强大的、灵敏的、高效率的以传递知识和情报为主的图书情报网络。把世界上各种图书资料和情报信息收集加工处理之后,迅速准确地提供给广大读者。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应充分熟悉和了解国内外图书情报自动化管理的发展现状,逐步学会和掌握以计算机为主导的新技术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力争用现代化设备与管理技术武装图书馆,从而达到人类资源共享的目标。

1.3对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是提高图书馆员专业水平,改善知识结构的需要随着图书馆工作实践的不断探索,不断更新,新的服务领域会不断开拓,这就要求图书馆员不能停留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提高服务能力。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并与现代化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熟练地掌握图书馆工作技能、技巧。

1.4对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是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现代化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将再不是单向、呆板、枯燥的简单的借借还还,而是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实现文字、声像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服务,用户在办公室甚至家里都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办理信息查询和借还事宜。因此在这种信息化的趋势下,图书馆员只有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才能辨认、接受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反馈,才能使自己与周围世界进行有效地交流。科学技术的多变性,要求图书馆员不断学习,唯其如此,才能跟上社会发展,否则就有被社会淘汰的危险。所以今后图书馆员的学习将不再是一次性学习,而是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

2对图书馆员实施继续教育的内容

根据更新知识、拓宽视野,提高服务水平的教育目标,对图书馆员再教育的内容应该是系统的、全面的。

2.1思想观念转变的教育图书馆员无论进行哪一种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再教育,都必须贯穿思想观念转变的教育。要破除不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封闭观念、重藏轻用的观念、单一型的服务观念、守摊式的服务观念,树立符合现代化的信息观念、开放观念、大图书馆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自我发展观念,特别是要树立读者第一的理念。只有通过观念的转变,图书馆的思想才能得到彻底解放,馆员的进取精神、开拓精神、创新精神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图书馆工作才会生机勃勃,图书馆事业才会大有希望。

2.2图书馆学专业知识的教育这对于那些来自非图书馆情报专业的图书馆员来说,是必须补上的基础理论知识。来自图书情报专业的图书馆员也需要捕捉新的学习发展动态,增强自身的理论和知识功底。

2.3情报信息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的教育情报信息专业知识,它包括了情报学理论、情报检索语言、各种实用情报知识和情报技术等。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是指图书馆员除了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外,学习掌握一两门与自己服务对象和内容相关的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积极引导读者利用图书馆,这是提高图书馆员能力,开报信息能力的需要。

2.4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技术知识的教育它包括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图书管理系统、软件、数据库管理知识、计算机联机检索、光盘检索技术、缩微、声像技术、各种信息处理技术、文献复制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等。只有对图书馆员普及这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掌握使用这些现代化设备的技术,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才能大幅度提高。

3对图书馆员进行继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1自学人的成长与奋斗过程是自学与应用相结合不断完善的过程。每个人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又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继续教育的一种最实用、最重要的方式。

3.2在岗学习和培训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应是他的业务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的综合。为培养一批高素质、为重点学科服务的人才队伍,就要求图书馆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参加多层次的在岗学习和培训,努力提高馆员的多元化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图书馆人员本身,应有进修学习的主观要求,客观的工作实践证明,也要求图书馆员必须充实自己,才能胜任其工作任务。

篇(8)

信息可视化的内涵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推进和网络应用的日益广泛,信息源越来越庞大,人们除了需要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传输、检索及分类,更迫切地需要了解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实际上,在激增的数据背后,隐藏着许多重要的信息,人们希望能够对其进行更高层次的分析,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为了使发现知识的过程和结果易于理解,并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进行人机交互,人们逐渐提出了信息可视化(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的要求。

所谓信息可视化,就是利用计算机支撑的、交互的、对抽象数据的可视表示,来增强人们对这些抽象信息的认知。信息可视化是将非空间数据的信息对象的特征值抽取、转换、映射、高度抽象与整合,用图形、图像、动画等方式表示信息对象内容特征和语义的过程。可视化的过程是这样的:它将信息转化为一种视觉形式,充分利用人们对可视模式快速识别的自然能力去进行观测、浏览、判别和理解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利用计算机系统从屏幕上观察交互图形、图像并通过可视模型处理信息(王曼茹,2009)。

数字图书馆是知识、信息中心。在网络环境中,大量的信息、知识被数字化,存储在各式各样的数据库、知识库、数据仓库和知识仓库中。将信息可视化技术引入其中,给信息以形象和智能,这无疑会大大加快数据的处理速度,使数字图书馆中的海量数据得到有效的利用,并可以在人与数据、人与人之间实现图像通信。

信息可视化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一)馆藏资源分布

信息检索的基础在于信息的组织形式。信息的组织形式不但对用户和系统间的交流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于检索结果的呈现也至关重要。传统信息检索系统的信息主要以线性方式组织,信息之间也只是通过公共字段或者超链接的方式发生联系。其缺点是很明显的,研究表明:图形界面比基于文本的线性排列更能打动用户,多重的视觉表现形式相结合比使用单一的视觉表现形式更为有效。因此要实现信息检索的可视化首先必须做到信息资源的可视化。

作为使用数字资源的第一步,以图形方式向用户提供一个资源分布的可视化界面,给用户一个直观的印象,使用户能够快速、全面地了解馆藏资源的分布,对确定从何处着手进行信息的查找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例如,加拿大Antarctic公司开发的Visual Net,它在美国Belmont Abbey学院图书管理系统中得到有效利用。它将Belmont Abbey学院图书馆的馆藏投影到一个以等级结构为基础的可视化主题地图上。其资料排列顺序是按照国会图书馆分类法来进行的,用户要浏览某个类目,只需点击该类目,系统将放大该类信息,并显示其类目下的馆藏信息。在这个可视化主题地图上,用户可以进行数据挖掘,数据检索,寻找所需的资料。它的可视化空间实际上是一个语义地图(石明芳,2006)。在对图书资源的馆藏分布上,Visual Net采用文献图标释义图,用图标的中心圆、白色圆和绿色圆分别代表文献的类型、文献的长短和文献的新旧,蓝色箭头代表文献是外文文献,黄色箭头代表文献是参考文献。用户可以通过点击这种表达清晰的图标选择所需文献。

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图书馆(University of Huddersfield Library)架位显示的可视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显示图书馆每层的平面图,查找一本书,图书馆可以显示该书所在的楼层,书架摆放位置以及书籍的分类号,书的位置会用箭头在平面图上标出。

(二)信息浏览的可视化

传统上是采用文字信息来描述信息资源的,为了加大用户对信息资源的认知力度,可以使用可视化方式来实现。例如使用图标、聚类、映射等,可以形象表达信息的内容,使用户不用看太多的文字,就可以基本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具体体现在:

集合概览。通过一次显示整个集合或者多层分类,可视化能够帮助用户快速得到整个集合的总体印象及结构。

快速导航。可视化能将导航和交互模式或不规则观察紧密结合起来,用户可以鉴别和轻松访问关于当前表现突出或象征一个突出群体的文献信息,可以快速在多级分类体系中上下移动,了解分类体系的组织方式。

解释上下文中的条目。在图形可视化中聚焦检索结果―采用显著的可视化特征来标记匹配条目,例如,用红点或红旗标记匹配项是一种帮助用户解释检索结果的强有力的工具。聚光灯允许用于快速发现匹配项的簇,从而关注整个集合中最相关的区域。那些未匹配、但与匹配项相近的文档可能实际上非常相关。相反,用户能够根据上下文快速排除鼓励的匹配项,将其作为最感兴趣的项目。这种类型的结果标记帮助用户解释上下文中的局部特征。

(三)信息检索过程的可视化

自从计算机诞生以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检索经历了批处理、回溯检索、联机检索等多个发展阶段。如今,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发展的热点是可视化信息检索。对于数字图书馆其他领域的信息可视化程度而言,可视化信息检索是当前在数字图书馆中研究最多的领域,并且也获得了丰富的成果。

可视化信息检索是指将信息资源、用户提问、信息检索模型、检索过程以及检索结果中各种不可见的内部语义关系转换成图形,并显示在一个二维、三维或多维的可视化空间中,帮助用户理解检索结果、把握检索方向,以提高信息检索的效率与性能。换句话说,将数据库中的文献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看作一个抽象的信息空间,该空间包含成千上万篇文献, 文献间相互关联,甚至文献的标引词之间也存在某种联系(徐刚、徐聪,2003)。但由于数据库的高维性,使这些关系是不可见的,可视化则提供将这些联系用可见的方式表示出来的方法。

对数字图书馆用户而言,可视化信息检索与传统的检索方式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

检索过程可视、透明。通过对网页与检索要求间内部关系直观的图形显示,为用户提供全部检索内容的概况, 使用户对所检索的信息资源分布一目了然,在可视的环境下进行整体浏览,有助于用户分析、判断检索词对检索的价值,了解检索结果中文档之间、检索词与所检索到的文档之间的语义关系, 从而更好地选择所需信息。

可视化信息检索可以提供形象化的信息,使用户更快地达到兴奋点,有利于用户发现新的检索途径,激发用户进一步探索的能力。可视化的图形特征,如高度、颜色及位置等都能有效地帮助用户快速找到感兴趣的信息,帮助用户决定自己的检索策略,增加了用户与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使用户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检索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

可视化信息检索用二维或三维的图形显示检索过程与检索结果,用户可以通过形象化的直观显示,参与检索过程的控制,进而确定一个词对标引和检索的价值,多角度多层次了解检索要求与文档之间的语义关系。

(四)检索结果可视化

传统的信息检索结果都是线性排列的,每次给用户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而且检索结果也无法整体浏览。除此之外,关键词与文档的相关程度,所检索出的文档之间的关系也无法明确表现出来。

传统的信息检索结果都是线性排列的,每次给用户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而且检索结果也无法整体浏览。除此之外,关键词与文档的相关程度,所检索出的文档之间的关系也无法明确表现出来。检索结果的不同呈现方式可以使用户从中得出不同的信息。检索结果的可视化主要致力于设计一个接口显示所有检索结果,揭示检索结果与提问、结果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以便用户对检索结果进行浏览和操作(么新英,2003)。利用统计、聚类、关联分析等手段对命中信息集合进行分析处理,揭示检索结果中隐藏的规律和联系,并用预先制定的视图形式向用户展现。检索结果的可视化能够充分发掘信息资源的价值,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利用信息,并可以有效防止信息迷途。

关于检索结果的可视化,现在很多大学和组织机构都在进行研究,并且已经开发出实用的系统,TileBars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个。TileBars系统是由美国Berkoley大学数字图书馆研究人员开发出来的。Tilebars系统允许用户使用完全的信息,通过基于文档中查询检索词的分布式行为,决定哪些文档和文档的哪些部分来进行浏览,快速和简洁地显示:文档的相关长度;检索词在文档中出现的频率;检索词在文档中的分布和检索词与检索词之间的相对分布。

具体的显示方案为:将抽象的文档用矩形来表示,矩形的长度代表文档长度.每个矩形中有上下两组方形,上面的方形代表命中的第一组检索词的Page,下面的方形代表命中的第二组检索词的Page,其中假设第一组的检索词为wordl,第二组的检索词为word2,检索词与文档的相关度的大小用颜色的深浅来表示,方形的颜色越深,说明检索词在该Page中出现的频率越高(曹锦丹、王丽伟,2005)。矩形中所含的深色方形越多,说明文档与检索词的相关度越高。用户需要测览感兴趣的Page时,只须点击具体的方形即可,而不必为了查找具体的某一段而测览整篇文档。

(五)人机交互的可视化

人机交互界面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户在数字图书馆发现、查找、检索信息时与系统交流的通道。用户界面的可视化有助于用户增强对检索系统的亲和力。检索过程的可视化有助于用户进一步了解、认识和修正自己的信息需求,使自己的需求表达能够在语义层上和上下文层次上接近实际需求意图。交互界面的设计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具有友好、直观、方便,并具钉人性化、智能化的效果,利用图形和语音,让用户使用时得心应手;能够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为用户提供最便捷的操作方式。

在信息可视化中,用户可以通过视图交互,变换地重组信息结果图形已达到信息查询的目的。设计优秀的交互界面可以让用户不断地获得认知的体验。用户通过操作可视化控制来改变变换过程中的参数,以达到交互的目的。

结论

可视化技术的研究和利用给数字图书馆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管理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通过对信息可视化的研究和利用,数字图书馆把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运用认知科学等,将那些通常难以设想和接近的环境和信息,以动态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能更加有效地为读者的科学研究与决策服务。

但如何发挥其在数字图书馆中的作用,仍是一个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问题。同时在这前所未有的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将成为最终目标,这就需要一种快捷有效的方式发现隐藏在庞杂信息当中的模式和知识,以便决策。因此,应综合利用各个领域的新技术进行数字图书馆的进一步研究,从而为用户利用信息、提炼知识、解决问题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曼茹.面向用户体验的数字图书馆信息可视化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9(9)

2.石明芳.数字图书馆中的信息可视化技术[J].情报杂志,2006(7)

3.徐刚,徐聪.信息可视化技术在数字化图书馆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4.么新英.传统信息检索与可视化信息检索之比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3)

篇(9)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个性化信息服务成为信息时代被广泛提及的话题,尤其是在科研信息汇集交织的高校图书馆,如何满足高校师生的需要,实现个性化服务,是摆在每一个高校面前的难题。通过为用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可以大大拓宽图书馆的服务领域,更好地发挥其主动服务功能,提高服务层次,真正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健康、创新发展。

一、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内涵及特点

1.内涵

个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具有一定的意向性,表现的是一个行为主体的独特性。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指的是信息服务者为信息客户提供的独特的,能够满足不同群体需要的信息服务,是一种信息潮流的发展趋势。一般来说,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两种。

个性化信息服务是一种根据信息客户的行为习惯、爱好和需求而为其提供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以便来满足其需要。另一种则是在当今科技飞快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作为可以自由接入互联网的个体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的,在网络上设定自己需要的信息来源、网上功能以及其他服务,从而实现对于网络信息的方便快捷索取,这种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主动权掌握在客户的手中。这两种概念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了个性化信息服务注重的是个人客户的独特需要,这也是其最主要的特点。

然而当前对于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定义还存在一定的错误。一方面,很多人认为个性化服务只能在数字化的图书馆中进行。其实这里的信息并不指的是只能在网上传输的信息,同样包括纸质的文献信息。我国的高校图书馆大多就是一种混合了纸质和电子的双重图书馆,具有当地文献和远程文献的完美融合优势,是一种传统和现代结合的信息处理场所。而传统的信息服务仍然很多,所以在个性化信息服务中应该不能忘记传统纸质型的资源。另一方面,个性化信息服务注重的是强调用户个人的信息需要,而忽视了用户自己个性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体的主动性。

个性化信息服务其实是一种早就存在的服务方式,并不是信息时代独有的。比如之前很多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在新的资料和期刊到馆的时候,一些老师和学生会亲自来借阅,这显然就是一种个性化服务。但是可以看出这种服务还是很小众的,在广大师生范围内无法普及,故而如果要想做好个性化信息服务,对于网络科技的使用时十分必要的,比如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网络咨询和制定关键词的信息检索、借阅服务,等等。

2.特点

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特点主要有三个。一是服务方式的个性化,信息化时代的图书馆个方式趋向于多元化发展,而基于此图书馆可以根据每一个客户的喜好、习惯和独特需求来有针对地进行个性化服务。二是服务内容的个性化。个性化服务是一种对于传统图书馆服务的继承和发展,图书馆的工作可以根据不同读者的需求来进行,信息资源的整理、加工工作也可以基于师生的需要来开展。三是服务时空的个性化。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使得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不再是传统的模式,而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网络服务,比如在线的信息咨询、网上借阅和检索等,服务的局限性大大减小。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必要性

1.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的根本途径

在信息时代,网络高度发达的环境下,每一个用户的年龄、习惯、职业和知识水平不同,其需求当然也是不同的。而随着高校的发展,师生数量越来越多,教学和科研型高校成为主流。很多教师并不是只有教学任务,也有着很多的科研项目。因此师生对于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多,需求面也越来越广,越来越多元化,对于个性化信息服务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强烈。图书馆为了满足需求量大、专业性强、内容深奥等具有典型个性化特征的信息需要,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迫在眉睫。

2.个性化信息服务是实现信息资源多样化的有效措施

网络大环境下,用户需求的信息往往来自多样化的载体和多样化的渠道,是一种对信息的收集和再整理过程。信息资源的多样化首先需要多样化发展信息的载体,在网络信息时代,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纸质型资源不再是主题,而更多的数据光盘、电子文献甚至自建的网络数据库正成为信息的主要载体。还有就是网络的发展使得图书馆的信息来源更加多样化,通过网络来连接到其他的图书馆、资源库就可以丰富自身的资源,经过处理之后可大大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3.个性化信息服务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供需矛盾

信息资源的增长速度很快,形成了一个浩瀚的信息库。而用户所需要的信息总体来说还是很少的,如何在这么多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往往是令用户很头疼的一件事情,信息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可以根据用户所需,引导其在众多的信息中检索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够大大提高信息查找的时间,更加准确、快捷。

4.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可以完善图书馆的服务方式

高校图书馆是一个服务组织,应该主动服务。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图书馆都是被动服务,等着用户来上门索取服务,没有实现主动提供服务。服务的理念不能是“图书馆提供什么,用户就用什么”,而应该是“用户需要什么,图书馆就提供什么”。图书馆应该树立竞争意识,通过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来巩固自己在信息市场中的地位。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专门的推荐,切实解决用户困难,实现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模式转变。

三、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实现

1.提高馆员信息科技素养,建立学科馆员制

信息化时代,个性化信息服务对于信息科技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图书馆的馆员需要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才能胜任当下的工作。然而现在很多高校的图书馆中,工作人员多为调动人员,存在一定的关系户,这就使得馆员结构不合理,知识体系不完整,达不到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工作要求。这就要求对图书馆馆员进行一定的培训,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管理技术和电子科技体系知识,提高馆员的学术性和专业性,提高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另外,应该建立完善的学科馆员制度,来保证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学科馆员除了负责文献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之外,还应该对某一个专业领域有所了解,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和师生需求,对专业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建立专门的索引和数据库,为不同专业领域的师生进行深层次的个性化服务。

2.建立个性化的服务站点

建立个性化的服务站点旨在提高信息服务的技术含量,这也是标志着个性化信息服务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比如很多网站都可以让用户自己来设置,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实现信息的个性设置。比如新闻网站让用户设置感兴趣的领域来实现信息的自动检索;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搜索引擎等等。放到高校图书馆中,这种个性化的服务站点可以是不同专业领域的学术资料整理,将一定的相同领域资料放到一个站点内,用户访问起来将大大节省时间和精力,实现学术研究领域的个性化服务。

3.优化馆藏资源结构,实现资源共享

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经费和人力物力条件,优化馆藏资源结构,将繁杂的文献资源分成很多个单独的单元,根据学科特点和专业设置,建立明目的特色数据库。同时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也是实现个性化信息服务的途径,通过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图书馆和教育机构、图书馆和政府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文献借阅和信息互利,实现完整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建设,保证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构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4.转变信息服务观念,提升服务质量

从根本上来讲,图书馆是一个服务性的组织,应该研究读者的合理需要,来进行专业的服务,善于培养读者需要,以用户为中心,建立高质量的书目和数据库,主动服务,建立主动服务性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图书馆不能等读者上门,而应该在任何工作阶段和工作内容下,站在用户需要的基础上,研究他们的需要以及实现的过程。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应该围绕读者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信息的采集和数据库建立。这是一个树立主动服务意识的过程,需要上级的重视和一定的资金投入。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每一个用户的差异,对于不同的需要有针对性的提供有效的服务。善于收集和整理用户信息,将用户的科研领域和需求建立成为专门的用户数据库,了解用户习惯的检索内容,为其调整服务方式,更新数据库,保证用户能准确及时地获得信息。当然,图书馆也应该对用户进行专门的培训,让用户能够进行基本的操作和信息检索,提高用户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用户所需举办专业性的学术活动,通过两方共同努力,实现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构建工作提供了平台和机遇,而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信息利用率和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的良好途径。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高重视,加大投入,开发专业性和深层次的个性化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圣韬,王彬,刘丽杰等.浅析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2,(11):271.281.

篇(10)

1 信息时代图书馆的特征

1.1 在信息时代,数字图书馆已成为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传统的图书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传统图书馆就将走向末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将长期并存、优势互补,这是信息时代图书馆的特征之一。因此,在信息时代将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并存互补的时代。

笔者认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是以传统图书馆为依托的,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依靠它们加以管理和发展的。因为,数字图书馆它本身并不是一个让人们看的见、摸的着的实体,而是一个虚拟的信息空间,一切信息将以数字的形式在网络上高速传递为人们共享、交流。

而传统图书馆历经数千年积累起来的纸质文献,其所具有的保存价值、传承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其它载体永远都无可比拟的。我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也从一个方面告诉我们,纸质文献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也不会消失。当然,传统图书馆逐步电子化是图书馆发展的方向,数字图书馆以其所具有的存储量大、传播速度快以及检索快捷等优势在飞速发展。因此,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文献信息载体的多元化也是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显著特征:文献信息载体将呈现出印刷型文献、电子出版物、虚拟馆藏并存互补的局面。由此必将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又一次大的变革,图书馆将由收藏文献、为读者提供文献利用服务转变为收藏有效信息、为用户的检索需求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及多媒体通讯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为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图书、情报信息一体化和文献信息服务的网络化、个性化也是信息时代图书馆的主要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更为普遍,以前在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界存在着图书馆学偏重于文化,情报学偏重于技术现象;甚或普遍认为图书馆学更偏重于文献单元的加工及收藏,而情报学则更偏重于信息单元的加工、分析及筛选。但是,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交流更为广泛的前提下,图书、情报的一体化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大图书馆学的理念将彻底打破图书馆学的机构化特征,使图书、情报信息资源得到更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图书、情报一体化的实现,计算机终端的普及和网络的不断延伸和扩展,使得图书馆的服务也更趋网络化和个性化。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图书馆的服务手段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快速便捷的网络化服务拉近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图书馆应通过电子信息终端将图书信息服务送到每个读者需要的地方,网络化将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形式。

随着信息服务网络化的开展,个性化服务也成为图书馆服务的必然趋势。图书馆将通过建立读者信息数据库,跟踪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分析、研究读者研究或学习的知识方向,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单边式的、被动索取交流方式为主动地向读者提供、推介需求信息。

2 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建设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图书馆所具备的特征,决定了信息时代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将趋于数字化。

2.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及馆藏结构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图书馆购置的非纸质文献资源,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以及各类性的数据库和其它电子资源在图书馆馆藏资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然而,由于数字化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得数字化资源在购置、使用和存储等方面都有异于传统的文献资源,这是在数字化资源建设中应当加以注意的问题。由于数字化资源逐年上涨的高昂购置费、数字产品之间内容上的重复交叉、数字产品价格上的不规范以及数字资源使用方法的不同,决定了它的购置必须要做充分的读者调查,而传统的文献购置方法已经不适用于数字化资源的选购。基于此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建设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原则,形成一套科学的工作机制和规范。

2.2 同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一样,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必须要有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建设原则。

2.2.1 数字资源的建设必须与符合本馆的馆藏建设原则,因为数字资源只是全馆馆藏建设的一部分;其次,图书馆在数字资源的购置上应尽可能地收集那些信息含量高而又不需要投入相对较高昂的其它软硬件设备的数字化资源,以便以较少的经费获得最好实际效用;第三,在建设数字化资源时要兼顾数字资源的多样性以及和馆藏资源的互补性。数字化资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时,应该在资源的多样性上多加考虑,以便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当然,我们在充分考虑数字资源多样化的同时,也应充分考虑数字资源与馆藏资源的互补性。在进行数字资源建设时,应注意与本馆其它馆藏资源的互补,统筹兼顾传统出版物与电子及网络出版物的采集,达到通过数字化文献资源建设使图书馆已有信息资源体系更加完善、实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的目的。

广义上的互补性原则还应包括馆际之间在资源共建共享上协作与互补。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核心是通过网络对各种数字化资源进行有效的链接,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高度集中,使不同文献信息收藏机构收藏的资源形成一个网络联合体,充分发挥数字化资源的优势,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信息时代图书馆的基本特征,揭示了在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数字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虽然我们的数字化资源建设还处在探索的阶段,但是随着我国数字化产品的日趋成熟以及在产品价格、使用方法、评估体系等方面的日趋完善、规范,我国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也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将真正实现馆际间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 郭盛扬.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之思考. 数字图书馆论坛,2005(9)

篇(11)

随着人们对图书馆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图书馆文献保障能力的增强和服务能力的提高,图书馆已经成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为了更好地服务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图书馆积极采取措施,为用户提供学科化服务已经成为图书馆的一项重要服务方式,并代表着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方向和水平。[1]另一方面,众所周知各类型图书馆使用图书馆集成系统(亦称图书馆管理系统,Integrated Library System,简称ILS)目前已经普遍,读者在利用图书馆资源时也会首当其冲的想到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各种电子资源数据库等。电子资源数据库由于CALIS很大程度上提供了文献保障,所以图书馆可选择购买或不购买,而图书馆集成系统则是图书馆开展业务工作和读者服务的基础[2],是支持图书馆运转的最为核心的应用技术[3],就目前的阶段来看是必须购买的。因此,如何将学科化服务嵌入到图书馆集成系统中,将图书馆馆藏资源与ILS可以无缝链接,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是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科化服务工作得以开展的又一重要平台。

二、学科化在ILS中的实现

学科化服务功能在汇文图书馆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汇文系统)已初现端倪,汇文系统是由江苏省教委组织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联合开发的,是我国自行开发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佼佼者,由于它的价格较国外系统低廉,且功能也较为齐全,因此受到很多中小型图书馆的欢迎[4],该系统目前在国内已拥有400余家用户单位[5]。我馆从2005年引进该系统,通过8年多的实际应用,发现该系统每学年或学期都会升级,替换改进旧功能,增加适应需求的新功能。至2013年9月我馆已升级至5.0版本,在此版本中笔者认为最大的改进是将学科化服务的想法嵌入到集成系统中,新开发了学科参考的功能。笔者对这一功能进行测试、使用和宣传,得到了教师的大力支持,从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为了保证该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和利用,笔者从数据的收集组织,数据的整理导入,读者使用测试,数据的更改删除及定期更新四方面入手进行实践建设。

(一)元数据的收集、组织

元数据信息的收集是学科参考功能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只有存储了大量的元数据信息,才能更好地实现该功能的有效和大范围的应用。[6]然而在收集元数据之初又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为了使该功能得以最大化的使用,笔者首先做好了充分的前期协调工作:(1)向领导汇报工作,请领导将其带入系主任例会,寻求各系部主任的认可与支持。(2)与教务处联系,收集学校各系部开课情况、教师情况基本信息。(3)与各系部秘书联系,确定各系各专业课程、必修及选修等课程,各专业教师任课明细情况。(4)采取“滚雪球”式方法,有计划地走入到各任课教师办公室中宣传学科参考功能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以期得到教师最大限度的参与。(5)做好样板专业,展示成果:图书馆与各系进行茶话会交流,请系主任及老师参观样板专业成果,使教师可以更直观的了解,以便收集工作更好的开展。数据收集的主要内容包括与课程最相关的学生学习时会利用到的各种资源,包括纸质图书、纸质期刊、电子图书、电子期刊、行业网站等资源(见表1)。将表1根据教师的要求以打印版或电子版交给教师并说明填写的要求。数据收集在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都不是及时获取的,尤其是最重要的表1学科参考资源推荐明细的数据,因此要做好后期的追踪工作。

将初步收集的数据进行二次整理和加工,其中包括两方面的数据,一是教师课程相关的数据。二是教职工推荐的资源方面的数据。教师课程方面的数据相对简单,根据汇文系统后台字段的限制,完善课程编号、课程名、任课教师、院系等信息。将完善的课程方面的数据输入按专业、按课程输入到系统中。而教职工提出的资源方面的数据相对较复杂,需要对提供资源明细进行检索,馆藏资源可以满足的直接添加到系统中,馆藏不能满足的资源:(1)如果是纸质图书、期刊及报纸,则推荐采访馆员及时购买补充,有效提高图书馆馆藏的质量;(2)如果是电子图书可以通过馆际互借或与电子图书供应商协商将其制作成电子版;(3)如果是其他电子资源可以通过开放获取、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读秀、百链等渠道进行获取。将上述情况中提到的(2)(3)两种电子资源获取的结果如何有效地制作到系统中,有待汇文系统的进一步升级功能。

(二)元数据的处理、套入

前期收集到的表1学科参考资源推荐明细的数据需要按汇文系统后台的数据格式要求进行加工处理,因汇文系统5.0目前只支持将馆藏图书数据导入,所以需按专业按课程提取出以下重要数据:题名、作者、ISBN等。将处理好的数据按课程名导入到系统中:汇文系统流通管理模块系统设置课程参考书管理,将推荐的专业选读或必读书目导入到系统。

(三)读者入口测试

做好元数据的收集、组织及处理后,读者在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中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课程名、教师、院系三种途径检索到与课程、教师等相关的参考信息(如图1,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参考资料。

(四)数据的修改,删除及定期更新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校每学期学年专业课程、教师会有一些变动,或是领域内有新的发现等,会使提供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容也会有所不同,这样系统后台对教师课程信息及推荐资源的数据就要定期的修整。因此,就要求我们要以学期为周期再次进行数据收集、组织,之后是将现有的数据与系统中核对,进行相应的更换、删除和更新。

三、对图书馆集成系统的新要求

在对汇文系统学科参考功能的实践和配套资源的建设过程中,为了使该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和使用,笔者发现以下三方面仍需改进:系统后台添加数据的类型过于单一;读者检索途径过少且有的不实用;数据需全部手工录入。

(一)要求数据加工后台增加第三方链接功能

汇文OPAC5.0中学科参考的功能说明学科化服务在图书馆集成系统中也是完全可以实现并取得很好效果的,但是实施过程中由于系统后台添加资源的限制,致使读者在OPAC中还仅仅只能查检到与课程和教师相关的参考书而且只是馆藏纸质参考书。因此,希望在升级版本中系统后台可以增加其他馆藏其他资源链接的操作(馆员操作),如纸本期刊、电子图书、电子期刊、行业网站等。其次是可添加教师提供的与课程相关关键词或主题的功能,这样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会更有针对性,从而减少盲目查找学习参考资料的时间,提高学习和研究效率。

(二)学科参考增加/细化读者检索途径

汇文OPAC5.0学科参考功能中目前只提供课程名、教师名、院系三种检索途径,但是在日常使用中除课程名与教师名外用户大多数还会用到专业方向的检索途径而很少用到院系这样相对较大范围的检索,因此系统可以考虑增加且细化用户检索途径,增加专业方向、主题、关键词等检索途径。

(三)增加教师课程信息数据导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