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外语专业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职外语专业是高职院校中培养以语言学习为主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专业,例如英语、日语、韩语、俄语、蒙古语等。高技能专门人才,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本专业的学生一般是在零基础起步,通过三年时间的学习和实践获得熟练运用该门外语的能力。这种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双师型”教师指导的保障,需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更需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极大提高。利用三年的集中学习,通过大量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容易做到的。而目前的高职在校生普遍存在学习动机不强、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自信心不足等诸多问题,给专业能力培养带来了很多困难,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指导学生的外语学习。
一、外语学习特点
(一)系统性
外语都有两个系统:其一是语音系统。要通过长时间地模仿、朗读、听说的大量训练,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交流才能把握。其二是文字系统。同样需要长期对系统知识的学习,大量地练习,不断地积累,并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地运用,才能掌握它。外语知识的系统性决定了它是一环套一环,基础不行,提高就不可能,任何一曝十寒、走捷径、速成的做法都不可能实质性地提高外语水平。
(二)实践性
语言作为交际的一种工具,它最根本的功能在于信息的交流。同时,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学好。换句话说,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实践。外语的学习包括知识与技能两大部分,就像游泳,只知道如何划水、如何换气是游不好泳的,必须在水中锻炼这种技能,也就是说,只认识单词,只知道语法知识是不能学好外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是外语学习的知识基础,而语言的技能通常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些技能都需要认真的专项的锻炼。个人词汇量的扩大,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提高,都依赖于长期的大量的实践积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突破个人的障碍,取得质的飞跃。
(三)长期性
有人说学习外语就如学一件乐器一样,也有人说,外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这些话揭示了外语学习与长期练习的内在关系。因此,要想掌握外语,就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克服不思进取、心血来潮、缺乏毅力和恒心等不良习惯,遵循外语学习的特点,树立必胜的信念。
二、高职外语专业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高职外语专业每个年级都有一部分学生陷入外语学习的困境中,他们上课听不懂、作业照着抄、考试凭运气,最终导致学无所成,甚至面临退学的危险。同样都是零基础、相近的高考分数,为什么有些学生能够突飞猛进,有些却停滞不前呢?探究这部分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对于学习管理和指导有重要意义。
(一)不良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长时间里逐步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学习困难学生的课堂和课余学习习惯都存在问题。他们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课,不积极回答问题,不做课堂笔记。最初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后来是由于没有课后复习和课前预习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再后来就是因为落下的知识点太多,根本听不懂了。课堂如此,在课余时间里,学习困难生往往没有学习计划,不能及时复习和预习,对老师留的作业得过且过,不张嘴、不动手、不练耳的外语学习注定是不能出成绩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很努力,但是死记硬背、不讲究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提高很慢。
(二)消极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对待学习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是在学习活动中习得的一种内部状态。我们可以从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意识程度、对学习对象的喜爱程度、对学习成就的追求程度、对学习活动的坚持程度等方面来综合地判定或评鉴他的学习态度。学习困难生往往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他们选择这个专业或是因为家人的要求或是因为就业的压力,出于自己喜欢的很少。专业选择的先天不足给他们的学习埋下了很大的隐患,当面对枯燥而长期的记忆和练习时,他们缺乏耐心和毅力,自己就选择了放弃。还有一部分学生开始喜欢学,但是因为学习习惯不好不出成果,心理上自卑、自我否定,行为上表现为焦虑不安、害怕老师提问、害怕考核,导致恶性循环,自暴自弃。
三、高职外语专业学习指导
外语学习困难主要归结为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两类问题。要想预防和改变外语学习困难的问题,需要学习管理者和学生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更需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笔者仅从学习管理者的角度谈谈对高职外语专业的学习指导。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动因和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冲动或功利目的等)。动机的类型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外语学习的内在动机来自个人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外在动机指外语学习者受到外力推动,如为了表扬、获奖、升学、通过考试等。外语学习动机与学习者的成绩成正相关, 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成绩越好。内在动机对外语学习成功的影响更大,具有内在动机的外语学习者不将自己的学习任务局限于得高分或者考试及格,他们会在完成课堂外语学习内容之外寻找一切机会满足自我对外语的兴趣。所以,学习指导的首要步骤就是引导学生形成对外语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内在动机,适当运用外在动机。
我们可以通过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课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就业去向,让他们寻找个人兴趣与专业学习的契合点;通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挑战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自我实现感;通过外国文化的学习引起学生对异域文化的兴趣,进而形成对外语学习的兴趣;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发展的方向。另外,恰当地运用激励机制,对学习进步的学生进行口头表扬,对课堂发言的学生进行鼓励,让学习优异者介绍经验,公开表彰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奖励情况等都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情感控制能力
情感作为最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影响着认知学习。它既可激发起学生的热情、好奇心、美感、偏好等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也可以抑制其积极性,使人稍遇挫折便浅尝辄止。因此,在转化学习困难生的工作中应掌握他们的情感变化规律,针对他们的个性心理发展状况和思想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对策。对于出现焦虑、自卑、自我评价低等情感和心理障碍的学生,需要学习管理者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根源,矫正心理和学习的偏差,重新树立自信。如果对此置之不理,一再增加学生的挫败感,一些学生可能会回避甚至放弃外语学习。因此,学习管理者要想方设法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减少其对外语学习的恐惧心理,帮助学生超越自我,开阔思路,挖掘学习潜力。特别是对缺乏毅力、自制力差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关心、督促、检查、指导。
外语学习需要坚强的意志,为了磨练学生的学习意志,学习管理者要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确立人生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以明确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激励自己的学习,通过意志锻炼、名言警句、反思等途径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其抗挫折和自我控制能力。引导学生善于自我激励和调节情绪,学会合理宣泄和释放情感,当遇到烦闷和苦恼时要学会寻求帮助,以幽默乐观的心态面对问题和挑战,减轻精神和心理压力,驱除不利情绪。
(三)指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益的加速器,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学习管理者要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方法的研究,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1.引导学生把元认知理论应用于学习。元认知是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和对自身认知过程进行计划、监控、调节的能力。元认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有效性。学习管理者要指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任务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在学习前制定计划、学习中自我监控、学习后评价反思、对错误和问题进行纠正,指导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的管理。
2.指导学生学习记忆规律,根据实际运用各种记忆方法。让学生了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有意记忆、组块律等记忆规律,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对记忆的内容作系统化、结构化的加工,合理组织复习,运用多种感官通道协同记忆。根据记忆的内容、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恰当运用多种记忆方法以及自我提问技术、寻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方法进行记忆。
(四)营造外语学习的环境
1.落实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营造学习氛围的基础。课堂教学要提倡“形严神松”“他律式”管理,自习学习提倡“身死心活”“自律式”管理,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既有利于维护课堂纪律和秩序,又有利于学习知识的宽松和谐的良好学习环境。
2.管理学习时间,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时间管理是提高外语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学习管理者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作息时间、规划每月每周每天的学习时间、利用最佳学习时间,把精力充沛、效率高的时间用于外语学习。
3.打造学习环境。学习时空气清新、环境幽静、卫生整洁、光线适合可以让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所以学习管理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和学生共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4.提供课外学习资源。课外学习是外语学习的主要渠道,而外语学习资源是否丰富对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管理者要帮助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例如成立专门的外文阅览室,提供适合外语学习的报刊杂志、外文小说、外文字典、学习辅导资料等。网络学习资源方便廉价,受到学生的喜欢,学校要充分利用便捷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听力下载、授课课件、考试模拟题等网络学习资源。
5.开展外语实践活动。外语的实践能力需要大量的练习来作保障。可在校内组建外语学习社团,开展外语角、外语技能大赛、外语剧场、外文歌曲大赛、外语学习交流会等活动。在校外可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运用外语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田亚曼. 探究外语学习心理与学习潜力.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
[2]黄丽.高职学生的外语学习心理表现与学习动机的激发.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人才为目标,集知识、专业和创新创业为一体的素质教育[1]。2010年,教育部正式采用“创新创业教育”的提法,而后,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多元化探索阶段。从2016年起,教育部要求所有高校都要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近年来,“创客”教育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和实践不断深化,各级高校也在不断推进社会实践活动和搭建各种实践平台。当前,创业教育逐渐向各类专业教育渗透,而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比较欠缺,不能很好满足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因此,如何提升外语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宏观层面,校企合作的制度和法规保障仍需不断完善;中观层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短板突出表现在“滞后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不高、与实践环节有较大脱节”等[2]诸多方面;在微观层面,学校、学生和企业的良性互动还不够深入和持续。需重点解决的现实问题是,如何联系到相关企业并愿意接受数量众多的学生进行合作培养?又该如何让大批的学生乐意到企业开展富有成效的实习工作?学校如何与企业进行有机衔接和配合?从而在教学管理、教师考核,以及学生的报酬、企业的管理成本和效益等之间取得平衡。为此,拟结合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联合企业创建的PUE平台进行阐述。
二、PUE平台实施的对策与分析
PUE(PlatformofUniversityandEnterprise)即校企合作平台,是一种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也是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在江西省内高校的首创和特色项目。其运作方式是“共育人才、共管过程、共享成果、共担责任”,目标是“搭建平台、积累经验、提升能力、扶持创业”,实质是一种创新实验区、创业实践区。学院积极顺应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新趋势,于2015年上半年将PUE作为重大项目立项启动,现已成为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典型和全省工作亮点。1.建设平台,创新模式。学院与四家企业签订了首批PUE创新实验区协议书,之后在院里共同创建了商务外语人才PUE创新实验区,固定了专门教室并配备了电脑设备和相关仪器。而后,“跨境电商PUE项目”成功列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更加广阔的平台上打造更为科学和灵活的运行模式。合作双方就互联网+和PUE平台入驻我校科技园达成共识,这为更好提升师生的跨境电商实战水平,为学院实践教学摸索出了一条新路。目前,PUE平台签约跨境电商合作企业已达13家。2.举办讲座,选拔培养。开始阶段,学院PUE平台与义乌城商会———创业梦工坊展开合作。采取自愿报名和网上测试方式选拔出110名学生,配备班主任,课程由公司董事长和资深培训师亲自来校授课,系统讲解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及PUE平台操作流程。到目前,学院已举办12期专业培训课程,涵盖了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的培训内容。比如,实用邮箱工具FOXMAIL的基本原理、PScs6应用、上传产品、互联网自我管理、实操课程分析等。根据个人意愿和企业需求,把学生分配到不同公司去实习,根据工作完成情况和出勤情况进行考核。3.暑期实习,推进合作。经过考核,脱颖而出的学生将在学校的PUE平台继续接受企业培训师的专业培训。每年暑假,学院召开PUE创业实践区的暑期实习动员会,号召广大学生参与暑期实习。并配备专门的实习带队老师,实习期为一年。到企业后,学生被安排在各个商务平台,如阿里巴巴国际站、亚马逊、速卖通、Wish等,有指导实训。前期主要学习平台的运营以及电子商务平台基本规则;后期学会独立产品、运营平台操作、做好宣传、谈判与客服等。学会为企业接单,深入了解外贸操作内容和流程,为今后做一名优秀的外贸业务员打下基础。同时,学院还与企业就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外贸精英人才进行探讨,并就双方对外贸易领域的合作达成了诸多框架合作意向,为以后PUE项目的深入实施创造有利条件。4.总结经验,改革创新。每期实习完成后,学院召集PUE创业实验区暑期外贸团队的全体师生召开PUE创业实践总结推进会,征求对今后PUE项目发展的看法与建议,以便进一步研究完善PUE项目工作。根据形势发展,学院适时调整PUE创业实践区的定位和目标,推动实现管理队伍的专门化、人才选拔的科学化和培养方式的多样化。学院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还把学校通识教育与企业个性化培训相结合,加大投入力度并明确了平台区域多样化发展的方向。这些举措围绕“创业教育服务”,通过建设与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和“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实现四大融合:一是“目标融合”(课程建设模式);二是“内容融合”(课堂嵌入模式);三是“方法融合”(参与式教学模式);四是“学用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有力提升平台的吸引力,增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结语
校企合作是产学合作教育开展的前提[3],是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4]。PUE平台是一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它与传统“校企合作”的主要不同在于“取得了学校(学院)、教师、学生和企业之间的某些利益平衡”,这既可以弥补学校(学院)教学在学生实操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又解决了教师及时了解和学习现实商务实践动态的需求,锻炼了学生接轨工作一线的各种实用能力,满足了公司企业低成本培养、使用高素质大学生(商务外语专业学生具有语言优势)以持续发展自己的愿景。以“从做中学”理念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引领是PUE创业实践区的宗旨,也是有志于提升跨境电商实践能力的学生施展才华的良好平台。PUE平台作为架设在学校(学院)、教师、学生和企业之间的一座务实的“桥梁”,对于广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育将会带来更多的益处。
〔参考文献〕
[1]储德平,等.近二十年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态势—基于CSSCI数据库的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01):68-71.
[2]〔2015〕36号.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期望月薪:3500元
工作经历
2012年1-3月,在广州冰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当外籍经理助理,主要协助外籍经理处理工作,及负责产品销售推广工作;
2011年7-8月,在云浮青少年宫暑假培训班当辅导老师,主要负责一年级到高一年级学生英语、数学等科目的学习;
2010年7-8月,在云浮市旭升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当文员,主要负责沟通客户、校对跟单以及相关文件的翻译工作等;
业余时间进行礼仪小姐、街舞商业演出以及贸易相关邮件的中英文互译等兼职。
教育经历
毕业院校:2008年9月-2012年6月,就读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外语系,高级翻译专业。
主修课程:高级日常英语,高级休闲英语,高级职业英语,高级时事英语,高级英语写作,跨文化交际,变化中的英语文学阅读与欣赏,英语综合实践,英美国家概况,英语报刊选读,翻译理论与实践(口语),高级综合英语 外语水平:CET-4计算机水平:硬件维修技师其它培训情况:
个人优点
适应能力强、勤奋好学、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勇于接受新的挑战。重视诚信,讲原则,说到做到,绝不推卸责任;有自制力,做事始终坚持有始有终,决不半途而废;有问题不逃避,愿意虚心向别人学习;自信但不自负,不以自我为中心;愿意用谦虚态度接纳优越者、权威者;会用100%的热情已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平易近人,脚踏实地、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工作积极进取,态度认真。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乐于助人,诚实守时。
一、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探讨价值
高职院校的建设目总体而言是根据院校学科内容,有针对性的培养符合专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众多专业性学科领域中,高职院校培育人才局域一定的专业特殊性,而其培育人才获得的专业知识,也同样有部分内容具备着专业的特殊性。在此其中,专业外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借由大量国内外专家学者研讨总结所得成果,均通过专业术语形式应用于受教者日常工作者,因此,专业外语学习,是确保从业人员行为专业性的重要考量。与此同时,专用外语并非独立存在,其与公共外语的有机结合,才是保证世界性专业交流的手段,因此,专业性人才不能局限于本国内的自行发展,其应通过专业外语及公共外语学习,实现国际性专业交流,从而提升并革新现有技术,实现专业的长足发展。由此可见,在专业性人才培养的摇篮中,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的新颖与先进,是保证外语应用的重要手段,同时是实现专业良性发展的不可或缺因素。故此,探究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对地域性专业发展十分重要,值得各大高职院校重视并研究发展。
二、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现存弊端
1.教育主体关注偏差致事倍功半。当前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存在弊端之一,便是教育主体关注偏差所导致的事倍功半。分析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的应用主体可知,其重点落实于受教群体的有效利用,因此,教育主体应着眼于受教群体的本身。然而,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则是以教师填鸭式教学为主,完全不顾及受教群体的吸收程度与理解状态,久而久之,无论是专业外语,亦或是公共外语,受教群体都只是一知半解,别说很好的专业交流,甚至连基本对话都有难度,很难达到专业交流水平。2.教育方法运用不当致费时低效。相较于教育主体关注偏差,教育方法应用拙劣则是导致受教群体不能良好吸收并应用外语知识的又一大问题。就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方法而言,杂乱无章,缺少系统性是其最大弊端。专业外语及公共外语分科太细,无法有效实现相互渗透,彼此促进作用,外语语言教学环境建设力度不足,同样无法良好的实现教学引导。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不足,无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外语教学中来,更加不利于受教群体吸收并应用外语知识,同时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3.教育兴趣培养不足致成果难结。结合以上两点来看,教育主体关注偏差及教育手法运用不足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将是教育兴趣的培养不足。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对学生而言只能是负担。然而,目前教育教学模式过渡注重知识的教导,而轻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识吸收,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久而久之,学生将无法正确面对外语教学,更不可能于教学中收获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知识内容。
三、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科学落实策略
1.科学定位主体促事半功倍。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科学落实的过程中,科学定位主体是其教学目的落实的重点所在。就高职院校的教育特殊性,及其专业需求的特殊性,教学主体的定位准确才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发展,实现专业知识的渗透与落实。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对公共外语知识的了解,决定了其学以致用的程度。2.时效教育手段促节时高效。保证了教学主体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教学手法将获得巨大的改观。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将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以自主教学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先学后教、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将引入课堂。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疑问学习、情景体验等多种方法更为深刻的了解并认知所学知识,从而更为科学与合理的运用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3.落实兴趣培养促成果凸显。科学的教学主体认知与全新模式的教学手段落实,将促进教育以学生兴趣培养为优先考量点,落实受教群体的外语兴趣培养,从而实现受教群体应用公共外语会话,采用专业外语学术交流。将兴趣这一老师引入外语教学之中,外语教学不再会是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会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趣味学习方式,寓教于乐的学习方法,实现兴趣培养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令专业外语不再冰冷,公共外语更为灵动,最终实现外语教学的生活化、常态化,从而扭转现行外语教学教育弊端。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中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教学策略的科学落实十分重要,尊重教育主体,科学教育手段,实现兴趣培养,是当前教育教学科学发展的重要策略,同时是保证高职院校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应用的重要手段。
作者:杨国 单位: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李嘉(1981-),女,河南信阳人,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02)张景伟(1979-),男,河南郏县人,郑州市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工程师。(河南 郑州 45000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235-02
工科专业外语是在完成公共英语的学习后,结合工科专业而开设的一门交叉课程。对于工科生而言,这门课程能够学习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大量的词汇、习惯表达和语法特点等,为将来读写外文文章、参加国际交流等做了充足的准备。[1]可以说,专业外语课程是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受客、主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这门课程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地步,许多学生甚至教师认为专业外语是一门边缘课程,教之无味,弃之可惜。笔者结合自身工科专业外语教学实践,对工科专业外语教学作了初步探析。
一、目前工科专业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专业外语重要性的重视度不够
当前,大学公共英语的学习和四、六级培训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的范畴,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英语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顺利毕业或为将来找工作增加筹码。而且开设在大三或大四的专业外语多属于专业选修课或限选课的范畴,这个时间段的学生的学习重点放在了专业课的学习或随之到来的考研复习上,在他们眼中,专业外语课程可选可不选,即使选了也只是为了拿到学分而已,因此学生学习主动性差。[2]同时,对于教师而言,也缺乏专业外语教学的热情。
新时期的工科大学生是未来技术发展、科技研究的主力军,随着其工作和学习的不断深入,掌握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更新的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外语(不管是英语、法语还是日语等)作为世界通用的语言,既是后续工作、学习的有力工具,又是其综合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师外语水平差别大,教学方法单一,教材匮乏,考核标准不清晰
目前专业外语教师一般由本专业的教师来担任,虽然也优选有留学背景或者外语底子较好的教师,但是教师对专业外语的规律和教学方法所知有限却是普遍情况,因此教学水平参差不齐。[3]现在的专业外语教学形式基本上是教导学生背专业词汇,然后逐句的解释课文,这种单一的教学仅停留在对文献的阅读和翻译上,而对专业外语相较于普通外语的不同语法特点、翻译技巧及实用特点则较少涉及。
目前专业外语教材的建设落后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公开出版的教材较少且专业覆盖率广,不具有通用性。另外,专业外语教材的内容相对落后、信息陈旧,没有随着教学大纲适时修订,比如土木工程道桥方向的专业外语教材,文章大多写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信息陈旧,如果单纯的教授课本内容,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由于对专业外语重视度不够、教学方法落后、学习目标不清晰,造成了考核标准模糊,难以形成有效的课程教学系统。
二、提高工科专业外语教学水平的建议
1.外语学习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
如前文所述,专业外语的开课时间是大三或者大四,这个时间段是学生学习专业课或考研复习的重要时期。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机的将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或考研的努力与专业外语的学习结合起来。[4]课堂上不单单是讲授外语,而是把重点放在通过外语来了解和学习专业知识上,这样学生就能结合本专业知识增强自己对专业外语的理解,亦可通过专业外语掌握、了解本专业前沿的学术动态,还可通过外语学习和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在考研的第二个环节——复试中,专业外语成绩的比重一般占到复试总成绩的30%。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穿插考研专业外语复试的教学内容:列举复试中常犯的错误、注意要点、复试技巧等,给考研学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2012年笔者所教授的专业外语班级,没有因专业外语复试不过关而未被研究生招生单位录取的学生。
2.选取合适的教材,并不断丰富教材内容
专业外语的教学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和应用水平;二是通过外语获取本专业的相关知识,两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因此合适的教材尤为重要。教材与参考资料不仅要求内容经典、翔实,而且还要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笔者所选的教材,除了土木工程道桥方向专业外语教材外,还摘取了《Pavement Analysis》、《Writing Scientific Paper in English》等经典书的篇章进行讲授,这些书有些是专家从国外带回的珍贵资料,有些是华裔美国教授推荐的写作用书,极具学习价值。此外,还可从网络下载最新的SCI、EI文章让学生传阅,既学习了写作技巧,又丰富了专业知识,开阔了视野。新颖、实用且与本专业紧密结合的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3.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完善考核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从教学形式上,改革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教学,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英语应用能力。[5]在课堂上,紧密结合专业外语的实用性,除了教师传统授课外,还可安排模拟国际学术大会报告、实用写作、学生点评文章及略读和精读等实践内容。其中,模拟国际学术大会报告是根据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的场景设置,请学生准备关于某个原理和技术的英文PPT,课堂上进行5~10分钟的脱稿英文陈述;实用写作是节选科技论文,请学生部分或全文翻译,让学生掌握或了解论文题目、摘要和全文的翻译过程;学生点评文章可选取已发表的英文文章的原始初稿,请学生进行修改和点评,通过自己当评阅人进行改错这种形式让学生更深层的理解科技英语的写作特点和手法;略读和精读是教师下载本专业最前沿的SCI和EI文章后,首先让学生进行快速略读,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然后再进行精读,查漏补缺,了解文章的细节。经过这种训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看外文文献的能力。以上教学手段实用、新颖,且与本专业密切结合,经笔者的课堂证实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专业外语的学习兴趣,效果良好。
专业外语是学生获取本专业动态信息的工具,因此这门课程不仅仅是教授词汇和文章,更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外语应用水平。为此,考核方式应该紧紧围绕课堂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制定,灵活多变。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应该在考核成绩中占到相当的比例,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课下复习,课堂积极讨论。笔者授课中,将平时表现成绩和作业成绩提高到总成绩的40%~50%,从而改善了单调沉闷的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期末的考试形式亦可灵活,既可以采取出卷考试的形式,又可以让学生写或者翻译外文文章,巩固教学内容。这种综合的考核形式可引导学生注重日常的课堂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
三、结语
本文提出的专业外语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实践教学、多种考核机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笔者通过几年教学实践摸索出来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专业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强,教与学的互助对专业外语教学来说更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不断沟通,教师要不遗余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配合教师主动参与课堂及课后的各项活动。另外,可根据教师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灵活地组织和安排教学。只有不断地探讨、不断地总结,才能不断地进步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孙伏.工科《专业外语》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
2008,(16):349-350.
[2]李志芳,谢红梅,何贵青.专业外语教学方法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8,(1):86-88.
[3]曲春英.提高专业外语教学质量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31).
旅游业已成为当今全球的热点产业。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加上欧洲债务危机影响,2011年以来全球旅游业仍然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上半年国际旅游者达4.4亿人次,同比增长4.5%。而在国内,旅游业被放到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中国旅游也正以强劲的势头向前迈进。上半年,我国累计入境旅游人数达到 6627.12万人次,同比增长1.15%,出境旅游人数为约为3200万人次,同比增长19%。[1]由此可以看到,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但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相对比较匮乏,尤其是涉外旅游从业人员。这对旅游院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于旅游外语类人才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对就业现状进行探析,以期对高职高专旅游外语类学生更好地融入旅游行业,提高就业质量有更大的帮助。
一、对旅游英语专业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独立建制的旅游院校,也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旅游院校,被业界称誉为中国旅游院校的“黄埔军校”。在26年的办学历程中。为我国旅游业提供了大量的旅游从业人员。而其中的旅游英语专业与学校在1985年同时诞生,是全区高等院校中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同类专业,也是自治区级优质专业。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比例,尤其是从1999年起连续六年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签约率均超过90%,年度就业率达到100%。但近年来,旅游英语专业就业率有所下滑,从事旅游业的毕业生比率也在降低,学生择业的方向分流扩大。
根据以上图显示,2007年到2010年四年中一次性就业率为99.37%、96.6%、94.31%、90.4%,当年毕业时未就业人数逐年增加;选择从事旅行社和酒店等行业的旅游相关工作的学生从2007的58%下降到2009年的43%。其他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了公司、学校、机关等单位。10%左右的旅游行业从业人员降幅虽然看起来不大,但是却值得重视。而且近年进行毕业生追踪调查中显示,已从事旅游业的毕业生到该年12月有超过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学生选择离开原单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毕业生就业的不稳定性,也说明了旅游行业人才流失比例较大。从以上的情况调查不难看出,如此紧缺人才的旅游行业中,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毕业之后选择旅游相关行业作为职业的比例还不足一半。根据当前教育部对高职高专教育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高职高专在获得高就业率的同时,如何进行高质量就业?这是我们旅游英语专业当前最需要的探索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旅游英语专业高质量就业探索
什么是高质量就业?高质量就业可以理解为实现“满足生活,而且有乐趣的职业”。它有以下五大特征:1.就业面向好、专业对口;2.岗位定位“高技能”;3.劳动有保障、薪酬高;4.毕业生具有较好的职业发展空间;5.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也高。[2](P. 25-26) 而根据现状,目前离高质量就业还有很大差距。要进行高职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必须先明确影响高质量就业的因素。虽然影响因素很多,但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学生方面主要是就业观念、职业素养等,学校方面主要是办学水平、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就业工作的有效性等。另外,社会经济形势、企业的用人机制以及社会对高职生的态度等,也对高职就业质量的好坏有较大影响。下面主要从学校方面,就如何进行高质量就业进行分析探索:
(一)做好高职学生学习生涯的求职服务
求职服务应该贯穿在高职的整个教学计划之中。具体包括了职业发展规划、辅导求职策略、辅导面试技巧、辅导简历写作、组织招聘会、招聘需求与薪资信息等。在麦可思公布的《2010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中显示高达 1/3的大学毕业生认为高校提供的求职服务没有任何帮助。求职服务的有效性需要得到注意和改善。[3](P. 64-72)求职服务应该从“入学教育”时就开始。特别是职业规划教育,应在入学教育时,结合专业介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高职三年分阶段安排就业指导课程,将课程与求职服务融合一体。大一教育的重点是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规划;大二重点是开展社会实践或实习,使他们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用人需求,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大三的重点是进行就业辅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实现“人职匹配”。专家讲座、毕业生回校报告等形式穿插其中。旅游英语专业根据学校安排,已从2009级学生开始将求职服务纳入了教学计划当中。
(二)创新“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是高职高专的特色模式。作为旅游外语类专业可以通过国内外旅游企业合作办学,特别是国外连锁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提升旅游行业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成就感。结合区域发展和企业需要,实行“分段式”、“多学期”、“工学交替”等形式,校企合作育人,强化企业对教学计划、课程实施、顶岗实习的责任,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桂林旅专这几年建设起了校内、国内、境外三种实训实习基地,2010、2011年都尝试将学生在第三、四个学期向美国企业输送实习生,并且开拓了新加坡、美国、迪拜、澳门、老挝等境外英语专业就业市场。国际知名酒店、国际邮轮等企业也纷至沓来招聘毕业生。旅游英语专业应把握好学校这些平台,打造订单班和境外实习项目,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不断优化就业基地,逐步推行“顶岗实习与就业的结合”的制度,大力推进“外企定向订单式”培养,逐步实现校企合作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办学模式,积极拓展创业的途径,以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对口率,进一步提升就业质量。
(三)加强优秀教学团队的打造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灵魂,也是高质量教学的关键。因此,建立一支具备较高素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显得尤为必要。专职教师应既懂英语又懂旅游,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行业从业经验。兼职教师应是长期工作在旅游行业一线的从业人员。要充分发挥这些人的专业特长和实际操作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利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及其对旅游行业前沿最新动态的了解与把握,在向学生教授一些操作技能性较强和实践经验较多的课程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形成学生的岗位意识和职业习惯。[4](P. 68-69)经过几年的培养,目前旅英专业7名教师已经形成了100%的“双师型”梯队,也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2011年旅英专业被评为校级优秀团队,更通过世界旅游组织旅游质量教育认证,标志着该专业教学水平到达了国际水准。但是一个优秀的团队还需要优秀的教学名师,这是团队未来的努力方向。
(四)优化课程设置,强化教学实践
旅游英语专业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学中做、做中学”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形成职业良好的职业素养。根据实际情况,旅游英语专业应增设形体训练、公共艺术课,培养学生的外在素质,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增加优势。而在实习实训环节,旅英专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在校内外资源进行相关培训。在校内,可以利用模拟导游实验室,对桂林乃至全国的著名旅游景点进行英汉讲解、文化内涵的挖掘;在校外,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提供了众多的实习实训基地,如桂林漓江风景区、象鼻山景区等旅游景区。专业老师可利用节假日带队进行实习,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缩短学生上岗适应时间,真正达到产学结合的优良效果。
(五)设立“双导师制”的就业培养模式
设立“双导师制”的就业培养模式是强化就业队伍,实行校企合作,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手段。双导师制指一名学生有校内、校外两名导师,在教学过程中,两位导师各司其职。校内导师在学校内主要负责学生的课程学习和指导等;校外导师侧重学生在课堂外的能力培养,特别是在顶岗实习中强化对学生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协调沟通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训练。[5] (P.75-77) “双导师制”构建了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学生的一系列载体,建立了学生实习、就业的长效互动机制。学生通过工学结合模式到旅行社、酒店、景区等企业进行“全真环境”下的实习,在校外企业家导师的系统指导下,充分感受实务工作环境,熟悉工作流程,全面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诚信品质、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素质要素为一体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学生通过校外企业家导师的长期系统指导和现场实景式实习,不仅可以按照企业的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表现优秀的学生还可以有更多机会得到企业家导师和企业的认同,并在企业家导师的推荐下和企业达成就业意向。双导师培养模式较好地达到了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的对接,毕业生达到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2011年2季度中国旅游业分析报告[EB/OL].res.省略/IndustryReport/2011-9-30/1193022263_2.shtml 2011-10-08.
[2]李佩禹,刘炳展.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探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 2011 , (12 ).
关键词:
农业院校;外语;职业素质
自上世纪末高校扩招以来,高等农业院校的外语类专业发展迅速,截止目前,多数本科农业院校都设立了外语类专业。经过十多年的短暂黄金发展期,近些年来农业院校的外语类专业发展普遍面临困境,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分析原因,除了毕业生人数多这一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当前农业院校外语类专业与其他高校同质化严重、职业素质不高、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不强所致。当前,国家正在通过制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推动学科专业的改革创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此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主动改革外语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从根本上提升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实现外语类专业学生的良好职业发展成为一项迫切任务。
一、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职业素质是创业能力的体现,是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意识品质和知识技能品质等的总和。主要包括四方面:(1)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诚信意识、集体意识等;(2)文化素质。包括文化素养、品味格调、现代意识、表达能力等;(3)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两个方面。身体素质包括拥有健康的体质、良好的体魄。心理素质要求拥有正确的自我评价、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较好的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4)专业素质。包括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专业领域内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尤其强调的是学生在该专业领域内的创新、创造能力。职业素质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职业素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素质的内涵和强调的方面也会有所不同。当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更高、更全面。目前,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人合作交流能力、运用网络的能力、宽广的知识面等成为良好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强烈的创新意识、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成为成功创业者的特质。
二、农业院校外语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分析
(一)职业素质现状比较校内其他专业,外语类专业学生在语言基本功上优势明显。同时,由于受异域文化和农业院校独特文化的交互影响,形成了特有的人格气质和职业素质,比如作风较为扎实、吃苦耐劳等,受到一些用人单位的青睐。但从整个群体来看,与学校其他专业相比,外语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不高,总体上呈现语言优势越来越不突出,其他能力亦不足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结构单一与农、工、理等专业相比,外语类专业学生学习的视野较窄,除语言文化外,对于其他相关专业涉猎较少,知识面不够宽,对农产品加工、经济贸易、机械电子、生物技术等专业理论和技术都缺乏必要的了解,不适应当前社会对多元化、通识化、个性化、实用化外语人才的要求。2.语言基本功较差“听、说、读、写、译”是外语类专业学生的五项基本功。但就目前情况来看,相比较外语类、理工类院校,农业类院校外语类专业的很多毕业生语言基本功较差,表现在:口语交流不流畅,语音语调不准确,外文函电格式不熟练,写作过程中语法和词汇错误较多,笔译和口译能力不足等方面,与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要求相差甚远。3.创新实践能力不强相对于农、工、理等专业,外语类专业学生在思想上较为保守,视野较窄,主动出击、敢于突破的意识较差。同时,外语类专业与其他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交流互动不多,各种提升创新素质的平台较少,导致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差,品格养成不够,动手实操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4.职业目标定位模糊上个世纪,各高校外语类专业主要是为学校培养师资,随着形势的发展,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多元化,企业成为就业的主要方向。但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和就业教育指导不足的影响,大部分外语类专业的学生对就业形势变化缺乏了解,对面临的危机和挑战反应较为迟钝,职业规划意识不强,职业发展目标定位模糊。
(二)主要影响因素1.人才培养方案滞后外语更多的时候只能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和载体,而非一个专业方向,这是外语类专业毕业生无法突破的职业瓶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总体外语素质不断提高,外语类专业的存在空间在不断缩小,因此,绝大多数外语类人才都不得不面临知识结构调整和职业危机问题。然而,大多数高校对社会变化的反应相对滞后,没有及时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做出调整,导致不同高校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千校一面”。在多数农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没有很好地与农、工、理、管等学科结合,突出重围,形成自己的农业特色和优势,实现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2.实践环节薄弱当前,文科专业普遍存在实践环节缺乏的情况,农业院校的外语类专业亦是如此。很多农业院校不重视外语类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基地数量少,条件差,利用率不高。在四年的培养过程,很多高校的外语类专业没有相关的校外课程实习和专业实践,学生仅有的一些实践机会只是校内的模拟实习和一些学生社团的第二课堂活动,重要的毕业实习也往往是流于形式,导致培养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高,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普遍较差。3.创业指导不够近年来,多数农业类院校开始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开设了创业指导类课程,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创业意识。但就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的创业指导课在教材建设、师资培养、教学安排、教学形式及教学效果上,都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和高度,效果较差。特别是根据外语类专业的特点,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做得还很不够,这是导致外语类学生职业素质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4.生源质量偏低多年来,由于农业弱质性所形成的社会偏见和误解,与综合类、理工类院校,甚至是师范类、医学类院校相比,农业院校在优质生源争夺上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外语类专业更是如此。这表现在农业院校外语类专业上线第一志愿率偏低,很多农业院校需降低录取分数线、多次征集志愿、调剂录取才能完成招生任务。致使学生的外语基础参差不齐,专业思想不牢固,学习的积极不高。
三、提升农业院校外语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策略
目前,《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已制定完成(以下简称《国标》)。教育部强调:《国标》只是专业基本要求,不同高校要以《国标》的出台背景为主要线索,制定凸显本校定位和特色的校标,进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适应经济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需求。基于以上情况,农业院校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外语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一)改革培养方案,彰显农业院校特色改革现行的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农业院校外语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以外语为优势和工作工具的复合型人才。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对外语类专业的教学内容、计划做出科学合理的修改。一是加重实践性课程,增加实践课程的门类,把外语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主要工作领域的相关实践课程涵盖在内,例如国际贸易实务操作,外语类文书的制作,旅游外语类导游实践,外语类教学实习或实践,笔译、口译实习或实践,外语类新闻写作,电子商务等。二是采用“外语+”等模式,加强外语类专业与学校优势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开设涉农、涉工等不同门类的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
(二)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水平当前,在农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师队伍有两大问题。一是大部分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岗位的,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二是绝大部分只有外语类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单一。因此他们知识和能力缺乏综合性、前沿性与实战性,不能适应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要以《国标》的出台背景为主要线索,对师资队伍进行改造。主要办法有:一是要适当引进具有经济、计算机、法学、生物技术等相关专业背景的师资。二是鼓励现有的教师攻读经济类、管理类等专业的学位。三是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的交流,选派教师到企业实习实践,聘请企业家为学生授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加强指导与服务,提高学生创业主动性针对农业院校外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相对较弱的现实,加强以职业规划和创业咨询服务为核心的创业指导。一是要指导学生提高创业意识。使他们明白自主创业是时展的潮流,创业的主体是自己,提高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二是要进行全面指导。要进行创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教育,更要加强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和创业能力等方面的指导;三是要强化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发展意向提供精准职业生涯指导服务。
(四)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一直是农业院校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外语类专业要积极借鉴、汲取农业类专业的办学经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加大教学实习基地建立,切实保障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二是要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吸引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三要加强与国内外同类高校的联系,互派学生交流,让学生参与到更多同龄人的竞争。诸如此类的实践,能够慢慢地提升大学生外语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要求。
参考文献
[1]付文.师范类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途径浅析[J].才智,2014(26):20-23.
[2]李小静.高校外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及对策[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3):285-287.
[3]龚素.浙江省外语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4):146-150.
1.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研究生就业问题已经凸显出来。随着研究生供求矛盾的不断加深,专家学者们已经开始从不同角度针对研究生就业进行了分析论述,并且取得了相应的学术成果。他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当前形势下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相应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基于培养研究生能力、加强就业指导与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等相关措施(旷毓君、刘鹏,2006;王春莉,2007;张俊燕、刘晓杰,2006;李海萍,2007);二是针对具体学科体系的硕士研究生及院校的就业问题及教育模式进行分析(赵会娜,2007);三是从研究生的择业观念与心理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杜文娜,2007;秦攀博,2007)。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发现,目前对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研究得较少。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近三年来北师大外语专业研究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和分析,并对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这四所学校2010年的外语专业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了外语专业毕业研究生就业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学生对学校研究生培养、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期望,以期对我国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素质培养和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四所北京高校的外语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发出问卷300份,回收295份,其中有效问卷280份。问卷回收率98.3%,有效率93.3%。所得数据用SPSS16.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了分析。
3.数据分析
3.1 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现状
本次调查问卷从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心理状态、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学校对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调查其就业现状。
3.1.1 就业心理状态
本次调查的被试中有77.9%的同学没有正式工作经历,本科毕业后直接读研。从数据分析的结果看,有42.1%的人对自己的自身专业和能力满意,而有超过一半的人(56.8%)对自身能力不满意。相应地,44%的人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有信心,而有48.2%的人处于不确定状态,也有少数同学(7.9%)的同学对自己没有信心。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择业自信心与其自身能力的满意度在0.01上显著相关。这说明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的满意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在找工作过程中的自信心程度。
由此可见,目前大多数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对其未来的就业状况呈现担忧状态。这种状态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自身能力不满意,另一方面是对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现状不满意(61.8%的学生持此观点)因此,在提升硕士研究生的能力的问题上,除了学生本身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之外,学校也应该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让他们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学科能力竞赛、提供社会实习或实践的机会等方式多方面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认可,在择业过程中也会增加自信,从而增加就业成功率。
3.1.2 职业生涯规划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学生(97.5%)都认为制定生涯规划很重要,但只有21.4%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独立完成,而有76.1%的学生认为自己不知道如何制定,需要增加了解和指导。调查还发现,仅有27.1%的学生“有明确的求职目标”;58.2%的学生表示“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但迫于就业压力,只要找到相关专业的工作就行”;更有10%的学生表示“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走一步看一步”。可见,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清晰的规划,也不懂得如何去规划,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对研究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通过对与研究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老师的访谈,我们发现,当前各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有如下方式:通过相关渠道就业信息、解读相关就业政策、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但根据调查,只有38.2%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提供就业信息的渠道是畅通的,大部分人(61.4%)认为不畅通。在对学校研究生就业教育了解程度方面,只有3.9%的人表示“非常了解”,大部分人(51.4%)的人表示“了解一点”,44.3%的人表示“一般”。相应地,只有22.5%的人对当前学校的就业教育工作持满意态度,但有超过一般的人(58.6%)认为学校的就业教育工作一般,另外还有18.9%的人持不满意态度。
当问及学生对学校研究生就业工作方面的需求时,学生对“就业信息的”、“求职技巧训练”和“自我认识与定位”需求最高,处于各项需求的前三位,其次是“在校期间实习工作介绍”、“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和“就业政策的解释”。而在学生需要的高校就业教育方式方面,“校园招聘会”、“就业信息网”和“就业指导课”位居前三名。
3.2 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倾向
3.2.1 毕业去向选择
调查显示,有79.6%的同学选择了毕业后直接工作,只有5.4%的同学选择继续深造,另外还有12.1%的同学表示“还没有想好”。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学生在研究生学习之后选择直接就业,这给高校教育提供一定的导向:现在高校培养研究生时不能仅仅是培养学生在学术和科研方面的能力,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就业需求,注重学生毕业后择业能力的培养,学校在培养方面应对就业指导和就业能力方面有所增加。
我们还发现,尽管目前我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本次调查显示,只有1.1%的同学选择了自主创业。在谈到阻碍自己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时,有61.8%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相关知识经验”,26.1%的学生认为“缺乏创业资金”,也有一小部分人称“自己得不到家人支持”。几乎所有毕业生都听说过自主创业,但很少有人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主创业的具体政策支持、所需准备及创业过程等。这给高校的启示是,在给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对“自主创业”版块的教育也应当有所加强。
3.2.2 影响就业倾向的因素
调查显示,在进行择业选择中,59.2%的人将“个人未来发展机会”置于首位,17.9%的人首先看重的是“就业单位的性质及规模”,另外,还有13.6%的人首先考虑专业对口,11.8%的人则注重“收入水平”。针对外语专业女生所占比重大的现状,本次调查地设计了一道针对女生的题目:“你人生中最主要的目标是什么”,结果显示,有39.5%的人选择了“希望有很好的工作业绩”,52.7%的人选择了“家庭美满,工作过得去就行”,少数人选择“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和“如果条件允许,更愿意在家相夫教子”。可见,家庭在女生就业选择中还是占据很大的比重,一些学生表示为了家庭可以牺牲工作或者降低择业的标准;但是,另一方面,接受教育程度越高,使得女生更多地希望自己可以在事业和家庭中获得双赢。
3.2.3 就业倾向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虽然相关政策鼓励高校学生毕业到基层和西部工作,但是,绝大部分外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首选工作地点依旧是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75.7%的学生选择在大城市,13.2%的选择了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而选择去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则非常少,仅占0.7%。在与相关老师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外语专业的学生因为其专业特色使得相当一部分人只能局限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找工作――偏远地区从事外语方面的工作机会相对少,这对一些来自中西部的学生来说,回去发展的机会没有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大。
对于毕业后首选单位的类型,我们发现有将近90%的学生选择了工作环境和待遇都比较稳定的单位:有32.1%的学生选择去大型国企,36.1%的学生选择了去高校,21.4%的学生选择去机关行政单位;只有少数人选择去外企和私企工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这与性别没有相关性,也就是说无论男生女生,研究生毕业后都倾向于选择相对稳定的企事业单位。
3.2.4 工资期望
调查显示,54.3%的学生期望自己毕业后工资为3000至5000,31.8%的学生希望是5000至7000元,8.9%的学生期望为7000元以上。对男生和女生的选择分别进行分析后发现,男女生在对薪水的选择上差距不大,表明外语专业的男生女生普遍对自己的工资期望值比较高。独立样本T检验也表明各大高校对薪水的期望值的差异不显著。
4.研究结论与讨论
4.1 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
就调查情况而言,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对其就业表现出担忧,对就业的信心不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对其自身专业能力的信心不足;第二,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三,高校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存在单一化的趋向,在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上显得薄弱。
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认同度不高。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用从以下的方面加强:就业信息传达的畅通性、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就业政策的解读以及校园招聘会的引进。
4.2 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倾向
调查结果显示,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倾向呈现出以下的特点:看重短期利益、保守择业、薪金期望理想化。
看重短期利益体现在择业地区上。虽然现在国家相关政策提倡和号召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但是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择业时主要看福利待遇、稳定的工作机会、能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有没有工作乐趣等。毕业生们理想的就业地区集中,倾向于去东部沿海地区、内地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就业。由此可见硕士研究生在择业上过分看重短期利益。
保守性主要体现在择业单位上。调查发现,大多数硕士研究生选在倾向于大型国企、党政机关、高校等比较稳定的单位。同时,虽然国家相关就业政策大力倡导自主创业,但是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其原因有:缺少相关的自主创业的知识经验,缺乏创业资金,缺乏对自主创业的具体政策支持的了解,得不到家人的支持。整体上来说,硕士研究生在选择就业中存在保守心理。
理想化主要体现在对工资的期望上。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工资期望在3000至7000元之间,但就现实情况而言,这种期望明显偏高。即使在一线城市,研究生平均工资水平也不高(如笔者在北京某大学工作了几年工资也不过3000多)。我们认为导致这种结果产生的原因如下:对研究生较之于本科生而言,又苦读三年时间,机会成本高,对于工作的心理预期也就较高。其次,伴随着我国全球化程度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度发展,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用人观念逐渐理性化,招聘更趋实际,从“重学历”转向“重能力”。研究生的期望值和单位给予的待遇之间构成了“剪刀差”①。研究生的心理预期越高,“剪刀差”就越大,研究生的就业难度越大,这已成为当前导致研究生就业难的一个因素。
5.启示
5.1 重视职业生涯规划
调查结果显示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环节薄弱,成为影响其就业的一大因素,因此学校和学生都应该对此加以重视。学校在开设职业生涯课程时应注意针对性和连续性。
我们认为学校应在研究生入学就开设就业指导课。这样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自己的人生,做好人生规划,并在平时的学习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的能力。
在职业生涯课程的设置方面,要有针对性,面向学生,尊重差异。我们认为可以分为五个版块:(1)职业生涯版块,旨在帮助学生正确定位;(2)就业政策解读版块,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就业政策;(3)就业心理辅导版块,旨在帮助在择业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导致心理问题的学生解决困难;(4)求职指导版块,进行简历、面试等具体指导,旨在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求职;(5)优秀校友交流版块,邀请校友回来传授经验,旨在从实际从事就业工作方面的前人身上学到实战技巧。
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有连续性,课程的设置要贯穿于整个硕士研究生阶段,实现跟踪式教学。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和培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听相关生涯规划指导的课程。
5.2 全面提升自我能力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外语专业研究生应根据外语专业的学习、就业形势着力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提升自我能力。这些能力包括通识能力、专业能力等。另外,外语专业研究生必须突破语种单一性,利用二外的学习,掌握多门语种,从而增加就业筹码。
5.3 改善专业课程设置,适应市场化需求
与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相比,“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学位类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单一”②。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我们应该在学位类型设置上突破以学术性学位为主的局面,在现有专业硕士学位的基础上,扩大专业硕士学位的种类和招生规模,培养更多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79.6%的人选择了毕业后直接工作,这意味着研究生培养不再仅仅是培养科研型的人才,而应该是用多种模式培养多种高层次人才。在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中,应打破传统的“语言+文学”的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取向,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注重与其它专业学习交叉,鼓励跨学科选课,如计算机应用、企业管理、金融、外贸、经济学等课程,从而拓宽外语专业研究生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③。
同时,我们认为可以根据人才市场的不同需求,尝试进行个性化、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在研究生阶段进行培养分流,对症下药,培养不同层次的硕士。比如,对适合搞研究的学生重点培养他们做学问的能力,为这些研究生创造直接读博的机会,为高校和科研单位输送优秀的师资;对一些在学术方面不感兴趣的研究生就不必在学术方面提出非常严格的要求,而应注重提高其调查研究能力、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增加他们的求职竞争力。而且,在招生时,可考虑多招收跨专业报考外语专业而且外语水平较好的学生,从而达到培养应用性强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目的。
5.4 重视政策解读,讲究就业策略
调查发现对国家相关就业政策不了解也是影响学生就业的一大因素,因此学校要重视对就业政策解读,尤其是对于自主创业政策,西部就业政策以及基层就业政策的解读。对于这些就业政策的解读,有助于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和社会的发展趋势,突破就业的局限和就业盲区。同时,对就业政策的解读,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策略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实现资源有效合理配置。
5.5 建设信息平台,畅通就业信息
本次调查发现普遍学生反映就业信息传达不畅,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实现资源信息的畅通。网络传播具有快捷、互动、信息量大等特点,将这些用于研究生就业服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学校、学院的就业平台,及时更新、发送实习、就业信息。各学院自己的就业信息可以根据各语种、各专业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发放,这是比较直接的就业信息传播方法。另外,也可以由专人负责,在学校影响较大的网站上的就业版块进行信息。但这种做法需要毕业生自己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而且就业信息的真实性不能完全保证。第二,利用现代通讯的便利性,将就业信息及时发送到毕业生手里。比如现在的信息平台、移动公司的飞信业务,都是可以直接将就业信息直接发送到毕业生手机里的。这种传播方式在目前看来是最方便、最直接的。对于信息太长的就业信息,可以在毕业生的QQ群或就业平台上发放。
注释:
①朱波,王超.浅析当前研究生就业问题[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2).
②苗乃耕,苗淳.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7(19):62-63.
③江华.影响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因素及解决途径探究[J/OL].科技信息,2009(17).
参考文献
[1]杜文娜.影响研究生就业的主观因素分析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7(8).
[2]旷毓君,刘鹏.扩招背景下研究生的培养与就业[J].求实,2006(S3).
[3]韩尚峰.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教育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硕士论文,2008.
[4]江华.影响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因素及解决途径探究[J].科技信息,2009(17).
[5]李海波,董维春,宋华明.从就业态势谈农业院校研究生就业[J].中国农业教育,2006(3).
[6]苗乃耕,苗淳.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7(19).
[7]秦攀博.硕士研究生择业心理探析及干预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07.
[8]王春莉.论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9]张俊燕,刘晓杰.研究生群体全程化就业指导特点解析与工作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2).
[10]赵会娜.文科硕士研究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
[11]朱波,王超.浅析当前研究生就业问题[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2).
作者简介:
0 引言
本课题组自2010年11月开始,至课题开题获准通过期间,课题组成员通过走访我院外语专业部分07级、08级学生,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在校的09级、10级外语专业学生进行抽样性访谈,初步了掌握了学生的就业心理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查询大量的文献资料,可以发现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通过调研走访,课题组发现,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情况几乎覆盖了以上所说的种种心理问题。为了帮助广大毕业生同学更好地认识这些问题,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和心理调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看外语专业学生就业时一般存在哪些心理问题。
1 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
不可否认,目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外语专业各年级学生都存在。通过走访,我们发现,个人前途与就业已成为这些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而且压力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感情事件、不愉快经历、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男大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城市学生。
2 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
外语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这样的心理:因为专业是外语,所以有一种优越感,觉得在找工作的时候相对来说容易些,收入也会比其他专业的要高。这种情况在男生的身上体现的较为明显,正因为学外语的男生少,所以绝大部分男生的优越感非常强烈。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大多希望到那些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工作,普遍来说外语专业的学生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过分地考虑择业的地域、职位的高低和单位的经济效益,都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三高”,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将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作为自己的起步标准,比如,我们在调研的时候就发现有一些学生就说:“我是肯定要去上海找工作的,其他地方我都不想去”; “我觉得广州更适合我,我不愿意留在海口”;“三亚太小了,工资又低,我觉得北京更好些”,等等。可是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们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
3 就业观念不合理
各种不良观念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还是有很多大学生,其中有相当比例的女大学生,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凡事一步到位。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外语专业的女生在校的时候喜欢挑战自我,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工作后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内受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挫折后就产生了退缩的心理,转而寻求那些清闲、不需要太多创造性的工作了。
3.2 眼前利益为上,职业发展丢在一旁。一些大学生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且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在短时间内经历了几次职业的选择,哪里的薪水高就想往哪里去,在一个单位做了一段时间,又觉得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因此形成不良的循环,非常不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
3.3 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外语专业的男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不可否认他们一直是存在着优越感的,在求职时,人为地增加了就业难度,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对他们来说,工作对口是必须的,如果找不到,宁愿待业在家。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就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男生因为专业不对口而“啃老”的现象。
3.4 职业意义认识不当。许多大学生从观念上来说,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求福利待遇尚可就自我满足了,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
4 总结
综上所述: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是多样的,这些心理问题在求职的过程中扮演着“拦路虎”的角色,怎样绕过这些“拦路虎”,甚至打败这些“拦路虎”,不但需要外力的帮助,更需要自身努力摆正心态。
参考文献:
[1]任琪.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建构研究[C].广西师范大学,2010.
1、学院与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国家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与英国伍斯特大学、威根里学院、新西兰教育学院以及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高等院校建立了出国留学基地。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106-03
专业外语是当前高校大部分非外语专业开设的区别于基础外语的必修课程,课程一般设置在大学生修完基础外语和部分专业课程的高年级阶段。作为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是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用外语表达和交流专业知识的能力、利用网络和专业外语刊物等信息渠道获取国外本专业知识发展的能力,同时,为部分学生进入研究生学习和出国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业外语教学自开展以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以公共管理专业为例,表现在:第一,教材建设初步起步,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等均出版了公共管理或行政管理专业外语教材;第二,教学研究论文开始涉及专业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如基础外语和专业外语的关系、专业外语的教学方法、专业外语教学的创新、专业外语教材创新等;第三,专业外语教学完善了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开设公共管理专业的高校大部分都开设了专业外语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专业外语课程在整个专业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共识的反应;第四,专业外语课程的设置,深化了受教育者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的外语表达和沟通,也训练了受教育者获取外语专业知识的能力,为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参与社会建设、服务国家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专业外语课程的设置具有必然性,但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专业外语建设也应该持续变革。
一、专业外语教学应该持续变革
经过长时期的实践和探索,专业外语教学对于完善专业、提升学生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随着学校教育改革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专业外语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
(一)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要求培养更高层次的专业外语人才
随着世界范围内社会变革的运动,知识经济已经成为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知识经济需要更为广泛的文化和技术国际交流,而国际交流和国内科技创新都需要依靠专业人才专业外语水平的提升。目前,我国专业外语人才缺乏,在经济全球化形势及开放战略背景下的我国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需要更多掌握熟练专业外语技术的专业人才。
(二)大学生基础外语素质提升要求更高水平的专业外语教学
外语已经成为高校的必修课,作为检验大学外语教学水平的大学外语等级通过率近年屡创新高,比如宁波诺丁汉大学2009年6月份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是96.62%,六级通过率是85.68%。[1]近年来,大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四、六级考试,较多大学生考取了各种英语等级证书。因此,单纯以证书通过率为标准来看,大学生的基础外语水平提高了。此外,专业外语的设置目的除了专业课目的之外,还有个重要目的,即保持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英语不断线。笔者所在公共管理专业的专业外语的设置就遵循了这一原则。而且,现在的英语学习正在逐步改变“哑巴英语”的状况,学校、教师和学生更注重能听能说的“素质英语”能力学习。大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对专业外语教学的模式、教师的综合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种要求显然不同于基础外语教学的自身特征。
(三)专业外语教学要求在英语和专业结合的基础上突出专业性
专业外语本质上是提升受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只不过这种专业素养需要凭借外语技能工具,使其能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发展情况并能利用外文资料。但当前部分专业外语教学不仅沿袭了基础外语的教学方式和模式,而且在所选材料上也与基础外语相差不大,即使引入了一定的专业文献,也多是从报纸上摘录的大众化的所谓专业文章。以公共管理专业为例,公共管理专业带有自身的专业特性,目的是培养管理人才,并且是与公共事务有关的管理人才。因此,其专业外语应该突出“专业”两字,而不能仅仅是基础英语的升级版。目前的情况是专业外语教学的专业性问题并不突出,部分教材摘录的文章陈旧过时,甚至与一般的英语文章雷同,这不利于受教育者专业素养的习得。因此,专业外语的专业性要求当前专业外语教学应该持续改革。
二、当前专业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定位存在模糊认识
专业外语的课程定位应该是专业课程。但这一认识因为与外语挂钩以及长期的基础外语教学方式而变得模糊起来。有观点认为,专业外语只是基础英语的简单升级,目的也是为了保持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英语不断线。这种观点存在偏颇。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部分学校的专业外语课程仍然由外语学院系教师来担任,采用的教学模式也依然是基础英语的教学方式方法。也有观点认为,该课程就是专业课,因此,课程学习只要学习专业知识即可。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又会忽略适当的英语知识的学习。设置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弥补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英语词汇、词组及惯用法等比较陌生的方面的不足,使学生在接触有关专业的英语资料时不至于感到陌生。[2]
(二)教材编写存在重视不足
当前专业外语教材数量偏少且体系雷同,此外,还有部分学校使用自制教材。以公共管理专业的专业外语教材为例,目前只有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公共管理专业英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公共管理专业英语》和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公共行政管理专业英语》三本教材,三本教材均是围绕某个主题截取新闻报纸的文章和相关国际组织的报告片段。从教材文章的安排来看,没有形成循序渐进的文章编辑逻辑,且教材文献的收录更多偏重于一般管理即“管理”上,没有突出公共管理的“公共”特性。部分学校的专业外语课程则采用自编教材或外文原版的专业教材,自编教材主要来源于任课教师的选择,主观选择性大;外文原版教材内容偏多,且很多内容与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雷同,所以更侧重于翻译练习。因此,专业外语的教材数量偏少,且缺乏配套的词汇、短语表和视听、模拟辅导资料。
(三)专业外语教师储备缺乏
一个合格的外语教师的素质包括语言水平、合理而宽泛的知识结构、较为广泛的社会阅历、外语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实施力、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对学生的亲和力、感染力以及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之心。[3] 当前专业外语教师一般由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担任,来源有两个方向:一是来源于外语院系,一是来源于专业院系。这些年轻教师一般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这是优势;但外语水平参差不齐,面对大学生普遍提升的英语水平,在对话和交流方面有时候会力不从心,这是劣势。此外,较多专业没有后备教师,甚至有的专业缺乏专业外语教师,这使得专业外语教师与专业要求有一定差距。因此,如何利用各种形式的培训提升专业外语教师的素质成为专业外语面临的重要问题。
(四)教学方式手段过于单一
专业外语与基础外语的重要不同在于其实践能力的培养。现在部分专业外语教学仍然沿袭基础英语的教学方法,依然是学习新的单词词组、然后学习课文、最后进行练习。这种局限在词汇、课文解读以及简单翻译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也不能使学生理解基础外语和专业外语的区别。同时,部分专业外语的教学未能充分地利用现代视频播放、互联网、专业期刊和网络作业等资源和手段。这种简单的教学方式手段会使学习者精力不集中,造成课堂焦虑。
(五)课程考核机制有待健全
基础外语考核已经改变了原来只重视词汇、阅读和写作的考核方式,通过外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当前的基础外语考核更为注重包括听说在内的交际能力的全面检测。但部分专业外语的考核反而停留在了一张只注重词汇和翻译等能力的试卷上,并且由于专业外语课程纳入专业考核,这张试卷还降低了难度。以公共管理专业外语课程考核为例,近年来课程考核虽然进行过专业听力测试和专业口语测试、平时个人考核和分组测试考核等考试改革,但仍不完善。
三、当前专业外语教学改革的突破
专业外语作为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其有效改革对实现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专业性、国际性人才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专业外语改革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明确课程的目的和特征
专业外语是指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后,为适应国际形势,掌握国外相关专业的第一手资料而学的英语。[4]专业外语教学改革要取得适应时展需要的效果,就需要明确课程自身的目的――培养学生初步熟悉本专业的相关专业外语词汇、表达,查找和利用本专业外文文献的能力,追踪本专业国际学术资讯和动态的能力,能用外语就本专业知识进行初步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对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形象的说法是:外语人才专业化,专业人才外语化。所以专业外语既有英语化特征又有专业化特征,是“用英语深化专业知识”与“通过专业学习英语”。只有明确了课程目的和特征,学生的学习目的才能明确,学生才能认识到,专业英语是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是获取专业信息的工具。专业外语不仅是外语,而且是专业课核心知识与外语交际能力的综合。[5]以公共管理专业外语为例,其开设正是为了满足我国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现代化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
(二)重视高质量教材的编写
在自编教材、选用外文书刊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大学生英语现状,结合专业特点,提倡编写适合学科特征的专业外语教材。在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的基础上,遴选出权威、统一的标准教材。教材建设应该是体系建设,包括辅助材料和资料,还应该利用好现代的视听技术和网络教学资源。比如,公共管理专业外语主要的三本优秀教材――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公共管理专业英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公共管理专业英语》和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公共行政管理专业英语》各有特点,有的每篇文章附有翻译,有的附有大量练习。如果集合三本教材的优点进行公共管理专业外语教材的编写,再辅以与国外公共管理的学术网站介绍和外语情景模拟练习,则教材建设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拓宽专业外语师资渠道
经济全球化使人才竞争更趋激烈,培养专业型的外语人才成为专业外语教学突破的方向。专业外语师资渠道可以多元化解决:一是培养年轻教师,二是引入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专任教师。特别是在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聘任我国对外部门的官员兼任辅导教师,或从国外直接引进留学人才,或者直接聘任具有本专业学位、年富力强的国外访问学者或研究人员。在增加教师来源渠道的基础上,更应该关注教师质量,利用各种机会对专业外语教师进行培训。当前部分高校选派优秀教师赴海外进行语言培训已经成为常态,随着我国社会建设的需求,预计会有更多的国外访问机会和国内交流机会。
(四)改进专业外语教学方法
第一,专业外语的特性要求其教学过程形成完整环节。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拓展每一环节必不可少。更重要的是,与一般专业课不同,如果没有预习,专业外语教学效果会黯然失色;课后拓展可采取聆听外籍专家讲座、查找外文资料、举办模拟活动等形式增强教学效果。第二,在基础外语听说读写的教学和训练基础上,注重“任务型”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查找和运用、做主题报告等任务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习收益。第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互联网资源。通过互联网资源下载新闻视听资料,通过班级聊天室、在线讨论组形成全浸式学习环境。以公共管理专业为例,在专业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布置学生查找国外政府改革最新情况的任务,激励学生去了解国外公共管理前沿情况。笔者在任教过程中,也注意激励学生做公共管理主题的报告,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专业外语知识和技能。
(五)变革专业外语考核方式
大学考试改革是培养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专业外语考核改革更是体现了这一使命。大学里常见的一张试卷式的考核方式显然不适合专业外语考核,专业外语考核可以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构成,平时考核包括课堂任务完成情况、出勤情况;在有条件的课程组,也可以采用模拟活动情况进行考核。以公共管理专业外语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拟讲授主题鼓励学生查找与主题相关的国外学术论文进行研究,鼓励学生个人或分组做报告。当前,有的学校将专业外语教学和毕业设计联系起来,并利用外文期刊阅览室的资料为其服务,这也是考核学生专业外语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 参 考 文 献 ]
[1] 宁波诺丁汉大学就业中心[OL].http:///cn/careers/latestnews/detailednews/unncrankedtopinzhejiangprovinceforcetband46.aspx.
[2] 王锋,董小瑞.论基础英语和专业外语的衔接[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65.
[3] 刘再起,王仰正.对新世纪大学专业外语教育的思考[J].外语教学.200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