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理工科专业大全11篇

时间:2022-12-31 23:43:2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理工科专业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理工科专业

篇(1)

二、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脆弱性根源

(一)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财会从业人员,而理工科高校为建设成综合性大学,需要完善学科体系,于是在双重因素影响下,理工科高校纷纷增设财会专业,为社会输入大量财会人才。目前,高等教育正经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与之相反的是,国内财会从业人员需求经历着“既多又少”的结构性矛盾格局,初级财会从业人员数量很多,但是高级财会人员很少。究其原因,初级财会从业人员准入门槛低,社会培训机构大量增加,批量培训初级财会人员,造成初级财会人员过剩。这就加剧各高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竞争,高校间财会学生就业形成一种“零和博弈”,显而易见,理工科高校在这场博弈中处于劣势,这与理工科高校内部定位及财经类高校优势息息相关。第一,财会专业在理工科高校属弱势学科。受理工科高校自身定位的影响,财会专业在理工科高校属于非主流专业,定位决定高校在资源配置上的差异化,与特色学科相比,财会专业在经费支持、师资配套、科研环境等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财会专业更多的是“自力更生”,严重制约了学科发展速度,形成“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特点。第二,财会专业在财经类高校品牌优势明显。财会专业自身具有特殊性,不仅需要完善的理论体系,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财经类高校的优势明显。理工科高校合作单位往往是制造型单位,提供的实践岗位以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为主,对财会人员需求量不大,学生实践机会较少。而财经类高校一般已形成良好的财经界人脉,可以提供丰富的财会岗位实习,增加了财经类高校财会学生的实践经验。

(二)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脆弱性根源 高校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图1所示。

政府、职业中介、家庭、企业、高校、个人、行业等七个要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空间维度对内部培养结构、外部就业环境、人才需求预测、就业风险应对等四个层面产生影响,从而构成高校学生就业系统的运行机制。宏观维度:政府履行宏观调控职能,通过立法控制与信息支持等隐形的手段,对劳动力供需市场的固有缺陷进行掌控调整,以降低高校就业系统中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劳动力市场歧视、就业保障制度缺陷等风险。此即为高校就业系统的就业风险应对层面。中观维度:行业就业资源变动影响行业整体就业环境的变动与就业观念的形成。此即为高校就业系统的外部就业环境层面。微观维度:在政府调控宏观与行业就业资源变动的影响下,高校、企业、职介、家庭等要素按照市场机制配置人才资源。此即为人才需求预测层面及内部培养结构层面。而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脆弱性表现即为就业系统结构缺失或运转不流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人才需求预测失真。职业技能培养方案实施路径模糊。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受限于教育资源,往往与其他管理类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在大一合并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初期,财会专业及其他管理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以及实践环节上相同,并没有根据专业的不同性质特征以及对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设置对应课程。财经类院校普遍有三年及以上的专业学习实践时间,而大类招生的财会学生的技能培养时间通常不到两年,这无疑拉大了与财经类院校毕业生的差距。再加上近年来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学校的实践教学场地、设备、教员以及经费等跟不上学生人数的激增,更是导致教学差距扩大,最终使毕业生职业技能薄弱,无法形成较高的就业竞争力。

(2)内部培养结构失衡。一是社会需求与学校供给脱节。高校没有顺应企业对高级财务人员的需求,财会专业教育重点还集中在理论学习方面,导致培养出的人才无法参与企业决策。据相关数据显示,拥有高级会计资格的会计从业者只占8%,而硕士以上学历不足3%,高级会计缺口超过60%。传统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一般都按学科范畴设计,注重“宽厚的学科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口径”,往往偏重于基础知识教学和艰深理论的传授,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实践教学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构建。二是就业指导缺乏持续性及针对性。我国大学的就业指导普遍成为一种毕业前夕的临时性、短期性工作,往往停留在毕业政策解说、信息、技巧指导。这种就业指导忽视了对职业能力持续培养和个性发展的指导,缺乏针对性。而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需要长时间、潜移默化地塑造,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大学生普遍处在未成年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社会经历有限,三观并未定型,因此必须在踏入社会之前,接受一定的指导、训练。而如果缺乏必要的就业指导,就会降低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外部就业环境负影响。一是就业观念存在误区。毕业生在择业时对区域和单位比较在意,选择竞聘单位上,可重点选择东南沿海城市;对单位的选择,则倾向于稳定、收入高的机关事业单位或收入高的三资企业,这就出现了有人没工作岗位、有工作岗位没人去的矛盾。同时毕业生由于缺乏对社会及人才市场的了解,就业期望值往往过高,甚至脱离实际,从而引起了高不成,低不就的不良循环。二是一次性就业率与薪酬水平不高。财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较高,整体能够维持在90%以上,其中就业率最高的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23%,理工类毕业生就业率92.76%,比财经类高校低近6个百分点。在薪酬方面,不同类型高校财会专业毕业生也有区别,财经类财会毕业生薪酬平均为2675元,综合性毕业生平均为2426元,理工科财会毕业生为2342元,平均为2500元左右。与其它专业比:财会专业就业起薪明显低于理工类专业。大部分理工类专业起薪在3000元左右,最高的材料类专业能够达到3500元,而财会专业毕业生起薪普遍在2500元左右,相差达1000元,与理工类其它专业毕业生比,起薪平均差距比较明显。三是就业单位企业多,机关事业单位少。财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各类企业,高达总人数的55%,符合中国经济市场化趋势。在主观择业方面,许多财会毕业生倾向于稳定轻松的工作,选择进入机关单位与事业单位相关岗位,但由于编制限制与激烈竞争,最终造成大量竞聘者无法成功进入这些单位,上岗者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近三年只占总人数9%,尚不及十分之一。在创业方面,敢于创业的毕业生非常少,仅占总人数的2%,主要是创业风险高,需要资金、经验、机遇等,因此更多毕业生更青睐自主择业上岗。

(4)就业风险应对缺失。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同时,劳动力市场用工歧视也屡见不鲜,这给高校毕业生带来极大的就业风险。政府尚未出台针对上述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的具体法律法规,缺乏在法律上的控制力度。而理工类高校在财会方面的就业资源明显劣于财经类院校,其财会类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风险更高。

三、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脆弱性的缓解

针对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脆弱性表现,依托理工科高校行业背景,在与财经类高校财会专业毕业生竞争时,形成错位竞争优势,以期减缓财会专业学生就业脆弱性。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课程体系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要素是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具有稀缺性、难以复制、无可替代等核心竞争力特征。理工类高校,学科与专业建设积淀和优势明显,产学结合更紧密,其开办的财会专业应充分发挥学校数理基础好的优势,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按理论够用、突出专业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特别专业方向模块和素质拓展课程,要突出行业特色,做到相互融合,以培养富有财会行业知识技能的应用型高级财会人才。将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定位在“经济管理中高级应用型人才”上,就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特色,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重新构建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优化和整合专业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在构建培养模式时,应体现多层次、个性化的培养特征,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围绕财会专业的理论教学内容体系与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两方面开展。以航海专业背景高校为例,其培养财会专业人才,就业去向主要是航海行业,在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中,可设置航海工程概论、工程概预算、航海企业财务管理等课程;同时设置航海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税务筹划等专业素质拓展课程,既体现了学校办学特色,又有利于培养符合航海行业所需的专家型财务管理人才。此外,高校应确定一个目标明确的培养方案,并将之贯穿在本科四年的教学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培养,将技能及职业素养培养渗透至完整的教学方案中,以期取得厚积薄发的效果。

(二)全程就业指导培训,完善风险应对机制 创新就业指导机制,从新生入学起即培养职业规划意识。高校通过系统指导、全程服务、搭建平台等措施,提升就业水平。

(1)强化就业指导,培养服务意识。就业指导工作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从大一开始,就业指导中心就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进行全程就业指导。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培养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第二,进行就业培训,了解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养成求职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过硬的就业心理素质。第三,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对接,就业指导中心要主动搜集就业求职信息,了解岗位需求,同时努力求得用人单位的反馈。

(2)优化就业资源,拓宽就业渠道。工科类毕业生企业需求量大,每年进校招聘毕业生的单位多,供不应求,相比之下,财会专业因逐渐趋向饱和而逊色得多。用人单位并非对财会毕业生毫无需求,关键是如何让用人单位将对财会专业学生的有限需求放在本校招聘。理工类高校应通过实行就业“捆绑推荐”措施,与有联系的部分重点单位达成共识,在优先向其提供急需专业的优秀工科类毕业生的同时,促使该单位在需要财会专业人才时也优先录用本校财会专业毕业生。

(3)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供需平衡。依托理工科高校自身的行业背景优势,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引入企业教师,形成校企长效合作机制。企业教师以自身丰富的实操经验、熟练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在执教过程中引导学生,使学生朝社会和企业真正所需要的财会专业人才发展,并通过引入工作岗位的现实需求,为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性素质提供了绿色通道。通过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重视应用能力培养,促使“社会需求”与“学校供给”高位对接,实现高校与企业间的供需平衡。

四、结论

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脆弱性并不仅仅来源于自身的先天劣势与财经类高校的品牌优势,还有社会因素乃至于观念原因,如个人、企业、政府等多方面原因。为缓解理工科财会专业学生就业脆弱性,笔者提出理工科高校应依托本校行业背景优势,采取系统性措施,将财会类专业与本校优势学科相结合形成复合型交叉学科,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工科背景的高校,有着自身办学历史积淀和办学优势,因而可嫁接工科知识到财会人才培养方案中,这是财经类高校所不具备的天然条件。故理工科高校财会专业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形成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培养应用性财会专业人才探索有效实施路径,方可成为培养复合型、行业型财会专家的摇篮。

参考文献:

[1]刘向兵:《大学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辨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2]刘术永:《工科院校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创新机制研究》,《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年第16期。

[3]杨艳东: 《理工科院校人文社科专业建设中的问题与思考

篇(2)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将是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分离与失衡向二者融合、相互渗透、协调发展转变的新时代,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上看,加强理工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普遍的发展趋势。美国几所著名理工科大学,如伯克利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的研究认为:在 21世纪的教学中,对学生要重点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从国内高等教育的实践来看,其中选择理工科方向的学生,人文素质的缺乏显得尤为突出。他们进入大学后,往往由于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过多关注专业学习而忽略人文素质的提高,因此,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亟待加强。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推进高校科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势在必行,所以在专业课教学中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有助于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人文教育在专业课教育中的重要性

1.人文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门学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人们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有一点必须首肯,那就是:未来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众所周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着眼点,都是如何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现在的普遍共识是:衡量人才质量的标准,不仅仅在于人才是否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在于人才是否具有完善的个性、良好的伦理道德、现代观念意识、高度的人文修养等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面向未来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人文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迎接新的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理工科大学生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同质文化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新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在国际贸易往来的同时,必然会伴随着文化的交流,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同质文化之间的冲突、解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在意识形态领域,西方的渗透从没停止过。二是科技进步和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给自然带来了灾难。西方工业化国家普遍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极大破坏,而试管婴儿、克隆技术等一系列生物技术的突破,使人类固有的生存方式和自然种群生存关系都受到了挑战。三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考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现代人类进入了一个网络社会。理工类大学生无疑是这一虚拟社会的主要群体。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作用不容忽视,因特网的基础语言是英语,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汉字在因特网上并不占据强势地位,加上文化霸权主义的恣意横行,有可能导致新生代对民族文化的漠视,影响到民族优秀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并导致价值观念的混乱。四是社会结构转型以及利益关系调整,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结构、利益关系、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在发生调整变化!在分析、比较、判断和选择之中,由于教育的缺陷,导致大学生并未形成足够的能力来面对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理工科大学生更好的面对新的挑战。

二、在专业课中如何加强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

人文素质与专业研究是相通的,前者是精神的支柱、追求真理的动力,后者是探索自然奥秘的实践,二者相得益彰;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长,一般要占理工科大学总学时的一半或更多。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将来在工作中都要从事所学的专业。因此,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将使学生受益终身。专业课的教学应当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使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持久、深入地进行。我认为在专业课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人文教育。

1.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

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学习期间,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学习专业课,与专业课老师打交道。专业课教师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对人生的感悟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在毕业多年后,对学校里面印象最深的老师通常是专业课老师。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质。健康高尚的教师文化和教师形象对学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直接的,是教育指导所不能替代的,它更容易使广大青年学生产生价值的认同,而自觉培养与效仿。教师的人品、学问、胸襟、气质以及创造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专业课教师应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使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和。

教师首先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处理好与他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既要把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把行为规范,做人的准则教给学生;既要善于做经师,还要善于做人师,使学生既有学问,又有德性!其次,教师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很难想象一位缺乏科学精神和敬业精神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献身精神的学生来。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表现出对科学的极大热情,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学生平等相待,并且也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自由进行辩论,既要勇于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又要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如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谦虚谨慎、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等,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我们的教育的最大障碍是教师无法看到任何明确的奋斗目标,无法引领学生投身于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活动中,不能把生命的生存信念注入到学生的生命和灵魂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义务和习惯。这是我们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我们的教学必须冲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摆脱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教学方式,要确立一种朋友式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育动力应该来源于学生自己。

2.在课堂教学中使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

在专业课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探索。

首先我们要善于挖掘专业课本中的人文精神。任何一门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都离不开科学家的执着追求。因此,担任理工科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如果能善于发掘教材,讲出自然科学的人文内涵,这种人文素质教育可能更为深刻具体,更具说服力。例如象在《信号与系统》这门专业课中,付里叶变换是频谱分析的基础,把法国数学家付里叶的探索精神和他在数学方面的伟大贡献贯穿在付里叶级数及变换的讲解中,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精神。

其次,把专业课教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现今的社会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电子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使人们的生活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在专业课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充分结合起来。例如在讲傅里叶变换的性质时把频谱搬移特性和大家熟悉的调试解调器联系起来和把时频两域关系与互联网的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时,不但能体会到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而且也能充分领会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最后在专业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时事及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例如:我把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及时地引入到专业课课堂中来,使学生看到中国高科技技术的发展。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不但树立了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形象,证明了中国是一个科技强国,同时也振奋了在电子科学技术领域默默工作的科技人员和在校学生。我们的学生平时接触的更多的是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电子产品,在他们的意识里,中国的电子领域技术远远的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国,借此机会让大家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在试验课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专业课教学中,试验教学是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主要方式。在试验课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实践。

首先,在实验课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实践教学使学生得到观察和操作实践方面的训练。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身处顺境,经历单纯,没有经过失败和挫折的考验,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因此,每一个试验的反复调试,使学生在经受失败和挫折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文素质本身不仅是一套知识体系,而且还是一种精神。在自然科学领域,最重要的体现为一种创新精神。知识获取是知识创新的基础,教学实践是知识及时应用的前提。这两者都离不开创新。在实验课程当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试验课环节种增加了创新试验内容,鼓励学生把所学过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实验中来,每学期把学生的创新试验汇编成册,作为实验成果展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最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因为科技的攻关,不仅需要大学生具有较好的个体素质,而且要有较强的合作协调能力。当今许多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多学科的共同协作才能顺利完成。不同单位、学科、行业的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完成科技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验课中,采用分小组进行实验,2人一组或者四人一组,大家分工合作,互相配合,荣辱与共。实验成绩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小组一个成绩。分组合作就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有的同学认真做试验,而有的同学就在等现成的结果,而最后的成绩还是一样,而造成学生心理的不平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试验报告中增加一项,得失体会。让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经历去认识在合作过程中的得与失。自己调整付出与所得之间的关系,取得很好的效果。经过训练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的处理与他人合作的关系。

4.课后继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篇(3)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将是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分离与失衡向二者融合、相互渗透、协调发展转变的新时代,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上看,加强理工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普遍的发展趋势。美国几所著名理工科大学,如伯克利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的研究认为:在21世纪的教学中,对学生要重点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从国内高等教育的实践来看,其中选择理工科方向的学生,人文素质的缺乏显得尤为突出。他们进入大学后,往往由于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过多关注专业学习而忽略人文素质的提高,因此,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亟待加强。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推进高校科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势在必行,所以在专业课教学中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有助于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人文教育在专业课教育中的重要性

1.人文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门学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人们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有一点必须首肯,那就是:未来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众所周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着眼点,都是如何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现在的普遍共识是:衡量人才质量的标准,不仅仅在于人才是否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在于人才是否具有完善的个性、良好的伦理道德、现代观念意识、高度的人文修养等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面向未来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人文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迎接新的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理工科大学生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同质文化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新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在国际贸易往来的同时,必然会伴随着文化的交流,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同质文化之间的冲突、解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在意识形态领域,西方的渗透从没停止过。二是科技进步和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给自然带来了灾难。西方工业化国家普遍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极大破坏,而试管婴儿、克隆技术等一系列生物技术的突破,使人类固有的生存方式和自然种群生存关系都受到了挑战。三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考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现代人类进入了一个网络社会。理工类大学生无疑是这一虚拟社会的主要群体。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作用不容忽视,因特网的基础语言是英语,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汉字在因特网上并不占据强势地位,加上文化霸权主义的恣意横行,有可能导致新生代对民族文化的漠视,影响到民族优秀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并导致价值观念的混乱。四是社会结构转型以及利益关系调整,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结构、利益关系、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在发生调整变化!在分析、比较、判断和选择之中,由于教育的缺陷,导致大学生并未形成足够的能力来面对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理工科大学生更好的面对新的挑战。

二、在专业课中如何加强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

人文素质与专业研究是相通的,前者是精神的支柱、追求真理的动力,后者是探索自然奥秘的实践,二者相得益彰;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长,一般要占理工科大学总学时的一半或更多。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将来在工作中都要从事所学的专业。因此,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将使学生受益终身。专业课的教学应当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使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持久、深入地进行。我认为在专业课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人文教育。

1.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

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学习期间,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学习专业课,与专业课老师打交道。专业课教师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对人生的感悟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在毕业多年后,对学校里面印象最深的老师通常是专业课老师。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质。健康高尚的教师文化和教师形象对学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直接的,是教育指导所不能替代的,它更容易使广大青年学生产生价值的认同,而自觉培养与效仿。教师的人品、学问、胸襟、气质以及创造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专业课教师应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使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和。

教师首先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处理好与他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既要把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把行为规范,做人的准则教给学生;既要善于做经师,还要善于做人师,使学生既有学问,又有德性!其次,教师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很难想象一位缺乏科学精神和敬业精神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献身精神的学生来。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表现出对科学的极大热情,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学生平等相待,并且也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自由进行辩论,既要勇于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又要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如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谦虚谨慎、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等,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我们的教育的最大障碍是教师无法看到任何明确的奋斗目标,无法引领学生投身于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活动中,不能把生命的生存信念注入到学生的生命和灵魂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义务和习惯。这是我们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我们的教学必须冲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摆脱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教学方式,要确立一种朋友式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育动力应该来源于学生自己。

2.在课堂教学中使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

在专业课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探索。

首先我们要善于挖掘专业课本中的人文精神。任何一门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都离不开科学家的执着追求。因此,担任理工科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如果能善于发掘教材,讲出自然科学的人文内涵,这种人文素质教育可能更为深刻具体,更具说服力。例如象在《信号与系统》这门专业课中,付里叶变换是频谱分析的基础,把法国数学家付里叶的探索精神和他在数学方面的伟大贡献贯穿在付里叶级数及变换的讲解中,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精神。

其次,把专业课教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现今的社会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电子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使人们的生活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在专业课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充分结合起来。例如在讲傅里叶变换的性质时把频谱搬移特性和大家熟悉的调试解调器联系起来和把时频两域关系与互联网的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时,不但能体会到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而且也能充分领会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最后在专业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时事及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例如:我把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及时地引入到专业课课堂中来,使学生看到中国高科技技术的发展。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不但树立了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形象,证明了中国是一个科技强国,同时也振奋了在电子科学技术领域默默工作的科技人员和在校学生。我们的学生平时接触的更多的是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电子产品,在他们的意识里,中国的电子领域技术远远的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国,借此机会让大家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在试验课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专业课教学中,试验教学是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主要方式。在试验课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实践。

首先,在实验课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实践教学使学生得到观察和操作实践方面的训练。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身处顺境,经历单纯,没有经过失败和挫折的考验,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因此,每一个试验的反复调试,使学生在经受失败和挫折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文素质本身不仅是一套知识体系,而且还是一种精神。在自然科学领域,最重要的体现为一种创新精神。知识获取是知识创新的基础,教学实践是知识及时应用的前提。这两者都离不开创新。在实验课程当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试验课环节种增加了创新试验内容,鼓励学生把所学过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实验中来,每学期把学生的创新试验汇编成册,作为实验成果展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最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因为科技的攻关,不仅需要大学生具有较好的个体素质,而且要有较强的合作协调能力。当今许多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多学科的共同协作才能顺利完成。不同单位、学科、行业的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完成科技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验课中,采用分小组进行实验,2人一组或者四人一组,大家分工合作,互相配合,荣辱与共。实验成绩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小组一个成绩。分组合作就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有的同学认真做试验,而有的同学就在等现成的结果,而最后的成绩还是一样,而造成学生心理的不平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试验报告中增加一项,得失体会。让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经历去认识在合作过程中的得与失。自己调整付出与所得之间的关系,取得很好的效果。经过训练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的处理与他人合作的关系。

4.课后继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篇(4)

Qiu Nianhai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Daqing 163318,China)

摘要:阐明了石油高校理工科专业应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中的必要性。通过研究本专业、本学科的发展史,提炼了石油高校理工科专业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素材;探索了以人文素质讲座、社会实践等为载体的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人文素质教育应科学化、规范化。

Abstract: To clarify the necessity that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should penetrate the specialized education in the petroleum univers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y studying the developed history of this speciality and this subject, this paper has refined the source material to enforce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in the petroleum univers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as explored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that the carriers are the lectures in humanity and social practice,and has proposed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should be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关键词:理工科 专业教学 人文素质教育

Key word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pecialized education;humanistic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209-02

1必要性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种活动的目的是培养社会有用之才,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教育的理论基础,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重“才”而轻“人”,忽视了人的个性、理智、道德的培养,出现了片面甚至畸形发展的现象,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是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分析和计算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时,人文素质在国民素质中占有很大的份量。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1]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环节。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石油高校理工科专业教学的应尽之义。中国高等教育从1952年全面学习苏联教学模式以后,由于试图急于摆脱落后面貌进行了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理工科专业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位置被抬高,人文素质教育受到忽视,据一项对毕业生的调查材料显示:刚刚毕业的人希望能学到更多的技术方面的知识;具有十年左右工作经历的人后悔没有学到更多的商业和管理方面的知识;而工作了二十多年的人则后悔没有更多地学习文学、哲学和历史方面的知识。[2] 这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石油高校理工科专业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要将人文精神的培养管产与专业教育的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教学对人文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3] 专业课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核心作用是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的培养。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尚的人文素质修养,给学生做出无言的表率,而且要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贯穿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在专业教学中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促进专业教学的效果,也以专业教学拉动人文精神的渗透。

2人文素质教育选择的素材

在人文素材的选题上,结合石油高校理工科学生主攻专业知识学习,但以专业为出发点纵向、横向的拓展比较薄弱的特点和各专业的学科特色选材。在编写上力图反映自然科学学科的历史背景、历史发展脉络,对于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都有所体现,以著名专家、校友刻苦钻研、探索真理的高尚的人文素质为案例,分析提炼出人文素质教育素材,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应用。从而提高理工科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同时也对其进行科学普及知识教育,拓宽学生的视野。

人文素质教育素材的范围涉及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中国油气资源远景展望,石油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三大支柱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并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一些石油科普知识,简要地介绍我国三大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情况和我国目前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的发展过程及发展前景,结合典型事迹介绍我国著名的地质科学家和石油战线涌现的英模事迹,在此基础上,还针对我校事迹介绍部分知名校友和他们艰苦创业的过程,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3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

3.1 开展人文素质讲座,搭建素质教育平台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素质,才可能在本专业领域具备更广的视野和更强的突破能力,注重为学生搭建素质教育的平台,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开展如何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讨论会、教书育人研讨会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意识。针对学生比较关心的石油工业发展前景、大庆油田的发展趋势、学科发展史及展望、我国是有企业的概况等内容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讲座。针对每一个选题认真选取素材,注重培养学生思维平直和能力的双向发展,收到了预期效果。

3.2 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弥补过窄的专业教育现代科技发展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双重态势,专业分化越来越细,学科体系结构日趋复杂,知识增长速度越来越快。长期以来,文理分离,理工分家,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创造性活力,缺乏对社会、人生的完善理解,缺乏对复杂经济社会的适应和应变能力,缺乏社会责任感。课堂教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要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作为一个战略任务来抓,与专业课教学内容、教学体系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介绍专业的一些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弥补过窄的专业教育。通过结合相关课程内容介绍一些科学家刻苦钻研、探索真理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去教育学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3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综合能力社会实践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结合我校办学特点,每年的短学期都组织各专业的学生去铁人纪念馆、地质博物馆等地参观,通过活教材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些豪言壮语触动了大学生的灵魂。这种具有引导启迪价值的时间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追求崇高的价值理想、崇尚文明,塑造健全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造就出富有创造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4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

4.1 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石,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形式的人文素质培训,学生不仅增长了人文知识,提高了自身人文素质,树立了文化意识,而且增强了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教师从“高尚的情操、刻苦勤奋的精神、艰苦奋斗、判断能力”四个方面,广泛收集了铁人王进喜、新世纪铁人王启民等先进人物以及我校优秀毕业生的材料,在教学中穿插讲授,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深感这种教学拓展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完善了人格,促进了思想素质的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主动性,珍惜光阴,学而不倦,学以致用,掌握过硬本领,努力成为适应21世纪竞争与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形成高尚情操,宽阔胸襟和恢弘气度的基础。在石油高校理工类课程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使课程更加生动、丰富,显得更具有生机和人性,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历史观及社会责任感。同学们通过老师的讲授感受到了人文修养对成长的影响,受到了熏陶和激励。

4.2 注重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双向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在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提倡广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向学生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信息化的程度,帮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多媒体课件授课,可以更形象、直观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而具有个性的发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文学技术修养,还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非理性的思维因素,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能力,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另外,通过启动学生的内驱力,塑造了学生诸如情感、意志、信念(包括爱国心,关心他人,关怀自然及团结精神、献身精神等)等方面的完善人格,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适能力及自律精神。

4.3 确立自由的培养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将着眼点投向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科学知识、人文知识和科学试验精神结合在一起,将知识、能力、素质结合在一起,使同学们借助在人文素质教育的熏陶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思考问题习惯及动手的习惯,培养学生自我意识与自律精神,为同学们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做人、提高终生学习的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过开展各种典型榜样教育,激发学生自我设计,塑造自我的激情和动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潜力,从而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把石油科普知识、相关各专业及各学科的发展史、石油行业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石油行业著名科学家刻苦钻研探索真理以及对石油勘探发展的重大贡献、著名校友的成长历程等各方面的内容提炼素质教育的教材,以人文素质讲座、社会实践等为载体,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了解石油工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进作用,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石油事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投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篇(5)

理工科教学包括专业理论的教学和专业实践的教学,具体来说有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校园科技活动、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多个环节,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过程,每个环节都可以挖掘德育素材,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德育机会多

在课堂之外,如课堂间隙、食堂就餐、外出实习时,师生有很多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借机履行德育职责。只要做有心人,把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当做自己分内之事,专业课教师时时、处处有德育工作可做。由于这种德育是平等交流式的、谈话式的,容易为学生接受。

3.德育方法多

专业课教师的“知行合一”、“自省慎独”等师德素养,可以无形地影响学生;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教师讲述中外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历程中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可以鼓舞学生;老师的有榜样的力量,比采用空洞的说教、僵化的模式更有效果。

4.德育时间和人员多

一般来说,专业课教学时间占课堂教学时间的60%以上[3],专业课教师又占教学人员的多数,因此,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人员数量上,专业课教师实施德育都占有优势。

5.占有德育资源多

德育资源包括内在资源和外在资源。内在资源包括专业课教师自身所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经验、教师的行为举止、师德素养、授课艺术等;外在资源包括各种教学、教育的时间、场合、时机等。由于社会认同感的影响,学生更乐于与拥有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更愿意听从专业教师的教育,因此,教师可通过自己的专业技术、科研水平、讲台形象、授课艺术、人格魅力等各方面来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只要专业课教师能充分、自觉运用所拥有的内在和外在的德育资源,德育实效将非常显著。

二、专业课教师实施德育的内容

1.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旧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不断被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所替代,揭示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表明了普遍联系的观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不是哪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功劳,而是无数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和不断创造的结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工科教学内容中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渗透,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具有巨大的作用。

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我国有古老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有很多发明创造,使得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近代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前后科技发展水平的对比,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奋发图强的精神。

3.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教育

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往往是经过几代人长期的艰苦探索和研究得来的,国内外的伟大科学家无不有着光辉的业绩和艰辛的历程,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对学生有着强烈的震撼力和激励作用,对于学生端正人生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有着很大帮助。

4.吃苦耐劳、不畏困难、团结协作的意志品质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忍让、团结、协作的精神。理工科不同于人文学科,一些理论比较深奥、抽象,学习、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必须努力钻研,克服重重困难和障碍才能取得良好成绩,这就需要他们必须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大讨论、大作业、课程设计、团队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很多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通过挫折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对今后走上社会尽快完成角色变换,胜任工作岗位具有重要作用。

5.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发展的灵魂。为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启发式教育拓展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科学思维的方法;通过实验教学、下厂实习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三、专业课教师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学科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单纯的德育工作时间会越来越少,靠增加时间来加强德育已不现实。唯一的办法就是提倡教书育人,充分发挥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德育“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减少德育中学生的“防备意识”,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个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一个渗透过程,而不是强制地直接灌输过程,渗透于每一学科理论教学和每一学科实践教学中,不仅仅体现在单科德育课程中。

摘要:高校理工科专业教师论文具有德育的诸多优势,应成为德育工作的生力军。他们在对理工科专业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特别是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理工科;专业教师;德育优势

一、专业课教师的德育优势

1.德育环节多

理工科教学包括专业理论的教学和专业实践的教学,具体来说有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校园科技活动、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多个环节,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过程,每个环节都可以挖掘德育素材,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德育机会多

在课堂之外,如课堂间隙、食堂就餐、外出实习时,师生有很多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借机履行德育职责。只要做有心人,把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当做自己分内之事,专业课教师时时、处处有德育工作可做。由于这种德育是平等交流式的、谈话式的,容易为学生接受。

3.德育方法多

专业课教师的“知行合一”、“自省慎独”等师德素养,可以无形地影响学生;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教师讲述中外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历程中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可以鼓舞学生;老师的有榜样的力量,比采用空洞的说教、僵化的模式更有效果。

4.德育时间和人员多

一般来说,专业课教学时间占课堂教学时间的60%以上[3],专业课教师又占教学人员的多数,因此,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人员数量上,专业课教师实施德育都占有优势。

5.占有德育资源多

德育资源包括内在资源和外在资源。内在资源包括专业课教师自身所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经验、教师的行为举止、师德素养、授课艺术等;外在资源包括各种教学、教育的时间、场合、时机等。由于社会认同感的影响,学生更乐于与拥有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更愿意听从专业教师的教育,因此,教师可通过自己的专业技术、科研水平、讲台形象、授课艺术、人格魅力等各方面来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只要专业课教师能充分、自觉运用所拥有的内在和外在的德育资源,德育实效将非常显著。

二、专业课教师实施德育的内容

1.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旧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不断被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所替代,揭示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表明了普遍联系的观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不是哪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功劳,而是无数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和不断创造的结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工科教学内容中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渗透,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具有巨大的作用。

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我国有古老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有很多发明创造,使得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近代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前后科技发展水平的对比,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奋发图强的精神。

3.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教育

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往往是经过几代人长期的艰苦探索和研究得来的,国内外的伟大科学家无不有着光辉的业绩和艰辛的历程,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对学生有着强烈的震撼力和激励作用,对于学生端正人生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有着很大帮助。

4.吃苦耐劳、不畏困难、团结协作的意志品质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忍让、团结、协作的精神。理工科不同于人文学科,一些理论比较深奥、抽象,学习、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必须努力钻研,克服重重困难和障碍才能取得良好成绩,这就需要他们必须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大讨论、大作业、课程设计、团队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很多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通过挫折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对今后走上社会尽快完成角色变换,胜任工作岗位具有重要作用。

5.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发展的灵魂。为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启发式教育拓展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科学思维的方法;通过实验教学、下厂实习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三、专业课教师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学科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单纯的德育工作时间会越来越少,靠增加时间来加强德育已不现实。唯一的办法就是提倡教书育人,充分发挥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德育“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减少德育中学生的“防备意识”,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个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一个渗透过程,而不是强制地直接灌输过程,渗透于每一学科理论教学和每一学科实践教学中,不仅仅体现在单科德育课程中。

2.学科德育渗透的含义

德育渗透是指德育工作不能流于空泛的说教,而要借助于科学的方法把德育内容和具体的学科知识糅合在一起,在讲授科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创设和利用科学知识所具有的德育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如在物理学教学中,应重视渗透在物理学知识中的正确的物理观、时空观和宇宙观方面的教育,以及渗透在物理学中的崇尚实践、追求真理的精神的教育。

3.学科德育渗透目标的确定

任何教育都有目标,目标对学科德育渗透具有导向作用。确定渗透目标,要依据德育总目标分层设计,应当包括因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格素质,也包括即使时代变化也不会改变的基本价值观、道德观和人格素质;要做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目标要考虑学科特点,不能定得太高,也不能定得太低。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对教材的钻研、挖掘、把知识传授、学生能力培养与道德认知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4.学科德育渗透的策略

专业课教师对学生实施德育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或渠道,学科教学是最基本的途径。通过教学活动,教师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和情操的陶冶融于一炉。学科教学德育渗透,要按照学科特点,通过讲授、讨论、交流、阅读、视听、网络、角色扮演和实验实习等教学形式,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政治思想观点、价值观、行为规范、基本品德和培养健康人格。学科德育渗透应在“融”与“合”上做文章。“融”是讲渗透的深度,要调动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感知德育内容,引起道德情感共鸣,内化成道德行为;“合”是讲渗透的广度,全面梳理教材中显性和隐性教学内容,尽量寻找融合点,日积月累,循环往复,做到“润物细无声”。

(1)教学内容的渗透策略

理工科教学是通过传授知识来进行德育渗透的。自然科学中含有丰富的思想性和科学的方法论,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都有很大影响。德育的渗透,就是把学科教学内容和德育内容整合。整合时,不得把德育当成标签贴在学科教学内容中,要注意各学科性质、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不同,教学和德育的结合点也不同,必须做到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有机融合。(2)教学组织形式的渗透策略

学习方式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学习方法与范式,也是学科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种学习组织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样蕴含着德育的内涵与要素,是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所不可忽视的。自主式学习,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品格,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合作式学习,能使学生懂得与人交往,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起与人合作、与人分享、尊重人、接纳人的现代人的优秀品质;探究式学习,能使学生在探究中培养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性格,能养成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习惯,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对真理执著追求的意志品格。

(3)学科教学情境的渗透策略

学科教学总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教学情境本身也蕴含着许多德育的要素,它要求我们予以高度重视,并将其很好地渗透到我们的学科教学之中。根据在教学情境中渗透德育的策略要求,我们有必要重新调整对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相关评价。以前,我们看学科教学中教师对德育的渗透情况,主要看教师对教材内容处理的情况,看相关的德育要素的渗透情况。其实我们看某一学科教学是否注意体现和渗透了“德育”,不仅要看学生对学习内容中所蕴含的德育要素体会、感悟了多少,更要看整个学科教学的气氛,看学科教学中的具体情境。如果教师真正在学科教学中营造起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与情境,相关的德育渗透的目标和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得到了落实。

(4)教师人格的渗透策略

将教师的健康人格作为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说学生每天都可以读到这本最丰富、最生动、最具有感染力的教科书。它无时无刻不在召唤和引领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处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份喜怒哀乐。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教师要更自珍、自爱、自重。当自己进入学科教学领域,就要想到自己是学生的教科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的“课程资源”,自己的一颦一笑、一褒一贬、一喜一怒、一哀一乐,都要注意到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重视和自觉地去做了,就可以说,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工作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4(4).

[2]秦鸿滨.加强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八个途径[J].现代企业教育,2006(5).

篇(6)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在就业市场中更具有竞争力。在培养这类人才的课程体系中,专业英语课程必不可少。专业英语课程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它侧重于专业英语知识、专业词汇、科技语法等方面的教学[1-2],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由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的过渡,能够独立阅读专业相关文献和技术资料,以及撰写简单的专业论文,为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及将来就业或深造打下坚实的专业英语基础。

一、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专业英语教学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学语言环境、教学课时(更短)、教学重点侧重于传授专业知识的英语表达等不同,由此给专业英语教学带来一些难题。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英语”课程为例,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如下情况[3-5]。首先,学生基础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给专业英语教学带来困难。专业英语以通识英语为基础,而笔者所在地方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对大量的专业词汇、专业术语、派生词和长难句的理解和掌握也较为困难,学生很难与教师进行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高,有挫败感。其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内容较陈旧,题材单一,学生在有限课时中获得感不强。最后,通读教材全文并逐句翻译的常规教学方法强调了“教”,而忽略了学生为主体的“学”,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专业英语读、写、听、说能力未见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欠佳。解决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上述问题,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对症下药”。“症”可概括为学生英语基础水平薄弱、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不符合学习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导致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感不足。笔者结合个人教学的思索和实践,探讨并提出了提高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手段,给出对“症”的“药”。

二、提高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手段

(一)夯实学生通识英语基础,同步提高通识和专业英语水平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通识英语基础较差,表现在英语词汇量不够,常用的一些固定搭配、介词组合和一词多义掌握不扎实,复杂句型结构分析能力不足。建立在通识英语上的专业英语属于更高的应用层次,但基础不扎实,何谈应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需要花一定时间强化学生的英语基础,并且可结合相对简单的专业英语表达,消除学生和专业英语的距离感,提升他们的学习信心。以下面的句子为例,“Polymermaterialscanbeusedasplastics、fiber、rubber,coatingsandadhesives.”此句中既复习了usedas的固定搭配使用,也学习了polymer(聚合物)、plastics(塑料)、fibre(纤维)、rubber(橡胶)、coatings(涂料)和adhesives(胶黏剂)等专业词汇,句子虽简单,但学生学习时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提供教材或教师自创的一些简单专业英语例句外,课堂内外布置经过精心设计的有针对性的作业,如词汇默写或复杂句型划分等,可有效巩固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知识。同时,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以通识英语为基础的专业英语口头或书面表达,进而通过创造性地学习巩固通识英语和提高专业英语水平。

(二)整合专业英语中的零碎词汇,系统化和专题化教学专业英语中大量的专业词汇、术语和派生词是学生理解专业英语语义的最大阻碍,虽然教材中每篇课文后面都给出了专业词汇的中文解释,但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或学生课前的预习来掌握并不理想。这主要由课时以及学生可分配学习时间有限的客观原因导致。虽然专业英语中的专业词汇和术语量多而杂,但学习和掌握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任课教师可根据专业词汇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6-7],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专业词汇和术语等进行总结、整理、归纳、补充,进而将专业词汇分成诸如单体—聚合物命名、聚合方法、聚合物结构(近/远程结构、凝聚态结构)、性能(包括溶解性、力学、热学、电学等)、加工成型方法等若干专题,列出相关联词汇以及它们的派生词,进行系统化的学习。例如在聚合方法专题的学习中,可以以polymerization一词为中心,构建如图1所示的逻辑思维导图,并利用专业知识的逻辑关系强化专业词汇和词组的记忆。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此思路,构建其他专题的词汇逻辑思维导图,强化专业词汇的学习和记忆。相比分章节的词汇教学,专题词汇学习受到学生的肯定,教学效果更好,这主要是得益于专题词汇学习的方法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也更符合学习规律。

(三)拓展教学题材和内容,增强学生学习获得感“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英语”目前使用的教材内容涵盖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聚合反应工程和高分子成型加工等内容[8],教材原文大部分选自20世纪70~80年代的介绍性专业英语文献,题材相对单一,内容较陈旧。仅仅学习教材内容,对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仍显不足。学生在未来就业或深造中,极可能会接触到诸如PCT专利、进出口产品技术参数说明书、最新研究性英文文献等题材的专业英文资料。在专业英语课程中,教师有选择性地增加这些题材的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各类题材专业英语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增强专业英语的广泛阅读及翻译能力,甚至是写作能力。如以增加研究性英文论文题材的教学内容为例,考虑到学生毕业设计中要查阅相关课题的英文文献,因此可结合学生的毕业设计任务来完成该题材教学。在教学中,可以先介绍研究性英文论文的文章结构以及写作要点,然后要求学生自选与毕业设计课题相关的英文论文进行精读,最后通过简短的课堂展示(presentation)环节考察学生对论文的理解程度,或者要求学生就自己的毕业课题进行英文介绍。结合教学内容题材和合适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广泛的专业英语知识,提高专业英语阅读和运用能力,学习有获得感。

篇(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037-02

学风建设,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管理水平和教学理念的重要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我国高校目前的专业设置和大学生人数来看,仍是以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居多。因此,理工科专业培养的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思想素质等方面的表现,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未来的发展。所以,对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研究,不仅可以推动理工科专业的学术研究、提高教育质量,而且对学校乃至社会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理工科专业学生特点

1.人文素养匮乏

高中的文理科分班使得选理科的学生从高中开始就出现了偏科的现象,他们不再花太多的时间学习人文知识,导致了对人文知识掌握得不全面。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大学里,理工科的专业背景使得学生认为“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他们对人文知识的课程更加不屑一顾。目前高校都会开设一些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却鲜少能引起理工科专业学生的重视,他们宁愿花费更多的时间拓展专业技能,于是就造成大部分理工科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匮乏。

2.课程和实践环节安排紧凑

由于理工科专业的特殊性,一般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创能力极为重视,因此在教学计划中开设了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限选课,实验课和实践环节等内容,课程多,难度高,实验多,所学的专业知识内同前后衔接紧凑,有些理工科专业还会在期末考试结束之后安排实习等,使学生学习压力较大。

3.个人主义至上

由于课程设置和专业要求,以及各类企业奖学金和科创竞赛的评选和选拔,大部分理工科专业的学生特立独行,不善于人际交往,看重个人利益,不懂得为他人着想,没有换位思考的能力,没有团队合作的概念,缺乏沟通协作的精神,集体意识也较为薄弱。有些同学甚至急功近利,缺乏责任心和基本的思想道德修养。

二 理工科专业学风建设主要问题

1.缺少职业规划,没有学习目标

理工科专业的学生经历了高考的磨炼,进入大学之后更加容易放纵自我。没有班主任和家长的督促,大学自由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他们逐渐失去了学习目标,丧失了学习动力,也磨灭了学习激情。

2.旷课、抄袭作业现象普遍

少数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懒散、松懈的行为,导致旷课、逃课、抄袭作业现象时有发生。

3.沉溺于网络游戏

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迅速发展不仅带给学生极大的信息获取便利,同样,也使得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不能合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无法自拔地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可以说,在各类学风不良的情况中,“因游戏耽误学习”的情况是最严重的,也是高校学风建设中一块巨大的“绊脚石”。原本,学生购置电脑的初衷是为了满足理工科学业的需求,但是,大部分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看到别人玩,自己也跟着玩,有些同学走火入魔,在挂科现象严重的情况下仍然执迷不悟,最终陷入延长学年或者退学的境地。

4.诚信意识淡薄

理工科专业是一个逻辑性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有严肃的学习纪律和严谨的学习态度。但是很多学生平时不仅旷课,而且抄袭作业,抄袭实验报告,等到考试之前,不惜铤而走险打小抄,在考场上出现作弊的行为。由于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和学习态度的不端正,导致考试作弊行为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学风建设,有些学生还被学校处分或者警告,也严重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

三 理工科专业学生学风建设途径探究

为激励上海电力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广大理工科专业学生秉承“严谨、务实、责任、创新”的院训,勤奋守纪、勤学好问,勇于探索新知识,激发广大同学的求知欲望,以学院党委和领导的精神为指导,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学风现状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领导重视,深入宣传学风建设精神,认真部署,为学风建设保驾护航;全院开拓“助学导师”平台,做好学风预警机制工作;以项目化和优良学风班风班评选为载体,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与班风建设。我院紧紧围绕学风建设这一主线,并以项目化工作为平台,推进学生培养。通过开展党员先锋

篇(8)

[1]丁养斌,赵琼。新形势下学生教育管理与学风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6).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114-02

工程图样主要用于表达和交流设计思想,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技术资料,被称为“工程界的共同语言”。制图课程就是以教授学生阅读绘制工程图为主要任务的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有重要意义。根据开始专业的不同,制图课程主要可分为机械制图、建筑制图、工程制图等等,其中以机械制图要求最高,最受重视。[1]机械类专业的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已广泛推进,[2]而非机械类的理工科专业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往往还不够。[3]例如,对于土木、建筑类这些专业而言,制图课程一样重要但未受足够重视,针对这些专业的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较少,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落后之处,阻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笔者讲授非机械类专业的制图课程多年,深知教学体系中的弊端及学生学习过程的辛苦。[4,5]本文首先分析了制图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法,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方法较为有效。

一、教学问题分析

制图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读图和作图能力,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能力,制图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基础。未学好制图课程还会影响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及毕业后工作的开展,例如许多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还需要相关的制图培训。主要内容有点、线、面、体的投影,点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直线与面、面与面的相对位置关系,平面与立体相交的截交线、体与体相交的相贯线的作法和组合体三视图以及零件图装配图等。

制图课程一些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相关能力较弱的学生学习起来很艰难,称其为“头疼几何”,打击了其学习积极性。机械专业的制图课程已经受到了众多教师的重视,而非机械理工科专业制图课程所受重视还远远不够,相应的教学改革较少,此外还往往面临着课时压缩的问题,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挑战。

二、教改方法探讨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上课应精神饱满,教风严谨,思路清晰,阐述准确,言语表达清楚,授课内容娴熟,节奏控制良好,突出重点,讲清难点,注重讲课艺术,能采用启发式或参与式教学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此外,制图课程教学还可以从以下层面进行优化。

1.优化教学内容体系

绝大部分理工科专业学生学习制图课程只是为了掌握这门“工程界的共同语言”以及提高空间构思能力,而不是为了专门的图学研究。因而,应从实用性角度出发,删减制图课程中一些理论抽象性较强、较为深奥不实用的内容,例如,画法几何中线面相对位置的疑难问题、投影变换问题、展开图、截交线和相贯线的疑难问题等等。另一方面,应加强基本读图、绘图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读零件图和装配图,突出三面投影图绘制方面的教学,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增加autoCAD绘图部分,将计算机绘图和手工绘图相结合,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的绘图软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课堂上了解到学生更喜欢优化后的内容体系,学习主动性得到加强。

2.多媒体方法应用

CAI多媒体教学能够集文字、像、声和动画于一身,信息量丰富,能够将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交互性与形象化,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促进教学效果。现在各高校已经开发了许多的CAI多媒体素材,但大部分都是针对机械专业,而针对非机械理工科专业的CAI制图教学素材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在课堂上使用如Solid edge、Solid Works等三维造型软件,进行实时造型,则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现实教学中发现,把三维造型软件融入课堂,实时进行三维实体造型能够很好地提升课堂学习气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调动。课后调查发现,90%的学生对三维造型软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85%的学生认为三维造型软件实时造型对提升其空间想象力和制图课程学习有帮助。此外,运用这些三维造型软件还可以为这些非机械理工科专业同学普及一些简单的机械制造理念,对于他们后续的相关专业课学习也有一定的帮助。

3.提升教学趣味性

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优化课堂氛围,增强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习组合体三视图时可采用一题多解的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氛围,即组合体“二补三”。如图1、图2所示,画出主视图与俯视图要学生画出至少十个不同的左视图,以表示不同的形体。具体教学时可先给一两个示范,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进行左视图绘制比赛,画出多个左视图对应表示不同的形体。此时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力及创新意识往往能很好地激发出来。

采用这种一题多解方式,既可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可很好地优化课堂气氛,增强课堂趣味性。现实教学中发现,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空前提高,几乎所有同学都参与到绘制比赛中来,那些以往对制图课不感兴趣的同学也开始认为制图课有意思了。

4.建立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

高校扩招导致学生人数急剧增多,制图课程由原来的小班上课改为大班上课,教师批改作业工作量繁重,个别辅导和课后答疑变得难以进行。多媒体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教学信息在屏幕上停留时间短暂,学生缺乏课题记录和独立思考过程,一部分同学很难消化所学内容。

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具有良好的互动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网络技术为载体,可以大大缩短感知、认知的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建立专门的制图课程教学网站专供师生登录,在网上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加大制图课程学习的灵活性。这样既可以满足一部分学生对教学内容回炉的要求,也可以防止个别因故缺课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上掉队。课堂调查发现,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受到了相当多同学的喜爱。

5.加入简易测绘内容

测绘教学能提升制图课程现学现用的实用性。而在实际教学安排中,往往只有机械类专业才设置了测绘教学内容,其他专业则没有设置。

对于非机械理工科专业,也应适当加入测绘课时安排,与机械类专业相比在难度上可以适当降低。简易测绘内容比三维软件造型更真实,对于那些空间思维特别弱的同学很有帮助。这些测绘内容又可以与零件图、装配图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际教学中发现,加入简易测绘内容教学效果也能得到较好的提升,尤其是对于那些空间想象力差的同学,加入简易测绘内容,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6.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部分高校对于非机械理工科专业制图课程的考核方式只局限于期末闭卷考试,用该方法难以准确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也难以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激情。因此应当减少期末考试分量,再结合学生学习态度、平时大作业、小测验等,从而综合给出学生的最终成绩,即采用理论知识基本考核与实践能力重点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可以通过闭卷考试实现,而实践能力等可以通过学生绘制的零件图或装配图等大作业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等方面来体现。改革考核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对本课程采取正确的学习态度与策略。实际对比教学中发现,采取更为有效的考核方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平时的学习激情,而且期末考试卷面答题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三、结论

非机械理工科专业学生数量大,制图课程所受重视不够,相应的教学改革刻不容缓。本文首先阐述了制图课程教学中面对的问题,然后从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多媒体应用、提升教学趣味性、建立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加入简易测绘内容以及改革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方法等。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些方法能明显提升教学效果,课堂问卷也表明学生对这些教学改革措施较为喜爱。

参考文献:

[1]龚然,徐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类专业制图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16):78-79.

[2]陈家能,吕中亮,陈华江.工程图学实践教学环节及工程意识培养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3,(9):199-200.

篇(10)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人们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学大纲(2004年)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但是,由于现行中小学英语教育体制、传统英语教学法、不良的语言习惯以及四、六级英语统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大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滞后,阅读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脱节,直接影响了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有人戏称现代的大学生所学的英语都是哑巴英语。这种现象在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中尤为突出。

1 理工科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普遍较差的原因

一方面,相对文史专业学生来说,理工科专业学生中女生数量少,而女生的口语总体上比男生的口语强,这使得数量占绝对优势的男生们在“说”英语的过程中缺乏了“榜样”的带动。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异性,男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欲不强,这也间接阻碍了他们口语能力的提高。

由于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注重思考怎么去“做”,而文史类的学生注重如何去“说”。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强,而文史类学生则表现为“能言善辩”。这一点可以说是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口语能力总体上不如文史专业学生的根本原因。

2 提高理工科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几种方法

2.1 通过激励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老师在讲解课文时,可经常就课文内容提问。在文史类的班上提问时,只要问题一说出来,就马上有不少的学生举手,而在理工专业班上提问时,很少有学生会主动举手。在这种情况下,就以记录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这样很多学生就会冲着平时分来举手回答问题。正如小学课堂上一样,对于口语表达得较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而对于那些表达得较差的学生,除了纠正他的发音外,还应给予更多的鼓励。

2.2 通过简单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表达欲望

理工科专业的学生相对来说不如文史类专业的学生活跃,为活跃课堂气氛,可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游戏,以达到让学生“开口”的目的。笔者曾设计过这么一个游戏:全班每一位同学都将自己想对其他同学说的话写在一张纸条上,具体内容可以是向某某同学提问,也可以对某某同学说出心里话,当然这些内容得尽量用英语写,实在不能用英语表达的可在英语中加入中文。老师念出每一张纸条,然后让相关的同学用英语回答纸条上的问题。通过这种简单的游戏,全班的同学都可以主动地“开口”说英语了。

当然除了做一些简单的游戏,还可以让几个胆大的学生表演简短的小品,其目的就是为了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活跃课堂气氛。

2.3 图片引导学生“开口”

通过以上的两种方式,学生就不再觉得难以开口了。现在的问题是开口说什么,这可以通过图片来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比如,笔者曾经将一张画有一片绿叶的图片挂在黑板上,让学生就这片绿叶展开想象说一、两句话。

第一位学生说:This is a green leaf!第二位学生说:Spring is coming!第三位学生说:Spring is full of hope!第四位学生说:That is a youthful season of the year!从一片绿叶出发,学生相继想到了春天、希望、朝气蓬勃的季节……如此平时不爱开口说英语的学生也逐渐开始表达自己的想象了。

当然,如果是能抓住学生的爱好,把学生平时喜欢的、熟悉的图片挂出来,让学生“看图说话”,那效果会更好。比如,把某个足球明星的照片挂出来,让学生就这张照片说几句话。

2.4 通过模仿说英语

以上的三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开口说英语,喜欢说英语。这当然还不够,最后一点是还要说得准。这可以通过模仿来实现。

教师事先可播放一段英文电影,让学生在看电影的同时将电影中的对白迅速记下来,然后在课堂上模仿。笔者曾将《泰坦尼克号》原版电影中的男女主人翁的对白在课堂上播放,每播放完一段就停下来,结果很多学生都想模仿其中的情节。在模仿情节的过程中,很自然地,他们也模仿了英语口语的发音。

除了模仿电影情节外,还可以教学生唱一些英文歌曲,并鼓励喜欢唱歌的学生在课堂上唱英文歌曲。这样,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学生的口语发音就越来越准确了。

2.5 开展英文辩论

针对理工科专业学生善于逻辑思维的特点,可在适当的时候安排一些简单辩论题目让学生用英语辩论。当然,这种方法仅适用于高年级的学生。老师在给学生提出辩论的主题后,再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为正方,另一组为反方。首先是双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再评判谁胜谁负。当然辩论时双方必须举出有利的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时,教师可作为辩论主席,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让他们在兴趣盎然的辩论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总结

篇(11)

中图分类号:C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1-0074-03

学分制是以学分为单位衡量学习量和学习质量的教学管理制度,它表征了培养方案完成情况、学习量的上下限、毕业、学位授予标准等教学因素的数字化计量。为切实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安徽理工大学学分制实施方案(试行)》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我校从2009级全日制本科生开始试行学分制教学新模式。其目的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和水平,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位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经过两年多有益地尝试和实践,在学分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何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构建理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是当前高校教学面临的新问题。本文结合2009级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分制培养计划,谈谈如何构建和完善学分制下理工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一、实施学分制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全面实行学分制改革的目的在于因人施教,在弹性修读年限内(3~6年),学生修满或超额完成相关专业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分,可以申请学位,经核准后准予毕业。因此,学分制改革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课程、授课教师和上课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程,自主构建适应个人发展的知识构架,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

实施学分制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突破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弹性教学管理制度,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打破传统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层楼”结构,强化整体设计,实施模块教学,形成各门学科合力塑造创新人才的格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构建理工科专业学分制教学与管理的平台

(一)完善学分制下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学分制是以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为主导特征的教学管理模式,其课程设置既要体现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又能留给学生充分发展个性特长的自由空间。因此,学分制课程设置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模块,其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文化素质课程模块与公共素质课程模块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程(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计算机文化等),学生必须参加上述模块教学并获得足够的学分。而专业素质课程模块和创新实践课程模块则是以培养学生技能,发展学生个性,自主选课,自主选择学习时间为基本特征的弹性学制的课程体系。

专业素质课程模块主要以专业核心课程、专业任选课程为基本组成,通过核心专业课程、专题研究、专业实验、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必修课程,以及拓宽专业知识面而设置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和素养。学分制下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培养计划核心课程模块将陶瓷工艺学、水泥工艺学、玻璃工艺学等工艺类课程整合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兼顾学生的专业性和兴趣爱好,提供了陶瓷、水泥、玻璃等学科方向的专业任选课程,充分体现了发展学生个性为主导特征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实践课程模块是以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自主性、探索性、兴趣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某一学科问题或研究方向,学生亲自实践获得实验数据,并应用所学知识加以归纳和总结。在2009级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创新实践课程模块中,增设了“科研实践活动”等环节,鼓励学生运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开展科学研究,效果十分明显,部分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还获得了《安徽理工大学全日制本科生科研资助》资助,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

(二)强化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是现行教育制度的补充,是落实学分制的保证,是确保本科生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有益尝试。

我校经过这几年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获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例如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在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部分学生连续参加多届全国性“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并有不俗的表现。经过导师制培养的毕业生,无论是就业还是自己创业,均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同时,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导师指导的内容随意、指导的学生过多、指导的积极性不高、指导的效果不明显等等。为此,一方面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导师制考核与激励制度,加强教师的育人意识,强化导师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如何导和导什么”。另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与导师沟通与交流,确保导师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三)推行研究型教学

一方面,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实施案例教学、问题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探索和发展多样化、多重标准的考核评价标准,重视教学过程,轻视考核结果;重视学生能力,轻视考试分数。另一方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立足所学,从工程背景和课题出发设置问题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课题,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猜想、论证、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构建开放模式实验室管理体系

实验教学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式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提高,实验教学环节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可见,高校实验室实施开放是学分制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如何建立与学分制教学相适应的开放实验室模式,成为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课题。

1.建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新模式。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一直定位于辅助教学的地位上,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实验技术人员被称之为教学辅助人员。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的水平上,也不能充分满足高校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根本要求。因此,必须更新观念,强化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没有主辅之分,深刻认识到脱离了实验教学的理论教学,培养的学生可能也就只会纸上谈兵,高分低能。

2.构建新型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构建新型的校级实验教学中心。改革实验教学的管理模式,将学校实验教学按专业大类调整、统一规划,建立几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减少重复建设,实现实验设备、实验课资源共享。目前,学校针对学分制培养计划,完善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管理制度》。建立实验教学的网络信息平台。建立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实验课信息的维护、排课、选课、统计分析等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对于部分学生选课集中,设备复杂,实验药品用量大和一般重复性、验证性实验,可以购置或开发网络虚拟实验软件,实现网络实验教学,也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经济效益。充实实验教学内容。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指导思想,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I生、探究性实验内容。改革传统的以教师指导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究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过程中,自主设计实验路线和实验装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实验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科发展和其他领域的需要。例如,我校在2009级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分制培养计划中,设置了共计5周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实践》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应用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专业实验平台开展实验实践活动。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一方面是实验设备、内容开放。另一方面是时间和空间上开放,即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方式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实验室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所起的作用

3.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加强实验室队伍的建设,提高实验工作人员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教授、博士参加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实验内容的设计、实验过程的指导,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核心骨干相对稳定,教风优良,治学严谨,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实验教学队伍。

(五)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

创新来源于实践活动和求知的好奇心。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1.完善实践实习体系。落实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一支校内校外相互融合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2.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毕业设计(论文)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首先,要求教师将工程实际问题、工艺设计以及从事的科研课题与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相结合。其次,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要求指导教师尽量为学生提供自己独立从事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创新的能力。最后,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检查,建立毕业设计(论文)检查制度和评优制度,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跟踪与管理,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3.推动课外科研与科技竞赛等活动。为低年级学生举办力学、化学实验竞赛等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鼓励高年级学生申报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积极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