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重修学习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01-27 18:04:2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重修学习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重修学习计划

篇(1)

收稿日期:2006―04―26

作者简介:应永红(1966-),男,汉族,浙江省富阳人,浙江林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多年。

一、学分制与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

所谓学分制是指以学生选课为基础,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来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的是弹性学制。它真正作为一种管理制度于19世纪末首先在欧美一些国家得以实施,它所依据的思想基础,是一种尊重个人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它与学年制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教学内容灵活性。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除必修课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课程安排。 二是实行弹性学制。它只强调学生毕业所需的最低学分,不规定严格的修学年限,学生可以自己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确定修学进程。就如“零存整取”的“学分银行”,当学生修得的学分达到规定的最低要求时即可毕业。既允许学生提前毕业,也可以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三是管理的开放性。学分制淡化了学年制以固定的行政班级为单位的概念,不再有年级、班级之分,代替以组合的教学班甚至是学生个体。学生可以跨年级、专业听课,只要在同一学期选择相同的课程的条件下,学生才可能在同一教室上课。

由此可见,学分制其运行的方式完全符合教育规律及人全面发展规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众所周知,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和部分社会青年。学员之间首先在年龄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年龄小的不足二十岁,大的可到五、六十岁。因而,体现在知识素养、学习能力上存在着差异性。其次,成人学员不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还具有很强的独立自主性,他们往往是带着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来参加学习。由于各人所处的行业不同、工作岗位不同,所以每个人学习的目的性、对知识的需求也不同。再次,成人学员由于还要担负起工作、家庭的责任,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工、学矛盾突出。部分学员由于受学习能力的限制、工学矛盾的影响,最后不得不半途而废,放弃学业,这是成人高等教育尤其是函授教育学生流失率高的主要原因。

正因为成人高等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必然具有开放性,业余性、个别性、自主性等特点。

二、学分制更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的实际

学年制是成人教育传统的管理模式,它便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便于对教学环节的贯彻与落实,具有简便易行的优点,但其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特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强调个性发展是当今世界教育的共同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名的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的宗旨。学分制顺应了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正视了培养对象之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表现了相应的灵活性。

成人高等教育推行学分制,采用弹性学制,更符合成人教育的实际。首先学分制是建立在广泛的选课制基础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需求和特长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自主选择课程、学习时间和进度。成人学员职业、年龄的差异性,反映在智力、需求、兴趣爱好上有较大的差异,大家在学习上一起“同步走”,只会使一些人吃不饱,而使另一些人吃不了。学分制条件下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多选修一些课程,对基础欠佳的学生可以从实际出发,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发展方向。并且知识的更新和充实可以根据他们各自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与选课结合起来。弹性的学分制完全摒弃了学年制固定学习年限的特性,允许学员分阶段完成学业,大大缓解了工学矛盾。

学分制也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提高利用效率。成人教育的招生数存在着不可预见性,大的专业班级可达上百人,小的可能只有十几人,生源分布十分不平衡。按专业、按班上课,结果导致不合理的重复开课,浪费教学资源,并且出现大班教学效果差,小班课堂氛围不好的尴尬情况。学分制打破了专业、年级的界限,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在同一个教室上课,教学班人数在预定的基础上通过选课自由组合而成。

三、成人高等教育实行学分制构想

普通高校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学分制管理在各高校中已取得了相当成熟的经验,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处在高校这个大背景下,它依托普通高校这个母体的教学条件来办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育观念的转变、师资队伍的培养、教学条件建设上都具备实行学分制管理所必需的基础,可以直接拿来为我所用,但在管理方式上不能完全照搬照套。因为成人教育毕竟具有自己的特性,在制定学分制管理方案及实行学分制的有关配套制度时要充分考虑成人教育的特点。

制定学分制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应是既要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和专业方向,又能在学习上有较大的弹性和灵活性。同一科类专业实行按类培养的方式,构建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三大课程平台,每一个课程平台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各课程平台以课程群的形式进行优化组合,开出一定数量的选修课。三大课程平台学分可按40%、25%、35%的比例分配。必修课是各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培养规格,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所必须修读的课程和环节。其学分约占总学分的70%,以保证学生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要求。选修课是各专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及专业方向、知识结构需要为扩大学生知识面而开设的课程。根据选修课的内容性质可分为普及型、专业延伸型、边缘交叉学科型三种类型,其学分约占总学分的30%。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拓宽视野、提高适应能力的需要。

课程学分根据每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授课时数和安排课外自习时间的多少来确定。以函授教育的专科为例,总的学时数在1600―1800之间,可考虑6个授课时数加10个自习时数共16个时数计1学分,实践教学与毕业环节以32学时计1学分,完成全部教学计划大约100学分。在“拓宽专业口径,实行大类培养”的方针下,经过1.5年的大类培养后实施专业分流。在修完最低学分要求的前提下,以基本学制为基础,实行2―6年的弹性学制。

在选课安排上要科学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保证必修课的前提下,合理安排选修课,每一学期都要开出足够数量的高质量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对有严格先后修读关系的课程,应先修完先修课程,才能选修后续课程。要充分考虑相同课程、同专业课程在上课时间上的交叉安排,以保证学生有更大的选择性。使学生不仅可以选修读的课程,还可以选上课时间、任课老师,以满足成人学员个体性的需要。

为了与学分制相适应,建立新的学籍管理制度和收费制度。取消补考、留级、退学制度,实行重修制,重修不分次数,学生自主选择重修时间,保证学籍管理简化易行。对学费的收缴上,最终实行按学分收取学费的办法。

四、成人高等教育实行学分制尚需解决的问题

实行学分制后,给学生增加了选课的自主性,同时也容易受个人兴趣爱好和对专业知识了解局限性的影响,产生

盲目选课的现象,结果导致知识的断层,破坏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有必要建立一支知识面广、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指导教师队伍,以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

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全面推行学分制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应加以解决。首先,成人高等教育实行学分制必须得到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在招生、毕业等环节上改变目前学年制的做法,给学校以更多的自,为成人高校推行学分制创造条件。其次,现行的师资队伍人员结构、课程体系都是在学年制条件下形成的,尚不能充分满足学分制的要求。一些学校难以开出足够数量高质量的选修课程,学生选课余地不大,缺乏学分制的选课基础。为此,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进修提高、引进高素质高水平教师等途径,组建一支符合学分制要求的教师队伍。同样,实行学分制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培养一支既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又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高素质管理队伍,建立以计算机信息管理为主的新的教学管理方法,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总之,不同学校的成人教育在办学条件上存在着差异,在学分制改革这个问题上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本校的实际制订出适合本身特点的学分制实施方案。毋用置疑,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会面临不少困难,但是,我们不能心存疑虑,更不能退缩不前,因为学分制管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篇(2)

云南大学学分制改革紧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培养适应与创新相统一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素质教育观,贯彻“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教学理念,走出了一条以学分制改革为主线的人才培养之路。

一、改革与回顾

自1923年创建以来,云南大学即实行学分制,多年来,学分制实践和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改革开放以后,历经10多年的探索和反复试点,1998年,云南大学出台了《学分制暂行规定》;1999年,又颁布了《关于实施全面学分制的规定(试行)》,《云南大学本科导师制的规定》以及《云南大学学分制选课程序》等配套文件也相继出台,学校同时启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2006年,在总结“十五”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再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学分制的改革与实践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教务管理的载体和平台。

二、经验与特色

形象地说,学分制如同一个教育超市,学生上课像在市场选购商品,学生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潜质自主安排学习。攻读一个或两个学位,提前还是延后毕业,是否跨专业、跨系科选修课程都由学生自主决定,最终实现教育公平。云南大学的学分制,从一开始就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学分制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与平台;(2)学分制背景下的教育管理模式的调整与适应;(3)创新人才培养的突破。

通过多年实践,云南大学的学分制改革取得了成效,积累了经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系。

1、以学分模块为基础――打造学科平台

根据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的原则,云南大学的课程体系设置以“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以提升学生素养,高年级实行有特色的专业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准则,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级平台六个模块的课程,总学分为160学分。课程平台、课程模块、课程体系及学分分配见表1。

通识教育课程(校级平台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两个模块。其中,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体育与技术技能、外语应用提高6类,每个学生一般在第2~6学期,在除外语类外的其他5类中每类选修2-4学分(不得选修主修学科专业课程),第5~6学期每学期各选修一门2学分的外语课,共需要修满22学分:学科基础课程(院级平台课)含一个模块,即院管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程(专业平台课)含3个模块,即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和综合实践。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的具体门数和每门课程的学分,由各学院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自主设定。

新构建的课程体系体现了学科专业的优势,突出了的人才培养的特色。

2、弹性学制――构建没有围墙的大学

学习进度快、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可以提前1年毕业;申请辅修的四年制本科专业学生,可以延期到第5或第6学年毕业;申请辅修的五年制本科专业学生,可以延期到第6或第7学年毕业。凡未申请辅修的学制为四年的学生在四年级下学期和学制为五年的学生在五年级下学期未修满取得毕业资格规定的学分,发给结业证书或肄业证书;结业或肄业的学生离校后,可以回校参加未通过课程的考试,考试成绩合格,取得相应学分,发给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弹性学制的实行,解决了以往学生由于修读学分不够,滞留学校,给学校管理带来诸多难度的缺陷;同时,由于滚动开授课程,并准予学生回校修读未完成的学业,所以既不影响学生的就业,也使学校对本校学生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开放学习系统,打破了学生必须在校学习的传统禁锢。

3、辅修制――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为了扩大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学校鼓励学生自愿申请辅修学程课程、第二专业和第二学位。取得学程课程学分达20学分,发给学程证明:取得辅修专业学分达40学分,发给辅修证书;取得辅修专业学分达70分(包括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学分),在获得第一学士学位证书的基础上,发给第二学士学位证书。

辅修制的实施,目的在于淡化专业界限,扩展专业内涵,培养学生的知识复合层次和覆盖面,通过采用颁发学程证明、辅修证书和第二学士学位证书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主动走出专业、扩展专业,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引导学生走上素质培养的道路。

4、选课制――赋予学生个性发展空间

学分制是选修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选课制是实施学分制的核心内容和关键因素,也是学分制的灵魂和本质所在。结合实际情况,云南大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选课制度。

学生选课共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组织选课阶段,各学院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组织本学院学生进行下一学期的选课,确保学生能选上本专业的课程。在此期间,学生可选本学院各年级开授的所有课程以及公共平台课程,但不能跨学院选课。第二阶段为自由选课阶段,在此期间,除一般本科专业的课程和有特殊要求的课程外,所有课程资源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学生可在有条件上网的任何地方,在教学资源允许的情况下,自由选、退自己的课程。第三阶段为改退选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试听的结果,在可以上网的任何地方,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本学期的课程进行退选和改选,合理调整个人的学习计划。

选课制通过开放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双向选择,培养了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的意识,同时也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5、成绩绩点制――建立学习自律机制

没有绩点制的学分制是不完善的。因为它只是对学生学习的“量”,即学分数,做出了规定,而没有对“质”,即成绩的好坏,建立评价标准。所以学生只要达到60分就能获得学分,学分修够就获得了毕业资格,同时也能取得学位,因而还是“60分万岁”。通过长期试点和总结,云南大学逐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成绩绩点制。学习质量采用学分绩点进行衡量,平均学分绩点可按学期、学年、所修全部课程几种方式进行计算。成绩、等级与绩点的换算关系如表2:

绩点与成绩的对应关系为:绩点的小数位与成绩的个位数相对应,例如,考试成绩为79分,则绩点为2.9;成绩为70分,则绩点为2.0,依此类推。实行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制的课程,其绩点取该等级的中间值,例如,成绩为良,绩点为3.5,成绩为中,绩点为2.5,依此类推。

学分绩点的计算办法是:

一门课的学分绩=绩点×学分数;

学期、学年或总评学习绩点=所学课程学分绩之和÷所学课程学分之和。

课程考试不及格,准予补考一次,补考及格者以60分登记成绩,并记录相应绩点;学生对补考成绩不满意,允许选课重修,重修课程考试合格后以实际成绩登记并记录相应绩点。选修课不及格可补考,也可另选课程重修,凡重修课程,在计算学习绩点时,根据实际修读次数,其学分数纳入计算公式的分母中,目的在督促学生尽量一次学好,否则即便最终取得学分,绩点也将降低,从而影响学位的授予。

与此同时,对毕业资格和学位授予分别作出了相应的要求,即“学生在规定学制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获得相应模块学分,德、智、体合格,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修读辅修专业完成教学计划规定学分的,同时颁发辅修证书”。“取得毕业资格的学生,所修课程平均绩点不低于1.5,经校学位委员会学士学位分委员会审查批准,可以授予学士学位”。

绩点制的实施,对学生学习的质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打破了“60分万岁”的不良学习习惯,使学生树立了良好的自律意识。

6、质量监控――为学分制推进保驾护航

为弥补学分制条件下过程管理的不足,云南大学加强质量监控,先后实施了学分绩点制,建立了学习警示制度和家庭、学校联动制度,加大了对学习不努力、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的管理力度等办法。对学生的他律性给予了触动和加强,严肃了教学计划的执行和教学秩序,确保了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

三、探索与思考

学分制有诸多优越性,这是它长盛不衰的内在原因,但它与所有事物一样,在拥有其积极因素的同时,也会给教学管理带来新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和完善。

1、大众化教育背景下,要加强研究导师制的有效落实

实行学分制,要求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有能力合理安排选课结构,这种能力基于两个前提:(1)要求学生熟悉教学计划,也就是人才培养方案;(2)要求学生对本人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有较深刻的认识。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两方面恰恰是学生最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刚入校的学生,其选课和学习需要有导师的指导。导师制的实质就是要把学分制的因材施教原则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因此只有熟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才能担任学生的导师。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着教师数量和质量的发展难以跟上学生规模的扩张的困境,有能力担任导师的教师非常有限,学分制下的导师制也就难以有效落实。所以,必须进一步研究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实行导师制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措施。

2、选课自由度不足

学分制的选修特征,就是要使学生在柔性化的教学计划指导下,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学习时间、每学期修课门数等。学生既可以适当调整学习的内容、速度和方法,又可以设计与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适当的“选课自由度”。

我们认为,选课自由度应包括“选修课程自由度”、“选任课教师自由度”和“选学习时间自由度”三方面,就当前情况看,三方面均存在不足。

“选修课程自由度”的不足,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公共平台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数量有限,还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二是全校课程总量不足,不少学院或专业开授的课程仅能满足学科或专业教学的需要,而跨专业选修课程或辅修第二专业则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选任课教师自由度”的不足,体现在不少学科或专业,通常一门课程只有一位任课教师,也就不存在实行挂牌教学,学生别无选择。

“选学习时间自由度”的不足,体现在由于受软、硬件资源限制,加之多校区办学,很多课程难以在各学期滚动开授,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时间也就受到了限制。

3、教学质量监控面临新的挑战

篇(3)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5-7968-02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一切教学活动也都是围绕着培养人才的目标来制定的,如何将学校里的人才界定为高素质、高水平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考核措施来检测,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就是考核制度的反映,因此,将所有学生的成绩收集起来进行统一管理就成为教学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成绩管理涉及到整个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任务的安排、学生学习状况的反应,同教务管理部门、任课老师、学生本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做好学生的成绩管理工作,学校的教学秩序、老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氛围才都会有一个优质的提升。

1 成绩管理的主要特点

成绩是在校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直观反映,教务人员如何管理这些成绩,取决于他们对成绩管理特点的理解,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1)管理任务大,情况较为复杂

随着高等教育院校每年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里学生人数也急剧增长,学生成绩的管理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些成绩信息当中除了有学生的正常考试成绩,还有部分学生进行重考、返修后的成绩,甚至正常成绩中还分为主修科目成绩和辅修学习成绩,另外原本人数较多的班级学生中还会存在一些外校交换生或者插班生,他们的成绩同样需要记录。这些复杂化的情况,使得学校对学生的成绩管理工作显得困难重重。

2)涉及范围广,时效要求高

学生的综合评价、优秀竞选、奖学金评定等方面都是以学习成绩作为基本参照的,因此每一次试卷考核结束后,学生们最迫切的就是想知道自己的成绩,这就要求老师在判卷过后及时登记每位学生的成绩

3)与教学活动联系紧密,牵涉面广

成绩管理工作往往应该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环节,直接影响到前期教学活动是否达到理想的期望值,一旦成绩管理工作出了偏差,那么肯定会错误地归咎到前期教学环节没有顺利地得到贯彻。

2 高等院校成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现在有很多高等院校把成绩管理工作看作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内容,但是由于成绩管理本身的复杂性,再加上相应的技术手段有限,高校的成绩管理工作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来自教学计划的不规范,具体表现如下:

1)学生重新选课

高等院校已经逐渐放开了对于学生重新选择专业课的要求,学生转专业之后可以按照新专业的教学计划继续上课,但是随之而来这种行为对成绩管理工作带来麻烦。新专业课程里可能存在学生原专业中已经学过的相似课程,由于新旧两者的课程代码不同,在成绩管理过程中,教务管理部门就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来确认这两门相似课程之间能否进行替换,这种非智能替换手段导致工作量较大、效率不高。

2)学生留级或重修课程

学生的留级或者重修该课程,只能够跟着下一届的教学计划进行,这时可能遇到下一届重新选修的课程有所增减或是相同的课程换了一个新的教学代码,教务部门就要比对两个年纪的课程认定,看看能否进行替换,学生还应该补修哪些课程,由于一个专业课程开设较多,比对起来十分复杂,造成的课程替换工作量极大。

3)老师录入成绩时产生的问题

例如某学生在一次考试之前由于身体不适而选择缓考,而教师在登记过程中没有填写,被错认为是缺考,这样就会对下次的补考安排秩序造成混乱,缓考学生最后被当作是故意缺考,成绩记为零,成绩管理的计算就出现误差。

3 教学管理系统的构建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科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管理系统平台为成绩管理的高效运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技术手段。该系统通过网络远程控制技术,将成绩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统筹布局,形成一个以教务管理者和成绩录入使用者为主导的完整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成绩管理效率。管理者利用这个系统,可以对成绩管理的信息作自动化处理;使用者利用这个系统,可以在一定权限下查询相关的成绩管理信息。通过这个系统,学生成绩的录入、修改、分析、查询都能够轻松实现了。

教学管理系统如下图:

这个系统采用的是Client/Server客户服务器结构和Browser/Server浏览服务器结构相结合的模块化设计,提供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维护性。其中,浏览服务器结构(Browser/Server)针对的是大量教师和学生用户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浏览、查阅、数据输入;而客户服务器结构(Client/Server)面对的是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人员,能够发挥客户服务器结构操作灵活、处理能力速度快、实现复杂业务流程的特点。

4 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

成绩管理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教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在设计成绩管理系统时,一定要遵循相应的原则

1)客观安全原则

成绩作为一项重要参考数据,一方面能反映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是检验老师教学效果的一个可靠标准。因此,成绩管理必须要做到客观、准确、公正、安全,防治恶意分子对成绩结果肆意篡改。

2)可操作性原则

学校的行政部门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计算机技能培训,如果成绩管理系统操作程序过于复杂,就会造成他们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在成绩管理的操作过程中出错。

3)适应性原则

学校在市面上所购买的教学管理系统软件可选择性不强,教学管理的系统设计大多采用普遍性较强的模版,而不同学校的成绩管理模块存在着特殊性,很难只遵循用同一种模版的方法去套用,一些教学管理系统在实际操作中无法适用于所有使用者,用户用起来也非常费力。因此,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到符合该学校的实际情况,尽量结合学校的管理方式去设计各个功能,让学校的每个操作管理人员体会到该软件带给他们的便利。

5 成绩管理系统提供的优势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教学网络系统下的成绩管理已被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所采用,对成绩管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带来了积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进一步规范了成绩管理的基础信息

课程信息、学籍信息、教学计划等基础信息在成绩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前文提到的课程代码信息就是基础信息的一种,正是由于课程代码不一致,学生在参加重修该课程时,会与之前同一门的考试成绩发生冲突,给成绩管理替换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今,利用到教学管理系统的成绩管理,这种困难就非常容易解决了,它可以较为快捷便利地修改不同的课程代码,将学生重修课程的特殊情况直接关联到成绩修改的模块下,重新做出统一规范的管理。

2)录入模式由集中式转为分散式,变得更加合理化

过去的成绩录入模式都是由院校根据管理统计集中进行录入,这样的方式效率极低而且易于出错,现在的教学管理系统的实现了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资源共享,可以把分数管理录入的一部分任务分散给任课老师,这样有利于减轻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成绩录入数据差错减小到最低。

3)利用成绩分析信息,改善教学

成绩管理系统中有一项成绩分析的模块,它可以反映出教学活动中许多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教务管理部门或者任课老师通过参照这些信息来调整更适合于学生的学习计划,例如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试卷难度是否适中、学生掌握知识到达什么程度等方面都可以从成绩分析里窥探出来。

6 结束语

在信息化技术发达的今天,利用先进的教学管理系统来进行更科学化的成绩管理,是每个学校都寄希望达到的。如何正确地运用教学管理系统来为成绩管理活动服务,需要每一位教务工作者在实践过程里慢慢摸索。

参考文献:

[1] 李晓东,崔丽艳,张凤玲.基于B/S结构的考试成绩管理与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5).

篇(4)

提升成人学习效率,以情感管理为

激励,制度管理作改进情感管理是指以情感为动力的管理方式。日本管理大师松下幸之助有一句名言:管理就是管人。成人教育绩效管理突出了成人的主体地位,成人学生生活背景相对复杂,工作、家庭是他们的主要话题,为了提高成教学生的学习效率,切实解决成人学生的工学矛盾,就必须以情感管理为激励,制度管理作改进,创造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制度管理是指成人教育工作严格按照制度执行的管理方式。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管理是成人教育和学习的重要保障,规范合理的管理制度能够使成人学生的学习实现最优化。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成人高等教育规章制度的建设,特别是学风和考风方面的制度建设,并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如:加强成人教育学生的学籍管理,建立健全面授、辅导、课堂考勤制度;制定和完善重修制度;建立督导检查制度和学风建设制度等,并将各项管理制度汇编成册,在成教新生入学时人手一册,并纳入对学生进行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一,同时将考核的成绩记为学分,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通过实施制度管理,绩效考核,使各项管理制度有效地保证成人教育教学的质量。成人教育绩效管理要成功,还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共同努力。[4]如:成教生在课堂上容易“开小差”,精力不集中,教师想要激发成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需要以真诚、友善的态度,以朴实、风趣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和参与,使师生之间形成双向交流、反复沟通情感合力。同时,在成教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如果没有老师监督,学习行为和结果难以实现,这就要以相应制度管理作改进和调节,帮助他们修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进度、制定不同课程的学习日历等,以此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满足成人学习需要,构建宏观管理

篇(5)

(一)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的优点众所周知,上网选课、查资料、在线聊天等等,然而近年来出现的大学生因网瘾导致挂科、休学乃至退学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从图1不难看出,上网过度对学生成绩影响非常大,认为自己上网时间较长的学生中,人均挂科数目超过2门,大大高于其他原因。

图1:人均挂科数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实施,我国高校招生人数猛增――1978年只有40.2万,2008年增加到599万,其中本科就300万。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从1996年开始学生生活补贴逐步减少,学费急剧增加,学生外出兼职、勤工助学甚至有些做生意、创业的越来越普遍。这不仅占用学生大量学习时间,分散了学生精力和注意力,而且还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家庭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是导致学生无法专注学习的深层次原因。大学扩招已经十多年,国家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措施没有及时到位,毕业即面临失业,不完善的就业机制,加上不太好的社会风气,对校园学子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来自农村或困难家庭等缺乏社会背景的弱势群体的大学生们。

二、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

(一)教学基本功差。这是学生反映较多的一方面。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普通话、教学语言、板书、知识储备、驾驭课堂的能力和现代化手段的运用等六个方面。现阶段教师的选拔和岗位聘任主要考察教师的学历、毕业院校、科研经历及成果、数量、获奖情况等,对其教学能力的考察偏定性,缺乏过硬的指标,因而被弱化。很多教师都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是其语言表达能力、授课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有欠缺的不在少数。

(二)缺乏责任心。教师教学责任心主要表现为对所受知识负责、对所教学生负责、对学生未来负责。然而,由于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过分看中科研忽视教学,教师职称的晋升、岗位聘任等能够具体量化考核的主要是科研工作业绩,对教学工作业绩的考核一般都是形式化的定性评价,这就从制度上助长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急功近利行为。

三、课程设置方面的原因

(一)课程安排学期内分布不均。

通过对学生访谈我们了解到“学生一段时间忙死、一段时间闲死,忙的时候疲于应付,闲的时候无所事事”均会导致学生成绩不理想,不利于学生科学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毕业生课程安排,在第七、八学期考研、找工作时如果给他们安排过多的课程,必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找工作效率。

(二)理论与实践课程衔接不当。

现在存在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不好的问题,例如理论课与实践课各自为阵、没有沟通的“两张皮”现象,理论课滞后于实践课现象的发生,对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知识非常不利。

四、管理方面的原因

(一)学风建设。

大学学风是一所大学中治学读书、做人的风气,是―所大学的灵魂和气质,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寝室文化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图2中数据表明,寝室内仅有一人挂科与挂科门数成反比,与此同时挂科达到两人及以上的数量与挂科门数直接成正比。也就是说,寝室学习风气直接与学习成绩挂钩。寝室学风越差,挂科人数越多,单人挂科门数也越多。

图2:寝室挂科人数分布图

(二)辅导员与学生沟通机制不畅。

辅导员是学生和学校之间、学生和授课教师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最重要的联络人,如果联络不畅势必导致学生难以很好的实现与教师、教师与家长等各方面的有效沟通,难以很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

(三)学分清查工作力度不够。

学分清查目的主要是检查学生在一定时间段内所修学分是否达到要求。该工作大多数是在毕业生审查时进行,但当毕业审查才发现学生欠学分过多,为时已晚。据有关数据显示,不能顺利毕业的学生大多数在大一、大二时就陆续开始出现重修现象,到大三时重修达到最多。如果学分清查可以在每个学期初进行,对学生进行提前干预,该现象就会得到极大改善。

(五)基于教学秘书视角的提高全日制本科生学习成绩策略分析

(一)针对课程层面的策略。

1.合理安排课表

教学秘书在编制课表时如何通过安排各门课程的上课时间来提高学生听课效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但教学秘书在编制课表时一定要“用心”,这个“用心”不仅仅包括对教师、教室、上课时间的安排要精确无误,而且在课程时间安排上要科学利用“人体生物钟”编排难度不同的课程:一将重要又比较难学的课程安排在学生注意力相对集中的时间段,上午1-2节(8:00-9:35)或下午7-9节(14:05-16:30);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时段尽量安排比较生动形象、容易引起兴趣的课程。一天如此,一周也如此,编排课表时最好把难度大的课程安排在星期二、三、四,学生大脑功效相对较高的时段来完成,把难度较小的课程安排在星期一、五;二对重要课程最好不安排三节连上,尤其是临近中午或下午吃饭时间绝不安排重要课程;三要充分考虑大四毕业生考研、找工作的高峰期,在这一时间段除必要的必修课外最好不要安排其他课程,以免影响学习效果。

2.合理安排考试

平时考试应该严格控制在结课约两周后安排考试,因为间隔时间太短不利于学生深入系统复习,间隔时间太长一是学生容易忘记学过的内容,二是容易产生心理倦怠现象,反而不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成绩。期末考试一般安排在学期末最后两周,因为这一时间段考试相对集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要遵循先低年级后高年级的原则,高年级的考试一定要避开同一时间段低年级也安排了期末考试的情况;二同一年级、同一专业学生的期末考试不要安排的过于密集,要分散开来进行,留给学生充足的复习时间。

(二)针对教师层面的策略。

1.赢得教师的信任

首先要通过为教师提供优质高效的教学服务来赢得教师的信任,只有彼此信任,教学秘书的其他工作才能顺利开展。第二,如果有可能的话,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与教师们做“工作上的朋友”,因为只有做为朋友,彼此才可以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意愿,才可以更好的沟通,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严格规范教学秩序

有很多人认为只要我们赢得教师的信任就可以提高教学效果,甚至有时会为了与教师建立良好关系而对其教学过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因为只有规范有序的教学秩序才有利于教师教学效果的发挥,如果过程都保证不了,又何谈效果?因此在工作中,一方面教学秘书一定要协调好与教务处(部)、兄弟院系、教室中心的关系,为教师顺利教学提供优质保障,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教师教学秩序,严肃处理学生旷课行为的同时要严肃对待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并认真做好事前的预防工作。如果经过事前预防,仍有教学事故发生,一旦发现问题要严肃处理,因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才能确保教学效果。

(三)针对管理层面的策略。

1.针对教务处(部)、其他兄弟院系策略

首先,教学秘书一定要胜任自己的工作,尽自己最大努力将工作做到最好,得到教务处(部)领导及工作人员的认可,只有得到认可才能获得更多的帮助;第二,要与其他院系教学秘书建立“工作上的朋友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除了日常与其他秘书多沟通外最重要的是需要教学秘书先付出,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一定要为其他院系提供工作上的便利,别人才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为你提供便利,即要“舍得”,先“舍”才能后“得”。

2.针对教学院长策略

教学院长作为一个学院主管教学工作的负责人,大都具有很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他们凭借自己的威望和地位在与教务处(部)领导、其他院系领导接触上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就要求教学秘书一定要学会“借力”,借助教学院长的力量为同学们服务。除了“借力”外,教学秘书也需要对学校下达的与本科教学相关的规章制度非常熟悉,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准确的传达给教学院长,在必要的时候,站在学院的高度充分考虑学生的利益,为教学院长提供切实可行的备选方案,以方便教学院长的决策。

3.针对辅导员策略

篇(6)

一、影响高职成人教育质量的主要问题

(一)套用普通教育模式

高职成人教育办学模式普遍存在套用普通教育模式,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考核方法、教学管理等都同全日制普通教育没有两样,教学评价也是以“普教化”为标准,没有形成独有的特色。

(二)以学历教育为主

高职成人教育同样是以专科学历为主,没有突出岗位培训、继续教育这些特色,没有突出实践性,技能性、行业性这些优势,没有同“双证制”紧密结合起来,培养的学生学历虽然有所提高,但技能无多大长进。

(三)生源趋向低龄化

高职成人教育招生模式基本上是照搬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模式,实行的是统一试卷,忽视地域差异、学校特色、专业特点。这种考试偏重基础知识,轻实践能力,记背题多,灵活题少,考试内容不太适合于成人特点。再加上没有获得学历文凭的成年人,逐年减少,因此,高职成人教育学生呈现低龄化。

(四)教师队伍不稳定

高职院校这几年招生规模也在扩大,普通班教学任务较多,学校在安排教学任务时,一般为先普通教育,后成人教育,专业教师也有把成人教学当成副业的思想,存在着重普通教育,轻成人教育认识误区。因此部分教师的敬业精神不强,影响了成人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教学质量缺少监控

目前,高职成人教育的办学形式大都为业余和函授为主。由于对每一个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缺乏监控,函授教学中因日益突出的“工学”矛盾而出现的“函授不函,面授不授”的问题,业余教学中因监管不能到位而存在的“教无压力,学无动力”的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存在。

(六)成人教育处于边缘化

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很多,高职院校办成人教育,如何办,办多大规模等,一般很难摆上领导班子重要的议事日程,更谈不上去认真规划。学校内部对办成人教育也偏重于强调经济效益,教育资源利用越少越好,成人教育在学校总体工作中处于边缘化。

二、提高高职成人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高职成人教育教学避免“普教化”,要办出成人特色,不断提高成人教育质量,应按照“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前提,编写特色教学大纲和教材是基础,进行教学质量监控是关键,实行体现成人特点的学籍管理制度是保障”形成新的成人教育教学模式。

(一)制定、编写具有成教特色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

编写、制定具有成教特色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要重点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程设置的职业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必须坚持:第一,突出成人性。成教教材编写要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内容贯彻“必需、够用”的原则,便于自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重点。第二,注重实用性。成教教材要联系生产和管理的实际,反映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便于用来指导实践。第三,体现协作性。高职院校编写成教教材要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提倡校际合作,统一规划,安排牵头,逐步完成。

(二)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实行“双证制”

必须把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有机地衔接在一起。以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利用高职职业教育的优势,建立与培养目标和职业资格认证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营造仿真式的实践教学氛围。紧紧围绕“一条主线,三种能力”为目标培养人才,即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线,培养学生职业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使学生成为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

(三)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成教教师队伍

要保证成人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要逐步建立一支熟悉成人教育特点和规律,具有“双师型”结构的教师队伍,还要聘请在生产、管理第一线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师队伍里来,使成人教育教师都能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熟练的实践技能,既能讲授理论课又能教授实践课。这样一支队伍是高职成人教育完成“学历+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积极鼓励高职称教师和“双师型”教师走上教学第一线,高职称教师和“双师型”教师中上课的比例应≥40%。应设立“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奖”,每学年评选一次,对教学质量评价特别优秀的教师予以表彰奖励。

(四)实行体现成人特点的教学管理制度

高职成人教育学习形式除了全日制之外,业余、函授、夜大等学习形式,都具有“成人化”的特色,但“工学矛盾”问题比较突出。如果在成人教学管理中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能较好的解决“工学矛盾”。

1、弹性学制

目前高职院校成人教育沿用传统的学年制管理方式,一次性统考入学;严格限定修学年限,不能随意延长和变更;固定的教学计划,划一的人才培养规格,忽略了学习个体的差异性,造成学生主动学习的错位,背离成人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成人学历教育仅有函授、业余两种学习形式,有的学生因为专业对口选择远离工作单位的高职院校、有的因为家庭困难需要边工作边学习,他们也不可能经常到校参加学习,导致成人教育巩固率低,流失率高。因此,成人教育的办学形式、教学内容、管理制度远远不能适应学习者的需要。

弹性学制相对固定学年制而言,它可以体现在构成学习制度的任何环节、任何过程,所突出的是“灵活性”。在成人教育的教学和学习方法中,以及入学、注册、学业、毕业等管理过程中,可以因时、因地、因人(学习对象)不同,予以一定的灵活性。

制定弹性学制方案应遵循“三个统一”的原则:第一是弹性与质量的统一。弹性学习制度的“弹性”,只是教学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空间等方面的灵活性,绝不意味着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要求上的灵活。教学标准和要求是严格的,达不到标准是不能予以通过于毕业。学习制度的灵活性与教学标准的严格性相结合,才是弹性学制的全部内涵。

第二是弹性与条件的统一。制定弹性学制一定要依据实际办学条件,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制定时需要考虑的条件有: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管理方法和手段能否满足弹性学制修改教学计划的要求,教学内容、方式等能否适应灵活学习的需求;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程度;教学支撑和质量的控制体系;学校自身教学资源状况及校外可利用的资源状况如何;学习对象分布状况等都是制定弹性学制方案的主要依据。

第三是弹性与政策的统一。“弹性”必须服从国家现行的成人教育政策规定。例如:由国家统一组织成人教育的入学考试,关于学籍管理中的电子注册和毕业生电子注册制度,政治、外语、计算机课程必修门数规定,省教育厅规定的统考、抽考规定等。

2、学分制

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实行学分制是一种必然的选择。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具有“在职、业余、远程、分散”的特点,需要一种“灵活、弹性”的学习制度来满足成人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学分制核心是以选课制为基础,用学分计算学习量,并以此作为学业和毕业标准。完全学分制一般毕业不受学习年限的限制,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使学有余力者可提前毕业,使不能按正常修学年限修满学分者也可推迟毕业。至于某个时间学什么、学多少更是由学习者自由支配。因此,高职院校成人教育比全日制等其他教育形式更适合、更便于实行学分制。

实行学分制改革需要采取一些具体措施。第一要做好选课指导工作。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内容,是学籍管理学分制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成人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简化课程门类,减少必修课,增加限选课和任选课。必须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要注意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指导学生选课、选专业,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学生因盲目选课而造成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第二要实行教考分离,确保学分质量。学籍管理应规范各种考试要求,在考核上改变原有的考试模式,实行教考分离。教考分离是保证教学质量和学分质量的有效手段,使教学督查和质量监控更有效。在考试过程中,执行严格的考试纪律,加强考试的监督管理,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第三要设立课程免修和免考制度,建立教育沟通机制。为了给成人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学生如果已掌握了某门课程,通过免修考试,可以申请免修尚未修读的部分专业课程。

高职成人教育可以实行联合学分制,建立和完善广播电视、函授、自学考试及其他成人教育形式之间公用教学资源,相互认可相同专业、相同层次、相同课程的考试成绩。

第四要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和配套的管理方法。学分制的推行,使学籍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如选修和重修、统计学分、提前毕业、推延毕业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管理工作。传统的管理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学分制改革的需求。这就要求开发出一套适合成人教育学分制学籍管理网络系统,对排课、选课、成绩录入、学籍变动和毕业资格审查等进行网络化管理。

(五)实行适合成人特点的现代远程教学方法

远程教学是成人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网络时代,远程教学由现代信息通讯技术所支持,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进行的教育、学习和培训。远程教学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超越时空、地域的限制,较好地协调“工学”矛盾。二是利于学生自主决定学习的进程,控制学习的步调。三是发挥网络教育交互功能的作用,实现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远程教学的课件功能设计应包括:一是演示功能。基于现代网络的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信息为一体,要具备演示、音频、视频功能,体现信息量大、效率高、使用方便、形象直观、操作简单等特点。二是网络功能。学生无论身在何处,随时都能很方便地学习,实现随时随地的点播和浏览。网络课件需解决安全和教学资源建设优化问题。三是交互功能。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的优势,尽可能的模拟课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很方便地在线进行交互,学生学习中碰到问题能实时提问,并立即得到反馈和解答,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四是督学功能。课件的督学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记录学生浏览课件的时数;另一方面是记录学生完成自学的效果和质量。课件的督学功能,能使老师随时跟踪和掌握学生学习进度,学习的效果,以及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学生也能从课件的督学功能中了解自己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调整学习的进度和改善学习的方法。五是教务管理功能。远程教学各环节,需要教务管理员、教师和学生三者通力协作,最终完成函授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远程教学网络课件,就应该有一个能实现管理员、教师和学生三者共同协作的平台。这个平台将课件的教务管理系统的功能分为教务管理员、教师、学生三个部分,他们均在客户端执行一定的功能以共同协作完成教学任务。

(六)建立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体系

篇(7)

2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的几点做法

中国高校之间的个性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和要求,决定了不同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的个性特征,体现了改革实践中的不同创新和闪光之点。这些创新和闪光点,高校可以相互借鉴,但不可能照搬。以下就重庆文理学院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作一归纳、总结。

2.1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长时间以来,教育界就一直存在“专才”与“通才”之争。本文认为,从终身教育角度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宜以“通才”为主,着力提高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但从各种专门职位都有专门分工角度讲,又要求高等教育给受教育者以一定的工商管理专门知识。从当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实际出发,重庆文理学院慎重地选择了培养“职业经理胜任力为目标的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办学理念。为了落实这一理念,从2003年起,重新构建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分一课堂教学计划、二课堂教学计划和第三课堂。一课堂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二课堂以学生参加科技活动、教授小助手、企业经济调查、学科竞赛、创业大赛及学生社团中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等为主;三课堂就是到企业一线去见习、顶岗实习。一课堂由教务处、教学院(系)组织实施,二课堂由部分专业教师和导师组织实施,第三课堂由学工部组织实施,如在创业孵化园创办微型企业,参与企业经营活动,为本地中小企业进行策划与指导。为了强化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使之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提出和实施了工商管理教学,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与地方工商业经济发展实际接轨的原则,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立足地方工商企业现状,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既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为此,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的相关政策的规定,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众多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确保培养质量,使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顺利成为工商管理从业人员,具备工商管理人员从业资格,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另外,通过对社会需求深入地调查研究,把握区域工商企业的发展趋势,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进行不断地调整的指导思想,推出了一个基本原则和两个实施办法。一个基本原则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两个实施办法,其一是按文理工商进行大类培养,其二是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根据上述原则,学院一改过去由教研室单方面制定教学计划的方式。首先,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对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需要,提出了四年制本科教育课内总学时不超过2600学时,并规定各类学科课程所占比例(含选修课):(1)公共基础课组合占30%左右;(2)专业技术基础课组合占30%左右;(3)专业技能课组合占40%左右,设置了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公共任意选修课,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和职业意向在全校跨专业、跨院系选课进行辅修,全面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这一基本框架,大力度改革了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保证了公共基础知识模块和技术基础知识模块的厚度,削减专业课模块的深度,扩大专业知识的广度。此外,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还分两个模块方向:一是涉外企业管理方向;二是中小企业管理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今后的就业意向在某个方面进行深化学习,这对学生深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传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突破,给宽口径、高素质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为复合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成长开渠放水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和技术问题的高度综合性增强,复合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受到广泛的关注。重庆文理学院作为地方性多科性高等院校,如何让复合型、应用型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更好地成长,让部分自身条件好、愿意更大范围拓宽知识面的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自我职业规划设计,已成为学校高层管理者思考的热点。重庆文理学院与全国若干兄弟院校一样,推出主辅修和创意、创业培训制度。主辅修制,主要是为学有余力的在校本科生开凿出的一条通往获取复合型知识的渠道。而创意、创意培训则主要是为有特殊才能和一些特殊偏才学生加以专门培养和指导,帮助他们创业成功。2003年,在学校学规划指导下,正式推出了主辅修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1)凡学习成绩达到优良程度的学生均可申请选修学校已开设的另一个专业作为自己的辅修专业,如管理类可以选择经济类、工程类、文学类等;(2)已开设的任何本科专业,在制定本专业主修教学计划的同时,都必须制定出以本专业为核心的辅修课程的教学计划,即已开设的任何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必须主辅修配套。在实践过程中,又推出了第二专业计划,让对辅修仍不满足的学生再走一步。于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主辅修制度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其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保证自己主修专业学习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另一专业为辅修专业,完成规定教学计划(一般30学分左右)者,由学校发给辅修专业证书;其二,学生在选择辅修专业学习后,因各种原因(如学习压力大等),不能全部完成辅修专业规定课程者,通过的课程学分数作为任选课学分计入本人主修专业教学计划进行学籍管理,未通过的课程不计学分,也不作学籍处理;其三,对完成辅修专业教学计划仍有余力余兴者,可将此专业作为第二专业继续深造(一般60学分左右),全部完成者,由学校颁发第二专业证书,跨学科的可申请第二学士学位。同时,鼓励优秀学生考研。渠道打开后,又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以培养出一大批复合型本科学历人才。据调查,在最近几年,重庆文理学院的毕业生中有相当部分是凭借辅修专业应聘到各类工商企业工作和考取跨专业、学科研究生的,有主修专业毕业证,同时持有辅修专业证的毕业生,在人才招聘市场受到普遍欢迎。重庆文理学院从全国高校就业60强上升为50强就是明证。若干事实已充分证明,主辅修制是本科阶段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良好模式,有必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

2.3重塑教育基本原则——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学的基本原则。长期以来,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模仿大工业批量生产的模式,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一个教学计划年复一年,成批培养“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只能从事专门工作,改换工作被称作专业不对口。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传统模式逐步受到冲击,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学分制,重因材施教基本原则,这是21世纪中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重庆文理学院自2003年学校升本后,已推出学分制教学改革模式,逐步形成以下三大特色:第一,合理实施选课制。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充分尊重学生个人选择和发展需求,在现有条件下:(1)在教学计划中开辟20%左右的学分数由学生自主确定该学什么课程;(2)在有条件的任选或必修课程中,推行学生选择任课教师制度,以满足学生对教师的适应程度;(3)允许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学习进程,或部分改变既定学习进程。由于任选课程包含如下三大类,即跨专业跨院系的课程、学校专门为全校学生组织开设选修课程以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所以在全校上万名学生中,每人的学习计划实际上都不一样,在大基础一致的情况下,学习内容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新格局。第二,改革固定学制,适当将学制延长或提前。本文认为这种办法是贯彻因材施教的有效模式。其基本思路是:以国家规定的四年或五年学制为基础,允许学生提前或延后完成规定学习环节和学分数,并提前或延后毕业,目前大多数学校规定的时间是三到五年。(1)延后、提前还是正常毕业,完全由学生自己把握;(2)学生学习中途遇到客观环境的变化,如家庭发生变故、经济承受能力等,可中断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比如有些学生,因生病等原因而申请暂时中断学习一年或参军,保留学籍和学分;(3)学生在规定学制内尚未完成学业,可申请延长毕业时间继续学习,已学完规定课程,但不符合毕业要求的,给两种选择,申请延长毕业时间,直到完成全部学分,或者持结业证先就业,在规定时间内回校申请补考,合格后换发毕业证书。第三,实行严格而又有一定灵活性的重修、重考制。这一制度含两层意思:(1)学生某门课程不及格,可以进行重修(学校规定必须重修),也可以选择重考(跟下一届学生一起参加该课程的结业考试);(2)学生已经取得学分的课程,成绩不太理想,可以申请重考,刷新自己的课程成绩,低于过去成绩者不刷新。以此激励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某些核心课程的基本内容,也为某些优秀学生,因某门课程的遗憾提供了更正的机会。

2.4实施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教育思想,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去体现,如何去发挥,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又一个热点问题。几年来,学校逐步探索,其特色可归纳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为素质优秀、成绩好的学生开小灶。学校每年招收工商管理专业学生90余人,其中高考入学成绩由低到高相差100分左右,如何让素质优秀、成绩好学生在完成一般学业要求的基础上,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一直是学校重点关注的问题,为素质优秀、成绩好的学生的成长和有一定特长的学生选派优秀教师给予专门指导和教育是大家的共识。(1)每年入学新生就开始实施优异生计划,选拔一定的优异生,选派优秀教师,尤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基础知识的指导,同时提升计算机、外语及人文素质水平;(2)对刚进校的学生,就开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式进行特殊培养,比如为其选派导师,实行导师制,每个学生可深入导师科研基地,与导师一起参加科学实验,当科研小助手等工作,学校在开放性实验、图书资料等方面提供特殊服务,集中提升某些基础课程、人文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要求;(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模拟环境实验、参加全国学科竞赛、创业大赛等,在学生中创建出注重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学风。第二,为特长学生搭建成功的阶梯。大学的教育应体现在“大”字之中,学生在大学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学校应有一种机制,如组建学术团体、兴趣小组,并派专门教师带领、指导、鼓励并承认学生从多渠道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为特殊学生、特长学生创造条件,搭好取得成功的阶梯,比如鼓励部分学生参加全国学科竞赛、创办微型企业等。第三,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条件和创业条件。首先是要建立起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给学生精神上一种良性导向,同时创造多种机会,组织学生社团,让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各得其所。让学生参与创业培训和创办微型企业。重庆文理学院与校外多家企业有紧密联系,建立了教学实践科研基地,如有名的中国电信永川分公司、重庆红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及重庆名豪集团等,校企联手打造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另外,学生创业中心和微型企业的创办,更成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领域。总之,重庆文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创新,成效比较显著,成果比较突出,在由该成果送入社会的人才中,后期效果将更为显著。但是,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世界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任务和特色问题必然会受到更大的关注。

2.5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

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所培养的学生都是在顺利毕业后去找一份安定、收入可观的工作,很少有自己去创业的愿望。各行各业的大发展为更多的创业者提供了诸多创业机会,在我国就业压力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创业将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之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2.6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教育学生多学知识,牢固地掌握知识,这样反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深,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操作能力差。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思维观念和方法(学知识的方法)尤为重要,所以,应加强对学生的观念和方法的培养,这才能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的相互联系,让学生真正理解到什么是管理。管理是一个过程和整体概念。不能将其肢解后进行教学,不然的话,学生就不可能将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也不能理解管理的真正含义,当然,更谈不上做好工作了。

2.7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为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事先落实了培训基地,如中国电信永川分公司、重庆红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及重庆名豪集团等,并就实践培训的指导方针、原则和具体措施进行商谈,签订合同。培训基地指派部门经理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员工亲自带、教学生,在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进行实践技能考核。为加强教学的实效性,落实国家“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学校还专门聘请企业总经理、职业经理人直接担任相关学科的教学工作。由于来自第一线,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好,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工作适应能力强,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2.8加强对学生的人格、道德品质的培养

目前,管理道德问题在现代中国已经发展到十分严峻的程度,最突出的表现是: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行贿受贿。如:短斤少两,江苏某农药厂所标有效成分为25%,实际只有2.5%;掺杂使假,某些小厂将一般矿石粉碎后与沙土混合冒充磷肥,其有效含量只有2.75%,国家规定最低的四级磷肥含磷量不得低于20%;移花接木,用别人的商标;劣质、仿冒事件,云南劣质饲料粉碎机伤人事件、伪造名牌商品事件等。所以,加强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已显得刻不容缓,提高管理者的道德素质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作为高校应重视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人格。

篇(8)

论文关键词:学分制;高职院校;教务管理

学分是指用来统计学生成绩的一种计量单位,学分制就是在这种计量单位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管理制度。如今,我国的高职院校普遍采用这种教育管理模式。而在这种模式的推行下,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于此同时,也给高职院校教务工作带来了新一轮的挑战。

学分制的对学生有着任务量的规定,各专业在基础学分上和必修课程为起点,老师指导为条件,可以再自主的选择选修课程,选择任课老师。然后每一学年完成全部主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再结合期末考试所取得成绩,就可以完满获得相应的学分,直至顺利毕业。现今的高职院校的学分制教务管理工作的发展是一个相对曲折的过程。

一、学分制下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受传统观念影响,学分制实行受限

目前很多的高职院校都是从中专院校升级而成的。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颇深,思想和教育方式守旧,缺乏对现代新生事物的快速接受度,同时不容易理解和转变新思想。学分制的推行,完全颠覆了以往的教育管理模式,对推行学分制的原因、好处以及内涵都只是一知半解,没有进行过完全透彻的分析和理解。对现代信息化教学管理工具的使用也不够熟练,依然按照以前备课、教学的老套模式开展工作,认为一切都是在前人留下的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结果,没有足够的与时俱进观念。在教育重大改革的新形势下,势必得加快观念的转变步伐。教务管理工作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要不断加大宣传力量和培训工作计划,把学分制的思想全面深入贯彻到每一个教务管理工作中。

(二)落后的教学管理水平

教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口碑与名声。教学的手段应跟随国家的相关政策、课本内容以及社会环境发展而改变的,及时找到与时代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教务管理工作开展最大程度上的优化。由于教学内部制度的不规范和管理人员素质的不高,只会使用简单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且效率不高,这直接影响着学分制的运行。比如,学生在选修课程时,虽然也有相关网站和软件支持,但是软件系统的不完善使之不能承受选课中的退选及重选。从而导致了教学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因此,必须不断的提高信息化管理手段,才能完全推行学分制的实施。现代化信息设备的供给不足及设备落后、教室不够而学生人数过多都是造成学生转专业以后引起教学工作混乱的若干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学分制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转换管理方法和手段。如,及时购置硬件、教室的扩建、教室资源的引进,还有强大的学校后台管理系统,可以满足学生的平时考勤查询、成绩的查询以及选修课程的设置。

(三)缺乏学分制制度的构建

高职院校的学分制目前是在发展阶段,正在逐步探索。但是总的来说,也是一个全面性、系统性的整体工作。缺乏学分制制度的构建是从两方面体现出来的:一方面是师资指导的缺乏。虽然说选修课是学生自主选择,喜欢什么课程就选择什么课程,纯粹是兴趣索然,但是,对于刚从高考战线上奋战过来的学生,思想还不成熟,不能够清醒认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结构的水平,并且大多数学生都是刚到一个陌生环境,适应能力更是让他们对未来感到茫然。从而胡乱的选择课程,并不从自身需要和未来的发展目标出发。在这种情况下,教务管理工作就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多从学生的发展方向以及社会需求出发指导学生选课。所以,指导教师是学生可以依靠的力量,定期的与学生开展交流会、心里辅导教育、职业规划以及潜能的开发等等。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以及找到正确人生的方向。另一方面是在学分制制度下没有一个具体的实施办法。虽然各高职院校都有一些围绕着学分制管理制定的规定,但是却没有一个与学分制相统一协调的具体办法,例如学分互认制度以及跨校课程的选修,学生辅修专业的学分管理制度。

二、学分制下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创新

(一)教务管理制度的创新

在学分制下,制度的创新也是机制的再创造。主要包括一下几方面:1、因为学分制下可以自主选修课程,所以学校应尽可能的开设种类齐全的各门课程,给学生多提供一些选择空间。同时也应建立相关的标准及制度,从而解决学生胡乱选课的现象;2、提供教师指导,针对学生关于专业的疑问,回答及提供解决办法,帮助其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专业课程及指定出相应的学习计划。同时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给以指导协助;3、在以学生的个人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再以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政策为依据,根据学生所修学分的情况,只要是学分修满就可领取毕业证书。另外,还可以以学生所修得学分的多少,作为资格认定、推优入党以及评优表彰的参考依据;4、可以实行以考试科目和考察科目相结合的制度。对于专业课可以采取闭卷笔试的方法,相关的了解性课程实行考查课形式的方法,根据学生上课的表现来评定。以及补考、重修制度的实行;5、通过对现代化教务管理系统的采用,把权力具体下方到各系室部门,以及时更新相关的新闻及最新动态,推动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执行。

(二)学生管理制度的创新

传统的学生班级管理制度单纯的以行政班的教学为主。所以导致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思想方面所受的影响程度高低不同,不能做到有效统一的管理。而在学分制下,学生的日常教学管理分为教学班和行政班。因为开放式的教学管理,学生相对比较活跃,性质上从管理转变为服务。学生与老师之间平等的交流沟通,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同时根据学生参加学校、班级的活动的积极情况,推测出其个性特色,建立成数字化档案,及时将情况传达给教师,再以学分制管理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并了解学生对文化课和专业课知识的消化吸收情况,及时弥补不足之处,将文化和专业双向优化。如今发达的科学技术实现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在学分制下,可以在双方网站上实行同步分享资源,做到及时吸百家之长。对于校际学分互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出一套预备计划,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三)后勤管理制度的创新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