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创业问题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1-02 14:29:3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创业问题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学生创业问题论文

篇(1)

崔常艳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Young Elite Teacher Project)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YETP1939。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如

何解决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指出了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典型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对策以期帮助有志创

业的大学生成功创业。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问题;对策

 

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难题的一

条有效途径,日益受到社会与学校的关注与重视。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非常普遍。在我国,大学生创业比重低的基本原因在于大学生创业面临很多难题。

 

一、大学生创业的内涵

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成立活动组织,利用各种资源,提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是就业

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创业者不但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而且还主动地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而大学生创业则是狭义范围的创业,即大学生如何创办企业。

即大学生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建设现状,根据国家有关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要求,通过所学的理论和技能,发现和捕捉市场商机、创造出新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

值的过程。通俗地讲,大学生创业即大学生自谋职业,将知识产品推向市场,开办企业、开创事业的活动。

 

二、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创业的浪潮中,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选择创业的比例还是很低的。大学生创

业有“三高”特征:高难度、高风险、高不确定性,这“三高”合为“一高”就是:高失败率。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既有大学生自

身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及政府政策的原因。

 

(一)只想不做,缺乏创业勇气

近年来,为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许多大学生在接受采

访时都流露出创业的意图,但真正付诸行动的人并不多,创业者数量明显偏少。面对就业压力,多数大学毕业生主观上希望通过

自主创业来体现自身价值,可面对风险,又缺乏足够的勇气走上创业之路。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学生毕业时想的还是如何进入

机关、 事业单位和知名企业, 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往往在家待业。

 

(二)创业心态浮躁

有些大学生有创业激情, 但是对创业期望值过高, 好高骛远。想到一个自认为可以发展得很好的项目,就渴望马上能带来很大

的收益,大学生创业者的心态较为浮躁。这种浮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资本的要求高、偏乐观;二是没有准备好就开始创

业。有些大学生对社会和个人乃至家庭都缺乏一定的责任感,务实精神相对缺乏;对于挫折的承受能力也不足,没有过多的心理

准备去承受挫折, 遇到困难就放弃, 没有足够的韧劲去坚持创业。

 

(三)创业资金缺乏

目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创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创业的门槛不仅在于个人能力,还在于它需要投入

资金以启动项目。虽然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但缺乏资金积累、创业经验不足、信用程度受限等种种因素导致了大学生创业资金

不充分,这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限制条件。

 

(四)创业经验不足

有关调查显示,2013 年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为 5%,远低于发达国家 20%的水平;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 2%—3%。我

国大学生创业率与创业成功率之所以呈现“双低”态势,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学生创业风险过大,导致创业失败。而根据创业风

险的分类,主观创业风险即大学生创业者与创业团队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是创业风险中最为重要的风险。而大学生创业者与创业

团队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的根源在于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创业经验不足一是表现为缺乏一定的市场意识。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

生,市场观念淡薄,容易忽视市场的需求。二是表现为没有足够的管理能力。虽然很多大学生在校都担任过学生干部,管理过一

些团队,但是企业和学校不同,如果把学生时代的管理经验运用在管理企业上,则明显不适用。此外,大学生执行力尚待提高,

实践经验不足,在短时间内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甚至导致管理混乱。

 

三、解决大学生创业难题的途径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需要政府、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各自发挥作用,形成合力,才能更好的解决大学生创

业难题。

 

(一)政府层面

政府要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方面的职能是要秉承“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制定鼓励创业和支持创业的公

共政策。政府要完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法规。大学生创业政策法规涉及教育、科技、人事、计划、财政、金融等诸多部门,

这就要求政府做好统筹和协调工作,制定统一的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政府还可以联合各方面力量拓展大

学生创业的融资渠道,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等,从而使大学生创业融资多元化,解决大学生创业面临资金缺乏的难题。

 

(二)高校层面

高校要重视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建立新型的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应该包括理论课程体系的优化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的完善。各高校一方面需要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创业教育教学效果。另

一方面,应该因地制宜,以各自的创业教育资源为基础,构建新的应用型的创业人才的培育模式,如加强校企联合模式,学科工

作室模式,参赛项目模式等,将创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三)大学生自身

大学生自我创业的关键还是在于大学生自己。现代大学生要逐步树立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观念,要勇于承担风险。要有勇气通

过创业实现理想与价值。大学生创业还要以良好心态为基础,从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在创业

过程中认清形势,冷静面对,控制好风险,争取成功。

 

篇(2)

二、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切实解决创业资金困难

1.健全融资政策,解决创业资金需求目前针对大学生创业资金不足的优惠政策主要体现为向大学生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政府贴息扶持及创业资金等方面。但由于贷款申请审批手续复杂,政府贴息扶持也仅面向微利项目,因此,实际获得贷款的人数并不多,资金规模也不大。至于申请创业资金,我国大多数各地政府都根据中央文件的要求设立了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创业基金,但由于各地财政支持力度并不高,与资金的实际需求相比差距较大。以吉林省为例,2009年吉林省启动了大学生科技创业引导资金项目,当年共有38个大学生创业团队提出申请,但通过审核的只有19个。尽管自2009年以来,吉林省已累计为高校毕业生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3174万元,省政府于2011年专门设立了创业专项资金8000万元,2010年用于支持大学生创业园区的创业资金3800万元,但这对于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资金而言仍是杯水车薪。为解决此问题,除了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同时降低大学毕业生申报项目的门槛,力争将更多的毕业生全部纳入扶持范围。此外,还应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探求更多的资金支持方式。可以考虑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民间风险资本参与大学生创业。如2009年,徐州市成立了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徐州市风险投资公司”首期,资金额度为5000万元其中市财政局投入200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投入风险资金。

2.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税费减免力度在现有税收优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企业所得税的减免额度,延长税收减免年限的同时拓宽税收减免惠及的行业范围。税收的优惠可以从企业所得税延伸至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此外,也可以借鉴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促进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国家在鼓励创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主要以所得税为主,具体优惠形式往往不局限于一种或两种,而是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通常以间接优惠为主,同时辅之以直接优惠。直接优惠方式表现为定期减免所得税、采用低税率等;间接优惠方式通常包括加速折旧、投资抵免、费用扣除、亏损结转、提取科研开发准备金等。

3.强化政策的连续性,将各类优惠贯穿于创业的始终创业活动是一个长期、持续的系统性过程,而针对创业的各类优惠政策,都仅服务于创业初期,这使得各类政策在执行中严重缺乏长效性。企业在设立之初会面对很多困难,但是随着经营活动的开展,企业在成熟和壮大期间也将迎来更多的挑战和风险。对于缺乏管理经营经验的大学生而言,更需要能够贯穿创业活动始终的扶持政策。这类政策应当包括新企业经营风险保障、新企业发展再投入优惠等。

篇(3)

从1999年清华大学承办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届,每届比赛吸引了全国千余所高校参加,参赛学生达到数百万人,以“挑战杯”为龙头,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普及程度也日益提升。2004年,SYB在中国高校推广,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联合发文,决定在全国37所大学进行以SYB为中心的创业教育。2005年,KAB创业教育项目在中国生根。2010年,教育部成立了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了以高教司、科技司、高校学生司、就业指导中心联动的创业教育机制。2011年以来,全国有近50万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有12.34万高校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以创业教育较为发达的浙江省为例,截止2010年全省高校开展各类创业培训570余场,参与学生57700余人次。39大学生创业活动日益增加,创业教育的普及范围日益扩大的现实要求创业教育本身的多元化发展。

(二)创业教育形式的多样化需要多元化主体参与

如果以2002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为起点,我们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仅有12年的发展历程。纵观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从最初引进国外的竞赛方式开始。如今,各高校纷纷成立创业学院(如黑龙江大学、温州大学等)、未来企业家俱乐部(浙江大学)、创业教育和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等,以“挑战杯”、“赛伯乐杯”、“昆山杯”等为代表的创业计划大赛层出不穷;“天使基金”(上海)、“创业扶持基金”(武汉)等社会资本不断涌入;“创业与企业家精神教育研讨会”(2003)、“优秀民营企业家创业讲堂进校园”(2005)、“浙江大学紫金创业论坛”(2009)等创业交流活动先后开展。

二、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多元主体参与的特点及其启示

创业教育诞生于美国1947年迈尔斯•梅斯在哈佛大学第一次开设课程“新企业的管理”,标志着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诞生。

(一)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多元主体参与的特点

1.政府发挥强有力的主导作用,创业教育实现网络化覆盖。20世纪80年代美国颁布了《贝多法案》,鼓励社会各方力量支持创业培训和小企业孵化。1953年,联邦政府成立了中小企业管理局,并在1958年被美国国会确定为“永久性联邦机构”,这些强有力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机构设置为美国创业教育的整体推进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此外,美国政府专门设立了国家创业教学基金。可以说,创业教育已在美国形成一个相当完备的社会体系,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

2.非营利组织积极参与,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完善。成立于1992年的考夫曼创业领导中心是众多非营利组织中的代表,其经营理念是“为创业者提供充分的知识和资源,并且鼓励创业者回报社区与社会”,涵盖了小学到大学的所有阶段,很多世界权威的大学生创业研究数据均来自于该中心。较为典型的非营利组织还有创业家学会、智囊团、家庭企业研究所等。

3.社会力量与学校力量相互融合支持,创业教育整体氛围浓厚。在美国约有1176所社区学院,大多数社区学院提供的课程包括有关商业的信息课程。有些社区学院提供了小商业、写商业计划或者创业精神方面的课程。社区学院把为了促进劳动力提升而提供教育机会视为自己的天职,创业课程或小商业课程旨在帮助个人建立适合他们自己才能的小商业。

4.高校主体作用发挥明显,创业教育资源丰富。美国高校不乏创业教育成功的典型案例,百森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被无数学者所研究,在此不予以赘述。概括而言,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功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专业化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广阔的校企合作平台;高效率的技术转移中介。

(二)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在西方的经典文献中,创业又被称作“企业家精神”。从广义上说,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养成“企业家精神”的过程。而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传统观念中一直将创业教育视为“精英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

1.重新审视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纵观美国等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不难得知,创业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培养创业家,那样只会使我国的创业教育进入“功利化”的恶性循环。创业教育应该更多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虽然我国高校接受创业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但接受创业教育的人数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创业教育不应该简单地为了增强学生的创业意图,而应该定位在如何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自身的创业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环境和客观环境,评估自身特质与创业活动的匹配度。

2.优化创业教育的知识转化机制。创业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多的应该是实践的体验和实战能力的提升。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都有过在高新技术企业从事创业活动的切身体验,他们在过程中经常引入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将创新和创业的思维更多地转化为创业的具体项目和实际行动。

3.积极构建创业教育的多元化体系。我国的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应该更多地置于广阔的社会发展大背景之下,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发展创业教育。虽然高校是创业教育的主阵地,但我国大多数高校还是较为封闭的组织,很难实现创业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只有充分调动政府、社会、高校和非营利组织等社会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实现创业项目、创业资金、创业人才、创业平台和创业信息的资源共享,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创业教育多元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三、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顶层设计不够,创业教育难以形成系统

教育部虽然确定了9所高校作为我国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但整体力度依然不够,缺乏全局性和整体性的创业教育发展规划,导致各个地区创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的创业教育还没有纳入全民教育计划内容,还游离于“正规教育”之外,缺乏相应的学科支撑和课程体系,这往往使得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后劲不足。

(二)社会整体支持不足,创业教育文化缺失

由于受中国传统社会“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对创业教育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鼓励创新、接受失败、容纳失败的文化氛围缺失。虽然政府对于大学生创业在银行贷款、场地租赁、费用减免等方面有众多的鼓励政策,但审批难、落实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加大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风险成本。

(三)高校依赖性较强,创业教育主动性不够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作用发挥不明显。缺乏独立创造性,缺乏统一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培训师资标准、创业教育评价与反馈体系等。一方面,高校创业教育只是通过讲座和创业计划竞赛等表面化的操作,缺乏学科和理论知识体系的教育和研究;另一方面,创业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对于什么样的才是成功的创业教育、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对于学生创业素质的提升是否有效等缺乏相应的衡量标准和反馈机制。

四、推进创业教育多元主体参与的政策建议

我国高校自1997年正式开展创业教育至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考夫曼基金会对中美大学生的调查显示,美国大学生中想创业的人数达到70%,实际创业的人数占到20%,而中国大学生中,想创业的人达到80%,但真正创业的只有0.01%。要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大学生创业的能力,就必须从政府、社会、高校、非营利组织等多方面入手,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一)政府完善规章制度,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机制

政府在创业教育的整个系统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1.不断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体系。政府不仅要从宏观性的战略层面提出指示性的要求,更要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全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实地调研,及时修改不适宜的规章制度;重点抓好相关政策的落实行和可操作性,避免让政策流于形式。

2.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良好的创业环境需要健全的社会信用保障体系,创业大学生往往社会经验不足,很容易上当受骗。各级政府应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对背信弃义的违信行为的处罚力度,保障创业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3.推进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创业教育要想整体推进、形成氛围就必须引导全体社会转变“铁饭碗”的传统思想观念,改革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薪酬体系、聘用管理、选拔制度等,引导年轻人投身到创新创业、创造社会财富的伟大事业中去。

(二)社会广泛参与,提供广泛的社会支持体系

1.改变传统的社会评价标准,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目前社会各界往往以“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评价一所高校好与坏的重要指标,这些评价标准明显与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是不符的,创业文化的缺失不仅埋没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斗志,也对具有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的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创业教育要想真正发展下去,必须团结一切力量,在整个社会孕育出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

2.整合社会各方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各种中介服务。创业教育的成功需要其他支撑服务体系的互动与配合,比如:各方组织机构(如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资质评定机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等)、非营利组织、项目基金、新闻媒体等,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担保基金、小额贷款、创业实务指导以及创业能力提升等服务。

(三)高校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

1.加强课程体系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美国等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创业教育经验告诉我们,课程体系和师资力量是高校创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要努力开发适合我国本土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衡量标准,借鉴国内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先进高校的做法,统一研究,整体部署。高校应加强创业师资培训投入,大力引进具有实战经验的人才,避免“游击战”式的创业培训,推进创业教育的有效、落地、可持续发展。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融资;问题;对策

尽管大学生创业的外部环境良好,但根据最新的数据资料显示,现在大学生创业占整体毕业生的比重并不高,创业的效果目前来看也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其失败的原因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大学生创业的资金问题没有解决。因此本文拟通过分析目前大学生在创业时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改善的建议,以期对提高大学生创业有所裨益。

一、 大学生创业融资现象分析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以下这几种:家庭亲戚朋友借款、银行信贷资金、风险投资等。

首先,家庭借款是大学生在创业中最先选择的一种融资方式;其次,是通过商业银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但就中国目前的发展状况,家庭借款对大部分的大学生来说都是杯水车薪,而此时银行贷款和其他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的贷款所起的作用很小,并且风险投资在我国基本处于发育阶段,这些都是融资的巨大阻力。因此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创业融资方面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

二、 大学生创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

1、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

尽管各省市政府部门、教育部门、高校以及相关组织和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创业资金、税款、场地、咨询、指导、实训等方面的优惠、照顾和培养,有的高校还为在校大学生创业开设保留学籍的绿灯,但是,还存在一些实施性细节漏洞和人为设置的门槛。如无息贷款和税费减免程序繁杂,让不少学生畏难却步;宣传不到位,好多学生对相关政策已一无所知。这些都导致了大学生自主创业困难。

2、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过于单一

融资渠道制约着融资方式,大学生创业者的主要融资方式是人脉借款,真正从事创业的大多是家庭条件差的没有背景的学生,而他们从家庭和亲朋好友处获得的资金支持是十分有限的。目前国家虽然设立了小额创业贷款,其数量和支持对象也是十分有限的。而且这两种方式都带有强烈的援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创业者的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却带来了更大的经营风险资金供给数量的限制,遏制了创业企业的成长步伐。

3、大学生有关融资的自身准备不足

从大多数大学生对创业融资的预期成效选择中我们可以发现,一部分大学生也是抱着急功近利的态度,他们大多数并未做好创业是一个艰辛的过程的思想准备,只是一味想着最后的成功对创业融资的预期成效要求过高,会加大他们在创业中遇到难题时的挫败感从而打击其坚持奋斗的决心一部分大学生对创业融资预期成效要求过低,这使得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容易因为一些小的成果满足,进而安于现状,错失良机。

4、所创办的企业规模小,信誉等级低

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创业时所办的企业一般都是小微型企业。而小微型企业由于本身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不足,也不大可能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再者,小微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固定资产比重通常较小 ,金融机构出于对于风险的考虑,一般不愿意提供贷款。

三、解决大学生创业融资难的对策和建议

1、逐步完善制度供给

政府社会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国家和政府为支持大学生创业融资,为其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政府出台符合实际的创业融资政策,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服务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是合理优化政府优惠政策针对大学生创业问题,政府在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在加大政策落实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合理性,以避免过度地支持导致大学生进入公平市场竞争的环境出现高度的不适应性,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其次,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加大对创业资金的贡献度在提供贷款时,尽可能简化程序,完善制度,树立一定的标准。

2、提升大学生所创立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对于创业主体来讲,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是解决融资困难最主要的手段。首先,创业企业应该逐步完善自身财务体系,有条件的企业,应该逐渐从做账转为由专业财务人员管理企业财务,并力求能够在申请贷款时提供完整的财务报表及相关财务资料,以提供给贷款机构参考,减少信息不对称性,赢得银行信任,获取贷款;同时,企业应该积极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积极配合贷款机构进行尽职调查,且切不可将贷款用于放贷机构允许一味的投资项目,唯有与银行等相关贷款机构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才可能降低企业负债融资的成本,发挥财务杠杆效应。最后,创业企业管理者也必须意识到过多的应收账款会占用企业本就紧张的流动资金,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即控制赊销比例,并加大催收账款等工作的力度来为企业争取现金流入,从而减少自身的资金缺口。

3、寻求合作伙伴,共同解决资金和经验问题

大学生要创业光靠自己的‘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常言道,一个好汉三个帮。只有合作的团队才能做出骄人的业绩。古往今来.许多人的成功都是众人合作的结果。大学生创业在资金筹集方面需要他人的帮助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自身财力十分有限,需要有能力的合作者来弥补财力的不足;二是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挫折,需要合作者的亲朋好友等外界支持以渡过难关;三是自己有弱点。需要互补型的合作者来弥补自身的缺陷。

4、学校在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加强对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目前现行的绝大多数学校的有关专业培养方案中,都还是比较关注于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往往疏忽了对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如果学校能在这些方面进行改善,无疑能对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作者简介:汪玉敏(1988-),女,江西赣州人,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吴冬梅(1988-),女,安徽合肥人,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江西 南昌 33002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040-02

我国在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理念,至此我国学者开始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究。到2013年,经过短短十多年研究,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从1999年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举行到2002年9所院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再到2013年大学创业园的蓬勃兴起、创业孵化基地的大力建设,充分表明国家、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创业能力培养。然而,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愈演愈烈,2013年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年”。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出路唯有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概况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很早就开始创业教育了,其创业教育发展较早且趋于成熟。创业教育发展迅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但在我国发展较晚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关于我国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方面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且主要集中在教育学界。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广泛关注,无论从发表的论文数量、研究的视角、研究的内容上都有很大的进步。

从相关的文献数量来看,与创业能力有关的期刊大约1200篇,其中优秀的硕士、博士论文近百篇。对中国知网五大数据库进行检索,输入大学生创业能力进行篇名检索,发现从1992~2013年总计1077篇,其中1992~2001年29篇,2002~2006年214篇,2007~2013年923篇,其中优秀博士论文2篇、优秀硕士论文36篇。可以看到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尤其是2007以来数量迅猛发展。

从研究的角度来看,集中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有些学者尝试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创业能力,为研究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供新的视角。

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范围较宽泛,但集中于探讨大学生创业能力理论(包括内涵、意义、作用、模式、关系、原则)、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在1077篇论文中85%为上述内容的研究,其他方面的研究占15%。

二、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创业能力概念研究

国内现在对创业能力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表述不一,因此关于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也不统一。

郁义鸿、李能志总结的创业教育的概念比较有代表性:“创业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发现和捕获商机,将各种资源组合起来并创造出更大价值的能力,即潜在的创业者将自己的创业设想成功变为现实的能力。”①

高桂娟、苏洋认为“创业能力是创业主体所拥有的利于创业成功和创业企业成长的技能和能力的综合”。②

徐兴海认为“创业能力是创业者能根据市场规律和现代生产、服务活动的规律,自主进行创业项目的选择和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的综合能力。包括认识市场的能力、现代管理经营能力、自主创业能力”。③

2.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及作用研究

学者们分别从国家角度、高等教育角度、高校角度、大学生角度阐述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刘颖在《浅议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中认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以及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杨金焱、费世淼在《新时期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与培养》中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是高教改革的新目标,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3.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学者提出的模式研究较抽象,操作起来具有一定难度。

段美、欢佩俊、赵亮亮在《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对策研究》中提出了“四方位包围循环模式”,“四方位”即个人和家庭、高校、政府、社会四个主体,其中个人和家庭是这一培养模式的基础系统,高校是指导系统,政府是支持系统,社会环境是协助系统,这四个主体相互循环作用。这是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徐晋、杨燕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桌”模型构建研究——基于独立学院的实证分析》中提到了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桌”模型的构建。“方桌”模型构建的理念是现代创业教育,为促进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的提升,在实施这一模型的过程中将构成“方桌”的创业课程、创业环境、创业联盟、创业孵化四个方面相互结合、相互作用。

4.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学者们主要从大学生、高校、社会、国家角度分析问题。

杨晓慧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瓶颈问题与策略选择》中认为当前在我国广谱式培养大学创业容易,开展专项性创业能力培养活动也容易,将高校内部创业能力培养自成体系也容易,但问题是:大学生创业能力个性化培养难,将创业能力培养活动与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相融合难,将创业知识内化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难,将高校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匹配更难。

曹娟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困境及对策》中提到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限制、高校教师队伍水平的局限和教学的滞后、传统文化的作用和社会认同的缺失、国家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等方面使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培养陷入困境。

5.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途径探究

学者们主要从高校角度、大学生高度、社会角度及政府角度来探究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策略。

李蕊、郑炳章、赵磊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研究》中认为可通过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环境,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刘艳在《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中详细阐述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并且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一靠创业教育,二靠创业实践。刘艳认为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重视创业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二是深化创业教学改革,优化创业教学环境,具体措施有加大课改力度、培养师资队伍等;三是利用社会资源,重视创业实践。

6.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

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实证研究方面,目前较少研究。因此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同时实证研究更具针对性,可与当地创业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联系,极具研究价值。

任婧在《山西省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中对山西省高校1200 名在校大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运用SPSS对有效问卷统计分析,得出了山西省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创业的意愿,进一步分析现状原因,提出对策。

陈华强的《基于Timmons模型广州高校学生创业能力现状研究》也是针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实证研究。研究的对象是广州高校大学生,以Timmons 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从机会识别、资源整合、团队管理三个维度总结创业能力现状及突出问题,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三、对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的述评

近几年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文章数量颇多,但是从总体来看还存在不足。

1.概念界定不明晰

对创业能力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没有统一权威的定义,学者们对创业能力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对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没有统一的说法,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创业能力影响因素没有深入探究。

2.研究的内容过于狭窄,并且理论研究偏多,实证研究少,典型性研究几乎没有

过去的研究集中于创业能力的理论阐述,缺少体系的研究,如最重要的资金支持体系、政府支持体系、环境支持体系、高校支持体系、家庭支持体系等的研究。实证研究非常少,期刊网上仅有少数几篇为实证研究,东部实证研究较多,中西部实证研究更少。另外,几乎没有典型性研究。大学生即使对创业有极大的兴趣却无从下手。另外,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往往与社会对高等创新型人才的实际需求脱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业能力培养的实际成效。

3.专题性的研究少

目前仅有的专题性研究几乎是空白,只有少数几篇从女大学生创业能力、高职生创业能力、地方高校大学创业能力进行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专题研究。

4.研究角度比较单一

大学生创业能力视角集中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领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进一步研究创业能力的概念,从多学科多视角阐述创业能力的内涵、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比较研究法,开拓创业能力研究的范围和体系,多领域、多层次、多视角分析大学生创业能力,既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角度探讨大学生创业能力,也可以从经济学、管理学角度探讨,或者全面结合探讨,加强专题性的研究,注重实证研究,为高校、政府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提供全面系统的可行的理论指导和建议。

注释:

①郁义鸿,李志能.创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②高桂娟,苏洋.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概念与实证[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5)

③徐兴海.适应时代需要-培养创业能力[J].职教通讯,1999,(5).

参考文献:

[1]刘颖.浅议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J].职业教育研究,2009,(9).

[2]杨金焱,费世淼.新时期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与培养[J].教育探索,2010,(12).

[3]段美,欢佩俊,赵亮亮.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对策研究[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9).

[4]徐晋,杨燕.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桌”模型构建研究——基于独立学院的实证分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5]杨晓慧.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瓶颈问题与策略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

[6]曹娟.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

[7]李蕊,郑炳章,赵磊.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2).

[8]刘艳.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J].江苏高教,2010,(3).

[9]任婧.山西省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2.

篇(6)

大学生

创业教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043-05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作为区别于课堂教育的实践活动,是对课堂教育的丰富与延展,通过创业教育实践可以使大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和体验创业整个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可以说,创业教育实践已成为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核心路径之一,承载着拓展高等教育格局、开拓就业创业市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产学研一体化、高校与社会互惠共赢双向互动等重要使命。因此,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研究现状

关于创业教育实践内涵的理解,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首次提出了“事业心和开拓教育”的概念,后来被译成“创业教育”。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对教育进行时代反思和未来展望,依据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阐明教育的长期目标和哲学基础,并就如何从根本上改善教育质量提出对策性建议。经过讨论,会议拟定了题为“学会关心”的总结报告。该份报告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提出全新理念:学习不单纯是一种认识和反映,而是一种活动,学习者应成为活动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懂得了什么,更要着眼于他们能干什么,学习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应能引导出相应的行为。①这种让学生在“干中学、做中学”的观点,为创业教育实践的发展和研究奠定了早期的研究基础。随后,我国与印度、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及日本等9个国家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亚太地区组织的“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教育联合革新项目”,并在此以后开展了创业教育实践并积极深入地开展起了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活动。②在早期探索中试点院校开展了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开设了创业方面的课程,并激励一批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取得了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创业教育及其实践的最早经验。经过20余年的推进与发展,我国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对其实践层面的理论研究还很薄弱,已成为制约创业教育长远发展的短板,还未形成科学的、系统性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具体研究现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现有出版的研究著作看,学者彭钢1995年编著的《创业教育学》一书,是现有相对较早且从学理层面对创业实践活动进行系统阐述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之一。书中将创业实践活动看作是“创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之间质的区别,成为当前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观点之一。学者李时椿等2004年编著的《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一书从创业教育的概念体系人手,介绍了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以及百森商学院等典型模式,重点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以及高校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全书内容宽泛,涉及主题较多,但对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高校开展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院校实践的典型模式等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随后,教育部高教司2006年编写的《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一书,是现有相对较早且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关于创业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与研究的著作。该著作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两个部分。理论篇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阐述了创业教育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并对创业教育的概念、目的、特点等进行了阐述;实践篇以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的9所创业教育试点学校为案例,介绍了它们在过去几年开展创业教育实践的经验和特色。此后,学者席升阳于2008年出版了《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的著作,相继一些学者也出版了系列关于国内外创业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等方面的著作。如学者徐小洲与叶映华编著的《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梅伟惠编著的《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牛长松编著的《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李志永编著的《日本高校创业教育》,候慧君、林光彬等编著的《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蓝皮书》,以及继2006年后教育部高教司于2011年编著的《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经验汇编》等著作。它们可以称之为当前我国对国内外创业教育实践进行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但也仅将实践层面的研究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关于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涉及很少且并未形成系统和体系。

其次,从现有发表的研究论文看,学者李政等人的《地方综合性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学者王永友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基本框架构建》、学者陆芳萍和吴静的《构建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分层分类菜单化教育体系的实践研究》以及学者周青的《共青团组织构建一体化青年创业实践体系实证研究——以宁波大学为例》等论文是当前对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具有一定指导价值的代表性研究。这些论文从不同视角对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特别是关于“分层次、分阶段”等观点的提出,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及其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此外,学者徐健和吴如林的《以实习基地为载体构建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一文强调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加强对职校进行创业教育的指导和研究。该文指出:依据职业教育以实践性为特征、以训练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教学要求,确立了以生产实习基地为载体,在不同类型的基地建设中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等内容的创业教育实践。该文在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面给予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但该文的不足是仅限于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学者舒铁等人的《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一文结合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发展现状,就高校创新创业管理机构建设、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提高、学生实践开展、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创业资金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总体来说,当前我国关于创业教育实践层面的专题化、系统化的阐述,体系化的构建的研究论文成果极为鲜见,大多数研究是将创业教育实践作为文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探讨,且在现有的论文中发表的期刊层次较低,多为省级期刊。

通过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精确查询(查询截止时间为2012年6月10日),分别以“创业教育”并含“实践”、“创业教育”并含“实践体系”为题名,以年为单位,即从2012年到2011年,以此类推对每年发表相关论文情况进行了查询(具体见下图)。

从上图中我们发现:1915年至今,以“创业教育”并含“实践”为题名的论文共有356篇。从1998年始,关于创业教育实践方面的论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特别是从2007年始呈多倍增长的趋势,近五年半发表的论文数量占总发表数量的87%。随后,我们又以篇名为“创业教育”并含“实践体系”为题名进行查询,从2000年至今仅有5篇论文。综合相关研究数据和研究内容等因素的分析表明:我国创业教育实践的发展和创业教育实践的研究正在兴起。但相关研究论文总数还相对较少,且高质量论文和高级别期刊论文极少,研究层次不高、深度不够。

第三,在近些年的创业教育实践研究当中,实证调查类的研究和以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方式的系统研究开始涌现。首先在实证调查类研究中,有的结论指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拓展创业实践新思路,强调了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有的研究结论则对我们进行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提供了参考依据与启示。其次,一些学者以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方式对创业教育及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如余瑞玲在其硕士论文中强调了创业教育要多样化,要满足学生的共性和个性需求,要考虑大学生的专业差异和个性差异等问题。王树生在其博士论文中对创业教育及实践问题,特别是对中国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等内容进行了概述。以上这些方面的研究对于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起到了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现状

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创业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其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事件来看,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要从清华大学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开始追溯。1998年5月,清华大学举办了中国最早的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竞赛期间,学校还组织了形式多样的讲座、培训和创业沙龙,对普及创业知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1999年,由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北京成功举办,竞赛汇集了全国120余所高校近400件作品。大赛的举办在全国高校掀起了一轮创新创业的热潮,孕育了视美乐、易得方舟等一批高科技公司。2000年,共青团系统组织的创业计划竞赛在全国开始普及。应该说,从1998年开始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和深刻影响,不仅充分证明了创业教育实践的重要价值,而且极大地推进了国内创业教育及其实践的长足发展。可以说,在世纪交接的时刻,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已开始形成一股热潮,并注定在新的世纪里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从2002年开始,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进入了政府引导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试点推进、项目引入与政策支持“三位一体”齐头并进的工作格局。

首先,为扩大高校创业教育的范围,进一步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在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上,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2002年4月,教育部选择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9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引导试点学校通过不同方式对创业教育进行实践性探索。2008年,教育部又立项建设了30个创新与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随后,教育部高教司将试点经验汇总整理,分别于2006年和2011年公开出版了《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和《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经验汇编》两本创业教育实践经验总结方面的著作。这一时期,各高校系统梳理了自身开展创业教育实践的形式与内容,为创业教育实践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

其次,2004-2005年,由政府主导的创业实践教育项目SIYB和KAB等被引入国内,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迅速的推广与应用,为传统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项目化、模块化、系统化运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006年,由国家14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业能力。这一政策文件的出台,强调了创业指导与培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为各类创业实践教育项目的普及与推广提供了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第三,在2008-2012年教育部陆续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等4份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专项文件中,有3份明确强调了创业教育实践的重要性,并分别从教学原则、活动开展、项目推进和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为创业教育及其实践全面系统的开展与落实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总体来说,1998年-2012年这十余年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及其实践正在全面深入地推进,试点院校及部分重点大学以其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及其活动形式,对创业教育实践进行了全方位、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诸如清华大学的“创新环”模式、黑龙江大学的“三创”人才培养模式、中南大学的“八化”人才培养模式、温州大学的“三级联动”学生创业实践等特色模式,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系统化构建、科学化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

篇(7)

[2]占江.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12):113.

[3]赵志伟.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就业政策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5).

[4]武文韬.经济新常态下优化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创新环境问题分析[J].创新科技,2015(08):73-75.

[5]陈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10):44.

注 释

[1]人民网河南分网:

[2]占江.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12):113.

[3]赵志伟. 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就业政策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5).

[4]赵志伟.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就业政策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5).

篇(8)

 

一、前言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政府、高校、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大学为平台建设孵化创业基地,培养创业人才,可以鼓励大学生创业,对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培养青年人的创新精神和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浪潮中,鼓励大学生创业能培养青年人的创新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业激情,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高校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和完善教育体系。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是创造性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尝试,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它通过为大学生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通讯、网络与办公方面的共享设施,提供系统的培训和咨询毕业论文怎么写,以及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持,降低大学生创业企业的风险和成本,帮助初创阶段或刚成立的新创企业成为能够独立运行并健康发展的企业。

我国部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在促进大学生创业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管理模式上仍处于不成熟阶段。

我国教育部、科技部于 2001 年首批批准成立和认定了15个国家级大学创业孵化基地。其中,合肥大学创业孵化基地按照“政府引导、多元集资、市场运作”的模式实施。安徽省政府设立合肥大学创业孵化基地工作指导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对创业孵化基地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并且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由省科技厅、教育厅、中国科技大学等 5 家单位共同投资发起设立合肥国家大学创业孵化基地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合肥大学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主体。

例如:江西财经大学的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2007年9月成立以来,入驻学生企业32家,实现销售收入75万元。作为江西省首个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孵化出了年营业额达100万元以上的学生企业。

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2009年12月18日,浙江某校学生创业实验基地正式启动,该校花园东门部分商铺已开发作为创业基地前两期用房,选拔优秀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免费入驻“学生创业实验基地”。

浙江某校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于2009年4月启动,总建筑面积1700余平方米,经合理规划、布局及分割,共划分了29个房间,其中一间设为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站,由该校和工商局婺城分局共同提供创业指导全程服务,其余均作为学生的创业场所,免费提供给该校学生创业团队使用。

二、现状扫描

(一)良好的运营状况

1.盈利状况

盈利状况良好。在接受调查的项目当中,有9%的项目取得了每月5000元以上高收入的成绩。而且在前三期项目的调查对象中,并无团队属于“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中”的情况。较多的团队收入属于1000-3000元这个水平。但是处于“无盈利,收支持平”的团队也占了将近27.3%的比例。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前三期的创业项目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项目管理制度基本健全

在接受采访的团队中,100%的项目人员表示店里目前的管理制度基本健全,日常工作能够得到有效地开展,但是由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考虑到自身学业等因素,相关的管理条例还需要不断的完善,由此可看到该校学生的工作协调和制度管理的能力是比较强的。

3.资金周转状况良好

资金周转状况属于良好的项目团队占总数的81.80%毕业论文怎么写,说明团队在总体上在资金周转这一方面的工作处理是比较妥当的,剩下的资金周转状况一般的团队表示只是偶尔会出现紧张的状况,但是这个问题通常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4.项目之间交流情况

创新创业基地具有作为企业孵化器的功能,而在培养各个创业团队,将其引进社会的同时,也是在培养大学生的收集市场信息、资源、并且能够与人合作交流方面的能力和开拓精神。单是“各扫门前雪”的作风,并不能够达成这个目标,因此,各个项目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是值得我们去调研和探讨的。

5.创业与学业

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进行创业活动,该行为对他们的学业所造成的影响是我们需要调查研究的关键,下图既是项目成员们心目中“创业对自己学业的影响程度”与他们实际的智育成绩之间的关系:在浙江某校创业孵化项目中的队伍成员里,智育成绩保持良好的学生占总数的71.40%。总体的学业成绩是令人满意的。

在班上智育成绩好的同学认为“创业对学业影响不大”的人占总人数的71.40%,而在班上智育成绩一般或者是较差的同学认为“创业对学业影响不大”的人都只占总人数的14.3%。可见,智育成绩不好或者较差的同学会把成绩差的因素归结到受创业的影响中来,而成绩好的同学则不会将创业和学业两者放在一起考虑。盈利状况每月在3000元以上的团队成员的智育成绩都属于较好者,这在所有智育成绩不错的学生当中占有42.9%的比例。

由此说明,项目经营状况好的成员并没有因为创业而影响或耽误学业。项目成员在创业取得优秀成绩的同时,也是能够兼顾好学业的。

(二)经营困境

1.项目团队组员选择欠妥

因小组成员构成不合理,如同学院同专业的学生组队的情况,导致课时一致,经常无法安排人值班。能够达到每天安排人值班的项目组占总数的54.5%,其余的小组则是属于“偶尔无法开张”和“经常无法开张”的状态。

2.基地场所人气不旺

浙江某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是学校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创业精神而为经过选的创业团队免费提供的创业场所(水电费自付),但是由于场地位于丽泽花园(居民住所)附近,人气低,较为冷清,因此,众多项目至今都没有比较充足的客源,宣传工作也难上加难。这个情况对前三期创新创业孵化项目的运营状况多多少少产生了一些影响。

我们了解到,81.8%的项目成员认为“基地人气不旺”的状况对项目运营的影响很大或是有一定影响。仅有18.2%的成员认为该情况对项目的运营状况没有影响,所以增添基地人气也是创业基地建设的内容之一。

3.对创业理解的偏差

在被调查的所有的团队中毕业论文怎么写,100%的经营者都认为学校应该尽量提供业务的机会给他们。而不是考虑去主动联系学校的各个业务主管部门,依靠自身的营销能力和项目竞争力主动地开拓业务生意。并且认为基地人气不旺的状况对项目营业影响很大。这个观念显然与学校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初衷不相符,学校的意图是通过免费提供创业场所和相应的管理和指导从而培育出“企业家”,而非商店“老板”,坐等生意。我们应该要明白到,创业团队对学校的过于依赖是不利于该项目的成功孵化并走向社会的。

4.自信心欠缺

对于本项目的营销能力和项目竞争力自评的调查当中,有将近一半的团队表现出了自信心欠缺的弱势。在营销能力自评中,占总数46%的团队认为自己项目的营销能力一般,而在项目竞争力自评中,有占总数45.5%的团队认为自己项目的竞争力一般。可见,他们对项目的自信心总体上来说是有所欠缺的。

(三)项目盈利影响因素分析

1.创业培训

“创业培训”是团队项目是否盈利以及盈利多少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被访问的所有团队中,成绩最好的两个的项目(每月盈利5000元以上)里德成员都表示曾经参加过创业教育和培训。而对于没有参加过培训的6个团队中,其中的5个队伍取得了较差的成绩。在“暂时没盈利,收支持平”的盈利状况不理想的3个团队中,其中有两个团队的成员均表示没有接受过创业方面的培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创业教育和培训在创业的实践中起到的作用是直接的而且是影响较大的。

2.营销方式

除了创业教育以及培训的因素,依靠主动开拓业务为经营方式的项目能够获得高收入。在所有团队中,成绩最优异的“每月可盈利5000元以上”的项目都采取的是“主动开拓业务”的经营方式。但是,属于“收支持平”情况的3个项目,也是采用“主动开拓业务”的经营方式,说明这种经营方式的不稳定性。而采取“靠熟人介绍”等保守、常规的经营方式,收入情况则比较稳定,每月的盈利状况均属中等水平。

3.团队成员心理状态

项目需要取得好成绩,团队成员的自信心也是一个有力的助推器。不过,他们的自信心也只是建立在以往成功的经验当中的,所以不难理解,对自身营销能力和项目竞争力信心强的团队往往是取得高收入的项目。而对自己没有自信的团队通常是盈利状况一般或不好的情况。

4.经验总结环节

能够取得好成绩的项目都是对业务经常进行经验总结的团队。

我们可以看到,成绩最好的两个项目都属于“经常召开经验总结会议”的类型。事实也证明了,只有经过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有助于该项目在营销能力、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的提高。而偶尔或是很少进行经验总结的项目成绩总是一般。

三、对策试探

(一)有效开展创业教育毕业论文怎么写,培养正确的创业意识

大学生创业基地是学校为有创业意图的学生建立的一个创办企业提供服务的组织,高校在校园内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应从根本抓起,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从入校起重视创业,把创业作为一个人生选择,而不是因为找工作而去创业,不得已而为之。并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创业,培养正确的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能,鼓励他们创先争优。

大学生有较好的自身素质和专业知识储备,但是还不足以做好创业项目;有实现自我价值迫切需要,但是缺乏实现的条件和能力。有效地开展该校的创业教育不仅是系统地将理论基础传授给创业的大学生们,同时也努力提高创业者创业的品位和技术含量。同时能够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进而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计划性和有效性,增加成功比例。开展创业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未来世界的适应,还可以让更多的同学系统地学习掌握创业的理论知识,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到自主创业中来。创业教育的成功开展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未来企业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二)加大创业基地的资源支持

作为培育“未来企业家”的学校的目标,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该具有以下功能:一是提供创业孵化场地和基本办公条件;二是协助孵化企业办理成立公司的相关事宜;三是提供管理咨询、会计、法律等咨询服务等等。

因此,除了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的场所之外,浙江某校在基地建设中可考虑提供培训、管理咨询、项目申报与有关认定、投融资、对外交流等服务。也可聘请相关方面有资深指导经历的老师为专门的创业基地建设指导老师,及时为各项目指点迷津,一同探索师范大学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之路。

(三)规定项目成员的组成结构

吸收以往的经验教训,以后为了项目的正常运作,有效解决困扰团队成员的店面值班问题,在选拔创业团队以及项目的时候,应该将团队组员的构成情况作为考核的一个指标,并且有不同学院不同专业构成的团队更加具有活力和学习能力,对团队的创业目标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四)开展师生合作新模式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培养建设途径毕业论文怎么写,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在有指导有计划的实践中来完成。在当前浙江某校教师参与积极性较高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当中的师生互动模式,以老师的构想为主导,学生通过实践事先规划好的方案,在比较科学的理念指导下开展创业行为的方式,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少走弯路,也给教师们一个创业实践的机会,对师大的文化建设也可起到助推作用。

(五)发挥“大学科技园”作用

大学园区普遍聚集了丰富的知识资本,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试验基地,掌握着大量的科技成果。学校也应该发挥“大学科技园”的主要作用,即为大学生把科研成果转化为高新技术企业。利用大学的人力、技术等资源,形成市场化的企业孵化器。培育更多有前景、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提高学校人才的创新能力,最后进行企业孵化,推向社会。

师范类大学,也可利用学生“师范技能强”的优势,鼓励学生开办补习班、辅导班等发挥师范技能的项目,这样便可以将专业学习和创业理想兼顾起来。

参考文献:

[1]单晓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策略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07;

[2]张庆祝.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理论初探.辽宁教育研究,2007;

[3]何勇.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战略模式初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篇(9)

近年来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中悄然兴起,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不但给全社会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给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道路。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enterpriseeducation)这一全新教育概念。指出创业教育对于培养个人的首创和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等技能非常重要。我国的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末,作为国家“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的教育联合革新项目”,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司“劳技处”牵头,成立了该项目的国家协调组进行教育的实验和研究。2005年8月,KAB创业教育项目引入我国。

然而,人口大国所有的现阶段社会就业难问题,向新生的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发起挑战,由于起步晚而落后西方诸国的现状,也增大了当下高校界创业教育模式向适应社会经济体制的教育理念、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的压力。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仅1.6%的人自主创业。与此同时,大学生创业者中,名牌大学生比例小,本地大学生比例小,只占所有创业大学生的1%~2%。与此同时,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之弊端也先后浮出水面。

一、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不足和经费紧张阻碍了高校进一步开展创业教育

在师资方面,首先,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专职人员比较缺乏,不能够满足创业教育教学的需求。据调查,在我国二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41%的高校既没有专职教师,也没有兼职教师,34%的高校创业教育教师由校内就业工作人员、学生工作人员、经管学院老师或外聘教师兼任,仅有25%的高校有专职教师。而专职教师的队伍大都是“两课”教师、政工人员、学生管理人员等转行而来,普遍存在着创业实践经验很少,对创业教育规律把握不够,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较差等问题。

其次,创业教育师资数量不足应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有序开展,需要有足够数量的教师队伍做保障。在各大高校中,由于老师的缺乏,仅有少量高校开设了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部分高校甚至从未举办过创业知识方面的讲座或是竞赛。

第三,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当中,具有心理学、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等专业背景的综合性人才比较缺乏。清华大学教授张健、姜彦福和林强指出:“创业是一个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现象,不同学科都从其独特的研究视角进行观察和研究,这些学科包括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而从调查研究中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中,超过半数的教师专业知识背景为其他学科,其次为教育学,拥有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背景的人相对较少。

第四,创业教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比较薄弱。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加强了对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其中还涌现出一批科研骨干,但是总体上这支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还很低,科研成果较少。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的数据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从2000年到2010年创业教育教师每年在全国各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数量,虽然有了较大的增加,但是大部分论文质量不高,内容大同小异,缺少创新,缺乏较深入的理论探索。另外,关于创业教育的实践方面的论文更加匮乏。

第五,许多高校创业教育的老师缺乏创业经验,很难给学生有效的创业指导。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需要授课教师拥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讲授技能,更应该具备扎实的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在对教师参与学生创业活动指导的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虽然众多高校均以不同的形式开展了各种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但大学生真正将创业计划转换为创业实践的比率不到10%;任课教师能真正定期指导学生创业活动的比率不到13.2%。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改革创业教育教学方式,加强创业实践,创造性地组织和开展创业活动,使大学生真正走向自主创业的道路,是指导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关键点。

经费紧张的原因是目前高校普遍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财政性投入和学校自筹经费对创业教育的支持有限,而且社会投入也因为创业教育的回报存在周期性长和不确定性等问题而积极性不高。

(二)政企对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薄弱使得大学生创业实践不足

虽然创业教育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仍然是“走过场”居多。学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式的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建构起来,大学生创业缺乏相应优化的机制和环境。

首先,学校内部的文化氛围、培养目标、激励导向、评价体系都未能向创业素质培养倾斜,其次,社会传统文化惯性给大学毕业生在创业的人际环境上带来了负累,社会对创业的态度未形成支持、鼓励的氛围,这些外部环境因素对特别需要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的大学毕业生存在较大负面影响;再次,对于政府层面,虽然个别的地方政府在税务、工商、贷款给予创业大学生提供了一定的优惠政策,但由于大学生并非我国现有创业大军的主体,这些政策只是短暂的、非普遍性的,带有很多附加条件的,另外我国的企业制度、人事制度、投融资制度上也很少见有对大学生创业的特殊政策,总之,目前还没有形成一整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法规。

二、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育工程,需要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创业环境。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专业、明确地方向指导

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高校自身应加强对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通过定期选派教师参加国家及省里组织的有关培训,或到企业单位挂职锻炼,选拔与培养一支善于实施创业教育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主动参与创业教育。通过高校主动向校外各界聘请专业人士担任兼职创业教师,与高校教师合作讲授创业课程,以此提高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从而提供创业教育的质量。

(二)寻求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深度合作,缓解经费紧张问题

为弥补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师资和资金不足的困境,应广开门路,主动寻求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一方面是引进政府人员、社会创业指导与咨询机构等介入到高校的创业教育与指导之中,由专业人士、专门组织和专门的机构进行专业化的服务和咨询,实现创业教育与指导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实现创业教育社会化、专业化的新模式,以此解决高校创业教育师资不足的难题。另一方面,高校主动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尤其是在创业培训方面,可以与政府部门共同组织或者主动承办的形式,以此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校的创业教育存在的资金问题。同时高校应以积极主动开拓与企事业单位在创业教育中的合作,鼓励企事业单位以不同形式参与和投资高校的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2]张宏军,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对策

[3]施永川,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4]刘晓,黄勇明,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

[5]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6]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研究

[7]严毛新,高校创业教育的两难选择及展望

[8]左殿升,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9]李晓峰,王斌,郑洪燕,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篇(10)

上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10年毕业生超过630万人,2011年毕业生更是达到660万人。大学生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项措施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创业教育已经由少数高校的践行逐渐成为社会的呼吁、政府的要求和大学教育的指向。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主体性教育,积极地适应社会转型,加强对新时期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从注重知识向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转变,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主体性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新时期,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我国高校由于学校自身发展的历史传统、专业优势及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承担的任务不同,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上都有自身鲜明的特色。但毫无疑义,社会主义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有其内在的共性,即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才培养问题,学生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主体,紧随着国内外社会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更注重以生为本,即从只注重传授课程基础理论向培养学生能力转变;从单纯的应试教育向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变。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在社会历史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术界也越来越重视从主体性教育理论视角来研究学生的教育问题,从教育目的上来说,主体性教育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要转变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我们倡导以生为本的主体性教育,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创造潜能,勇于将学科理论知识创新性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出既有健全人格,又有社会竞争能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

二、主体性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许多高校引入了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实践内容,但从学生主体性视角来看,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依然存在诸多不足。

1.主体性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理念缺失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缺乏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全面系统的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虽然国家教育部于2002年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九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借鉴国外大学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尝试探索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方法和发展模式,并逐渐在其他一些高校推广。但是到目前为止,不少高校创业教育流于形式,甚至“有名无实”,创业教育的思想与理念还没有融合到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之中。忽视对大学生主体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没有明确的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以一些笼统的“就业教育”课程知识取代创业教育,大学生的创业社会实践活动得不到系统的指导,还处在一种为大学生就业找工作,找出路的阶段。

2.大学生创业主体意识不强

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庸之道”,“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思想影响,许多大学生习惯于墨守成规,安于现状,从众心理较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缺乏冒险与开拓精神。同时受多年来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多数大学生认为大学四年只要遵守校纪班规,各门专业课程考试合格,顺利拿到学位与毕业文凭,走出校门后能够在理想的城市找到一份待遇适合的工作,就算圆满完成了读大学的使命。只有眼高手低,到处碰壁,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才想着去创业。大学生群体中的这种把自己定位为求职者,而不是工作岗位创造者的从众心态,导致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思进取,不注重主动培养自身的创业能力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对自主创业缺少自信,缺乏强烈的主体创业意识和创业欲望。

3.主体性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改革滞后

主体视野下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需要通过创业课程来实现,创业课程的设计也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现在我国还没有在所有高校中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仅在部分高校进行了试点,许多高校将创业教育课程简单的理解为就业指导层面上,只是利用就业指导课来进行创业教育,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多由就业指导教师兼任。这些教师绝大部分没有受过系统的创业教育,缺乏创业实践经历和经验,不熟悉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市场经营,在教学中更多倾向于理论说教,“是一群没有创业经历的人在指导一群没有创业欲望的人”,课程教学对学生缺乏系统性、针对性。有的高校偏重于在创业技能上做文章,与学生基础知识教育脱节,使得创业教育脱离了学科专业优势的有利依靠。由于人的创造性不像具体技能那样靠经验传授,没有科学的创业课程体系,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教育,学生就很难在校园内形成创新创业的浓郁氛围,也无法全面提高自身的创业素养。

4.主体性视角下大学生创业环境缺乏

从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历史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开始于创业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科技创新项目”、“挑战杯”等关注的是少部分人的骄人成绩,而非普遍性的创业教育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因为诸多条件限制不能参与其中,极大挫伤了部分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目前,我国学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尚未构建起来,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评价体系、师资激励措施尚未向创业教育倾斜,加之创业实践具有一定的风险,学校看不到预期效果,更难以从资金和场地上给予支持。对于政府层面,虽在工商和税务方面对高校创业大学生有一些优惠,但各地在人事制度、投资融资制度、企业管理上对大学生出台的特殊政策还很有限。社会文化传统依然是首先就业,实在找不到工作就待业,从没想到自己还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所有这些现实的情况使得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缺乏良好的环境。

三、主体性视角下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的途径

“主体性教育对人的发展影响不仅是连贯和系统的,而且其在个体主体性的维系、巩固和强化方面也有特殊的价值”。针对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有重视对学生的主体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才能在更高层次上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并最终使学生形成较高的创业素质。

1.转变教育理念,以学生主体为育人目标

创业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创业教育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让大学生从被动的就业观念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首要的问题是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高校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确立以“育人”为目标的全新的创业教育定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新精神。我国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填鸭式教育”存在重灌输,轻探索;重共性,轻个性;重服从,轻民主等不足。严重影响了新时期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抑制了好奇心和创造性,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想象力贫乏。因此,高校在创业教育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着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敢于正视创业实践活动所面临的风险,通过主体创业教育,挖掘大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建设创业师资,科学构建创业教育课程

高校创业教育是一个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一支高素质的创业师资队伍是推进高校创业课程建设落实的关键,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成功实施的保障,对高校现有的创业或就业指导教师,要加大培养力度,注重教师创造思维的培养,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更注重创业教师的企业经验、实践指导能力。积极聘请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风险投资家等兼任创业教师,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视角与成才之路指导大学生创业。

同时,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亦是创业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是顺利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目标的前提条件,也是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核心部分。因此,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依据年级学生特点及对创业的认知程度,构建由浅入深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真正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知识培养融入到大学教学规划中。由于创业教育具有典型的跨学科性,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需要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和规划,不仅要把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教学之中,还应重视学科的互补和教学的综合性,注意把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引入其中。还要求研究者对相关政策规定和制度安排有一定的了解,将“创业挑战赛”,“创业计划”,“创业案例模拟”等活动灵活穿插,形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操作性强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创业教育不要求打破现有课程设计,更多的是在主体视野下结合专业课教学,通过渗透、结合、强化的方式,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

3.培养创业能力,搭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创业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活动,创业教育没有万能的模式与方法,多样化的探索才是创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技能,离不开具体的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对创业教育进行多样化的探索。用实践教学强化创业能力的培养是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创业教育经验,实践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受到实践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主体教育理论下学生主动的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获得创业技能,积累创业经验的基本途径。在大学创业教育体系中首先要搭建校园创业实践活动平台,开展科技创新与创业教育等活动,举办创业论坛,将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和丰富多彩的创业竞赛等第二课堂相结合。其次,在校园外则可通过学校多渠道联系社会资源,签约大学生创业基地,建立创业教育服务网站,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在资金、场地、设备等设施上对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指导和扶持,培养学生风险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在实践的磨练中成长。

篇(11)

 

 一、引言 

最近几年,我国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就业问题自然成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高校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乎社会和谐、民心稳定的大事,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和解决就业,是当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手段,这在当前总体就业形势紧张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也相应持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为592万人,2010年已经达630万人,而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除了没有相应增长,反而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也将造成现有岗位的严重流失,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二)创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同时也带来创业的机遇,正所谓“危”中有“机”,危机孕育着机会。创业可为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创业往往具有就业的“倍增效应”,新创的企业通常具有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有利于拓展就业途径。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意愿低,缺乏对创业教育的认识 

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虽然国家及各省市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来支持大学生创业。然而,在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很低。美国大学生毕业的创业率为20%,中国大学生的创业率不到1%。同时,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也非常低。 

(二)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即使是在高校创业教育较为成熟的美国,也依然存在着相关师资不足的问题。相对于美国著名的大学而言,中国的高校普遍严重缺乏那些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的师资。这就导致了国内大学目前在开展创业教育和研究方面的能力不足。 

(三)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缺乏有机结合 

实施创业教育的高等学校,有的是以学校的理论教师为主,同时聘请校外的一部分兼职教师,有的是临时组织起来的一些教师,或者是相应的科研机构组织实施创业教育工作。这些教师专业化能力不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达不到有机结合;所实施的创业教育,没能实现系统化,达不到创业教育的目的。 

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一)对于大学生来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要积极转变就业思想,树立创业观 

大学生自我创业的关键还是在于大学生自己。现代大学生要逐步树立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观念,绝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社会在进步、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到处都存在着竞争,同时也存在着机遇。人们只有不断增强自主意识和应变能力,才能赢得主动,最大限度地发现和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 

(二)对于高校来说,“该出手时就出手”,积极引导,改变教育模式,培养创业人才,加强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校在大学生自我创业中所起的作用和所能提供的服务是多方面的,包括创业指导、资金落实等,但其主要角色是提供比较规范、适用、系统的创业教育。 

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在校期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学习知识、全面提高素质,在踏实学习的基础上创新,在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创新基础上创业。 

(三)对于政府来说,“扶上马,送一程”,政府扶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资源 

政府可以从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制定扶持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对相关的行业或企业,既要给它们政策,又要给它们责任。对实施创业教育的高校给予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