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美术作品鉴赏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社会在进步,新课程的要求也在不断改革,而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应该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情景当中,对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对提高他们在美术鉴赏方面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文化情境中进行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作品的作者当时所在的具体环境,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美术作品的鉴赏,是最好的鉴赏方法。因此,老师在平时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时候,在向学生教授美术鉴赏方法、技巧的同时,还应该要注意对文化情境的创设,达到不断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以及他们的人文素养。
1 美术鉴赏与人文精神
美术鉴赏作为当代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更高层次认识人性的真、善、美。如果说其他课程锻炼的是学生的理性思维,那么美术鉴赏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进行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人们发现和感受到所处社会和大自然的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美,教会学生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世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老师进行美术鉴赏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带领学生,让他们学习到如何去欣赏那些古今中外的非常优秀的作品,通过接触那些不同的艺术手法,再清楚地了解到各个艺术流派特色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之下所产生的不同的美术作品所特有的美感,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使之建立起良好的审美观。
2 在美术鉴赏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美术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历史文化的集成和发展的方式,他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之外,还能够起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的作用。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人类的情感和思想的传递的过程当中,美术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所以说不断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不单单是为了教会学生如何去机械地鉴赏一件美术作品,简单地知道美术作品的好坏之处,并不是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除了这一方面,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到美术作品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在辨别作品优劣的同时,深刻地体会到作品当中所蕴含的美,以及作品中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
3 为美术作品创建真实的环境背景
众所周知,任何艺术都离不开实际生活,而艺术对人们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一件美术作品,它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一件孤立的东西,一件好的美术作品是离不开社会日常生活的,所以,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同时,还应该学习美术作品所带来的特有的历史文化。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不断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美术作品的时代性,体会到作者深刻的创作情感等。另外,在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还应该能够对其美术作品和自身、大自然以及所处社会的微妙的关系,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以及艺术。
我国存在好多的民间资源,比如说具有独特当地风情的建筑、工艺等,这些都是美术作品鉴赏教学最好的课堂。所以说,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地利用这些本土的资源,使得学生的美术鉴赏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老师的引领近距离地体会我国民间艺术的独特之处,对美术作品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要达到以上的效果,还需要学生自己的配合,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老师之前布置的问题,进行分组调查,比如说民间的木偶戏。在木偶戏的场地、造型、服饰以及表演人员的唱腔等方面,写生都可以带着老师的问题去亲身体验。一张大桌子就是木偶戏的舞台,在很远的地方人们就能够听到木偶戏表演的鼓乐和演唱,一个表演人员可以同时做到唱、做、念、打以及奏乐。通过对木偶戏表演的一系列的过程,学生更能够体会到木偶戏的历史背景,并且对那一阶段的历史文化有了深刻地了解。
学生在平时的仔细走访与观察中就会发现,木偶戏作为我国民间的极具价值的艺术瑰宝,但是它的观众一般都是那些中老年人,对年轻人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且在它的表演方式、形式没有任何变换,十分单一,几千年流传下来木偶戏一直保持着原来的面貌,没有经过任何的改革与创新,这些与当今社会的多样化都是格格不入的,所以木偶戏的传承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通过这些经历,学生就可以充分地挖掘出他们的爱国、爱祖国历史文化的热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自身的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
4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媒体
艺术与艺术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是可以相互借鉴,彼此渗透的。黑格尔曾经说过,音乐和绘画之间是存在亲切家族关系的,因为他们在人们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当代的艺术教学活动,在对材料的处理上面,绘画就可以打破界限进入音乐的范围之内。所以在进行美术鉴赏的时候,老师可以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很有用的。例如,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罗中立的著名作品《父亲》的时候,在画面上呈现的父亲的脸是古铜色的,老父亲脸上的沟壑以及汗珠,老父亲裂开的双唇和微微露出来的牙齿等,这些描绘统统都是作者对老父亲敬爱之情的体现。同时,绘画的背景是在一片金黄色,金黄色代表着太阳,也是希望和丰收的象征。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借助于音乐歌曲《老父亲》,优美细腻的画面,再加上演唱者饱含情感的演唱,就把父亲的伟大表达得淋漓尽致。老师还可以再加上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影视片段,适当地对当时的气氛加以渲染,这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很大帮助。
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有了音乐和动人画面的渲染,对学生而言,都是最直接的听觉以及视觉的冲击,这就会让学生觉得更直观,并且由画面中的老父亲联想到自己的父亲。在学生观看、聆听、联想的一系列情感的变化过程当中,学生就能够真正体会到这幅作品命名的真正含义,并意识到具体生动的多媒体设备对美术作品的表现作用。
5 结束语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匮乏,美术作品的鉴赏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的选择,在美术作品鉴赏的过程中,人们不但可以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还能填补自己越来越匮乏的精神世界。另外,要学好美术鉴赏,一定要有历史文化情景的保证,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情景中加深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悟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公共艺术选修课主要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初步了解与我们日常生活具有紧密联系几种主要的艺术表现形态,例如音乐、美术、书法等,对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进行学习和欣赏,把握不同艺术类型的特点和审美要求,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目的。所以教育学论文,目前全国高校普遍都开设了公共艺术选修课,把开展艺术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正逐步被全社会认可和接受。
但是,我们同时看到,目前高校中开设的选修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认真探索。例如,相关教材缺乏,教学难易程度很难把握;教学手段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监控体系不完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等核心期刊。尤其是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除了面临上述问题之外,还存在着教材缺乏针对性、艺术教学中的地域性内容不突出等问题。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育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阵地。要想解决目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学论文,我们认为,可以从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角度入手,积极探索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有效途径。
我们认为,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环节来进行改革:
1.努力改变专业课课堂教学中以传授知识和技巧训练为中心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由愉悦的状态下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修养。
选修课与专业课的教学目的不同,选修课主要是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的,是通识教育,不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训练,主要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部分非专业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者发展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等。在现阶段,很多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普遍使用的是艺术史论方面的教材教育学论文,这就造成了过于专业化而忽视了非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影响到选修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认为,公共艺术选修课应当以欣赏具体的中外经典艺术作品为主要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调动学生学习和了解艺术作品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深入领会艺术作品内在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思想,获得美的享受和感悟,提高审美修养。
2.广泛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包括声像资料和影视艺术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活动,必须要兼顾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要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核心期刊。在这一过程中,仅凭老师枯燥的讲解显然无法实现上述目的教育学论文,这就需要借助声像资料等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对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进行全面而精准的展示和解读,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发展规律的理解。例如,在中国绘画作品鉴赏中,采用幻灯片的形式进行讲解,可以极大拉近学生与美术作品的距离,提高学生对于绘画作品的兴趣。
3.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活动。目前,国摘要举措。可以采取与本地政府文化部门、博物馆、展览馆、文化艺术院(团)、风景名胜区等机构共建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实行多样化的开放式的实地教学,采取实地参观、考察、研究、赏析等方式,加强本地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活动,丰富和扩大学生的视野。
4.通过撰写论文、课堂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保证教学效果,应重视对艺术作品欣赏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学论文,注重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活力,要尝试借助布置平时作业或者安排课堂讨论等形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在论文写作和集体讨论过程中,不追求标准答案,通过学生自己在课后收集相关资料,经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5.注重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加强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专业技能等之间的联系核心期刊。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艺术作品,尤其是从自身所学专业的角度来理解艺术和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作为跨专业选修课,上课的学生都分别来自不同的专业,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把选修课知识与日常生活经验,尤其是专业技能结合起来教育学论文,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艺术和艺术作品,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经济学院专业的同学可以从经济的角度对于清代中期“扬州画派”进行解读,进而进一步明确政治环境和经济条件与艺术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
所以,公共艺术选修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地方性高校开设的相关课程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必须从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角度入手,积极探索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有效途径,努力提升广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鉴赏水平,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原.高校美术教育现状与改革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9,(04):46-47.
[2]吴金铭.美术鉴赏教学之我见[J].教育探索,2007(8):72-73.
[3]韦静涛.论高校美术鉴赏课创新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20):132-133.
从人类发展最早的活动上来讲,审美活动是属于全民的。早在洪荒时代就有了“首饰”,古人类将每一颗彩色的石珠手工打磨并对穿打孔,用细绳索串联挂在手臂、脚踝、颈项上。这一行为已经与最初的将猎物利齿打孔串联佩戴以彰显“勇敢”有了本质的区别。当古人类对石珠的形状、大小有了取舍甚至对颜色有了涂绘装扮、搭配选择之后,这件挂饰已经与彰显“勇敢”的功利性质渐行渐远,直至完全成为一种“审美”的需求。人类在长期的造物活动中,同时也创造了艺术,创造了美。类似于“首饰”的例子颇多,如原本只是“蔽体御寒”作用的衣服在材质及颜色、款式上的发展;原本只是储物作用的陶器在造型、色彩、图案上的发展等。这些资料都可以从民俗社会学中找到,足以证明审美活动是一种全民的活动。正如美术教育家丰子恺讲过的“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故艺术非专科,乃人所本能;艺术无专家,人人皆生而知也。”社会的大发展不断给文化艺术冠上的高贵的光环使得其与大众日常生活愈加脱节。与文化艺术的接触在今天成为研究、成为鉴赏、成为具备高层次文化素养的人群才有资格讨论的素材,普通市民阶层则选择了自动疏远的态度。德国古典文学美学家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在其著作《美育书简》中也提到,人最初的天性是完整和谐的,是具有完美人格的。而工业社会的大发展促就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人性的矛盾。社会大工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分工的需求间接引导了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出现,但却误导了当代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容。这不仅使社会和个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也使得原本完善的人格出现了严重的缺口。席勒在当时便极力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弥补人性发展的这种遗憾。
审美活动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与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相辅相成的两个内容,文明是文化的升华体。考察人类各个国家、社会的发展,其文明都是全民普遍文化的积累,是文化沉淀的继承和创新。
原始未经涂绘或上釉彩的素陶与釉陶、彩绘釉陶是大不一样的。一般性的因为某种需要而创造物品与在这个物品实用性基础上进行加工美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需求层次,如果人民群众普遍认为任何物品的装饰美化都与自己无关,那是专业人才的分内之事,甚至发展到对美化内容不予理会,那么群众的整体层次就会降低,由普遍群众文化组成的社会文明程度也将降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全面的素质教育是完善人生的重要基础,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当前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审美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陷入现在高校的专业分科而罔顾“审美教育”,这不仅是对人类文化沉淀的漠视,也是个人完善人格养成的障碍,更会造成全民文化素质的降低、衰退以及社会发展阶段文明的低迷。
人的思维主要有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形式,任何事物的成功创造都不是其中单一思维形式的最终成果。进行文化艺术活动主要侧重于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熟练运用只有通过广泛的审美活动才能完成。期间,著名的教育家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这里的美育范畴就包括美术、文学、音乐、舞蹈等一切能够引起人们进行审美思维、审美活动的“术”。“美术”是美育内容的一个部分,美术鉴赏课的意义和不可缺失性,就在于培养“发现美的眼睛”,通过艺术作品使观者感受到形形的和谐。丰富的感官,使人的本质力量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最终造就敏锐的形象思维能力。
美术的诸如教育、认识、审美、娱乐等这些社会功能,使得美术活动必然是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独特的记录形式。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文明都在美术作品中得以形象的记录。进行《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以来,笔者发现直到今天刚接触这一课程的学生还是普遍地认为“美术”就是“画画”,这是一个非常狭义的理解。随着“以美育代宗教”提出以来,“美术”就有了更为细微、广泛的概念。所属造型艺术的绘画、建筑、雕刻、工艺美术等,以及书法、摄影等视觉艺术统属于美术。例如,代表史前文明的岩画、彩陶;代表奴隶社会文明的青铜器,陵墓等,这些都成了阶段文明的载体。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美术”的内涵和外延也将更加丰满。
作为“美育”内容之一的《美术鉴赏》课程,其重要意义着重体现在它的教育、审美、认知、娱乐这四个社会功能上。它可以通过非常直观形象的艺术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道德修养的启迪教化,如东晋时期画家顾恺之的中国画作品《女史箴图》、法国画家库尔贝的油画作品《碎石工》、法国雕塑家罗丹的《思想者》等。以《女史箴图》为例,作品虽取材自当时文学家张华的文学作品《女史箴》,但在当时人们识字率低的社会现实局限下,其社会影响力以及产生的教化作用却远远高于文学原著。这也是美术作品在美育的一切内容中最独特的功能体现。艺术家以自己的生活高度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并将这种深刻的感受融入作品之中,以寄情于物的方式感化观者,以期达到共鸣,正如鲁迅说的“美术可以辅翼道德”。作品中规劝女性恪守“妇道”的封建伦理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虽然已经失去了光环,但画面人物形容生动、衣裙款款;线条流畅婉转,设色典雅秀丽,作品本身无时无刻不在彰显它的审美价值。即使我们因为时代性或者各种其他原因不能认可艺术家的精神立场,无法体会作品的教育性和认知性,也依然不妨碍我们对作品本身的欣赏和品读。画家以日常生活为场景布画,又为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提供了直观的考证资料。这种长期的、潜移默化式的美育过程,是我们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
“美术”在这里所代表的绝不仅仅只是一副“画作”,或是观者对这幅画作的视觉接收。这个对艺术作品品鉴、解读的审美过程,就像梁启超说的:“把我们卑下平凡的境界压下去”,我们的精神世界就得到了一种救赎。
如果此时的美育仅仅只是培养人们欣赏美、创造美形成一种审美观或者美学素养,那不免又陷入狭义。将美育融入人生的美学趣味和全面教育的审美境界中,强调美育对人生的促进功能才是现代美育的核心。
参考文献:
[1] 张道一.美术鉴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
[2] 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3] 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M].程孟辉,译.
[4] 王德胜.美学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
[5] 仇春霖.大学美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
摘要:高职教育近年来备受关注和重视,在这种形势下,为了满足现代化市场对于人才的整体需求,高职教育正在大力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对高职美术教育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现状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育;学生审美;提升
在当前我国教育行业不断大力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形势下,原有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化社会的整体发展进程,也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整体学习需求。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已经逐渐将素质教育作为各个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素质。我国素质教育当中包括思想、文化、身体以及审美等等,素质教育最注重的就是学生的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而其中,审美素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部分,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高职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作为教育中的一部分,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这样才能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精神。
一、高职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分析
(一)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高职美术教育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精神文明世界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物质文明的整体建设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在这种形势下,艺术作为人文科学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够将真实的社会现状以及艺术灵魂反映出来,学生学习艺术、培养学生自身的审美观,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渐在实践当中找回真实的自己。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将其自身的自我性开发出来,而且能够打破传统美术教学的局限性,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提升其自身的道德情操和人文情怀。
(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对高职学生进行审美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有利于其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前教育行业不断大力改革和深入的形势下,我国在人才、质量以及数量结构方面与之前相比,都有了明显的改变和提升。虽然我国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状态,但是我国经济仍然处于转型期当中,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也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在当前现代化社会当中,对人才自身的创新能力要求也都有了明显提高[1]。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属于一种多元化的培养措施,其自身的人文精神将创新理念也一并融入到美术教育当中,美术艺术自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创新性,所以在这个基础上,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高职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提升的现状分析
(一)对美术课程的整体重视度不够
在高职美术教育过程中,由于之前受到一些传统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的影响,所以很多高职院校对美术教育的重视度仍然不够,没有意识到美术教育实施的必要性。特别是近年来中小学美术学科教育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美术课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而逐渐变成了必修课中的一种。因此,相对之前而言,无论是教学方式,或者是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完善和优化,促使美术教育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升。高职教育中的美术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一般来说,大多数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在对美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上,也远远不如其他学科[2]。而美术课程纳入到选修课程当中,不仅没有被告示重视,反而学生大多数情况下,也只是看重结果,对学分、成绩比较重视,对课堂的实际教学情况并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而且还会很容易给学生造成美术课程学习的消极影响。
(二)课程体系太过于陈旧
美术教育是通过对美术作品自身的特点、流派、内涵以及时代变迁等各种各样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不仅对我国国内美术作品有深入的了解,而且还对国外的一些优秀作品进行了解和分析。这样才能够在对这些作品的了解过程中,逐渐提升其自身的鉴赏,形成具有学生个人特色的审美观念。但是当前现有的高职美术教育体系太过于陈旧,很多内容都走形式化路线,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来说,都在无形当中形成了严重的阻碍影响。学生在开设课程方面,一直沿用传统的方式方法,并没有与时俱进,也并没有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3]。很多院校在开展课程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仍然以鉴赏为主,并没有与设计、建筑等一些新兴行业进行有效结合。与此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很多教师都是按照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导致实际教学内容与美术学科的整体发展背道而驰。
三、高职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无论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无疑都是学生最大的学习动力,对于高职美术教育来说,也是如此。教师要利用多样化的方式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在引导学生用心对日常生活进行观察,促使学生能够将正确的审美观念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大自然当中,对其他的一些领域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从中发现不同领域的美。教师应当逐渐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利用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4]。在对新课程进行导入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大文学家自身对一些经典美术作品的描写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培根的“谈美”、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等书中就有大量对艺术的描写,这些描写更加的详细,会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就会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高职美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比较落后,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都会开设一些中外名画欣赏的课程,在对课程的整体选择上比较少。教学内容也单一,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概述之后,陈述一下有关作品的人物、背景等等,并没有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针对这种情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从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升方面着手,在保证教学内容丰富多样的基础上,要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将这些内容传达给学生。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讨论,在课程开始之前先进行一切的预习活动,这样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5]。比如在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画作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单纯知识的讲解,传遍成为诱导式启发式的教学。在课程开始之前,将学生按照个人能力公平分为几个小组,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思想意识形态等内容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在课堂上的时候进行讨论,最后安排一个代表来对自己小组的观点进行陈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高职学生审美能力进行提升的过程中,不仅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且教师自身的审美能力也需要有所提升。高职美术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为了达到学生审美能力有效提升的根本目的,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有利于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意识和习惯,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美术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罗诗琦.浅析大学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观上的应用[J].艺术品鉴,2015(05).
[2]徐莉.高职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思考[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
绘本也可以称为图画书,主题相对单一,内容简单易懂,故事情节也较为简短。绘本的主要读者是儿童,绘本以简洁的文字搭配丰富的画面逐渐展现情节,用儿童更容易接受的方式阐述人物关系和故事主题,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水墨画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1]。中国的水墨画流传已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现代文化活动中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将水墨画元素融入绘本,可以使儿童绘本的题材更加多样、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将其应用于小学美术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感知力。
一、水墨画绘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在水墨画绘本中感受艺术的意境美水墨画绘本作品首先呈现出的是视觉上的美感和冲击力,通过视觉上的美感引导学生感知和思考艺术情境。形主要是指事物的外形,象则是事物本身代表的意象,创作者往往借助形象传达作品的主题思想。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形式,水墨画更加追求作品的意蕴和精神气质,因此在表达手法上通常采用夸张、美化事物的方式,而不局限于追求事物的形似。当代的水墨画绘本在物象选择方面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审美标准,融入更多的现代流行元素,以展现绘本故事的画面、情节,传达情感与品质[2]。因此,人们在观看绘本时,能够通过丰富的画面及其呈现的独特艺术效果,感受作品传达的主题和思想情感。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感知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水墨画绘本主要是以一页页连续的画面组成故事情节,富有生活意义。传统水墨画绘本的内容主要是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如《灶王爷》《夸父逐日》等。近年来,随着文化艺术形式的逐渐丰富,水墨画绘本的素材也变得更加广泛、更加贴近生活。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础的美术知识,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与鉴赏能力,通过作品传达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感,通过美术作品呈现的画面,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学生由具体的物象领会作品中深刻的人文思想内涵的能力。因此,将水墨画绘本应用于小学美术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感知力,使学生逐渐形成美的心灵,进而规范其行为[3]。3.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儿童绘本的主要优势在于以儿童的认知为中心,绘本的内容和思想内涵基本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学生在阅读绘本时,不需要完全依赖于家长和教师,而能够凭借自己的认知粗略地理解绘本的图片和文字,甚至可以尝试思考绘本故事中表达的思想情感。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水墨画绘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水墨画绘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水墨元素的绘本具有多元化特点,可以与各科知识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1.解读水墨画绘本内容,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水墨画绘本中蕴含着很多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引人入胜的文字表述,一些著名的水墨画绘本如《小蝌蚪找妈妈》《你好,灯塔》《我有一盏小灯笼》等,有着富含韵律感的文字和具有艺术魅力的水彩画,将其引入美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水墨画学习兴趣。在进行相关的指导前,美术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多媒体软件上完成对相关作品的拆解与重新绘制,准备不同类型的演示素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欣赏、解读这些优秀的水墨画绘本,挖掘这些作品中的美术知识,引导学生欣赏绘本,并让学生自主操作多媒体软件,调整水墨画的细节,使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师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能够让学生自觉融入美术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其之后的美术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创造力、情感等,引导学生详细解读水墨画绘本的情节和内容,激发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在开展水墨画绘本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列举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实例,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解读水墨画绘本时,教师要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问,解决阅读绘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进行全面且细致的讲解。在解读完水墨画绘本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互相沟通、交流自己的感想。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水墨画绘本评价,让学生分享绘画心得,引导学生主动创作,并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绘画成果,从而增强学生的美术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作意识和能力[5]。如,在水墨画动物课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水墨画绘本《小蝌蚪找妈妈》,通过分析绘本内容,将学生带入故事情境,感受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的不同经历、遇到的不同角色和场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绘本内容,学会分析不同场景传达的不同感受和意境,从而对于画面传达的思想感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加积极地融入美术课程教学。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不同的水墨画技法和风格,以及不同笔法呈现的小蝌蚪形态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墨的不同用法。为了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进行美术创作,深刻感受绘本内容和美术创作的魅力,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投影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水墨画动物的创作流程,使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了解水墨画工具的种类和用法。最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创作一幅主题为动物的水墨画作品,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和沟通,合作完成作品。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学生的能动性,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效果。2.教授水墨画技巧,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表现力水墨画绘本的形式丰富多样,这也是水墨画绘本能够吸引学生的关键。水墨画绘本对于小学美术教学来说是一项重要资源,小学美术教师可以挑选绘本中的相关单元,选择与当前教授的绘画技法相似的内容,通过对绘本中表现技法的深入观察和分析,将其融入美术教学。如,在教授彩纸、报纸等撕贴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小蝌蚪找妈妈》协助开展教学,也可以鉴赏和分析《点点》。与传统的画作不同,水墨画绘本更关注光影的变化、色彩的转换、线条的流畅[6]。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部分学生对绘画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不足,绘画基础也比较薄弱,难以理解光影和色彩的转换。因此,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水墨画绘本教授学生绘画技巧,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教师可以收集水墨画表现手法、绘画技巧等专题的素材,分析水墨画素材中的绘画技巧,如《点点》,在讲解绘本内容的同时,向学生讲解点的分布和排列技法,如何从点、线、面的空间排列上表现画面,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观察并学习整个绘画表现过程,使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掌握美术作品的创作技巧。以《有趣的池塘》教学内容为例,此课的教学目标是讲授中国画知识,但以往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示范、欣赏等,学生的绘画内容仅仅包括荷叶、青蛙等,缺乏创新。现在,教师可以将《小蝌蚪找妈妈》引入课堂教学,此绘本包含丰富的教学实例,如青蛙、水草、虾、蟹等,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欣赏水墨画,及时传授其绘画技巧,之后示范几个动物的画法。由于绘画内容较为简单,学生跃跃欲试,不仅能绘画教材和绘本中的动物,而且可以绘画《丑小鸭》等教材中没有的内容。无论绘画效果如何,学生都能够通过这种方式灵活运用一些绘画技巧。不同于以往的水墨画教学,创意水墨画教学能够丰富小学美术教学的形式和创作素材,打破固有的水墨画绘画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练习提升学生的笔墨用法熟练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绘画技法。3.开展水墨画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以往的美术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参与度较低,与教学相关的文化艺术教育活动也比较少,而借助水墨画绘本,教师可以开展一系列美术教学活动。现阶段,教师可以水墨画绘本教学为主题,开展相关的美术教学活动,向学生讲解水墨画的发展历史及其相关的绘本故事,向学生普及传统美术,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求知欲,进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师还可以开展水墨画美术教育系列课内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积极创作作品。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其中,水墨画绘本活动内容的生活化、娱乐化能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积极与教师、同学分享、交流活动心得。学校还可以积极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将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技术融入美术教学,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如,在教授《故事画里趣味多》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我有一盏小灯笼》引入课堂,让学生学会描绘故事场景。故事中的小灯笼与蜘蛛、小猫等动物间的互动生动有趣,教师要在分析绘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选定主题进行绘画创作。在掌握基本绘画技法的情况下,学生能比较自如地进行临摹绘画。临摹完成后,教师要及时点评学生的作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教师还可以在班级里展示一些优秀的临摹作品,讲解其运用的绘画技巧和具有的艺术表现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作品鉴赏能力,鼓励学生汲取他人作品中的优点,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结语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水墨画绘本,有利于让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人文艺术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艺术素养。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丰富教学手段,融入水墨画绘本教学,通过讲授水墨画绘本内容、水墨画绘画技巧和水墨画表现手法,开展水墨画课内外文化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对水墨画绘本的认知与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崔美玲,邓灿.浅析水墨画绘本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24):182-183.
[2]张妙燕.小学美术水墨画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7):112-113.
[3]王姝彤.水墨风格绘本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J].艺海,2020(5):124-125.
[4]沈岑.小学美术教学中儿童绘本的应用探讨[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2020:2.
一、在高等院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国家教育部1996年07月29日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
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日趋多元化,无论任何形式,但都是表达人类共同情感与观念。都应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艺术的文化价值在创作、欣赏的过程中通过作品得以实现。如果我们握住艺术教育的关口,使我们的大学生认识自己的文化命脉。虽然学生不会艺术创作,但他们可以学会欣赏、审美。如果我们忽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很快,单一的知识结构会使很多学生失去感叹、欢乐、神思的灵魂世界。站在艺术品前不能判定他的价值,失去人生中美好瞬间。审美能力是人类创造精神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由情感、意志、想象发挥中介作用的活动。如果说教育是创造一代新人的主要手段,而艺术教育则应该贯串于一切教育科目之中。
二、高等军事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第15次全军院校会议做出了“建立完善以岗位任职教育为主体、岗位任职教育与生长干部学历 教育相对分离、军事特色鲜明的新型院校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任职教育属于成人教育范畴,是按照部队任职需要,给予受教育者岗位任职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与学历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学历教育旨在打牢基础、提升发展潜力,注重学员素质的长效性、稳定性、基础性,是为学员的一生发展起奠基作用的教育。学历教育阶段培养目标是完成普通本科学历教育,同时进行军政基础理论教育和军事基础训练,为学员的任职培训特别是未来长远发展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科学文化基础、军事素质基础和身体心理基础。
综上可见,无论哪种军事院校,不管哪种层次军事教育,尽管在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规格和标准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有差别。但作为军事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分子,与其它各级各类的教育一样都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军事人才素质的培养。作为理工类院校同时应加强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一大趋势。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艺术教育的作用亦也不容忽视。在高校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院校也不例外。
三、高等军事院校美术理论课程的实施
原则上说,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能适应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的总体要求。在横向布局上,应能覆盖艺术范畴内的主要门类,如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在纵向结构上,应能兼顾理论传授、艺术赏析和艺术实践等多个层次,以满足广学生日益高涨的选修要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还应向高水平、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方向努力。在课程的内容选择上应主要应强调两部分:一是知识性的,介绍艺术是怎样的,艺术的规律有那些:二是文化性的,介绍为什么是这样,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背景以及由此可以推导出什么。将艺术教育从时间和观念上可分为传统与现代两部分。 但另一方面,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应考虑具体院校的职能,军事院校毕竟是培养军事人才为主,艺术综合素质只是一个方面,也不是专门培养艺术创作与科研人才的专业艺术高校。因此,可以结合本院校具体教学情况,灵活开设艺术类课程。至于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表演类艺术门类艺术实践教育,军事院校没有必要也没有条件进行课程教育,但为了达到全面素质教育的目的,可以进行这些艺术门类的理论教育。至于美术门类,由于美术属于造型艺术,其创作造型基础也与本院的工程类课程息息相关,已经开设了艺术造型基础教学,例如色彩、素描等。但是,美术理论同样也需要开设,以便引导学员们了解中外美术史的发展、美术史上的美术流派、美术现象、美术作品和美术风格等,从而达到提高审美眼光、增强艺术素养、陶冶审美情操的目的。
综上分析,看见在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上,一方面为开阔学员艺术视野,达到学科门类综合,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可以设置一门构建跨越各具体艺术门类的基础理论教学课程,名曰《艺术概论》或《艺术学概论》。另外针对美术这门造型艺术,可以专门开设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其内容包括体现美术造型规律与基础的《美术概论》;还有再现美术历史发展的美术史课程,例如《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另外还可以针对艺术作品欣赏开设中外艺术赏析课程,如《艺术鉴赏》;另外可以专门开设中外美术理论的课程,如《西方美术理论》、《中国绘画理论》;当然也可以根据各个绘画门类开设门类课程,如《中国油画史》、《中国山水画史》、《中国花鸟画史》;如果再从时间上看,针对现代艺术,可以开设《波普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多媒体艺术》等现代艺术门类课程。当然这只是一个完美的设想,由于限于军事院校的特点与教育功能,不可能全部开设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开设所有这些课程,但其中的《艺术概论》、《美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和《艺术鉴赏》是必须开设的艺术理论课程。因为这些课程是艺术门类,更具体的说是美术造型艺术门类的基础课程。
四、结语
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艺术教育在高校(包括高等军事院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艺术的最大作用就是开发人的右脑,激发创造性。学习的方法、手段应该多样化,切忌教条,应努力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由于军事院校的功能与教育条件所限,不可能开设所有艺术门类的教育。因此作为各艺术门类一般规律的《艺术概论》,以及作为美术门类一般规律的《美术概论》,还有作为了解古今中外美术发展历史与规律的《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以及涉及对具体作品鉴赏的《艺术鉴赏》等美术理论课程就显得极为必要,也有条件可设这些课程。提高初级指挥军官的能力素质应多管齐下,综合课程的教学,尤其是美术理论课程教学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通过这一探索,可以使未来指挥军官素质更加全面,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可以实现未来指挥军官向素质型军事人才的全面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学员艺术素质具体而言是美术能力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授受美学》,陈宏在,安徽教育出版社。
[2]《艺术家的美学》,翟墨,人民文学出版社。
本文为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十二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中国特色学校创建与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特色学校创建促进“学困生”进步的研究》的成果论文。
所谓美术学困生,是指那些在学校教学环境下,智力正常,在同类群体中,美术学习水平较低,在美术学习中感到困难,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相应美术教学要求的学生。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一个素质全面的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启蒙教育、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甚至对国家、民族的未来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的宣言中,把“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列为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其素质的高低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幼儿教育事业的影响是直接和深远的。
一、美术学困生的成因
(一)教师因素
美术教师常常忽视美术学困生的存在,他们往往喜欢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对学困生往往不会进行更多的关心。教师与学困生缺乏情感的交流,加上成绩的不如意,从而导致这些学生放任自流,自我放弃。
另外,出于对教学业绩和教学效果的追求,美术教师常常心情迫切,甚至急于求成。比如,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在素描静物的基本形体还画不好、透视尚不准确的情况下,就要求学生进行色彩的绘制,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即使个别色彩感觉很好的学生也会因为素描静物不过关而最终停滞不前,因此对于基础薄弱的学困生来说,难度就更大了。
(二)学困生自身因素
五年制学前教育的学生来源为初中毕业生,年龄大都处于15至19岁之间,正值少年期的结束期和青年期的开始阶段。他们的心理尚不稳定,表现为易变和冲动,这时候教师的态度、同学的关系、生活的环境都能改变他们的心理走向,甚至是逆变。同时,他们又有很强的自尊心,希望被尊重、渴望成功。一旦遭受挫折,就会产生自卑、逆反的心理倾向。
就文化程度来说,初中毕业的水平可以满足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需要,但就美术基础来说,却有着较大的差距,零基础的大约占到70%左右。这意味着美术知识、美术欣赏、美术技法都要从头开始,这种科目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一部分学生自认为“没有艺术细胞”,从而主动成为学困生。
自卑、缺乏自信心也是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农村学校来的学生,初中时没有上过美术课,学习基础薄弱,成绩不尽人意,经常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冷眼,如果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就会使其产生自卑、焦虑的心理倾向。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美术缺乏兴趣,没有美术学习的目标,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再加上意志力不强,缺乏勤奋刻苦的精神,不喜欢主动思考,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逐渐成为了学困生。
学习方法的欠缺也是学困生形成的因素之一,美术课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一部分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美术学习方法,虽然很用功,学习效果却不好。比如素描学习中形体和调子的问题,这些学生不能认识到形体优先的原则和调子排列变化规律,导致自己常常在基础形体上出问题。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无法提高自己的成绩,最终成为了学困生。
(三)家庭、社会、学校因素
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均有重要影响。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所说:“每个学生都在‘生物一心理一环境’的复杂系统中生存,处理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挫折必然会受到环境系统中种种因素的影响。”
网络化的社会带给学生的冲击越来越明显,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上网已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泛滥、海量的信息源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五年制学前教育的学生鉴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尚不完善,网络的游戏性和刺激性使得他们不能静下心来,甚至迷恋网络,不能自拔。长时间的信息浏览,容易造成思维被信息控制的后果,出现学生感情冷漠、真情不再,甚至交往困难。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往往认为学习中的不如意,可以在网络中得到弥补,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学习困难。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成为学习型和研究型的教师,这些就业门槛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从而波及到美术的学习。同时,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也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既担心就业困难,又担心社会上的不正之风造成不公平竞争,使他们无法轻松地学习和生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提供了学生最初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因此,家庭的结构、处事态度及生活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以2012级的2班为例,就美术学习而言,17%属于优秀的,成绩在85分―95分之间;55%属于中等,成绩在65分―84分之间;18%属于差生,成绩在64分以下,其中2人不及格。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差生的家庭大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父母离异,缺少父爱和母爱;有的是重组家庭,使子女找不到归宿感和家庭温暖,怨恨自己的父母;有的家庭价值观片面,“能挣钱就行,吃好玩好第一”,使子女也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生活习惯,同学之间相互攀比吃喝、穿戴,宁可饿肚子,也不丢面子。此外,还有的家庭保守专制,导致子女自卑心理严重,孤独不合群。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由于五年制学前教育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女生,这种单性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性格和心理都会产生影响,有的学生变得张扬无节制,缺少纪律意识;有的变得沉默寡言,性格孤僻,不喜欢与人交往。另外,人们普遍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就应该以音乐课为主,唱唱跳跳就可以胜任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因此,虽然美术课在一定程度上地位有所上升,但事实上美术课作为“副科”的地位仍然没有改变。无论是教学环境,还是教学设备,美术课都和其他文化科目有所差别。
二、美术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合理引导学习方法,避免学困生形成
对于五年制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这种能力正是他们所普遍缺乏的。例如,在对美术理论的学习中,这些学生常以死记硬背作为掌握知识的方法,在技能练习中,不积极发现规律,积累技巧,而是以机械练习作为提高成绩的途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时,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技能、技巧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已有技巧和新技能之间寻找契合点,新能力是在旧能力基础上的累积,而不是另起炉灶。同时,在美术知识的掌握上,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积极探索知识点之间、学科之间的共同点,加以利用,形成知识网络,减少遗忘的几率。
此外,美术作品鉴赏可以和历史课加以贯通,因为任何艺术作品的产生都是当时社会的写照,是另一种历史,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个侧面。造型不准的学生可指导他们多画画石膏素描;色彩画不好的学生可多临摹一些印象派的绘画;对于画画拘谨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临摹奔放的作品,象席勒、门采儿等;需要提高构图能力的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多看看大师的作品,帮助学困生进行转化。
(二)善待美术学困生,优先面向美术学困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在于如何爱护学生。”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大多是基础较差的初中毕业生,他们往往觉得低人一等,缺乏自信心,尤其是学困生,这种感觉更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有十二分的耐心,帮助他们合理认识自我,多和他们谈心,珍视他们取得的微小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困生找到位置,实现价值,从而乐于学习。
例如,在美术技能的练习课上,教师应以欣赏的心态面对学困生,平和的语调、微笑的表情,都是学困生进步的一种力量,多帮他们进行示范,逐渐树立他们学习美术的信心,使他们感到“我也可以画好”。另外,在美术鉴赏课上,教师要多为学困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只要他们举手,就让他们优先发言,让他们感到教师心中有他。
(三)分层次教学,让差生变优、优者更优
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对于教师来说,不能搞一刀切,这样会造就更多的学困生。而分层次教学可以针对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实行阶梯目标,对优等生和学困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让差生变优、优者更优。例如,在色彩的教学中,对优等生的要求是:构图合理、色彩协调、15个色阶以上;而对学困生的尤其是:构图相对合理、5个色阶以上。这样就可以保证人人都能够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优等生的优势,互相带动,把同学友谊转化为提高成绩的动力,同时优等生在指导学困生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知识也是一种升华。
(四)做好多媒体教学课件,吸引学困生注意
虽然有的学校多媒体设施不尽完善,但教师还是要尽量备好课,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因为多媒体的很多优势都是讲解和板书无法比拟的,它通过音、影、像的结合为美术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保证,学困生也会被吸引,从而在快乐中学习,在欣赏中掌握知识,有利于学困生的进一步转化。
总之,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是多维的,成因的多面性也要求转化的策略与之相适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艺术,使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学困生逐渐脱“困”,成为学优生。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91-04
保山地处滇西边疆。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紧跟音乐教育的时代步伐,秉承学校“立足保山,服务滇西,建设边疆”的理念,积极探索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5年,音乐学专业获得云南省教育厅转型高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立项,依靠多年来音乐学专业改革的前期成果,探索转型背景下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和新定位,在社会调研和理论研究、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管理与运行等方面,阐述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对实践能力型音乐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一、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发展概况
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前身是创办于1995年的“电视师专”音乐教育脱产班,在省教育厅的批准下,1999年招收全日制专科音乐教育专业学生,2010年招收全日制本科音乐学专业学生。目前,音乐学专业有毕业生94人,在校学生196人,办学经验丰富,注重与地方企事业文化单位的合作和实践教学,培养的毕业生已成为滇西片区教育行业、文艺团体和企事业文化单位的领导和主要文艺技术骨干,为滇西边疆音乐教育行业和文化艺术行业培养了合格的音乐人才。作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音乐专业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成效突出,如“专业导师制模式”、“地方社会项目引入课堂的培养模式”、“修为与习艺综合协调发展模式”、“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模式”、“植根于地方民族民间艺术土壤服务地方社会模式”等。2007年以来,音乐专业拥有“声乐”省级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等7项省级质量工程,在云南省内同类院校同等专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
二、音乐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定位与规划
1.理论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著名音乐教育理论家、作曲家戴维・埃里奥特博士建立了实践哲学基础上的“实践音乐教育观”,是对传统音乐教育观的超越,引起全世界音乐教育界的反思与重视,其核心思想是:“音乐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人类行为,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音乐教育的本质取决于音乐的本质。”■倡导的是实践性音乐教育,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2000年以来,我国进行了新课程改革,我国的音乐教育也面临多重发展机遇与挑战,在音乐新课标的要求下,“音乐学学科的重新定位与人才培养任务”、“学校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大众音乐素质提升与普及任务――音乐的社会化教育”等问题,被各高校及音乐教育界广泛关注。为了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以及地方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的需求,高校应密切关注音乐人才培养的新发展动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必须寻求能够培养更多更好的综合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在转型发展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
2.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与规划。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中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保山学院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是,“紧密结合学校区位优势,积极做好国门大学建设以及学校转型发展,创建省内领先水平、国内先进水平的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围绕学校总体的要求,音乐学专业结合前期成果与新时期转型发展的要求,提出了音乐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具体定位为:一是整合学校艺术、人文学科的资源,加强声乐、键盘乐器、民族器乐、舞蹈、合唱、理论作曲等主科方向的协作,体现音乐专业五大能力的综合性,并在音乐教育教学、舞台操作与表演、社区文艺三大职业模块给予指导,使培养的音乐人才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与文化进步需要。二是加强艺术实践在音乐学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位和比重,使之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课程设置、实施等环节中获得关注和体现。例如,从第四学期至第七学期,每学期有1周的专业见习实践,学生可根据自选的职业方向模块申请到学院艺术实训基地去见习,深入当地文化馆及乡村文化站见习社区文艺活动组织与指导,深入地方文化传媒机构以及演艺团体见习舞台表演实践与舞台操作实践,深入中小学、艺术培训机构做音乐教育教学见习,深入村寨进行音乐采风汲取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营养,通过艺术实践,学生反思自身的不足,在回校后的学习中及时调整学习方向,以满足市场对音乐人才的要求,成为合格“产品”。三是探索“双导师”■制度,具体为校内专业课导师和校外行业导师(聘请校外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舞台表演行业专家与舞台操作专家、社区文艺工作者)共同成为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的导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大学校园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知识技能习艺修为,另一方面走进社会到中小学校、文艺团体、文化传媒公司、文化馆等单位,了解社会和中小学校对音乐师资、文艺团体、文化公司、文化馆等单位对音乐人才的要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定位和努力方向。四是“双实践”■制度。即职业岗位实践(学生结合音乐专业三大职业模块方向中自选一,进行中小学课堂音乐教学实践、舞台表演与操作实践或社区文艺组织与排演实践)和专业舞台实践。为此,我们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音乐表演实践大舞台,如独唱(奏)音乐会、合唱音乐会、师生教学音乐会、新生入学迎新晚会、新年音乐会、毕业音乐会、送艺下乡演出以及与校外天籁演艺公司、金马中运易东文化传媒合作演出等各种艺术活动实践,以此促进学生的艺术创作与实践能力。通过双实践,旨在提升音乐学专业学生所应具有的多方面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基层文艺工作中,基础音乐教育和群众文艺的实践需要以及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实际需求是音乐学人才培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内核与动力。因此,在双导师、双实践环节促学生能力培养之外,每学期还举办了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专家讲座或演出、与省内知名艺术院校的音乐会交流,“邀请一线优秀教师来校介绍经验、观看优质课教学录像,通过观摩与交流等途径激发学生乐于实践、主动探究、敢于表现的兴趣和热情”。■
三、音乐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
1.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学分分配。21世纪滇西边疆地区的音乐艺术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拥有音乐文献阅读、听赏、检索与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广博的人文基础和进行音乐艺术和音乐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是能够胜任音乐教育工作、音乐创作、群众文艺辅导与表演、舞台操作的应用型音乐人才。也就是说,既具有基层音乐工作者扎实的专业音乐知识和较好的音乐表演技能,还要有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如音乐教师要有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的实际能力,舞台操作者要有舞台调度、灯光音响使用等舞台操作的实际能力,基层文艺工作者要有社区文艺活动组织与排演的实际能力)和较好的职业素养。
因此,我们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音乐技术应用能力、课外音乐活动与社区音乐活动组织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基于以上目标定位,我们对原有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分规划等进行了修订,成为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重要内容。新的教学方案已于2014年9月开始实施,按照学校教务处应用本科转型教学方案的模块,结合音乐学专业的实际,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4年的学习中,须修满150学分,包括:通识教育课程52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必须修满42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必须修满10学分;专业教育平台78学分,其中学科基础课程必须修满36学分,专业主干课程必须修满22学分,专业方向课程必须修满5学分,专业拓展课程必须修满12学分,职前强化课程必须修满3学分;独立实践环节必须修满20学分;德、智、体综合考评合格,计算机、普通话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通过论文考核,方能毕业;达到学校有关学位授予规定要求的,可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2.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毕业生应具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扎实,音乐技术实践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音乐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声乐、钢琴、自弹自唱等专业小班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并结合音乐学人才培养的特点编制一套较为完善、稳定的教学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体系总体上分为通识教育平台(通识必修、通识选修)、专业教育平台(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职前强化课程)、独立实践平台三大部分八个模块。
通识课程的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度”,即包括必需的政治、人文素质课及现代信息技术基础等。通识必修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通识选修包括“文学作品导读”、“中国传统文化”、“美术作品鉴赏”等课程,是学生提升综合文化和知识修养而必修的课程。
专业学科基础必修课中,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中国民族音乐、中外音乐简史、中外音乐作品赏析、基础和声、曲式分析与歌曲写作、美学原理、艺术概论、电脑音乐基础等,是音乐学专业的必备基础,特别指出,视唱练耳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基础课,应连续开设两年。
2011年7月1日,我校申报的“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被确定为黑龙江省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黑教高办函[2011]27号)。
该项目在2011级艺术设计专业中开始全面实施。主要以课内创新创业教育计划、组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计划、扶植大学生创业示范团队计划“三个计划”为主线,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学校优势资源,互为基础互为促进,推进项目的开展与实施。 “三个计划”涵盖了8个具体的实施项目和多个教育教学环节。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根据国家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作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依据
(1)学习国家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重点学习党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结合教育部在2010年5月7日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办公厅 2012年8月1日颁布的教高厅[2012]4号 “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明确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
(2)社会发展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艺术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为是系统的社会工程。它涉及人、社会、环境等诸多领域,对设计师的知识结构也存在着更高的要求。当今艺术设计类设计师不但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有对科学技术、社会学、管理、经济、计算机等相关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具有宽广的文化视野,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近些年来,设计艺术类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反馈信息表明:设计类本科生的设计能力弱,实习或就业后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等都有欠缺。特别是各企业对设计师情绪不稳定、不安于在一个企业长期从业,好高骛远,不善于合作等等倍感头痛,这已成为行业普遍的最常见特色,制约影响企业发展,使行业在广大市民中的影响也不好。所以,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更加重要。
所有这些,都使院校和学生在压力和危机感中进行反思。更促使我校明确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既要培养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也要引导他们作为一名设计师的社会责任与所存在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让他们在享受成果的同时,也做好可能随时面对挫折的能力。
2.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确定,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油田建设和艺术设计行业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设计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掌握现代艺术设计思维和艺术设计系统方法,能够在环境艺术装饰公司、广告公司、数码图文等相关艺术设计行业从事设计、管理和实践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该实施方案以2011级艺术设计专业做为“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的试点年级,采用“平台(平台课程)+模块(模块课程)”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创业及素质拓展环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一年多来完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点进行课内创新创业教育
a.增设创新创业类模块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创新创业模块,开设“创业基础”“商业计划”“现代企业管理”等课程,重点讲授市场营销、商业计划、经营管理、基础会计等创业知识。
b.增加课内创新内容:增加专业课程的创新训练内容,注重学思结合、创新思维、创意设计的内涵建设。在艺术设计部分课程中进行了课内创新训练的尝试,加强了部分专业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的建设力度,增加课时,明确实践学分,组织各种形式的参观实践环节,还增设网页设计、展示设计、数字多媒体设计等都在当今社会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意义。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增加艺术选修课程,与绘画专业进行课程的交叉,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如进行专业选修课的改革,如在设计专业开设书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外美术作品鉴赏、摄影等。加强学生的理论学习,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进行“超设计”的尝试,在设计基础构成、素描等训练中注重艺术思维、艺术感觉、艺术审美的提升,结合形态训练,启发学生关注社会、丰富联想,使学生的创意思维活跃、始终处在设计的前沿和兴奋点上。
(2)组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a.进行毕业论文改革:重新制定毕业设计的要求和质量管理等标准及模板,要求毕业设计来源于实习和设计实践,文案要围绕设计项目来源、行业发展、工程设计新知识、创新和创业思想观念和工程实践等进行论述,要体现真实的参与、真实的构思、真实的设计制作,学生答辩时必须结合毕业设计作品来回答阐述观点。
b.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在2009、2010级的“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创新学分实施细则”基础上,制定2011级“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创新学分实施细则”,创新实践活动包括学科竞赛、参加展览比赛获奖、参加艺术团体、参加企业实训锻炼、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参加各类创新创业讲座、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
c.增加创新创业训练平台:邀请企业设计师、设计主管、优秀毕业生,组织了多场有关创业经验、商业洽谈技巧、行业发展及市场需求预测等方面的讲座,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和创业意识。聘请设计师作设计和工程案例分析,指导学生参与设计活动,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3)扶植大学生创业示范团队
a.依托我校“大庆油陶”项目基础支持学生组建创业团队、注册大学生创业公司。b.依托艺术实验教学中心成立数码图像大学生创意设计室,进行公司化实战模拟训练。有多名学生依托该项目模拟成立大学生艺术设计创业工作室,使学生把课堂知识与设计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这也是我校为学生创业训练提供场地支持的尝试之一。继续指导学生组成创业团队,鼓励学生注册创业公司,加盟到全校的大学生创业群体。
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体会
1.培养能够承担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
指导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必须通过全员参与,加大教改和艺术应用项目的研究力度,以教改科研项目带动创新创业教育。拓宽与社会企业交流的渠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选派教师到行业公司一线岗位进行实践锻炼。重视教学改革项目和学术项目带动创新创业水平的提升。不仅促使教师的教学科研层次的提升,更是教学理念与内涵的提高过程。
2.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有企业的支持
由实习基地―“学研产”合作―实训与项目案例―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深化“项目牵动”―落实“创新创业教育”。2007年至今有70多名设计、绘画等专业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参与冰雪雕、壁画、雕塑、室内设计、广告设计、企业策划、油陶的设计制作等。2012年5月成立的龙江书刻艺术实验室吸收了艺术设计、绘画、生物、文学等学生20多学生参与实验创作;数字多媒体实验室依托动画机房和制作设备跨年级组织学生团队参与学科竞赛项目的设计制作。2012年6月“大庆油陶”创业实践、数码图文艺术创业实践被批准为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有3个大学生创新训练课题被确定为学校创新训练项目。
3.重视素质拓展环节增加创新实践活动:从2009级开始我校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素质拓展环节增加创新实践活动学分,我们制定“艺术设计、动画、绘画本科专业创新学分实施细则”,学分设定在3-4学分包括12项内容。美术与设计学院从2007年至2011年组织学生参加省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主办“黑龙江省大学生冰雕艺术设计大赛”和“全国大学生冰雕艺术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雪雕比赛”。累计荣获此类比赛项目的金奖、银奖、铜奖共计18项。从2008年至今组织学生参选“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多项比赛展览活动,至今累计组织学生参加省内外各类比赛和展览25次,有180多人次获奖 。2008-2012年在校园内举办主题艺术展、教师作品展、学生毕业创作和设计展等近30余场。
4.在校内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2008被确定为黑龙江省艺术实验教学中心,我校艺术教学、科研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是我校重点建设的实验教学中心之一。实验室是学生实践实习的良好场所。学校的各类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活动,校园的规划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展室设计、学校标志设计、主楼和图书馆、运动场的壁画浮雕设计制作、无数次大型演出的舞台设计制作等都依托各实验场所训练制作,为参与的学生提供了创新训练的机会。
存在的问题
1.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全国都是在探索研究阶段,可供参考的模式有限,我们现在进行的研究和实践还需要经过完善的过程。
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缺乏。培养双师型教师,能够胜任指导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教师数量有限。
3.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薄弱。现在我们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只是依托一些零散的培训、报告和一些活动来进行,尽管确立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但不一定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