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不文明现象大全11篇

时间:2023-01-31 18:49:0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不文明现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学生不文明现象

篇(1)

造成大学生文明行为意识淡薄的主观原因:主要由于大学生处于生理成熟但心理还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期,他们探求人生真谛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苦恼和彷徨,对于有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常常百思不得其解,当遇到挫折和苦恼时,心理上的强烈不适感便会产生,在这种暂时性的不适过程中,如果自我调节不当,甚至还会衍生成变态心理。当代有些大学生往往会片面的认为只要学习好技术过硬,道德和文明简直无足轻重,只要自己舒服,不犯大错误,照样走遍天下。因此自身从思想上首先放弃了文明意识的建立。

造成大学生文明行为意识淡薄的客观原因:造成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现状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周围环境的影响。由于大学生独立的思想意识还处于未完全形成时期,所以每时每刻都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果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不文明行为和意识每天都会伴随左右,那么必然大学生自身会受到不文明行为的侵害,加之学校对学生文明意识培养的力度不够,惩罚措施模糊不清,使学校对于大学生的文明教育受到严重的抵销;其次,腐败现象动摇了大学生养成文明行为、培养文明意识的信心。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所以看待事物的角度难免会比较片面化,这就使得他们容易走极端,在看到一些,等不良社会现象未得到有效解决时,就会产生动摇心理,认为讲文明和有道德只是一些表面的空话,只会限制他们前进的步伐,进而产生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心理;第三,是高校自身的文明教育软弱无力。从当代高校的现状来看,大学们普遍重视的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始终为就业等问题做准备,从而忽视了人格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文明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人海茫茫,没有哪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每个个体都有各自的特点,大学生虽然知识结构相对完善,但内心发展状况却各不相同,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学生文明意识的培养应从两方面着手。

篇(2)

大学校园文明是校园文化积极进步的基础。因此,各高校也十分注重德育方面的建设,“做文明人,为文明事”是每个大学生的发展方向,但是现在的大学校园里还有很多不文明的现象存在,在食堂就餐基本上是我们每天都经历的一件事,可是就这样一件平凡的小事却还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高校普遍存在的就餐不文明现象

(一)道德意识薄弱

在对我校各个食堂在就餐时间段的调查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一下课会百米赛跑一样的冲向食堂的打饭窗口,然后拥挤在一起,很多人不排队。排队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件很轻而易举的事,因为我们从小就知道凡事有先来后到,可是在大学校园里却常常出现这种情况,有时甚至还会发生因为拥挤打翻了其他同学的饭菜的情况,脾气好的见对方道歉也就算了,但是万一碰上性情火爆的,一番争吵甚至打架都在所难免了。这无疑大大影响了自身及周边同学的就餐环境。

(二)精神生活的贫困

每所高校的食堂肯定都有同学们自己写的提醒语,如“节约是美德,杜绝浪费”,“一粒米,一滴汗”等等,有些贴在墙上,有些贴在桌角。可是回收桶里的米饭,餐桌上的剩菜剩饭让这些标语变的苍白无力,甚至是对我们的嘲讽。的确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决不能把这给抛弃了,当你打算倒掉饭菜时想想在这个时刻有多少人连饭都吃不上,看看在勤工俭学的同学,你就会感觉到你是多么的不应该。

(三)公共意识的缺失

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但是这环境需要我们自己去维护,然而很多同学对自己每天学习,生活,吃饭的地方都不好好保护,反而还去破坏它们。很多同学在食堂吃饭会用纸巾,体现了他是一个爱卫生的大学生,结果下一秒却让人对他的印象大打折扣,因为在下一秒他就随手把纸巾扔在地上,直到离开也没有捡起。你注意了自己的个人卫生,却大大破坏了就餐环境,谁会愿意每天呆在遍地垃圾的地方吃饭。有时候大家还在抱怨学校环境差,却不知道环境差的原因在自己。

二、产生这些就餐不文明现象的原因

(一)当今的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如果一个人从小生活在一个人人都节约,人人都遵守规矩,人人都爱护卫生的一个环境下,那么他也会渐渐的被潜移默化,被周边的人所感染,从而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算去了别的地方他也还是会保持着自己的那份习惯;反之,如果一个人从小生活在一个混乱的地方,没人维持卫生,没人珍惜粮食,在那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就算去了一个文明的环境也不可能一下子变成一个文明的人。

(二)学校相关方面的教育还不完善

大学校园是一个小的社会,是学生思想等各个方面定型的时候,同样在大学还会养成很多的习惯,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的文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很多高校忽略了最最基础的文明教育,一味的注重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结果造成了目前大学生普遍素质不高,社会公德性缺失,于是就具体体现在就餐等各个方面。

三、改善大学生不文明的就餐现状

(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

学校加强文明修身的教育,大力开展文明修身的示范活动,改善相应的教学体制,加强德育建设,让广大学生了解自身道德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对不文明的行为现象进行相应的处罚,同时沟通家长,让家长在家对自己的子女进行相应的行为习惯教育,知道在什么地方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二)自我思考,在就餐时的不文明行为

加强我们自身的道德素质意识是尤为重要的,如果连在家或者在平时你都是一个不守规矩,乱扔垃圾的人,那么可以想象在学校,在食堂这种公共场所你也不可能把你这些习惯一下子改掉,其实要养成文明就餐的习惯也很简单,当你在家吃饭时注意自己的行为,从家中开始,从点滴开始,在细微处逐步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那么到了学校,在食堂就餐时你会发现以前的那些所做的是多么的有损大学生的形象,你也会感染你身边的人,大家一起营造一个文明的氛围。

四、结论

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是每所高校的重点,在你加强自身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最最基本和重要的是为人问题。这也是我们党和国家所关注的。

要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就必须抓住细节,从身边的点滴做起,明确自身不足,反复的去学习,这本身就是一个反思与学习的过程,在这样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你会不知不觉的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方平南 黄安云.大学生不文明现象探析[J].湖北教育,1998,(06):14-15.

[2]罗浩波 周立耕.大学校园文明的缺失与重建[J]. 教育探索,2007,(04)

篇(3)

1课堂不文明行为及研究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大学生数量快速增长和获取信息渠道日益丰富的同时,大学生群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自制力和注意力下降;同时,高校教师面临教学与科研双重压力,课堂教学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现象。多方因素导致大学课堂不文明行为频发,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这种现象已引发国内外高等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的重视,并在此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作为课堂的两大主体,他们之间的互动交流构成了整个课堂的主旋律。早期的研究中,大学生常常被认为是课堂不文明行为的主体。大学课堂不文明行为(ClassroomIncivility)通常特指学生故意破坏和影响教学秩序的行为[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往往容易被忽略。而研究表明,课堂不文明行为通常是相互影响的,教师和学生都是不文明行为的制造者。从广义上讲,课堂不文明行为是指由教师或学生参与的,违反教学环境中相互尊重这一准则的行为[2],也是指与课堂教学的和谐一致性相违背的,干扰教师或其他学生,破坏课堂教学活动,阻碍教师教学和其他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偏离目标的行为[3]。

2表现形式及其危害

课堂不文明行为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主动的、有意识的行为,也有被动的、无意识的行为。从对教学秩序的干扰程度来看,学生在课堂上的不文明行为可分为以下几类:1)消极怠慢的行为。包括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对授课内容无动于衷、对老师提问无任何反馈等无意识地对课堂教学氛围产生影响的消极行为。2)漠视纪律的行为。包括迟到早退、与他人聊天、接打电话、发短信、手机上网、做其它课程作业、看其他书等行为。3)敌意行为。包括对老师的教学表现出明显的厌烦情绪、中途出入教室、针对老师或其他学生的言语攻击乃至身体上的威胁行为等行为。学生不文明行为直接破坏课堂的整体学习环境,对其他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是一种公然侵犯,也会使教师上课思维受阻,影响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的发挥。特别是对新教师而言,最初的两三个学期的时间大部分用于课堂教学,一旦教学上失败了,会很容易造成额外的压力、不满和倦怠,影响教师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与学生的课堂不文明行为不同,教师的不文明行为往往是无意识的甚至是出于良好动机,而效果却适得其反。教师的不文明行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上课迟到、未提前通知取消课程。2)教师以快速地、拒绝参与的讲述方式漠视学生。3)擅自改变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甚至将讲台作为个人情绪的宣泄地。4)用冷淡的、疏远的态度对待学生,言语中透露出对学生的歧视或不尊重,甚至人格侮辱。5)用考试和分数恐吓学生,或试图通过引发学生的内疚感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5]。教师的不文明行为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对学习产生抵触和厌烦情绪。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固定时期,教师的一些严重不文明行为甚至对学生的人生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不文明行为频发的课堂,通常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老师的教学热情、清晰性、组织性和直观性较弱。无论学生还是教师的课堂不文明行为都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趋于无效甚至负效。其影响甚至可以波及到课堂之外,影响整个学校的学习环境,降低学生对于老师和学校的尊重和认同感,影响学校教育质量,最终损害学校的声誉。

3产生原因分析

形成课堂不文明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和学校的因素,也有学生和教师的因素。从社会和学校的方面来看,大学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平民化,学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导致大学生群体在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制力方面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其次,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大学校园已经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各种网络游戏、社交平台、碎片信息极大分散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再次,从高校管理方面来讲,学校考勤制度实施不力,对学生日常学习的监管和约束力有限,对教师的工作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使教师忙于科研而忽视了教学。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部分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意识仍停留在初等教育阶段,对教师管理的依赖性强,缺乏自觉性和自制力;2)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学习的目的是通过考试,平时上课开小差,考试临近抱佛脚;3)大学课堂容量大大增加,学生若不提前预习,很难跟上老师的思路,导致注意力下降;4)与老师交流有限,特别是公共课程的教学,由于学生数量众多,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陌生感也助长了课堂不文明行为;5)同学相互间构成影响,少数人的课堂不文明行为可影响他人。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考虑:一是,教学态度。教学和科研都是高校教师工作内容的一部分,而后者往往对教师本人的职业发展有更重要的影响。这导致很多教师不能很好处理二者的关系,忽视课程准备和课堂管理。教师以完成任务而不是传授知识为目的,更注重教学内容而不是教学效果,更加关心传授而不是学习。部分老师担心对课堂的管制会招致学生反感,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因而对课堂不文明行为采取放任态度。二是,教学技能。教师忽视教学技能的提升,上课内容枯燥,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讲课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与学生的互动,不能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自己的讲课节奏。这些都是引发课堂不文明现象的原因。

4预防和应对

预防和应对课堂不文明行为,需要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更应是主动的发起者。学校需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来对学生的平时学习效果进行监督和管理,并保证规定的有效执行。同时,也应完善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机制和师生教学互评机制。使教师安心于教学并从教学中获得成就感。对于教师而言,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可以降低课堂不文明行为的影响:1)上好第一堂课。每学期第一堂课明确课程要求、课程安排、考评方法等重要信息,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规范。同时,教师的亲和态度和言行举止也会产生影响,学生对老师的第一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续的课堂行为。2)注意授课技巧。课前准备充分、授课内容丰富充实、条理清晰,有合适的例子。授课时精力充沛、语速适当,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讲课内容和节奏。教师要具备反思意识,对教学过程不断总结,更新教学理念,在所属学科领域不断充实自己,完善知识体系,不断改进教学。3)加强课堂组织和管理。对已发生的课堂不文明行为及时予以制止,对即将发生的课堂不文明行为的及时提醒和适当包容。适当地包容无伤大雅的不文明行为并予以善意提醒,或从自身找原因并谦虚回应,往往会对其它不文明行为的产生起到事倍功半的抑制作用。4)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互动。除了直接的讲授法教学外,教师应灵活运用讨论、合作学习、发现学习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善于应用多种平台增加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如高校内部的网上教学平台、各种即时通信工具都可以成为师生互动的良好工具。5)给予更多理解与共情,避免说教与抱怨。一直保持亲切感和积极激励的态度,如果师生关系是积极的、鼓励式的、亲近的,教师就能运用激发因素和亲近关系去减少课堂不文明行为。对于学生而言,尤其是被动课堂不文明行为的学生,合理有效地安排时间,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若对老师的教学内容或方式有意见,积极沟通而不是消极对抗,都有助于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杜绝课堂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5总结

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的课堂不文明行为,都严重影响着大学教学的有效性。只有从学校、老师、学生多方面努力,才能有效预防与应对课堂不文明行为,保证大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Morrissette,P.J..Reducingincivilityintheuniversity/collegeclassroom[Z].InternationalElectronicJournalforLeadershipinLearning,2001:5(4):1-12.

篇(4)

@娘口快到菌菇碗里来:不科学啊。我看到标题觉得最不文明的就是寝室里其他同学在休息或者安静带着耳机看看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时候有一个特别另类地把视频声音外放很大声一点自觉也没有。我一直在思考这类人的脑回路是怎样的。

@Agnes_阿银:还有一条:一些情侣在公共场所有不文明行为举止。如:在食堂互喂、在公寓大门口腻歪、在自习教室后边做与学习无关的事等。

@失落的拓荒者ly:我能说我是受害者么?

自省派:

@折耳猫Isabella:中了3条。有时关门很大声,每次吃饭剩饭还不把盘子放好。果断改!

@如新善的力量:中枪的筒子,转走作为改过自新的见证吧!

@张震-教院:这些小事,我们都要点滴做起,这样才能更好创建文明和谐社会哦。

补刀派:

@人民日报:【又中了几条?】①浪费粮食;②漱口时不低头,漱口水溅到别人;③把垃圾留在浴室储物柜;④校内开车速度太快,人多处不减速。欢迎补充!

@努力工作的盆老师:看过笑过后,别忘了,行走校园,文明当先!

@等着放长假:大学里这些品德不好的人很多。学校应该对个人素养也进行考试打分。

篇(5)

作者简介:王保辉(1979―),男,河北保定人,保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杜君楠(1982―),男,河北蠡县人,保定学院助教,从事学生管理工作。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是这个国家与民族的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文化基石。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保留至今,其中规范的、科学的语言文字,是维系这种文化的纽带。语言的纯洁,不仅仅意味着文化的纯洁,更意味着价值观念的纯洁。没有对自己母语深沉的热爱,就不可能有对自己国家历史的尊重和对自己民族价值观念的操守。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曾说过:“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围墙,更深刻地讲,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和下意识等。”1网络语言是语言的一个小的群体。它尽管是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运用的工具,但是它与现实语言也有着共通性,它们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共道德,互相尊重各自的人格、以诚相待、传播健康向上的信息。这些都是应该遵循的普遍的道德规范。然而,“现在我们网络语言最大的问题是有些网民在聊天室等场合语言使用不够文明”,2如今的网络充斥了不少粗俗、轻佻的语言。例如:

TMD(他妈的)、WBD(王八蛋)、NND(奶奶的)、QNNND(去你奶奶的)、SB(傻逼)、NQS(你去死)、SJB(神经病)、东方不败(不男不女)、469(死老狗)、0748(你去死吧)、0487(你是)、BT(变态)、@%&$$%&(骂人的话),还有嘲讽人的神童、天才、蛋白质、太平公主,等等。

从上文的统计调查中,我们看出,在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语言垃圾和语言暴力现象层出不穷。网络语言的制造者只求一时的痛快,不顾及历史积淀和词义关联,对词语进行随心所欲的无原则的联想或缩写(这并不是创新),其结果是生产了一大堆的语言垃圾。TMD,NND,(太刺耳,不便多举),这些浓缩的骂言,是标准的语言垃圾,是正常语言中垃圾的异化,如果让这样的语言不停的跳跃在屏幕上,或者是挂在大家的嘴上,进而再成为印刷品,那简真是语言的灾难,世界真的会让人愕然了。那么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语言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文明现象呢?

一、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引发网络语言不文明的主要根源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上网群体,在心理特征、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他们精力旺盛、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但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一方面,由于大学生认知能力不强,主观自控能力较为薄弱,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加之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和学习压力增大,许多大学生当遇到个人心理问题时,不愿同亲朋好友倾诉、更不愿与陌生人面对面谈。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滞后、生理心理需求与现实、生理心理发展与社会环境教育往往会产生矛盾,从而使大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这使得他们产生远离现实社会,寻求压力的摆脱而逃进虚拟的网络社会的倾向。当今社会发展迅猛,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学业竞争异常激烈,不同文化相互撞击,使大学生的成长面临更大的困惑与挑战,他们非常需要有效的支持与帮助。但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家长等的引领作用相对滞后,他们不仅不能成为大学生的贴心朋友,反而给大学生施加了更大的压力,使他们遭受更多的挫折,这些都使大学生不得不去寻求其它的出路,互联网的形成与发展为此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选择。

二、网络的隐蔽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点是大学生语言不文明的客观因素

网络空间使现实与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互联网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取决于网络空间这一特殊的虚拟情境的特征。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中,个人的身份是虚拟的、想象的、多样的和随意的,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力削弱或失效了,上网者可以创造虚拟的人物角色,获得某种权利和认同感,使某种被压抑的个性得到释放。

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平等性、虚拟性,使现实中人成为“无标识”的网络主体,现实社会中的姓名、年龄、个人身份、及社会地位等都被淹没,人自身也成了数码存在。因此,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约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自由空间。使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制约因素丧失殆尽,极易把人性深处的各种丑陋和罪恶因素诱发出来并恣意张扬。

三、家庭、学校与社会在面对网络语言冲击反应的滞后性也是大学生语言不文明的重要因素

面对网络的冲击,他们的反应显得苍白无力。有不少的教师不理解学生文章里出现的网络语言,还有许多父母对网络知之不多,对待新鲜事物接受程度不高,许多家庭没有承担起对大学生指导与监督的责任,而且有些家长在电脑、上网方面还得向孩子请教,至于网上传播的什么内容,孩子们交流什么主,如何进行交流,怎样有效监督他们的网络语言,他们无法及时全面掌握。而在大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的学校,其传统的德育则显得滞后与低效,在传统德育模式的主导下,学校基本没有或很少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个体道德的形成要经历一个从无律到他律的发展阶段,他律的道德规范与自律的道德原则,都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学校德育传输给大学生。

语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表现形式,语言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当前我们把以德治国提到与依法治国并重的地位,各地区、各单位也都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但是无论哪种道德建设,都应该以语言文明为前提。

参考文献:

[1]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戴昭铭.规范语言学探索[M].上海:三联书店,1998.

[3]荆莉.新新人类和他们的流行语[J].语文建设,2000,(5)

[4]朱萍.网上聊天语言的特殊语境和交际特色[J].语文建设,2001,(8).

篇(6)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又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我们的言语举止影响着国家人品素质的培养。作为当代大学生学院最重视的莫过于对学生的管教。因此提高大学生文明水准,重视大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已势在必行。

从总体上讲多数青年学生都能够做到文明,但是其少数学生使得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处于较低的水平。在大学的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不文明现象的存在。大庭广众之下,勾肩搭背,搂搂抱抱;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抽烟喝酒;打架斗殴;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等。虽然这些不文明行为仅是一部分人所为,但是却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所以这种不文明行为也影响了大学生公德意识的提高。

对于自身的文明素质而言我应该做到:在班级里,不做有辱班级的事。譬如,上课不迟到早退、遵守集体的纪律、多为班级作贡献、积极参加班级或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自觉维护公共场合的良好秩序,爱护公共财物。做到不到处吐痰、不随地仍垃圾、不随意在课桌上留下“足迹”不损害公共场合原有的良好秩序;无论是在学校还是校外对人诚实、说话有礼貌,对人说话态度温和,不讲脏话、粗话,尊老爱幼,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等。

面临评估的到来,我们作为学院的一分子,在学院发展的关键时刻,应该用实际行动为评估多做贡献,做一个真正有内涵、有高尚道德的当代大学生。不仅如此,还应提高我们自身的修养在学习、素质各项全面发展。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为我校教学评估工作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17)03-0055-03

高等教育校园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姚海涛(2009)认为它包括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种文化基本形态。这个文化体系的建构和完善,需要多方材料的支撑,而文化基底的夯实更是重中之重。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载体丰富,对其精神内涵的进一步发掘、推广,对当今校园文化的建构将大有裨益。

一、大学生群体失范行为及原因的初步观察

1.大学生群体行为失范现象

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认为,大学生群体的行为失范的集中体现,主要在到课率低、考试作弊、用语不文明三方面,这在网络上的海量相关信息及近几年相关的问卷调查中也得到有力证实。

一是到课率低。据报道:南京师范大学体科院实行“对名入座”式点名、文学院实行拍照查缺,华中科技大学文学院实行上、下课拍合影比对查缺,武汉长江商学院新闻系“网络新闻实务”课堂采取微博点名,吉林大学珠江学院计算机系老师专门研发出蓝牙点名系统,厦门多所高校实行指纹刷卡,等等。不同学校的点名手段花样繁多,不一而足。该盘点从侧面反映出到课率低已成为目前大学课堂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

二是考试作弊。无可否认,尽管各高校近几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考试舞弊行为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惩罚措施,但这种诚信缺失行为仍然屡禁不止。陈巍(2010)使用科学的问卷方式对大学生作弊现象进行了调查,在有效问卷统计结果中:35.8%的学生认为作弊现象非常普遍,49.2%的学生选择了较普遍。而周鸿渐(2015)对目前大学生作弊现象的形式、原因做了分析,认为:目前大学生主要通过交头接耳、伺机偷看、随身夹带、请人替考、传递试卷、约定暗语等方式作弊,基本上涵盖了大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现状。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考试的可信度,败坏了学风,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是用语不文明。用语文明本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发现在大学校园里,用语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用语不文明似成普遍现象,是大学生个人素养缺位的典型外化特征。

而以上三种主要失范行为实际是信仰、诚信、个人素养等个体人格、道德因素局部缺失的突出外化表现。

2.行为失范现象原因分析

一是新媒体信息传输的影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微信、微博、APP软件等新媒体形态通过手机、互联网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且较之传统媒体,这些方式功能更完备,其“短”“平”“快”的传播模式更能突破地缘、时间局限,使信息传播的渠道更通畅。在这些传播行为中,主体决定着输出信息的内容和质量,时政热点、家长里短、情感话题、见闻趣事都可成为内容主体呈现出来,缺乏传统媒体的准入门槛。新媒体传播形式和内容的这些特点在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同时,新媒体“过分依赖症”侵蚀着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手机为例,2016年1月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新网民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是手机,使用率71.5%;2015年新增加的网民群体中,学生群体占比为46.4%;20-29岁年龄段网民在网民群体中占比最高,达到29.9%;在职业结构上,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5.2%。这种过分的依赖使他们失去了学习与理性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进一步加剧其人文素养的缺失。

二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影响。在校园文化建构的过程中,过于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而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得不到应有的观照,即使有相关制度的构建,也只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缺乏对其精神文化的真正改造。长期以来,我国校园教育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依靠《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学生守则》《弟子规》《论语》以及《中国革命史》等,对学生实行更多的是道德说教式的教育,缺少新颖的、生动形象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引导,陈旧的教育语言势必给学生僵化的“脸谱”之感,很难完全达到教育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尝试新的方式,积极拓展案例和引导材料。

篇(8)

根据我院内涵发展需要及我系学生管理发展的特色要求,结合我系的实际情况,初步探讨方案如下;

一、确定活动总体思路及目标

活动的开展将按照“一个宗旨,二个主体,三个结合”的指导思想稳步推进,即通过以专任老师和学生干部作为本次活动的组织者和发起者,带动全系其他学生的广泛参与,让这些素质教学活动与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与课堂的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与平时的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最终形成一个服务学生、成就学生的良好局面。

二、活动的表现形式

(一)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系部每月安排一位老师开展一次德育相关的活动,每位老师每学年至少开展二次的专门德育教育活动。活动形式不限,只需选出主题(主体和内容必须与学生的德育教育有关)后组织各班学生开展活动,通过这样的交流方式,一方面逐步提升教师的师德素质,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并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在具体课堂方面,要求每位专业老师在课堂教学时,围绕专业教学,尽量设计一个有关德育的小插叙,贴近学生实际,开展3-5分钟的德育教育。 3-5分钟德育教育的形式(可以是故事、PPT、FLSH等等)和时间(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由各个专业教师自己决定。要求每位专业老师每星期至少在课堂中为学生开展一次德育教育。利用课堂,潜移默化为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其明白德育的重要性,进一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同时也是提高老师的创新能力和授课质量。

(二)讲座、报告、演讲是课堂德育教学的有利延伸和必要补充

没学期让德育教育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如10月份开展“中国梦、励志、修身、博学”为主题的演讲比赛;11月份开展“德育”和“安全”为主题的辩论赛;12月份开展“诚信”考试的签名活动等,这些活动是我们德育教育的延生。

(三)丰富多彩,具有品位及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是系列德育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

根据我系日常工作要求,每学年都有以下特色主题教育活动:12月感恩教育主题;3月清明、诚信教育主题以及开展学生干部素质培训系列活动;4月安全文化月校园安全主题;5月心理健康主题;9月职业道德主题;10月面试的礼仪主题;11月份就业政策、创业主题等。这些活动是我们实行德育及学风教育的有效载体。

(四)社会实践是学生体验生活、深化知识、培养能力、锻炼成长、提高德育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

1.如“告别陋习,修身正德”文明监查活动

以《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思想道德和文明行为规范》为指导,深入开展不文明行为监察活动。通过设置“文明监督员”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对校园不文明行为、班级不文明行为、宿舍不文明行为、网络不文明行为加以制止和规劝、教育,并组织学生讨论身边的不文明现象以及讨论解决方案,营造出“告别陋习,修身正德”的浓厚氛围,加强大学生行为规范道德教育,促进大学生文明习惯道德养成。

2.“爱护环境,低碳环保,厉行节约”理念宣传活动

各班级以旧物改造比赛、图片展,班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爱护环境,厉行节约” 理念宣传活动,加深广大学生对低碳的了解,倡导学生加入低碳活动,培养学生节约一度电、一滴水的良好道德品质。使学生理解低碳要从生活的小事入手,爱护寝室、爱护校园环境,将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落实到道德品质养成的实际行动中去。

篇(9)

文明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小学到大学进行了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的是实现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优良素质的塑造。但在校园里看到的情景,使我们不得不深深思考:十几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现在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方面的效果有着极大的反差,不同程度地表现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轻视劳动以及校园中的不文明行为、不礼貌现象增多。到了大学,我们培养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不仅掌握较为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思想政治觉悟和伦理道德水平等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然而,近年来,在部分大学生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持不太重视的态度。使得现在对大学生进行基础文明教育,成为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当今大学生中,不讲卫生,不懂礼貌,不讲公德,浪费粮食、水电等不文明现象比比皆是:买饭时乱挤一通,见到老师不打招呼,考试作弊成风,在课桌和墙壁上乱涂乱画,等等。这些都显示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远远不及他们的文化水平。这确实令人挺担忧的。一些大学生对政治不感兴趣,不愿参加《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政治学习。其突出地表现在“四多”上:即借故请假的多,无故缺席的多,迟到早退的多,上政治课看业务书的多。在调查中发现,约有10%的大学生无理想,大多数的大学生只有职业理想,1/3的大学生有政治理想或带有政治色彩的职业理想,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而有些人认为思想道德课没有用处,将来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主要看学生手中有多少证书,学过多少专业知识。少数学生还认为,思想道德素质再好,也不能顶饭吃,何必自寻烦恼,自己折磨自己呢?这些认识直接妨碍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很不利。

这种状况是多方面造成的。首先,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文化教育普及程度还处于较低的发展层次,精神文明水平还不高。表现在家庭教育方面,许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忽视家庭教育,或者由于家庭知识构成较低,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使学生接受的家庭教育片面而简单。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对他们的家庭教育不当所产生的群体性道德教育偏差,也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其次,在学校教育方面,由于我国一直是考试教育,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缺乏系统而完善的制度,大多数中学盲目追求升学率,道德教育形同虚设,使学生只注重考试成绩,不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而“教书育人,有些教师往往是只教书,而缺乏寓于教书中的育人和缺乏‘授业’中的“传道”。”[①]这也是重要的一方面。进入大学后,学生的道德水平难于同知识智力水平相符合。而以前对大学生在舆论上的吹捧,也使许多大学生对自我评价过高,认为不再需要德育方面的修养,在这方面更加放松。另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如“一切向钱看”,腐败现象等,也对道德教育工作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篇(10)

我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讲究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体现时代进步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知书达理,以礼待人,知行合一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然而,当代大学生对礼仪出现了知而不行的不文明现象,自身的礼仪行为与社会对大学生礼仪素养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会有随便丢垃圾、丢烟头,遇到老师、长辈不主动打招呼,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礼让他人等不文明行为。实际上,这些学生也知道这种行为不文明,也很反对此类现象,但自己往往还是始作俑者。这些不文明行为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形象,败坏了道德风尚,与我们建造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步调极不协调。

一、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基本现状

(一)礼仪文化意识薄弱

“礼者,敬人也”。也就是说,礼就是要先要尊敬他人。部分大学生自幼受家庭和唯分为高教育的影响,忽略了文明礼仪教育。大多学生不懂得文明礼让,做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公德的意识薄弱。例如,在公共场所高声谈笑,旁若无人,甚至相互争吵,缺乏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肆意破坏公共设施,到处乱涂乱画,缺少爱护公共财产的意识;在校外,有些学生更是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损坏大学生自身的良好形象。

(二)传统礼仪认知不正确

传统礼仪文化是我们几千年积淀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多数现代人忽视了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视,礼仪文化的缺失令人堪忧。受一些片面认识的影响,多数大学生对“礼”文化所包含的精深内涵总会产生有意无意的误读。这些误读使“礼”文化面目全非,甚至把“礼”文化的精髓都一同湮没。反而,多数大学生对国外流行时尚和国外礼仪盲目追逐。

(三)践行礼仪活动不规范

大学生受过多年教育,对礼仪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真正能够将其正确付诸行动的人微乎其微。“失礼”现象屡见不鲜:乘坐公交车无视人群中的老人和小孩孩子,不让座;看到有人摔倒,不是扶起而是忙着拍照发微博;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基本的礼仪常识,如不会微笑、不会问候、不会握手,不知道着装礼仪等等。更令人堪忧的是,一些大学生对上述不文明行为非但没有正确的认知,还标榜为“个性”的表现,对于一些不文明的种种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些甚至存在价值观方面的严重扭曲。例如盲目追求社会上所谓的“潮流”,以时髦、前卫、新奇为美,浓妆艳抹、服饰怪异等等,这些现象都与大学生的身份极不相符。

二、当代大学生对礼仪知而不行的原因分析

(一)认知上有偏差,对礼仪不屑一顾

由于偏见,这类大学生不仅自己不实施相应礼仪行为,而且还耻笑身边有礼仪素质的人。这部分人比较偏激的认为礼仪是教人如何刻意与做作的学问。他们只看到礼仪对美好行为举止的外表,却不知道礼仪的实质是内在敬意的表达。这部分人总是认为礼仪是老土的条条框框,反而追求错误的“时尚”,以俗为美、以怪为美,更不会去实施推崇真正的美的礼仪。

(二)心理上存在顾及,践行礼仪不自信

这一类大学生对礼仪的态度是较正确的,并且有较强践行礼仪的想法,但是由于不自信,或者立场不坚定而不敢践行相应的礼仪行为。礼仪规则小而多,有些规则大同而小异,让人极易遗漏或混淆。缺乏自信的大学生总认为自己对礼仪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害怕出错闹笑话。加上周围环境和所处社会风气影响,唯恐遭人冷眼,讥讽,因此大都随大流。有些大学生虽然意识到礼仪的重要性,但缺乏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规范训练,也是他们担心出错失礼的原因。

(三)态度上不积极,践行礼仪嫌麻烦

这些大学生由于本身素养的问题对礼仪的态度不够端正,容易屈从惰性而不愿践行。一些“80后”、“90后”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基本的礼仪教育,已经养成了一些诸如自私等不好的习惯。而礼仪规则大多对人的行为略有约束,以确保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美化,故而在实施时必然不能随心所欲。所以他们即使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正确,但是嫌麻烦而不实施礼仪行为。另外,礼仪规则多为细节,大多礼仪行为也体现在一些极小细微的事情上,结果有些大学生认为做大事者不应拘小节,出现了明知是善行却因小而不为,明知是恶行却因小而为之的情况发生。

三、切实改变当代大学生对礼仪知而不行的对策

(一)完善德育体系,全面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礼仪的核心在于“平等”和“尊重”。作为礼仪教育的根本,应当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力提倡“尊重他人”的做法,将“尊重教育”作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规范大学生的礼仪行为。主动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意树立或悬挂写有名人、学者关于文明礼仪的名言警句的标牌、建设高雅和谐的校园建筑。此外,高校要重视礼仪教育,营造重视礼仪文化的氛围,加大人员培训和投入,改善礼仪教育在德育的盲区的环境。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与人文素质教育形成互动,让大学生对礼仪素养课程有更多的理解和运用。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和训练,逐步提高自身的礼仪修养,从而改变他们“有知识无文化”、“知书不达理”的现状,真正实现“腹中诗书气自华”。

(二)塑造教师形象,提高教师礼仪素质,为大学生树立直观榜样

学高为师,行为世范。“亲其师,信其道”,大学教师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真挚的情感、端庄的仪表、和蔼的仪容、得体的语言,都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楷范。要提倡教师既做智慧的传播者,又是文明的示范者,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在课上课下,以自己良好礼仪素养为大学生们树立榜样。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一线任课教师,都应认识到自己在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有人、服务育人”。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践行文明礼仪的心理素质

加强礼仪教育必须坚持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原则。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积累社交礼仪经验,展示礼仪的魅力和自身风范,使其充满自信、乐在其中。发动全校师生寻找校园中的不文明资料,利用新媒体,通过组织Flash短片、DV摄影展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反思自己的行为,提高礼仪素质。开展辩论赛、演讲、周末文化广场等文化娱乐活动,使礼仪之花遍地开放。建立健全体现人文关怀的规章、制度,倡导文明上课、就餐、就寝等文明活动,使大学生在健康、高雅、舒适的校园文化中陶冶性情,内化道德修养,外修礼仪素质。同时,大学生文明礼仪是大学心理素质高低的一个表现形式,健康的心理素质是践行礼仪活动的基础。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会表现为客观成熟的心态,较强的自我调适和自我控制能力,愿意与他人交流,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应变能力强,尊敬师长,乐于助人等等一系列符合大学生文明礼仪规范的行为。

践行大学生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力量的共同努力,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成长,营造“健康校园”、“快乐校园”和“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 蒋萍.加强大学生职业礼仪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9):92-93.

[2] 张英伟,刘妍.高校大学生礼仪养成教育的新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报,2009,28(2):39-42.

[3] 段录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浅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2):28-29.

[4] 邓剑华,陈万阳.德育视阈下的礼仪教育[J].教育探索, 2009(3):98-100.

[5] 杨勇,周岩.试论大学生文明礼仪与心理素质的关系[J].价值工程,2009,28(9):52-53.

[6] 桂署钦.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0(7):84-86.

[7] 朱爱军.关于加强大学生礼仪学习与修养的思考[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4):497-499.

[8] 杨勇.校园大学生文明礼仪修养教育中的问题与建议[J].学园,2013(33):28-29.

[9] 穆廷云.吸取传统礼仪文化精华以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33):187-189.

[10] 李灵萍,沈慧君,张宏波等.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缺憾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7(1):24-26.

[11] 王静.对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再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5):64-65.

篇(11)

(一)班主任组织,揭示班会主题

(二)主持人开场白

(三)表演小品“我的一天”,现场表演或事先剪切成视频。展示校园情景,然后按照个人文明礼仪、校园文明礼仪、食堂文明礼仪、课堂文明礼仪几个校园情景文明礼仪进行讨论。

(四)情景文明礼仪

个人文明礼仪

1.第一小组为主,评价小品“我的一天”中涉及个人的文明礼仪现象(哪些符合文明礼仪要求,哪些不符合要求,正确的言行应该是什么样的)。

2.班会前将校园个人文明礼仪典范制成视频,展示。

3.第一小组主持,大家结合自己的认识查找问题,对照检查,自我整改。

4.总结班级个人文明礼仪规范:言谈礼貌、仪态举止、谈话姿势、个人及宿舍卫生习惯。

校园文明礼仪

1.第二小组为主,评价小品“我的一天”中涉及校园文明礼仪现象(哪些符合文明礼仪要求,哪些不符合要求,正确的言行应该是什么样的)。

2.班会前将校园文明礼仪典范制成视频,展示。

3.第二小组主持,大家结合自己的认识查找问题,对照检查,自我整改。

4.总结班级校园文明礼仪规范:同学交往的礼仪、尊师的礼仪。

食堂文明礼仪

1.第三小组为主,评价小品“我的一天”中涉及食堂文明礼仪现象(哪些符合文明礼仪要求,哪些不符合要求,正确的言行应该是什么样的)。

2.班会前将食堂文明礼仪典范制成视频,展示。

3.第三小组主持,大家结合自己的认识查找问题,对照检查,自我整改。

4.总结班级食堂文明礼仪规范

课堂文明礼仪

1.第四小组为主,评价小品“我的一天”中涉及食堂文明礼仪现象(哪些符合文明礼仪要求,哪些不符合要求,正确的言行应该是什么样的)。

2.班会前将食堂文明礼仪典范制成视频,展示。

3.第四小组主持,大家结合自己的认识查找问题,对照检查,自我整改。

4.总结班级课堂文明礼仪规范。

(五)主持人总结

二、案例分析

大学生学习“礼仪”,首先要以学会尊重他人为起点,礼仪本身就是尊重人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从话里来,话从心中来,只有从内心尊重人,才会有得体的礼仪言行,尊重他人是人与人接触的必要和首要态度。“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说明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成功。

其次,学习“礼仪”,要以提高本人自尊心为基础。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希望被别人尊重、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也不容别人侮辱、歧视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表现,并以特定的方式指导人的行动,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正确的自尊心应具有待人谦逊、不骄不躁的品格。大学生在学会尊重他人时,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尊心在提高的同时,其内心的道德要求也在提高。

再次,学习“礼仪”要重在实践。一个人的礼仪只能在言行中才能反映出来,不说不动就不能说某个人有没有“礼仪”,每个人都要在理解礼仪要求的基础上,敢于在日常的言行中、平时的待人接物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大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行为的重要场所,所以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手段之一。

三、指导建议

大学生堪称“准职业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礼仪知识,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和外在的礼仪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四、资源拓展

目前,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冲击、家庭环境的影响、个人素质修养的差异及学校礼仪教育的不足等因素,出现了某些大学生礼仪行为不文明的现象。学校和有关部门应齐抓共管,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人才素质。礼仪的根本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文明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礼仪形式,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养成人们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使人与人、人与社会达到高度的和谐与有序,努力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大学生礼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