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电气实训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4-16 01:39:4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电气实训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电气实训总结

篇(1)

1 工程概况

安徽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位于安徽省芜湖市三山区峨桥镇境内,电站由上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系统、开关站和下水库等建筑物组成。

下水库位于浮山东面的湖荡洼地,由围堤圈围而成。下水库进出水口采用侧式布置,设在下库西边靠近山体侧,底板高程-16.00m,前池以1:15的倒坡与库底(库底高程0.45 m)相连,尾水上平洞以8%的倒坡与进出水口相连、其上游为上弯段及斜井段。进出水口南北两侧分别布置有导堤,导堤由开挖预留形成,然后采用浆砌石护坡进行保护,顶高程1.95m。进出水口边坡顶部设截排水沟,在46.5m高程和31.35m高程分别设2m宽马道,马道布置排水沟并与顶部截水沟相连排除边坡和周边汇水,汛期山体汇水主要通过截排水沟引入主沟排洪沟或南围堤外排水沟,最终排入泊口河;进出水口施工区汇水面积内的雨水汇集至排水泵坑后抽排至南侧南围堤外排洪沟或北侧主沟排洪沟。

2 下进/出水口施工期度汛方案选择

2.1 工期要求

根据原投标文件导流工程施工进度安排,下库进/出水口施工挡水围堰于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月15日填筑完成,2011年1月1日2011年1月10日拆除完成,施工挡水围堰经历两个主汛期,有效使用天数共计716天。

2.2 方案选择

下进/出水口挡水度汛方案选择的成败,直接影响到下进/出水口施工进度,关系到厂房汛期的度汛安全。为此,特对下进/出水口施工期度汛方案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

2.2.1招标阶段

由于下进/出水口较周边库盆低,形成深基坑,需在尾水隧洞出口和进/出水口前池段下游端填筑施工围堰,围堰采用粘土填筑及编织袋子堰,确保库盆内暴雨积水不进前池,前池内雨水不倒灌进尾水隧洞。汛期库盆积水深度按0.8m计算,库盆护底厚度为0.5m,另考虑库盆面积较大风浪因素及安全超高0.7m,因此进出水口围堰高2.0m,顶宽2.0m,底宽4m;尾水隧洞洞口挡水围堰考虑50年一遇日暴雨降水量积水深度,堰高0.6m,顶宽0.75m,底宽1.5m。拟在进出水口靠左侧布置集水坑,选用2台300BX-24水泵(流量1450m3/h、扬程24m、功率110kw) 和2台150BX-20型水泵(流量500m3/h、扬程20m、功率45kw),将积水排向进出水口左侧排洪沟入口部位水塘,经排洪涵管排入泊口河。

2.2.2施工阶段

为确保度汛施工安全,最大可能减少施工成本,考虑到编织袋围堰防渗性及对施工交通的影响,拟将进出水口围堰由编织袋围堰优化为预留土埂。即在前池与库盆衔接部位预留土埂,并与导堤相接形成挡水围堰,防止库盆积水流入前池,挡水围堰设计顶高程2m,前池尾部导堤开挖时暂开挖至2m高程。由于进出水口较周边库盆低,形成深基坑,为避免周边库盆雨水流入前池,利用已形成的前池导堤将雨水截留并引至库盆排水沟网。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下进/出水口围堰预留土埂示意图

2.2.3方案选择:招标阶段下进/出水口挡水度汛方案从度汛安全方面考虑可以满足保证厂房汛期的度汛安全,但较之施工阶段度汛方案,未考虑前池段下游端填筑施工围堰后,2009年1月15日至2011年1月10日期间,围堰对下进出水口开挖、混凝土、前池浆砌石、库盆干砌块石等施工项目道路运输、工作面布置的影响;而采取将进出水口围堰由编织袋围堰优化为预留土埂后,以上影响可完全避免,仅仅是将原开挖阶段的前池开挖部分的少量开挖工程量安排在下进出水口混凝土、浆砌石、干砌石施工基本完成时进行,在开挖工程量未增加的前提下,省去了围堰的填筑和拆除量,结束了成本,保证了有效地施工工期,通过以上技术验证和经济比较,采用预留土埂可在保证度汛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地节省施工成本。

3 施工阶段度汛方案

3.1根据以上两种方案的比较,施工时采取了将进出水口围堰由编织袋围堰优化为预留土埂,另外及时疏通、扩挖前池导堤外侧排水沟,保证导堤外侧排水沟、库盆排水管网通畅,靠前池部位库盆积水能及时汇入库盆泵坑进而抽排至泊口河,降低预留土埂部位的度汛压力。

下/进出水口主要集雨面积仅为下进出水口开挖面积,约49800 m2,根据合同文件,估算日最大降雨量为15338 m3,按1日排干积水,小时排水量为639m3。

2009年汛期在尾水隧洞洞口,设置挡水围堰,围堰高1m,每个尾水隧洞挡水围堰前分别设置1台WQ65-18-5.5型水泵(流量65m3/h、扬程18m、功率5.5kw), 并备用2台同型号水泵,保证洞口部位雨水能及时抽排至下进出水口前池部位集水坑,经过集水坑布置的1台WQN140-60-37型水泵(流量140m3/h、扬程60m、功率37kw)抽排至主沟排洪沟内,确保尾水隧洞贯通后雨水不进厂房,且在拦污栅底板0-042.75上增加一道粘土围堰,堰高1.5m,顶宽3m,两侧坡比1:1,进一步降低尾水隧洞度汛压力;前池泵坑内布置布置1台300S-32型水泵(流量790 m3/h 、扬程32m、功率90KW) 和1台150S-78型水泵(流量160 m3/h 、扬程78m、功率55KW)接引固定钢管至开关站侧水塘,从南围堤外侧排水沟排入泊口河。

2010年为保证度汛安全,在下/进出水口事故闸门井在浇筑至-4.944后4扇事故闸门全部提前沉放挡水,每个洞口布置2台水泵(1台5.5kw污水泵,流量65 m3/h,扬程18m和1台3kw潜水泵流量15 m3/h,扬程50m),确保洞内排水量达到80m3/h,上平洞、渐变段施工时,以及渐变段预留孔洞封堵前,洞内积水由水泵抽排至前池泵坑。前池泵坑内布置4台大功率水泵, 1台90kw离心泵(流量400 m3/h 、扬程44m)、1台55kw离心泵(流量160 m3/h 、扬程78m)、1台37kw离心泵(流量140m3/h 、扬程60m)和1台30kw多级泵(流量100 m3/h 、扬程66m),总排水量达到800m3/h,水泵接引固定钢管至开关站侧水塘和北侧16.15m马道排水沟,从南围堤外侧排水沟、主沟排洪沟排入泊口河。

3.2技术经济比较

下/进出水口围堰采用预留土埂,并与下进出水口左、右侧导堤相接形成挡水围堰,减少了围堰填筑和拆除施工内容,为进出水口及库盆施工创造了有利施工条件,且施工时段有了较大的调整空间,可以优先保证其余关键线路施工的设备和人员。

通过以上技术验证和经济比较,招标阶段施工费用约为22万元,而采用预留土埂施工费用基本为零,可减少施工成本约22万元。本工程下进出水口导流、度汛最终采用预留土埂,与下进出水口左、右侧导堤相接形成挡水围堰。

4 结语

篇(2)

1.引言

服务社会作为世界高等教育的三个职能之一[1],即是强调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都要走向工作岗位,需要实践环境,进行实际操作和从而获得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在实训中掌握、巩固和加强知识的应用显得非常重要。

为适应以上要求,在电气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中,我们尝试进行了以下改革:在暑期,首先选拔出十名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善于思考的学生组成特训小组,直接由老师指导。在集体学习了控制任务的情况下负责电气与可编程控制器系统的元器件选型,电气接线板、电气接线图、电气原理图、元器件位置图的设计,然后招标购买和定制相应器件,自主完成电气控制柜的安装,接线,并结合回火炉控制系统[2]和C460车床控制系统[3]的控制要求编程、下载、调试,完成电气控制柜的整体设计和实验,反思问题和总结经验,撰写相应报告。学期开始后由这十名特训成员直接带领其他学生小组进行实训,重复以上实训内容,取得了很好的实训结果。

2.当前电气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简称PLC或PC)是专为适应工业环境的应用而设计的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电子系统[4]。它采用了可编程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算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量,模拟量的输入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工业或生产过程。

经过30多年的发展,PLC自身已十分成熟与完善,尤其在顺序控制、开关量逻辑运算和处理这两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而模拟量闭环控制也已成熟,并随着半导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PLC的结构和速度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所以在工业控制领域中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可编程控制器的岗位也是非常丰富的,需要大量能够熟练设计,操作,控制和维护此类工业控制应用设备的人才。对电子类专业而言,电气与可编程控制器是必不可少的课程,然而传统教学存在以下不足:(1)学生实践基础较差,缺乏主动锻炼的乏环境;(2)填鸭式课堂教育对学生吸引力小,常有逃课现象;(3)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认识阶段,不能将讲授知识和实际应用客观地联系起来;(4)未能掌握电气常识,导致在传统实验中,停留在“依葫芦画瓢”,老师查线后简单记录数据的被动阶段。这也就削弱了电气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能充分体现其综合性和实用性的教学目的。

3.学生主导、突出工程的一体化实训

这次实训的主体是中山大学南方学院07级电子专业的全体学生,实训的目的是通过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的方式,使学生获得从具体控制系统的项目需求分析,设计到电气与可编程控制柜所有元器件的采购、安装、接线,到最后完成控制系统的程序编写、调试和实训报告的全部参与和实践。如图1所示:

3.1控制系统分析

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工业过程中,为适应自动生产、加工而应用广泛的车床、流水线等工艺,并分析它们的控制过程,以掌握其电气原理,完成控制系统的设计。

本次综合实训选择了两个典型控制系统,分别为回火炉控制系统和C460车床控制系统。首先分析了它们的运动结构、电力拖动形式、控制要求、实现原理,不同电机之间的协作关系,然后思考完成相应控制功能需要的数字或模拟输入输出量,对应的驱动形式,以得到所需元器件类型和数量,达到一个定性到定量的分析,最后让学生开始思考其主电路和控制电路原理和组成,所需要的保护、报警、显示等故障保护措施,尝试设计其电气原理图,以达到对系统的全面理解。

3.2电气原理图等的设计

基于对工业控制系统的认识,结合低压电器控制原理和电机控制理论等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电气控制系统图的设计。电气控制系统图包括电气原理图、电气元件位置图和电气安装接线图。这也就要求我们首先设计电气原理图,在掌握控制原理的基础上,系统的考虑控制需求、电气安全等从而进行器件选型,然后综合以上知识进行电气接线板的设计,即设计电气元件位置图,并结合所选型号器件的尺寸,获得了电气接线板的制作图纸。步骤如下:

(a)电气原理图的设计:根据控制系统要求,采用标准电气符号和标识,设计符合绘制准则的电气原理图。

(b)器件选型:满足控制系统要求和电气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器件选型。首先计算输入输出点数,并考虑适当冗余进行可编程控制器的选型,然后选择交流接触器、电机等器件,并充分考虑功能、尺寸、额定电流、电压等指标。

(c)电气元件位置图和电气接线板的设计:结合电气原理图和所选器件,集中配置电气元件,以求美观,安全和接线方便。

(d)电气安装接线图的设计:针对设计的电气接线板和元件位置图,结合电气原理图,对电源、主电路、控制电路及照明电路等接线进行设计。

(e)电气控制柜的设计:考虑电源的接入、接地等因素,以及移动和学生实验接线的方便等,设计双向可开门,正面为有机玻璃,操作面板直接可视且带滚轮的电气控制柜。

通过以上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学生基本掌握了控制任务和实现方式,对低压电器控制有了很好的了解,同时需要阅读大量可编程控制器的模块资料,以及其他电器的资料,对低压电器目前潮流和实物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3.3器件采购

在选型阶段,我们和学生已经走访了很多次市场,基本了解了低压电器的市场行情,但是为了减少现场采购的压力,我们采用了网上竞标和现场采购两种方式进行,针对像SiemensS7-200PLC这样的标配器件,我们采用了网上竞标方式购买,而螺丝、电线等则采用了现场购买方式,所以这次采购相对比较轻松。

3.4安装和接线

学生以组为单位,每个团队各负责一台电气控制柜的安装和接线。参照电气元件位置图,把大概120台电器或配件安装在电气接线板上,大概是一天时间的工作量。

在进行电气元件接线之前,要求每位同学首先学习电气常识,掌握电气装置的安装注意事项,以及接地与接零的相应知识,然后结合电气元件接线图,进行接线,做到主电路和控制电路尽量避免交叉和平行走线,减少干扰;做好过电压、过电流、漏电保护和接地,等等。

实际动手操作比理论难很多,很多学生都表示,接线是一项非常需要耐心、体力和技巧的劳动,每一个拐角都要折成漂亮的90度角,并且还要掌握每个电器的工作原理和接线方式,以及相互之间的先后顺序和布线技巧。而有些问题一旦没有注意到,很有可能导致短路,轻则烧毁电器,重则危及人身安全,所以需要很强的安全意识。接线的工作量比较大,时间较长,在接线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同时掌握低压电器以及控制工艺。

3.5程序编写与调试

因为实训选用了西门子S7-200CPU和相应模块,所以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STEP7编程语法的学习,分别掌握语句表、梯形图和功能块等不同的编程实现方式。考虑到每个小组的具体情况都不尽相同,各有差异,我们首先给学生讲解了四种不同的编程方式:(1)使用起保停电路的编程方式;(2)使用步进梯形指令的编程方式;(3)使用移位寄存器的编程方式;(4)使用置位复位指令的编程方式。然后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特点和兴趣爱好,选用不同的编程方式。接着从最简单的一个按钮控制一个灯开始学习编写程序,渐渐地加入自锁、互锁、计时器、计数器、顺序控制等控制功能。当对STEP7编程熟悉之后,开始让学生思考回火炉和C460车床控制系统的地址分配、控制要求及实现逻辑。

由于在校大学生基本不具备继电器控制的设计经验,因此经验设计法不适合,我们提倡学生使用逻辑设计法。而为了增强逻辑性,便于理解和编程实现控制功能,我们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子任务,分别对各子任务进行编程,最后将子任务的程序合理的连接起来,从而能够帮助同学们清晰的认识到各个控制子任务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

同时为了增强安全和可靠性,程序的编写要充分考虑手动和自动方式,遇有紧急故障,可及时手动停止。程序在下载到CPU之前,需要不断的修改和仿真。比如把程序导出后下载到仿真软件S7-200sim2.0中,进行反复仿真和调试,直到不仅能够满足控制要求,而且具备一定的鲁棒性、预防突发故障和紧急停车等性能为止。

3.6联机调试和编写实训总结报告

虽然在仿真软件中已经反复进行过调试,但并不代表程序一定能够满足控制要求,联机调试是必备步骤。在联机调试之前,需要制定周密、详尽的调试计划,充分考虑工业加工环境可能遇到的干扰和突发事件,不能盲目调试而忽略安全隐患。

通过联机调试之后,让程序连续运行一段时间,以确保程序的正常运行。

做到这一步,电气与可编程控制器实训已接近尾声,凝聚了众多的汗水和精力展现给我们的是一整的电气控制柜,内含满足回火炉和C460车床控制系统实现的软硬件。但是为了让学生回顾实训内容、总结实训经验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要求每个组以实训总结报告的形式编写技术文件,包含实训目的、平台、内容、步骤、结果和心得等六部分。

4.结语

电气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的综合性、实用性和应用广泛性,使得它与其他课程不同,仅仅靠理论学习,没有实践锻炼,将使得对知识的掌握缺少直观性、系统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为了系统培养学生对控制系统、低压电器、电气常识、PLC、编程和调试等的认识,开展PLC综合实训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能让大学生提前认识到工作所需要的汗水、耐心、责任、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傅树京.高等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彪.回火炉燃烧控制系统[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09,(5):113-114.

篇(3)

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是现今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是立足于协调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要求,更是就业单位招聘学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以往传统教育方法中让学生围绕书本,轻视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在电气类专业课程中这种现象更是极其普遍,此专业属于制造大类,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电气设备的广泛应用,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电气行业已经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和主导。同时,随着装备制造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涌现,企业现有电气设备维修管理人员的知识老化,适应电气行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

电气专业毕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抽象概念没有实践环节支撑或者实践经验因为教学计划等种种原因制约,对真正的电气运行现场知之甚少,以至于对专业知识只限于“纸上谈兵”,就业后对工作现场设备一知半解,在校期间的知识积累无用武之地,更严重的是由新员工操作失误或违章操作造成的事故占每年电气类事故的10%以上,已经构成了用人方和高职培训矛盾的“怪圈”,在我一直从事电气实训教学的过程中,经过教学计划改革和尝试,逐步发现与实践相对应的实训课程正是扭转这种“怪圈”的有力武器。现根据以往经验和用人单位反馈,总结电气实训课程的作用为以下几点:

一、有助于学生深入掌握专业技术原理

电气类专业是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主要培养掌握电气技术、自动化技术、各种电气设备及自动化设备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要求具备能够从事供用电、各类电气设备、电气控制及自动化系统的安装、设计、调试、维护、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和技术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能力。针对以上培养目标,单纯偏重学科理论教学,抽象概念教学、死记硬背学习的一贯教授模式肯定不能满足要求,而在专业知识初期采用具体演示的教学方式,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以促进专业知识的升华,针对电气基础理论、电气识图、电气安装、隐障排除等几个阶段性实训课可以作为理论教学的加强和延伸,成为串联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和纽带。

例如实训初期课程,学生的专业基础已经奠定,从教材上的平面或剖面图中认识的常用电气元件,却往往与实际现场使用的真实元件因型号、产地、品牌、生产时间等因素不同而有很大区别,在这类实训课程中,对照不同电压等级的实物,结合课堂上学过的工作原理进行拆装,会让参加实训的学生直观地了解电气线路中常用的元器件的应知常识,并可在其后的实训环节中应用自如,在排除故障课题中会对元件本身问题的解决游刃有余。如此的实训课程安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其在课堂中认识和理解的不足,提高其学习效果,使学生都能够灵活便捷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

二、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专业技术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用以指导工作实践,必须经过尝试的过程,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个过程如果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进行,会耗费很多的时间精力,并且会影响工作的效率,如果能在学校进行,就会事半功倍。有了初期实训的基础,开始引入实际工作内容,在教学计划中的电气实训课程中设置实用的实践环节,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设置实训课题项目,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课题设计,包括作图、原理分析、元件选用、实际装配、试验、最终达到功能实现,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使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来印证所学科学理论的正确性,使它们灵活地、具有创造性地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

电气专业的实训课程我们着手从电工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电机与拖动实训、可编程序控制实训、单片机技术实训、继电保护实训等逐步深入,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观察实验演示到实际操作、全压测试,使其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灵活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不但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而且缩短了尝试摸索的时间,调动了学生探索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在最短时间内达到使理论技能合成的有效目的。

三、有利于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环境

轻视实训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专业教育,造就了很大一批“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就业局面,用人单位无人才可用,毕业生面对专业技术问题却学无致用,已经是现今就业市场上人才短缺却又人满为患的根本症结所在。离开教条的抽象载体,丰富学生学习期间的实训环节,让学生到实验实训室直接面对技能模块和专业测试,对未来工作环境的客观实体进行操作,自然对学生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有所助益,

篇(4)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10182-02

一、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新世纪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高职院校也必须在实践性教学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与提高。电气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担任的是:电子、电气产品生产现场的产品测试、设备操作和生产管理;电气控制设备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运行、调试与维护;工程项目的技术和维护服务、电子电气设备施工以及电子电气类产品的营销和售后服务;生产一线从事技术、技术管理、操作、质检管理及维护检修等方面工作。电机专业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电机与控制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而实训课的开设,增强了学生的基本技能,还能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下一阶段专业课程打下扎实基础,且毕业后能较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一般实训课程为一周或两周,传统做法是老师指导学生做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接一些简单的控制电路或到工厂参观一些有关电机与控制的设备,这样实际上是把实训变成补充课堂的过程,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不利于人才培养。

二、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实训教学模式

科学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实训内容,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前提和保证。应针对不同专业如电子技术应用、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和数控、楼宇自动化、检测等专业所开课程的需要,去选择各专业较适合的课题,如有偏重于电机与控制技术应用等技能训练的,有偏重于电机设备检测和维护使用的,也有偏重于控制电路的故障检查与安全检查的等。教材可要强化和突出电机与控制技术的技能训练,不必强求验证性的实验,也不必受电机与控制基础理论体系的制约,而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要根据不同的课题,确定不同的要求。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同学,我们着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基本操作技能方面:要求掌握检测绝缘材料和仪表使用、安全用电与操作以及常用电工工具使用,掌握常用电机、变压器的性能、规格、种类、使用及其拆装程序,还应娴熟地运用常用电气控制电路的安装配线和调试。操作工艺技能方面:应掌握直、交流电机控制的基本电路工艺和应用,还能控制电路的安全检查与故障检查,能熟练运用直、交流电机控制的基本电路电气元件以及选配。综合操作技能方面:要能大体上掌握常用电机控制等电器设备、以及电机线路装置的生产工艺、调试、安装和维修,并要独自调试和维修常用的电机控制设备。在电机实训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完成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具体电机实训教学中,可将一个班学生分成3-6个组,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手册和资料,挖掘他们内在潜力,让各组学生自行设计控制电路,也可以特意设置电机故障,老师把关,之后各小组互换进行故障检查和安装,如此才能更好地提高了学生兴趣,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于学生成绩高低不均,在分小组时应有意搭配开,以高带低,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实训室全天开放,指导教师、班干部和实训组长各负其责,个别程度低的同学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补课,白天的实训内容还可在晚自习中进一步巩固和消化。

三、实训考核体系

电机实训考核是以实践操作为主要考核目标,是检查学生在电机实训中解决和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检测。它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理论考核:这一考核占30%,内容为:电机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学生应结合电机理论来分析解答。例如用实训中测量的一些数据来计算电机的一些参数,以控制电路故障排查去分析出故障点的具置,以给出的实训课题尽快地设计出合格的电气控制电路来,等等。

技能考核:这一考核占60%,技能考核可和理论考核同时进行。它的主要内容是:把实训的内容分成几个单元,学生用抽签的方式在一定的时间内自主完成任务。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不同任务,制定不同的评分标准,着重从准确性、正确性、规范性和熟练程度等方面来即场评分,如此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心理素质、安全文明规程执行等方面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实训报告及出勤情况:这个占10%,实训报告根据学生在实训中出现的具体实际问题去讨论、分析,最后得出体会和总结。出勤情况则由组长负责,做细致记录和汇总。

四、实训安全问题

实训安全问题是实训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应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树立安全第一意识。在行动上应多加督促。只有不断地进行安全思想教育,才能尽力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实训过程中对用电设备进行正确的操作,是安全的重要保证。在进行电工电子的实验实训时,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决不允许学生自己动手进行通电试验。在教师也应戴好绝缘手套,两脚站在绝缘较好的材料上,尽量用一只手操作,避免两相触电。并且保证双人操作制度。当一个人操作时,一个人在电源开关侧,一旦发生问题,立即断开电源。在检修设备时,首先要断开电源,然后再检修。检修完毕后,确认设备无短路、断路等故障后,再给设备通电。通电时速度要快,防止产生电弧。对所使用的电气设备要定期进行检查,发现外壳有电等故障要及时处理,同时要做好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

但实训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可预见几个方面工作应做好紧急救治工作。应准备好必要的药品,如有损伤严重要及时送往医院救治。发生触电事故的紧急救治,一旦发生触电事故时,不要慌张,应冷静,绝对不能用手去拉触电者。首先要想办法切断电源,如果有导线搭接在触电者身上时,附近又没有电源开关时,要用干燥的木棒或其它绝缘物体将导线从触电者身上移开,然后对触电者进行救治工作。当发现触电者呼吸停止时,要立即对其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并向医院求救,争取最佳抢救时间。当发生电气火灾事故时,首先要切断电源,然后进行灭火。对暂时无法切断电源的,要用二氧化碳灭火器、1211灭火器等不导电的灭火器进行灭火,决不允许用水浇注灭火。同时要及时通知消防部门。

五、可行性和效果

实训中,应早熟悉电机的各种技术数据、并据此计算出实训中所需要的数据、画出绕组的展开图,掌握电机的结构、电机的拆卸方法、线圈的绕制、电机的嵌线等电机制作工艺,但实训的质量是衡量学生获得技能高低的关键。若按传统的方法进行实训,不仅速度慢、故障点较多,而且若电机嵌线结束后再找故障点相当困难,如果故障点发生在嵌线问题上,还要拆掉重来,有不少学生就囚为这个问题,实训结束时任务还没有完成。这样,课堂上的难点问题在实训中也没有解决,实训收获不大。如何提高实训质量呢?在实训中,对难点、易发生故障的点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对学生着重强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实训实例分析

实训中采用的是6极、36槽、功率为1.5KW的小型异步电动机,采用单层、链式、短节矩绕组嵌线。嵌线时发生的故障,可以通过下而的嵌线方法、嵌线技巧加以避免。首先确定好每相绕组的组数,然后再进行绕线。根据一路反串规律,每相绕组的组数等于磁极个数。例如:我们学生实习的电动机2P=6,那么每相应有6个绕组。要求学生把绕好的三相绕组按“首首相连,尾尾相连”的方式摆放几次,这样做的目的可以加深学生对短节距绕组的端部连线力一式的印象,从而减少嵌线过程中出错的机率。

实训中总结出一种快速嵌线方法。嵌线方法不仅关系到线圈嵌放的位置是否正确,而且关系到嵌线的速度。根据实训的经验,对传统的嵌线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简单、易懂、既能确保嵌线正确又能提高嵌线速度的嵌线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先嵌U相第一个线圈的下层边、封槽,其上层边暂不嵌;空一槽,再嵌w相最后一个线圈的下层边、封槽,其上层边暂不嵌;空一槽,再嵌V相第一个线圈的下层边,接着嵌V相第一个线圈的上层边;V相第一个线圈的下层边空一槽,嵌U相第二个线圈的下层边,接着嵌U相第二个线圈的上层边;U相第二个线圈的下层边空一槽,嵌w相第一个线圈的下层边,接着嵌W相第一个线圈的上层边;W相第一个线圈的下层边空一槽,嵌V相第二个线圈的下层边,接着嵌V相第二个线圈的上层边,后而依次推。最后嵌U相第一个线圈的上层边,W相最后一个线圈的上层边。

嵌线过程中,由于铜线被多次利用,短路、断路故障较多,若嵌线完毕后再查找故障不仅耗费的时间较长,而且故障点也难以查到。因而我们采取在极相组的连线上套上绝缘管,同时,每槽嵌线完毕后,都要用兆欧表测试各种绝缘情况及短路情况。当绕组的绝缘被破坏后,若绕组中的导线与定子铁心、机座相碰就会造成接地故障、在同一线圈内可能会造成匝与匝之间的短路、在极相组间可能会造成极相组间短路和相间短路。对各短路故障根据相应的测试力一法采用兆欧表进行测试,若测得的电阻为零或很小,说明发生了接地故障或短路故障,应立刻查找并排除;若测得的绝缘电阻大于0.5兆欧,说明绝缘符合要求。

(二)实训效果

实训改革后,既能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又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校期间,需要通过国家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电机维修中级或高级考核,这样才能在就业应聘时,优先被用人单位录用。我校电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具有较强的电子、电工、电气控制等基本操作技术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能很快地适应用人单位岗位要求,并能顺利在用人工作岗位上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在我院对用人单位企业的调查中,用人单位企业反映毕业生的突出长处就是动手实践能力强,毕业生普遍反映在我院学习期间,动手实践能力是他们最大的收获,这是我院非常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结果。同时,我们还应积极营造工业现场环境,创造工业现场气氛,建全贴近实际的电机实训室,我们将探索更多、更好的方法以适应用人单位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马香普等,电机维修实训,中国水利水电出版,2004.

[2]丁守成等,电机系统综合应用实验教学的研究,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2.10.

[3]朱运利,对高职院校实训实习基地功能的探讨,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5.

篇(5)

但是,船舶电气行业存在着从业人员的整体知识水平不高,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的严峻现实。据调查,在船舶电气安装、维修队伍中,70%以上的从业人员只有初中文化水平,那些具有理论水平和维修经验的综合型船舶电气维修人才最为紧缺,真正具有船舶电气零部件安装和故障诊断能力的优秀技工不足20%。提高船舶电气维修队伍素质的关键在加强职业教育,提高船舶电气维修岗位技能。因此高职院校的船舶类专业就要担当起船舶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大任,尤其是实训建设方面,要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实践中提高船舶电气零部件安装和故障诊断能力。

2.船舶电气专业实训建设基本思路

目前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岗位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要解决这个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贱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对于船舶电气相关专业来说,在校期间的实贱教学也同样非常重要,实训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训教学内容与船舶电气行业岗位要求的吻合度是关键。因此,有必要对船舶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分析研宄,并为船舶电气专业教学服务,这对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1 以岗位能力分析为起点,确立船舶电气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基本依据

首先针对当前高职船舶电气专业教学现状,结合学院船舶电气实训基地情况,对船舶电气实训教学进行必要的整合。根据现代船舶电气技术的特点,从培养学生能力本位角度出发,综合分析现代船舶电气服务从业人员尤其是船舶电气专业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并以此为依据,研宄开发实训教学内容有助于构建船舶电气类人才综合能力专业培养课程体系。

2.2 以实训教学质量为核心,培养与实际岗位必需核心技能

船舶电气实训教学应当突出核心能力的培养。现代船舶电气电控技术的超常规发展,相应的其检测维修技术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船舶电气维修业向劳动/技术双密集型转变,而目前高素质的船舶电气专业维修人才较缺乏。尤其是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懂机电一体化和掌握现代船舶电气核心能力一一船舶电气电控系统检修,并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奇缺。船舶电气实训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以学生能力本位为核心,在校打下扎实的技能基础,着重致力于核心能力的培养,让毕业后就业的学生既能在现有岗位站稳脚跟,又能在今后的岗位上走得更远。改革是为了扎实基础,持续发展。要设法做到企业需要的,教学上都达到了;企业潜在需要的,教学上也做到了,只有这样我们的实训教学改革才是有成效的。

2.3 以配套实训设备开发为保障,保障实训质量,降低教学成本

通过对船舶电气专业核心技能实训教学的分析总结,我们认为船舶电气控制系统核心技能/应用技能的培养模式可以归纳如下:“教师多媒体在线演示教学—学生电气原理分析—学生台架控制系统安装界线、调试训练—学生船电设备排故训练”的核心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教学训练过程。通过模拟实船故障排除教学,把理论(电气设备原理)与实践教(学生电气控制系统安装、调试、排故演练)学融为一体,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贱的一体化教学。为了有效降低实训教学成本,保障实训效果,学校应自我开发配套的教学设备供学生实训。

3.船舶电气专业实训体系建设

实训体系的建设,一般包括实训设备开发、实训教学方法和实训师资建设三方面内容。

3.1 实训教学设备开发

船舶电气实训教学设备是提高学生技能,搞好“能力本位”课程建设的关键。通过对国内有关电气教学设备制造厂家考察和调研,分析研宄了国内外有关船舶电气专业教学仪器设备的状况,目前所使用的船舶电气类专业教学实训设备存在一些问题。

实训设备的排故系统比较简单。如Y-A电机起动设备,规模小,继电器、接触器数量少,只针对单台电机控制,模块比较少,功能单一,不能进行变速、正反转制动等复杂控制。排故系统开发的软件与船舶电气故障的实际现象有一定的差距,影响教学的正确性,同时不能很好的体现船舶电气检测与维修的核心能力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思路。

未来的排故系统,以结合PLC、单片机来控制,以微机、弱电来控制电器,如单片机控制的船用三速锚机排故,PLC控制机舱自动化系统,包括数字量与模拟量的采纳来控制电器元件,最后控制终端电气设备。

国内生产的船舶电气类专业实训教学设备,只是简单的船舶电气部件组合,要满足教学需要,必须增加台套数以及实训指导教师数量,势必增加教学成本。根据以上的实际情况,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是船舶电气类专业实训教学建设中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通过配套设备的开发研宄,可以较好地解决船舶电气实训教学中设备的配套跟进,真正做到教学所需,实际所达,如开发船舶电气教学排故实训台(自动泵组)设备,等等。

3.2 实训教学方式

船舶电气专业适合使用综合整体设计、创造性的“项目集成式”实贱教学模式。在高职课程体系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被分解到不同的专业课程中。教师的教学都是依据某一具体课程展开。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客观上被分成单元进行。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即使学生都很好地掌握了每门课程所要求的能力,也并不意味着学习效果的最优化。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认识与实贱的局限,他们不可能对专业课程所要求的目标能力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与把握。因此,在相互独立的专业课程学习结束后,对这些课程以实际工作情形为背景,以项目为载体,对学生的单元能力进行组装。这种组装,形象地说是“搭积木”,但是又不同于“搭积木”时的机械堆砌,它对单元能力的组装是通过集成来实现的,既把职业能力当成一个总体来理解,充分重视各单元能力的相互综合、连贯、配合,关注学生学习的迀移、运用和创新,从而达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最优化效果。

3.3 实训师资建设

开展产学合作,强化实训师资建设。“师资互补、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形式,是学校与企业在师资合作、技术交流的基础上,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到企业生产实贱与在校学习相互交替的合作教育形式,是一种兼有师资培养和学生培养双重培养的产学合作方式。

从师资培养角度看,船舶电气专业建设要跟上技术进步、生产实际变化,必须让高职院校实训教学保持与企业需求同步,必须组建一支由社会同行专家、企业生产技术骨干等组成的实训兼职教师队伍。要按照“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相对稳定,流动充实”的原则建没、培育好这一支队伍,让它与学校专职教师队伍形成互补,动态调节、优化整体师资队伍结构。从这一点上看,学校必须吸纳企业师资。从学校的实际看,船舶电气专业方向的学生总数比较多,实贱训练分布在各个船舶企业。从教学管理的角度也十分需要在企业中寻找、培育合适的指导教师,承担实践实训教学任务。

因此船舶电气的实训教师要走出去。只有走出去,在企业的生产第一线进行锻炼,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生产管理,才能真正培养双师型教师。

从人才培养角度看,学校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企业欢迎的学生。应用性技术人才必须具有的职业素质,如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敬业意识等只靠学校教育是无法完成的,这需要企业环境、企业文化的熏陶,同时船舶电气技术也处于不断创新之中,只有在企业的直接参与下,学生在企业的具体实贱中才能掌握最新的技术。因此,只有与企业相结合,才能完成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船舶电气专业的实训建设,必须利用船舶电气企业的资源优势,解决教学中实习、实贱条件上的困难,实施“产学合作 “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篇(6)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在2009级机电一体化五年制高级班随机抽取1个班作为实验对象。该班共有学生46名,全部为男生,年龄在17~19岁。

2.方法

选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教材第三单元的课题五“X62W万能铣床电气控制线路检修”进行本教学实验。经过教材内容分析,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将学时重新分配:教师讲授部分所占学时适当删减,增补实训实践学时。通过设置典型故障,由学生分组合作展现本组学习成果,以合作学习法教学,并及时以现场测验和问卷调查了解教学效果。

(1)课前准备。①分组。将学生进行异质分组,每组6人,每组都由6位能力各异的学生组成,并指定综合能力最强的同学为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讨论学习计划、分解学习任务等。②布置任务。教师在授课前要求各组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充分收集铣床资料,了解铣床的主要结构和运动形式,观察操作的铣床,记录操作规程。可利用网络、学校图书馆、学校机加工中心、学校数控协会等资源获取以上信息。二是根据工作任务,绘制铣床各主令电器元件的安装位置图和铣床配电盘电器元件的布置图,观察操作手柄处于不同位置时,行程开关的工作状态及运动部件的工作情况。

(2)实施。①课前检查。正式上课前,检查各组课前任务的完成情况,并给予评分。②组间共享与学习目标呈现。将各组收集的材料展示、筛选、点评,对材料收集不全的部分老师给予补充,引导全体同学进一步熟悉机床的结构及运动控制。教师播放事先准备好的有关铣床内部结构及铣床操作的视频,深入学习机床的机械传动机构、液压控制回路,分析机械、电气、液压联合控制部分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呈现本课题的学习目标:检修X62W万能铣床电气控制线路。③集中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重点讲解工业机械电气设备维修的一般要求及一般方法,并在实训柜上人为设置故障点,由教师示范检修,边分析边检查,直至故障排除。④合作学习。由组长在本组实训柜上设置故障点。故障点公开,由易到难,故障点个数不断增加。在各组长组织下,全组成员共同合作,学习如何从故障现象着手进行分析,如何采用正确的检查步骤和检修方法进行检修。⑤学习效果检验。由教师在各组实训柜上一次设置2~3个故障点,要求采用正确的检查排除方法,在规定时间内查出并排除故障。⑥学习成果汇报及评价。组长代表本组向教师及其他组同学展示检修记录,汇报本组故障排除过程及方法。各组员谈收获,讲体会,说心得,台下的同学可提出建议,提出优秀建议的同学所在组可获加分奖励。汇报完毕后,由老师及其他组组长组成的“评委团”对该组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打分。表现优秀的小组,组员平时成绩给予加分。⑦归纳总结。最后,由教师针对各组学习情况、存在的问题做总结,归纳机床电气设备检修的一般要求和常用方法。

二、效果调查

教学评议以问卷调查方式在课后进行。给实验班学生每人发放一份教学评议表,了解学生对该教学方法的评价。发放46份,回收4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统计结果见下表。

三、总结与分析

篇(7)

[Abstract] The evaluation practice of the work achievement of educating and training person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olytechnics,professional analysis is an important part.This article according to Siping Professional College electricity automation technology specialized analysi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troduced the specialized analysis obtains result and Shortcomings.

[Keywords] electricity automation;Specialized analysis ;Vocatial And Technical Collage;evaluation practice of the work achievement of educating and training persons

引言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有力地促进了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专业剖析是评估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校以评促建的基础性工作。

2009年12月23日至25日,吉林省教育厅评估专家组对我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作了评价总结。我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得到专家高度肯定,特别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剖析工作得到了专家组的高度赞扬。我作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负责人,将本次专业剖析的组织及工作方法、本次专业剖析对我专业的建设的促进作用情况进行总结。

一、我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概况

我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并在2008年12月被遴选为吉林省第三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本专业拥有一支专兼结合、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企业技术人员为辅的“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有设备先进、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实验、实训室7个,校内实训基地2个,校外实训基地16个。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达到97%以上。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剖析的组织及工作方法

2009年3月成立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剖析领导小组。为了赢得评建时间,2009年暑假,我专业全体教师放弃了假期休息时间进行重点整改。由于暑假没有教学工作和行政工作的干扰,精力集中,效果显著。对照“专业剖析的内容和要求”各条目的内涵要求,分析专业现状,肯定专业的优势,找出专业差距;确定了“促建、促改、促管”的重点,制订了整改方案;撰写专业剖析报告并组织讨论修改,收集整理佐证信息资料;校内专家组对专业剖析报告进行多次的评议,检查佐证材料,分析存在的问题,确定进一步整改措施并实施整改。使电气自动化专业剖析工作经过了严格的把关。

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成效

通过专业剖析,使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专业办学思路、师资队伍建设、办学特色等都得到提高。取得了如下成效:

(一)依据行业需求,探索形成了合理的专业建设目标。我们深入四平地区重点企业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跟踪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在岗情况,不断调整和充实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根据职业岗位群确定了专业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按知识能力结构,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职课程体系。打造了贴近企业实际的特色专业课和核心课。编写了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系列教材和讲义。开辟了工学结合、校企结合,三阶段“工学交替”的符合高职高专学生技能培养规律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专业“立足地方,以人为本,注重实效,办出特色”的建设目标。

(二)根据专业建设目标,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构建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一个专业平台,两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由“职业素质课”、“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能课”模块一起构建了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基础平台,由“智能控制技术”模块和“换热器机组”模块构建了两个动态的专业方向。

(三)依据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由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基本素质教育体系组成。

1.理论教学体系由职业素质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职业方向课四个模块构成。

2.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三横二纵”模式。

(1)“三横”是指“三阶段工学交替”。第一阶段,入校后第1学期,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为期1周的专业认识实习。第二阶段,在第2至第4学期及暑假期间,集中安排学生在校内和校外企业进行与专业相关的至少9周的技能训练。第三阶段,在第5至6学期安排学生进行26周的专业顶岗实习和就业顶岗实习。

(2)“二纵”是指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二条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校内“教学做”一体的专业技能训练教学体系。校内学习以专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电气技术应用能力、控制技术应用能力和供配电系统安装维护能力。学生进入校内可编程控制等实训室,完成自动化专业的职业技能训练,了解和感受本专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内容及能力要求。校外“教学训”一体的岗位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校外实训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主要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及综合职业素质。

3.基本素质教育体系由课堂教学和校内外活动组成。

从入学的专业教育到“一个专业平台”的搭建,从参加认知实习到毕业顶岗实习,我们始终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1)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有计划有落实,取证率高。我专业已经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融入了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双证融通保证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实施与落实。

(2)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我专业已把电子技能大赛作为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坚持每年举办一次。通过技能大赛,不仅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电子工艺技能,而且在培养良好职业素质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3)聘请业内资深专家、毕业校友等举办学术讲座,召开座谈会。使学生了解社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和要求,树立学生职业意识,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对职业概念有一个正确认识。

(四)依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改善了教学基本条件

1.打造了一支具有职业特征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形成一批探索性的教育教学成果。一方面坚持“走出去”的原则,鼓励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有6位教师参加过国家教育部人事司举办的全国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培训;已有12人考取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高级考评员。另一方面坚持“请进来”的原则,聘请企业技术能手来专业担当授课任务及指导实践。专业教师完成省级课题8项;编写《数字电子技术》等16部高职高专教材;建成4门省级优秀课和1门省级精品课程。

2.校内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已经初具规模。学校投资了400多万元建立了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设备先进的电气实训中心。包括自动化综合实训室、传感器实训室等多个实验实训室。建立了机加实训中心和数控技术中心两处校内实训基地。我校电气自动化实训基地成功入选2009年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本项目建有西门子PLC网络实验室、组态软件实验室等11个实验或实训室。

(五)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我们对部分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体现了“精学湛练”的校训思想内涵。在《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实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该课程在原有一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增加了校外企业实训和校企合作制作电气控制柜的培训项目,实现了“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PLC可编程控制》教学中,我们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采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方式,以项目为导向,将典型的PLC可编程控制项目引入课堂,合理设置和序化教学内容;同时将课堂延伸到校外实习基地,延伸到工程现场,让学生在真实的编程控制岗位顶岗实习,使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六)突出从业能力培养,建立了产学紧密结合的职业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1.学用结合,实现“两个对接”,使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即开设课程与预期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对接、开设课程与相应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做到学用结合,学到的有用,需要的能学到。为此,我们对所有课程重新制定了课程标准,并在课程标准中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了重点审核。

2.校企共建,互惠双赢,构建了产学紧密结合的职业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本专业已经和四平高斯达纳米、四平巨元换热器等十余家企业签定了合作协议,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并把《检测与转换技术》实训和《组态控制》实训分别安排在慧宇仪表厂和红嘴钢铁自动控制室进行,把实训室建在企业,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

(七)我专业始终坚持以特色求生存、创新谋发展。我们通过调研得知,四平市现在每年为换热器行业配套制作的电气控制柜数量达近万台,而从事此类工作的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尽管这个行业只是换热器行业的一个“副业”,可我们抓住这个机遇,把电气控制柜的岗位培训做“主业”来抓,提出把“副业”做“主业”的创举。将与之相关的《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等课程做了相应的整合;并且通过电气自动化技术平台,将电气控制柜制作引到学校来进行,学生由全程参与发展到目前完全以学生为主进行制作。目前四平市从事电气控制柜及相关产品的制作、调试工作的人员中,我专业毕业生占50%以上。

四、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主要体现在教学设施方面,虽有一批专业实践设备,但专业设施的现代化程度还不够高。完成典型任务所需要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践场所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今后的办学实践中,要继续争取学校和企业的经费投入,进一步扩充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本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质量;在专业建设上,要将传统的控制技术向工控网络技术方向转变。适度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学生中普及机电一体化的观念,特别是针对换热器行业的机电一体化内容建设。

五、结语

通过专业剖析,对照专业剖析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我们不仅看到本专业的不足,同时也发现了本专业的优势和特色,使本专业的办学特色系统化,进一步提高和升华。使我专业的教学质量显著增强,毕业生职业能力明显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大幅提升,校企合作,互惠共赢机制得到进一步加强,为我专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雷世平.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1):20.

篇(8)

1、项目任务的选取

3M9730是机床中第三类汽车、拖拉机专用磨床,用于汽缸平面的磨削,加工直径是300mm。它是机床厂完善的电气产品,能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又有一定的实践空间,使理论教学在实践中得以证实并升华。项目的内容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一线生产员工成就感,体味学有所用,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习欲望,所以选取《3M9730磨床电气安装与调试》进行项目教学,水到渠成。

2、项目的实施

要想完成3M9730磨床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从理论上要熟知3M9730磨床的主要运动形式和控制要求,会熟练分析电路图,从实践上准备工具、仪表和器材,选取正确的电器元件型号。按照安装工艺要求,合理布线、接线,从而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配合。实训伊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利用视频、课件,讲述3M9730的运动形式,控制要求,工艺要求等,同时也可以用以前学生所做的优秀作品,进行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能。

2.1 划分小组、制定项目计划

学生参与电气产品安装实践开始,我习惯对学生根据平时的综合表现对学生进行分组,提名组长负责制,并把全面反映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规范要求及时提出,使项目计划能有效的嵌入学习目标和专业课程标准。然后由组长牵头,激励学生到现场参观,收集资料,获取信息。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习自觉性,进行“探究式学习”,自己讨论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分工、程序,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实施计划,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

2.2 过程考核、组织项目实施

此阶段中,任务驱动,学生协作完成项目。学生依据项目计划中递进性和连贯性的单元项目,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任务分工及合作形式,然后按照已确定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作为教师,我们还应该及时适当地提醒学生任务顺序和配合工厂的进度进行有效的调整和统筹,由浅入深地把知识和技能渗透到项目实施过程中,而不流于形式。学生从简单紧固件、元件检测识别、布线工艺、点滴开始,层层推进,恰当设置过渡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原理上理解,做好电路原理图,再转化到接线图,安装元件、最后接线、通电检验。

项目实施时间进度要求,指导教师要对项目实施环节认真检查,确保项目实施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并及时实行过程考核。组长配合教师检查以下任务:(1)根据项目内容绘制出电气原理图及电器布置图,提交给指导教师,经老师审核后方可接线。(2)小组成员按组内所绘最佳电气原理图接线,要求严格按评分标准,从元件规格、型号选择、质量检测、器材固定、按图接线。(3)通电前检查:实训教师在电路检查方面给予适当指导,如主电路的“通路、短路、缺相”的检查;控制回路中的“自锁、联锁、启动、制动”等项目的检查,让学生在通电前对电路的正确性已了然于胸,能胸有成竹地通电试车。(4)通电试车:此过程中注意安全用电规范。

3、表达交流,总结评估

在项目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学生整理编写技术总结报告,记录项目实施过程问题,解决方法和技巧,梳理归纳项目草图、心得体会并进行自评,形成实训报告,提交老师。教师公布项目过程考核数据,进行项目小组之间的交流、共享、评价。教师和学生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生行动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从学生角度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客观地从正面进行互相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学习别人的特长和优点。选出优秀小组,向全班进行成果展示,并存档为以后的“产教结合”留取一线资料,同时优秀成果也被全校师生共享。

4、注意事项 过程剖析

通过3M9730的电气安装,我深知作为实训指导教师,项目式教学在生产任务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教学过程做好教师角色的转换,由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使学生探究式自主学习。精心设计好单元教学中的内容和问题。教师指导要恰到好处,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对完成任务好、有创新内容的小组,教师要及时加以肯定与鼓励。对任务完成有欠缺的小组,则要与小组进行讨论分析,找出问题予以解决。(2)项目实施计划要细致有序,项目教学选题必须结合教材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达到教学目的。学校教学资源和设施要达到项目教学法实施要求,项目实施要激励学生兴趣,实现“探究式学习”激发学习自觉性。(3)项目实施过程要任务驱动,团结协作。任课教师要过程考核,检查和督促每个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注重教学目的和效果。(4)项目完成后要及时评价,学生和教师都做好总结分析。学生梳理归纳技巧和工艺,教师反思教学过程得失,总结经验,拔高技能,促进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故障诊断;课程体系;仿真系统

引言

据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统计数据显示,从2005年开始,电梯事故约占所有特种设备事故总量的1/3。电梯事故频发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电梯维保质量低、维保人员技术不高导致的[1]。按特种设备监察条例要求,每一个电梯维保人员月均维保数量35台,而因为电梯人才的严重匮乏,浙江省实际电梯维保人员月均维保数量达70台,有些公司甚至一人月维保100,导致维保质量大大下降。14年厦门大学电梯吃人,15年深圳医院电梯断人头,造成这两起事故的根本原因是电梯维保人员不足导致的维保质量跟不上,对电梯检修不到位[2]。像这样的事故还有很多。基于此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特种设备学院及相关的专业———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在电梯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置了电梯故障诊断实训课程,进而解决电梯相关专业严重缺少专业人才的问题。

一、电梯故障诊断课程现状分析

我校与浙江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合作新建电梯实训基地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电梯实训基地,集研发、培训、比赛、考证为一体。基地设有28个教学用电梯,4个等级考试用电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缺乏全面性,以及操作性低,费时耗材,需要破拆原有线路等问题。根据目前校内的电梯培训系统可知,电梯故障中机械的培训占80%,而电气故障仅仅占20%,那是电气故障在电梯故障中占的比例很少吗?显然不是,电梯电气故障在实际电梯维保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电梯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一名合格的电梯技术人员应同时具备相应的机械结构检修能力和电气故障排故能力。以往因为电梯电气节点故障设置麻烦,重复学习性差[3],电梯技术人员培训往往只学习电梯的机械结构,而电气排故是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这样的培训导致电梯从业人员电气排故能力低,存在隐患。针对电梯实训课程中电梯电气故障难以培训的问题,目前专业刚刚建立设计发明了电梯电气故障仿真系统。这套系统接入电梯控制内部,用于电梯电气方面的教学,利用全新的免破坏数字操控技术,达到高效率培养电梯维保人才的目的,从而提高电梯维保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这套系统在不破坏原有电路的基础上做到对电梯电气常见故障进行仿真的系统,教师只需通过触摸屏便能使电梯呈现故障状态,并在教学完成后可还原线路。

二、课程体系改革探究

改革内容:通常高职电梯故障诊断实训课程在第五学期在毕业顶岗实习之前安排一个3-5周的综合实训环节,原来的实训环节以实验台为操作学习对象,比如几个简单的教学模型,该环节综合锻炼学生前四个学期的专业课程知识技能。原来的课程安排形式单一,学生上课仅仅是按照书本上的指示走一遍流程,不能锻炼他们实际的诊断和分析能力,更不能锻炼学生实际的团队合作、资料检索等能力。本项目以学期项目课程形式重新设计该实训环节,以求提升学生综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课程是以项目为导向,综合锻炼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4]。电梯故障诊断主要分两个方向,一是电梯机械故障,另一个是电梯电气故障;项目一定要是老师向企业师傅找来的实际的电梯故障,最好是每个学生一个机械式故障,一个电气式故障,学生将实际的故障现象进行分析和查找相关资料,将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经费情况进行详细的说明,紧接着就要在真实的教学电梯中将自己的故障就行设计,其中电气故障设置需要将原理图画出来,最后学生在真梯中按照自己预先设计好的解决方案把问题解决掉。改革目标:

1.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电梯实训课程中的项目主要来源于企业,企业的项目源于企业真实的故障问题,体现了本行业的前沿动态而完成项目的人就是企业急需的人才。以此类项目为教学载体,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将自己以前学过的知识用于日后的工作,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5]。

2.综合知识的运用与提升

高职大三学生即将进入职场,而项目化实训环节提供给他们一个很好的岗前锻炼。以企业的项目为载体,真实的反应了学生日后的工作的内容。完成项目需要学生运用其前面所学过的很多专业技能,电梯故障的项目通常需要学生完成故障的诊断,故障的相关资料查询,故障维修方案设计,故障的修复以及故障的记录。

3.职业素养的提高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面向未来工作岗位的教育。当前高职学生的一个大问题是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将来的工作有很大脱节,使得企业不愿用刚毕业的学生[6]。项目课程化的综合实训提供学生最接近工作状态的“学习”,在完成项目时需要做到资料收集,团队合作,演讲汇报等,提高其综合职业素养。实施方案及方法:以14级学生开展学期项目课程“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为基础,在14级中选出的电梯方向的学生第五学期引入电气故障诊断实训课程。课程主要分3个环节,首先是实际项目的分配及故障诊断。教师先把实际的项目分配给每个学生,学生拿到自己的项目后要进行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及文献,并对相关故障就行诊断和分析,学生可以提出几种方案,每种方案要进行对比;第二个环节为实验阶段,学生根据项目在电梯实训基地的教学电梯中将故障进行设置,设置出实际的故障,这个过程就是让学生把实验现象研究透测,因为有时一个故障会有很多原因。其实这一个故障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很多的经验;第三个环节为问题的解决及材料的整理,因为学生能把问题设置出来,基本上解决方案不是问题,本环节要求学生把不同的解决方案都要验证下,这个过程其实是学生在进行总结的过程,方案验证结束后,要求学生把每个问题和解决方案就行规范的记录,本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总结及材料整理的能力。

三、结束语

文章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特种设备学院为例,对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开设的电梯故障诊断实训课程进行探究,主要通过课程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三部分进行探究,初步形成了电梯诊断实训课程的体系构架,并通过机电专业部分学生进行实验。目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电梯实训基地,教学设备齐全,学期项目课程,在机电专业已经正式施行2年,效果良好,无论是企业还是学生反映都很好,教师已经具备这方面的经验,由于和杭州市容安特种设备职业技能鉴定有限公司有着深度的合作,其真实的项目可以来自容安公司的兄弟公司———容创电梯,故本项目的施行具备了一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易风华,徐义.电梯事故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J].电力安全技术,2011(6).

[2]朱国栋.基于电梯运行故障及其解决对策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5(12).

[3]谭荣勋.电梯电气故障排查、原因分析和处理方法[J].广西大学学报,2008(1).

[4]张书,潘斌,屈省源.“电梯保养与维修”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4(6).

篇(10)

现下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普遍推行“双证”制——毕业证和职业技能证,如电焊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维修电工、汽车维修工等,考证技能培训已成为高职高专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我国维修电工人才,主要来源于中高职院校的培养和输送。因此,在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对维修电工考证进行实训指导,提升维修电工操作技能,便成为了从事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机构值得探究的问题。现以我院现行中级维修电工实训教学为依托,提出一些见解,以便和同行分享经验,共同提高培训质量。

一、完善实训教学的软硬件资源

随着办学规模扩大,电气类及相近专业学生考证需求越来越大,要满足维修电工考证的需求,提升培训质量,组建和开发维修电工专业实训室显得十分重要。08年值迎接教育部评估,院系领导研究决定, 在原有教学条件的基础上, 加建几间满足电气自动化专业模块教学和中级维修电工考点的实训室。实训室的建设以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训模块为前提,以维修电工上岗证为基础。

在学习我国职业技能鉴定维修电工考纲后,我们对每个知识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到柳职院、广西机电职院、深职院等兄弟院校参观考察,与相关专业教师交流、研讨,从中汲取了宝贵的筹建经验。全系范围内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 走访制造企业,摸清市场行情,买了板材和器件,订做了铣床和镗床、磨床的综合电气柜,并对机床电路作了大量的改进。由实训老师根据教学具体情况布局实训室电源,安装实训设备。最终确定了维修电工中级考试的三个模块:电子线路模块、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接线模块、机床电气线路模块。分别对应3间实训室,实训设备包含有电烙铁、斜口钳、尖嘴钳、镊子及电子元器件等50套,18槽、24槽、36槽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及绕组20套,电气控制综合实训柜30套等。

软件资源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1)师资:高职实训指导教师是具有特殊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复合型专门人才,要求具备较深的理论功底与过硬的实际操作本领。为了提升实训指导教师实力水平,我院积极创造各种考证平台,鼓励实训指导教师参加各个等级、各种资格证书的考试,如维修电工、考评员、高级考评员等。(2)学生组织:三个模块同时进行实训,在进行实训时,分成三个大组,每大组分成五个小组,每组设小组长1名,负责实训工具器材收发及组内协调。(3)教材:以自编教材为主。结合本校的现有设备开发的维修电工中级实训指导书,既结合社会应用的实际,又符合国家职业标准。

二、实训教学的指导

以前,我校中级维修电工实训教学完全照搬中职的教学方法,先上理论,再进行实训。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理论与实践脱节,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和机械式的实践操作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与其他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容易引起学生反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三是急功近利,为考证而培训,一味追求维修电工考证的通过率。

为了从“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中走出来,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模块化中级维修电工项目驱动式实训教学从2008 年开始在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考证培训工作中推行。项目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炼训练方法、实施分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操作习惯四种方法把专业知识渗透到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对提高实训课技能训练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以电子模块焊接电路为例,面对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理论知识缺乏兴趣等问题,指导教师应理论联系实际,有意识加大直观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挂图、电器元件等实物,将所需内容展示出来。制作过程中出现线路故障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障原因,对基本原理进行启发性讲解,以此提高学生故障查找技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再以机床电气线路故障排除为例,首先要对电路图进行分解,把整个电气图分解为主电路和控制电路,让学生先掌握主电路,再理解控制电路,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提出故障分析“三步走”:第一步,调查研究。先了解故障发生时的情况, 询问操作者或看、听、闻, 观察有无如破裂、杂声、异味、过热等特殊现象。第二步,分析故障,确定故障范围。根据故障现象, 先动脑、后动手, 结合设备原理及控制特点进行分析, 确定故障发生的范围。第三步,分析、检测和判断, 逐步缩小故障范围。

提醒学生排查故障注意总结归纳方法:( l) 电阻法。利用万用表电阻档, 测量线路、触点是否通断。(2) 电压法。利用万用表电压档, 测量电路中电压值。(3) 电流法。通过测量线路中的电流是否符合正常值, 来判定故障原因。(4) 替代法。在怀疑某个器件有故障, 但不能确定, 且有代用件时, 可替换试验, 看故障是否恢复等。

在技能训练中,必须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技能训练场地设备多、器件多、易损坏、易出安全事故,针对这些情况,指导教师必须让每名学生明确安全的重要性,对出现违反操作规程的情况要严肃批评。这样,既保证实训场内设备的正常使用,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操作作风,为其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篇(11)

1 课程定位分析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能从事电气设备、智能化设备的安装施工、运行与维护、质量检验及工程管理工作,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筑电气控制技术》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培养工程识图的能力、动力设备安装能力,并为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安全控制、工程施工图预算、现场管理与资料归档等岗位能力提供专业基础能力,在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结构、建设课程资源、实施课程教学、开展课程评价、修正课程设计等环节和内容[1]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可以有效促进该课程的提升。

2 教学改革内容

2.1 教学内容项目化

教学内容上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内容总体划分为电气元件的选择、控制电路图的识读和设计、电气控制系统安装和调试,综合考虑学生操作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职业能力的培养,确定了五个教学项目作为课程结构框架,每个项目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任务中,驱动教学过程。项目内容由基础到综合、由局部到整体,项目之间相辅相成具备连贯性。项目一(小车自动往返控制),在“单向运行控制”、“双向运行控制”、“顺序控制”、“多地控制”等任务的驱动下,把电气元件基本知识的掌握、基本识图方法的掌握以及典型电路控制的分析融入教学内容,在完成多个任务的过程中,习得安装、调试能力;项目二(皮带传输机控制),以两台传输机控制的分析为“教”,以三台传输机控制为“学”,巩固项目1的识图能力,建立设计思路。项目三(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典型控制),以典型控制电路的分析、实训操作为主要任务,培养学生分析、安装、调试综合能力,提高操作技能。项目四(水塔水位自动控制),该项目为综合设计,从元件选择到设备选型,从资料准备到安装调试,形成项目方案书,通过该项目培养学习方法能力、沟通能力。项目五(楼宇控制典型案例分析),拓展知识领域、介绍新技术为主要内容,提升学生对电气控制应用的理解,开阔对职业前景认识。

2.2 教学过程一体化

教学实施过程中,一方面淡化复杂理论、提升基础理论,并将维修电工中级基本理论与岗位能力知识结合,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二是综合性发展要求,学生能运用电工技术、电机拖动、电气控制等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和任务;第三个方面是把课堂放到实训室,教师简单讲授完教学项目或任务基本理论知识点后,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分析、设计、安装与调试。教学组织思路为:项目描述任务布置知识链接技能训练项目考核拓展知识等环节,一定程度地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2]。

2.3 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重点之一,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教学方法合理选择的因素。作者在承担的《建筑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法贯穿,根据项目中任务的不同,结合现场教学法、实物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在元件认识环节采用现场教学法和实物法,在实训室边介绍、边拆装;典型电路控制分析中,分组领取任务并讨论,各组以汇报分析成果的方式分别展示讨论结果;电路安装和调试环节,由教师布置任务后,先演示,后巡视,再演示,对错误进行纠正,其中穿插问题教学法,对不同组的认知和实操状况,分别提出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解决安装和调试问题。另外,案例法在教学中的采用,使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对电气控制项目的整体设计、思路、方法有了真实的认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典型建筑电气控制系统有“空调与制冷系统的电气控制”,“水泵和锅炉设备的电气控制”,“电梯的电气控制”,这部分教学内容系统性强,适合采用讨论法和现场教学法,并利用多媒体系统展示无法参观到的环节、集中展示多幅控制电路图片辅助课堂讲授。

2.4 教学手段信息化

《建筑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进行了一年的资源库建设,在原有的精品课建设基础上,整理原有的多媒体课件,一半以上的课程配套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22个,解决技能操作要点、设备安装技能、电路分析过程等问题。教学信息化使学生习得知识、技能的长度和宽度在时空上得到了无限延伸,但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培养,仅有技术手段远远不够,合理使用,并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是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

2.5 教学过程细致化

教学过程是以人为主体的,师生之间和谐关系、情感认同、学情差异等问题处理得当对教学质量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注重认同感的建立,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会促进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内容兴趣程度,主动把教学内容变为自己的需要,内化认知结构。其次和谐关系是建立在教师自身良好的师德基础上的,教师自己文明礼貌、不居高临下,积极评价和鼓励学生,对于取得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学生建立有力的自信心;课外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并经常参加学生活动。

3 教学实践改进策略

3.1 教材编写与教学过程匹配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必要工具,也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教材。一体化教材应该具有对理论知识、实训技能综合性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应具备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科学性,是指教材要符合项目实践到知识要点,以及转化为技能的认知规律。实用性,是指教材要结合实际,以生产过程、实际规范为标准。先进性,是指内容除基本理论外,可以结合信息化手段,及时更新新技术和新应用。教材?热菀?找准每个任务的支撑知识和技能点、拓展知识及技能,也要准确定位难点和重点,操作方法与步骤要规范清晰,并能体现符合实际生产的操作要点和关键。

3.2 实训条件与教学内容统一

学院实训设备存在使用频繁、占地大、设备陈旧、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需要对原有部分实训进行改造更新。要根据教学内容中必备和拓展技能的实际需要,并协调好相近专业的实训室功能,整合现有可利用资源,规划好每一个实训室承担的任务,综合考虑经费预算、人员、场地以及可改建性,保证最大程度地发挥实训室资源。但是要注意一体化教学不能以实训定教学,而应该以教学定实训。充分考虑项目教学的真实性,尽可能地以真实职业场景做实训平台,实现不了的以最大程度模拟项目。

3.3 深化校企共建机制

针对简单实训室只能培养学生初级动手能力的不足,校企联合共建实训可以有效弥补实训内容不全不深入的问题[3]。采取由企业提供部分实训设备,学校提供实训场地、购买部分实训设备的策略,同时企业定期维护更新设备,培训校内外人员,学校进行日常管理,企业提供管理经验和技术支持,部分综合应用实训及科研使用设备由企业管理,学校协助其正常运行即可。

3.4 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