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行政管理学位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9-01 10:57:3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行政管理学位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行政管理学位论文

篇(1)

在已有学术积累的基础上,中山大学的行政管理根据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及时拓展新的研究方向,出现了特色鲜明的学科发展布局。公共行政理论前沿、区域公共管理与城市治理、公共预算与绩效管理等方向的研究在国内领先,并在县域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电子政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取得了研究进展。目前,国内行政管理学界、实务界以及普通公民最关注的是国家税收如何使用、政府预算支出如何,而中大在公共预算和绩效管理方面以马骏为引领的团队,受到广东政府高层和中央高层的极大关注和首肯。在珠三角发展规划进入实质性阶段,大部制改革在广东顺德试点,中大对此研究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学生培养方面,中大一向注重行政管理学科的实证研究,对社会研究方法和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要求严格,在数据处理方面注重社会统计方法的培养。因此,中山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初试中有关研究方法方面的题目要求在国内是最高的,而复试最重要的是考查考生对国内各个高校研究重点的了解和英语表达能力。

推荐指数:

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社会科学的龙头,建立在社会科学基础上的行政管理自然实力雄厚。行政管理专业依托北京大学的学科优势与政府管理学院的师资优势,培养具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与法学基础,掌握中外行政管理理论与现代管理方法技术的一流人才。虽然北大在实务领域没有中山大学的优势,但基础理论方面实力强劲。北大行政管理最突出的研究是处于学科基础的行政理论和行政法,以及处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论的最前沿。而在应用研究领域,公共经济和人力资源管理也得到了很好发展。现今的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志在必行,作为中央政府和北京市政府的智囊团之一,北大行政管理系不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机会和挑战都不容小视。

北大对基础理论的要求是该校考核学生的重点。当考生面对众多纷杂的理论时,最好是从一本经典的著作入手,深入把握,并以此为敲门砖来打动导师。

推荐指数: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是公共管理学院的一个建制系,承担着为中国政府组织、NGO组织和企业组织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责任,也肩负着公共行政学科发展和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任务。值得注意的是,该系主持和出版了多个经典系列的专著与教材,不少教师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得到了政策部门的重视。专职教师分别承担着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北京市政府、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和国际组织的研究项目,将公共行政管理先进理念应用于实践。在对外交流方面,行政管理学系与国内外的大学及学术组织建立了广泛联系,极大拓展了行政管理学系教师的视野及其影响力。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一直致力于学科培养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在公共政策方面,拥有国内著名的毛寿龙、张成福等名师;在非营利组织研究方面则有一直笔耕不辍的康晓光教授。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证研究,公共政策和非营利组织研究都是人大行政管理的旗帜,也是人大的特色专业。地方治理和人事行政等方向在年青一代教师的研究下也得到了充分发展。

推荐指数:

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依托师范高校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强大优势,管理学院强大的科研实力,结合其本身具有的社会科学方面的坚实基础,在国内行政管理学界逐渐崭露头角。北京师范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在不断加大对先进管理理论和技术吸收的基础上,依托其在研究非政府组织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其行政管理学科的成长如虎添翼。值得注意的是,在学院,该校也设有行政管理专业的硕士点,研究方向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研究、现代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中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考生报考时要选择适合的院系。

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泰斗,北师大的行政管理学科在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非政府组织领域的研究实力也不可小觑,可以和清华大学的非政府组织研究中心一较高下。如果前面介绍的几所大学给你太大的报考压力,但是你又想在北京发展,北师大也许是不错的选择。

推荐指数:

清华大学理、工、文结合,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拥有教育、科研所需要的良好氛围,为公共管理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创造了基础。学院中行政管理特色鲜明的有以下两个研究所:

公共政策研究所:该所在注重借鉴西方公共政策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实践,有针对性地向政府急需和社会关注的其他重大公共政策领域拓展。其中有胡鞍钢、薛澜等在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坐镇,加上一批国内外名校毕业的青年才俊,师资力量可以说是国内研究公共政策最好的。

非政府管理(NGO)研究所:研究所以非政府公共事务与公共服务、非营利组织运作管理、非政府规制及其政策机制等为基本领域,发展成为在国内外有相当知名度的中国非政府公共管理的一流教学科研基地和思想库。该研究所的科研支柱王名教授是国内非政府组织研究学术界的领军人物。

公共管理作为应用型学科,考试除了基本的理论基础,政府绩效和公共政策研究都非常注重实证的定量分析,而非政府组织研究则对定性和个案研究要求严格。考生复习时要注意对研究方法的学习,既不能忽略统计分析的技术,也不能对定性方法置之不顾。

推荐指数:

南开大学行政管理系始建于2003年6月,由原属政治学系的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和外交学三个教研室组成,隶属政府管理学院。政治与行政本为一家,依托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国家重点学科和社会学学科群的强大实力,南京大学的行政管理学科得到了充分发展。作为政府管理学院的一个主要院系,行政管理系拥有较强的科研与教学能力,已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但在师资方面,对于承担本硕博系列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来说有些薄弱,有待进一步扩展和提高。行政管理系的主要研究特色在于公共政策分析和项目管理,在比较行政领域也有突出成果,而就业与创业管理则是国内高校为数不多的研究方向之一。

推荐指数:

吉林大学行政管理系隶属行政学院,是我国恢复政治学以来高等院校建立的第一个政治学系。虽然吉林大学地处东北,但在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基础社会科学的基础上,行政管理系的发展前景光明。依托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政治学与国家建设研究中心,在政治学重点学科的基础上独立发展的分支――公共治理与公共政策、电子政务专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吉林大学行政管理系实力强大的学科,值得考生关注。

我国目前面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时期,东北地区的振兴急需政府管理创新。正因为如此,吉林大学的行政管理学在彭向刚、张创新等著名学者的带领下,在行政基础理论和法学理论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值得注意的是,该系的教师多获得政治学、法学博士学位,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基础则略显不足,致使研究生接受多元化知识来源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对于应用型学科的行政管理学来说是一个不太好的方面。

推荐指数:

行政管理系是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组成单位之一,目前该系已形成完整的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系列。同时作为公共管理学院的骨干单位,行政管理系参与南京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的教学、人才培养工作。为推动学科发展,行政管理系与国外一些著名高校的相关院系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联系,一些著名学者和地方政府官员受聘为兼职教授或导师,学术交流活动频繁。

南京大学行政管理系研究特色在于分工鲜明,该系张康之教授在行政理论和组织理论等研究领域,严强教授在政治学基础理论和公共政策等研究领域,黄健荣教授在公共管理、政府创新等研究领域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在师资方面,该系的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基础构成比较合理,这对更好地开展行政管理的学科研究极有助益。

推荐指数:

复旦大学公共行政系由原国际政治系的行政管理教研室组建,行政管理专业从原国际政治系政治学专业中孕育和发展起来。公共行政系现有17位教师,其中有我国著名的行政管理学者竺乾威教授,主攻公共管理理论、比较公共行政、组织及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浦兴祖教授在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当代中国公共行政、西方政治学说史领域研究突出;陈晓原教授主要在市政学、中央和地方关系、比较行政学、比较地方政府等领域开展研究;唐亚林教授在地方政府与地方治理、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非政府组织与公共治理、中国政府与政治等领域研究突出。这些学者的研究方向都代表了复旦大学行政管理学科的研究特色。此外,一批年轻教授和科研人员也为复旦行政管理学科的发展默默奉献,尤其是复旦大学公共预算与绩效评价中心主任苟燕楠副教授的研究值得关注,因为公共预算和绩效研究已经成为政府活动的重要评价途径。

推荐指数:

浙江大学政府管理系设有行政管理专业,隶属公共管理学院。依托公共管理学院强大的公共管理、政治学、社会学一级学科群,浙江大学的行政管理学科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资格。作为以理工科见长的综合高校,浙江大学政府管理系教师学科结构合理,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哲学等,为行政管理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该系最有特色的研究方向是地方政府制度创新、土地制度的相关研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与公共政策,其中关于民营经济的政策研究最具优势。凭借浙江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政府管理系在政策研究领域也十分活跃。

推荐指数:

厦门大学行政管理专业隶属公共事务学院的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是福建省重点学科。公共管理系的主要特色方向为政策分析和地方治理,主要有政策科学界最为著名的学者陈振明教授坐镇,同时在公共管理、政治学理论方面也有突出建树。卓越教授在政府绩效管理和政府比较与发展领域成果显著,姜秀平教授在公共政策和公共政策伦理领域奉献良多。在地方治理和政府改革方面,年青一代学者的研究活动也较为活跃。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因为公共政策研究要求高质量的研究方法,厦门大学十分重视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研究。在学科基础方面,学校对政治学和经济学有特别要求,一般需要考生对政治学和经济学有较好的了解,这恰恰显示了该系公共政策研究方面的特点。

推荐指数:

华中科技大学行政管理系隶属公共管理学院,以造就21世纪的领导者为宗旨,被誉为“领导者的摇篮,政府的思想库”。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自主设置全国首个电子政务专业博士点和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专业博士点,在国内率先培养这两个专业的博士生;2009年成功组建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2010年3月,“湖北省反腐倡廉理论研究基地”和“湖北省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落户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为行政管理系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机会。从这些学科建设中可以看出,华中科技大学行政管理学科的实力远非我们对工科院校的一般印象。行政管理系的研究特色主要是公共安全管理和科技政策、反腐研究、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公共项目管理、电子政务等。

篇(2)

二、从知识灌输向智能传授转变,突出模块化培养

教育传授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使知识转化为智力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具备职业适应能力,提供就业竞争力。但从目前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上看:政治学类课程和管理学类基本原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分别占有几乎不相上下的比重,所占的比例为60%~70%,明显偏大,反映了目前中国行政管理学在学科基本范畴上的模糊不清。而行政能力和技术方法方面的课程,如行政公文写作、办公自动化、政策分析、公共关系实务等,不足20%,明显偏小。这样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考核大多以学分、学习成绩为标尺,促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书本知识的记忆、理解、判断,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的越全面、越牢靠、越准确,在考试中也就越容易得到高分,这种培养过程压抑了学生对知识的个体化,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无益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智力的开发与技能的培养。伴随着我国的政治制度和体制的日益完善,政府行政活动的日益高效,我国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应适应不断变化的各种情况,创新课程设置模式,兼顾专业培养的“专”以及社会需要的“宽”,使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能够具有更宽的适应性,拓宽专业背景。可以采用专业模式化培养,即在专业基础模块基础上,开发若干二级专业小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就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行政管理学、政治学、管理学原理、行政法学、社会学概论、西方经济学、领导学、管理心理学、公共政策分析、国家公务员制度、公文写作、公共经济学、社会调查与统计等。在专业基础模块之外,根据各个学校人才培养取向不同,设置不同专业小模块,比如工商行政管理模块、社区管理模块、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公共关系模块以及城市管理模块等。突破简单的大一统课程模式,体现出灵活性和特色性,体现“公共管理+企业管理”的复合式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模块化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掌握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备公共部门行政管理和企业行政管理的技能,体现学生“一专多能”的素质特点,适应在政府机关、非政府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文秘、管理以及咨询工作的多重需要。

三、改革课程教学方法,突出考核的能力导向

教学方法是实现专业改革目标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综合性、应用型人才,这要求知识传授必须与实践结合。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对于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善于思考、勇于质疑,崇尚理性、尊重知识,同时自学能力较强,对学生的教育如果依然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是无法提高教学水平,更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的。但是大部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中以教师讲授为主,按照教学大纲“上课—考试”,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方面的锻炼和培养,教学更多地注重规范理论的教学而忽视实证分析与探讨,进一步削弱了学生主体分析和解决行政现象与行政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培养过程成为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课堂气氛不活跃,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思考,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的记忆,缺乏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以行政管理领域的教学案例为依托,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分析、调查和总结,根据课程的不同,教学目的的不同,选取不同案例,服务于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换位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进行换位思考,进行角色换位,不仅可以让老师体会学生的需要与诉求,提升教学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扮演行政管理的角色,以全新的角色来审视行政管理活动,理解和掌握其规律,以保障教师与学生都能全身心地融入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获得应用技能。真正的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教师通过正确恰当的方法引导组织学生的学习过程,变要我学位我要学,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向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从重“教法”向重“学法”转变,实现教学过程的积极化。要切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除了变革课堂教学方法外,必须在教学考核体系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应按照“遵循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的原则,变传统的形成性考核为发展性考核,变传统的终结性考核为过程性考核,考核应能充分反映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情况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首先要打破单一的书面考试、闭卷考试的方式,采取口试、参与科研、实地调查、读书笔记、小论文、实习报告、课堂讨论、提问等多种多样的考核形式。其次,除主干基础课采取闭卷笔试外,其他课程考试方式可根据课程特点和需要由各主讲教师确定,教师的自有所扩大,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最后,改变期末一次性考试方式,可通过作业、实践、小论文、阶段性测验相结合的方式来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增加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降低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变终结性考试为过程考核,可促使学生重视平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突出职业能力实训

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需要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促进理论系统化,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迫切需要加强实践教学。但是从现实来看,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学实践实习体系不完善,课堂教学很难与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很难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与训练,在实践教学方面,处于“松散和放任”管理的状态,以至于在毕业生中出现了“办公软件盲”这样的可笑例子。职业能力实训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真正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第一,重视校内实训。以实践课程、实验室为依托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组织能力、交往能力等,真正让学生发现自己、培养自己、提高自己。以《政策科学》为例,针对课程中政策制定与分析单元,可以设置校外调研,全程由学生自行组织,深入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以面谈、问卷、网络调研等方式获取资料,进行论证,形成调研报告,最后各小组发言人发表小组意见,并接受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学生在调研活动中真正将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二,重视校外实训。学校应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积极与所在地的各级政府和企业相关部门联系,了解其人才需求和岗位需要,并以此为依据改善实践教学的方法与内容。一方面,通过高校与政府机关的定期交流与沟通方式,增进高校与政府的相互了解,形成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将学校培养人才和政府储备人力相统一,为行政管理专业对口实习提供新的模式。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认识政府工作的机会,熟悉行政管理的过程,切身体会真实的政府活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学生通过与政府工作人员的接触,体会到为人处世的方法,使他们更早地认识社会,有利于毕业后在真正的工作岗位上顺利地实现角色转变;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将实践教学课堂带入当地企业中,利用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特点,在工作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实际培训,让学生真正熟悉现代企业管理流程,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实现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机结合,突出专业的实践性、复合性以及地方性。

篇(3)

    二、从知识灌输向智能传授转变,突出模块化培养

    教育传授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使知识转化为智力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具备职业适应能力,提供就业竞争力。但从目前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上看:政治学类课程和管理学类基本原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分别占有几乎不相上下的比重,所占的比例为60%~70%,明显偏大,反映了目前中国行政管理学在学科基本范畴上的模糊不清。而行政能力和技术方法方面的课程,如行政公文写作、办公自动化、政策分析、公共关系实务等,不足20%,明显偏小。这样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考核大多以学分、学习成绩为标尺,促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书本知识的记忆、理解、判断,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的越全面、越牢靠、越准确,在考试中也就越容易得到高分,这种培养过程压抑了学生对知识的个体化,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无益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智力的开发与技能的培养。伴随着我国的政治制度和体制的日益完善,政府行政活动的日益高效,我国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应适应不断变化的各种情况,创新课程设置模式,兼顾专业培养的“专”以及社会需要的“宽”,使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能够具有更宽的适应性,拓宽专业背景。可以采用专业模式化培养,即在专业基础模块基础上,开发若干二级专业小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就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行政管理学、政治学、管理学原理、行政法学、社会学概论、西方经济学、领导学、管理心理学、公共政策分析、国家公务员制度、公文写作、公共经济学、社会调查与统计等。在专业基础模块之外,根据各个学校人才培养取向不同,设置不同专业小模块,比如工商行政管理模块、社区管理模块、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公共关系模块以及城市管理模块等。突破简单的大一统课程模式,体现出灵活性和特色性,体现“公共管理+企业管理”的复合式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模块化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掌握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备公共部门行政管理和企业行政管理的技能,体现学生“一专多能”的素质特点,适应在政府机关、非政府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文秘、管理以及咨询工作的多重需要。

    三、改革课程教学方法,突出考核的能力导向

    教学方法是实现专业改革目标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综合性、应用型人才,这要求知识传授必须与实践结合。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对于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善于思考、勇于质疑,崇尚理性、尊重知识,同时自学能力较强,对学生的教育如果依然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是无法提高教学水平,更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的。但是大部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中以教师讲授为主,按照教学大纲“上课—考试”,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方面的锻炼和培养,教学更多地注重规范理论的教学而忽视实证分析与探讨,进一步削弱了学生主体分析和解决行政现象与行政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培养过程成为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课堂气氛不活跃,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思考,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的记忆,缺乏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以行政管理领域的教学案例为依托,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分析、调查和总结,根据课程的不同,教学目的的不同,选取不同案例,服务于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换位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进行换位思考,进行角色换位,不仅可以让老师体会学生的需要与诉求,提升教学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扮演行政管理的角色,以全新的角色来审视行政管理活动,理解和掌握其规律,以保障教师与学生都能全身心地融入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获得应用技能。真正的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教师通过正确恰当的方法引导组织学生的学习过程,变要我学位我要学,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向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从重“教法”向重“学法”转变,实现教学过程的积极化。要切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除了变革课堂教学方法外,必须在教学考核体系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应按照“遵循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的原则,变传统的形成性考核为发展性考核,变传统的终结性考核为过程性考核,考核应能充分反映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情况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首先要打破单一的书面考试、闭卷考试的方式,采取口试、参与科研、实地调查、读书笔记、小论文、实习报告、课堂讨论、提问等多种多样的考核形式。其次,除主干基础课采取闭卷笔试外,其他课程考试方式可根据课程特点和需要由各主讲教师确定,教师的自主权有所扩大,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最后,改变期末一次性考试方式,可通过作业、实践、小论文、阶段性测验相结合的方式来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增加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降低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变终结性考试为过程考核,可促使学生重视平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突出职业能力实训

篇(4)

其二,从研究内容来看,学者们的关注点多集中在以下三点。第一,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如吴江提出“构建三大意识、构建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方法”;第二,实践教学的条件,如安翔阐述了完善实践教学的硬件和软件;第三,国外实践教学的借鉴,如贺慧玲专门探讨了法国公共管理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做法。综上,现有的研究侧重于理论探究,缺乏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仍有继续深入的可能,尽管许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已有序开展,但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未能形成合理、有效的体系,未能取得预想的效果。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对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研究,对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行政管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课题组带着问题走访了吉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等高校,并与该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科带头人进行了充分交流。通过与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座谈,了解同学们对实践教学的看法。根据调研,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情况,总结了行政管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缺乏根据

当前高校普遍推行学分制,学生只有积累足够的学分才能具有毕业资格。行政管理专业本身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实践教学更值得重视。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应占多大的比例一直是困扰教学安排的重要问题。以吉林大学为例。吉林大学对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表述为:本专业适应当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良好专业训练和广泛基础知识、具有创新能力、智力技巧和良好思维方式的高素质的理论性人才和实践管理性人才,包括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和具有现代管理思维的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人才。吉林大学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到总学分(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总计)的10.3%,需要指出的是该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仅仅包括大类共同环节(入学教学、军事训练、公益劳动、毕业教育)与专业实践环节(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并没有出现课程训练等环节。南开大学滨海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现代公共精神,具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结构,既掌握现代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掌握现代行政管理和经济社会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电子政务专门技术人才。对比看出:尽管吉林大学与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的培养目标中提到了培养理论性和实践性管理人才,但在具体表述中的确存在差异,这与这两所学校的定位是相一致的。吉林大学定位于研究型大学,而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则定位于高职类应用型大学,两类高校对实践课程设定的学时也明显不同。但关于实践教学在教学安排中究竟应占多少比例,实践教学学时的设定与学生就业及后续的发展有何关联,这两个问题在调研中没有人能给出合理科学的答案与依据。经搜集文献资料,也没有相关研究。

2.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笔者在2009年发表的《普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究》一文中就曾提到,从已经开展的实践教学来看,现有的行政管理教学队伍还不足以满足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需要,因为绝大多数教师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就走向教学岗位的,本身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与能力,这使行政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的推行遭遇瓶颈。至今,这一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课题组调研的其他高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以南开大学滨海学院为例,根据行政管理系电子政务的特色方向,课程内容融合行政管理理论与计算机理论,很少有教师能够把两门学科做到融会贯通,因此在讲课中就容易出现要么过多侧重行政管理理论,要么过多侧重计算机专业的知识,在实践教学中表现为过多依赖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传授数据库建设、网页设计等内容。相比其他高校,吉林大学行政管理实践教学师资则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电子政务理论课程带头人张锐昕教授。张教授最初所从事的专业是计算机专业,后转向行政管理专业,(先后获得计算机软件专业学士学位、行政管理专业办公自动化方向硕士学位和政治学理论专业行政管理(电子政务)方向博士学位)在多年实践中,他已能做到政府管理与计算机知识的良好结合。张教授在担任吉林大学电子政务实验室主任期间,承担了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同时参与了吉林省政务网站的建设与评估工作,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根据我们的调研,在国内行政管理专业领域,像张教授这样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能力的学者并不多,这是导致行政管理专业实践不能有效展开的重要因素。

3.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视不足

通过与学生的座谈,受访的学生认为在同学中普遍存在对实践教学不重视的现象。一方面学生迫切意识到就业的紧迫压力,另一方面却对学校提供的实践机会不屑一顾。通过比较其他高校的课程体系,如表4所示,笔者认为笔者所在学校的行政管理实践课程设置的丰富性已经走在其他高校的前列。除全校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形式与政策教育、毕业设计等课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无论从学时安排还是课程内容安排上,已基本起到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从教师反馈来看,同学们对教师布置的实践任务不能与理论授课的学习任务给予同等对待,此外,由于实践课程难以单独针对个体进行考评,所以实际操作中通过考察小组集体表现由教师给出整体评分,即每个成员都会享受同等分数,这就难免存在小组成员“搭便车”的行为,考评机制的不完善也客观导致了学生的不重视。

三、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路径与思考

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基于系统论的角度考虑。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既需要有软件硬件提供基础与支撑,也需要有学校制度保障。更重要的是,应在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指导下,同时发挥组织授课的主体(教师)与客体(学生)的积极性。

1.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与培养方案

专业教学必须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置需要综合考虑学校的整体定位、专业在学校中的定位以及学科特点。行政管理学是从政治学和管理学的交叉综合中发展起来的,兼具两门学科的特点,但必须明确的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从现实发展来看,行政学的研究需突破行政职能、行政机构、行政制度的研究,更应适应社会需求,重视行政管理的社会管理职能,以此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如新公共管理倡导的构建不断满足顾客需求的政府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对于高校来说亦是如此。行政管理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必须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在实际运行中,课题组所在的行政管理专业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学校定位,已经重新修订了专业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现代公共精神,掌握行政管理领域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新增部分实践课程,如专业访学,提供学生与其他高校学生交流平台以拓展视野,秘书工作实训、应用文撰写实训则更加侧重专业技能培养,兼顾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凸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由于新的培养方案刚刚实行,运行效果还有待于检验,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需要动态匹配,需在持续修订中实现科学合理。

2.多途径提高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素质

优秀的师资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各高校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优秀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师。首先,高校选拔教师应破除唯学历至上的观点。从近些年高校教师招聘条件来看,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已成为最基本的条件,但高学历不代表有较强的授课能力。其次,高校应搭建合理的教师队伍。既要有理论教学型的师资,也应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带领专业实践。一种合理的考虑是,可以聘用具有机关事业单位或企业实践工作经验的管理者担任教师,这样能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引领学生对实践教育的重视,传授具有可操作性的技能。最后,学校应给专业任课教师提供到管理岗位实践的机会,可分批次组织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既可以为教师提供应用所学理论的机会,也可以锻炼教师的实践技能。目前来看,学校团委(学生管理部门)已经提供过此类机会,但由于教师的考核或升迁是由人事部门或组织部门进行,部门之间不能进行有效地沟通,教师挂职锻炼对教师的职称晋升不会带来直接的利益,有教师甚至认为挂职只会耽误写论文搞课题的时间。因此,此项制度的落实需要学校甚至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进行顶层设计,从制度层面进行整体考虑,才能免去教师的后顾之忧。

篇(5)

二、教学团队建设的具体举措

在团队建设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始终坚持以服务教学为主导,以先进的远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训(包含虚拟实训)基地建设等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开展教学研究和建设,全方位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国家开放大学改革与发展需要的、数量充足、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逐步形成以校内专兼职课程责任教师队伍为主,各分校教学点专业负责人组成的教学与科研专业研发队伍;以课程为依托,形成《大连电大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案》;以专业为平台,形成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科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建立团队QQ群等有效沟通方式,营造和谐团队文化氛围,加强系统建设。

(一)搭建行政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平台

本团队结合行政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中央电大专业规则和已有教学资源基础上,通过对其核心课程“公共行政学”“政府经济学”“政治学原理”“社区治理”及“社会调查与研究”等进行设计规划,调整课程内容比例,合理分配授课时间,解决了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以及知识更新与学时有限的矛盾,进而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结构。同时,结合行政管理类专业共同的知识点,进一步构建成一系列的立体结构知识群组,通过把知识群和具体课程结合起来,建立科学实用的核心课程群,从而设计出更符合现代远程教育需要的完整有效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见图1所示。

(二)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行政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为弥补原有课程体系的不足,满足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的社会需求,行政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应改变以往采用单一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提高各门课程理论基础的教学效率前提下,增加实践环节的训练,将教学内容发展为“理论+实践”动态流程一体化的完整教学体系。详见图2所示。与以往课程建设不同,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更注重关联课程之间的联系与衔接,要求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所授课程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前沿性的内容,还要知悉核心课程体系所涉及的相关知识体系,从而准确掌握教学内容,并能很好地区分哪些内容需要重点讲解,哪些内容由其他课程予以深化和拓展,哪些内容需要补充等。基于此,核心课程群建设要求对课程师资队伍以梯队形式进行建设,优化组合,为每门课程搭建一支年龄、专业、学历和学科结构合理搭配的师资梯队,确保全部课程的教学工作能够科学有效进行。为此,教学团队采取以下具体措施:第一,采取教师专兼职配合,专本科互补,年龄段衔接,高中职称搭配的师资队伍。第二,实施“二级负责制”的运作机制,即从专业负责人到课程责任教师二级责任制。其中,专业负责人也是课程群负责人,负责课程之间的协调,而课程责任教师负责本课程内部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以及教学资源的开发、实践环节的建设等具体工作。第三,积极参与国家开放大学的教研活动、师资培训、资源建设、课题研究、视频公开课等重要专业活动。

(三)团队建设的总体要求

1.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通过参加全系统教学研讨会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境界,了解全国远程开放大学科研、教学改革信息,及时获得教学改革经验与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提高科研工作能力和教学质量,培养中青年教师。具体措施包括:支持任课教师参加高校相关专业学会会议,加强同行交流;不定期举办各类教学观摩活动,交流教学经验;组织任课教师参加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师资培训和国家精品课程的经验交流会等。

2.深化教学改革与加大课程建设力度

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作用和各成员的积极性,对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验收等进行深入整合、改革。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侧重案例教学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快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实现课程资源上网,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构建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增加网上资源,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水平和教学水平,为学生学习提供更便捷的条件。

3.加强教学改革和学习交流

利用团队QQ群召开教学改革研讨会,或在网上进行教学讨论,或合作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和教材编写,或探讨考试改革,或进行教学业务培训,或对前段教学工作进行总结讲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十分活跃。通过这些活动,拉近了省校与分校教师的距离,凝聚了系统的教学力量。

4.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兼职教师要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两方面做好教学笔记。第二,兼职老师每学期完成10个学时的听课量并完成听课记录。第三,尽可能从社会各行业具有多年实践管理经验的办公室经理、行政总监、高层管理者中聘请3-5名兼职教师,真正提高实际教学效果,与专职教师形成优势互补。

5.强化实践环节教学改革

从课程教学实施到毕业实践环节操作,再到职业证书培训,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和选择教学内容,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扩大实训课程的数量和比例,进一步落实“双证书”制度,做好课程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训能力。

三、团队建设的经验及反思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054-02

基于创建创新型国家的现实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与此相适应,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在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中展开。由于不同专业的性质特点以及人才素质要求的差异,反映在创新型人才素质的内涵和培养途径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试图从微观角度入手,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界定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并把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的培养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

一、创新型人才的界定及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

对什么是创新型人才,迄今为止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我国教育界多是从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来阐释创新型人才的。一般认为,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可以从知识、能力和人格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 合理性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要求,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知识结构的合理性首先是宽口径、厚基础。宽口径要求学生知识面宽广,厚基础要求学生的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要扎实厚重。此外,知识结构的合理性还体现在知识的完整和有序上,完整性是指组成知识结构的各类知识具有足够的覆盖面,有序性是指组成知识结构的各学科知识之间排列有序,具有互相畅通的信息渠道。作为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行政管理专业多学科的背景决定需要学习的课程更多,内容更广泛。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通常包括通识知识和专业知识两部分。通识知识涵盖自然、社会和人文科学三大领域,文理渗透交叉;专业知识方面,需要具备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需要掌握现代化的政府管理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知识之间的关联和整合,只有这样的知识才能成为创新的材料和基本元素,有助于培养厚实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

(二)创新性的能力结构

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其中创新性思维是核心。由于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差异,创新能力在各个专业领域又有所不同。

由于在校大学生还是以理论学习为主,很难产生出有社会意义的产品,他们的创新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创新性的思维能力。行政管理专业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主要反映在调查研究或社会实践活动中,体现为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观察和认识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撰写出有一定新颖性和创造性的研究报告和论文等。当然,创新型思维也应渗透到上述所有的一般能力要素中,并通过这些实践能力表现出来。

(三)独立性的人格要素

研究表明,创新型人才的共同人格要素主要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独立思考和突破常规的精神、敢于质疑挑战权威的勇气,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力等。而独立性是最重要的特质,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表现。理工类的创新性多表现为勇于探索、动手操作、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文科学生的创新性更多地展现在知识面宽广、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不从众的独立精神。

行政管理专业的创新人格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人格独立,在任何时候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坚持自己信念的力量,有一种兼济天下的担当和责任意识,还有体察、包容的人文精神和一颗正义善良的心,更要具备依法行政的理念、公平与效率的意识和民主与法治观念等。

二、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围绕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培养创新型人才时必须坚持知识、能力、个性三者的协调统一发展。

(一)通过课程优化,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创新型人才需要的是一个复合的融会贯通型的知识体系,并非简单的、跨领域的专业课程的拼凑和叠加。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所需具备的多元化复合知识与技能体系包括行政管理专业本身以及政治、经济、法律、信息技术、文化等领域的内容,彼此间的主次、衔接和权重须根据专业素质要求确定,在此基础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体现在课程设置上,一是通过大量开设通识课程来强化通识教育,让学生广泛涉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领域,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二是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行政管理专业必修课只涉及本专业的主干课程,而课程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和连贯性,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开设大量的专业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需求自主选择,合理配置专业课程与扩展性的选修课程的比例。在这些课程之外,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学科、跨专业修读喜欢的辅修课程、辅修专业和第二学位专业。三是加大实践实验教学的比重,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进行恰当的学时分配,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甚至可以专门开设一门创新学课程,使学生了解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及特点,有意识地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通过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型人才需要的是有活力的知识,也就是“活”的和有用的知识,这种知识不是通过生硬灌输、死记硬背储存在头脑中的,而是通过领会理解和运用获得的,是强调实践效用的知识。一个人所学知识运用得越多,其知识的活力就越强。所以,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把教学和考核的重点放在学生如何获得知识及其运用上。

在课堂教学中,有活力的知识首先是通过自己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真正理解、融会贯通后,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所以教师要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能动建构者,成为学习的主体,启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根据行政管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学科特点,时刻关注行政管理学科的发展前沿,把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及时地融入教学内容中,让知识和原理的讲解紧密联系行政管理的实践;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和原理解释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让学生学到有现实生命力的“活”的知识;改变单一讲授法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由被动地听记转变为主动参与;应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多采用专题讨论、案例分析、研究学习、情境模拟等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考试注重考察学生知识的记忆而不是理解和运用,尤其是标准答案的唯一性非常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标准化答案的束缚下,凡事均按唯一的正确答案思考,思维日益单一,视角日益狭隘,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评价机制,重在考查学生基本理论、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具体的做法是:打破单一的书面考试、闭卷考试的方式,采取口试、研究报告、读书笔记、论文、实习报告、案例讨论等多种多样的考核形式,从多方面、多角度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打破传统的把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法,把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和评价。

(三)通过人性化的管理,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

创新不仅是能力开发,也是一种人格特质的培养。创新人才最重要的人格特质是独立性,独立性的培养需要“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也就是要有一个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独立人格,要转变学生管理的观念,正确认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个人意愿,使管理更有人情味,更加人性化。体现在具体的管理方式上,则以尊重、鼓励和奖励为主,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自尊心,把日常管理活动更多地放在为学生服务而不是设置烦琐的强制性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思想和观点的交流冲撞,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意见和看法,给他们充分的表达自由,对有不同的意见者有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对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学生包容和给予正确引导,对学生的探索和尝试积极鼓励,允许其犯错误,不求全责备,用积极的正面激励激发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塑造独立的人格特质。

参考文献:

[1]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2]聂飞.基于就业导向的行政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探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篇(7)

周蓉不怕被拒一万次,也要飞向蓝天的故事,是一首壮丽的生命之歌。

不能站了,但我要飞起来

1979年1月27日,周蓉出生在湖南省衡阳市的祁东县城。一岁零十天一场的小儿麻痹症,残酷的让她再也站不起来了!

在整个小学阶段,周蓉的成绩一直是班上和整个年级最优秀的,也一直被学校树为全校学生学习的榜样,作文竞赛、数学竞赛、演讲竞赛、黑板报竞赛……周蓉获得了无数个第一名,她对自己飞上蓝天充满了信心。

1991年7月,周蓉小学毕业了,爸爸、妈妈和周蓉都认为,以周蓉的优秀,升入重点中学读初中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直到快开学了,周蓉还没有接到任何一所中学的录取通知书,而按考试成绩,周蓉是她就读的小学毕业班最优秀的,也远远地超过了祁东县最好的中学的录取分数线。没中学录取周蓉,当然还是因为她是个生活方面存在障碍的人,这些学校都把周蓉当成了一个包袱,害怕接收她之后会增加麻烦,多一份责任。爸爸天天跑县教育局和县残疾人联合会,也不能解决问题。最后,爸爸破釜沉舟,直接闯到祁东县二中的校长办公室,和校长摆事实,讲道理,终于说动校长同意对周蓉面试一次。面试时,校长对周蓉的沉着、自信,视野开阔,知识面广,不禁暗暗吃惊,当校长问她将来打算做个什么样的人时,周蓉说:“我要做个像海伦・凯勒一样的伟大作家!”校长高兴地说:“好,有志气!首先我个人表示,欢迎你来我们学校学习!”

可是,事情并没有因为校长满意就变得好办起来。当校长把周蓉入学的事提交到校务会议上讨论时,不论校长介绍周蓉时说得如何优秀,反对的人还是占了大多数,反对派有一个让校长也感到难以回答的理由:“既然其他中学都不愿意接,我们为什么要接呢?!”有的初一班主任更是明确表示,如果把周蓉安排到她的班上,她就坚决不当班主任了!会议一直开到第二天凌晨,许多老师都已经很困了,但还是没有一个结果,这时,校长有点动气地说:“谁能保证自己的一生无病无灾?谁能保证自己子女的一生无病无灾?假如是你自己的子女,你还会这样反对吗?!”这一连串的发问,说得很多老师不好意思起来,一些反对派感动于校长在接收周蓉的问题上没有任何私心和校长处理这件事情时的民主态度,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了,校长抓住这一难得的转机,继续说:“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周蓉是个天分很好而又勤奋努力、很有志气的学生,我们今天给她继续学习的机会,她将来就有可能成为像海伦・凯勒一样的人物,为我们学校争光!”反对派终于变成了少数派,周蓉入读祁东县二中的事总算解决了。

周蓉在祁东县二中上完了初中、高中,她没有辜负校长的期望,在这6年的中学时光里,她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初一时,她参加全国“优秀小法官”论文比赛,被评为“全国优秀小法官”,并获得“全国百名少年儿童勇敢奖”;初二时,她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初三时,获得“首届中国残疾少年儿童成才奖最佳奖”;高中阶段,她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共青团员”、“湖南省三好学生”和“全国三好学生标兵”,并获得“全国英语奥林匹克竞赛”三等奖……

1997年7月参加高考,周蓉获得了568分的好成绩,这个成绩超过了当年湖南省重点大学文科录取分数线48分!怎样填报自己的志愿呢?为了录取的把握更大一些,周蓉第一志愿选择了一所只是二类本科的中医学院。同样的分数,其他人可以上名牌大学,而周蓉只是选填了一所二类本科,一些同学都为周蓉感到惋惜,但上小学和中学的经历,已让周蓉明白争取正常学习机会的艰难,周蓉想:只要这所中医学院愿意录取她,她就感到由衷的满足了。

可是,冷酷的现实并不因周蓉的低调而对她增加一点温情,她的梦想被掌握录取大权的人无情地击碎!不论她的高考成绩是多么优秀,不论她中学阶段获得了多少荣誉,不论她是多么地渴望上大学学中医,也不论爸爸托了多少人,找了多少关系,冷酷的心回绝得都是那样地坚决!整整两个月的时间,爸爸都在长沙跑,找省教育厅,找省残疾人联合会,找省内其他二类本科高校负责招生的人,甚至还辗转找到常务副省长批了条子,但所有这些学校都把大门紧紧地关着,唯恐周蓉的轮椅挤了进去,即使是常务副省长批的条子也发挥不了作用。看着自己的同学一个个高高兴兴地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又一个个走进了大学校园,爸爸却还不断地在衡阳和长沙之间来回奔波,而且希望越来越渺茫,周蓉内心的痛苦和失落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她一次又一次地在日记本上写下:“为什么总是要把我飞翔的翅膀卡住,总是要把我的梦想碾碎?”“上不了大学,我还飞得起来吗?”“上不了大学,我还能飞多高呢?”“上不了大学,我还能成为海伦・凯勒吗?”……

命运终于出现了转机,综合排名总是在全国重点大学前20名的中南大学获知周蓉的情况之后,主持招生工作的副校长陈启元和招生办主任丁桂枝决定录取周蓉,并认为可以让她自选专业。1997年9月26日,中南大学决定补录周蓉的电话打到了周蓉的家里,刚接到这个电话时,一家人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当这个消息被确认无误之后,自周蓉懂事以来,从没有在周蓉面前流过泪的爸爸再也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情绪,热泪不禁夺眶而出,周蓉和妈妈、姐姐更是哭成一团之后,又笑成一团。

1997年10月5日,在中南大学的其他新生入学已一个多月的日子,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周蓉的轮椅欢快地推进了长沙市岳麓山下中南大学阳光灿烂、暖意盎然的校园。

我要帮助更多的人飞向蓝天

在中南大学,周蓉获得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学校的寝室原来都是安排6至8人住一间,但考虑到周蓉的特殊情况,学校专门在一楼为她安排了一个单间,供她和照顾她的外婆居住,而且只按一个单间收费。其他学生寝室,早晨6时至8时,中午12时至下午2时,都不供电,但学校破例给她安了长明灯,保障24小时都供电 ……1999年,周蓉换了新的寝室,为了方便周蓉的轮椅出入,学校又专门为她修了一条斜坡。同学们对周蓉也总是格外照顾,上课时总是让她坐到最前面的一排,经常推着她的轮椅去观看球赛和各类体育竞赛。班上的每个女同学都推过周蓉的轮椅,每个男同学都背过周蓉。有一个学期,班上的计算机课被安排在很远的南校区上,周蓉知道以后,心里不禁一凉:从她的寝室到南校区有5里路远倒还在其次,更让她畏难的是,上课的教室在5楼。可是,到了上课的那天早晨,周蓉寝室的门口突然响起了同班女生的声音:“周蓉,准备好了吗?我们来推你去上课。”到了南校区之后,周蓉又远远地就看到,同班几个高大的男生正站在楼下张望呢!周蓉的轮椅一到,那几个男生就围上来说:“来,我们背你上楼吧!”

在中南大学温暖的怀抱里,周蓉以总是年级第一名的成绩读完四年本科之后,又无可争议地被学校一致通过免试攻读本校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伦理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读硕期间,周蓉同样是最优秀的硕士生,三年的课程,她用两年时间就读完了。提前一年取得硕士学位之后,她渴望工作,她想做大学教师,她喜欢大学校园宁静的环境,她喜欢在知识的大海里畅游,她喜欢和朝气蓬勃的学生们在一起。她也认为大学教师是最适合她的工作,她的口才很好,从小学开始,她就不断在各类演讲竞赛中获奖,大二时,她参加全省大学生演讲比赛,更是获得了一等奖的第一名。中南大学给了她很多、很多,周蓉当然想留校任教,但母校明确地告诉她,只有取得博士学位之后,才有可能留校。可是,周蓉想工作几年之后再读博,或者边工作边读博。她花了大半年时间,联系了一所又一所高校,尽管她联系的每一所高校都对她在学业上的优异表示赞赏,但一考虑到她在生活方面的障碍,就没有哪所高校愿意录用她了。

面对求职的失利,周蓉痛苦、失望,甚至灰心丧气,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消沉,周蓉终于确定攻读博士学位。2004年,周蓉又顺利地考上了母校伦理学专业的博士生,她又重新展开了飞翔的翅膀。

篇(8)

中图分类号:DF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083-02

行政协助行为是现代行政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行政管辖权的重要补充。所谓行政管辖权是指行政主体之间就某一行政事务的首次处置所做的权限划分,这种划分既存在于纵向主体之间,也存在于横向主体之间。对行政机关的管辖权力作出科学合理的划分,有利于适应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确保使行政权力能有效发挥作用;有利于制约行政主体的权力,实现公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有利于明确行政主体的责任,避免出现推诿、扯皮;也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和专业化,行政主体所需要面临问题也愈发复杂多样,有些问题更是是跨地区、跨行业,比如汶川大地震救灾、甲型HINI疫情防控,这些问题依靠单一机关都不可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解决,为了弥补行政管辖权的缺陷,就需要其他行政机关协助解决问题。行政协助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和行政管辖权制度相互配合,一方面为各行政机关的职权划定严格的范围,避免行政权力被滥用,另一方面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避免行政权的僵化失效。

一、行政协助的含义

我国行政法学界对行政协助的概念存在几种不同的观点:(1)行政协调说,从行政管理学的角度出发作出论述,认为是同级行政机关之间或者不相隶属的行政机关之间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完成行政事务的方法,这种概念相当宽泛;(2)公务协助说,也叫公共协助关系,指对于某一事物无管辖权的行政机关给予有管辖权的行政机关的请求,依法运用职权给予协助,但这种理论忽略了有时行政机关请求其他机关协助执行公务并不只是没有管辖权,也可能是出于经济效率的考虑;(3)行政管理说,将行政协助定义为公民主动协助国家行政管理的行为,例如见义勇为,但是公民及其他不具有行政权力的个体的协助行为应划入社会协助范围,行政协助的主体必须是行政主体;(4)同一职权说,这一理论简单认为行政协助是两个以上的行政主体行使同一职权的活动,但行政协助应该是应请求机关要求而作出的,而且两者不是简单的共同行政,而是协助与被协助的关系,被协助的机关是主体;(5)行政职权协助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行政协助是行政权上的协助,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职权过程中,给予本身的条件与公务的协助,其他行政主体配合其实施同一行政行为或者共同行政行为的法律之途,将行政协助的主体界定为行政主体,一方面排除了公民个人及民间组织的协助,厘清了行政协助和社会协助的界限,另一方面将由法律授权获得行政主体地位的社会组织纳入行政协助的主体范围,但是该概念对社会组织的范围没有作出明确规定;(6)执法协助说,该说法从行政执法的角度论述,认为行政协助是经其他机关的请求,任何行政机关都有在其职权范围内请求机关提供协助的义务,但是请求机关和被请求机关是从属关系和被请求的行政机关所协助的是自己的职责的情况下除外,这一理论虽然明确了行政协助机关的关系,但是“任何行政机关”的说法忽略了法定性。

从上述概念我们不难看出,行政协助行为的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作出行政协助行为的主体是平行的行政机关,他们之间不具有隶属关系,上下级单位之间可以通过命令的方式执行职务,而不需要协助。另外,其他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对行政机关的协助不是行政协助,行政协助只发生在行政主体之间。(2)行政协助发生在行政主体在行使某项行政职权的过程中,只是由于一些原因该职权不继续顺利有效地行使,因此需要必要的协助。如果职权尚未行使或已经行使完毕,则没有进行协助的必要。(3)行政协助的过程和内容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即行政机关必须符合请求协助的法定条件,同时被请求机关又不存在法定可以拒绝的理由,这是被请求机关必须给予行政协助,否则将承担法定的责任和后果。由此可以看出,行政协助统统具有义务性。(4)行者协助必须是给予执行公务的需要,而且要控制在必要的范围内,其职权的行使同样受到监督和制约,不得滥用。

二、我国现行行政协助制度面临的困境

我国的法律法规中也有一些关于行政协助的规定,例如《海关法》第12条第2款规定:“海关执行职务受到暴力抗拒时,执行有关任务的公安机关和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应当予以协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44条规定,公安机关应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请求,对拒绝配合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措施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人依法协助强制执行。《中国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程序法(试拟稿)》中也有一些相关规定,但总的来说,这些规定都过于原则和简单。我国的行政协助制度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1.管辖权不明确。虽然行政组织法对行政组织机构的管辖权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我国行政体系在本身组织机构方面就存在众多问题,机构臃肿,人员冗余,因此仍存在严重的权责不明,当管辖权出现交叉时,有利的就争着管,无利的就相互推诿扯皮。

2.缺乏相关立法。如上文所述,我国目前关于行政协助的立法非常笼统,对行政机关可以请求协助的情况,协助机关有权拒绝的情况,执行协助职务发生纠纷的处理,在重大活动和紧急状态中协助方式、权限等方面都缺乏规定,因此可操作性非常弱,难以对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协助行为时有可能发生的权力滥用进行约束。

3.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一些部门和地区,为了维护自身狭隘和短期的利益,拒绝部门和地区间的合作,使一些规模较大的行政行为难以实行,行政效率大为降低。

三、德国行政协助制度立法的概况

我国对行政协助相关的立法内容既少且非常笼统,因此外国的行政程序立法的经验对完善我国的行政协助制度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德国是较早在行政程序法明文对行政协助作出规定的国家,早在1966年《西德行政程序标准草案》中就已经对行政协助作出规定,1976年《联邦行政程序法》也详细规定了行政协助的适用范围、地域管辖、职务协助等内容。《行政程序法》第4条第1款规定:“任何行政机关应其他行政机关的请求都应提供职务协助。”即“行政协助是所有行政机关原则上又应当遵循的处理相互之间关系的基本的行政制度。”同时,在第5条第1款规定,在下列情况下,行政机关尤其可寻求职务协助:(1)由于法定原因,公务不能独立完成;(2)由于事实上的原因,特别是缺少必须的人力和设备而不能完成公务的;(3)不具备而且不能调查获得为完成某一任务所需对某一事实的认识;(4)完成公务所需的书证或其他证据,由被请求机关拥有;(5)仅在支出较被请求机关所需者更高的费用的情况下,才能完成公务。关于行政协助发生的费用负担,第8条规定:“1、请求协助机关不需要向被请求机关支付行政费用。如具体个案的垫款超过50马克,可要求请求协助机关偿还。相互间提供职务协助的,无需偿还垫款。2、被请求机关为实现职务协助所为必须支付的公务,有权得到第三人所欠的费用(行政费用、使用费和垫款)。”这一规定不仅规定了偿还垫款的标准,还规定了因第三人产生的费用问题。如果被请求行政主体认为需要决绝协助时,可以根据第5条第2款:“1、因法定原因,不能提供协助的;2、如果提供协助,会严重损害联邦或州利益的。”以及地5条第3款规定:“1、其他机关较为方便或较小花费即可提供协助;2、被请求机关必须支出极不相称的巨大开支方可提供协助;3、考虑到请求协助机关的只能,被请求机关如提供协助即会严重损及自身职能的。”拒绝协助请求,并且告之请求机关拒绝的原因。同时,其第7条规定:“(1)是否允许职务协助所拟实现的措施,应依照适用被请求协助机关的法律判断,是否允许职务协助本身的实施,应依据适用被请求机关的法律判断。(2)请求协助机关对所涉及措施的合法性负责,被请求机关对职务协助的实施负责。”

四、外国行政协助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行政协助是现代行政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提高行政职能的灵活性、协调性,促进现代行政规模化、系统化,提高行政效率,减少浪费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尽管我国的行政协助制度问题重重,但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能够为我们解决问题,尤其是立法方面的问题提供借鉴、启发思路。

1.充分重视行者协助的相关立法,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中“强调个行政机关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相互配合,成为科层制行政体制下行政法制度对行政机关处理器相互间关系的必然选择。建立行政协助制度可以克服科层制行政体制的弊端,弥补单一行政机关行使其行政职权时的缺陷。”为了使行政协助行为能够合理有效地发挥作用,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在行政程序法中作出统一规定,将分散在各个法律法规中零散的规定集中起来,作出通则性规定,可以避免因条款分散带来的冲突,减少工作量。

2.规定行政机关可以请求协助和拒绝协助的情况。应松年教授领衔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程序法(试拟稿)》中第17条规定,“行政机关之间应当基于行政的整体性,统一性,相互提供协助,共同完成行政管理任务。有下列情形的,行政机关可以请求其他行政机关协助:(1)独自行使职权难以达到行政目的的;(2)有特别紧急或特别危险情况发生的;(3)因人员、设备不足需要协助的;(4)执行公务需要的事实资料不得由行政机关自行调查的;(5)执行公务所必需的文书、资料、信息为其他行政机关所掌握,行政机关自行收集难以获得的;(6)其他可以请求行政协助的情形。”可以说,试拟稿对可以请求协助的规定比较完善,但是忽略了在行政成本更低的情况下可以请求协助的情况,不利于行政效益的最大化。除此之外,也缺乏对拒绝协助情况的规定,这等于是为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大开方便之门,一方面有可能导致请求协助机关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关强迫被请求机关接受不合理的请求,另一方面也给被请求机关任意拒绝合理的协助请求创造了机会。

3.对行协助提出的形式、过程中的法律责任以及解决纠纷的机制作出明确规定。可以采取德国的做法,规定协助请求除紧急情况外,需以书面形式作出,而被请求机关如果拒绝协助,也要以书面形式通知请求机关,并说明理由,为明确法律责任提供方便。对于行政协助行为中的法律责任的划分可以借鉴德国《行政程序法》第5条第5款的规定:“被请求机关认为其本身无协助义务时,应告知请求协助机关其观点。请求机关坚持要求协助时,由其共同的业务监督机关决定之;无此监督机关,则由被请求协助机关的业务监督机关决定。”行政程序法试拟稿第14条第4款规定:“因行政协助发生争议的,由请求机关与协助机关共同上一级机关裁决,无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的,由各该上级机关协商解决。”但对于通过双方上级机关协商不能达成一致时的处理办法未有提及。同时,如果被请求机关拒接请求协助机关合理的协助请求,造成了行政成本提高,效益下降,这种情况下应由哪一方承担责任也应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

4.明文规定行政协助过程中产生的费用负担问题。德国行政程序法“原则上由被请求机关复旦费用,因为被请求机关既然在法定情形出现时提供行政协助是履行行政职责,其经费开支当然已经包含在通过财政预算拨付给被请求机关的行政经费中。”而韩国的规定则有所不同,他们规定请求机关应当向被请求机关支付费用,当二者就费用数额不能达成一致时,由双方共同的上级机关局决定。相较之下,为了鼓励被请求协助的机关积极提供协助,而且考虑到我国目前行政管辖权利的划分尚不完善,机构组织也不尽合理的情况下,采取韩国的做法比较有利。

参考文献:

1.王麟.比较行政协助制度研究[J].法律科学,2005(5)

2.韩冰.行政协助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杨文灿.行政协助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社会科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篇(9)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theory of road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market concentration on the basis of knowledge, and combining with China's road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8 home before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enterprise, analyzes from our country road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market concentration are low.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and presents some Suggestions, aims to improve our country road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market concentration, so as to realize the road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market intensive management.

Keywords: road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market; Market concentrati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F560.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背 景

改革开放的30多年以来,我国道路客运市场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基本上解决了改革开放前运输难的问题。要想实现道路客运市场的长足发展,就应该转变现行的粗放型运输增长方式,采取集约化的增长方式,从而提高道路客运的效益。道路客运市场集中度恰是考察和衡量道路客运市场集约化经营程度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1]。本文通过对我国道路客运市场集中度的实证分析,旨在促进我国道路客运市场实现集约化经营,同时解决由于粗放式发展所带来的运输效益低下等问题。

2 道路运输市场集中度现有理论研究

产业组织理论进入我国以来,市场集中度被广泛用于我国市场结构的研究中。经济学家们经过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普遍认为我国企业规模偏小,市场集中度偏低等。然而,在道路运输领域尚未有人对市场集中度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现有的研究也很分散。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道路运输市场集中度偏低,道路运输企业呈现“多、小、散、弱”的特点,并有大量的数据资料辅以佐证。

道路运输市场分为道路客运市场和货运市场。以前的理论研究大都是一概而论,并没有分别对客运市场集中度和货运市场集中度进行分析,毕竟客运市场与

―――――――――――――――――

作者简介:雷小青(1987-),女,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

江家丰(1987-),女,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

货运市场是有所不同的。本文就主要针对我国的道路客运市场的市场集中度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得到我国应该如何针对客运市场提高市场集中度。

3 关于市场集中度的基本理论

3.1概念

道路客运市场集中度是反映道路旅客运输资源有效聚集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用来衡量道路客运企业的数目和相对规模的差异,是市场实力的重要量化指标[1]。市场集中度是决定道路客运市场结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集中体现了市场的竞争和垄断程度,经常使用的集中度计量指标有:行业集中率(CRn)。

本文中行业集中率指该道路客运行业的市场内前N家最大的道路客运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总和。例如,CR4是指四个最大的客运企业占有该客运市场份额。

3.2道路客运行业集中率的计算

①在已知该行业内的客运企业的运输营业收入、客运量、营运客车数、从业人员数等的情况下:

CRn= (N>n) [2] (公式1)

其中:CRn表示规模最大的前n家客运企业的行业集中度;

Xi 表示第i家客运企业的运输营业收入、客运量、营运客车数等;

n表示客运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前n家客运企业数;

N表示客运产业内的企业总数。

②在已知该行业内各客运企业占市场份额的情况下:

CRn= (公式2)

其中:Si是第i个客运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n是道路客运市场中总的客运企业数。

4实证分析道路客运市场的市场集中度

本文主要从客运市场前8个客运企业2009年所拥有的营运车辆数计算道路客运市场的市场集中度CR8,且2009年全国拥有的营运客车数为180.79万辆。各个道路客运企业所拥有的营运车辆数如下表1所示:

由此表中可以知道各个客运企业的营运客车数量,所以使用公式1进行行业集中率的计算。故根据公式CRn= (N>n),

可求得:CR8==1.5%

产业组织理论将市场结构划分为四种类型,即完全竞争型、不完全竞争型、寡头垄断型和完全垄断型。但这种分类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运输产业市场结构来分析时,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日本著名产业组织专家植草益根据市场集中度CR8值从大到小的顺序,将市场结构分为高寡占型(CR8≥70%)、一般寡占型(40%≤CR8

由于产业组织理论对市场结构的划分应用到具体的运输产业市场结构时缺乏可操作性,因此,由以上计算的我国道路客运市场的行业集中率CR8=1.5%,根据日本专家植草益的理论可知,我国道路客运市场还处于分散竞争(CR8=1.5%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道路客运市场集中度较低,也缺少类似美国灰狗客运公司那样业务覆盖全国跨省市、跨区域的大规模的客运企业,有些企业仅仅是从表面上看规模比较大,但其业务还是局限在一个区域内,因此对整个道路客运市场影响不是很大,也就是我国现在仍然缺少能够影响道路客运市场发展的主导性企业。

5提高道路客运市场集中度的建议

我国道路客运市场要实现粗放式向集约化发展的转变,而道路客运市场集中度恰是考察和衡量道路客运市场集约化经营程度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因此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改进:

(1)制定能够促进大企业充分发展的方针政策,即“抓大放小”或者打破传统的“地区封锁”现象等。目前,我国道路客运市场正处于竞争极数偏多、市场集中度低的现状,当竞争太激烈时,容易造成运输资源的浪费,因此首先应该从政策上扶持一部分大企业,适度的减少竞争程度,形成适度的寡头垄断竞争,从而形成规模经济,有效利用运输资源。

(2)通过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客运企业的运输效益。客运企业不能简单地从扩大车辆数量规模来提高其运输产出,而更应该通过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科学的管理方法等来提高运输产出,即采取集约化的发展方式,这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经营模式。

(3)优化道路客运组织结构。

优化道路客运组织结构,政府应该首先鼓励或引导道路客运经营主体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并促使道路客运企业向网络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方式转变,从而带动整个道路客运企业组织化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使道路客运企业的发展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化方式转变。

参 考 文 献

[1]陈引社.提高道路运输市场集中度的设想[J],长安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2]郭洁.道路运输市场集中度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郗恩崇.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4]陈贻龙,邵振一.运输经济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132-02

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从1999年开始起步,至今已历经10余年。10多年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人才培养、学生就业、课程设置等都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广西地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起步较晚,2005年,广西财经学院财政系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成为目前广西地区唯一的开设此专业的本科院校,开始了广西地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初步探索。六年来,我们对专业建设的讨论和思考一直没有停止过。在专业建设中,课程体系的设置至关重要。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支撑,它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决定着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参加实践的领域,是专业特色的具体体现。

一、当前我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

我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开设在财政系,依托财政学这一优势学科,六年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从无到有,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们在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以及师资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1.人才培养目标。我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目标是为适应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培育与发展、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素养和较好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系统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以及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政策法规与实践动态,具备处理社会保障及相关事务业务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

希望通过四年的学习,学生毕业后能在政府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及其他公共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各级工会组织、各类社会保障基金组织、金融性公司、保险公司从事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及与之相关的经济管理工作,或在教育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2.课程设置。为了达到这一培养目标,我们设置了160学分的课程安排计划,主要由理论课程(132学分)和实践课程(28学分)组成。此外,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成绩优异者可申请创新学分,课外活动包括综合素质教育、社会调查和实践、各种学科竞赛、等级水平考试和科学研究活动等。

(1)理论课程。理论课程主要由公共基础课程(50学分)、专业基础课程(22学分)、专业主干课程(28学分)和专业选修课程(22学分)、公共选修课程(10学分)五大模块组成。

公共基础课程是全校统一的,是依据培养学生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文化品位而设置的,具体有:大学语文、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体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

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教学的基础,这部分课程经济管理类专业都是一样的,主要有政治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经济法、经济应用写作9门课程。

专业主干课程我们设置了10门: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险、劳动经济学、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行政管理学。

专业选修课程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而选择开设的,我校分为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专业限选课学生必须选择,专业任选课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来修读。专业限选课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学、劳动关系学、社会工作概论、证券投资学等。专业任选课包括社区管理概论、公共政策学、社会问题概论、企业年金、劳动心里学等。

公共选修模块是为了拓宽学生知识面,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设置的公共选修课程。课程的设置随意多样,如影视欣赏、计算机应用、艺术欣赏、美学等课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

(2)实践课程。我校的实践课程分为两个模块,模块一:5个学分,全校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包括军事理论与技能、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块二:23个学分,除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外,各专业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开设哪些实践实习课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目前开设的实践课程有:会计综合模拟实习、社会保障业务实习、行政管理业务实习、社会救济业务实习、社保基金投资综合实验、社会调查。

二、我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发展起来的专业,由于其设立的时间比较短,专业人才需求不很明朗,在教学实践中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具体的课程设置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尚未形成独立的学科特色,课程设置无基准。自2005年开设此专业以来,我院一直在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优化,但是由于本专业的建设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和专业特色,所以课程设置没有一个基本的依据,随意性较大,我们往往是借鉴区外其他高校课程设置的经验,看别人增加了什么新课程我们就增加什么新课程,或者是觉得哪门课程有利于学生就业就开哪门课程,造成了每一届学生的课程设置都不完全相同,教师也处于不断的适应新课的过程中。这样缺乏系统性和特色的课程设置,难以使学生在四年学习后形成完整的学科专业知识链。

2.厚基础与宽口径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为了贯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方针,我校课程体系设置的具体做法是,先统一配置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再由教学系部确立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这种做法保证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但其缺陷是各教学系部没有太多的主动权,只能在有限的学分范围内配置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这就造成了厚基础与宽口径的矛盾。为了体现宽口径,我们尽量设置较多的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希望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便于就业。但是由于总的课时有限,宽口径是建立在薄基础之上、通过压缩课程的课时来实现的。

3.课程的先修后续以及各门课程的衔接关系没有理顺好。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要符合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使各门课程之间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我院由于课程建设的不成熟,人才培养方案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课程的选择上面,对于课程的先修后续关系重视不够,给教学工作带来较大的困扰。此外,课程的衔接关系没有做好,各门专业课程之间,专业课与基础课之间,重复的内容过多,如《社会保障理论》与《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社会保险》这三门课程重复内容太多,在授课中给师生都带来困惑。

4.课程设计理论性太强,教育内容的实用性不够。作为一个地方性本科院校,我们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但是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虽然学校也一再强调实践性教学,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的内容、深度、方法还比较欠缺,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但也流于形式,不能够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其次,在理论教学中,原则、原理、概念的东西太多,可操作性的太少,而理论又严重脱离实际,对现实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中所依据和必须遵循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程序反映很少,并且对该专业领域的前沿问题介绍有限,课程设计没能体现出与市场接轨、为社会需求服务的宗旨。

5.毕业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差。劳动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的设计应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贴近市场需求,使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而当前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太乐观,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以理论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课时总量较多,学生学业负担较重,而自主支配的时间很少,难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授课中,教师多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并以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评定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劳动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差。

三、完善我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我们要根据我院财经院校的优势和特色,按照社会需求和岗位的实际需要,认真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建立切实有效的专业课程计划。

1.课程设置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需要和就业需求既是专业发展的动力,也是专业生存的条件。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创设的初期,因为没有经验可以参考,专业建设是依托本系财政学的优势逐步拓展开的,带着明显的学科导向。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经历了几年学科积累的基础上,下一步的发展应该逐步摆脱学科导向,而应该以社会需求,特别是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和课程设置必须适应就业需要。近年来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去向的调查显示,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进入学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这类学生往往需要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二是进入各级政府部门成为政府公务员,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管理或其他管理工作;三是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宽口径的劳动人事业务工作。其中,进入前两类单位的毕业生不多,大多数毕业生是进入企业从事具体的业务工作。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上,应该考虑到这一就业趋势。

2.确定专业发展重点,利用自身优势打造专业特色。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两层意思,内容涉及到众多领域,如果每个方向都开设一两门课程,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培养模式,只能使学生无所适从,专业没有特色。因此,必须根据院校的特色和优势选择一两个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并根据此方向设置相关的课程,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特色。

根据我院的优势和特点,我们认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目前的发展应该突出两个重点:社会保险和员工福利。这两个方向的社会认同度高,社会需求也比较直接。社会保险作为一个特色方向,主要是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与保险专业结合起来,利用财经院校保险专业优势,适应社会保障主体多元化趋势的需要,特别是商业保险成为社会保险的重要补充形式,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又懂商业保险管理的专业人才。员工福利作为一个重要的方向,主要是考虑到毕业生大多进入企业从事微观的行政人事工作,加强这一方向的培训便于学生毕业后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员工福利的筹划和设计、员工社会保险的管理等工作。从长期来看,随着专业建设的逐渐成熟和完善,还应该增设劳动关系方向。随着劳动者权益观念日益突出,劳资矛盾、劳资冲突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需要大量的懂劳动关系,精通劳动关系的人才,来处理劳资冲突问题,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

3.调整课程体系结构,赋予专业课程更多的权重。为构建复合型人才,打造出自身专业特色,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强调基础知识教育,也要重视专业知识理论的传授,更要突出专业特色课程的技能培养。针对当前我校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重基础知识教育、轻专业知识教育的问题,我们应调整课程设置思路,适当减少基础平台课的约束,在当前课程体系模块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改变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应以主干课为轴心,先确立专业主干课,然后根据主干课的前后相关联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确立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是专业存在的基础,是专业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所确定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在全部课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它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看家”本领。专业选修课是主干课的扩展,应按照专业发展方向和专业特色来设计,其主要功能在于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某一领域,较快进入工作角色。

4.构建适应自身定位的课程设置。确定了专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后,就要设置相应的课程来强化特色,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特色”的指导原则来合理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在加强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对原有课程进行整体优化与重组,保留以前课程体系的核心精华部分,新设一些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

1.理论课程。理论课程的设置重点是要做好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首先,在专业基础课设置上,应加大经济学、管理学和公共管理等相关课程的比重,主要包括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投资学、经济法等,以丰富学生的经济管理知识,为其将来在不同部门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专业主干课程是核心部分,这一模块的课程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每门课程要保证3个学分的课时量,当前我们需要对这一模块进行精简,开设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劳动经济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这几门课程就可以了。

其次是专业选修课程,这一部分要体现专业定位和特色。社会保险特色方向可以开设以下课程:保险学原理、保险精算、养老保险实务、医疗保险实务、工伤保险、风险管理等,使毕业生能够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以及保险公司从事与社会保险相关的商业补充保险管理和运营工作。员工福利管理特色方向可以开设以下课程:人力资源管理、员工福利、薪酬管理、企业年金、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心理学等,增强学生以后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职业技能。

2.实践课程。为培养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在课程设置中需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从执行层面了解实务知识,从而更好服务于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领域。我校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环节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强化。(1)建立模拟实验室。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实际业务工作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工作,为此,我们要建立社会保障业务模拟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室中模拟劳动与社会保障业务操作的全过程。首先,要建立社会保险业务模拟实验室,通过引进相关教学软件,模拟和实验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结构和运作模式,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社会保险登记、基数核定、缴费申报、费用征缴及个人账户等业务操作,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岗位实际操作。其次,建立企事业员工福利管理模拟实验室,让学生模拟进行劳动力计划、招聘、工资福利管理、劳动力培训、绩效考评等职位的工作。此外,建立劳动关系模拟实验室,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组织本专业学生进行劳动争议、保险案例裁决,培养他们独立判断的能力,使他们可以正确处理劳动关系争议。(2)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完成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活动提供相应的条件和必要的服务。为此,学校需要加强与企业以及社会保障局等实际工作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不断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构建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集中实践课程,让学生到劳动和社会保障岗位或者相关岗位去见习,使学生能够深入社会、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本文为广西财经学院2011年教改课题一般A类资助项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内容衔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本课题负责人:刘玉娟。课题组成员:高丹、夏艳玲、覃双凌、谭彦红等。本文执笔:刘玉娟。]

参考文献:

1.曹信邦.财经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经济师,2006(4)

2.赵俊康,马培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4)

3.谭彦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考[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10)

4.齐银昌.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N].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9)

5.周爱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09(36)

6.白凤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探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

7.崔寅.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08(8)

篇(11)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大加快。揭开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转变的序曲。同时也对传统高等教育的观念、体制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促进了办学模式和体制的多元化。

由普通高校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引入“民办机制”试办的“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应运而生,而且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12月前全国已有独立学院300余所。加上原来已具有相当规模的民办院校,我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国有公办、国有民办、民有民办等多元化的办学体制。

独立学院的特点是把公办学校在品牌、教学、管理方面的优势和民办院校在资金筹措、机制等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办学形式。为充分利用现有高等教育资源,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但它毕竟是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与创新。缺乏成熟的实践经验。因此,怎样办好独立学院,保证教学质量,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下面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办好独立学院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充分利用高校资源

(一)、借鉴高校管理模式,体现独立学院特点。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独立办学实体。与一般民办高校相比,新体制下的独立学院可充分利用公办高校在教学和管理制度、模式等方面的优势和成熟经验,同时又吸收民办高校在筹集资金、发挥办学积极性、灵活性方面的优势,体现公办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与社会办学资金、机制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双重叠加”,从而能够更好地使民办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大大缩短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为社会提供高质量本科层次大众化高等教育服务,缓解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存在的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矛盾。

(二)、充分利用教学设备、试验等各种资源。

独立学院办学模式比较适合我国穷国办大教育的基本国情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独立学院在创办初期,所有教学条件不可能都一步到位,除了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外,一定要有效地利用依托学校的部分资源。如师资、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各种可利用资源,发挥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克服公办大学机制不活,缺乏效率等一些弊端,避免一般民办高校客观存在的资源配置层次低,缺乏学科积淀的不足。

(三)、有效利用人力资源,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普通公办高校都有一支较好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行政、后勤管理队伍,他们有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但是近几年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一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二是各高校专业教师分布不均衡;三是高校内部管理人员过多等等。而独立学院的灵活性可以取长补短,它在吸收借鉴院校的各种经验,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的同时做好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合理地使用人才资源,以保持高校稳定,形成高级人才资源的节约有效使用。

要树立正确的人才价值观和知人善任的用才观和不拘一格的选才观,按照公开、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努力形成一套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以改变高校以往“要用的人留不住,多余的人出不去”的现象。注重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和合理配置、优化组合,从而建立起一支结构优化、业务精良、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努力形成一套适应独立学院发展的用人机制,提高学院的办学效益。

二、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材编写工作

(一)、加强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点抓起。

1、教师是办好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办好独立学院,首先必须建立一支数量足够,质量过硬的师资队伍。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要以依托院校的教师,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提倡教书育人,特别要充分发挥离退休教师的作用。各公办院校都有一大批离退休教师。这是一种大有潜力可挖的教育资源。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离退休教师有700多名,身体较好的并能走上讲台的有380人左右,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严谨的教学态度,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在目前情况下,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华和余热。对办好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2、选聘一批既有丰富地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拥有这样一批教师是提高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保证培养目标和人才质量的非常重要的措施。要打破只从高校教师中聘任的旧传统,同时也要鼓励本校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掌握实践经验,然后把这些经验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条件时还可提倡建立一支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这应该是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发展的一个方向。

3、做好独立学院教师的交流、调剂工作。人才是国家和社会的财富,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按照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法则,应使他们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得到合理的分配与组织,从而发挥人才的最佳效益。重视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做好独立学院师资选聘、交流、余缺调剂工作是办好独立学院的重要措施之一。有条件时还可建立高校师资队伍(主要是退休教师)的人才市场,通过这人才市场进行调节,也是解决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一条有效途径。

4、重视教材编写工作。在教材编写中,内容除包含学科体系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外,还应照顾独立学院所招学生基础理论相对较弱的特点,要精选内容,突出重点,着眼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重视补充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理论、新知识、新工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才会深受学生的欢迎。

三、严格教学管理认真组织教学培养合格人才

认真组织教学,严格进行教学管理,是保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文化基础差别较大,思想素质不一,学习条件各异,若不进行严格管理,势必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必须抓好以下几方面。(一)、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学籍管理办法》。

根据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制订独立学院《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学籍管理首先必须突出一个“严”字。要求任课教师按学籍管理办法对学生进行考试资格审查,规定每门课程缺课、缺作业超过三分之一,实验报告缺交三分之一以上者,均不准参加期末考试。考试时要加强考场纪律,对考试作弊者成绩除按“零”分计算,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一定的纪律处分。同时要奖罚分明,奖励少数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允许和鼓励其跳级学习。以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为了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向上,加强组织纪律性,树立良好学风,对少数不认真学习,抱着“混文凭”思想的学生,应通过采取留级、重修,毕业资格审查,学分达不到要求者不准参加毕业设计,延长学习时间等予以约束,对个别表现特别差的学生采取退学处理等措施,严格实行淘汰制度。认真制定并执行独立学院本科学生“授予学士学位细则”,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积极进取,避免学好学坏一个样的现象。

(二)、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教师认真负责、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搞好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应强调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教师要组织好教材,精选内容,认真备课,保证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课堂中能真正掌握所学的内容。

(三)、加强实践环节,注重培养能力。

独立学院培养人才的特点是强调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因而应特别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课应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实验内容,并应进行严格的考核。同时要重视实习环节,使学生全面认识并熟悉本专业今后的服务对象,建立感性认识。因此,要根据不同专业安排不同的生产实习内容,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他们的认识,提高他们对今后各种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在毕业设计中,要首先选好题目,选题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工厂的新产品设计、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等项目进行。这种结合生产建设需要,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有助于锻炼学生,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两个能力,又能满足单位及社会的需要。

(四)、成立顾问小组,发挥专家作用。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加强学院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在独立学院成立类似普通高校“督导组”的“顾问小组”,顾问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协助独立学院制定和修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检查,研究独立学院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咨询性建议和意见。顾问小组的成员应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热心于教学和管理的骨干教师担任。他们中的大多数应担任一部分教学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以便于了解情况,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

总之,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高教改革的浪潮中,只有政府支持、政策对路、法律保障,合作单位资金到位以及做好教学管理等工作,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各类合格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