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规范化培训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临床指导注意形式和内容
规范化培训以培养临床能力为主。规培医师按轮转计划在各科室开展临床工作。对于神经内科的规培医师来说,应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和低年资主治医师的要求。要求掌握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独立抢救急危重症,能解决部分疑难病例,并对实习生或进修生进行指导。带教时不仅要理论结合实践,更要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关注本学科热点前沿问题。在临床工作中鼓励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指导其解决问题。临床带教形式可以多样化,提高规培医师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如让规培医师就某个热点专题进行小讲课;对某个疑难病例进行独立分析和讲解;带教教师跟随其医疗查房,之后指出其不足;鼓励他们和研究生、进修生开展学术辩论等。对在本学科轮转的其他专业的规培医师,除加强学习神经内科常见病的识别和诊治外,更重要的是注意各学科间联系。譬如一个在本科轮转的心内科规培医师,讲授如何及时准确识别伴有房颤、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的患者是否并发脑栓塞,心梗支架术后并发脑梗的治疗要点等。对于内分泌科的规培医师,则注重糖尿病和脑血管病、周围神经病的关联,这是规培医师以后的专科执业生涯中更为实用和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与临床医学本科生毕业后现阶段采取的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虽然是并轨进行,但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高层次的医学人才,要求在临床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科研能力发展,因此,如何将科研意识贯穿在整个规范化培训过程之中,值得我们探索。
1以往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背景
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往往为6~12个月的脱产式课程学习,以及1年到1年半的科研实验及论文的撰写。这就导致了研究生在临床轮转的时间往往不足1年。多年以来,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其临床技能操作、临床实践经验、临床应变能力等临床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为了扭转这种“重科研、轻临床”的培养模式的弊端,在2014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的文件。该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1-2]。正因为这项硬性规定使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全面启动,这也充分保障了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在毕业后能够具备较强临床实践能力以及掌握对本专业常见疾病的基本处理原则。通过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考试,对于临床专业型研究生而言,将会明显提高个人的专科疾病诊疗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使之今后在工作岗位上,成为一名“会看病、能手术”的名副其实的高级别高层次临床医师,同时对提升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实力具有积极长远的意义[3]。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本科毕业的规培生的区别
自2015年开始,新入学的所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时成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将参照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统一下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这意味着对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必须完成为期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还需要在硕士研究生的3年学制内完成科研论文的选题、资料收集、实验、论文撰写等工作。那么专业型医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由于所有的时间都在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他们又将如何利用非常有限的时间来完成科研论文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与研究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冲突呢?同样的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毕业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如何在培养好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同时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目标,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科毕业后的住院医师的培养着重于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使其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和实际的临床工作能力。这为其将来能够胜任日常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及掌握基本的临床科研方法是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研究生们还需要最终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因此,“规培”制度下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对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培养的过程中,同时培养了科研能力、教学意识。研究生毕业后的视野和发展空间将明显提升,为将来成为临床、教学、科研全面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打下夯实的基础。
3如何在临床轮科中培养科研意识、完成科研课题
3.1避免临床与科研脱节,科研课题紧密联系临床实践
虽然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在临床轮科,时间长达33个月,看似没有多余的时间脱离临床去完成科研课题,但如果引导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寻找科研课题的灵感,带着科研意识去开展临床工作,例如发现手术技巧的改进、临床药效的评估、临床疾病数据的分析、某些疾病临床进展的机制等等,只有在临床工作中寻找科研课题,让科研结果能直接解决或说明临床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让临床与科研紧密相连,并给科研课题带来许多亮点。要彻底改变“科研就是去实验室做实验”的想法,就要建立“在临床实践中完成科研课题”的观点。
3.2完善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机制
通过完善科研专项基金的设立、科室专科业务学习、积极开展专家科研讲座、提供平台交流科研成果和激励相关科研人员等几个方面的措施[5],使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模式。专项研究基金能够提高临床研究生申请课题、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以科室或小组为单位,进行科研交流,组织论文阅读,是提升专业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良好途径[6];国内外相关专家定期展开的科研专题讲座,能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了解临床科研的前沿知识,激发科研的灵感,建议把听取科研讲座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考核环节;医院也应当积极提供科研成果交流平台,除了邀请专家学者来院授课,研究生也可以彼此在台上相互交流,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一旦临床专业研究生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或者协助导师申报了相关课题。研究生管理部门将对研究生及相关人员给予足够的奖励,彻底去除以往某些“富临床、贫科研”的错误思想,激励研究生们临床科研齐头并进。
3.3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遴选
选择一批具备较强临床科研能力的研究生导师,导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研究生导师开展“双轨培养”模式的宣传和学习,加强指导教师的带教能力。此外学院还可以为研究生配备一到两位副导师,并采取导师及副导师联合培养的机制来强化研究生的培养。传统的高级导师是主导师,他往往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能指导和督促研究生在临床、教学及科研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副导师可以是医学院或医院中从事科研的老师,主要负责传授科研理论知识和指导科研实践[7]。当然副导师也可以是研究生在轮科期间的带教老师,他们不但能直接教导研究生临床实践技能,也能开拓研究生在跨学科及多学科等方面的科研思路。副导师还可以大胆选用具备较强科研能力的年轻博士,让他们来带动研究生的科研意识的提高。研究生入学后,导师应定期召开研究生组会,了解研究生的轮转学习情况,并督查学生科研工作完成情况,从而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以此入手来培养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
3.4适当调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培训考核方案和科研课题
高校在探索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新模式时,需要建立相应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良好的科研氛围才能激发学生们的科研热情[8]。合理安排和调整课程的上课时间,科研课题重在科研思维和科研意识的考核,基础医学研究将不再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课题的主要方向,而与临床密切相关的治疗方法评价、手术效果分析、新技术疗效利弊、临床数据的统计、跨学科间的关系等等都可以成为科研课题的亮点。让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各种水平考试、临床技能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将临床专业硕士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将获得执业医师资格与授予硕士学位相结合,使研究生在毕业时不仅获得硕士学位证及毕业证,同时获取执业医师资格证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将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结合,让研究生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完成科研课题的选择和研究,高效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科研论文的撰写,培养出具有良好科研意识的临床医学人才,这才是培养现代临床医学高级人材迫切需要的[9]。
参考文献
[1]雷笑瑜,张勇,黄卓,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培养模式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2015,13(2):65-67.
[2]汪玲.“5+3”模式下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6(1):65-67.
[3]陈文娟,唐郢,李蓉.规范化培训中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路径探索[J].科教文汇,2019(21):95-97.
[4]肖志波,张淼波,滕雯,等.规范化培训制度下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新思路[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3):103-104.
[5]颜汝平,平秦榕,梁剑伟,等.“双轨合一”模式下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6,37(10):88-90.
[6]栾婷,李宁,王剑松,等.规范化培训大背景下专业型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29-30.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050-02
近年来,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发展迅速。2009年初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在我国建立住院医师培训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学人才成长特有的阶段。它是为培养良好医德医风和人文素质打下坚实基础的阶段,是为掌握扎实的临床知识和熟练的临床技能积累实践经验的阶段,是造就合格临床医学人才的必经之路。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提高医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医疗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随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在我国的逐步开展与普及.在收到良好效果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如培训方法单一、培训内容笼统、缺乏有效的评估及反馈机制等。
我院在十数年的摸索探讨中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培训考核体系,于2012年被确定为全军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单位。我们认为,规范化培训不应该仅仅是对医师临床知识及技能的训练培养。一些非临床的内容如职业道德、医学相关法规、科研能力及教学带教能力的培养等对于一个合格的医师同样十分重要。以下就结合我院的临床教学实践经验,探讨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非临床知识技能训练科目的设置问题。
1 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基本模式
在充分考虑各科室的特点以及参与培训人员的需求以最大程度的平衡临床科室的实际需要和医师个人的发展的前提下,我院制订了“2+1+2”的培训模式[2],即整体培训时间定为5年,分3阶段进行。第1阶段为期2年,在全院范围内进行轮转,强化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训练;第2阶段为期1年,其中半年在急救医学科进行培训,另半年由参训医师根据其所从事的专业,自行选定其感兴趣的专科及相关科室进行培训。对于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的硕、博士人员则直接纳入第2阶段培训;第3阶段为期2年,在专业范围内进行专科化培训,可在专科门诊、病房间进行相关专科的个性化培训,以达到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疾病及部分疑难杂病的目标。在培训期间,1名带教老师在同一时间内只带1名轮转医师,以确保培训质量。同时,医院还积极利用各种空闲时间组织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举办大量的前沿讲座以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学习和成长需要。在这个模式中,突出了急救医学的培训,旨在通过提高急救技能从而提高医师处理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突出了专业相关科室的培训,为以后医师专科发展打下兴趣和理论基础。
2 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非临床知识技能训练科目的设置
2.1 职业道德及医学相关法律法规
2.1.1 职业道德教育:医学服务的对象是具有情感的人,医生只有具备同情心、责任感,以良好的医德为病人服务,争取病人的信任和合作,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目前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生们大部分是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他们对于外界的不良风气和诱惑的抵御能力还比较差,因此,在培训应该尤其加大职业道德及医德医风教育,使其成长成为一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医学人才。
2.1.2 医学相关法律法规教育:目前国内的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时有发生,因此,在做好专业知识技能训练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加强医学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学习也显得尤为重要。有关专家认为,从住院医师入院开始,即应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职业化教育,通过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让医生们从法律的层面、职业的角度实现思想上的转变;强调医生的职业行为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强化医生的责任心和基本职业素养。
2.2 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不仅是医生专业知识掌握深度和广度的综合体现,也是将来发展的必备条件。所以,有必要在规范化培训中加强住院医师科研能力培养,使其不仅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较好的解决临床问题的素质,而且具有不断求索、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及较强的科研能力[3]。
2.2.1 外语学习:在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外语学习主要针对的是英语。开设外语科目学习,其目的是为医师将来从事医疗保健服务和学习、研究活动打下良好的医用英语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初步具备专业知识和所需信息的获取与交流能力、综述和摘要写作能力、英汉翻译能力、接诊和学术报告等方面的听说能力。另外,专业英语水平能力的提高,对于阅读外文期刊文献,获取医学前沿进展,进而开拓医师的知识面及科研思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2 医学信息检索:科研的核心是创新,但是,如果不熟知以往科技成就的状况,就不可能提出“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新见解、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医学信息检索,就是医生实施医教研活动展望学术前景的巨人肩膀式平台。培养住院医师的网络医学信息检索能力,目的就是为了使其能够更好更有效率的获取自己感兴趣领域的前沿进展,从而为以后的医疗、科研活动打下更好的基础。
2.2.3 科研论文写作技巧:撰写和发表科研论文是科研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公布自己的研究工作并获取认可的必要途径。初探科研殿堂的住院医师们,撰写论文的经验不足,往往做出了很好的成果,却因为不能适当的表达而使其论文无法得到发表。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规范化培训中开展了科研论文写作技巧的课程,主要讲授科研论文撰写、投稿及与期刊编辑交流中应注意和避免的事项,同时规范论文的格式等,使年轻医生们能够更好的完成科研论文的写作与发表工作。
2.3 教学带教能力
作为承担数所医学院校教学任务的三级甲等医院,医院在注重医师医疗、科研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加强其教学带教能力的培养。加快青年医师的成长,提高青年医师的教学能力,对于提高医院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与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4]。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高级职称和资深主治医师的带教主要局限在教学查房方面,而对于基本技能的传授做的不到位。相反,一些年轻医师在工作中担任基本技能操作带教时,能够十分仔细的讲解、示范,在此过程中,不但良好的完成了实习生的带教工作,同时对他们自身的“三基”能力也是一个复习和加强。鉴此,我们有意识的让参与规范化培训的年轻医师们适当的承担部分的带教工作,并定期开展一些课程,进行教学经验的传授与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高层次的医学人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力本位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核心目标,需求导向亦是其本质特征[5],所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各个环节,都应从提高住院医师职业能力为首要出发点。住院医师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完善轮转培训科目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内涵,增强培训工作的宣传引导,努力建立一个能培养具有良好的医德、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有发展后劲的医师的育人机制,向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战培.抓好临床科室医疗组的管理,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J]. 中国医院,2009. 13(5):12-14.
[2] 徐幻,杨国斌,易学明.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几点思考[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 23(8):865-867.
医院领导十分重视教学工作,将教学工作纳入到医院发展规划中,成立了以分管教学院长和科教部、医务部负责人为核心的教学管理领导小组。分管教学院长经常深入临床教学一线,指导、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科教部全面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的制定、实施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成立儿内科教研室和院级督导专家考核小组,协同科教部负责对住院医师的年度和阶段考试考核。儿内科教研组分别由各科室主任、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教学秘书和总住院医师组成,负责住院医师在本科室轮转时的日常管理和出科考核。规范化培训导师除督促住院医师完成日常培训内容、指导病历书写和管理病人外,还要在临床思维、学术水平及医德医风等方面对住院医师进行指导。住院医师通过与导师一对一接触,不仅在临床技能上得到帮助,还能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于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辩证的思维能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有深远的影响。因此,严格的导师遴选与考核制度是构建高质量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的重要保障[2]。在选拔规范化培训导师时,首先要求导师必须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临床技能和一定的学术水平,其次还需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的治学态度、爱岗尽业、严于律己、勇于创新、富有团队精神等基本素质。对导师的考核从其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和住院医师培训质量两方面来进行,制定完善的奖惩管理办法。对考核优秀的责任导师,从物质和精神等多方面进行表彰,以增强其荣誉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于考核不合格的责任导师取消资格和相应待遇。住院医师应完成日常考核、轮转考核、年度考核、阶段考核和专业理论考试。住院医师应每天将完成的培训内容如参加疑难病例讨论、所完成的技术操作、参加抢救、学术活动等如实填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实践登记手册。规培生导师定期审核,并为住院医师下阶段实践提出建议及整改措施,作为住院医师定期考核和阶段考试的依据。住院医师轮转完一个科室时,由该教研组住院医师培训管理小组(科主任、高年资主治医师、教学秘书三人以上)按照培训实施细则要求,对住院医师进行理论、技能考核,并做好记录。各教研组有理论考试试卷、评分标准,技能考核项目评分表并有监考老师两人签名备案。科教部、儿内科教研室和院级督导专家考核小组,负责对住院医师的年度和阶段考试考核。考核不及格者将进行补考,补考仍不及格者延长规范化培训时间,直至考核合格。
医院目前晋升职称评定制度上存在重文凭、轻实践,重论文、轻临床的倾向,导致部分青年医师认为只有攻读学位、才是青年医师成才之道,热衷于考研,从而忽视了临床技能培训。还有部分高学历规培生一分配到医院便确定专科,轮转时只关注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知识,对通科知识的掌握重视不够,容易导致规培生临床思维局限、知识结构不完善。此外,部分临床科室工作量大,重临床人力使用,轻临床技能培训,把住院医师培训简单地作为临床基本人力使用,在临床工作中更多采用家长式的一言堂和命令式的培训方式,忽视了住院医师的主观能动性和临床思维的培训。个别临床科室人员紧张时,让轮转医师在本科室轮转时间延长,出科滞留,或要求已经在其他科室轮转的本科室医师回本科室“顶班”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住院医师不能完全按照轮转培训计划进行,轮转计划难以按时保质完成。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一直是对临床住院医师考核的重要内容。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使临床技能的考核流于形式。由于部分科主任对医生培训的重要性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加上科室日常工作繁忙和部分考核老师碍于情面,使得考核不够规范,考核缺乏统一评分标准,个别带教教师仅根据个人印象进行评分,难以真实、具体的体现出受培训医师的真实成绩,导致规范化培训流于形式,质量下降。尽管对住院医师科研和教学能力培养作了探索式的尝试,但投入的精力财力甚少,缺乏必要的实践和完善的管理机制。住院医师主动参加院内外科研交流的意识不强,不愿意在申请课题、论文撰写中投入精力,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带教实习过程中对教学相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临床实习带教中只是简单完成日常临床工作,启发实习生临床思维不足。
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医学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学历不能代替临床实践技能,临床医学高学历只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程度以及掌握何种专业知识的证明。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高水平的临床实践技能,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正是实现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充分结合的最佳途径。加强医生规范化培训宣传力度,全院各级各类部门明白规范化培训的意义和重要性,保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顺利完成。带教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培训意识对培训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带教教师教学水平和积极性对带教教师在住院医师进入基地参加培训期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强化教师的教学意识,医院及科室领导首先要重视教学,在制定医院科室管理改革方案中,充分考虑对教学的影响,人事部门可将住院医师考核成绩纳入带教教师的绩效考核中,在职称晋升和奖金分配时考虑相应的权重,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促进带教教师水平和工作积极性的提高[3]。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关键是对其技能的培训,而培训是否达到要求、起到作用,关键在于考核,考核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最能体现规范化的内容之一[4]。制订有效、合理的量化考核指标是对培训效果的重要评价措施,也是促进培训工作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时刻做到“以考促训”[5]。对考核不及格者,延长轮转时间,直到考核通过为止。各临床科室加强对轮转医师的出科技能操作考核,进一步完善考核方法,科教部等管理部门注意监督、抽查,将出科技能考核纳入科室的绩效考核中。组织住院医师积极参与院内学术活动,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意识。医院已组织住院医师参加科研论文写作专题讲座与培训,请有经验的教师结合自己写作的实际情况讲述科研论文写作技巧,使住院医师在论文写作方面受益匪浅。同时还要求规培生导师除了对住院医师进行临床实践指导外,还要充分了解其个性、特点和兴趣,帮助住院医师进行科研选题和论文写作。此外,鼓励住院医师开展读书报告活动,多阅读多学习,一方面可以培养住院医师检索文献、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他人的论文中学习他人的研究思路,并找出其研究中的不足进行讨论,借鉴他人的研究方法,寻找新的科研切入点,逐步形成和完善自己的学术思想和见解。鼓励住院医师参与临床教学的过程,通过教学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自身的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水平,优化知识结构,锻炼语言交流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不定期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组织专家“点评”教学内容、方法及教学技巧,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人才培养是医院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科学发展和医学人才成长的必然要求,是保证医疗质量的关键。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不断探索适合我院情况的规范化培训方法,将始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本文作者:张伟、李晓静、王晓鸥、刘瑶、周文智 单位: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
住院医生培训制度出现于19世纪的德国 ,后获得世界各 国的认可,证明它是医学院校毕业后继续教育的好办法,是培养临床专家的必要途径,是把医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培养手段[1] 。我国住院医师培训始于192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实行24 小时候住院医师负责制和总住院医师负责制度[2]。
刚出校园的住院医生处于提高、锻炼临床工作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耳鼻喉的临床工作中,工作负荷重 :病人多 ,每天忙于写病历、病程记录、办出入院,若处理不好会产生无暇顾及学习的问题。耳鼻咽喉科医生需要责任心强 ,风险大,责任重;而在中医院的耳鼻喉科医生,不仅需要掌握西医的耳鼻喉科学基本操作,而且还需要掌握中医耳鼻喉常见疾病的辩证论治,工作量无疑又有增加。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做好住院医生的规范性培训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先浅析如下:
1 确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的出发点,也是其最终的归宿。培养目标的设定需要根据我们医院的性质和学科的特点而制定。我们制定的目标是通过中医耳鼻咽喉科住院医师培训,使受训者既掌握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同时达到耳鼻咽喉科专科医师水平,即具有独立从事耳鼻咽喉科学医疗活动的能力,可以独立诊治耳鼻咽喉常见病,完成耳鼻咽喉常用的专科检查及诊疗操作,辅助耳鼻咽喉手术,具备全面承担本专业医疗活动责任的能力。
2 制定完整的培养计划
从1993年卫生部颁布 《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 、 1995年出台 《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 ,到2010年6月公布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 ,逐步建立形成了政府主导的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
针对本科室的特点,我们制定了完整的培养计划。对住院医生需要系统性、全面性培养。首先确定学科内优秀的带教老师 ,可以实行导师负责制,具体地负责指导住院医生 。
培养主要为三年,一般来说, 第一年主要完成相关专业或专业支撑学科的临床轮转:耳鼻咽喉科门诊学习6个月,相关学科轮转6个月(3个学科各2 个月)眼科、口腔科、针灸科、中医内科、心血管内科、普外科、麻醉科、影像医学科、ICU、急诊科等。受训者可选4~8个学科学习。
第二年主要以专业技能培训、专业分支学科、临床研究和基础专业研究为主;
在第一第二年的阶段完成熟练掌握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比如耳鼻咽喉疾病的辨病方法和辨证论治;耳鼻咽喉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方法;门诊诊疗病历的正规书写方法;耳鼻咽喉科局部、全身用药及的用法、用量及毒副作用。耳鼻咽喉科常用的穴位贴敷、针灸、理疗方法。耳鼻咽喉内窥镜检查法;音叉检查和纯音测听法及其结果分析等。
第三年主要在个人未来发展方向上继续加强进一步的临床拓展。第三年要求住院医生担任住院总的工作,该阶段导师鼓励住院医生独立开展手术,尽量放手让住院医师操作。比如鼓膜切开术,腺样体刮除术,扁桃体剥离术,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喉内显微术等。当然,具体的还需要根据住院医生的本人能力而定,导师需要在放手的时候严格把关。
在这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定期进行各种学术讲课,每两周进行一次小讲课学习,其中中要掌握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本专业新理论 、新进展、新方法;辅助科室如 C T、MR I 诊 断、PC R 技术,还包括辅助科室结果的分析等;临床疾病最新动态和临床新药介 绍。科研学习:译文 、综述、论文写作方法的辅导:对院内布置的译文、综述、论文等进行检查和针对性的辅导;医学英语讲座与辅导 ;科研方法与资料统计。并且定期开展疑难病例的讨论和专家讲座。
耳鼻喉科的解剖复杂,如果对解剖不熟悉,很难理解疾病的发病特点和治疗方法,手术比如耳显微手术,功能性鼻内镜手术,都需要在内镜下进行,要求在熟悉解剖的前题下,能熟练操作和具备很好的手术技巧。而熟练的手术操作和技巧都源于平时的训练。是在在外科基本功相当熟练、耳鼻喉解剖病理生理等基础知识相当丰富的基础上不断升华, 也必须通过手术实践、反复上台的观摩、钻研和总结出现的窍门, 这就要求规培医师从开始接触临床就严格要求自己, 刻苦训练基本功, 快速提高手术技巧, 熟练掌握手术操作并形成自己的风格。
中医院的耳鼻喉科学医生要求具备中医辨证论治的能力,跟名老中医的出门诊抄方是提高中医能力的快速方法,也是继承发展中医药的基本手段,住院医生每周安排一次跟本科室中医抄方的门诊,并且在上级中医生的指导下,要求在第三年的培训中具备能独立给患者开中药处方的能力。
科研的培训也是在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求在三年中,积极参与各类课题的申报,学习科研论文的写作,特别是SCI论文的写作,鼓励并且要求住院医生发表一定的论文数,定期学习国外优秀的论文,掌握本专业的前沿知识。
3 建立全面系统的考核机制
任何制度如果不是有系统的考核制度,则计划的实施都是有偏颇的。作为鉴定和保证住院医师培训效果的核心环节,考核规范化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动态角度 出发,在考评人员的选择上坚持多层次,多角度, 中表现出来的医德医风、爱伤观念、沟通能力、团队合作、专业能力等方面的观察和了解,结合参加教学查房、学术讲座、考勤、宿舍卫生等检查记录给出评价。
住院医师培训过程考试分为日常考核、出科考核和年度考核。日常考核融入到培训过程中,能够掌握住院医师实际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对住院医生每日的病历书写质量,对临床与病人的沟通、每天的操作情况进行考核记录。在出科时采取抽签的方式,对采集病史、 书写病历、 辅助检查结果判读、 基本技能操作等进行考核,病历分析则采用笔试考核。 另外,医患关系日趋紧张,住院医师的沟通能力也应成为考核的重点。年度考核是对住院医生当年需要掌握的手术操作,需要完成的论文和科研进行整体的评价和考核。比如外语、教学、科研能力的要求阅读专业文献并作文摘5篇以上;通过相应的国家外语水平考试。 三年内必读参考书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耳鼻咽喉科手术学》,研究生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分册。
在培训中,需要调动住院医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住院医生的自学的意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 。建构主义的观点最早是出自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的相关理论。皮亚杰认为,新知识不是脱离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发现的,而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建构的。所以人们的认知结构(图式schema)也是在“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环过程中得到不断丰富,最终发展起来的。皮亚杰还在他的理论中提到,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3]。虽然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非常丰富,但其核心理念仍然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说明我们在注重住院医生探索知识主动性的同时,还要强调住院医生本人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上级医生则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此外,科室里需要创造安心学习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职能部门发挥监督、保障和协调功能 。科室需要加强老专家、领导和住院医生之间联系中起到桥梁作用 ,疏导各科室间关系 ,以了解和反馈住院医生对培训的要求好的建议 。
总之, 通过上述多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让住院医师通过规范化的培训, 做到理论知识扎实,并且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独立开展临床各种耳鼻咽喉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的能力,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标。
参考文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到2015年,积极发展硕士层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到2020年,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转变,给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复杂,临床诊疗能力参差不齐
我校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分往届本科生和应届本科生(含推免研究生)两种:其中应届生由于经历了考研,有的甚至因考研而放弃了大部分的临床实习,因此,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临床实践操作技能薄弱;而往届生和推免生要虽然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但其临床诊疗能力因来自不同级别的医院和在医院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参差不齐。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由于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照搬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其课程安排也雷同,因此其课程设置更倾向于科学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临床操作能力;其次,课程内容及教材陈旧,不能很好地把握医学发展的前沿及动态,对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性意义不大;再次,专业基础课设置过多,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难以完成,从而挤占了宝贵的临床能力培养时间。
(三)临床专业技能训练机会不足
首先,受近年研究生扩招的影响,导师年均指导学生数逐渐递增,学生接受一对一临床指导的时间相应缩减,致使临床思维相对单一。其次,由于医疗责任风险的问题,带教人员也不敢放手,致使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大大减少。再次,由于准备毕业论文和应聘工作,个别学生挤占临床实践时间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毕业前的最后半学期更是不能全身心的投入临床实践中去!
(四)考核体系不完善
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在临床实践操作环节未形成完善的考核体系,缺乏客观的的评价标准,对于研究生操作能力的优劣没有量化指标,临床专业各学科的考核方案不够细致,缺乏统一性。
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针对生源的差异,因材施教
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针对生源的临床教育及训练背景不同,因材施教,适当调整培养方案:首先,增加往届生专业外语课程的学时,强化其听书读写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外文文献阅读及翻译能力,为临床业务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增开临床技能操作实训课,通过临床教师的理论讲解、实验室的带教及学生的动手训练,强化临床基本操作技能,为顺利进入临床实践好做准备工作。
(二)针对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
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与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其更重视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首先,适当压缩理论课程的学时比重,将临床专业研究生进入临床的时间提前,并实行弹性课程学习制度,充分利用第一学期的晚上和周末时间进行安排课程学习;其次,课程内容密切联系临床实际,以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能力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再次,结合学分制,开设多元化的跨学科课程,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讲座、国内外学术会议,以便及时掌握医疗前沿动向,了解疾病的最新诊疗方法和手段。
(三)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建立轮转体系
按照卓越医生培养计划的要求,华北理工大学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三年培养过程与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相互融合、有效衔接。为了保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轮转的时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经过入学教育和岗前培训后,遂进入临床科室进行轮转。其培养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学年,实现医院全部临床科室及部分辅助科室的轮转,组织应届生入学次年报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试合格者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第二阶段第二学年即二级学科及相关专业的的轮转。例如,根据临床工作的需要,内科学研究生需要轮转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肾脏内科、内分泌;外科学研究生需要轮转普通外科、骨外科、肿瘤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胸心外科,每个科室轮转时间为8周;第三个阶段即第三学年为本科室临床能力的定向培养,要求其担任24h住院医师不少于6个月。
临床医学是一门以实践为主导的学科,它不仅要求传授给医学生系统而牢固的理论知识,更重要地是要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动手能力,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地培养更是如此。临床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虽然为临床培养了大量的高质量的医学专业人才,但也面临着临床动手能力欠缺,研究生教育与医生执业资格培训脱节等难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我国部分地方开始试行,到现在在我国各地正式推行,已经历20余年,并逐渐步入规范发展,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但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及医疗水平不平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可以提高医学人才培养效率,切实保障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解决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的医生资格认证相衔接的难题。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临床医学院是集医学教学和临床医疗为一体的单位,在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这两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较全面地认识,对临床型硕士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可行性进行了多方面有效地探索,构建了一个临床型硕士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可行的新模式。
1 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的矛盾
我国的《执业医生法》规定,具有医学本科以上学历、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试用满一年以上者才可以报考医生资格。我国现阶段很多临床型硕士研究生是由应届本科医学生直接考取,他们具有相应的学历,但不具备相应的工作资历,不能参加医生资格考试,没有取得医生资格,在临床工作中不能独立地完成医疗工作,没有相关的临床实践机会,导致临床型硕士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得不到有效地训练和积累,临床型硕士研究生们地培养难以在医院内完成。
我国现阶段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分属教育和卫生两个不同的系统,目前它们在课程学习、临床培养、考核各方面都互不认可,给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和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生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二)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复培养造成资源浪费
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地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培养目的、临床培训内容的趋同性,导致二者之间培养的重复,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直接影响了医学生们的晋升时间。
2 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可行性的探索
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是提高医学生的临床研究能力、临床创新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临床医生的有效途径,可使其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步深化和提高,对培养临床高层次医学人才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二者有机地结合,能够提供一条合理解决二者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既保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质量,又能保证完成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二者有机地结合,较常规的医学研究生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有明显优势。
(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可以作为临床型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方向标。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即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考核合格后给予水平认证,可以减少二者之间在培养方面的重复,避免造成医学生们的时间浪费。
(二)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可以得到较多的国家资金补助,自己支出的费用相对较低,基本生活费用由保障。而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都是已经毕业的医学生,作为已进入社会的社会人,虽然在培训阶段也可以得到部分国家经费补助,但是自身需要支出的费用较高,生存压力较大。同时,国家在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也要有相关设备、设施的投入,若把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既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对研究生的资金补助优势,减轻医学生的经济负担,也可以减少国家经费的重复投入,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3 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面临的问题
(一)临床型硕士研究生总体的轮转时间少于住院医师各阶段培训的时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按规定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临床科室轮转三年,进行系统临床基本功训练,考核通过,可以达到低年资住院医师水平。第二阶段为期两年,以专科训练为主,并且还要担任一年的总住院医师。虽然大部分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安排的临床科室轮转时间是2~3年,但其中还包含了毕业前的科研工作和学位论文准备工作,因此真正的临床轮转时间也就是1~2年时间,达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的时间。
(二)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及要求有所区别。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可分为课程学习、临床轮转、学位论文答辩及授予等环节,其目标是将医学生培养成高层次应用型临床医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培训内容以临床实践为主,理论知识等方面以自学为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临床住院医师,其考核贯穿整个培训过程。
(三)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毕业(结业)要求不同。临床型硕士研究生要取得学位,除了要参加毕业考试外,还要有毕业论文的发表,条件比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要求更高。
4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临床医学院在探索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一)合理改革课程
将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的理论课课程转化为网络化课程,各科教学都要求在轮转过程中完成,在临床轮转中,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亲自指导,突出临床特点,尽量保证临床轮转的时间不低于27个月。同时,在轮转过程中,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适当增加医德医风、医患沟通、医学法律法规的教育,全面提高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二)统一临床轮转要求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临床医学院是广西中西医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医学生入学后,由临床医学院管理部门统一管理,按照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统一安排第一阶段的临床轮转,时间不低于18个月。经考核合格,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可进入第二阶段培训。第二阶段培训以专科定向培养为主,要求学生在高年资医师指导下独立进行临床工作,在此阶段要求学生担任24小时住院医师时间不低于半年。临床轮转总时间不少于27个月。通过这种方式,既保证了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轮转时间,又保证了培养质量,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轮转做到良好衔接。
(三)学位授予的区分
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注重的是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临床动手能力,因此,考核时更看重的是临床能力的考核结果,在学位授予上,与科研型研究生应区别对待,降低其对文章发表的要求,规定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只要有综述发表,临床技能考核合格即可申请学位。新的学位授予方式更接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
5 结语
国务院2003年6月16日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社区门诊的垃圾分为感染性废物和损伤性废物及部分生活垃圾。由于受地理位置、环境、设施等条件的限制,在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和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为了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 保护环境,保护人体健康,防止疾病传播。为此, 我们对我院8个社区门诊部的医疗废物管理情况进行了现场调查, 并针对发现的问题采取了整改措施,现总结如下。
1. 存在问题及现状
1.1 医疗废物未按要求分类??实施医疗废物环境规范化管理的关键环节首先是要做到严格分类放置,由于门诊流动人员多、少数工作人员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 或是为图方便,将利器、针头损伤性废物放入感染性废物容器内、感染性废物放入生活废物容器内、生活废物放入感染性废物容器内等,如使用过的棉球、棉签、输液贴膜、采血器、输液针头及玻璃安瓿等用物,易出现管理不善的情况[1]。
1.2 医疗废物收集过程中未严格执行规定护理人员偏少,管理意识差,常是忙于配药、打针而疏于管理。清洁工为图方便进行凭感觉估算重量,在登记本上写上称重时间、重量, 两人未进行认真核实就签名字,也常有漏签或补签的现象, 存在一定的流失隐患。
1.3??医疗废物的包装不规范??为了节约开支管理学论文,减少消耗,医疗废物的包装物或容器内存放的医疗废物过满,不利于封口,同时标签填写不规范,不完整。利器盒不注明启用时间,未做到定时更换。
1.4 医疗废物暂存地点管理不规范由于个别门诊部离医院较远, 每日产生的医疗废物较少, 不能做到医疗废物日产日清。通过检查发现后及时予以批评, 并与经济处罚挂钩, 对个别容器不清洁,检查人员当场督促清洁工人进行消毒、清洗处理, 对医疗废物管理中出现的缺陷, 及时予以指出纠正。
1.5 社区居民对医疗废物知识匮乏由于门诊人流量大、宣传不足和缺乏相关知识,对医疗废物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多数社区居民将拔针时按压的棉签随意扔在生活垃圾桶中或者将用后的医疗废物带回用作他用。
1.6 各种应急预案知识了解不够 不能正确掌握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时的应急预案,应加强定期学习,同时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掌握锐器损伤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切实做好自我防护免费论文。
2. 对策
2.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成立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具体负责整体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并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各社区门诊部设立医疗废物管理小组, 由负责人任组长,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加强环节和终末质控。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封口、标识, 使用专用容器盛装,感染性废物3/4满时,将塑料袋扎口并标识,损伤性废物放于符合标准的具有不撒漏、防刺穿、有损伤性废物标识的利器盒内,3/4满(48h内)时封闭集中处置。同时由医院专人专车负责医疗废物的清运, 每日一次或者至少每两日一次,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把制度落实到工作中来。
2.2 加强沟通齐抓共管 根据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查找问题的根源,提出整改方案, 同时向上级领导反映,写出书面报告,与各相关部门及时联系,加强沟通,相互配合,保质保量的完成医疗废物的收集转运工作。
2.3 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有关医疗废物的各项法律法规, 进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能做到从医务人员到清洁员, 人人知法律,人人会应用,提高其对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认识和具体操作。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采取多种方式确保培训效果。
2.4 加强环节质控责任到人 制定计划,每月定期不定期的对各门诊部进行检查,从医疗废物的分类、容器是否符合要求、收集交接登记是否按规定执行,到医院专人专车转运全过程的检查,认真对医疗废物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检查,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并查找相关的责任人管理学论文,对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整改的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处罚, 提出通报批评,并有持续改进措施。
2.5 加大医疗废物管理的投入为使各门诊部医疗废物得到更好的管理, 医院领导加大了投入力度,配置了专用的医疗废物储装桶,配备专用称,准确称量该部位医疗垃圾的重量,制作了医疗废物的警示标识及宣传画,宣传有关医疗废物的危害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人们积极地配合医疗废物管理。同时增加医疗废物专用转运车一辆, 做到日产日清。
2.6 全民动员共同防卫 大力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力度, 提高社会和公众对医疗废物危害性的知晓率,同时做好监督工作,使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和监督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的良好氛围。
通过对社区门诊部医疗废物管理现状的调查,体会到医疗废物分类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对医疗废物分类管理要持之以恒, 从它的领取、使用、收集、暂存、运送、上报核实等各环节抓起,才能实现医疗废物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加强社区门诊部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不仅是国家法律法规所要求的,更是防止医疗废物扩散造成疾病传播、污染环境和维护辖区居民健康安全所必需的[2]。
[ 1 ]刘素球,聂玉兰,韩永毅,等. 门诊公共区域医疗废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5) : 552 - 553.
日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31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医专业学位的设置方案。方案提出,为服务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中医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中医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特设置中医专业学位。中医专业学位分为博士、硕士两级,含中西医结合及民族医。
中医博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Doctor of Chinese Medicine”, 中医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Chinese Medicine”。中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临床能力培养与中医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有机衔接;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临床能力培养按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或导师组负责制,教学方式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社会实践、跟师学习等多种形式,重视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总结与传承。考核方式分为学位课程考试、临床能力考核和论文答辩三部分。学位论文应结合中医临床实际选题,突出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来源:《北京青年报》)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与更新,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1],护理人员仅凭原来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在临床上是远远不能满足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需求[2],因此在职护理人员必须通过在职教育来提高整体素质,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医院分别从岗前培训、护士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等不同层面,为护理人员开展培训工作。现就医院对护理人员培训课程设置的需求调查及成功经验作综述,以了解护理人员对在职教育课程的需求情况,也为护理管理者作好此项工作提供依据。
1 在职教育的概念
在职教育包括岗前培训、护士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三个层面[3]。
1.1 岗前培训概念
指为从医学院校毕业后的护士分配到医院,准备进入临床第一线工作前而安排的一系列的培训活动[4]。
1.2 护士规范化培训概念
指护理专业院校的毕业生继岗前培训后所接受的护理专业化培训,国家卫生部制定的《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的护士是指护士、护师和主管护师中护士这一级的护理人员[3]。
1.3 继续教育的概念
我国卫生部在"继续护理学教育试行办法"中指出:继续护理学教育是继毕业后规范化专业培训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身性护理教育[5],培训对象:毕业后通过规范化或非规范化的专业培训,有护师或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正在从事护理专业技术工作的护理技术人员[6]。
2 护理人员培训课程的设置
2.1 岗前培训的课程设置
2.1.1 岗前培训的目的及培训对象的特点 岗前培训目的是使新招聘录用的护理人员能尽快适应医院环境,缩短由护生到护士的距离。关小玲的调查显示,所有的新护士都认为需要[4]。
新护士的特点是护理专业所需的态度、价值、信念还未完全形成;临床基本技能有待进一步的学习、实践、提高;沟通交流技巧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团队协作精神、慎独精神和工作的自律性还需要在临床环境中不断培养;不熟悉医院的环境、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等问题;临床思维还未形成[7]。
2.1.2 岗前培训时间设置
一周为宜。关小玲的调查显示47.92%和39.58%的新护士认为培训时间为5 天和7 天[4],褚晓静调查[8]也同意这种观点。但张岩平的研究显示培训需要3 周[9],他在培训时把基础操作示教后的分组训练也纳入岗前培训范围,认为这一内容放在进入临床后的规范化培训更合适。岗前培训时间不宜过长,时间过长易使新护士产生厌烦情绪[4]。
2.1.3 岗前培训课程内容设置
为医院简介、医院文化、护士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医德医风、各项规章制度、医疗安全防范知识、职业防护知识、礼仪素质、奖罚制度、基础操作示教等[10-11]。岗前培训往往采取集体授课形式,培训结束统一考试。
通过医院简介、医院文化、护士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医德医风、各项规章制度培训,可使新护士有爱院如家、院荣我荣的思想,用医院规章制度约束言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12],同时也有利于在较短时间内接收大量的信息。
医疗安全防范知识培训,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医院质量年活动的开展,护士必须增强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为服务对象提供安全、优质、高效护理,让护士了解病人压疮、跌倒、坠床、管道脱落等的防范措施及处理程序,使新护士能自觉参与到护理安全的管理中来。
职业防护知识,这方面的知识新护士是缺乏的,因为护士学校或学院没有专门开设职业防护知识教育课程,也没有系统的教材[13] 。必须强化这方面的知识,做好个人防护,减少职业暴露,如六步洗手法、锐器盒的使用、防止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等。
基础操作示教,可使新护士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化、标准化。因为新聘人员来自不同的院校,不同的层次,操作手法上各不相同。肖菊青的调研中发现新护士将基础护理操作培训看得更重要[14]。夏玲的调研显示操作示范训练的需求,大专达74.53%、本科达82.14%。说明这样的培训是有效的[15]。
2.2 护士规范化培训课程设置
2.2.1 护士规范化培训目的
使进入临床的新护士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护士素质,熟悉医院护理工作制度,巩固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护理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护理技术操作和专科一般护理技术,具有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护师任职基本条件[16]。
2.2.2 护士规范化培训时间设置
关于护士规范化培训时间设置,医院按护士学历分层次确定规范化培训内容及时间。培训的时间存在差异,有的是本科毕业生1 年、专科毕业生3 年、中专毕业生5 年[3][16],与我国护师职称申报条件上的时间相一致;有的本科毕业生3 年、专科毕业生3 年、中专毕业生6 年[17]。医院在实践中发现本科毕业生要在一年内完成基础培训阶段、专业培训阶段有一定的难度。陈冰认为适当延长本科毕业生规范化培训期更有利于其在业务上的进步[16]。由于护理人员的成长具有实践性和晚熟性的特点[7],按照国家卫生部规定本科1 年后具备护师资格,故护理本科生的培训周期有待进一步探讨。
2.2.3 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内容设置
包括:职业素质、医德医风、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临床综合能力、外语水平培训[18],着重加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训练,初步掌握各科常见疾病的护理技术操作、一般医疗知识及专科疾病的病情观察要点和抢救配合程序,熟悉各种护理工作及各项规章制度[19]。培训方式以临床实践为主,理论知识和外语以讲座和自学为主[3][18],培训分两个阶段:基础阶段、专科阶段。夏玲的调研显示:护士对规范化培训内容的需求度排序前5位依次为临床监护技能、护理专业服务流程、护理操作规程、人际沟通技巧和职业防护知识[15]。
肖菊青的调研显示:基础阶段培训新护士和护士长均认为最需要的内容有护士的专业思想和素质教育、各项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医院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医疗事故和纠纷的防范与应对、沟通技巧、护理心理学与临床护理文件书写和医嘱管理、护理专业基础知识、身体评估方法及异常体征、标本采集及参考意义、临床药理与护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法、急救技术、专科技术操作[14]。以上的课程也符合蔡虻所提到的新护士特点[7]。
专科阶段培训:着重于专科护理常规、各项急救护理技术的培训和掌握,重点培养观察病情、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15]。关于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培训,王燕的经验是建立科室专科疾病抢救预案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作为新护士入科培训的重点内容,培训时结合科室模拟演练,从而强化应急意识,提高应急能力;有计划地安排她们参与临床疑难问题的解决和处理过程并及时给予指点与讲解,提出最佳方案[12]。
护理技术培训:由科室加大对护士专科护理技能、技巧、操作熟练程度的培训力度,采取高年资护士与新护士“一对一”方式[12],并且考核与培训相结合效果更好。
交流技巧培训:组织以人际交往、护患沟通为主题的聊天活动;组织护理服务规范演示,提高护士的感性认识;为护士安排一些健康宣教内容,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12]。
对培训对象的专业思想、服务态度、爱伤观念和职业责任心等进行言传身教。发现科室往往较重视理论、技能的培训,而容易忽略职业素质教育,但年轻护士的思想正处于最后的可塑期,因此这一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成功与否,关系到培训对象今后的成长方向,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规范化培训的效果[16]。
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尤其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实施,使患者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医护人员在合法权益受到保护的同时,又面临着举证责任倒置的挑战,培养护士构建法制观念,树立法律意识。法律法规培训内容:《医院护理工作制度》《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护理安全教育读本》《护理差错判定标准及处理方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与医疗活动有关的案例[20] 学习、规范护理记录书写、明确护理实习生的法律身份[21]。
2.3 继续教育培训课程设置
2.3.1 继续教育的目的
从继续教育定义中已知,它的培训是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教育。美国护士学会则将继续护理教育定义为:“为了提高护理业务、教育、行政、科研而设计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以增进在职护士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达到改进对公众的健康护理的目的”[22],可见,继续护理教育应该具有规范的组织体系,其内容应该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系统性的特点[23]。继续护理教育内容应贴近国内外护理及医学发展的动态,紧扣当前护理理论及临床的热点问题,注意适合不同专科的护理需要,教育内容应定位于高起点、深层次、新进展上[24]。
2.3.2 继续教育培训时间的设置
护师或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护理人员的一种终身教育。
2.3.3 继续护理教育培训内容设置
护理管理知识、护理新技术新理论、临床教学管理、科研设计和论文撰写、护理安全管理和相关法律法规、护理健康教育和社区护理、院内感染控制等[25]。
护理管理知识培训的需求,王爱平对我国7 个省、4 个直辖市、77家医院862位护理管理人员的问卷中发现94.5%的被调查者认为护士长需要进行培训[26]。邹碧荣关于护士长培训课程需求调查显示:最受欢迎的是管理专家讲授护士长管理、如何进行护理科研、沟通与协调技巧、如何提高服务意识、护士长素质培训等,被调查者反映护理管理专家的授课有理论性、实践性、系统性、先进性,因而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而本院护士长讲授护士长管理需求最低[27]。这说明护理管理专家的授课已达到了继续教育的目的,相反缺乏先进性的经验之谈不受欢迎。护理科研如此受欢迎是因为护士长们已意识到护理科研目前仍是护理人员缺乏的技能。护士长有提高沟通技巧与协调技巧的需求,发挥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护理单元全体人员的素质与士气,这样培训的课程具有实用性。
在新知识方面,应紧扣当前护理理论及临床的热点问题,如“循证护理研究”“护理科研论文的撰写”“多媒体技术在护理领域的应用”在专科护理方面,如“永久性肠造口的护理”“焦虑障碍病人的护理”[23]。
颜君等[28]通过354 名护师及以上护理人员调查继续教育最需要的课程是“护理技术新进展”,说明护理人员中大多数人重视临床新技术、新知识水平的提高,注重所学知识的实用性。近年来,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以及高精尖医疗设备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护理技术、理论不断更新,临床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学习新的护理技术、知识,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其次为“危重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抢救配合”危重症监护近几年来在国内外发展很快,在降低危重病人死亡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先进的危重护理知识及各种先进监护仪器的应用,使护理人员在校的知识显得落后与匮乏。
同时“护理论文撰写”“护理英语”“护患沟通技巧”和“护理论文选题”也受到欢迎,这与邹碧荣的调查相一致,说明越来越多的护理人员已认识到护理学科的发展和护理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护理科研的发展。一个学科的发展要靠科学研究来导航,要靠科研论文在本领域内的传播来推行,护理科研质量的高低和数量的多少能反映医院的学术氛围和护理人员的素质。从颜君调查中还发现超过50%护理人员选择了“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学”,说明护理人员已意识到处于护理这门高风险的行业中,必须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维持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这种需求具有创新性。
白洪敏等[29]对19 所二级甲等及其以上医院护理人员309人,关于继续教育25项课程需求问卷调查,由于调查对象101人是护士,吴玉霞[30]对547名护理人员,(其中103人是护士)所以导致调查结果更适合护士规范化培训的课程。这可能与调查研究人员对继续教育培训对象概念不清的原故。在有些教育项目中,忽视了继续教育的目标人群是护师以上专业人员,培训内容停留在低层次、普及教育的水平,这就使得大量的教育项目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3]。
3 小结
在职培训因培训对象的层次不同,故培训课程的设置也因有不同的侧重点,岗前培训重点让新护士在短期内对医院的概况、制度有一初步了解,完成从护生到见习护士的转变;规范化培训以临床实践为主,侧重于“三基”培训及“专科”培训;完成从见习护士向护士及护师的转变;继续教育侧重于“四新”培训,肩负着学科发展的重任。需提高在职人员培训的效果一方面需经常调研培训对象的需求,因为现代成人教育理论非常强调成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认为他们的需要、动机、目的、情感因素和价值观是成人教育的前提条件和决定因素[31];另一方面培训应与相应的考评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宁宁,赖莉,陈海霞等."品质改善”管理活动对提高护理人员培训质量的效果评价[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2):25~28.
[2] 白蕊,陈爱杰,魏霞.门诊护理人员实施科内继续教育的效果与评价[J].现代护理,2007,13(12):1129~1130.
[3] 顾建芳,黄治华,唐晓娣.护士规范化培训的现状与分析[J].上海护理,2006,6(6):47~49.
[4] 关小玲.护士对岗前培训知识需求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05,5(4):918~921.
[5] 沈宁.澄清基本概念 规范继续护理学教育[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651~652.
[6] 姜莉鸣.浅谈护理人员继续教育与职业发展[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0):2816~2817
[7] 蔡虻,姚莉,孙红等.新毕业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法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4):290~292.
[8] 褚晓静,黄立琴.强化新护士岗前培训促进角色转变[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6):646~647.
[9] 张岩平,戴玲.岗前培训有助于新护士角色转换[J].临床护理杂志,2004,3(1):43~44.
[10]郑玲,胥爱群.爱聘护士的培训与管理.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5,18(3):186~187.
[11]刘立捷,李亚洁,汪道萱.聘用护理人员的管理与培训[J].中华护理杂志,2001,38(8):609~611.
[12]王燕,王丽军,雷蕾等.对新护士实施规范化培训的管理对策[J].华北国防医药,2005,17(5):369.
[13]毛秀美,金得燕,于荔梅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
[14]肖菊青,魏艳,张慰伦.新毕业护士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6,6(7):10~15.
[15]夏玲,陈家琴.临床低年资护士规范化培训需求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7,22(2):25~26.
[16]陈冰.毕业后护士分层次规范化培训方法探讨[J].现代护理,2005,11(1):61~62.
[17]张萍萍,郭瑛,赵立民等.护士规范化培训的管理体会[J].华夏医学,2007,20(2):387~388.
[18]汪生梅.加强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做法与休会[J].当代护士,2007,学术版(2):83~84.
[19]范敏娟.我国护理人员在职教育现状[J].家庭护士,2006,4(10):52~53.
[20]唐勇,钟小勤,张专贤.护士长在培养护理人员法律意识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2005,26(3):247~248.
[21]刘义兰,王桂兰.加强护理人员培训防范护患纠纷[J].现代护理,005.11(1):57~58.
[22]陈淑琴,刁惠民.新加坡护理学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启迪[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53~554.
[23]郭秀静,王玉琼.医院护理人员继续教育问题分析和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9):2335~2336.
[24]陆爱平,方玉桂,杨茜.对继续护理学教育运作中存在问题的发析.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03~605.
[25]汪淼.我国护理人员在职培训方法及效果评价.现代医院,2006,6(11):148~149.
[26]王爱平,李晓波,苏兰若等.2005~2010 年护理管理者培训必要性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5,40(8):564~566.
[27]邹碧荣,王练,孙静.护士长培训课程需求调查.护理学杂志,2004,19(5):52~53.
[28]颜君,陈志群.综合医院继续护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5,20(2):57~59.
自从我国各航海院校开展船员航海模拟器教学培训工作以来,各船员培训机构均按照船员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建立了一整套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但是,由于全国船员培训机构数量众多,各培训机构的办学力量参差不齐,航海模拟器教学培训、考核和评估方法未能建立统一标准。如何加强对航海模拟器教学培训、考核和评估方法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船员培训质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航海模拟器教学培训、考核和评估方法存在的问题
1.培训资格审核不规范
最近几年,我国船员培训机构发展迅猛,其中有公办航海院校所设立的培训机构,也有其他非国有性质单位成立的培训机构。个别船员培训机构为了经济利益,对申请参加培训的学员资格不严格审核,致使很多没有达到培训基本条件的学员也顺利通过资格审核进人船员培训队伍。由于学员文化基础薄弱,综合素质比较差,因此为培训和考核带来很多困难,直接影响到航海模拟器教学培训、考核和评估的质量。
2.教学培训不规范
个别培训机构未能按照要求配备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师资力量。有些受聘教员没有教学经验;有的教学人员缺乏航海实际操作经验,理论脱离实践,对航海专业知识的掌握也只是一知半解;还有的教学人员在多处兼职上课,难以在教学中投入应有的时间和精力。有的培训机构不按训练纲要的要求进行系统授课,随意增减规定的教学课时和教学内容,甚至单纯为应付考试而进行题海战术;有些培训机构未能按要求及时补充必需的消耗品,难以满足学员实际操作需要;有些培训机构未能按要求进行实际操作课时的训练,随意减少操作训练的课时,使学员得不到应有的实际训练。教学培训不规范的问题使学员培训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3.考核与评估不规范
航海模拟器教学培训、考核、评估方法分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评估两部分。理论考试满分为100分,60分及以上为及格;实际操作评估分为及格和不及格两种。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评估均及格才视为培训合格。对某一培训项目考试不及格者,准予其补考一次,补考可在培训期间完成或者在培训结束后半年内完成;补考仍不及格者,必须重新参加该项目的培训、考试。然而在实际航海模拟器培训考核和评估中,各培训机构使用航海模拟器对学员的适任性进行评估时,没有制定统一和可靠的评估标准,有的评估人员本身不具备评估资格,有的评估人员对航海模拟器培训考核和评估的标准不明确,有的没有向学员明确说明所要进行评估的工作和技能,还有的在评估中比较主观随意,不能做到客观、公正。以上做法,造成学员考核和评估的不规范,影响学员的评估质量和效果。
二、航海模拟器教学培训、考核、评估方法规范化的对策
1.规范审核,严格把关
针对我国航海模拟器教学培训机构过多的现状,各辖区海事局船员培训监督机构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大对所管辖的船员培训机构进行监督和检查的力度,规范审核,严格把关,从根本上杜绝不规范情况的发生。(1)管理部门在受理船员培训机构的航海模拟器教学培训申请时,应认真审查所有资料,对办学规模、师资力量、设备情况、学员文化程度等进行严格把关,对不符合培训条件的机构应坚决不予批准;(2)在船员培训机构开班前,应对其进行必要的实地考察,尤其是对任课教师的资格以及涉及与船员实际操作有关的设备进行认真检查,若不符合培训条件应予以停办;(3)在船员培训机构办学过程中,还应对其办学情况进行随机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课程安排是否符合教学计划,教师是否按教学计划授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否投入必要的教学设备等;(4)相关管理监督机构应对船员培训过程实时跟踪,确保航海模拟器教学培训按要求规范化实施;(5)管理监督机构还应对有些船员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进行重新评估,对师资力量不能保证、教学设备不符合规定以及教学形式不规范者,坚决予以撤销。
2.教学培训的规范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的规定,实施航海模拟器教学培训、考核和评估时,应满足《规则》有关要求。因此,各船员培训机构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船员培训监督机构应按照该《规则》的要求对船员培训实施连续的监控,以促使教学与培训的规范化,以确保航海模拟器教学培训、考核和评估的质量。
(1)培训机构应严格按照我国海事局颁布的“航海模拟器专业培训纲要”要求,制订符合STCW78/95公约要求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加以组织与实施,保证航海模拟器教学培训、考核和评估的质量;
(2)培训机构应严格按照要求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杜绝临时聘用外来兼职人员作为代课教师的做法,确保航海模拟器教学培训、考核和评估方法的规范化进行;
(3)培训机构应及时补充必需的消耗品,满足学员实际操作的需要;
(4)培训机构应按照有关要求做好航海模拟器教学培训的各种记录,如学员受训情况登记表、教学设备使用情况登记表、学员实操情况登记表等,以备相关监督机构的监督和检查;
(5)船员培训监督机构派检查人员对航海模拟器教学培训进行实时控制,掌握其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如学员受训的时间、教师授课的情况、教学设备的是否正常运转、消耗品的及时补充情况等。
3.考核和评估的规范化
根据STCW78/95公约的要求建立航海模拟器教学培训、考核和评估方法的规范化,建立统一的标准以确保航海模拟器教学培训的质量,使各个船员培训机构达到规范化要求。船员培训机构在进行航海模拟器教学培训、考核和评估时要加强规范化,建立统一标准,把好考核与评估关。
(1)综合各船员培训机构现有的教学培训大纲和教学计划,完善航海模拟器教学培训、考核和评估方法的统一标准;
(2)对航海模拟器教学培训、考核和评估的科目,要按照STCw78/95公约的要求,确定统一的实际操作项目,制定统一的实操考核评分标准;
(3)编制统一的实操情况与评估记录表,要求各航海模拟器教学培训机构使用统一的表格进行记录,使船员培训达到规范化管理;
(4)切实做好航海模拟器教学培训、考核和评估工作,制定实际操作项目的规范化标准,杜绝教学培训、考核和评估的随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