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师对学生的寄语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荧
一个不怕苦不怕累的人才能学到真本领。就如你,经过长期训练,在校运会上取得不错的成绩,老师祝贺你。希望活泼可爱,热爱学习的你,继续尊师守纪,自觉主动地学习,保持优良的成绩,并在课堂上大胆举手发言,做学习的小主人!
铭
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并不需要时刻地在别人面前炫耀。跳绳比赛获得一等奖,是你锻炼的结果,老师也为此高兴。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你爱学习,可是由于不够虚心,成绩不稳定。如果你习上再刻苦些,能认真书写,那么你将成为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杰
外表文静的你尊师守纪,热爱劳动,更爱在课堂上表现自己,每一次老师提出的问题,你都勇于发言,值得表扬。可是学习上没有上学期那么自觉,成绩进步不明显。希望你上课再专心些,继续认真书写,刻苦用功,争取当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婷
一直以来,个子小小的你就懂得去关心老师和同学,默默地为班集体做事。有这样的学生我感到骄傲。你思维活跃,上进心强,学习自觉主动,这学期还加入了少先队,祝贺你。如果你能严格要求自己,认真书写,你将成为一个优秀的少先队员。
亮
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文静稳重的你由于对自己放松要求,前期表现不尽人意。经过师长的教育和自己的努力,爱学习的你上课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发言,成绩有了进步,老师为此而高兴。希望你能把字写工整,遵守课堂纪律,争取更大的进步。
君
像你这样活泼好动的小子女孩,真是人见人爱。能尊重老师,热爱劳动,看到你这学期的书写进步了,老师为此而高兴。要是在学习上能自觉主动,上课再专心些,相信你的成绩进步更大。更希望能改正说谎的毛病,千万不要做“放狼的小孩”呀。
诗
这一年里,最令老师欣慰的是你知错能改,上进心强,在认识到自己的马虎、粗心后能马上改正,还加入了少先队。现在思维活跃的你,书写和以前一样工整,学习自觉主动,成绩有了进步。希望能戒骄戒躁,遵守纪律,做一个优秀的少先队员。
叶
中小学英语教材,与学生生活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英语教学不应被教材所限制,而应立足于学生生活,“用生活来教育(education by life)”。
1.不局限于英语教材的选用
目前,基础英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有多个版本。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些教材已经历多次改版,从时代特征和生活特点考虑,教材的内容会继续改变,但不可能过于频繁地更换,某一时间内,对某一群体的学生来说,其内容必然会与学生生活存在一些差异。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学校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了校本教材,很受学生欢迎。
有人认为基础英语教学,应采用英语语言国家的教材,以实现英语教育的文化目标。但正如张正东指出:在学习跨文化交际时,如果只注重英语民族、国家的习俗,就有可能损伤中国学生的审美观和自尊心,从而损伤中国英语教育中的人文内容。所以用英语国家教材有悖于中国学生的实际生活。其实世界上使用英语的人近80%来自于非英语国家,用所学语言的国家观念界定“文化”早已落伍。单一文化规范的理念不符合当今全球多元化的形势。
2.不局限于教材的内容
根据生活教育学说,无论用什么样的教材,都不应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应关注学生生活,找准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契合点,综合而具体地“考虑到学生能够做、学生应该做、学生喜欢做的事情(即3个情态动词:can,should,will)”。要把学生实际生活的经历、身边的人和事、社会的关注点变成鲜活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强学习的场效应。
例如,在讲解The environment单元时,笔者呈现了CCTV-9新闻播报的华北等地区沙尘暴的画面和文字材料,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视觉印象、深刻的感受与思考,使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内心世界距离拉近了,难度大大降低了。学生对环境话题产生了兴趣,学会了借用文中语句表达。有了现实生活基础,学生的表达具有了思想的真实性,在交流时言之有物,不是背诵交际套话,并能够由此延伸,在交流中拓展思想深度和视野。思考来自实际的问题,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人文意识都得到了提升。
二、紧贴学生生活,选择教学方法
机械的记忆、背诵、操练很枯燥,而且效率不高;最好的教学方法还是来源于生活,比如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或艺术表现形式,都可以借鉴。
1.让活动进入英语课堂
学生在符合他们生活的活动中会更活泼,感情更丰富,更乐于尝试,比较积极。分组对抗赛、个人挑战赛、演讲赛、辩论赛、讲故事比赛、英语歌曲比赛、海报制作、课本剧表演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学生在主动而愉快的参与过程中,理解、掌握并运用所学英语知识,避免了简单的灌输和移植,避免了英语课堂上师生间“我说你听、我写你抄、我问你答”的单调模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积极参与和亲身体验,学生学会了自主查找和阅读所需要的材料、合作完成集体任务、探究解决问题的各种可选策略,提升了综合素质。
以牛津高中英语为例,在教学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时,教师联系学校的主题辩论活动,把其中关于如何与人相处的话题延伸到英语课堂,让大家联系实际,选择一个与自己的关系有过起伏的朋友,谈谈彼此之间的相处,并鼓励其他同学提问或提出自己的见解。由于话题与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借用文中语句表达观点,自然地促进了英语交流水平的提高。
2.把艺术融入英语教学
吕型伟先生说:“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生活中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可以融入英语教学,形成独特的英语教学艺术。
把幽默融入英语教学,能够让英语学习充满快乐。俞敏洪老师在这方面的做法很有特色。例如,在讲解“at stake(濒于险境)”这个词组的时候,他幽默地解释道:“stake是股份的意思,现在买股票经常被套牢,所以买了股票就等于‘处在危险中’。”这种幽默很吸引学生,教学效果很好。把演讲艺术融入英语教学,可以让英语学习充满激情。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 、奥巴马的Yes, we can等都是激情洋溢的演讲,很值得教师借鉴。把心理咨询师的谈话艺术融入英语教学,可以和风细雨地滋润学生的心田。例如,将“三明治”式的谈话艺术应用于学生作文的面批。首先肯定学生的作文,接着委婉地指出个别地方存在的不足,然后中肯地建议如何修改。青少年学生更容易接受这种方式。
三、联系学生生活,检测教学效果
生活教育学说主张“为生活而教育(education for life)”,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英语教学效果的检测,不应该只通过传统考试卷,而更应该看学生能够用英语“做”到什么。
很多人对聋生的了解仅限于缄默、孤僻、胆怯、易怒、猜忌等这些负性词语,包括很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也常常为聋生贴上这样的标签。这样看待聋生是有失公允的,也不利于聋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些负性品质并不是生而有之,它们不过是用主流文化对聋生行为进行不公平的解读,以及在教育中忽视聋生潜能开发的结果。长时间以来,聋校的生命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和调动聋生的自我潜能的开发,根本无法解决培养学生生命意识和生命情感,进而形成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自觉行为。可以说没有来自生命体内部力量,生命教育就无从谈起。而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性是自主的、能进行自主选择,心理学研究目的是发掘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1]。它为怎样看待聋生生命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要求激发和发掘聋生内在生命潜能,它要求教师为了每个学生的终身幸福而进行教育。
根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潜在具有智慧、勇气、仁慈、公正、克制、超越以及责任、勇敢、爱、感恩、希望、宽恕等品质,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发掘这些品质和美德,让它们由潜在状态显现于外,只有这样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正如于丹曾经解读《庄子》时说过,如果知道我们的内心有某种阴影,我们有某种残缺,像断去一脚一臂一样,我们已经无法再把它重新接上,那起码我们可以用一种辽阔的境界让自己去跟天地之间,有更多的默契,获得更广的力量[2]。这种境界就来源于我们对生命中幸福和苦难的恰当理解,来源于人内心深处的力量。这和积极心理学的主张不谋而合。从这个层面来讲,学校的生命教育绝对不是每天向学生宣讲热爱生命、珍惜时间这样简单,它是一个非常复杂,需要教育智慧的过程,是需要用心去体悟和感悟一些灵性的东西,比如爱、仁慈、勇气等。积极心理学对聋生生命教育的价值和启示不仅仅体现在理论层面论述聋生生命内涵,它也表现在具体的聋生的教育及教学中。
首先,积极心理学的语言教学观对聋生生命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较之于身体的残障带来的不便,让聋生更难适应社会的是第二信号系统即语言系统的发育迟滞。生命教育的底线要求人必须能够理解和应用社会规则。因此,语言对聋生的生理缺陷的功能性代偿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例如,在人际互动中,人们需要认识和应用情绪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这看似和语言无关,其实不然。作为一些与生俱来较为初级与生理需要直接相关的情绪情感:喜、怒、哀、乐,对于聋生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是这样,让他们能即时性“说”出来,也并非易事,它需要教师的引导,那么对于诸如自尊、感恩、恻隐之心、怜悯、荣誉、孤独、羡慕、嫉妒等复杂的生命状态更难诉之于“口”了。正如一些学者认为的那样,由于听力障碍儿童的认识水平有限,与正常儿童相比较,感情体验相对肤浅,而越是高级的情感,听力障碍儿童越难以体验,越具肤浅性[3]。这些情绪情感被聋生在生命中那么真实地经历过,只是不经意间已经流转,他们来不及,也没有相应的能力体验它的力量,理解它的意义,因为它还没在聋生的语言系统中编码,因而不被理解,也就失去了情绪情感作为社交符号来优化生命质量的意义。因此,教师可在课堂中,创设出一定场景,让学生通过各种交际活动,交流彼此的体验、感受,这不仅能加深聋生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也使得聋生在交际过程中掌握语言,从而,使语言教学成为个人成长教育中的一部分,对学习者的一生产生影响[4]。要使这一过程对聋生生命意识的建立产生影响,关键在于教师要积极引导和鼓励聋生在当下说出自己的生命中所经历过的那些事,让学生认识自己。积极心理学的先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认识自己是自我接纳、自我实现的前提,是生命教育的开端。正如燕良轼所说教学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找寻自我经验的过程,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不断使学生获得阶段性的自我实现,那么通过阶段性自我实现的积累,学生自我实现的层次和水平也将不断提高,最终达到生命之大成[5]。同时,这样一种积极的语言教学观也提高了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拓展了聋生对词语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了借语言来建构聋生的心理和生命意识。积极语言教学观实现了语言和生命意识相互构建的过程,对聋生生命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1以制度约束。无规不能成方圆。这是真理。但是,如果出台的规章制度不能以人为本,不考虑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那制度可能为教条的条文。据报道,某中学出台了对付“顽皮”学生的“戒律”,并参考交警部门的机动车驾驶员记分办法,对“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学生实行违纪记分制,被扣完分值的学生只有交纳保证金才能上课。思想支配行动。学生频频违纪应是学生的思想问题,且学生多为未成年,其教育与机动车驾驶员的应有较大的区别。学校规章制度岂能效仿交通管理条例呢?若然这样,学校不是成了公安机关吗?
2状告家长。学生违法纪律,教师动不动就将其向家长状告,期望借助家长的力量,内外夹攻,有效遏制学生的违纪行为。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教育孩子,家长也有一份责任。但是,这种做法往往事与愿违,不少家长得知自己子弟在校违纪,轻则痛骂一番,重则狠狠揍他一顿。因此,教师的状告,往往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
3置之不理。有些屡教不改的违纪学生,教师往往置之不理。该学生只要不影响自己上课,即对其放之任之。显然,教师没有尽到责任。从教者的角度看,教师对其教育已失去信心,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可能认为:“老师拿我没办法。”久之,班风滑坡,学生落伍,教师之威严消减。教育专家周弘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孩子的父母。”教师就是孩子的第二父母,应坚定“没有教不好的孩子”的信心。
二、 对违纪学生教育的缺失的原因
1重视行为纠正不重视心理疏导。当学生违反纪律时,老师即拿出校规班章,或之前与学生的约定,并对照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其教育目的是制止学生的违纪行为,这是教师的职责,无可厚非。学生违反纪律的问题非常复杂,但最本质问题是学生的心理有毛病。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然而,目前不少教师只是将“火”熄灭,很少做内心细致的工作,对违纪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少。例如,学生上课开小差,教师通常用提示的方法即可制止这种违纪行为。但是姑勿论教师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如何,但此时教师的教育结果是让学生顺从教师旨意。因此,我们教育学生时,不要停留在行为的纠正上,应认真分析违纪的原因,重视从心理上作疏导。
2重视共性教育不重视个性教育。从学生违纪的类型看,有外向性违纪,如争吵打架、高声喧哗、蓄意挑衅、故意顶撞等,有内向性违纪,如精神分散、抄袭作业、迟到早退、上课睡觉等,学生的违纪确有其共性,但是,学生的性格、爱好、家庭环境、社交活动等等千差万别,其违纪的深层次原因不尽相同,如果只抓住其共性,那么,教育未免失之肤浅,也难以触及其灵魂深处。俗话说,一把锁匙开一把锁。我们在教育违纪学生时,要做细致认真的工作,
3重视现场教育不重视跟踪教育。所谓现场教育,即当学生违纪时,即对其进行教育,令其立刻终止违纪行为。我们把此教育方法戏称“救火”。违反纪律有一个特点,就是违纪群相对固定。也就是说,迟到、早退、开小差,几乎都是那几个同学。教育这些违纪学生时,往往是“发现一宗,教育、查处一宗”,当学生再次违纪时,教师就会与学生“新帐旧帐一齐算”。所谓跟踪教育,就是指教师对违纪学生教育后,继续对其进行全面考察教育的教育方法。知识是一环紧扣一环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对违纪学生的教育不能点到即止,要细水长流,对学生长期进行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跟踪教育。
三、 对违纪学生教育策略
1大事缓解,适当宽容。心理学告诉我们,多次受人宽容的人,情感会得到感化,从而产生自愧和负疚,这种心理会催发其改过自新。诸葛亮七擒孟获,并使之归顺自己旗下便是很好的例子,懂得这一点,面对学生犯了较严重错误时,老师要冷静、稳重,从爱护学生的角度分析其错误的根源和危害,帮助其提高认识,尽量不要把矛盾扩大。教育应以人为本,着眼学生的未来,一切教育应从关爱、宽容出发,既允许学生犯错误,又要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一、“生活即教育”与地理新课程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
1.联系生活实际,有助学生加深理解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是地理学科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它成为难点除了地理概念的知识属性抽象及初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少,还与教师缺少必要的逻辑常识,没有理清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有关。例如内流河和外流河这两个地理概念学生容易混淆,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这两个地理概念,我结合学生熟悉身边地理事物,联系本地区的河流:永定河是汀江的支流,下游并入清溪,下游通过韩江流入海洋;就是说永定河最终间接流入了海洋,这是外流河。我让学生进行讨论,并与课文中“内流河”与“外流河”的概念进行对照,使学生对“内、外流河”和“内、外流区”等概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2.联系生活实际,有助学生加深理解地理原理
地理原理的建立过程,是对地理现象中所蕴涵的本质特征的感悟。在新课程中地理原理的教学,选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经典案例可以让学生领会、感悟地理概念及原理的本质特征。例如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画经纬网,目的是确定地表任何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那么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的原理是什么呢?只有纬线或只有经线能否确定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这个地理原理,我结合学生对电影院十分熟悉的特点,联系起电影票上的号码编排。横排号和竖排号分别相当于经纬网中相应纬线和经线的度数,即纬度和经度。利用电影票上的横排号和竖排号,就可轻而易举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同样道理,根据经纬网中一个地点的纬度和经度,把相应纬线和经线相互交叉,就可准确迅速地找到这个地点的地理位置。列举了电影票这个实际例子,学生们深刻理解了“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的地理原理。又比如,昼夜交替是人们每天都能感觉到的,用它来说明地球的自转,学生很容易理解。由昼夜交替而产生的不同地点的时间差异,可以作为说明地球自转的另一个事实;以冬夏同一时间天亮还是不亮或日出时间不同,说明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些取材于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地理就关注
到地理现象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学着用地理原理解释生活,既激
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现象,提高学生地理思维
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有助学生加深理解地理规律
地理规律包括地理演变和地理分布两大规律,它是反映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初中的地理规律虽然是反映较为基本的地理特征,但对于初中生认知水平来说仍是抽像的。许多地理规律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典型例证。例如阳光直射、斜射与地表获得太阳光热多少之间关系的规律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地理规律。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这个地理规律,我结合学生对手电筒光线比较了解的特点,联系起手电筒照射墙壁的实际例子:用手电筒直射墙壁时,看到的光斑面积很小,亮度却很大;斜射墙壁时,看到的光斑面积很大,亮度却很小。由此可推知,阳光直射时,地面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多;阳光斜射时,地面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少;而且斜射的程度越大,地面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越少。列举了手电筒照射墙壁这个实际例子,学生们深刻理解了“阳光直射、斜射与地表获得太阳光热多少之间关系”的地理规律。
二、“生活即教育”给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感悟
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贴近生活实际的地理教学,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感到亲切、形象,不再感到所学知识的神秘,故而可以轻松大胆地让他们去感触,去理解,去应用知识。
1.课堂教学的“生活即教育”
“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这是陶行知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对于课程资源的全新思考。因此,新时期的地理教师应在自己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创造生活化的地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观察到各种地理现象,包括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所有这些地理现象都是学生生活知识的一部分。我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举例、图片展示、提问等方法,把这些生活知识引入到地理课堂,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学生在老师创设的贴近生活实际的地理情境教学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自己的生活知识,建构地理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地理知识能力。
人类的衣、食、住等各个方面都与地理环境密切联系。如在炎热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宽松的长袍;在我国寒冷的北方人们喜欢穿深色的皮毛服饰;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青藏高原,牧民们往往穿一个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从饮食上我国历来有“南米北面”之说,这与我国北方旱地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水田以种植水稻为主有关;从住房上来看,我国内蒙古草原牧民多住蒙古包,黄土高原的居民住窑洞,北方民居屋顶平,屋内有土炕,南方多数民居屋顶斜,窗户大。这些都与我国各地的自然环境不同有关。又比如在讲授“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海陆差异时,学生对海陆因素是难于理解的。我设置了二个贴近生活的问题:①寒冷的冬天,你脱掉手套,把手伸入河水里,你有何感觉?②炎热的夏天正午,你赤脚走在沙石堆成的河岸边,你有何感受?学生感同身受的答案容易让学生概括出冬夏季节海陆差异的规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当然地理课堂离不开“生活”这一“源头活水”。把生活引进地理课堂,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突出特点,应该让学生融入生活,拥抱生活,用思维去想象、用行动去体验,从而使地理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效。
2.地理实践能力的“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这就说明了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学生实践体验的弊端。陶行知在晓庄时期又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强调的是“做”, 也就是实践,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
从新课程标准中,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优化、强化教学实践活动。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新课程要求加强学生活动的,教师可从动手制作、观察体验、资料搜集、模拟情景等方面开展活动。此类活动颇具地理特色,突现学生的地理技能,是地理活动成果的主要展示方式。例如,用乒乓球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模型,使学生能够明确地区分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分布和读法,以及东西、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又如在学习“中国行政区划”时,开展我国省级行政区拼图游戏,熟悉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分布。学生的发展实质上是一个知识的体验过程,这类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新世纪新课程背景下,“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根据地理新教材或者综合实践课题研究的需要,校园、野外、社会、网络都可以作为地理教学的课堂。扩大了的课堂使地理教师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在新教材新环境下,师生互动学习将成为重要的教学方式。在互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活动从以往的个体为主转向个体、个体与小组相结合。通过课题研究、社会实践、参观调查、小组协作学习等多种亲历亲为的体验教育活动,强化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应用,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技能和观念,而且培养了科学意识、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愉悦情感。
3.乡土地理教学的“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社会即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是小的社会、社会是大的学校”“整个生活,整个教育,都统一在整个社会之中”。新课程标准强化了地理课程与乡土实际的联系。
评析:依据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进行猜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求知欲望,鼓励他们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知道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将服务于生活,学以致用是物理课学习的最终目的。
片段二:做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学生看见光屏上烛焰的倒立的像时很兴奋,觉得太神奇了。这时引导他们分别记下物距、像距、像的特点,但总结规律时,学生们总结不出来,我反复启发他们观察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像距和焦距的关系,最后把规律完美地总结出来了。学生们很高兴,觉得自己像科学家一样,发现了新的规律。
评析:实验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目的,要观察的实验现象,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培养其观察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帮忙而不帮办,赏识他们的操作能力,不怕弄坏器材,也不怕出错,学生会在轻松愉快中探究问题。
片段三:学习光的反射定律,学生在叙述时错误地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纠正后,有的学生还是记不牢,后来我鼓励他们说出日常生活中哪些话不能说反了,否则意思就变了,有的学生说:“不能说妈妈长的像孩子。”同学们哄堂大笑,我趁机说:“对!”入射角就像妈妈,反射角就像是孩子,所以应该叙述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还有在讲惯性时,学生会错误地认为,物体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还有人认为握瓶子的力越大,瓶子受到的摩擦力越大,推物体没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阻力等等,这些错误的认识,必须借助演示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才能帮助他们纠正过来。
评析: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对很多物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有些很肤浅,很不完整,从科学的角度看甚至是错误的。由于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甚至会怀疑老师所讲的内容,教师应鼓励他们大胆地猜想,想办法做实验,找理论依据来否定原来的认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轻易地否定自己,鼓励他们从事小发明小创造,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片段四:有一男生,好奇心强,上课时老师提出的一个问题,他会想起很多其他甚至与所讲内容无关的问题。比如,讲滑冰时,冰刀与冰之间有一层水,以减小摩擦力,所以滑得很快,让猜想一下冰熔化的原因。他坚持说是因为摩擦生热,我说你穿普通鞋在冰面上不停地去滑,看冰能熔化吗?他知道冰不会熔化的,想法显然是错误的。同学们纷纷谴责他,我却说,积极动脑思考问题,这是学好物理必备的学习方式,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是动脑学习的表现。将来说不定会发现某一个规律成了物理学家呢!这名同学脸上露出了笑容,其他同学也意识到自己的做法不妥,也给他们以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评析:对有好奇心,甚至有点“不务正业”的学生,不可讽刺、挖苦,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好奇感。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考虑问题的习惯,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变通能力,以便形成主动学习的能力。
片段五:每周一测或月考,都及时把试卷批完,并及时讲评,学生很是感动。同时把周测和月考成绩列张大表,学生成绩的浮动一目了然,对学生的学习现状了如指掌。这样,成绩低的同学也会产生压力,但压力也会变成动力。在讲评试卷时,我会鼓励他们说,无论你们卷面是多少分,只要我讲完后再做这套题能打满分,你们就是最棒的。这样,学生听课时注意力格外集中,都力争让自己成为最棒的。
评析:及时反馈成绩,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负责,进而能怀着感恩的心来学习。看成绩列表,要使他们学会接受挫折,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思想品质。人生没有一帆风顺,有适应顺境的能力,也要有适应逆境的能力。
片段六:有一次上第四节课时,发现学生很疲劳,我急中生智,没像往常一样跟学生说“同学们好”,而是说了一句“同学们辛苦了”,学生们立刻精神起来,大声地回应“老师更辛苦”。倦态一扫而光,整堂课学生精神饱满,学习气氛浓,教学效果非常好。
面临考试学生便会存在考试焦虑,尽管心理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实施,但是学生考试焦虑仍然存在,影响学生考试时的正常发挥。近年来,我校对高三学生积极开展心理调整,有效改善了其对高考的焦虑,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高中高三3班62名学生作为研究组,其中男生32名,女生30名,年龄17.1~19.4岁,平均年龄18.5±0.2岁;选取高三2班6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其中男生32名,女生28名,年龄17.2~19.6岁,平均年龄17.9±0.6岁。两组学生各方面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用高考考试焦虑诊断量表,对两组学生考试焦虑进行测量,详细了解学生考试焦虑的情况。详细了解学生的考试焦虑情况后,对照组实施常规教育宣讲,为学生讲解高考考试的重要性,考场规则,学科知识的常规复习,定期进行学习解压活动(如教研活动、体育项目组织、户外娱乐活动等),以及如何正确对待高考,等等。让学生详细了解高考相关信息,在常规复习基础上适当解压,从而轻松迎接高考。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重点实施心理调整干预,根据学生各自心理特点和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和疏导。在了解学生的情况后第一时间开始制订针对性干预方案,然后针对性实施,并不断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变化情况。在干预期间首先确保学生有充分的复习准备,对他们各自的弱点学科进行分组复习,哪里弱就补哪里,强弱结合复习,让学习强者带动学习弱者,拉近差距。其次,定期开展心理调整工作,对一些敏感、焦虑、抗挫能力低下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指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疏解心理压力,增强心理调整能力,做到轻松复习、正视高考、不怕高考。再次,制定一套放松操,深呼吸、慢吸气、缓放松,每日课前组织学生集体操作,让其从头到脚放松,这样不但能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还能提高心理承受能力[1]。
1.3观察对比指标
对两组学生均于高考前2个月开始实施,实施一个月后采用高考考试焦虑诊断量表,测量各组学生考试焦虑得分,对比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记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检验,计量资料采用两样本t检验,p
2.结果
通过实施不同的干预方法后,两组学生考试焦虑情况差异显著,p
表1 两组学生干预前后考试焦虑情况对比分析(n,分)
注,两组对比p
3.讨论
考试焦虑普遍存在面临考试的人身上,并非高考学生,而就存在考试焦虑的人而言,高考学生的比例最高。究其原因,高考对我国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可以说关系将来,关系一生。存在考试焦虑的学生大多存在烦躁不安、焦虑、担忧等特点,记忆也会有所下降,思想逐渐僵化,平日坐立不安,手足无措。针对这些情况,应在第一时间进行干预,对其干预的重点在于心理调整。心理调整的积极干预是结合学生考试焦虑表现的行为、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指导,学习差的从学习入手,增强其自信心;对考试太过害怕、担心的,引导其进行心理调试,提高心理调试能力;对高度紧张学生,应传授其放松的方法,运动、娱乐、宁静,等等[2]。研究组在详细了解学生考试焦虑情况后的第一时间便制订针对性干预方案,实施后学生焦虑得分明显低于常规教育的对照组,p
在具体的做法上,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换位思考式
学生的有些过失,在大庭广众之下严厉训斥往往会让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激起其逆反心理,反而不利于其对错误行为的认识,致使教育失败。教师若促使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换位思考,启发其自我认知、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反而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六年级有一名女生因为父母年老无子女,抱养她后对其溺爱过分,致使她娇纵任性、虚荣享乐、自傲自大,这些现象背后其实却是一颗脆弱而敏感的心。进入六年级后她开始“追求”一名优秀的男生,送学习用品,买零食,写情书,把精力用在了“演绎”这段不该发生的恋情上,弄得班级哗然一片,风言风语,连别班也指指点点,但她依旧我行我素。我没有在班上评价这件事,而是在早读时把她叫到操场上,分析了她当前的身份、年龄特点,又引导她站在父母、老师、同学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行为。刚开始还辩解的她慢慢地低下了头,承认了自己行为的不当。促使学生换位思考的教育方式,能使学生看清“庐山真面目”,效果较好。
二、和风细雨式
对于一时糊涂而犯过失的学生,采用循循善诱、和风细雨的教育方式较好。
五(二)班班主任买了个数码相机在班里“秀”完放到办公室抽屉里去吃晚饭,回来后发现相机不翼而飞了。我们都在一个办公室,和五年级的教室都在一个楼层。经过调查,目标锁定在我班一名男生身上,因为临放学活动课时他出现在了办公室门外。我没有急于采用当面询问或对质的办法,而是在上课前平静地对同学们说:“老师的相机是高科技的电子产品,一定对爱好时尚的学生有吸引力,想拿去玩玩,感受一下科技带来的生活改变。也许现在已经玩完了,想还回去了。”老师讲话的神色自然,态度恳切,充满了对学生的关心。接着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分析了这种错误对人成长的不良影响。同学们都听得很认真。第二天,我的教本中夹着一个纸条,上面写着:“老师,我错了!我把它放在教室外消火栓箱里了。”后来,我对全班同学说:“我为我们同学能战胜错误念头而高兴,为他在岔路口选中了方向而自豪。”不久,那位同学又主动在邮箱中给老师留了言,承认了错误。这种和风细雨式的教育方式滋润了学生心灵,又激起了他的自尊自爱之心。
三、幽默调侃式
亲切幽默的口吻,可以缩短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紧张情绪。
一次,我到宿舍送学生,一推门,一只鞋子从屋里飞出来,险些打在我脸上。室内几位正打闹的学生见此情景,非常紧张,赶忙说:“老师,我们不是冲你来的。”我非常气恼,狠不得把他们狠狠批评一顿,但一看他们那诚惶诚恐的样子,就调侃道:“是不是上星期看了《放牛班的春天》,也想挖掘一下老师的潜力,塑造出一个好老师?”紧张的气氛一下子缓解了,同学们都轻松地笑了。然后我又严肃地说:同学之间打闹要注意分寸,如果打坏了人,是要负法律责任的。由于气氛轻松,同学们都承认了自己的不对。
四、榜样促其内省式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一些学生思想比较消极,学习不求上进,行为特立独行。我没有用强制性的说教去扭转这种错误认识,而是引导学生从自身去寻找闪光点,激发自己的上进心。
一、依据物理学科教学目标和师范生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师范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储备,其学习目标主要是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就知识点而言,要求面广量大层次不深,主要是为将来做好教师工作积累必要的知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服务。这就要求师范生在物理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以生活情境为出发点认识物质世界,以实验探究为先导研习物理问题,以物理问题为载体思考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解决问题。例如,《曲线运动》的学习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举例说明曲线运动是我们最为常见的一种运动形式。(2)曲线运动最本质的特点是运动方向时刻变化,从而说明曲线运动都是变速运动。(3)通过实验探究曲线运动的条件,是外力与运动方向不共线(做好教材上的实验很关键)。在完成上面三项工作的基础上,再让大家举常见的例子说明,如链球运动,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等情形,共同讨论,它们的运动路线、受力、条件等。还可以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做形象比喻,讲述人只有受到斜向外力的影响才会有曲线人生,启发学生感悟人生中蕴藏的科学道理。
二、以恰当的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发展的历史,突出其中科学思想方法形成的过程。
师范生的物理教学,可以将科学方法和物理思想教育显性化,以适宜的问题为有效载体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科,并结合科学的发展历史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先辈们为科学付出的艰辛,另一方面可以用科学家们献身科学的人格魅力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以养成优良的科学态度,对待科学问题不盲从、不骄傲,而是充分遵循人的认识规律探究事物的本来面目。例如,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离不开介绍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经验主义的否定;离不开伽利略理想化小球斜面运动实验的介绍。讲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离不开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的介绍。在实际教学中,讲好这部分内容就是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1)一定要讲清伽利略首创的“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结论”理想化科学实验方法的精髓及其在科学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2)科学巨匠们的伟大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长期艰辛探索的结果。第谷不间断观测行星20年才终得行星运行的资料;开普勒为求证真理10年磨一剑方得行星运行三定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验证应用前后经历100多年;英国物理学家布拉开特为了验证卢瑟福α粒子轰击氮核实验预言的新粒子的存在,他在充满氮的云室里拍摄了2万多张照片,终于从40多万条α粒子径迹的照片中发现8条产生了分叉,从而证明了质子的存在。通过以上实例使学生逐步体会到科学本身就是不断艰辛探索勇于发现的过程,榜样的力量昭示,唯有毅力加奋斗才有终成大器的可能。从而极大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追求新知的欲望,养成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加快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三、要明确科学素养培养目标,引导师范生进行探究性物理学习,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现在提倡科学创新意识已经蔚然成风,而科学探究则是实现科学创新最基础的方式,如何培养师范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更显得重要。这需要一个老师的设计、组织、引导、参与的过程,特别是做好探究性物理实验尤为重要。物理学的建立基于严密的实验观测和验证。“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结论”是物理学习的永恒科学途径。这里既含有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又包含理论探究提升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是探究性物理学习的首要目标。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所得只是现象,需要从物理学习中找到原理,教学中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反馈交流所得,定能触类旁通,有利于学生观察兴趣和能力的保持与提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所谓理越辩越明就是这个意思。例如,物理教材中安排的牛顿管实验和验证小球平抛运动与自由落体时间关系的小实验,看似不起眼,但效果很颠覆,是平常观察与经验不能达到目的的典型示例,就像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一样,实践出真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注意生活的积累,经常自己设计一些操作简便的小实验了解物质世界,感受实验探究的乐趣。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学生认知上的盲从,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和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37-001
1940年,叶圣陶先生发表了题为“国文教育的两个基本观念”一文,谈到“国文教育”的话题。两个基本观念为:“第一,国文是语文学科,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第二,国文的涵义与文学不同,它比文学宽广得多,所以教学国文并不等于教学文学。”概言之,一讲究内容、方法并重;二教学国文不等于教学文学。此文虽然写作于解放前,但对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仍不无启示。今分别加以阐述。
一、阅读与写作的训练是国文教学的特有任务
国文教学有其独当其任的“任”: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叶圣陶先生认为,在选择用作教学的书籍与文章时,应当不忘初心,即坚持“阅读与写作的训练”为国文教学的特有任务。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材应做到不忽略教育意义,具此一点就已足够。
不可否认,语文教学往往承担了德育、美育等其他任务,这些任务尽管不是语文教学一科可以独立完成的,但较易渗透于语文科目的教学。叶圣陶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并没有一概排除国文教学的其他教育意义,只是提出希望不要过度,以致喧宾夺主。叶圣陶先生的文章写于1940年,他强调国文教学的特有任务在于“阅读与写作的训练”,有其特殊的时代意义。叶圣陶先生还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这里也有两个层面:一是使学生知道怎样的阅读和怎样的写作可以领会文篇精义,清楚畅达地表情达意,即让学生“心知其故”。二是必须培养学生的值得终身坚持、赖以受用的习惯,仅仅“心知其故”是不够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述,多读多写固然重要,广大语文教师在这个问题上是能够形成共识的,但更重要的是“怎样读”与“怎样写”,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也算不上注重了方法。
在解决上面两个“怎样”的问题上,叶圣陶先生更强调“阅读”之于“写作”的重要性。他认为阅读与写作的能力虽然都很难判断,但一般人在关注学生的语文水平时,只注意到写作的能力,而与写作能力同样重要的阅读能力往往被忽视。进而他认为要追究写作能力,必须要追溯到阅读能力上面来。
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的阅读程度不够,其原因在于一阅读太少,二阅读不得法。比如一组近义词,如果学生翻过词典,听过老师讲解,但不能辨别每一个的确切意义并且熟悉它的用法,算不得阅读得其法;如果仅仅了解一个成语的意义,而不明白成语所源出的典故,也算不得阅读得其法;仅仅记住一组关联词的固定搭配,而不明白前后各半部分的意义侧重,同样也算不得阅读得其法;如果粗略知道一些词语的意思,而不明白这些词语只适用于特殊的身分主体,这也表明阅读时欠缺揣摩体会的工夫。叶圣陶先生所举上述四种情形,原本是针对朱自清在《中学生的国文程度》一文关于中学生应用文言文的写作而言的,他在此强调:学生写出不通的文章,根源在于未能掌握阅读的方法,是阅读能力不够造成的,写作的问题应归因于阅读的程度。“……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
为此,叶圣陶先生提出阅读要得其法。比如从份量上说,单篇文章与整部书籍不同,单篇宜作精细的剖析,整部书可得其大概;从文体上说,记叙文应着眼于作者描绘的手段,论说文要阐明作者推论的思路。不同的文章种类,文言与白话也不能用同一态度来对付。虽然此文写于1940年,谈的是中学生文言文的写作问题,但仍然适用于我们今天中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现状。
二、教学国文不等于教学文学
叶圣陶先生又提出“教学国文不等于教学文学”。从文中对“国文”与“文学”的表述来看,国文的范围更宽广,包括了文学和非文学的内容在其中。而文学的内容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以前,经史古文属于文学的范围,“五四”以后,由于通行白话,国文教材中属于文学范围的则主要指那些白话的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现代文学的内容。叶圣陶先生对文学与非文学范围的界定,与我们今天课程标准(大纲)规定的内容基本吻合,涵盖了文学方面的内容与非文学方面侧重于应用性质的内容。
叶圣陶先生并非要将文学的内容排除在国文教学的大门之外,他只是认为不能让它们成为国文教学的主体。“经史古文与现代文学(文学)的专习”,那是大学国文学系的事情,请注意此处是“专习”而非“学习”。让中学生“专习”经史古文与现代文学,在叶圣陶先生来看,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我们可以看到,叶圣陶先生对于非文学的强调其实是着眼于大部分学生的整体水平,希望多数学生能通过中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在进入大学之前掌握非文学性的阅读与写作技能。叶圣陶先生指出:“说明白点,就是对于普通文字的阅读与写作,人人要得到应得的成绩,绝不容有一个读不通、写不好。这个目标应该在中学阶段达到,到了大学阶段,学生不必再在普通文的阅读与写作上费功夫了。”放之当下,优秀的学生行有余力,承担语文教学的老师自然可以特别引导,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读得通、写得好,这个目标不算过高。不过仔细想想,似乎也并不偏低。
比照当今的新课程标准,叶圣陶先生对于国文教学的期望非常切合当今的语文教学实际,并不落后,也没有过于超前。而这正是叶圣陶先生希望在中学教育阶段就应实现的教学目标。
时移世易,当今社会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期待趋于多元,学生的基础也往往参差不齐,对于叶圣陶先生的国文教学观念,我们需要清楚认识其时代背景,灵活运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不急不躁,循序渐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目标。惟其如此,才真正算得上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发扬光大,这也是我们追念前贤的最好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96-02
应对是个体在和环境持续互动中,当外在或内在的要求超出个人能力或个人资源所负担时,个人持续的认知评估和行为努力的动态过程。已有研究表明,应对是应激与健康身心的中介变量,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没有良好的应对方式,心理损害程度远远超过普通人群。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发展和社会文化等应激源,良好的应对方式有助于中学生缓解成长学习的压力,帮助中学生更好的度过这个关键时期,保护心理健康。如果应对方式不当,可能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应对教育已经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分类
近几年,研究者对我国中学生的应对方式的分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性研究。黄希庭编制的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确定出中学生应对方式的6个因子,分别为问题解决、忍耐、退避、求助、发泄、幻想。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男生比女生多采用幻想应对,女生比男生多采用忍耐和发泄应对;重点中学学生比普通中学学生较少采用幻想和退避应对,更多采用问题解决应对。赵前章参考Bumett的应对方式问卷和姜乾金的应对分类和身心健康编制的中学生对学业压力的应对方式调查表,同学因素分析发现学业压力下中学生采用12种应对方式,分别是寻求帮助、正视现实、幽默、回避、问题解决、合理化、升华、自我控制、宣泄、积极比较、折中。赵前章的研究发现,高中生较初中生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女生比男生更多采用折中和宣泄,初三是积极应对方式的关键期。张乾宁子根据肖计划等人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对“90后”中学生的应对方式进行测验,他的研究表明“90后”中学生遇事首选是想办法解决问题,其次是采用幻想处理,最不常用的是求助。“90后”中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采用幻想特点使得他们更易出现问题。
二、中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个体的应对方式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赵乾宁子的研究证明“90后”中学生更富于幻想、更加追求独立解决问题、不求助、不依赖。这种独立解决问题和更易幻想的特点使他们更容易出现问题。总结“90后”的特点就是超爱幻想、过度自信和不愿服输求助他们。应对方式的错误是当前“90后”中学生群体中出现问题少年的一个重要原因。过度自信,没有形成合理的自我概念,认为自己是最好的,不愿意服输,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扭曲的心态,使得家长老师对处于青春期的“90后”中学生的教育很茫然。
三、中学生应对教育的思考
中学生应对教育的目的是丰富中学生的应对资源,提高其对应资源的知觉评价能力,形成适应性、自动化的应对技能的教育活动。应对教育的主要作用是教育学生具备基本的应对知识、应对技能和应对策略,形成适应性和自动化的技能,缓解或解除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带来的困惑,从而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应对教育的对象
首先应对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对学生的应对方式进行干预训练已经成为学校心理辅导的新趋向。中学生应对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丰富学生的应对资源,培养中学生的应对能力。中学生的应对训练首先要针对特殊群体,包括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面临较高心理压力的毕业班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困难学生、留守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其次中学生的一般群体,因为他们在应对日常生活学习时也有压力,也需要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其次学校老师也是应对教育的对象,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因此老师良好的应对方式也能给学生做一个表率,中学里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而是面向学校里的每一个成员。
(二)应对教育的形式
首先,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开展应对教育讲座,丰富中学生应对知识。开设有关应对教育的课程,让学生系统的了解有关应对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应对方式的正确态度,让学生理解应对教育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
其次,情景演示。在教育情境中体会应对方式,提高实际应对的能力。教育若是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必然会陷入课程化的模式,只有在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切身体会,才能把应对知识转化为应对能力。例如可以通过情景演示,让学生模拟关于应对的场景,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出什么样的方式是正确的应对方式。还可以就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积极的参与中,改善自己原有的应对方式,从而形成良好的应对方式。
再次,健全学校心理辅导机构。成立学校心理辅导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心理讲座、社会实践、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等,从而帮助学生逐渐学会应对压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应对教育的内容
首先,培养中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应对是个体在应激环境或生活事件中,对该环境或事件做出认知评价以及认知评价之后为平衡自身心理状态所采取的措施。研究表明认知是个体评价压力的重要中介变量,不合理的应对是由不合理的认知结构引起的,适应压力的根源在于个体对压力源的评价和解释。
其次,培养中学生建立健康的自我概念。健康的自我概念能够帮助学生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自尊结构,即稳定、真诚、一致的安全高自尊,从而使中学生成长为一个身心全面发展的人。
再次,培养中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模式。应对教育训练可以通过讲座、课程形式帮助中学生获得人际交往的知识技能;通过开展个体咨询,解决学生的特殊问题,开展团体咨询,帮助学生学习正确的人际交往,从而改善其人际交往的态度,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模式。
另外,教育要注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家长健康的养育方式对中学生形成积极的应对方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对孩子的尊重理解、鼓励支持有利于子女形成良好应对方式。作为家长要注重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与子女建立有效、长期的亲子关系。老师与家长保持交流,及时的发现学生的问题,一起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问题,从而使中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吕薇.高职生自尊与应对方式探析[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9,(5).
[2]张乾宁子.“90后”中学生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价值观的相关研究[J].兴民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
[3]何晓燕.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0.
[4]黄希庭.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