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辅导员工作思路大全11篇

时间:2022-10-17 17:07:4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辅导员工作思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辅导员工作思路

篇(1)

在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中医专业学生毕业后服务的对象是有病痛的人,担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因此,他们在高职院校学习中形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将来医患关系的和谐程度,从而对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1]。作为中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引航者,站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中医专业辅导员的工作将面临更大挑战,其管理水平、教育能力、知识储备、人文修养,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中医专业学生辅导员的工作实践,从几个方面分析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的工作思路

1.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医学知识的更新速度逐渐加快,课程内容也不断增加。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中医的相关知识,还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及西医的相关知识。因此,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相比学时较多,学业任务繁重。在此情况下,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不适应。个别学生,由于适应不了繁重的上课任务及快节奏的上课方式,丧失了学好中医的信心。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作为辅导员应该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

2.加强学生政治觉悟及人文素养的培养。高职院校中医专业学生本身政治观念比较淡薄,所以,医学生辅导员应该加强这方面工作。而要加强这方面工作,辅导员应当首先加强自身的政治觉悟及人文素养。因此,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应该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理论,关注国内外形势,提高自身的政治认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灵活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另外,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应该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从其内涵来说,是由一个人的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德行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除了与其自身平时的积累与修养有关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的人文素养。辅导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因此,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其成为有较高素质的中医生。

3.加强学生医德的培养。医生是一个崇高而神圣的职业,选择医学就选择了奉献和责任。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从事的工作直接关系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富有爱心、同情心等,善于与患者沟通[2]。如果医德教育缺失,那么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医德、医风教育对于中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其中医诊疗水平,甚至是推动祖国医学的整体发展与进步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在高职院校中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当中,辅导员应当重视加强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然而,医德、医风教育不是通过辅导员简单的说教就可以完成的。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可以通过组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举办相关的讲座、报告会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医德、医风教育。同时,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要在工作中指导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帮助学生成为真正的医德、医风高尚的中医生。

4.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从中学来到大学,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离开了长期依赖的老师和家长,面对新的老师及同学、新的学习特点、新的生活方式,一些学生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学生的内心产生了严重的冲突,从而导致意志消沉、信心下降、缺乏进取心。此外,目前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中独生子女颇多,由于受到家庭、社会等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做人做事过多追求自己的需求和个性,容易忽略别人的感受。一旦遇到情感问题,易自暴自弃,甚至走上极端[3]。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多与其他同学沟通交流,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心理学知识,多参加与心理相关的讲座等;有敏锐的觉察能力,及时觉察学生是否存在心理困惑,对于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要及时判断学生的困惑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能否在学校的范围内解决,是否需要学生家长的协助,对问题觉察得越清楚,就越有利于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总之,辅导员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多种科学的心理学手段,开展好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加强自身医学知识的储备。由于中医专业知识理论性强,内容相对枯燥无趣,很多学生尤其是刚刚接触中医学知识的新生,常常会感觉迷茫,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高职院校中医专业的专业知识的传授主要是由专业课教师来完成的,主要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进行。学生通过课堂时间与专业课教师接触,课后又很难与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困惑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在日常生活当中,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最多,但由于目前辅导员老师队伍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为主,对中医专业接触甚少,使辅导员对学生思维及行为方式不够了解,对工作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4]。这就要求辅导员不断学习,系统而简要地了解中医专业知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对中医专业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不同阶段学生学习出现的困惑,有助于因材施教地指导不同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

6.加强学生就业指导。目前,医学人才需求相对饱和,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自2003年以来,我国医学类毕业生人数从437944人增加到了2009年的1083303人。其中,本科、大专毕业生的数量增长最为明显[5]。且近年来,大量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参与竞争,患者对医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高职院校中医专业的辅导员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学生应聘能力,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尽量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为自己准确定位,不要将未来的就业岗位局限在大医院,毕业后亦可以到社区医院磨炼。指导学生扩大就业范围,毕业后可以从事与中医相关的工作,如中医养生等。积极查询招聘信息、联系相关用人单位,为学生搜寻就业信息。鼓励学生努力进入高一级学府学习,引导学生将可变的因素变得对自己最有利,积极面对就业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和压力。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新任务、新挑战,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应具有发现、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以迎接新的挑战。而中医专业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及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中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中医学的发展。本文通过六个方面分析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的工作思路,旨在帮助广大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同行加深对学生的认识,找到更好的工作方法与路径,为社会提供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中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凌云,李强.高等医学院校辅导员队伍素质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研究,2008,26(3):20-21.

[2]李卓成.改进医学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柳州医学,2009,22(2):129-130.

篇(2)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推进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创新,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一、传统辅导员工作的不足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与传统辅导员工作方式方法存在诸多不适应的方面,导致工作中问题的显现。

第一,伴随高职院校不断扩招的同时是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目前辅导员队伍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辅导的需求。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存在专职辅导员带学生超过300人的情况。有辅导员工作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辅导员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主要体现在:“岗位职责界定不明,凡是与学生有关的几乎都与辅导员有关。”[1]辅导员日常工作琐碎、繁杂,学生人数众多,教育手段容易单一,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辅导的需求。

第二,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校发展理念下,辅导员工作能力和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一方面,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意向不断强化,渴望在自我控制状态选择社会化道路。另一方面,随着机械化、智能化的发展,行业和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和水平要相应提升,从而担当起大学生人生导师这一重要角色。

二、“三自主”育人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思路解析

(一)“三自主”育人模式的内涵

“三自主”育人模式是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物联网学院于2012年提出的以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为核心的一种育人体系,旨在挖掘大学生的潜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高素质的要求。

“三自主”育人模式是“模式方法在高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具体运用,是在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总结归纳形成的以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能力的一种育人模式。它是经实践证明可行的,实现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路径,它具有稳定可靠的人才培养理论框架,以及可操作实施的程序方法,用以指导人才培养的实践”。

(二)“三自主”育人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思路缕析

“三自主”育人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基础上,通过《职业能力发展手册》,有效连接辅导员与学业导师,实现协同育人,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角色转变,实现教学相长;第二,制度建设,完善体制机制;第三,运用载体,实现模块化辅导。

“三自主”育人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思路主要体现在(如下图所示):

“三自主”育人模式的辅导员工作思路图

辅导员和学业导师的工作对象都是学生,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工作主线。在工作过程中两者借力载体――《职业能力发展手册》,分别扮演指导者和督导者的角色,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力,引导和鼓励学生规划发展蓝图。辅导员和学业导师紧密配合,通过《职业能力发展手册》,指引方向、把握脉搏,观察学生能力成长进程,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

三、“三自主”育人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实践

(一)“三自主”育人模式下的辅导员角色转变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思潮多元、互联网蓬勃发展,学生思想复杂多变,独立意识增强,行为更张扬。如果高职院校辅导员仍采取事无巨细、大包大揽的工作方法,则难以适应新时期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从遵从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适应大学生独立意识强的角度出发,“三自主”育人模式下的辅导员不做学生的“高级保姆”,而是以辅学生成长、导学生成才、圆学生梦想为己任的指导者。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在“三自主”育人模式下,教育不是简单解答学生人生在哪用力、做什么样的人,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探索、实践的过程。

(二)“三自主”育人模式下的学生工作制度建设

要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引导实现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前提条件之一是建立健全完善的学生工作制度,帮助学生明确每个阶段应该完成的任务,促进学生规划成长蓝图。一是在载体指导方面,《职业能力发展手册》是帮助学生实现“三自主”的重要载体。学院制定《物联网学院职业能力发展手册实施细则》,厘清辅导员和学业导师指导学生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职责、内容和范围,使二者真正协同育人。二是在学风建设方面,学院制定了《物联网学院三自主模式自主学习项目(辅导员使用)》,旨在发挥辅导员人生导师的作用,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自主学习项目,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物联网学院学生行为规范指南》、《物联网学院学习指南》、《物联网学院学生学期行事日历》等制度,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学各个阶段的任务、规范自身行为,达到营造积极向上、努力进取良好学风的目的。

(三)“三自主”育人模式下的模块化辅导

伴随社会变迁,网络化、智能化兴起,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刻都要强烈,对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当前辅导员所带班级、学生人数多,只有将传统的粗放型、笼统型辅导转变为模块化辅导,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个性化辅导的需求,为学生点亮理想之灯,照亮前行道理。将大学阶段的关键环节和能力培养模块化设计,自主学习分为文化修养、技术技能、特长爱好三个模块,自主管理分为计划总结、课堂纪律、寝室管理三个模块,自主发展分为团学活动、社会实践、竞赛活动三个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是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的关系,通过《职业能力发展手册》,记录能力成长变化过程。

四、“三自主”育人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成效

物联网学院自2012年实施“三自主”育人模式以来,以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为核心的教育主张,为辅导员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为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效果突出,成效明显。

第一,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社会服务方面,学院连续三年荣获重庆市“三下乡”优秀实践团队,在大学生服务农村基层方面产生良好的社会声誉。在技术技能方面,学院学生团队蝉联全国职业院校物联网技能大赛一等奖,是中西部省市最好的成绩。此外,学院学生还获得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大赛全国二等奖、重庆市一等奖1项,以及重庆市物联网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第二,学生“双创”能力得到增强。学院2016届毕业生主动型创业率达到4.02%。“达易技能交换网”目赢得500万元意向风投;“留置物品互换网站”项目在全市113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公益创业计划项目支持。学院学生获中国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一等奖、美新杯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西南赛区一等奖、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物联网创新创意大赛三等奖、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银奖、“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省赛二等奖等10余项“双创”奖。

第三,辅导员工作能力得到提升。在实施“三自主”育人模式后,辅导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和研究相关领域的问题,促进学院学生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在学院学生工作队伍中有辅导员获得重庆市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者、重庆市“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有辅导员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子课题,有辅导员参与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研项目,以及有主持校级学生思政课题者。

总之,运用新的辅导员工作思路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班风积极、学风向上、室风和谐,从实践层面论证“三自主”育人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实效性强,对于提升当前辅导员工作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篇(3)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1、新一代90后研究生群体的主要特征

研究生在经历了本科阶段的学习之后,已经基本适应了高校的生活模式。绝大多数研究生已经是成年人,具有较为独立的人格和世界观、价值观,为人处世的方式和做事风格也基本定型。[1.2]但是,随着出生和成长年代的向后推移,这一代研究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行事的风格等方面与传统的80后研究生有明显的不同。如果将研究生群体中的“90后”与80年代末期出生的“准90后”统称为90后研究生群体,可以发现,这一群体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1 思想活跃、个性张扬,对网络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对于80年代早期出生的人群而言,大多是在中学或大学才开始接触电脑,因此主要将电脑和网络视作工具。而90年代左右出生的青少年,由于其接触电子产品、电脑与网络的时间更早,在成长过程中习惯于从多元化的媒体获得大量信息。对这一代研究生群体而言,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已经成为其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和信息量的海量化,使得这一代研究生群体的视野较为开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同时由于网络发言的快捷性、平等性,他们往往具有积极、平等表达自己观点的意愿。

1.2 个人能力强,沟通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弱

90后研究生群体以独生子女为主,受到良好的教育训练,因此不仅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也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当明确布置任务时,他们能够按照要求较好地完成任务,表现出很强的解决问题能力。但是,由于这一代研究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加之习惯于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网络,因此较少地与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调查发现,大部分研究生在日常生活中与宿舍的同学很少交流或不交流。当遇到问题或发生矛盾时往往不愿积极沟通解决。有的研究生在与导师产生正常的学术分歧时也采用类似的方式进行应对。这一特点需要研究生辅导员特别注意。

1.3 积极追求进步,功利思想较强

90后研究生群体在成长过程中恰逢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群体必然会受到潮流风气的影响。这一代研究生大多具有清晰的竞争的概念,能够很好地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对自己未来的目标和规划具有较为清晰的定位,相互之间存在较强的竞争意识。但是,由于受到现今社会竞争中一些不好的风气的影响,他们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功利思想,在某些场合倾向于优先保证自身利益,而往往不考虑方式和后果,从而带来负面的结果。

2、当前研究生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从总体上看,大多数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以及学习、科研状况是较为顺利的。但是在研究生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每年会都有一部分研究生由于学业困难、思想问题、心理疾病等原因无法顺利完成学业。这表明在研究生管理上仍然有着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在目前的研究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两类问题:

2.1 命令式管理或包办式管理

在研究生管理过程中,有的辅导员和学生工作教师认为研究生仍然是本科生,因此将研究生群体当作本科生群体进行管理。“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仍然存在。[5]例如有的辅导员在管理研究生时仍然采用命令式管理,指挥学生做这做那,结果往往引起研究生的反感。有的辅导员采用包办式管理,大事小事都要详细安排。实际上研究生已经是成年人,应当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采用命令式管理或包办式管理既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开展工作,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2 放任式管理

这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另一个极端。有的辅导员和学生工作教师由于在工作中发现90后研究生自我意识较强,用传统的管理方法难以开展工作,从而误认为研究生已经成人,不需要进行思政教育和辅导,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不关心、不过问。这也是管理思想落后所导致的错误方法。虽然研究生的思想已经较为成熟,其世界观、价值观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可塑性和可引导性。研究生在校期间是进一步成长和完善其世界观、价值观,进一步提升其人格素养的阶段,对其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辅导员真正沉下心来,既要密切关注、积极引导,又要注重方式方法、抓大放小、不过分追求细节,才能全面良好地完成工作。

3、新时期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理念与思路

随着研究生群体结构的改变,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于90后研究生群体进行管理是不适合的。作为研究生管理人员,应当根据这一代研究生群体的特征,有针对性地改变传统的管理思路,建立一套符合时代要求的研究生管理的策略。在研究生管理工作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建立平等互信关系,提倡引导式管理

90后研究生群体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对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具有明显的抵触心理,居高临下式的沟通或“命令式管理”往往引发学生的对立情绪。因此,研究生辅导员需要将自己定位在与研究生平等的地位,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坦诚赢得学生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顺利开展工作。研究生的辅导员既是研究生的管理者,同时也是服务者。师生关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面对学生的态度。因此辅导员应当格外注重方式方法,尤其需要注重管理中人际关系、激励和授权艺术,摆脱“重管理、轻服务”的传统思想。[3]应当认识到研究生已经是成年人,对于非原则性事务应当以成年人协商沟通的方式解决。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应当注重引导式管理,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在不违反规章制度的情况下进行自我管理。

3.2 提高管理手段,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在研究生日常管理中,很多管理人员仍然采用“面对面谈话”为主的方式与学生交流。由于研究生人数的大幅增加,有的辅导员一人面对几百甚至上千名学生,精力有限,与学生的所有沟通都通过面对面进行也是不现实的。针对这一代研究生经常上网、在网络上往往愿意畅所欲言的特点,通过及时关注学生聚集的BBS、人人网等社交网站场所,辅导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近来的思想动态,比起传统的约谈、走访具有更高的效率。[4]另一方面,根据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的观察发现,90后研究生群体对于与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存在一定的戒备心理,往往不敢畅所欲言。因此,辅导员通过社交网络、QQ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能够打消学生的顾虑,从而更好地融入学生群体、把握学生群体动态,进而实现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管理。

3.3 正确引导价值观,破除功利主义

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在不断进步的物质生活水平上建设不断进步的精神文明的历史。因此,追求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行为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若受到市场经济大潮中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流于功利、实用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是不利的。[5]例如,在传统的观念中,考试作弊的学生往往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但是近些年来在考试中作弊的研究生中,以成绩中上水平的学生为主,甚至不乏成绩优异的学生。过于功利的心理使得学生对制度的严肃性缺乏认识,往往为了利益忽略应当遵守的规范。因此,研究生辅导员不能放松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研究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他们的理想信念,重点发挥党员学生的示范带头作用。在研究生群体中牢固树立遵章守纪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行事准则。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公平竞争,在遵循社会主义法规和遵循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下,合理合法地追求个人更高的需求。

3.4 多管齐下,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

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90后研究生往往倾向于独自行动,较少与他人进行直接的沟通交流,在遇到问题时往往采用消极的“拖”的方式来回避。例如,当学生与导师产生矛盾时,往往通过故意不去实验室、不与导师见面等方式将问题搁置。由于“拖”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没有明显的情绪波动和异常行为,因此辅导员很难注意到问题的存在。但是,当矛盾累积到了一定程度,在某个时间(比如学生论文即将答辩的时候)突然爆发,这时再要解决问题就会变得相当困难,后果比较严重。同时,在此期间的研究生心理压力往往较大,长期的不愉快心情积压在心里,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和疾病,在心理健康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针对90后研究生群体的这一特征,为了及时地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避免造成严重后果,辅导员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细致的工作来加以预防,重点通过三条渠道来及时察觉问题:(1)与导师建立双向沟通渠道。由于研究生主要工作场所在实验室,与导师联系较为密切,导师若发现学生可能存在问题,可及时通知辅导员。辅导员及时与学生沟通并将了解到的情况反馈给导师,共同解决问题;(2)定期与学生干部进行交流,由学生干部及时反映班级中哪些同学可能存在的问题;(3)通过QQ、BBS、人人网等网络渠道关注学生动态,从学生在网络上的表现及时发现学生问题。通过以上三种方式,能够及时发现并尽早解决研究生群体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消除隐患。

4、总结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的教育。随着研究生群体的不断变化,研究生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也应作出相应的改变。研究生辅导员应当做到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管理理念,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优势加强思想教育,在研究生中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重点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以辅导员的实际行动推动研究生管理工作水平不断进步,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教发[2012]5号;

[2]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

篇(4)

自2013 年起,高校里开始出现“95 后”的身影,2014年9月我国高校迎来了一大批“95后”的新生。他们个性张扬,独立自主,勇于创新,富于挑战,同时畏惧现实交往,依赖网络,行为常带有功利性色彩。面对个性越来越鲜明的“95后”大学生,高校辅导员应充分了解和研究“95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性,构建有效的工作模式,创新工作思路。

一、“95后”大学生思想及行为的特点

1.价值取向多元,有爱国主义情怀,但理想信念薄弱。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国内外各种思潮纷至沓来,既有社会主义所提倡的核心价值观,又有西方所推崇的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对“95后”的价值取向产生多元化的影响。从“雅安地震”到“马航失联”,从“伦敦奥运会”到“韩国亚运会”,他们在面对各种灾害和国家重大事件时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他们的理想信念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在各种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下,某些大学生表现出理想信念薄弱,缺乏理想抱负[1]。

2.富有自我意识,思想独立,但团队精神缺乏。

“95后”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享受着良好的教育,备受家庭成员关注,从小就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习惯自我思考和自我选择,关注自我发展,力求通过自身体验获得自我实现和满足。较强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多以自我为中心,在考虑自身利益时往往忽视他人的感受。进入大学后不容易找准位置,不善于合作和分享,喜欢一个人独处或者独自一人完成任务,团队意识和观念较差。由于过于强调自我,忽视集体观念,班级矛盾和宿舍纠纷经常发生。

3.勇于竞争,但内心脆弱敏感,无法承受挫折。

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从小就被家庭和学校灌输了竞争意识的“95后”相对于以前的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认识更现实。他们认为竞争是生活的一部分,通过竞争充分展现自己的价值,锻炼自己的能力。他们大多没有经受过磨难,较少经历挫折和失败,一旦进入高校,在独自面对学校和社会的压力时,遇到困难缺乏克服的勇气,遇到挫折和失败就表现出垂头丧气,多选择逃避,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长期将不良情绪在心里自我堆积,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4.具有社交意识,但过于依赖网络,人际交往能力不足。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从小生活在网络时代的“95后”能熟练运用网络进行信息获取和沟通。他们通过QQ、微信、微博、人人等新媒体工具的使用,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与他人交流,并以此作为沟通的平台和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95后”大学生对网络的长期依赖性及在网络中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逐渐造成他们现实感的缺失,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交往能力,表现出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网络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容易产生认知混乱的现象及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

5.富于创新精神,但辨识能力不足,考虑问题片面。

在素质教育的体制下,对学生的培养更注重智力与非智力的协调发展,“95后”这一代人不再传统和保守,他们广泛接受新鲜事物,乐于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思考和验证问题。通过探索和发现形成独立的见解和判断,但他们同时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大量未经过滤信息的获取,容易产生偏颇的理解。

6.目标明确,但行动力不足,功利行为增多。

“95后”目标意识强烈,有一定的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某些学生在入学前或入学初期都会制定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但往往行动力不足,没有毅力实现目标,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和懈怠。很多时候把是否对自己有利作为行动的评判标准,参加社团活动和竞选干部的目的不在于锻炼自己,而是谋取更多的加分。在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上的功利性倾向致使“95后”大学生集体意识弱化和社会责任感淡薄。

二、目前辅导员工作的现状

1.管理理念成旧,不能满足个体发展。

我国某些辅导员仍以灌输和说教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这种家长式的管理模式过于强调辅导员的主导地位。“95后”大学生常常被要求按照规定参加各类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导致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影响。同时由于不了解“95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性,因而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类教育和引导。“95后”大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辅导员利用规章制度一味地进行约束式和灌输式的教育和管理,往往导致一部分学生感觉自身的自主性受到损害,继而引起逆反心理,最终造成“知行不一”的结果。传统教育和管理中的内容与社会脱节,不能兼顾每一个学生,导致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针对性和实效性出现偏差。

2.活动流于形式,不能贴近个人需求。

我国某些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时,常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开展一些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但不可否认,有时候活动的开展过于流于形式,渗透不够。由于场地、经费等各种因素的限制,活动形式除了课堂教育,就是听报告、开大会,不能结合“95后”学生的特点开展特色教育。比如党的理论教育和学习,多是简单的课堂灌输,知识政策不能深入人心,不能贴近实际和社会需求。由于没有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长此以往这样的活动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活动常流于形式,导致部分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积极性不高,而隐匿于网络的虚幻世界里以求满足个人的内心需求。

3.专业化程度不高,教育不能形成合力。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不高,某些辅导员不是教育学或者思政教育专业毕业,因此在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时往往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导致辅导员往往凭经验或感觉开展工作,无法在教育和管理水平上产生质的飞跃。同时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往往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某些辅导员常常独自一人承担大量繁重的教育和管理的任务,而专业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较少参与。由于辅导员经验、精力和能力的有限,不能深入每位学生,在部分学生出现思想波动和心理问题时不能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解决。“95后”大学生对自我实现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教育不能形成合力,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去应有的支撑,达不到较好的效果。

三、辅导员工作的新思路

1.转变学生管理理念,关注学生需求和个性发展。

辅导员作为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骨干力量,在面对“95后”大学生开展工作时,要首先转变工作思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基础上,着眼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新问题。“95后”大学生普遍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要求辅导员克服以往的灌输式的方式,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在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从“95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沟通、调研等方式,了解学生所关心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动掌握学生个体需求,进行定位和分类,继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学生的共性需求,可以采取集体教育和引导的办法加以解决,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要针对实际开展分层分类的教育。通过积极关注,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人翁意识,使他们减少功利,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2.开展特色班会活动,增强理想信念和学生团队意识。

班会主题教育活动是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的重要途径[2]。通过特色班会活动的开展贴近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增强理想信念和集体归属感。在班会活动中通过讨论、辩论、演讲、座谈、视频观看等形式,开展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诚信、感恩的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增强认识和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提高个人修养和道德水准。通过特色班会在学生中树立典型代表,通过朋辈效应让学生之间相互影响,让学生带动学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开展以挫折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结合学生实际,通过情境体验的方式开展抗压教育和训练,引导他们学会正确看待压力、应对挫折。同时辅导员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让他们自主开展主题班会,通过有计划的引导,提高自主性,减少功利。在锻炼自理和自治能力的同时,营造优良班风,激发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从而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风貌。

3.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增强教育实效性。

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主要力量,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人格魅力往往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做好“95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高校辅导员一方面要加强自我教育,提高学历层次和科研学术的水平,另一方面要多进行社会实践和调研考察,探索和深入了解“95后”学生的特性和想法,顺应时代潮流,跟上时代节拍,在教育和管理中改进方法,提高质量。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过转变思路,调整方法,摸索出适合“95后”大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模式。要善于利用校园网络,宣传主流文化,进行价值观教育,在丰富学生的学习和业余生活的同时,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多方面整合教育资源,加强与政治理论课教师及各专业课教师的沟通,形成课程教育的合力。同时也要善于利用家庭、社会的资源,多方位全天候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3]。

“95后”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辅导员要正确面对“95后”学生的优点与缺点,坚持以人为本,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教育工作。在增强理想信念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应对挫折和辨识真伪的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9月,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四川调研时强调,各高校要把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摆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高度重视,精心实施,抓出实效。同时当前网络信息爆炸和信息污染使教育环境复杂化,也给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发展,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1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高校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多元化、开放性的新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①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2%,大学生比例占到10.8%,学生仍然是网络用户的主体。以3G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以其强大的信息功能和娱乐方式,改变着大学生生活环境、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②电子科技大学开展的一项关于大一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平日里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为3.2h,占用了白天学习生活1/4的时间。为此,在新媒体时代下,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

2 辅导员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角色

2.1 学习者和推动者

贾德芳等指出,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数量巨大,来源广泛,使得传统教育模式中辅导员在信息量的占有上处于优势地位的局面被打破。③面对90后学生利用和掌握网络等新媒体技术比很多辅导员还要精通和熟练,辅导员自身的素质无法很好地与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相适应等问题,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推进的过程中,辅导员要敢于争做信息时代的学习者和交流者。在事务性工作之外,主动积极地创造条件,挤时间花时间给自己充电,拓宽视野、打开思路,及时更新信息和知识,将新媒体技术用于实际工作开展。同时,辅导员要真正融入到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学会利用这些新的媒介手段,在学生中去普及和助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优秀平台,促进教育引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2 整合者和监管者

高校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多元化以及区别于其他网络文化的创造性、思想性和学术性等特点。④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教育引导的重要参与者,需要整合多样化的新媒体技术,以贴近和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为根本,找到与学生日常事务工作及教育引导工作的结合点,保证网络资源利用的有效化。其次,在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使用网络的监督和新媒体的管理,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上舆论氛围,实现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的合力。

2.3 引导者和教育者

辅导员的个人魅力表现为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能力、气质、性格等人格特性,是高校辅导员的核心竞争力。⑤借助新媒体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辅导员要不断更新观念,跟上学生的步伐,掌握新媒体技术,以更加灵活及时有效的形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开设优质的辅导员博客或主页,通过自己在网络文化中的躬行实践给学生树立榜样,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成为更受学生欢迎的引导者和教育者,促使教育引导的方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

3 辅导员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工作思路

3.1 建立学生事务工作平台

面对高校学生日常事务工作信息量大、内容繁杂等特点,网络作为新媒体的重要媒体形态,对于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系统化和时效性起着积极作用。一是要对QQ群、飞信、微博、邮箱、微信平台、博客、专题网站等网络工作方式进行筛选和归类,明确不同的网络途径在日常事务工作中的作用发挥机制,加强具体工作开展的针对性,使学生事务从分散管理转变为集中管理。二是网络工作平台要体现师生共建,充分发挥班委、党员、辅导员助理等学生骨干力量在年级、班级网络平台中信息和工作开展中的助推作用,保证各类消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各项事务工作实施开展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3.2 打造网络之家助推教育引导

在各种网络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辅导员――学生一对一谈话、主题教育、班团活动等教育引导的实效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针对学生学习活动时间安排紧凑及辅导员有时在事务性工作中难以抽身的困难,借助相应的网络工作方式,开辟教育引导的新途径,打造充满关爱的网络之家。例如通过QQ群或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党员之家、科创之家、留学之家等,给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营造严谨优秀的学风氛围;其次辅导员通过自己的博客或主页以及专题教育网站,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选择、大学规划等开设分享专栏,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3.3 借网络窗口展辅导员魅力风采

辅导员的个人魅力对于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其个人魅力除体现在平日工作生活的一言一行外,也包括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的学习。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博客或主页以图文并茂的活泼形式,成为展示个人魅力风采的重要窗口。辅导员要善于利用这一窗口,找准教育发展的规律,更新教育引导的观念,跟上学生的步伐,加强对网络技术的学习,熟练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等新技术;以贴近大学生的需求为本,加强辅导员博客或主页建设,结合图片、视频、文字记录学生的成长点滴和自身的成长感悟,精心设置版块,如温馨提示、日常事务、出国留学、随笔闲谈、视频分享、时事政治、你们的大学生活等,以丰富博客的内容和形式,提升辅导员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路人,也是当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要推动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紧随时代步伐,辅导员更要学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高驾驭网络能力的新方法,创新工作开展模式,通过网络开辟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新途径,增强教育引导的实效性,为创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和氛围尽一份力量,还有更多的工作方式和途径值得探索和丰富。

注释

① 腾晓春,郭志宏.新时期下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9):249-251.

② 屈艺.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J].前言,2012(13):182-183.

篇(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1-0025-03

所谓“80后”、“90后”指的是分别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两个群体。2008年秋,我国高校迎来第一批“90后”大学生,且在未来10多年内,他们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对象。[1]作为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同时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力军的“80后”辅导员,遭遇个性更加鲜明的“90后”大学生,如何开展工作并有所创新,是一个新情况、新问题。

一、“80后”辅导员的优势

1.沟通优势

沟通优势可归纳为年龄、爱好、心理、沟通方式四个方面的优势。

(1)年龄方面。“80后”与“90后”年龄差距不大,很多“90后”在家里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到大没有亲密的玩伴,进入大学后,“80后”的辅导员老师不仅是以一个老师的身份来管理和教育他们,更重要的是可以扮演一个朋友的角色,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90后”的学生多把“80后”辅导员当做自己的大哥哥大姐姐,认为辅导员能理解自己的个性张扬、行为叛逆,遇到问题或困难都可以毫无保留的求助于他们。

(2)爱好方面。“80后”与“90后”都是出生在改革开放、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在网络时代中成长。因此,“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都善于利用网络,对新鲜事物有着敏锐的嗅觉,例如,喜欢每天登陆网站论坛“抢沙发、灌水”;喜欢把自己的心情写成博文或写在QQ和飞信心情栏里;喜欢分享、转载好的视频和日志;喜欢用“神马、肿么、给力”等网络语言。这就拉近了“双0”间的距离,共同语言更多、思维方式趋同、沟通的方式和内容更广泛。

(3)心理方面。“80后”辅导员刚刚改变学生角色,对于高校的熟悉,尤其对于大学生心态的体验,使得他们在工作中善于换位思考,懂得尊重学生的感受,了解学生的心理,极具亲和力,易于与学生打成一片,相对于传统的教育和管理形象,更多时候“80后”辅导员以朋友、学长的形象出现,更能赢得“90后”大学生的欢迎。[2]

(4)沟通方式方面。更多的“90后”大学生不愿意和辅导员进行面谈,他们在进行沟通和交流时更倾向于选择发短信、聊QQ、MSN、发电子邮件等。网络为二者的沟通搭建了一个更为平等、委婉的平台。在网上,辅导员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和沟通,为他们解答问题、指引方向。特别是一些敏感话题,如恋爱、心理问题等许多面对面时不好意思说的事情,学生们更愿意在网上向老师倾诉,也避免了面谈的尴尬。“80后”辅导员甚至可以从学生的一个QQ签名、QQ心情的变换,空间、微博日志等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对日志的浏览回复,沟通了解,从而解决“90后”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和困扰。

2.学历优势

随着辅导员门槛的提高,学历层次要求不断提高,一般为硕士及以上,学科范围较为宽泛,尤其是越来越多的人文社会科学类毕业生开始充实辅导员岗位,如心理学、教育学、法学、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管理学等专业,改善了辅导员的学科结构,使之更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

3.特定背景的经历、经验优势

“80后”辅导员多是学生干部出身,曾是学校的优秀分子,积累了一定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懂得如何与各方面打交道和解决具体问题,也使得他们能很好的培养“90后”的学生干部,指引学生在参加一些学生组织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如何在学生组织中更好的锻炼、提高自己。此外,“80后”的辅导员都是从学生时代刚刚走出来踏上工作岗位,在与“90后”的学生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给他们讲述自己的大学生活,为他们的大学生活指引航向,避免他们走弯路。在大学英语四级、六级,各种专业技能考试,以及考研、就业等方面都可以提供一些自己的实战经验供同学们参考。

4.创新方面:“80”后引导“90”后进行创新

“80后”辅导员均是新世纪以来的大学毕业生,接受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熏陶,思想更加开放,思维更加活跃,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善于发现和创新。在选用班干部、组织活动等方面,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这方面的特征正好可以满足“90后”大学生的要求,可以指引他们如何进行发现、进行创新。不断寻求他们之间更好的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从而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创新的能力。

二、“80后”辅导员的不足之处

1.工作经验不丰富

“80后”辅导员工作经验不丰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有亲和力而威信不足。“80后”辅导员在“学长学姐”、“大哥哥大姐姐”和老师的角色转换中,尺度很难把握。由于更多的采用非正式沟通,“80后”辅导员容易和“90后”大学生成为知心朋友,打成一片,但自此,辅导员和学生都慢慢忽略各自扮演的角色,习惯互相开玩笑,甚至称兄道弟,失去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应保持的距离。在应该严肃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威信不足,难以有效快速的管理学生。

(2)活力有余而经验不足。“80后”辅导员大多都刚踏上工作岗位、刚步入社会,有一股干一番事业的活力与干劲。但由于工作经历较少,人生阅历尚浅,当学生发生一些突发事件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惊慌失措,甚至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处理,因而不能很好的为学生排忧解难,难以担当起“人生导师”的重任。

2.承压能力不强,易出现工作倦怠。

“吃不得苦”、“缺乏耐心”是许多年长辅导员对“80后”辅导员的评价。“80后”辅导员在中国“四二一”成员模式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大多是独生子女。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从贫困到小康再到富裕,父辈们的苦不能再降临到下一代人身上,抱着这种心态,父辈们给“80后”创造了温室般的成长环境。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一代没有接受过生活中的磨砺,稍微碰到点挫折和压力就会接受不了。此外,辅导员工作事无巨细,工作难度和强度越来越大,让多数是独生子女的“80后”辅导员感到工作压力巨大,唯恐出事,有些辅导员无法承担巨大的压力,遭遇挫折时,会选择回避,甚至提出辞职。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务虚的工作,其成效短期难以显现,因而很难产生成就感,这与专业教师的工作投入与回报相一致的情形相比,反差明显。这些都会让“80后”辅导员产生倦怠感。

3.专业化程度不够,工作实效不高。

“80后”辅导员大部分都刚参加工作,工作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特长,如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团学、党建等,同时自身学科背景的多元化,所带学生的专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差较大,给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另外,“80后”辅导员大多不是思政科班出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技巧和方法还有待慢慢摸索和积累,工作实效性很低。

4.对未来充满担忧

随着“80后”辅导员工作时间的推移,原专业将变得陌生甚至荒废。在职称评定和待遇上比同层次的专业教师低。游离在教学与行政边缘的身份使他们更加担忧自己的前途与出路。

5.处理问题武断,方式单一。

“80后”辅导员遇到后进生,一贯采取谈心、交流等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凡学生屡教不改,“80后”辅导员将黔驴技穷,很快失去耐心,要求学生休学或退学。一“开”了之,处理方式过于武断。

三、“90后”大学生个性特征的主要表现

“90后”是时下高校大学生的主体,作为“鸟巢一代”、“海宝一代”的他们独立又任性、自信又自我、张扬又脆弱。随着网络普及化、隐私公开化、社会功利化,“90后”这个矛盾的群体表现出其特有的个性特征:

1.个性张扬,但依赖性强。

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家庭环境使得“90后”大学生敏感好奇,追求时尚,极力摆脱外界的束缚,他们有着较强的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期待被了解、被认同的内在需要,但由于从小父母对他们溺爱、包办过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养成了依赖骄横的心理,适应能力差,社会交际能力弱。

2.勇于接受挑战,但无法承受挫折。

挑战对于“90后”来说,是生活中必须的“游戏”,他们喜欢面对挑战,甚至追寻挑战。但是由于成长在温室中的他们从小受到家长的过度保护等使得他们心理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遇到小小挫折即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武汉大学对“90后”大学生遭到挫折后的一项调查[3]显示:72.3%的人表示心里会留有阴影,并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5.1%的学生甚至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

3.思想解放,但容易偏激,考虑问题片面。

“90后”大学生对待问题积极思考,创造力、思维意识表现的都比较强,但是由于他们接触社会较少,价值观念还不稳定,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情绪变化起伏较大,在处理学业、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容易出现偏激和冲动。思想观念的不成熟,导致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对自己评价过低或过高,造成自我意识不健全,从而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扰。

4.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更务实,但带有较强的功利色彩。

“90后”大学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在追求务实的同时,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特别是奖学金的评选、评先评优以及入党等对人生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事件,备受“90后”的关注,甚至以此作为自己学习和参加各种活动的目的。

5.生活目标明确,但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笔者对所在学校的调查显示,95%的“90后”大学生在入学初都曾做过大学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但在调查中也发现,65%的新生入学后最想做的是放松自己,好好玩乐一番,以补偿为升学所失去的娱乐损失;70%的学生对未来的形势担忧,但对自己目前该如何努力却一无所知,很茫然;55%的学生偶尔制定短期的学习计划,却无恒心实施下去,学习动力不足可见一斑。

四、“80后”辅导员创新工作思路及应对措施

当“80后”辅导员遭遇“90后”大学生,面对“90后”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80后”辅导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克服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方法。同时,高校也应加强“80后”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从政治、工作、生活上关心他们,在政策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1.“80后”辅导员自身应提高素质与调整心态并举

(1)向老辅导员请教,弥补自身不足。“80后”辅导员缺乏经验,需要经常和老辅导员交流,将老辅导员的经验用于指导自己的工作。同时,作为学校层面,要注重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力争“老、中、轻”合理搭配。

(2)加强对自身和“90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着各种价值观对主流理念的冲击和学生对政治的漠然,“80后”辅导员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给予思想政治教育以高度的重视,加快自身政治理论学习的步伐,引导“90后”大学生主动关心政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创高校大学生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3)引导“90后”大学生制定个人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初入大学校园的“90后”会有些不适应,往往不知所措,“80后”辅导员应以自身的经验传授学习方法并督促其学习,引导学生制定个人学业及职业生涯规划,帮助“90后”大学生认清现实,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明确学习目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端正学习态度,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少走弯路。

(4)塑造个人魅力,注重对“90后”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师生关系的保障是基于情感的,并不是“师道尊严”和社会约束。“90后”大学生渴望与老师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80后”辅导员应该用个人魅力征服和感化他们,身体力行,立足于大学生自身发展,定位于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带动身边“90后”的大学生,赢得同学们的信任与尊敬,形成合力,共同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5)学会用网络进行教育和沟通。网络的精髓在于其交互性。辅导员要弘扬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摒弃过去的唯我独尊、灌输式的单向型工作方式和作风,提倡平等对话和交流,充分尊重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受尊重的心理诉求。通过QQ、微博等网络工具,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消除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2.高校应创造条件打造平台

(1)建立辅导员导师制。辅导员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渐进的发展过程。学校和社会环境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在其成长初期,外部力量的支持和帮助对其顺利走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至关重要。建议高校对初次走上工作岗位的“80后”辅导员实行导师制,即由高校选拔政治理论水平高、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专职党政干部或资历较高的辅导员担任“80后”辅导员导师,通过“一对一”的传帮带,不断促进辅导员成长和成熟。

(2)改革和创新辅导员工作机制。面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深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辅导员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一般高校教育管理的大量底层事务性工作都由辅导员来承担,这大大牵制了辅导员的时间和精力,高校应转变辅导员的工作机制,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让辅导员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并把辅导员培养纳入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享受与专任教师培养同等待遇,解除辅导员的“后顾之忧”。

(3)提供进修机会,明确发展方向。第一,为“80后”辅导员提供学历进修的机会,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并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给于一定的倾斜,鼓励“80后”辅导员在职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第二,对“80后”辅导员进行系统、科学、长期的在职培训,通过挂职锻炼、校外考察、理论学习、课题研究等途径,不断提高“80后”辅导员的综合素质;第三,为“80后”辅导员搭建职业生涯规划平台,加强辅导员专业化进程,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成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鼓励辅导员成为学生事务、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4)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稳定辅导员队伍。越来越多的高校反映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特别是“80后”辅导员“不安心”从事辅导员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待遇和地位比同时进校的专职老师低,且职业发展通道不畅通。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从本校实际出发,建立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辅导员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培养一支工作能力强、思想素质高的辅导员队伍。通过定期科学考评辅导员工作,对工作成绩突出的辅导员及时给予表彰与奖励,不断增强辅导员的荣誉感、成就感和归属感,提高“80后”辅导员的工作热情,缓解其压力和失落感;通过为辅导员做好职业规划,参考专任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为辅导员队伍建立完整的职称晋升体系和畅通的职业发展通道,适时提高辅导员待遇,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五、结束语

面对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90后”大学生,“80后”辅导员既有其自身的优势,也有需要其不断提高和改进的地方。只有经历实际工作的锻炼和学习,不断探索、创新,辅导员队伍中的年轻力量才能积累经验、增强本领、完善技能,成长为合格的高校辅导员教师。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睿智的教育思想、博大的教育胸怀,能包容每个“90后”学生,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谐相处,真正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篇(7)

在我看来,这是非常主观且不正确的。学生虽然已在校外实习岗位,但绝不能认为辅导员的工作已经走向了轻松化和自由化,更应该在思想上走向紧张化,行动上走向高效化,意识上走向强效化。应强化“走动式”教育的魅力,将固定模式的办公室教育搬到生活中,强化思想教育,这是保障学生校外实习安全稳定的无形力量。

以下将以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班辅导员所带班级为例,从几个方向剖析毕业班辅导员工作的新思路:

一 加强班级凝聚,着力团队效能

一部分步入大三的学生,对知识的探索逐渐走向平淡期,越来越关注外界的影响力。同时面临着就业。继续升学等多种事务的干扰,与其他年级的同学在意识形态上已经有了明显的不同,再者由于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同学们相继离开校园参加实习,对班级管理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在这个重要的阶段,班级的凝聚和团队的力量无疑是加强班级管理的主要方式。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主要的着力点:

1.主题班会教育

大三初期召开“就业,你准备好了吗”主题班会,意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意识。在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中产生一种力量,潜移默化地感染班级学生,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

2.班委大检讨

班委是班级中不可或缺的坚实力量,在班级出现班委违纪情况的之际,应及时指出班委不足,引导班委主动意识到自身的问题,以此为班级同学树立榜样,逐步提升学生个人素质,严于律己,引导学生学会面对与承担,以班委带动班级学生。这样一来辅导员强化班委的教育,班委强化班级的管理,具有绝对的高效性。

3.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

学生党员是提升班级凝聚力的中坚力量,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党员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及品学兼优的好品质,以此树立标榜,促进班级的良好氛围,引领班级进步。

4.鼓励班级活动

积极参加班级活动,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的心态参加学生活动,用老师的素养带动学生对生活、学习的正确认识。以素拓认证及综合测评为切入点,与丰富校园生活密切结合,总结参与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切实好处。促进班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发散学生思维达到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剖析。

二 重视思想教育,加强安全管理

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部分教育者只看到了毕业期的空隙,认为只要协助学生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单位就算是毕业班级工作的成功,而往往无意中滋长了学生散漫的情绪,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无意地走向了懈怠。其实在此阶段有两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安全防范管理。

1.坚持谈话,“绿化”心灵

坚持每天与学生谈话,以自身魅力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有所学、有所思、有所悟。与违纪的学生深入谈话,用真情触动学生,与沉默的学生保持沟通,让他们感觉被重视。

以学生违纪为例,应第一时间积极与学生深入谈话,努力引导其认识自身问题,找到改变方向,并以此为典型示范,警示班级学生切勿重蹈覆辙;进入实习期的学生会感到茫然无助,甚至有懊恼的情绪表现,在这个关键时刻,努力与各班就业困难的学生深入谈话,采取“走动式”管理模式,走出办公室,在活动与聚会中,协助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找自身定位,寻求改变方向,并积极推荐实习单位,构建学生内心归属,促进情感交流,平静学生情绪。

2.鼓励健康,保障安全

学生在大三期间的违纪,一定程度上对正常毕业造成了影响,但往往在大三的客观环境下,很容易放松了自我要求,这就必须要加强学生宿舍卫生管理和在校安全稳定的要求。每天进行留宿同学的值班制度,每周进行温馨走访的情感交流,每月开展违规电器的检查,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生的在校稳定和安全。

3.网络互动,平安跟踪

学生走向校外实习岗位,这个时候的“移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微博与微信的互动沟通方式,更贴近与学生的交流方式,更能完善班级文化建设。通过微信、微博等与学生密切沟通,关注学生就业心态,了解学生就业情况;通过班群、群邮件等与学生紧密沟通,随时招聘信息、班级动态,让学生不脱离学校的轨道,也时刻能知晓学生的实习状况。

三 把握学生需求,培养感恩意识

深入学生工作第一线,关心学生思想、学习和工作并及时的给予指导,学生工作随着学习阶段的变化而产生了有形和无形的变化。这个学期,我意识到应该做到学生的重心在哪里,辅导员的重点就在哪里的快速转移工作法,这样的工作方法一来提高了现阶段的工作效率,二来促进了师生情谊。

1.面试经验传递,学生积极响应

设定本学期面试技巧学习日,每周带五到十名班级学生进行面试情景考验,每月设定往届毕业生返校日,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认真协助学生,从修改简历、特面试技巧、专业剖析等方面进行高强度培养,提高学生就业面试的能力。

2.催费工作中有爱,让学生按时缴费

催缴学费是一项爱心工程,必须用心去体会学生的难处,与学生耐心交流,与家长细心沟通,在助学补贴、助学金等多方面切实帮助他们,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3.助学工程中有情,引导学生感恩

“国家三金”最终评定,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此鼓励学生,作为榜样激励班级同学,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真正做到落实每一位申请贫困认定学生的深入了解,通过日常生活,家庭了解和同学评价认真评定每一位学生的贫困情况,将每一笔爱心补贴送到每一个需要的学生手中。在公示期过后,召开集体会议,引导学生时刻感恩。

四 启发自主意识,鼓励自我教育

在大学学分制的模式下,如果辅导员还一味地一手抓,是很难适应当代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在一个辅导员同时负责几个班级的情况下,是绝不能以超人的模式展开疯狂且低效的工作模式。

因此在此阶段,辅导员应正确引导学生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能动性,开展自主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1.实习小组自主管理,培养学生自主能动性

各班分小组自主管理各工地实习状况。在每个节日给予问候,建立微博平台,积极关注学生动态,在工作与互动中,为班级构建良好的情感基础,同学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2.实习情况自主汇报,引导学生自我完善

事实上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完善,才是就业工作阶段在学生工作中的真正成功,提倡学生主动通过网络平台汇报实习工作亮点,实习先进事迹,反而比强迫每一位学生上交实习报告的回收率更高。我一直强调,写你所想,想你需做,做你所需。而往往我能收到很多真实的自我感受、自我剖析,这样一来,学校也可以充分掌握学生的实习近况、安全问题,又能让学生寻找到自身的闪光点。

篇(8)

关键词:95后;谈心谈话;辅导员;职业化

目前,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已经从80后转向了“95后”大学生,“95后”大学生成长于网络发达、文化多元的信息时代,他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行为与“80后”乃至出生于九十年代初期的大学生相比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个性色彩更加多元化,但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信息来源渠道更加广泛,但网络依赖症严重也缺乏辨识力;他们接受新鲜事物快,但持久性和抗挫力均不强。

1 目前高校辅导员在谈心谈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谈心谈话存在滞后性

根据谈心谈话目的的不同,可以将其分成以下两种类型:了解接近型和问题解决型。前者指辅导员有意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家庭乃至成长史等方面的情况,以提高学生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若发现问题,则设法及时解决,加深相互间的感情。

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与学生的谈心谈话一般是救火式,又称为“问题解决”型谈话,一般分为两种情况:其一,针对学生主动反映的问题提供解决的建议;其二,单个学生或学生群体已经出现错误行为或错误思想,辅导员不得不找其谈话,进行说服教育工作。这是辅导员谈话工作的一贯做法,但是容易忽略中间灰色地带的学生,也无法及时发现问题的苗头,给工作带来被动。

1.2 谈心谈话模式单一性

95后的大学生成长于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自尊心强、思维活跃,易接受新鲜事物、也造成思想意识复杂多变,喜用叛逆标榜自己的独树一帜等特点。传统的选择办公室进行面对面的谈心因其办公室地点开放,不够保护隐私,辅导员谈话时过于严肃,缺乏活泼性;一味灌输,缺乏互动性;单一说教,缺乏生动性而难以深入学生内心,得到大学生的认同。

1.3 谈心谈话方法随意性

谈心谈话的随意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没有做到因人而异:在辅导员在谈话之前对学生的个人信息、个性特征、学习成绩并没有做事先准备,而是想当然地凭主观印象和个人臆想,对学生夸夸其谈。然而对于自我意识突出、不喜说教的95后大学生,这种没有针对性的谈话既浪费时间,也容易导致其对辅导员失去信任;二是缺乏规范的谈心谈话工作流程。谈话后学生离去等于谈话结束,既不做好文字记录与反馈又不关心学生反映的问题,思考如何跟进工作,这严重影响了谈心谈话工作效果,不利于谈心工作经验的总结与提升。

2 谈心谈话的原则

2.1“开锁原则”

与学生谈心谈话,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问题的具体特殊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性格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谈心方法;对于不同问题的不同阶段也要选择不同的解决时机、解决媒介和谈心地点。在性格方面,对性格内向的学生采取直接提问的方法,鼓励引导谈话。但需要采取曲线式委婉含蓄的方式向内向的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对性格外向、乐观健谈的学生采取漫谈和闲聊的方法,通过他多方位了解班级情况。但要围绕自己的谈话目的,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地向其提意见。而在选择谈心的时机方面,哪些问题必须在第一时间内解决,哪些问题可以给学生一段冷却的反思时间,也是值得考虑的。谈心谈话的媒介的选取也要因人因问题而异。对于学生主动寻求如何解决具体的问题,完全可以在电话和QQ中解决,省时省力。但是如果涉及到思想问题,一定要面对面聊天。

2.2“拇指原则”

拇指原则就是表扬和鼓励原则。学生辅导员在严格执行学校的管理制度的同时,又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关心体贴学生的学习、生活事宜。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要在指出他们的错误的同时,也要给予鼓励和信心,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与学生结成情感共同体,使辅导员的话真正地能入心、入耳、入脑。

2.3“天窗原则”

“天窗原则”即打开天窗说亮话,立足实话实说,要注意说话方式,但内容需要有一定的目的性。由于95后大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还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对事情的分析缺乏准确而全面的思考判断能力。在当今95后大学生身上大多存在着人生价值观扭曲、社会责任感淡薄、心理抗挫力差、执行力弱、眼高手低的问题,因而作为大学生人生导师的辅导员特别对学生存在的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在沟通前,要明确沟通目的;沟通时,要学会自己主导话题,学会有逻辑性地引导学话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错误,而不是如坐云雾,不知所以然。

3、提高谈心效果的方法

3.1建立学生微档案,谈话工作全覆盖谈心谈话教育应该是一种重在防患于未然的工作形式。辅导员日常的谈心谈话重点应放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上,制定并记录学生的谈话档案,从被动地问题解决型转移到主动的了解接近型,从而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心理状态,防患于未然,对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后果提前预防,做好相应的心理沟通工作,使影响和危害降到最低。

3.2善于运用新媒体,更新传统谈话观念

95后大学生是伴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与普及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据调查,他们的主要信息来源渠道是自媒体平台,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不少辅导员对新媒体敬而远之,一方面由于工作压力大,无法迅速熟悉新媒体的技术操作,另一方面是担心大学生自制力不够,使用多媒体变相地加深大学生的网络依赖症。但辅导员不必视新媒体为洪水猛兽,不如主动占据网络宣传阵地,增加线上沟通渠道,实现沟通方式多样化。辅导员可以通过注册微信、QQ、微博与学生进行网络谈心,既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可以倾听到一些面对面时学生所不愿意流露的内心话语,又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以集中处理同种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3.3加强自身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谈心谈话看似简单,然而真正做好这项工作对辅导员的要求极高。辅导员除了需要掌握思政教育的专业知识,还要能掌握心理学的内容,特别是心理咨询技能方面的内容,如心理咨询中鼓励与重复技术、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技术等;还要成为“杂家”,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对国家大事、社会问题、流行文化、科技成就都要能侃侃而谈,既能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因此,辅导员更要不断加强自己自身学习,注重自身道德培养,形成个人独特魅力,同时还要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强大的领悟能力和共情能力。

[参考文献]

[1]林熠,林正大.浅议与大学生谈心[J].上海高教研究,1992,03:94-95+93.

[2]张超锋.心理咨询技术在辅导员谈心教育中的应用[J].改革与开放,2013,02:177-178.

[3]宋家胤,张勇哲.谈心活动的作用机理探微[J].政工学刊,2013,10:50-51.

篇(9)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139-01

大学中的辅导员直接与学生接触,管理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在大学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了能够及时地、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辅导员应该时刻保持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但是现阶段的大学中多数辅导员都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偏离了工作的正常方向,不仅不贴近学生,反而距离学生很远。这导致辅导员原本的日常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而且还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影响着学校的日常教学。针对这些问题,各大高校必须及时解决问题,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国内大学中辅导员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管理方面的情况

(一)对于辅导员的职责缺少正确的认识

大学中的大多数辅导员对于自身的职责都缺乏正确的认识。[1]辅导员服务的主体是大学生,日常工作也应该紧贴学生展开。但是现在有许多辅导员服务的主体却是学校领导,日常工作也都围绕着领导开展。这严重偏离了辅导员的工作重心,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管理严重缺失。

(二)辅导员关注学生不够全面

许多导员只看到了学生学习成绩这一个方面,缺少对于其他方面的观注。更有甚者,辅导员大学四年甚至连所管理的学生名字和本人都对不上。这些现象都说明辅导员的工作偏离了原有的重心。

(三)大多数辅导员自身道德修养较低

国内的许多大学现有的辅导员自身道德修养过低,综合素质太差。[2]例如,现阶段一些辅导员很容易受到物质的影响,在对待学生和处理日常工作中有失公正。而且,大多数辅导员年龄都不大,遇到状况缺乏冷静的思考能力,导致事情得不到圆满的解决。

(四)辅导员在管理方面遇到许多困难

各高校的学生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学生籍贯分布较广,加大了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难度。而且,辅导员所面对的大多数都是90后的学生,他们个性都比较强,管理起来相对困难。同时,相比于初高中封闭式的教学管理,大学开放式的管理更是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难度。

二、如何就现阶段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存在的缺失进行改善与创新

(一)对辅导员的工作和所承担的责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新形菹拢面对各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中存在的缺失现象,首先,必须让辅导员对于自身所承担的责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辅导员正常开展工作的基础。只有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职责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提升辅导员整体的道德修养

国内各高校还存在一些素质较差、道德修养不过关的辅导员。[3]针对这一状况,各高校在选择辅导员的时候应该加强对于辅导员道德方面的标准要求,提升辅导员的道德水平。对于已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学习,加强其道德修养教育。同时学校要严格制定相关方面的校规校纪。

(三)辅导员在统一化管理中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辅导员最少都要管理几十个学生,一般都实行统一化的管理方式,但是辅导员要在这种统一化的管理中注意每个学生的个体化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教育背景和家庭情况不同,导致每个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表现也不一样。统一化管理下,针对每个学生实行差异化管理,体现了学校管理的“人性化”的特点。

(四)辅导员应有效利用网络科技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新时期,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方式不仅仅只有班会、走寝室。利用手机微信、QQ等通讯软件更为方便,而且能够保证实时与学生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动向,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够第一时间给予解决和加以指导,这样更加拉近了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三、结论

面对如今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存在的辅导员日常工作缺失的现象,各大高校必须即刻采取行动,严格落实辅导员各项工作,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基本保障。同时,辅导员需在开展日常工作的原有途径中融入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提升工作效率,真正将辅导员的责任与义务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篇(10)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在新时期里,高校辅导员担负着多重角色定位:政治教员、人生导师、知心朋友。但由于日常需要处理很多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以及管理的学生人数较多,很多辅导员尤其是新生辅导员不能及时掌握每名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高校采取的主要辅助措施有配备班主任、班导师、辅导员助理等。笔者工作在学生管理系统一线,实践表明在高年级中选拔优秀学生担任新生辅导员助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补充作用更加明显,他们能够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方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设立辅导员助理岗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辅导员助理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载体,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让辅导员助理参与到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教育、方针政策等方面,也便于学生理解辅导员工作的内涵,拉近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距离,建立较好的沟通平台。

设置辅导员助理岗位在辅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也是给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平台和展示能力的舞台,辅导员助理一般由优秀学生党员、高年级学生干部或研究生来担任,他们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他们有充沛的精力和较高的能力来帮助新生更快地了解大学、适应大学,同时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生活经验来引导新生,避免走弯路。由于年龄相仿,语言情感相通,思想道德相容,辅导员助理与新生之间更易沟通,更易引起共鸣,他们生活在一起,能及时了解新生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及时向辅导员反馈新生信息,及时采取解决措施。

二、坚持选拔原则是开展好学生工作的重要基础

设立辅导员助理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这就要求辅导员助理要有肩负起学生教育、管理、引导、服务重任的责任意识,在选拔时要综合其个人素质、道德品质、学习效果、表达能力、组织水平、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确保其在学生工作中能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辅导员助理可以采取公开招聘、个人自荐与辅导员推荐相结合等方式,在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优秀学干中公开、公正、公平地进行选拔,选拔工作中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政治素质高,具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最好是党员或预备党员,以更好地配合、协调党团组织工作;群众基础好,在学生中具有较高威信和影响力;学习成绩优秀,能正确处理自身学习与工作的关系,起到对新生良好引导和模范带头作用;纪律意识强,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自控能力;能力水平高,善于组织、协调各项工作,有一定管理经验,责任心强,乐于为师生服务。

三、完善培养机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辅导员助理介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参与学生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但同时还有自身的学业,这就需要他们在工作中协调好其担任的工作和自身学习的关系,既要做好助理工作,也要在自己班级中有所作为,在学生工作部门及辅导员的教育培养下,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养工作能力,提高组织管理工作水平和工作技能,实现自身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

学校要建立完善的辅导员助理培养机制,深化岗前培训,在辅导员助理中推行“全员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的理念,让辅导员助理树立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思路,明确自己的定位,培养全局观念和思想高度;做好岗中培训,对辅导员助理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和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同时还要在日常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定期交流工作思路和经验,及时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辅导员要定期对助理的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定期交流工作思路和方法,在要求他们完善自身的同时,加强配合、协调,做好学生工作。辅导员助理要协助辅导员向学生宣传党的思想、理论,做好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要协助辅导员对班级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专业思想等方面的指导,生活中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让新生迅速了解并适应大学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坚持深入学生中,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成为辅导员的有效抓手,在潜移默化中落实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思路。

四、制定表彰考评体系是稳定学生工作的保证

辅导员助理作为辅导员工作的有效补充,他们本着“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工作原则,在学生教育和管理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辅导员助理不同于普通学生干部,他们付出的努力更多,担负的工作更重,投入的时间更长,取得的效果更好。因此,对于辅导员助理应该给予单独的考核表彰。可以通过开展年终或学期述职考核的方式,建立监督奖励机制,对辅导员助理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对表现优秀的给予奖励,对表现不好的要及时谈心,了解情况,帮助其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对于表现突出,工作业绩出色的辅导员助理可以给予推荐工作等更大的表彰。

总之,辅导员助理机制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特色工作,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助理队伍是弥补我国高校现今教师辅导员人员不足、队伍不稳定的一项有益措施,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建立、完善、深化学生辅导员助理选拔与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自我教育,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存宏.浅论辅导员助理工作的理念.科教文汇,2010(7).

[2]施孔芳.高校学生辅导员助理工作探讨.现代经济,2008(8).

[3]夏利波.高职院校辅导员助理工作初探.企业技术开发,2009(5).

[4]赵姝.高校辅导员助理岗位发展的现状及意义.中国科技财富,2010(12).

[5]陈颂坚.论析新时期高校选拔学生担任辅导员助理的现实意义[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篇(11)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同样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它要求我们把学生成长和成才过程中的合理需要放在首位,以学生成长和成才为本,在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开展具体工作。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辅导员工作的思路

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指导辅导员工作,从总的工作思路上来说,就是要使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在传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应时而动、应需而变,谋求创新”,把握开展工作的规律性、时代性与创新性。具体来说,可概括为:

一个契合点――“以人为本”理念。所谓“一个契合点”,就是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必须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和辅导员工作的最佳契合点,应该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开展工作,并且将以人为本这条主线贯穿我们工作的始终。一方面,当辅导员在工作中扮演管理工作者的角色时,就是要实现管理从训导型向服务型转变,确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强化管理与服务的统一,树立管理工作要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思想,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建立完善的管理服务功能体系,在管理中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另一方面,当辅导员在扮演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时,就必须在工作中不断自省,开展的工作是否对学生有着润泽心灵之效,是否有效地对他们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解疑释惑,帮助他们找到前行的正确方向,是否重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健全人格和心理的培养与塑造。

三个支撑面――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开展工作。所谓“三个支撑面”,就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开展工作。

第一,全面开展辅导员工作。辅导员工作包含的内容很多,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风建设工作、安全稳定工作、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就业指导工作、组织发展工作、奖困补贷工作等等,这一系列工作必须全面展开,统筹兼顾,哪一方面都不能偏废。

第二,协调开展辅导员工作。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培养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涉及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每个环节,应该是一种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而这种工作机制要落实的关键就是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共管。就辅导员开展工作而言:一方面,树立大局意识,将学校的办学方针、办学特色等方面融入辅导员工作的具体内容中,协调好学校整体发展与辅导员工作开展的关系;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工作口与教学工作口的互动,构建起立体的全员的全程的育人体系,辅导员应该加强与专业老师的沟通和交流,配合专业老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第三,提升辅导员自身素质,推动学生工作可持续发展。作为学工队伍的基层力量――辅导员,应该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学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实现学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整个学生工作队伍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工作水平。因此,辅导员要始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事业,始终与不断发展的学生工作同步前进,在工作中追求卓越,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辅导员工作的措施

确立一个中心。所谓“确立一个中心”,就是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必须坚持管理科学化原则。首先,开展工作前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以计划为导向,以计划为自我控制的标准,以计划为自我考评的依据,开展相关工作。第二,开展工作时要注意把握和区分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注意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第三,在履行职责时充分调动班委的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宽容心和责任心,重视“班干部选用”和“授权”过程中的艺术,把品德是否优秀作为班干部选用的首要标准,在向“班干部授权”的过程中,树立授权不等于授责的意识,坚持适度可控原则,保持自己对重大事件和关键点事件的例外控制。第四,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一个组织内部的冲突度与组织成员心理的公平感成反比,成员心理公平感越强,组织的冲突度就越低,这是一个组织和谐发展的保证。要坚持将与学生有关的一切事宜都做到公开透明。无论是组织发展,还是各类评优评先,无论是学生奖、困、补、贷还是学生干部选拔、调整,都应阳光作业,这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我们工作的信任感。

投入两种情感。所谓“投入两种情感”,就是辅导员工作的开展需要我们投入两种情感,即“严”与“爱”。严与爱两种情感的交融,爱中有严、严中渗爱,是我们辅导员顺利开展工作的保证。一方面,对学生最好的管理是严格管理。只要严而不厉,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正当必要的。另一方面,在严格管理的同时,还需要投入最真挚、最深沉的爱。首先,这种爱是真挚的,不做作,不虚假,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其次,这种爱又是深沉的,不简单,不浮躁。这种对学生深沉的爱不是溺爱,不是对学生缺乏严格要求和基本期待,而是作为一个循循善诱的长者,对孩子们有着成才的期许和希望,并且作为一个强大的后盾支持他们,给他们前进的动力。

调试三种角色冲突。辅导员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等一系列角色,在扮演这些角色的时候,免不了发生角色冲突,具体表现为:

一是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冲突。教育与管理是辅导员工作的两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辅导员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行为上的示范和调节,需要的是学生的尊重、信任和接纳。作为学生事务的管理者,辅导员工作中的管理行为经常会造成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直接冲突,容易使学生对其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因此,教育者和管理者两种不同角色对辅导员提出的“柔性”和“刚性”两种不同的角色行为要求,从而产生角色冲突。

二是执行者与维护者的角色冲突。辅导员是高校管理机构中的基层一线力量,必须站在学校的立场上发言,使所管班级的目标和学校的整体目标一致。同时辅导员也是学生权益的维护者,为了顺利开展学生工作,赢得学生的信任,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意愿和感受。因此,当学校的规定与学生的需求发生矛盾时,辅导员处于学校与学生的夹缝中,必须执行学校规定,由此直接引发的师生矛盾使很多辅导员处于两难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