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科研能力评价大全11篇

时间:2022-08-24 09:54:0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科研能力评价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科研能力评价

篇(1)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set of indicator management system to evaluate the medical institution's ability i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and elaborate the necessity,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for medical institutions. Methods The Delphi method was used, and through two rounds of expert inquiry, literature search 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were comprehensively applied to analyze the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evaluation. Results The study selected 100 evaluation indicators, including 4 first-class indicators, while 4 second-class indicators derived from the first-class indicator and third-class indicators derived from second-class indicators, which constituted the second and third-class indicators of the study.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class indicators in the indicator system were given different weight values.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for the whole process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was established. Conclusion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takes all aspects of the medical institution into consider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 indicator system to evaluate the medical institution's ability i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Key words:Medical institution;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Problem

t学科研项目是医疗机构为了培养科技人才,鼓励医务人员进行科技研究,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结合临床工作开展的医学研究,主要包括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研究、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专项研究、医疗机构管理研究等项目。在医院进行科研项目已成为医疗机构塑造骨干人才,建设一级学科,提高科研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面对这一发展趋势,医疗机构科研能力评价是现代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的工作,评价体系的建立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合采用文献搜索分析和理论研究,建立一套针对医疗机构科研项目能力评价的指标管理体系[1]。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方法 采用德尔菲法,该法又被称为专家意见法,本方法建立从基础研究类型的医学科研项目的全过程评价指标体系。对每一级指标分别进行两轮的专家咨询,逐步完善,建立医疗机构项目能力评价的体系。

1.2专家的遴选 从研究的目的出发,遴选全国范围内熟悉对医疗机构的科研项目30名,在行政管理、公共卫生、临床医学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具有一定科研的实践的经历、督导检查经历,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2]。

1.3初步建立指标体系框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在征求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从立项、实施过程、产出、效益四个方面来拟定医学科研项目全程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共分为四级指标。其中,包括立项、实施过程、产出及效益4项为一级指标,由一级指标派生出的4项二级指标及二级指标派生出的三级指标,这样就构成了本研究的二、三级指标。

1.4开展专家咨询活动 由德尔菲法的特点,本研究通过两轮函询,对刚建立的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进行筛选。

1.5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函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各项指标的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变异系数及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对参与函询的专家进行,如专家的基本情况、积极性、权威程度等;用百分权重法计算出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系数[3]。

2 结果

2.1专家基本情况 30名专家的专业设计行政管理、公共卫生、临床医学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在医疗行业工作时间超过10年,具有一定科研的实践的经历、督导、检查经历,见表1。

2.2专家的积极程度 本研究经过两轮的专家函询。第一轮专家函询发出问卷30份,收回有效问卷22份,有效回收率为73.3%;第二轮专家函询发出问卷22份,收回有效问卷20份,有效回表率为90.1%

2.3专家权威程度 专家权威程度(Cr)由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Cs)和判断依据(Ca)两个因素决定的,见表2。

经过两轮函询专家权威程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7~0.9,表明专家权威程度较高,可保C指标的可靠性。

2.4医疗机构科研项目全程评价指标体系一 、二 、 三级指标及其权重,见表3。

3 讨论

开展医疗机构科研项目的工作为了要提高医疗科研经费的利用率,增强医疗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的能力,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从而增强医疗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让患者得到真正的实惠,早日解决广大患者“看病贵、看病难”的社会民生问题[4]。

3.1医疗机构科研项目能力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近年来,各医疗机构加大科研项目投入,如何评价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效果,如何进一步促进科研能力的健康发展成为项目管理领域关注的焦点。对项目能力的评价是项目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3.2医疗机构科研项目能力评价体系的意义 开展医疗机构科研项目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要提高医疗科研经费的利用率,增强医疗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的能力,从而增强医疗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在医疗机构实际临床应用中,让患者获得真正实惠,有效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这对医疗卫生学科的发展及其资源的优化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如下:

3.2.1有助于保证医疗机构科研项目的科学性、有效性。建立的评价指标涉及医疗机构科研项目的全过程。除科研结果外,研究进程的评价也非常重要。当发现项目实施与预计目标发生偏离,此时依据项目的合同采取相应的改正措施;应按其原定的预算方法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审查,由于一些客观原因造成的经费不足,适当的给于增加,而挪用科研的经费应追究责任并追回。通过过程评价,及时检查项目实施进程中出现的漏洞,并提出应对策略,提高管理质量,保证科研项目的科学性、有效性。

3.2.2有助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项目的实施过程很多并不是让人非常满意,如有的项目尚未进行可行性论证就盲目开始;实施过程中没进行及时评价和跟踪而导致项目进展不畅甚至失败的。建立出一系列严格的评审机制、评审流程、评价标准进行科研项目的评估,能尽量使决策失误降到最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3.2.3有助于实现医疗机构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本项目拟以医疗机构科研能力作为评价对象,通过梳理我国医疗机构科研能力评价的现状,指出科研能力评价指标在建设中的不足,并提出存在的问题;而后对当前科研能力评价指标进行修正,构建医疗机构科研能力评价指标;最终将该指标运用到具体的项目中进行实证研究以凸显实践性和可持续性[5]。

本研究采用专家咨询法、调查分析法,对国内外医疗机构科研能力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目前的现状,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完善的医疗机构科研能力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培养更高素质更多的评价人才的相关措施,进一步了解建立医疗机构科研能力评价的体系,最终让科研经费得到充分的利用,为医疗事业做出的更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雍正平,蔡力,刘洲,等.2009~2011年四川省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科研现状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3(11).

[2]林晖,冯建军,王凌,等.关于医学科研项目评估方法的系统评价[J].西部医学,2011,6(23):1198-1200.

篇(2)

中图分类号:C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2)01-0077-06

研究与评价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技术创新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加强对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有利于提高科研院所科研及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合理性显得尤为关键。虽然目前已有―些学者提出了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但由于科研院所的科研内容和特点不同,再加上时展对科研院所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也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和完善,为科学、合理评价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更有效地促进科研院所技术创新工作不断迈向新台阶。公益类科研院所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构建―套公益类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模型来实现对重庆市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证评价,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公益类科研院所的定性

公益类科研院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向全社会提供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以社会效益为主的科学研究和基础性技术等公共物品的政府协调战略性组织。它多由国家机关或国有资产举办,围绕本地区科技发展、经济建设、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社会的和谐进步所需的公共环境和条件,从事服务性和非营利性的研究活动。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一般包括:(1)公共基础性科技研究和服务中心;(2)重大全局或局部性社会问题的研究院所和科技服务院所;(3)利用现有资源和资质从事公共技术咨询服务和社会事务监测与评价等业务的组织;(4)区域农林牧副渔业及生态环境领域的基础性、突发性科学研究与技术支持服务组织;(5)接受政府委托或具有半官方性质的政策宣传与执行院所。其研究内容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技术推广和服务等,研究成果以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社会,并且不以营利为目的。对其公益性的定位,主要取决于科研活动的服务对象,即主要服务于社会效益显著而经济效益不明显的行业或事业,它不直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具备生产、经营属性和市场竞争性,是一种基础性的社会服务,追求多数人的利益而非局部的、某一部门或团体的利益。

二、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探讨

正确理解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是开展综合评价研究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对该概念的理解均有所不同。毕琳等从技术创新资源的角度定义技术创新能力“是指技术创新支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对应于不同的实现主体,技术创新又有不同的内涵。而对于科研院所来讲,是指将其技术能力与科研需要相结合,通过开发和掌握对相关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来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产生,从而实现服务于经济社会目的的活动”。徐欢等则从院所技术创新过程进行理解,认为“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和组织过程,对于科研院所来讲其基本要求是将自己的技术能力和科研需要结合在一起。从本质上讲,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过程是技术的价值追加过程和战略优势的形成过程,它甚至不单是新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技术进步的问题,而是实现科研院所作为创新者竞争地位的改观和国家走上科学技术进步、实现技术现代化道路的问题”。鲜德清等则从技术创新活动的性质和目的进行分析,认为“科研院所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产生,并且通过推广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技术创新能力是科研院所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其赖以生存的支柱及持久发展的动力”。

笔者认为,公益类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能力应是其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所表现的一种综合能力,是指其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种技术创新资源,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创新等各种技术创新活动,向政府和社会提供高水平公益研究成果以及公共科技服务。

三、公益类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篇(3)

一、高师声乐学科发展的现状

高师声乐学科是一门有着一定特殊性,技能技巧特色鲜明的学科,回首高师声乐教育曾走过了一条简单模仿、学习音乐艺术院校,向音乐艺术院校看齐、攀比的道路。无论是招生方式、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施教内容、考试评分等都以学生向音乐艺术院校的学生一样能上舞台为标准。然而,高师的培养目标鲜明地指出应培养合格的高、中等学校的音乐师资,需要具备的是站好讲台所要求的能力与素质。突出高师声乐教育的师范性成为学界的共识。

现象一:学生在高师四年声乐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对于演唱技能的比赛获奖非常重视,同学乐于奔波于各种声乐赛事,以取得奖项为荣。然而,同学们对于科研创新的意识却普遍比较淡漠。

现象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不高,答辩过程流于形式。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是高师学习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衡量学生是否符合学士学位标准的依据,是对学生四年来学习成果的检验。

现象三:部分高师声乐教师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认识不足。有些教师平时对于本学科发展缺乏关注,认为声乐教师只要具备培养学生演唱技能技巧的教学能力就可以了,满足于能够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演唱比赛的奖项;或认为声乐学科不需要进行科研创新的研究工作,那都是理论学科老师的事情。这些错误的观点导致一些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理论研究水平迟迟得不到提高。

二、改变观念,正确理解高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1.在大学科背景下理解高师声乐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高师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体现为: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一流的师资;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基础学术型人才及应用型人才;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

笔者认为,只有在大的学科背景下理解高师声乐人才培养目标,才会使我们的视野更为开阔。在大学科背景下,每个具体的研究方向都会具有一定的个性,当然学科之间也会有一定的共性。如果陷入本专业的特殊性中,对于认识当前的教育形式与潮流非常不利,也无法发现现有教学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2.声乐学科人才需要进行技巧训练及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的综合培养

在高师的声乐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本科四年的学习成果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大学本科毕业前须完成学院认定的毕业音乐会、教育实习与本科论文答辩。毕业学生音乐会是从表演的角度考查学生对技能技巧的运用;教育实习搭建了学生从学到教的桥梁,着重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而毕业论文写作,则是从知识创新的角度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然而,从学习知识到学术研究需要通过严格科学的训练才能掌握,但高师声乐教学中对声乐学科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等方面并没有相应专门的课程安排。一些学校也只安排课时很少的讲座或教师指导。由于对这一工作重视不够,训练不足,声乐本科毕业生的科研能力水平无法达到社会的要求。构建高师声乐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三、构建高师声乐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遵循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为了实现其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而实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式样。教学模式作为当前教学论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迫切课题。各国课程学者针对传统课程及其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致力于探索和构筑新的教学模式,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和提高教育效率,培养富有个性、创造性、合作性的身心和谐发展的,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

1.课程设置方面加设声乐科研方法选修课

声乐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声乐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应在现有声乐技能课与声乐理论课程的基础之上,在声乐本科学习第三学年开设声乐科研方法选修课,为期一年,从课程上保证给予学生系统科学的训练。除了理论方法的传授外,要更为注重学生实际写作水平的锻炼与培养。在一定的理论方法学习与训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学术研究的轨道,培养学生坚持科学的精神及重事实、重资料、重调查研究的品格与习惯。

尽管我们的课程建设还十分薄弱,但我们要坚信论文写作并不是不可教、不可传授的;另一方面,论文写作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强调其实践性,即无论理论上如何进行学习,还必须动手写才行。

2.开设课外学术论坛,积极参加学术会议

改革一贯的课堂灌输模式,变“课堂教”为主为“课外学”为主,变“课内紧课外松”为“课内轻松,课外紧”。鼓励学生自主定期组织本科声乐学术论坛,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广读博览,带着问题与思考来到论坛进行学习心得体会交流、学习方法讨论、新书阅读评论、声乐比赛观摩评价、教学优质课观摩心得交流等。

学术会议中往往汇集着一些学术热点,其中既有引起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有专属某一领域的热点。参加学术会议的人员中不乏一些学界的大家名师,在热烈的学术讨论中,学术问题得以提出或者解决,对于同学们而言,这是非常难得的培养学术兴趣与学习的机会,所以,在各方面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学生应该多参加学术会议,开阔视野。

3.开展教师评学工作

教师评学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估。具体来讲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对学生个体学习状态、效果、进展、变化进行系统分析与价值判断,以期达到一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它不同于课程考试、评优评先等传统的评学方法,而是一种更加系统、全面,并且侧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的评价方式。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教师评学制度。教师评学,对于学生声乐技巧的学习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均具有重要作用。

4.严把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关口

按照高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创作共安排了6~8周的时间,本科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研究方向选择指导教师。由于本环节是本科生四年来学术训练的总检阅,指导教师一定要在与学生充分沟通的基础之上,指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兴趣选择有利于学习、有利于学术训练,难度恰当适宜,具有操作性的题目,坚决杜绝把别人的论文简单生硬地拼凑,毫无个人观点的毕业论文出现。对有创见、有价值,获优秀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学校均应给予认可与奖励,充分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师生共同努力打造精品毕业论文。

综上所述,声乐学科的确是一门有着一定特殊性,技能技巧特色鲜明的学科,但我们声乐学科的教师与同学应在保有专业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地汇入大学科发展的潮流,而不应该拿出种种特殊性的理由回避这一能力的培养。我们要克服畏难情绪,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应当相信,通过科学严格的学术训练,我们一定可以把声乐学科的学术工作做得更好。

基金项目:由中南民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校评教评学制度研究”(项目编号:JYX10010)资助。

参考文献:

[1]李晓贰.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人民音乐,1999.

篇(4)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1)05-0002-04

Research of Evaluation for Discipline Clusters and Industrial Clusters Cooperative Innovation Ability

Zhou jian1, Liu yong2

(1.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China;

2.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450015,China)

Key words:Discipline Clusters;Industrial Clusters;Cooperative Innovation;Evalu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background of discipline cluster and industrial clusters cooperative innovation, then researched the advantages of subject clusters industrial clusters cooperative innovation, on this basis, constructed the index system of evaluation for discipline clusters and industrial clusters cooperativ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discussed the evaluation methods briefly.

1 引言

学科集群是针对产业集群的需要,在具有不同属性的较大跨度学科之间形成的、服务于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发展的、形成长期共享平台和机制的一种学科聚集和聚合[1]。产业集群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波特提出,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2]。也有学者认为,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或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3]。

产业集群催生了学科集群,学科集群则为产业集群的有效、快速发展提供切实的服务[4]。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以下简称“双集群”)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会使国家和区域的协同创新能力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由此产生了双集群的协同创新。双集群协同创新是建立在协同理论基础之上的,协同理论主要应用于群体之间的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和共生关系,它能够针对合作效应和组织现象解决一些系统的复杂性问题[5]。因此,客观上需要对这两个集群的协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以引导其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目前对双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相关研究还很少见,本文在此方面作了初步的探索。

2 双集群协同创新的优势分析

2.1 协同创新的优势分析

所谓协同创新是指通过整体各要素或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而共同完成创新的全过程或创新的某些环节的行为活动。在协同创新过程中,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进行双向创新的整合,大大提高了创新的效率[6]。协同创新不单纯是联合创新或合作创新,它们之间虽然意义相近,但并不相同,协同创新是一种跨领域、全方位和异质互补的创新模式。

协同创新的突出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协同创新能够充分发挥创新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为创新技术人员在复杂的条件下提高创新绩效提供了有效地解决方案;第二,协同创新通过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共享而形成的综合整体效应,克服了“自我探索式创新”和“单打独斗式独立创新”的局限性;第三,协同创新始终把创新对象看成是一个有多要素或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始终关注各方面的协调整合,从而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协同创新是国际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主流模式,未来的高新技术发展必将由协同创新驱动。

2.2 双集群的协同创新优势

双集群之间的协同创新是一种新出现的协同创新模式,这种协同创新模式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科技创新中攻克复杂性难题的基本手段,是迅速提升国家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途径。

由于双集群的两方是不同的利益主体,有各自的价值追求。高校和科研院所组成的学科集群与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能不能在创新上结合起来,形成协同创新效应,取决于有没有一种良好的机制加以保证。笔者认为,双集群进行协同创新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机制中[6]。

首先是动力机制。动力机制是指通过利益驱动、优势互补、政策推进、发展需求等因素,激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产生协同创新意愿,提高协作积极性,巩固协同发展的有关政策、制度和运作方式。动力机制是协同创新联盟能够产生和进行的首要条件。

其次是协调机制。协调机制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协同创新成员间的关系;二是控制或激励联盟组织实现联盟目标的机制。良好的协调机制是协同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为此,需要建立起信息沟通机制、群体协商机制和监督机制等三个重要机制。总之,协调机制是协同创新联盟能够良性发展和运行的必要条件。

再次是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是按照公平、客观的原则,科学地确定协同创新中各方利益分配情况的具体规则和分配方法。通常情况下,利益分配有三种模式,分别是固定报酬模式、利益共享模式和混合支付模式。利益分配机制是决定协同创新联盟是否能够存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影响协同创新联盟成员积极性的最重要因素。

3 双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3.1 双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的基本思路

本文构建双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主要是美国经济学家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和《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如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等,除此之外,协同理论也是本文构建该指标体系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

在构建指标体系之前,首先要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和系统分析的方法选择各级指标,力求使指标体系能够全面涵盖双集群协同创新的内涵、特征,体现双集群协同创新战略应把握的重点及国家关于永续发展基本战略的原则。在指标的选取上,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统计指标,并根据研究目的要求按照双集群协同创新的思想构建一些新的指标,力求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方便简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7]。

3.2 双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的基本原则

3.2.1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首先是指评价指标的设置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各地区创新能力的现状和发展潜力。所选取的指标既要全面,又要具有代表性,以求得到真实可靠的评价结果。其次,在评价方法的选取和研究中,力争使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达到最高,误差达到最小。

3.2.2 系统性原则

双集群协同创新系统是由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统一整体。构造双集群协同创新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真实地反映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的运作模式、组织结构、工作方式等各方面特征。因此,本文在评价指标设置上和评价方法研究上要从整体到部分进行深入,使评价结果既能反映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又能反映集群内部各个层面的实际水平[8]。

3.2.3 动态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首先是指评价指标除了必须能够反映各集群单位的现状、潜力、趋势及其发展规律外,还应该根据双集群协同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断地进行自身的调整和变化。其次,评价方法也不应该是静态的,而应该随着指标的变化和评价结果的反馈有所调整。

3.2.4 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首先是指评价指标尽量要选取具有共性的综合指标,并且必须考虑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此外,指标在数量上要少而精,力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方便、简洁。其次,可操作性原则也要求评价方法要简便易行,既能准确的得出结论又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3.2.5 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首先是指评价指标的设置要能对双集群协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明确的导向性,其次,评价结果不但要能反映出实际的创新能力,还要对双集群协同创新能力的进步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4 双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本指标体系共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6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又包含数量不等的三级指标。这些指标分别是:学科集群的规模支撑与创新,包含学科集群发展的规模支撑度、学科集群的原始创新力2个二级指标;产业集群的规模支撑与创新,包含产业集群发展的规模支撑度、产业集群的应用创新力2个二级指标;双集群合作水平,包含双集群合作的协同度、双集群合作成果的显示度2个二级指标。

4.2 学科集群的规模支撑与创新

4.2.1 学科集群发展的规模支撑度

学科集群发展规模是衡量一个学科集群发展情况最直观和最基本的指标之一,包括以下几个子指标:在某一学科领域的集群中,聚集的子学科数目;在某一学科领域的集群中,参与到其中的科研机构和院校的数目;在某一学科领域的集群中,共有一定职称以上的该学科集群领域的专家(学者)数目。以上3个子指标的评价数据来源于对拥有该学科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调查收集。

4.2.2 学科集群的原始创新力

学科集群的科学创新能力是对一个学科集群发展情况影响最大的指标,会对双集群的协同创新能力产生重要的间接影响。学科集群的科学创新能力是指在本学科领域内各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科研能力的总和,它通过以下几个子指标表现出来:在某一学科领域的集群中,各单位一年中在一定级别以上的期刊上发表文献的数量总和;在某一学科领域的集群中,各单位一年中申请发明专利的数量总和;在某一学科领域的集群中,各单位一年中被授权的发明专利的数量总和;在某一学科领域的集群中,各单位一年中承担一定级别以上的科研课题的数量总和;在某一学科领域的集群中,各单位一年中支出科技经费总额;在某一学科领域的集群中,各单位所拥有的一定级别以上的重点实验室的数量总和;在某一学科领域的集群中,各单位一年中所获得的一定级别以上的科研奖励的数量总和;在某一学科领域的集群中,各单位一年中科技成果转让的数量总和。以上8个子指标的评价数据来源于对拥有该学科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调查收集。

4.3 产业集群的规模支撑与创新

4.3.1 产业集群发展的规模支撑度

产业集群的发展规模是衡量一个产业集群发展情况最直观和最基本的指标,包括以下几个子指标:在某一领域的产业集群中,聚集的子产业数目;在某一领域的产业集群中,聚集的企业数目;在某一领域产业集群中,一定职称以上的科技人员数目。以上3个子指标的评价数据来源于对该产业集群所属地区及相关企业的调查收集。

4.3.2 产业集群的应用创新力

和学科集群类似,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也是对一个产业集群发展情况影响最大的指标,也会对双集群的协同创新能力产生重要影响。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指在本产业集群内各企业的研发能力的总和,它通过以下几个子指标表现出来:在某一领域的产业集群中,各企业的R&D人员一年中在一定级别以上的期刊上发表科技文献的数量总和;在某一领域的产业集群中,各企业一年中申请发明专利数量总和;在某一领域的产业集群中,各企业一年中被授权的发明专利的数量总和;在某一领域的产业集群中,各企业一年中的R&D经费支出总额;在某一领域的产业集群中,各企业一年中的R&D经费支出总额占企业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某一领域的产业集群中,各企业一年中承担一定级别以上的科技项目的数量总和;在某一领域的产业集群中,各企业一年中获得一定级别以上的科研奖励的数量总和;在某一领域的产业集群中,各企业一年中的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的数量总和;在某一领域的产业集群中,各企业一年中因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所获取的生产额。以上9个子指标的评价数据来源于对该产业集群所属地区及相关企业的调查收集。

4.4 双集群合作水平

4.4.1 双集群合作的协同度

双集群合作的密切程度是反映双集群合作水平的基本指标。它包括以下几个子指标:在某一领域的学科集群内,参与协同创新的科研单位数量;在某一领域的产业集群内,参与协同创新的企业的数量;在某一领域的协同创新联盟内,一年中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开展的项目数;在某一领域的协同创新联盟内,一年中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开展的项目所涉及的费用数额;在某一领域的协同创新联盟内,一年中科研单位员工和企业员工互相到对方担任职务的人次。以上5个子指标的评价数据来源于对参与协同创新联盟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调查收集。

4.4.2 双集群合作成果的显示度

双集群的合作成果是反映二者合作水平的最主要指标,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指标。该指标包括以下几个子指标:在某一领域的协同创新联盟内,一年中科研单位向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次数;在某一领域的协同创新联盟内,一年中科研单位向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所涉及的金额;在某一领域的协同创新联盟内,一年中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完成的科技项目数目;在某一领域的协同创新联盟内,一年中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获取的一定级别以上的科研奖励数目;在某一领域的协同创新联盟内,一年中科研单位与企业在一定级别以上的刊物合作发表的科技文献的数目;在某一领域的协同创新联盟内,一年中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申请发明专利的数目;在某一领域的协同创新联盟内,一年中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被授权的发明专利的数目。以上7个子指标的评价数据来源于对参与协同创新联盟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调查收集。

5 双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方法

在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的之后,需要继续对其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在学科集群内部,各个学科之间具有优势互补的关系,同时,在产业集群内部,各个产业之间也具有优势互补的关系。而双集群协同创新是两个集群之间的优势互补,即是在优势互补之上的优势互补,故本文在评价方法研究中应充分考虑强调优势互补的关系。因此,对协同创新能力的评价不是简单的进行叠加,在评价方法的设计上,不能单纯地使用以往的常规评价方法,而要在传统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协同度分析,以提高其合理性和准确性。具体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首先要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这是由于初步设计的双集群协同创新能力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数值表现形式不一,没有直接的可比性,需要对单项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消除不同指标量纲和数量级差对评价的负面影响。

其次,要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在上文对于双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中,由于下层各指标对上层某一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并非一样,即一些指标的影响程度要大于或超过另一些指标。因此,为了衡量下层各指标对上层指标的相对重要性,需要确定评价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权重的确定应综合考虑3个因素:一是指标包含的信息;二是指标的敏感度;三是指标的独立性。

其三,计算出双集群协同创新能力。方法如下:将各三级指标的无量纲化数值与相应的权数相乘,然后相加,得到各二级指标的综合值;将各二级指标综合值再与其权数相乘,然后相加,得到各一级指标的综合值;将各一级指标的综合值与其权数相乘然后相加,即可得到双集群协同创新能力的综合值,但这不是最终的结果。

最后,双集群协同度分析可以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协调分析法、关联分析法和信息萃取分析法等做进一步加工,从而实现对双集群协同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本文首先根据双集群产生的背景分析了双集群协同创新所具有的优势,进而提出了对其进行评价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最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双集群协同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对评价方法做了探讨。

参考文献:

[1] 汪馥郁,李敬德等.产业集群呼唤学科集群――谈产学研协同创新[J].中国科技创业,2010(6):62-65.

[2] 罗双双,曾献东等.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的路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28):28-29.

[3] 产业集群――百度百科[EB/OL].[2010-12-20]..

篇(5)

摘要:结合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特点,以工科类专业为例,构建了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考虑到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间的依存性和反馈性,引入网络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提高了指标赋权的科学性,最后提出创新能力评价信息平台的模块结构和应用实例。

关键词 :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网络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2014) 02-0012-04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意义和存在问题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当前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的专业型创新人才。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作为创新教育实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创新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一个科学、有效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不仅能使大学生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客观、全面的认识,还能通过它的监控、反馈功能,对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做出指导,更重要的是通过其激励导向功能,鼓励富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达到在大学生中普及创新教育的目的。

当前,我国各高职院校虽然开展了种类繁多的科技创新活动,但大多数院校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和具备的创新素质能力并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而我国传统教育中的评价体系,大多采用考试的形式,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定量评价、轻定性评价的问题,其评价形式僵化,评价指标单一,并不适用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针对这种情况,构建一个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作为评价主体,采用科学指标体系和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创新能力是指“善于发现问题,富于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探索精神,能综合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综合能力”。要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出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所构建的评价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和针对性相统一。评价体系既要突出不同类别专业的特点,又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2)系统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评价指标的设计不但要体现多样性,更要注重各指标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3)阶段性和终结性相统一。评价体系既要包含终结性评价,更应注重能反映学生创新能力成长过程的阶段性评价.

(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构成

评价体系的基本组成元素是评价指标.要构建一个客观、合理的评价体系,就必须对评价指标进行科学的选取和分析。确定评价指标的流程如下:

步骤1:在对相关文献进行解读、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工科类专业的特点,选取出现频率较高的45种创新能力评价元素作为备选指标。 步骤2: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总计100位评价主体(包括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2份。归纳整理有效问卷,从中筛选32种认同率高的元素作为评价指标。

步骤4:采用专家调查法,邀请学校教授和企业高工总计10位专家共同分析研究,对选定的32项评价指标进行分类归纳,构建包含三级指标的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该指标体系包含2项一级指标、7项二级指标、32项三级指标。专家一致认为,通过这些指标,首先能反映出学生是否具备开展创新活动所必需的内在动力源泉、创新人格品质和创新思维素质,其次它基本涵盖了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创新实践历程、创新技能状况和取得的创新成果,同时该指标体系也能体现出学校、企业对工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引导方向。

(三)应用ANP方法确定指标的权重

在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模型后,必须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具体权重。权重是一个相对概念,指标的权重表示了该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指标权重的取值在0—1之间,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总和为1。确定权重数值的方法有很多,考虑到创新能力各评价指标间具有的依存性和反馈性,选取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来确定指标权重。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介绍 网络层次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是萨迪(T L Saaty)教授于1996年提出的一种适应非独立递阶层次结构的决策方法,它是在层次分析法(AHP)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型决策方法。AHP方法在分析问题时,将指标体系视为一个内部元素彼此独立的递阶层次结构。而ANP方法是在AHP方法的基础上,不仅考虑系统中的层级关系,同时考虑到同一层次中各指标或相邻层次间各指标的相互影响,将系统内部各指标的关系用网络结构来表示,应用“超矩阵”对有相互影响关系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求出其混合权重。很显然,大学生创新能力各评价指标,如知识技能基础、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活动成果等指标间具有较复杂的依存性和反馈性,应该选用ANP方法来确定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以提高指标权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ANP结构ANP结构将系统指标划分为控制层和网络层两大部分。控制层是第一部分,包括目标层和决策准则。这一层的各准则被认为是彼此独立,且只受目标层支配的。因此,控制层中每个准则的权重可用AHP方法获得。在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创新能力是目标,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这两个一级指标相互独立,与目标共同构成控制层。网络层是第二部分,它由受控制层支配的元素组组成,元素组之间可以是独立、相互依存或反馈的关系。而同一元素组中的元素或不同元素组中的元素也可为相互独立、依存、支配与反支配的关系。图1为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ANP基本结构,其中三级指标因数量较多,其关系并未列出。

运用ANP方法确定指标权重的步骤步骤1:分析元素组之间和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基于ANP方法的网络结构模型如图1,其中用单向和双向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反馈关系。步骤2:根据网络结构模型中各指标的相互关系构建专家测评判断表,采用如表2所示AHP方法中的1-9标度方法,对存在相互影响关系的各元素和元素组进行两两判断比较,来确定它们的相对重要程度。步骤3:根据专家按照1-9标度法的打分构造判断矩阵。步骤4: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校验,当一致性比率CR<0.1时,认为通过了一致性判断。步骤5:整合各指标元素间的判断矩阵,形成超矩阵。步骤6:运用AHP算法中的“和法”对超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加权超矩阵。步骤7:求出加权超矩阵幂方的极限,如果极限值收敛且唯一,并且各列向量完全相同,则该列向量即为所有元素相对于目标的综合权重向量。

使用ANP应用软件计算指标权重通过专家测评判断表所构成的加权超矩阵来计算指标权重虽然可行,但实际的运算求解过程是非常复杂而繁琐的。因此,对权重的分析计算借助于Super Decisions软件(简称SD软件)来进行。SD软件基于ANP理论,它成功地实现了ANP运算的计算机程序化,是国际公认的求解ANP模型的最有力工具。使用SD软件进行建模、运算,最终得到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如上页表1所示。

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信息平台的建立

(一)评价信息平台的模块结构

为了使创新能力的评价工作更加客观、科学和便于操作,需要搭建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信息平台。该信息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1)评价指标设置模块。由系统管理员根据学校、企业的具体情况和专家意见,动态调整评价体系的指标结构。(2)专家测评模块。方便专家对权重测评判断表进行打分,由管理员将判断结果整理输入SD软件,并得到各指标权重。(3)客观成绩导入模块。对于指标中学生取得的学科成绩、技能证书、竞赛成果等客观成绩,由管理员通过学校的教务、科研系统直接导入。(4)主观成绩打分模块。对于指标中创新精神方面的主观因素成绩,由三方评价主体自主打分,并按比例得出综合成绩。(5)评价结果处理模块。通过以上的主客观指标成绩乘以相应权重,得到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成绩。同时,以图表比较的形式指出学生本人在创新能力上的不足之处:并对同班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对不同届学生进行纵向比较,实现评价体系的监控反馈和激励导向的作用。

(二)评价信息平台的应用实例

应用建立的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信息平台,对苏州市职业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2011届共156位毕业生进行评价,得到的二级评价指标平均得分如下页表3所示。

篇(6)

作者简介:周波(1963-),男,黑龙江绥化人,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刘兴丽(1979-),女,黑龙江七台河人,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黑龙江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科学构建课程体系”、2011年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数字化学习研究”(项目编号:GBD1211057)、2013年黑龙江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群构建与评价考核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Y13-95)、2013年黑龙江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Greenfoot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项目编号:JY13-9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018-02

所谓的教育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法则(标准)用数值来描述教育领域内事情的属性,是事实判断的过程。要对教育的价值作出判断,必须取得有关教育活动大量的、系统的信息。要获得这些信息,教育测量的有效手段,这些基本的问题构成了教育评价的基本内容。[1]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CDIO教学改革中对其效果的评判来说,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过程不但可以明确教学改革现状,还可以对下一轮教学改革起指导作用。查阅已有的研究文献,其中《CDIO 模式下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指出了软件工程专业的传统课程评价模式中存在着评价过程侧重教学的形式、忽视教学效果的成效评价、评价的内容范围较小、不能体现教师教学的全过程等问题,文中指出学校教学评价过程的评价主体应该多元价值的体现。[2]但该文中未给予可操作性的教学评价过程。在中南大学的陈启元发表的《工科大学生CDIO能力成熟度评估与改进体系研究》一文中指出采用工程能力评价方法——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能力成熟度评价。这种方法原本是用在软件开发的组织过程的,但研究表明也可以作为教学管理评价中学生的工程能力进行评价,这种在新背景下的高校教学评价方法的变革将为同类型教学改革的院校提供可参考的模型,对教学改革过程起到真正的调控作用。[3]在《工科大学生CDIO工程能力成熟度评价研究》研究中指出了学生工程能力成熟度评价的总体纲要以及学生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可操作性强、可效仿性好,[4]但未进一步指出整改的建议。因此本文以软件工程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方法相结合,完成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CDIO教学改革的学生工程能力的教学评价研究,包括研究的系统方法、学生的能力现状、因素分析以及整改建议措施等关键问题。

一、研究过程与方法

研究过程采用了教育教学评价评价方法中的问卷调查、访谈研究两种方法。[5]研究以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已有的关于学生CDIO能力成熟度评价问卷实施评价以及统计分析过程,统计采用SPSS社会学统计工具完成。[6,7]选择研究指标的均值进行定量分析,参照CDIO—CMM能力成熟度标准明确学生软件工程能力现状。[8]再根据分析的结果展开有针对性的访谈调查挖掘其现状影响原因,在研究的基础上给出整改措施。

二、研究结果与结论

1.研究统计与分析结果

根据CDIO—CMM的对应初级、基础级、专业级和应用级四个等级评价标准[4]以及CDIO工程能力的核心能力的十三个三级指标的细化后均值统计可以明确学生软件工程能力现状,如图1所示。学生CDIO—CMM软件工程能力等级现状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图1中根据各项能力二级指标降序排列,这样更有益于存在问题的指标进行深入访谈。整体看上去显然团队协作能力显示情况最好,而职业能力与系统整合能力相对不足,即处于中等水平以下。

研究各个评价指标分析可知,对于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三个指标JC1、JC2和JC3三个能力水平学生处于基础及与专业级之间的水平,根据标准的具体要求可知处于这一段的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基础知识与必要的专业知识,经过一段CDIO的训练后大部分学生能够应用较为系统的知识去分析与解决实际项目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和交流的四个指标TD1、TD2、TD3和TD4均处于基础级之上,特别是TD1、TD2所表现的接近专业级,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与其他成员良好的沟通、营造很好的集体讨论的氛围,在团队的学习中、在互相的帮助中在一定程度上或者或多或少地获得团队其他成员的帮助。在TD4的交流形式上,在团队的学习过程中有E-mail、小组面对面讨论交流以及通过数字化学习空间进行的BBS论坛讨论等多种学生之间以及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方式,部分学生能够采用除了面对面以外的方式进行交流,但在这个环节表现处于基础级左右。在职业能力的三个指标ZY1、ZY2和ZY3中对学生软件工程能力的设计、代码编写以及测试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反映综合的职业综合能力,其中ZY2代码的编写能力达到2.69的均值水平,较为满意,在系统的设计能力体现的不够理想,处于基本水平偏下一点。另外ZY3的测试能力调查达到了基础水平,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最后对于软件工程能力要求较高的系统整合能力调查,ZH1是否可以灵活地运用专业各个方面的知识解决综合问题回答得较好,这与JC基础知识的良好调查结果一致,反映了学生在CDIO工程训练后对于知识的内化吸收很好;对于ZH2与ZH3的两方面调查处于基础级边缘,相对提升的空间很大,反映了现阶段学生对于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系统整合能力有待深入提高,具体既体现在现阶段学生的软件项目的部署、调试与维护意识较差,不够重视项目文档的撰写工作。

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经过CDIO工程能力的培训后,学生的各项工程能力均有所提高。职业能力与系统整合能力两方面受培训时间与学校培养现有条件所限制,学生这两方面能力提高较少,需要进一步从学生主观学习态度与学校与教师的教学改革办学进程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调整,以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2.研究建议与结论

根据理论研究、实践调查、科学统计与系统分析的基础,本研究对CDIO的新一轮工程教学给出整改建议,分别从强化教学改革执行者、参与者的动力出发,首先从思想上强化改革的正确意识状态,然后从教学的资源、教学过程入手,为教学改革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在从唯一的教学第一执行者教师的CDIO能力与教学能力方面进行强化,保障领航者的双师型职业素质,在日常教学的基础上要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给予CDIO教学改革一定的支持,最后通过产学结合的方式完成学生工程实训基地、工程实践场所的建设任务。[9]

(1)强化CDIO教学改革的动力。在这一方面的教学改革整改措施时需要把握教师需要传统教学的习惯、把学生看做改革的主体与促进因素、提高学生项目学习的集体感和参与感这三点关键要素。

众所周知,成功的改革过程必须首先从思想上转变陈旧的观念,全面主动地尝试新的事物。对于教师而言,动力的支持可以采用职业化的意识强化入手,即强化工程师这一职业在教师心中的地位,让教师将工程师职业意识转移到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中,无疑将为教学改革注入最大的动力。另外,让教师认识到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与可实现性,这样一张一弛的做法让教师适应能力教学改革的进程。对于学生来说强化参与教学改革的动力更加重要,学生的思想状态可以促进教学改革的进程,也可以延缓教学改革的进程,因为学生是教学改革的主体对象、最重要的角色,有着最为重要的地位。学生是教学改革强化的行动者,从学生那里可以得到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来源,因此,可以实行滚动式教学改革——高年级向低年级身体力行传达通过教学改革自身的良好变化、受益方面,通过这一有效的方法消除学生对教学改革的不适应感,克服教学改革对个人未来教学改革培养的畏惧感。另外可以邀请有思想的学生组织讨论会与答疑会,给即将参与教学改革的学生做思想工作。

(2)完善集成化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建设。根据CDIO标准7的内容阐述CDIO的过程是将专业学科知识、个人和人际能力以及产品、流程、系统整合、职业素养能力集成在一个完成系统的学习过程中来。再结合CDIO标准2的内容要把学科具体的课程设置融合进入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来。这两项要求完成原来单独课程计划结果设置,建立相互关联的课程之间的内部联系,这一过程即基于CDIO教学改革的专业课程群建设任务的主要内容,再在课程群建设完成基础之上完成关于该课程群实施的教学过程的建设,这一过程是需要经过专业学科负责人反复调研、讨论、验证等多个环节、多次修订才能够最终确定的,这一过程中也需要教学评价这一重要环节的参与。

(3)提高教师CDIO能力与教学能力。根据CDIO标准9与CDIO标准10的内容阐述可知,加强教师的CDIO能力在CDIO教学改革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要求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教师自身在专业素养、人际交流、专业产品开发、流程以及整合方面的能力与技能的提高;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提供教师在集成化教学、主动学习以及多元学习效果评估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的任务也任重道远。针对教师CDIO工程能力的提高可以安排教师利用学术假期到企业工作,或派出专任的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建立科研、教学项目的合作。另外也可以通过把有经验的工程师聘任为教师等形式促进教师的工程化能力提高;针对教学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到企业中区参与项目,多多参与学术交流,采用多种教师关于工程能力业绩的评价来促进教师提高能力的手段,并可以多组织交流活动来促进教师之间关于工程化教学能力提高的方式。

(4)多渠道产学合作发展——共建实训、实习基地等工程场所。根据CDIO标准6建立产品开发实践产所与群体学习工作环境是CDIO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准。另外通过调查研究也发现这一方面的建设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学校方面以及CDIO教学改革的负责人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建立产学相互结合发展的方式满足这一教学改革需求,主要包括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共建校内是训基地、校企共建产品研发基地、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等形式满足CDIO教育的工程场所建设需要。这一过程需要建立在校企长效有效合作的基础之上,并加大工程场所的长效合作与投入才可能完成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不是仅仅学校负责人、教师积极参与就可以完成的,在一定情况下获得政府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5)丰富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根据调查研究发现,针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在CDIO教学改革中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这一过程不但可以在CDIO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还可以通过组织多种素质教育活动来完成这一重要的任务。其中重要的素质教育活动即举办、参与各级各地的职业素质教育大赛活动,通过竞赛性的“做中学”来提高学生在产品设计、开发、整合的各项职业素质;另外,可以通过多种职业素质交流会的形式完成职业素质教育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不同的学科专业根据专业特征量体制衣式完成,不但可以举办所有专业共同具有的职业素质比赛活动,还应该多多举办适于自身专业特征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这一手段无疑成为CDIO教学改革有效、有益的补充。

参考文献:

[1]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11.

[2]陆鑫,任立勇,王雁东.CDIO模式下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J].计算机教育,2011,(8):64-67.

[3]陈启元,任胜兵,胡志刚,等.工科大学生CDIO能力成熟度评估与改进体系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8,(8):31-33.

[4]刘兴丽,张凤武.工科大学生CDIO工程能力成熟度评价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24-128.

[5]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284.

[6]李金昌.统计学(修订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81.

篇(7)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也将是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时期。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是国家整体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和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发展是关系到战略全局的一件大事。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2009年,全国专利的63%是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85%以上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然而,科技部研究中心2011年底完成的一份调研评析报告却传达出一个令人担忧的信息:近年来,我国科技型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出现下降趋势,盈利能力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严重影响了企业后续的科技创新能力。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环境不容乐观;二是高级管理人才和研发人才缺乏,开展自主创新的基础性条件差;三是政策引导和扶持相对不足;四是融资渠道不畅,创新资金短缺;五是专利意识和保护力度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六是产学研结合尚有欠缺,实效有待加大。

清楚地认识到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中所存在的问题,构建科学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企业创新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关乎企业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企业认识自我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政府制定政策措施的重要参考。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要素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能力要素包括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诸多方面。根据对北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问卷发放与回收,并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将影响创新能力的要素细分为以下八个方面。

1、研发人员创新胜任能力

研发人员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核心资源,是创新实施的主体。研发人员及其团队的创新胜任力决定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整体实力。研发人员的创新胜任力由显性的胜任力(如知识、技能等)和隐性的胜任力(如理念、动机等)组成。激励和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动机,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2、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企业持续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最主要动力来源之一,企业家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往往决定了自主创新的绩效和成果。

3、企业内部创新文化

培育企业内部创新文化,是形成创新智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进而推动着科技型中小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企业内部,应该把自主创新的组织利益摆在重要位置,努力培育员工对创新失败理解与宽容的文化、轻松的员工交流与创新协作的文化等。

4、企业融资能力

资金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命线”,其融资途径包括银行信贷、担保、风险投资、融资租赁、上市等。融资政策的宽松度、融资渠道可选择的多样性、融资渠道转换成本的高低等因素,均有可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融资产生影响。

5、政策与法律制度

政策法律制度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紧密。宽松的政策环境可以让其获得充分的“滋养”,进而获得成长壮大的机会。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法律制度的作用,应主要是让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规范主体”、“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和“自主创新的优先利益分享者”等。

6、产业集群环境

产业集群环境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依托,是其发展壮大的重要平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联合推动、其他优秀自主创新企业的示范、产业集群之间的充分互动以及产业集群内部创新扩散的传导等,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有着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7、社会中介服务

中介机构的服务包括融资中介、上市中介、技术中介、人力资源中介、综合类中介等。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产业和行业也展现出越来越细分的趋势。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发展过程中亟须得到中介机构的支持,以帮助其提高创新绩效。

8、社会创新文化氛围

就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而言,良好的社会创新文化氛围应该“鼓励创新、容忍失败”,有利于鼓励各类资金投向自主创新活动,引导和推动在企业内部形成支持自主创新的文化等。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多种多样,产生的原因和实际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为便于评价,我们把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正相关作用的要素分为内部指标和外部指标两大类,每个大类下面还有若干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前面分析的影响因素中,有些可以直接用定量的方法测评、确定,有些则需要用数学方法建立模型,将主观问题转化为定量描述,进行定量分析。本文试图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篇(8)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7-3887-04

Assessment on Dairy Product Processing Enterpris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LIN Lia,ZHANG Run-qingb,ZHANG Yan-fengb,LI Yan-ningb

(a.College of Commerce;b.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Frade,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aoding 071000,Hebei,China)

Abstract:The basic concept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dairy processing enterprises, type of dai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and new features of innovation in dairy processing were analyzed. Based on it,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in dairy processing enterprises was established, using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Dairy processing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was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 in the model, using the Delphi method and the statistical evaluation system to get the data, and carried on the fitting operation to the data, and finally arrived a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evel of the dairy processing enterprises. After the analysis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dairy processing enterprises facing, combined with the effects factors,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dairy product processing enterprises were made.

Key words: dairy processing enterpris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Delphi method; fitting operations

1 乳品加工科技创新相关概念

1.1 乳品加工科技创新的概念

从企业来说,乳品加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科技创新能力能够有效打造企业品牌的内核,是品牌成功的重要基础。乳品科技创新能力关键就在于生产和研发具有特色的乳制品的核心科技上。从整个行业来说,乳品加工科技创新是指有关乳制品的生产加工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配方、新工艺的产生、扩散及应用,使得乳制品生产加工的产出效率提高,质量得到保障的过程[1]。乳品加工科技创新的主体包括政府及其资助的公共研究部门、大学、推广机构,也包括协会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和乳品加工企业。

1.2 乳品加工科技创新类型

篇(9)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4-3443-04

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指在农业区域内各科技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农业区域科技创新结构优化与功能发挥程度的反映,其强弱是衡量区域科技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尺度[1]。客观、科学地评估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一个区域明确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采取合理的科技创新战略,保持和提高竞争优势,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目前已有一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王亚伟等[3]采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河南省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张鑫等[4]采用多指标可拓综合评价法对上海、广东、江苏等12个省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唐炎钊[5]提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估模型,并对广东省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杨艳萍[6]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原城市群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李宗璋等[7]借助SPSS 10.0统计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25个省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做出了评价与分析。杨竹莘等[8]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与分析。还有部分学者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层次分析法等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估与分析[9,10]。上述方法都需要行业专家对问题的各层权重进行赋值,因而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人为操作。因此,本研究首先构建了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综合评价模型,对该模型中的权重采用均方差分析法来确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权重人为性的问题,同时也简化了评判方法,并利用该模型对湖北省2006~2010年的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与分析。

1 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是指对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过程中本身所蕴含的能量进行评价。建立科学的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基础工作和基本前提,也是做好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关键[11]。在严格遵循评价指标选取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可比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并针对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特殊性,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和结合农业的发展状况,主要从农业区域科技创新的投入能力、农业区域科技创新的发展能力、农业区域科技创新的产出能力以及农业区域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4个方面构建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具体指标以及它们的计算公式见表1。

2 灰色综合评价模型的基本原理

灰色综合评价是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一种综合分析方法。它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理论作为指导,来比较各备选方案的优劣程度。灰色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主要遵循以下步骤[12]。

2.1 确定最优指标集V*

2.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2.3 确定评价矩阵R

2.4 确定指标的权重矩阵A

3 湖北省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与结果分析

3.1 实例分析

3.2 结果分析

根据关联度大小可知,湖北省2010年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优于其他年份。

本研究以关联度大小为参考,湖北省农业区域科技创新的综合能力、投入能力、发展能力、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从图1可以直观地看出2006-2010年湖北省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趋势,分析如下。

1)对构成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各要素而言,一方面,投入能力、发展能力和产出能力的关联度持续上升且相差不大,且在2006-2009年期间,这3个指标的关联度上升平缓,2009-2010年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近年来,湖北省采取了加大科技投入、完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大高科技人才培养的力度等措施,使其这5年来的农业区域科技创新投入能力、发展能力和产出能力稳步上升。但是,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联度却有着一定的波动,2006-2007年变化不大, 2007-2008年有了大幅度上升,而 2008-2010年关联度急速下降,这与湖北省没有利用好可用且有限的资源息息相关。

2)从综合能力上看,2006-2010年的关联度上升比较平稳。综合能力是投入能力、发展能力、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从上图可以看出,由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急剧下降,即使投入能力、发展能力和产出能力上升,综合能力也没有很大提升。所以,湖北省应该注重全面能力的提升,从而大幅度提高其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4 结束语

本研究利用建立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综合评价法和纵向比较法,选取湖北省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一致,说明本研究所建立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较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通过上述分析,农业区域科技创新应该是在有限的物质资源条件下,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现状,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发展而超前无限使用子孙的资源。其能力水平的高低决定某一地区长远的经济竞争力和发展前景,因此,为了力争能在全国农业科技甚至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湖北省应该给予可持续发展能力于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本研究不足的地方在于没有将湖北省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其他省市进行纵向比较,因而无法知道湖北省的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大概处于什么水平,这也是下一步要加强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方秀文.广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分析与评价[J].中国科技论坛,2001(5):25-30.

[2] 唐炎钊,方 旋,邹珊刚,等.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灰色综合评估——广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22(2):69-74.

[3] 王亚伟,韩 珂.基于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估——以河南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3):119-124.

[4] 张 鑫,陶化冶,隋金雪,等.基于可拓的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3):42-45.

[5] 唐炎钊.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估模型及应用研究——2001年广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2):37-43.

[6] 杨艳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主成分分析与评价——中原城市群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J].技术经济,2007.26(6):15-19.

[7] 李宗璋,林学军.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2.20(5):8-11.

[8] 杨竹莘,张军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灰色关联综合评价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37(9):17-22.

[9] 冯岑明,方德英.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0):140-142.

[10] 郑雨苹,张良强,郑建锋,等.福建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实证评价与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58-63.

篇(10)

【关键词】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比较研究

0 引言

随着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其评价方法也越来越多,企业创新能力主要是指企业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然后对企业所拥有的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目前,伴随着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情况下,如何更好的利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来评价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成为如今企业在不断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1 关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比较

在1951年索罗首次提出关于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也进一步有了更多的关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然后经历了一系列的评价方法与定量评估之间的结合过程.其主要的评价方法有:定量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

1.1 关于定量评价的方法

一是,关于密切值法的方法.对于密切值法而言,其主要是指它是一种针对多目标的决策方法,它认为在评价过程中基本思想是要从所有的评价对象中找出最优值和最差值,进而形成对比,然后在根据排优的方式,对企业进行排序.此方法可以用于任何企业的创新能力的评价,也因此被广泛应用.该方法的评价模型为:

其中: 密切值 指评价对象与最优值之间的距离 指评价对象与最差值之间的距离 是指最优值 是指最差值

二是,关于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此方法是在1982年首次由我国学者邓聚龙提出来的.它是人们在不能使用传统方法识别系统时,所建立起来的一种理论方法,它是一种比较新的综合性的评价方法,其主要是分析企业内部各因素之间相互发展的变化程度,基分析方法的基本思路主要是依照有关数据的几何关系来进行判断的,目前在我国的工业和农业中利用比较广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另外,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不需要太确实的数据,其计算方法比较简单.主要步骤为一是确定参考的数据;二是计算出关联的系数,其公式为:

三是,求出关联度:在此要特别注意的是,关于关联度的范围一定要位于0-1之间,在此时,关联度的越大,其程度也就越大.此种方法是一种比较好的,而是非参数的评价方法.其计算公式为:其中指权重, 指企业的关联度

三是,关于数据包络的分析方法.数据包络的分析方法是在1978年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多个输入和多个输出的单位之间相对有效性,以此来比较绩效,在评价过程中,如果产出的权重和投入的权重比率比其他单元的样本比率大,这时,就确定为这个单元是有效的.

1.2 关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一是,关于层次分析法.它是70年代的产物,由SAATY提出,它的建立主要是由同层间的相互独立以及不同层次.若干层次的基础上.然后评价者在各层次之间进行比较.判断以及计算,以此为企业方案的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有利于影响企业创新能力发展.

二是,模糊评判法.它是1965年由美国专家查德提出的,其主要是通过模糊的数学原理,以此来建立数学模型,然后对其多种因素进行综合的评价,然后求得隶属数.其隶属数越大相对的评价指标也就越高,相反其隶属数越小,评价指标也就越低,这就方法一般适用于石油企业,它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水平.

1.3 各种评价方法的分析比较

由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有很多,其各种方法的出发点都不相同,适用的范围也不同,每一款评价方法都有独自的特点,也有各自的优缺点,都在不同的企业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这也要坟人们在选用评价方法时,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的,当然也可考虑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此来促使企业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 关于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发展

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对于企业的的创新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在国内外的企业发展中,对于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中存在的问题,都作了进一步的改过,也因此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组合评价方法的改进.在此方法中,将熵值法和模糊评价法进行有效的结合,然后建立了综合的评价模型,通过权重来进行评判. 另外,还有就是AHP与模糊技术的相结合.这次方法专家通过互相补充的系统分析方法来构造了综合的评估模型.再加上灰色关联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结合,利用模型对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也进行了有效的评价研究.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目前现有的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已有很多种,但是有些方法的实际可操作性不强,对于评价中的度量和因素不能够实际测度,也无法去完成专家的一致性问题,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研究和提出有效的评价方法,以此来准确的完成企业科技创新的评价,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英国产业联合会(Conlederation of British Industry)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认识到自己具有公共责任,不仅仅是它们的经济绩效也应为它们所在社区和环境的质量负责。更广义地讲,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包括促进人权、民主、社会质量的提高和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广义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包含了对内具有可持续的竞争力,实现永续经营,对外实现社会总体可持续发展的承诺。而狭义的企业可持续发展仅指企业通过较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与各利益相关方保持协调的关系,实现自身的可持续经营。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是统一的,一方面,社会环境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社会对企业的认可度又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实施社会责任战略有利于提高包含企业在内的整个价值创造体的竞争力的,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笔者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通过持续创新,有效配置资源,将追求经济效益持续增长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促进员工身心健康和维护员工权益、带动区域发展和共建和谐社区相结合,使企业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持续获得满足的能力。

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难点,研究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既能为考核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引导并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奠定基础,又是强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尝试。

三、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原则

通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使企业能够实现资源的更优配置,不断战胜和超越自我,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其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基于如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既能反映企业的显性竞争力,又能反映其潜在竞争力,为评价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依据;同时尽可能避免指标之间的交叉和重叠,使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

2.全面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并突出主导要素的影响作用。

3.可行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简易性和复杂性的统一,要充分考虑数据及其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既要保证全面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内涵,又要有利于推广。

4.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同时考虑定量和定性指标来综合评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循序渐进原则。培育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个不断推进的长期工作,因此评价指标和考核标准也是一个不断优化发展的过程。随着企业的进一步成长,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考核内涵也会不断深化提高。

(二)维度

传统的企业评价倾向于对企业财务绩效的考评,财务绩效测评方法在工业化时代是有效的,但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财务指标只是企业经营绩效的一个方面,不能全面反映企业满足利益相关方诉求的能力,没有把企业作为利益相关方价值创造的共同平台进行考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参与应该贯穿于整个价值链活动之中,因此要从价值链活动着手分析,将可持续能力分解为子能力,并以此设定考核指标。

笔者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可分为六个子能力,分别是运营管理能力、资产经营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管控能力、人才培育能力、社会贡献能力。

运营管理能力是指企业总体掌控运营情况,在经济运行、安全生产、职业健康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综合协调,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的能力。

资产经营能力是企业从资产的成长性、收益性和安全性等方面是否能够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资产安全并稳健增长的能力。

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源动力,是指整合科技资源、加强自主创新、转化科研成果,以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利益相关方需求的能力。

市场管控能力是指企业通过保持并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加强质量管理,维护品牌信誉,不断推进国际化战略等措施,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影响力和带动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