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级管理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加强高校班级管理的几点措施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辅导员的培养与建设对于高校班级管理质量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我认为辅导员应当多与其学生沟通交流,时常跟学生进行思想的对话,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大一学生,由于多数的大一学生还没有从高中班主任“保姆式”的班级管理中脱离出来,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在外求学,因此,辅导员应当对大一学生进行更多的生活和心理上的关心和照顾,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其次,辅导员自身应该具备良好的素质,在班级管理中,要确立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民主化管理,在建设一批优秀的班委的同时,应积极动员班级所有成员参与班级管理,让同学们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真正实现民主化管理。
(二)发挥学生干部的主体地位
在初高中的教育中,学生更多的是处于客体的地位,而在大学的教育中,应当积极培养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他们不仅是管理的对象,更是管理的主体,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个体,因此,对学生的管理,不仅要符合教育规律、管理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更要体现管理中学生的主体性,更要强调学生的自主管理。在新课程标准下,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多样性的发展,就应该让让他们完成从“监管对象”到“管理主体”的转变,让他们真正成为管理着,突出他们的主体性地位。”[3]大学是一个自由的,独立的、开放的学习生活舞台,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发现自我,提高自我,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其次,在建设班干部队伍的时候,可以实行“一期一换”制度,即每学期都更换班委成员,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从而全面提高班级成员的综合能力。第三,在班级中建立良性的竞争机制,创造竞争氛围,大学生比之于中学生,则更具有独立性和散漫性,纵观当下大学生,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的生活中渐渐磨灭了自己的理想,丧失了自己的斗志,整个大学生活都是庸庸碌碌的,因此,建立竞争机制是十分必要的,班级同学间比学习,比创新,比思想,从而促使班级成员之间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班级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成人高校学籍过程管理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相比之下,对成人高校的角色定位、学籍管理制度效力、责任等问题却很少有人论及。目前,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模糊,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的法律性质不明确。由于缺少有效的立法协调机制,学籍管理制度制定过程缺乏法律支撑与指导,导致制定制度不严格、不民主,执行制度缺乏效力。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发展不均衡
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制度一直借鉴《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校学生行为准则》的规定。虽然从管理模块上看,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同点较多,但普通高校是培养全日制学生,而成人教育的教学不仅局限在校内进行,还在函授站进行,成人教育的学习形式多样,教学方式、学籍管理、学生管理都与普通高校有很大的差异。此外,成人学籍管理制度基本是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制定的,在入学报到期限、成绩考核、转专业与转学、学制、休学、退学等要求方面,各省之间有很大区别。例如,广东省教育厅会对成人学生部分科目进行统考、抽考,而在许多省,统考和抽考一般由高校统一安排。这些制度的差异,折射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不规范。
(三)政府权限集中,执行制度手续繁琐
转专业、转学是学籍异动的两个主要方面。随着成人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多数省(市)对于转专业和转学的要求都逐渐降低,办理手续简化,学籍异动的管理更加人性化,除体育、艺术类等专业外,理工学科范畴、文史学科范畴内部都可以互转。从政策执行的角度上看,因为成人高校学籍管理部门熟知本校学生情况,了解学生动态,许多省份成人高校都有转专业的审批权,再报送省教育厅备案即可。个别省份对于转专业的学生要求较为严格,各高校的管理权限小,学生入校后发现报考专业不适合自己长远发展,因转专业手续繁琐,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甚至退学。虽然学籍管理制度对转学进行了规定,但是如果细化转学手续,转学手续难度高。即使转学不转专业,各高校的专业目标、专业定位不同,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都有很大区别,甚至课程成绩、学分相互得不到认可,给转学者造成困难。
(四)刚性学制束缚学习积极性
经本文调研,成人学生中许多是在职工作人员,参加成人高等教育学习的主要目的,有18%是为了取得文凭,有68%是为了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学生不仅看重学习时间的长短,还很看重教学水平的高低。目前,高中起点专科和专科起点本科的成人教育学制为3年或者2年半,高中起点本科教育学制为4年或5年。在刚性学制的时间限制下,一些学生只能按教学计划要求按部就班完成学业,降低了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许多成人高校学制仍旧以刚性学制为主,教学模式单一,照搬普通高校课程大纲,缺乏对学生个性化指导,公共课较多,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工作脱节。
(五)制度执行程序不够严格,缺少法律规范
学籍管理制度不健全,程序规定不规范,必然导致执行程序不严格,从而引发高校学籍自主管理权与学生受教育权的冲突,发生了一些不该发生的制度执行问题。例如,个别成人学生因未被授予学位而状告母校,主要是由于高校形成处分决议后,没有将处分决定告知学生,也未告知其应有的相关权利和申诉渠道,制度执行不规范。有些学生或者家长法律意识淡漠,常为解决某一问题拥堵学校大门,甚至采用更激进的措施。没有科学合理的学籍管理制度和正当程序,无论是学校的“执法均等”还是学生合理合法的请求、选择、知情权益就难以得到保障和维护。缺乏法律依据的行为不仅损害了成人高等教育各方权益,还严重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制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从长远分析,则可能对成人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改革策略
(一)学籍管理制度纳入法治化轨道
为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成人高校应以国家制度规定为依托,依法治校,从法律视角分析现阶段成人学籍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性,逐步规范、细化各种制度,构建适合成人学籍管理的管理制度,做到学校要有管理自,学生要有受教育权。尤其是对学生转专业、转学、休学、复学、退学、毕业、结业等要求坚持以生为本,既保证学生受教育权、申诉权,又要从学校自主管理角度出发管理和约束学生。因此,完善健全的学籍管理制度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
(二)健全学籍管理制度,简化执行程序
目前,各省制定的成人学籍管理制度差异性大,有的省份由教育厅制定并出台了成人高等学校学籍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制度,也有的省份没有出台具体的成人高等学校学籍管理规定。为保障成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各省应逐步健全成人高等学校学籍管理制度,使各成人高等院校及其函授站“有法可依”。同时,省级主管部门在细化、落实教育部规定,制定本省学籍管理制度时,不仅要考虑到省内成人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还要从成人函授站分布、制度执行性的角度出发,考虑到省级学籍管理制度的贯通性。这不仅能促进各省成人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还能保证各成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良好衔接。
(三)细化学籍管理制度,完善学籍管理体系
健全学籍管理制度体系,应重点加强以下制度建设。
1.成绩考核要求
成人学生基本上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统一上课,但各高校对于考试和考查课程的比例要求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制定学籍管理制度时,应该以条款的形式对课程分类、考试和考查课程比例做必要说明,对考核形式、成绩评定依据、标准要有明确的规范和阐述。同时,还要保证制度的规范性和可执行性。
2.转专业制度
在转专业要求方面,根据教育部“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的规定,省级主管部门在批准学生是否可以转专业方面,应该给予学校自主管理权限。从教学管理的角度考虑,学校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可以结合学生培养效果、学习需求进行转专业,这也是保证正常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从学生管理角度考虑,公平、有效转专业是维护学生权益的重要体现。同时,高校在制定转专业细则方面,既要紧密依据教育部的规章制度行文,又要结合专业特点、专业定位制定条款,细化学生申请转专业的范围、申请条件和流程,明确转专业在学科门类、学历层次、学籍状态界限以及课程补休与免修要求。
(四)强化教学改革,落实、实行弹性学制
弹性学制是指学生有一定选择性的学习,由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和学校培养方案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其学习年限也有一定伸缩性。弹性学制的落实应用,需要有一系列完善的制度规章作保障。目前,许多成人高校在试行弹性学制,但教学安排、考试安排、学籍管理制度都没有紧密契合弹性学制的安排,造成了学制只延长不缩短。因此,真正落实应用弹性学制,把“弹”字作为学籍制度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现阶段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制度的发展方向。
当前的学籍管理工作存在着许多的弊端,管理人员的素质无法满足形式发展的要求。由于历史原因,很多的学籍管理工作人员都是“半路出家”的,并不是本专业的。这就使得他们的知识结构在教育基础理论以及学籍管理专业知识等方面存在着缺陷。想要弥补这些缺陷就必须要进行继续教育。但是繁重、琐碎的学籍管理工作,使得他们无法估计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提高。同时在加上现有管理上的“重使用,轻培训”的观念,使得他们更加没有外出继续教育的机会。最终使得学籍管理工作水平无法提供,只能够停留在传统型、事务型的管理这种水平上。同时因为专业的对口问题和现在对学历要求的不断的提高以及升迁的困难,使得高校现在很难招募到年轻的管理人员,即使是能够招募到,这些年轻人也不愿意长期的从事学籍管理工作。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的存在,使得学籍管理工作岗位往往存在着很高的离职率。同时学籍管理工作存在着很强的制度性,其中素设计的管理制度颇多,要想对该工作熟悉就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过程,而这种不稳定的相当的不利于学籍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学籍管理制度建设相对落后,需要进一步完善
现在有很多的高校的学籍管理工作仍然是保持着一种惯性的运作方式,外界的形式在不断的变化,但是制度、方式等却是没有进行过修订或者是从新建立新的制度。例如现在学分制以及被大力的推广,但是学分制要求学籍管理工作人员有更高的工作能力。同时,现在学分制的学籍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其中有许多地方都需要进行改进,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的出现也为学籍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现在很多高校都是采用的学年制与学分制并存的方式来进行学籍管理,两种模式并存虽然能够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但是却带来了更大的工作量以及更强的工作强度。到现在为止几乎是还没有出现过比较合适于成熟的学籍管理系统,学籍管理工作基本上还是采用的手工操作过程,手工操做导致工作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
二、完善学籍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学籍管理队伍建设
首先是要提高现有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要为现有的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创建一个健全的继续教育机制,为他们提供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能的机会。同时要根据现有的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层次、他们所处工作岗位的专业特点,来采取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继续教育方式,如层次较高的正规学历教育、短期的培训教育、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等。通过这些方式来对现有的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和业务理论知识进行提高,同时还必须要确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遵循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以观念创新带动学籍管理工作创新。其次是要加强引进相应的年轻的、有活力的专业人才,为学籍管理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但是还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待遇机制,以此来留住这些新进的年轻人员。要让他们感到学籍管理工作也一样有升迁的机会,从而减少他们的离职率,保证学籍管理队伍的稳定。
(二)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学籍管理制度
学籍管理指导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籍管理工作的有效执行,同时也会学籍管理工作人才培养的质量。面对新形势,必须要对现有的高效学籍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如果现有的学籍管理制度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形势,那么就重新制定一套制度。在对学籍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的同时,必须要仔细的学习教育部新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并以此作为法律依据,深入的理解其中的精神和要求。努力的培养出创新性人才,并以此为主线,同时还需要结合学校现有的情况与经验,借鉴成功院校的管理经验,对学校现有的的学籍管理制度进行改进,努力使学籍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适应时代要求。
(三)大力推进学籍管理的现代化
2注重师德师风活动的开展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职工队伍素质中至关重要的方面,是一个学校发展的重要思想动力。为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的行为作风,应注重师德师风活动的开展与宣传,组织开展师德师风宣传活动。可以通过邀请校内及学院资深老教师作报告,广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事迹,激发教师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全面关心学生成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
3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
青年教师是学院发展的骨干力量,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关系着学院的发展前途。因此,应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并实施详细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每位青年教师在上课前必须经历“课前准备-培训-试讲-验收”的成长过程。为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安排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老教师进行“传帮带”,如指导教案的书写、备课的方法、讲授技巧以及如何充实授课内容等。通过老教师对年轻教师业务上的指导,使一批年轻的教师健康成长。努力为青年教师成长创造机会,多途径、多方式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各地及院内组织的师资技能等培训或进修学习,为授课奠定坚实的基础。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意识和科研技能,有意识地吸收青年教师参与教材编写、教学科研,促进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4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为了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积极参加国家、省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教学项目、本科教学工程及教学奖励的申报工作。依据学校的相关规定,积极动员,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研究工作,并把经验公之于众,带动大多数教师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注意加强已立项教学项目的建设,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学院老师积极参与,确保立项项目的顺利完成。
5推进毕业设计采取“双向选择”新模式
毕业设计既是大学生综合基础、专业知识应用的载体,又是对工程实践能力进行强化的最佳平台,既要考虑毕业设计题目、内容的性质与特点,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既要强调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又要体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近年来机械学院毕业设计采取“双向选择”新模式。即毕业设计题目通过教师申报、论证确定后,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知识积累情况、个人兴趣、就业方向按第一、第二志愿自由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和指导教师,然后再由指导教师在学生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积分分布情况,本着学生可以互帮互助的愿望,确定所要指导的学生。过程督导和事后监控相结合。为了确保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通过毕业设计环节,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真正得到提高,避免在学生中形成抄袭的不良习惯,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雷同情况检查力度。比如,答辩前随机抽出3-5个设计组的学生成果检查同组、上下级学生雷同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对指导教师提出警示,并要求整改;用论文学术不端检测软件对所有参加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评审的成果复率,重复率超过20%,取消评优资格,并要求整改;用论文学术不端检测软件对申报参加校级优秀毕业设计组评审的设计小组成果随机抽复率,重复率超过20%,取消竞争资格,并要求整改等。
6强化协调机制,实现管理联动
为了适应新时期高校管理工作发展的客观需要,根据学校《关于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指导意见》精神要求,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实现联动,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师参与学生管理。通过定期召开教学—学工联席会议,落实辅导员、班导师联谊制度、任课教师联系备案制度等促进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相互渗透、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将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从培养目标出发、站在全局高度、树立整体观念,积极配合教学工作,有计划的开展学生工作;另一方面引导任课教师充分发挥教学育人功能,使专业教学活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相互交叉融合,使思想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由粗放式的管理变为细致的引导,全面建设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联动机制。
7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学业全面发展
为了迎接新的时代要求与挑战,我院将组织模块化理论运用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中,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系统复杂问题分解与整合,形成以学风学业、就业创业、安全稳定、科技创新、党务团学、奖贷资助为内容的六大管理模块。建立了由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班导师、年级委员会、学生干部组成的联动工作管理体系。以年级为单位,横向突出工作重心;以学院为单位,纵向统筹规划安排,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自我管理中来。学生管理工作以学生为本、以平台为基、以教师为主,相互配合、共同进步,严格按照部署保质保量完成任务。通过这种模块化管理模式和联动式管理体系,实现我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时效性、创新性,促进了学生学业水平的全面发展。
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籍管理现状
1.学籍管理制度现状
现行的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籍管理制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条例对在校生入学注册、教学管理、毕业等过程进行学籍管理,其制度不太完善、力度略显不足,有很多规定针对普通高校学生,不适应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籍管理等诸多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指导性较差。
2.日常工作复杂性
任何一种教育形式,其管理均包括招生、计划、学籍这三大模块。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学籍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很多问题往往可以追溯到招生和计划环节,而这一系列的问题大多会集中在学生毕业环节才发现,因此常常给学籍管理造成被动局面。学籍管理工作本身还包括新生建籍和信息核对、学籍异动、在校生注册、毕业生图像采集、毕业审核、学位审核、各类统计数据等七大环节,每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可能牵扯之后的若干个环节。现阶段由于网络教育学生分布情况以及生源大部分为在职人员等特殊原因造成日常事务性工作较多,很多情况下无法按照原计划时间完成工作任务。
在台湾,长期以来,各级学校升学风气相当浓厚,一方面在文化传统上,台湾文化传统与大陆是一脉相承,各个家庭不论贵贱贪宫,都极尽所能供子女上学,以求得最高学问;另一方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蓬勃发展,台湾已取得相当成效,岛内民众收入较以前也大为改观。据统计,台湾人均国民收入由1955年的二三百美元到1995年达12,000美元。国民收入的大幅提升,使民众有能力追求更高的教育投资。在台湾,国民小学6年和国民中学(初中)3年为一贯制的国民基础教育。国民中学后高中分为普通高中和高级职业学校,而各类高级职校、专科学校的科类,专业设置彼此没有衔接,大多为终结性的教育,学生毕业后只得就业;同时专科学校以上的技术学院,科技大学数量极少,致使职校、专科生在职教体系内升读学院、大学的机会极低。尽管近几年职业类高校有了大的发展,但台湾社会重学轻术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许多父母纷纷把子女送进普通高级中学(甚至国外),但苦于普通高中学额有限,只好暂时寄身于各类职业院校备考升学,导致在读职校及专科生为了学位文凭不得不进补校,准备插班升大(普教系统)。据统计,1994年就有15万专科毕业生参加大学插班考试。很显然,无论是职校生还是专科生,均无法专注于在校时职业技能的学习,而想方设法进补校补习,以备来日升学考试之需,而越来越多的职校为了生存,也只得投其所好,更多地让学生修习一些文化及课程。其结果是职业院校的功能日见弱化,职教体系与普教体系一样,陷入所谓的“恶补”困境之中。
2.职校招升困难重重
首先,进入20世纪90年代,台湾人口出生数呈逐年减少趋势。据统计,90年代初台湾人口出生大约维持在32万人,1993学年度学生数更是国民中学三年级的395,920人降至国民小学一年级仅309,106人。未来台湾学生来源将日趋减少,各校(包括各职业院校)招生也必然更感困难;其次,近年来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出台措施,扩充高中(职)等招生规模,以致国民中学毕业生升学机会得到进一步提升。据统计,近些年台湾每位应届国民中学毕业生的升学机会率高达123%。升学机会扩充使学生选择学校就读的意愿更有了弹性,但也造成了各类职业院校生源不足、学生素质低下,甚至中途退学等,如1994学年度,全台湾高级职校退学人数就高达1.18万人之多,其中多数为自愿退学;再次,普通大学的迅速扩招,形成了普通高校招生的强势,也必然造成职业高校招生的弱势。表(一)显示:台湾普通高中毕业生升读大学及大专的机会,1992学年与1993学年分别为11O.5%和105.2%,而同期高级职校毕业生升学的机会则仅仅分别为27.9%和28.3%。显示高级职校升学机会十分有限,就读职校事实上就成了终结性教育,难怪职校招生困难重重。
3.师资设备仍显不足
首先,技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育各类技术人力,所以开展各个层次职业技能的学习与实务训练是其中心任务。在台湾,高级职校教师主要由师范院校培养。由于长期没有解决好师范院校的理论学习与职业院校所需要的实际技能之间的脱节问题,使各职业院校师资虽然有一定的知识及学术水准,但其职业科类、专业实践知识及技能往往十分有限,因此也就无法满足从业时的需要;其次,在台湾,尽管部分职业院校与之间建立了建教合作方式,但并没有像德国那样在全社会建立一种“双元制”职教体制,也没有像美国和日本那样积极推行产学合作的职教模式,其结果是职业院校与产业界经常保持沟通的管道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产业及职业结构发生不断变迁的当今台湾,职校教师因未能及时了解业界发展的实际情况,导致其现有的知识及技能结构与现实社会的要求产生了日益严重的脱节现象;第三,在职教师进修意愿不强。即使进修由于所修课程大多为理论科目,实践知识及实用技能的学习并不多,所以进修后对提升现任教师的业务水平没有太大的帮助。第四,台湾各专科、技术学院教师主要是由各大学所培养的,而一般大学研究所也比较缺乏职业教育需要的实践教师及相关设备,所以研究所的毕业生到大专职校任教,也往往缺乏开展职业教育的实践能力,当然所培养出来的各类职业人才,也就难以符合产业界所需的标准。
4.职校投资捉襟见肘
1.1学籍管理的复杂性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来源比较广泛,系分别来自各个不同单位的在职人员,涉及的专业门类多,且年龄层次跨度大,文化水平、个人素养、思想动态、学习动机都有较大的差异。这使得成人高校的学籍管理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而传统的学籍管理工作量大、耗时长、手续繁琐,效率低下,已无法满足复杂多变的学籍信息管理。
1.2学籍管理的变动性
成人教育学籍具有变动性大的特点。成人学生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夹杂着家庭生活和工作的琐事,经常出现工作的调动、职务的升迁、突发事件等原因要求变更学籍的状况,造成成人学生的流动性比较大。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就有可能会出现学籍信息的丢失、出错、重复,或者是学籍信息的不匹配的状况。基于上述原因,与学籍相关的信息处理日趋繁重和复杂,在客观上必须对学籍管理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方式,以此来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提高学籍管理的工作效率。
2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实践
学籍管理工作是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跟踪管理,主要对学生的信息采集、学籍注册、学籍变动以及学生成绩和思想品德、各项奖惩、毕业生信息采集、毕业资格审核、证书发放、归档资料等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管理的一种手段。依照学籍管理的主要内容科学合理地制定信息管理的方法,是对成人高等教育实践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所在。因此,学籍管理信息化要以实施电子注册为基础,把加强电子注册管理作为学籍管理的有效手段。将学籍管理和学历证书电子注册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成人高校管理学籍管理的现代化建设。
2.1严查入口关,建立电子学籍档案
成人教育在每学年新生报到入学后,对照成人高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采集新生信息,包括考生准考证、录取通知书、身份证、电子档案照片等要与新生本人填写的个人信息表格进行详细核实,规范地采集好新生学籍信息,严格复查新生入学采集的学籍信息,从招生库等其他数据库导入相关学生资料,按不同校区、系、部、专业、学制编班编学号,建立全校学生的基本信息数据库。并根据不同条件设计快捷地查询学生学籍情况查询的信息库,准确建立每个学生的电子学籍档案,确保新生数据正确、完整,从源头上把好数据的入口关,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不规范和错误数据的产生。
2.2加强信息审核,注册电子学籍信息
电子注册和学籍管理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的,电子注册工作保证了学生数据真实而准确,是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任务。由于新生学籍电子注册的结果是学生毕业时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的重要审核依据,所以学籍管理人员要按照招生规定认真仔细复查新生入学资格,不符合招生条件的,立即取消其入学资格;对于符合入学条件的新生,按专业、班级为单位与注册电子档案进行信息化比对,通过学籍管理信息有关平台传输到主管部门备案,将学生电子档案转化为注册学籍信息。学籍管理人员在整理核实新生信息时,要快速、准确、熟练使用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对新生进行学籍注册,并要做到上报的数据格式要正确,同时要严格按照学籍管理规定对新生学籍加强管理,将学籍信息和电子注册学历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实行同步管理。因此,新生电子注册工作是学籍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维护学历证书的公正性及保护毕业生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
2.3健全管理制度,实行学籍动态管理
成人学生由于工作等原因提出学籍变更的情况很多,如转学与转专业、休学与复学、退学等,对此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理相关手续,及时更正学籍信息。同时按省教育厅有关精神,在规定时间内报批,以免出现遗漏或错误。学籍管理人员要认真规范地做好学籍管理工作,对学生实行动态化的学籍管理,在每一学期结束之前,对学生个人电子档案进行补充,及时完善学生的基本情况、奖励与处分情况、学习成绩、毕业论文成绩等重要材料和信息,同时进行审核,发现有问题的数据进行复核,保证学籍信息正确无误。强化学籍管理的刚性约束,不得擅自更改、变动、删减相关的学籍信息,如果确实有误需要更改,则需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方能修改操作。
2.4严把出口环节,审核学历电子注册信息
学历电子注册是电子注册工作的出口。学历证书电子注册要保证全面准确反映学生学籍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必须严格执行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严把出口环节,审核学历电子注册信息,明确学籍、学历数据核对、审查、更正、上报的管理程序,杜绝错报漏报、随意更改、弄虚作假等现象,确保成人高等教育学籍学历数据准确规范。在学生临毕业之前,要查阅学生学籍信息和电子注册的信息,在办理学生毕业证书验印注册审核时,核对提供学生入学的录取审批文件,对照电子注册数据库图像和其他信息,与学籍信息进行一一比对和复查,并与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历查询系统及学历认证系统相互对应,以保证学生学历证书、电子注册以及学生学籍的一致性,提供真实、完整、无误的毕业生学历证书注册信息。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重中之重,实行学历电子注册制度是高等教育学籍管理改革的重要举措,在证书管理科学化、提高工作效率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对学籍管理中其他工作起着有力的借鉴作用。
3学籍管理信息化的思考
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信息化,必须在宏观层面做出思考和筹划,因此,如何真正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信息化是当前学分制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必须转变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各项学籍管理科学化制度建设,强化学籍信息动态化过程管理,探索成人高等教育信息化管理的道路,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使学籍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高效化,以提高学籍管理的效能。
3.1强化学籍信息化的过程管理
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具有持续性、复杂性、繁琐性的特点,学籍管理人员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明确电子注册管理系统操作的要求,熟悉成人学籍管理实际操作的流程,严格按照管理流程和规定进行规范操作。根据管理流程实施具体的过程管理,将电子学籍档案中的招生录取、教育教学、学籍管理、毕业、结业、肄业及授予学位材料和学历证书等有关材料中的文字、图表、照片等材料,按照学籍档案要求分类归档保存,加强档案管理。学籍管理人员要定期核对,按照上级主办高校对办学点的要求,对学籍进行严格管理和规范操作,实现全程跟踪,保证成人高等教育学籍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学籍档案记载了每个学生在校学习的基本情况,客观地反映了每个学生在学校期间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状况,也是一个人接受某种教育程度的经历和他所达到学识水平的信用凭证。学籍档案主要包括:(1)学生学籍记录表;(2)新生入学登记表及各年级学生花名册;(3)学生在籍注册表;(4)学生学习成绩表;(5)学生转学、转专业、休学、复学、留级、退学、出国等学籍变动情况登记表;(6)对学生的奖惩文件及登记表;(7)修订学籍管理条例的各种文件;(8)实结、毕业生论文;(9)学位申报审批表、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及结业证书;(10)毕业生学员鉴定登记表、毕业生调配表、档案转递单、毕业生报到证存根及领取证书的印刷编号及毕业、结业情况等。
学籍档案从发生、发展、形成到保管利用主要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档案转递及保管利用等几个阶段。但由于学籍档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往往容易出现问题,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重视高校学籍档案质量,切实抓好和不断提高高校学籍档案质量显得十分必要。
一、学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收集整理是建立档案起始,真实性是这一阶段管理的核心内容。在具体工作中,首先应做到内容详实可信,不能夸大;其次应保证字体工整、清晰,便于永久保存;最后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如,姓名使用同音字代替,出生日期农历、公历混淆,与户口产生冲突等。
2.立卷归档是将上一步骤收集整理的档案材料分类汇总,工作重点是确保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档案管理人员档案意识淡薄,未按要求及时归档,或者材料未及时补充完善,甚至归错档;此外,档案管理方法陈旧,设备和设施老化也是造成立卷归档完整性差的客观因素之一。
3.档案转递的特点环节多、人员杂,容易丢失造成错投、误投及“死档”等情况。学籍档案在转递的过程中,经过的中间环节较多,从学生本人--学校立卷各院系--就业指导办(教务处)--机要邮寄部门--地市级教育局(人事局)--县级教育局(人事局)--就业单位人事部门等,无论中间某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学籍档案的顺利转递,从而影响毕业生的正常工作和学习。
4.档案的保管利用。档案的最终目的是保管利用,因此,档案的日常维护尤为重要,而该环节常常与档案的利用结合在一起。完整的学籍档案不能散存于个人手中,应由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来保管,并要求档案管理部门要有一套完整的保管利用借阅制度。常常出现有借无还、涂抹、篡改等现象,造成档案材料遗失或者信息二次失真,内容失实等
二、完善学籍档案工作的管理建议
1.增强档案意识。加强《档案法》宣传,增强各职能部门及学生本人对学籍档案工作的档案意识,克服人们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偏见和错误的认识,激发人们自觉收集档案、保管档案、利用档案,真正使大家认识到档案工作是普通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领导应重视档案管理,把档案建设纳入教学计划,纳入管理制度,要给档案管理人员培训的机会,并在经费、设备、库房等方面给予支持,改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建立健全收集与补充制度。明确工作职责范围,岗位职责要制度化、规范化。要制定每项任务的工作程序,必要时做出工作流程图,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努力做到档案材料归案率、准确率符合标准,档案按存放分类清晰,案卷摆放系统有序。学籍管理制度统一标准,克服各行其是的局面。要建立健全收集整理、检查核对、保管保密、转交与管理职责等各项规章制度。在日常工作中,用制度去规范管理工作,使学籍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
3.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专、兼职档案员的素质。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门管理科学,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大加收了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这就要求专职档案员不仅要学习档案专业知识、学习档案法规标准,还要懂得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技术和外语知识。档案工作的职业决定了档案员不仅要有一定的档案专业知识和热情服务的工作态度,还要具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否则,会给学校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要不断强化高校专职档案员的职业道德。
4.大力开发利用学籍档案信息资源,主动提供服务。学籍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也是学籍档案管理部门的职责。有条件的高校可建立学籍档案数据库,如新生录取登记卡、学生注册表、学生成绩、毕业证书编号、学位证书编号及档案转递情况等,以方便师生们通过计算机网络检索,获得自己需要的学籍档案材料。如学历、学位认证、出国留学等提供有效信息。
总之,学籍档案与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以后就业、提拔干部、晋级、考评、转正和晋升工资等都离不开学籍档案。建立健全一整套高校学生学籍档案管理体系,管理好学籍档案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二、分级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行分级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自己所能接受的难易范围内学习,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发挥出他们的潜能,促使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2.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分级教学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同等级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目标,能使老师有根据有目的的去教学,可以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最大限度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日常班级管理的繁琐性。
现有的英语分级教学根据成绩和不同的专业目标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重新组建了一个新的教学班级,这样给班级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原有的行政班级都有相应的辅导员所管理,现在的教学班级不再配有辅导员,有教学单位即外语系的老师和教务管理人员所管理,大到英语试卷的印制,考试的安排,学生的分班,教学系统的管理,小到门窗多媒体的管理。全院大一新生四千多人,对于日常的教学管理增加了一定的困难,管理起来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以至于经常会有学生跑错班级跑错上课地点的情况发生。
2.学生名单确定时间比较晚。
一般高职院校录取时间处于高考学生录入的最后阶段,而且新生报到存在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到校后又存在转专业的现象,因此最终的上课学生名单确定时间比较晚,一般来说,我院完全确定好学生名单要在开学两个月之后了。
3.教学管理系统不完善。
我院分级教学采用的教学管理系统是在市场上购买的系统,具有固定的逻辑模式,因此不能完全按照我院的要求来进行选择。例如,学生不能通过网络按照条件自己去选择教学班,而是只能靠人工分好名单,教师再进入管理系统自己去选择学生。一般来说同一个行政班要涉及到三个教学班,而不同教学班的上课教师不同,每个老师都登录同一个系统录入自己班的学生名单,这样在拉学生名单的过程中,很容易把其他教学班的学生拉近自己班级里。一旦存在这样的现象,别的老师将受到影响,不能正确的录入自己的学生名单。由于管理系统不是很完善,所以每年的系统确定名单过程都反反复复。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确定好,给正常的教学管理带了一定的不便。
4.期末考试安排工作量大。
期末考试每次都是上机采用试题库考试,考试之前的准备工作比较繁琐,一般系统导出的名单只有学生的行政班级,缺少教学班和上课教师,这就需要管理者手动加入,全院四五千个学生,要逐步给他们加上相应的考号、教学班和教师,另外由于学院机房有限,不能同一时间、同一批次考试,不同的学生考试的时间地点也不同,这样下来,无疑加大了管理者的工作量。
四、优化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几点思考
1.科学优化分级标准,力求分级更准确。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分级应该有一个更为准确的标准和原则,即最大限度的利用教学资源,在学生学习的基础和积极性上合理利用,适中分班。。其次,分级不能“一锤定音”,不能死按规则不变通,要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做一些适当的调整。比如分在C班的学生,本身基础比较好,因为一次考试发挥失常,分到C班,在C班上课,觉得所学知识自己原本已掌握,我们可以给他再调整回到A班去学习。
2.加强其他院系的协助和配合。
英语分级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专业行政班级上课模式,重新分成不同的教学班,同一班级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行政班级,因此,英语的上课时间需要挑选出大家共同的时间来上课,这就需要其他教学单位共同协商和配合。另外教务工作和考务工作的管理需要全校师生及所在单位的配合和支持,形成对教学班齐抓共管的局面,不能单一的认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是某一个系部的事情,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确保分级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更新完善教学管理系统。
“好马配好鞍”,好的教学应该对应好的管理系统,我院在以后的教学管理中应该及时的更新完善教学管理系统,以减少一定的工作量,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1.目前,高等数学内容体系与专业课程体系不匹配。专业课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所需的数学知识呈离散状。专业学科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数学中多个分支,且对数学的运用完全按照专业自身的结构顺序,而不完全遵循数学知识本身的递进顺序;二是所需的数学知识具有工具特征。专业课程对于数学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数学方法的运用过程,而对数学理论的要求,大多表现为对数学概念的基本解释与认识。2.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我们一直采用不分专业、内容统一的传统高等数学教学模式,重视高等数学课程自身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教学内容过于数学化,缺乏技能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对概念、定理的学习,强调对习题求解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数学化能力欠缺,处理数据能力薄弱,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多数学生只会解题,不会分析实际问题,很多同学觉得学习高数就是计算,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3.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发展脱节。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较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基本止于ppt,课件内容机械照搬教材,教学效果远不及传统的黑板教学方式。在不改变当前教学体系的情况下,高等数学的实用性改革很难大幅度推进。
二、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在信管专业的实施策略
(一)以服务专业为重点,精选案例我们在对信息技术系的13位专业教师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对信管专业进行了较为透彻的剖析,梳理出专业课程学习对数学应用的要求,形成了适合该专业的高等数学相关知识点案例库。如在信息管理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在函数部分,加入了由数据拟合公式,成本、收益、利润以及折旧函数,供求曲线等相关案例;在导数与微分部分,引入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需求弹性,Logistic模型;在积分部分,加入了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现值和将来值以及定积分求相对增长率;在几何级数中,引入了其在商业和经济中的应用。将与专业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用数学的形式表示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所学专业有着紧密的关系,意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构建“模块+案例+实验”的教学模式传统高等数学课程呈现方式表现为课堂上知识的逻辑化和讲解的机械化,过分强调数学本身的系统性和严密性,使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晦涩难懂。导致学生一听到高数就产生一种畏惧感。而以案例为驱动的教学呈现方式,切合实际或者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使学生自然而然进入到数学概念的学习。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典型案例和数学实验融为一体,利用数学知识,采取实验手段,解决问题。这种模式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服务了专业,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后续专业课学习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有四大块:微积分基础、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图论基础。在每一个模块中,我们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为切入点,引进数学实验,运用excel、微软数学、mathematic等比较容易上手的软件解决复杂的运算,使学生从繁杂的数学计算中解放出来,可以集中精力理解数学的概念,思想和方法,注重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软件强大的图形功能也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分析结果,形成报告。
(三)以信息技术为学具的学习模式转变对于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使学生对数学改观,并与自己的专业技能相联系,使学生独立参与到课程实践中去,以信息技术为学具,全面主体参与,学生通过自主选择,亲手操作,在动中学习、动中探索,由过去的知识学习转变为素质全面提高的学习。
二、各方努力帮助学生成才
要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各方努力。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学校要认识到用人单位十分看重应聘者的综合素养,所以学校要积极地与用人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实践的机会。作为教师,也要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会计学习的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今后参加工作做好准备。另外,在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教师要瞄准会计职业岗位群,建设教学体系,不断优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科学、完善的会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和服务,解决学生在成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改正学生在会计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不良行为,使学生更好地配合学校、教师实现自我管理,激发学生的成才欲望,才能有效帮助学生成才,有效促进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
三、突破学生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管理工作中有一些重难点,如果教师做不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会计教学的进展。因此,教师一定要积极主动地突破学生管理工作的重难点。如对于学生夜不归宿、学生欠费补缴、学生的就业压力大等问题,教师需要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让学生认识到积极上进有助于提高自己会计专业的学习效果、会计应用能力以及自己的综合素养等,让学生认识到只有自己不断努力,有效成才,才能在未来谋得一份好工作。所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