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大全11篇

时间:2022-04-21 13:48:2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篇(1)

2.倒叙。倒叙和顺叙不同,它不把事情发展的结果放在后面,而是放在了前面,让人先知道结果,然后再慢慢地叙述事情的原因和经过。倒叙不仅可以突出事情的结果,而且还可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这个方法不是可以随便用的,一般只有在突出“结果”或“片段”的时候,才可以使用。

另外,并非只有把结果和原因颠倒的才是倒叙。比如有时作者把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这也可以说是倒叙。所以,倒叙时放在前面的不一定是事情的结果,也可以是那些最重要的或最突出的片段。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开篇不是说事情的结果,而是说梁任公先生的讲演给自己留下的深刻记忆,这是先把最突出的片段告诉了我们,然后才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慢慢地介绍了梁任公先生到清华大学演讲的过程。

3.插叙。插叙是指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介绍人物或者丰富故事的情节,作者在叙述故事的基础上,再插入另外一件事或者叙述事件的另一些情况,对原来叙述的故事内容进行补充,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事件更加完整。

运用插叙一定要分清主次――叙述的故事为主,插叙的内容为次。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黛玉还没有见到贾宝玉时,有一段心理描写:“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句话,但是把未出场的宝玉在黛玉心目中的初步印象勾画出来,为进一步写宝玉的出场作了铺垫。

篇(2)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强调严师出高徒,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突出地位。但是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这种教学观念已经慢慢被淘汰了,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及时的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转确的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教师要学会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进学生当中,放低自己的姿态,和学生做朋友,建立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缩小,关系平等时,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质疑,活跃了语文教学的课堂氛围。只有树立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才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

例如,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座位安排,组织学生将座位进行重新的排列,围成一个大圈。教师和学生坐在一起,相互诉说自己的理想以及原因。为了消除学生的拘束感和紧张感,教师可以带头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各个阶段的理想。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开始畅所欲言,纷纷发言,有分享自己的,也有分享身?人的,也有人对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进行评价的。通过这样的一个形式,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也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从而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

二、重视课堂互动

教学是一个教师和学生进行不断互动的过程,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构建高中语文生本高效课堂需要教师重视课堂互动的重要性,为课堂互动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敢于提出质疑,在相互讨论和交换意见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事物的看法。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可以通过设置课堂问题,来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更加有利于他们进行自主的学习,表达自己最真实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还能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提前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奥斯维辛是什么?奥斯维辛真的没有新闻吗?如果有,那是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要取这样的一个名字?教师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课文,并且找出答案。在阅读完课文后,然后让学生都来回答一下。通过这样的一个形式,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有效性,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给课堂留白

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不是根据上课的时间的长短和内容的多少来评价的,而是在于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高中语文教学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给课堂留白,给予学生足够自主学习、自主发挥的时间。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虽然需要对教学的流程进行充分的准备和设计,但是也要留有一定的自由学习的时间,选举一些特定的主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进行自主的学习。

篇(3)

感觉阅读对中学生阅读来说,是相当重要的,而且是不可跨越的环节。以高一新课程必修二中的诗歌《锦瑟》为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当中的“沧海月明”和“蓝田日暖”是精当的典故,前指南海鲛人,水居如鱼,眼泪化为珍珠;后指蓝田玉山生烟,可望而不可即。如果在学生进行形象解读、想象解释之前,就先把两个典故摆在学生眼前,那么这首诗的诗味就被大大地打折了。关于“沧海”一词,对“沧”字的理解与猜想,可以理解为作者写诗时心里的无奈与怆然,而“月明”一词,不能是“月亮”“月照”“月升”“月洁”,把“明”字的形象性特点,“珍珠”的珍贵性特点,对人们的心理暗示作用突显出来;另外,“蓝田”的“蓝”字是有明显的色调感的,在不知道是“玉山”之前,可以想象这片蓝色给心理带来的感受,电影《红》《蓝》《白》中的《蓝》,传达给人们许多的感受,其中不乏“追求自由”的念想,有人说蓝色象征追求当中一种难以释怀的忧郁,如果也让学生来理解感受这个词,老师做适当的启发,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一定会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接下来是对“日暖”的理解,这相对于“日寒”“日暖”“日落”“日偏”,更能表现越是知道是美好的,清醒地想要去珍惜,越是明白现实中得不到的无奈,一切终成空的惆怅。合理激发引导学生的感觉阅读,是在教学中必须把握好的一个环节。

二、在反思和解释的视野内对《说“木叶”》进行二级阅读

阅读三级模式中的二级阅读,又称为反思性阅读或阐释性阅读。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不考虑的是,学生的感觉阅读未必贴切、未必全面,未必很好地把握了作者作品想要传达的意义,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二级阅读,即在反思和解释的视野内,对难解字词,难以把握的手法进行讲解分析,通过这种解释建立起意义层次上的完成体。以高二新课程必修五中的散文《说“木叶”》为例,要想学生对林庚先生的“木叶”意象有较为充分的理解,就要对“木”与“叶”有一个区分性的理解,木的本性、形象、特点、作用等方面都是学生在学习文本之前应该认知和掌握的内容;同样,“叶”的本性、形象、特点、在中国古诗词中的基本意象解释,也是必要的阅读知识储备。有了以上的理解,再来指导学生阅读《说“木叶”》的文本,关于“木叶”为什么会成为世人笔下钟爱的形象问题,“树叶”“木叶”“落木”的区别与在诗词中的恰当运用问题,“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却一字千里的问题,都会在学生的阅读渐悟中,沉淀成自己的认识理解,不需要老师大费口舌地进行灌输理解,效果也大相径庭。

古人说“功夫在诗外”,运用二级阅读理念,让学生在学习文本前对相关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认知,排除了学生对文艺理论类文章的阅读障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基本理解去靠近文化底蕴较为深厚的作品,对它产生兴趣的同时,也从对“难懂”文章的成功阅读中,逐渐提高了阅读水平。

三、在接受历史的视野内对《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进行三级阅读

以高一课程必修一的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例,作者罗森塔尔以导游的姿态带领读者游览“奥斯维辛集中营”,当中的毒气室、焚尸炉和各种实验基地,学生感到新鲜又恐惧,其中照片墙上一个美丽、温和微笑的姑娘,成为新闻中唯一美好的纪念,同时它更加凸显了法西斯的罪恶本质。这篇新闻背后要告诉读者的东西太多了,读者也想从中了解到更多的背景资料。我选取了《辛特勒的名单》和《美丽人生》两部二战期间的影片,播放给学生看,虽然是艺术化的历史被呈现,学生们同样在观看中产生目不忍视、耳不忍闻的切身感受,义愤填膺的同时,对幸福、自由、和平的理解不再概念化,对新闻主旨的理解也不再单一化。另外,为了让学生理解这篇获得“普利策”最高新闻奖的新闻稿在世界历史上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以资料卡片、新闻、散文、议论文、甚至小说的作业形式呈现,把学生的作业进行分类筛选,形成资料储备并共享,借此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这种阅读方式,在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同时,也为必修本中提到的“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的教学目标,做了一次实践。

篇(4)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地位。语文教师如若在课堂上一味的“发号施令”,只会令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教师在对待学生方面应做到“有教无类”,须时刻注意不能对学生评头论足,甚至讽刺、挖苦等。中学生自尊心强,过分的指责只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心理受到伤害,并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课堂活跃气氛的培养。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保持微笑,给学生以真诚感、亲切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应给予表扬,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也不能一味的批评和纠正,也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多给学生关心,让学生信任老师、喜爱老师,在教师自身情感的带动下,学生自然而然也会喜爱上语文这一学科。

新的“语文课程目标”确定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把情感教育放到了与知识和能力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体现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具有情感因素的活动,它包含了学生的情感和教师的情感。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的情感对课堂上的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文教师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一、以多媒体增加直观性

传统的课堂上,语文老师只需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就可以讲完一节课,但学生难免会感到单调、枯燥乏味。而现代多媒体的使用可以轻松地解决这问题。中学语文课本选用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描写大自然四季之景,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有的描述了古时战场上的宏韬伟略,如罗贯中的《空城计》;有的描写了少女丁香般的哀愁,如戴望舒的《雨巷》……这些作品中所描绘的场景,要渲染的氛围,不是靠语文老师口头描述就能轻易展现在学生们面前的。有些课文中所写的故事年代久远,甚至于跨越国界,学生无法身临其境,也就无法理解作者当时的感受。如若借助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欣赏、体验、感知作品中作者寄托的情感以及文字所刻画出来的艺术形象。如在教高中教材中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课文时,学生们对标题都会存在疑问。“奥斯维辛”是什么?是人名还是地名?标题写了“没有什么新闻”,可作者为什么又要写呢?作者拟这样的标题不是错误的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层出不穷。语文教师就应慎重对待学生的问题。教师在解释奥斯维辛是德国纳粹在波兰最大的集中营的同时,可利用多媒体教具播放图片,对历史背景进行介绍,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突出德国法西斯的残暴罪行。再介绍学生观看有关的电影片段,如《辛德勒的名单》,使他们犹如身临其境,犹如亲眼目睹法西斯的残暴,激起学生的愤怒,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谴责,以及为有这样的一段历史感到痛心和悲哀。这就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对文章的疑问便可迎刃而解。当然,语文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具播放图片和影片片段时要注意,不能整节课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观看,虽然这样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也忽略了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二、朗读课文,传递情感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人们也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很多优美的篇章,它们都含有美的情感。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自身具备朗读的能力,用优美的语言朗读课文,打动学生,传递情感。语文老师的示范朗读尤其重要。

《子路》:“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句话虽然讲的是为政者,但同样适用在教师身上。历史上有这种情况:在政治或学术方面有权威性,即在社会上产生影响的人,他的举动乃至生活爱好,往往为人们所模仿而扩散开去,所谓上行下效。[1 ]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有重要的意义。如在教《雨巷》这一首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发挥示范作用,注意音量、音调、音速,有感情地朗读,再让学生跟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戴望舒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作者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

三、启迪学生进行想像,引入文中的意境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创造了很多美好的意境。教师可以启迪学生借助想像和联想,使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发挥想像,我们可以领略到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风光;感受曹操在《观沧海》中所描写的“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壮阔;体会杜甫在《望岳》中描写苍翠的峰峦延绵不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感受《斑羚飞渡》中,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悲壮,带给读者心灵的震撼。

四、师生交流讨论,准确理解文章的含义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以情动人的艺术。” [2 ]可见,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情感的投入,没有情感,就不能提高教学的艺术。情感的表达方式因人而异,但最重要的是真情实意。教师强烈的情感,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开启学生感情的门扉。当然,教师的这种感情必须是真挚的,只有真挚的感情才是感人的。

教师除了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以真情去打动学生,也要注意看待问题和沟通情感需换位思考。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差距,语文教师往往是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成人的要求去制约学生。中学生本身的逆反心理较强,他们都还只是未成年,或者是在生活知识方面不如成年人。如果师生间没有进行情感交流,没有换位思考,会因为立足点的不同而产生分歧。一旦产生所谓的“代沟”,师生之间自然有了矛盾,这是教学的大忌。要克服这些问题,教师要把自己换位成学生,换自己为未成年,换位思考,这样可以使语文教学趋向于人性化、人文化。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中学语文教师已不再只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也应注意价值观和情感的培养。教师通过课堂上的情感教育,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篇(5)

B.喜看杏坛添秀色,乐闻木铎振新声

C.架集古今书万卷,柜藏中外帖千函

D.藏三代甲骨魂宝,萃千秋金石精华

2.这是《南方周末》为宣传自己而作的一幅广告宣传图片,请你根据这幅图片补写一句立意鲜明、符合该报纸定位的广告语(不超过6字),并用简明得体的语言解读这则广告词的内涵。

广告词:《南方周末》,

内涵:

3.钱钟书对翻译有如下形象的表述:翻译的最高境界是让原作“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请你将钱钟书的话用平实的语言重新表述。(不超过30字)

答: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这是一首白居易于邯郸驿舍中思家的诗,但诗人没有说自己如何思念家人,而是想象家人如何思念自己。清代学者浦起龙评价这种诗歌手法说:“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

请借鉴这种手法,写一段表达你自己某一种情感的文字。要求:(1)有描写和抒情;(2)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生动;(3)不少于150字。

答:

5.《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有这样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在德军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在怒放。”请发挥想象,刻画“雏菊怒放”的场景。

要求:(1)侧重场景描写和细节刻画;(2)要有一两句画龙点睛式的议论;(3)运用对比手法和拟人的修辞手法;(4)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准确、生动;(5)不少于200字。

答:

6.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然后写出三个关键词。

今天中国独特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直接源于“”以来的民族生存危机。在开放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不但摆脱了民族生存危机,而且成为全球化竞争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中国。这时的爱国主义应当注入新的因子和意识,它不再是封闭的、种族的、排外的,而应当具有理性、深沉的意识,即开放的世界观、积极的进取心、普世的价值观念。

答:

7.请点评下面这则新闻。要求:观点明确,不超过60字。

篇(6)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精髓,也是投身于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教师的追求。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很多教育工作者都为之付出了艰辛努力,也结出了累累硕果。如山东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河北衡水中学等,都提出了自己的改革理念。各地改革口号不同,形式不一,但也殊途同归。我所在的湖南永州地区,有名的是马坪学校,而在永州地区的南六县,则是以宁远县的四环节高效课堂为先驱。应学校要求,对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加以研究,以解决目前的种种困境,下面我将教学过程中的亲身经历与大家分享。

一、创设情境

我曾有幸到课改学校祁阳四中观摩学习,听的是一节语文课――《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授课教师精心准备的一组幻灯片,清晰地反映出当时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种种惨状,同时也映衬出现在奥斯维辛外面凄凉的场景。一切都在告诉学生,这里曾经发生的种种恐怖故事,学生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个个感同身受,仿佛回到了二战时期那个恐怖的集中营里,课堂的气氛营造得很好……坐在教室后面的我,也被深深地吸引和震惊了。

在众多可供选择的情景知识中,精心设计,灵活运用,对新课的推进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时候同一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情景知识。如我在《铁盐和亚铁盐》的教学过程中,创设了几种不同的情景。

案例1: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人体血红蛋白中含有Fe2+,如果误食亚硝酸盐,会使人中毒,因为亚硝酸盐会使Fe2+转化为Fe3+,生成高铁血红蛋白而丧失与O2结合的能力。而服用维生素C能使Fe3+转化为Fe2+,可以缓解亚硝酸盐中毒。

问:利用所学知识,你能从这段材料中得出哪些结论?

案例2:偶然有学生问:“老师,贫血是因为缺铁引起的吗?医生叫我多吃动物肝脏和红枣、核桃、紫菜等食物,有道理吗?怎么才知道这里面含有铁元素呢?”当时想,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何不把这个问题拿到课堂上来探讨呢?因此我设计了几个问题:食品中的铁元素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呢?如果是以Fe2+或者Fe3+的形式存在,你能想办法来检验它们吗?有学生就跃跃欲试,说用KSCN溶液和氯水就可以了。我赞赏地点点头,继续问:“等学完这节课后,你们愿意去实践一下吗?”学生纷纷点头,马上有学生高声提问:“老师,您可以告诉我们怎么得到样品吗?”“当然可以”,于是我把方法说了,接着又说:“但是首先得学会怎么检验它们哦,所以大家还要先学会这节课的内容。”很明显,这种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非常感兴趣,当堂课效果很好。后来,学生真的去做了,而且遇到的问题很多,都来找我讨论,我动员他们到网上查阅资料,最后问题得到解决,非常圆满。

二、解读目标,提出任务

目标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二是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的基础目标,两者结合而拟定。课堂教学中,明确告诉学生本节课要掌握的内容和要完成的任务不仅仅是让教学更加有计划性,也让学生学完后可以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信心都有帮助。

三、自主学习引导

自主学习是四环节课堂模式中的重要环节,是真正留给学生自学和思考的环节,但是缺乏引导的自主学习,很可能沦为简简单单的看书现象,不能把握有效知识。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不能忽视。

教师引导作用的体现,很大的工夫在导学案上面,精心设计的自学提纲,这是提高自主学习效果和针对性的基础。

四、问题探究引导

合作探究环节是四环节模式下最核心的部分,大体上可以分为问题的提出、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展示反馈、教师点评几个流程。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参与教学过程,参与知识探究过程的重要活动,能否有效组织,取得实际效果,还得看教师怎么引导。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交流的对象,在学生的展示环节,要做好裁判的角色,更要做个好的听众、观众,还要做个有心的听众或者观众。教师要努力把课堂打造成学生展示的舞台。

五、总结知识,当堂检测

教学模式只能说大体上一致,可供参照,却不能完全相同。具体的课型,不同的内容,都决定了我们上课的形式可以千变万化,可是教学的思想却相同。

一种教学模式的创立,从提出到实践,到完善,需要很长的过程。能坚持做好,能做到极致,就会有成功的一天。对于课改,我们重任在肩;对于我们的四环节教学模式,我们更责无旁贷,经过很多人的努力探索,我们一定可以看到成果。

参考文献:

篇(7)

前言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之前运用精彩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但是,在目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导入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使课堂导入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不利于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高中语文课堂导入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导入与教学内容无关

这种现象容易在新教师的身上发生,有些教师由于刚才大学毕业,缺乏语文教学经验。急于把大学时学到的导课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刻意追求导课的新奇独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形式,没有理解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课堂导入的作用和意义,没有将课堂导入的作用发挥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会认为课堂导入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没有关系,就不会认真的聆听教师的讲解,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

(二)教师对课堂导入不够重视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都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学习任务过于繁重,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光是追赶课堂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就已经心力交瘁了,将精力主要放在了语文知识的讲解和教学重点的分析上。对于课堂导入环节,教师用简单的几句话就带过了,有的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甚至没有进行课堂导入环节,直接开始语文知识的学习,这种状况普遍存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认识到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对课堂导入不够重视。

二、高中语文课堂的课堂导入方式

(一)利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的时候,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先讲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然后由故事引出教师将要讲述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当然,教师的投入才能引发学生的投入,所以教师应调动情绪,用动情的语言进行传达,才能更好的收获效果。

比如,在学习《琵笆行》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播放《高山流水》这首乐曲,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音乐氛围。然后,教师给学生讲伯牙与子期相遇的故事,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此时,教师及时的进行课堂导入:“本文的作者白居易遭到贬职时也如伯牙一样寂寞,为流落他乡不被人理解而忧愁,就在此时他遇到了知音,从一曲琵琶中听到了弹奏之人与他相同的际遇,为弹奏之人的弹奏水平所折服,那么白居易的知音究竟是谁呢,他为谁写了这篇《琵笆行》呢?”通过课堂导入及时地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到课文中,有效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利用影视作品吸引学生注意力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接触到电视剧、电影等影视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影视作品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让学生理解在易水送别时,荆轲说出“凤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心情,对荆轲的感情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在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因为这篇文章描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对对待战俘所犯下的罪行,教师可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进行课堂导入。题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优秀应试作品有很多,《天堂之路》、《战争中的女人》、《兵临城下》等都能让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教师让学生观看这一类的电影,让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加深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明白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什么新闻。教师让学生在课下观看影视作品,或者是在课堂上播放电影,通过电影中的某些画面或者片段,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三)利用对联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书写对联,让学生理解课文。对联是中国特有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学生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对联,但是在书写对联的时候却不知道如何下手。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前布置预习任务,然后进行《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的学习,教师书写上联:“纫如蒲苇,勇兰芝抗婚赴清池;”让学生对出下联。在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再对学生对出的对联进行分析,从句式、内容、平仄的能够多个角度来解析,评选出对的最优秀的学生。通过对联的书写进行课堂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概括能力和仿写能力。

结论

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课堂导入的途径十分丰富,在生活中发现的亮点,或者与别人交谈时听到的某一句话,都能够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引入。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将课堂导入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让课堂导入服务于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入的过程中,要注意将导入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8)

《语文世界》杂志社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

《语文学习》编辑部 《语文月刊》编辑部

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

2.承办单位:《语文世界》杂志社北京80中

3.时 间:2008年10月10日~12日

4.地 点:北京80中

5.会议主要内容

(1)中心议题:探究语文教学模式,培养新型语文教师。

(2)专家报告:温儒敏(北大中文系主任、教授,“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

钱梦龙(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3)第三届“四方杯”语文课堂教学能力展示大赛

参赛选手及课题

初中组:李志龙 陕西西安高新一中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刘卫东 河北保定育德中学 《木兰诗》

陈爱民 湖南长沙六中 《傅雷家书两则》

李爽 福建厦门双十中学 “电影人物赏析”

姜露 贵州双口县三中 《观舞记》

曹文静 安徽马鞍山十六中 《老王》

陈峰 河南南阳十三中 《囚绿记》

赫飞虎 云南红河州开远五中 《金色花》

王立鹏 北京101中学 《夏》

黄穗远 广东广州二中 “课外阅读指导”

刘爽 北京80中 《我的叔叔于勒》

高中组:王丰松 湖北荆州中学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张一鹏 山西阳泉一中 《我与地坛》

于扬 江苏扬州中学 《想北平》

陈双黑 黑龙江哈尔滨一中 《烛之武退秦师》

薛善忠 山东济北中学 《米洛斯的维纳斯》

钟群 四川成都树德中学 《我若为王》

焦忠民 海南海口双岛中学 《兰亭集序》

吉林长春二中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余伟 浙江温州四中 《听听那冷雨》

陶红艳 北京56中 “写作指导(辩证分析)”

贾小林 北京80中 《记念刘和珍君》

篇(9)

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根据赏荷的顺序,就能理出文章线索:出家门――走小路――观荷塘――观四周――回家门;这条线索很清晰,而实际上文章中还隐含了一条线索,即作者的情感: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这才是作品真正的主旨,只有抓住了这个线索才能知道文章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想要寻求精神的解脱和自由而又不能的苦闷心情。这样一来,文章的基调就可以确定是苦闷的,语调要较为平静,语速要慢,停连和轻重音的处理要放在具体的句子中体现。

篇(10)

教师要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便于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对于学生与教师关于教学内容的不同见解,教师要发扬民主教学精神,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保护学生思考的独立性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与学生的经验、情感和想象力有关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和掌握,而对于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需要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延展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语文水平,将学生灵活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以利于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协作性的小组探究学习活动。教师对于学生的合作学习,要担负起自身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的责任,帮助学生顺利的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例如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角色的分配工作,创造适宜讨论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学习讨论的结果给出中肯合理的评价等。同时,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时候,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让学生从学习讨论中体验到满足感和成就感。

二.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乐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信息资源丰富的现代社会,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多写多练,并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例如教师在讲解《祝福》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针对造成祥林嫂悲剧人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探究,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和总结,最终得出造成祥林嫂悲剧人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封建礼教的迫害,使祥林嫂精神上受到了压迫,为其悲剧命运埋下伏笔;周围民众的冷漠愚昧,麻木无情导致了祥林嫂精神上受创,使其悲剧命运不可逆转;祥林嫂严重的迷信思想禁锢了其精神,是其悲剧命运的罪魁祸首。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讨论探究,学生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认识,已经从鲁四的嫌弃、婆家的无情和“我”的无能等表面原因,深入到对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和人物性格等方面原因的思考,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效果。教师培养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有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就会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水平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篇(11)

朗读能力是学生的一项基本语文能力,也是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基本功。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而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忽略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认为朗读高考不考,训练学生默读重要,且能节约课堂时间,于是,任性地扼杀了高中学生的朗读能力发展。殊不知高中阶段,学生的模仿与纠正能力较强,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训练,能够满足学生未来交流的发展需要。比如学习《赤壁赋》时,如果简单地让学生朗读文章,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无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教师如果能以口语训练为抓手,利用多媒体的音频,先听后读,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情感基调,有效地融入情境。学生通过模仿,朗读能力能得到提高,学习兴趣能够被激发,教学效率能够得到提高。朗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众所周知,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高考成绩,也能反映出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获取更多的资源与信息,获得阅读的愉悦感。然而,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引导学生看题、默读文章、讲解答案。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大幅下降,且产生阅读疲劳。如果以口语教学为突破,让学生在读题之前多朗读几遍文章,学生能有效地理解文章。比如讲《六国论》,教师可以在学习课文前,先让学生进行有效朗读,这样学生能对文章整体上有一个把握,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得到提高。在教师讲解文章时,学生就能更好地投入到课堂中来。朗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得到提高。在常规的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利用作文在高考中所占的分数让学生关注写作,课堂上除了分析题目就是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偶尔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学生没有丝毫的写作乐趣,只能感受到一份压力。教师如果能够通过有效的口语训练,让学生说自己想说,多朗读一些优美的文章,就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最终利用口语训练,促进学生写作思维的完善。比如在讲解《故都的秋》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口语训练的方式让学生以“家乡的秋”为题,说说关于自己家乡的秋,分享自己家乡的美景以及自己对家乡的印象。学生在说的时候,生发出写作兴趣,这样学生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写作。

二、多管齐下,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朗读能力的提高完全取决于口语教学的有效。它可以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并使之序列化。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课前小训练

教师每天可提前布置2名学生做好准备,搜集口语素材,利用新授课前5分钟复述或讲述。材料内容可以是小故事,可以是励志名言,也可以是感悟、体会等。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给了学生材料积累的可能,也是对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很好的方式,同时也顺应了新课标自主、合作的理念。

2.专题口语训练

人教社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在“表达交流”板块中专门安排了“演讲”“辩论”“讨论”等口语训练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板块,安排专门时间,使学生全体参与其中,或探究或搜寻,或组织或预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组织能力。

3.编演课本剧

选取一些经典篇目,如《雷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湘夫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等,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既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4.巧用课后练习

新教材设置了诸多此类练习,如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说看到这幅图时的心理”,小说《林黛玉进贾府》“以话说宝玉为题,说说你对这一人物形象的看法”,诗歌《琵琶行》“找一些中国古典名曲,配乐朗诵这首诗,配乐时注意音乐与诗意的协调”,科普作品《宇宙的边疆》课后练习“请你做解说员,向大家介绍一下地球的情况”。落实这些要求是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口语训练的一个有效途径。

5.强化竞赛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