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数学技能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5-29 14:15:5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数学技能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数学技能论文

篇(1)

(二)识图技能:识别几何图形中各图形要素特征及其关系,识别立体几何图形中各图形要素特征及其关系,识别重要的函数图像,识别有助于解释或证明某些数学事实与关系的图形.

(三)作图技能:其主要功能在于为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建立直观形象的思维支柱.

(四)推理论证技能:中学数学中的推理主要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三种形式.推理论证技能主要包括如下一些基本技能:明确这三种推理形式的基本属性.如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若推理过程正确则所得结论一定正确,因而是一种严格的数学推理.而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则均为合情推理,其结果有待检验.懂得三种推理形式各自的推理格式及其在数学活动中的实际应用格式.在数学解题与数学证明中能熟练、灵活地运用各种推理形式.

(五)数学语言表述技能,包括以下几项基本技能:能掌握中学数学中数学语言及符号的意义与书写形式和格式.能熟练进行表述数学知识与数学问题的几种不同表达方式之间的翻译转换.能运用数学语言正确、迅速、规范地将解题过程表述出来.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

二、数学技能的特点与作用

可操作性:经过一定的练习就能熟练掌握,甚至可以形成技巧.可模仿性:有时学生即使对与技能有关知识理解不深刻,但仍能够“照猫画虎”完成.工具性:数学技能往往是解决一种或几种数学问题的“专用”工具.

三、技能课设计策略

(一)整体把握,构造有利于数学训练的练习系统:注重新知识在运用中出现的频率.注重局部分解训练的分量.注意适当的重复和前后的衔接.重视解题过程的思路分析训练.增加练习的弹性.

(二)加强学生课内技能训练:突出练习的技能与相应知识的联系.重视解题思路的分析.处理好分解练习和连贯练习的关系.处理好示范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落实课内学生全员参与技能训练:确保全员参与.注意练习的个别指导.注意及时了解反馈信息.允许学生出错,注意引导学生从尝试矫正中形成技能.

(四)数学技能课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结构设计一节课中,要把握课堂节奏,进行课堂结构设计,包括教师的示范讲解,学生的针对性训练,围绕所训练的技能进行教学和讨论.教学内容设计包括构建知识网络,精选典型例题,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不在一些细枝末节处浪费时间,要紧紧围绕“所学技能”为主题,在这方面用足时间.问题的设计注重对问题的设计,根据学生差异,设计不同层次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让每名学生都参与进来,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欲望.再生资源的利用在对问题的讨论中,使学生暴露错误并引导学生寻找原因,让学生从根本上改正错误.

四、技能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一)技能课应关注什么关注技能产生的背景及功能,关注学生的差异,关注训练的量,关注训练的难度,关注学生的及时反馈,关注学生技能优化.

篇(2)

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二、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具有个人心理优势,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对于自己的发言比较认真,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而对于同学的发言,却不重视。为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基础较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本文来自范文中国网

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点,使学生逐渐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四、在合作中学会讨论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学生讨论问题后,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五、在合作中学会组织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组织技能就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技能。组织技能是听、说技能和独立思考的前提。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在合作中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评价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也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既要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也要对每个同学的情感表现进行评价。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通过正确地评价让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得到保护,激发了发展的功力和创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杨秀青.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月刊,2005,(5).

[2]李耀民.试论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J].中小学数学,2005,(7-8).

[3]谢恩光.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与探索[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篇(3)

2、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

2.1从教师做起,改变教育观点,增强教育意识

知识从掌握到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数学教师应该重视中学数学应用的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加强自己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2引入概念教学,挖掘数学现实背景

数学概念都是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大多数有着学生熟悉的实际背景。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得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他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兴趣。如在介绍“映射的概念”内容时,学生对这一概念感到很抽象,教学时可以举“纽扣对应”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衬衫胸前的纽扣,每粒纽扣配一个扣眼,这类似于一次函数,符合“一一对应”关系;左右袖上各有纽扣两粒,扣眼一个,这类似于对应中的“多对一”关系。再如在进行概率教学时,可设置问题:“全班有56个学生,有没有同学生日在同一天?”使抽像知识变的亲切易懂学生会有“原来如此”的感觉。因为这些例子是学生在现实日常生活所熟悉的,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新知识也就很容易建立在他们已有知识基础上,从而使学生主动性充分发挥。

2.3丰富现实情景,实现数学实用价值

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如在讲解等比数列求和时,可编拟一些银行利息(单利、复利)进行引入,通过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现实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立足于实际需要去寻求知识,向学生渗透用数学的思想,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再如集合与简易逻辑以运动会参赛人数的计算问题引入;数列以一个关于国际象棋的传说故事引入;又如指数函数引入:某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1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y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且结合每章后开设的研究性课题和阅读材料,如数列中的阅读材料“有关储蓄的计算”和研究性课题“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等,就是为了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的需要。再如在讲授“向量的加法”时,可利用学生对足球的热爱,将一只足球带入教室。还没有引导,学生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然后在讲桌上分别放三枝粉笔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A、B、C上,把足球分别从A点直接滚动到C点,和从A到B再到C点,学生观察到足球由A点到B再到C点的效果与由A直接到C是一样的,紧接着教师用向量去解释,学生乐于接受,便可以借着这个时机进行新课。

2.4拓宽检测形式,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篇(4)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措施

1.积极培养学生区别与联系的能力。数学教学中,我们会遇到诸如“比较”、“对照”等词,其中,比较是指在思维中对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同类研究对象进行辨别,同时,它还是一个人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样,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学生要能够比较不同知识之间存在的区别以及联系。比如教师在讲授正、负数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确“正数”是相对于“负数”来说的,比如高于海平面8米可以记为“+8”,低于海平面8米则可以记为“—8”,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此外,它还能够帮助学生找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总之,在小学数学中,我们会遇到众多容易混淆、不容易理解的概念以及规律,通过一系列的比较以及对照,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轻松的学习。

2.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最基本的逻辑思维过程是什么,本文指出它就是分析思维。通过对学生分析思维的培养,学生要能够明确概念等的定义,要能正确的运用定义,要在掌握推理形式以及方法的基础上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众所周知,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它是学生构成判断和推理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一言以蔽之,没有概念学生就不可能进行思维。新时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最根本的任务之一,但是,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却往往被忽视掉,在一些教师看来,学生只要懂得最基本的概念、能够应付期末考试就可以了,殊不知,教师这种只强调程序化、忽视理论根据的教法只会限制学生的发展,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判断与推理不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判断,比如衣服的颜色适不适合自己的皮肤、考试是不是可以过关、最能吸引自己的到底是什么、自己不喜欢的又是什么东西,其实判断的过程就是思维的一种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会遇到一系列的法则或者是定义,在考试或者是课堂提问中,教师也会设置一些需要学生自己去判断、去推理的题,比如相似三角形是不是都全等、两个和是90度的角之间是什么关系等?对于这些新的知识点,学生会积极的去思考,然后通过自己动脑筋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就能牢固的掌握知识,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凡是遇到有需要判断的问题,教师就一定要积极的启发学生,要引导学生去判断。推理,简单的说,就是几个判断之间的练习,通过推理,可以迅速而正确的解决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将不同的知识点有机的联系起来,最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5)

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包括测量工具的精确性。例如温度计,把几支温度计放在同一环境下,也不能保证每支温度计所测量的数值是一样的,而这样偏差在合适的范围内是允许的,但如果偏差较大,就会影响活动的效果。还有测力计,由于经常使用,弹簧往往会出现问题,要么测量数值不准确,要么失去测量功能。所以教师在上课前,应该把上课要用到的测量工具逐一检查一遍,保证其能很好发挥作用。

(二)掌握正确的测量和观察方法攷参各种基本仪器的试用说明书(详细情况省略)

二、用数据说话,就要养成及时记录数据的习惯

科学课的重要特征表现在对数据的追求和对证据的尊重,用证据说话。例如,《斜面的作用》中,学生在探究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记录了以下数据。通过比较观察,学生能发现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在此课教学中,仅仅动手实验而不及时进行数据记录,或者学生的记录无序、杂乱,就难以窥见其中的奥秘。

三、对异常数据,要正视并借此培养科学探究素养

在科学探究中,出现异常数据是很正常的。面对异常数据,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关注,教师不能漠视,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反思,促使学生返回去审视自己的实验过程。例如,在研究“探索斜面的作用”的实验中,实验用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和使用斜面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其中一组的学生实验结果是这样的。大家知道:斜面提升物体所用的力比直接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少。但这一组学生测出两组对比数据没有太大差异,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斜面提升物体的力接近直接提升物体的力。”那为什么这组同学会得出这样的数据呢?教师从这组数据出发,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并在全班展示实验过程,发现他们在实验斜面提升物体时,测力计是立着拉上去的,并不是与物体平行沿着斜面提升,这样实验测出的数据跟直接提拉物体所用的力几乎一样。

篇(6)

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数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教学中要重视下列思维过程的组织。

首先,提供感性材料,组织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性表象向抽象的理性思考启动,是小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渐次开始。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性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可先演算小数除法式题,使学生初步感知“除不颈。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商和余数部分,他们会发现商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与此同时使之领会省略号所表示的意义,这样,他们可在有效数字后面想象出若干正确的数字来。这种抽象概括过程的展开,完全依赖于“观察----思考”过程的精密组织。

其次,指导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知识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正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小学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使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系着:挖掘这种因素,沟通其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同化到旧知,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为此,一方面在教学新知时,要注意唤起已学过的有关旧知。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要唤起“商不变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有关旧知的重现;另一方面要为类比新知及早铺垫。如帮助学生认识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要在教学整数、小数时就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乘以整数、乘以小数就是……使学生在此前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成为“建立新的联系的内部刺激物和推动力”。

再次,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一要加强基本练习,注重基本原理的理解;二要加强变式练习,使学生在不同的数学意境中实现知识的具体化,进而获得更一般更概括的理解;三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使学生获得更为具体更为精确的认识;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促进学生“动作思维”。

第四,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可使学生的认识组成某种序列,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例如出示各种类型的循环小数,让学生自定标准进行分类,使之在学生头脑中有个“泛化----集中”的过程,以达到思维的系统化,获得结构性的认识。

二、要重视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训练

首先,指导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问题,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

1.顺向性。这种思维是以问题的某一条件与某一答案的联系为基础进行的,其方向只集中于某一个方面,对问题只寻求一种正确答案。也就是思维时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法。

2.逆向性。与顺向性思维方法相反,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

3.横向性。这种思维是以所给的知识为中心,从局部或侧面进行探索,把问题变换成另一种情况,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

.散向性。这种思维,就是发散思维。它的思维方式与集中思维相反,是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和侧面进行思考,因而产生多种的、新颖的设想和答案。

其次,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精心设计思维感性材料。思维的感性材料,就是指用以实物直观或具体表象进行思维的材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又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向抽象的转化。例如教学质数、合数概念时,先让学生写出几个大于1的自然数,在寻求其约数个数时,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后,可“发现”约数的个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只有1和本身,另一种是除1和本身外,还有其他约数,从而便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依据基础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公式、定义、法则等。学生依据上述知识思考问题,便可以寻求到正确的思维方向。例如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作三角形的高,怎样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呢?很简单,就是先弄准什么是三角形的高,“高的概念”明确了,作起来也就不难了。

3.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

4.反复训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是靠一两次的练习、训练所能奏效的,需要反复训练,多次实践才能完成。由于学生思维方向常是单一的,存在某种思维定势,所以不仅需要反复训练,而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三、要重视对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思维能力的强弱,因此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必须重视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培养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材中例题和练习中“也可这样算”、“看谁算得快”、“怎样算简单就怎样算”等提示,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拓宽思路,选择最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篇(7)

二、构建“学习方法资源包”,提升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毫无疑问,信息技术是一门快速发展的技术,个中所包含的知识日新月异,称其为“计划赶不上变化”一点也不为过。所以教师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远比将具体信息技术知识传授给他们来得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个性化教学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基础,确定自己的学习兴趣,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探索新知识和技能。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精加工学习策略巩固自己学过的理论知识,这是通过将所学新知识与已有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以此增添新信息的意义,使新信息更容易理解的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也可以将笔记策略传授给学生,即教会学生如何在课堂上记笔记,以便课后复习。教师要告诉学生记笔记时应该用尽可能少的字表达尽可能多的重要信息,尽量用自己的话概括新信息,这样可以使学习材料变得尤为有意义,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平时,教师要多指导学生建立学习方法的资源包,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充实,逐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三、采用分层次教学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尽相同,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好”的现象。如此,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分层次教学法,即根据学生的现有基础将他们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对各层次学生安排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于好学生,可以安排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促使他们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对于“中、差”两个层次的学生,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同时也要高于他们的现有水平,使学生达到“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效果。当这两个层次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要及时给予他们表扬和肯定,尤其是对后进生,更要加大表扬力度,以此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满足他们的学习成就感,再接再厉,再创成绩。

篇(8)

2通过数学建模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世界中所遇到的客观事物进行具体构造数学模型的过程。数学建模主要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抽象、简化、确定变量和参数,并建立起变量和参数间的确定的数学问题,求解该数学问题。通过数学建模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1通过数学建模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进行数学建模之前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自学其他学科的内容。数学建模所要解决的问题大都来自工农业生产、经济、环境、生态、医疗、金融和保险等领域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有很强的实际背景,往往涉及多学科的知识。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们首先要对这些问题所涉及的某些学科有一定的了解。而在现有的教学体制下,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他们往往只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比较了解。而通过数学建模活动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自学与所要研究的问题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内容。在进行数学建模之前需要学生自学计算机编程语言。计算机技术在二十世纪末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在近几十年其计算的精度和智能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开发的数学软件具备了强大的计算功能。现在的许多计算机软件不仅可以准确的计算线性方程和非线性方程的解,而且还可以求解非常复杂的数学模型,甚至可以完成对模型的检验和评价以及根据检验和评价结果对模型进行进一步的修正,最终得到问题的优化解。可以说计算机软件,是我们通过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非常有效的工具。对于许多高校大学生来说,大都学习了C语言,但是对于数学建模来说,仅仅掌握C语言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想通过数学建模更快的解决实际问题,得到更加优良的解决方案,要求学生自学许多更加实用、运算速度更加快和针对性更强的计算机编程语言比如Matlab、Mathmatica、Maple等软件。

2.2通过数学建模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数学建模所解决的是一些非常实际的问题。这些实际问题里面隐藏着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和这些因素之间的联系。学生经过对这些复杂实际问题的认真分析后,首先从中找出影响问题解决的所有因素;结合实际问题的具体情况对所有因素进行判别,舍去次要的因素,保留最重要的因素;之后把这些最重要的因素抽象成变量,并且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变量的变化区间;然后找出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这个函数关系就是数学模型;最后通过计算机编程对所得到的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对得到的数学模型进行评价、修正,找到最适合实际要求的数学模型。数学建模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它要求学生认真审视所研究的问题,透过事物繁杂的现象找到影响事物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且用最简单的数学语言表现出这种关系。通过数学建模把一个非常复杂的实际问题抽象成简单的只包含一些变量的数学公式。在整个数学建模的过程中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维。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都在积极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创新地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方法去解决未知的问题。在整个建模过程中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洞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通过数学建模活动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3通过数学建模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越来越复杂,单凭一个的力量是很难完成对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这就需要多个人组成一个团队,互相影响,互相协调,互相帮助,发挥团队的力量、协同作战,最后共同完成建模任务。这样在整个建模过程中,需要每个队员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参加数学建模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是学生顺利完成数学建模的必备能力。在建模过程中,首先要以积极地态度、用恰当的方式、准确的语言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向自己的队友表达清楚,这样有助于队友更加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要善于认真的倾听队友的观点。这样一来是一方面给了队友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另一方面使自己可以了解到别人的想法。每个人的想法都会有它可借鉴之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听听其他人的见解可以使自己的想法更加成熟和完善。最后,要善于处理矛盾。一方面要善于处理自己与队友的矛盾和分歧。在向队友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态度一定要诚恳,言语中不能带有高人一等和重伤、贬低他人的言辞。遇到自己的观点与队友的有分歧的时候,如果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一定要坚持己见,但是一定要耐心有理有据的向对方阐述清楚;如果别人的意见是正确的,一定要虚心接受,及时改正。另外一方面要善于处理队友与队友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处理这样的矛盾,第一要摆正自己的心态,第二尽量倾听双方的意见,全面的了解双方的看法,第三做出正确的判断,以积极的态度与双方沟通,从而化解分歧,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参加数学建模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建模之前,第一要了解每个队员的实际情况包括个人能力、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第二整理每个队员对整个建模的意见和看法,经过大家充分的讨论,最后形成切实可行的建模方案,第三明确每个队员在团队中的作用,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将整个建模工作合理的分派给每个队员;第四鼓励队员进行沟通,检查各自所承担的工作进展是否与整体计划协调,鼓励队员相互及时反馈,帮助解决合作中遇到的分歧和困难。由于数学建模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其间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通过参加数学建模活动,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毅力、意志;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决心和勇气,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交流、表达的能力,提高组织协调能力。

篇(9)

简单应用题一般都有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这种形式的练习的具体做法是: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补出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而且补出的条件的数据要合理。

二、根据已知条件提出多个问题的练习。

例如结合已知条件:“同学们参加搬砖劳动,五年级5个班,每班搬砖650块,四年级4个班,每班搬砖596块”。在教师启发下,同学们提出了这样9个问题:

1、一共有几个班参加劳动?

2、五年级共搬了几块砖?

3、四年级共搬了几块砖?

4、四、五年级一共搬了几块砖?

5、五年级比四年多搬了几块砖?

5、四年级比五年级少搬几块砖?

7、五年级与四年级每班相差几块?

8、四、五年级9个班平均每班搬几块?

9、四年级再搬多少块就和五年级搬的同样多?

以上两种形式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第二种形式的练习还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根据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设计一系列问题,进行口述练习。

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解题思路。最常用的解题思路有分析法和综合法。本人在复合应用题的教学中分别由从问题出发推想到已知条件的逆推思路与从已知条件出发推想到问题的顺推思路,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进行口述练习,帮助学生学会用分析法和综合法解题,初步掌握逻辑推理。实践证明,这种练习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例如:“中心小学二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三年级有3个班,每班36人,二、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用分析法来分析,提出以下问题请学生回答。

“这道题要我们求的问题是什么?”

“要求二、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二、三年级各有多少人,题目有没有直接告诉?”

“从题目的已知数中能算出二年级有多少人吗?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算出?”

“三年级有多少人怎样算呢?”

“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作综合法来分析,提出下列问题请学生回答。

“这道题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知道二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可以求出什么?”

“知道三年级有3个班,每班36人,可以求出什么?”

“知道了二、三年级各有多少人后,可以求出什么?”

“这道题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四、给出一些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正确地选用已知条件。

这一类型的练习,不但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比较、判断能力。

例如:一支铅笔的价钱是2角,一块橡皮擦的价钱的6分,一个铅笔刨子的价钱是3角,一瓶墨水的价钱是1元2角,一支钢笔的价钱是3元8角。问:

1、买一支钢笔与一个钢笔刨子要多少钱?

2、买3支钢笔与一块橡皮擦要多少钱?

3、买一支钢笔与一瓶墨水要多少钱?

4、买一瓶墨水比买3支钢笔多多少钱?

5、买一个铅笔刨子的钱可买几块橡皮擦?

五、根据式题编造文字题的练习。

例如:式题248÷4=62从意义上来编造的文字题有:

1、把24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2、248里面有几个4?

3、248是4的几倍?

从术语上来编造的文字题有:

1、被除数是248,除数是4,商是多少?

2、除数是4,被除数是248,商是几?

3、已知两个数的积是248与其中一个因数是4,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从读法上来编造的文字题有:

1、248除以4得多少?

2、4除248是多少?

3、248与4的商是多少?

通过这种形式的练习,学生不但进一步理解除数、被除数、商的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掌握初步的抽象、概括思维方法。

篇(10)

有家庭问题的特殊学生群体,例如家庭经济贫困、家庭矛盾、家庭成员伤残、单亲家庭等因素都极易困扰着学生,加重他们的心里压力,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尤其随着我国离婚率十年连续递增,处于父母离异情况下的学生越来越多。如果家庭关系处理不好,会给学生会带来极大的伤害跟压力。

1.2学校及社会因素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日趋加剧,学校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往往处理不好与他人沟通交流等问题。高等学校的教学方式也致使特殊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没有机会得到有效的指导与帮助。社会中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高度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已经打破在时间和空间交往的限制。网络越来越强烈地介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大学生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发泄不良情绪、逃避现实生活提供了场所,一些特殊学生沉迷于网络交往,导致在现实生活中的封闭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

2如何加强高校特殊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2.1对特殊学生群体进行心理疏导,培养他们塑造有利于人际交往的性格的意识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人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个人交际的频繁、社会实践的增加以及知识面的拓宽,个人的观念、意识和性格都会有很大的变化。只要高校特殊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改变自己的性格,则会收到好的效果。性格改如何有意识的去改变呢?首先,要树立信心,正确认识自己。谦虚谨慎、不卑不亢地生活在人们中间;其次,若改变内向性格还需要开阔自身的眼界。要多读书,多看报,多出去看看世界,关心世界大事、国家大事,扩大知识面,开拓视野;再次,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学习舞蹈、书法绘画、瑜伽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增加与他人的交往,性格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

2.2营造素质拓展教育平台,提高特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吸引更多的特殊学生参加素质拓展活动。通过举办辩论赛、演讲比赛、经验交流会、科技创新、专题讨论会、文艺活动、学习竞赛、体育竞赛等活动,引导特殊学生接受教育,提高特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工具,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学会正确运用语言,学会用清晰、简练、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篇(11)

一.人工智能的背景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研制出一种新型的以人类思维相似的方式做出相应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人工智能的思想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的巴斯卡和莱布尼茨。十九世纪,英国数学家布尔和摩尔根提出了“思维定律”,这些可谓是人工智能的开端。(1)50年代至70年代,人工智能相继出现了一批显著的成果,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重视问题求解的方法,忽视知识重要性。(2)随着第五代计算机的研制进入了80年代,人工智能得到迅猛发展。它的研制形成了一股研究人工智能的热潮。(3)90年代,由于国际互连网的技术发展,将人工智能更面向实用。研究人工智能出现新的。

二.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伦理问题

(1)人工智能的情感问题。情感问题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谈论的话题。明斯基认为,通过把我们的身体部分看做是大脑可以使用的资源,就可以改变它们的精神状态。因此,现在人工智能界的一种观点认为情感是一种特别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增加我们的机智。智能机器人毕竟是一个赋予一种人类情感程序的机器,实质上还是没有人类的意识,只有固定的程序。

(2)人工智能机器的责任问题。人类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类把人工智能机器研制出来,赋予一定的程序,帮助老人,照顾小孩等;爱,不仅是男女之间的爱,也有父母对子女,这种爱是相互的。人们要面对智能机器的情感控制,我们不能把它视为一台机器,应该视为人类其中的一员,他们是一个种族,我们要对研制出来的人工智能机器负责。智能机器赋予人类的情感,我们也要给予同等的情感。我们不仅要研制智能机器,我们也要爱护和保护他们。

三.人工智能的问题对策

(1)人工智能情感问题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人工智能的机器情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这不仅涉及到人工智能的技术层面,同时情感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机器是同样可以具有情感的。人类可能赋予人工智能一定的情感程序,我们要把人工智能的看成一类种族,让人工智能与我们共同创建美好的大家庭。

(2)人工智能的责任问题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将成为人类不可避免,人类研究人工智能不仅会给人类带来帮助,也会给人们的带来一些困惑。我们在研究人工智能机器要考虑到,智能机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智能机器可以自己转变程序,人类要研究一种机器人的法律规范,也要赋予研究机器人的科学家一定的法律法规。

四.人工智能的影响

(1)人工智能带来负面影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帮助,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问题,像气候变暖,生物物种的灭绝,新型细菌的出现等。

(2)研究人工智能涉及的学科领域。人工智能是研究使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的智能行为学科,主要包括如下领域:专家系统、机器学习能力、模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在智能领域里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机器学习的问题。一旦机器有了学习能力,人类的未来发展难以预料!

(3)人工智能的积极影响及美好前景。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没有到达一定水平,人工智能机器就可以和人做朋友,可以作为家里的一份子出现,进入人们的生活。我们在未来要研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要研究人工智能出现以后所带来的问题,把人工智能的优势发挥的更好,给人类带来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