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护士三查三比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35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53-02
加强查对制度是医务工作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防止减少医疗差错事故发生的主要手段。作为十三项核心制度之一,查对制度也是护理管理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认真执行查对制度不仅是手术室护士的职责,而且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应严格执行如下查对制度:
1 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是由具有执业资质的手术医师、麻醉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分别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共同对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等内容进行核查的工作,是手术室查对制度中的重中之重。
1.1 麻醉实施前由麻醉师主持,三方按《手术安全核查表》依次核对患者的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情况、手术部位与标识、麻醉安全检查、皮肤完整性、静脉通道建立情况、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皮试结果、术前备血、假体或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等内容。
1.2 手术开始前由手术医生主持,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标识并确认风险预警等内容,术前物品准备情况由护士执行并向医生和麻醉医生报告。
1.3 患者离开手术室前由巡回护士主持,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实际手术方式、术中用药、输血的核查、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并确认患者去向登内容。
1.4 三方确认后分别在《手术安全核查表》上签名,以上步骤依次进行,不得提前填写。
2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三查即给药注射处置前、中、后查,七对即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方法、时间。
手术室用药相对简单,一般常规用0.9%氯化钠维持静脉通路,疗区带来的术前用药多是抗生素,护士用药前除进行三查七对还要询问试敏结果,注意检查药物有无变色、混浊、沉淀,如标签不清、过期失效、瓶口松动、瓶体裂痕等均不能用。核对无误给药后要询问并观察患者的反应,若有不适及时处理。
3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我们的手术室时使用层流洁净的手术间,对无菌操作的要求与疗区相比相对要高。术前铺无菌器械台时,所备的用物(无菌敷布包、手术器械、一次性手术用物)须逐件查对灭菌时间及失效期,保证有效期内使用。包装是否完整,布类敷料还需检查是否潮湿,3M胶带灭菌标志是否合格,包内灭菌指示卡是否符合标准,操作时不能跨越无菌区。
4 手术中物品的清点查对
手术开始前由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及手术第二助手共同清点器械、敷料、缝针数目共2次,巡回护士将数目准确记录在清点记录单上,术中临时增加的器械敷料应及时补记。当关闭体腔或深部切口前、缝合至皮下时、手术结束后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应逐次清点器械、敷料、缝针的数目与术前登记的数目核对无误,防止器械敷料遗留体内。手术结束,器械刷洗后应再次清点器械数目,以防器械丢失。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随意拿入或拿出与手术相关的器械和敷料。如遇特殊情况手术中途需要交接时,交接人员应现场当面交清器械、敷料、缝针等物品的数目,共同签名,否则不得交接班。
5 医嘱的处理
医嘱须经核对方可执行,手术室护士执行的医嘱一般都是术中由医生下达的口头医嘱,执行时护士应大声复述一遍,无误后方可执行。如使用毒麻药或抢救时使用抢救药须经两人核对,保留安瓶,抢救结束后补开医嘱。
6 术中输血的查对
6.1 取血前核对医嘱与术前血型报告是否一致,防止取错血。
6.2 取血时,在取血单上填写患者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血型、血量、诊断、取血量,与血库工作人员核对并签名,拿到血后还需核对采血日期、有效期、血液质量及血袋和输血装置的完整性。
6.3 输血时必须做到二人核对,一般由麻醉医师和巡回护士核对,首先是病例与配血单查对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科别、床号,准确无误后再将配血单与血袋查对,查对献血者编号、血型、血袋号、交叉配血结果、血量等,确保无误后方可输入。
6.4 如遇术中紧急备血,护士在采集血标本时,应核对患者与备血申请单及试管,在申请单和试管上签采血者姓名、时间。禁止同时采集两个病人的血标本。
7 手术标本的查对
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标本由巡回护士交由专人送检,普通病理标本则由器械护士保管,术后放置于病理柜中,每一个病理标本袋上标识清楚正确,手术标本从接收到送到病理科的每一个环节中,每一个责任人都应严格查对手术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科室、手术名称、病理名称及数量并签名。
7.1 护理体会 手术室是治疗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场所,人员复杂,各种意外情况多,因此必须实施有效的管理制度,认真落实查对制度,防止意外差错发生[1]。而手术室差错事故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只要我们严格执行好每项查对制度,各个环节层层把关,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就会大大提高手术室护理的安全系数,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从而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2]。
[摘要] 目的 应用品管圈,提高手术安全核查工作的执行力。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通过品管圈活动,分析手术安全核查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标准化流程的建立、专业培训及医院建立有效地监督处罚制度等手段,提高医护人员对核查的认知力。结果 使手术安全核查的执行力明显提高,由活动前的83.3%提高到9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品管圈活动有利于护理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值得推广。
[
关键词 ] 品管圈;提高;手术安全核查;执行力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a)-0173-02
品管圈是由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然后全体合作、集思广益,运用科学手段,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品管圈以PDCA循环法作为持续性质量改进的活动,针对问题采用分析原因,拟定对策的方法,更具针对性、合理性[2]。作为质量管理有效手段,品管圈已被国内各级医院所应用。手术安全核对制度由世界卫生组织于2008年6月倡导执行,2011年已成为我国“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的核心条款,要求强制实施。有研究表明,手术时应用WHO制定的手术安全核对表,可使手术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1/3[3]。手术安全核对制度是要求具有资质的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分别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前的三个时间节点,停下手中事物,专心对患者身份、手术部位等重点问题进行核查的工作[4],即所谓“Time Out”。我院自2010年实施手术安全核对制度以来,在实施上存在诸多问题,核对已流于形式。为提高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2013年3~6月手术室开展了以“提高手术安全核查执行力”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具体如下。
1成立QCC小组
2013年9月,手术室成立了圈名为“常青树”的QCC小组,挑选两名骨干护士担任正副圈长,护士长担任辅导员,10名各手术专科组长为圈员。所有人员全部为本科学历,平均年龄38岁。
2方法
2.1选定主题
小组采用头脑风暴法,在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中,按照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及圈能力,筛选出以“提高手术安全核查的执行力”为品管圈活动的主题。
2.2把握现状、制定目标
收集了手术室2013年7~9月共进行了4146例手术,对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前三个时间点的核查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并从核查的三方(即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和手术室护士)以及医院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用鱼骨图分析法,找出安全核查中存在的问题,详见图1。并确定目标为3个月以提高手术安全核查的执行力。
2.3制定对策及实施
2.3.1建立标准化核对流程 由于鱼骨图中,核查三方对核查时机及核查中承担角色不确切,所以急需要解决的是标准化流程的建立及实施。由圈长及辅导员负责,与医务科按照卫生部规范要求,并结合我院特点共同制定出安全核查的标准化流程,制作成流程图。并下发至所有手术科室、麻醉科。手术室将流程图粘贴于手术室医护休息室、护士站及办公区走廊墙上,加强宣传,提高医护人员安全核查的认知力。
2.3.2专业培训,职责明确 首先由圈长对所有圈员进行培训,再对全体手术室护士进行专门培训,培训内容为手术安全核查的作用、必要性,实施核查的三个时间点,以及手术室护士在核查工作中承担的角色等。科室还比照安全核查表的具体内容,逐项进行规范培训,杜绝在核查中出现漏填、提前及补签现象。手术医生及麻醉医生则由医务部组织,按照核对流程,深入学习手术安全核查实施细则,明确了核查中手术医生的主导作用,使核查工作中医生由被动转为主动。
2.3.3监督检查,惩处有力 由主管院长召开院医疗办公会,针对手术安全核查中的问题进行了纠正,并制定相应的惩罚制度。对未执行核查制度,以及因核查不及时,造成患者手术等待时间延长者,由手术室每月上报医务部,给予责任人相应的处罚。医务部也会不定期进入手术室进行抽查。
3效果评价
3.1提高手术安全核查执行力
根据计划3个月后对实施品管圈活动进行效果评价,统计了2014年1~3月共进行4419台手术,对活动实施后三个时间点的核查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统计,见表1。对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三方对安全核查的执行力明显提高。
3.2提高手术室使用效率
由于医院对首台手术核查时间进行了规范,为减少病人等待时间,要求医生8:00前进入手术间实施安全核查,缩短了首台手术开始时间。每个手术间首台等候时间平均减少25 min,按我院18个手术间计算,每日共可缩短手术间开放时间7.5 h,降低了手术室运营成本,提高了手术间的利用率[5]。
3.3提高了医患双方的满意度
通过手术安全核查流程的规范,使核查三方职责明确,确立了主管医生在核查中的主导地位,避免了原来因职责不确切造成医护间的推诿,加强了医护间的沟通与协作。同时由于首台手术开始时间的提前,使接台手术患者及医生的等候时间也明显缩短,医患双方满意度明显提高[6]。
4结语
通过医院制定品管圈活动标准化流程,进行专业化培训,同时对在手术过程中未执行相关核查制度或者核查不及时,导致延长了患者的手术等待时间,医院进行相关奖惩制度,对于后果严重者要进行严惩措施。在医院医务部的品管圈的定期抽查下,目前品管圈活动实施后的三个月内医院手术安全核查执行有明显提高,在品管圈活动后,手术安全核查的执行力度在麻醉前、手术开始前和离开手术室前已经达到99%左右。相比品管圈活动实施前进一步提高了医生的职业安全意识、医院的安全性预警措施,也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能。
本次品管圈活动,引发医院对手术安全核对工作的重视,解决了我院手术安全核查工作中存在多年的问题,在提高安全核查执行力的同时,也促进了核查三方医护的合作。通过本次品管圈活动,在辅导员及医院管理层的支持及帮助下,让科室护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责任心、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为进一步提升科室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
对于医生品管圈活动的实施,主要体现在患者手术等候时间方面,医生准时进入手术室甚至部分手术要求医生提前进入手术室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如此,也可以提高医院手术室的使用率,增加了手术室的开放率,缩短了大部分手术的持续时间,同时也降低了医院手术室的营运成本。
5小结
品管圈又以轻松愉悦的现场管理方式,使员工自发地参与管理活动而提升[7] 。在护理质量管理中开展品管圈活动,可倡导全员参与,使护士在质量改进中既是管理者又是实践者,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值得推广。
[
参考文献]
[1] 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
[2] 金静芬,陈水红,邵林玲,等,品质管理圈活动在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1):57-59.
[3] 吴富起,史真真,朱斌.手术安全核对制度[J].协和医学杂志,2011(4):390-392
[4] 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印发《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通知[S].卫医发[2010].41号.
[5] 焦艳京,魏彦姝.手术室护理时间利用的分析与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 2011.11(1):70-72.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278-01
引言
基层医院的门诊输液室的护士工作任务繁重,每天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患者,由于这些患者所需要的药物不同,或者是同种药物不同药名的新开发等,都给护士给药工作增加了风险性,临床护理中的给药问题是最为常见的三类护理风险之一,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门诊输液室护士用药的医生监护,实施了有效的管理对策,使护士用药的安全性明显提升,门诊护士用药的事故也得到有效预防。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通过对我院门诊输液室2009年6月-2010年6月一年中所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进行了分析,找出产生这些风险的原因,在2010年7月-10月在门诊输液室实施医生监护和适当管理对策,对这段时间内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通过对两组数据的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1.2 方法
1.2.1 对患者安全用药的监护对策:
(1)对输液室环境的监测,输液室的卫生一定要达标,做到定期消毒,消除所有的卫生安全隐患,护士要以认真、细致、热情的态度为患者服务,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在输液的过程中,注意帮助患者克服恐惧、焦虑的负面情绪,尊重患者隐私。
(2)将核查制度落到实处,门诊输液室护士因为面对的患者非常复杂,因此护士的工作也比较繁忙、琐碎,辛苦,这也是护士用药安全的隐患之一,因此,门诊输液室护士一定要具有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格遵守配药制度,将“三查七对一注意”逐项落实,值班医生要认真核查,严防因为护士的疏忽导致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目前,药物注射大多是联合用药,但有些问题给护士用药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比如,同一种药物换了新的名称,品种繁多的新开发药物等,这就要求门诊输液室的护士要及时学习和掌握各类新药的特性、禁忌等,在用药的过程中,要严格检测病人的突发性问题,及时发现新的配伍禁忌,在请教医生后实施合理的处理措施。
(3)严格按着输液规程操作,门诊输液室护士在为患者输液的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着操作规程工作,在操作之前,必须要严格检查消毒工作,包括是否严格按要求进行洗手消毒、护理器械是否是一次性使用,有没有与他人交叉使用等等,配药和注射都要实现无菌操作,护士要具备十分熟练的注射技术,不可发生对病人进行多次注射都不成功的技术问题。由于老年患者的血管难找,容易出现滚针,为了避免这种风险的发生,应该由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护士来对老人进行护理,对于小孩及一些情况特殊的病人,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以防病人在输液过程中发生意外,护士对输液的病人要做到密切关注,用心观察,及时处理输液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对于做皮试的病人,护士要叮嘱其不要走远,以便及时处理过敏反应。护士在对输液病人的巡视中,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护理,其一,要观察确定输液的滴速是否恰当,告诉病人不可自行调整滴液速度;其二,及时观察输液瓶的液体存量,针头是否在液面以下;其三,观察病人输液部位的皮肤,若存在液体渗出、红肿、皮炎症状等等,要及时告知医生并实施处理措施;其四,细心观察病人的面部,出现输液反应的要立刻采用处理措施。
(4)输液结束后严格检测不良反应,护士还要检测长期用药的病人的血药浓度,护士与病人的接触最多,对于病人使用新药的状况也最为了解,如发现异常要及时与医生联系,采取相应措施,病人输液结束不代表护士的工作就结束了,而是要认真检测和关注病人的生命体征、恢复程度及病人的心理状态等,同时,护士还要注意收集记录所用药物的疗效、毒副作用等,以便回报给临床医生,便于医生调整和采取更精当的用药方案,有效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
对于一些容易出现过敏反应的药物、中药制剂、新药等,在病人的使用过程中,要对患者输液后的反应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测,出现异常现象要及时告知医生,做出及时处理。医护人员及药剂师要准确掌握新药的配伍禁忌,做好对临床医生和药剂师关于配伍禁忌方面的培训,通过强化管理,预防因用药方案存在问题,而出现配伍禁忌。
(5)对于正在输液和输液结束的病人,要做好随访,对病人的生命体征和病人诉述的感受做出详细的记录,以便作为评价和统计护士安全用药的参照,有利于相关对策的实施。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病例的对比,我们看出,实施监护与对策之后所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比实施监护与对策之前,有了显著的降低,通过对护士安全用药的监护和有效对策的实施,提升了护士的护理工作质量,门诊输液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得到保障,有效降低了门诊患者输液的用药护理风险。
3 结论
基层医院中的门诊输液室是医院门诊的一个重要的“窗口”,因为病人的情况极为复杂,输液室护士的工作量较大,工作内容也非常琐碎,其用药的安全性是关系着病人生命安全、医院服务质量的极为重要的环节,本文介绍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监护和对策,以期对提高护士用药安全性起到参考作用。
细节决定成败,同样护理安全更要把握好每一个细节,在输液的过程中,护士要一丝不苟地将规章制度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中,必须具有较强的用药安全意识和相关的技能,不断加强用药安全知识的学习,对于药物的用法、配伍禁忌、注意事项等等都要熟悉,对病人的不良反应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对策,对于药剂师要完善核查制度,对于将要发出的药物,要由护士复核一遍,保证药物的准确性,对于一些采用了新型药物、中药制剂及容易引起过敏的患者,护士要在其输液过程中做好巡视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护士的工作是平凡而又意义重大的,因为它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院的形象,通过对门诊输液室护士在用药过程中实施监护和有效的对策,使护士安全用药的风险得到了明显的降低,预防了护理事故的发生,医院的护理质量也因此得到了较大提升。
参考文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对医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我们基层医院改革势在必行。怎样才能转变群众和医务人员的观念?使医院在改革过程中取得发展?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道出了医院改革成功的关键之一是搞好护理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怎样才能把护理队伍建设和管理好呢?我们采用“人本心理学之父"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对护理对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现总结如下:
1.基层医院护士的工作现状:
1.1护士太累:一天到晚忙忙碌碌,想想一天所做,却没啥可说,早上晨间护理,床铺叠被,更换被子,翻身,检查皮肤,一个个病人问过去,早上好,还好吗?然后头上一层灰,身上一身汗地回来。接下来就是领药、加药、打点滴、病情评估书写病历,健康宣教,换盐水,还有杂七杂八的事,什么病床坏了灯坏了,什么结帐出院,联系各种检查,消毒……等等干不完的活,还有整整两米长的桌子,整整一桌的盐水,这一天得一瓶一瓶挂完,中午人最少,常常是呼叫得铃声此起彼伏,护士们这时候也最好穿上溜冰鞋。……
1.2护士太严:一周一小考,一月一大考,理论考,三基考,操作考……什么时候才能不考!大检查,小检查,年年查,月月查,检查连绵不断。……
1.3护士太苦:一年三分之一得时间在上夜班,更有甚者,三天五天一翻班,简直快不见天日了。……
1.4护士太忙:工作忙,学习也忙,有了自学考,还有医院各种各样的科内学习,院内学习,好不容易有个休息天,还得开会,培训,要不还要扣奖金。
1.5护士太紧张:回到家还常常想着,今天有没有什么忘做了,会不会出什么差错?还有什么忘交班了?
太无奈,太琐细,……
2.存在问题:
2.1护士待遇低,队伍不稳定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医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护士主动开拓市场的能力有限,医院重医轻护,护士地位低,收入比医生少,造成护理人员心理不平衡,不能安心本职工作,随时都想离职[1]。
2.2护士业务能力有限。 基层医院护士除忙于常规治疗、 护理外,外出进修学习机会很少,无法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业务水平得不到提高,抢救大批急、危、重病人时操作技术不过硬,观察病情发现问题的能力有限。长时间在基层医院工作的护士,很多安于现状,缺乏进取意识,竞争意识,对高标准,严要求的护理质量管理不能适应。护理人员结构不呈梯队。有主管护师以上职称只占全院护理人员的6%。
2.3护理人员数量不足 。护理人员的数量始终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在基层医院为了增加经济效益,减少开支,护理人员明显低于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人员编配要求。护理人员按等级医院规定编配的要求相比(医:护比1:2;床:护比1:0.43)大为不足。
3对策:
3.1关心护士的生活,满足“生理需求”。工作为了生活,但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当护士家里有事尽可能安排其休息,排班要考虑人性化;护士生病,护理管理者到护士家里慰问探望,这样既对病人负责也体现对护士的人文关怀,实现人性化管理。同时,医院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人员实行二级分配方案及新的激励措施,提高护士奖金比例,重视护士劳动强度与风险,使护士待遇真正提高,稳定护理队伍[2]。
3.2依法执业,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满足“安全需求”
3.2.1进行多元化的法制教育。对护理人员开展法律知识规范化培训、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举办短期专题教育、进行法律实例讲座,改善和加强医疗队伍法制意识。通过教育促使护理人员学法、懂法、依法执业,提高法律意识,在工作中自律行为,懂得怎么做,做什么。此外,对未取得执业证的护士不安排单独上班。
3.2.2增加护理人员,合理配置各科护理人员。 医院必须根据发展现状,尽可能按卫生部规定护士数量与床位之比的编制要求配置护理人员。护理部除了增加护理人员外,还要按级别层次管理标准进行护理质控与管理,减轻护理人员的超负荷的工作压力,才能使各项护理工作得到落实,质量得到保证[3]。
3.3满足护士“爱与归属的需要”
3.3.1加强护士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树立护理人员爱岗、敬业的精神,建立良好的工作人际关系氛围。新老护士之间形成良好的工作关系,使新来的护士能够得到大家的帮助,老同事爱护新同事,新同事尊敬老同事,大家一起融入到护理这个大家庭中,工作互相帮助,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
3.3.2让全体护士参与科室的管理。科室管理不是护士长一个人的事,充分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让全体护士参与科室的管理[4]。经常表扬做得好的护士,让科室护士对科室的管理有成就感。
3.4善待护士,满足其“自尊的需要”
3.4.1不要当病人,同事或领导的面批评护士。当护士做错事或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缺陷时,不要当病人,同事或领导的面批评护士。
3.4.2正确对待护理投诉和护理差错。每当发生护理投诉和护理差错时,护理管理者正确对待事件,检查是不是工作流程或管理制度出现问题,看是否还有其他客观原因影响,要让其学习相应的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不要让护士带着思想包袱上班。
参考文献:
[1] 刘国芬. 基层医院护理人员流失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4): 1913-1914.
带我护理方面的是一个卫校毕业的实习生,可他的各项操作都看起来都游刃有余,我在一旁不禁感慨。看起来很简单的护理工作,让我开始有些手忙脚乱。原本的自信荡然无存。我开始虚心向护士学习,紧紧地跟着护士,寸步不离,年轻的护士耐心地给我讲解着关于护理的知识。慢慢地,我穿梭在各个病房,了解了她们的护理术语和一些日常工作。终于在时间的磨练下渐渐地开始“快”起来
环境熟悉之后,我协助护士接诊病员,做好四测(测血压、测体温、测脉搏、测体重),跟她学习了血压及体温的测量方法,接触配液环节,在严格坚持“三查七对”(三查: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七对:对床号、对姓名、对药名、对浓度、对剂量、对方法、对时间)的原则下,并为病员配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医生一直在给我强调“无菌操作无菌观念和规范化操作”。在外科实习这段时间,每个老师都强调无菌观念,因次,我深刻认识了无菌观念,操作中便不自觉地去遵守。而规范化操作也实在是个很保守和安全的做法!至于新办法,创新思维,那也得熟悉情况了再说吧。说不准以后的医学改革可以把那些繁琐的操作改进一下,呵呵!
①个人因素:A.工作责任心不强,未严格执行护理工作制度及操作常规,特别是“三查七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医嘱执行制度、值班与交班制度等。这些都是护理差错发生的重要原因。
所有差错类型中,以医嘱执行不当或错误、违返操作常规、查对制度不严为主(本组资料三者所占比例达86.96%),与大多数研究一致。B.护理差错的发生与护理人员的资历、工作年限有关,由于年轻护士工作时间短、经验少,基础理论及专业理论都相对缺乏,对临床中一些问题不能正确判断、处理或采取预见性措施,容易发生差错。本调查资料显示,低年资护士发生差错的比例(73.92%)远高于高年资护士(如主管护师4.34%),与大多数研究一致。C.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或能力是产生护理差错的又一重要原因。护士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及对新技术水平的应用与掌握能力会直接导致护理差错的发生,本组差错中有3起是因业务技术水平问题而引起的。某科室护士在协助进行儿童抢救过程中,因为静脉穿刺不熟练,皮针穿刺几次均未成功,不仅给患儿带来身体上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延误了抢救时间,错过了最佳输液给药机,影响治疗效果。此外,随着电子、医疗器械等学科的飞速发展,大量先进护理技术、护理仪器的出现在给护理人员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护理人员在熟练应用常规护理技术的前提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接受新技术、掌握新技术,并积极探索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
②管理因素:A.护理人员数量不足。随着护理事业的发展、人们健康需求的增加和护士职能范围的拓展,临床一线护士数量不足已经成为影响医疗质量和威胁患者安全的重大风险和隐患。人员严重不足、护理工作量较大,长期超负荷工作,身心疲惫,工作中稍不留神就会造成护理差错,甚至引起医疗纠纷。目前国家定编的病床与护士比1︰0.4,与国际标准相比偏低,然而我院病床与护士比仅为1︰0.3。护理人员缺编是大多数医院存在的问题,尽管护理人员不断增加,但医院开放床位数与执业护士之比未达到卫生部规定1︰0.4的要求,加之婚假、产假、病假、公休假、哺乳期、外出学习、加床等使实际床护比更小。各医院为了提高收入,增加病床超收患者,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从而出现疲倦和精力分散、情绪烦躁等状态,必然导致工作质量的下滑以及减少在操作中各个环节的监控步骤,造成差错。B.护理管理制度不健全,监控力度不够,对护理差错的处理方式不够科学。护士长未控制薄弱,对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缺乏敏感性,对科室护理制度执行情况未进行正确评估及控制,科室护士长对发生差错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整改,只是对发生差错的护士给予批评和处罚,很少对护理人员发生差错的原因做出正确判断,导致同样的护理差错再次发生。C.人文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人心情愉快放松,反之,不和谐的环境、团队使人情绪紧张,工作积极性不高。护士易受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或自身健康状态等影响而把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来,从而导致差错、缺陷的发生。另一方面,紧张的医患关系使护理人员承受的心理压力较大,注意力难于集中,最终不能正确执行操作或对患者病情作出准确判断,从而产生护理差错。D.护理基本条件不完备,病房布局不合理,各种抢救的医疗设备未处于完好急救状态会延误抢救时机,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2护理差错的预防措施
①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加强护理的人员培训,尤其是年轻护士的培训是保障护理安全的有效措施。除加强“三基、三严”培训外,还要加强针对新仪器、新技术、新方法的继续教育学习,掌握新技能。可选派优秀护士外出进修学习,本科毕业护士、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可在科内开展一些教学培训工作,每月组织临床护理人员学习各项岗位职责、护理制度、护理预案、流程、规范、各科护理常规、“三基三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在科室中“老、中、青”护士之间形成“传、帮、带”的学习氛围,以提高护士整体素质。
②加强教育,增强责任心。本组资料显示“:错抄、漏抄医嘱”、“未及时观察试验结果”、“漏发治疗饮食”、“医嘱不及时”、“巡视患者不到位”、“送检未及时”等护理差错皆是由于缺失认真负责的态度所导致。因责任意识淡薄而影响医疗工作的事件约占据护理差错的60%左右,所以,提高护理工作的责任意识是预防医疗护理差错的关键所在。在实际工作中,教育护理人员对待每一位患者要有更多的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把自己当作科室、病房的主人,关心、了解科室、病房的一切工作,在执行相关护理服务或操作时,可向患者进行相关健康宣教,并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病情发展、护理支持等,对帮助医生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也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也是护士的责任感的体现。
③建立一个有效、畅通、无障碍的护理差错及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管理手段,也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差错处理方法遵行《医院工作制度和医院工作人员职责》的相关规定,对差错处理以找出责任人为主,对责任人及科室进行相应的处理,处理原则是弄清其责任大小,找出责任当事人并给予惩罚。在这种责备和羞辱文化影响下,对于管理者而言采取惩罚性差错处理方法,是最快捷、最被大家接受的管理方式,让自己下属或同事看到犯错误就要受到惩罚。但是责任当事人往往因害怕被惩罚,对于未造成患者严重损害的差错事件,可能会尽量隐瞒,这样不仅不利于管理者公平、公正地处理护理差错,而且也为严重安全事故的发生留下安全隐患。研究显示,护士发生护理差错时的情绪变化表现为:担心与不安、惊慌与恐惧、委屈与无奈等。通过对10名护理人员进行深度访谈,不愿意主动上报护理差错的原因为:害怕被处罚,影响同事之间关系;不赞同惩罚性处理;主张非惩罚性处理。
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直接性和具体性,且与患者接触时间长,任何一项活动执行不当均可影响患者安全。即使护理人员严格遵守“三查七对”制度,仍会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随着临床医学发展,高新技术应用,也使护理工作的难度和风险增高,使护理人员出错几率相对增加。因此,传统的管理理念使管理者在分析和处理护理差错或事故时,注重分析个人护理行为中不安全因素,对个人加以责罚且与绩效挂钩,而忽视管理制度或流程上的缺陷,这种做法无益于从根本上杜绝差错的继续发生,治标不治本。
国外对护理差错的管理有较完善的不良事件或临床异常事件报告系统,通过营造一种“针对系统、非惩罚性环境”的积极的医院安全文化氛围,让人们都愿意报告异常事件及未遂过失,从系统的角度查找错误的原因并设计防御措施,减少错误的环境和机会。国内部分医院做了一些探索,如山东淄博市中心医院实行非批评惩罚为目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倡导“缺陷共享、问题管理”,鼓励护士勇于暴露风险和隐患,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目前我国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尚未健全,多数医院都没有医疗护理差错的强制性报告系统,需加以完善。
④增加编制,合理配置使用护理人员。根据工作量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合理使用合同护士,聘用正规医学院校护理毕业生,缓解临床护士缺编状态。严格区分护士等级,各尽其责,使护士工作的目的性更强,更合理地利用护理资源,如主管护师或高级护士负责患者的精神、身心护理及专科特色比较强的工作,护师负责处理日常护理工作及操作治疗,普通护士负责患者的基础护理、生活护理。此外,根据各科工作量及疾病的季节性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同时应兼顾各类职称,各层次护理人员比例,依据患者的实际需要安排各个时段的护理力量,进行弹性派班等,确保护理安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共有手术间5间,年手术量近1660台。手术室护士9名,其中男1名,女8名;年龄25-44岁,平均30岁;专业技术职务: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3名。
1.2方法
1.2.1确立工作目标查找差距,分析工作难点深入学习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实施方案》,在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根据手术室护理工作特点,确立了“为患者提供安全、规范、创新服务”的工作目标,把对患者的优质护理作为活动开展的第一步。同时,对照目标和要求,查找工作差距,对工作的重点、难点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1.2.1.1护士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手术室护士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观念落后,直接表现是工作中缺少人性化关怀、交流内容程式化、工作方法简单粗暴。
1.2.1.2护理人力资源严重不足本院手术室现有床护比仅为1:1.8,护理人力严重不足。超时工作逐渐成为家常便饭,择期手术有进行到晚上11点多的情况,护士工作疲惫感、职业倦怠感增加,安全隐患极大,严重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和服务内涵。
1.2.1.3低年资护士素质有待提高本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占绝大多数,他们思维活跃、反应敏锐、学习能力强,但责任和安全意识差,自律性不强,在执行各种操作时容易走样,导致服务质量大打折扣。
1.2.2应对策略
1.2.2.1从“身边人、身边事”着手,强化服务观念手术对患者来说是一种应激,绝大多数患者术前会感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甚至恐惧。为改变手术室护士对此熟视无睹、冷漠视之的状况,利用晨会、业务学习等机会,以身边人的手术经历为例,一起分享、分析他们的内心体验,引导护士站在患者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护理行为,树立“视病犹亲、感同身受”的服务理念。
1.2.2.2弹性排班,合理分配护理人力资源除根据科室现有人力资源情况向护理部上报人力资源补充计划外,护士长根据次日手术量及结构,动态调整护士工作时间,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尽可能减少安全隐患。
1.2.2.3以熟带生,促进护士快速成长对5年内护士,除进行规范化培训外,同时采取:①安排高年资护士(主管护师或手术室工作10年以上者)一对一师徒结对,全面负责提高低年资护士理论和技能水平,帮助低年资护士快速成长;②设立质控区长,负责本区域手术协助、人员及物资协调等,将优质护理落实到手术配合细节中;③制订并细化可执行的工作内容与程序,如手术患者安全核查“三查三问”、火灾应急处理程序、电击除颤“三部曲”等;④鼓励护士工作创新,跳出传统思维来考虑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1.2.2.4制定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各级培训计划
1.2.2.4.1新护士的培训计划第一,制定新护士的培训手册,人手一册。第二,根据新护士的培训手册进行实施,让每个新人能有章可行,不会觉得无从入手,不知怎么学习。第三,每阶段根据培训计划进行考核,总结学习效果,并针对学习情况调整培训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第四、系统培训后,进行专科轮转培训。提高各种手术的配合质量。
1.2.2.4.2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计划第一,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进修,能够解决疑难问题,并且熟悉了解国内外的大型新手术。第二,能够及时处理好突发事件,掌握特殊仪器的使用、了解特殊药物的名称。第三,可以清楚地知道手术需要的特殊用品,手术医师的特别爱好,手术的特殊要求等。
2结果
2.1患者及医生的满意度都提高了由医院护理部每季度进行的患者满意度调查显示,2012年手术室患者综合满意度为92.95%,而2013年提升到了96.98%。与此同时,由于患者的满意度与医生的满意度是成正比的,所以患者满意是医生满意的前提,又加上手术护士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业务水平熟练,医护配合默契,大大节约手术时间,因此实施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大大提高了医生的满意度。
2.2护士超时工作时数减少与2012年同期相比,在手术总量增加的情况下,护士超时工作时数反而减少。
3讨论
3.1有研究表明手术患者的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术室护士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及护士对患者的关心度。因此,服务观念决定了手术室护士的工作及言行举止,而护士的举手投足都将给患者带来剧烈的内心体验。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方法
采用普查的方法测算各专科不同护理级别患者护理工时。由护士长组织本病区护理人员对本病区住院患者1周所有操作项目进行测量。要求每名护士将所完成的操作项目的时间进行记录,填写于直接护理项目测量表、间接护理项目测量表,护士长负责核查与监督。
1.2.2计算方法
1.2.2.1间接护理时间
间接护理时间单位为“min/(例•24h)”。如果护理项目不是每天执行,则用测得的总时间除以间隔天数,其平均值即是间接护理时间。
1.2.2.2直接护理时间
按照护理级别测量每例住院患者操作项目执行时间。直接护理时间单位为“min/患者”。操作由1名护士执行,操作时间为实际花费时间;如果多名护士完成,操作时间则为实际花费时间乘以护士人数。
1.2.2.3以专科为单位计算各级别患者人均日护理工时
①各级别患者护理总工时(1周)=间接护理工时总和×该护理级别例数/患者例数(1周)+直接护理工时。②各级别患者例均日护理工时=各级别护理总量(1周)/各级别护理患者总数。
1.2.2.4以专科为单位计算护士日工作量
①日护理工作量=年护理工作量/365。②年护理工作量=各级别患者例均日护理量×各级别护理患者总数(1年)。
1.2.2.5护士人员配置
①护士人数=(日护理工作量/每名护士每日工作时数)×休息系数×机动系数(原卫生部人力编制常用计算公式)。休息系数=365/(365-休息天数)=1.4(休息天数=法定节日假+平均公休假);机动系数为1.2(原卫生部标准机动系数为1.2~1.4)。②护士人员配置=床位数/护士人数(计算所得)。
1.2.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讨论
2.1同一病区不同护理级别患者护理工时存在差异,应根据患者情况实施弹性排班
各专科一级护理患者日均护理工时显著大于二级护理患者(均P<0.01),这与不同护理等级患者的护理项目和内容不同有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患者自理能力及配合有关。而分级护理其定义则阐明了分级护理是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实施的护理。随着患者自理能力的下降,护理需求量增加。就一级护理患者而言,患者多是要求严格卧床或病情随时变化需严密监测,并且其大多数客观配合能力较二级护理差,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相对耗时,相应增加了护理工时。针对此情况,病区护士长应每日了解患者动态,根据住院患者的数量、病情等,合理安排护理人员。一方面落实责任制护理,保证护理质量,如三级护士管理3~4例一级护理患者,二级护士管理6~8例二级护理患者;另一方面,护士长机动调派二线班护士,使护理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应用,减少人力资源浪费现象。
2.2不同专科、护理工作量不同,应根据专科进行人员配置
不同专科、同一护理级别工作工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疾病种类有关,同一护理项目可因患者所患疾病不同而操作时间各异。有研究发现,同一护理操作在不同专科所需时间存在差异。此次研究根据一年各病区患者住院情况测算各病区日护理工作量,并测算出各专科标准人员配置。经比较,心内科、呼吸内科日护理工作量最大,妇科、心胸外科最小;妇科存在人员过剩现象,其余病区均人员相对不足。鉴此,若每个病区按照原卫生部颁布的床护比1∶0.4统一配备专科护理人力显然不合理,护理人员的配置应遵循“以患者为中心动态调整”的原则。即根据各专科护理工作量,结合护理人员年资、学历、职称进行人员配置,根据其不同的能力安置到相应的岗位。一方面,护理部根据各专科的实际特点、护理工作量统筹、机动调配不同数量及类型的护理人员,另一方面,各科室采用分层护理、“弹性排班”,最大限度合理利用人力资源,避免人员紧缺与浪费并存现象。
2.3各病区护士人员配置不足
除妇科外,其余病区护士标准人员配置低于实际人员配置。分析原因为:第一,护理工作量较以前有大幅度的增加。实施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以来,护理工作的内涵延伸、功能扩大、范围拓展,护理工作量逐年提高,护理人员的数量处在相对不足的状态。第二,护士辞职率高。由于重医轻护的观点普遍存在,护理工作虽逐渐被社会各界认可,但护士的社会地位及薪酬与同等技术水平的其他行业人员相比,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且,护理工作是一项高风险的职业,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过大,这种付出与得到不平衡也是护士辞职的重要原因。另外,护理人员晋升职称难。在本调查中,中专学历护理人员占了32.21%。而许多医院相关文件规定,“中专学历晋升护师需7年。学历只承认脱产学习取得的毕业证,国家自学考试、函授、业余在晋升中均不被认可”从而极大影响护理队伍中中专学历的人员晋升,挫伤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影响护理队伍的稳定。这种人员短缺,加重了在职人员的工作负荷,一方面影响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可能增加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并影响护理质量。对策:从医院方面,首先,管理者应切实考虑临床一线工作需要,根据临床实际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加强人文关怀,为护理人员提供安全、愉悦的工作环境,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降低其精神紧张及压力;提高其待遇,尽可能消除付出与获得不相符导致的不平衡现象。其次,放宽对护理职称学历条件限制,取消“国家自学考试、函授、业余在晋升中均不被认可”的规定,考核重点放在业务技术水平上。这样有利于调动中专学历护士参加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等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稳定护理队伍。教育部门应加强以高中为起点的高职及本科以上的教育,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护理队伍整体水平,增加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人员自我价值感,而且,有利于护理人员晋升,增加其薪酬及福利待遇,减少临床护理人员流失。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残疾[1]。语言表达能力差、独立性差、活泼好动而自身保护能力又较差是儿科患儿的特点,极易发生各种护理安全意外使儿科成为一个高风险科室。儿科护理安全隐患与对策已是广大护理人员关注的焦点,现将我科安全隐患及对策介绍如下。
儿科常见的安全隐患
护理因素:①护理业务水平:儿科住院患儿大多患有严重的基础病及并发症,临床疗护涉及多个医疗专业,而临床护士特点:低年资,学历较低,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不扎实熟练,不能及时对病情作出准确的判断并施以正确的疗护措施,缺乏病人潜在危险的预见。年轻护士语言简单表述不清甚或态度粗鲁在与患儿及家属沟通时。②核心制度不健全或落实不到位:交接班、分级护理、三查七对等制度执行不到位,护士不能及时巡视病房、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以及护理交接不到位缺乏必要的交接手续,疗护前后“三查七对”执行不力,从而存下安全隐患。③护士人力资源不足:医院重视经济效益及限于编制问题,床护比达不到国家临床护理的规定,处于疲劳状态超时间、超负荷工作,造成观察不到位,处理不及时,易于产生安全隐患[2]。我科病区现有护士14人,年出院3000人(次)以上。患儿多,护士配备不足,责任护士一轮打针没结束,先打的又面临换药,如换药不及时,引起患儿家长不满。④对医疗环境评估不足,缺乏法律知识和风险意识:对病人宣教不到位,防范措施不够,极易发生坠床、跌倒、非计划性拔管等。护理人员学习阶段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加之年轻护士护理安全意识不强、应急能力差,工作中只重视患儿的疗护,不注重证据的收集与管理[3]。
医院因素:医院普遍存在:医院制度不健全、执行力不高、管理不到位。对护士继续教育培训不够重视,护理人员不能迅速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加之年轻护士自身的一些特点。医疗环境、病房设施陈旧等如地面过滑易致摔倒,病床无护栏造成坠床,春冬季节患儿多,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患儿同住一室极易感染[4]。容易引起患儿家长不满情绪。医疗仪器陈旧、修护不当特别平时闲置的抢救器械,疏于维护,极有可能出现故障在抢救患儿时,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
患者因素:本院儿科住院患者大多来自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低,对疾病认知不够,对护理宣教接受能力不高,如随意调节输液速度、对检查收费不理解、等而引发医疗纠纷。擅自离院外出或不按时回院,如果发生意外,一定引发医疗纠纷;家长宠爱患儿对护理人员注射要求一针见血,如事与愿违,极易发生纠纷;患儿好动易使针头滑脱就要反复穿刺,引起家长不满。
社会不良因素:护理工作的完成需要护患双方共同参与密切配合,传播媒体对医院的片面报道加之社会对医院的关注度及要求越来越高,造成社会对医务人员的质疑不信任,极易引发医疗纠纷。患者对医院医疗的期望值过高,患儿病情稍有变化或恶化,家长将责任加之于医护人员,“大闹大赔小闹小赔”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患者的纠纷意识。
对 策
全面提高护士业务素质:①提高业务能力,加强护士职业素养:为护士提供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获得护理领域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新老护理人员合理搭配,取长补短;年轻护士轮转科室,护理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短期培训学习,不断提高科室护士整体素质。鼓励护理人员学习心理、人文等知识全面提高自身修养,提高与患儿家长的沟通能力,解答患儿家长疑问的能力。②新护士要进行儿科安全教育:儿科护理工作不同于其他科室,安排高年资护理人员一对一帮带,加强操作、考核,快速成长迅速掌握儿科的护理业务,如体温测量、留置针的封管、药物剂量换算等独具儿科特点的护理。对新护士做到放手不放眼,保证护理安全。③严格执行各项医护核心制度:儿科护理要认真执行三查七对、给药等疗护核心制度,完善各项操作规程,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改善服务态度。重要健康宣教内容要体现在护理记录上。护士长严格执行分级护理病房巡视制度并加大对护理文件督查,及时发现、纠正处理问题。加强医疗护理工作的证据收集和管理。④重视护士的法律教育,提高护士自我保护意识:护理管理部门要经常进行安全意识、安全责任、安全法律等学习。护理人员要增强法律意识和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在工作中要强化护理安全教育,引导护士学法、知法、守法并严格执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去做,既维护了患者的权益也加强了自我保护意识。⑤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医院要按照国家规定配置儿科医护人员。护理部门根据儿科实际,合理安排护理人员。护士长根据动态工作强度安排弹性值班,住院儿科患儿较多,中午或晚间安排业务过硬、经验丰富、沟通力强的护士值班以加强护理力量,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
医院:儿科专用药品,急救器材须安排专人管理,放置于固定位置,储存量足,用后要随时补充,及时检查药品过期失效事宜;定期维护、保养抢救仪器并及时维修,降低仪器故障率,延长仪器的寿命,确保急救仪器时刻处于备用状态。加强护理人员培训,要求熟练掌握急救仪器的操作。
患者:针对患儿的特点,在健康宣教主要是监护人:熟悉病房环境、各项规章制度及安全防护措施,如床边要使用护栏,防止坠床;不可使热水袋直接接触患儿皮肤防止烫伤,可以毛巾包括;保管随身的贵重物品;看管好患儿要离手不离眼;患儿的静脉留置针局部不要碰水,可以套个袜子手套,避免针尖脱出;患儿手圈要松紧适宜;竖抱患儿喂奶或喂药,注意速度要慢,防止呛奶窒息[5]。
总之,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观念,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为对护理环节进一步调整、补充、完善,才能为病人提供高质量、温馨、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文荣.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差错事故,减少护患纠纷的应对措施[J].临床护理杂志,2005,4(3):45-46.
2 周旋.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预防[J].全科护理,2010,8(3):814-815.
1 改进措施
1.1 护士规范:要求护士按护士仪表礼仪规范进行着装,规范服务标准,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语言清晰,简洁易懂,语调平稳,语速适中。与病人交谈时,起身站立,面带微笑,目视患儿或家长额头眉间讲话。 要求护士做到,来有迎声,走有送声,操作完毕有感谢声,操作失误有道歉声,孩子哭闹时有温和的安抚声。
1.2 接药规范:要求护士起身站立,按服务规范微笑着同患儿家长进行交流。“您好,请把药品和输液单给我好吗?谢谢!请问您的孩子叫什么名字?您做了XX过敏试验了吗?请问孩子以前有重要病史吗?好的。顺便介绍一下我们的输液环境,这边是我们的输液大厅,这里有热水,厕所在走廊最西边——等等。马上给您配药,请稍等一会儿”!
1.3 配药规范:要求护士进入配药室前需换上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洗手;备齐各种用物,避免反复进入配药室,以免增加污染机会;护士配药时精力高度集中,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及药物配伍禁忌,注意观察各种物品及药品的有效期;抽吸药液需用20 ml侧孔空针抽吸,避免使用大号针头反复穿刺瓶塞,以减少瓶塞脱落,保证一人一针一药,减少污染机会;抽吸溶解粉剂时,应使粉剂完全溶解,注意操作方法避免浪费药液;抗生素如青霉素应现用现配,防止效价降低,避免发生过敏反应;护士需熟知抗生素及其他各种药物的药理作用、半衰期、代谢过程和药物间与溶剂间的相溶性,给予合理的配置;护士了解患儿病情,合理安排输液顺序;配置完毕在瓶签上注明姓名、药名、剂量及编号,由另一名护士核对无误后,放置穿刺区。
1.4 穿刺前规范:要求护士遵守操作规范,严格三查七对。利用提问式方式核对患儿姓名,利用反问式方式再次重复核对患儿姓名。“您好,请问宝宝叫什么名字?XX,对吧!XX妈妈,现在给孩子扎针,请您配合一下!XX小朋友你好,你是不是最棒的孩子。不哭,让阿姨选个不疼的手,好这个手不疼,阿姨给你扎个草莓味的好吗?好,XX真棒”。当操作失误,要诚恳地向患儿家长道歉,取得患儿家长的理解。“对不起,给您的孩子增加痛苦了,请再配合一次好吗”?
1.5 护送孩子规范:要求护士将孩子护送到观察室,护送期间遵循护士引领礼仪,注意观察液体及患儿一般情况,请家长抱孩子行走于护士右侧,保持与其同速行走,并在拐角处提醒注意安全。合理安置患儿,协助孩子座好。
1.6 输液中规范:要求护士针对不同的患儿、不同的病情、不同药物以及患儿家长对本疾病的认知程度,作出针对性的宣教。“您好,XX妈妈,孩子的针已经扎好,在输液过程中孩子的手臂(或其他穿刺部位)活动幅度不宜过大,以免鼓针,如果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硬或其他不适请立即告诉我,我会经常来看孩子,请您放心!您好,XX妈妈,因为孩子以前有XX病史,根据病情需要,输液速度需慢一点,以免引起不适,请您配合!您好,XX妈妈,这种药物对胃肠道有一定的刺激性,在输液过程中孩子不能喝牛奶、冷饮、不能吃水果及过甜食物等,可以适当喝点温水,以免增加胃肠道负担;您好,XX妈妈,现在孩子体温偏高,请您给孩子多饮水,我会及时测量孩子体温变化,请您不要着急;您好,XX妈妈,由于孩子呕吐、腹泻频繁,请暂时不要给孩子吃东西,暂禁饮食2-3小时,如果病情允许,回家后可帮孩子喝点米汤;您好,XX妈妈,以上是针对孩子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请您配合一下好吗?谢谢您”!
1.7 输液毕规范:要求护士加强巡视,在输液过程中发现患儿的液体滴完,仔细观察患儿病情,倾听患儿家长的主诉,若患儿病情稳定立即给予拔针。“您好,XX妈妈,孩子的液体顺利滴完了,病情也稳定了,咱们准备拔针吧!来,好宝宝,让阿姨看看手把针拿走;嗯,宝宝真棒!您好,XX妈妈,请您给孩子按压五分钟,观察30分钟,如果没有什么反应和不适,您再离开好吗?谢谢您的合作!请走好,祝宝宝早日康复。回家后有什么不适,请立即来院。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信任,谢谢!”
2 实施效果
细节决定成败,多年临床实践发现,静脉输液操作中若干细节很容易被疏忽,现将常被疏忽的若干细节提出探讨:
输液前准备:除按操作常规准备输液用物外,输液瓶贴可采用专用不干胶药贴:标注有床号、姓名、住院号、药名、滴数;书写好的瓶贴倒贴于液体瓶上,方便在输液过程中核对患者信息,大大节约了查对时间;评估患者切记评估病员药物过敏史。
三查七对要注意方法:病员姓名查对,应该采用反问式查对,即询问患者叫什么名字,等患者回答以后再复述一次,比直接呼喊患者姓名更不容易出现差错,然后再核实腕带信息是否一致。查对应至少两种及两种以上方式,即查对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等,切忌只以呼喊床号作为查对唯一方式;另外操作后的查对切不可忽视,这样更能保证护理安全。
一次穿刺成功率取决于选择血管。对于穿刺难度高的患者选择血管尤为重要,一定要在找准血管,有一定把握的基础上再行穿刺,而不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就开始穿刺。
一次排气:可在查对并消毒穿刺部位后进行排气,排气后直接进行穿刺;避免两次排次造成的药液浪费同时也节约了时间。
粘贴胶布或敷贴有方法:穿刺成功以后粘贴胶布应先固定针柄,然后再固定其他两条胶布;如果是敷贴可在穿刺成功后先从针柄左侧固定顺势紧贴皮肤压向右侧,这样可以有效排除敷贴内残留气泡;固定好了以后,可将靠近针头部分输液管从患者指缝中穿过,嘱咐患者轻轻夹住输液管,以免牵拉脱落。
拔针也要三查七对:在忙碌的情况下可能导致错误拔针,所以在患者液体输完以后也要三查七对确认以后再拔针,这是临床上经常容易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