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初中语文病句修改大全11篇

时间:2022-10-12 12:00:1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语文病句修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初中语文病句修改

篇(1)

1、词义混淆。因对词义概念理解模糊而选用词不当的语病。如:爱迪生发现了电灯。把“发现”和“发明”两词混淆。

2、词类误用。因分不清词类而造成用词不当的语病。如:今天气候晴朗。把“气候”与“天气”混淆了。

3、成份残缺。句子缺少不应该省略的主要成份。(主、谓、宾),造成句子结构不完整的语病。如在老师的教育下,进步得很快。(缺少主谓)雄伟美丽的*城楼。(少谓语)老师向全班同学提出下课十分钟不做作业。(少宾语)

篇(2)

现行的语文教材体系,淡化了语法知识,只强调了病句的修改,与旧教材体系比较起来真让语文教师无所适从。在这里我们不去探讨教材体系的设置问题,我只是在思索,一个连话都不会说的人,他怎么能在语文学习中去进步、去提高?我们的大语文教学观又怎么能够实现呢?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总是说:“语法是为了让我们会说话,修辞是为了让我们把话说好”,以此来强调语法的重要性。我个人认为,现在学生作文词不达意、错字连篇、漏洞百出的直接根源就是缺失起码的语法知识。然而,在理解文章和写作过程中,又潜移默化的运用到了语法知识。初中语文要不要进行语法教学?作为一线教师我感到非常困惑,在此,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语法教学地位的缺失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 同时,从人教版的课本教学内容的设置看,只是在课本后面有一个“语法修辞知识要点”的附录。语法知识只是在书后的“附录部分”被提及,并没有相关的知识要点和例题巩固。这样的课程要求和课本设置,明确地把语法“踢出”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也导致一线语文教师对语法基本上不讲、不上。

再从初中语文试卷题型的设计来看,语法已经不被列入考试的主要内容,顶多就是仿写句子和病句的修改,而这些并不需要系统的语法知识,花一定的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即可。既然不考,那教师和学生就更不会去上繁琐的语法课。再加上,现在各种理论和研讨会对人文性的提倡,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倡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主体的感悟。从而使初中语法教学彻底陷入了低谷。

二、语法教学缺失的尴尬

但一个非常尴尬的现状就是,语文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并不能回避语法知识。

考试尽管不靠语法,但要考病句的修改,修辞手法的仿写等。这些并不难的知识点在九年级语文总复习课的教学中却成了难点。因为学生一直没有系统的接触过词、短语、句子等语法知识点。面对病句修改上的一些术语往往是不知老师讲的是什么。从基础开始重新讲语法,那是不现实的,但是不讲,让学生凭语感。凭语感,学生是会改但不知错误的原因,误人子弟。

不教语法带来的弊病不仅仅是病句修改,还有很多方面。如:考试中句子的仿写,就涉及到修辞的知识;阅读中句子的赏析,就涉及到修辞的作用;综合性学习中的对联,也离不开语法知识;文言文学习中更离不开语法知识,一个词类活用就会让学生分不清东南西北。

三、语法教学不能淡出

那么,到底要不要教语法?我觉得淡化语法是有道理和应该的,那些过于繁琐的语法知识,过于机械化的语法训练是应该淡化,但淡化并不等于淡出,常用语法知识的学习是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的。

首先可以减少学生的错别字,了解了中国汉字集声音、形象、词义于一体的特性,学生就不会因为形近、音近而写错字了。其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修改病句,学生了解了词性,句子成分以及句子的构成后,就能分析出句子错在哪。三是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掌握了修辞的用法后,阅读中句子的赏析,就能针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加以分析。四能提高学生学习古文、对联等内容的兴趣。

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并不能完全不要语法,需要的是去建构合理的初中语文语法知识体系。

四、构建合理的语法教学体系

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知识梯度和具体的教学需要,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应该掌握的语法知识要点。在专题讲座之前,可以让学生阅读语法知识短文的文本材料,先自己探究、分析。接着教师采用讲解、启发、点拨的形式进行专题讲座。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可以包括这些知识点:形声字、实词、虚词、短语的基本类型、常见的四种句式、常见的单句、复杂的单句、常见的复句。

同时,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倡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活生生的语言中随文强化。

例如:可以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习词性和词类活用。如《童趣》中的“捉虾蟆,鞭数十”中的“鞭”,学了词性知识后,学生就很容易知道它是名词用做动词,做“鞭打”解释。在教学中,我就根据不同的文言句子,适当的引入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学生对实词、虚词的理解。这样既完成了语法教学,也完成了文言文重点字词的落实。

篇(3)

新课标指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法教学应逐渐淡化,且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由于语法教学的不断淡化,导致初中语文教学中出现了很多与语法教学相关的问题。目前,初中生对语法知识的严重缺失,导致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现阶段,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内容逐渐增多,而学生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文言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语法知识,因而语法知识在文言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就是语法教学,因而初中生适量、合理的学习语法知识非常必要。总体来讲,语法教学能提高学生对母语的认知程度,促使其更加热爱母语,以此激发学生正确运用、健康维护母语的积极性;不仅如此,语法教学还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语法技能和知识,进而提高规范使用和准确理解语言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写、听、读以及说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初中语文语法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1、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

虽然初中语文新课标未将语法知识内容归纳在考试范围内,也未对语法教学进行全面否定,且新课标对语法要求进行了规定。由于语言组织结构主要依据语法规律进行,因而学好语法知识非常重要。因此,不考语法知识并非代表着学生不需要学习,按照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有效开展语法教学活动。

2、语法教学有助于文言文教学

虽然汉语语法主要针对现代文,但汉语语法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通常认为,初中语文文言文非常简单,但很多语法现象都被涉及到,例如,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及倒装句等词类与句式的灵活运用等。若想理解文言文中的重要语法现象,首先就要了解相关词句的现代汉语意思,并分析比较其在古代语法和现代语法中的差异,以便更好地将文句翻译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例如,《醉翁亭记》中的“乐其乐”,若学生未掌握动宾短语等相关语法知识,很难理解乐的不同意思,乐其乐属于动宾短语,其中第一个乐具有以……为乐的意思,是动词;第二个乐指乐趣,是名词。所以,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效融入现代语法知识,以便学生在掌握语法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文言文,同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语法教学有助于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在每个学段需要具备的阅读能力均不相同,并对学生提出了正确理解词句意思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大量积累语法知识,以便学生有效、快速理解课文语言难点内容。例如,《春》一文中,分析“花下成百成千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可知,其中闹字具有两层意思,一是作为形容词,意思是热闹,二是作为动词意思是闹腾,若学生不掌握大量的语法知识,无法从这一个字中体会出令人回味无穷的两个意境。因此,学生学好语法知识不仅能准确分析语句结构,还能进一步理解语义,从而有效、正确理解文本,所以说,熟练掌握语法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语法教学有助于作文教学

由于语言运用的基本法规和规律是语法,因而作文作为一种重要的言语产品,必定存在一些语法知识,且其又为言语生产服务。因为语法存在的主要方式是作文,所以有效开展语法教学,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例如,初中生写作的基本要求是文从字顺、具体明确地表达意思,但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存在顺序不合理、生造词语、句子成分残缺或用词不当等错字及病句问题,以致学生无法明确表达文章意思,甚至无法达到文从字顺的基本要求。此外,虽然教师经常训练学生修改病句,但若想让病句达到根本性消除,还需学好语法做铺垫,因为学生熟练掌握组合语言的基本规律,是有效修改病句的基础,也是避免出现病句的重要保障。因此,提高写作水平的前提是正确使用语言。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122-01

初中语文教学要“淡化语法”,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并且早改变着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影响着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多数人往往都很功利,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就要;否则就弃之如敝履,逐渐被“淘汰出局”。

对于教学来说 ,我们同样也是很功利的。考,我们就教;不考,我们就不教。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谁也不愿意去做劳而无功的事。语法淡化了,中考不考了,所以就由“淡化”到“淡而化之”了。那么语法真的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从此成为昨日黄花,如今无人堪摘了吗?

1998年以前,初三毕业班师生还在为弄懂句子成分、单句和复句、多重复句的结构层次等而奋战。1998年以后,忽然间欣闻语法“淡化”了,中考不考了。这对于我们初三毕业班的师生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确实迎合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我们再也不用为主语、谓语,单句、复句等那些一大堆“剪不断理还乱”的劳什子烦心劳神了。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并不就是从此一片朗朗晴空。离开了语法知识,不少问题我们都说不清、道不明,真是“心有千千结”。

一是学生的错别字。比如,“燥、躁、澡”三个字学生混淆乱用的话,我们只让学生死记硬背,效果肯定不佳。如果我们根据汉字集声音、形象、辞义于一体的特性,运用语法中形声字的知识,帮助分析错误的原因,教给学生正确记忆的方法:三个字都是形声字,左形右声,有火是干燥;着急会跺脚;洗澡要用水。学生就会记得清楚、深刻。

二是修改病句。这是中高考必考的题型。常见的辨别病句的方法有:看句子的结构是否完整(是否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成分搭配是否恰当(主谓语搭配、动词和宾语搭配、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语序是否合理(组成句子的词语,排列先后有一定的规律);表达是否前后一致。这些都会用到句子成分、提取句子主干等语法知识。

三是提取句子主要信息、理解句子的含义。作文中如何正确地遣词造句(学生们往往并非不知道该说什么、写什么,而是不能用正确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其中,绝大多数是以语法结构错误为主要特征的语言性错误!这些错误形式严重影响了其语言输出的准确性,甚至造成了令别人无法理解的现象),也要用到相关的语法知识。

四是学习古诗、对联等,讲到对偶时要用到词性知识。由于淡化语法,教学这些内容时,提到有关语法知识,学生都是如坠云里雾中。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懂什么形声字、词性、句子成分、句子主干等。没办法,为了不带着学生陷入语法的“泥潭”而无法自拔,我只好教学生跟着感觉走。如修改病句:先把句子反复地读几遍,然后看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别扭、不顺畅,往往那里就有问题,再锁定目标细心诊断,确定病因,最后根据语言习惯加以改正。老师讲的模模糊糊,学生听的懵懵懂懂。句子短还好说,句子一长,就会让缺乏语法功底的学生,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中一片茫然,不知路在何方。特别重要的是,语文教学很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了解一定的语法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形成一定的语法思维习惯,可以促进语感的形成。语感固然要靠经验,但更缺少不了语法层面的理性认识。

从学生的后续发展来看,高中语文考语法、英语考语法,学生没有相应的语法知识基础,怎么能“万丈高楼平地起呢”?

所以,我觉得初中语文教学,语法不能淡化,更不能 “淡而化之”。当然,也不是说,我们再重新回到过去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精深、烦琐、难偏的语法教学状态中。而是说,对于最基本的语法知识、最起码的语法技能,是不宜“删”,不宜“淡化”的,这不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一切教改都是为了促进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再犯矫枉过正的错误,不要再走物极必反的老路。语法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不可独占鳌头,但也绝对不可完全退出。关于这一点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作为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子,语法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拥有合理的地位。编者的任务是编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材,那么教者的任务就是预设出科学合理的方法,以帮助学生掌握应有的语法知识,以备将来更加准确地运用语法知识,从而提高他们语文学习的质量。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初中三年六本教材中都安排有适量的语法知识,只要我们循序渐进的向学生做一些介绍,并作适当的训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这将对语文其他知识的学有帮助,而现在考卷中的修改错别字、修改病句、提取句子主要信息、理解句子含义、古诗词赏析、仿写对联等考点都会迎刃而解。其潜在的功效也是无法估量的。

参考文献

篇(5)

就目前人们对语文人文性的逐步重视,初中语文语法教学已逐渐呈现出衰退的趋势,语文教学更多的是倡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主体的感悟,更多的是赏析文章主旨和品味文章语言,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由多年前的辉煌跌入到低谷,几乎所有的初中语文课都不再花一定的时间分析一些相关的语法现象。

一.语法的淡化远离

人们对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态度如此大起大落,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初中语文教师本身的思想观念问题。有人搬出历史佐证,他们认为,回顾文学史,从吟诵《诗经》的老百姓到“诗仙”、“诗圣”的李白、杜甫,再近观巨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他们都不曾接受过一天的语法学习,却留下了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文学宝典;再看今天,接受多年语法学习的大学生却连一封书信都写不成功。可见语法学习没什么实用价值。还有人回顾了二十年来的语文教学,尤其在八十年代,语文教学对语法的极端重视致使语文课变成了语法课,结果导致学生因语法的枯燥乏味而对语文课生厌,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最终形成了语文教学质量“慢、费、差”的不良现象。

其次是淡化语法确实迎合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试想,教师不必费神费力讲解、启发、点拨、疏理、释疑,何乐而不为?学生不必动脑、动手、分析、归纳、理解,岂不“皆大欢喜”?没有了“迎难而上”的痛苦,而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洒脱”,这似乎正是初中语文语法教学成为“明日黄花”而鲜有人持异议的根源。

再次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谁也无法回避的――那就是初中语文教材。对于洪宗礼先生主编的这套现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有人欣赏它强烈的时代性和浓郁的人文性,而我却认为这套教材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缺少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的整体性,尚未建构起语文教学的体系,或者说在语法知识体系这一块,未能确立其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教材只是把语法知识安排在附录中出现,这样就给初中语文教师一个错觉――语法知识不重要,不值得为它花费课堂时间,哪还有哪个学校的哪个语文老师会利用课堂上有限的45分钟去讲解词语分类、短语结构、复句类型等语法知识呢?同样的道理,对于文言文中诸如通假现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问题也就不作要求了。

于是语法教学离我们越来越远,甚至是“谈‘法’色变”,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语文课堂的尴尬

初中语文语法的远离给一线初中语文教师造成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给自主学习的初中学生带来的负面效应是难以衡量的,给轻松活跃的初中语文教学产生的尴尬却是屡见不鲜的。由于现在的高考、中考会考一些基础性的知识点,如病句修改、标点符号的运用、语句仿写、压缩、扩展等,而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又必须建立在对汉语语法知识掌握的基础上。例如常见的病句修改中,就要涉及到许多语法知识,如成分残缺,即指句子中缺少必要的成分,它就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句子的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等,否则,学生对这类病句往往束手无策,不知所然,也就谈不上对症下药。

笔者连续多年任教毕业班,几乎每年都遇到这样的尴尬:初三毕业,许多学生不懂形声字,错别字连篇,却不知为什么是“错字”、“别字”;许多学生连词性都辨不清;句子较短还好说,句子一长,许多学生抓不住句子的主干,不能提取句子传递的主要信息,“一叶障目”,感到如坠云雾,不知所云……再者中考复习“病句修改”这个知识点时,问学生这个句子是缺主语还是缺宾语,学生搞不清,甚至连主语、谓语、宾语等最基本的语法常识都不知道,真让我们语文老师痛心。如果说单句知识,学生凭借老师课堂上的讲解,还能略知一二,那么对于复句,学生就更似云中雾里,迷迷糊糊,昏昏沉沉。

现在,几乎所有初中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感慨,谈到语法知识,说到语法现象,课堂一片沉寂,询问是否清楚、明白,学生脑袋直晃动,像个拨浪鼓。笔者曾经搞了个小调查,结果全班50个学生,知道什么叫做主谓句的一个都没有。可想而知,语法教学的缺失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么的尴尬。

三.语法教学的定位

显然,正因为我们淡化,甚至摒弃“语法教学”,才导致今天如此尴尬的境地。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语法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呢?也就是说语法的定位究竟怎样呢?

我们知道,科学的认识论遵循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这一循环往复的规律。语法学习亦如此。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由语法、语音、词汇三要素构成,从某个民族语言形成的那天起,相应的语法规律便在该语言系统中产生并逐渐发展壮大。古人虽然没有系统接受语法学习,但他们从咿呀学语时就已经开始接触并运用语法规律,他们不会将“我要学习”讲成“学习要我”,这便是在不自觉地运用语法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语言表达,只不过这种语法习得是感性的,甚至是不由自主的,是脱口而出的,是水到渠成的。然后在日渐增多的语言现象中,他们从中又认识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些规律在他们头脑中定型后,形成一定的“语言图式”,此后的日常交际和写作中,他们就开始有意识地调用这些符合社会的或文学的规律来规范自己的说话或作文,并在这一过程中日渐丰富自己的言语知识,进一步提高言语能力。其实这种“语言图式”便是后来约定俗成的语法知识。如果头脑中不具备这些最起码的语法知识,不要说从事习作,就连最起码的说话也会语无伦次、颠三倒四的。

至于为什么我们许多学生越来越厌恶语文课,那是因为我们许多老师过多、过细、过繁的文章分析与语法阐述,一句话也就是教学方法运用不够恰当。有的老师完全将语法教学与语言人文性、实践性断然割裂,为讲语法而讲语法,结果是教材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语句被肢解得七零八落。这样语法学到了,反而不会说话的学生比比皆是,犹如邯郸学步,适得其反。另有一些教师为了应付当时的中考,对学生进行语法方面的反复强化训练,也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失却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吸取这些教训,我们就应该充分意识到处理语法教学与教材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在语法教学与教材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抑或基准点,适时调整语法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适当地位。

语法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不可独占鳌头,但也绝对不可完全退出。关于这一点《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作为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子,语法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拥有合理的地位。

四.语法教学的回归

通过回顾历史和实际教学我们发现,语法教学有形或无形贯穿于任何语文教学中,并且起到一种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能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保证语言的准确性。应当说,语法的地位不可削弱,不可撼动。但在最近几年,语法教学地位越来越淡化,直至现在完全彻底退出初中语文教科书,只在附录中有所体现。可是,我们教师在一线教学中,又往往发现教学所遇到的需要语法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我认为现在存在的问题并非是要不要教的话题,而是如何教,教多少。众所周知,英语教材中几乎在每一单元结束,都安排一些“Grammar”,说白了也就是语法知识。我看,这一点值得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组的专家、学者们好好借鉴。

篇(6)

语法是什么?语法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与运用中,人们总结出来的一整套系统的语言结构和运用规律,是人们学习和使用汉语必须遵循的规则。黄伯荣语、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明确指出:“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是语言结构规律的一种。”汉语语法从汉语语言的实践与应用中产生,反过来指导人们更好地运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提高人们的汉语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促进汉语语言自身的发展。照理来讲,学生学习必要的汉语语法知识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根本就无需讨论,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持相反观点的大有人在,似乎持初中语文教学不应该教语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由于不少人对十年语文教学的失败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将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归咎于学习语法,语法成了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根本原因,因此,不少人,甚至一些权威的学者,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语文的基本特点时,对工具性有意贬低,人为地夸大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对语文的工具性作了明确的界定,人文性是语文的另一个基本特点,这两个特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更何况人文性和工具性本身就是辩证统一的,如果没有工具性作为基础,人文性就成了无尸的鬼魂;没有人文性,工具性就成了无魂的野鬼。只有人文性和工具性齐备,才成为血肉丰满摇曳多姿风情万种的人。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我们不应该说哪一个需要,哪一个不需要,缺少了任何一个,其后果都是可以预料的。

二、学好语法知识是语文评价成功的需要

语文学科考试,无论是中考,还是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作文是每一份语文试卷的必考题。作文的分值高,对表达的要求最具体综合而全面。作文是一个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性体现,是一个学生驾驭汉语水平最直接最外在的反映。此外,语文考试还涉及病句修改、仿写句子、对对联等,这些都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汉语语法知识,运用语法知识正确而灵活地完成。

翻开学生的作文本,我们看到因为课标对汉语语法教学的淡化,中考对汉语语法知识考查的弱化,语文教师对汉语语法知识教学的虚化带来的严重后果。例如:学生作文中经常出现一些简单的病句,现摘录如下三个句子:(1)四月的上海是一个百花争妍万紫千红美丽的季节;(2)校长的发言和亲切的面庞还不时回荡在我们的耳边;(3)能否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是一个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从上面三个句子可以看出,如果学生懂得提取句子的主干,就能将第一句浓缩成:上海是季节。显然这样的判断是缺乏常识违背常规的,上海是地方,是城市,不是季节。而第二句中“发言”和“面庞”只有一项能和“回荡”搭配,另一项则不能。具体地说,“发言”可以回荡在耳旁,“面庞”不可以回荡在耳旁,只能浮现在眼前。第三句犯了句子前后意思不对称的毛病,略作修改就可以了。

上述三个病句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学生缺乏基本的汉语语法知识,语文教学中语法教学的缺失。凡此种种,都生动地说明了初中阶段语文学习必须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才能稳健地应对语文学科各种考试。当然,学习语文根本目的不是考试,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但是语文学习不能回避语文考试,没有考试的语文学习是不健全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法知识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三、语法知识学习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做法

篇(7)

我从2011.10.至2011.12.参加了2011年“国培计划——广西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参加工作二十几年了,初次参加国培,我感受颇深,收获也很大。

首先,自从注册成为了玉林市初中语文二班的一名学员后,我第一件事就是下载了 “广西初中语文学员学习计划”,并打印了一份下来,然后按照学习计划里的各项安排,在工作之余,认真地坐在电脑前,开始学习。领略国培的魅力,而且按计划周密完成了学习任务。

其次,参加国培,让我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我参加的是初中语文的培训学习,学习了七个课程:《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与评价》、《初中语文应用文写作与评价》、《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与评价》、《初中古代散文解读与教学策略》、《初中文言文教学与设计》、《初中语文语言知识教学策略》、《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设计》。这些内容,对我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每个课程,里面都有详细的培训安排,还配有视频,清楚明白。学习过程中,我经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这些课程,直接涉及我们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相关热点、难点问题。让人受益匪浅。

1.先说在《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与评价》这个课程里,我感受最深的是里面讲到的作文修改这一块

在学习过程中我还在班级论坛上发了帖,和学员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因为这是我迫切需要了解的内容。从我从事语文教学这些年来有限的经验中我觉得,学生学会了修改作文,或互相修改作文,既可以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我是我们学校现在一个语文课题的负责人,其中《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课题研究中的一个子课题。于是,我除了深入钻研有关修改的知识,和学员一起讨论。还把课程中作文修改的原则等相关知识摘录下来:如在原文上修改的保持原意、语言表现力的文从字顺、内容和结构的调整要注意表达顺序等。并及时把学到的理论有效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上,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也算是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添砖加瓦。关于写作修改,我记得在完成国培作业时我特地提到这一点,并表示从实践中可知,懂得修改的同学,不单写作能力强,语文成绩也会提高。我还就作文修改的评价标准提出了疑问。事后我看到了辅导员的留言,意思是可以从写作的要求出发等。对于这,我是非常感激的。是国培,让我学到了我迫切需要的知识,并帮助我做好课题研究工作。

2.除此之外,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尤其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也是个难题

在学习中,除了初中阶段重点的记叙文,应用文和议论文是个难点。有些农村初中生连写个请假条都错漏百出,确实需要我们老师加强指导。我感受较深的还有课程中的《初中文言文教学设计》,应该说,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文言文可以陶冶情操,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语感和思维,提升精神品格,化文化精华为学生的人格力量。通过这次国培,我认真学习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设计,丰富了文言文课堂指导模式的应用,如朗读感知、疏通文意、理解主旨、鉴定感悟、积累迁移等。经过我认真的学习,在完成相关作业,自己提交一份教学设计与反思的作业时,我精心设计各环节,结果在这一项作业中我得到优秀,取得该项作业满分的成绩。也使我在教学中有了借鉴。国培,真的让我受益良多。

篇(8)

如在文言文方面,学生没有弄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语法特点,就会影响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许多语法知识,如词类活用、成分省略、句子倒装等,它们是读懂文言的必备知识,一定要熟练掌握。如在《曹刿论战》中“公将鼓之”中的“鼓”,学生学习了词性知识之后,就很容易知道它是名词用作了动词,“击鼓” 的意思;再如《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本来是“马鞭”这里就是名词用做作动词,作“鞭打”讲。虽然这些语法知识在中考的试题中没有直接地点明,即不会直接问:“这句是什么句式?”“这是哪种词类活用现象?”等等,但这些语法知识在考题中却是隐性出现的。

在仿写题上,有的要求运用何种修辞手法来仿写;有的却没有直接点明,只是说按照例句来仿写,这就需要考生对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 比如: 中考试题中的仿写句子,“在生活的困境中,牵挂是温暖的春风,抚慰受伤的心灵;在人生的旅途中,牵挂是,在家庭中,牵挂是美丽的玫瑰,创造幸福的人生。“仔细看这道题目,除了要写出比喻句之外,横线上必须要先后写出一个偏正短语和动宾短语,否则就是结构不一致。没有按照题目的要求来做,必然会失分。

篇(9)

对于教学来说 我们同样也是很功利的。考,我们就教;不考,我们就不教。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谁也不愿去做劳而无功的事。语法淡化了,中考不考了,所以就由"淡化"到"淡而化之"了。那么语法真的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从此成为昨日黄花,如今无人堪摘了吗?

以前,初三毕业班师生还在为弄懂句子成分、单句和复句、多重复句的结构层次等而奋战。现在中考不考了。这对于初三毕业班的师生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确实迎合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我们再也不用为主语、谓语,单句、复句等那些一大堆"剪不断理还乱"的劳什子烦心劳神了。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并不就是从此一片朗朗晴空。离开了语法知识,不少问题我们都说不清、道不明,真是"心有千千结"。

一是学生的错别字。比如,"燥、躁、澡"三个字学生混淆乱用的话,我们只让学生死记硬背,效果肯定不佳。如果我们根据汉字集声音、形象、辞义于一体的特性,运用语法中形声字的知识,帮助分析错误的原因,教给学生正确记忆的方法:三个字都是形声字,左形右声,有火是干燥;着急会跺脚;洗澡要用水。学生就会记得清楚、深刻。

二是修改病句。这是中高考必考的题型。常见的辨别病句的方法有:看句子的结构是否完整(是否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成分搭配是否恰当(主谓语搭配、动词和宾语搭配、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语序是否合理(组成句子的词语,排列先后有一定的规律);表达是否前后一致。这些都会用到句子成分、提取句子主干等语法知识。

三是提取句子主要信息、理解句子的含义。作文中如何正确地遣词造句(学生们往往并非不知道该说什么、写什么,而是不能用正确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其中,绝大多数是以语法结构错误为主要特征的语言性错误!这些错误形式严重影响了其语言输出的准确性,甚至造成了令别人无法理解的现象),也要用到相关的语法知识。

篇(10)

二是试卷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试卷中涵盖了注音、病句修改、成语使用、语序排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理解、根据拼音写汉字、名句默写等知识点,总的分值有34分,占试卷总分值的22‰这部分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积累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彰显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

三是试卷更加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从整张试卷来看,第二部分阅读理解部分分值为56分,而属于表达类的题目(含作文)有6大条,11小条,分值为91分(其中作文60分)。典型题目有:[第13题]请你向同学介绍“小石潭”和“右溪”的相似之处。[第17题]的第1小题:向外宾简要介绍“雕漆嵌玉”或“点螺”漆器制作过程;第2小题,简要描述屏风上将要雕刻的画面。[第18题]用简短的文字概述“我”被一对老人的哪些事情感动了?[第21题]假如你生活在这个小区,请写一段文字,说说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这些题目要求学生或介绍,或概括,或描述,或记叙,既考查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理解能力,又检验学生的表达水平。学生可能普遍感觉试题不难,因为答题有把手,但教师则认为题目深入浅出,答题要想获得满分,那也不容易。

由此看来,教语文立足“工具”,落点“语言”;学语文让“理解”和“表达”成为提高语文能力的重点,将是初中语文教学努力改进的方向。

一、用语文的眼光看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

生活是个大课堂,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真正明白“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学生不仅只在课堂上学习语文,将语文学习仅仅局限在对语文课本内容的掌握与知识点的传授上,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发现、感受语文,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教师更要注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植入生活,如试卷中“积累运用”的第6、8题两篇现代文阅读理解,都是要求学生用语文的眼光去审视生活,理解生活。作文“忍不住――”更是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出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和真切情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要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用真文字来抒发真性情,学生就会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仍然要强化语文的“工具性”,要让学生会阅读,会写作,会理解,会运用。没有“工具性”作为语文学习的前提,一味提倡“人文性”势必会冲淡语文的“语文味”。试卷中的好多题目即是这样,既有对知识性内容和语文基本技能的考查,更有能让学生展示超知识的智慧性内容的表达。

因此,今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重要的知识点,针对专项的基础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系统训练,比如病句修改,可以先讲授常见病句的识别和修改方法,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后进行实际练习,发现问题后再进行针对幽均训练,这样学生经过了“授之以渔”的训练后,加上适度题量的练习,就能熟能生巧,有效提高语文积累运用的能力。

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培养学生一定的理解能力,这就是叶圣陶提到的“灵敏的感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感”。这种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对于涉世未深的初中学生而言一定要来自于大量的广泛的阅读,以及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的适度点拨。

提倡多阅读,培养语感,提升理解力,加强“表达”训练,将是教与学双方义不容辞的任务。首先引导学生立足课本,注重领会课内精美文章、名篇名章的品读与赏析的方法;同时又要放限课外,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学会在比较阅读中找到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能力迁移的着眼点,注重课内向课外的有效延伸,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建议起步阶段只让学生读,不强求一定要做题目,关键在于培养兴趣,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觉”后,再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做题。教师千万不能用做大量的阅读理解题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过程,这样反而会让学生望“题”生畏,把学生的阅读兴趣扼杀掉。

篇(11)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和现代教育技术在各科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远程教育辅助教学逐渐以直观生动的特点和强大的交互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表现单一的缺陷。把课堂教学优化到最佳程度。同时也使广大的初中语文教师通过自学更新教育观念、构建教学新理念,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利用远程教育至关重要。下面就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谈几点认识。

一、远程教育对语文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将远程教育置入语文教学,从教学媒体的角度来看,它确实是一种非常重要和高效的现代教学手段。不言而喻,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对语文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确实可以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又将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如:学校的硬件设备问题、教学使用过程中的技术和课题问题、如何有效使用的问题等。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只有从教育的源头搞起,给远程教育提供一个展示的空间,才能真正发挥远程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二、远程教育是提高语文技术能力的关键

上面谈到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对语文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要有选择的使用、有目的的使用、有效果的使用、有针对性的使用,这就牵扯到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问题。

教育技术能力不等同于教学基本功,即运用现代远程优质资源的能力。运用得当,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运用不当,流于形式,还起反作用,这又得谈论到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问题。在实践运用之中,教育技术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如:下载的课件,在播放时有时顺畅,有时你点击它它不动,有时你一点它又不停止。顺畅尚好,不顺畅就影响了教学,不如不用。所以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是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关键。

三、远程教育在语文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一)营造氛围,激趣导入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诱发课文的导入,即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图文展示,再现文本

主要指视频资源的应用,有助于师生感悟理解文本内容,而空口说教是不能给学生留下文本情景内容的深刻影响。比如《化石吟》中色彩斑斓而形态各异的化石,只有亲眼见到化石标本才能形成认知与印象,因此利用视频资源让学生看一些化石的幻灯片,会使学生对课文有深刻的认识。

(三)声情并茂,激发灵感

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的目的是接受美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音乐为我们开辟了新领域,它使课文能摒弃一切繁文缛节,直抵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四)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提高学习效率:远程教育资源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变难为易。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远程教育,能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远程教学资源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中小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感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打好基础。而在传统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目标是通过“预习、讲解、默读、朗读、查字典、小组讨论和总结、做习题”等环节实现的,这就把学生的视野仍然禁锢在课本这个唯一呈现的固定不变的材料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多媒体计算机可以充分利用远程资源中拥有形、声、色多元素相融合的大量的教学信息,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赏析,这样既能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又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受到更广泛的信息资源。

五、远程教育资源能够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过去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是教师在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本上修改,再眉批侧批尾批,仅仅局限在一个教师与一个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教师的负担很重,而且效率低。现在,在网络教室里,可以把任何一位学生的作文都展现在大荧屏上,通过网络的交互、监看、广播、发送、远程命令等功能,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构成了一个多维互动的交际空间。根据改正错别字、修改病句、选材组材等作文修改的要求,使学生之间的相互批改与教师的批改结合起来,在批改过程中,还可以就其中的问题一起探讨、研究,通过师生之间激情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形成了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启发式、讨论式、小组合作式等教学形式的灵活采用,都将有利于教学空间的开放。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学生主动参与点评,提高了他们写作和修改习作的积极性。

面对新的教育形式,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更高的起点,更新的局面。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引入课堂,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是我们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服务师生的具体表现,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浓墨重彩。只要我们立足于学校和师生的实际,对远程教育资源不断地接收选择、运用创新,我们将在轻松的氛围里,寓教于乐,使远程教育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健.《远程教育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实践与思考》,《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