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大全11篇

时间:2022-12-05 04:45:5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篇(1)

为了切实加强我镇地质灾害防治监测和事故处理工作的领导,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现成立以下工作领导机构。

1.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3.地质灾害防治监测物资保障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摸排地质灾害险情,落实防控监测

全镇在5月上中旬以村为单位对所有的山体、矿山进行一次拉网式排查,特别是往年已列入监测对象的危险地域和采矿区等,按险情程度分别为重点监控和一般性监控,对重点监控地域必须落实专人24小时监控,对一般性监控要落实人员定期不定期观察,特别在下雨期间要守护,凡在有险情的地方要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对住房户及时落实搬迁地点,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

三、部门配合,齐心协力,落实排险抢险措施

地质灾害隐患险情排查出来后,要及时落实排险、抢险措施。

1.镇政府党政办要收集好险情信息,及时准确上报,确保万无一失。

2.镇建管办、安全办要全面掌握各隐患点的具置,具体情况,填写好明白卡,提出科学、合理的排险措施,对确实不能排除的要划定危险地域,设立警示标志,落实监控人员,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两办要与各村、厂矿、有关社、隐患点监控人员签订目标责任书。同时维护好社会治安及灾情发生后的安全工作。

3.有关单位、厂矿、村社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宣传,让群众了解防治知识,对排出的隐患要及时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该搬迁的必须及时搬迁,并准备一定的抢险物资,组织20人以上的抢险救灾对原,随时待命,一旦发生灾情,必须及时赶赴现场,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

4.镇财政所和有关单位要预算一定金额的地质灾害抢险资金,保障抢险工作顺利开展。

5.镇医疗卫生院要做好医疗救护,卫生防疫,药品供应工作。

四、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

县区内地质灾害发生后,全体领导小组人员必须及时赶赴现场查明灾害原因,并向国土资源局和县政府写出书面报告,具体处理程序为:

1.各级应急小组及时进入现场,抢险救灾。

2.查明灾害原因,并划定影响范围。

3.综治安全办划定出“警戒线”,并设定明显标志。

4.民政部门对灾情登记造册,发放救灾物资。

5.卫生部门作好卫生防疫。

6.落实救灾措施,搞好灾民安置。

篇(2)

二、编制依据

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等法规和规范性文本,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编制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区行政区域内因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地质灾害所引起的,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或者已经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突发性特大型、大型和中型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

四、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群测群防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防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管委会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管委会主任是本行政区域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单位均应当服从管委会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

五、组织体系

(一)领导机构

1.成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

2.指挥部职责

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工作;分析、判断成灾或多次成灾的原因,确定应急防治与救灾工作方案;部署和组织有关部门对受灾地进行紧急援救;检查、指导辖区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做好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处理其它与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有关的重要事项。

(二)运行机制

针对本辖区的地质灾害分布特点、易发程度,建立和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1.预测预警系统。要发挥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骨干和枢纽作用,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建立由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工作办公室和村(社区)及驻区企事业单位为一体的,按领导负责制指定专门负责人、联络人,确定联络报告方式,以及由危险区范围的单位、居民(村民)作为监测信息报告员而形成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2.信息收集与分析。负责地质灾害监测的单位,要广泛收集整理与突发性地质灾害预防预警有关的数据资料和相关信息,进行地质灾害中、短期趋势预测,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资料数据库,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共享。

3.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工作办公室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重点地区进行巡查,指导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并充分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网络的作用,要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检查,加强对地质灾害重点地区的监测和防范,发现险情时,要及时向国土分局和相关领导报告。相关部门要及时划定灾害危险区,设置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根据险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对策,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避灾疏散。对选定的避险点和撤离路线要进行安全性评估,确保紧急避险万无一失。

4.预报预警。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将预报预警结果及时报告经开区,同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当发出某个区域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预报预警后,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做好防灾的各项准备工作。

5.发放“防灾明白卡”“避险明白卡”。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工作办公室对单位和住户及时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告知有关灾害的基本情况、监测预报方法、应急避险的撤离路线和安置地,以及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和群测群防人员的汇报联系方式,按要求做好防灾各项准备工作。

六、监督检查

区指挥部办公室对上述各项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保障工作进行有效的督导和检查,及时总结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七、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管委会制定,并根据实际变化情况,由国土分局牵头及时修改完善,各有关部门按照预案的规定履行职责。

八、责任与奖励

(一)奖励

篇(3)

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工作,避免或者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编制依据

依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县行政区域内因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公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地质灾害。

(四)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坚持预防为主,常抓不懈,建立健全群测群防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工作中,要把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并切实加强对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

2、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抢险体制,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充分发挥事发地政府的作用。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各司其职,依法实施应急抢险工作。

3、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协调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乡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4、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加强突发地质灾害抢险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设备,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事件。加强对专业应急抢险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的培训,定期进行演习,做好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二、组织体系与职责任务

县应急抢险指挥部由县政府县长任指挥长,主管副县长、武装部部长任副指挥长,政府办、国土资源局、民政局,教育局、公安局、财政局、建设局、交通局、水务局、农牧局、商贸局、卫生局、安监局、旅游局、地震局、气象局、社会保险局、供电局、联通公司、消防大队等有关部门、单位的负责同志为成员。

应急抢险指挥部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地质灾害的应急抢险与救灾工作;分析、判断成灾原因,确定应急抢险和救灾工作方案;部署和组织有关部门对事发地进行紧急救援;按规定协调军队和武警部队参加抢险救灾;指导乡镇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指挥部做好地质灾害的应急抢险工作;处理其他有关地质灾害应急抢险与救灾的重要工作。

县应急抢险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局。办公室主任由县国土资源局局长担任。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汇集、上报突发地质灾害的险情、灾情和应急处置、救灾进展情况;提出具体的应急处置和救灾方案及措施建议;传达贯彻县应急抢险指挥部的指令,协调有关乡镇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指挥部、县应急抢险指挥部成员单位之间的应急工作,并督促落实;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分析灾害发展趋势,对灾害损失情况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为县应急抢险指挥部提供决策依据;组织应急抢险和救灾的新闻工作;起草县应急抢险指挥部的文件、简报和其他材料,负责县应急抢险指挥部各类文书资料的准备和整理归档;承担县应急抢险指挥部的日常事务和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预防与预警机制

(一)预防预报预警信息

1、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

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设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形成覆盖全县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与县水务、气象、地震等部门密切合作,逐步建成与全县防汛监测网络、气象监测网络、地震监测网络互联。

2、信息收集与分析

负责地质灾害监测的单位要广泛收集整理与突发地质灾害预防预警有关的数据资料和相关信息,进行地质灾害中、短期趋势预测,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资料数据库,实现有关部门、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

(二)预防预警行动

1、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会同本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指挥部成员单位,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每年年初制定本年度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要标明行政区域内主要灾害点的分布,说明主要灾害点的威胁对象和范围,明确重点防范期,制定具体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确定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2、地质灾害险情巡查

地质灾害易发区要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网络的作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加强对地质灾害重点地区的监测和防范,发现险情后,要及时向当地政府和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县政府要及时划定灾害危险区,乡镇政府负责设置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人员撤离路线,并根据险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对策,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者采取排险防治措施。在情况危急时,应当强制组织受威胁人员避灾疏散。

3、发放防灾明白卡

为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能力,乡镇政府要根据已查出的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将群测群防工作落实到村委会主任以及受灾害危险点、隐患点威胁的居民,要将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内容的“明白卡”发到居民手中。

4、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制度

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气象部门要加强合作,联合开展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并将预报预警结果及时报告县政府,同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当发出某个区域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后,乡镇政府要按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当地群众;各单位和当地群众要按照“防灾明白卡”的要求,做好防灾避灾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地质灾害速报制度

1、速报时限要求

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立即向乡镇政府或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乡镇政府接到灾情报告后,应立即向县政府或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当地出现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的报告后,应当在4小时内速报县政府和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时可直接速报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当地出现中、小型地质灾害的报告后,应当在12小时内速报县政府和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时可直接速报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2、速报的内容

突发地质灾害速报的内容主要包括:灾害险情或者灾情出现的时间和地点、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引发的因素和发展趋势等。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速报内容还要包括伤亡和失踪的人数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四、地质灾害险情与灾情分级

突发地质灾害按其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个级别:

(一)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与灾情(I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者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在30人以上,或者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二)大型地质灾害险情与灾情(II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者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在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三)中型地质灾害险情与灾情(III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者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中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在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中型地质灾害灾情。

(四)小型地质灾害险情与灾情(IV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者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小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在3人以下,或者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小型地质灾害灾情。

五、应急响应

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遵循分级响应程序,并根据地质灾害的等级确定相应级别的应急机构。

(一)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与灾情的应急响应(I级)

1、响应主体

出现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后,县政府应当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防治和救灾工作。

2、响应措施

事发地的乡镇政府应当按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当地群众,对是否转移人员和采取应急措施作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人员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者采取排险防治措施,并根据险情和灾情的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在情况危急时,应当强制组织受威胁人员避灾疏散。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的应急抢险工作,在县政府的领导下,由县应急抢险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国土、财政、建设、交通、水务、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应急处置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情扩大,避免因抢险救灾工作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

当出现超出县政府处置能力,需要由上级政府组织处置的特大型地质灾害时,由县政府向上级政府请求支援,并按照《国务院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规定和上级政府的统一部署做好应急抢险和救灾工作。

(二)大型地质灾害险情与灾情的应急响应(II级)

响应主体和响应措施按照本预案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与灾情的应急响应的规定执行。

(三)中型地质灾害险情与灾情的应急响应(III级)

出现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后,县政府和事发地乡镇政府应当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防治和救灾工作。响应措施按照本预案五㈠的规定执行。必要时,县政府可以申请市政府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害现场,协助县政府做好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和救灾工作。

(四)小型地质灾害险情与灾情的应急响应(Iv级)

出现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小型地质灾害灾情后,县政府应当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抢险和救灾工作。响应措施按照本预案五㈠的规定执行。

(五)应急响应结束

经专家组鉴定地质灾害险情或者灾情已经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后,县政府应当及时撤消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应急响应结束。

六、部门职责

(一)紧急抢险救灾

县武装部、县武警中队负责组织指挥部队赶赴灾区,抢救遇险遇难人员,开展工程抢险工作。

县公安局负责组织调动公安消防部队,协助事发地乡镇政府动员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员疏散、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危急时,可强制组织受威胁人员避灾疏散;对遇险人员进行抢救;对已经发生或者引发的水灾、火灾、爆炸及剧毒和强腐蚀性物质泄漏等次生灾害进行抢险,消除隐患。

县建设局、县水务局、县安监局、县供电局负责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可能发生的灾害隐患,保护供水、供气、供电、供暖等设施免遭损毁;组织力量抢修损毁的供水、供气、供电、供暖和水利等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

县旅游局负责旅游服务设施的保护和排险,组织修复被毁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

县教育局负责协助事发地政府修复损毁的校舍或者应急调配教学资源,妥善解决灾区学生的就学问题。

(二)应急调查、监测与治理

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提供地质灾害发生实况、地质灾害的监测等相关资料信息,组织应急调查和应急监测工作,并对灾害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出应急抢险与救灾措施建议;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施工队伍实施必要的应急治理工程,减缓和排除险情和灾情,控制事态进一步发展。

县水务局负责水情和汛情的监测以及地质灾害引发的次生洪涝灾害的处置。

县地震局负责提供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所需的地震资料信息,对与地质灾害有关的地震趋势进行监测和预测。

县气象局负责提供有关的实况资料和天气预报信息,并与县国土资源部门联合做好地质灾害的气象预报预警工作。

(三)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

县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事发地卫生院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做好灾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预防和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和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并根据需要对事发地卫生部门提供技术支持。负责协调灾区所需药品、医疗器械和卫生安全监测设备的紧急调用。

县农牧局负责组织人员在灾区加强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工作,加强对动物疫情的监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动物疫病的暴发流行;组织有关单位对灾区的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进行抢救,并就地质灾害对农业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

(四)治安、交通与通信

县公安局负责组织指导事发地派出所维护社会治安,依法打击蓄意扩大化传播地质灾害险情的违法活动;迅速疏导交通,必要时对灾区和通往灾区的道路实行交通管制,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县交通局负责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交通干线的安全,确保道路畅通;及时组织力量抢修损毁的交通设施,保障救灾人员和物资的快速运输。

中国联通分公司负责组织、协调通信运营,尽快抢修损毁的通信设施,保证突发地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指挥的信息通信的畅通。

(五)基本生活保障

县民政局负责协助事发地有关部门做好人员避险和受灾人员的临时安置工作,负责组织实施灾区生活必需品的现场供应,妥善安排避险和受灾人员的生活,加强对救灾款物分配、发放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县社会保险局、保险公司负责推动突发地质灾害保险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督促有关单位及时依法做好保险理赔工作。

(六)信息报送与处理

县国土资源局负责组织调查、核实突发地质灾害险情灾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潜在威胁、影响范围以及诱发因素;组织应急监测,实时掌握险情灾情动态,及时分析、预测发展趋势;随时根据险情灾情变化提出应急防范的对策、措施,并报告县应急抢险指挥部;及时应急抢险和救灾工作进展情况的信息。

(七)应急资金保障

县财政局负责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抢险和救灾补助资金的筹集及落实工作,并做好应急抢险与救灾补助资金分配及使用的指导、监督和管理等工作。

七、应急保障

(一)应急队伍、资金、物资与装备保障

各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地质灾害专业应急抢险和救灾队伍建设,确保灾害发生后应急抢险和救灾力量及时到位,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工作。专业应急抢险和救灾队伍、武警部队、乡镇(村庄、社区)应急救援志愿者组织,平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并定期进行演练,不断提高业务技能。

地质灾害应急抢险与救灾费用按照国家、省市和县有关规定落实。

要适当储备用于突发地质灾害发生后灾民安置、伤员医疗救治、工程抢险等项工作必需的抢险救灾专用物资和灾民生活必需品,保证在地质灾害发生后能够及时供应。

(二)通信与信息保障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手段,把有线电话、卫星电话、移动电话、无线电台及互联网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覆盖全县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信息网络,并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三)应急技术保障

1、成立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专家组

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成立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专家组,为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和救灾工作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2、科学研究地质灾害应急防治

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其有关单位要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和救灾方法、技术的研究,加强对应急调查、应急评估、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四)宣传与培训

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与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以及有关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方面的常识,提高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地质灾害专业应急抢险和救灾队伍应当对其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应急防治和救灾的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

(五)信息

突发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的新闻工作按照本县有关应急预案的规定执行。

(六)监督检查

县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将定期对地质灾害应急保障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

八、奖励与处罚

(一)奖励

对在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和救灾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集体和个人,依照国家、省、市和本县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二)处罚

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和救灾工作中拒不履行法定的应急防治和救灾义务,截留、挪用或者贪污应急防治资金、物资,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地质灾害的重要情况,或者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九、预案管理与更新

(一)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牵头制定,由县政府批准实施。各乡镇政府参照本预案,制定本级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报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二)预案更新

本预案由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定期组织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工作的需要,及时提出修订建议,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更新期限最长为5年。

篇(4)

(一)工作原则:坚持地质灾害防治“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实行政府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相互配合和衔接,共同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二)适应范围:本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适用于xxx乡(镇)境内崩塌、滑坡、地面沉降、塌陷、泥石流等灾害发生后的应急。

二、地质灾害等级的划分和预案启动的条件及方式

(一)地质灾害等级的划分:按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1、特大级:因灾死亡30人(含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社会影响较大者。2、重大级:因灾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者。3、较大级:因灾死亡3人以上(含3人),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社会影响较大者。4、一般级: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社会影响不大者。

(二)预案启动条件和方式:地质灾害发生后或地质灾害险情出现时,由乡人民政府宣布启动本级预案。并进行调查,将调查情况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按程序进行处理。

(三)抢险救灾应急指挥机构

为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应急指挥工作,成立“xxx乡(镇)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负责全乡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的领导指挥工作。

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

总指挥:xxx(政府乡长)

副总指挥:xxx(人大专职副主席)

成员: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宣传动员组、动态信息组、灾害调查组、秩序维护组、抢险救灾人员物资疏散组、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组、物资筹备组、搬迁安置组、灾后重建组、运输组、资金筹备组等12个工作组。

1、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任:xxx(兼)

成员:x

2、宣传动员组、通讯组

组长:xxx(文化服务中心主任)

成员:xxx(农村放映员)

3、动态信息组

组长:xxx

成员:xxx

4、灾害调查组

组长:xxx(派出所所长)

成员:xxx(派出的人员)

5、秩序维护组

组长:xxx(政法委书记)

成员:xxxxx(派出所人员)

xxxxxxx(司法所人员)

6、抢险救助组、人员物资疏散组

组长:xxx(武装部长)

成员:xxxxx

7、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组

组长:xxx(卫生院院长)

成员:xxxxxxxx(卫生院职工)

xxxxxxxxxxxx(计生服务站职工)

8、物资筹备、搬迁安置、灾后重建组

组长:xxx(政府副乡长)

成员:xxx(财政所)

xxx(企业站)xxx(计生办)

xxx(民政办)

xxxxxxx(民兵应急分队)

9、运输组

组长:xxx(交管站)

成员:xxxxxxxx

10、资金筹备组

组长:xxx(财政所所长)

成员:xxx(财政所人员)

xxx(民政办人员)

四、职责分工

1、总指挥部:负责领导和协调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指挥工作,实行紧急应急措施命令,部署各项救灾应急准备,督促检查救灾应急工作的人、物、财准备情况,研究决定处置有关重大问题。

2、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服务工作。(1)当灾情发生时,协助领导组织调度抢险救灾急需的人、财、物,同时搞好纵向和横向的协调工作,促进抢险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2)及时传达国家的政策、法规和上级的指示。(3)对抢险救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上级机关和领导报告。(4)对以上技术性工作需要专业部门的指导的,经请示领导批准后及时与专业部门联系。

3、宣传动员组:(1)按规定及时向公众灾情有关信息。(2)大力宣传防治救灾过程中的先进和事迹。

4、动态信息组:(1)及时收集灾情信息,掌握抗灾救灾情况。快速准确的报告灾情,为指挥抢险救灾提供决策依据。(2)做好抢险救灾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3)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抗灾资金、物资安排落实。

5、灾害调查组:(1)迅速赶到现场进行调查,查明受灾范围、灾体的规模、灾害类型、可能的诱发因素。地质成因、估计灾害损失

和社会影响、确定其等级,预测发展趋势,及时向指挥部汇报并按速报制度的原则、内容及时上报。(2)待救灾结束后,拟定工程治理方案或搬迁计划。

6、抢险救助组:接到命令后,迅速投入救灾抢险工作。(1)抢救受灾害人员,寻找失踪人员抢救国家和人民重要财物、文物。(2)配合有关部门进行疏散灾区和危险区的人员及财产,要按照事先选择预定的路线及时地疏散到安全地带。(3)对灾害体尚存危害部分采取紧急防护措施。(4)帮助灾区人民恢复生产生活。

7、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组:(1)负责迅速组织医护、防疫人员组成急救队伍,抢救伤员,帮助灾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爆发流行。(2)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3)迅速向灾区提供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

8、物资筹备、搬迁安置、灾后重建组:(1)规划落实灾民转移安置点。(2)指挥帮助灾民搭建救灾篷。(3)保证灾民转移安全有序。(4)为灾民提供基本生活必需品。(5)帮助灾区修缮、重建因灾倒塌和损坏的居民的住房。(6)帮助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9、秩序维护组:灾害发生时,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确保抢险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10、交通运输组:(1)负责转移安置灾民的车辆准备,组织救灾物资的运输。(2)负责灾中被毁道路、桥梁的交通管制及其灾后中断的道路、桥梁的修复。

11、通讯组:负责通讯设施完好,保证抢险救灾通讯畅通。

12、资金筹备组:负责筹备资金、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五、险情或灾情发生时的预警信号、人员财产转移路线及安置点。

(一)预警信号

打铜锣。

(二)人员财产转移路线及安置点(见附表)

附:xxx乡(镇)灾害人员财产转移路线及安置表

隐患点名称

转移路线

安置点

xxx村xxx滑坡隐患点

xxx方向

xxx小学

xxx村xxx滑坡隐患点

xxx小学方向

老xxx中学

xxx村xxx滑坡隐患点

xxx方向

xxx小学

xxx村xxx地裂缝隐患点

xxx方向

xxx小学

xxx村荒田滑坡隐患点

xxx方向

xxx

xxx村xxx滑坡隐患点

xxx方向

xxx

xxx村xxx滑坡隐患点

xxx方向

xxx小学

xxx村xxx一、二组隐患点

xxx方向

xxx小学

xxx村xxx滑坡隐患点

xxx方向

xxx小学

xxx村砂田滑坡隐患点

xxx方向

xxx

篇(5)

二、地质灾害的趋势预报及危险区

(一)汛期天气情况及地质灾害预报

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年气候预测,我区今年降雨量为700-860MM,年降雨量正常,雨季开始期正常至偏早,大部分地区将在5月左右开始,于11月中下旬结束。气候预测年冰雹、局部地区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偏多,在汛期中区域性暴雨引发的山地灾害比偏重,所以今年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不容懈怠,形势十分严峻,各村委会要高度重视,提前计划、提前安排落实责任。

(二)地质灾害易发区

1、镇村方山岩脚一带滑坡危及150户600人安全;

2、下湾坎头滑坡危及2户10人和成昆铁路安全;

3、上湾房背后滑坡危及70户290人安全;

4、高速公路段及弃土场。该段公路坡度较陡,由于风化残积、坡积层结构疏松,颗粒间结合力差,易被冲刷。如果出现暴雨等天气就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滑坡、崩塌,甚至发生泥石流灾害。

5、各采石矿企业排土场及高速公路排土堆放场,多为露天开采作业的企业,大量剥落的废石及废土的堆积形成了排土场。这些堆积体结构松散,结合力差,在雨水的渗透下很容易产生滑动引发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危险区

1、村迤布滑坡危及54户223人房屋人生安全;

2、村迤布泥石流灾害点危及5户23人房屋人生安全;

3、村半箐洽么田滑坡危及农户19户86人房屋人生安全、农田30余亩;

4、村双龙潭白瓦房滑坡危及3户18人房屋人生安全安全;

5、冷水沟滑坡危及2户10人房屋人生安全安全;

6、村田房芹菜塘滑坡危及2户10人房屋人生安全安全;

7、大村滑坡危及34户135人房屋人生安全;

8、村长箐组户、村小村组户两个分散户滑坡体危及2户9人房屋人生安全安全;

三、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村委会、乡属各部门、各矿山企业要将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机构,主要负责人要对本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人要具体负责落实24小时值班情况、灾害点监测人员责任工作情况等落实措施是否到位。

(二)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机构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村委会及有关企业职责:

办公室:负责地质灾害防治成员单位的组织协调工作。

农业服务中心:负责全镇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工业经济发展办公室:负责区内企业排放废渣废料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并指导监督矿山企业,特别是非煤矿山按照安全规范进行开采,避免因违反安全规定开采引发地质灾害。

社会事务办:负责灾区社会治安、秩序维护和非常时期交通管制工作;组织抢险救灾工作;灾区的民政救济工作。

卫生院:负责调度卫生技术,及时抢救受灾伤病员,做好灾区的卫生防疫工作,监督和防止灾区疫情、疾病的传播、蔓延;及时向乡政府和上一级管理部门报告医疗救助和疫情情况。

各村委会:负责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和救灾工作。

矿山企业:负责企业生产厂区及周边可能受其生产影响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别是排土场、矸石、废土、废渣、尾矿堆放场滑坡、泥石流及采空区塌陷的隐患消除工作和防治工作。

(三)严格执行汛期地质灾害24小时值班报警制度。5月20日至11月30日是汛期值班时间,按照公布的报警电话,各责任人要坚守岗位,认真履行职责。地质灾害汛期24小时值班报警电话号码:

篇(6)

二、目的、任务和原则

(一)目的

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是为了提高镇政府在地质灾害发生后或者出现重大地质灾害临灾征兆时的应急反应能力,尽最大努力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任务

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任务是在地质灾害发生后或出现重大临灾征兆时,对应急机构的组成和有关部门及单位的职责、抢险求援人员的组织和物资资金的准备、医疗救治和疾病控制、应急通讯保障、道路交通指挥和社会治安维护等工作作出具体安排。

(三)原则

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坚持以人为本,遵循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原则,调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将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二、应急反应机构和职责分工

(一)应急反应机构

成立镇突发性地质灾害反应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救灾和应急救援工作。

(二)职责分工

党政办:综合组织协调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

财政所:负责救灾资金的预算安排,组织资金分配和资金拨付,保证救灾款及时到位。

派出所:负责组织、指挥、协调灾区的社会治安工作。

民政办:负责组织转移、安置灾民;负责困难灾民生活救助,申请、管理、分配救灾物资。

自然资源所:负责组织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确定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治理方案和负责灾后重建的规划和建筑工作。

城乡交通国土规划建设办:负责组织、指挥、协调受灾中断道路的抢修工作。

农服中心:负责组织、协调、指挥水利设施抢险工作;负责指导灾后农业生产自救。

卫生院:负责抢救受伤病员,做好灾区卫生防疫、防病工作。

综合执法和环境保护办:负责组织民兵预备役抢险救灾工作。

三、应急预案启动

镇各村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接到死亡1—2人或直接经济损失50万以下的地质灾害或出现重大地质灾害临灾征兆的报告后,迅速报告乡应急指挥部指挥长,由指挥长决定启动镇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指挥部办公室根据指挥长决定立即通知指挥部成员单位,成员单位接到通知后,各相关责任人必须按照职责分工,组织人员尽快赶到指定地点参加抢险救灾工作。指挥部指挥长或副指挥长率领指挥部成员单位赶赴灾害现场抢(排)险时,指挥部副指挥长或指挥长坐阵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掌握抢(排)险动态,随时向县指挥部汇报进展情况。

四、保障措施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篇(7)

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处置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地质灾害。

1.4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群测群防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

分级管理,属地为主。建立健全按灾害级别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地方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

2组织体系和职责

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出现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需要由国务院负责处置的特大型地质灾害时,根据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议,国务院可以成立临时性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总指挥部,负责特大型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指挥和部署。

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参照国务院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总指挥部的组成和职责,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成立相应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

发生地质灾害或者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时,相关市、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的需要,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

3预防和预警机制

3.1预防预报预警信息

3.1.1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快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设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专业监测网络,形成覆盖全国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国务院国土资源、水利、气象、地震部门要密切合作,逐步建成与全国防汛监测网络、气象监测网络、地震监测网络互联,连接国务院有关部门、省(区、市)、市(地、州)、县(市)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及时传送地质灾害险情灾情、汛情和气象信息。

3.1.2信息收集与分析

负责地质灾害监测的单位,要广泛收集整理与突发地质灾害预防预警有关的数据资料和相关信息,进行地质灾害中、短期趋势预测,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资料数据库,实现各部门间的共享。

3.2预防预警行动

3.2.1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本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成员单位,依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每年年初拟订本年度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要标明辖区内主要灾害点的分布,说明主要灾害点的威胁对象和范围,明确重点防范期,制订具体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确定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3.2.2地质灾害险情巡查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网络的作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加强对地质灾害重点地区的监测和防范,发现险情时,要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当地县级人民政府要及时划定灾害危险区,设置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根据险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对策,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避灾疏散。

3.2.3“防灾明白卡”发放

为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能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已查出的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将群测群防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落实到乡(镇)长和村委会主任以及受灾害隐患点威胁的村民,要将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内容的“明白卡”发到村民手中。

3.2.4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制度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机构要加强合作,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并将预报预警结果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同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当发出某个区域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后,当地人民政府要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各单位和当地群众要对照“防灾明白卡”的要求,做好防灾的各项准备工作。

3.3地质灾害速报制度

3.3.1速报时限要求

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当地出现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报告后,应在4小时内速报县级人民政府和市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时可直接速报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国土资源部接到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报告后,应立即向国务院报告。

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当地出现中、小型地质灾害报告后,应在12小时内速报县级人民政府和市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时可直接速报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3.3.2速报的内容

灾害速报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出现的地点和时间、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引发因素和发展趋势等。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速报内容还要包括伤亡和失踪的人数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4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分级

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1)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2)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Ⅱ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3)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Ⅲ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中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中型地质灾害灾情。

(4)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Ⅳ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小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小型地质灾害灾情。

5应急响应

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遵循分级响应程序,根据地质灾害的等级确定相应级别的应急机构。

5.1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Ⅰ级)

出现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县(市)、市(地、州)、省(区、市)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防治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工作。

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做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的应急防治工作,在本省(区、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本省(区、市)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财政、建设、交通、水利、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

国土资源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赴灾区现场指导应急防治工作,派出专家组调查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其发展趋势,指导地方制订应急防治措施。

5.2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Ⅱ级)

出现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大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县(市)、市(地、州)、省(区、市)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

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做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

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大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应急工作,在本省(区、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本省(区、市)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财政、建设、交通、水利、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

必要时,国土资源部派出工作组协助地方政府做好地质灾害的应急防治工作。

5.3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Ⅲ级)

出现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中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县(市)、市(地、州)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

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做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

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中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应急工作,在本市(地、州)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本市(地、州)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建设、交通、水利、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

必要时,灾害出现地的省(区、市)人民政府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害现场,协助市(地、州)人民政府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工作。

5.4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Ⅳ级)

出现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小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县(市)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作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

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小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应急工作,在本县(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本县(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建设、交通、水利、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

必要时,灾害出现地的市(地、州)人民政府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害现场,协助县(市)人民政府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工作。

5.5应急响应结束

经专家组鉴定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已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后,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撤消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应急响应结束。

6应急保障

6.1应急队伍、资金、物资、装备保障

加强地质灾害专业应急防治与救灾队伍建设,确保灾害发生后应急防治与救灾力量及时到位。专业应急防治与救灾队伍、武警部队、乡镇(村庄、社区)应急救援志愿者组织等,平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防治与救灾演练,提高应急防治与救灾能力。

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费用按《财政应急保障预案》规定执行。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储备用于灾民安置、医疗卫生、生活必需等必要的抢险救灾专用物资。保证抢险救灾物资的供应。

6.2通信与信息传递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手段,把有线电话、卫星电话、移动手机、无线电台及互联网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覆盖全国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信息网,并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6.3应急技术保障

6.3.1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专家组

国土资源部和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分别成立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专家组,为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和应急工作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6.3.2地质灾害应急防治科学研究

国土资源部及有关单位要开展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方法、技术的研究,开展应急调查、应急评估、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工作力度和投资,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防治与救灾演习和培训工作。

6.4宣传与培训

加强公众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教育,增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6.5信息

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的按《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应急预案》执行。

6.6监督检查

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对上述各项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保障工作进行有效的督导和检查,及时总结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各部门、各单位负责落实相关责任。

7预案管理与更新

7.1预案管理

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参照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各省(区、市)的应急预案应当报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7.2预案更新

本预案由国土资源部负责每年评审一次,并根据评审结果进行修订或更新后报国务院批准。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更新期限最长为5年。

8责任与奖惩

8.1奖励

对在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中贡献突出需表彰奖励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相关规定执行。超级秘书网

8.2责任追究

对引发地质灾害的单位和个人的责任追究,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相关规定处理;对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中失职、渎职的有关人员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

9附则

9.1名词术语的定义与说明

地质灾害易发区:指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地质灾害危险区:指已经出现地质灾害迹象,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区域或者地段。

次生灾害:指由地质灾害造成的工程结构、设施和自然环境破坏而引发的灾害,如水灾、爆炸及剧毒和强腐蚀性物质泄漏等。

生命线设施:指供水、供电、粮油、排水、燃料、热力系统及通信、交通等城市公用设施。

直接经济损失:指地质灾害及次生灾害造成的物质破坏,包括建筑物和其他工程结构、设施、设备、物品、财物等破坏而引起的经济损失,以重新修复所需费用计算。不包括非实物财产,如货币、有价证券等损失。

篇(8)

二、地质灾害预测

降雨是多数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根据气象部门预报资料分析,预计今年5至10月仍是汛期,总雨量可能偏多,有涝重于旱的趋势,主汛期为6至8月份,梅雨比年、年明显,特别是在日降雨量达暴雨级或连续3天以上时,容易诱发以山体斜坡、公路边坡为主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相关部门要紧密结合气象预报资料进行分析和决策,充分利用气象预报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别注意短时特大暴雨引发的各类地质灾害。

我市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监测点涉及4个镇、65个行政村(地质灾害隐患点65处),主要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三、地质灾害防治原则、目标及任务

(一)防治原则。遵循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属地为主,依法管理、快速反应,监测避让与勘查治理相结合的原则,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度的政治和社会责任感,确保地质灾害险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防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切实履行地质灾害防治职责;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预案编制和快速反应等制度,对每个监测点都要落实具体监测责任人,确保全市地质灾害监测点不发生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三)防治任务。

1、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各镇街道、村要根据近年来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专项地质灾害排查清理情况,进一步完善镇街道、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通过签订管理目标责任书和发放防灾明白卡等形式,将群测群防工作具体落实到镇街道、村和责任人。推行规范化、制度化与科学化管理,统一监测要求,建立健全监测记录档案。加强对责任人和监测人员的指导与培训,改进监测技术手段,完善群专结合监测网络。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行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采取培训人员监测、技术监测等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监测,逐步提高地质灾害短期和临灾预报水平。各地国土资源所要进一步推行和落实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即:一是对辖区内居民建房,地质灾害隐患简要评估到位;二是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员联系到位;三是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巡查到位;四是对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材料发送到位;五是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应急预案到位。根据年地质灾害发生和变化情况分析,确定65处地质灾害点为今年市级重点监测对象(见附表)。

2、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范,积极应对突发地质灾害发生。每年5至9月是我市主汛期,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时期,但其他时段的暴雨、特大暴雨、长时间连续降雨或久旱遇雨等气候异常情况下,防灾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各镇街道要组织力量,对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汛前巡查、汛中监测、汛后复查,全面掌握隐患点动态,落实监测责任,做到心中有数,掌握防灾主动权,一旦发现险情,要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果断撤离受威胁的人、财、物。在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同时,抓紧编制应急预案操作手册,细化预案内容,积极组织开展以镇街道或村为单位的防灾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各地的防灾抗灾能力。

3、做好地质灾害防治预警预报。各镇街道、村要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预警预报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介准确掌握气象和水雨情动态等信息,及时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等形式提示提醒各相关单位和人员。根据省、市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地域、等级等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要逐步规范预警预报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加强重大地质灾害的现场调查,进一步提高预警预报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国土部门要会同气象、水利等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与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会商机制,逐步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水平,为防御突发地质灾害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4、积极开展地质灾害的勘查、治理与搬迁避让工作。要结合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合理制定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计划。对规模较小、危害较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应急排险。对规模较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勘查基础上实施工程治理,制定具体方案,多方筹措资金,认真组织实施,并加强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对经过调查或勘查比选后,认定防治必要性迫切,但治理技术难度大、经济上不合理、自然条件不适宜人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搬迁避让。

5、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镇街道要结合各类地质环境调查,针对在新农村建设中是否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制订防灾预案,提出防治措施,为新农村建设地质环境保障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普及,组织各单位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防灾意识和抗灾能力。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别是在选址及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尽量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地段)。重要工程设施建设,须按相关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各地国土资源所要正确指导村民选择宅基地,留出房屋前后的安全距离空地,采取简易边坡支护和截水、排水等措施。

6、加强其他地质灾害防治。交通线路、水利设施、学校等地质灾害易发区,特别是学校及沿江河堤段,各相关单位要按照有关法规和文件要求,列入本单位的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落实防灾措施和防灾责任人,组织力量开展汛期巡查、监测;发生地质灾害险情,要及时划出危险区,树立警示牌,发出预警信息,迅速组织应急抢险队伍,及时应对和处置突发地质灾害。

(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意识。各地各部门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法律常识和科学知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和科普宣传。利用地球日、土地日、气象日、环境日、国际减灾日等特殊节日,组织有特色的宣传教育活动和公益活动。面向全社会尤其在农村中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与培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对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的通知》(枝府办发〔〕69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枝府办发〔〕70号)等有关规定,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人,坚持“以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和“谁诱发、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篇(9)

**年,我县发生滑坡一起,造成4户民房共32间毁坏,直接经济损失30余万元,206国道K927+300m—K927+400m路段部分遭到破坏,交通、行人受到威胁。

根据我县地质环境条件、气候条件、人类经济活动情况,以及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结合**年地质灾害灾情、隐患点稳定状况分析预测:2007年我县地质灾害仍以河湖(水库)灾害即路桥堤坝水利工程地质灾害为主,地质灾害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汛期(一般在5一9月份,具体灾害发生情况将受降雨量影响),主要地质灾害发生地点为淮河干、支流沿岸,部分危险区段与历年发生水害区段基本相同,灾害类型以路桥堤坝边坡失稳为主。其次是特殊岩土体灾害、地质环境污染(地下水污染)以及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形成降落漏斗,产生地面沉降等缓性地质灾害,随着城市发展和经济活动的深入,此类灾害的危害性也将随之加大。各类矿山企业,尤其是采石场应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规范操作,防患于未然,防止滑坡、地面塌陷和危岩崩坍灾害的发生。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防范重点和防范期

淮河以南重点防范区域是马城镇(大杨家、禹庙北官山),荆涂风景区上洪村,灾害类型以山体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采空塌陷)、不稳定斜坡为主。淮河沿岸重点防范区域是淮河干流及支流水系堤坝,灾害类型以渗漏、崩塌为主。

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为上述区域内重要交通干线以及行人、住户、农田等。

重点防范期为5一9月份。

三、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责任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有关乡镇政府要将本行政区域内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防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并注明联系方式。对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工程建设单位将监测、预防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当地政府要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各乡镇要切实按照《2007年度蚌埠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要求,一是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主要负责同志对本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负责。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认真做好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二是要根据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经费,用于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应急和治理工作。三要认真开展汛前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组织制定2007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抓好落实。要制定每个危险区(段)和隐患点的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或出现险情,相应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预案做好相应的抢险救灾工作。四是加强宣传培训,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群众的防灾水平和自救能力。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监测和预防的水平。要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体系,落实地质灾害监测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五、突出重点,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篇(10)

1、汛前地质灾害调查工作:3月7日与省厅、省环境监测中心一同对我县白地镇、版书乡、俞村乡3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汛前地质灾害调查工作;5月16日与芜湖第二水文地质队一同对我县版书乡、孙村乡、云乐乡3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汛前地质灾害调查工作。5月9日连续几天雨水天气,电话通知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注意地质灾害监测工作。2、地质灾害危险点搬迁避让工作:与版书乡政府一起做好白杨岭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避让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成立了项目协调领导组,对安置点现场勘查,按户照相、摄像、登记造册等,于3月底将有关资料报市局及省厅,版书乡政府对搬迁避让对象进行了公示。5月16日省厅安排省地质调查院对搬迁新址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5月17日召开了白杨岭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避让领导组会议,领导组成员单位全部参加了会议,听取了国土局、版书乡政府关于搬迁避让前期准备工作的介绍,研究了村庄规划、资金筹措、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落实了各项具体工作的责任单位,为完成今年的搬迁避让任务奠定了基础。

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编制工作:5月初,在汛前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20__年旌德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县政府批准后下发实施。《方案》将我县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按县、乡、村层层分解到责任单位、责任人,提出了具体防治措施,公布了监测人、值班人员的联系电话及报警号码,同时继续实行重要地质灾害点县领导、县局领导包点负责制度。

4、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实施工作:在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队与我局的共同努力下,我县20__—2020年《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于去年年底顺利通过省厅评审,并于今年5月经县政府批准实施。

5、县局应急工作情况:为做好20__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我局召开了各乡镇国土所长会议,贯彻落实市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了汛期双休日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制度,要求值班人员要严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岗,遇有大雨暴雨或地质灾害险情,全体干部必须全力以赴,服从统一调度。

6、各乡镇应急预案编制、落实情况:目前,蔡家桥镇、俞村乡根据《20__年旌德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要求,已编制了辖区内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明确了报警信号和转移路线。

7、县委、县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高度重视,于20__年5月17日召开了全县防汛抗旱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倪明芳局长在会议上回顾了我县20__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20__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及工作重点、做好20__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几点具体要求。会上县政府与各乡镇负责人签定了《20__年防汛抗旱及地灾防治目标责任书》,同时我局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明白卡》、山区地质灾害防治要诀、致山区学生及家长们的一封信发放到与会者手中。

8、对17个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逐一核实,对部分监测人进行了更换。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1、组织开展汛前地质灾害调查、汛期地质灾害巡查、汛后地质灾害防治总结工作。近期对县17个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进行一次摸底调查,主要查有无新增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原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是否发生变化,各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是否健全,各项防灾措施是否完善,监测信息网络是否建立和健全,信息渠道是否畅通,有关防治责任是否落实到位,结合矿山次生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进行巡查,在汛前、汛期、汛后邀请上级主管部门和专业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到现场勘查指导防治工作。

2、对全县17个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监测和记录,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网络,在汛期保证网络的通讯畅通,逢暴雨大风天气电话通知各乡镇及重要地质灾害点监测人,并注意做好记录工作。同时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发动各乡镇和群众发现、报告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3、针对去年台风次数较多的现象,今年我们将继续与气象等部门搞好协作,完善预警预报平台,做好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同时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建立预警预报系统,汛期通过广播电视、电话、短信等多种形式提醒广大干部群众密切关注并防治地质灾害。

篇(11)

(一)因自然地质灾害及其外界原因导致的国省干道,农村道路阻断的;

(二)因地质灾害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处置程序

(一)省、市、乡、村级公路发生阻断事件,要立即处置,并同时报告公安局、交警队协同、配合维护交通秩序,超出职责范围的应当向市政府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报告,请求市政府协调有关部门予以解决。

(二)地质灾害造成公路损毁、阻断交通,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应立即报告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并立即组织人员抢修公路,确保交通畅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三)如地质灾害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应立即报告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同时组织机械设备进行抢险救援。

(四)视突发事件现场情况,在采取其它措施难以保证公路运输畅通时,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实行交通管制。

三、处置原则

(一)按照交通系统各单位职权范围,指挥决策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处理的原则。

(二)坚持疏散疏导相结合原则,省、市、乡公路交通阻断后,应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抢险维修,确保在短时间恢复通车,同时上报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

(三)协调配合,统一指挥的原则,交通安全畅通。

(四)确保领导到位,组织有力的原则。市政府所属各单位都要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地质灾害应急保障预案,成立应急保障领导小组,确定专门领导负责。

四、组织机构

为了更好地落实我市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工作,提高我市在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反应速度和能力,特成立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非常设机构)。

(一)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在组长领导下,按照市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负责指挥有关部门及交通业务部门做好特别重大、较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副组长及成员按照分工所管业务,负责相关类别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

(二)交通局应急领导小组的职责

1.研究决定交通系统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的重大决策和指导意见;

2.组织和指挥一般突发性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当突发事件为较大以上级别或超出本系统处置能力时,按程序报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

3.依据突发性地质灾害总体预案,建立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组织体系、预案管理体系、预测预警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应急保障体系和善后处理体系;

4.修定和完善《市交通局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检查指导所属单位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并对预案进行评估和评价;

5.组织所属各单位职工培训和指导工作,督促、检查、指导所属各单位组织实施的应急预案演练工作;

6.负责全市紧急救援、避险、避突、自救、互救等应急常识与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工作;

7.接收和办理省、市主管部门及市领导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督促落实市领导和市防治指挥部的指示和指示精神,适时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事发地的信息沟通工作;

8.承办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应急联动机制

交通局应急领导小组在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按照“统一指挥、分级负责、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作战、高效联动”的要求和职责分工,切实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

五、交通运输保障工作

(一)建立交通运输动态数据库,掌握市交通网络分布和等级水平,使用状况及运输车辆的保有量,分布等情况;

(二)干线公路收费站开辟处置突发性地质灾害事件绿色通道,对执行处置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各类车辆免费通行,保证应急交通运输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通行;

(三)运管站、公路站行政管理股,要加强巡逻检查,维护公路运输秩序,道路安全畅通。对经常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区域设置警示、警告标志;

(四)突发地质灾害后,可按政府指令征用各种车辆和船舶,用以处置突发事件。

六、确定重点,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做好监测,预警和治理工作

(一)落实地质灾害隐患地的动态监测。提高群防群测意识,层层签定责任书,建立和完善群众结合和群防群测的预报体系;

(二)继续落实“防灾避险明白卡”制度,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到群众手中,使其在灾害发生前能及时得知预警和知道灾害发生时的撤离路线;

(三)严格执行“汛期灾害天气预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如遇突发性地质灾害能立即组织人员奔赴现场进行处理,同时能按“地质灾害速报制度”要求,及时上报上级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