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计算机审计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首先,实现政府计算机审计模式所需要的就是资金,政府的财务部门则是政府预算的执行部门,所以政府的财务部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政府预算计算机审计是通过运用网络计算机审计技术将政府财政部门详细、具体的支出预算和单位预算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无缝式连接。其次,当前大部分预算单位的会计的信息数据均实现了数据式的统一并且均统一存储。这不仅为政府预算计算机审计模式做好了良好的铺垫,同时也为日后计算机审计模式在政府财务管理部门的合理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当然,在政府预算计算机审计模式的重要阶段,财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下的审计人员不仅需要熟练审计业务,还需要娴熟的应用计算机审计技术,有能够全方面的掌握计算机审计的发展趋势。当然掌握这些是必须,政府计算机审计人员一定要有极高的思想政治素养,高度的责任感,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来实施计算机审计工作,时刻保证头脑清醒,并且要自觉遵守相关的规定,保证政府计算机审计的有效进行。
二、政府预算计算机审计模式的主要优势
1.传统的人工审计模式应用在当下信息化发达的时代,显然是不能将审计的效果发挥到极致,而且准确率也是相对于计算机审计模式稍显逊色。传统的审计模式不能够将政府部门的所有支出和具体使用的数据形成无缝式对接,只能是在大量的数据中,选取少量的数据来进行人工审计,这将耗费政府很多的人力与物力,这也是现在政府财务审计面临的重大问题。相比传统的人工审计,现代计算机审计模式的优势比较明显,现代计算机审计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传统人工审计工作效率低、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等现实的问题。
2.并且政府通过引用计算机审计模式后,不仅在工作效率上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在准确率上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另外,计算机审计模式也比较符合现代网络发达的时代,对大量的数据采集不仅更加准确,同时也更具科学性。通过计算机审计模式能发现政府在整个预算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这样还能够更好的提高政府资金的利用率。
三、政府计算机审计模式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1.首先现在大部分的政府机构的审计人员对于计算机审计模式还没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依旧停留在传统的人工审计模式,对于当前社会将要引进计算机审计模式这一现状还未做好准备,大部分审计人员面临当前的状况还是没有意识到计算机审计这一非常关键的技术问题。其次,大部分的审计人员文化程度不高,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与计算机技术在人们在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大部分的审计人员是很难在提出能够适应当代的计算机审计的需求,只能在日常的工作中使用计算机处理一些非常简单的工作,根本没有真正的去有效的利用计算机网络,更何况很好的应用计算机审计了。
2.实现计算机审计还需要过硬的计算机配套设施,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审计软件比较单一,只能实现单个的数据审计,这样得出来的数据并不是很理想,而且准确率也不是很好。所以目前的计算及配套设施的落后,对当代政府计算机审计模式的开展和实施的影响相当的大。
3.目前我国关于计算机审计这一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没有成型。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知识,当然计算机审计也不例外,网络时代的到来,使计算机的审计对象不再受限制。并且计算机审计也在网络时代下不断的创新、突破。但是,由于传统的人工审计模式早已深入人心,这样使计算机审计模式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阻碍。由于现在计算机审计的理论知识还未成型,也大大的影响了计算机审计在现代的发展。
四、完善政府预算计算机审计的措施
1.政府的审计是非常重要的,若想创建出与政府相结合及适合的计算机审计理论体系,则必然要有非常强大的适应能力,要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网络飞速的更新换代,而且还要具有非常强大的创新能力,不断的突破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在当代计算机审计应当是以服务政府为标准,而且要特别的重视对信息化成果的有效推广。
2.同时也要注重成本,尽可能的做到资源共享。在当前政府计算机的审计创建中,一定要合理的利用政府内的现有资源,杜绝浪费,也拒绝重复,要根据政府的实际需求来开展工作,要通过每一次的数据收集,来保留一些有利用价值的数据。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审计模式在政府的应用已经成为必然,有效提高计算机审计能够保证政府预算计算机审计的重要手段。本文详细的描述了如何创建计算机审计,以及在计算机审计模式应用时所遇到了问题,并且该如何能够在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蒋晓丹.开展计算机审计创新审工作方式[J].理财,2015,(12).
1.前言
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要通过计算机审计之后,计算机审计的研究就越来越多地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期间,在1969年成立的美国电子数据处理审计协会以及在1984年颁布的《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审计》两件大事,推动了全球计算机审计实务的发展。随后一些软件公司也慢慢对审计软件产生了兴趣,并精力开发研制计算机审计软件在实践中的运用。
而我国的计算机审计是始于20世纪70年代,真正研究计算机审计的是从潘晓红于1983年在《会计研究》上提出了有关电子计算机审计概念开始。自此,国内学者们也将眼光投向了计算机审计的研究,并逐渐展开了全方位的调查。在1990年11月我国的第一个审计软件经山西省审计局开发成功并使用。
当今,审计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电子商务、ERP软件以及业务流程重组的发展与实施。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应用计算机、网络等科学技术的程度将是我国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衡量手段。基于此,本文回顾了2007年以来有关计算机审计模式的研究,并为计算机审计模式的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做出一些见解与看法。
2.计算机审计工作模式的研究
2.1 审计工作模式的界定
常启军(2008)[1]在对前人的审计模式的定义做出评述的同时,指出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定义审计模式,分别是:反映审计主体的管理体制以及反映审计实践的方法。他主张定义审计模式要重视其理论内涵,并要根据环境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指出审计模式的研究方向 。基于此,本文会提及管理体制,但是侧重点在第二种角度。
2.2 国外审计工作模式的研究
早在1989年,Groomer和Murthy[2]这两位学者就连续审计提出了模式,后来他们又对其进行了扩展,形成一种基于Web Service的新连续审计模式(简称CAWS)。而且,在1990至2005年间, AICPA和CICA、以及IIA都纷纷了报告指南,对连续审计方面进行了更系统的规范[3]。在随后将近十年里,国外就连续审计这个研究进行了逐步探究,并将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4]。
2.3 国内审计工作模式的研究
相比之下,目前国内的研究还处于研究的初期,一方面,主要侧重于计算机审计模式概念方面的探索,一切处于摸索阶段;另一方面,学者们主要注重应用载体——审计软件方面的研究。
在定义方面,常启军(2008)[5]通过研究发现,我国计算机审计的审计模式概念不明确,理论研究缺乏中心,计算机审计观念比较陈旧,数据审计对象过于狭窄,审计方式难以满足实时监控的需要,而且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不利于数据导入,过于着眼在某一个审计方面的需要,以致于难以真正实现智能化审计。刘汝焯(2008)[6]也主张采用从整个系统论的高度开发利用网络,并从辩证的思维方面来定义认识计算机审计。谢岳山(2009)[7]指出信息系统审计模型是一个有机整体,要从物理层次和逻辑层次来进行审计。金治中(2012)[8]基于我国计算机审计研究近30年来所出现的各种概念的定义不清、边界不明甚至使用时相互交叉等现状,对计算机审计相关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
在发展历程方面,管亚梅(2007)[9]阐述了我国数据式审计的发展历程,并从审计目标、审计对象与内容、审计依据、审计技术、审计人员等不同方面来比较数据式审计与传统财务报表审计的区别,分析数据式审计在我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我国数据式审计的发展策略。郑伟(2008)[10]通过比较中美两国的数据式审计的发展,认为中国虽然在数据抽取和分析技术方面知识较为齐备,但是缺乏数据审计的经验总结和提炼,需要完善数据审计程序和积累专家经验,以完成数据审计。
在风险与挑战方面,刘朝晖等(2011)[11]分析我国内部审计组织在信息系统审计外包的情况下所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对其所采取的控制措施。谢瑾(2012)[12]基于我国内部审计控制信息化的环境分析,指出了内部审计控制信息化所面临的挑战并对此提出了对策。
3.关于我国计算机审计的模式方法的理论研究
在计算机审计技术方面,安兵(2007)[13]针对计算机审计工具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分析,主要介绍嵌入式审计模块(EAMs)、通用审计软件(GAS)、电子表格分析技术、数据提取技术与自动化工作底稿等技术在内审工作中的应用。王昊等(2007)[14]研究可视化数据处理时采用了SOL Server作为数据存储数据库,在Analysis Services中完成审计分析模型的建模工作,然后在DBMiner中完成对所建的审计分析模型的数据展现和聚类分析工作。最后对可视化分析结果进行审计专业判断,从而最终发现审计线索,为实施计算机审计提供了一种好的数据处理方法。陈大峰等(2009)[15]对P2P技术下的计算机协同审计进行了研究,并指出该技术能够审计人员协同在虚拟的环境中起到及时通信、共享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作用。吴沁红(2010)[16]认为一种基于XML的标记语言——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的出现使数据的收集变得更加容易,让数据“按需定制”,促使了会计人员由信息生产者转变为信息生产消费者,并且指出XBRLGL与REA协同是提高企业信息共享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基础。杨霞光(2010)[17]在谈及审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的实践时提到转换数据的方法,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将采集到的台账数据Excel表格根据审计需要转换成Access数据库。石勇等(2010)[18]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的政府信息系统审计,要求改进网络环境下信息系统审计的技术,例如可以采用程序追踪、管理控制测试矩阵、实时专家系统等。丛秋实等(2013)[19]通过对面向服务架构(SOA)的深入研究,将Web-services 技术集成到智能Agent架构中,提出面向Web服务的计算机审计系统(简称 WS-CAS),其中包括基于Agents的Web-services系统结构、多智能体Agents的交互等,进而开发了一个WS-CAS系统原型并对WS-CAS系统原型进行讨论以验证面向服务架构的计算机审计模式的可行性。
在计算机审计环境方面,黄冰等(2007)[20]基于我国电算化的环境从人员控制、操作挽程控制、操作制度控制、数据安全控制、计算机控制等方面探讨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徐瑾(2009)[21]通过探讨信息化环境对审计的影响,指出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技术方法和审计风险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她强调无论哪种审计方式,数据审计的流程都分为数据采集数据转换数据清理数据分析这四个主要阶段。在数据采集时,审计人员可以采用直接拷贝和读取、利用专门的数据接口以及使用临时数据接口这三种方式;在数据转换时主要使用专用工具、SQL语言和编码程序等这三种方法;数据清理要遵循宁多毋缺的原则;对清理后的数据,审计数据分析主要运用核对、检查、复算、抽样、判断及推理等技术方法进行分析整理。其中,审计中间表方法和审计分析模型方法就是较为常用的两种方法。她认为,数据式审计可以广泛采用CAATTs来收集审计证据,从而达到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王风华(2011)[22]以ERP的应用模式为切入点,在对不同ERP应用模式下会计信息处理流程的差异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ERP应用模式下计算机审计的业务流程,并发现在不同ERP应用模式下,审计人员执行实质性测试的范围与重点是不同的。
在电子政务方面,郑伟(2007)[23]在阐述我国电子政务审计的方法时提及了应用计算机的方法可以包括:测试数据法、平行模拟法、综合测试法、受控处理法等。王琦峰等(2009)[24]结合“金审工程”的前期建设成果与所在地区审计信息化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提出和研究了面向电子政务的审计信息化框架的概念和构成,并在此基础上,对有效实现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该框架是由审计信息化支撑层、审计资源库、审计工具与接口、审计工作平台(AO&OA)、政府信息化审计应用模式等内容所构成。
4.关于我国计算机审计的模式方法的实务研究
在当前计算机审计发展的时代,冯国富等(2009)[25]基于我国缺乏系统的审计分析模型构造方法已成为发展的瓶颈的这个背景,论述审计分析模型的工作原理,以及提出一种以数据流图为基础的审计分析模型构造方法和审计工作指南,而且还借用了“某省辖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效益专项审计调查”的实际审计案例,用以演示其工作过程、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从而成功发现了该省4地市环境保护部门2007年在排污费申报、核定、征收、上缴等环节存在不同程度的多征少征、人为核定等违规行为。王大勇等(2009)[26]结合了生活中的实例来详细介绍黑箱方法在数据库系统分析中的运用。张连丰(2009)[27]在分析计算机技术在证券公司审计中的运用时,主张审计人员要查询相关法规和学习案例,并通过数据关联、分类汇总等SQL查询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查询分析,来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发现可疑账户和交易,查找审计线索。
高浩玮(2010)[28]分析了计算机审计发展瓶颈原因,进而阐述了审计模式与计算机审计功能之间的关系,对近年提出数据式审计模式的思想通过高校审计实务案例加以实证。他分别从海量数据处理、信息深度加工、非会计主体(即会计主体内独立部门的账目)审计的平衡检验等这三方面体现数据式审计模式的应用成效,特别提出计算机审计实务要注重“分解事件、化难为易”的思想。王昌民等(2010)[29]指出可以利用地理空间数据来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工作,开发有针对性的《地理信息辅助审计软件》从而提高审计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丁朝霞(2011)[30]在介绍计算机审计的经验与启示时指出在选择审计软件的过程中,应选择接口功能强大、兼容性强的软件,审计质量才有保证。周廉东等(2011)[31]通过理解供水企业的营业收费业务流程,以供水企业营业收费系统数据为基础,对供水企业的营业收费业务进行检查分析,随后采取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进行辅助审计,确立计算机审计在城市供水审计中的总体思路,并建立相应的数据模型以及实施计算机审计。刘国城等(2011)[32]以中观IS审计为研究基础,选取风险管理为研究视角,借鉴国外与信息系统相关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理论,对我国中观IS审计风险的管理框架进行初步论述,提出一系列的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管理的理论借鉴。
仉素琴等(2012)[33]在分析我国计算机审计项目组织与管理时指出撰写专家经验、提炼情景案例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专家经验能够降低审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审计风险,规范审计作业。魏文婷等(2012)[34]认为比较普遍的计算机审计的工作形式和内容有:目标信息系统数据采集、审计分析建模以及风险监测和评估这三步骤,并从数据质量审计、信息安全等方面进一步说明在信息系统审计中怎样去用好计算机审计。
5.我国计算机审计模式研究的评析
本文基于计算机审计工作模式的发展,对我国2007年以来的计算机审计工作模式研究的发展做了归纳梳理,发现存在几个特点:
(一) 在计算机审计的模式方法的理论研究方面,技术有待深入。国内计算机审计模式没有能够像国外的那样,在上世纪末就提出了连续审计的核心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相反,我国的计算机审计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它的理论体系还有待完善。而且有些学者的研究只停留在泛泛的表层上,没有围绕一个核心作出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二) 在计算机审计的模式方法的实务研究过程中,研究由注重微观方面的任务型研究转向宏观方面的关系型研究。计算机审计在实务中,由刚开始的二十一世纪初要侧重于审计分析模型构造方法和审计工作指南、查找审计线索方面的研究,慢慢过渡到现在的以“风险管理”为研究视角,降低员工劳动强度、保证审计质量、建立模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三) 从更进一步来讲,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计算机审计模式的风险机制欠缺严重。一方面是由于计算机审计的管理机制正处在摸索阶段,这方面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给相应的计算机审计工作带来许多的风险及挑战;另一方面是由于审计人员不能正确合理地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从而导致审计结果与事实不符,给企业经济带来了不可逆的经济损失或声誉损害。
6.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是系统归纳和梳理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审计的一些思路,分别从理论和实务的角度进行阐述,最后针对这些模式和方法提出见解,希望能够对完善计算机审计模式和方法的体系有所启发。(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4][5]常启军.计算机审计模式研究述评[J],财会通讯,2008 (6):81-83.
[2]Groomer SM, Murthy US.Continuous auditing of database accounting systems using embedded audit modules.Information System Journal,1989.
[3]AICPA/CICA, Continuous Auditing,Research Report.The Canadian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Toronto, Ontario, 1999.
[6]刘汝焯.信息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方式[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23):14-19.
[7]谢岳山.联网环境下信息系统审计的体系架构[J].审计研究,2009(5):37-39.
[8]金治中.计算机审计若干概念辨析[J].财会月刊,2012(2):69-71.
[9]管亚梅.数据式审计及其在我国的运用[J].财会通讯,2007(10):55-56.
[10]郑伟.美国数据审计发展的启示[J].中国审计,2008(7):50-51.
[11]刘朝晖,黄春枝,雷晓梅.信息系统审计外包的风险及其控制[J].中国内部审计,2011(9):65-66.
[12]谢瑾.内部审计控制信息化之我见[J].中国内部审计,2012(1):72.
[13]安兵.计算机审计工具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分析[J].财会通讯,2007(4): 64-65.
[14]王昊, 陈伟,朱文明.可视化数据处理方法在计算机审计中的应用[J].中国审计,2007(12):46-47.
[15]陈大峰,冯国富,汪加才.P2P技术下的计算机协同审计[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24):46-50.
[16]吴沁红.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综述[J].会计研究,2010(7):91-94.
[17]杨霞光.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思考[J].财会通讯,2010(8):152-154.
[18]石勇,崔超,赵晓光.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系统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0( 8) : 117-118.
[19]丛秋实,黄作明,柳巧玲.面向服务架构的计算机审计系统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3(2):35-41.
[20]黄冰,程洪涛.浅谈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会计控制方法[J].财会通讯,2007(7).
[21]徐瑾.基于信息化环境下数据式审计的特征与实施路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24) :50-55.
[22]王风华.不同 ERP 应用模式下的会计处理流程与审计流程分析[J].财会月刊, 2011(3):36-37.
[23]郑伟.试析电子政务审计[J].审计研究,2007(4):38-42.
[24]王琦峰,李彬.电子政务审计信息化框架构建[J].财会通讯,2009(12):116-117.
[25]冯国富,刘军.一种基于数据流图的审计分析模型构造方法[J].审计研究, 2009(4):30-34.
[26]王大勇,李荣,杜凤红.计算机审计数据库系统分析研究[J].中国审计,2009(7): 67-68.
[27]张连丰.计算机技术在证券公司客户交易行为审计中的方法和技巧[J].中国审计, 2009(9):68-69.
[28]高浩玮.基于高校财务信息平台的数据审计模式及实务探究[J].审计研究,2010(6):59-65.
[29]王昌民,李亚辉,郭亚汾等.利用地理空间数据开展计算机审计[J].中国审计,2010(1):71-72.
[30]丁朝霞.90 万元差额的启示[J].中国内部审计,2011(10):61.
[31]周廉东,翁美丽,周学军.计算机审计在城市供水审计中的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 2011(5):95-96.
一、计算机审计是会计电算化的产物
深化改革是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必由之路,也是建立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的必由之路。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会计电算化得到了普遍应用。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对审计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对审计线索的影响尤其突出。实施了会计电算化,审计线索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审计线索在电算化系统中中断甚至消失。其次是对审计内容的影响。系统的处理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安全可靠,都与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有关。因此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再次是对审计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影响。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与传统手工会计系统相比,在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必须采用新的审计技术方法才能适应这种变化。最后是对审计人员的影响。计算机要求审计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财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熟悉有关的政策、法令依据外,还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
由此可见,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必然影响审计工作。会计电算化给审计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和新要求,传统的审计已不能适应电算化的发展需要,开展计算机审计势在必行。
二、制约计算机审计发展的主要问题
会计电算化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了重大影响,必然对传统的审计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制定与新情况相适应的计算机审计准则,以利于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与此同时,计算机审计准则的制定和计算机审计的开展将会对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正制约着计算机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缺乏统一的计算机审计准则和标准,开展计算机审计存在较大风险。一是对计算机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程序缺乏了解,以及数据采集可能带来的机密泄露;二是使用技术不成熟的审计软件。有的审计软件没有经过科学的测试,可能本身就存在设计缺陷;三是审计证据的可靠性。由于有的被审计单位计算机运行处在缺乏控制的状态,审计人员就不能过分依靠,否则难以保证审计证据的可靠;四是过分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过分依赖计算机技术可能会导致检查效率低下,取证范围狭窄,审计证据不充分。
2.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审计方法,阻碍了计算机审计的快速推进。首先,存在着用传统思维方式看待审计信息化,缺乏推进计算机审计的信心和远见。在计算机审计遇到困难时,不是从主观上找原因,而是简单地否定计算机审计的应用价值。其次,对计算机审计持观望和等待的态度。有的人认为计算机审计没什么大的用场,还不如手工审计快,不愿把时间浪费在掌握计算机技术上,无暇顾及计算机这一技术问题,自我隔离在信息化之外。其三,存在着技术困难和理念困惑,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审计信息化必将带来人们思维方式、审计技术方法和作业流程的变革。
3.审计人员的素质与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匹配,影响了计算机审计的整体推进。目前,有些审计机关面临的一个较大的问题是审计业务水平与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方面,由于审计人员队伍的老龄化,部分审计人员虽然有丰富的财会、审计知识和经验,但由于历史、客观的原因使他们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造成一些知识结构上的欠缺,他们还很难提出符合信息化规律的审计需求,将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转换为计算机可以操作的语言还需要有个磨合的过程。另一方面,年轻的审计人员虽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但由于非计算机专业毕业,仅掌握浅层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运用技能,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设计、程序编译检测技能,还不能有效分析系统结构。因此要真正运用计算机软件,完成难度较大的实质性审计程序尚有难度,需依赖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协助,造成审计人员独立性减弱。此外,由于培训时间短,技术掌握不熟练,在审计过程中,还没有将计算机审计真正应用起来。实际运用与软件设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4.对计算机审计软件开发和运用缓慢。目前由于电信、金融等机构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从而审计软件也开发利用较多,但其他领域较少,而通用的审计软件就更少了。迫切需要尽快开发实用审计软件,以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
5.审计信息资源关联差,存在浪费。许多审计信息资料与数据储存在每一台电脑之中,审计信息资料不能有效地与局域网络进行链接,审计信息与数据不能互通,资源与信息没有实现共享。局域网内的审计数据库开发和建设不够完善,还没有为开展计算机审计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和环境。
三、计算机审计的发展思路
针对计算机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并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动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发展。
1.制定统一的计算机审计准则、规范和标准,有效规避计算机审计风险。要尽快制定计算机审计标准和准则,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对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计算机审计过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等方面做出规范。保证计算机审计质量。
2.进一步提高认识,普及计算机审计知识,形成有利审计信息化实施的好环境。每一位审计人员都要提高对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的认识。要使审计人员不仅要了解计算机知识和原理;而且还要增强开展计算机审计的意识,并掌握计算机审计操作方法,逐步能根据审计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及时编写出各种测试、审查程序的模块。为此要大力强化审计干部开展计算机审计的紧迫性的认识,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对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的认识。
3.引入市场机制,尽快开发出更多的计算机审计应用软件。从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实践来看,应当主要开发以下计算机应用审计软件:一是能帮助数据下载,提供不同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接口的软件;二是能对各管理系统进行测试软件。按特定标准生成用于测试系统的数据,使用测试数据检验程序进程,检测被审计单位执行的功能;三是能进行数据测试的审计软件。按审计的要求抽取数据后执行审计功能;四是建立规范的综合性审计数据库,包括满足制定审计计划需要的数据库,积累审计工作经验的数据库和为编写审计报告提供参考的数据库等。
4.各级审计机关要结合实际,开发适应基层审计工作的小软件。各级审计机关在引进和运用上级审计机关推广的通用审计软件的同时,更要注重结合各地的审计实践,开发出具有行业特点和地方特色的小软件。以通用性和适用性为原则,由最初的利用通用审计软件进行简单的查询和统计分析,向建立具体业务审计模型方向发展,形成较为固定的计算机审计模型,注意满足不同审计对象的相同审计项目的需要,方便不同类型数据的采集、转换与分析,避免资源浪费。
5.加强培训,建设一支适应时代需要的审计队伍。对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分层进行。要经过培训使一线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能够分析建模,制订方案,建立审计模型;能够采集数据,下载数据,整理数据;转换数据和分析数据;最后要形成审计结果。
6.科学规划,循序渐进。要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加强网络硬件的配置。本着“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在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上,要围绕审计项目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适用对路的小软件,逐步建立功能配套、数据完备、操作简便的计算机审计系统。工作中要克服各自为政的状况,积极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避免重复浪费。为此,审计机关的主要领导要经常研究计算机审计方面的问题,加大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目标考核,将计算机审计的推广与应用作为一项硬指标落实到每个审计干部身上,引入奖惩激励机制,形成计算机审计良性发展的态势。
参考文献:
[1]孙伟峰: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审计的影响[J];会计之友;2004年04期;70--71
[2]严永斌:我国计算机审计现状及建议[J];会计之友;2006年03期;59--61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6-5869-04
1 计算机审计信息化教学现状
计算机审计是一门理论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它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处理实际问题技能[1]。在审计实务过程中,需要多种综合技能对被审信息进行专业判断,其分析途径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唯一性。此外,随着审计范畴的不断外延,审计涉及的知识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理论课程中所讲授的基础知识是分散和广泛的,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审计知识感到零散难学。而实践课部分由于缺乏高仿真的审计环境,部分高校的实践课程甚至沦为了某种审计软件的培训,过于注重单一软件使用的训练,而忽视了对课程相关知识融会贯通的综合能力培养。审计实务教学还面临着实习的业务范围较狭窄,不能纵观全局。此外,跨学科发展力度也显不足,财经类审计专业的学生仅停留在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的水平,对软件设计和信息安全等较专业的知识点了解甚少。
为此,该文提出在计算机审计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强化体验式实践,结合支架教学理论来构建基于审计实务仿真的学习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的体验式学习。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构建高度仿真的审计环境,并在系统中引入对抗竞争,利用多种激励手段来强化学生的体验感,激发自主学习意愿[2]。学生在审计信息化学习平台中通过个人阐述、团队点评等多种方式来相互促进对较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
2 构造审计信息化学习平台
审计信息化学习平台的设计包括模拟审计实务环境的模拟和自主学习平台两部分内容,两者的结构关系如图1。学习平台的构造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创建审计仿真情景,提供以目标任务为驱动的学习环境
学习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抽象的课程内容融入审计实务的仿真环境,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任务目标和审计背景,以目标任务为驱动、以审计背景为基础来激发学生按需的对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的动力。对完成审计任务所需的学习内容的支撑上,将课堂的教学内容和与课下的相关学习资源按照目标任务需求来设计,强化学习资源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并按审计主体设计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三种类型的审计实务场景,来适应不同教学对象的使用。并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实时智能交互,环境系统根据学生的状态来动态调整阶段目标,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式学习。在学习资源的支撑上,通过按场景和阶段提供相关内容外,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模仿座谈会和相关人员询问时的场景来间接提供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自主学习与协同分工策略相结合
强化学生的自主按需学习,使学生通过完成审计目标任务的过程来掌握相关知识点。此外,学习平台中同时强调团队协助,鼓励学生之间开展协作任务,通过目标任务来组建审计工作小组,小组成员按审计任务分工。通过分工合作和互相讨论,强化学生个体在团队中的认同感;同时通过共享团队的思维成果,取长补短,能够获得对知识更全面和正确的理解。
2.3 建立团队任务
团队任务的设计从简单的脑力激荡到复杂的策略问题都有涉及。结合审计特点,该文沿袭McGrath与Hollingshead(1994)的研究方法设计,要求学生完成群组项目,这个项目发展的过程被分为四项活动:1)审计方案的初步构想;2)选择适当的完成方法;3)讨论协商方案的进行;4)执行方案。在第一个活动中的成员必须以脑力激荡的方式找出审计项目的方向,并且设定团队的目标。第二个活动是团队在期中提出完整的审计方案计划书,内容包含审计项目的进行方式、组员的工作分派与协调,以及项目自我检查的时程设定。第三个任务是收集审计项目所需的资料以及与其他成员互动讨论,或是监督项目进行的工作等。最后是在期末完成审计项目执行、撰写报告,以及上台解说报告。这种在成员之间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团队,具有弥补个体独立学习的社会感不足的功能;建立目标任务共同体有利于使学生在完成目标任务后而建立自尊和归属感,以及人际间的交流沟通能力的强化[3-4]。
2.4 发挥教师的调节与主导作用
教师的调节与主导作用直接影响着学习平台的实施效果,它是“支架”能否充分发挥最大作用的关键。教师通过支持、引导、监控、调节和评价等手段,依据学生的个人任务和群组任务的完成进度情况来调节教学内容。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互和进度报告来分析各个团队的不足,并间接帮助学生进行目标任务的合理分解与最优重组,鼓励学生团队间的协作,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所在并应用所学知识来自主解决。通过智能算法对团队完成的阶段任务进行实时评估,并以公告、奖励等方式来强化不同团队间的竞争意识。团队成员们能够在相同的价值观与规范中,提升团队合作的效率。利用合理有效的目标评价方法,使评价能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控起到外部激励作用。这种作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能在学习中进行有效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尤其是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下学生能产生持续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平台的核心是要通过教师、团队及任务反馈来支持学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的学习,并诱导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策略,并随学习情况不断调整,最终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审计项目的设计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完成任务的过程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更是对实际审计方法的训练和审计判别能力的培养,它包括分析能力、综合及解决问题能力、协作能力等。通过这种仿真审计项目的方式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对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不足,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敢于创新,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再提升理论的良性循环。信息化教学平台以“支架”理论为基础,以审计项目为导向[5],以综合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目标进行建构设计,其建构方法如图2 所示。
3 教学实施
3.1 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首先要结合学校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整体目标,《计算机审计》课程教学目标要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国内高校对《计算机审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应用型、实施性、开发型。通过审计实践中发现,由于目前审计软件多是工具式的软件,当审计软件没有提供某种功能时,往往需要审计人员自行设计一些小程序来提高审计效率。因此,我校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审计方向)指定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高级的应用型审计人才为主。按照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了《计算机审计》课程教学目标:高级应用型计算机审计人才,即具有熟练实施和一定开发能力的计算机审计人才。
3.2 对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结合审计实务的需求,依据教学进程把学科知识点按逻辑关系贯穿到教学的各个阶段,并以此来设计实验教学内容。比如将销售与收款循环、购货与付款循环、生产与仓储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货币资金循环这五大循环作为财务报表审计分析的主线进行知识点设置。在系统安全审计分析中涉及到主机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库安全、环境安全等审计点的关键技术设置。
3.2.1 根据知识点设计实践中的审计点
根据《计算机审计》课程知识点分布,可以发现审计实践过程中前后具有较强的逻辑连贯性。所以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要根据知识点来设置学习平台中的审计问题点。审计问题点设置注意三点原则:①必然性,学生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验证所发现的审计问题;②可逆性,通过审计发现的问题能够推导出问题最初所在的根源;③逻辑连贯性,将多个问题小的审计发现关联起来后,将导致更大的审计发现。例如职责分离不明确、网络安全缺少行为监控、补偿性控制失效,这些问题的累加将可能导致银行欺诈案的发生。
3.2.2 根据知识点分类设置主题讨论
围绕某一类型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主题讨论。讨论主题设计原则:一则根据审计实务操作的进程和涉及知识点类型进行由浅入深的引入型主题;二则主题的设置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关联性;三则主题要贴合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分布;并体现审计实务过程中的真实情况。讨论主题在系统资料中并没有直接答案,正确结论的是要通过学生逐步深入思考而后所领悟得出的。根据审计实务各阶段的知识类型来设计讨论主题。比如被审计系统的收费算法的合理性检查方案上可以引入讨论主题:用测试数据法、平行模拟法、受控处理法,还是别的什么方法?通过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平行模拟法中程序如何编写,受控处理法中控制条件如何设计,如何利用立体科目以及如何利用钩稽关系进行辅助核算等。
优秀的讨论主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有效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
3.3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中,按照审计实务的过程进行仿真。首先,教师进行审计项目的基本背景介绍,然后通过学习和收集信息来形成审计实施规划并公开“海选”竞争审计组长;并由教师最终确定每组的组长,然后由组长挑选组员按每组4人的配置成立审计组。小组分好后,利用学习平台开展小组竞争,通过竞争来提高学习动力,发展学习兴趣。审计实践中通过学习平台来跟踪完整的审计日记、审计发现、审计底稿、审计取证单等规范文档,并通过BBS子版块的形式开展每组的内部交流,每次集中讨论都可邀请教师参加进行旁听或者进行适当的引导。审计过程中的检查节点如:实施方案、审计发现问题、审计问题落实、审计报告形成、审计成果汇报等环节都将进行多组间的综合评价。评价将围绕着团队奖励、个人责任和平等的成功机会这三个方面进行开展。
4 学习评价子系统的设置
学习评价作为学习平台的反馈调节机制,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评价系统提供的学生学习过程和审计任务的阶段成果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反馈;通过评价系统可以对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和价值判断。此外,自主评价模块能让学生及时了解当前阶段学习和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通过不断调整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优秀的评价系统是保证学习平台中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措施,是学习平台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6]。在学习平台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学习需求并进行综合评估,学习评价系统的设计遵循如下几个方面:
1)将学习评价系统作为一种监控手段,来调节和控制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学习任务
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会存在一定的心理困难,例如孤独、焦虑、迷茫等等。此外,自主学习环境相对自由松散,对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没有一定的外部控制条件下,一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会造成学习质量和效率的下降。针对这种情况,学习平台利用情绪识别模块并结合在线任务的激励和团队间的认同感来进行学习的综合评价,将评价作为学习平台监控的一种外部手段,让学生感受通过到学习平台获得的成就感,并乐于接受引导和帮助。同时,评价系统按阶段给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反馈意见,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信心,使学习的兴趣能长期保持。
2)实施综合评价,对学习效果进行全方位的价值判断
评价标准多角度:实施多角度评价标准,综合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价。评价角度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掌握,也关注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协作精神等方面,从更深程度上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依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评价构成多元化:评价内容中不仅有教师评价,还扩展了自我评价、同组同学评价、和异组同学评价综合构成。这种多元化摒弃了以往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评价的情况,从主观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自我评价、团队互评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给学生做出更全面、客观的评价。
评价信息利用的多角度:评价信息的处理方式可以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两种方式各有所长:定性分析更适宜面向过程,帮助被评价者改进不足;定量分析适宜总结结果,得出比较。因此评价信息也通过多角度的解读其评价特性,反馈到学习平台的各个调节阶段。
评价方法多元化:学习评价是一种面向结果又是一种面向过程的评判,但更应注重衡量与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综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以得到较准确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对学习过程的及时反馈,总结性评价是对学习结果的综合评定。
3) 注重形成性评价
①互信息为基础进行准确评价
利用系统交互功能,学生可以通过同步和异步方式与教师或团队间进行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最近的审计线索等内容的交流。而学习平台则通过收集用户的交互信息,了解个体学生状态和团队进展程度,综合分析后形成准确度较高的指导性评价意见。学生通过评价意见,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团队的整体情况。此外,将评价功能与系统交互功能融合,使评价成为交流平台的一部分,是评级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②用趋势分析的评价功能
趋势分析是一种目前使用较多的评价方式,其合理性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它是一种充分利用了信息化的优势,面向学习过程和学生发展的评价手段。趋势分析通过图形化的结点记录的学生学习过程,是将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及学习变化的集合体,它可以直观展现学生的学习经历、探索过程、取得的进步、存在的问题等诸多方面。学习平台的趋势分析模块运用回归分析法、指数平滑法等方法来对学生学习状态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并对可能的发展结果给出评价。
4)教学方案设计
合理的教学方案是学习平台的成功关键,教学方案的设计主要考虑教学内容、审计任务仿真情景、激励和对抗的评分点等。
①仿真情景设置
环境的仿真度对于学生的实践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 需要创造一个让学生充分参与的环境。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就是通过图片、语言、空间的布局来塑造一个真实审计任务的工作氛围;软环境是一种很难看到,但可以感知的环境,比如团队氛围、精神等。
在能力培养环节中,需要创造一个真实、信任、合作、竞争的环境。环境的构建要有利于进行完成目标任务所需的团队协助。其次,同时利用学习平台的信息化手段,对团队的名次和任务完成进度进行实时展现,并产生阶段性简报,让学生增加对团队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最后,在目标任务的安排上,除了考虑个人任务外,还要安排团队任务。团队任务既可以整合多方面知识以解决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团队的合作意识。
②组间对抗的引入
对抗是一种竞争,通过竞争可以利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来提高学习效率。在目标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需要刻意营造一种对抗的机制,通过适度的竞争压力让学生自发产生竞争意识并从中获得成就感。
③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励是诱发学习的直接动力。在学生完成审计目标任务的过程中,结合目标任务的特点,并按相关知识点多寡与难度设定相应的积分或成绩奖励,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并使之获得强烈的成就感。奖励的设计覆盖面要广,如最快进步、最佳团队、最佳分享、最有价值等;还可以将激励范围从课堂延伸至全校乃至全国,如针对审计方法开设校级、国家级专业专项竞赛。
5 结束语
为提高审计课程教学效果,在深入研究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模式融入审计信息化学习平台的构造中。以审计任务仿真为基础,以准确、多元的评价为核心,以信息网络为工具的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式的学习能力和培养团队间的协作精神。这种教学模式在我校的计算机审计课堂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必要在更大的领域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伟. 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教学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100-103.
[2] 马红亮,Stephen Powell,傅钢善.引入国外开放课程构建网络学习新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1(9):68-74.
[3] 高洁.个体高效率网络学习的支持服务策略分析[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5):149-151.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0-0083-0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审计职业的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在审计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促进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发展。而信息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中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持续性和实时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持续审计的发展。
1 数据库技术在审计数据采集中的应用
数据采集主要指的是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过程中,按照审计的要求,审计人员需要从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库系统中获取相关的电子数据已达到完成审计任务的过程。目前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CL、IDEA等这些常见的审计软件都可以完成数据的采集。另外,一些基于数据库技术的数据采集方式在目前也被广泛使用。第一,通过备份/恢复功能来实现审计数据采集。如果审计人员所使用的数据库系统和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库系统完全一样,那么审计人员就可以通过备份/恢复功能来采集审计数据。第二,利用数据库工具来采集审计数据。数据库工具的作用为导入、导出和转换数据。审计人员可以应用这些软件来采集数据。第三,通过ODBC接口来完成审计数据采集。审计人员可以直接通过ODBC接口来访问被审计人员的数据库系统并进行格式的转换。总之,数据采集实际上就是数据库技术中的数据迁移,将一个数据库中的数据迁移到另一个数据库中。
2 数据库技术在审计数据预处理中的应用
审计数据预处理是计算机辅助审计中最重要的部分。目前,被审计单位数据的来源种类非常的多,这导致了数据的质量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据的分析。同时,这些质量问题对于审计结论的准确性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审计人员必须对采集来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已达到数据分析的需求。另外,如果将采集到的数据表和字段改成直观的名称,这样就能够使数据分析更加的方便。同理,其他的数据预处理也能够使数据分析更加的简便。目前一些审计软件就具有审计数据预处理的作用。
3 数据库技术在审计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审计数据分析也是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审计数据分析能够完全检测出审计数据中具有可疑性的数据。最常用的审计数据分析法主要包含了数据查询、数据分析等多种方法。其中审计人员最常用的分析法为数据查询法。数据查询是指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审计人员在通用软件上按照审计分析模型和SQL命令来分析采集到的数据,也有一些审计人员使用审计软件来通过一些不同的查询命令和格式来进行采集数据的检测。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审计的结果更加的正确和准确,还能够应用计算机来代替工作人员繁重的手工劳动,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目前,虽然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审计软件在审计数据过程中使用一些分析方法,但是审计软件的灵活性较低,这使得大多数的审计人员仍然是通过使用数据库产品来分析审计数据。
数值分析是只审计人员通过观察数据的分布情况和出现频率等来找出审计线索的一种数据分析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实现对于数据微观方面的分析,通过审计判断来从数据中找到审计线索。对于其他分析方法而言,数值分析法容易发现审计数据中较为隐蔽的信息。常用的方法主要包含了重号分析和断号分析。重号分析是记录字段中相同数值重复的次数。而断号分析是分析在数据记录中,字段值的连续性。这两种方法已经被应用于各种审计软件中。
4 数据库技术在持续审计中的应用
如上文所述,持续审计在计算机辅助审计中具有着重要的发展。目前,我国以及国外都出现了大量的持续审计的方法。有研究表明,持续审计的实现方法包含了子系统和单机系统模式两类。其中,子系统必须嵌入到被审计系统当中,而单机系统必须持续监视被审计系统并能够将抽取到的数据和标准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异常。单机系统本身就有着一定的审计软件、数据库和操作系统,能够实现与审计系统之间的连接。目前,我国政府审计所开展的联网审计也是持续审计的一种,利用单机系统模式来进行被审计单位系统数据的采集。
目前,虽然国内外有着许多的持续审计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仍具有着大量的缺点。在一些情况下,通过关系数据库触发器也能够进行持续审计。同时,在关系数据系统上,大量的被审计系统被建立。这更有利于关系数据库触发器的应用。因此,笔者分析并总结出了一种应用数据库触发器的持续审计方法。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方法。其中审计抽样就是应用聚类算法来实现审计数据的聚类并在这些审计数据中进行抽样。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计数据的风险。同时,关联规则分析法能够通过发现被审计数据中具有一定联系的数据来获得一些审计线索。这些方法都促进了我国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涵.浅谈我国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市场论坛,2016(06).
[2]秦宁.浅谈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优势及作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5(01).
[3]刘红明.探讨面向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审计[J].财经界(学术版),2014(04).
[4]刘崇明,杜乾.我国计算机辅助审计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4(13).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大会计"执业能力下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课题号:2013GG138)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政府会计概念下事业单位新内控制度建设研究(课题号:13CGLJ03)
如今,企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互联网+的概念不断得到深化,计算机技术已经几乎在所有企业得到普及,人们办公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在这个过程中,会计电算化使审计工作的对象、内容、方式以及范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可以有效的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节约企业的成本,帮助传统的企业朝着现代化企业迈进,享受互联网带来的改革红利。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在我国应用面临的问题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不过,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在借助互联网技术朝向纵深发展时面临着非常多的问题。例如,目前最先进的平行模拟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的开发和运行成本高昂,操作难度巨大,需要极为专业的人员才能熟练操作,这对一些资金和人才实力不足的中小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制度和立法缺乏统一性
虽然近些年我国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但是在计算机领域的相关立法却屈指可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直缺乏必要的法律约束,也没有良好的行业标准可以参考,这就让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发展变成脱缰的野马,如不予以及时调控,在未来将面临非常大的风险。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的审计报告多数是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均有固定的行业标准可以执行,具有严格的法律效力,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做出的报告是电子版的,在法律效力方面是不具备传统书面报告的优势。特别是对一些小企业,由于品牌实力不足,其的电子版审计报告不具备强有力的公信力,这对其后续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
(三)缺乏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全方位人才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需要专门的人才方可胜任,计算机审计技术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有良好的审计技术素养,同时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知识,这是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员最基本的要求。同时,在新型的现代化企业中,不仅需要员工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还需要拥有创新精神、开拓的勇气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只有完全拥有了这些才能称之为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领域的全方位人才,而目前,市面上这类人才屈指可数。
二、如何推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
(一)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
现代的企业发展必须具备严密的内部控制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断地冲击着传统企业的运行模式,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正是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会计技术的结合。随着现代化企业的不断发展,这种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冲击会越来越强烈,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当中举足轻重的大型国企,这些企业相比较现代化企业,内部的运作比较保守和传统,它们如果在朝着市场化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对固有的传统的会计模式加以革新,不能积极的将计算机技术引进到现有的内部控制系统当中,将逐渐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冲击,甚至被消费者所淘汰。例如,中石油集团公司拥有上万亿资产,员工高达百万,其内部的审计都是借助互联网完成,中石油集团公司对各分公司、二级单位以及子公司的会计审计都是借助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来完成,这样的审计效率会更加的高效,也可以加强企业领导层对整个公司的控制。
(二)提高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任何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很好的融入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在未来会逐渐被社会所摒弃。企业应该致力于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专门聘请专业的计算机技术领域高水平人才,定期的开展信息技术相关培训。此外,会计信息化技术对于传统的会计从业人员是一大挑战,特别是企业当中年龄较大的会计从业人员,这些员工大多数缺乏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相关教育,很难有效的适应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因此,企业应当具备足够的耐心去指导曾对企业做出巨大的贡献的、年长的会计从业人员,帮助他们适应计算机和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完成对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的适应,逐步提升企业整体的信息技术水平。
(三)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系统下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
我国从新世纪起就逐步迈向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下,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加强企业内部员工对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而会计信息化系统下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面向现代化企业的制度,这个制度可以有效地对员工进行监督管理,而其监督和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则在于帮助企业更好的进行生产和创造,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只有当员工切身的感受到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发挥出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快速地完成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让企业加速融入到互联网+的时代,最终拥有更多的发展动力。
(四)建立健全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工作效率和员工积极性的重要体现就是企业具备良好、完善的内部制度,尤其是大型企业的管理,更离不开信息化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例如,像中石化这样的“巨无霸企业”行业巨头,其拥有数百万员工,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如果不借助信息化系统,将会非常复杂,管理过程中也容易出现非常多的问题,因此,现代化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建立健全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将会是非常紧迫的任务。
(五)提高企业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需要极为专业的人员才能胜任,而管理这样的人员更需要具备专业的素养和超凡的领导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专业人才的能力,让其更好的为企业服务,让其发挥更大的价值。现代化企业应当不断地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除了聘请专业的管理人才,逐步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外,还需要对各级管理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六)加强信息系统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管
任何一个企业和组织的内部控制不可能仅限于内部的控制和约束,这永远都不可能达到目的。在信息系统下,企业的内部控制应当积极引入外部的监督,外部的监督可以让企业不断地总结过去的得失,是企业不断进步的关键。特别是一些上市企业,需要定期的企业的财务报表、企业的预算和决算情况,供广大投资者以及社会人士监督,确保企业的内部管理和运行顺畅,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结束语
基于上述可知,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在我国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分别是: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计算机辅助审计制度和立法缺乏统一性以及缺乏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全方位人才,而为了对症下药,解决这些问题,推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本文提出了六条可行性的办法,分别是: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系统下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建立健全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加强信息系统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管等。互联网改革是企业得以进步的动力来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计算机审计的作用,让审计工作得到很好的完善。
参考文献:
[1]章亮. 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改进[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2]朱艳飞. 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21世纪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普及到各行各业。对于我们刚转型为民营的发电企业物资采购的采购过程、账目审计应用计算机管理也势在必行,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于采购工作时效性的要求,使物资采购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从而真正实现了“阳光采购”。
一、本公司物资采购审计应用计算机参与管理前,物资采购审计事项及管理模式
1.审计所购材料是否有采购计划,是否与订货合同一致,是否与验收入库单相符,各项签字手续是否完备;
2.审查发票上的数据计算是否准确无误,增值税、运输发票使用的税率是否符合国家税收政策;
3.审查采购价格是否异常,是否符合当前的市场行情;
4.对经审查价格过高的材料品种手工编制“高价采购与低价采购损失情况对比分析表”,以便进一步分析处理;
5.根据“分析表”提供的涨价幅度和损失金额,进行市场调查分析,作出处理。属于市场行情变化引起的合理涨价,可以办理审计签证手续;属于不合理涨价的,通知采购主管及采购人员与供货单位交涉,进行调价处理或退货处理,属于采购人员的违纪行为,移交纪检部门进行处理;
6.办理审计签证手续;
7.汇总计算一定时期内物资采购实际价总成本、计划价总成本、价差额等;
8.手工编制材料采购审计报表,做出审计报告。
二、本公司实现计算机参与物资采购审计的必要性
1.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健全,我公司的物资供应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生产所需的材料由原来的短缺经济时代转变为多渠道的市场采购,其采购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进货渠道的不同以及市场行情的波动而出现较大的差异。在对材料采购价格合理性进行审核时,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全面掌握各种材料的市场价格信息,而就我公司生产所需的各种材料而言,配件大到成台套设备,小到螺丝帽,有近万种,单靠人的记忆力是无法准确掌握的,是手工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运用现代化的共进帮助审计人员快速、全面地掌握各种材料的价格信息。
2.在材料采购审计工作中,需要审查所购材料是否有采购计划,数量、品种、规格型号是否与进货合同一致,审查来货发票、运费结算单等结算凭证中的数据计算是否正确,需要对每个数据进行复核求证,需要做好审查记录并定期对记录中的采购信息及数据进行分析,这些工作在手工操作方式下,存在着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准确性差甚至出现人为的估算等问题,不能满足现代审计工作时效性的要求,必须运用计算机加以解决。
3.我们企业目前已基本构建了计算机管理办公自动化雏形,先后应用了《财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劳资管理子系统》等一系列应用软件,已形成局域网,《远方通用物资管理系统》将为实现物资采购审计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三、物资采购审核计算机辅助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1.账务处理功能。包括计算机采购计划、合同、出入库、库存、统计分析、核算、报表管理。
物资管理系统包括物资采购计划管理、合同管理、出入库管理、库存管理、核算、统计分析、报表管理。计划的编制通过计算机录入方式将经生产技术部确认后各生产部门年度、季度、当月生产需求采购计划输入《远方通用物资管理系统购》,通过系统自动核对现有库存量和库存高限量,通过程序设定的“计划采购数量-(库存量-库存最高限量)”自动生成物资采购计划表,然后审核人员可通过一批审核或逐一审核后产生采购计划表。这样避免了在手工操作方式下,存在着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准确性差等问题。
来货发票和仓库收料单上的物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供货单位、采购人等有关信息按照一定的数据格式录入到物资管理系统中(物资名称、规格型号只需输入物资编码就可自动显示),这项工作是取得市场价格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汇总采购量、计算价差率、计算加权平均实际进价的基础,也是进行信息查询、进行价格合理性判断的基础。将月度采购计划录入计划管理的数据库中,是为了日常办理物资采购审计,自动核对计划,同时也可得到采购计划平衡表,采购计划完成情况一目了然,可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缺陷。
汇总计算是对《物资管理系统》中贮存的数据按不同的标志进行分类汇总,如某种物资一定时期内的采购数量、实际价格、加权平均进货单价、计划价、材料价差额等。通过计算分析综合价差率可以考核材料采购成本的升降情况,评价采购过程的经济效益。通过计算分类价差率和各类物资采购量在全部采购量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分析影响综合价差率变化的重要因素,找出物资采购审计工作的重点。按采购员、供货单位为标志进行分类汇总计算,通过价格水平的比较,可以评价采购人员的工作业绩,可以为选择可靠的供货单位提供依据。从而可避免人情采购或幕后交易,真正做到我公司一直要求的“公平、公正、公开”的采购原则。
根据《物资管理系统》中的采购审计明细账,月度分类汇总分析报表,高价采购与低价采购损失情况对比分析表,物资价格目录表等资料,从中得出结论,写出准确的审计报告,给公司主管领导传递准确的信息,以便领导层做出有效的决策。
2.信息管理功能。主要包括价格信息查询、采购计划情况执行查询、月采购情况查询、月分类采购情况查询、按供货单位查询、按采购员查询、高价采购与低价采购对比情况查询等内容。其中价格信息查询是核心内容,通过查询将近期内某种材料每次进货的价格信息进行对比,为价格审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3.辅助决策功能。主要包括自动核对计划;自动审查购货发票上的数计算是否正确,对采购价格的合理性进行审查分析,并自动生成“高低价格损失情况对比分析表”等功能。
四、如何利用计算机实现上述功能
1.我公司应用的《物资管理系统》基本流程设计
利用计算机进行物资采购统计、审计,内容涵盖物资需求计划制订,采购计划制作,物资出入库管理,购销合同管理,物资核算,物资分析全过程。各模块之间有机结合,通过填写日常出入库单,自动完成物资的库存管理,并提供多口径进行物资统计和审计,可自动生成企业所需的物资统计报表和审计分析报表。
系统的初始设置全部采用自定义式,出入库记账方式可自由选择,提供了计划价、先进先出、后进先出、加权平均、个别分批五种计价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对照我公司的实际情况,我们选用了加权平均的计价方式。
计划、合同管理用于对物资采购和耗用进行规划和控制,以达到满足生产,保证日常库存需要,减少盲目采购,尽量减少库存资金占用和进行合理的采购物资分配的目的。
2.如何实现计算机自动审计
计算机审计的过程就是在物资出入库工作时将采购合同号或采购计划号填入“入库类单据”中的“采购合同”、“采购计划”显示框中,按照发票明细和仓库收料表将物资代码(每个物品均有唯一的物资代码)填入相应的位置,将数量和来票金额录入,最后按“结单”按钮,不符合采购计划部分将会出现提示,可选择结单或放弃,如结单在后续的审计过程中将出现不良记录。如发票来货是成批计划,则按“计划填单”或“合同填单”按钮即可,如有差错,则不良记录也同样被记录下来。实际采购量小于计划采购量,或实际采购量大于计划采购量,屏幕上也出现提示,由出入库工作人汇报审计人员,审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措施。
购货发票数据计算正确性的审查。某种材料在通过有无采购计划和订货合的审查后,系统要自动进行数据正确性的校验。对于发票中出现任何一种差错,系统都要给出误差金额的提示,并留下不良记录。在每录入一张“出入库单”记录后,系统还应自动计算出每种材料的计划价格总额,材料价差额和材料价差率,以便对材料的验收入库情况进行审查。如果屏幕显示的计划价格总额与验收入库单上的计划价总额不符,则说明在材料的验收方面存在错误,可能是数据计算错误,也可能是任意改变了计划单价,还可能是仓库保管员确实未收到足够数量的材料,这要由审计人员进一步调查分析处理,对于验收单上填写错误的要退回更正。对于供货方未发够货物的要追索欠发的货物。对于材料价差率太高的,审计人员要注意审查其购货价格是否合乎市场行情。
价格合理性的审查。某种材料通过了以上各种审查后,系统还要对其价格的合理性自动进行审查。以上几种审查都有严格的标准和固定的计算公式,具有确定性,从而可找出价格差异的原因。
物资管理系统在对已录入计算机的购货凭证进行自动审查的过程中,如果在采购计划、订货合同、发票数据、价格方面任何一项发现了错误,都发出相应提示信息,管理人员在查明原因并的到审计人员核准后做出相应的处理。同时,物资管理系统对相应的记录做出特殊的标记。在后续的统计报表中出现相应不良数据,以便审计人员写出正确的审计报告。每一个系统操作人员的权限均是固定的,互不干涉,不能修改其他系统管理人员所录入的数据,从而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有效性。
五、应用计算机进行物资采购审计的好处
物资采购工作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运用计算机进行材料采购审计就是要让计算机帮助审计人员快速发现问题,然后由审计人员进行分析,加以解决,从而真正更好地服务于“阳光采购”。
1.为企业物资采购审计人员及时提供物资价格信息,使对物资采购价格的审计更加全面、有据、有力,并有效地堵塞漏洞。
通过对城市供水企业审前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审计的内容分为电子数据采集与转换、计算机审计数据模型建立和城市供水审计中的计算机审计实施过程三大部分。城市供水审计的总体思路如图1所示。
电子数据采集与转换部分中,对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数据采用不同的数据采集和转换方法,将数据导入到AO中。其中包括财务数据、环保局的水环境影响企业数据和工商提供的特种行业企业相关数据采用A0中的模板工具进行数据的导入;城市供水企业营业收系统的SQLserver备份数据,首先使用sQLserver2005将其恢复,然后对营业收系统中按月存放的抄表信息数据、抄表信息明细数据、用户信息数据和调整减免数据进行合并转换。
计算机审计数据模型建立部分中,通过理解城市供水企业营业收业务流程,并分析采集转换后的电子数据之间的关系,建立数据模型,并分析数据模型中的关键审计点,为计算机审计实施过程提供审计方向。
二、城市供水审计中计算机审计数据模型的建立
计算机审计区别于传统手工审计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构建审计分析模型,用模型对审计数据进行分析。审计分析模型是审计人员用以进行数据分析的技术工具,它是按照审计事项应该具有的时间或空间状态(例如结构、数量关系等),由审计人员通过设定判断和限制条件,建立起数学的或逻辑的表达式,用于验证审计事项实际的性质或数量关系,从而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做出科学的判断。通过对城市供水企业的营业收系统后台数据表间关系的分析和具体业务流程的理解,建立了城市供水营业收数据模型,如图2所示。
从建立的模型中用户性质、抄表信息、调整减免信息及水信息为关键审计点。其中水的收取与抄表数据和调整数据有关,也跟用户性质的设置有关。因此水的审计应作为整个计算机审计的重点。
三、城市供水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实施过程
从建立的数据模型中分析关键审计点,将水作为计算机审计实施的重点。对于水这个关键点又可以分为水收入的合规性以及营业收系统关于水收取的功能是否满足要求这两方面。
(一)城市供水企业水收入合规性审计 首先对财务系统中售水量和应收金额与营业收系统后台数据一致性进行审计。城市供水企业财务系统中的售水量数据和应收金额数据都来自其营业收系统前台每月报表数据。通过对营业收系统的后台数据进行计算后与财务系统中的售水量和应收金额数据进行对比,可以验证营业收系统前后台数据的一致性。年度售水量和应收金额的计算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抄表信息部分、调整减免部分、冲红部分和暂收款部分。其次对水价政策执行合规性进行审计。根据物价局文件规定城市供水企业水收取执行分类售水价格。售水分类为:居民生活、非经营性(行政事业)、经营性(一般工商企业)、经营性(水环境影响企业)、特种行业、中高层二次供水及转供用水等。在城市供水营业收系统中以简号字段来定义售水分类。因此,可以根据物价局的水价调整点,分调价前和调价后两个时段对不同性质的用户的售水数据做售水价格检查。再次对用水性质界定合规性进行审计。物价局对用水性质界定标准有明文规定。根据物价局对水价分类的规定,将营业收系统后台用户数据与工商局提供的特种行业企业数据、环保局提供的水环境影响企业数据进行对比;从营业收系统后台居民阶梯用户数据中审查户名为企业的用户;审查城市供水企业总公司及下属分公司所用水表的用水性质界定,从而对用水性质界定的合规性进行审计。最后对水减免合规性进行审计。在抄表信息表中存在抄见水量和实收水量两个字段。抄见水量通过本次抄表数减去上次抄表数计算所得。实收水量为实际进行收的水量。本项审计通过提取抄见水量与实收水量不一致的记录,进行原因分析和延伸审计。
对于信息化这一字眼来说,其实际上就是指逐步的发展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力,这种生产力的形成要建立在以计算机为主要核心的智能化工具的基础上,这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力,其典型特征主要体现在借助一定的信息技术去管控和处理一些信息资源,进而保证有效的进行信息之间的交流以及信息的共享。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尤为突出。对于当前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来说,其行业环境也变得更加的网络化以及信息化,就审计过程来说,相对于以往的审计,审计变得越来越信息化,相对于传统的方式,审计目标变得更加复杂、审计对象以及审计的方法等其他方面更是变化很大。所以说,对于当前的信息化环境,必须要针对于审计的风险评估以及控制进行一定的研究,这已经发展成为未来审计发展的新趋势。
1 当前信息环境下计算机审计的风险分类
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审计在风险承担上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
1.1 信息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本身具备的环境风险
对于计算机审计的固有风险,其涵盖的因素比较多,除了在传统审计方面,还存在计算机信息系统方面的固有风险影响因素。首先计算机审计本身就具备一定的环境,具体就是指其所处的风险,这种环境方面的风险就是指计算机系统由于本身处于网络环境中,这种环境自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这种风险是基于一定的计算机设备方面,计算机的信息系统存在的风险也就是审计过程所具有的风险,一般来说,对于审计L险方面的控制只能是针对于风险的评估过程,但是却不能够有效的控制或者抵制这种类型的风险,计算机的信息系统的风险一般包括软件方面的风险以及硬件方面的风险。例如一些企事业单位的财务资料一般都是存储在计算机设备当中,尤其是存储在计算机硬件磁性材料的内部,由于计算机硬件材料容易受到外界的损坏,例如温度冲击、湿度过大、灰尘堆积、电压较高、外界的震动等等因素,这些外界因素很容易导致计算机设备的故障以及损坏,计算机设备一旦发生损坏就直接使得审计资料发生突发性的改变,甚至是直接丢失,所以说这种固有的风险就是计算机存储设备的不稳定性、不安全性以及较差的保密性;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系统在软件设计过程中就存在一定的系统漏洞,这主要是由于程序的本身设计就存在一定的漏洞,或者说由于会计系统的管理人员不具备专业的管理水平,不能满足合理的使用会计管理系统,所以引起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数据处理发生异常,或者是出现应用错误;最后一点就是计算机病毒的威胁,目前网络环境中存在各种类型的病毒,一旦计算机感染病毒就很容易导致数据的丢失。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由于保持联机状态,进而保证数据库管理的网络化,这种状态就导致信息系统处于一种非封闭的状态,除了病毒意外,黑客入侵也能够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信息系统的安全。
1.2 信息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控制过程的风险
对于一些企事业单位来说,其计算机审计控制过程上的风险就是意味着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方面,内部控制如果不能够做到严密很容易导致风险的发生。这种风险主要是属于审计过程方面的风险。对于一些企事业单位的审计过程来说,要实现对其的信息化管理,就需要严格地进行内部的控制,这种控制一般就体现在人与人之间要形成监督,人与计算机系统之间也要形成一定的监督,而且以对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系统的控制尤为重要。具体来说,这种审计过程控制方面的风险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可能导致信息系统的数据发生篡改,而这种因素属于典型的人为因素,其引发的问题使得审计人员不得不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如果发生这种现象,即便是审计资料发生了大幅度的改变也很难以留下明显的痕迹,实际上对于企事业单位来说,由于会计系统具有典型的电算化特征,人为篡改数据的痕迹并不明显,如果数据量很大则更加隐蔽。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审计人员所审计的一些数据资料一般都是存储在硬盘等磁性介质上,例如会计电子凭证、收费项目电子表、收费金额统计表、收费数量表以及资金汇总报表等等,这些电子化的信息不仅仅容易被更改或者是隐匿,同时也可能被复制、转移以及销毁等等。如果会计系统被人为地嵌入一些非法程序,而计算机又不具备一定的自我检查功能,就只能够按照所设定的非法程序运行,以错误的方式来进行所有业务的处理,这样就无法判定数据的真实性,无法适用于传统的审计中的追踪审查,只能靠审查人员的判断以及经验。
2 降低信息环境下计算机审计的风险
很多的企事业单位最熟悉、信赖的依然是传统的审计模式,不仅仅是因为会计业务的习惯问题,也是出于对审计的安全方面考虑。在计算机审计方面大多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在计算机审计的宣传以及推广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我们在面对计算机审计,必须要做到:
2.1 进行全面风险管理
企事业单位最重要的一种核心竞争能力便是计算机审计风险管理能力,计算机审计带来的改变必然会影响企业的现有的风险约束,在风险管理的理念以及风险管理的整个流程、组织结构都会受之影响,进而随之改变。因此,在进行计算机审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风险趋势、做好准备工作,保障风险管理的战略位置。此外,风险管理要建立全面的理念,组织独立的风险管理团队,对日常审计工作实行实时风险监测,实现风险有效预警。
2.2 培养专业计算机审计人员
面对逐渐深化的审计过程改革,要想提高自己的审计过程的科学性就必须建立一流的计算机审计队伍人才。应注重审计人员的风险教育以及风险培训,提高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理解力和执行力。要想在金融创新潮流中更好地增加自己的审计业务,提高风险承担能力,就必须培养自己的精英审计人才,拥有能够进行计算机审计风险管理的专业化员工。只有重视人才的培养、重视审计专业的素质培养,才能使自己融入计算机审计这一新兴领域,为计算机审计风险承担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持。
3 结束语
计算机审计给企事业单位在审计风险承担上同样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在信息环境对审计风险承担的影响上,计算机审计是审计蓬勃发展下的一种产物,可以很好的促进审计过程的市场化,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降低审计过程面临的风险。只要合理充分的利用计算机审计,就能够大大的推动审计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哲.试论我国计算机辅助审计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6).
[2]许华.审计风险及防范对策探析[J].时代经贸,2008(6).
[3]管勇,杨少梅,尚涛.计算机环境下审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05(7).
[4]郭宗文,张红卫.计算机审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盛学红.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J].学术纵横,2009(5).
[6]赵春青.浅论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面临的风险及防范措施[J].财务与会计,2005(9):47-48.
引言
依据国家“金审工程”二期项目规划,目前审计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全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中得到大规模应用并结合“金审工程”一期的建设成果,来推动审计部门审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如今计算机辅助审计以成为我国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向,传统的手工审计不能适应电商和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研究我国计算机审计的现状和发展对策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应用现状
(一)我国计算机审计初见成效
计算机审计即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审计与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审计,也指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领域中的其他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计算机审计的发展。虽然我国的计算机审计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它随着信息化发展也取得小小的成果。
1.审计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我国审计管理信息化的一个关键点在于审计网络与各会计事务所都在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文字、表格处理及资料管理,不同程度上采用了办公自动化技术。
2.计算机审计准则与规范建设方面。我国建立了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规范审计人员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审计部门也建成了由单位内部局域网、系统专用网与广域网组成的信息互联互通的信息网。审计署也实现了与各省、市、自治区审计部门及其警务机构之间的联网,进行审计资源共享。同时也开发了部分审计信息管理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
3.审计软件研发方面。因审计环境与工作不确定性的特点,我国的审计软件开发一直得不到突破,但近几年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目前比较成功的审计软件如: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多种行业审计软件及适合会计师事务所使用的审计软件等等。
4.计算机辅助审计成效方面
首先是各级审计机关在审计署的主导下,在银行审计、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等多个领域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审计,极大地提高了审计效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一些地区通过使用审计软件调查并核实某些企业的违规违纪行为,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了资产的损失。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也逐渐开始将计算机技术转向辅助审计,甚至有些事务所自行编制专用的审计软件辅助审计。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在我国应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总体上还尚在学习与摸索阶段,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有:
1.计算机审计复合型人才欠缺。计算机审计是会计、审计、信息系统、网络技术和计算机运用的杂糅的学科,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丰富的知识结构。但目前我国很紧缺可以胜任的审计人才。虽然他们或多或少接受了计算机知识方面的培训,但大多仅仅是简单的、基础的培训,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及会计软件的操作等。大部分审计人员还不清楚计算机运用在各业务领域的工作原理,也没有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方法。我国对IT审计师的任职资格及要求了解不多,研究也很少。人才的缺乏制约着我国设计审计的发展。
2.相关计算机审计的准则规范尚有欠缺。目前我国在电商、网络经济与计算机应用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健全,有些部分甚至是空白的,比如电子凭据、合同等具备的法律效力与保存要求;网路犯罪适用的法律等有关立法还很欠缺,它阻碍了依法审计的工作。此外,尽管我国审计机关已颁布实施了一些相关立法,但这些准则与规范还不完善,比较笼统概括,缺少相应的实施细则,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计算机审计人员来说,缺乏具体的指南,开展工作显得比较吃力。
3.审计软件的可操作性不强。尽管目前我国现有的审计软件不欠缺,软件功能也有很大的提升,但还是有部分辅助审计软件实用性太弱,使用效果不尽人意。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审计人员的自身问题;二是有些审计软件不切实可行,不能及时处理审计中的问题,因此受到审计人员的冷落;三是研发软件的技术人员与客户之间的脱节,客户没有把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和意见反馈给技术人员,开发人员不能及时跟进改善和优化软件。审计软件是计算机审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不能与时俱进,必将影响我国计算机审计的发展。
二、推动计算机审计在我国审计中应用的对策
如李金华审计长所说,“计算机审计是一场革命,审计人员若是不熟练计算机,将要失去审计的资格”。为了适应我国经济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全力推广我国计算机审计的发展。
(一)加大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宣传推广和研究力度。为了大力推动计算机审计的发展,须加大宣传与研究力度。可通过报纸、专业杂志、多媒体、报告会及研讨会等方式加强宣传,让广大审计人员、特别是审计干部意识到计算机审计在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意识提高了,方向也就明确了,动力与措施也相应地产生了。同时,审计部门干部还要加强计算机审计的研究与实践力度,可通过自然、社会科学基金与各级审计机关、注协组织的科研课题展开工作。只有计算机审计能有效开展,我国信息化建筑才能健康发展。计算机审计的研究与实践需一定的投入。
(二)强化审计人员培训及高端人才培养。在人员培训上,除了基本的字处理、制表软件操作外,应着力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包括审计对象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表格及审计软件的技术方法,并根据实情编制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防范措施等制度进去,或者进行强制的后续教育,并不间断地考核与检查。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应着重于信息系统的开发审计、系统功能提升或应用程序审计开发等方面。在未来审计人员培养上,可通过在专业课程中添加信息技术与电商等教学内容,将计算机审计学科列为必修课。但是计算机审计人才培养不只是对审计人员的培养,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审计部门应意识到计算机网络专家、信息系统和电商专家在审计领域中占有较高的比重,一改从前的由会计师独唱主角的现象了。所以,审计机构要注重招收这些方面的人才,并进行审计理论及技能的培训,让他们与会计师齐力完成审计任务。
(三)建立健全的计算机审计准则规范制度。首先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有关电商及网络经济的法律法国体系,确保计算机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外,进一步完善与计算机审计有关准则与规范。应赋予审计人员利用网络审计软件审查审计对象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及安全措施的权力,并要求审计对象单位积极配合。同时还要补充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与功能审计、网络审计等准则,在电商与网络经济的签证业务方面,可考虑制定相应的实务公告,针对不同的工作作出相应的具体指南。
(四)加强优化审计软件并积极推广使用。应加强审计开发人员与使用客户之间的交流,用户积极提出改进建议及反馈问题,开发人员主动跟进优化审计软件功能,做到从硬件到软件、产品到服务的一体化服务。还要加大审计软件研究开发力度,组建计算机专家与审计专家合作的团队,提高软件系统功能。建立审计软件评选机制,对优秀的审计技术创新进行表彰奖励。
三、结语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081-03
引言
当前商业银行围绕“大集中”主题,形成了“扁平式”,“大总行、小分行”的运营模式。数据大集中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对计算机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商业银行计算机审计项目组织管理有待进一步改进,海量数据使以往的审计模式不再适用,在数据下载、数据管理、数据分析等方面亟待探索新的审计模式;同时由于商业银行的财务软件的多样性,业务数据格式异构,使得商业银行的计算机审计分析模型得不到快速发展,需要开发一个新的集成软件来实现审计模型的通用;另外商业银行的审计软件还不够智能化,还不能将审计师的工作经验智能化的安装到软件中,这给计算机审计分析模型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制约。
为此,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解决方案,首先,全面升级计算机审计工具的功能,使审计软硬件能够支持网络审计。在审计过程中,计算机审计人员采用多种方式采集数据,再通过进一步数据分析,减少了实质性测试阶段的盲目性,提高了审计质量,降低了审计风险。为了推动对商业银行的网络审计,人们还引入了“技术”(即Agent技术)代替机械的人工检查工作,建立计算机审计专家系统,使计算机审计智能化。其次,培养复合型的计算机审计人员,加强计算机审计人员的综合审计能力,从而提高审计人员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最后,需要完善计算机审计法规建设,营造商业银行计算机审计的良好外部环境,最终实现“会审一体”,形成会计支撑审计、审计制约会计的格局。
本文引入集成化和智能化的思想,运用模型法分析及设计商业银行计算机审计分析模型,促进商业银行计算机审计的快速发展。
一、商业银行计算机审计分析模型
通过对审计软件的发展历史和现在商业银行对审计软件的开发需求进行分析,同时了解了现有的软件审计技术,最终我们想通过建立分析性“中间表”和审计分析模型(见下页图1)进行审计,用模型法来开发商业银行的计算机审计软件。模型法即系统总结出构建审计分析模型的一般规律和具体算法,用模型对审计数据进行分析,而不再主要依靠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
现代计算机审计模型主要是依据风险基础理论、现代金融风险理论、内部控制理论、审计差异理论以及系统控制理论而设计开发的,通过对审计数据采集接口的设计和引入Agent技术分别实现审计模型的集成化和智能化。审计模型的建模方法分为数据建模和业务建模:数据建模就是对商业银行的原始数据进行下载、转换、分析整理生成审计数据标准表的过程;业务建模是计算机审计模型的核心和大脑,其就是将审计人员对商业银行的审计思路、审计步骤、审计重点和审计方法用计算机语言表现出来,通过程序运行,将审计人员需要查找的交易和数据识别出来。
二、计算机审计分析模型的集成化分析与设计
国内商业银行数据普遍表现出两个特点:异构,海量。不同银行间业务数据的异构给审计模型统一处理数据带来困难,同时数据量过大也导致数据难以存储和有效管理。这就要求银行依靠科技手段,实现数据的集成和整合,并通过对数据深层次的挖掘,对客户数据、业务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推动商业银行向决策科学化方向迈进,提高银行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建立一个标准数据库是解决海量数据难以统一管理的有效办法,要建立标准数据库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如何从不同商业银行异构的数据中构建出一个统一的中间表和如何将统一的中间表转换成标准数据库。XML(可扩展的标记语言)提供了一种与关系数据库之间信息交换的技术,通过XML技术,就可以实现异构数据间的数据转换,构建统一的中间表,从而构建出标准的关系数据库。
(一)数据库结构映射到XML文档构成统一中间表
1.构建元素树。XML用元素及其属性表达对象的内部结构和对象间的链接,XML文档的内容是一种树状结构,结构上与面向对象数据库较为相似,它为数据库之间交换信息提供了一种公共的格式。数据库中的对象和XML文档都具有树状结构,数据库中的对象树是由对象、子对象、属性和对象与后两者间的连接构成的(见表1);XML文档的结构树有元素、子元素、属性、PCDATA和元素与后三者的连接构成(见表2),为保证数据的“保真”定义一种元素树映射模型(见图2)。
表1
数据库中的数据
表2 XML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