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全11篇

时间:2022-02-01 05:54:5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就业创业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学生就业创业

篇(1)

当代大学生能否保质保量的就业,关系到其自身的前途和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大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社会问题

目前,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级单位接受毕业生的力度较前几年有明显的下降,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这就使得很大一部分的毕业生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压力。2008 年以来我国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从而使得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着经营困难、难以继续维持的局面,这样的经济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就业单位问题

就业空间正在逐年缩小,毕业生之间的竞争显得尤为激烈。因此,这就给用人单位肆意的以一些硬件条件不合为由拒绝招聘提供了借口。他们不从实际出发,提出例如只招收“985”“211”毕业生,或者只招收男生这样的不合理的用人要求,盲目的提高了人才的标准,形成了用人市场的人才高消费局面。这种盲目的人才高消费,不仅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同时也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很大压力。一些人才单位没有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错误的认为把时间用在培训应届毕业生上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三)高校问题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带来的就业压力。高校培养人才最终是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这就要求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也要适应社会市场的不断变化。一方面,有些专业人才过剩,这样,就给这个专业造成了很多的失业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缺乏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导致没有相适应人才去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造成了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之间的矛盾,无形中为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此外,高校就业指导滞后。部分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只开设在一个学期内,这很难满足学生就业心态多变、社会就业形势多变的需要。就业指导没有贯穿于整个大学的教学当中,导致大学生认识不到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到大四的时候再进行就业指导为时已晚。

(四)大学生本身的问题

有一部分大学生及其家长,仍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就业和择业观念上,把毕业看得过重,不能正确地对自己定位,错误性地提高个人就业期望值,不利于毕业生就业。

毕业生就业能力有限,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不足,学业不精,只是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实际操作能力差;同时社交能力欠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对客观环境的认识有限,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新型模式

(一)“360°无死角”培养就业能力新模式

所谓“360°无死角”,是包括个人、高校、就业单位和政府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一新型的培养模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既要独立存在,充分发挥其功能,又必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共同为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这一目标而努力。

1.毕业生――培养就业能力的核心。高校毕业生,是就业的主体,是培养就业能力的核心。首先,毕业生的个人性格、个人兴趣、个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就业岗位或就业去向。大一到大三期间,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有选择性的针对自己的目标,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参加一些比如就创业园,就业沙龙这样的实践活动,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当中应当克服不正当的求职心理,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职业的性质、特点、要求和就业可能性,并做出正确的判断,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时,要有择业自主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盲目求高薪,而是应该本着积累经验的目标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2.高校――培养就业能力的关键。高等学校是培养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摇篮,高校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因此,高校应该严把“质量关”,为培育高质量的毕业生就业能力竭尽全力。就业能力也被称为可雇用性,就是关于获得工作和可以被雇佣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可以得到初次就业、维持就业以及获得新的就业的能力。国外一些大学已将其作为大学毕业生能否合格毕业的一个重要且关键的指标。第一,高校要对毕业生进行恰当的就业思想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减轻就业心理负担;第二;针对专业技能水平不高的学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第三,通过讲座形式进行创业理念,创业过程的教育;通过组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践性训练,激发他们的创业思想,提升他们的创业素质。

3.就业单位――培养就业能力的支撑。有就业单位的支撑,才能有毕业生施展的平台。当下,就业单位应适当改变用人原则,消除学历观念,更看重能力,给毕业生锻炼自己的机会。此外,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招聘,构建用人单位选用大学生的新理念,新机制。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对毕业生进行培训;建立校企合作制度,为毕业生搭建良好的实习实践平台。

4.政府――培养就业能力的保障。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就业率稳定上升的保障。政府可以直接创造就业岗位,新增一些职业,为失业者提供临时的就业机会;同时,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等减免措施,鼓励企业雇佣失业青年,为那些提供就业机会的企业提供经济补助;加大对高校的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及环境,配备优秀的师资队伍,推进高校各项改革;鼓励大学生去落后或特定的地区,派遣选调生,缓解就业压力,可以减免学生的贷款,鼓励他们到基层,到农村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他们的创业提供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

(二)“特殊化”培养就业能力新模式

所谓“特殊化”是指针对特殊类别的学校,特殊毕业生所采取的特殊手段。

1.针对农业类院校毕业生的“特殊化”。农业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不是很高,这与他们的院校类别,专业性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农业院校,其专业相对”冷门”,社会需求不明显,或工作环境较差,学生不愿去,使得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更是雪上加霜。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进一步加快农村人才市场网络体系建设,积极拓宽人才市场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加快市场规范化运作,为人才流动创造良好的条件。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农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发展创业,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出力献策。对于农业院校的毕业生,更应该发挥农业类的专业优势,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综合技能,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就业观点。

2.针对特殊毕业生群体的“特殊化”。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的大学生这些特殊的群体在毕业生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对于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更应该逐步加大。首先,对于他们自身来说,应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多与老师沟通探讨,深入学习,扎实研究,提升自我创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设立专项经费和帮扶项目,建立特困生信息库,对特困生重点关注,全程跟踪。通过分类指导、技能培训、心理咨询、安排校内就业岗位补贴等方式开展就业帮扶工作,认定“双困”毕业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个性化的帮扶计划,并在各类就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困难群体毕业生给予优先推荐。

3.特殊时代下的“特殊化”。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的时代,对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高校的创业文化有利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和发掘。因此,提倡大学生网络创业多元化,将极大的带动毕业生更好的就业创业。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的价值。要加强沟通和宣传,提高学生家长对创业的认可度。鼓励大学生网络自主创业,支持毕业生学以致用。其次,加大支持力度。应该对于大学生网络创业给予相应的税收、融资帮助,更重要的是开展创业培训与创业指导,降低失败率,让大学生网络创业少走弯路。最后,加大诚信教育,增加大学生的法制观念,防止毕业生网络创业受骗。

参考文献

[1] 王维,曹英楠.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10).

[2] 刘宏鑫,易小祺.“十二五”规划方针指导下大学生就业对策浅析[C].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沈阳: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2011.

[3] 陈康敏,彭小孟.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与实践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10).

[4] 文少保.基于人才强国战略的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策略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6(1).

[5] 赵明.当代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0).

[6] 齐柳.新时期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对策研究[G].中国电力教育,2012(4).

篇(2)

自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即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每年特定时间都会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

1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何在

1.1 认识有误区

(1)扩招惹的祸。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猛增至212万人,2004年再增68万,达280万人,到2005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可能将突破340万,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一年紧过一年。于是,许多家长和学生抱怨:都是扩招惹的祸!

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虽已接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15%的起点指标,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50%以及从业人口中高学历比例1/3相比,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远未到过剩的程度,我国大学毕业生的饱和性失业是不存在的。教育部对部分高校6 000多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显示,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66.67%,仅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去。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相对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业和大公司而已,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是绝对不足。

(2)大学毕业必然是精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所以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因此应理性地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3)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1.2 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差强人意

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与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失调有关。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 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 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 200~2 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

1.3 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第三,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2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对策思考

2.1 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2.2 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2.3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篇(3)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最突出问题是就业市场出现了供需双方的结构性矛盾。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到社会上无用武之地;而不少用人单位却招不到令他们满意的人才,大学生所具备的能力素质与他们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自身没有很好的创业能力作为基础,所以对于充满风险、缺乏保障的自主创业很少有学生敢于涉足。即便是选择了自主创业,也多以失败告终。

1.2就业观念陷入误区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偏差,其主要表现在对自己将来就业区域的限定、就业单位的限制以及就业岗位的要求等方面。东部沿海地区是大多数大学生的首选,而西部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根本不予考虑,这就直接导致东部地区就业竞争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而西部边远地区的大量空缺的就业岗位却出现“无人问津”的局面。

2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举措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正面、健康、积极的,但市场经济的过度物质化发展对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冲击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多元化的意识形态的并存也直接削弱了青年的道德修养和情商的提高和发展。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功利化思想、急于求成、盲目跟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等等,这些都成为了大学生就业创业路上思想和行动的绊脚石。这是因为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过程中思想道德和情商教育弱化的表现。

2.1进一步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重要内容,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质量。科学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的,要正确引导大学生深化自我认识,结合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制定出职业生涯规划策略,采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挑战杯、招聘模拟等第二课堂的形式构建学生发展平台,提高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择业竞争力。

2.2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心态

针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岗位人才济济的现象以及西部偏远地区的就业岗位“无人问津”的局面,高校首先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农村、西部和第一线去就业创业,既能有效填补西部地区的职位空缺,又能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青年大学生实现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对过分看重工作地点、单位性质、福利待遇等脱离实际,拔高就业条件的大学生,老师要针对他们进行个别的就业创业教育与指导,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当今的就业大环境,促使其自身知识和技能与职业岗位需要的对接。高校要努力把就业创业工作与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与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增强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在就业创业工作中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2.3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国家《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强对老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加强创业教育,使大学生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已经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必然趋势。开展创业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技能,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具备和增长一定的社会就业能力,从而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不仅为其自身的全面发展搭建了平台,还可以通过创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创造更大更多的社会财富。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推进各项事业的积极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4创建和完善就业创业基地

高校在建立教学实习基地的同时加快就业创业基地建设步伐,结合实习基地建设,实现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指导和实训。与联系密切、专业结合度高的企业挂牌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毕业前的就业实习,开拓新的就业市场。通过形式多样的生产实习、社会调研和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的力度和模拟演练,提高大学生在就职过程中的应变能力和方式方法,以此来达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的最终目的。

2.5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新模式

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是学校的质量工程、生命工程,在现有的就业创业教育模式下,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实践和探索出一套促进高校自身发展的就业创业教育新模式。高校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重新整合和有效利用有利的社会资源,创新发展思路,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创业竞争力,对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高校、社会三者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5.1变分散式教育为系统性教育

我国的就业创业教育基本上处于无序零散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阶段,没有形成相对科学、系统、权威的教程体系,整体上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澳大利亚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起点比较早,体系也相对完整。在初中教育阶段,就已经将职业教育纳入到学生的必修课中,而到大学阶段,就业创业教育已经被列为学生教育培训的重点。大学毕业生可以参加由当地政府、行业协会、学校内部的教育机构与社会培训机构提供的丰富的预备教育课程和多种服务。大学毕业生通过参加技术和继续教育部门的课程培训,可以掌握具备进入职场的基本能力,为学生将来的顺利就业打下基础。这种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就业创业教育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成功保障。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把最初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储备及政府的创业政策、心理承受力调适、招聘面试策略等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地加以教育和指导,达到最大限度发挥整体教育功能的目的。在实践和完善就业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时,要特别注重整体的结构是否合理,重视教育的阶段性和渐进性,构建全方位、系统化、科学化的就业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使之更具科学性、长期性和系统性。

2.5.2变传统型教育为创新型教育

就具体的改革措施而言,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改:①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变传统的单一人才观为现代复合通用人才观,培养具备交叉专业基础、应对激烈竞争环境、勇于独立创新等高素质的综合应用型人才;②高校不单要设置就业创业理论课程,还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流通渠道,建立和培养一支具有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专职教师人才队伍;③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发展特色和学科突出优势,推动和促进产学研紧密合作,有效实现教育、科技和经济的全面互动发展,从根源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④高校要全方位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平台,完善相关方面的配套服务体系,通过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吸收和利用社会资金,创造政策上鼓励和资金上支持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自主创业的氛围,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和物质上的保障。

2.5.3变智商教育为情商教育

我们倡导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要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同步甚至是领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强调大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智商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的情商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校期间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就业观和创业观。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不仅要具备高于普通人的智商,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创新技能,而且应具备高于普通人的情商,能轻松适应现代经济社会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和社会压力,这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用人单位选人的重要标准之一。

篇(4)

二、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业的问题

(一)工作认识不足,缺乏积极性

目前,许多高校共青团对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不够强烈,没有深刻认识到这是一项关乎学校长久发展的迫切性问题,这是一场持续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高校共青团应当积极投入工作,发挥实际作用,满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迫切需求。

(二)就业指导措施不完善,人员参差不齐

高校共青团对于学生创业的指导措施缺少完整性,在当前阶段仅限于对毕业生的择业指导,只是通过模式化的流程为学生讲解社会就业形式,分析现状,提供建议,致使学生对此指导工作兴趣不足。殊不知,就业指导不只是一个大众化的工作,更是要具有个体差异性,要从学生本身出发,找到准确的切入点。另外,指导人员水平的参差不齐也是一个硬伤问题。部分高校共青团局限性认为指导学生创是就业服务部门的重要任务,对组织内配合指导工作人员的甄选不免有些不甚在意,又不进行系统培训,从而导致指导老师缺乏专业性,不能给学生提供确切的信息,也没有发挥出共青团集体合作的优势。

三、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原因

(一)行政职能为附属,缺少实权

在高校的就业体系中,本就存在专门的部门负责此事。因此,高校共青团作为服务大学生就业上,属于协助部门开展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只能通过评比等措施宣传教育,缺少规范化。高校共青团虽然是一个群团组织,但由于缺乏行政实权,不能利用权力,通过使用指令展开工作,在权威性方面处于劣势。

(二)专业性不足

共青团本就是一个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普及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各项素质,培养出多方位的优秀人才。但是在指导大学生就业这方面,比起人事局等就业部门就明显缺乏专业性,没有完整的团队来应对各种复杂问题。

(三)经费缺乏

开展任何活动,都要要一定的经费,而高校共青团在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时,由于本是就是一个协调工作,经费很少。没有专项经费的支持,积极开展服务工作成为一大难题。

四、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意义

(一)促进大学生创业是高校共青组织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党的号召下,高校要紧抓学生就业问题,帮助学生提升自身质量,增加就业竞争力。高校共青团作为学校培育人才的重要部门,必须围绕学校的理念展开工作,紧贴师生的切身利益,做好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

(二)促进大学生创业是隶属高校共青团的根本职责

如何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引导青年的发展就必须先提高共青团的凝聚力。从大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出发,对他们的创业做出实际的贡献。服务青年,鼓励创业,将各项行动落实,是现如今发展趋势下履行职能的具体体现。

篇(5)

大学生的就业教育要到毕业班才需要重视吗?显然不是。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就业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以美国为例,早在1903年帕金斯就提出了就业指导的概念,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职业指导理论模式和较为系统的就业指导方法。从入学起,学校就为学生提供前期职业指导服务,在选择专业和课程方面给学生以帮助[2]。在我国,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在近10年才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教育重心往往是毕业生。可喜的是,这种状况正在得到改善,一些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已经推出了实质性举措。2002年,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学院、桂林电子工学院等高校,已经把就业指导纳入必修课[3]。2007年,上海市教委下发的《2007年上海市高等教育工作要点》强调,将在大一新生中全面普及就业课,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加大扶助大学生创业的力度[4]。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仅仅依靠大四一年的“救火”是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业教育应当和其他专业课的教育一样,列入教学计划进行持续性的教育,从大学一年级至大学四年级分阶段、分层次地为学生提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分析、创业政策导读、求职技巧训练等各个方面的指导,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成功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变零散式教育为系统性教育

应急式就业教育的最大弊端就在于教育活动的无序零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时至今日,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依然处在各自为战、各行其道的状态中,还没有形成相对科学、系统、权威的教程体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较大的缺憾。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特别强调: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5]。

澳大利亚对学生的就业教育起点较早,体系完整。他们从初中阶段开始,就将职业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而教育培训的重点放在大学阶段。大学毕业生可以参加由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学校教育机构与培训机构准备的丰富的预备教育课程和服务。大学毕业生通过参加技术和继续教育部门的STW(Schooltowork———从学校到工作过渡)课程培训,可以掌握具备进入职场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顺利就业。其就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系统性和长期性[6]。

系统科学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据此,我们应把大学生就业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把从入学就开始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的素质和能力准备及创业政策、心理调适、就业面试技巧等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地教育和指导,以发挥整体教育的功能。在研究和实践就业教育的教学体系时,要特别关注整体的结构,注重教育的阶段性和层次性,构建大学阶段的全程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就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之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系统性。

三、变传统型教育为创新型教育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突出问题是就业市场出现了结构性矛盾。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不少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不少企业希望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应多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在一项对36家企业和289名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企业所需的人才素质和大学生具备的素质有着较大的差异:(1)企业注重实践和客观化,而大学生注重概念和主观化;(2)企业注重明确职业发展价值观和自信心,而大学生这方面是模糊的且缺乏自信;(3)企业注重执行力和认知水平,而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意志力是软肋[7]。这份调查表明,传统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必须注重创新型教育,由此来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8]高等学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其核心是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择业能力和适应能力,而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掌握就业创业的方法和途径,造就自我发展的能力,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

就具体措施而言,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变单一人才观为复合通用人才观,培养具备宽泛专业基础、适应多变竞争趋势、敢于独立创新等素质潜能的人才;(2)高校不仅要设立就业创业课程,还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途径,建立一支具有实际创业经验的专职教师队伍;(3)高校可以发挥学校特色和学科优势,推进产学研合作,实现教育、科技、经济的互动发展,从本源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4)高校要构建就业创业教育的平台,完善相关服务体系,如成立创业协会、模拟企业家协会等组织,建立校内开放式实验室、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共青团就业实习基地等,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鼓励和支持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自主创业的尝试,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物质上的保障。

四、变注重智商教育为注重情商教育

篇(6)

近年来经济危机的出现、高校的不断“并轨”、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使得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成为人们越来越广泛关注的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如何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与创业观念、提供就业与创业机遇成为各大高校一项重要的课程,使大学生在走出大学校门前充分的了解到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同时对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认识与定位。高校对学生开展就业与创业教育已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认识有误区

通过五年来和学生的接触我感觉到现代的大学生不能够很好的认清自己的位置,在思想上还是认为“我是一名大学生,我就是这个社会的精英,我只有学历越高我的工作能力才能越强”的阶段。大部分的大学生在就业方面都盲目的追求高收入、低付出的原则,学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与规模,认为只有进到性质好、规模大的单位那才是一份体面的工作,对于一些小型的单位持有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大家都削尖了脑袋往那为数不多的规模大、性质好的单位里挤。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所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对于用人单位所能付出的贡献也非常少,因此应理性地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2、高校的教育自身存在问题

现代的大部分高校注重培养的是学术性的毕业生,培养方向偏重学术而忽视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在学校学到了充足的课本知识,对于实践和就业创业上的知识了解甚少,所学到的知识单单只是为了去应付考试,在考试中取得一个比较高的成绩,现在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只具备了工作的理论知识系统,没有具备工作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将这些课本上的知识与工作相互联系起来,总是觉得学校所学的知识在工作中很难灵活的应用,所学得不到所用。

3、整个社会就业现状严峻

失业已是一个社会问题。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几千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力的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政府在通过各种途径缓解这种严峻的就业压力的同时,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相继毕业,数量一年高过一年,这就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出现了岗位少而等待就业的学生人数多的现象。

综上所述从社会到毕业生个人都存在着就业难的原因,如何才能改变当前的就业现状,这就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二、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

1、毕业生个人方面

加强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多掌握一些专业职业技能,平时多读书、读报了解当今社会最新的就业形势,在学校多参加一些能够提高自己能力的活动,多与有工作经验的长辈交流,不断充实自身各方面的知识,端正好自己的就业态度,找好自己的位置,不能够眼高手低、怕吃苦,对于工作单位不能只图规模大、性质好,要有一颗平常心对待所遇到的问题。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从基层工作起,从小事做起,杜绝求闲怕苦、急功近利的名利心理。

2、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都会定期公布各大高校就业率,这在无形中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连年出现的学生被就业的情况也是由此而引发了。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收集总结与人才需求有关的各方面信息。我院已在学校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各系部设立就业科室,专门从事指导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问题,从辅导员到各级领导都对这一问题加以重视,给优秀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使学生和用人单位都能够深入的了解,部分用人单位与学生能够在学生没有毕业时就达成了就业协议。

3、社会——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并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社会要转变对大学生就业观念,不能只针对岗位性质的好与坏来评价对社会贡献的多与少,只有工作岗位的差别,而贡献则是同等的。同时还要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更细致周到的服务,多给这些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展示他们才华的机会。

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自主创业成为时代的要求,也成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还处在引进、吸收和探索阶段。开展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

大学生自主创业有其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大学生往往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有蓬勃的朝气,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他们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理论性的知识,他们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而且现代大学生有创新精神,这些都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优势所在,但比起这些优势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也有许多致命的劣势,比如说他们普遍社会经验不足,常常盲目乐观,对事情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他们容易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他们对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一个美妙想法与概念上,缺乏实际工作的能力;他们对市场观念较为淡薄。在自主创业的这条路上大学生自身要扬长补短的发挥自身最大的优势,在不断的工作中总结经验,不断进步。国家对大学生创业也在进行全方位的扶持,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这一举措无疑为大学生创业铺就了一条“绿色通道”。从减免部分费用,到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咨询服务后续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使大学生真正获得了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依赖经济发展来缓解和解决,同时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它不仅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而且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就业难、难就业”的情况希望能够在政府、社会和学校等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同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创业成功就等于是就业成功,它不仅能够使就业现状得到缓解,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使自身的能力得到释放与发展。创业是就业的一条很好的出路,良好的创业机制与优惠的创业政策已为已经或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做好铺垫,等待他们就是让他们去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无限的创新能力,在各方面的帮助下去创造一个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成功与事业。

参考文献:

[1]季海群.浅谈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0,(6).

[2]尹小平,关雪飞,徐红梅.对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3).

[3]贾国栋.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及教育对策[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09:

篇(7)

据了解,《意见》从引导基层就业、鼓励吸纳就业、扶持自主创业、能力提升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制度保障就业等6个方面,全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并提出了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鼓励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劳动和保障工作平台、实施公益性岗位招聘计划、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扶持机制、实施注册资本“零首期”政策等32项政策,全力促进我市大学生就业创业。

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去

《意见》指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到基层去工作。

2009年,江门市将招募高校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即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服务,选聘30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同时,乡镇卫生院在核定编制缺额人员时将优先招用医学专业毕业生,设立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社区也将优先吸纳高校毕业生。

今年,江门市面向全省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农村基层中小学教师,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并到农村中小学从教的非师范类专业高校毕业生,可与师范类专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恩平市将继续实行省对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从教“上岗退费”政策。各市、区在公开选聘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工作人员时,也将优先录用高校毕业生。另外,政府还将实施公益性岗位招聘计划,资助开发500个公益性岗位(其中市直100个),用于安排本市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设置公益岗位吸纳本市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用人单位,将按实际吸纳人数获得6个月以内的社会保险补贴和一次性的1000元岗位补贴。

6项政策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意见》通过减免税收、放宽小额担保、给予相关的岗位补贴等政策,从6个方面提出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

对2010年12月31日前登记,设立注册资本10万元以下有限责任公司(一人有限公司除外)的大学生,可以享受注册资本“零首期”优惠,免缴首期注册资本,但要在法定期限2年内缴足。

高校毕业生自主创办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研究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在按规定据实抵扣的基础上,再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创办企业发生年度亏损,可以用以后年度所得弥补,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

对于毕业2年内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其在工商管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行政事业性收费。人才服务机构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要为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2年免费的人事档案挂靠服务。

另外,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还可享受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扶持政策,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5万元。对合伙经营或组织起来就业的,贷款额度不超过8万元。

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招用本省户籍高校毕业生,在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了社会保险费的,将按实际招用人数,在不超过3年的期限内获得政府的社会保险补贴和每年一次的1000元岗位补贴。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本人,可以同等享受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政策,获得个人应缴社会保险费总额的50%的补贴。政府还将一次性给予创业成功的高校毕业生2000元创业资助。

见习生每月可领补贴800元以上

《意见》指出,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各市(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吸纳更多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些企业当年吸纳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超过上年度,并与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按实际超过人数给予企业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各市(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岗前培训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可按每人每月200元的标准给予不超过3个月的岗前培训补贴,按每人3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意见》还提到,2009年至2011年,江门市将实施3年3000名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全市将组织认定200家企业、科研机构、专业学会(协会)、研究会作为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五邑大学和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将安排不少于1000名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实训,见习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

在见习期间,见习单位为高校毕业生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并给予不低于800元的生活补贴,政府按照每名见习生400元的标准给予见习单位补贴。见习单位如果正式录用高校毕业生,必须及时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见习时间可作为工龄计算。

“双证书”制度保障职业技能

为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将全面落实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培养模式,调整教学和课程内容,并组织有需求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

《意见》还要求,市劳动保障部门要与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创建省级创业培训示范基地,组织开展创业培训教育活动。经创业培训合格的高校毕业生,由劳动保障部门核发创业培训合格证书。

江门市还将为大学生创建创业平台。各市、区将依托“双转移”产业园、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特色产业基地、高校实训基地等载体,充分利用闲置厂房和原有的下岗职工创业市场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培训基地,以开展高校毕业生科技发明类竞赛、创业项目大赛等多种形式,征集大学生创业优秀项目,引导和资助高校毕业生带项目和团队到基地创业。到2011年,全市将重点扶持10个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为100名有创业意向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系统的创业辅导,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还将组织150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

篇(8)

1.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高校的工作重点,通过调查显示造成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部分用人单位需要具有专业经验的人才,因此,高校要把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结合在一起,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创业缺乏准确的定位,其就业和创业的主动性不强,有很多学生对工作要求较高,对工作选择较为挑剔,从而加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为了改善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难题,国家和高校都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引导,积极推动学生就业,并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来带动就业,实现全面发展的就业创业模式。

2.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原因分析

2.1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脱轨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求,对就业而言,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技能的高端人才,而对创业来说,社会发展瞬息万变,这就要求大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市场的信息变化,准确把握创业商机,同时大学生要具备资金筹备、项目开展、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但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没有及时进行调整,其培养模式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加剧了大学生供给的结构性相对过剩,从而造成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不利局面。

2.2大学生就业观念改变

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创业观念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很多学生缺乏创业的热情,喜欢寻求一份安稳的工作,对创业缺乏了解,同时很多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创业勇气,难以承担创业带来的经济和精神压力。再者很多大学生的择业意识、择业观念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工作环境、工资福利、发展前途的要求较大,从而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局面。一份针对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显示,有56%被调查大学生优先选择北上广大城市就业,几乎没有学生选择去落后地区或者边缘县区工作,设置过于严格的条件制约了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大学生往往把创业就业想象的过于理想化,首先考虑岗位对自己合不合适,忽视了对社会的贡献。

2.3高校创业和就业指导缺乏力度

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方面承担着重要作用,高校应当立足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同时要重视对学生就业创业的指导,但是很多高校都忽视了对就业创业的指导,从而造成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缺乏合理的规划,一些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咨询和引导机构,不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开展培训工作,在校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状况了解较少,对就业和创业都茫然无措。

3.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策略

3.1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

大学生就业创业困难的原因是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不科学,不知道自身优势所在,也不清楚就业需求。因此,学校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学生刚入学后就进行就业引导,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创业意识,在大学学习期间要逐步完善其职业规划,让学生认知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闪光点,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来确定职业方向,并引导学生制定有效工作计划,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社会就业要求,发挥自己的优势,明确自我的奋斗目标,从而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3.2形成良好的创业和就业服务机制

学校要完善创业和就业服务机制,把思政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相结合,培养学生择业认知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具体的措施有:①举办招聘现场模拟,设计招聘考试现场,培养学生的应聘能力,通过真实场景的模拟演练,让学生体会不同的形式、不同要求的面试场景,为今后的面试应聘打下心理基础;②增加就业心理调节,通过讲座的形式帮助学生克服就业压力,树立正确、积极、乐观的就业心理;③开设就业咨询处,指导学生公务员报考、出国留学等,帮助其了解相应的流程和申请资格,为学生提供答疑解惑的平台。

3.3掌握国家政策、推动就业创业

当前国家针对学生就业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扶植政策,推动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可以从多个渠道来获取启动资金来开展创业项目,并在后续的发展中得到资金支撑。高校要推动大学生创业,完善创业孵化机构的运行机制,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尤其是利用学校的优势来调动学校资源,减少学生创业起步阶段的经济风险和精神风险。学校可以和企业进行联合,成立扶持创业基金会,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对创业大学生开设经营的商店,学校可以帮助大学生来申请创业补贴,推动校园创业的顺利开展。

3.4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

大学生就业和创业都应当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切实提高自身的实力,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外,大学生还要培养自我的意志力,要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中,其基本理念应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力争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学校要开展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就业和创业中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道德品质。

4.结语

总而言之,近些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给予了青年人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但是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多,也凸显了显著的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和社会提供岗位萎缩呈现了严重的矛盾关系,这就要求高校要未雨绸缪,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炜.浅谈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举措[J].社科纵横,2013(10).

篇(9)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渐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就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

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在此严峻情况之下,大学生需要走向就业,必须同高校共同努力着重培养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将进入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不断加大。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大学生需要提高自身创新创业能力。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知识经济的兴起已引起劳动就业领域的重大变化,创业不仅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势。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它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需要、是促进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顺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人才需求的变化,社会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成为就业者、创业者,已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实践

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就业来说十分严峻,想要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需要为其提供创业实践平台,高校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能够使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当中,能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帮助大学生近一步实现就业,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满足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落实中央“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决策,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激情,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执行精神,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成功率,各高校纷纷作出努力,在校内成立以校园为依托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高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创业实践平台。

以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为例,学院艺术设计系立足于酒店用品设计开发市场,成立了酒店用品创新设计工作室作为酒店用品设计开发中心,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工作室的学院学生参与者在经验丰富的酒店用品设计开发中心指导老师的研究指导下,通过编撰商业计划书及具体的酒店用品设计开发项目实践,模拟企业经营模式,促使酒店用品设计开发中心形成专业的运作体系,并组建了面向四川,以专业化定制为核心,立足于酒店软装、数码、私车三大‘潜力市场’进行膜贴设计的“膜范儿”创业团队,鼓励团队成员立足市场,积极参与创业比赛及创业实践。在酒店用品设计开发中心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膜范儿”团队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第二届银杏学院创业大赛上,成功取得学院一等奖的荣誉,并代表学院参加郫县第二届“鑫和实业杯”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荣获一等奖,得到了在场评委、企业代表的大力赞扬与鼓励以及创业扶持基金五万元整。学院对大学生创业表示大力支持,并为“膜范儿”等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免费工作室,让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实践锻炼。

三、大学生参与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的意义

大学生通过参与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够形成正确的创业意识,使大学生改变认为创业是找不到工作的学生才干的不体面的事的错误观念;使创业学生具备综合能力,即具备创业能力、学习能力、组织领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使生创业者在提高专业知识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管理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大学生了解了创业及企业运作流程,在创业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创新思维、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并为学生今后的创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践(以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酒店用品创新设计工作室为例),注重能力的综合性培养,引导大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能最大限度的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就业、创业能力,使其更进一步走向就业。

参考文献:

[1]郁义鸿等.创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9.

篇(1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和挑战面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更趋白热化。而另一个同样需要特别关注的事实是,许多用人单位因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而烦恼。造成这种“两难”境况的真正原因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欠佳、就业能力不足。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强调的是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对他们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的激励。创业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而且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切入点,是当前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力抓手。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及其构成

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密切相关的综合能力,由于对就业的理解不同、研究视角不同,学者们对就业能力的界定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国外对就业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早,加拿大会议委员会将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为满足雇主和客户不断变化的要求,从而实现自己在劳动市场的抱负和潜能而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英国就业能力研究专家哈韦认为,就业能力是被雇佣者具有并在劳动力市场上展示的、雇主所需和被认为有吸引力的技能总和,这些技能应该是让雇佣者相信他们在将来的岗位上能有效工作的行为特征。国内较早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学者郑晓明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郑晓明的观点基本上代表了国内大多数研究者的观点。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把大学生就业能力理解为:大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基础上获得的、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成功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个性品质等因素的综合。就业能力包括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和差异性能力,其中基础性能力主要包括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责任感与敬业精神、就业观念与动机、求职技巧等,专业性能力主要指专业技能与素养,差异性能力主要指个性化、创新性和创造性。

二、创业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

1.创业教育有利于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成功学的创始人拿破仑・希尔博士曾说过:“世界上一切的财富和一切的成功都始于一个人观念的转变。”现在的大学生,虽然身处大众化时代,但很多人就业时“等、靠、要”的思想较重,主动性、危机感不足,限制了自身就业潜能的发挥。创业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拓展就业视野,启发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精神,完善创业心理品质,提升精神境界和理想追求,从而主动更新就业观念,端正就业心态,不怨、不等、不靠,敢想、敢干,勇于担当,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变适应市场为开启市场,自觉主动创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2.创业教育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了实践机会

就业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和接受考验,但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以获取理论知识为主,而创业教育更强调从创业实践中学习知识,强调在实践中学,特别重视“荷枪实弹”的训练。通过创业教育特别是参加创业实践实训活动,在特定的创业实践活动情境中,使大学生在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知识创新以及经验积累和技能培养等就业能力的智力因素方面得到锻炼,培养他们的理想、信念、意志、毅力等成功就业的非智力因素,使他们毕业后能在就业竞争中获得更大主动。

3.创业教育扩展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新领域

创业是更高层次的就业,从国际上看,一个人创业可以带动9~13人就业。国内的许多实践也证明,就业一人、安定一家,创业一人、带动一片。所以,在新形势下,以自主择业和岗位就业为主导方向、受雇于他人的就业模式不再是毕业生就业的唯一选择,以创办企业为主导方向的自我聘用的就业模式,已成为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提升就业质量的新途径,创业教育也成为就业指导与服务的社会新指向,对扩展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和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实效性的重要切入点。

三、以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1.更新育人观念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是新时期的主旋律,高校要切实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把创业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系中,全面推进,系统实施。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承,重视一点一滴的积累,更要鼓励学生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既要用现代科学知识武装学生头脑,又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大学生能否创业不只是学生自己的私事,更是高校的责任和使命,创业是时代对大学生的期待和呼唤,是大学生提升自身价值的现实需要,高校不仅要培养“继承型”“就业型”人才,更要培养“创造型”“创业型”人才。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一是优化课程体系。加强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实践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科前沿知识的补充,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引入课堂,用现代科技知识和最新成果丰富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努力在有限的课时内向学生传授最有价值的知识。二是创新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自主性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积极开展师生交流与互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互融,依据课程的内容和对象,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改革实验,以优化教学效果、提高实效性。三是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将考核评价的重点定位于引导学生注重日常学习、注重研究性学习、注重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方面,考核评价形式也要由单一的卷面考核向多元考核体系的转变,激励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3.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的根基在实践,创业实践是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创业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需要在做中学,无论是培养创业意识、发展创业心理品质,还是系统构建创业知识网络,都要经过创业实践活动才能转变为实际的创业能力。因此,高校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为大学生搭建创业实训、实践平台,建立创新创业基地,给大学生提供尝试体验的机会。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通过与企业或社会各界的接触、交往和联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责任感与敬业精神等就业基础能力。通过“荷枪实弹”的训练,可以让大学生体验创业过程,积累创业“实战”经验,提高创业能力,还可以培养和完善他们的理想、信念、意志、毅力等成功就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贾利军,徐韵.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心理学解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6,(10).

篇(11)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YZX201020)结项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因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烦恼;另一方面却有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因找不到理想的人才而倍感无奈。根据我们2010年对参加我校2011届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的400多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用人时更加理性务实,不仅仅看重学生的学历、计算机与英语等级证书、各类职业资格认证、专业知识及技能等各类专业技术证书,而更看重的是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软实力”。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现状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创业教育概念最早是在1989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来的。会议在阐述“21世纪的教育哲学”问题时,认为未来的人应有三本“教育护照”:一是学术性的;二是职业性的;第三本是证明一个人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因此,有人把创业教育称为“第三本教育护照”。其含义可以理解为:进行从事各项事业策划、开办、拓展的教育,探索、冒险、创造精神与技能的教育等。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解释,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精神的人才,这种人应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内涵如下:第一,在物质层面,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技能和知识,降低学生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第二,在精神层面,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在动态复杂环境下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

(二)创业教育现状。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最早起始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目前国外已经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创业教育相关专业建设的加强、相关课程的开设、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政府鼓励创业所颁布的法律和政策等。例如,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已经趋于完善,并且大学生创业活动在政府和高校的重视下,创业教育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我国创业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1990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劳技处牵头进行了两个阶段的创业教育实验和研究,并取得了一批成果,主要有《创业课程的目标、课程与评价》(毛家瑞等)、《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彭钢等)等。目前,创业教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大部分高校相继成立了创业研究中心、开设了创业相关专业及课程。

二、以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

(一)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内涵。大学生就业软实力是软实力概念引入人才领域的探索研究,其实,“软”与“硬”是一种比喻意义,是对实力的一种比喻性描述,大学生的实力是一种综合实力,反映了一个大学生的整体水平和能力。就一个人从事或谋求某种岗位来讲,其就业实力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硬实力和软实力。就业“硬实力”是相对于具体专业岗位而言的,指从业人员所必须具有的专业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它是显性的,是一种相对固定、静态的存在形式,比如学历、计算机与英语等级证书、各类职业资格认证、专业知识及技能甚至包括机动车驾驶证等各类专业技能证书等。而就业“软实力”则是一种吸引力、影响力,主要是指除了硬实力以外的个人素质,它主要包括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它是隐性的,是一种持续的作用力。硬实力在求职和任职的过程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甚至被许多人形象地称为就业的“敲门砖”,但硬实力是要以软实力作支撑的,要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转化为专业能力,很大程度上需要“软实力”来铺路搭桥,软实力可以保证硬实力的充分发挥。

(二)以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

1、以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当前社会竞争中,人的非智力因素对人的竞争实力尤其是软实力的影响越来越大。具备团队精神的人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养成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软实力。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社团活动,大学生开展的相关活动主要有:社团招生与宣传、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策划节目、进行沟通与协调等。学生通过加入社团,并通过参与社团组织的这些活动来强化学生与人沟通、交流、协调、合作的能力,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另外,学生社团通常都有一定的规定和纪律,这也利于约束其成员的行为、强化成员的群体意识,使其达到自觉、自愿为团队奋斗和奉献的精神境界。

2、以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是人类社会永远关注的热点,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源泉。因此,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以“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代表的创业赛事是创业教育开展的重要途径,以“挑战杯”为代表的各种赛事的开展为主线,突出了创新意识、创新实践和创新成果之间的良性循环。在“挑战杯”项目的选取、优化过程中,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创新思维的开启,团队成员根据自身的认知情况对项目做出相应的分析判断,此过程锻炼成员的创新思维,然后再将权衡利弊后的最终决策付诸实践,此过程将提高团队成员的创造力和沟通力,如果采取的对策使成员顺利完成项目的论证工作,还要及时总结经验,整个过程会使成员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3、以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实践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实践教育又作为创业教育的其中一部分,除每年组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外,还要安排必要的教学实习活动,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通过建立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缩短与社会的差距,让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积极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真正成为“学得实、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

4、以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创业教育除了以理论教学的形式授课外,还要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企业负责人或是创业成功的同学通过举办一些讲座,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高校还可以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适合大学生创业的项目让学生去实践,帮助他们了解并掌握创业的过程和规律,提高他们的创业激情。通过让学生参与创业项目,可以逐步培养和完善学生的职业意识,进一步锻炼其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就业软实力为代表的职业能力。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黄胜,黄新敏,施祺方.以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J].消费导刊,2010.3.

[2]梁杰,阎研,蒋亚朋,刘英男.以“挑战杯”为契机提高会计专业大学生的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3]李会娟.浅析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中国电力教育,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