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大全11篇

时间:2023-02-09 14:42:3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篇(1)

炫目的新技术、新创造给人们以治理“城市病”的信心,但只有新技术被恰当地运用时,科技的魅力才能真正体现。徜徉在上海世博会这个融汇创新的竞技场,我们还应该将目光放得更远,思考得更深。

上海世博会3.28平方千米围栏区内,有一片独立的展区――城市最佳实践区。这里是世界未来城市的“实验室”,它通过模拟城市街区、中部展馆展示区和南部的未来馆、全球城市广场,将全球遴选出的55个城市展示案例集中展示,生动地再现了全球城市在可持续发展上的努力。

在这里,我们看见许多一如“沪上生态家”、宁波滕头村这样的城市与自然与乡村互动的案例,也看到英国利物浦历史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看到沙特阿拉伯为朝圣者建造的高密度、多功能宜居帐篷城……存在、 、等问题,这不是单纯的环保问题,种种关系背后,其实是一个大写的“人”字。莎士比亚说过:“城市即人”,理解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城市的科学精神和人道意义,才能精确地解读“城市的美好之处,在于它更有能力给予弱者平等的机会”这句话,理解城市和谐发展的要义。

科技的光芒总是因爱与平等而璀璨。在上海世博会最佳城市实践区,有一处堪称优秀公共住宅建筑露天博物馆的区域,那些美丽的“竹屋”建筑群落,是西班牙马德里公共廉租屋的创新实践。那些建筑通过太阳能集热器来供应热水和暖气,“栽培”具有生物气候调节作用的“空气树”,而所有这些技术创新,都是为了改变城市贫民的居住环境。

我们的城市是否真正读懂了那个大写的“人”?在经济速度理念至上、拆迁成为常态、土地财政难断的现实境况下,如何体现人的权利、人的利益、人的尊严?

有时科技会蒙蔽人们的双眼,以为技术可以解决一切,以为新产品和新材料可以让河流清澈、山峦青翠,让村庄重归安然宁静。其实不然,所有的技术创新都有赖于理念的革新,只有找准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一切新技术和新创造才有造福现实的可能。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任重而道远。

(选自2010年5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阅读训练

1.文章第一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认真阅读全文,请你对如何治理“城市病”提几条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选出恰当的词,填入文中横线上。()

A.城市与乡村城市与自然城市与历史

B.城市与乡村城市与自然城市与历史

C.城市与自然城市与历史城市与乡村

D.城市与历史城市与自然城市与乡村

4.请找出文中能证实“城市的美好之处,在于它更有能力给予弱者平等的机会”这一理念的有关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文末为什么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任重而道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2)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愿景,“城市,让生活更糟糕”是现状。如何从现状走向愿景?这就需要讨论什么样的城市是美好的。一个人的生活是美好还是糟糕,与他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没有关系;一座城市是否美好,却取决于这座城市的市民享有什么样的生活。这不取决于它是否举办世博会,也不取决于它是否有迪士尼,而是要看政府是不是有限权力、社区能否实行居民自治、个人权利是否得到充分保障。只有这样,市民才能分享有德性的公共生活。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公民意识的兴起同步,市民和公民都是citizen,让城市更美好的是公共生活,不是城市自身。

私德和公德

为了迎接世博会,上海正在掀起各种“移风易俗”的运动。其中,“睡衣睡裤不出门,做个世博文明人”的口号引起轩然大波。面对汹涌澎湃的批评,有关部门或许会觉得非常委屈,难道睡衣睡裤上街,是文明的吗?睡衣睡裤上街,究竟是文化差异,还是文明与野蛮之分,这里不去讨论。即使睡衣睡裤上街不是那么文明,政府是否需要介入此事?这个问题换成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即市民有没有决定自己着装的权利,答案就不言自明了。

从1995年开始,上海一直在推行“七不”规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损坏公物、不破坏绿化、不乱穿马路、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说粗话脏话。但是,“七不”规范收效甚微。2008年,13位上海市人大代表提出市民目前的行为规范与国际大都市要求差距较大,建议制定《上海市民行为规范暂行条例》,把上海的“七不”规范制度化、法律化。上海市人大法制委也表示:“在加强市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用法律手段约束、规范市民某些不文明行为,有利于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也有利于世博会顺利举行。”随地吐痰当然不是什么文明现象,但是“用法律手段约束”市民,是否可以收到奇效,值得存疑。

公共秩序非常重要,但是公共秩序的培养,取决于公权是否遵守秩序。如果政府部门对各种污染问题置若罔闻,市民怎么可能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如果政府部门支持暴力拆迁,市民怎么可能不损坏公物、不破坏绿化?如果政府部门公车横行,甚至黑车钓鱼,市民怎么可能不乱穿马路?如果政府部门可以对流动摊贩施以拳脚,市民怎么可能不说粗话脏话?

公德首先不是指市民在公共场所的道德,而是指公权的道德。如果希望市民讲文明、懂礼貌,政府部门首先需要规范自己的权力,明确权力的边界,不是不停地发明法律、文件、口号用以“约束、规范市民”。在公务员切实履行行为规范之前,制定《上海市民行为规范暂行条例》,没有任何意义。

集体活动和公共生活

当睡衣成为风波,有关部门纷纷表示政府从未禁止睡衣睡裤上街。同时,又能看到很多新闻在马不停蹄地报道,居委会如何组织“文明着装劝导队”,志愿者站在小区门口,看到身穿睡衣的居民进行劝阻。根据1989年12月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居委会的行为不是行政行为,有关部门的“澄清”依据于此。但是这部法律同时规定,居委会需要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某些方面的工作,从这个角度来说,居委会又是基层政权的辅助组织。

居委会的身份与个人、集体和国家的既定格局有关。在这种框架里,个人隶属于集体,集体隶属于国家,居委会作为群众性组织,需要接受国家机关的指导。于是,居委会出现行政化的趋势,居委会发起的集体活动,往往是由行政机关主导,并非居民自愿发起。随着政府从管治思维转型为服务思维,居委会正本清源为自治组织的呼声越来越高,包括上海的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增加居委会直选比例。个人、集体、国家正在转移为个人、社会、国家,在后者的框架里,三者互相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一些基本的个人权利不能以国家的名义剥夺,政府也不再是包揽一切的全能政府。上海市政府明确提出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

在这个转型过程中,重建社会是重中之重,它面临从无到有的“新生”。重建社会,不仅需要把居委会还原为自治组织,还需要更多的NGO,以及更多的社会运动。社会运动不同于群众运动,公共生活也不同于集体活动,就像散步不同于团体操。广州番禺市民,不约而同地去政府部门门口散步,反对在居民区附近建设垃圾焚烧厂。对此,政府部门表示将会充分倾听公众的意见。2010年,广州市将主办亚运会,番禺市民的散步,会妨碍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吗?显然不会。此次散步只能为广州市的国际形象增添光彩,一个愿意倾听公众意见的政府,不仅会获得公众认可,也会获得国际认可。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无法获得公众认可的政府,会拥有良好的国际形象。

在全能政府的习惯性思维里,公众的行为要么是“无组织、无纪律”,要么是“有组织、有预谋”,但是广州番禺市民以及此前厦门市民、上海市民的散步、购物,都充分说明市民完全可以做到“无组织、有纪律”。广州番禺市民,在散步之后互相叮嘱不要乱扔垃圾,这个细节让远在千里之外的我闻之动容。这也解答了前面的一个疑问,为什么“七不”推行十余年,却收效甚微?如果把原因归咎于惩罚措施不够严厉,那就是南辕北辙了。当政府倡导公民道德,那首先要保证市民享有公民的基本权利。当市民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公民权利,他也会承担起自己的公民责任。

从集体活动到公共生活,需要转变思维的不仅是政府。在2009年3月28日“地球一小时”公益活动中,我非常吃惊地看到这样的“先进事迹”,上海万科城市花园的物业组织了20个小朋友组成的“关灯稽查队”,“奔走于小区内的各个楼道中,用自己真诚的语言号召小区业主保护环境,关灯一小时”。(《东方早报》2009年3月29日)环保理念也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关灯稽查队”以忽视公民权利的方式推广环保理念,与“睡衣稽查队”一样,都是舍本求末。从“群众”到“公民”,这种转变需要公众不断地自我反思,比如在广州番禺市民的散步过程中,出现下跪行为。市民在争取公民权利之前,需要知道散步不是下跪,下跪永远不可能争取到自己的权利。

当然,公共生活不仅是散步,它包括很多内容,比如慈善和互助。重建社会,需要社会能够自治,政府最大的支持不是提供经费、指导工作、检查评估,而是放权。上海由市民自主发起的公共生活少之又少,上海的NGO虽然数量众多,但是影响有限,与北京、香港等地无法相提并论。从全能政府的角度来说,这是值得自豪的事情,可以视为政绩,但是从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角度来说,社会的薄弱说明政府的转型任重而道远。

篇(3)

城市,让老人生活更美好!

老 有 所 养

宜居社区工程方兴未艾

上海黄浦区小东门街道的葛阿婆家是一个纯老家庭,葛阿婆78岁,105岁的老母亲正患病在床。不过令葛阿婆宽心的是,街道安排的居家助老服务员小赵每天都会来帮忙做家务,帮助护理老母亲。

而在小东门街道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更多老年居民享受着老年人宜居社区工程带来的实惠。这里每天都会提供热腾腾的营养餐,还定时开展健康保健、戏曲沙龙、工艺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李阿婆在社区食堂吃了两年多了,当初体重89斤的她,现在108斤了。

小东门街道开展的“老年人宜居社区工程”,着力使居家助老和社区助老齐头并进,深受老人欢迎。

目前,小东门街道的为老服务还引入了社会组织参与,设立了三个综合助餐点、两家老人助浴场所,每个居委会都有助医、助聊、助洁等系列服务站点。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类似这样的“老年人宜居社区工程”在上海每个街道以及全国其他城市方兴未艾。

数据:

根据一项全国城市抽样调查,有退休金的老年人占41%;有社会保险养老金的占11%;靠子女赡养的占19%;需再劳动挣钱的占21%;其他收入的占8%。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较,有两项明显不同,一是出现了一批收入稳定的,领用社会保险养老金的老人,二是靠子女提供养老费的老人数量减少了21.53%。

老 有 所 乐

外出体验城市新变化

上海社区的老人,正逐步放下手中的电视遥控器和麻将牌,热衷起集体出门走走看看。随着新建轨道交通线路的运营,享受搭乘优惠的老年人自发组队,外出体验新路线、观察城市的新变化。

上海许多社区都成立了自己的“老年骑游队”。每周各社区骑游队会组织至少两次的骑游锻炼,线路多是围绕自己的社区,但也会不定期地带领老人骑车去周边地区旅游。据统计,如今上海市老年体育协会自行车骑游委员会的会员已经有7300余人,平均年龄为64岁,骑车出游被越来越多的社区老人接受。

对上海的老年人而言,电视和麻将曾是在家消遣的“主力”。现在,更多的老年人将休闲改成了各种有新意的外出活动。

上海鲁迅公园的游客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打拳、舞剑、练气功;唱歌、唱戏、跳交谊舞,还有写生、练英语……公园的几支由中老年人组成的合唱队,更是与北京景山老年合唱队一样远近闻名。

送完小孙子上学、安置好腿脚不便的老伴后,早晨7点多,年过七旬的孟昭珂坐上公交车,从望京西园四区,到望京科技园利泽中园下车,到达北京市老年活动中心。退休后,他每天上午都来锻炼。

上午是老年活动中心最热闹的时候。孟昭珂走进舞蹈厅,和相熟的老人打招呼,孟昭珂说,跳交谊舞的目的就是为了放松,这么多年来,舞厅的支付方式从现金到刷卡,跳一回舞都是2块钱。“在一起相处就是一个小社会,时间久了有了感情,谁谁谁不来还惦记着。还有成就了黄昏恋的老人。”

而在上海,著名的“青松城”等,也是老干部们的乐园。

数据:

北京市1999年进行的老年人生活现状及需求抽样调查表明,45%的老人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听收音机、看电视,22%的老人从事健身运动,而参加其他娱乐活动的老人不足10%,另还有12.4%的老人没有参加任何娱乐活动。

近十多年来,北京市制定出台了30多项与保障老年人权益有关的规章制度。在全市实施“星光计划”,在2244个社区建设了老年福利服务“三室一场一校”设施。

根据较新的一项调查,现今在家看电视的老人比例下降到26%;经常与邻居闲谈的老人占22%;经常参加社区活动的老人占15%;经常逛街或游公园的老人占16%;一年中有若干次旅游活动的老人占8%;“无事可做”的老人只占6%。

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较,有两点最明显的变化:一是有部分老人参加了社区活动;二是无事可做难已打发时间的老人减少了一半多。这与近年来城市社区建设的开展,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的兴起有着密切关系。

老 有 所 学

与时俱进爱好多

84岁的王阿婆,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参加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20年来坚持不懈,已先后获得《现代汉语》《心理学》等近10科合格证。而她的“同学”里,还有好几个60多岁的老人,其中两人已拿到了专科文凭,现在正在继续攻读本科。

上海有200多万老年人。据统计,有10%的老人正在老年大学学习。

上海杨浦区的姜学国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安徽从医,一个在外资公司任采购经理,工作很忙。平时,老姜常常去虹口区与儿子、孙女聚聚。

篇(4)

人口与资源应合理配置

环境移民的过程是人口从人口压力大的区域向人口压力低的区域流动的过程。同时,人口对环境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大气资源和森林植被资源以及环境美学资源等)的分配也相应得到了调整。据徐江教授介绍说:“环境移民是缓解贫困、人口、环境之间矛盾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只有建立在积极的改善环境,使人口与资源合理搭配的基础上,环境移民才是有意义的。”如何实现环境资源的再分配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据资料显示,当前环境移民的人口还在持续增加时,相对于国际间的移民来说,区域内的环境移民更容易。徐教授说:“一个有控制能力的政府组织可以采取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协调本区域内的资源分配过程中的问题。”

宜居城市不只是GDP

宜居城市的概念诞生于经济和城市化不断发展的时代,在物质极大满足的社会里人们对健康、绿色的生活充满期待。但事实上,我们经常见到的是经济发展与环境危机的矛盾。中国人口研究所的研究员告诉记者:“宜居城市具有合理的人口与资源比例,一个城市GDP的飞速发展的确是吸引人群的诱因,但绝非持续发展的动力,真正能够减少环境移民出现的策略就是打造真正的宜居城市。”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强调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能协调发展,人们在此工作、生活和居住都感到满意,并愿意长期继续居住下去。

环境移民的国际法律机制建议

另外,几千万甚至几亿人由于全球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或土地退化已经或者将要无家可归。在一些情况下他们无法在其本国的内部重新定居。日益增长的大量气候移民由于不能取得公约难民的地位,现有的国际法律体系不能为他们提供适当的保护。气候移民遭受的威胁和损害与人权的人道主义理念背道而驰,并且违反了气候变化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为了保护受影响的群体,一个可持续的解决方式势在必行。林庆华教授说:“一个气候变化导致移民的国际法律机制应该尽快建立,明确气候导致移民的基本权利,同时设立一个促进和监管双边或区域性谈判协商的机构。”

后记

为了避免把环境恶化带给另一个城市,不致使环境移民成为一个城市良性发展的阻碍,国际社会已经开始对环境移民的相关政策和现象进行大量的研讨。环境移民现象出现在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它带来的是所有人对于我们生存环境的深思。在采访进入尾声时,已经定居大理农村的城市白领李想告诉记者:“如果有选择,我还是愿意呆在城市里,但前提是有好的环境,我所期待的城市不是现在的这幅样子,在我看来,城市,应该让生活更‘美好’。”

链接・历史上曾因环境出现的人口迁移

20世纪30年代,在加拿大、美国被开垦的草原上形成了强烈的黑风暴,曾迫使居民大迁移和成批农场废弃。

1969年,印度尼西亚开始实施了从人口稠密的爪哇岛向其它岛屿进行人口迁移的“Transmigration”计划;

1970年,巴西实施了“把没有人的土地给予没有土地的人”的政策;

1984年,埃塞俄比亚实施了从生态脆弱的北部高原向西部和南部迁移120万人的计划;

80年代初,中国部分省份开始实施的人口搬迁

2000年前后,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乡),草场退化、沙化更加严重,羊迅速减少,人们靠放牧无法维持生计。环境移民达140多户。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5年的报告指出:至2060年仅非洲地区就会产生5000万环境移民,全世界会有2亿至10亿人由于环境问题不得不迁移,其中100万人来源于小岛屿国家。

全球每年适应气候变化所耗成本为 40亿-70亿美元

相当于每年举办3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本;

气候变暖问题每拖延一年,全球将多花费――

5亿美元用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篇(5)

城市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伴着钟声,科学技术发展得有快又好。以前还是茅草屋,一转眼就变成了现在的高楼大厦、花园洋房和别墅。远远望去高楼大厦犹如原始的房子森林,无处不有;花园洋房就像江心明珠;别墅就犹如一座座美丽壮观的城堡。怎么样,够神奇吧!

城市让生活变得更美好。重庆以前是个火炉,火辣辣的太阳晒着大地使庄稼干旱枯萎。可是回头一看,辛苦的农民伯伯们靠自己的一双手打造了一个完美的城市。让我们也学习为重庆做出贡献的人一起用自己的双手打造重庆吧!

篇(6)

吴思远:作为一个出生在上海的香港人,几十年来我一直有很深的上海情结。上海办世博,我很高兴,这是上海人扬眉吐气的事,也是中国大国崛起的象征。几年前,上海市的领导曾邀请我担任世博会的艺术总监,尽管后来由于某种原因此事未能成真,但我对世博的关注和热情丝毫未减。

你怎样理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

吴思远:这次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那么,怎么才能让生活更美好呢?世博园内各国场馆千姿百态、美轮美奂。城市最佳实践区的高科技、低碳化生活,勾勒出一幅幅未来城市生活的美好蓝图。但是,华美的建筑和高科技不是世博会的全部内容,我认为,世博会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现象。

这种看法挺新鲜的,为何这么说呢?

吴思远:我们都知道,所谓文化,就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说,把世博会看成是一场世界级的文化盛事,是很恰当的。现在大家谈世博会以及世博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比较多的是硬件。当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离不开我们在世博园看到的环保建筑、绿色家居、3D影视、清洁能源、机器人、智能卡等。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更要重视软件,而这个软件主要就是文化。作为一个国际大都会,除了要有好的硬件物质,还要有好的软件文化。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上海有辉煌的历史。但近年来,其他城市文化发展的速度已有超越之势。再看香港,从前所说的“文化沙漠”,现在早已经脱胎换骨。你的感觉如何呢?

吴思远:说到文化,我就会想到上海这个城市过去的辉煌。在中国近代史上,上海文人云集,群星灿烂,出了多少大作家、大记者、大明星!上海在文学、电影、音乐、新闻出版等许多文化领域,都在全国独领或占半壁江山。就拿我熟悉的电影业来说,不管是解放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还是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都是明星云集,佳片迭出。现在上了些年纪的人,掰着手指就能数出周旋、阮玲玉、赵丹、秦怡、张瑞芳、凤等一大批明星。而今日上海,我到内地来拍戏,已很难找到有全国、全球知名度的上海明星。我举这个例子,可能有点以偏概全,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上海在文化方面的状况。所以,我在政协会议上多次发言,多次向上海有关领导进言,呼吁上海要加强文化建设,重铸海派文化的辉煌。

篇(7)

中国馆是采用了先进的环保技术,通风性能良好,还运用了许多太阳能技术。中国馆的顶部,外墙都装有太阳能电池,以确保提供强大的能源,中国馆景观设计层面,加入了循环自净要素。屋顶设计了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实现雨水循环使用,利用雨水来浇灌花草,道路冲洗;在地区馆南侧的大台阶水景观和南面园林设计中,引入了小规模人工湿地技术,利用人工湿地的自净能力,在不需要大量用地的前提下,为城市局部环境提供生态化的景观。

篇(8)

早已站在一个新起点的重庆,已蓄势待发,已具备通过开展创模活动,以此提高城市形象,增强综合竞争力,实施优势发展的条件。创建模范城市是重庆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对城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建设生态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一座座天桥在马路上屹立,这便是“平安重庆”;当一棵棵葱绿的树木在马路两旁纵然生长时,这就是“森林重庆”;当琐碎的嘈杂声从街道消失,这就是“宜居重庆”;当宽大的柏油马路覆盖住泥泞的羊肠小道时,这便是“畅通重庆”;当汽车所造的白雾退却时,这就是“健康重庆”!

而建设一个优质的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离不开领导者制定的正确方针,更离不开万千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出谋划策。

重庆创模,“重”在参与,“庆”在有你。

篇(9)

中国城市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城市的起源和初期的时期;封建社会的三个时期;近现代时期。我国是世界上人类发源地之一。

新石器时代时,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了相当进步的农业经济。随着农业的出现,村落性的小规模群体也开始出现。在龙山文化时期时就已经出现城市的萌芽——城堡。这可是距今约4000至5000年前的时候啊!

在封建社会前期城市,也就是春秋至战国后期。这一时期时,是社会的大动荡、大分化时期,也是经济和城市的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

封建社会中期的城市。在西汉时期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城市的分布也以北方为主。东汉末期,北方军阀混战,北方受到牵连,再加上江南地区自孙吴以后,经济逐渐发展,成为我国新的经济重心,城市的分布逐渐迁移到南方。

篇(10)

上海从一年一个样到三年大变样又走到现在的年年大变样,这一路走来,确实是件不易的事情。从浦东的改革开放---金贸大厦,东方明珠,上海的博物馆,上海的科技馆,上海的张江高科技,上海的国际电影节。嗨!有那么多国际的中国的明星露脸。还有老外喜欢转悠老半天的热闹、拥挤不堪但有着浓郁的东方味道的城隍庙,还有众多的上海美味小吃,陆家嘴金客中心等等宏伟建筑的拔地而起到现在的轻轨,磁悬浮列车等先进科技交通工具的出现,时刻提醒着人们这就是上海!独一无二!这些都无疑的证明了上海的魄力与辉煌。

上海居民的住房条件和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我们的住房条件是随着上海的经济发展而在不断改变,就说我家吧,原来一家5口挤在两室户的老公房里,现在住的是花园小区,小区里有儿童乐园,老年健身器材。楼里有电梯,物业管理。家里是空调、电脑、家庭影院应有尽有。妈妈说以前我们是要吃饱吃好,现在我们生活条件更好了吃的要丰富、要健康、要营养。

新时代的上海包容着万千的时尚和都市前卫,更包容着对未来的追求。APEC会议成功在沪举办和2008年的申奥到2010年的试播,上海向着更形高的目标发起冲击...... 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它的美丽无懈可击,所以愈来愈多的国际友人从世界各地汇聚到上海来,为了享受它的魅力,它的独特风情,当然更多的是对上海所包容的神秘的追求。我想上海之所以能得到世界各国人士的好评,还因为它那与身俱来海纳百川的气魄;这样那样的变化!

会徽是集中反映理念的视觉符号。上 海世博会会徽是通过全球征集、专家评审而产生的

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

会徽图案从形象上看犹如一个三口之家相拥而乐,表现了家庭的和睦。在广义上又可代表包含了“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

会徽以绿色为主色调,富有生命活力,增添了向上、升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抒发了中国人民面向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

吉祥物海宝的整体形象结构简洁、信息单纯、便于记忆、宜于传播。虽然只有一个,但通过动作演绎、服装变化,可以千变万化,形态各异,展现多种风采。 “上善若水”,水是生命的源泉,吉祥物的主形态是水,他的颜色是海一样的蓝色,表明了中国融入世界、拥抱世界的崭新姿态。

篇(11)

终于有一天,这个如仙境般的世外桃源被一群四处流浪,无家可归的人发现了,他们便决定在这里安家乐业。于是,树木倒下了,它们被用来建成了房屋、小桥……人们靠着买卖和饲养牲畜来维持生活,可是,小草逐渐退化了,大树逐渐减少了,这里并不断的有大量外来人群涌入,但他们还都过着富裕充足,幸福美满的生活。小村庄的人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亦乐乎!

可是好日子没多久,小村庄就被几个开发商看中了,他们又是设厂,又是挖矿,刚下手没多长时间,就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第二天,小村庄便成了开发商和投资商的天下。

如今,那个土土的小村庄已不复存在,映入眼帘的则是一座座高楼大厦,互相交错,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川流不息的车辆,来来往往的人群,形形的商场以及琳琅满目的娱乐设施。几十年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小村庄已焕然一新,取而代之的新名词是城市,一座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城市。

可是,这里的人们并不快乐。每天大家都呼吸着由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在强太阳紫外线下形成的汽车尾气中排放的废气,以前“水清石出,鱼可数”的湖面泛起了白沫,“水葫芦”,许多生活垃圾在白沫中荡着,还夹杂着死鱼……

这就是城市,我们所生活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