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酒店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撰写毕业设计实习报告
毕业设计实习报告是与专业紧密联系,加强校企合作,改革论文撰写途径,进行毕业设计创新的良好方式。实习报告通常是学生根据实习岗位及工作内容,结合实践过程中的实习心得体会进行写作。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学生的抄袭,与实习酒店结合紧密,更符合就业导向和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要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的原则。
2设计毕业作品结合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需要,为更好检验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毕业设计可以进行作品设计,例如进行酒店主题宴会设计。主题宴会设计一般由主题宴会花台设计和菜单设计两部分构成,两个部分都必须全部完成。主题可从商务宴、寿宴、婚宴、等任选其一。首先宴会设计要利用实习酒店自身优势,凝练主题,同时要注意分析目标顾客,有针对性地设计符合顾客需求,深受顾客欢迎的主题宴会产品,主题宴会设计要融入现代服务理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好花台、餐具、桌椅等,要求所有设备设施要与主题一致,注意整体的协调性。菜单也是宴会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菜品名称要体现宴会主题,要注意菜品的营养均衡,菜肴的品种搭配,结构合理。学生可以自己完成,也可分组完成体现工作的协作性,要求学生形成文字说明材料并利用PPT进行宴会设计的总体展示。
3撰写服务流程优化方案
学生结合实习酒店自身情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酒店服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优化服务过程,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服务流程优化方案应以宾客为导向,体现整体服务的思路,例如有的酒店在客房服务流程的设计中,专业化分工过细,造成客房业务被分割成很多部分,由几个部门分别运作,人为地破坏了对客服务的连贯性,造成了部门间工作效率低,完成一件工作常常要经过许多部门协调配合,否则就不能正常完成,客房的工作人员多是招聘一些中年妇女,这些员工流失率较高,员工培训与管理的难度很大。学生针对酒店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写出服务流程优化方案,对客房部的一些部门进行整合,提高员工待遇,组织机构扁平化运作等等,这些服务服务流程优化的措施对加强酒店管理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4撰写营销策划方案
酒店营销策划方案是酒店在市场销售和服务之前,为使销售达到预期目标而进行的各种销售促进活动的整体性策划。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分析营销策划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制定系统的营销计划及实施方案,及时评估营销效果,帮助酒店规避风险、获取更大的效益。例如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制定圣诞节营销策划方案,确定营销策划主题,明确市场定位、制定产品价格、选择营销渠道、设计促销方式等,帮助酒店增加客源,提高经济效益。
二毕业设计创新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1选题要结合
工作酒店实际及岗位需要不论采用哪种毕业设计形式,题目的选取一定都要结合实习酒店的工作情况,结合自己的岗位去写,有些题目可以和酒店经营管理人员结合共同拟定,这样更加具有针对性,毕业设计内容可以避免抄袭现象的发生。
2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毕业设计的考核
在毕业设计考核方面,应该改革传统评价方式,由实习酒店兼职教师和论文指导老师共同对学生毕业设计进行考核,并分别按照一定比例加权平均得出最后的总评成绩。这种评价方式能将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实习任务、岗位工作内容等有效结合起来,特别是实习单位酒店兼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酒店兼职教师对学生实习酒店情况非常了解,他们可以结合实际对学生毕业设计给出一个更加客观的评价。
1中外饭店业营销管理比较
1.1对旅游业与饭店业经营特点的认识:我国饭店认识不足,外国饭店认识深刻
我们先来考察我国国际旅游业和饭店业与世界国际旅游业与饭店业经营收入的差距。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01年,全球的国际旅游人次为6.93亿,国际旅游收入为4620亿美元,平均每天的国际旅游收入是13亿美元,平均每一国际旅游人次提供的收入为670美元。据我国国家旅游局统计,2001年,我国旅游外汇收入为178亿美元,假定全部算为由我国入境过夜旅游者提供的收入,即其他入境旅游者的收入贡献不计,那么,当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为3316.67万人次,即平均每一入境过夜旅游人次提供的收入为536美元,离国际平均水平的差额为134美元。又如,上海2001年1月到10月酒店的平均房价是:二星为22.94美元,三星为25.35美元,四星为52.17美元,五星为106.59美元。同期美国饭店的平均房价是:二星为46.10美元,三星为69.5美元,四星为95美元,五星为144.44美元。
显然,上海饭店与美国同等级饭店房价相差至少25美元以上。原因是什么呢?主要原因是我们对旅游业与饭店业经营特点认识不足,影响了我们的经营管理质量与对旅游饭店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创造及收入提高。
那么,旅游业与饭店业经营的特点是什么呢?它们整体上属于创造顾客愉悦经历的体验经济。体验经济创造价值的特点是:像迪斯尼乐园那样,以设施、设备与环境为道具与舞台,以员工的接待、服务与娱乐活动的介绍及表演为节目,使顾客融入其中,充满着感性的力量,给顾客带来愉悦的体验。体验经济本质上是满足个人心灵与情感需要的一种活动,它的价值是当一位顾客的情绪、体力、智力与精神达到某一状态时,在他的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因此,饭店的经理与员工不仅仅是客房、餐饮、会议厅与健身房的提供者,而且是这种美好感觉的策划者与创造者。目前,我国饭店集团对旅游业与饭店业经营特点的认识大多数仍停留在服务业上,即一般用餐、开会、过夜等服务问题的解决上。要上升到体验经济的高度即突出顾客的美好感受来对饭店产品与服务进行管理,关键是要培育全体员工具有一种充满人情味的服务精神。
1.2对饭店经营管理人才选择:我国饭店受本单位局限,外国饭店则在全世界寻觅
成功的饭店集团往往是著名的国际跨国公司,它们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具有国际经验的职业经理。另外,由于饭店的顾客来自于世界各地,这样对前台员工的外语与文化素养的要求就很高。因此,我国饭店集团挑选经营管理人才,不应该受到本集团范围的限制,特别是在挑选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时。同时,我们要努力培育全国的饭店职业经理人市场。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我国饭店集团要进入世界发达国家的客源市场,在全世界挑选或培养具有国际化才能的经理人将是一项关系到事业成败的重大工程。因为发达国家顾客的收入、文化与需求状况与我国本地顾客的差别很大。如据美国花旗银行调查,我国大陆每月人均收入为100美元,我国台湾地区为1200美元,我国香港地区为1300美元,新加坡为1500美元,韩国为1700美元,美国为2400美元。如果我国饭店集团没有了解发达国家客源市场运作方式的优秀人才,就很难进入发达国家的高质量市场。
这方面需要树立一种新的资本观念。饭店的经营管理需要物质资本如建筑物和计算机,需要货币资本如购买原材料与发工资的流动资金,也需要社会资本如客户资源与一个国家的良好的管理状况,更需要人力资本,即创造性地组合使用上述各类资本创造出饭店产品与服务最大增加价值的人。
1.3饭店营销网络建设:我国饭店薄弱,外国饭店强化
历史上,我国饭店集团比较注意内部服务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在市场营销方面往往采用简单的人员促销方式,如开展情人节、圣诞节与会展的促销活动等。而外国饭店集团则注重运用“顾客印象占有率顾客市场占有率顾客心灵占有率”的顾客创造规律,编织起强大的营销网络,积累大量的忠诚的客户群体。2中方饭店营销管理对策研究
2.1不断了解顾客需要,创造顾客满意
顾客的需要是多样化的,是较难理解的,因为顾客并不会将他的需要明确告诉饭店,这只能是顾客缺乏消费经验,不善或不便表述,如:顾客向旅行社表明需要预订一间五星级饭店的客房,这是他用语言表明的需要,而他真正的需要是因为他有能力支付五星级饭店的房间费用,选择五星级是其身份的象征,顾客往往有未表明的需要,此例是他期望入住五星级饭店必然可以得到优质的服务,这可以减少他的时间花费,精力消耗和购买风险,同时顾客还希望得到令人愉悦的感官享受,如:饭店里有室内旅游池要以休闲娱乐,晚上可以在酒吧和善解人意的服务员聊天等,顾客还可要有一些不愿言明的需要。如:入住饭店可以获取积分奖励,方便与某人约会等,所以饭店营销应当着力于不断研究顾客的需求,开发能够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创造特色,要设法做得比同档竞争对手更加出色,这样才能长久吸收顾客,对饭店营销管理来讲获得顾客满意是十分重要的,设想营销人员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招来顾客,而饭店却因为服务问题造成顾客的不断流失,一锤子买卖必将使饭店走向衰退,因为招来顾客越多,流失也越快。
有研究表明:吸引一位新顾客比保持老顾客常常要多花5倍的成本,要使顾客不流失,关键是顾客满意,因为一位满意的顾客会:(1)光临次数更多,对饭店忠诚度高;(2)愿意购买饭店推荐的新产品;(3)主动向周围的人说饭店的好话,帮助饭店介绍其他客人;(4)忽视竞争饭店的广告,对价格不敏感;(5)像老朋友一样乐意给饭店一些好的建议;(6)与新顾客相比,降低了营销的费用和服务成本。
顾客是最好的老师,饭店营销者要不断地主动收集顾客的意见与建议,因为一般情况下,顾客是不会主动诉说的,顾客往往只有在十分满意或十分气愤的情况下才会表扬或投诉饭店。所以,营销管理者要设法通过多种渠道,调查和预测顾客的需求,获取顾客的反馈。如:顾客办理退房手续时,请顾客填写意见表,可以设立互动式的网站与顾客进行交流。宾客关系经理主动拜访住店顾客;销售人员跟踪服务等。
顾客满意是饭店赖以生存的基础。营销管理者要统计顾客满意情况,测算顾客满意率,同时要将本酒店的顾客满意率与竞争对手相比较。只有保持较高的顾客满意率,饭店才能获得满意的收益,才能保持长期发展的后劲。
2.2加强协调,创造很好的营销氛围
2、旅行社合作模式创新——以海南某地现象为例
3、广西某旅游胜地个案分析研究
4、如何做好旅行社品牌化经营——以成都某地为例
5、如何减少旅行社的回扣问题的研究
6、实证分析之广西旅行社经营现状和调查分析
7、浅谈如何优化旅行社价格竞争
8、如何开发旅游产品——以休学旅游、老年旅游为例
9、旅行社管理中的难点与对策分析
10、旅行社新产品开发研究
二、酒店方面
11、××酒店前厅管理研究
12、××酒店客房管理研究
13、南京酒店业服务质量问题研究——以××酒店为例
14、南京酒店业员工流动率过高现象研究——以××酒店为例
15、南京餐饮连锁经营研究——以××餐饮连锁经营为例
16、酒店前厅管理和服务质量提高的方法探讨
17、旅游酒店人才流失现象透析及解决措施
18、酒店行业开展“金钥匙”服务的意义和机制探讨
19、从酒店招聘实习生条件的变更看当前酒店的用人标准的变化
20、试论旅游饭店员工素质的提高
21、星级饭店员工素质问题分析(以某个星级饭店为例)
22、××市旅游饭店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23、论饭店管理的“人治”与“法治”
24、饭店节假日营销对策思考
25、现代饭店在推行标准化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26、提高现代饭店服务质量的探讨
27、现代饭店服务质量评述
28、现代饭店内部管理模式研究
29、饭店个性化服务研究
30、饭店标准化研究
31、对提高酒店餐饮服务质量问题的若干思考
32、对做好宾馆菜单管理的几点思考
33、浅谈如何做好酒店客房管理
34、餐饮服务质量中常见的几个问题研究
35、如何在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下改进餐饮服务质量
36、试论如何提升餐饮服务质量
37、深入探讨客房质量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这一转变的基础是大量新建本科院校的涌现。这一转变从1999年大规模扩招开始,据统计,从1999年到2011年4月,我国新建本科院校291所,占全国同期820所普通本科高校的35.49%。[1]到2014年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已经达到了1202所。虽然从总量来看数量可观,但在办学中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即都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在借鉴国外办学经验的同时,我国学者对现有的教育体系纷纷开展深入的思考与探讨,基本都认为应该将高等教育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大学生就业困难,社会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为渴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新建的本科院校、民办本科院校等纷纷加入应用型高校的队伍,力图培养与社会接轨的应用型人才。酒店管理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的重要组成部分。[2]
一、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定位分析
从学理上说,应用科学与基础科学或理论科学相对,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相对。学术型人才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而应用型人才是运用客观规律使其产生综合效益的人才。应用型人才根据其分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操作应用型人才、理论应用型人才和创造应用型人才。操作应用型人才是指专业技能娴熟,毕业后能直接在一线岗位工作的人才,其主要依靠高职高专层次的高校来培养。理论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准确理解理论知识及客观规律,能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社会产品,将新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人才,其主要由应用型本科高校来培养。创造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深厚的理论背景,既能从事基础理论的研究又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的人才,其主要由重点大学及一流高校来培养。从应用型人才的分类可以看出,应用型人才并不是低人一等的人才,相反,是具有巨大活力且不可或缺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应该分布于专科、本科、研究生各个层次,并承担相应的任务。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相应地定位于理论应用型人才,即熟悉并理解酒店及相关行业发展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创造产品以促进该行业发展的人才。这要求该类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熟悉行业实际且具有一定的敏锐度,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较好地与学术型人才对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二、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思路
1.以专业为导向,体现行业特点
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正确理解是科学合理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2012年,酒店管理被国家教育部正式列入本科专业目录,其专业地位被正式确立。[3]酒店管理从旅游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升格为与旅游管理平等的旅游大类的专业,足以证明其行业的发展性及其与旅游管理的差异性。在酒店管理的实践教学中只有正确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特点才能正确把握实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首先,对酒店管理专业进行正确定位。马勇提出要对酒店管理专业进行理论创新,打破酒店管理专业低技术、低门槛的印象,转变大众观念,塑造酒店管理专业高技术含量、高素质要求、高品质内涵的崭新理念。[4]因此,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办学中应高标准严要求,具体到实践教学中体现为把实践的内容从传统常规的餐饮服务、前厅服务、客房服务等技能向信息技术、网络服务等其他相关专业技能扩展,避免实践内容低层次的重复化。其次,关注酒店管理的延展性。如果仅仅将酒店管理专业理解为酒店特别是星级酒店培养人才就过于狭隘,可向住宿业和旅游业两个方向延展。随着人们个性化的发展,酒店业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多样化的住宿业相继出现,对酒店业形成了较大的冲击。酒店管理专业不仅要学习酒店的相关知识,也要掌握其他住宿业发展规律。酒店与旅游的紧密关系毋庸置疑,曾有学者提出要将酒店从旅游中剔除,但遭到其他学者的反对。事实上,酒店与旅游早已融合,完全割裂并不现实。在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中适当向住宿业和旅游业延展,有利于提高本专业人才的适应能力,提升本专业人才的竞争力。
2.以理论为基础,提升实践内涵
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这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但这并不意味着理论不重要或位于次要地位。如前所述,应用型人才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文教空间2016年第17期总第446期下,进行社会化的操作运用,其前提是对理论及客观规律有深入的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运用。因此,注重理论课程设置是提升实践内涵的重要途径。理论课程应分为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两部分,前者是指支撑本专业的基础学科理论,后者是指具有专业特色的理论知识。具体而言,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基础学科理论应涵盖管理学、经济学、语言学、文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作为主干学科无须多言,语言学包括中文和外语,语言是沟通的载体,酒店作为服务行业对语言的要求应该高于其他专业,除了英语还应基本掌握第二外语。文学作为奠定学生基本素质的学科应该受到重视,要求学生掌握国内外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文学基本知识。事实上,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文学基础教育非常匮乏,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审美及想象能力,笔者大力提倡增加文学类基础课程或相应加大比例。专业理论包括基础专业理论和特色专业理论。前者主要指酒店营销、酒店心理学等这些大多数院校都要求开设的课程,特色专业理论则根据该院校特点、师资、培养方向等方面来设置。总而言之,只有夯实理论基础,才能真正提升人才培养的内涵。
3.以能力为核心,完善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根据社会需求,其能力分为三个层级,即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拓展能力。基础能力是指各专业人才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等。专业能力指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其中,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又分为基础实践操作能力和拓展实践操作能力。基础实践操作能力包括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等服务技能,拓展实践操作技能包括会展、导游、景区服务、物业服务等服务技能。知识应用能力是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中的能力,比如,导游词创作、主题宴会设计等能力。拓展能力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应用型人才而言,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学校课堂学习的知识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成长过程的全部需要,学生需要自己在课堂之外或毕业之后向社会主动学习,缺乏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则应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多方面多途径共同培养。围绕上述能力体系,课程设置中也相应地包括三个部分,即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其中基础课程包含素质课程和平台课程,其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和能力;专业课程主要是培养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实践操作能力;拓展课程则可以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可以拓展视野的课程。
4.以课外为补充,打造第二课堂
重分利用课堂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第二课堂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所谓第二课堂是指培养计划以外的可以充分利用的平台,包括系列讲座、假期实习、社团活动、专业竞赛等等。第二课堂分为三类,一类是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的课外学分,包括专业认知、系列讲座等。高校应将社会认知纳入学分系统,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充分接触社会,在完成规定时间的认知后获得相应的学分。学分由专业认知和非专业认知两部分构成,专业认知限于酒店行业,非专业认知则涵盖旅游业、餐饮业、营销业等其他行业,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接触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系列讲座是扩大学生视野的重要平台。一些高校为了完成讲座任务,只注重讲座数量,忽视讲座质量,既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浪费了时间。打造高质量的讲座平台依赖于完善的规划。酒店管理专业讲座平台应涉及行业及专业知识、历史文化知识和视野拓宽知识三大方面,既可以邀请其他高校专家主讲,也可以邀请行业专家介绍,无论是主讲者还是主讲内容都应有层次和梯度,避免低水平讲座及无益的重复。另一类是纳入学分体制但不是必须完成的学分。比如,参加各类比赛获得奖项可以折算成相应的学分,但比赛并不限制于专业竞赛,也鼓励学生参加非专业竞赛。又如,参加创业活动可以折算成相应的学分。在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我国大力提倡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既可解决就业问题又能为社会创造新的活力。积极鼓励酒店管理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多种途径创业,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创业所需的各类知识,掌握创业所需的各种技能,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还应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各种硬件及软件条件帮助学生创业。第三类是不纳入学分的各种社团课外活动。各种社团是可以充分利用的第二课堂,社团是学生自己成立自己组织管理的组织,也是学生培养兴趣发挥特长的重要平台。可成立专业社团,由专业老师指导,开展对内及对外服务工作。
5.重视毕业论文,理论实践结合
毕业论文是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撰写毕业论文是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应将毕业论文质量作为衡量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高校毕业论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偏重于理论分析的毕业论文,一种是偏重于实践操作的毕业设计。应用型高校应要求毕业论文围绕企业或行业实际,选取实际问题进行研讨,限制空而泛的陈旧问题的探讨。同时,论文指导采用双导师制,即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双方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共同完成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在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的同时,控制撰写理论性论文的比例,鼓励学生多做毕业设计,减少在已有学术成果基础上低水平重复。
三、健全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1.师资保障
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应用型高校教师既要具备理论素养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素养。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由专科升格为本科的高校,另一种是民办本科高校。部分教师积淀了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但理论素养有所欠缺。因此,师资队伍的培养应从理论素养和实践素养两方面同时出发。通过派教师赴高校进修、鼓励教师提升学历等方式提高其理论素养,通过派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其实践素养。此外,引进具有行业经验的教师也是充实教师队伍的重要方式。为进一步提升教师质量,还应通过多种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高校教师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与高校的体制有关,也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关。只有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才能把重点转移到教学上来,投入更多的时间钻研教学,才能更好地贯彻实施教育教学新方法和新的教学模式。[5]
2.教学设施保障
完善的实践教学设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首先,加强校内实训室的建设。酒店管理本科实训室分为基础实训室、专业实训室和综合实训室。基础实训室包括礼仪、网络、英语等实训室,主要开展基础实践技能的教学;专业实训室包括前厅、客房、餐饮、康乐、茶艺等实训室,主要开展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学;综合实训室主要围绕智慧酒店建立高水平且紧跟时展的实训室。其次,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标准,按照标准严格遴选,注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广度和深度,选取部分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等领域全面合作,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实现实训基地与高校的双赢。再次,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由高校为主体建设兼具教学与经营的实体。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类高校较为成功的办学经验,应用型本科高校可借鉴其经验开设酒吧、酒店、健身房、茶吧等生产性实训基地,由教师负责整体管理,学生参与经营与服务,使学生综合掌握相关服务及管理技能。
3.时间保障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充足的课内及课外时间做保障,适量的学分既能保证充足的理论学习时间又能保障课外实践时间。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总体学分一般控制在170学分左右。如前所述,第二课堂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认知、创业实训等方面的练习,过多的学分不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实践。相较于学分的整体控制,实践类学分比例的控制也很重要。美、英、日等国的应用型大学大力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实验教学时数比例达50%。而我国不少应用型大学实验教学时数只占总学时的10%。[6]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文科类专业实践学分不少于20%,理工类专业实践学分不少于25%,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并加强实践类课程的考核,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作者:宋欢 单位:泰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顾永安,陆正林.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设置情况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2):68-73.
[2]韦佳,倪杰,吴远征.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创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3):207-210.
[3]宋欢.应用型高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文化论坛,2014(6):83-86.
酒店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非常高的专业。当前酒店企业对毕业生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实践性教学是学生整个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酒店业的迅速发展,对酒店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日益凸显。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适应这一发展趋势。
一、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现状
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实践性教学是学生整个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从对学校实践性教学调研中看出,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实践性教学模式存在有以下的突出问题:
1、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高校本科教育的典型培养模式是“厚基础、宽口径”[1],它在强调厚实基础的前提下,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各个学科广泛交叉,专业界限越来越模糊。但这种模式仅仅强调了学生掌握知识面的宽度,而没有对掌握知识的深度提出要求。在实际工作中的潜力与后劲不足,不适应社会发展对专业型人才和酒店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应用技能技巧培养不足
学生毕业后,在饭店工作一般都要从服务员做起,服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工作的需要和本人的表现。而服务员的工作性质绝大多数是技能技巧性的。由于技巧培训不足,毕业生很难在服务员中树立威信,也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人员。
3、师资力量薄弱
酒店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行业,需要一支理论和实践能力双重过硬的教师队伍。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缺少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由于大部分专业教师没有在本专业工作和实践过,或者虽然实践过,但时间短,实习岗位层次不齐,导致教师缺少实战经验。在实操课的讲授中,将知识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4、校外实习基地与教学不能有机衔接
目前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除了在校内实践基地进行实操课,主要还是到酒店实习。但这其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实习安排不够突出,实习课时不够;酒店不重视实习生价值。每年学生实习正值酒店旺季,酒店片面追求企业利益,实习生直接上岗,没时间将知识学以致用。
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优化
针对以上问题,从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入手,借鉴国内外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理论,应对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进行优化。
1、“以学校为主导”的实践教学体系
从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块的四个部分:认识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入手,以课程体系为指导、以校内外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岗位定制为方针、以跟踪实习动态为责任,逐步进行专业性质感悟、专业技能实习、专业素质训练、专业理论实践,旨在将专业理论和技能实践、课堂教学与专业实习、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从认识实习上看,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以校内实践基地为补充”的原则,以多种手段强化认识为辅。“走出来”即有计划有组织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参观;请进来即聘请校外实践基地管理人员或酒店界专家和酒店企业老总为兼职教师或来校给学生作系列讲座。
从课程实习来看,贯彻全面渗透、重点突出的原则,全面渗透体现在课内、课外、考评方式上。在课内充分利用各种实训室,模拟各种真实的酒店服务环境,提高学生对酒店市场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在课外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从专业实习来看,按照岗位定制的原则,实施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严格跟踪实习动态的方针。分散为主,集中为辅即依据校外实践基地的数量,根据学生人数,确定一个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实习的人数,以4-6人为准,构成一个小团队。岗位定制则是考虑岗位条件与学生能力的搭配性,选择实践基地。
从毕业实习上来看,实行“导师实习负责制”,让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就业和谐进行。“导师实习负责制”即根据毕业论文题目选择指导老师,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1.导师同企业、学生联系,确定实习单位。2.学生同导师相互联系,确保毕业论文的有序进行,保证学生安全。3.企业同导师联系,反馈学生的实习动态。4.企业同学生联系,了解学生就业意向,签订就业协议。
2、“以企业为主体”的实践体系
本着“一切为了酒店,为了酒店的一切”的原则,拥有一支具有优秀综合素质,经过系统理论教育的本专类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生队伍就成为酒店提高自身人员素质的捷径。酒店就应该加强校企合作,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强化招收实习生的有利方面,加强管理培训,克服不利因素,做好实习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
3、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建
【中图分类号】F71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本科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长,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严重,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直接限制了高校办学规模的进一步发展。当前,酒店管理类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难”与酒店的“用工荒”现象并存,供求矛盾日益尖锐,说明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酒店所需要的实践脱节严重,不能实际应用,而多数酒店不愿意承担应届大学生岗前培训的社会责任,希望招聘到进来即能顶岗的专业技术人才[1]。为适应社会需求,济南大学酒店管理学院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研习营这一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可以说是学院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原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酒店管理类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包括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环节,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相互之间缺乏联系,难以形成有机整体,教学评价标准陈旧,难以适应酒店管理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实验教学
目前,济南大学酒店管理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和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实验教学实际上就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扩展。教学实验在设计上较为简单;实验指导书详尽叙述了实验方法、操作步骤,学生只需简单操作即可完成实验操作任务,学生几乎没有问题可以提出;依据实验报告给出实验成绩,这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2]。
(二)实习
济南大学酒店管理学院的实习现在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环节,在毕业实习环节,学生也可以通过“提前预就业”的形式来完成毕业实习。
1、认识实习与毕业实习
由于认识实习与毕业实习的时间相对较短,现在很少有酒店愿意接受学生开展这两种实习,使得这两种实习逐渐留于形式。学生通过走马观花的对实习酒店进行参观,根本无法了解到酒店前厅管理、后厨管理以及客房管理的实质。在毕业实习中采用“提前预就业”形式的同学虽然能够较深层次的接触到酒店[3],但在“预就业”过程中又脱离的学校的监管,使得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够及时得到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生产实习
在为期半年的生产实习中,学生会被安排在各星级酒店进行实习工作。在此期间,实习酒店给学生安排相关的岗位,尽管学院会通过各种手段督促酒店让学生进行调岗实习,但酒店往往会在熟练工的角度考虑,不能及时给学生进行岗位的调换。这就使得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接触酒店的各个环节相对较为单一,不能很好的满足酒店管理类相关专业综合性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毕业论文
目前济南大学酒店管理类相关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大多来源于本专业的任课教师,酒店管理类相关专业发展迅速,新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模式不断涌现,导致专业教师很容易出现与酒店新知识脱节的现象,这也就导致目前学院的毕业论文题目以理论题目为主,这些论文在完成过程中可能锻炼了学生信息检索、理论分析等各方面的能力,但却与酒店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脱节,未能很好的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因此在毕业论文管理环节我们也有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从各实践环节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酒店管理类相关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虽然目前国内各高校的实践环节基本都是按照这些环节来设置,但这种体系并不完善,各环节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甚至有重复设置实践环节的嫌疑,比如生产实习环节与毕业实习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具体目标和要求并不是很明确,因此学生在这两种实习中所获收获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2、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够,很多环节流于形式
由于课堂时间、实验室及教师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很多实践教学环节已逐渐流于形式。例如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刀工等基本功的训练方面,课堂时间安排根本达不到要求,致使该专业学生在基本功方面就很不扎实。再者,由于师资队伍的原因,现在酒店管理类相关专业的学生大多以理论学习为重点,实践性教学不过是理论教学的补充,这也体现出高校对于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3、缺乏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由于现在高校在人才引进的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酒店管理类相关专业的教师往往缺少行业的从业经验,再加上酒店服务行业知识更新速度快,也导致很多老师不能很好的与酒店接轨,致使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很好的与酒店接轨。
二、化解实践环节矛盾的 “济大方案”
基于目前酒店管理类相关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通过搭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各种矛盾。在不放松理论教学的前提下,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参与到济南大学的职业研习营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一)职业研习营的基本情况介绍
大学生职业研习营是高校开展并引导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创新、科学研究与设计活动的重要场所,以“模拟业界经营”的组织模式和“产品成果化输出”的经营方式,在研习营的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实现对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定位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济南大学酒店管理学院开展的职业研习营活动,以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为主体,每年的3-6月份为活动时间,借助学院模拟餐厅的设备与场地,让学生自主开店与经营。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学院召开动员大会。每个学期寒假放假前学院召集全体师生,召开职业研习营活动的动员大会,在动员大会中,学院领导就职业研习营建设理念、建设原则告知大学生。学生可选定校内指导教师,利用寒假时间积极调研项目与准备撰写项目规划书。
第二、选定参加组以及组员。每个报名参加职业研习营活动的小组要准备项目规划书提交学院,由学院指派的指导教师及校外专家共同组成答辩小组对提交学院的规划书进行研讨,确定每一组项目规划书可行性。
第三、正式运营。审核通过的小组由组长抽签决定营业时间段,每个小组的运营时间均为1个月。运行期间学生是经营的主体,除了场所学院提供以外,研习营的人事安排与管理、商品的研发与销售、产品的定位与消费人群分析均由学生自己掌控。期间,学院委派指导老师定期到研习营检查,发现学生在模拟经营活动中的问题与不足,同时给各经营小组打分,为后期的评奖活动做好铺垫。
第四、评比与总结。学生经营期间,学院会不定期安排教师作为消费者点评成品质量以及管理和服务质量。经营完成后,每小组提交经营账目明细与经营心得体会,学院教师参考每个小组的盈利情况、创新产品研况、人事管理协调性等诸多方面在小组之间进行评比,并颁发奖状或给予物质奖励。
(二)职业研习营的具体实施
在整个职业研习营活动中,学生需要完成项目的前期调研与论证、策划书的撰写、酒店的人事管理与安排、酒店的正常运行(包括前厅服务和后厨)以及后期的总结工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付出大量的劳动及努力。可以这么说济南大学酒店管理学院的学生凡是有欲望参与职业研习营活动的,从寒假到次年6月份都要为此活动积极备战。
在学生为该活动努力付出的同时,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也要紧跟其后,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指导,真正实现了将职业研习营实践教学置于整个学期教学安排之中的设想,成功地搭建了以职业研习营活动为主体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并为之成立了专门的教师支持团体,负责职业研习营活动训练场地管理、校内师资和校外专家聘请、校外竞赛带队、活动档案管理等一系列教学服务工作,初步建成了合理、高效的以专业教师为主管,以职业研习营活动老队员为学生助理的服务团队。在这一团队中,主管教师除了负责团队日常事务,还参加职业研习营活动辅导,可以说,实现了职业研习营团队教学、研究、管理的三位一体,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具有实质意义的教学组织。与此同时,在不改变既有院系划分的基础上,打通院系部限制,将各个系的老师充分调动起来,利用自身优势,为职业研习营服务。利用济南大学酒店管理学院雄厚的校友资源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积极邀请校外专家成为职业研习营实践教学的协助者,将校外资源引进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真正实现校企合作,走创新式的可控型酒店管理类学科实践教学之路,即搭建校内平台,引进校外资源,创新培养方案,巩固实践效果。
每学年春季学期一开始,经过一个寒假的准备工作,济南大学酒店管理学院大二学生的职业研习营的模拟经营活动就正式开启了。因为所有参加职业研习营活动的同学都需要在运营餐厅全天候12小时服务,这为课程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此,学院针对具体情况,将本学期大二学生的所有课程开设成了循环上课:即每门课在前8周开设一次,后8周再开设一次。学生针对自己职业研习营的分组情况选择上课时间,第1、2组的40名同学上课可以选择在后8周上课,而第3、4组的同学则在前8周完成课程内容。通过职业研习营活动,学生在理论课和实验课学习的同时就真正进入到实践环节,这样大家能够更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课程学习上多下功夫。另外,学生在模拟餐厅的经营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再进入课堂,学生求知的动机会变的更加明确,教学效果更加明显。这样的校内实践平台很好的克服了校内实验教学流于形式,而校外实践环节又缺少教师指导的问题。另外,每年的职业研习营开展期间,学院还会聘请2-3名行业内的知名校友回校开展讲座,学生在模拟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也可以直接与行业知名人士进行沟通,很好的解决了高校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
每组学生在为期1个月的模拟经营过程中,要自主进行人事安排与管理、商品的研发与销售、产品的定位与消费人群分析等工作。待模拟经营活动全部结束,学生向学院缴纳一定的水电费、燃气费及设备损耗费,剩余的所有盈利,由小组成员自行进行分配。另外,模拟活动结束后负责人要对盈利情况、创新产品研况、人事管理协调性等诸多方面进行总结,指导教师结合餐厅运营期间的实地考察及负责人总结情况对各经营小组进行评比,结合评比结果给予优胜的小组一定的物质奖励。这种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给予学生更多发挥的空间,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发挥各自的优势,纷纷为自己小组的运营出谋划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学生在其他实践环节上的惰性,激发了学生实践的热情。 除了物质上的奖励之外,每年通过职业研习营的活动,我们还会选拔出一批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代表学院参加国内知名的酒店管理类相关专业的比赛,学生通过这些比赛获得的优异成绩对于他们将来的就业提供了沉甸甸的砝码。
三、“济大方案”中的不足之处
通过3年的职业研习营活动的开展,学院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平台的搭建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在“中俄大学生烹饪技能大赛”中获得了1金、4银的好成绩等等。这些成绩的取得说明该实践平台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确实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获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得认识到该平台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不够完善
目前,济南大学的职业研习营在实施过程中还没有将其并入到真正的课程体系中,只是以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开展。虽然学院为了照顾学生采取了循环开课的形式,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目前职业研习营在济南大学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学体系中,还未获得足够重视,没有设置与之地位相应的学分和课时。为了便于职业研习营更进一步的开展以及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可以将职业研习营设定为专业选修课,给予3学分的学分安排,这样学生再进行职业研习营活动的时候学习的心态会更加端正。除了将职业研习营加入到培养方案中之外,我们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教学大纲,撰写合适的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完善的指导。
(二)职业研习营的评价体系还不够科学
目前学院对于职业研习营的评价体系主要还是依赖于教师的观察及负责人的总结报告,这种评价体系对于研习营的各个小组有一定的不公平之处。原因在于教师不能时时在模拟餐厅中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因此在打分过程中有可能有失公允。而总结报告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难易也是不同的,善于文字工作的同学有可能将一塌糊涂的经营活动写的完美无缺。因此,逐步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职业研习营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督促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身于这一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 杨樨. 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4):200-201.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3+1”教学模式就是按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四年的时间划分,3年在校学习,1年在校外实习与毕业论文的撰写.这种教学模式无疑调整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下面对“3+1”教学模式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3+1”教学模式的缘由
就专业个性而言,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主要为旅行社、旅游景区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外事接待单位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较广的专业管理人才。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具有与理论教学一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践环节的设计不仅是为了服务技能和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是为了学生今后能真正胜任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加强。
然而长期以来,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频遭狭隘理解乃至认识误区,不少教学管理者和从教者在观念上将实践教学仅仅视为依附于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普遍呈现出琐碎化和零散化倾向,严重阻滞了本专业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和学生专业能力的深化提高。之所以造成这种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不良局面,根本原因在于,众多地方性高校所设旅游管理专业都是作为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还有部分是在历史学,地理学基础上派生和发展的。无论那类地方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均存在不切实际地搬用普通高校以理论教学为主、而辅以实践教学的发展模式,有的实践教学环节犹如蜻蜓点水,严重背离了旅游学科发展的特点,不利于专业的发展。现行各高校专业课课程门类与学时数也在压缩,所以我校作为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首先采用了“3+1”教学模式。
二、确保“3+1”教学模式的途径
(一)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课群建设
课程群(Curricula Group)来源于国外针对现行教育中学科门类过细,过多问题而提出,,它符合是世界范围内学科、科学和教育的发展之要求,也满足我国高校专业课课程门类与学时数压缩的改革之需。 何谓课程群,国内高教界至今没有权威的确切定义。高校普遍倾向认为: “课程群”是由内容上密切相关、相承和渗透,具有互补性的几门系列课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并配备相应的教学大纲,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进而获得整体优化,是具有学科优势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课群建设,确保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并与旅游行业实践相结合。根据这一原则设置课程,进行课程群组建。由于我校旅游管理是大工商管理专业下分离的。充分利用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教学基础平台,突出管理特色,促使基础课程中管理类和经济类与旅游科学相结合。为此构建了六大旅游管理专业课群,即:旅游管理课群、旅游经济课群、旅游文化专业基础课群、酒店管理与服务课群、旅行社与导游实务课群、旅游资源与规划课群。例如:旅游管理课群中“管理学、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作为课程群建设,从内容上看,相互之间的内容纵向有传承运用关系,通过集体备课,教师在授课时避免内容上的重复,发挥整体效益,达到最佳效果。再如,酒店管理与服务课群,把酒店管理与服务结合起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前台管理与服务,餐饮管理与服务,客房管理与服务,都是理论与实验室实训课结合,让实验指导教师也参加大纲编绘,辅助完成课程教学。此外在旅行社与导游实务课群、旅游资源与规划课程群中大为提高实践课程比例,增设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实践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课程群”的建设,打破课程间壁垒,优化课程体系,达到了整合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即保证了学生理论学习的完整性,避免了重复内容的学习,又达到缩短学时数的要求,使学生顺利完成3年在校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
(二)因材施教,加强实习环节的不断创新
1.原有旅游专业实习操作模式的利弊
我校原来的专业实习操作模式是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时间在12周,都集中在一两家酒店实习。实习后回学校再进行大四的理论学习和毕业论文撰写,第八学期还有4周-6周毕业实习。有利的是:专业实习集中统一,大四学生基本在校,虽然毕业实习在外,但也短暂,所以学生日常管理方便容易。弊端是:对于实习的酒店而言,由于实习时间在三个月,酒店一般采用的是顶岗实习,前期的入职培训在一个月左右,顶岗2个月,工作技能刚熟悉时,就面临实习结束,这样就加大了人力资源培训成本,不利于校企合作。对于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而言,一般要求学生最好能结合专业实习工作,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写出学以致用的论文。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时间放在第六期,还有部分理论知识学习要在第七学期完成,就降低了学生发现问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对于学生而言,不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有学生愿意到旅行社、景区实习,但在这种“一刀切”的模式下就不可能。
本着“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原则,教育要因材施教,必须对原有实习模式进行改造,对专业实习时间和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2.“3+1”教学模式中,“1”的突破
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3+1”教学模式中,“1”即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在校外实习与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就是采用专业实习与毕业时间相结合,校外做论文与校内做论文相结合。
具体而言,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全期,第八学期前4周毕业实习,后12周毕业论文写作。如果学生集体实习,可以将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连续进行,也有利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同时提高了学生毕业就业率。有的学生在企业签约后,可以申请在校外请指导教师,并与校内论文指导老师联系,在校外完成毕业论文撰写。
3.专业实习的实施和有效管理
专业实践环节中,遵循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实习方向,必须是旅游管理相关部门与经济实体,酒店、旅行社、景区景点、旅游行政部门等。实习方式采用集中实习和自主分散实习相结合,自主实习学生管理由家长和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进行管理;集中实习由用人单位和学院专任教师协调共管。为了保证学生安全,避免出现实习缺位的情况,学院建立了一套实习管理信息系统,学生与指导教师联系有一套长效机制。通过几年实施后,监督管理到位,学生、家长、单位都比较满意。
4.拓宽专业实习平台,搭建旅行社集中实习桥梁
教育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学校在最后专业实习学期,要保证学生都要顺利完成实习工作,除了提供吸收人力资源较多的酒店供学生选择外,要尽量拓宽实习平台,增设旅行社行业,提供学生导游、计调、外联等实习岗位,使部分爱好旅行社和导游工作的学生,自己又没有能力联系到旅行社的学生能自主选择,由学校联系多家旅行社,旅行社对实习学生进行一定的选拔后,进入旅行社行业实习。以前学校只提供1-2家酒店实习,主要是酒店对人力资源需求量大,做基层工作员工素质要求不高。旅行社行业对人才的要求高,大多是中小型旅行社,能容纳学生实习的数量较少。因为旅行社行业属于知识、人才密集型企业,作为旅游业的龙头企业,旅行社担负着开发旅游产品、引导旅游消费潮流的责任。如果没有极好的综合素质,这个作用就无从体现。因此,旅行社的从业人员的文化含金量比旅游业其他部门的从业人员要高。从某种意义上讲,旅行社经营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员工的素质。每一家旅行社需要的员工数量虽然较少,但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行社也意识到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要进行人力资本长效投入,注重从企业内部挖掘人才,把实习学生作为人才储备,毕业后大部分学生都会成为该企业的核心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较高。与此同时,学校也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2、3年级时做好一些职业准入资格考试。如导游和海外领队资格考试,搭建好旅行社集中实习的桥梁,省内一批旅行社也成为学校实训实习的基地.此外随着旅游业向纵深发展,近几年各景点景区(特别是主题公园)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加剧,专业实习平台还能进一步拓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酒店管理;本科教育;职业经理人
Key words: hotel management;undergraduate education;professional managers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263-03
1 酒店管理本科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中国酒店管理高等教育立基于旅游业的发展,目前建立了规模较大、层次基本齐全的教育体系。本科教育在酒店管理教育体系中处于特殊重要地位,为酒店业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其办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酒店业人力资源质量,承担为酒店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就业竞争力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整个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况。
1.1 教育质量提升未能与规模扩张匹配,酒店管理本科教育一定程度上落后于产业实践 教育部《2012能够在高星级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具有较高的管理理论素养和扎实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是适应星级酒店发展需要,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领导艺术、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熟悉现代星级酒店经营管理方法和手段,酒店、高级住宿业机构、高级餐饮业机构、教育科研机构等从事酒店管理、接待服务及教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显然,这一培养目标相比过去的培养目标,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索而得出的更为精准的研判和定位,更能反映酒店行业要求和酒店管理学科本身特点,这一规范的指导性基本思想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然而,尽管我国现有旅游院校的酒店管理本科人才数量发展很快,但是培养的学生质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酒店业的不断发展,酒店管理本科教育未能引领行业的发展,对行业的智力支持也不够,一定程度上落后于产业实践。
1.2 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竞争力与酒店业蓬勃发展未成正比 我国酒店业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投资热点领域,高档酒店、经济型酒店发展势头很猛。我国迅猛发展的酒店业,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具有系统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技能和先进服务理念的酒店管理专业人员。然而,长期以来,国内旅游院校酒店管理本科教育,所培养的学生缺乏职业能力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重理论知识,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只是立足于理论本位。其竞争力(主要是实践操作能力)往往还不如酒店管理职业院校的专科毕业生,实际上,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应该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因为它的应用性比其他的专业要强。
1.3 酒店业高素质专门人才缺口与酒店管理毕业生对接有偏差 国内酒店业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求有较大缺口,从现有酒店行业招聘高校酒店管理本科毕业生使用情况来看,招聘来的大学生在工作上 “眼高手低”,与酒店业的用人要求匹配度低,业界认为现有旅游高校培养出来的酒店管理本科学生高不成低不就,酒店企业还需要在对本专业毕业生花费较大的代价。这实际上是由于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严重错位造成的。
1.4 酒店管理毕业生专业认同感低,行业就业率走低与流失率居高并存 通过笔者对广州几所大学酒店管理本科生初次在本行业内就业的人数调查,数据表明,初次在本行业就业率一般在30%-40%之间,酒店管理毕业生不太认同所学专业,造成了酒店行业的低就业率,一方面,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认为该岗位不能体现自己的所学、不能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酒店企业内工作一段时间后感到不适应,致使酒店业的大学生员工流动率极高,大多选择“跳槽”去往其他行业。(两年后仍在酒店行业就业的不到20%,五年后仍在酒店行业就业的不到10%)。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有着较高的流失率,大多不稳定。
2 现行酒店管理本科培养模式与酒店业脱节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力较低, 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酒店业所需求的人才存在严重错位,国内旅游院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不能适应酒店业发展需要,主要原因如下:
2.1 师资队伍建设尚不能适应酒店业的发展,专业教学设施匮乏 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已归属于旅游服务类,酒店管理专业过去隶属于工商管理学科,现在与工商管理类并列,但是,大多数高校尤其是一般本科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大都来自于其他专业,在硕士点、博士点的建设方面仍然滞后于其他经济类、管理类,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尚不能适应酒店业的发展,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酒店管理理论和实践教学技能训练,使得教学活动脱离实际,实践教学方面,如餐饮酒吧实验室、客房实验室、前台实验室等,一些院校更缺乏能够供学生实践操作的专业模拟实验室。
2.2 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教学手段单一 按知识体系设计课程,更多考虑的是学生要掌握什么样的知识。我国现有旅游院校的课程安排大都是按知识体系进行组合设计的,对酒店行业需要什么样的能力重视不够。国内的专业教学还存在较为明显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在课程安排的系统性和突显专业特色方面有一定欠缺。“以教师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灌输为中心”的“填鸭”模式,教学活动仍然延续传统,不太重视在课堂上讲授实践理论,认为实践知识只能通过实习获取,大多对教学活动有一种误解。所以,往往学生在实习或毕业后发现,课程安排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竞争激烈、高度细分的酒店市场发展,缺乏对解决实际问题相关理论的学习,学校教育难以与实践有效对接。
2.3 缺乏特色和品牌号召力 无论是从“985”、“211”院校还是一般院校,国内开设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 大多都按照大致一样的模式、一样的教学设计、一样课程设置安排,能从塑造特色品牌出发的高校很少,这就使得培养出的学生缺乏特色性和差异性。
2.4 一些高校对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缺乏清晰度 普遍存在着定位“过高”的问题,酒店业实践性非常强,目前一些高等院校在对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教育上,必须熟悉服务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能够做到对酒店企业较好的管理。而事实上是,学校模糊的定位导致培养出的酒店管理本科生,学生的“管理”只能停留在空谈和梦想上,他们大多不愿从事较低层次的、实践性较强的服务工作,不太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
3 酒店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分析
旅游业的综合性、开放性、服务性要求酒店从业人员具有宽广的知识面、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服务意识、较高的文化修养、灵活的应变能力、娴熟的服务技巧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有人际沟通能力、热情、富有亲和力的团队精神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等非智力素质。本文认为,将酒店管理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酒店业职业经理人,将极大缓解酒店业管理人才缺乏和酒店管理本科教育自身发展困境,实现酒店管理本科教育和酒店业的协同发展。针对职业经理人的素质结构和市场细分,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保证办学基本规范和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增强学生的市场适应性,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品牌专业。
3.1 课程设置贯彻市场化、国际化和应用性理念,体现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要求 在具体课程安排上,我们要将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按照酒店产业体系和职业经理人体系的结构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突出职业性,突出综合性性,坚持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提高,加强外语、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信息技术等课程教学,要突出学科融合性,强化人才一体化培养,构建具备终生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智能结构和职业素养。让学生成为具备全面素养的一代优秀人才。
3.2 酒店管理学科建设,精品课程与优秀教材三位一体 酒店管理学科建设,最根本的是通过建立起以酒店管理基础理论和方法体系为核心的学科架构,以扎实的理论研究为学科应用提供先导和根基,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理论基础是学生就业后施展才能和创新发挥的源泉,因此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运用不容忽视。精品课程的创建势必可以有效推动教学质量,从理论基础、科研水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成就学生的专业素养。因而酒店管理专业亟需通过科学规划、缜密思考,通过有效的载体将教育资源与教育要素联结,创建高水准的精品课程,全面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科学研究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切实操作、施展才能的实践动手能力。优秀教材的编写依托于精品课程的设置,在新的专业目录公布的这一契机下,一方面,引进国际先进原版教材,在国际化过程中推进本土化,另一方面,组织一批研究能力强的专业学者、实践经验充足的酒店实践者,编写一套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水平优秀教材。在精品课程与优秀教材的双轮驱动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3 以案例教学为主线,大力推进启发式教学 从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的本科教育来看,酒店管理属于典型的商科教育模式,案例教学应用非常广泛,这点有别于旅游本科的教育。过去我国旅游高等教育通用一个“旅游管理”来涵盖所有旅游类的本科教育,显然不能反映旅游类学科的全貌,定位不清晰,教学计划方面总是顾此失彼。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通过案例,管理情景再现,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决策,充分激发学生能动及师生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适应以职业经理人作为培养目标导向的酒店管理本科教育的要求。
3.4 以实习实训为支点,完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酒店管理本科实践教学的基础环节是课程实验。在设置递进式的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学科综合实验、仿真实验等课程体系,建立网络化的实验大纲、实验教材、实验指导书、实验教学软件等教学资源,运用自主性、拓展性、互动性教学方法,建设全仿真、综合性、系统化实验室平台。酒店管理本科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是专业实习。以职业经理人作为培养目标导向的酒店管理本科教育。应该全面加强实践教学,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
3.5 开辟以职业养成教育为核心的第二课堂 以职业经理人作为培养目标导向的酒店管理本科教育,应全面拓展以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的第二课堂教育活动,这些职业素养包括高尚道德品质、健全人格特质、优良业务素质等方面,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制度上,通过学分认证将第二课堂正式纳入教学计划和学生测评体系,同时通过专题研究,课程论文等形式要求学生独立研究酒店业的问题,培养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旅游活动深层次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归纳、综合的研究能力。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与书本不同、与教师观点不同的新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创造意识,营造体现时代特征和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在内容上,以职业道德养成、法规教育、生涯规划、情感塑造、资格认证等为重点;在形式上,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贴近行业实际,将职业养成教育融化于文化活动。
3.6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师资水平,创新型师资是深化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决定力量。师资建设的重点放在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兼备、教师素质和职业经理人素质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上,实行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双向机制。比如,专任教师方面,实行教师赴酒店特别是高星级酒店兼职制度化,规定教师必须具有酒店业经营管理一线背景,提倡教师取得职业经理人等资质、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评、参与酒店类企业发展的研究课题,并将上述工作直接与教师工作量和职称评聘挂钩;兼职教师方
面,实行职业经理人来校兼职制度化,规定主讲教师中来自酒店业一线人员的比例及授课学时间,反映酒店产业发展前沿的内容主要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做学术讲座,逐步在新生入学教育、课堂教学、毕业论文、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全过程引入兼职教师,形成一种职业经理人培养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创新开发课程模式是深化高职高专课程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是否符合现代化各类酒店企业的要求,是否符合学生酒店服务职业价值观的建立根植与学生专业兴趣的巩固培养,是否符合学生对未来酒店职业印象的发展预期,创新课程开发模式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与此同时,创新课程开发模式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学校所培养酒店管理服务管理人才的规格、质量和适用性、科学性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以上海城市职业管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中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创新开发模式为视角,探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创新建设的有效路径,以期提供专业课程创新开发建设的有效思路。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上海城管学院)是一所全日制高职院校,下设旅游管理学院,其中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于2008年,是在2003年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本专业开设以来已经为上海各酒店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专业思想巩固、专业技能高、综合素质优,具有“能做人,会做事”,“宽基础、专技能、高素质、心服务”特点的优秀毕业生,同衡山集团、东湖集团等下属酒店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上海城管旅游”毕业生已经在上海酒店企业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受到各大酒店以及相关合作企业的一致好评,毕业生供不应求,需求者众。
1 当前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开发模式的现状
1.1 “压缩版”、“简洁版”的本科课程设置模式
从目前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开发模式而言,不少高职院校走的是将本科课程进行压缩而成的缩水本科课程建设的道路。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纯理论课程仍呈现比例过高的态势,还是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讲“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来进行。一方面由于课程的理论性过强,生硬的理论灌输同酒店行业灵活需求的实际相差甚远,培养出的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相对应的操作技能与应变能力较弱,服务意识不健全,专业思想不巩固。一方面课程对应所配置师资缺乏酒店第一线的实际操作经验,所授课程内容与目前业界流行的服务标准和技能有一定距离,这样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出现动手操作技能比不过中职学生,管理理论水平比不过本科学生,学生自我定位夹杂其中模糊不准确,产生了入职后从业流失率较高的状态。
1.2 重理论偏技能,而人文素养类课程设置弱化
酒店管理酒店高端服务文化主要来源于西式生活文化,而对酒店生活文化概念理解的观念植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简单复制的,不是会背诵理论就能达到实际的情境理解与实践操作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养习习得过程。而人文素养类的课程对于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出高端酒店管理服务的思维与习惯,增强对本专业背景理解与诠释能起到关键作用。但往往不少院校基于素养课程并不直接对应职业技能以及重点考量职业技能证书的实用性观念而轻视素养类课程的设置与开发,课程建设倾斜于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对于综合素养提升的课程内容相对而言,一是观念上缺乏重要性的理解,二是对口教师缺乏,教育资源倾斜不够,这就造成了人文素养类课程设置弱化和单一,不利于培养综合素养强、文化素养立身的专业技能人才。
2 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课程创新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创新开发的必要性
2.1.1 是时代背景的发展趋势与要求
随着我国旅游进入休闲时代,上海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迪斯尼乐园开业,世界知名酒店管理公司在上海扎堆经营,这对上海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更多国际化创新服务的高规格要求。紧跟国际先进的酒店管理理念与管理经验,将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走出一条落地地方,适应地方民俗管理文化的酒店高级管理人才培养之路,校企双方共同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国际化”“应用型”酒店管理与服务人才的重任,通过校企合作达到人才培养的“双赢”或“多赢”,这正是是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创新发展的科学路径。
2.1.2 是上海城管学院创新专业建设的基础
上海城管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时间较短,然而专业建设伊始就建立了相对完备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制度和校企合作制度,力图在校企课程建设中创新出彩,在专业建设中体现“上海城管旅游”独有的特色与新意。于是创新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就成为我们创新专业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是决定培养人才培养规格和素质的关键因素。注重校企合作,以创新课程建设来打通打造高职人才的通道,校企合作实训环境设备共享、校企合作实训教材建设,校企合作师资共享。一方面定向培养酒店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规格、岗位技能,一方面酒店企业在培养过程中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职场导向作用。这正是我们创新专业建设的坚实基础。
2.2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创新开发的可行性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创新开发符合学校、酒店、学生三方的利益最大优化,达到“三方共赢“的局面。
专业课程创新开发建立在学校、酒店、学生三方利益基础上,学校和酒店企业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酒店职业素养与职商,是学校和酒店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操作技能为重点,利用学校和酒店企业两种不同的实训环境和教学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校内教学实训与酒店顶岗实习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酒店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以求得校企双方最大利益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酒店企业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教材建设到课程内容跟踪合作,一方面创新了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增强教育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实现学校和酒店企业的良好对接,达到了“学校培养的正是酒店企业所需要的”这一目的。积极践行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创新课程建设模式,无论在促进学生就业还是提升酒店企业管理人才素质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如上海城管学院在进行《餐饮服务管理》课程授课的时候,在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下,请到衡山宾馆的现任餐饮部经理到我院来讲授该门课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训环节与衡山宾馆现行的服务要求相一致,并且行业里优先服务理念和技术也经由衡山餐饮部经理的行业交流学习带到高职的课堂上来,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程授课内容与培训技能紧贴行业前沿,具有时效性和前沿性。
3 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创新开发模式的构建
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创新型课程开发模式主要包含四个要素:确定课程合作开发方式;确定酒店管理专业合作开发课程标准;实施酒店管理专业培养过程、创新课程评价体系。这四个要素的完善构建了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创新开发模式。上海城管学院正是从这四个要素入手去进行校企合作课程创新开发模式构建。
3.1 确定课程合作开发方式
3.1.1 合作课程设置
从课程科目选择上,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主线,注重情商素养能力的养成。以必修课结合选修课的形式,注重对学生酒店服务情商能力,职业生活品味、人文素养的培养。从必修课的《综合素质培养》、《形体艺术》、《插花艺术》到选修课的《旅游摄影艺术》、《音乐欣赏》、《酒店客户沟通与口才》、《职业妆容艺术》、《酒店奢侈品鉴赏》等课程层级递进的贯彻职业素养养成培养过程。
3.1.2 合作教材编写
校企合作按照各自实训环境的特点与师资配备合作单独承担或者分段承担课程的开发建设。如以上海城管学院校企合作《会展实务》的教材编写而言:从课程教材的内容选定、组织编写,到重点培养理论与技能要点的明确,经由上海大厦行业能手与学校教师的合作,获得校企以及学生的一致好评。
3.2 确定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进行科学设计
上海城管学院在课程建设中的创新做法是校企合作确定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标准,科学设计课程标准。校企合作培养完成国家技能证书考试;将专业课程设置标准同“美国饭店业协会(AH&LA)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培训项目”标准对接;校企合作完成酒店订单式“定项服务”培养项目。
具体来讲,课程设置上将课程内容与上海市旅游局和上海市劳动人力资源保障局等机构的各类专业技能证书考核考试结合在一起,进行专项设计与强化训练,针对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如通过和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等合作酒店一起定点培养完成《调酒师》(高级)、《会务接待服务员》(高级)的培训。校企合作将专业课程设置标准同“美国饭店业协会(AH&LA)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培训项目”标准接近,将培养目标同国际先进酒店培训项目的要求结合到职业课程中来,便利学生参加国际证书的考试,培养能够提供具有先进水平的国际化标准酒店服务的学生。根据东郊宾馆等订单酒店的特殊需要,校企合作完成“国标服务订单培养项目”等酒店服务人才合作定向服务培养项目。
3.3 创新实施教学过程
我们对教学过程实行流程再造,创新实施课程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3.3.1 企业技能教师进校内课堂
聘请具有丰富酒店业服务操作经验、领导执行力以及一定教育背景的沪上酒店高级职业经理人、部门经理、技能高手等到学校分别担任不同课程的授课任务。酒店高级职业经理人侧重于酒店业的行业形势与酒店职业精神的铺垫,如《综合素质》课程的讲授;部门经理具体讲授较为具体的理论与技能并重的课程,如《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与客房服务》聘请酒店餐饮部、前厅部、客房部的部门经理到校授课;专业调酒技能强化则聘请世界调酒师协会会员酒店的高技能员工到校教授调酒技能。上海城管学院在2012年12月12日参加了“浦东杯”调酒比武大赛,参与主要以在岗五星级酒店调酒师为代表的参赛选手的大比拼,获得了“团体第二名”和“个人三等奖”的好成绩。
3.3.2 课程授课内容注重基本技能与专项技能的搭配
除了酒店基本服务技能之外,还强化对会展服务、调酒、茶艺、咖啡、礼仪、化妆等专项技能的培训,强化合作企业东郊宾馆订单培养的“国宾接待专项服务技能”的培训。以基本技能为串线,将“素养植入”作为重点,专项技能作为衔接点,以保证学生的“宽基础、专技能”的课程设置原则与创新开发模式的实施。
3.3.3 校内外实训与顶岗实习相对接,毕业论文联合指导,创新合作完成工学交替培养过程。
上海城管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学习的不同时期分别插入了酒店管理认知实训、酒店服务技能实训、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以此将酒店实践内容与学校教学内容相接轨。毕业论文则要求在顶岗实习酒店或相关岗位进行,由学校教师与酒店的专业技术人员联合共同指导,论文结合顶岗实习部门与岗位的实际情况进行选题,确定训练内容和任务要求,并指导学生论文写作与参与答辩。
3.4 创新课程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创新课程评价体系主要从能力入手,不纯粹考虑单一课程考试成绩,如建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所谓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对课程分成各阶段学习并进行考核,同时实现学习目标的阶段性测试,最后将各个阶段的考核结果按比例构成整个课程考核成绩,形成性考核成绩的评定是对学习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不拘泥于传统测评方式,而采用以“实践操作综合评价操取代单一笔试试卷”和“校外顶岗实习全程考核”等考试方式,以外语能力、综合人文素养、职业技术能力和计算机能力来综合考评进行能力考评,力求更全面的反映学生的能力与培养质量。
4 结语
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创新型课程开发模式构建将根据时展背景填充新的内容与创新方式,并且必将为合作培养出符合上海城市国际化服务水平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而奠定基础,从而达到一种酒店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生良性发展的和谐旅游教育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素养、专业知识以及校内实训课程后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最后的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的目的在于深化学生对酒店的认识,让学生全面掌握酒店服务和基层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向“酒店职业人”的转化,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将毕业实习报告作为毕业设计的一种模式,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对毕业实习的重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更高层面上对专业进行思考。毕业实习报告是学生在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完成的,要求内容实事求是,有独立的见解,能够反映岗位、企业的真实情况,表达出学生的体会和感受,是对实习过程获得的经验的整理、提炼和升华。毕业实习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实习时间、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实习情况、实结及体会等。
(二)案例分析报告
据北青网报道,自2008年起清华MBA要求所有毕业生写一份综合案例分析报告,以取代原来的毕业论文或报告。笔者认为该模式值得我们借鉴。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顶岗实习过程中会遇到大量服务、管理和经营案例,有些案例对他们的触动和影响很大,能够引发他们深层次的思考。对学生而言,描述一件工作中亲身经历的事件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撰写毕业论文更具有现实性和挑战性,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对案例的描述可能不够生动条理,分析可能肤浅、片面,但是,他们会有自己的分析视角,可以在实践中检验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案例分析报告可包含案例描述、酒店采取的解决方案及取得的效果、解决方案的利弊等,同时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与之进行比较。指导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进行案例分析,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通过教师的整理和提炼,可以成为教学中鲜活的案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三)酒店活动策划方案
酒店活动策划方案是酒店活动策划成果的表现形式,以文字或图文为载体,对饭店活动进行全面构思和谋划,并进行持续完善,其目的是客观、清晰、生动地展现活动策划的内容和思路,并对实践行动进行有效指导。虽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往往不会参与酒店活动的策划,但却会参与策划方案的实施过程,有特色和创意的酒店活动的实施,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在酒店的实习经历,针对酒店活动的不同类型或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进行策划,形成策划方案。策划方案的内容包括酒店活动类型、活动目的、策划主题、策划内容以及形式等,要求策划方案突出整体性、创新性以及可行性。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围绕酒店常见的节假日型、庆典性、家庭活动型等活动类型进行策划和方案的撰写。
(四)酒店接待方案
酒店接待方案是酒店为保障接待服务质量,满足客人需求而为接待VIP客人、会议、团队及有特殊要求的客人所制定的综合性的接待服务方案。2012年4月在青岛酒店管理学院举办的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现代酒店服务”项目竞赛规程打破了传统的酒店技能大赛的模式,对各参赛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了由技能大赛向服务大赛的转变。此次大赛以“客人”“需求”为核心,要求各参赛队进行接待方案的设计和阐述。接待方案要求主题明确,并设计相应的突发事件和解决方案,方案的实施要与接待方案相吻合,突出了竞赛的行业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此次竞赛的规程给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指导教师可参考竞赛规程,设计几种常见的客人类型或由学生自行设计熟悉的客人类型,要求学生从客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爱好、生活习惯、禁忌及特殊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设计一个综合接待方案,重点对前厅、客房、餐饮三个接待项目进行详细设计。通过接待方案的设计,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饭店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紧密结合,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合理化建议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校进行系统学习后进入酒店实习,会发现在学校学的知识和酒店实际工作之间的矛盾、冲突和问题,部分学生会进行深入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解决方案。毕业生的合理化建议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指在实习过程中,对酒店的组织、制度、服务流程、工作标准等提出的具有改进、创新、完善、提高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和方案;另一类是指通过学生的实习,对专业教学的课程、标准、内容、授课方法等提出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合理化建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议提出的原因或理由、建议方案或措施以及预期效果等。合理化建议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实习经历有效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挥学生的智慧,同时有助于改进酒店经营管理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工作。
(六)创业计划书
麦可思公司于2011年6月的《2011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2010年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5%,比2009年的比例1.2%高出0.3个百分点。其中,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2%,比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高出1.3个百分比。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高职酒店管理毕业生青睐于自主创业。同时国家也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灵活就业。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可以对实习单位的经营管理进行反思,为今后的创业做基础。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包括市场需求分析、产品定位、店面地理位置的选择、筹集及投资方式、产品设计、实施方案等,是对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毕业生撰写创业计划书的过程相当于提前在理论上演练了一遍创业的过程,同时创业计划书经过校内外指导教师的指导后,往往更具有可行性,有助于增强毕业生创业的信心。对于创新性、可操作性较强的创业计划,学院还可以提供相应的扶持,帮助学生实现创业的梦想。
【中图分类号】G642
一、引言
旅游专业毕业论文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旅游专业教学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其他教学环节的深化、补充和检验,在旅游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旅游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专业教学水平,是对于旅游专业学生大学学习知识的总结和能力的运用,也是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
二、旅游专业的毕业论文现状分析
(一)论文质量低,抄袭严重
目前,旅游专业的毕业论文并没有很好的实现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论文的质量普遍不高、抄袭现象严重,旅游专业毕业论文的完成多为“东拼西凑”,在网上搜索了同主题的文章,然后复制、粘贴、整理后就形成一片所谓的论文,各部分联系并不紧密,多以总结归纳为主,毕业论文的创新性较少。
(二)论文写作不规范
如有些学生的论文摘要只用200-300字进行情况说明和写作意义,并没有从根本上反映论文的中心内容。语言表达不畅,论点表述不清、词不达意,结构上学生逻辑思维混乱,无法合理组织,此外还存在数据来源注明也并不规范,图表数据来源和表头文字说明等内容不统一,部分学生在毕业论文中甚至有错字、错句现象。参考文献的选取和运用失当,不能从冗繁材料中准确找到有效信息。
总之,毕业论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反映了学校培养教育方面的不足,如果不找出影响旅游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不仅会影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将大幅度降低旅游专业人才的质量。
三、旅游专业毕业论文低质量的影响因素
分析旅游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依据学校、教师、学生在本科生毕业论文分别担任的监督、指导以及完成的三个重要部分,从学校方面、教师方面以及学生方面来分别分析旅游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不高的影响因素。
(一)学校方面
1、缺乏毕业论文的前期教学资源准备
毕业论文的前期教学资源准备主要包括毕业论文写作的课程设置、旅游专业教学硬件资源、图书馆资料的完善。大多数学校往往从大学最后一年才开始有关毕业论文的教学任务,学生通常很难很快掌握。与其他研究型的专业相比,旅游专业更注重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旅游专业主要包括旅行社与酒店两个方向,如果仅仅是在课程教学中传授知识并不能更生动、直观、形象的进行人才的培养,各院校在旅游专业硬件资源上普遍存在明显欠缺,往往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或资金不足等原因,对于旅游专业资源建设知识“纸上谈兵”。图书馆的资料也并不十分充足,忽视资料的完善和更新,不能满足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的需求。
2、缺乏毕业论文的有效过程管理
从选择毕业论文题目到最终的答辩全过程中存在着教学管理文件不健全、有些尽管文件健全但在管理过程中监督检查机制不完善、对教师指导情况也不甚了解,由于检测标准的不明确或不合理,难以分辨毕业论文质量的优劣。
3、缺乏成绩评定的公正和客观
由于毕业论文成绩的不及格导致学生只能结业不能毕业,因此,一些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不及格”谨慎和宽容的情况,这无形中影响了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对于毕业论文评价标准的失衡和不确定性也就导致了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的不重视和消极态度。
(二)教师方面
1、缺乏经验
一方面是旅游实践经验的缺乏,一些教师多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缺少旅行社和酒店管理实践的相关经验,不利于毕业论文的指导;另一方面是部分教师也缺少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经验,对于论文的选题、论文结构和内容的选择以及论文进程缺少有效的掌控,导致问题的出现。
2、缺乏时间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进入大众化教育的培养模式,高等学校招收人数迅速增加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速度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近年来旅游专业招生人数的增加,旅游专业师生比例开始失调,教师教学任务加大,一个教师需要指导论文的学生太多,精力投入不足,指导上难免顾此失彼。
3、缺乏责任心
由于部分教师教学或科研任务繁重或责任心不强,使其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投入不够,表现在他们平时疏于对学生的严格管理,缺少过程管理,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等。
4、缺乏与学生的沟通
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与学生指导关系多确立大学的最后一年的最后一个学期,教师对学生也缺乏了解,对于学生论文选题的兴趣往往不得而知,缺乏有效沟通也导致论文中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三)学生方面
1、缺乏积极态度和兴趣
因为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都能顺利通过,这也就导致一些学生在面对毕业论文写作时态度消极。在论文选题上,学生对于旅游业热点虽有兴趣,但由于需要花费心血搞调查、文献查找费事等多方面原因,学生最终只选择参考文献充足、但是自己并不感兴趣的题目,毕业论文写作动力不足。
2、缺乏夯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毕业论文的优劣体现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旅游专业学生的考核为试卷形式,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多停留在课堂,遇到问题往往无从应对,过度依赖老师的指导。此外,旅游专业学生校内实践机会很少,理论和实践能力的缺乏也导致了论文写作内容陈旧,缺乏创新。
3、缺乏充足时间完成论文写作
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多集中于大学的最后一年,而此时多数学校正好安排学生实习,学生或忙于找工作或准备考研继续深造,外出参加人才招聘会和复习占用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可以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少之又少,在最后匆忙突击完成。
4、缺乏与指导教师的沟通
部分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对于主动与教师进行了论文相关事宜的沟通交流存在抵触心理,在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时也无法明确阐述自己对于论文的理解和问题的建议,造成师生沟通障碍。
由于,旅游专业的毕业论文无论是在学校监督、教师指导以及学生自身都存在各自不同的影响因素造成旅游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堪忧的现状,积极寻找提高旅游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提高旅游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提高旅游专业的毕业论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共同的努力,才能改变毕业论文问题重重的现状,才能进一步实现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提高旅游专业人才的质量。
(一)学校对于提高旅游专业毕业论文的对策
1、做好毕业论文前期教学资源准备工作
高质量毕业论文不是大四一年的工作,也不是教师指导到位和学生认真完成就能直接保证的,如果没有充分的前期毕业论文准备工作,依旧会功亏于篑。学校应该在大学的各个阶段安排不同的与毕业论文写作相关的课程任务,如文献综述、数据统计方法等,更应将撰写规范应用于日常的作业中,强化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2、对毕业论文实施有效的过程监督和管理
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对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情况做定期了解,完善毕业论文写作各个环节的教学管理文件,为毕业论文写作中学生和老师所扮演的角色给予积极的文件指导和监督管理,为毕业论文的高效高质完成奠定基础。
3、制定公平、合理、严格、明确、统一的毕业论文考核标准
制定该毕业论文考核标准的目的在于明确毕业论文的重要地位,始终保持公平的评判标准、严格指出毕业论文中的各种问题、针对毕业论文考核的结果造成学生毕业及学分完成情况的影响统一应用于任何学生,明确区分毕业论文的优劣并对其考核结果负责。
(二)教师对于旅游专业毕业论文的对策
1、增加旅行社和酒店业务实践经验
通过增加实践经验,教师可以充分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指导学生的论文写作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更有针对性,也更易发现论文是否能够具有实践的指导性,是否能够实现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2、合理安排指导时间
教师应该依据毕业论文的规定写作时间以及学生的人数和在校时间积极合理的安排指导时间,保证充足的指导时间和次数,因材施教,对待论文写作能力不同的学生,有所侧重的进行指导。
3、严格指导毕业论文
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教师应先明确传达论文写作的要求,包括论文的撰写规范等,还应加强写作过程的监督,通过严格的指导,保证学生论文的基本质量。
4、加强对学生兴趣和薄弱环节的了解
教师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指导方法,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进行指导教学,教师可根据旅游学科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论点,要求学生表达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也可选择一些重要的旅游文章,要求学生写出摘要和总结,进而发现学生对于旅游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兴趣。
(三)学生对于旅游专业毕业论文的对策
1、树立积极的论文写作态度,培养专业学习的兴趣
明确论文写作的重要性,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论文写作,重视论文写作过程中知识的积累。通过培养专业学习的兴趣,发现专业研究领域的热点、难点,为论文写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避免写作时消极懒散现象的发生。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毕业论文写作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通过课堂学习,掌握理论基础,但是如果理论不与实践紧密相连,很难写出切实可行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写作是需要学生动脑、动手、用心三者共同完成的。
3、做好毕业论文写作的准备,乐观迎接挑战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应该认真积累专业学习知识、论文写作的各种能力、熟练运用word等办公软件以及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基本理论。在写作中,应对时间不足等突况时,能够更理性更有信心写完成毕业论文写作。
4、提高主动性,加强与指导老师的沟通交流
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毕竟是第一次独立完成,可借鉴的经验较少。因此更需要多与指导老师进行沟通交流,积极主动面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并及时给予改正。
五、结论
目前,旅游专业毕业论文并未达到实现其培养目标的目的,反映出学校、教师、学生在课程设置、培养教育、日常学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旅游专业毕业论文的影响因素,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出发,分别阐述教育过程中三个不同角色面对毕业论文写作时的对策,学校需要加强教学资源建设、过程管理等,教师需要提高自身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论文指导,学生自身应摆正态度、夯实基础、积极努力的进行论文写作,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加强彼此之间应交流沟通、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辉,张记龙.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6):649-650.
[2]邓小玲,贾碧.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影响因素及改革措施[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