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职称计算机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1-26 21:15:2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职称计算机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职称计算机论文

篇(1)

高校成人学历教育有高起本、专科(高职)和专升本三种,招生的学生具有高中学历或者专科学历,他们多数没有考上普通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较差,专业理论基础不是很好。因此,设置的课程内容应该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成教学生的学习形式

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形式主要是业余(包括半脱产、夜大)和函授,高校对成教学生进行集中授课,授课时间多数安排在晚上、周末或者寒暑假。学校安排的授课学时较少,教师主要向学生讲解学纲、重点和难点知识、学习要求、考核方式等,学生以自学为主,因此,设置的课程内容应适合学生自学。

(三)成人教育计算机类专业特点

成人教育计算机类专业具有应用性、实践性、成人性等特点。实践性特点要求课程内容应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应用性特点要求课程内容应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技能。成人性特点是指教育的对象成人具有自身的身心特点、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活世界。他们大多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接受教育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工作技能,希望看到直观明显的教育效果,课程内容太难会挫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设置的课程内容应适应成人教育计算机类专业的特点。

(四)专业培养目标

课程内容应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而设置。成人教育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立足于终身教育,针对成人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培养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设置的课程内容应符合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课程设置问题

(一)开设课程内容不合理

很多高校成人教育专业开设课程和普通高等教育专业相似,忽视了成人教育“学以致用”的特点,简单照搬普通高等教育开设的课程内容。如果成人教育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成教学生学习过程中会觉得应用性和技术性知识太少,从而降低学习兴趣和学习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差,许多学生毕业以后还不会使用常用的计算机软件,不会网页设计,不会网络维护,不会组装和维护电脑,也不会图像图形处理,只是拿到了成人教育毕业文凭。

(二)课程内容难度较大

成人教育专业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相对比较低,专业基础比较薄弱。并且成人教育学生以自学为主,教师授课学习为辅,课程多为集中授课,学生课堂学习时间很少。而很多高校在设置成人教育专业课程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开设的课程内容和普通高等教育专业相同,增加了成人教育学生课程学习难度,很多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甚至有的学生直接放弃该门课程内容的学习。

(三)课程内容实践性不强

高校的计算机类成人教育专业大多侧重于计算机理论知识教学,由于授课学时限制,很多和理论教学课程配套的实验课程被省略掉,即使开设实验课程,实验学时数通常会被压缩,实验内容大多是原理性验证实验。依照设置的课程内容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和原理性知识比较多,但运用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工作问题能力比较低。成人教育学生大多来自工作一线,很多学生接受继续教育是为了学习到能够直接运用到工作中的技术。他们迫切想通过成人教育获得工作技能,对技术和操作知识有强烈的学习需求。

(四)课程教材不适合成人教育

课程教材通常由任课教师选择,成人教育课程教师通常是高校里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课教师,这些教师兼职给成人教育专业上课。为了节省备课时间和精力,任课教师在选择教材时,通常会直接选用给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学生上课用的教材,忽略成人教育的教育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导致课程教材不适合成人教育学生。

三、课程设置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依照专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

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发展方向及应掌握的工作技能和知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专业定位和专业教育起到方向定位的作用,是整个专业教育的核心问题。成人教育计算机类专业具有应用性、实践性、成人性等特征,成人教育机构和学校在制订培养目标时应充分考虑这些特征。因此,设置的课程内容应该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知识水平和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应用技能。

(二)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和内容

计算机类专业应该培养具有较强计算机实践和操作应用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开设课程应该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建议成人教育计算机类专业开设这几类课程:统考课程、证书课程、实践考核课程、专业技能竞赛课程、就业方向课程。

1.统考课程

统考课程是学习本专业课程内容的基础课程,一般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统考课程有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

2.证书课程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就业资本,可以开设证书课程。证书课程把课程内容和考证结合起来,课程结束后,学生参加国家考试机构和部门组织的全国统一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考试通过,获得证书,证书也可以帮助学生就业。IT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很多,例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软件水平考试、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CCT)、行业认证(包括微软认证)、国家信息化技术证书、印度NIIT认证、全国信息技术高级人才水平考试(NIEH)认证、北大青鸟ACCP认证等。这些证书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权威性,受到社会的青睐。学生可以选择与专业方向对应的认证考试,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竟争上岗能力。高校成人教育计算机类专业可开设的证书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高级数据库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

3.实践考核课程

计算机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在实践课中多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专业知识技能,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需要。很多计算机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性,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理论和实践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加强对理论的理解。计算机课程的实践课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很大比重。计算机类成人教育专业可以开设的实践课程包括:软件工程、网络应用程序设计、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软件开发工具与环境、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高级数据库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

4.专业技能竞赛课程

全国有多种计算机职业技能大赛,竞赛项目内容有计算机网络管理、多媒体制作、图形设计、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含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等。例如ITAT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比赛中有很多计算机应用专业比赛项目,还有很多技能大赛组织的各种编程语言竞赛。职业技能大赛对接企业用人需求,成为学校专业技能教育和企业的交流平台。成人教育专业应该根据一些重要的专业技能大赛内容开设相关课程,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实施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实训教学,技能竞赛引领课程教学,竞赛项目内容融入平时教学,把竞赛任务分解成可以独立操作验证的小任务,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推进,使学生逐渐完成这些小任务,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竞赛强化练习。学校制定相关制度和政策去引导激励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比如,学生获得各等级技能大赛名次,可以获得课程学分,学生技能大赛成绩纳入相关课程考核成绩中。

5.就业方向课程

计算机类专业就业方向有网络工程方向、软件工程方向、通信方向、网络与信息安全方向等。成人教育专业应结合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工作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就业方向课程。例如软件工程方向学生毕业后到国内外众多软件企业、国家机关以及各大、中型企、事业的信息技术部门、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软件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因此,该专业方向可以开设C++程序设计语言、Java程序设计语言、.net课程、C#课程设计等。

(三)选择适合成人教育的课程教材

教材作为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的知识载体,直接影响教师的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成人教育专业课程教材应适合学生的学习,达到培养成人教育人才的课程设置目标。高校不应该照搬普通教育本专科教材,而应该在考虑成人教育学生的知识基础、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基础上,选取应用性、实践性强、适合成人教育的一些教材。教材内容和章节分布应适合成人教育学生自学的学习方式。

篇(2)

二、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课程的内容要有较高的水平,能够反映出当代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表现出多媒体时代的特征,注意效益性与整体性、理想化与现代化、社会化与个性化等一些综合性的因素。课程的体系要具备独立性与系统性、层次性与连贯性的相互统一,将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计算机比较科学的知识结构充分的体现出来。再次,计算机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以及方法,还要充分的把握“举例”原则,来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具体来讲,第一层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也是最基本的层次。这一层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及互联网应用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与软件基本知识,掌握操作系统基本操作,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与应用,了解并掌握互联网基本知识与应用等。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就停留在该层次,无法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需要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增加第二层次、第三层次目标。第二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层次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教学课程一般为《多媒体技术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基础》等,提高专业或领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例如掌握制作课件、制作动画视频、网页设计等能力。第三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这一层次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教学的课程一般为《C语言》、《VB程序设计》等。这三个层次的划分不仅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而且也有利于贯彻“计算机教育三年不断线”的原则。

四、课程体系要面向职业岗位

根据市场的调研情况,根据岗位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重点,改革课程的内容。通过工作岗位对程序设计员的需求,来确定课程内容。以工作的内容作为一种导向,根据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设计。将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要做好。抓住特殊的、典型的工作任务对于学生能力、素质以及知识的要求,找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来设计课程的教学情境以及教学目标。要善于利用单位在录用人才时对资格证书的要求,在实施课程建设的同时把相关考证的内容嵌入到课程模块中,这样不但可以验证教学的效果,而且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时,应面向相应的职业岗位群,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高度进行必要的整合和重组。将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作为课程整合和重组的原则,组建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创造性地构建高职教育的复合型课程体系。

篇(3)

(一)教学方法与当前计算机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方面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实际操作并行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存在很大弊端,已经与当前计算机的发展水平严重脱节,与教学实践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学生在理论课上不积极,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相反,学生对上机实际操作却具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跟课堂脱节,所以导致学生们上机实际操作的目的性不强,很难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在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对教学设计和技术进行分析,一贯地采用灌输法,沿用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练习的方式,学生学习兴趣大减,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也大减。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式单一,固守传统,缺乏适应学生和时代的机房演示、模拟业务以及实际案例操作等先进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内容设置不适合当前计算机发展的要求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并未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水平的提升而做相应的调整,而是仍然以简单的日常办公软件的应用和基本操作作为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并没有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计算机的更新换代水平相适应,而是逐渐与社会发展相脱节,与社会需要相脱节。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方面,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仅仅以教授学生了解计算机相关知识为目的,并不能使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很好地应用于未来的工作之中,甚至有些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基础技能都不能很好地掌握,甚至不能正确理解。另外,由于很多中小学校在教学中已经普及了一些计算机相关的课程,高中教学时也对学生的计算机技能进行过相应的能力检验,所以,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在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中并未考虑这些因素,仍然沿用传统教材,甚至有些教材的内容与学生之前掌握的基础知识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有些学生对于教材所列内容已经掌握,有些学生却不太熟悉,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但是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却没有考虑这一问题,缺乏因材施教,而是让不同起跑线上的学生都进行同样的课程学习,导致学生有的吃不饱,有的没得吃。

(三)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大部分中小学都已经普及了计算机教学,社会培训机构也设有许多计算机辅导班,这些对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都有一定的帮助。因此高职院校中许多学生经过较短时间的学习就已经非常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和简单的办公自动化软件使用技能。但是,由于高职院校所设置的教学内容的限制,学生缺乏实习和实际操作的机会等原因,在计算机的实际应用中,学生还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比如一些专业排版之类的操作等。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培养的应该是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或高级技工,因此,学校的上机操作条件是否完善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的学生,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果没有熟练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丰富的操作经验,毕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就很难发挥自身优势,更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四)当前教学考核方式还不完善当前,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考核中,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考核方式,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考核方式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核仍然是以教学内容为主,以笔试和机考为主,沿用传统的客观题和主观题,缺乏创新。第二,考试的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检测,而忽视了计算机学科的实际操作性,对于学科的技术性也没有达到考核的目的,考试形式非常单一。第三,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结果来看,当前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考核仍然侧重成绩,即考试的分数,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这种考核方式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没有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很好地了解到学生掌握计算机学科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不利于学生对于计算机学科的深入探究。

二、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的对策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适应当前计算机水平发展情况

首先,增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课程。教学方法要适应当前计算机发展水平,适应社会和企业对员工计算机技能的要求,适应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要求,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挥自身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学习中去。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增加教学实验课程,结合理论课程的进度,合理安排学生到机房进行上机实际操作和练习。在选修课方面,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开设一些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热情,开阔学生视野的计算机相关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鼓励教师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例如,可以采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案例教学方法。随着计算机水平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应该不断被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所替代,多媒体的应用应该不断被引用。比如教师在讲授操作演示课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基本理论课程融入其中,让学生们在演示过程中更加容易接受,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兴趣,转变思维方式,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再次,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分级教学方法。由于学生计算机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人员更应关注学生间的差异性。针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水平划分层次,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比如可以设置免修班、提高班、基础班等,不同班级所讲课程内容和讲课方式不同,但是终极目标都是让学生能掌握计算机相关的一些知识,在已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达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完成人才培养计划。当然,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小组竞赛法、成果激励法、开放作业法、软件引导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等。

(二)不断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设置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与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也不尽相同。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要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就要增强学生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面向的是各个企业,因此学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设置上要增加企业相关内容,与企业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模拟实际操作环境,增加实训教师队伍,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不适用于所有专业,一些专业必须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没有体现在教学目标当中。针对这种情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人员应当重视该课程的实际应用性,同时根据学生专业讲授对应的计算机知识,传授适合的操作技能,利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实际应用。例如,教师在应用基础课教学工作中可以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和选修模块两部分,基础模块中可以设置操作系统、OFFICE操作、网络基础等,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这些知识;在选修模块中可以设置程序设计、Autocad制图、flash设计等,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根据个人能力和爱好通过等级测评对选修内容进行探索研究。

(三)不断提高教师水平,健全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是以学生就业为目标,计算机教学要鼓励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中不断增加与就业相关的教学实践内容,不断提高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和应用的能力。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变化,为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教师应时刻关注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定期参加培训,加强自身学习。同时也应积极参加大专院校、社团的学术报告会,加强学术研讨,多与计算机行业各种从业人员进行交流,夯实计算机应用的一个“用”字。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在增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水平的基础上,教师要首先增强自身技术水平,增强自身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队伍要面向多学科、多专业,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更是一门交叉学科,只有不同专业、不同技术水平的教师共同探讨才能共同提高。

篇(4)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之既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实践技能。因此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经济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高职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在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现在社会上各行各业和计算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计算机的普及使每个人都必须要会操作并会简单维护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笔者在长期从事本课程的教学中积累了经验,现就它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看法。

1教学形式

以前高职计算机课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大多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以前用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没有直观的演示,学生听课不知老师所云,造成老师在讲台上大讲,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效果非常差。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了同步的演示,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以前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了,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方式

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计算机教学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越旺,知识迁移也就越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必须做到语言上通俗易懂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1选用合适的教材

选择时宜的教材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在选用教材上高职院校曾经走过弯路,以前曾选用过本科院校的教材,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理论性强,容易产生了枯燥感。由于高职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而高职的培养目标是突出实践和技能训练,市面上适合高职高专的教材非常少,选择余地不大,在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选择由高职学校编写的适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特点的教材。

2.2实用的教学内容

在内容上以实用为原则,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如:操作系统中中文系统、常见的文件类型及其基本操作的使用是最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已经成为现代“计算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非常必要,需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2.3教学的组织实施

教学的实施以实例教学为模式,在每个章节的开始给出有代表性的实例,使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可视化”的实例中对学习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白学习这些知识能做什么,大概需要哪些知识,随后,以实例为主介绍相关的知识。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广大学生所欢迎。

2.4培养自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知识更新加快,掌握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就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因此,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知识更新,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比如:在文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已掌握文字框的基本属性操作方法时,再把图像属性、表格属性操作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的习惯,必然会在平时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所掌握的操作技术就会更快、更多,这样也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实践操作

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以实验课为重点,实验题则尽量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际应用相贴切的实验任务之中。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1:1,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为了保障学生在上机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教师应悉心辅导,学生应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每次上实验课时应该采用实验课记成绩制度,用以激发学生完成实验课的积极性,实践证明采取每次上机后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记成绩能更好的使学生高效完成实验任务,学生学习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实验操作课应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操作更熟练,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4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可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验作业作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理论考试占50%,实验成绩考试占50%。

5小结

计算机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切实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个人结构。结合计算机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要在教学中选择一套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教师应全面掌握教材,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筛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把理论和实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

参考文献

1祝智庭.因特网教育资源利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赖一飞.魏敏杰,面向新世纪的统计学教学改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6)

篇(5)

与传统的教室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相比,在CSCL平台下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具有以下的优点:1.突破了范围的限制,打破了学校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能实现不同时间,不同观点的参与者之间的合作。2.交互具有可控性,在CSCL环境中,协作学习是在搭建的平台中进行的,教师和学生都在搭建的协作平台里实现教育教学过程,保证了协作学习过程的稳定。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或者无意的参与学生的协作学习过程,给予学生意见、指导等,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3.所有资源与资料,包括协作学习的过程都能在协作学习平台上记录下来,并能灵活的应用在学生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理论指导。4.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支持,资料分类、数据计算等繁琐繁重的工作得以简化,学生集中精力在分析、决策、探索、评价等高级认知活动中。5.能够全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主动建构,能更清晰明确的向协作小组展示问题的全貌。6.使用数据库、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使协作学习环境拥有丰富的共享资源,这是传统的协作学习所无法比拟的。7.教师在协作学习过程中转变了传统的角色,是指导者、设计者、咨询者,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协作学习情况,协作学习的进程,以及协作过程的规划,是学生协作学习的得力助手。

(二)CSCL的特点

1.交互互过程中传输的信息是丰富的;交互人数可以变化,可以采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或者多对多的方式;交互的控制权经过设计可以均衡分配;在交互过程中,同步交互或异步交互均可;并且交互过程的信息都是可以记录保存下来。2.协作性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通过集体讨论、发言实现活动的共享;学习者可以作为组织者,指导者等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协作学习;支持学习者的创造行为;能够实现对学习过程的控制管理。

(三)CSCL的模式

在CSCL平台下,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协作学习过程,通过使用多媒体等工具,将多种信息及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学习者是主体,通过各组员之间的交互方式和协作关系不同,将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模式分成了三类,这些模式体现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协作学习的各个环节。1.竞争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巧妙的利用学生不服输的心理,通过刺激强化,促进组内其他成员产生相互促进的竞争模式,从而形成小组内成功的正反馈。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对不同学生的作品打分,学生通过成绩的竞争,产生正强化,促进积极的竞争,并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力争得到优秀。2.合作关系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学习者采用相互合作的方法共同完成任务。计算机课程中,通过平台的小组活动,小组成员协作完成任务,增加小组成员的交流。3.角色扮演在合作和竞争的模式下,小组的成员都是扮演着学习者的身份在学习活动中进行学习,并在小组活动中,转变角色,从学习者的角色变为教者的角色,换种角度来履行学习活动,每个成员在学习活动中都有一个合理的角色定位。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协作学习中,小组组长担任着分配任务,综合资源等角色,承担着部分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在分组活动中起领导作用。教师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承担监督和指导的角色,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二、设计原则

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并将黄荣怀教授的CSCL的系统过程作为理论指导,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分组,学习过程和总结评价,明确教学目的,设计CSCL平台的基本结构。

(一)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

CSCL平台的设计要以满足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平台的各个模块,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用和适用,在平台开发前,根据调查学校师生的实际需求情况,开发平台,并根据调查平台的使用情况,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二)明确学习目标,创设情境

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符合大学生心理年龄与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新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习欲望,在平台中积极主动的思考,与他人互助合作,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完成学习任务。

(三)简单易用,能够修改

使用者是大学生,他们对使用计算机都有一定的基础,每节课程,每学科课程的实际需求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平台是可以修改的,以便适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并能推广到其他学科。根据广大师生的需求和遵循设计原则的情况下,设计CSCL平台,主要实现的功能有:1.自定义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平台的模块内容随机的进行调整,更灵活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并根据不同的需求,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法。2.分组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分析,通过后台软件处理,将学生的参数作为分组的依据,根据参数的数据采用个性化的分组方式。3.在线讨论平台能对学习的过程内容进行记录,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都能给学生带来反思,并可以根据讨论内容进行总结与改正,给学生带来启发,产生创新的灵感。学生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相互讨论,分工,明确学习过程中要达到的学习目标。4.资源共享与挖掘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提供给学生学习的资源,或提供一些寻找学习资源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掘可用的学习资源,并且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分享资源。5.作品展示与评价作品完成后,要对每个小组,每个成员所做的努力做出评价,通过全面、多人的评价与建议,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协作学习活动中来。

三、系统结构

采用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的三层体系结构,用户可以使用浏览器访问协作学习平台,包括客户浏览器、数据库系统和应用服务器。无需安装专用的客户端,维护及扩展容易,数据保存在MYSQLServer数据库中,大大提高了数据的访问速度,如图1。

四、功能模块

根据教学、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分析,设计的CSCL平台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功能模块:用户登录:教师与学生使用不同的登录方式,学生是使用者,教师是管理者,教师登录的模块可以进入后台进行管理,学生需要有注册信息才能使用网络平台。资源管理及共享模块: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程所用到的资料放置到共享模块,也可以提供其他寻找资料的方法,使学生自己寻找需要的资料并上传至平台中与他人共享资源。学生根据需要浏览下载资源,或自己发掘资源上传,教师可以管理平台中的各类资料、留言、讨论等资源,对各种资源进行增添,删除,修改,提交或浏览等操作。分组模块: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需要分组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提供小组划分,为协作学习提供支持,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个性化分组、自由结组或随机分组等方式。小组讨论模块: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通过讨论板块或者网页版的社会性软件与其他成员进行在线交流,教师可以管理该板块,进行回复,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讲解新知识,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对其他小组的讨论进行观摩并提出建议。作品展示及评价模块:每个小组将自己的作品通过网络平台展示给大家,可以是常见的doc、xls、jpg、bmp、ppt、flv、exe等格式。其他小组可以对该作品进行评价,留言及打分,按照评价量表通过教师评分,小组互评,个人评分进行计分,并且根据打分情况,将优秀作品展示在协作学习平台的主页上。系统管理:(1)用户管理:只有班级成员之间才能进入协作学习的平台,每个小组成员在登录前,先要进行实名注册,并使用昵称进入到协作学习平台中,防止学生在使用自由结组的方式分组时,偏向于与自己熟悉的伙伴结组,并在作品评价时,对友好熟悉的小组成员评价过高。教师审核注册信息,并根据实名制的信息,分析小组成员数据,可以作为个性分组的依据。(2)资源管理:教师可以修改学生提供的各种资源,并且可以根据审查学生提供的各种资源,给学生的注册账户加不同的贡献分,学生注册账户的等级可以变化,可以在学生自身页面查询。通过对学生讨论的过程,教师可以在学生陷入困境时提供一定的帮助,并根据留言的内容引导学生的讨论,积极主动的学习。(3)分组管理:通过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特征、学习动机等方式,个性化进行量化打分,并根据打分成绩进行分组,或者根据教学活动内容的不同,采用随机分组或自由结组的方式进行分组。(4)系统备份与还原:根据教学情况,定期对平台的数据进行备份,一旦平台数据出现问题,还可根据需求还原平台数据。

五、系统特色

(一)简单易用

平台是在调查了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情况下设计的,所以在计算机课程中,教师只要将一些重要的操作通过演示展示给学生,学生就能掌握使用过程,操作简单,实用,对于计算机教师,也不用特别的培训,就能掌握平台的使用方法。

(二)知识建构

教师可通过对课程文档的上传,建构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专题知识页面的编辑,实现对知识的建构。学生通过学习,筛选、整理资源,进行自己本节课的知识建构。

(三)可开发

平台的各个模块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具体要求,可以修改每个板块或变量,并且根据需求添加或删除相应的板块,有利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的开展。

篇(6)

1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案例教学在法律、商业、医学学生和师范生的教育练习中取得了成功,但在高职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会因为教学对象、内容、条件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国内外的相关探究给本探究许多启示,但在高职环境下的案例教学仍然缺乏具体的行动方法,本探究旨在就此进行深入的探索,探索一种符合计算机学科教学特征,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适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的新的教学模式,为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职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高职计算机教育稳定、健康的发展做一些基础性的探索工作。

2高职高专计算机案例教学的操作过程

2.1预备阶段

(1)选择或撰写案例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如下几方面收集整理相关的案例资源摘要:①从生活实践中收集。从日常生活中收集最直接、最生动、最真实的事件。学生身边的计算机应用需求,如一封家书、入学申请书、海报、个人简历、生日邀请函、个人生活费用开支明细、学生干部竞选等。②从企事单位中收集。如工作情况汇报、开会通知、招聘启示、职工档案管理、产品销售管理、产品展示宣传、工作岗位竞聘演讲。③从相关书籍和网络资源中收集。通过这些资料,对现实生活中选择的案例,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

(2)教师对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的深入了解摘要:在开展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时我尽量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摘要:①了解案例中的新问题。把握好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对案例涉及的新问题有相应的解决处理经验(包括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②熟悉有关的背景知识。对案例涉及的背景知识有所了解,在教学中适当地介绍和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喜好,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③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通过案例学习所应达到的能力水平及对学生进行测验的手段和标准。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其他的条件和状况。④确定案例教学的具体操作程序。不仅要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更要按照科学的程序组织实施。⑤设计预习提纲。向学生指出案例中必须注重的地方,操作的难度、要达到的目标。让他们有目的开始预习工作,避免学生盲目的预习,而丧失学习的喜好。

(3)学生对案例及相关知识点的预习摘要:在具体的预习环节中,我首先将编制好的教学案例以及指定的相关材料发给学生,使学生对将要讲解的案例有一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调动学生的主动求知欲,让他们思索自己如何才能做出案例作品展示的内容。有了学习探究的动力以后,再根据教师提供的预习提纲,有针对性的预习案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尝试重现案例作品。预习过程中学生要将自己的已有经验整合到教学案例当中,归纳出自己对新问题解决的初步假设,提出多种合理的、能经得起质疑和反驳的解决策略及方案,并认真做好笔记。

2.2课堂实施阶段

(1)案例的展示摘要:展示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案例课堂教学的开始,选择合理的展示方式既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又可以在上课伊始吸引学生主动参和到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留意学生身边发生的事,通过恰当的提问,引出案例,吸引学生的注重,然后对案例开展讨论实践工作。

(2)讨论、操作重现案例摘要:案例讨论旨在分析新问题,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和重现案例的操作步骤。对于同一个案例,不同的学生答应提出不同的分析结果和实现方法。有的学生找到的方法比较繁杂但轻易理解,有的学生则能发现较为简易的实现途径但难以理解等。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滤除掉案例中次要的细节,发现案例中主要的结构和案例和理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讨论中,注重学生的引导,当好学生的配角,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地独立思索,大胆地交流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在给学生展示了案例之后,先让学生自己根据预习时,寻找到新问题解决方法和操作步骤进行实践,尝试重现案例所展示的内容,当他们在操作实践过程,碰到新问题时再寻求小组帮助,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操作实践,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和实践操作步骤,并将小组完成任务的操作步骤、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以及未解决的疑难新问题做好记录工作,为全班讨论做好预备工作。

(3)全班讨论,归纳总结摘要:分组讨论操作结束后,开展全班讨论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选一个案例重现操作完成得较好的小组来展示,说出该组的案例作品的重现操作,可以对其他组起到抛砖引玉的功能,其他组发言人针对他们阐述的操作步骤有目的的补充新的看法,一致的则不必重复。鼓励各组有创造性地发表看法,提出有关这个教学案例重现操作的其他不同方法。在在全班讨论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案例中的疑难新问题、重要知识点和操作步骤进行归纳总结。

2.3总结评价阶段

总结评价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对学生来说,课后的总结评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此时,学生要把交流讨论中的心得、收获及案例重现操作步骤撰写成案例分析报告的形式,并通过自我反思,进一步梳理新问题的解决策略,提升理论的理解水平,归纳尚待释疑的新问题或提出新的新问题,以便日后继续思索解决。经过这次梳理和反思,学生将更轻易接受不同人面对同一新问题情境产生不同做法的个性差异,也同样乐于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自己

独具特色的一种。

3高职高专计算机案例教学的优化策略

3.1案例选编策略

笔者认为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1)目标性摘要:案例必须在教师对教学目标深刻理解和探究后,才动手选取或编写的。教师在案例的资料检索过程中,需考察案例是否具有帮助学生获得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情感的功能。(2)典型性摘要:案例所提供的素材、信息虽为个例,但不能是特例,能折射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特性。选择典型事件来作为教学案例,使之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功能。(3)实用性摘要: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是熟悉的,也是最具感性熟悉的。选择或编写案例时注重案例的实用性,尽可能地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喜好,更能实现学生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飞跃。(4)专业性摘要:案例的选取应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征。案例内容要体现一定的专业方向性,同一门课程,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在案例选择上要有针对性,不能搞一刀切。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在案例的难易度、复杂程度要求上是有差别的,在案例教学中依然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5)趣味性摘要:趣味性可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主动参和意识,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案例的分析讨论中,进而“悟”出案例中所包含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要领,并逐步养成乐于探究、勤于学习的习惯和态度。

3.2分组策略

(1)分组形式摘要:正确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分组,可以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能够增多学生的练习次数和作业时间,有利于动作技术和技能的把握;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

(2)小组分工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组员有分工有合作,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最终合作达到目标。可以根据不同组员的自身特长或者组员的自我意愿将组员进行具体具体的分工,比如让知识面广的学生担任信息收集员;让思维严密的学生担任数据和材料的分析员;让文笔美丽的学生担任小组的记录员;让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的“外交官”,负责向其他的小组或者教师公布他们小组的最新成果或者计划。

(3)组长的职责摘要:组长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枢纽,组长可以在组员中收集意见和想法然后向教师反应;同时教师可以定期的召开组长会议,向组长收集学生的意见,另外可以对前阶段的成绩和新问题作一个评价于总结,同时部署下一阶段的教学探究任务。让小组长可以预知下阶段的内容,协助教师的工作。

3.3教学实施策略

(1)理论预备阶段摘要:针对有关计算机概念和原理较为抽象难懂的事实,在理论预备阶段应强调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功能,采取以教师讲授、解释为主的教学策略。为提高讲授的效果,讲授要潜心探究每章每节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把握知识系统的整体和部分的相互联系。并在教学中经常用图示、表格、图片等形式直观显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贮存、提取、迁移和应用。

(2)案例研讨阶段摘要:①以疑促思,全面研讨摘要:第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解疑的机会和思索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研讨活动的主体。教师提出新问题后,先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相反,教师要留出—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地、充分地思索。在学生进行独立思索的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全班集中讨论和师生相互磋商等形式促使学生对计算机案例进行更全面更深人的探索。第二,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形成结论。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各种类型的观点和主张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评价,既肯定正确合理的主张,又补充完善片面的观点,也要指正错误的看法。在综合评价各种观点和主张的基础上,教师要启发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出在解决某类教育新问题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性、工具性、方法性和策略性的结论,从而为学生将来创造性地解决某类新新问题打下方法论的基础。②创造迁移阶段摘要:在案例研讨结束后,教师要继续给学生提供创造迁移的实践机会,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给学生布置设计型作业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策略。所谓设计型作业,是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借鉴案例作品成功操作经验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和案例作品类似的实验任务。通过完成各种设计型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使用精神,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创造性地解决实际新问题。

参考文献

[1]孙万东.案例教学模式的课堂管理策略[M].哈尔滨摘要:黑龙江高教出版社,2007.

[2]刘亚彬,章万炜.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模式的探究[J].教育信息化,2006,(9).

篇(7)

一、采用直观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大多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我们可以通过合理使用直观性教学原则、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演示程序,化抽象为直观,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而传统那种“板书+讲解”的授课方法必须要淘汰。

二、精选合适教材,加强校本研究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而教材更新速度相对迟缓,而计算机代用教材在书店里又五花八门,系统性不强,因此我们在教材选用上应十分慎重,要进行充分甄别,选择内容新、适用性强、浅显易懂的教材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

有了好的教材,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授课内容也要进行调整,应以实用为原则,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如:操作系统中中文系统、常见的文件类型及其基本操作的使用是最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已经成为现代“计算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非常必要,需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平时要加强校本研究,对教材内容的调整和校本教材的开发十分有益。

三、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精练习题、强化基础。习题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巩固基本概念,是检查对授课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实际技能的基本训练。根据各章节的具体内容,精选习题,促使学生加深对各章节主要概念、方法、结构等的理解。为充分发挥习题的作用,及时指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对普遍性问题集中讲解,对个别性问题单独辅导,对学生写的优秀作业加以表扬。我们还建立了“网上辅助教学环境”便于学生进行自学、练习、同学间交流、向教师提问、考试等。

2.强化基础实验指导、提高实践技能。上机实践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编程、上机操作、程序调试与正确性验证等基本技能方面受到严格训练。

3.强化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综合解题能力。我们对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大纲,为学生的课程设计提供指导。规范课程设计报告,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从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调试分析、用户使用说明,测试结果等几个方面组织文档,要求学生尽量采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如:模块化、信息隐蔽、局部化和模块独立等来实现程序。选择一些简化的实际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题目,将学生分组(每组4~5人),给两周的时间去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要求同组学生在问题分析阶段和模块设计阶段分工合作、集体讨论,但最后的编码独立编写。最后每个学生都要进行面试,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学生必须能够清楚地介绍设计思路、主要技术手段并回答与题目相关的问题,并且程序通过程序测试才能算完成了课程设计。四、加强教学过程监控检查、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

篇(8)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工作整体上目前尚处于起步、初级和较高水平并存状态,与其他行业相比,我们的差距是相当大的。在专业软件的开发方面,我们一些软件的难度和水平并不比其他行业差多少,但从计算机的普及程度看,我们恐怕要有十年的差距。以火电行业为例,他们在七、八十年代就开始关注计算机在勘测行业的应用,现在他们的地质师起码能够进行计算机制图工作,他们已经朝着人均占有一台计算机的方向迈进,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硬件设备的购置及软件的引进,已经培养了一批专业软件开发人员,并在行业上有组织、有系统地联合开发软件。而我们水利水电勘测行业,各单位的水平参差不齐,极少数人应用水平很高,但大多数地质师连计算机都摸不到,更谈不上熟练使用,计算机对他们来说还有很强的神秘感。由此严重制约了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与提高。我们不禁要问:造成如此巨大差距的原因何在?是我们的地质师不如其他行业的地质师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众所周知,水利水电行业的地质勘察工作是最复杂的,能胜任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地质师足以胜任其他任何行业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计算机并不是一件神秘莫测的东西,它只是我们手中的一件工具,操作它也只是个熟练问题。可以说一学就会,不用就忘。只要有一台机器,靠一定的培训和大量的实践,达到熟练应用计算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那么真正的原因恐怕还是思想认识及工作方法上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真正重视这项工作。应该逐步增加设备的投入,为地质师们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相信我们年轻一代的地质师们是完全有能力促使本专业的计算机应用事业有一个飞速的发展。

2.转变观念,重视勘测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工作

篇(9)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的软件、硬件和新的数据通信界面逐渐从观念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并有力地支持了电子信息服务和大众信息媒体的传播。同时,互联网汇集了各种各样的网络资源和交互式多媒体信息,它的多平台交互和多媒体功能为远程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目前,许多国家已相继建成了自己的远程教育网络,使人们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科技合作和远程学习,从而促进了国家的科研和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从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CERNET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卫星数字压缩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正在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它以其巨大的潜能,丰富着现行教育的内容,对改变传统教学,提高素质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现行的职业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根据新的网络教育环境特点,建立起相应的新的教学管理模式。本文拟从计算机远程教育的本质分析入手,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来揭示计算机远程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加深对计算机远程教育的理解,增强使用网络进行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培养优秀的教师与合格的技术人才。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

促进高职院校明确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教育的发展模式正在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过渡,外延式发展注重规模和数量,内涵式发展注重质量和效率,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把培养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不是从事理论研究工作,而是适应地方需要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于学生在具有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

计算机远程教育的应用给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带来明显变化,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相应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这些变化对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利用计算机远程教育之后,课程设置更加灵活、更加多样化。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正在或即将从事的职业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能力大大加强,这使得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方面具有更多的实用性和多样性。比如高职院校可以采用更适合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多种教学计划、较多的选修课程,使得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创新精神,处理好知识和技能的关系。计算机远程教育本身开放性的特点完全可以满足这种教学形式。因此,大力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这种教学目标的实现。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

推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强调的也应当是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做准备。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应当摆脱学科系统性、完整性的束缚,建立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即从职业能力入手,改革单一的学科型课程模式,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来开发课程,并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系统地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2]

学生掌握知识,是发展其能力的基础。我们强调能力培养并不是忽视掌握基础理论的必要性,而是要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使得培养的学生与社会接轨,成为实用的职业技术人才。当今社会,新的科学理论和实用技术不断地涌现,国内外一些新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也不断出台。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统编教材上,很快就会过时。使用计算机远程教育可以改善这种状况,它能够尽快地反映专业领域里的最新成果,建立起活的教材体系,因而它特别适宜新知识的传授,适宜以各种方式来传播完整的系统的专业知识。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素质

高职院校教师要想成为合格的计算机远程教育教师,必须完成自身的角色转变、学会合作、熟悉远程教学规律以及担当高强度的教学劳动等任务,这仅仅依靠一般的师范性职业训练是不够的。[3]远程教育的特点要求远程教育教师要具有更高的专业化水平,具体表现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等方面。要在以上三个方面体现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就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重视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远程教育中,人们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更多地关注教与学这对主要矛盾,而教师的发展却往往被忽略了。因此,高职院校远程教育机构应当借鉴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教师的发展列为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各种方式鼓励、支持教师的在职培训与继续教育,最终使远程教育机构成为远程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

重视远程教育教师的校内培训校内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教学等教育科研活动来培训全体教师的一种整体性继续教育形式。与传统的教育培训相比,校内培训具有多项优势:首先,培训的目标非常明确,直接按照教师和学校的具体要求进行,解决的是具体的实际难题。其次,培训的形式灵活多样,且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参训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校内培训所具备的这些优势与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培训需求非常吻合。

重视远程教育教师的终身教育模式有关研究表明,教师从事本职工作超过五年如果不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就会出现一种职业水平脱节现象,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接受培训,努力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其在教学理念、教学技能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得到全方位发展。远程教学过程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教师职业知识老化的周期大大缩短。因此,远程教育教师在任职前接受的职业训练已远远不适应当前教学的实际需求,对教师的培训应当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中来,定期的对教师进行教学理论、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实现教师培训的连贯性,使教师教育贯穿其整个远程教育生涯。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

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计算机远程教育的根本任务。改革过程中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的指导思想,[4]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作用,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积极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自主性加强网上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积极开展网上实时与非实时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包括课件点播、在线答疑、网上考试等方式,积极开展教师与学生的网上交流,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可以以课程为单位,组织必要的面授辅导。

深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在辅导中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引导式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思路、学习方法的指导,向学生介绍课程的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着重进行答疑解惑,增强教学的主导性。

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切实加强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应逐步完善实践环节的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确定各专业下各门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内容、组织形式、实施办法、考核标准等;认真落实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开展专业实习活动,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多数学生可以在集中实践环节中结合工作实际选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提出者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ean.Piaget)认为: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智慧的适应是一种能动的适应。一定的刺激只有被主体同化于认知结构之中,主体才能作出反应。[5]因此我们认为,教育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获得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是指导者、辅助者、协作者,学生才是教育过程中真正的主体,所有教育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这个中心进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索、思考和建构离不开教师事先所做的教学设计,更离不开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

在计算机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育资源进行学习,然后同化、加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常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种学习过程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极大地调动学生渴求知识,探索究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一过程就是建构主义理论所说的知识的建构过程。

综上所述,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探求新的职业教育模式,能够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祝义,杨清海.基于Internet的计算机远程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

[2]林若红.论高等职业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互动[J].职业技术教育,2002,(19).

篇(10)

2项目安全风险控制

2.1决策阶段的风险控制

决策阶段风险事故还没有发生,因此要制定安全有效的措施控制潜在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1风险规避

对工程项目而言风险规避主要是通过变更项目的一些计划,消除原有计划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或那些能产生风险的条件,从而达到保护项目正常进行避免遭到风险因素影响。在丙烯酸工程项目决策阶段通常是通过直接消除导致事故的风险因素和设置一定的保护应急措施来规避事件发生后的可能损失。

2.1.2风险减轻与转移

风险减轻是通过在风险事故发生前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减小风险事故发生概率的大小或者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后通过一定的保护应急措施减小事故的损害程度,把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事故后果减小到可接受的范围。

2.1.3分散控制措施

在丙烯酸及酯工程项目决策阶段,风险分散主要是通过增加承担风险的单位来减轻总体风险的措施。

2.2施工准备阶段的风险控制

项目施工准备阶段的风险主要包括建厂选址风险和工程设计方案以及合同拟定等方面风险。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风险控制:

2.2.1对丙烯酸及酯项目的技术、设备、工程方案严格审查,防止出现缺陷而导致工程变更或是施工索赔,使得投资增加以及工程造价难以掌控;

2.2.2明确招标范围,避免导致承包商投标报价不准等引发的合同争议;认真审查该项目工程清单编制避免出现遗项、错项而引起承包商索赔或者提高报价;

2.2.3认真拟定合同,明确合同款项权责利,以防止出现合同纠纷,或者过多地将风险转移至承包商,造成承包商履行合同不力。

2.3施工阶段的风险控制

风险管理的目的并不是完全的消除风险,只能够从项目实施过程中制定一些风险应对方案尽量减小风险的损失。在丙烯酸及酯工程项目施工阶段风险控制要结合施工安全控制、质量控制、工程技术控制。

2.3.1施工安全控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安全直接影响着施工的进度和成本,所以安全控制显得极为重要,主要包括对施工人员的教育培训、保证现场安全防护措施的完整性、确保劳保用品的正确使用等。

2.3.2质量控制。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就是通过作业技术和活动来达到质量要求。为了有效的进行质量控制、监控和检查,对工程项目的一些要求要转换为定性和定量的指标。

2.3.3工程建设技术和进度控制

通过对以往的类似的工程项目研究来看,工程进度和建设是项目重点控制的风险因素。因此为了保证工程项目顺利的完成就要加大对工程建设技术和进度的控制。

2.4竣工验收阶段的风险控制

丙烯酸及酯工程项目的验收竣工是投资由建设转入生产、使用和运营的标志,是全面考核和检查建设工作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这一阶段的准确风险评价和采取的防控措施直接影响后期工作的顺利进行。通常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控制:

2.4.1工程竣工验收管理。由于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一些整改措施落实不到位,整改计划执行不利等造成的项目本身存在的缺陷,从而导致项目不能达到竣工验收条件而引起的风险,因此应该加强合同的执行情况的预验收,并及时进行整改完善,来减小工程竣工验收的风险。

篇(11)

1、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工业经济社会中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即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消耗。产品成本构成中直接材料消耗一般占65%,直接人工消耗一般占20%,制造费用的消耗一般占15%。知识经济社会中生产的三大要素将变为四大要素,知识将成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构成部分。企业之间竞争的成败关键因素已不再是资本资源,而主要是知识资源。与此相对应,企业资产的主体已不再是有形资产,而主要是知识资产即无形资产。因而企业必须适应新的生产要素的消耗和企业资产结构的变化,改进成本的计算。

2、网络公司的出现改变了成本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

网络公司的出现,使成本会计核算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成本核算的主体发生了变化。由于网络公司只是一个虚拟公司,因而进行成本核算时,传统意义上的核算实体已不复存在,对于某一交易业务,要么是虚拟公司的各方独立地进行成本核算,要么组成一个临时的“联合财务部门”进行核算,但这些与传统的成本核算实体都有本质的区别。其次,成本计算的期间也发生了变化。由于网络公司只是一个临时性组织,当某项交易完成后立即解散,因而在成本计算时似乎没有必要将短暂的经营期限再划分为若干个会计期间(即成本计算期),网络公司的出现使成本计算期与经营期的一致不仅可能而且必要。第三,成本计算的内容及方法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网络公司出现后,现行的制造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占全部生产经营管理成本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小,成本构成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美、日等国成本资料显示,成本构成中直接材料所占比重不足20%,工资所占比重不足10%,其余大部分都是知识资源的消耗和一般费用的消耗。成本内容的变化和成本结构的改变,与之相应的成本核算方法必将相应地变化。

3、适时生产管理系统的出现使“零存货”成为可能

知识经济社会中,先进的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将普遍地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和营销过程,企业的电脑一体化制造系统将成为现实。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系统将完全自动化,不仅企业内部各工作站、制造单元可以形成自动化的网络,而且还可以向企业外部的各供销客户延伸,联成一体。此时,传统的推动式的生产系统(即依照计划组织货源,前一工序完工入半成品库后转入后一工序,最后工序完工入库等待销售)不仅使大量的原材料、半成品及产成品的存在导致资源闲置和浪费,而且也增加了成本计算工作量,使得在进行成本计算时必须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后进先出法等来计算生产用料的实际成本和本期已售产品的销售成本,必须将各工序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期末在产品间分配,必须计算和结转各种成本差异,成本计算工作既复杂又带有人为估计甚至是人为的调节。企业实施电脑一体化制造系统后,新的适时生产系统也将成为现实。适时生产系统将一改过去推动式生产系统下后面工序的被动地位,前面工序必须严格按照后面工序所要求的数量、质量和时间来组织生产,原材料的供应、前面工序对后面工序产品与劳务的提供、产品的销售等都必须“适时”到达,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必须相互协调,像钟表一样准确无误地运转。在这种由后向前拉动式的适时生产系统下,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库存已显得多余。“零存货”的出现,对现行成本核体系将产生巨大的冲击。

4、企业生产组织的特点将发生变化

在知识经济社会,人们的物质财富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社会需求也丰富多彩,企业的大批量生产将被为满足客户特定需要的“顾客化”生产所取代。企业在生产的组织与安排上必须体现出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小批量生产和批别核算将成为企业生产、成本核算的主要特点。

现行成本核算体系的不适应性

我国目前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制造成本法,这与现行的经济环境相适应。知识经济的到来改变了现行成本核算的环境,现行的成本原理与核算方法已越发显示出它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成本核算的内容应进一步拓宽。既然知识资源已成为生产要素的主要因素,因而知识资源的消耗理所当然地应成为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而现行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都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摊人管理费用,没有记入产品成本,这显然已不符合知识经济下成本的内涵,因此,如何完整地核算企业的无形资产,并将其价值记入产品成本将是成本会计的紧迫课题;同时,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创造发明知识、掌握和使用知识的人力资源的价值也应是成本核算涉及的对象;此外,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追求的将是“双盈”效益,因而环境成本也将构成成本核算的基本内容。第二,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亟待改进。制造费用的内容和金额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初制造费用只占人工成本的近60%,且占全部产品成本的比重也只有10%左右,将制造费用按照各产品的生产工时或生产工人工资的比例在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既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又不影响成本计算的准确性,然而现在的制造费用其内容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已相当于人工成本的300%左右,有?鄙踔链?00%至600%,且占全部成本的比重已大大提高,如果仍然按照各产品生产工时或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对其进行分配,则会使工艺程序复杂、产量不高的成本偏低,使工艺程序简单、产量较大的产品成本偏高。产品成本资料的失真,将影响根据成本所进行的各种决策。第三,分步法。品种法的核算显得必要性不大。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的生产将由以前的生产导向型变为消费导向型,生产厂家应根据顾客的不同需要进行生产,小批量“单元生产”和批别成本核算将成为主要特点。此时,繁琐复杂的分步法显得没有必要,分批法的成本核算将成为成本核算的唯一的基本方法。第四,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将不再存在。由于适时生产系统、零存货及顾客化生产的出现,企业的生产将以小批量的单元生产为主,加之技术的进步,使产品的生产周期大大缩短,从而使产品的生产经营周期与成本计算期有可能始终一致,当生产经营期与成本计算期一致时,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将不复存在。

迎接知识经济,改进成本核算

1、改进对无形资产的核算

我国目前财务会计中涉及的无形资产仅有专利权、商标、商誉、版权、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和专有技术,对于自创的无形资产很少单独进行准确的计价和核算,且无形资产的价值都在不少于周年的期限内均衡地摊人管理费用。然而,知识经济社会中无形资产的内容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目前美国评价公司时涉及的无形资产已达20多种,且有日益增多之势,除了以上所列内容外,还有公司名称、企业品牌、服务品牌、业务伙伴、融资关系、长期顾客、职工的教育状况、业务能力、工作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管理水平和各种有益协定等等。这些无形资产已构成企业资产的主体部分,成为企业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因而必须改进现行的无形资产核算。第一,正确计量各种无形资产,提供完整的核算资料。企业的无形资产一般有外购、自制和接受投资三种。对于外购的无形资产应以实际支付的价款计价入账;对于接受投资的无形资产应以评估价值或协议价值人账;对于自制的无形资产则应以其研究开发成本或未来收益的现值计价入账。第二,应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摊入产品成本。知识经济社会中,有形资产的地位急剧下降,产品成本中知识资源磨损价值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如果无形资产还像现行财务会计那样核算,则产品成本会严重失真。因而计算产品成本时,应计算四大生产要素的消耗特别是知识资源要素的消耗,对于有些无形资产如商誉、企业品牌、管理方法等在摊销时,可保留其传统的核算方法,将其价值摊入管理费用;对于服务品牌、业务伙伴、长期客户等无形资产可以在其摊销时记入“经营费用”,也可以仍然记人“管理费用”;对于职工教育状况、工作能力、业务能力等人力资源则应摊销记入成本;对产品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些技术。利等无形资产则必须在摊销时记人产品成本,可增设技术、专利、人力资源等成本项目进行核算。第三,适当调整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知识资源一方面具有可重复使用的特征,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其更新换代的速度比较快,因而应适应其更新的速度调整其摊销的期间和方法,可以像当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那样采用快速摊销的办法,也可以适当缩短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这样,既能准确地核算无形资产,又能准确地进行知识产品成本的计算。

2、改进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引入作业成本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