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考报名社会实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 指导学法,提高学习效率。平时利用早读或班会指导学生调整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高考的形势,我要求学生在前半学期先重视薄弱环节,补习落后科目;后半学期则要注意平均分配学习时间,各科齐头并进,同时注重优势科目;对综合科要多作基础题。有时还让学生代表介绍学习方法,提供机会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经验。
三、 根据实际,有针对地学习。平时注意给学生讲清今年高考的各种情况,如考试人数、招生人数、扩招人数等,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形势,安定情绪学习。一模之后,又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考试成绩,明确全市排名以及对应的录取批次,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位置,从而适时调整学习策略。
四、 抓住时机,鼓励后进学生。高三既是冲刺的时间,也容易导致后进生产生泄气情绪。所以我总是时刻注意后进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抓住他的一点点进步,适时给予鼓励。还利用平时谈心,电话访问,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给他们作工作,让他们始终对自己充满信心,始终能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214
注册入学政策是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率先在全国推行的高招录取政策,是录取政策的改革,更是高等教育观念的革新。江苏省二十余家民办高职是首批试点院校,参与注册入学的院校基本取消了入学门槛,社会和考生更多地考察该批次院校的求学成本和就读回报,颠覆了传统意义上学校和考生,选择和被选择的地位。江苏省二十余家民办高职普遍具有:办学历史不长、办学层次偏低、学校规模偏小、专业开设雷同、社会影响不大等特点,并且在整个录取过程中属于弱势批次,转变办学思路势在必行,“提高办学品质,提高就读回报,降低求学成本,降低就业风险”是改革的核心。
1 注册入学政策推出时的江苏高招生源形势
从近年来的高考报名和录取数据可以发现,江苏的生源正以每年2万人的势头递减,预计2017年江苏高考报名人数将下降到40万人左右,从更长远来看,生源短缺的局面,还将继续维持一段时间。与之对应的是逐年上升的录取率,如果除去报名高考却未参加考试和参加考试后因各种原因放弃计划内院校志愿填报的考生,已再无上升空间,2013年江苏省高招计划数和有效生源数的倒挂局面已形成。
表1
[[年份\&报名人数(万)\&下降(万)\&录取率\&2009\&54.6\&---\&77.40%\&2010\&52.7\&1.9\&75.9%\&2011\&49.98\&2.72\&81.9%\&2012\&47.4\&2.58\&83%\&2013\&45.06\&2.34\&85.8%\&]]
*历年公开数据搜集整理
2 江苏民办高职院校的生存环境
2.1 与公办高职办学实力的比较
江苏省由于其历史和地域优势,公办高等教育的数量和质量皆属国内一流,布局亦比较合理。民办高职起步较晚,初期定位仅是解决扩招之后的社会求学需求,办学者的实力和持续发展意识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发展过程大多也是依靠办学者自身投入和学生学费收入,办学规模和层次存在一定局限性。公办高职在本世纪初经历了一次跨越式发展过程,各方面均有大幅度提升,办学实力远高于民办高职。
2.2 与公办高职的求学成本比较
公办高职由于其政府、行业办学的特性,教师工资、教学投入由各级财政和行业企业投入,办学者在这方面没有很大负担,学生亦只需缴纳较低的学费即可获得教育服务,一般来说每年四千元左右。民办高职的办学成本基本依靠举办者的前期投入和学生的学费滚动发展,学校的运作对学费依赖程度较高,学生的学费负担较重,一般来说每年一万到一万三千元不等。从求学成本上来说,民办高职远高于公办高职。
2.3 民办高职的生存空间
理论上说,如果公办高职提供的教育服务数量足够多的话,将无人选择选择民办高职教育服务,而正是目前公办高职教育服务“微弱”的“供不应求”,给民办高职留下一丝的生存空间。“提高教育服务质量”,“降低求学成才成本”是当前民办高职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能不能走出困境,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个问题的答案。
3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学费自立,专本并举”培养方案分析
3.1 学院情况简介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江苏常州市区,创办于2000年,是在校生5000余人的民办高职,具有江苏民办高职普遍特性,办学十几年来尚未走出生源困局。学院致力于培养质量和就业服务,凭借地域优势和团队努力,毕业生就业工作得到了社会一定认可。学院社会声誉远未达到完全解决生源问题的程度,学院清醒认识到“提质降费”,将是生存之道,发展之路。2012年,学院正式推出“专本并举、学费自立”培养方案。
3.2 “学费自立,专本并举”方案介绍
该方案的核心就是学生参与由学校组织的企业实习,筹集到三分之二的学费;专科学习的同时套读成教本科,毕业后获专本双证书。以2012级新生为例,培养方案的具体安排如下:
表2
[[年份\&2012.9―2013.7\&2013.9―2014.7\&2014.9―2015.7\&2015.9―2016.7\&安排\&在校学习\&企业实习\&在校学习+
专科毕业\&就业+
业余学习本科\&学费缴纳\&全额学费\&0学费\&0学费\&0学费\&]]
3.3 优势和价值
第一,降低了学生家庭的学费压力。
第二,提前接触社会实践,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提升了学生的求职能力。
第三,学习+实践+学习的模式,提升了学习的效果,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能力。
第四,套读的业余本科课程,在不增加求学成本的前提下,提升了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就业竞争力。
3.4 普遍意义
在江苏目前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高职教育资源相对“过剩”的前提下,民办高职生存形势不容乐观,既要保持正常收益确保教学质量和投资方合理回报,又要满足学生和家庭的求学需求,只有优化创新培养环节,让求学者以更低廉的成本获取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专本并举,学费自立”就很好地做到了以上两点。建东职业技术学院在2012-2013年连续两年均取得不俗的招生业绩,学校的办学收益没有收到丝毫影响,办学质量从根本上得到保障,从而步入了良性循环。
4 努力方向
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稳定、安全且收益高的实习企业是基本保障,建东职业技术学院凭借多年与企业的人才合作关系,甄选出一批优质企业,很好地满足学生“学费自立”需求,随着参与此方案的学生数量增加,此类企业还需继续拓展;第二年参加社会实践,学生中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思想工作非常重要,学生自身定位的转变,需要及时的沟通和引导,带队老师的作用不可忽视。
破解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难题,需要用科学的评价理念予以引领。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从本质上看,推进多元录取机制,就是希望通过招生录取制度改革倒逼评价制度改革,引领高中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注重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这是在推进高考改革背景下看待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个重要视角。因此,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不应当只看重评价结果,甚至只是为了升学而追求一个好的评价结果,而应更加看重过程,注重评价的反馈和激励功能,让学生真正从评价中体验成长的快乐,获得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破解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难题,要求高中学校把握好实施环节。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关键是要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从保证科学性角度看,综合素质评价应当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相契合,综合考查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情况,使考查学校教育质量和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相一致,形成政策合力。就高中学校而言,还应根据学生特点和教育教学实际,进一步细化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要求,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
从保证客观性角度看,由于综合素质评价的很多内容难以量化,容易掺杂一些主观因素,操作弹性较大,导致评价结果的说服力不强;由于综合素质评价主要由学校组织实施,因顾及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升学可能带来的影响,难免会出现媒体所报道的那样学校尽量给学生打高分。这样的做法,既偏离了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初衷,也难以实现与高校招生录取挂钩的改革目标,对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机制、加强监督,做到防患于未然。从深层次改革看,要着力增强综合素质评价的客观性,强化事实性材料和写实性描述在评价中的作用,避免简单化地打个分数、给个等级。
破解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难题,要求高校把握好使用环节。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校招生录取挂钩,有可能会使综合素质评价走向功利化,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担忧。但转换一下思路,通过实现这样一种挂钩,客观上会使综合素质评价的受重视程度得到提升,有利于综合素质评价不断走向规范和完善。从推进改革的视角看,破解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难题,要求高校把握好以下环节:一是在招生录取时,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使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使用更具操作性。二是在目前诚信意识相对薄弱的社会环境下,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容易受到种种不诚信行为的干扰,因而要求高校在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时,做到客观、公正和透明,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此外,引入综合素质评价势必会增加高校招生录取的工作量,调整现行的招生录取办法,给高校提供相对充裕的时间,有利于确保评议审核过程更加充分和严谨。
首都体育学院舞蹈表演专业系国家计划内的全日制本科专业,学制4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根据教育部有关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规定和艺术类招生政策,考生须参加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统一组织的高考报名及全国统一考试。专业考试由首都体育学院负责组织实施,执行《首都体育学院舞蹈表演专业考试内容及评分标准》。收费标准:学费10000元/学年,住宿费750-1200元/学年。
根据《首都体育学院优秀本科新生学费减免办法》文件(可在首都体育学院招生办公室主页zs.cupes.edu.cn/下载)规定,我校将对2016年入校的学习成绩、专业成绩及综合素质优秀的本科新生给予学费减免。我校还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北京市国家助学金及校级奖学金等。
一、招生专业:舞蹈表演(教育部专业代码130204)。
(一)招生计划:50人(暂定)。
(二)招生项目:体育舞蹈(标准舞、拉丁舞)、健美操(竞技健美操、啦啦操)、舞蹈(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
(三)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体育与艺术意识、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专业素质以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掌握体育艺术表演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够在各类学校、表演团体、专项俱乐部等从事体育艺术教学训练、体育艺术表演及编排指导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四)专业特色:首都体育学院舞蹈表演专业以本专业学生竞艺水平提高和发展为基础,积极探索艺术与体育相融合,拓展学生的专业面向,不断创新高质量的舞台作品,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成为“乐演、善教、能导、会写”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首都体育学院舞蹈表演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师中教授、副教授、博士比例高,绝大多数教师都有获得全国赛事金奖或冠军的经历。教师爱岗敬业,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围绕专业进行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多次参与作品设计、创编、表演等过程。舞蹈表演专业师生经常承接各种表演及大型活动任务,并积极参加高水平比赛、展演活动,如:人民大会堂公益演出、CCTV新年晚会、单独组团每年赴美、英、土耳其等国家巡演等,学生多次在国际性舞蹈大赛、桃李杯、华北五省舞蹈比赛、北京市舞蹈比赛中获得金、银、铜奖等。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主办的2015年第二届全国体育院系学生体育艺术节中,首都体育学院选送的节目获“综合类金奖”和“表演奖金奖”,首都体育学院还被全国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建设协作会授予“突出贡献奖”。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办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体育舞蹈锦标赛上,首都体育学院选送的节目获“艺术表演舞冠军”。首都体育学院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历年就业率达95%以上。
二、招生范围:全国(具体省份以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艺术类文件规定为准)。
三、报名条件
(一)报名资格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历。
3.身体健康。
4.16-22周岁(即1994年9月1日-2000年8月31日期间出生)。
(二)专业基本要求
1.具有一定的体育舞蹈、健美操、舞蹈等训练基础的普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体育运动学校、中等艺术类学校的毕业生。
2.身高要求:男生1.70米(含)以上,女生1.60米(含)以上。
四、考生须知
(一)考生必须参加首都体育学院组织的专业考试。如高考报名地对艺术类专业统考有要求,必须遵从其规定。
(二)考生必须在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五、报名时间及报名办法
(一)网上报名
1.报名时间:2016年1月18日-2月28日。
2.报名程序:登录首都体育学院招生办公室主页(zs.cupes.edu.cn/),进入网上报名系统,按要求如实填写个人报名信息,打印《首都体育学院艺术类专业考生报名表》。
注:体育舞蹈专项仅作为陪考的舞伴也要参加正式报名,获得陪考资格。
(二)缴费
网上报名时需在线缴纳初试费100元/人,现场确认时不再收取初试费。复试费80元/人,参加复试的考生按照《考生须知》(现场确认时发放)要求到指定地点按时缴费。
(三)现场确认
1.确认时间:2016年3月7日。
2.确认地点:首都体育学院。
3.上交报名材料:
(1)《首都体育学院艺术类专业考生报名表》原件;
(2)考生二代身份证复印件1份(正、反面复印在1张A4纸上);
(3)考生在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参加艺术类高考统一报名时,获得的带有本人考生号的《XX省(区、市)2016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准考证(报考证)》复印件1份。体育舞蹈专项仅作为陪考的舞伴不提交此件。
4.考生凭二代身份证原件、2016年普通高考艺术类专业考试准考证(报考证)原件领取《首都体育学院2016年舞蹈表演专业考试准考证》。
注:体育舞蹈专项中互为舞伴的考生须同时报到。
(四)考生必须完成网上报名、在线缴费且通过报名资格现场确认后,方能参加首都体育学院2016年舞蹈表演专业考试。考生所交材料和考试费,无论参加考试与否,均不退还。
六、专业考试(校考)
(一)考试时间:2016年3月8日-9日。
(二)考试地点:首都体育学院。
(三)考试设项:体育舞蹈、健美操、舞蹈(3个项目考生只可任选其一)。
(四)考试办法及分值:按《首都体育学院舞蹈表演专业考试内容及评分标准(2016版)》(可在首都体育学院招生办公室主页zs.cupes.edu.cn/“考试方法”栏目下载)规定执行,满分为100分。
1.体育舞蹈(标准舞、拉丁舞)
初试(50分):基本形态(20分):身体比例与线条、形象与气质
基本能力(30分):芭蕾基训展示
复试(50分):自选体育舞蹈组合(40分)
抽选体育舞蹈指定组合(10分)
2.健美操(竞技健美操、啦啦操)
初试(50分):基本形态(20分):身体比例与线条、形象与气质
基本能力(30分):规定难度动作
复试(50分):自编操组合(40分)
自选难度动作(10分)
3.舞蹈(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
初试(50分):基本形态(20分):形体、形象与气质
基本能力(30分):舞蹈专业基本能力
复试(50分):舞蹈作品(40分)
自选技巧组合(10分)
七、注意事项
(一)报考体育舞蹈专项的考生,复试中自选体育舞蹈组合伴奏音乐由考生自备CD盘(考生使用的伴奏音乐应是CD光盘的首曲),抽选体育舞蹈组合伴奏音乐由我校提供。
(二)报考健美操专项的考生,复试中自编操所需伴奏音乐由考生自备CD盘(考生使用的伴奏音乐应是CD光盘的首曲)。
(三)报考舞蹈专项的考生,复试中舞蹈作品伴奏音乐由考生自备CD盘(考生使用的伴奏音乐应是CD光盘的首曲)。
(四)如考生自备的音乐CD出现质量问题和故障,责任由考生本人负责。
(五)考试中出现失误不允许重做,即考生的初、复试考试机会均只有1次。
八、录取办法
高考,一直被国人视为决定命运的考试。近几年来,高考报名人数一直居高不下、持续增长。连年的高考热潮却在2009年首次出现降温,重庆市万名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以此同时,教育部数据,2009年全国应届高中生834万人,参加高考的750万人,有84万人未参加高考。对各种原因让这么多考生放弃“鲤鱼跳龙门”的机会,人们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更多认为高考弃考是“理性回归”、“不失为好事”。而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理性看待高考弃考,高考弃考真正“弃”掉了什么,笔者认为,我们不应该为高考弃考“理性”鼓掌。
一、高考弃考的“可能”原因
(一)大学生就业难引发新“读书无用论”说
近年来,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又成为社会就业问题的主要组成部分。加上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已成为流传的话语。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的下降,让家长和考生对上大学产生怀疑,开始质疑“大学”、质疑“高考”在新时代的就业含金量。所以一些家长和考生开始把高考转为就业,试图在高考之外寻求突破口。大学生就业率的下降,人们就自然而然的把质疑指向了大学,指向了知识的有用性,为什么接受了高一层次的教育最终还不如提前就业的学生。高中毕业生通过上大学找个好工作的想法被动摇,于是部分学生放弃高考,提前就业。殊不知,知识本无错,在任何条件下,认为“知识无用”其实是一种悲哀。
(二)出国留学分流考生人数说
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倾向于把孩子送往国外接受高等教育,认为这也是造成不少地方高考人数下降的原因之一。当今出国留学考试的难度日益降低,欧美对招纳收费留学生的条件放宽,同时人民币升值也带来留学费用的降低,中国教育实力与国外确实有一定差距等等都为学生家长放弃国内高考,出国留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对于国人来说,出国留学所需的还是不少的一笔费用,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还是难以承担的,所以能够支付起昂贵的费用还是少部分富裕的家庭。
(三)大学培养机制问题说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而现如今,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却不能充分就业,或者找不到工作,或者专业不对口,学生感觉与社会需求脱节。学校所学的东西出了校园没有用武之地。一方面大学培养机制需要不断的健全和完善,加强高校改革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但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应该积极在校园里培养各方面能力,把所学的东西为我所用,同时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提升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适应社会。
二、理性分析高考弃考
“高考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制度又是关系最广大人民群众教育利益的社会实践活动”。高考在高等学校人才选拔、引导素质教育、调动全民学习积极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主客观原因,高考及高等教育等存在问题和弊端,被人们所诟病。在分析放弃高考原因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是对高考及高等教育的误读。所以笔者认为,要理性分析高考弃考,不应该为高考弃考“理性”鼓掌。
(一)高考弃考泛滥会使国民素质面临危机
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选择也日趋多元化,或许一些高考考生放弃高考不可避免,但是不能把这一现象视为“理性的回归”甚至鼓励考生弃考。这对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说无疑是一件悲哀的事情。社会的进步,民族的振兴依然需要更多的国民能够接受高等教育。高考作为直接为国家和社会选拔人才的手段来说,在现代社会来说仍是最重要的途径。同时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来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视高考弃考为理性回归是对全民族利益、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于不顾。
(二)高素质人才弃考是国家的损失
一些本身有学习潜力的人放弃高考无疑对国家、社会来说是一种损失。能在社会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而发挥作用不仅使自己的价值得以体现,对国家和社会也作出贡献。如果这些有潜力的人放弃受教育的机会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损失,而人才的外流更加重了损失的程度。不少优秀毕业生放弃国考选择出洋留学,学成归来则另当别论,往往寻求在国外发展生活,高素质人才弃考同时流失国外,这不为是国家和社会的损失。
(三)高考弃考对学生的不利影响
1.高考弃考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就业难被认为是高考弃考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是哲学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在哪?事实上现在缺少的并不是工作,而是能够胜任工作的人。大学生的就业观与就业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大学生期望值过高,而自身能力有限,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把精力放在学习和提高自身能力上,而是享受必然在就业的道路上遇到挫折。而大部分高中毕业生仅仅看到就业难的外部原因而弃考,没有看到大学生自身的内部原因。放弃高考的同时也“弃”掉了就业难的内因,弃掉大学里学习和提升能力的机会。
2.高考弃考使考生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不利于教育公平
高考本是为了促进人才选拔的公平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参加公平竞争的权利,我们不否认在这过程中也会伴随一些不公正,但是高考弃考泛滥使多数考生失去了继续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同时也就失去了成为人才的机会。教育公平是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公平、高考弃考,弃掉了起点的公平性,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就无从谈起。而教育的不公平性必然影响社会的不和谐。
参考文献:
[1] 张成洁.万人放弃高考根源非“读书无用”[J].教育与职业,2009,(16)
[2] 李茂.“高考近了,考生跑了”现象解读[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2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逃课率上升、不及格率上升等现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国际化、教学手段信息化、学生就业市场化等复杂背景下,如何抓好大学生的学风,已成为众多高校关注的共同问题。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他们入学后学习成绩浮动规律,以找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并有效加强学风建设,我们于2009年10月在我院组织对学生素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一次抽样调查。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其反映出的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也引起我的思考,对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采取相关的管理措施,分析民办院校学生思想特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调查对象及方法。本次调查对象是黑龙江东方学院计算机学部2007级和2008级本科学生。该年级共有学生436人,男生351人,女生85人。共分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次调查方式为统计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发出有效调查问卷13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3分,回收率100%~调查问卷涵盖大二、大三13个班级,专业覆盖率100%。并结合、应用学院的学生管理系统进行学生高考分数和考生类别信息查询和统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班级男生数、女生数,本年度学习成绩绩点等问题。其中将分为三个层面进行统计:①城市考生,指高考报名地在区级以上(含区级)范围的考生;③县城考生,指高考报名地在县级、乡级、镇级范围的考生;③农村考生,指高考报名资料为农村应届和农村往届的考生。
2.调查统计结果及分析。通过调查及对数据进行统计显示调查对象入学后学习成绩进步及落后分布情况示意图及原因如下: 其中城市考生138人中高考分数在400--450之间的学生占66%,其中成绩绩点在1.6~2.5之间占68%,多数显示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县城考生103人中入学后成绩绩点在2.5~3.5之间占84%,农村考生195人中入学后成绩绩点在3.5~4.0之间的占51%,显示学习成绩有所进步趋势,县城考生多数显示学习成绩进步较大。在分开调查的 351名男生和85名女生中比较,女生入学后成绩上升较快,在得奖学金的学生中有85%左右都是女生。
综上,分析如下:
2.1共性原因。当代大学生多是80后、90后学生,他们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志向远大,对获取新信息的渠道和媒体非常敏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异常迅速。然而,正像这些学生的特征突出鲜明一样,较多学生学业失败现象、学习成绩落后现象已经使我们感到忧虑。
2.1.1 诸如学习目标缺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纪律松懈、学习精力旁移等原因都是导致学生入学后学习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但是,这部分学生的学风问题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这些学生都是三表学生,入学成绩总体偏低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作为理科生的学习,有些课程基础知识还是十分重要,比如这三个专业都要学习的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其中有55%的学生都反映由于高中基础不好学习这几门课程比较困难,甚至有些跟不上、听不懂的情况。
2.1.2 在高考的应试性基础教育使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表现出学习动机水平低。他们从小到大,考上大学就是奋斗目标,目标一旦实现,便在理想的真空中迷失了自己,由于成长的每一个阶梯都是由老师或家长为他们做选择,因此缺乏自我设计能力、自我规划能力,大学学习失去了新的动力。
2.1.3 学习方式不适应,自控能力弱。被调查的很多大学生无论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是“抱大的”。进入大学后,不仅生活上有个适应过程,教学上以往老师“嚼烂了喂”到现在“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少同学不适应,有的甚至十分困难。中小学教育中“他律”重于“自律”,学生的自制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在大学宽松的教育模式下,不少同学明知不好好学习不行,但管不住自己,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结果嬉戏无度,荒废了学业。
2.2 个性原因分析。
2.2.1 城市考生高考分数偏高,部分城市考生入学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学习不够努力,多数显示学习成绩下滑。这部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大都开的是顺风船,他们或很少遭遇失败,经历挫折时形成了不良的心理习惯,高考成绩不理想来到三表学校,由于自己的心理素质较差,产生一些逃避心理,如推诿、自弃等,有的甚至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已经有一些心理畸形,如封闭、抑郁、睡眠障碍等,因此一旦学习上受挫有时甚至是很小的挫折,也会一蹶不振,自暴自弃。
2.2.2 县城及农村考生入学后学习成绩多数显示进步趋势。这部分考生一般家庭条件比较贫困,有的甚至家中只有几亩薄田却要供几个孩子上学。学生入学后,虽然高考分数不是最高学习有些压力,但多数还是比较珍惜上学机会,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竖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紧跟老师完成学习任务,并且还能主动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能力,学习成绩进步较大。
2.2.3 高考分数偏高的学生多数在大学的学习成绩仍是靠前的,因为对于理科知识的学习,英语、数学、物理等科目的基础还是很重要,在高中已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能在大学完成较好的环境过渡和学习方法适时调整的同学,学习成绩仍是靠前,显示比较平稳的保持状态。
2.2.4 农村考生入学后51%显示成绩有所上升,没有县城考生成绩上升的比例大,分析原因有农村考生的学习环境以及学校、家长对电脑、学习书籍等学习的硬件设施投入少,学生学习的条件差一些,基础不好,但这些学生天资并不差,且学习努力刻苦,这样提高就更快了。
2.2.5 部分高考分数偏高的学生出现学习成绩落后幅度较大的情况,原因有:①入学后,到城市中来,受城市环境、大学环境及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产生的厌学情绪。②在参加高考的过程中刻苦努力学习,到大学,有“喘口气、歇歇脚”的思想,放松学习。③在高考时勤奋刻苦但却未收到很好的效果,对高考成绩失望,产生抵触学习的心理。④被调查对象80%都以专业学习为借口配备了电脑,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在学生中也有扩散和影响,有个别学生由于对网络游戏上瘾、沾染赌障碍行为导致荒废学业的情况。
3。从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学生的思想特点。
3.1 学习动机端正,成才意识和求知欲望强烈。主
任教授反映,我学部本科生普遍表现出积极的进取意识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学习动机和目标明确。能够注意专业学习与实践技能的全面提高,注意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和提高综合文化素质。在学习上,他们对所学专业充满兴趣,有着较高的满意度,并且对专业的学习及未来前景信心十足。他们能够充分认识社会需求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既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注重知识含量的积累,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他们能注意有效学习手段获取知识,表现出了对知识获得途径和人生经验增长渠道的强烈渴望。由于他们心里没有依靠,务实,所以他们能够理智对待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很少有依赖心理,自信心强,勇于拼搏,勇于向其它院校的毕业生挑战,注重个人努力,参加工作进步快,能克服困难,认同实践能力的重要。从他们“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失败,只要你不断的尝试”、“努力拼搏”、“大学是一个加油站,不是终点”的表述,积极进取的学习和成才意识就足见一斑。
3.2 部分学生政治意识淡薄,政治思想观念多元化明显。调查显示,我部的20%学生的政治敏感度不强,政治意识淡薄,他们在政治思想和政治观念上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困惑。例如,关于两种制度前途的认识问题仍有少数学生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20%的学生对社会主-义终究战胜资本主义持“说不清”的态度;部分学生面对我国全面改革开放和国内经济体制转轨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正确理解,感到困惑和迷茫;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3.3 部分学生表现出道德价值选择矛盾化、道德价值知行分离化。调查表明,我部部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摇摆和犹豫,拜金主义、功利思想对学生的传统道德教育形成了强大冲击,并在现实的道德现实中形成不良影响。表现为,他们在道德价值选择上倾向以自我为中心,偏重于个人利益和个人发展,社会只是作为其发展的现实条件存在,行为趋向实用主义;他们在道德价值认知上认可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但并不一定内化为自己的具体行动,在观念与行为之间有一个调适过程。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能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工作中能充分地发挥自已的专长。另一方面在职业选择时,约有42%的学生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经济收入,其次才选择发挥专长和对社会的贡献。一方面他们普遍认为财富的增长意味着美德和幸福的增长,意味着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又十分明显地表明对“金钱万能”这一信条的厌恶,赞成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的有机结合。这说明,市场经济的不完善性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容易在大学生中助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我们在这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重任。
3.4 部分学生缺乏科学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教授们指出,我部部分学生表现出科学正确学习观和成才观的缺失。部分学生学习目标和能力培养方向模糊,不能很好地把社会需要、学校培养与个人努力有机结合起来,并缺乏给自己形成科学定位的自觉意识;部分学生学习缺乏动力,没有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没有找到有效的学习方式,没有寻求科学的学习载体来实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标。韩式鹏教授说,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够,思考能力弱,课堂上不会在思考中提问题,下课也不善于思考,这正是不善于自学所造成的严重缺陷。杨春惠教授说大多数同学没有阅读写作习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5—0000—00
新课程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时间大大增加,根据新课程要求编写的导学案,教师直接讲课的时间大大减少,很多学校一般要求教师讲课只有20—15分钟。
那么,学生自主学习有哪些形式?
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自行阅读教材,然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阅读教材,然后分组讨论,讨论后汇报讨论的结果;分组实验,记录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实验完毕后汇报实验结果;听教师讲授新课后做课堂练习,然后汇报解题过程与结果,讨论解题思路;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给予评价,教师对学生分组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分析总结……
教师在教学创新时需要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
课前或课中学生测试或学习的结果最好能当堂了解,及时反馈,了解学生学习中的能力拓展情况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课前小测或一堂课结束后的学习效果检测,如能通过考试评测系统,立即得到学生小测结果,对开展新的教学就能有的放矢。
二是课堂练习,如解题,除让学生上黑板演练或口头汇报解题情况外,还可通过信息反馈系统了解每个学生的解题情况。
三是分组实验,除让学生口头汇报实验情况外,可通过信息反馈系统或学习评测系统了解学生分组实验情况,对学生实验及时评价与分析总结。
这种课中检测和课中学习情况的反馈,都可利用考试评测系统或其它信息反馈系统来解决。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才是真正的教育信息化。同样,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引起教学创新的革命性变化。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如何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创新实现深度融合。
一、信息技术应当具备促成教学创新的新手段
(1)教学云平台、云空间具备强大的网络教学与教学管理功能。大容量数据资源存储与并发,可存储调阅任何一个班级和学生的学习档案和学习资料,运用检索与导航,可以查看了解任何一个班级或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全校各个班级可以同时开展网络教学,全校师生可同时调取和上传大容量数据资源。
(2)拥有考试命题与考试评测系统或课堂信息反馈系统。考试是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进入考试命题模板,教师输入试题内容,无需题目格式排版,系统自动生成标准考试试题格式的一套考试题。输入内容,即可将试题打印使用。试题时量,题数多少,题型可自行设置与调整。教师可以很方便时编写一大套的考试试题,也可随意编写小套考试题,可用于正规大型考试,也可作课堂检测与学生学习情况反馈之用。
作为考试评测系统,可以是大的正规考试的测评系统,也可以是课堂检测与学习情况的反馈系统。如课堂卡测能通过评测系统,立马统计出学生的检测得分,看到学生答题的成绩与效果;对学生分组讨论结果、主观性试题解答或问题讨论结果给出及时的评价;对小组实验过程与结果课堂上就能及时的评价。
(3)信息终端为教学创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目前已经有学校做到学生人手一台苹果学习电脑,多数学校要实现每个学习小组拥有一台电脑应当不成问题。
课堂教学让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从信息技术平台、信息终端和应用软件单方面都不成问题。问题是云平台、云空间、信息终端与信息反馈及评测系统还需结合为一个整体,当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才能实现。
(4)云平台、云空间与信息终端及教学评测系统与信息反馈系统的结合,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目前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是,有的学校有教学评测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或者学生也有了电脑终端,但操作平台满足不了大数据信息存储与并发提取的要求。比如我原来所在的学校,高考报名时学校都有计算机教室,有电脑,有校园网,高考报名有考试报名软件系统,但是如果一个年级几十个班上千学生同时操作,全校一个年级上千学生如果同时上传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各种材料,一个学校几十个班同时用网络或视频教学,则网络和服务器会被挤爆而瘫痪。这就需要云平台、云空间为这种大数据课堂交互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
二、课堂教学设计要有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才有用武之地
教学创新要求,要实现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其主要学习形式有自主阅读,课堂练习,分组讨论、分组实验、分组竞赛与辩论、课堂游戏、课堂检测等形式,课堂互动已不是简单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许多时候变成了学生讲,教师听;学生问,学生答;学生讲,学生评。课堂教学信息反馈的形式除了课堂提问,课堂检测外,新出现的形式有,自主阅读后分析回答教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的结果,课堂练习后汇报解题思路与结果。从前信息反馈与检测,可以是学生上黑板演练,或将学生演算解答试题或设计图案稿纸,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展示:这是比较先进的一种。现在学生可以利用电脑终端输入信息,然后通过互联网空间在电脑终端直接提交。
本学年教务处将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分管教学副校长的正确领导下,以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为根本,以课程改革为动力,以高效益的课堂教学为重点,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和课堂教学效益监控为保证,细化、内化教学常规,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大力开展教育科研,向科研要效益。脚踏实地、高质量、高效益地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思路及目标:
根据双柏县教育局有关文件的具体精神,为巩固、扩大课堂教学质量年活动成果,高效、健康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水平,努力促进学校稳定有序发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三个中心工作展开。
1.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法。
3.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转变学习方式。
4.强化月考核,完善管理体系。
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6.强化教研组管理,提高教研质量。
7.服务于教学,为年级组管理保驾护航。
三、教育教学常规工作:
(一)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1.根据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多媒体教室的装备逐步增加,要组织或督促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特别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学习、培训,进一步开展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研究,形成积极使用电教设备的良好氛围,提高老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在适当的时间和教科处一起举行一次课件制作比赛。
2.继续组织和引导教师认真阅读现代教育理论的书籍和刊物,使老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当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有计划地组织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学习,使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增强实施教学改革的自觉性。
3.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提高教学质量,以规范管理为准则规范教学行为,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开展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问题研究为途径,以教学方式转变为突破口,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教务处将采取如下措施推进教学改革:(1)在教研组多开示范课、研究课,教研组长组织老师认真评课,使老师在讨论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2)建议行政领导多深入班级,听推门课,多深入年级,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
(二)严格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
1.严格教学秩序。教师必须严格按课表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擅自调课,坚决杜绝旷课现象。有早自习和辅导课的相关教师应准时到岗到位,完成本职工作,教务处配合年级组做好教师课堂考勤工作,并及时反馈。参加业务培训和进修的教师应提前一周凭通知将进修时间报至教务处和年级组,并自己协调好课程,确保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
2.各教研组应根据学校及上级教育部门的意见制订好工作计划,各备课组也应按本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制订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科处规定的统一进度教学,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对此要定期进行检查,以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教务处也将协同年级组定期检查各学科教学进度及执行情况。
3.坚持教学六认真,细化教学常规管理。
(1)严禁无教案上课,要严抓集体备课和二次备课,统一备课要求,青年教师要求详案,并要写好教后感,所有老师不准用现成教案。教务处协同教科处每月抽查一次教案,及时反馈。
(2)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坚决杜绝教师讲课的随意性和课堂组织失控现象。上课要重学生的学力和上课状态,重组织教学,不一味追求速度和进度。课堂内容体现多活动、勤反复和高效率;课堂原则体现出主动参与和激励评价;课堂程序要反应出感知读、启发思、组织议、点拨讲、指导练和创新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质疑。教师要做到:学生能看懂的,鼓励学生自己去看;学生能自己探究解决的,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学生能自己能总结出来的,让学生自己去归纳。课堂练习要巩固和提高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每一个知识点;教师要具体做到:基础知识扎实练、重点内容反复练、关键问题突出练、易混问题对比练、拔高问题 综合练。确保90%的学生能掌握90%的课堂内容,教务处协同年级组通过月考等对教师的上课效益进行考核。
(3)对作业的设计和批改必须做到“四精”(精选、精讲、精练、精批)和“五必”(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差必补、有错必就纠);切实减轻学生过多的课业负担,对学科辅导资料进行总体控制,反对“加班加点”、“课内损失课外补”、“题海战术”等违反教学规律的做法,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提高40分钟的效益。
教务处每月抽查一次作业,并将检查情况进行通报,且将检查结果纳入月考核。
(4)加强考试管理工作,严格监考制度。认真做好月考及各种模拟考试的命题、印刷、保管、批阅及试卷分析。重点要把好命题关,命题老师要把握好试卷的四度:“信度”、“标度”、“难度”、“区分度”以及得分率和错题所占比例,使a、b、c三类学生都有成就感,为检验教学效果提供合理而可靠的依据。每次考试后教务处要认真组织质量分析,及时反馈教学情况和命题质量。
4.继续实施相互听课制度,每位老师每月至少听4节课,听课要有记录,做到及时、公正、客观,并有评价。本学期教务处将协助教科处继续对此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月考核。
5.行政领导将继续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全校教师进行随堂听课,并及时与授课教师沟通,随堂检查教案,努力促使其业务水平的提高。
6.教务处将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教师座谈会,及时了解各年级的教学情况,有的放矢地调整相应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7.培优补差,真抓实干。根据我校学生的现状,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必须重视分层教学,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培优要做到集中辅导与平时“添料”相结合,灵活辅导,让尖子生吃得饱,吃得好。并对尖子生进行质量跟踪,教务处组通过定期召开的学生座谈会,了解培优情况及学生的心声。补差工作要求教师思想重视,情感投入,及时激励和指导,对优生和进步显著的差生要及时表扬和鼓励。
为使以上要求和策略能够得到很好地实施,教务处要进一步强化以统测成绩、学生满意度、听课和教案作业检查为主线的考核体系。每月抽查一次教案和作业,每次考试进行一次成绩分析,每学期进行一次调查问卷。
(三)加强教研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
1、教研组长应积极指导本组教师开展各项正常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要做到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要有详细的活动记录。要加强对集体备课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切实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2.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强化集体备课制度。每次活动要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并能制订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活动要有记录,同一备课组力求做到五个“统一”(统一进度,学目的、要求,学内容,统一重点、难点,统一基本例题、习题)。
3.要提高教研活动在教研组工作中的份量,各教研组要多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多分析教材,多进行专题讨论,鼓励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多开设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提倡开课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努力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与成效。
4.加强听课评议制度,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把自己培养成“复合型”教师。要求及时填写好听课评议表,教研组及时上交,教务处及时检查和反馈。
为了达到以上要求,教务处和教科处要加强对教研组活动的检查和考核力度,每次活动的出勤和质量有专人检查,及时记录和反馈,并纳入对教研组长的月考核。
(四)强化青年教师培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积极培养青年教师。对他们思想上要求严格,工作上要信任、关心和帮助;积极创造有利于他们迅速成长的环境,积极支持青年教师在职进修,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各种级别的教研活动、各类比赛。
2.积极组织新老教师的拜师结对。教务处要跟踪检查双方对协议的执行情况,并将检查情况、青年老师的教学成绩和指导老师的月考核挂钩。
3.加强对青年教师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的考核,认真实行“三查”(查教案、查听课笔记、查作业批改)、“二课”(汇报课、考核课)。
4.各教科处一起继续开展青年老师赛课活动。
(五)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强化学风班风建设,优化班级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良好习惯。①引导和培养学生课后巩固预习;②上课认真做好笔记;③早晨进教室前先上交作业;④注重形成学习策略,主动学习,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提倡教师设计出质量较高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发问、发现”意识。同时要正确对待学生,全方位的衡量学生、评价学生,给学生以人格尊严;教师要关怀和帮助出错的学生,师生共同关注珍惜有价值的错误;从而引导学生重视错误,纠正错误。
(六)超前思考,在校长室的领导下进一步做好20__年招生宣传工作。
(七)加强学籍管理。休、借、转必须经校长或分管校长同意后,通过教务处办理、登记。
(八)进一步做好历届毕业生的去向登记工作。
具体工作安排:
教务处工作行事历:
月份
工作内容
7月
1、 做好高一新生录取工作(录取通知书的发放,招生宣传)。
2、 高考录取补报志愿相关通知工作。
3、 新学期学生课本及用书托运整理及分发准备工作。
4、 新学期各年级教师任课安排计划。
8月
1.高一新生报到注册及分班,计划培优班2个班。100人,普通班10个,350-400人。
2、做好高一招生后续工作。
3、高一年级学生信息处理,为补录和办理学籍做准备。
4、准备新学期教案本,教研组、备课组活动记录册,教研组、备课组计划表。
5、安排教师的教学任务,组织排课,发放课程表。
6、制定新学年工作计划。
7、为总务处购买教具提供清单。
8、安排教研活动和备课组活动时间、地点。
9、召开教研组长、备课 组长会议,明确要求和责任,安排月考命题教师。
10.编排新学期课表。
9月
1、根据具体情况在开学两周内完成课表调整。协助有关年级组完成补课、培优、晚自习安排。
2、召开教师专题会议,明确本学年的工作要求和考核办法。
3、各教研组制订活动计划;各备课组制订教学计划、集体备课计划和活动计划。
4、有计划的对新分配来的教师进行随堂听课、评课,并将听课情况反馈给本人和教研组。
5、建立新生档案,新生学籍造册上报。
6、填发学生证,转学、休学、停学及在校学生统计上报。
7、组织9月月考。
10月
1、加强体育、美术、音乐课的纪律检查。进行教案抽查,杜绝迟到、早退的现象。
2、有计划的对刚调入的教师、第一次上高三年级课的教师进行听课、评课,并将听课情况反馈给本人和教研组。
3、组织10月月考。
4、办会考证及会考报名准备工作。
11月
1.期中教学常规检查(备课、教案 教学计划)
2.期中考试命题、考务及成绩分析
3.高中教学工作会议
4.课堂效益年阶段性总结及成果展示。
6、组织高二、高三第一次、第二次计算机会考模拟考试。
7、组织十一月考,各年级组召开10月教学质量分析会。
12月
1.高三调研考试模拟
2、检查教学进度,要求各科学年级备课组“三统一”(进度、资料、测验)。
3、计算机会考考前动员。组织高二计算机会考。
4、组织十二月月考,对11月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20__年1月
1、教学常规期末检查
2、迎接市高一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高三模拟考试
3、期末考试考务组织与成绩分析1、组织学生参加会考。
4、发放高三提档照顾表,社会实践表,清理高三档案。
5、高考移民情况调查。
6、调查了解各年级“培优”实施情况,完善教学管理。
7、加强晚自习的纪律,表扬一批责任心强、认真辅导的教师。
8、组织期末考试并做好成绩统计、成绩通知单的发放工作。
9、学生调查问卷。
10、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11、教务处学期工作总结会
3月
1、理顺各种学籍档案
2、将上学期期末考的成绩填入学生档案。
3、组织高三艺术院校、体育院校报名及考试工作,组织会考加考报名及考试。
4、收回高三提档照顾表,社会实践表,进行审核。
5、作好高考报名的各项准备工作。
6、组织高三第一次省统测及评卷,质量分析。
4月
1、组织学生进行普通高校招生报名,高三学生体检工作。
2、组织高三第二次省统测报名及评卷,质量分析。
3、组织高二、高三第一次、第二次计算机会考模拟考试。
5月
1、高一、高二会考报名,造册,涂卡校对等工作。
2、组织高二、高三计算机会考,高二实验考查。
3、进行军事院校招生宣传、组织工作。
6月
1、安排毕业班考前讲座及考前动员工作。
2、组织高三学生参加高考。
3、指导高三学生填报志愿。
4、组织高一、高二学生参加会考。
5、发放20__届高中毕业证。
7月
1、组织全校教师到全县各中学参加中考监考。
2、做好高三毕业生补报志愿工作。
3、做好高一新生的录取工作,发放高一新生录取通知书。
8月:
4、做好高考录取情况统计工作。
[作者简介]范莹莹(1982- ),女,安徽砀山人,安徽三联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王中华(1978- ),男,安徽岳西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安徽 合肥 230601)
[课题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民办高校生源危机及其应对措施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K2012B178)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017-04
民办高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高等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民办高校数量和招生数量明显增加,但是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民办高校也面临深层次的生源危机、经济危机和生存危机,值得各方的关注和深思。
一、民办高校生源危机的表现形式
从招生政策制定、录取指标投放、高考考生报名、高校招生宣传、录取批次安排、大学新生报到、高校学生管理、高校学生就业等诸多环节来看,近年来高考考生放弃报名、考试、填报志愿、入学以及超低分录取、中途退学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生源危机越来越突出。
1.高考报考人数持续减少,民办高校生源呈萎缩态势。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分别为1050万人、1020万人、957万人、933万人、915万人,①与2008年最高峰时的报考人数相比,2012年已经减少约140万人,但录取人数仍然连续增长,从2008年的近600万增长到2012年的近685万。高考录取比例也大幅度上升,从2008年的57%跃升至2012年的75%以上。2011年,全国实际录取比例超过85%的地区已经达到10个,两个省超过92%,分别是海南和吉林。除北京、上海外,历史上考大学比较难的山东等省市的实际录取比例也超过了85%。②由此可见,随着高考录取率的不断提升,高校对生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然而,近五年我国报名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却呈现“不升反降”的态势,已经无法满足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的需求。当前高校生源市场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随着不少地方的录取率逼近100%,生源市场几乎被开发殆尽,现有的生源数量已经无法满足民办高校的招生需求。随着今后高考考生人数进一步减少,高招录取计划人数进一步上升,可能会出现“招生计划人数大于高考报考人数”的奇特倒挂现象。
2.高招录取新生更加困难,民办高校难以完成招生计划。在高考报考人数持续减少而民办高校招生计划增加的背景下,民办高校招收新生更加困难。虽然民办高校竭尽全力展开招生宣传,但是对考生特别是高分考生没有太大吸引力,考生报考特别是第一志愿报考的积极性不高,一次投档完成招生计划非常困难,征集志愿计划人数明显增多,虽采取降分录取,但还是无法顺利完成招生计划,甚至遭遇“零投档”的尴尬。以2012年安徽省高招录取情况为例,据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统计:在三本批次,院校之间的生源差距进一步拉大,降分录取的院校数量占该批次院校总数的比例,文史类和理工类分别为18.1%和30.4%;而到了高职(专科)批次,考生的选择性进一步增强,考生填报志愿的积极性明显下降,一些考生放弃填报志愿,这使得院校之间的生源差距十分明显。高职(专科)征集志愿时,无考生填报和降分录取的院校占该批次院校总数的比例,在文史类和理工类分别达到27.5%和55.8%。高职(专科)实际录取人数占计划数的比例为87.3%,尚有12.7%的高职(专科)计划没有完成。③由此可见,安徽省三本批次民办本科和独立学院降分录取比例较高,一次投档完成招生计划并不理想;高职专科批次无考生填报和降分录取的院校以及无法完成招生计划的比例更高,其中,民办高职专科院校较多无法完成招生计划,公办高职专科招生录取情况明显好于民办高职专科。著名教育专家熊丙奇也认为,从目前来看,陷入生源危机的学校,主要是在民办高职高专。④
3.新生报到率呈下降态势,民办高校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很多民办高校好不容易完成或部分完成了招生计划,向新生发放了录取通知书,但很多新生没有如期来校报到,弃学现象明显增多。据云南省教育厅相关处室的初步摸底发现,2012年云南省内民办专科院校平均的初次报到率仅在3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录取了10个人,大概只有三四个人到校报到。而省内公办专科院校的初次报到率相对较高,大概是民办专科院校报到率的一倍以上,平均在70%左右,其中,在昆明的公办专科院校的报到率相对要更高一些。而第三批民办本科院校的报到率则整体在80%~90%。⑤据湖北省教育厅统计,2010年湖北高招录取36.6万人,有3.5万人放弃报到,当年报到率低于90%。安徽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 年该省本科报到率约为90%,专科报到率仅80% 左右,⑥其中民办高校新生报到率明显低于公办高校。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不少省区市的专科院校最低控制线很低,甚至降到150左右(高考总分750分),上大学几乎没有分数门槛,已经到了只要考生愿意上都能上的地步。如果说民办高校招生计划不能完成是遇到了生源数量危机,那么不计分数、滥竽充数式地拉拢考生入学,则是遇到了真正的生源质量危机。
二、民办高校生源危机的形成原因
民办高校生源危机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客观原因、历史原因、自然原因、国内原因,又有主观原因、现实原因、社会原因、国外原因,主要与人口政策、教育制度、招生政策、就业形势、留学政策、资源配置、培养成本、区位优势、城市规模、历史积淀、观念认识等诸多问题相关。
1.人口出生率的整体下降,民办高等教育的过度扩张。民办高等教育的生源数量危机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实施,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适龄入学人口数量不断减少。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1978~2012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在1987年达到峰值23.33%,以后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态势,直至2012年下降为12.10%。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各级各类在校学生人数肯定相应地减少,“从小学到高中,最近10年,我国教育系统经历了生源的整体下降。中小学校总数从20世纪末的70万左右下降到了目前的40万左右,在校中小学生总数从2.7亿下降到2亿左右”⑦。与此相对应,高考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峰值1050万以后,也呈现逐年减少的态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各类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数量增加显著。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2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198所,其中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等学校424所(其中民办本科99所,民办专科325所),具有民办高等教育性质的独立学院303所;全国成人高等学校共计298所,其中民办成人高等学校1所。⑧由此可见,各地各级各类纳入统招计划的民办高校数量已经达到727所。近年来,不少地方高校忙于增设、升格、合并、改名,高校包括民办高校都不同程度地扩大了招生规模。虽然日益增多的民办高校为考生和社会提供了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但也存在规模控制相对失调的问题,民办高校自身的过度扩张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生源危机。
2.高校招生录取政策的限制,民办高校低位录取批次的特殊安排。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和高校招生录取政策的限制,无论是招生指标的争取还是招生批次顺序的设定,民办高校在与公办高校争夺生源时存在地位严重不平等和制度严重束缚的状况。在招生指标上,由于传统思维惯性和政策歧视,民办高校比公办高校更难获得教育主管部门的同意而增加招生计划,这也导致民办高校很难扩大生源。特别是在招生批次顺序的设定上,民办高校处在招生的批次末端,在争夺生源上处于天然的劣势地位。按照我国现有的高校招生方案,招生批次一般按提前批次、第一批重点本科批次、第二批一般本科批次、第三批民办本科和独立学院三本批次、第四批高职和专科批次顺序录取,民办高校一般只能在第三批次和第四批次抢到生源,然而高分优质生源早就在前面三个批次被公办高校抢夺得所剩无几,经过三轮筛选下来的生源质量不高、生源数量较少,而且剩余考生填报民办高校的愿望严重弱化,入学积极性不高,这必然导致民办高校的生源危机。以2012年安徽省高招为例,普通文理科一、二、三本批次录取人数分别为45768人、84977人和37160人,普通文史科一本、二本、三本、高职专科最低控制分数线分别为577分、541分、512分、200分,普通理科一本、二本、三本、高职专科最低控制分数线分别为544分、478分、431分、200分,可见民办三本高校和高职专科无论在招生人数和招生分数上都与公办一本、二本高校存在较大差距,抢夺生源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处于先天不利的地位。
3.高等教育质量需求层次的提升,民办高校先天不足的消极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从过去的精英教育阶段逐渐迈入大众教育阶段,参加高考已经从过去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变成“条条大路通罗马”,考生和家长对上大学的需求已经从过去的“能上学”转变成“上好学”,高校招生也已经从过去的生源“任我挑”状态逐步转变成“我被挑”状态。随着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日益丰富、考生和家长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需求层次明显提升,学生可供选择的上学机会明显增加,对高校的档次要求也明显提高,部分家长更愿意把子女送到国外留学,以便能够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据统计,从2008年起,出国留学人数连续4年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11年达到34万的历史记录。这34万人中,近一半是出国读本科。⑨出国留学人数增多,分流了一大批国内(包括民办)高校的生源,而在国内(包括民办)高校遭受由生源危机带来的经济危机的同时,“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仅每年支出的学费、生活费为所在国做出的‘贡献’美国290亿元、澳大利亚900亿元、英国200亿元”⑩。另外,一部分高考考生放弃填报志愿和入读民办高校,原因在于他们希望能够就读更好的公立高校,因而他们宁愿选择复读再考。以湖南省复读生为例,据统计,“高考复读率近年来持续上升。2012年,全省考生36.3万人,其中往届生(复读生)6.4万人,占17.6%,为近三年来最高,几乎参加高考的5个学生中就有1个是复读生”11。由此可见,日益增多的留学人数和较多的复读生是导致民办高校生源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由于社会竞争加剧,民办高校不仅学费偏高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社会认可度不高,民办高校大学生不仅就业困难而且就业质量不高,这也是导致部分高考考生弃考弃学,宁愿选择高中毕业后直接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高考考生不愿意报考和入读民办高校,不能完全归咎于考生和家长的挑剔以及社会的歧视,关键还在于民办高校存在先天教育资源的不足。云南省教育厅民办教育处处长曾传虎认为:“一些民办高校面临招生难,主要是因为办学没有特色、质量不高等原因。”12
三、民办高校生源危机的多重影响
从教育、经济、社会、政治等多重角度来看,面对生源危机,利益受损的不仅仅是民办高校,其放大的负面影响还会波及高考考生和在校学生及其家长、公办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公众等更多主体。
1.高校之间生源抢夺更加激烈,民办高校恶性竞争事件频发。为应对生源危机,部分民办高校不择手段地拉拢生源,导致民办高校恶性竞争事件频发,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招生秩序、教学秩序和社会秩序。当前民办高校的招生乱象主要表现为:一是扩大宣传和虚假宣传。有的民办高校故意夸大办学实力,虚报学校师资力量、教学硬件、办公条件、实验设备、食宿环境、奖助学金、就业率、考研率、出国留学率等;有的民办高校故意混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成人教育与全日制教育、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等不同教育层次的界限;有的民办高校甚至以所谓“内部指标”“机动名额”“内部指标”“点招指标”“计划外指标”“自主招生”“更改分数”“内部有人”“联合办学”“联合培养”“包就业”“假毕业证书”等多种借口进行招生诈骗。二是中伤同行。由于民办高校之间存在直接的生源竞争关系,因此,为了吸引考生报考各自学校,有些民办高校不惜造谣中伤同行,故意贬低同行的办学声誉和办学实力以便达到有意抬高自己的目的,招生人员甚至为了拉生源而大打出手。三是拿回扣买生源。与教学科研环节相比,民办高校更重视招生环节,每到招生季节,大打招生宣传战,招生任务分解到招生办及其他行政人员乃至每个专职教师,动员在校学生停课参与招生,采取严格的超额有奖和未完成惩罚的目标考核体制,采取类似传销的方式招生,不惜实行招生拿提成和拿回扣买生源的做法,甚至出现恶意篡改考生志愿的现象。据有关媒体报道:“济南一民办高校掀起招生总动员,不少学生成为该校招生,每人要完成1~2人的招生指标,招生‘业绩’与奖助学金等评优活动挂钩,甚至可以申请学校的免考,而且受过处分的学生,招生3人以上,还可申请撤销处分”,民办高校对此还美其名曰为“学生社会实践一部分”。13
2.多种主体的合法权益受损,民办高校监督管理更加困难。民办高校在招生环节上的虚假宣传和恶性竞争行为损害了自身的办学声誉,即使能够拉拢超低分的学生入学勉强凑数,但民办高校生源质量的下降将会导致学校教学组织困难,教师教学热情受挫,人才培养水平下降,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因此,民办高校招生、教学、就业每个环节的恶性循环将会使民办高校的公众认可度进一步降低,使考生及其家长的报考欲望进一步弱化,从而恶化了民办高校整体生存发展的环境。山东社科院省情综合研究中心了《2010年山东民办高校公众满意度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考生和家长对民办高校的现状及前景却并不乐观。3875份有效问卷中,有40.25%受访者认为目前民办高校鱼龙混杂、良莠不齐,37.56%的受访者认为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而仅有8.72%受访者人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持乐观态度”14。另外,部分民办高校的非法招生行为和低劣的培养质量将会导致高考考生及其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公办高校、社会公众等相关主体的利益同时受损。首当其冲的是考生及其家长,他们由于民办高校的欺骗性宣传不仅被迫接受劣质的高等教育,付出高额的学习费用,而且浪费了宝贵的青春年华,失去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一方面,对民办高校的监管将面临更大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也将面临来自社会公众和考生及其家长的更大社会舆论压力,否则将会导致教育主管部门权威的侵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错乱、高等教育大众化方向的迷失,甚至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特别是倒闭后的民办高校的生源分流和安置问题是一个棘手问题,如果教育主管部门处理不好,很可能诱发大规模的,将会直接增大地方政府维稳的压力。
3.高等教育资源将会闲置和浪费,民办高校将濒临破产和重组。公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有教育主管部门的公共财政经费投入为保证,而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所缴纳的学费。生源危机对民办高校来说就是经济危机和生存危机,它直接关系到民办高校的生死存亡。由以上分析可知,不少民办高校由于无人报考、报考不足或入学报到率不足,不仅导致大量的招生计划和指标浪费,而且导致民办高校前期的投入无法及时收回。很多民办高校在以前生源较好的情况下做了大量的校舍建设和师资引进等前期投资,而这些投资资金不少来自银行贷款,一旦因为生源危机引发资金链断裂,民办高校不仅面临校舍的闲置、师资的过剩、教学质量的下降、学生及家长的愤恨、社会舆论的指责、整体声誉的损害,而且将面临直接倒闭的风险。如民办高校青岛飞洋职业技术学院,占地约1500亩,投资上亿元,教职工最多时达到800多人,在校生规模曾经达到1.6万人,曾经是青岛乃至整个山东招生规模最大的民办高校,可是2012年该校计划统招3000多人,只有46人投档,最后实际只能招到300人。该校开设有37个市场紧缺、热门统招专业,平均每个专业不足10个学生,15教师也已经被裁撤到只剩250人,濒临破产的边缘。由此可见,生源危机对民办高校自身的利益冲击最大、最直接和最明显。生源危机对民办高校自身来说几乎是负面影响,但是对于整个高等教育来说也有正面影响,那就是民办高校生源的外在压力将会促使教育主管部门推动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和高考招生录取体制的改革,导致民办高校的洗牌重组与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民办高校生源危机的应对措施
1.政府推进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民办高等教育规模适度控制。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匀,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高校,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差距较大。民办高校虽然先天不足,也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但在弥补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和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需求等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从长远的角度看,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将会从中小学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逐渐向高中教育乃至高等教育过渡,政府应该大力提高公共教育均等化服务水平,普及高中十二年制义务教育,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为民办高校提供更多的生源。一方面,政府应该重视民办高校在公共教育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在贷款、税收、用地等方面给予便利和优惠;另一方面,政府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合理规划民办教育的发展方向,适度控制民办高等教育规模,有效抑制民办高校过度扩张的冲动,对具有合法招生资质的各级各类700多所民办高校,加强资质审查、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教育部近年来连续在其官方主页上公布“暂停招生(红牌)和限制招生(黄牌)高等学校名单”,其中不少是民办高校,这也是教育部对民办高校加强监管、督促整改和控制招生规模的一种有效措施。2013年4月15日,经安徽省政府同意,安徽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职业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着力加强高等职业学校设置管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该意见提出,从现在起到“十二五”末期,安徽省原则上不再新增设高等职业学校,16这也是从源头上控制包括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在内的所有高职院校数量的一种权宜措施。另外,立法机关需要修订和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规范民办高校破产和重组程序,从实体和程序上完善民办高等教育的规制措施。
2.教育主管部门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民办高校获得充分办学自。民办高校的整体生存和发展环境不佳,部分原因是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特别是招生体制束缚了民办高校的发展。即使现阶段教育主管部门无法为民办高校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也应该在体制上给予松绑,提供更多的政策优惠。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和高招录取制度改革,赋予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所有高校充分的办学自,打破高校层次和等级限制,加大招生市场秩序监管,建立“多次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考试新格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稳定规模,保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教育部在控制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向民办高校适当倾斜,在招生体制上进行改革,给予民办高校更多的招生自和招生名额。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改革,为民办高校提供了一定的招生自,但是自主招生名额占整个招生计划总数的比例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民办高校办学的需要。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考录取政策的改革方向之一就是分级考试录取,即本科层次与专科层次分开考试录取,甚至注册入学。2011年,江苏26所高职开始试行注册入学,山东省教育厅也宣布2012年本科与高职入学考试分离。许多地区也对高职和民办院校注册入学的可行性进行研究,17这也是对改变沿袭已久的“一考定终身”制度的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既减轻了考生参加高考的心理压力,为考生和家长提供了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选择空间,也从招生体制上为民办高校缓解生源危机提供了契机。
3.社会公众理性对待高等教育,民办高校坚持走内涵式办学之路。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关系到高考考生及其家长、用人单位、社会公众、政府部门等多方面的利益,还关系到整个社会教育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应对生源危机并非民办高校一方之责,根本出路在于利益相关方形成多重有效合力和共同参与治理的机制。高考考生及家长应克服认识偏差和急功近利的情绪,正确对待高招录取工作并理性选择民办高校及其专业;社会公众和用人单位积极参与高等教育制度和招生体制改革探讨,纠正对民办高校及其学生的认识偏见,为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生源危机的解决提供建设性意见,为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民办高校自身需要在招生、教学、就业等诸多环节练好“内功”,坚持走内涵式办学之路。民办高校应立足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在专业设置上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扬长避短,发挥其他公办高校所不具备的办学自,主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产业急需的短线专业和新兴专业,避免设置其他公办高校专业已经布点较多、在校学生较多、就业比较困难的长线专业和传统专业;另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强化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学校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的考生关注和报考。总之,提升实力和诚信办学才是民办高校应对生源危机的根本之策。
[注释]
①参见青年人高考网2012年6月7日的“全国历年高考报名人数及录取率统计”一文。
②参见中国教育在线2012年5月30日的“4年下降140万,高校生存危机迫在眉睫”一文。
③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高招录取工作圆满结束,录取率首次超过80%[EB/OL].,2013-06-27.
⑨参见中国教育在线2012年5月30日的“教育国际化是化解生源危机的机会”一文。
⑩贺涵甫.高考“三放弃”现象日益突出[N].广州日报,2012-06-15.
11参见中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站2012年11月9日的“2013湖南高考报名人数,湖南复读生报名人数增加”一文。
12刘超.新生报到率仅3成,生源危机逼近云南民办二专[N].春城晚报,2012-10-24.
13胡立丰,彭梅桂.生源紧张还会持续,招生乱象如何遏制[N].潇湘晨报,2012-07-11.
14臧旭平,于小阳.民办高校调查:教师身兼9门课程,临时抱佛脚[N].青岛早报,2011-07-27.
国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无数古今中外的史实都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国强民富之道,那些富裕强盛的国家,无一例外教育均高度发达。二战后,德国的强大是建立在三尺讲台之上的;日本的崛起也始于明治维新的“国民教育”。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辉煌,就像险峰上松柏,其勃发的英姿来自于山石的支撑、垒土的积淀,推而广之,这山石、垒土,其实就是国民的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备体系、均衡发展。
当前的中国,全民素质不是太高了,而是还比较低;知识精英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在农村尤其如此。中国仍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全面转型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当“三农”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根本时,教育则是“三农”的根本,每一个村庄、每一方讲台、每一个农村的孩子,无不是广袤土地的最大希望,无不是改变自身命运,改变家庭命运、进而改变农村面貌的根本希望。而“读书无用论”的横行,将把这一希望扼杀于新芽初萌之时。“农村教育已经到7只能用‘危机’二字来鉴定的阶段。”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中国教育公平的理论和现实”学术讨论会的主持人张玉林博士不管在哪种场合,都直言不讳中国农村教育的危机。新“读书无用论”已堪称中国教育甚至中国发展的“矗世危言”了。
1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必要性
目前,许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往往出现许多不良现象,或者盲目就业,或逃避就业,这种情况的出现,同学生对就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知识有着相当大的关系。许多高校仅仅立足于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就业岗位信息,当然达不到预想的指导效果。只有根据学生不同个性特点开设就业指导课,并紧密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学生就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才能真正解决高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使每一位高校毕业生找到既能顺应社会发展又符合自身条件的工作岗位。
所谓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就是在对学生进行宏观就业指导的前提下,实施全面系统的个性化的指导,它是对宏观就业指导的个性化补充和细节化延续。宏观上的就业指导内容包含了就业环境、求职方法、简历制作、行业说明和相关政策等内容,有一些高校还安排了有关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等较为专业的课程,通过讲课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传授。
然而,这些指导只能使学生对就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当学生进行求职时,仍然会遇到形形的问题。个性化就业指导就是针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时随地进行指导和帮助。虽然说所有的高校毕业生都面临着相同的就业压力,但具体而言,每一个毕业生都是有所区别的,他们拥有不同的气质、性格、个人能力,专业知识掌握、所学专业情况、心理健康状态、求职价值观也有所不同。要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个性化就业指导是不可或缺的。
2目前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特点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1)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素质,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尤其是在思想教育、政策指导、信息指导、技术指导等方面,初步显示和发挥了其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2)就业工作队伍建设滞后于形势的发展需要。一方面表现为专职工作人员数量少,各校基本模式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与院系毕业生辅导员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而且专职人员也易受日常事务性工作所牵绊,影响了他们对学生就业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更谈不上去搞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另一方面,指导就业工作的人员基本上是刚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学校工作的年轻人,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加上学校没有注重这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所以,他们得不到系统的从业资格培训及认证过程,免不了要陷入“纸上谈兵”的境地。
2.2 存在的问题
(1)教师经验缺乏,指导内容单一。
目前,在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刚刚走上该岗位的年轻教师,他们大多是大学毕业后直接留在高校工作。他们在大学就读期间,各方面具有优异的表现,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故而其就职过程比一般学生要顺利得多,没有经历过一次次求职面试的情况,对大学生求职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注意事项不甚了解,求职技能的实际经验也十分缺乏,在进行具体的就业指导时难免会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他们往往只是把学生当成层次单一的群体开展普及性的职业指导,关注更多的是这个群体普遍的、共性的问题,而没有具体分析针对某一类人群或某个个体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的相互批评,以及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细化要求。在强调普及性指导的同时严重忽略了对一些特殊群体特征人群实施个性化教育培训。他们的就业指导局限在就业政策的宣讲,而所开设的职业指导课也大多只是分析讲授就业技巧和就业形势等比较笼统的方面。这些就业指导缺乏一体化、系统化和个性化,忽视了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的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塑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缺乏针对学生不同个性特点的指导,无法实现“人职匹配”的目标,导致学生毕业后往往对就业仍很盲目。
(2)专业水平不足。指导不够持续。
各高校都很重视各专业的就业情况,将就业率作为衡量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对就业指导如何反过来促进学校和专业的发展,则做得不够;只注重将大学生推向社会,但大学生走入社会后,如何实现职业稳定、服务社会,则缺乏相应指导,没有将学生的发展与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协调起来。我国各大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由各院系就业指导教师和学校就业服务部门共同组成。学校就业服务部门负责为全校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就业咨询和就业指导等服务,而各个院系就业指导老师负责对本教学部门毕业生提供服务。然而,由于专门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数量不足,大多数学生管理人员都肩负着繁重的日常事务工作,对就业指导的研究缺乏时间和精力,对就业指导的深入研究和持续服务难以达到学生的需求,许多工作仅限于信息和政策传达。还有许多学校的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长期依赖学生管理人员,由于他们所受专业培训较少,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都不能符合目前就业形势要求,势必影响就业指导课程质量以及指导效果。
3高校推进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3.1 创新个性化就业指导理念
树立正确的理念是做好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理念对于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工作重点和途径、方法都具有引领和指向作用。个性化就业指导应树立三大理念:一是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就业指导理念。二是生涯教育的个性化就业指导理念。三是人职匹配的个性化就业指导理念。
3.2 营造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环境
学校应营造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环境。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一是学校应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有机会发现和施展自己的特长。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适度的张扬。二是改革现行课程结构,现行课程结构,学科型课程过重,职业技术课程过轻,应设立综合课程,增加职业技术课程。三是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向学生介绍专业情况,让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四是在有益于学生终生发展的基础上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自我发展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进取精神。五是制定创新奖励措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3.3 建设个性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个性化就业指导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教师的指导水平关系到每个学生发展前途,重要性不言而喻。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专业性强的个性化就业指导队伍已成当务之急。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现有的个性化就业指导队伍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指导能力。二是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岗位,积极引进个性化就业指导专门人才。三是高校可积极与社会专业机构合作。采取专兼结合的形式,充实个性化就业指导队伍。
3.4 明确个性化就业指导各阶段的主要内容
个性化就业指导绝不是毕业生求职的临时教育,应形成全程化指导的理念。即从学生一进校就开始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并根据大学生在校学习的不同阶段的特点,明确各阶段指导的主要内容。例如:在大学一年级主要是激发学生潜在的职业意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职业兴趣、能力倾向;大学二年级主要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培养职业理想,学会自评价、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最大限度挖掘自己的潜能;大学三年级主要是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大学四年级主要是进行求职心理教育,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求职技巧,指导学生应聘。
3.5 探索个性化就业指导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