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公关危机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F276.5;F27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01
所谓危机是指突然之间发生的,具备较大公众影响力,并且会对组织的正常运作以及组织的公众形象产生巨大危害的偶然事件。相应的,危机公关所要做的就是当这些危机事件发生时,对公关关系进行管理,运用各种公关手段来减少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尽可能的挽回公众形象,寻求公众的谅解。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负面的突发事件以及重大的事故都可能给企业的公众形象带来严重的破坏性影响,之后企业还要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这往往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在情况严重时甚至关系到企业的存亡,因此,在这种情况发生时,企业必须及时采取危机公关行动。
一、企业危机公关管理的具体原则
每个企业都存在危机的时刻,危机管理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其实也就是企业的信誉,企业管理人员在面对危机时要冷静应对,要把损失减小到最低,尽可能的获得公众的谅解与信任,科学的危机公关处理方式甚至可以将危机转化为生机。除此之外,对于危机,企业要做的不仅仅是应对与处理,还要做好预防与控制工作,在进行这些工作时,企业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根据事实出发,坦率真诚
对于危机事件,公众最无法容忍的就是企业对于事件本身的隐瞒与狡辩,因此企业在处理危机时,必须要坚持真诚坦率的原则,这样才有可能能够挽回舆论的信任。
(二)勇于担当责任,及时果断
勇于担当责任,及时果断的处理手段是防止危机进一步扩大的重要方法。由于事件发生之后,误会与猜疑往往会层出不穷,推卸责任更会加重舆论对企业的不信任与厌恶。
(三)坚持人道主义,公众至上
这是公关关系的核心原则,在进行危机处理的时候这个原则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危机发生的时候,企业不仅要做出经济上的补偿,还要关注社会公众深层次情感上的问题,企业要站在受害者和所有消费的立场上来表达同情和给予安慰,除此之外企业应该在第一时间在媒体上发表道歉通,以赢得受害者、消费者的谅解。
(四)重视舆论力量,配合媒体
现今舆论的力量是十分巨大的,所以企业一定要利用媒体来引导舆论。媒体是一个公众平台,企业也可以利用媒体这个平台与公众进行沟通。如果企业不能很好的运用媒体,不仅会使企业的形象受损,还会给企业带来经济的损失,甚至给企业发展带来致命性影响。企业一定要积极的配合媒体,通过媒体为企业树立一个良好的公众形象。
二、企业危机公关管理的程序
(一)防范于未然
虽然从公关的管理者角度看来,危机是客观的、无法控制的,但是其实一些危机是可以预见并通过企业自身的努力来避免的。企业的公关部门首先要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做出预测并加以总结,做到防患于未然,再根据这些危机制定出相应的预防计划和处理计划。这样即使当企业出现危机,在应对这些危机的时候企业不会因为事发突然而草草应对导致公关失败。作为企业,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要强化自身的危机意识:企业一定要居安思危,强化危机意识。企业的各个部门都要有危机意识,这样不仅能避免企业出现危机事件,也可以让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
第二,对危机做出预测: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做出预测(例如,企业内部可出现导致危机的隐患、企业外部有哪些导致危机的隐患、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情况进行自我诊断和评价),针对企业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加以总结,制定出完善的危机处理措施。
第三,制定危机管理计划和应急方案:公司的公关部门结合之前所总结的预测的危机,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危机处理方案和应急方案。当危机出现时就可以立刻拿出方案来处理危机。
(二)危机处理中的公关对策
当危机已经出现,企业所要做的就是在第一时间利用公关应对危机。一般情况下,大型企业都有危机处理部门,对于危机的防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建议企业可以邀请专业的公关专家来出谋划策,不断提升危机处理部门处理危机公关的能力。在开展公关活动时,企业要派调查部门到现场去进行调查危机的情况,如果事态严重,企业管理者也需要立即赶往事发现场。此外,还要要积极配合媒体,与媒体进行沟通,态度诚恳,避免隐瞒事实,及时的利用媒体向公众反馈信息,取得公众的信任。
(三)危机处理后企业形象的重建
危机处理完毕后企业一定要进行总结,包括危机产生的原因、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在处理危机时存在的不足、企业需要完善和提升的地方,并积极做好后续的企业形象重建计划。积极处理危机带来的后果,承担起自己应付的责任,对于由于危机带来的损失,要做好赔偿、安抚工作,以危机的处理为契机,抚平危机对公众造成的创伤,重塑企业形象。
三、结语
总之,企业应该认清危机公关的真正本质,端正对危机公关的态度,利用危机公关帮助企业顺利度过危机,并为以后的发展道路奠定良好基础。危机公关并不是万能之策,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危机公关只能尽可能地减少企业损失,也有其触摸不到的区域,如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性调整、法律约束等。此外,企业要明白危机公关以“诚信”、“讲真话”为第一原则,要尽一切努力,满足受害者需求,消除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龚花萍,孙晓.企业危机公关管理中竞争情报技术的应用研究[J].情报杂志,2014(11).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公共关系方面,也就又开拓了一个领域。网络信息传播的匿名性、快捷性和影响的广泛性都增加了危机公关的难度,这也就要求我们面临新问题要提出新的解决方案,要能够针对新媒体提出有效的危机公关策略。
一、新媒体环境下危机公关的特点
在传统媒体的环境下,危机公关一般是指由于企业的管理不善、同行竞争或者受到外界特殊事件的影响,而给企业或者品牌带来危机,企业针对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自救行动,包括消除影响、恢复信誉以及重塑企业形象等。企业危机公关必须立足于应对突发事件,通过有计划的专业处理将危机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成功的危机公关还能利用危机,使企业在危机过后树立更优秀的形象。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一)传播范围扩大化
通常我们的危机公关事件,都是通过传统媒体传播,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反馈给广大的市民,传播范围大大地扩大。
(二)传播的时效性
新闻讲求时效性,而信息的传播同样也是。新媒体的传播不需要通过反复的核对和制作,时效性增强,可以在第一时间再现事件,信息采集、、传送、接受为一体,迅速实现整个流程的操作。
二、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对公关危机的策略
(一)成立专门的网络信息监控小组,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监控
企业应该以网络为主要手段,建立起完整的信息搜集、监测系统,收集与企业发展有关的信息,集中精力分析处理那些对企业经营和发展有重大或潜在重大影响的外部环境的信息。互联网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媒体,同时又是一个社会性非常强的社区,在这个社区里可以畅所欲言,如果企业不多关注这类信息,在沟通上就会积累起越来越多的信息障碍。因此,需要企业在重点社区进行监测,将不利情况降到最低。
(二)利用E-mail、视频会议等形式做好企业内部成员间的沟通
企业内部沟通是解决危机公关的基础性工作,在组织内部形成一致的声音,尽量得到员工的理解与支持,包括危机公关解决方案的落实,对于危机公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互联网背景下的企业,要重视电子邮件、视频会议这类沟通方式,因为它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达给每一个员工。
(三)危机发生时,对外遵守危机处理“3T原则”,建立网络条件下的新闻发言人制度
“3T原则”是危机处理的一个法则,有三个关键点,每个点以“T”开头,所以称之为“3T原则”。该原则是由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提出的,强调了危机处理时把握信息的重要性。TellYourOwnTale(以我为主提供情况)。强调组织牢牢掌握信息主动权;TellItFast(尽快提供情况)。强调危机处理时组织应该尽快不断地信息;TellItAll(提供全部情况)。强调信息全面、真实,而且必须实言相告。抢抓时机,先声夺人。根据首因效应,最初接触到的信息对我们的行为活动有很大的影响。组织应该主动把握先机,抢占舆论高地。危机爆发的后48小时是解决问题的黄金时间,组织容易花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解决危机。
(四)危机结束后,开展危机公关的效果评估,注重营造良好的公关形象
危机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政府危机传播过程的终结,危机隐患不容忽视。危机解决后,企业要继续加强与媒体的合作,通过各种媒体让有利信息传播出去,这样可以在将来公众借助搜索引擎进行搜索相关信息的时候,不至于搜索到的仅仅是一堆负面信息。同时我们要记住事后反思是必须要做的事情,针对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产生的影响、解决方式的合理性和是否存在问题进入深入的分析,消除危机产生的根源,了解自己在哪方面有不足之处,并且做成总结材料以便日后借鉴经验和改进。只有有效的反思才能总结经验,不管这次应对处理效果如何,要争取下次不犯同样错误。
企业公关危机是企业与其公众之间因某一事件引起的表现出某种险情的状态。企业公关危机可导致企业与公众关系迅速恶化,企业形象遭受损害,企业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企业处于高知名度、低美誉度的企业形象地位。目前企业处在一个危机无处不在、负面消息随时出现的网络时代。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公关危机来自深不可测的网络时,任何一名企业领导都必须转变公关危机管理思维,洞察一系列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变化的新现象。要想科学有效地解决企业遇到的各种公关危机,企业管理者首先就要对企业公关危机有透彻而深入的认识,树立起科学的危机观,未雨绸缪。企业应把危机管理上升到战略的高度,以系统的全局性思维对企业进行公关危机管理。
本文主要从企业公关危机预防、处理、恢复和总结等四个子体系建设角度,探讨网络时代企业公关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思路与方法。
一、企业公关危机预防子体系
1.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设立网络监察制度。互联网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媒体,又是一个社会性非常强的社区。这个社区呈现出这样一种局面:一方面公众可以在社区里畅所欲言,另一方面企业的声音在这个社区里是缺失的,而企业自己创造的网络社区又没有公信力。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可以利用舆情监控的技术手段在互联网上及时监测与企业相关的信息,及时对负面信息采取应对措施,将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
2.对收集到的网络信息进行分析评估。通过判断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影响程度决定是否发出公关危机警报,警示企业进入公关危机状态。这主要是对在网络上可能或已经引起危机发生的经济、文化、社会等环境因素的了解、评价和预测。通过对企业所在的外部环境的分析研究,掌握客观环境的发展趋势和动态,了解与危机事件发生有关的微观动向,从而敏锐地察觉环境的各种变化。
3.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企业可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产品服务信息、部门设置及联系方式等信息通过人性化的网络界面在网站上,以增进公众对企业的认识,并且给公众留下良好印象;同时通过企业网站可与顾客、媒介、股东、员工、政府、社区、供应商、经销商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
二、企业公关危机处理子体系
当企业公关危机爆发时,进行公关危机处理是公关危机管理最重要的内容。公关危机处理就是要及时有效地控制危机局面,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对企业的潜在伤害,尽最大可能维护企业的形象和声誉。企业公关危机处理得当可化危机为机遇,为企业赢公众的好感,促进企业的发展;否则可能造成严重损失,甚至导致企业的倒闭,如巨能集团、三株等。
1.以最快的速度启动公关危机处理计划。公关危机处理团队在危机发生后应立即开展工作,形成统一领导,进行有条不紊的公关危机处理。如果初期反应滞后,将会造成危机的蔓延和扩大。由于危机的产生具有突变性和紧迫性,任何防范措施也无法做到万无一失,因此应做到随机应变,针对具体问题随时修正处理危机的方案。
2.以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处理公关危机事件。其实很多公关危机事件发生后,媒体与消费者甚至是受害者并不十分关心事件本身,更在意的是责任人的态度。冷漠、傲慢、推委等态度会增加公众的愤怒,把事件本身的严重性放大,甚至转移到企业的道德层面。因此,面对媒体和公众对危机事件的询问关注,企业应尽量陈述事实,避免对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
3.开辟营造一个完备的危机公关网上新闻中心。危机公关网上新闻中心在内容上至少应该包括危机概述、公司声明、危机新闻稿等;在页面设计安排上,尽量注意色彩和措辞的平和;人性化方面,界面要友好易用,便于记者下载新闻稿件和相关资料;在交互性上,可开通一个电子邮箱,注意与网民的互动,同时开通一个随时有人接听的电话等。
4.积极参与网络主流媒体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通常网民只注意头条和要闻,因此企业进行网络媒体公关时应尽量将消息在重要网络媒体的显著位置,以取得网络媒体公关的良好效果。比如在公关危机发生时,主动要求参与总裁在线、直播或独家访谈等网络媒体原创栏目,以获得最大最正面的曝光机会。
5.积极引导转移媒体与公众注意力。若企业确认危机发生确实是自己责任,企业一方面要坦承道歉以赢得民众理解;另一方面从诸多指责中主动承认责任较轻的部分,积极主动的引开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焦点,平息危机甚至把危机转化成机遇。将危机转化为机遇要求企业积极捕捉危机中的正面信息,将危机中后期的企业高知名度直接转化为高美誉度。
三、企业公关危机恢复子体系
企业在公关危机后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对网上负面信息进行处理。目前越来越来的民众通过搜索关键词以获取信息,因此当发生危机并被大肆报道之后,企业要迅速有效地消除负面报道的持续影响,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对关键词进行屏蔽,如企业可以通过广告投放、直接付费的方式与搜索引擎巨头合作,要求其通过技术手段对某些字眼屏蔽处理。如摩托罗拉爆炸事件、三鹿“毒奶粉”事件等当事企业都有进行过屏蔽负面报道的手段。
企业公关危机恢复阶段是一个系统过程。公关危机得到妥善处理不等于危机已经结束,企业还必须恢复和重建良好的公众形象。要针对形象受损的内容和程度重点开展弥补形象缺陷的公共关系活动,如敞开企业的大门,欢迎公众的参观了解,密切保持与公众的联络与交往;在企业网站上公布企业新的工作进展和经营状态;研发出质量更好的产品和提供一流的服务,从根本上改变公众对企业的不良印象。
四、企业公关危机总结子体系
危机过后,企业应对内外信息环境进行分析,总结引发危机的原因,尽快制定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以防止再次引发企业的危机。其次要对企业危机预警系统进行修正,分析企业现有的行为是否能真正阻止或遏制危机的再次产生,以使企业尽快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1.对危机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对引发危机的成因、预防和处理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系统地调查分析。特别是对公关危机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传播扩散,主流媒体是如何报导此次公关危机事件,网民及大众对此次公关危机的态度等都要进行深入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将来企业应对公关危机时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与决策提供参考。
2.对危机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价。对危机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价主要包括对预警系统的组织和工作程序、危机处理计划、危机决策等各方面的评价,要详尽地列出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网络宣传与监控是否到位,公关危机爆发时企业处理网络媒体及网民的反应是否及时有效,是否充分利用网络消减网络对此次公关危机的负面影响等。
3.改进危机处理预案。对危机涉及的各种问题综合门类分别提出修改措施,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并责成有关部门逐项落实;同时完善企业危机管理内容,并以此教育员工,警示同行。特别是针对企业公关危机,如何进行有效地网络监管与分析,应对预案进行及时修改。
五、结论
随着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和多变,通讯技术日益发达,网络力量的壮大及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企业危机事件越来越呈现出多发性特征,其影响层面也不断扩大。危机管理之父Mitroff指出:“危机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现象,它不再是今日社会异常的、罕见的、任意的或者的特征,危机根植于今日社会的经纬之中。”网络时代企业危机的频发印证了这一点。因而在网络时代企业构建自己的公关危机管理体系已成了当务之急,企业公关危机管理体系应成为企业组织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千变万化、危机无处不在,我们无法阻止危机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深度把握危机发生特点以及扩散的逻辑,从而找到危机处理的最佳策略,使每一次危机都变成对企业成长的一种考验与砥砺,使企业在公关危机的磨炼中更为成熟与强大。
参考文献:
[1]赵爱华曹德胜:网络时代的公关危机及处理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8,(8):92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在向纵深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医院作为社会公众服务行业,通过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双向沟通,争取公众的信任与支持,进而更好地开展各项医疗服务工作。
一、医院危机公共关系基本理论概述
医院公共关系指医院为其自身事业发展,实现医院的组织目标,取得内部员工和外部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创造医院的最佳社会关系环境,在处理自身面对的各种问题时,所采取的一系列科学的原则、政策与行动。医院危机公共关系是医院公共关系特殊表现形式,是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患纠纷等负面事件,给医院带来信任危机,对其声誉造成重大影响,医院针对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应急补救行动,具有敏感性、专业性、紧迫性的突出特点。
二、我国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现状
近年来,我国各地医院深入开展的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取得较大成效,但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依然存在,医患关系时常处于紧张状态。多数医院危机公共关系也因水平低下,阻碍了医患关系的改善,有“危机”无“公关”的现象比比皆是。主要表现有:一是缺乏危机意识。许多医院对危机公共关系的认识不够,危机意识较差。一些医院为了节省开支,没有设立公共关系部,当医院接到投诉、发生了较大危害医院声誉的事故时,没有专门人负责接待处理,导致医患持续发酵、不良影响扩大。二是不敢担当责任。一旦发生医患纠纷,特别是发生严重医疗事故时,不敢直接面对公众的质疑,将责任推给患者,甚至伪造相关检验报告,为自己推卸责任,致使患者对医院失去信任,将医院告上法庭,最终使医院形象受到巨大损害。三是不善于与媒体沟通。发生危机事件后,未能及时将事件进展状况及时通知给媒体并通过媒体强化与公众的沟通,很多医院甚至对媒体的介入调查采取抵制态度。
三、我国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的原因分析
(一)医患矛盾加剧导致医院形象危机
社会转型阶段引发的医患矛盾是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的客观原因。随着公民社会的日益成熟,群众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自我权益保护意识越来越强。随着就医需求增加,社会公众对医院服务态度、医疗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维权意识、就医需求的快速增长,与社会医疗资源尤其是公共医疗资源发展的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医患纠纷日渐增多,给医院日常营运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医院缺乏危机公共关系管理意识
对危机公共关系管理思想认识不到位是导致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的重要原因。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管理层存在把医疗技术作为维护和提高医院声誉的唯一渠道的思想误区,领导对危机公共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二是“突发事件”靠“应急解决”的老观念依然存在,靠老经验办事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新危机,危机公共关系管理规范化建设普遍缺乏。三是“专人”办“专案”的错误思想仍占主导,多数医院的危机公共关系管理职责、培训对象仅局限于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对一线临床医生护士基本不作要求,培训也严重不足。
(三)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管理水平低下
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管理水平低下是导致医院公共关系危机的关键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组织上缺乏支持力度。公共关系部门地位不高,工作经费、人员没有保障,许多医院甚至未设立公共关系行政管理机构。二是在机制上缺乏协调配合。未建立主要领导负责、行政主管部门统筹、临床一线配合的危机公关领导体制,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形成跨部门联动的长效工作机制,危机管理工作不成体系、缺乏协调。三是在实践上缺乏正确方法。工作缺乏预见性、前瞻性,多数未建立公共关系危机预警应急预案;主动设置并引导舆论议程的能力低下,信息化条件下应对多元化媒体能力不足;危机公关管理日常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不高,临时抱佛脚现象大量存在。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管理水平差异根本上取决于各医院经济收入与思想认识,此外医院性质也是影响管理水平的又一重要因素。对于公立医院来讲,人们对其信任度要远高于私立医院,其对危机管理的难度也会低于私立医院。
四、我国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管理策略
随着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院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危机公共关系的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医院未来的发展。我们应该对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管理给予高度重视,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真正做到有效预防和处理危机公共关系。本人结合自己工作经验,认为提高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管理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加强组织建设,做好预防和处理
第一,成立公共关系部,完善部门职能,健全工作制度,配强人员队伍,将所需经费纳入预算,从组织领导和舆论氛围上为公共关系部开展工作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第二,制定危机管理预警方案,组织人员深入医疗第一线,科学预测和评估所存在的危机,根据苗头性动向及时调整预案。第三,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强化医护人员的危机意识,使其掌握处理危机公共关系的方法。第四,掌握“四个第一”的危机处置原则,即“第一时间”组织应急指挥中心, 指定责任人全面负责危机管理工作;合理选择“第一出场发言人”,既要显示出诚意还要留有余地;斟酌说好“第一句话”,正确选择解释、道歉等语境切入点;医院做出的“第一个行为”至关重要,对危机事件处理方法作表态后要言出必行。
(二)重视投诉建议,构建和谐医患
关系
第一,提高服务质量。构建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医院首先应抓好质量管理,建立全程质量管理制度、全员质量管理机制,并实行有效监督。第二,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服务态度、医德医风等问题是引发医患矛盾的诱因。把医德医风教育列入医院目标管理中, 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医德培训,开展有益于医德医风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不断提高医务人员自身素质。第三,妥善处理投诉。时刻把患者满意作为各部门的行为指南,认真对待病人及其家属的投诉,妥善处理各种医事纠纷和公众来信、来访,将可能出现的危机消灭于萌芽状态。
(三)强化信息化条件下的危机传播管理
根据危机事件生命周期,可将其分为潜伏期、爆发期、扩散期、恢复期四个阶段,采取差异化策略加强信息传播引导是危机公共关系管理的关键环节。在潜伏期,应根据医疗服务负面反映较多的薄弱环节,主动策划新闻事件引导大众媒体报道;在爆发期,采取新闻形式,第一时间主动给大众媒体“喂料”,主动邀请有关权威部门参与事件的调查;在扩散期,注重通过博客、播客、微博等网络媒体加强与社会公众平等互动,针对社会大众关切的问题,多渠道危机事件的原委、事态的进展、院方处理态度等信息,平息社会恐慌。在恢复期,邀请主流权威媒体进行后续跟踪报道,把宣传重点放在深化医疗服务改革上,以求重塑医院良好形象。在整个危机舆论传播管理中,要把发挥政府、专家、大众的重要性始终贯穿于危机公关全过程,做到危机事件调查中有权威部门的声音、有专家学者的研判、有普通群众的参与。
(四)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的恢复和
善后
善后工作是危机公共关系管理的最后工作,也关系着医院未来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开展一系列的善后工作来恢复医院的形象,甚至是提升医院公共形象。例如:对于在危机处理中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应该给予奖励,对于受伤害的人员应该给予激励和关注,使其恢复信心,提高医院内部凝聚力,增强医院应对危机的免疫力。对外开展有媒体、医院和患者共同参与的公共活动,通过媒体正面宣传医院,重塑消费者信心;也可以召开病员代表座谈会,接受舆论监督,消除患者的顾虑;或者开展多种社区服务活动,开展扶贫活动,帮助支援农村卫生,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开发社会公益事业等。危机的背后是机遇,成功应对危机后,要充分抓住危机背后孕育的机遇,变不利为有利,进行公关造势,重树医院形象,进一步提升医院信誉度和美誉度。
(作者单位: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公共关系部)
参考文献:
[1]郑思同,吕一军.浅谈医院公共关系[J].中华医院管理志,2000.16(2):121.
[2]蒋宝珠.浅谈我院危机公共管理中的启示[J].医院院长论坛,2011.08(6).
[3]廖为建.公共关系学[M].中山大学MPH教程.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胡晓阳.如何进行品牌营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张立斌.浅谈医院危机管理中的新闻[J].重庆医学,2006.35(2):97-98.
[6]朱正威.危机公共与处理[J].医学美容美学,2006(10).
[7]周朝霞.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策略[J].江西社会科学,2003(6):250-251.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7-0044-02
公共关系和危机管理作为我国的新兴学科,其从创立到发展,至今也只有30多年的时间。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高等学校作为一个“松散结合的系统”独立于其他企业与社会组织。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人员密集、管理体系宽松的高校则成为了危机高发的地方,而高校不仅需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更要向民众展现其良好的高校形象。因此就需要利用公共关系这一工具,将其与高校管理相结合,为高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一 高校危机与公共关系
1 高校危机与高校危机管理
高校危机,通俗的来讲,就是指威胁到学校正常运行和相关者利益的恶性事件。一般来说,高校危机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紧迫性等特征,其产生原因可能是自然灾害,比如说地震;也有可能是人为因素,比如学生自杀、学校领导作风不端正等。
高校危机管理就是学校对于危机事件的处理方法,即高校管理者在危机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一所高校的危机管理制度是否完善,主要看管理者是否能够察觉到隐藏的危机、危机发生时是否能够快速做出正确的反应、危机发生后是否能够快速恢复正常秩序。
2 公共关系与高校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一词源自英文的Public Relations。Public意为“公共的”“公开的”“公众的”,Relations即“关系”之谓,两词合起来用中文表述便是“公共关系”,有时候又称“公众关系、机构传讯”,简称PR或公关。
公共关系的定义有很多,但一般是指某一组织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促进公众对组织的认识、理解及支持,达到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促进商品销售目的等一系列公共活动。它本意是社会组织、集体或个人必须与其周围的各种内部、外部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它是一种状态,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都处于某种公共关系状态之中。它又是一种活动,当一个工商企业或个人有意识地、自觉地采取措施去改善和维持自己的公共关系状态时,就是在从事公共关系活动。
而高校公共关系则是其下的一个分支,主要负责为高校在公众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并加强双方的交流与沟通,从而采取一定的行动。本文的公共关系主要是指高校公共关系。把高校公共关系按照作用对象分类,可以分为外部公共关系和内部公共关系。外部公共关系主要是指高校与政府、家长、社会各界的关系,而内部公共关系则是指学校与全体教职工、学生的关系以及学校内部各个部门的协调关系。任何一所高校只有拥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统一和谐的战略思想,才能在激烈的教育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二 公共关系在高校危机管理中的重要性
公共关系可以为高校危机管理提供信息,如:高校形象信息、学生形象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的收集,可以让高校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定位,也能从教职工、学生这些对学校熟悉的人口中得到更符合高校发展的建议。另外,也能从这些信息中找到高校的危机隐患,提前进行预防。
公共关系可以为高校危机管理争取时间。高校危机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而良好的公共关系可以及时向民众传递准确的消息,及时获得救助。如2007年韩国学生赵承熙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制造的校园枪击案。当时正是由于学校管理者及时报警并利用学校的短信和邮件群发平台及时向全校师生发出消息,才控制住了场面,没有伤及更多的人。
公共关系可以为高校危机管理提供更多外界的帮助。良好的公共关系可以在危机后的修复工作中得到政府和公众的支持以及内部教职工、学生的配合,使学校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 公共关系在高校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信息的收集整理不完善
高校危机有时是具有隐藏性的,就好比战争的爆发是由于矛盾的不断激化,高校中有些危机的发生是由于长期的矛盾冲突导致的,如果高校管理者对于通过公共关系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前找到隐藏的危机,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危机的发生。
2 同外界的沟通不及时
对于高校内发生的危机事件,高校管理者应在第一时间控制住场面,充分利用公共关系疏散人群,获取救助,将危机事件的伤害值降到最低。然而现在的高校对于危机事件的反应过慢,事情发生到难以控制,才开始手忙脚乱地处理,使危机事件的不良影响加大。
另一方面,在事情结束后,高校危机管理中的公共关系只是单纯的有关危机事件的信息,就像学生敷衍老师的作业,对于受害者家属只以赔偿了事,不能切身体会其家人的悲痛,对于公众、媒体的疑问采取无视的态度,这些都是高校危机管理所应该及时沟通的。
3 公关工作的不了解
有些高校公共关系中虽然设有负责公共关系的办公场所,但却主要负责来人的接待。而有的高校则只重视公关人员的外貌、气质,忽视了这个工作本身应具有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将公共关系的作用完全抛弃,反而采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完成任务。
4 公共关系活动的不重视
公共危机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机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它是公共管理的特殊状态和特殊形式。严格地讲,公共危机事件管理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策略,危机事件管理中的策略运用应当采取权变的观点,针对不同的危机事件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一切以防范、化解危机,恢复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只要成功达到这个目的的策略就是合理的策略。
就公共管理部门而言,公共危机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公众对有关政策、法规的不完全理解。有的公众甚至认为一些政策有失公平,这使得公共管理部门在政策执行时遇到较大阻力。比如在个人所得税改革过程中,由于公众对改革的不理解,出现了多种声音,进而引发成牢骚,甚至有个别人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二是自由裁量权的不当运用引发危机。自由裁量权是法律、法规赋予公共管理部门的一种“机动”权力,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合理、适度运用将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保护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反之则会出现“异化”现象,给权力寻租创造条件,对公民的合法权益构成威胁,给国家、社会带来损害。三是由于行政人员自身素质低导致的风险。有些行政人员缺乏工作责任心,凭习惯、凭经验随意执法,凭意气盲目执法,论关系、讲人情胡乱执法,从而引起行政相对人不满,引发不必要的纷争,造成公共危机事件。四是公民抵抗执法引发的风险。据报道,目前我国暴力抵抗行政执法事件时有发生。因此抵抗行政执法引发的公共危机,不但给正常社会秩序带来严重影响,而且直接危及行政执法人员人身安全,给行政执法人员的身心造成巨大伤害,应该引起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一、构建有效公共危机管理应对机制的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并行,传统因素、现代因素与后现代因素并存,导致现阶段是社会不和谐因素的活跃期和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因而也是各种类型公共危机的易发期。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公众受教育程度的逐步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网络的出现及普及使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透明,这些都对公共管理部门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果不能对这些挑战做出积极回应,势必会影响自身的声誉和形象,失去公众的信任。
面对危机,如果行政人员在管理理念上对危机的严重危害认识不足,漠视人民的利益以及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欺上瞒下,口是心非、弄虚作假,或公共管理行为和效率上识别能力表现较差,应急机制不健全,对危机反应失当,致使危机扩散,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管理客体对公共管理部门的危机治理意愿和能力产生怀疑而盲动,导致秩序失范;二是由于在非常时期丧失公众的信任,社会矛盾突出,使行政行为关系紧张乃至冲突;三是当公共危机事件发生而未被有效控制时,媒体可能借机进行负面报道和恶意指责,损害公共管理部门的公信力。因此,公共管理部门需要通过建立必要的危机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以防范化解危机、恢复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二、目前我国公共管理部门公共危机管理应对机制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处置突发事件的宝贵经验。特别是2003年发生“非典”疫情之后,全国上下迅速行动起来,把加快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提升到工作日程,在应急预案体系和机制建设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08年,面对突如其来的“5·12”特大地震灾害,我国的应急管理系统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在应对巨大灾难的过程中,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的应急管理还存在—定的问题。转贴于
(一)危机防范意识有待提高
这一方面体现在对全球化下所滋生的各种风险和危机认识不足,对现代社会存在的各种危机分析判断机制还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导致危机不能及时预测和有效防治。另一方面,传统的“内紧外松”宣传策略和公共沟通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要求,当危机(尤其是突发事件)来临时,一些基层部门还存在媒体公关缺位、宣传引导准备不足、舆论管理观念和方式老化等问题,亟待改进。
(二)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不够通畅
目前的公共管理体制还存在条块分割、效率不高、协调不畅等弊端,难以形成快速有效的危机反应机制。从纵向看,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就某一个公共管理系统来看,其内部信息网络已经畅通,但横向上,公共管理职能部门之间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横向信息网络,信息的水平交流有时受到阻碍,使得信息资源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利用,形成信息交流、传输的瓶颈。
(三)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还需改进
总体来看,各级、各部门应急预案体系基本上是遵照国家、省、市总体预案和专项、部门预案的内容,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完成的,一些预案没有结合本地特殊情况来研究和设定,同时,在已经形成的应急预案之间、专项预案之间、部门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之间,还缺乏有效的衔接、协调和演练,实战可操作性有待检验提高。
三、公共管理部门应对公共危机的对策研究
在下一步工作中,公共管理部门应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和非常态结合,全面布局与重点建设统筹、近期任务与长远目标兼顾,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管理危机的最有效方式是避免危机的产生。一系列公共危机告诫我们,公共管理部门只有把自己的主要职责放到依法行政、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方面,才能使不折不扣依法行使公共管理权力与提供优质高效公共服务有机结合,才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公共管理部门在公共危机治理中最大的责任是维护国家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以人为本要求充分重视公民的应得权益。如果能做到让公民或相关人员理解、支持、配合行政工作,那么就会减少或降低执法风险,提高工作效率。为此,公共管理部门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并进一步完善公民与公共管理部门发生争议的行政救济制度。正确处理“执法”与“维权”,“执法”与“为民”的关系,在公共管理中充分尊重公民权利,给公民充分的机会表达对公共管理情况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公民正确行使权利,防止公民行使权利走向极端。要切实提高对公民的服务水平,实现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营造相互理解的和谐征纳氛围,化解因征纳矛盾引发的风险。
(二)建立健全灵便的预警机制和高效的反应机制
预防危机是危机管理的重点,预防与控制是管理中成本最低、最简便的方法。危机预警制度体现和实现的是政府管理“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花大量钱治疗”的目的。公共管理部门应当重视和加强危机预警机制建设,尽早发现危机征兆,抓住解决危机机遇,控制危机蔓延,并且高效的作出反应,制定应对措施。一是树立公共危机意识。鼓励公众反映公共危机征兆或潜在威胁,在条伴许可范围内,尽最大可能地让公民参与到公共危机管理中来,与公共管理部门同呼吸共命运,是公共管理部门公信力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重塑与创新的表现。二是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其首要任务是要依法组建一个具有足够权力且能有效动员、指挥、协调、调度资源应对危机的中枢指挥系统,这是危机管理机制的灵魂。三是建立高效的危机反应机制。要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作出反应,把权威的“声音”通过媒体第一时间传播给受众,让公众了解税务部门的作为,稳定民心。在第一时间关于媒体危机中公众关注的有效信息是毁断谣言产生源头的有效措施。由于危机事件具有易变性和危害性,反应迟缓必然加重危机状态。转贴于
(三)加强部门协作沟通
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与各方面的联系和沟通,争取得到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如:加强与当地有美单位和部门的协作,构筑严密的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与上级部门及同行加强信息联系,形成网络,共同维护公共管理秩序,进一步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避免公共危机的产生。
一、 宝洁公司近年主要危机公关事件
一是涉嫌操纵价格被罚款。2011年3月,因为涉嫌操纵价格,在北欧国家西班牙被西班牙国家竞争委员施以重罚,总的罚款金额折合人民币近5亿元。二是产品质量不合格,含有毒成分。2006年9月,我国广东海关在检查生产于宝洁日本化妆品公司的SK-Ⅱ品牌的系列化妆品中,发现含有禁用的化学物质铬和钕。这一检查结果被新闻媒体曝光后,在国内外都引起轩然大波,其影响恶劣程度之深、之久,一直持续到现在。三是涉嫌虚假宣传。2005年6月21日,浙江宁波工商部门对宝洁公司四个品牌的产品进行专业的监督检测,结果发现这四个品牌的产品并没有电视广告中说的那样神奇,一些广告中提到的营养成分在这些产品的实际检测中根本不存在,并且宝洁的电视广告涉嫌故意夸大其公司产品的实际功效。四是面对在中国市场等销售地区犯规被罚的事实漠然置之,继续铤而走险操控市场价格,且屡犯不止。比如,2012年,宝洁公司在电视广告中对汰渍洗衣粉的去污功效就刻意夸大,引起消费者的强烈不满,也受到了相关监督检查部门的处罚。
二、宝洁公司危机公关失败的原因
一是在行动上没有尽快确认危机,并消除其不良影响。危机发生后,宝洁错过了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致使危机事件不断扩大与蔓延。二是在态度上一贯傲慢强硬,推卸责任。在危机事件处理中,不管危机是否竞争对手恶意策划,企业都该对自己的产品负责,对危机事件给消费者带来的消极影响负责。但宝洁在不合格化妆品退换货环节却给消费者提出了种种不合理的苛刻要求,竟然让消费者签下“产品无质量问题”的证明方可退货。这种傲慢强硬的态度,消极拖延的方式,根本没有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样的做法,缺乏对生命的关爱和个体的尊重,自然遭到消费者的反感,所以也很难得到舆论的同情。三是宝洁公司没有与政府主管部门、媒体和公众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由于缺少与各方面的沟通,使得宝洁在危机发生后在危机议题的方向控制上完全处于被动,其对事件性质的判断、内部结构的协调、权威技术支持方面,都显得迟钝和缺乏作为。
三、以宝洁公司为鉴,加强危机公关工作的建议
(一)以诚信为基础实施公共关系宣传
首先,公司的公共关系宣传与其产品定位要做到相互融合。众所周知,宝洁是世界上品牌最多的公司之一,这源自于宝洁公司独特的消费者市场研究理念。它一向认同的观点,是一千个消费者就有一千种消费特点,总结出其观点的最大特征,就是用让消费者迎接不暇的品牌去各个攻破。
其次,公司的公共关系宣传要更具影响力与说服力。宝洁公司的公共关系宣传比较习惯于使用聘请专家和与同类其他品牌产品相比较的方法。
第三,选择形象代言人方面要另辟蹊径。宝洁公司的几个主要竞争对手,比如联合利华一向注重选用有国际知名度的人士做形象代言人,而丝宝则邀请香港巨星如谢霆锋、郑伊健去作其旗下产品风影的广告代言人。但宝洁公司在选用代言人方面通常是首先要考虑与宝洁产品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气质定位的平民化特征相符合的广告界新人。这样的广告一旦播出,会让广大消费者感到非常新鲜,给消费者的感觉是亲和、贴近的感受。
(二)强化公共关系危机管理,重塑良好企业形象
首先,必须要有真诚积极的态度。面对危机时,企业必须及时反应,在第一时间内采取应对措施,把危机事件控制到尽可能小的范围,然后成立专门调查组和措施应对专案组,与相关部门、媒体和公众加强沟通,以便取得各方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便于问题解决。
这几年宝洁公司面对危机时给公众的印象并不好,一般是反应滞后,先躲闪,然后简称产品无任何质量问题;待到相关部门将违法违规证据真正查出摆在眼前时,再迟迟反应,根本不把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当回事。面对这种局面,宝洁公司必须真心改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重新赢回公众的信任。因此,在面对危机时, 宝洁最先要有的就是真诚积极的态度,然后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真诚积极的态度比其他任何事都重要,这是使得公众信任和理解企业的法宝。
其次,强化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的程序。一是积极在第一时间获取危机事件更多信息。宝洁公司如能在每次危机事件发生时,都能于第一时间组织人员,深入公众和第一线,了解公共关系危机事件的各个方面,及时获取关于危机事件的更多信息,经公司内部专业调查小组形成专业的调查报告,就可以为更好地处理危机提供基本依据。对于公共关系危机事件的调查,一定要区别于普通事件的一般调查,在调查的具体方法上更要不仅有快速性,更要具有灵活性。所以,公共关系的调查一般采用现场观察法、公众访谈法、召开种种座谈会等方法。
第三,快速制定危机事件的应对措施。一是对受害公众应采取的措施,因为受害公众是整个危机事件的受害者,所以也是危机事件中最为重要的公众,因此,企业应该也必须根据受害公众提出的具体要求,尽可能制定符合受害公众要求的相应对策,这会成为解决危机事件最为关键的环节。二是针对企业内部实际状况应采取的措施。公共关系危机发生后,企业在安抚受害公众的同时,应尽快查明危机事件发生的与企业内部相关联的原因,并且要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的24小时内尽快组织相关人员,成立危机事件专案调查组,及时参与整个危机事件的调查,并随时向企业高层领导汇报。三是要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组建有威力又兼具高效及负责精神的危机事件领导班子,以便随时制定应急对策。
第四,针对政府公众应采取的措施。企业公共关系危机发生后,企业针对政府公众应采取的对策是,应该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快速地向相关政府部门如实报告危机事件的具体情况,并持续报告危机事件的动态反馈情况,也要如实上报企业自身针对危机事件已经采用的对策和切实可行的持续整改措施。政府公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沟通对象,沟通得好,企业会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有利于危机的化解和解决;如果沟通不好,不仅会增加双方误会,重则可以使相关政府部门勒令企业停业整改,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第五, 针对新闻公众应采取的措施。新闻公众的特殊身份使其成为公共关系危机事件的主要传播媒介, 而且可以对相关舆论反应强烈的危机事件加以评论和批评的权力,不仅能够在整个社会内产生巨大的影响, 而且在公众中也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和权威性。所以企业一定要重视新闻公众在公共关系危机事件中所起的作用。企业在危机事件发生后, 一定要派专门的公共关系工作人员与新闻工作者取得联络, 尤其要重视新闻记者在危机事件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企业在与新闻工作者沟通交流时一定要以坦诚合作的态度, 获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 以便使他们在传播危机事件时对企业的报道趋于正面、客观。
最后,针对其他合作公众应采取的措施。企业公共关系危机事件发生后,针对除上述公众以外的其他合作公众应采取的措施是,企业应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尽快通知其合作公众。这些合作公众不仅包括企业的投资方和债权人,也包括企业的供应方及经销企业产品的供应商,企业必须及时并且以坦诚的态度向他们通报危机事件的详实情况和具体相关的信息,并且也要向这部分公众表明自身已经采取的处理危机事件的主要对策和已拿出的解决危机问题的具体整改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晶. 浅谈针对消费者行为的企业营销策略[J]. 现代经济信息,2010(4)
[2]于晓菲. “后危机时代”的消费者行为分析及企业营销策略探讨[J].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4)
[3]张清. 危机公关,能否转“危”为“机”?[J]. 新经济,2005(2)
[4]孟建. 走向世界的中国公共关系——对中国公共关系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Abstract: Public sector human resources is the public sector survival, growth, development support, is related to 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ability factor. 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politic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people have more access to information, for the society more diversified, more complicated value orientation, public sector human resources latent crisis, large scale separations, corruption, inefficiency, adverse elimination phenomenon of talent in the public sector is frequently, on the public sector human resources crisis management becomes a realistic, urgent need.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present the public sector human resources crisis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lete set of public sector human resources crisis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 The public sector The crisis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Reason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些年来,由于社会上对人力资源知识的普及,人们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愈加重视,一方面表现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在学科上逐渐从向企业人力资源的借鉴走向独立;另一方面表现在从政府部门到普通群众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关注度提升。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缺陷和危机在聚光灯下被扩大,成为的焦点。近些年来,所谓公共部门“精英淘汰”、“逆向淘汰”的观点被民众认同,而在前段时间山东新泰提拔的几位“80后”副局长遭受民众质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危机频现。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危机管理问题研究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发展虽已逐渐成熟,但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对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虽然也有较深入的成果,但并不多,尤其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危机管理方面,尚未有成体系的研究和论述出现。公共部门是为民众和国家服务的部门,能否有效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服务,是评价政府绩效的基本价值,而实现此基本价值的关键在于能否管理好构成公共部门职能单位的千千万万个公务人员,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危机频发的当下,建立好一套完整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危机预警和应对系统十分必要。
2、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危机的表现和产生的原因
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危机在我国突出的表现为离职危机、品德危机、行政能力危机、信任危机、角色认同危机,这些方面的人力资源危机都已有了较为严重的表现;另外在效率、成本、选任、激励等方面,也存在着潜在的危机。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合理。相对于私营部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还比较落后,基础还比较薄弱。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为了在市场上生存甚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将人力资源的发展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因而企业是最早将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加以运用的组织,他们制定人力资源战略时所依据的平台较高。相比之下,大部分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人力资源基础工作较为薄弱,难以有效发挥人力资源对公共组织目标实现的战略支持作用。
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危机应对策略
3.1危机中止和隔离策略。由于人力资源危机的发生往往具有“涟漪效应”,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和制止,人力资源危机的影响范围将不断扩大,近些年来欧洲国家政府官员集体辞职现象的发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因此,必须在危机发生之初,就尽快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人力资源危机的终止和隔离。人力资源危机终止是指将显性的人力资源危机如辞职、罢工或安全危机等进行及时终止,如调换领导、设立专项小组现场阻止事态进一步恶化;人力资源隔离策略是指将人力资源危机的影响范围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遏制其向其他部门机关蔓延,将危机人员隔离,降低危机损失。
3.2 危机公关策略。人力资源危机公关策略,就是利用危机产生的时机,合理有效的解决危机,并进行宣传,正面烘托组织形象,达到危机公关的效果。这是一种化“危”为“机”的重要策略,是也公共组织部门常用的策略,例如,在惩治人员时,进行公开审理,请大众监督,一方面起到了重建民众对政府部门信任的作用,一方面对公共组织内部人员起到震慑和督促作用,有利于促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监督和自我监督。
3.3 危机后的安抚策略。人力资源危机的产生,通常使平时隐藏在组织管理层和一般工作人员心中的不满暴露无遗,组织应该针对员工不满情绪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及时采取行动,抚平大家心中的不满。
3.4 危机后人力资源修复。一般而言,最好的人力资源危机管理也不可能完全避免人力资源危机造成的消极影响,那种认为人力资源危机过后就一切正常的看法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如,人才流失后,要恢复现有工作人员的士气等。所以,当人力资源危机基本得到控制时,公共部门应不失时机地将人力资源危机管理的重点转向人力资源危机恢复工作,尽快使公共部门从人力资源危机中恢复过来进入正常状态。
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危机管理体制的建立
4.1树立危机管理意识。造成人力资源危机的原因其实早就蕴藏于组织的日常管理之中,只是由于组织管理者麻痹大意,没有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才促使问题日积月累,最后在某个时间的刺激下,爆发出来。因此,在公共组织的日常管理中,应该树立正确的危机管理意识,包括:人力资源危机观念教育、案例教育、模拟人力资源危机情景教育、管理层人力资源危机管理知识培训。同时,应该适时进行人力资源危机管理的操练和演习。
4.2设置危机管理预警系统。进行人力资源危机管理根本上的办法就是预防危机产生,将危机遏止萌芽期,及时改进潜在的影响因素,改变现有人力资源的不足之处。人力资源危机预警管理是通过对组织人力资源内外部环境的全面监测,识别有代表性的危机征兆,对这些征兆进行正确的诊断和评价,在危机爆发之前进行科学预报,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减少组织的人力资源危机损失,达到组织人力资源危机良性管理、健康发展。
4.3建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由计划型转变为市场型。即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人力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以改变过去按计划调配造成的人才积压和人才短缺并重的矛盾状况;建立各种人才市场,按照公开、平等、竞争、自主、择优和原则,进行个人择业和单位用人的双向选择,以实现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让有专业才能的人得以发挥自己的优势,能者上,庸者下,形成畅通有效地人力资源流动系统。
4.4开展考核制度和职务分类改革
关键词:
公共危机管理;政府;非营利组织
引言:
由于我国公关危机呈现的高发性和频发性,政府的职能已经不能很好的应对公共危机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公众仅仅依靠政府的应急管理行为,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加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具有必要性,有利于转变政府的职能,提高危机管理的效率。
一、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进行合作的必要性
(一)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对于公共危机管理,只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其中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难以实现公共危机管理的高效性和协调性。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政府的工作效率较低
政府的工作上按照一定的层级进行分配,但是这也导致了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效率较低的情况出现。在公共危机管理是中央与地方、横向职能部门之间进行合作和协调的过程,其工作的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政府的职能进行分配后,阻碍了信息的有效传播,不符合危机管理中对其高效的要求。例如在应对SARS的危机中,由于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合作,导致了职能部门在权责体系中无法对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行调动,由于这种情况,SARS的病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反而进一步的传播与扩散。
2.高成本的全能政府
由于公共危机的破坏性极强,其涉及的范围也相对较广,政府要想建立全能型的政府,必须投入较高的成本才能实现。公共危机的事先演习工作和应对危机的培训工作以及公共危机发生后的修复工作,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对公共危机中的成本造成了一定的加重。政府在危机的管理中具有主导地位,在“全能型政府”的理念不断深入下,公共危机的管理工作给社会治理带来了高成本。
3.政府工作的灵活性相对较差
随着公共危机事件的多重性和高变化性,给政府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政府的工作无法适应公共管理的多样化和弹性化的需求,不能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征进行专项的管理工作,比如在汶川地震事件中,政府在前期的工作中表现出主导的地位,但是在后期的工作当中,政府并没有对受伤群体的安抚工作,无法对受伤害的人群进行心理辅导。
(二)非营利组织参与到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优势
1.反应高效,动作及时
由于公共危机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紧急性,危害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公共危机发生后,非营利组织要积极的发挥自治性的特点,让组织内部能够对信息进行准确、快速的传递,组织成员之间进行及时的交流与沟通,顺利的开展工作;另外在组织的外部,能够与民众建立紧密的联系,在公共危机发生后,及时的动员志愿者和慈善机构,建立自发性的求助活动,有效的对公共危机进行管理工作。
2.专业性强,涵盖面广
在非营利组织的参与中,可以针对不同的目标吸纳不同层面的技术性人才,因为非营利组织自身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宗旨。当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非营利组织能够配合政府的工作,有效的做好公共危机的管理工作,将政府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弥补,更好促进公共危机的高效处理。
3.公信度较高,号召力较强
由于非营利组织是非政治性的组织,在民众面前具有较高的公信度,民众大都愿意接受,亲民的特征相对较强,另外非营利组织在办公程序上较政府简单,另外工作的透明度相对较高,深受民众的认可,具有较强的号召力。
二、加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的举措
1.转变政府的职能,建立合作的理念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要树立好合作的理念,在公共危机发生后,政府要转变职能,不能对职能进行独揽,逐渐培养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意识,将一些事务的管理工作让给非营利组织来管理,政府在精神上与物质上给予非营利组织更多的支持,形成共同应对危机的局面,从而实现公共危机管理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2.加强非营利组织内部的资源整合
在日趋发展的社会过程中,政府的职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非营利组织由于分散性和无序性的特点,为了促进公共危机管理的,需要加强非营利组织的内部资源整合能力,对公共危机管理模式中的组织性和协调性进行强化,增进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沟通,共同应对危机。
3.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为了实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探究,首先需要建立信息共享的平台,充分利用新型的技术将两者之间联系起来,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通过信息交流平台的建立,将应急消息通道建立起来,准确地向信息传递给政府并进行反馈,有利的保证信息的畅通性。
4.建立组织协调的机构
为了公共危机的管理工作,加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关系,可以建立组织协调的机构,将非营利组织纳入到应急管理系统当中。在协调结构上,需要对非营利组织进行应急性的指导工作,与政府的工作相连接,促进两者的有效合作。另外还可以增设两者的演习工作,为以后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危机有一定的突发性,为了更好的促进公共危机的管理工作,必须加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与探究,从而实现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以及社会民众的健康发展,本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旨在促进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为公共危机的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治理。
作者:崔兆杰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经济交流的要求日益高涨,展会业随之兴起并有了一定的发展。展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时刻处于市场大潮的风口浪尖之上,特别是其特有的公益色彩及复杂的社会关系,极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稍有不慎,便可能酿出事端,引起社会各界的反感,招致非议甚至被人投诉,直至诉诸法律。因此,工作中如何成功的实施公关战略,协调好与社会各界的多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尽可能赢得各界好评,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与展览效益,就成为展会组织者最为关注的事情。
在发达国家,公共关系已成为智慧、谋略的代名词,无论是企业,还是其它组织,甚至是政府,都把自主公关或向公关公司寻求智力援助当成一项日常工作。那么,到底什么是公共关系呢?
著名的公关学家斯各特•卡特里普是这样定义的:“公共关系是这样一种管理功能,它建立并维护一个组织和决定其成败的各类公众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其职能反映了一个组织需要通过自身的变革,来适应这个越来越全球化、多元化的社会。它是贯穿于企业生存与发展全过程的一项至关重要的战略工作,其使命也恰恰体现在它有利于协调和维护这个为我们提供了物质和社会需要的社会系统上。
企业是社会经济关系的总和。如果把社会经济比作一张“网”的话,每个企业便是这张“网”上的一个“节”。而不能正确协调好与各个方面的关系,这个“节”势必松散无力,直至威胁到自身的生存。展览会是典型的虚拟组织,其策划、组织与实施,均有赖于社会各方的支持与帮助,如果组织者不能处理好各种系,展会效果可想而知。
具体来看,一个成功的展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公关工作,处理好各方面的问题。
一、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关系
我国对会展业的管理,迄今仍沿用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展会审批制,即一个展会从立项到实施,必须接受从国家有关批准单位到工商、税务、卫生防疫、海关、公安、消防、交通,以及环保、市容监察等诸多政府管理部门的审核与约束。尽管近年来有关部门已有淡出操作层的迹象,但笔者认为国家对会展业的宏观调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仅不可能消失,而且也未必会象有些人想象的那样被民间协会接手。就目前情况言很难想象有什么样的组织会强大到足以取代众多的政府管理机构,而成就展会这种工程浩大、部门奇多、流程复杂、公益色彩极为浓厚的大型活动。因此,如何妥善处理好与上述有关部门的关系,仍将是展会组织者一项重要而长期的工作。依笔者多年的实践与众多成功者的经验来看,在这个环节有效实施公共关系的唯一选择便是:照章办事、依法经营、预做准备、有备无患。
二、与合办单位的关系
由于展会涉及面广,是一项单个企业难以操控的系统工程,因而多数展会都有数家甚至更多国别、行业、角色、职能、利益不同的主办、承办、协办、赞助、鸣谢、同贺等单位介入,从本质上说,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项展览活动的投资人,是该项展事的股东,将从中获取形式各异、内容不同、大小有别的各种所有者权益(利润、管理费、提升企业或品牌形象、扩大产品知名度等。)当然,也将承担相应风险。因此,作为展会的组织者即承办方如何实现展览效益最大化、充分体现互利互惠的合作原则、使各方各得其所就成为处理好这一关系的核心。操作时应做到:分工明确、责权对等、利益边界清晰,各司其职、各得其所,真诚合作、力求双赢。
三、与参展单位的关系
好的展览,无疑是一种立体化、多功能的营销手段,它为参展单位与来访者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了解市场、感知需求、塑造形象、寻求商机、完成交易的平台,使双方实现了立体、全面的互动与沟通,完成了产品或服务的推介(了解)与销售(购买)。然而这一功能的实现并非易事,对参展各方而言都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作,双方只有精诚合作,全力以赴才可能实现。为此,组织者在工作中必须要有周密的安排,在日程、布展、撤展、接待、会中、会后服务、运输、储存、报关、送检等多方面都要练足内功,做到临阵不乱,有条不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配合好参展单位的各项具体工作,尽己所能的为国内外展商提供多种便利。操作时要做到:有明确的游戏规则,合作项目透明化、程序化、规范化并尽可能的国际化,简便易行,以参展单位为中心,确保参展商在有限的时间内卓有成效的实施各项工作。
四、与新闻媒体的关系
一项展览,因其特有公益色彩,无论成败,都不可避免的会引起新闻媒体的关注。而且效果越差,媒体的关注可能越多。因此,与其被动的面对这件事,不如主动积极的做好这项工作。凡事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展会当然也是如此。与媒体交往,其目的如果不能确保做到报喜不报忧的话,至少可做到相关报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使公众尽可能准确、全面的去了解发生的一切。因此,直面媒体、直面事实、以平常心面对各种新闻单位,并将与新闻单位的交流视为自己的一项日常工作,主动积极的与之保持良好的沟通与联系,才是做好这项工作应有的态度。
五、与其他服务提供者的关系
展览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关各方的通力合作,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取得理想效果。一个展会通常会涉及场馆、旅游、住宿、餐饮、运输、仓储、租赁、报关、通讯、邮电、广告、会务服务、礼品鲜花、礼仪、演艺、印刷、保安等多种服务及众多合作伙伴。大会承办者无疑就是这个虚拟组织的核心,更是该项系统工程的指挥中心。当一项展事后,面对蜂拥而至的各种合作者,头脑不够冷静者,便误以为自己是其他单位的上级,工作中颐指气使,不可一世,给成功的合作留下了隐患。因此,合作各方应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大家只是平等的业务关系,并没有上下级之分,每个合作者都是整个展览活动的一部分,各方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取得理想效果。作为这个虚拟组织的核心——展会的承办者对此更应有高度的认识,并要有意识的去构造一个精诚合作的价值链,通过与链条各方的通力合作,将兄弟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有效的嫁接到展会中来。惟有如此,才可能做大做强,逐渐积累并拥有独特的、不可模仿的竞争优势,创出名牌展会。
六、与社会公众的关系
展会的开幕,仅仅是一个展览成功的开始。如果得不到社会公众的关注,门庭冷落,展览规模再大,也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失败,而且规模越大,失败的风险越大。然而很多展会组织者迄今尚未意识到这一点,常常是展览一开,万事大吉,只顾忙着核算经济收益,而置参展商于不顾,对展会的社会效应更是不闻不问,招致非议不可避免。做好展会宣传,引起社会公众关注是承办方的基本职责之一。而社会公众既包括与展会内容直接相关的国内外来访者、买家,也包括潜在的关注、影响展会达到其预定目标的其它各类社会力量。以人为本,突出方便性、功能性,确保参观安全、有序,场面井然,环境适宜,服务到位,设施齐全,交易顺利,以全方位多功能的服务方便到访的国内外公众、满足不同需求是处理好该类关系的关键。
七、组织者与内部员工的关系
其实这是个展览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展览活动是一项高智能、高风险、高难度、高强度、高时效,同时也是高回报的工作。它要求工作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既要有自制力还要有协调力,更须有超人的意志力,工作中不得有丝毫马虎或差错。特别是展会实施中,要求每个人都须做到临危不惧、判断准确、随机应变,保持高度独立、自制、警觉,并具备超人的脑力与体力,惟有此,才可能确保一项展览在短短两天到一周的时间内运转正常,皆大欢喜。因此,组织者如何做好内部员工的管理,便直接关系到整个展会的成功与否。特别是由于展览业忙闲不均,承办单位不会有很多员工,工作中每个人都需以一当十,因此,展览队伍必须由经得起摔打、耐得住考验、特别能战斗的“钢铁战士”构成。管理中除要做到分工明确、责权对等、奖罚分明等一般要求外,还要善于使用一些新型管理手段,如目标管理、首问负责制等。管理者应清醒地认识到:实施有效的激励才是管理的重心,不仅要有物质激励,更要有精神激励,力图使每个员工均处于最佳竞技状态,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八、处理展会突发事件
处理展会突发事件,即所谓危机管理。在展会的策划、组织、实施过程中,因其特有的复杂性、多面性、时效性、多变性等特性,工作中会遇到许多其他组织难以想象的矛盾,时常会出现这样那样不利于承办方或展览活动的问题,这就需要依靠出色的公关工作来进行有效的处理和挽救。
这三大问题与正处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很多行业都在减薪、裁人,许多城市的出租车行业纷纷要求涨价,结果导致全国出租车行业出现了“重庆式罢运”,这对我们城市的公营事业管理是一个巨大考验。我们来看看事件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1.信息反馈不及时。对于长期存在的“的士疾苦”无人问津,久拖不决,政府对交警乱罚款听之任之,终于酿造成大祸。
此次罢运事件的发生,从某种意义上讲“看似偶然,实属必然”。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暴露的是全国出租车管理的一个共性问题――“公司化剥削”、“垄断暴利”的存在、普通的士司机运营收入日趋减少和运营不稳定。
通过市政府的行政审批和“特许经营”权利寻租(例如湖南省2004年特许经营条例颁布),出租车经营权成为公司的合法特权,而非政府有效管理的普通城市就业的公营资源,说到底,政府与公司管理的模式造就了公司一本万利的“食利寻租“阶层,他们“坐宝马,劳动主体开的士”,劳动者利益因制度安排上的某些失误造成这个行业的矛盾日渐激化,所以其必然性也就毋庸置疑了。
2.利益分配失衡。应该说,这一行业的利益失衡和利益矛盾,早已超越了社会生活的局部范畴,但是,规费重、加气难和罚款多,直到出租车司机采取了罢工这种极端方式才得以“收买”的方式解决。却印证了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那句话。长沙(12月12日)又搞所谓的价格听证会,其实,在没有解决好制度设计之前,反复去思考如何“分切蛋糕”毫无意义。就的士行业来说,运营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长期被忽视。
我们不要以为“补贴”和公司临时让利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国际经验表明,的士行业是一个可以通过市场化赢利的行业,过多地政府补贴无疑会增加财政负担(北京除外)。据报道,仅免除出租车公司违规上涨的规费一项,许多的士司机至少每人每年可增收近万元。如果不从根本上来改革出租车的运营模式,仅仅考虑政府补贴,重庆的做法会迅速形成其他城市的“示范效应”。
3.重罚惹的祸。的士产业长期的生存境况恶劣,但重庆的一条新规定却被大多司机认为是真正的罢工导火索。重庆市运输管理部门新近出台针对出租车行业绕路、拒载等问题的严厉的专项整顿政策。据称,这一政策自今年十月下旬执行,政策规定:拒载一次罚款五百元,如果拒载孕妇或老人,罚款八百元。而且执法部门罚款后,公司还要追加罚款。三次违规后吊销出租车营运权。由此可见,不对矛盾进行“解剖麻雀”的方式工作,“重典”未必治乱,反而激化矛盾。所以我们讲是出租车管理公司惹得“祸”,其实政府部门的简单思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公共事务管理的无知也是根源之一。
尽管重庆把这一突发事件转化为了一次成功的政府公关行为,但问题远没有解决。因为,我们管理城市,绝对不能仅仅依靠这种亡羊补牢式管理方式,我们应该去寻找背后隐藏的制度化问题和城市公营事业的管理。
客观上,历史经验表明,人均收入达到1000至3000美元,一个国家就会进入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下,中国正快步进入这一时期。社会矛盾的频发无时不在考验政府的执政智慧和底气。若处置不当,矛盾就有可能恶化为社会危机。
二、罢工是反映激烈矛盾的“和平诉求”
出租车这个涉及公众利益的行业被人视为暴利行业,但是成天辛苦的广大出租车司机却没有获得多少利益,在特殊利益集团的压榨、畸形市场机制的挤压下,成为现代的“骆驼祥子”。到底是谁惹的祸?“罪魁祸首”就是管理模式和出租车管理公司!政府为什么还要保护公司的利益,而置劳动者、城市公共利益和稳定不顾呢?出租车行业是采取政府管制还是市场化运营?对于这些问题,2008年12月15日由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举办的“出租车运营模式研讨会”与会的经济学家和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会者认为一些城市可以突破现行制度“先行先试”,寻找到一个良好的运营模式是关键。
我们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这次“重庆式罢运”事件,说明中国没有建立“共同利益”的“谈判机制”,没有建立劳动制度结构上的谈判平台,政府仅仅有“危机对应”还远远不够。此次重庆“罢运”事件没有口号,没有纲领,没有明显的组织者,他们几近是自发、扩散式的方式成功实现了“罢运”,并终于得到重庆当局的积极回应。
据悉,此次罢工并没有车辆聚集示威,发起者只是敦促司机们不要将车开上公路,这让政府几乎没办法作出反制。“是的,这和游行示威不一样”,一位希望匿名的出租车司机说:“我们只是待在家里,没有聚众,他们就没有理由抓人,有人追究的话大不了就说自己那天病了在家休息。”
这给全国的出租车行业尤其是那些觉得自己同样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同业们以启发。很快,一个月内,在其他近二十个省市都出现了类似的出租车罢工运动。
从我们研究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观点出发,我们注意到,所有城市的“罢运”没有采取 “集体上访”,没有到政府有关部门“闹事”和“喊怨”,而是选择罢工这种相对文明缓和的方式,一方面说明“上访难”使得他们对上访失去信心,另一方面,以消极的方式迫使政府积极对应,当然,我们从政治学领域来观察,应当被视之一种进步。和平的集体抗议,避免剧烈的“群体性”事件。
不过仅仅把重庆出租车全城罢工事件看成是一场由劳资经济利益矛盾引发的公共事件个案那就大错特了。一是是中国许多城市近来先后爆发出租车司机罢工事件,考验着中央政府在劳动力市场担忧日益升温之际对工人示威活动的容忍限度,毕竟“次贷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减缓的底线远没有到来;二是总理一再强调要解决“上访难”问题,但重庆“罢运”这条渠道被完全弃用,没有人可以预言今后还会发生什么?
非常耐人寻味的是“式”管理方法又再次体现。重庆当局在公开场合以及新闻会中多次指出,此次“停运”是一小部分人操纵策划,而部分营运出租车遭遇一些“暴徒”打砸,致使“受阻”无法营运。当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声称要严惩肇事者,出主谋,维护社会稳定,保障行业秩序。显然政府部门遵循了“”一贯的“定式”处理问题。现在看来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
现在我们来看看重庆所采取的措施:
据市政府新闻发言人说: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市政府于当日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采取三项措施解决主城区部分出租汽车停运问题:一是市级相关部门通过积极争取,每天新增10万立方米CNG天然气,缓解“加气难”问题;二是政府将对出租汽车“份儿钱”实行价格管理,凡出租汽车更换车型增加的费用从11月起停止收取;三是公安机关和交通执法部门,继续采取高压态势,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和非法营运,保护合法出租汽车驾驶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权益。重庆出租车最终恢复正常营运。
三、城市公共事务和社会诉求责任与出租车运营模式改革应相适应
城市管理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在城市中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使居于其中的人们愉快地工作和生活,从而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城市虽然不同于企业,它有着社会、道德和许多公共事务和社会诉求等方面的责任。我国计划经济为主的城市治理模式中,政府通常被认为是城市治理的唯一主体。由于政府在城市治理中孤军作战,结果往往出现管不好、管不了的情况。现代城市治理从社会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要求城市中包括政府机构在内的各类组织和社会成员都要发挥治理主体的作用,以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目标。我们的建议是:
(1)出租车行业应该建立起以政府为导的非营利组织(或非政府组织)来实现这个行业的管理模式的改革,以消除背后存在的“寻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