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体育教师专业技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S7-4
一、加强对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认识
素质教育的主旨是要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掌握更多的管理技能,同时提高自己的管理技巧。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为了提高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水平,提高学生的对各种林业种植以及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的处理能力,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教学管理模式,应该要加强对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全面理解,提高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实践教育的力度,使得实践教育成为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加强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管理,首先应该要对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育的地位进行确定,了解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实践教育的重要作用,从而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质量。因此在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教育应该要与高职的综合教育目标进行有效的结合,加强学生对各种林业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其次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应该要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加强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课程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各种林业技术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林业技术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得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利用各种林业技术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
二、科学合理的进行课程设计
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一个过程就是要加强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前提,在林业技术专业实训课程现代化教学过程中,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非常重要,一个合理的课程应该要综合专业教学目标以及学校的整体教学目标,课程应该要包括各种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要能够调动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探究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得学生在课程的完成过程中能够提高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加强小组实践教学
小组教学是当前教育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创新,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小组教学法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也能促进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加强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在小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成立课程学习小组。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学习小组的成立是小组教学法的基础,成立学习小组时首先要对班级人数进行确定,以便确定合理的小组规模。一般说来,小组的人数应该要均等,但遇到特殊情况时也可以有所调整,在分组的过程中,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搭配,一般说来在小组成员搭配过程中,兴趣相似、能力相近的同学容易聚集在一起,小组成员搭配过程中不能完全任由学生自己选择,否则容易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问题出现。在小组成员的分配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的个人意愿,需要教师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爱好等多种因素进行考虑之后再进行合理的组员搭配,使得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帮助,相互促进。从而可以帮助学生能够对具体的课程进行完成,协作完成课程中的各种任务。第二,加强小组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的力度。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当前林业技术专业实训课程教育受到很多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够,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多的问题,对此要加强小组内的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主要表现为群体之间的协作以及互动,比如在林业技术专业实训课程的各种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林业技术专业问题的领悟有所不同,因此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也有差异,在对学生进行讲解时,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以及组与组之间进行相互学习,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可以从其他同学的讲解过程中启发自己的思维,从而对课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有效地解决。第三,加强课程完成情况的评价。小组学习结束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合作成果进行积极的评价,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合作成果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并且给出一定的评价标准,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比如在课程完成过程中的纪律、学习态度、操作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教师再给出统一的综合评价,最后得到平均结果,可以实现评价的公平、公正,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紧张真实的反映。
四、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实践教学
实践教育是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而言,应该要积极加强林业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完善,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要对实训基地中的各种设备进行完善,应该要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等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应该要给学生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实训基地的各种教学设备不仅要具有先进性,还应该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并且要具有经济性,保证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需求。实训设备的准备应该要尽量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符或者相仿,保证在实训基地内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能够对日后的实际工作进行适应。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仅靠学校的力量是无法保证相应的硬件设备需求的,因此需要加强相应的社会部门对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视程度,从而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资金的投入力度。为了保证设备资金,学校也应该要积极拓展思路进行设备资金的筹集,比如不同的林业学校可以用在区域之间加强合作,共同投资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
引言
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是林业专业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各种林业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掌握。在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对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以提高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效率和水平。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整体来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规模、素质能力、结构分布、体制机制以及发展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如专业技术人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亟待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结构分布不尽合理等。华中科技大学作为国内高水平知名大学,发挥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专业和学科优势,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为切入点,构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平台,打造专业技术人员系列培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和实践,初步构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体系,打造了集中面授与平台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开展了30余项4000余人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一、重视顶层设计,打造培训、学历提升和继续教育网站三位一体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平台
(一)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系列培训项目
为进一步提高湖北省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湖北省中部崛起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华中科技大学与湖北省人社厅联合打造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继续教育项目。项目充分整合了人社厅主管部门行业优势、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以及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优势,依托学校优势专业学科,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需要,采取远程学堂与集中面授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打造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系列培训,努力实现培训的高质量、低成本、大规模、可持续和有实效。系列培训项目按层次分为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高研班、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研修班和校级专业技术人员研修班。
(二)专业技术人员学历提升项目
为满足专业技术人员学历提升需要,依托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丰富的继续教育资源,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负责提供包括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和自学考试教育在内的专科起点本科学历继续教育,学校相关专业院系提供相关专业在职研究生教育。
(三)建设湖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
正在建设之中的“湖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是一所能够为全体社会成员提升学历、更新知识、提高素养、陶冶情操、训练技术、提高能力提供无所不在支持服务的网上虚拟大学;是面向全省的大型学习资源超市;是各种类型学习型网站的集群;是为各级各类教育实现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的云服务平台。平台以优质资源库共建共享为中心,规划建设一大门户,即“湖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两大管理系统,即针对非学历教育培训的管理系统、针对社区教育的管理系统;三大支撑平台,即面向政府和企业的学习型组织平台、面向社区教育的支撑平台和面向全民的社会化网络支撑平台;四大库,即底层支撑应用系统运行的学习者库、资源库、教师库和项目库等。整个大平台的运行以“学分银行”为纽带,将全民学习以及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结合起来,从一定意义上真正实现全民学习,打造湖北省最大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
二、整合资源,初步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项目体系
(一)整合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项目体系
充分调动专业院系积极性,整合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与机械科学与技术学院等专业院系联合打造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及制造技术高级研修班等19个一流水准的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项目,初步建立高研班项目体系。
(二)挖掘资源,打造省级和校级专业技术人员研修班项目体系
针对湖北省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提升的需要,基地整合院系培训资源建设了湖北省咸宁市企业高管研修班、湖北银行系列研修班、湖北能源集团投资管理人员研修班等一系列省级和校级专业技术人员研修班,涉及机械制造、能源、经济等10多个行业领域,为湖北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精心组织,精细管理,专业服务,积极开展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一)积极申报,精心组织,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高研班受到广泛好评
两年来,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先后申报承办了4期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凭借系统的课程设置、一流的专业师资和专业化的管理服务获得了参训学员的一致好评。以《传媒管理高层次人才能力建设高级研修班》项目为例,来自河南、山西、山东、青海、广东、内蒙古、广西、北京、浙江、湖北等12个省市的60余名传媒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大多数参训学员是总编、社长或者责编。高研班按照传媒管理高层次人才能力建设培训需求,通过媒介发展与政治文明、媒体经营的品牌化战略、省级卫视竞争态势和二线卫视崛起路径、风险社会的新媒体与社会管理创新等课程的学习,采取课堂授课、分组讨论、实地参观等形式,全面提升传媒管理高层次人才综合能力,挖掘传媒管理人员的潜能,更新专业技术知识和理念,逐渐提升传媒行业企业在国内、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培训课堂的管理采取专业化服务的模式,针对学员、授课教师分别实施专业化服务,在餐饮、住宿、报到接待环境设计、报到接待车辆调遣、报到接待语言问答、报到接待住房安排等细节方面,均采取统一标准化模式,并结合学员个人特点灵活处理。在教学组织和管理环节,严格按照企业模式操作,实行精细化管理,在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规范化上下足功夫,受到参训学员的一致好评。湖北省十堰市电视台的某位学员是第一次参加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他感触颇深,下课后专程找项目组人员主动并交流学习心得及体会,由衷地感谢学校提供的专业化服务和系统化培训,提出回到十堰后,要向更多的同行推荐传媒管理高层次人才培训班,这对于华中科技大学来说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
(二)主动联系,积极开展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研修班
在承担国家级的培训任务之余,基地还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出力,先后举办了由湖北省人社厅、咸宁市委市政府和华中科技大学共同举办的咸宁市首期企业高管人才研修班等20余项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研修班,取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湖北银行专业技术人员系列培训是省级培训项目和校企合作培训的典范。湖北银行作为一家2011年2月27日正式成立的地方性商业银行,把组建一支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专业化管理队伍,作为湖北银行打开新局面的突破口。华中科技大学继续教育示范基地把满足企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整合优势培训资源,科学构建培训课程体系,通过系统学习知识,丰富学员业务知识,同时结合实际工作,提升参训学员综合素质,开拓视野,更新思维,搭建拓展相互交流平台。短短的2年内,华中科技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携手湖北银行人力资源部使支行行长、支行副行长、客户经理等6个班次共计300多名参训学员走进华中森林式校园,几十名培训授课专家通过培训建立了长效沟通平台,便于学员沟通交流,项目带班班主任通过专业化服务成为了各位参训学员的好朋友,更成为了湖北银行的一部分。系列培训获得湖北银行领导和参训学员一致好评,称赞华中科技大学组织的培训是:“一流的高校、一流的老师、一流的课程、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同时校企合作的2年中,湖北银行发展成为一家资产过千亿、利润过10亿,分支机构布满全省,资本充足、治理优良、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湖北省同业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中,湖北银行存款增幅排在第一位。
一、当前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现状
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广大农村小学教学点分散,条件差,同时受思想观念、地理位置、交通、地域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虽然美术专业毕业生数量较多,但农村小学美术师资依然存在严重的不足。
国家对农村小学改善教学设备,购置教具和资料,对小学美术重视起来,各级主管部门也想方设法部署安排,但还是拘于对小学美术的学科的偏见:认为美术课是“调剂课”,美术课在实际工作中被随便缩减,随时被其他课挤占,甚至停开。同时为符合国家教育部门“全国小学阶段要开全课程开足课时” 的要求,很多农村小学出现了非专业和非专职的美术教师。把一些以前教语文数学的教师调为专职或兼职美术教师,或者把专业美术教师以教语文数学为主兼职教美术。让小学美术教师教好几处小学,尝试进行走教,殊不知这部分教师要克服很大的困难。把本没有接受美术知识技能培训的非专业的人员抽调到美术教师队伍中,让这些非专业的老师教美术,或让专业的兼职教美术,让美术只停留在课表上,上边来检查就应付一下,教学得不到保障。美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需要教师准备大量的材料,课时量大,流动性大,教师心态变化大,导致美术教学质量大打折扣。面对种种的困难和现状,提高非专职、非专业小学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提高非专职、非专业小学美术教师专业技能的方法与途径
1.重视和培养专业提升
对于非专职、非专业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各级领导要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利用市、区、镇组织的教研活动时间,进行美术专业的学习和培训,不要错误地认为每学期举行一两次专业技能考核,就能调动他们平时进行美术专业的学习,专业能力就会提高。要设身处地地想想他们平时课时多,任务重,没精力去练习,更没能力,简单的临摹都很吃力,更谈不上现场写生表现了!我认为在美术教研活动时,加强非专职、非专业教师的技能学习,持之以恒、由点到面,每次学一点,时间长了就会收获很大。于漪先生说得好:“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准备好一桶水。除了准备好这一桶水之外,还应该为自己找到知识的源头,提高兴趣每天去向源头汲取活水。”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所以不断提高非专职、非专业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使他们理论与实践并重、技能与专长并举,才能适应现在和将来的小学美术教育。
2. 提高非专职、非专业小学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
如何提高非专职、非专业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让美术课回归真正的本真呢?我认为,上级主管部门应该像以前为美术课配齐每课所需材料一样,为每一课配备教学课件、教学范例,供这一部分美术教师有选择地使用,同时同年级的美术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下载教学课件,修改整理,然后相互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我是一名专职但不专业的小学美术教师,负责四个学校的美术教学工作,工作压力很大,于是我抽时间把课本的每一课从网上下载PPT,然后整理,让其适合我的教育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我也有精力提高专业学习。在其他老师使用过程中自己有好的想法可以进行修改,这样很好地解决教师们不专职、非专业和没有时间的问题。
3.为非专职、非专业小学美术教师减负
工作之余,教师们在讨论一个问题: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的工作量是不是太重了,以一名专职的美术教师为例:
每周20多节美术课,备课6本,计划6份,学生作业,听课、辅导、批改,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记录,还要迎接各种检查、检测,以及各种展演比赛活动,等等。这样下去,大部分时间只是用在了一些“记录”上。每天的超负荷安排,也没有多少时间去专门研究课堂教学,对于非专职、非专业教师只能“赶鸭子上架”,边学边教,心理压力大。
4.实现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TP3-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企业对于在人才也越来越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而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恰巧需要更多的实际操作与应用,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因此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实践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一般包括:实验课程、教学实习、科技训练、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采取顶层设计的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与团队合作的能力。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具有超强的工程技术性质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的突出特点,实践教学的实施正是基于这一特点做出的重大策略,而且实践教学实施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了专业教学的质量。但在实际生活中,实践教学一直是我国教育当中一个薄弱环节。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总结出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定位不准确
由于一些院校的师资力量有限,学科匆忙结束,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比较容易出现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行的一些人才培养方案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理念要求,逐渐的脱离教学的客观要求与社会对人才的客观要求。学校的实验设备、管理人员等诸多原因导致了教学质量低下,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的倾向严重。
1.2 师资力量和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随着高校扩招的不断盛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与教师比例出现严重的失衡,严重超出了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例。再加上学校的待遇低,一般很难留住计算机专业的高材生,因此造成了高素质教师严重缺乏的尴尬局面。加之分配制度的不合理不公平,高素质的实验教师与技术人员更是少之又少。
1.3 实验教学内容与管理体制缺少与时俱进
许多院校普遍存在实验室管理体制落后,实验教学改革也相当滞后的问题,列举如下:
(1)在教学内容上缺少与时俱进,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轨,还停留在陈旧的内容层面,考核的方法也不规范。
(2)学生的实验课安排不科学,教学模式落后,多呈现出随意性,形式落后。
(3)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多表现素质低,对实验器材的利用率低,实验室并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基本上也很少开放使用。
1.4 实验条件差,实验设备不足
由于一些院校的经费不足和对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一些院校实验室少、实验设备缺乏、实验设备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步调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计算机技术专业实践对硬件的要求很高,实验条件和设备的落后与欠缺,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效果。
1.5 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缺乏实习基础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实习工作,然而一些院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实验条件,导致学生的实习完成的质量很差,这样导致了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求职时缺少了一定的竞争力。
2 对策与措施
2.1 立足校情,依托市场,与时俱进,不断改进专业培养方案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专门的人才”来支撑。对于IT行业中的“计算机工程师”,市场要求这类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熟悉计算机行业环境,熟练掌握诸如编程、技术维护等专业技术操作,还要求他们有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很好的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领导组织与开发,发挥团队的创兴能力,不断更新专业技术,跟上时展的步伐,选择出更加合适的开发技术。
因此,我们首先要从我们的意识上明确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不同于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它们对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我们也要十分明确它与“应用型人才”本质区别,我们要防止职业化教育倾向的出现;其次我们要根据社会的实际要求,实事求是的制定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更加科学的选择教学的内容、课程体系。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建设出一个包含教与学、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内容的课程体系。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要更加注意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创新能力。
2.2 构建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理论、验证理论得以发展的关键是实践的开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是靠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两个方面,是由多个教学实践活动组成的有机整体。对于一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的目标的院校,不仅要在学校内为学生建立实践的平台,建立校内的实训基地,而且还要建立校外的实习基地,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来适应这个社会。
2.3 重视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院校应该强调院校教师的双师型素质,扩大学校的师资力量。学校要加大对教师培训的资金投入,派选教师到名牌大学进修学习,到优秀的企业中去更新知识,学习企业的管理。在亲身实践中,教师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实践方案,更好的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对症下药,培养出毕业生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建设出科学的教学体系,了解当前最新的科学技术,以便学校也做到与时俱进,更新学校的技术设备。此外,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的优秀人才来学校交流探讨,开展学术交流会。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学校有强大的师资队伍,才能使学校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企业新技术的发展要求。
2.4 加大投资力度,更新企业的仪器设备
实践教学的开展大多需要特意的实验课程的设定,还需要相关的仪器设备。现今社会,学校的仪器设备与企业的实际应用设备差距越来越大。我们挑选仪器设备时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购置的仪器设备要与社会实际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加符合工业实用性的要求。一个优秀的校内实训中心在技术水准上要体现出现代的理论与技术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更好的开拓出自身的能力。
2.5 强化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率
我们只有强化实验室的管理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实践教学的作用。在选择实训项目时,我们要针对那些有较强的技术含量的实训项目,要体现出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的要求。在实验室的管理方面我们要发挥创新思维,充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摆脱以前实验室封闭的束缚,处理好学生在选课与实验时间上存在的矛盾,以便让学生在有了创意的实验方案后能够充分的利用实验设备完成。
3 结束语
总之,一个好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样一个对实践要求相对就较高的专业来说。一个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更是必不可少的。在真正提高我们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道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浩,胡学钢,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J].计算机教育,2007,22:73-74.
[2]肖利,李海波,刘茂军.全面实施物理实验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4).
据有关资料研究显示,我国目前机床数控化率不到2%,而且大部分数控设备为进口产品,虽然这几年数控设备国产化率大大提高,但是在高、精、尖设备方面与国际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即便如此,对于数量有限的这一部分数控机床也未能充分利用,我国高技术工人较少,这与欧美等发达先进的工业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造成我国制造业落后的原因有很多,高技能数控工人的匮乏无疑是主要原因。据统计,在我国制造企业中,数控类高技能人才占企业员工的比例不足6%,而企业对高级能人才的需求超过员工数的16%,数控高级技工严重缺乏,全国仅数控机床操作工就短缺60万人,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例如,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数控人才更是供不应求。与企业大量需求数控高技能人才相反的是,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高职、中职毕业生为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而苦恼。社会上出现了这样一种互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企业招不到高技能、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许多先进设备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广大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为毕业后能干什么而苦恼。可见,我们现阶段的职业教育方式方法出现了问题,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在我国,无论是技工教育还是其他教育,都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讲完一节课,学生能听进去多少、能听懂多少就看学生的悟性了。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师起主动作用,学生却是被动地学习,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没有自己思想,只会死记硬背,跟在前人后面亦步亦趋,创造性被抹杀了。为解决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这一突出的供需矛盾,2009年,人社部下发了《关于印发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在全国30所院校5个专业设置了一体化改革试点。2012年,人社部根据社会发展情况,下发了《关于扩大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国新增94所技工院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面对供需矛盾这一棘手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切实措施,从内因着手,面向市场办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以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竞争力,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理实一体化课程通常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技能有机融合到一个特定的载体上,通过理论检验实践,反过来通过实践印证理论,实现学生学习的过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利用模拟技术等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教师的理论、实践技能的讲解与学生的听课、实践技能操作一体化实施;把理论教室、实验课所用的实验室与技能训练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学习同时交替进行,形象和抽象交错出现。由此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课程模式。
从学生的学习效果看,理实一体化是比较好的课程改革方向,但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却推进缓慢,因为最好的课程往往是实施最困难的课程。笔者所在学院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确保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一、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要有与教学配套的专门教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常规教材都特别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延续性、系统性,这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相背离,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我们经过实践之后认为,理实一体化教材要抛弃传统的理论教材编写方案,应该根据学习知识的目标和任务,将各个知识点分解,把理论和实践技能设置成训练任务,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点模块化,根据模块知识对学生开展专门的技能训练,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知其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教师根据实践技能对理论的要求,用理论知识对技能进行说明,使学生真正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个理实一体化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又由理性回归到感性,即从实践中总结理论,而理论指导实践。笔者学院数控工程系在理实一体化课改过程中,发现没有适合学生学习的数控理实一体化教材,便组织骨干教师根据理实一体化课改的要求,在系主任的主持下,采用项目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编写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的教材――《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FANUC系统)》,解决了数控理实一体化教学没有合适的教材的问题。
二、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改的主体
“双师型”教师是开展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的前提,学院在现有条件下,采取几方面的措施保证足够数量的“双师型”教师。
1.发挥自身优势,利用自有资源对教师进行技能培训
自2003年起始,学院利用寒暑假组织新入职的教师及理论课教师参加院内的技能培训,技能培训完成后,要求参加培训的教师考取相应的技能等级职业资格证书。2010年,学院提出了“双百计划”,即安排百名教师有计划地利用无课时间或假期下企业挂职实践,充实、提高自己的技能。同时,邀请企业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走进课堂,充实教师队伍,把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带到课堂中来。有计划地组织实训及理论知识不强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要求他们根据自身的优势,在规定的时间内考取相应的学历证书,促使他们不仅丰富了理论知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拥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他们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一个优秀的教师不能只是“蜡烛”,还应该是“发动机”,要不断增加新能量、新动力,不能只是“一桶水”,还应该是一潭“泉水”。
2.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教师不能满足于现状,觉得掌握的知识足够用了,就不再学习了。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我们采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新老结合的模式,既解决了老教师对新知识接受慢、学习新知识懈怠的问题,也解决了新入职的年轻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经验等问题。自2004年以来,人社部每两年即组织一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为了激励学院教师、学生积极上进,笔者学校组织参加了历次的淄博市选拔赛、山东省选拔赛,直至全国大赛,每年的省市选拔赛、全国大赛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以赛代练、以练促赛、赛练结合的模式,不仅为学院培养了一批数控技能高手,同时也为学院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年轻的专家型教师,为学院取得了一项项荣誉,他们成为了数控系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是学院的后备力量。
3.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没有经过不同教育理念的激烈碰撞,就总结不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善于接受新知识,把世界上先进的经验与学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学院每年都会安排出专门的教师培训经费,选派优秀的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将当前先进的教育技术、教育教学方法带回学校,为学院教学改革补充新知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并不能符合所有学院和学生的要求,只有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和改进,才能找到符合学院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
三、理实一体化要有相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
理实一体化教学不仅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教材,还要有相应的能满足学生进行理实一体化学习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同一时间、统一地点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要求时间、空间的同时性,要求在实习车间内有足够的实习设备、足够先进的实习设备。实训车间应设理论学习区,理论学习区直接安排在实践车间内,在设备数量上为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师生的互动提供硬件保障。自2009年以来,学院投入大量资金在硬件的建设上,购买了大量用于学生教学实践实习设备,所购买的设备都是具有先进的性能、在工厂中大量使用或即将使用的先进设备。为了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学员新购买了几十台FANUC系统的数控铣床、车床。在先进技术方面,学院投资几百万元购买的先进的(DMG)6轴加工中心、三坐标测量仪等,与世界先进技术同步,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现在正在使用的技术,而且能够对先进的技术有所了解。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网络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特点
(1) 新的需求造就了大量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
随着网络建设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核心业务应用都依托于网络运行管理,过去由于人才缺乏,企业过度依赖提品的厂商和提供实施咨询服务的咨询公司,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企业对网络的建设已经从以前的“别人上,我也上”的一窝蜂变成了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理性的构建自己的网络信息系统,不同的企业对自身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需求也会多种多样,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自己必须有自己的高级网络人才。从IDC的统计数据来看,未来在亚太地区高级IT人才将继续严重短缺。
(2) 对网络专业的技能有了更加专业的需求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专业化、细分化、复合化是这一轮互联网发展技术的趋势。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对网络协议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同时要求能够熟练应用网络操作系统、进行数据库服务的管理、配置和信息系统的开发。同时职业技术资格认证仍然是学生能够顺利就业的有力保障,特别是细化的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如网络存储、防火墙、VOIP等的技术认证尤其能够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 企业对于应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非常看重
过去几个月网络工程师仍是所有招聘岗位中待遇最为丰厚的岗位之一,但真正符合要求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许多应聘者具有较高的学历和理论知识,但是在技术面试中却不能满足工作要求。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过程
不同于本科教育宽口径、厚基础,突出学生后续发展能力的办学理念,高职高专教育应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具有高新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学校与企业间的无缝连接。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系统偏差,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现行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教学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之间存在差距。
因此,我们在专业培养方案制订中,注重树立现代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培养方案制订包括四个环节。
(1)“头脑风暴”。指借专家委员会的脑对职业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掌握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分析的对象是工作而不是员工。工作任务分析的成果形式是“网络技术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表”。专家委员会成员包括从事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行业技术专家及熟悉相关岗位工作任务的专家。
(2) 职业行动领域分析开发。由课程专家和有本专业实践经历资深的专业教师,在“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表”基础上,梳理、归类和整合职业行动能力,凝练出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与行动能力,形成行动领域与职业行动能力域分析表,提交行业专家评审。
(3) 研讨确认。行业、企业专家研讨上一阶段的形成的专业职业行动领域和职业行动能力域分析表,并根据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判断学生经过三年培养在掌握这些职业行动能力后,是否能胜任本专业所涉及的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这些职业行动领域是否能覆盖本专业岗位群的所有职责任务;完成这些典型工作是否能胜任本专业岗位群的所有工作,然后提出合理化建议。
(4) 决策和计划。由课程专家和有本专业有实践经历的资深专业教师对每个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完成任务所需的职业行动能力域进行分析,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加工”。即“解决为什么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和“如何评价”等问题并进行课程方案设计。
这个环节要完成课程设置、课程排序、课程教学设计、制定课程标准、学习情境的开发、学习情境的设计、单元课程的设计并构建课程评价体系。
3网络技术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及对应的能力要求
目前大专网络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面向的岗位群主要有:
网络工程与设计:此类岗位主要指网络工程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主要从事网络工程项目的设计、招投标、项目实施、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要求从业者具备网络硬件配置、工程施工、服务器调试等技术能力。
企事业单位网络管理:此类岗位为一般企事业单位的网络管理人员,比如我院的网络中心技术人员。此类岗位人员主要从事所在单位的局域网和信息系统维护,并能够进行小规模网络的组建,需要的知识能力包括计算机和网络硬件的调试能力、网络故障排除分析能力、服务器的维护能力、数据库基本管理能力,个别特殊岗位需要信息系统的设计能力。
网站与信息系统开发:此类岗位主要采用流行的编程语言或脚本语言进行信息系统和网站开发,从业人员除具备相关的网络基础知识外需具备网络数据库的操作与管理、网络服务器的管理、基于网络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和TCP/IP协议编程等能力。
信息安全及网络应用程序开发:此类岗位主要从事信息安全与风险防范等方面的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对网络操作系统及其特性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深入掌握TCP/IP协议及其编程技术、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
各个岗位群对于网络专业知识能力的要求如表1所示:
4高职高专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存在的不足
综前所述,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注重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要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目前
本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由课内实践环节、独立实践课、毕业设计等环节组成。
目前很多高校的网络技术专业十分重视实践课程,实践课程的比例很多达到了50%甚至更高。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也能够根据网络技术领域的发展潮流适时作出调整,保证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应该说,在这种模式下,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能够对网络及其相关技术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但在笔者亲身教学过程中和与兄弟院校的专业教师交流时发现目前的教学仍然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
(1) 教学内容的滞后性。学校的教学内容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滞后,这是因为最新的成体系的技术要发展得较为成熟,并经过充分消化形成大纲、教材且形成具备一定实力的师资队伍后,方能在教学体系中引入这些技术引入到学生的培养体系中。因此,目前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出现新技术上的滞后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2) 实验实训课程效果参差不齐。高职高专院校的网络技术专业普遍安排了大量的实践实训内容,但从教师得到的反馈信息来看,学生能够完成课程中布置的作业或实验任务,但对知识的把握程度距离融会贯通还有很大的距离。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
由于学校内相对封闭的实验实训环境造成的。尽管从大纲和技术内容上看实验实训符合网络技术的主流,但内容的组合上和实际的工程项目应用会有一定的出入;
实践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先修后续课程没有找到很好的连接点,学生感到某些课程没有用,不能为后续课程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3) 目前很多院校针对网络技术专业需求的特点,规划了多个专业方向,如网络工程、网站开发、程序设计、系统集成等等。由于目前的IT行业中大多数技术都是基于网络支持的,但另一方面使得课程主线过多,导致学生学得多但不精。
5网络技术专业改革探索
根据以上问题,几年来本专业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探索尝试。
5.1坚持进行课程体系优化工作
这项工作不但包括在培养方案中适时增加符合技术发展方向的课程,删除过时的课程,还包括根据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对课程教学大纲的优化和更新。目前,我院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网络工程,主要课程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设备配置与维护、C#编程基础、网络工程与设计(网络工程项目管理、综合布线、网络故障诊断、排除)、网络工程师认证实训(HCNE认证体系课程)、网络操作系统(Linux)、网络数据库(Oracle)、TCP/IP协议编程;另一条主线为网站设计开发、网络编程,主要课程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C#编程基础、TCP/IP协议编程、网页及图形设计、Web应用程序设计()、PHP、网络操作系统(Linux)、网络数据库(Oracle),两条主线中的核心课程均能紧跟目前IT技术发展前沿,使学生毕业后即能融入行业主流。两条主线的设置使本专业学生能做到两手准备、两种选择,可硬可软,可解决目前大部分院校网络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偏硬,而大部分女生不愿意从事网络工程相关工作的矛盾,增加生源。
5.2注重课程群建设
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注重相关课程课程群的建设,做到核心课程均能纵向形成体系,两条课程主线形成两个课程群,在每个课程群中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以核心课程为龙头,实现各门课程内容互相渗透、知识融合贯通,探索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网络工程课程群中,网络设备配置与维护作为核心课程、计算机网络基础、为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工程与设计、网络工程师认证实训、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TCP/IP协议编程为辅助课程。网站设计开发、网络编程课程群中,Web应用程序设计,TCP/IP协议编程作为核心课程,网页及图形设计、C#编程基础为先修课程,PHP为知识拓展课程。
借鉴目前IT培训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经验,课程群制定统一的具有延续性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群教师开发了相对稳定的具有衔接性的试验项目,例如:“Web应用程序设计”课程中涉及的所有后台页面的前端开发在“网页及图形设计”课程中完成,此种做法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明确了每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5.3考核方式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答辩
本专业课程中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除学期中常规验证性实验外,建立均采用课程设计+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具体做法为:(1)学期末任课教师根据工作任务分解产生的课程设计方案,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包括对课程设计题目、方案、技术实现、达到效果等各方面的具体要求,涵盖课堂教学中尽量多的知识点,学生在课程设计中能做到融会贯通,并能体会到巨大的成就感。(2)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增强学生总结及表达能力。(3)答辩阶段,采取一问一答形式,增强学生思辨能力,引导学生纵深思考。
此考核方式目前已在我系实行多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反馈意见表明其效果远远大于一张试卷。
5.4注重知识前沿性
针对实践教学内容不可避免出现的滞后性,我们首先稳定核心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新知识往往较为零散,新知识的讲授可以采用专业课程中穿插、专业知识讲座或培训等形式对某个专题进行讲解,学生已经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这种单点突破的模式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特别是相当数量的热门技术,本身并或直接指导学生的某些实践环节,无法成为一个非常独立的课程体系,只需要很少的课时就能够满足要求。另外,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师生走出去参与到企业的工作中,校外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到学校给学生开展讲座。在实验室的建设上要充分考虑技术水平的前瞻性和可升级能力,在建设或升级时要进行充分的论证。最大程度上给学生提供项目实践机会,并鼓励学生在任务中采用新技术。
6结语
网络技术人才目前仍然是目前企业需求的热点,但企业对于人才的选择已经非常理性,企业需要的一线人员不再是通才而是有所专长能直接上岗为企业服务的人。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体系已经日益成熟,培养目标也符合人才市场的发展需要,需要做的是在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优化课程培养模式和体系,让学生在实践环节有所作为,才能满足新形势下企业对网络技术职业人才的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204-02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技工院校学生的生源越来越少,质量严重下滑。学生普遍基础知识较差,其中大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强烈,从而导致了理论课程教学开展困难。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及调研分析,发现技工院校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倾向于形象思维,亦即是说他们的动手能力胜于动脑能力,所以对实践部分学习的掌握程度优于理论知识学习。艺术设计作为一门交叉性复合型学科,和其他专业有着不太一样的地方,这个专业和社会的发展要求紧密相关。故此,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改革已是势在必行,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成为当前最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诚然,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全新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教学内容必须可以进行模块化整合,重新课时分配,并改变授课方式。而要真正实施艺术设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师是关键的同时,具备一套配合理实一体化教学展开的教材才真正是重中之重。
但是现有教材无法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大多数技工院校在进行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时还是使用着传统教材,这类教材侧重于理论方面,与实践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不能顺利开展,教学效果不理想。故此,技工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配套教材的设计与编写工作刻不容缓。
1 艺术设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材设计原则
理实一体化教材是应一体化课程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一体化课程教学的配套资料。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人才培养过程是“工作过程中学习”和“课堂学习”相结合的过程,课程开发必须将职业资格研究、个人生活发展目标设计、课程设计与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结合在一起。所以,艺术设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材设计要遵循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突出学习内容的任务化、实践任务的项目化、教学目标的整合化、设计思路的一体化及教学过程的情境化。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具有超前性、市场性、交叉性和前沿性等特点,所以在编写教材时,应依据教学大纲及国家技能鉴定的标准,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有效性为原则,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任务驱动为主体,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增加前沿案例、赛事以及从实践中深化出来的艺术设计理论和教育理论,并根据市场及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结合国外艺术设计的一些经验与做法,结合本学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融理论、实践、经验、案例于一体,遵从艺术类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 艺术设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材设计与编写
本文以广东省城市建设高级技工学校艺术设计系室内装饰设计专业为例,说明理实一体化教材的设计与编写。
2.1 理实一体化教材内容确定
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内容确定是由课程观决定的。
理实一体化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根据课程开发的流程,艺术设计系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一体化课程框架及课程学习任务,根据学习任务确定教材内容。如根据典型工作过程的提炼,确定其中一门课程为《小空间方案设计》,再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小空间方案设计》的主要学习任务为手绘透视方案、平面布局设计、设计深化、具体设计实施、材料运用及造价控制等,根据学习任务确定教材的内容。
2.2 理实一体化教材的结构设计
作为教与学的客体,教材的结构是由学习观和教学观所决定的,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结构构建主要包括三个维度,即目标结构、内容结构和过程结构。
2.2.1 教材目标结构设计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学生的调查了解情况来看,如果学生清楚学习目标,就会产生比较强烈的学习动机,反之,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兴趣都会处于较低的水平。在教学中,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教材的目标结构还需要为学生学习确立心理结构构建的目标,为学习活动确定方向。
2.2.2 教材内容结构设计
为了充分体现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技工院校理实一体化教材内容结构设计,要按照职业活动的逻辑结构和能力形成心理逻辑展开,并注意处理好上位学习、下位学习、组合学习的关系,突出在做中学、理实一体,使教材整体成为构建学生职业活动思维、行为、情感、语言等的载体。
2.2.3 教材过程结构设计
在技工院校的一体化教育中,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在职业情境中展开。所以,在教材过程结构设计中,要遵循职业活动逻辑原则,对于特定的职业活动,在教材设计时,以先易后难和过程顺序开展教学活动。学习兴趣的诱发可以分为设趣、激趣、诱趣、扩趣这四个阶段。理实一体化教材设计要充分体现设趣、激趣、诱趣、扩趣这四个阶段。
2.3 理实一体化教材的编写
教材内容与结构的确定,为教材的编写与评价奠定了基础,结合上面确定的教材内容与结构,设计技工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材模板,根据每个院校专业不同及学校的特征,也可以进行相关调整。
单元一 XXXXXXXX
知识目标:(即本单元要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以点的形式简要列出。如:掌握专卖店空间平面功能,了解专卖店家具尺寸)。
技能目标:(即通过本单元学习,应掌握哪些基本技能,以点的形式简要列出。如:能够完成专卖店平面方案设计)。
任务X:(列出实际的工作任务及名称。如:任务一:专卖店平面方案设计)。
建议学时(给出本次任务估计的学时,如6学时)。
(1)任务导向。
故障案例或者情境描述:(描述一下与这个系统有关的故障现象或者情境案例,提出相关任务)。
任务目标:(即本次课程想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是什么)
(2)相关知识(信息搜集):(本任务涉及的相关知识,一列举知识点,二是从参考书、资源库、网络等查找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并罗列出来)。
(3)计划。
根据信息制定《工作计划表》
(4)任务实施。
①实践准备:(描述场地、工具、资料等的准备情况)。
②参考步骤(给出本次任务规范的实践操作步骤)。
(5)检查评价。
(6)问题及防治(根据检查情况,总结出完成任务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困难及问题,并总结如何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
(7)扩展知识(延展或深化相关知识)。
(8)展示(成果展示,或进行相关比赛,这可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决定)。
(9)考证要点(对与国家资格考试相关的要点进行提示、并给出习题、尤其是历年真题予以练习)。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设计行业对毕业生的素质及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加之高校不断扩招,技工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所以,技工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急需运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计、学科建设、教学用书、师资队伍、教学环境等进行大胆改革。而其中,艺术设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材设计与编写是重中之重,理实一体化教学课程只有和与之相配套、相适应的教材有机结合一起施行,才能培养出具有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娴熟、实践经验丰富的适应社会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西部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虽已初步建立,部分院校制定了实践教学大纲,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并将其贯穿于个才培养的全过程,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还是存在以下问题:
1.1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
西部高职院校很多人在思想深处还依然以理论教学为重心,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表现在教学中很少安排实践环节,有的将实践环节随意调整,有的让位于理论教学。还有一部分人仅仅把实践教学视为培养学生技能的手段,而忽略了实践教学在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方面的综合作用,从而影响实践教学功能和作用的发挥。
1.2实践教学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部分院校经费投人不足,致使实训设备老化,导致实践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超前性差。实训设备及仪器缺少足够数量,影响实践教学内容的开出。还有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在质和量上的严重缺乏,年青见习教师勉为其难承担这一任务,造成实践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现有实践教学内容验证较多,几乎占有80%以上,而综合开设性实验实训项目太少。
1.3实验室软件建设几乎是空白,缺乏完整的实践教学文件,绝大多数实验实训环节没有实验(训)教学大纲、实践指导书、实践教材等。
2电子体系
应用电子技术是一个宽口径专业,它针对的不是一个岗位而是针对一个岗位群,它要求学生应该具有小型电子产品的制作能力、设计绘图能力、安装调试维修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改变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重心、以实践支撑理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采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主线,以理论教学为支撑”的教学思想,培养“大学水平的能工巧匠”。围绕核心能力设置符合能力要素要求的实践教学目的,根据项目内容确定必备的知识点,再由知识点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现有的实践教学进行整体设计,以形成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要沿着能力训练的主线进行教学组织和教学安排,就能分阶段地逐渐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应用能力。
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过程中,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套模块化、进阶式的实践教学体系。遵循“贴近生产、贴近工艺、貼近设备”的“三贴近”原则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设计的要求,通过真实岗位能力分析,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基本技能、专项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能力训练四大模块。然后根据这些模块的要求确定实训课程,并制定了每一门实训课程的教学大纲。再将每一门课程的实训内容划分成若干个独立进行的基本训练单元,每个训练单元对应为一个项目,每个项目必须有项目单、项目卡、项目报告等内容。在实践教学别注重行业标准,专业训练的内容都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接轨,实行“双证书“制度,取得相应的中级工等级证书是学生毕业资格的必备条件。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块如下:
2.1专业基本技能培养模块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自进校起,就对学生进行本专业的认知教育和基本技能培养。在电工技能基础实训室首先进行电工接线练习,学习各种不同种类、不同规格导线的连接(如导线削剥、导线连接、绝缘恢复等)和导线的不同连接方法。接着进行烙铁焊练习,学习焊接工具的结构和制作,并制作电子设备中常用的小型变压器、绕制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和组装万用表。最后是简单电子设备设计与制作,安排两周时间,选择了直流稳压电源设计、制作和调试为基本内容。通过电工电子基础实训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基本器件识别、仪器操作、焊接、识图、制作、简单调试的能力。通过各专业课程的实验使学生初步攀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并使学生了解从实验目的出发、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组装调试实验系统、获取实验数据、整理总结并得出实验结论的整体思路,提高学生应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专项技能的培养模块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毕业生进人劳动市场的竞争能力,结合学生专项技能培养的需要,通过培训与考核对学生的专项技能进行综合培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专项技能培养开设的相应职业(工种)有:无线电装接工、家电产品维修工、电器维修与PLC中级工等,通过这些工种的考核,使学生得到一项专项技能,提髙就业的能力。
2.3 专业技能的培养模块
开设电子产品制作实习与电子产品装联实习,在电子产品制作实习中安排学生根据模拟电子课程设计的内容,实际制作直流稳压电源,要求制作PCB板、组装电路、实验检测;在电子产品装联实习中安排学生进行电视机的组装和维修,使学生能够在组装、调试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安装、调试工具的使用,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安装、调试能力。
2.4 综合技能培养
随着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和数控机床的普及,数控技术类人才匮乏,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此类技术型人才的重任。究竟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高职院校应该如何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呢?本文结合多年来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打破原来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教、学、做、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1 “教、学、做、练”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前提
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做、练”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应用于某一两门课程,而是对整个专业具有指导性意义,要使其得以实施需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
1.1 明确人才需求,制定培养目标
通过对河南地区数控技术人才需求的调研,本文明确了其就业方向:数控机床的操作;数控加工编程;零件加工工艺方案的设计;车间生产的组织、调度与管理;机械产品的质量检查与监督;数控产品的营销和售后技术服务等。针对以上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制定了培养目标:面向制造业生产第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数控技术的理论知识、应用技术和操作技能,从事数控设备操作、数控加工与编程、数控设备检测与维修、数控设备营销等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1.2 整合教学内容,确定专业课程模块
按照数控技术专业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结合学校数控技术专业实际,本文把原来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以下专业课程模块:
(1)机械常识模块: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
(2)专业基础知识模块: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基础、电工基础、工业电子学;
(3)普通车床加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模块:机械加工基础、车工工艺学、零件的机械加工;
(4)数控加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模块:数控机床原理、零件的数控车削加工、零件的数控铣削加工、机械CAD/CAM、综合数控加工及数控机床操作技能鉴定。
分别将四个教学模块中的每一项内容进行整合、细化为教学项目,为实施“教、学、做、练”一体化教学模式做好准备。
2 “教、学、做、练”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容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指导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模式是通过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现出来的。
2.1 打破传统课堂模式,采取“1+1+2+2”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零参与。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知识储备量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再加上其自律性差,该模式下学生通常听不懂、不爱听,长此下去出现厌学、旷课、逃学的恶性循环。
“教、学、做、练”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其以两个课时为单位,将一个单位课时分为四个小区间,占时比例分别为1、1、2、2。在第一区间时间段内教师简单讲解学习内容、演示操作步骤,紧接着进入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动手操作的第二时间段,此时教师观察指导学生。学生在动手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会好奇,会非常有兴趣要解决这些难题,这时候进入第三阶段教师补充理论知识和注意事项,学生在教师提醒下完成操作任务,学会知识点。第四个时间段,教师针对本次授课内容布置练习题目,学生单独完成,教师检查评比学习效果。
“教、学、做、练”一体化教学模式把学生的做和练放在课堂主要部分,教师变为指导者和协助者,这种角色的互换,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快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速度并且印象深刻。
2.2 注重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分层次培养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工类人才,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求更高的是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样才更容易和企业接轨。此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将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将工作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目前,支持此教学模式的实训场地有:
(1)实训一体化教室
实训一体化教室有模拟仿真实训室两个,数控车床综合实训系统30台,数控铣床综合实训系统30台,20台数控车床,5台数控铣床,3台加工中心。平时上课一个班级的学生分为A、B两个小组,轮流在仿真实训室和综合性实训系统上操作学习,学习通过可在数控机床上加工零件,注重实践性学习。
(2)校办工厂
学生每学期安排大量的集中实习时间,与校办工厂结合,参与生产实习,培养其工作能力,与企业对接。
(3)校外实习基地
学校与校外工厂、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在这里可以全面了解数控加工、编程的知识,了解数控机床设计、生产及装配的全过程,在接受专业学习的同时感受工厂环境、企业文化等,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2.3 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做、练”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开辟新的教学方法,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
(1)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作室、创新室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任务驱动式、项目导向式、案例分析式、设立工作室创新室等,教师重在引导,使学生通过做和练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知识点。
(2)合理使用多媒体
传统的以教师板书口授的教学手段信息量小,欠生动和直观,难以表达清楚,教学效果较差,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弥补这些缺点[1]。
(3)建设网络教学平台
数控技术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一门课程,涉及的知识领域广,更多的知识信息需要在课外补充。为此建设了网络教学平台,集成了电子教材、电子教案、视频素材、习题及相关的资料文件,扩充数控方面的知识[2]。
3 “教、学、做、练”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保障
1.1 建立专业的教学团队
师资水平直接决定着此教学模式的成败,因此建立专业教学团队至关重要,以一个200人的专业为例,建议专兼职教师30人,专任教师不少于10人,教师职业资格基本要求为高级工,并以技师为主;聘请一名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不少于10人,需要是教学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的机械制造或数控技术从业经历,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
1.2 教学评价、考核机制
合理的教学评价和考核机制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方法得当与否的手段之一。“教、学、做、练”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理论知识评价与实践技能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多方评价(学生或企业)相结合。
1.3 教材建设
由于“教、学、做、练”一体化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更倾向于实验实训和理论知识的结,所编教材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教材应打破传统的“章、节”编写模式,建立以“工作项目为导向,用工作任务进行驱动,以典型案例为引导”的教材体系;同时应有机嵌入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突出其职业性、实用性。
4 结束语
本文结合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构建的“教、学、做、练”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高职教育模式的束缚。该模式以职业需求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以“1+1+2+2”课堂模式为主体,以教师团队、实训场地、评价机制为保障,不但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该教学模式在本校已实施近三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了毕业生与企业的对接。■
参考文献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分析
1)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各大高校中普遍存在
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特点在我国古已有之,如今许多高校仍然难以转变教学模式,对诸多课程的授课仍采用大班教学、教师主讲的传统方式。
为什么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如此难以扭转呢?首先要追究的是在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的大班教学模式。
大班教学不光对从教多年的教师而言,即使对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他们也不会觉得奇怪,一个课堂几十上百个人,似乎是很正常的事。由于大学教师的缺乏,许多高校都会采用大班教学,师生数量的严重失调,导致教师为了应对数量庞大的学生,不得不采用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因为在理论上遇到的问题往往是相似的,教师解答起来也比较容易;而涉及实践操作,许多问题都需要教师手把手地交,在大班教学的模式下根本实施不了。
2)教学设施的不足和老化
教学设施的不足和老化是影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实施的另一原因。
教学设施的不足和老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实践课上的计算机设备不足和多坏旧,不能使每一学生都参与到实践中,参与其中的学生也经常会遇到电脑死机、卡顿等问题,既影响学生学习的心情,又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计算机的修护上,学生往往还没有进入实践,短暂的实践课就结束了。
二是学校不能够提供充足、新式的计算机供学生课后的练习。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有的实践技巧可能不能一学就会,需要经过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从实践中领略,但是绝大部分的高校是不能向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设备来供他们练习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实践技巧难以得到巩固,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成分的锻炼,自然就不可能为社会提供实践性的计算机人才。
3)师资力量缺乏和教学水平不足
近几年来,各大高校响应政策实行扩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大大增加。但是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专业这一方面却难以招到足够数量和足够质量的教师,造成了师生比例的严重失调。
教师的数量不足,高校只能被迫继续实施大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具有创新性、专业性、实践性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难以产生,高校也就不可能从人才市场上招到符合学校要求的高端技术人才,构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除此之外,教学水平不足也会严重影响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现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一专业的许多教师还缺乏对当今市场需求的了解,仍然坚持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知识灌输,盲目重视课本知识和理论知识,完全不去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和市场的真正需要。
另有一部分教师认识到现状的紧迫,也产生过想要改革教学模式的想法,但是由于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师本人也缺乏带动学生加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计划的能力,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
4)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和轻视实践的思维定式
大多数选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并不是出于对这一专业的喜爱或者擅长,可能是基于就业、薪资等原因而选择了这一专业。换而言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一专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零基础入门,这本身就对学生的实践操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在许多经济和科技不够发达的地区,学生往往接触计算机较晚,经调查,一部分学生反映他们高中时才会接触到计算机。并且在现今的考试制度下,绝大部分的学生是抱着考高分的目的来学习计算机,缺乏探索和创新能力,学习之后也仅仅只能够达到应考的水平。
这样的学生大有人在,高考之后,正是这些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选择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毫无疑问,他们在对计算机的操作实践这方面的能力是严重缺乏的。
其次,受大学之前十多年的应试教育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维定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意无意忽视对实践的学习,而更重视对理论的学习。
2 构建与实施计算?C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合理化建议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改善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各大高校积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任务迫在眉睫。
如何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加强日常实践教学,积极设计与实现认识、生产、毕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在平时的课程设计中,不妨引入模拟面试的环节,使学生对未来就业的能力要求形成更加准确、深刻的认识,从而到达扭转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
教师的授课也不应该只是闭门造车,这已经不是“秀才不出门,即知天下事”的时代了,“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能否将课堂带进社会,将社会带进课堂,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作为教师,必须要扭转自己的看法,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固有观念,只有教师真正的重视实践,才能带给学生所需要的实践性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方能指日可待。
2)对教学设施要做到及时的更新换代
教学设备是影响教学效率和师生积极性的一大问题,教学设备老旧化也是许多高校的共有问题。许多高校教师表示,他们一再请求学校更新教学设备,但他们的请求得不到满意、及时的回复。
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确实是一笔大额支出,对高校的财政将是一大压力,但是能否对教学设备进行及时更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学生未来的就业状况息息相关,高校不能只把目光放在当下的经费节省上,只有培养更多对应市场需求的学生,才能够吸引更多学生进入本学校和本专业,才能促进高校的长远和根本发展。
其次高校应该扭转观念。许多高校领导层觉得,教学设备固然存在一些老化现象,但是也不是不能使用,现在有更迫切的地方需要经费,等经费宽松了,再对教学设备进行更换;或者是等所有教学设备都老化?p坏了,再进行全面的更换处理,不是更省事省力吗?抱着这种心态,对更新教学设备一事一拖再拖,殊不知就是在这被拖延的一段时间里,已经耽误里大量学生的实践锻炼。对高校而言,短短的一两年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本科学生而言,那就是他们大学生活的四分之一或二分之一。
总而言之,学生的时间耽误不起,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不能再拖了。
3)打造拥有新视野、高水准的教师团队
如果说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是对构建和实施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强有力的硬件支持,那么一支拥有新视野、高水准的教师团队就是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内在支撑和核心支柱。核心支柱如果倒了,再坚实的硬件都不可能撑起实践性教学体系这一座大厦。
打造拥有新视野、高水准的教师团队拥有两条途径。其一,对现有的教师团队进行能力上的提升和视野上的拓展。完善教师考核机制,进行严格的优胜劣汰,督促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鼓励和支持高校教师参与国内外相关的研讨大会,鼓励高校教师跨校、跨国学习,鼓励高校教师进入市场和社会进行调研,已达到拓展教师视野、更新教师观念的目的。
其次,积极进行对高水平、创新意识强、实践能力突出的新技术人员的引进和招聘工作。对这一批新鲜血液的引进,不光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专业、更全新的教学指导,而且能够刺激高校老教师进行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观念的转变。目前高校招聘大量存在因薪资福利不好而导致人才流失的现象,笔者认为,应该对教师团队进行精简,并且打破人人等工资的观念,将高薪资留给真正的高水准、有能力的优秀人才,不求数量求质量,才能为实践性教学体系提供水平足够的师资支持。
4)对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初高中开始
在经济发达地区或者是部分城市中,学生很早就开始接触计算机的相关课程。但是由于对计算机的考核不会纳入中考成绩和高考成绩(一般情况),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相关课程的重视度不够,更缺乏实践的动力和欲望。
对边远地区的孩子而言,他们接触到计算机的时间更晚,一是因为缺乏相应设备,二是因为缺乏专业人才。在国家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之下,设备的缺乏问题已经得到了较好改善,但是绝大多数的专业人才仍趋向于在中东部一线城市求职,专业人才难以下乡。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需要具有双师型教师来实施,实训指导教师必须具备相应专业的扎实的理论水平和过硬的技能操作水平,才能胜任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工作需求。
以数控专业为例,教师必须具备机械制图、公差与测量技术、机械加工工艺、刀具与切削原理、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机床夹具等相关机械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有数控加工设备的操作、编程、维护、维修和保养的技能;熟练使用至少一种常用自动编程及加工的软件(如UG、MASTERCAM、CAXA等);较为丰富的实际机械加工生产经验;以及教学组织、学生管理及协调能力。
二、理论教室与实训车间的一体化
自去年以来,笔者所在学院陆续开展了一体化教学车间的改造,例如新建成的数控一体化实训车间,在空间上主要划分为教学区、演示区、操作区、展示区等几个区域。教学区主要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同时便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总结;演示区主要是教师进行示范操作讲解用途;操作区主要用于实训学生进行实训操作使用;展示区用来进行数控车床加工相关的工、卡、量具和学生的优秀加工作品的展示。几个区域相互独立又有联系,同时将多媒体教学设备直接安装到实训车间,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极大的改善了教学条件,方便了教学。自投入使用以来,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好评。
三、教与学的一体化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六步法),即将教学过程划分为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六个步骤(图1)。在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任务设计教学法、讲授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示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运用团队工作法等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围绕职业岗位能力,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组织实施教学。
1.资讯
该步骤主要是明确教学任务。
2.决策
该步骤主要是明确学习、工作方法和目标。
3.计划
在该步骤,主要完成以下任务:编制工艺流程;填写工艺文件;确定走刀路线;编写零件程序。
该步骤主要采用讲授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引导文教学法是一种借助于专门的教学材料,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引导的形式交给学生,通过工作计划引导学生自行控制学习和独立工作的教学方法。
本学习情境中在加工零件的工艺制订,包括工序卡和刀具清单的制订,主要采用了引导文教学法。教师需要提供给学生工序卡片和刀具清单表,同时还提供给学生一些工艺手册作为参考,要求学生能通过查阅这些参考资料填写工序卡片和刀具清单表。一开始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一些规范的工艺文件让学生作为参考,采取先模仿,后主动分析的方式来学习。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查阅相关资料,获取所需的信息,增强自主的学习能力。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这一项能力其实是学生最匮乏,也最需要我们去培养的一项能力。只有这样,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才能获得持续学习和提高的能力。
4.实施
在该步骤,主要完成以下任务:工件加工程序的输入和调试;加工之前的准备及对刀;零件的加工
该步骤主要采用任务设计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在该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加强巡回指导,确保实习过程的安全进行,对于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及不规范操作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以利于学生改进和提高,顺利完成实施的步骤。
5.检查
在该步骤,主要完成以下任务:根据评分标准对加工零件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质量分析;根据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和建议。
6.评价
在该步骤,主要完成以下任务:自评;互评;教师总结评价;资料的保存。在该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态度、纪律出勤安全文明操作和团结协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及考核,资料整理保存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价。
四、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