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检验科培训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5-13 14:51:4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检验科培训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检验科培训总结

篇(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71-01

医院的检验科是医学基础和临床之间的桥梁科室,它包括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血液学、临床免疫学等分支学科。检验科每天都有检测病房、门诊的病人、体检与科研、人体和动物标本的检测工作等等,相关工作人员接触范围广,接触的人群多是检验科最直接的特点。因此,检验科也由此成为了医院中最大的生物安全隐患的高危区域。现今,SARS的流行、禽流感的发生、手足口病的出现、各种传染性肝病与结核病的上升趋势,都是重大的生物安全事件。检验科也很容易成为传染病发生的医院源头科室,因此,如何能预防和孔氏检验科的生物安全风险成为一项重大课题。本文笔者就加强检验科生物安全的管理及相关措施进行了探究,现具体分析如下:

1 检验科生物安全的危险因素分析

1.1 对送检样本的操作 在对送检样本如病人的分泌物、血液、唾液等操作过程中,会有气溶胶产生,并难免有样本遗漏的状况发生,由于样本泄露从而致使工作台、皮肤、衣服、黏膜等受到污染,这些都是检验科实验室常见的生物安全隐患,这不但是潜在的危险因素,也严重威胁着检验科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若这些送检样本中含有丙肝病毒、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梅毒螺旋体及结核等,就会引起直接的接触性传播。

1.2 检验科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 检验科的对象是医院全院的各类检测样本,而在检测样本的过程中,样本的气溶胶产生、样品遗漏、样品外溢、皮肤损伤等意外事件是会经常发生的,检验科的相关人员因此也就成为了实验室生物安全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由于一直在检验科从事相似工作,从而降低了检验科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特别是在长期的工作压力大的情况下更容易忽视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在对送检样本进行操作时忘记带口罩与手套、常不戴工作帽、在工作场合进行饮食、实验中途会接触手机等私人物品、生活垃圾与医疗废物混合放置、穿着工作服四处出入或到实验室以外的场合等等这些行为,都是造成医院交叉感染等的主要原因。

1.3 检验报告单与医疗废物 检验报告单由于多种因素,可能遭受到送检样本或者实验室其他原因的污染,但其常常没有经过消毒等程序就直接移交到医生或者病人手中,这是造成感染源扩散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由于检验科的医疗废弃物有相当一部分是潜在的高传染性样本或者被污染的物品等,若处理得不合适,使其进入市场或者社会中,可能会发生重大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所以,有关对医疗废弃物、医疗垃圾、医疗废水等的处理方法,也是需要控制的感染源头之一。

2 检验科生物安全的管理与预防控制措施

2.1 提升检验科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 采取讲授与讲座相结合的办法,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对检验科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定期考核。要采取一个月举行一次关于生物安全的研讨会,总结一个月来检验科在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防控措施上有哪些优点与不足,并进行积极改进。通过培训与考核,提升了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也可以规范一些样本检测的操作过程。

2.2 加强检验科生物安全的管理 落实实验室安全负责制,具体落实到人头上,对实验室安全天天都要有专人负责,加强实验室安全的监督。作为检验科的主任,要不定时对检验科的生物安全进行抽查,对有疏忽的地方作到奖惩鲜明,严格执行各项制度。

2.3 检验科医疗废物的处理 要严格遵守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原则,对实验室里的各项垃圾、废物要作详细分类处理。检验科也应对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以防止医疗垃圾的处理混乱,引发生物安全事件的产生。对特殊的废弃物,要进行消毒灭菌操作,并详细记录。对于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应该由专门人员进行处理,该人员必须经过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并合格。

2.4 紧急生物安全事件的处理 检验科应制定详细的针对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发生后的应对计划与操作流程。一旦有紧急事故发生,相关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该流程立即执行。

3 讨 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检验科的生物安全防护在防止医院感染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医院的检验科作为医学的基础和临床之间的桥梁科室,它承担了繁重的检验任务,它具有相关工作人员接触范围广,接触的人群多是检验科最直接的特点,由此决定了检验科是一个医院的高危区域,是一个大的感染源。在非典型性肺炎在我国爆发后,又相继有SARS的实验室感染发生,这反应了生物实验室的安全存在严重的问题,引起了政府、社会等对实验室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所以,我们更要加强检验科生物安全的相关管理和控制措施,只有有条不紊地管理,较高的检验科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才能杜绝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发生。并且,医院是个人流量大、疾病复杂的地方,只有真正将感染的源头去除或加以防控好,也就是将检验科的生物安全调控得当,才能真正使病人的生命健康得以保障,使病人安心来医院诊疗。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加强检验科生物安全,不仅是对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自身安全的保护,也是对前来就诊的病人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平,乔冬梅.提高认识加强检验科生物安全的管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2):1611-1612.

篇(2)

临床标准检验质量主要通过分析前、中、后3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才可获得,其中分析前作为标本源的控制环节,对整体质量控制最为重要,分析前过程主要包括检验申请、患者准备、原始标本采集、标本运送几个步骤,由于需要与其他科室部门协同完成,因此,分析前质量控制也是实验室中最难控制的一个薄弱环节。本研究为提高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探讨检验科与护理人员的沟通对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影响并总结针对性干预措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集检验科送检标本10169例,所有标本均通过护理部门采集、护工送检。不合格检验标本包括血液、体液、代谢分泌物标本。通过对护、检部门针对性干预,再次采集标本10053例。排除不合格标本中的溶血、凝血等因素。

方法:检验科联合护理部门对送检标本进行全程监控,对临床检验中出现的不合格标本记录并分析原因,后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具体干预措施:①强化责任:两科室共同开展相关培训工作,护士要做到有责任心,积极与患者、护工及检验科沟通,检验科要严格审查送检标本,全方位重视分析前的质量控制。②开展培训:通过加强专业技术素养,使护士严格按照要求采集标本,确定标本的采集状态、时间、部位、方式正确无误,护工及时送检,运送过程中保持快速、平稳,检验科及时对标本审查并检验。③积极沟通:责任护士、标本运送护工及检验人员,主要通过电话及记录形式进行分析前沟通,检验人员通过电话询问,获取患者采集标本时状态、采集时间、采集部位、方式、送检耗时及运送方式等,并根据记录调整标本待检时间。④加强协调:两科负责人共同参与临床查房、信息反馈及电话联系等方式,加强与患者、临床医生、护理人员及检验医师的联系,使分析前质量控制能够进一步规范化、信息化。分两阶段采集患者标本,统计干预前后采集标本的不合格率,并进行比较及原因分析。

观察指标:不合格标本评价标准:临床症状与检验结果严重不符;出现临床不可预见的过高、过低值;再次检验结果回归正常值。

统计学处理:采用IBMSPSS19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采用百分数表示,P

结果

干预前、后不合格率比较:记录干预前、后标本不合格例数并比较,干预前后检验标本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537,P

讨论

篇(3)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510-01

1 前言

检验科中存在的职业危险因素是当今医院中职业因素存在最多的科室,其危险主要来自于检验科医护人员对血液和一些病原菌检验的过程中,在不注意的情况下给自身带来的危险和伤害。具体的来说,医护人员每天需要检测的内容和项目较多,而且很多标本都来源于病人,其中有可能还存在着某些传染疾病的标本等,因此,在医护人员检查的过程中接触这些病原微生物的标本,很有可能造成交叉感染出现医护人员医源性感染。因此,医护人员应该加强自身的防护意识,不仅仅有利于提高患者就诊环境的安全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检验水平和能力。本文通过在2013年我院检验科的医护人员,将人员平均分为两组,对其职业病进行分析,并且根据职业病的分析给出相关的防护措施。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在我院检验科的医护工作人员一共有40名,将我院的40名检验科医护人员进行随机的分类,分别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人。其中观察组的30名人员中,全部都是妇产科的助产人员,有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龄最大的为38岁,最小的20岁。对照组的30名医护人员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最大的为42岁,最小的24岁。

1.2 方法

对于本次的研究方法,采取的是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的主体是医院感染控制的专职人员。为了获取得到更多的问卷调查的数据,首先要求要对医院感染控制的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职业中存在的危险点;医护人员血源性疾病的感染情况和锐利器具损伤产生的因素等。最后总结和归纳总结检验科医护人员中存在职业危险的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总结归纳出相关的对策,对实施防护对策的人员进行相关性指标的研究分析。

1.3 统计学数据处理

对于本次的数据进行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检验的方法主要通过两组之间的差别进行分析和对两组的资料进行分析,采用X2进行检验,最后做出两组数据的差异分析,两组数据存在明显的差异,P

1.4 健康宣传教育的内容

检验科的医护人员和其他的科室不相同,科室的人员必须要懂得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感染和其他危险情况的发生。检验科的医护人员是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检验品的直接人员,在工作中不仅仅要保证病人的身体,同时还应该做好自我保护能力。检验科的医护人员必须要重视手和各种卫生器具的消毒处理。在患病期或者受到外伤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应该避免直接接触检验品,以免造成交叉污染。另外还要注意加强医院控制感染的意识,保证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圣体。此外,医护人员还应该定期进行身体检查,注意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的相互协调。在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经常佩戴口罩,减少因为口腔的传播流入到气道中。医院应该严格执行卫生部门的相关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根据实际情况医院需要制定消毒隔离制度,并且有效的执行并且进行监督。对消毒隔离的制度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2.结果

结果如下表。

通过上表中的数据显示和对比可以看出,分析保护措施前后的指标,表明实施保护措施之后的血源性疾病的感染率相对于较低,锐器损伤率及损伤后正确处理的指标比率均比实施前好,数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数据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3.引起感染科职业危险的因素

3.1 管理机制和力度还不够

虽然卫生部门现在已经对检验科实验室的操作进行了规范,但是医院检验科的工作人员还没能认识到其危险的重要性,也没有充分了解到医院感染的重要性,在进行检验的过程中为了方便进行了简单的操作,而管理部门也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

3.2 缺少自我保护意识

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只注重工作的质量,忽略了工作的自我保护意识,在进行检查和检查之后没有进行自我保护,在操作的过程中没有佩戴口罩手套等安全措施,在实验室内要禁止饮食进水,穿实验室的工作服在其他科室游荡等,都有可能会带来感染。

3.3 实验室的环境

检验科的环境必须要干净整洁,按照相关部门的规定,实验室的环境氛围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实验室的空气不流通、实验室的操作台没有进行消毒等都会增加实验室的感染几率。

3.4 废弃物的处理

在实验室中,废弃物要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分类处理,严禁将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相互混在一起。医院中如果将废弃的标本未经过处理就放入到下水道中,不仅仅会引起医院内部的感染,一旦流出医院还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和感染。在未经过消毒的情况下,重复使用实验器械也会带来感染源。

4.应对措施

4.1 加强和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个规范的操作程序和操作流程,同时还应该建立监督小组,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检验科室和实验室进行检查,督促检验科的人员认真负责的完成工作。对新入职的员工统一进行培训,在培训之后进行相应的考核,待考核过关之后才能正式入职。

4.2 加强检验科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工作人员在进行实验室进行检查的时候应该穿好实验服,并且戴好手套和口罩,离开实验室之前要将衣服和手套口罩脱下来,然后洗清双手之后在离开实验室。在实验室须知和相关管理中,必须明确在实验室中禁止饮食喝水。检验科的人员还应该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并且要有明确的身体状况记录报告。

4.3 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和清洁

检验科的工作人员还应该每天对实验室的空气和实验器材和操作台进行消毒,明确的标注实验室相关区域的清洁消毒情况,特别是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的划分,坚决杜绝污染清洁台。实验报告单必须要经过紫外线消毒照射之后才能取出来。

4.4 完善废物处理方案

医疗废弃物是造成医疗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要制订乡音的废物处理方案,全面控制污染源的扩散。在进行医疗废弃物的处理的时候,还应该根据相应的《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对医疗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安排,明确不同的医疗废弃物的放置。对于废弃的标本应该统一放到一个袋子中,先进行消毒之后在进行处理。

5 结束语

综合上述的谈论结果可以看出,检验科的医护人员应该加强宣传教育,严格按照专业的技能和岗前培训进行规范化的操作,并制定一系列的评判标准和相关的措施,确保减少检验科中存在的危险,全面保证检验科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以便于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医师和患者。

参考文献

篇(4)

检验科是一个需要经常性接触到血液标本的科室,需要对血液标本进行采样、分离、实验、观察、处理等操作,因此,在任何操作的环节中均存在着血源性感染的风险,对检验科的医务人员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需要给予高度重视。本文通过观察探讨检验科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及其防护措施,总结其临床意义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检验科医务人员19名,发生职业伤害的医务人员共46人次,年龄在23~40岁,平均年龄为28.5±0.3岁,其中年龄≥35岁有2例,工作时间≤1年有4例,2~5年有10例,6~10年有3例,文化程度为本科17例,硕士研究生2例,分别对科室进行防护前后的职业血源感染的危险因素发生率进行问卷调查,观察比较防护前后的调查结果。

1.2 调查方法 进行调查前先查阅相关文献,并对我院检验科日常工作中常见的血源性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包括受到锐器伤,受到患者体液、血液喷溅,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及其它因素是否发生、发生的次数,并依此制作相关的调查问卷,分别派发给检验科中的医务人员,如实进行填写。此次问卷共发放19份,回收率为100%。针对性地总结问卷中信息,并进行统计,科室再针对调查的结果,相应制定出有效的防护措施并实行,半年后再进行1次问卷,方法同前[1]。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职业伤害的数据经卡方软件V1.61版本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6人次发生职业伤害中,受到锐器伤有29人次(63.0%),受到患者体液、血液喷溅有11人次(23.9%),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有2人次(4.4%),其它有4人次(8.7%),锐器伤所占比例最高,与其它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显著(X2=31.11,76.85,64.10,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种检验科职业伤害防护前后情况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各种检验科职业伤害防护前后情况比较[n(%),n=46]

3 讨论

本文中统计发现,检验科医务人员46人次发生职业伤害中,受到锐器伤有29人次(63.0%),受到患者体液、血液喷溅有11人次(23.9%),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有2人次(4.4%),其它有4人次(8.7%),锐器伤所占比例最高,与其它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显著,可见基本上每个检验人员均有被刺伤过的经历,并且大部分次数超过1次以上,而锐器伤也是最为危险的血源性感染因素之一,往往器械中会沾有患者的血液样本,容易被传染到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败血症等严重的传染性疾病。

本文中也统计发现,检验科实施职业防护措施前后各种检验科职业伤害的比例情况比较存在明显差异,锐器伤降至19.6%,患者体液、血液喷溅降至8.7%,其余伤害降至0%,可见实施防护措施后,切实达到了尽量隔绝危险因素,减少损伤的目的。主要防护措施如下:(1)加强检验科医务人员的管理、培训工作,建立并严格执行检验科中的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并实施各种工作中的预防措施,定期有计划地对检验科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组织学习,让其充分了解工作中各种存在的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2)全面增强检验科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要求所有检验人员在工作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必须在处理检验完毕的样品时严格穿着长袖隔离衣和防水围裙,配戴手套和口罩,在提取样本、进行样本实验时,配戴护目镜和无菌帽,穿防水靴等,注意帽子完全头发将遮盖;对于日常不可避免的锐器接触中,应谨记并严格禁止徒手对针头及针筒进行分离,禁止双手将针冒回套,禁止进行锐器直接传递,禁止手持锐器物时指向其他工作人员;一旦不慎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即刻将受伤部位的污血挤出,并以大量流动水进行彻底冲洗,严格清创,必要时及时接种免疫球蛋白,定期进行跟踪检查[2]。

综上所述,随着检验医学的不断发展,检验科的职业危害因素也增多,检验科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不容忽视,尤其是血源性感染的因素及危险性,需要提高警惕,切实做好防护,减少人员损伤,维护其身心健康,提高工作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一、加强学习,促进优质服务和检验质量。以“二甲评审”的中心工作为契机,并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工作宗旨,检验科通过加强政治思想建设(全年共进行政治学习12次),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全年业务学习18次,业务考核4次)。一方面充分调动全科人员的积极性,使“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在日常工作中得到落实,为了缩短患者等候报告单的时间,同志们经常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实现了在提高检验质量的基础上快速发报告的目标,尤其方便了农村偏远地区的患者。另一方面,使全科同志的业务技术水平和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认识到了遵守SOP文件(标准化操作规程)的重要性,认识到了质量是检验工作的生命线, 因此检验质量大大提高。

二、以“二甲标准”完善了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了职责、加强了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和考核。具体制度有值班制度、交接班制度、标本验收核对制度、急诊检验制度、急诊检验结果登记和即时通知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报告单签发制度、试剂与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等;明确了各级工作人员和不同岗位人员的具体工作职责,对不同岗位人员做了针对性地专业培训;全年4次对检验科全体人员进行了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和考核。使全体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责任明确,保证了检验科工作正常、有序进行,保障了检验科人员与患者的安全健康,保证了仪器设备、电器和危险品的安全使用。

三、加强了仪器设备及管理。高质量的检测结果离不开高科技含量的仪器设备,高科技含量的仪器设备更离不开精心的维护和管理。检验科设备众多,自动化水平不断提升,为充分发挥仪器设备效能,以取得最佳投资效益,就必须保持设备完好,延长仪器寿命。为此,我们检验科掌握了系统的管理理念,以定期有计划地维护保养为主,对各种仪器责任到人,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球仪、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尿沉渣仪等仪器设备,例行了日保养、周保养、月保养、年保养,并建立了详细的仪器日常使用与维护保养记录。

四、以“二甲评审”为契机,加强了实验室的正规化建设、管理和质量控制。按“二甲评审”精神,成立了质量管理小组,根据《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医学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ISO 15189:2003)》、《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准则》﹑《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和各种仪器及试剂盒的使用说明书等,重新修订了临床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和新购检验仪器的标准操作和维护规程,制定了检验科质量控制管理办法,建立和指导同志们进行临检、生化、免疫、细菌的检验前、检验中和检验后的室内质控,使室内质量控制程序化、正规化、日常化;积极认真地参加了省市定期进行的室间质控,全年室间质控活动均取得优秀的成绩,使各项检验结果更加准确,各种检验准确率达98%以上,从而使我科的生化﹑血常规﹑免疫、尿液、微生物和血凝等在2019年再次全部通过了全省检验结果“一单通”的认可。准确的检验结果为临床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极大地满足了临床需求和人民群众诊治疾病的需要,受到了同志们和患者的一致好评。

五、努力挖潜开展新项目和增收节支。一方面,为满足临床医生和广大患者的需求,我们广泛征求其意见,并根据我们检验科目前的综合资源条件,充分挖掘潜力,开展了急诊干式生化等一批新检验项目,进一步满足了临床急诊需求,给广大患者提供了一个方便、快速的就医环境,同时也为科室带来了可观的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我们充分号召全科人员大力开展增收节支工作,从节约一滴水、一滴试剂做起,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减少跑、冒、滴、漏现象,控制人情单,最大限度地增加收入。经过全科人员的共同努力,今年检验科收入又有较大增长,2019年检验科毛收入突破2000万元大关,达2150万元,比去年增加了240万元,增幅12%;支出比为33%,节支15万元; 2019年检验科总收入占全院总收入之比为9.3%,纯收入为1430余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篇(6)

随着医院管理的不断完善中,医院感染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而检验科作为医院感染最主要科室之一,其科室的工作人员如果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发生医源性感染,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从医院方面来说,做好检验科室的医源性感染的管理和预防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主要从检验科医源性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等方面作一个综述,现综述如下。

1.检验科医源性感染危险因素

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检验科发生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综合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环境的污染

检验科的工作人员每天要承担包括病房、门急诊病人、各类体检以及科研的各种人体和动物标本的检测工作。所以几乎都要接触不同患者的血液、尿液、体液等各种样本。而有的样本在离心操作时会形成气溶胶或出现样本发生外溢现象,这就造成了检验平台及地面的污染,从而为工作人员发生医源性感染提供外部环境条件。

1.2患者各种标本

患者的各种标本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检验科工作人员要收集患者各种标本,包括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这些标本本身就可能含有不同病原微生物,若检验工作人员操作不慎或未加相关的保护措施,就会发生医源性感染。这种传播比空气更具危险性。

1.3操作空间的不合理

有的医院由于受经济条件和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使得检验科布局严重不合理,操作空间非常狭窄,室内的空气流通不畅,从而导致在里面进行相关检验的工作人员容易发生医源性咸染,如果一旦发生室内空气的污染,其影响的范围则更广,造成的后果也更为严重[1]。

1.4检验用品不当

如给患者采血用的采血针、吸管、注射器针头、注射器针管、试管等一次性医用药具,操作中由于有的工作人员消毒观念不强,有时未经消毒,并与生活垃圾混杂在一起,直接污染了医院环境物品,从而大大增加了医源性感染发生率[2]。

1.5操作仪器污染

在实际的日常检查中,用于检查的仪器经常会直接与患者的标本接触,比如经常用到的血细胞仪、生化自动分析仪等。在这些仪器吸取标本时,很容易使操作仪器的表面产生污染,另外,有的试管标本在离心机上进行离心操作时,如果在离心过程中,试管发生破裂,试管里的液体就会散落在机器上,还比如检验室用的冷却冰箱、细菌培养箱和显微镜头都可能在检验过程中被污染,污染仪器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消毒处理,就会容易造成检验人员的感染。

1.6个人防护不当

个人防护不当也是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检验工作人员在日常的检验工作中有时一时大意而未戴工作帽、口罩等防护用品,特别是那些要经常接触有呼吸系统疾病和传染极强的患者,比如肺结核、肝炎等传染病,患者在检验时如果咳嗽,打喷嚏都会引起检验的感染。经有关部门统计的数据时显示,医疗人员被针头刺伤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的继发感染率分别为0.3%、6%~30%、1.8%[3]。由此可见,检验人员必须要提高自我预防意识才可以有效地避免医源性的感染。

2.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管理

从上述我们可知,检验科工作人员医源性感染主要危险因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所以我们对检验科源性感染的管理与预防控制也必须以这两个方面作为着重点,要彻底分析其原因并采取科学、合理地的管理与预防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得到控制,大大减少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医源性感染。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管理与预防控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2.1检验管理制度方面

通过制定并执行“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管理制度”、“检验科消毒隔离制度”和“传染病防护的报告制度”等相关制度,这些制度严格执行有助于提高检验工作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重视操作仪器和检验用品的污染处理,从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检验操作方法,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4]。

2.2 加强相关法律的学习及培训

对于像检验科这种高危感染的相关部门,其工作人员应在每月集中学习一次相关关于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例如:《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通过对这些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检验工作人员的关于这方面的认识,对于刚进来的新工作人员,在上岗前必须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培训不合格不准进入检验部门工作。

2.3建立组织管理机构

医院对检验科要专门设置感染控制小组,由科室的相关人员组成,负责检验科医源性感染工作的管理,分析及预防。小组每月要给科室每个人员进行评比,评比先进要给予奖励,不合格要进行相关方面知识的培训。

3.预防控制措施

对于检验科医源性感染预防应从产生感染方面入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总结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3.1环境消毒处理

对于检验科,工作人员每天可用含氯的清毒剂进行空气和相关物体表面的消毒。若发现物体的表面及工作台面被明显污染,对于具有传染的样本产生外溢等外漏现象,工作人员应立即采用消毒液进行消毒。

3.2自我防护

检验工作人员进行检验操作时应着装整齐,加强对手的消毒。如果检验人员要接触污染物品和器具,操作前必须要戴好卫生手套进行操作。如果受操作条件的限制必须用手亲自接触污染品,操作者应将污染的手立即用消毒剂搓擦,然后再用肥皂液洗干净,检验人员应当注射乙肝疫苗[5],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医院要对检验科人员定期进行体检,并作好检查结果记录。

3.3检验仪器的消毒处理

对于那些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标本的检验仪器,都应当视为传染源,应进行消毒处理。比如显微镜、试管离心机、血细胞计数仪、生化分析仪、冷冻冰箱及病菌培养箱等局部轻度污染的,可采用含氯清洗剂进行消毒。对这些仪器的消毒一定做到彻底,不能留下任何角落。

3.4医用检测用品及仪器的处理

要定期检验检测用品和操作仪器,如果发现破损、过期和污染等情况要及时进行相关方面的处理,正确保存、合理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6],要严格进行分区处理,按传染性、化学性、放射性及易损伤对医用垃圾进行分类,医院相关后勤处理人员要进行及时处理。做到污染的检测用品及操作仪器一定要及时清理,避免感染的途径,从而降低感染的机率。

3.5 严格落实隔离制度

采用隔离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医源性感染。检验科室应制定度相关的隔离措施,并由专人负责,定期检查消毒与清理工作,定期更换消毒剂,对检验科的空气,物体表面、地面及检验平台要进行定期彻底消毒程序,对部分要进行高压灭菌的物品必须进行高压灭菌[7]。

3.6重视工作环境

检验工作人员必须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检验科室内的环境好与坏直接影响工作人员医源性感染的机率的大小,所以,检验科室内布局一定要科学、合理,必须确保室内空气的流通顺畅,另外,还要对室内进行严格的分区管理,对于半污染区、污染区必须设置明显的告知标示[8]。

除此之外,工作人员对室内环境的爱护也可以有效地减少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

4.总结与展望

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危性因素非常之多,如果在工作过程中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势必会对工作人员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进而增加了检验工作人员的畏惧感,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必须针对检验科医源性感染高危因素进行排查,并制定具有针对管理和预防措施。医院一定要提高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自我预防意识并加强管理监控,更重要的是,检验科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操作,正确处理检验垃圾,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加强学习。

检验科医源性感染危险因素管理与预防控制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生物安全的管理水平[9,10],降低对检验工作人员发生医源性感染的机率,有利于检验工作人员的心身健康。

参考文献

[1] 王艳,马瑞宣,朱莉莉.提高检验人员预防医院感染意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5(6):617.

[2]陈淑贞,蔡应木,郑宇琼.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控制与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7):1610.

[3]Dunne ME,Greenough W.Curtailing the spread of disease[J].Adv Nurse Pract,2010,14(1):63-66.

[4]张敏,李伟宏,刘丽.检验科医院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89.

[5]Maskerine C,Loeb M.Improving adnerence to hand hygiene among health care workers[J].J Contin Edus Heahth Prof,2009,26(3):244-251.

[6]Brunetti L,Santoro E,De Caro F,et al.Surveilla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a preliminary study on hand hygiene compliance of healthcare workers[J].J Prey Med Hyg,2008,47(2):62-68.

[7]姜赛琳,詹亚梅,吴景芳.综合医院护理人员手部病原菌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7,11(11):1385.

篇(7)

目前,我国二级以上医院的检验科大都可分为血液、生化、免疫、微生物、体液等几个相对独立的专业实验室,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各个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均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开展的检验项目部分已实现了全自动或半自动化,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并能相互协作。伴随国家《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实施,笔者就新形势下医院检验科的建设管理谈谈科室主任的管理方法。

1技术人员管理

医院检验科检验质量水平的优劣取决于其科室人员的医德水平和技术水平,要求检验人员必须具有爱“伤”观念,具备有丰富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精湛的操作技能和积极适应知识更新的能力。

1.1医德医风建设良好的医德是医院行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每个医务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行为准则,“一切为患者服务”的宗旨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在行动上,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求[1]。科室管理中建立早交班制度,其中有项内容就是进行医德医风教育。

1.2业务技术培训虽然检验人员入科前的理论教育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所掌握的知识仍然没有跟上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技术人员使用必须进一步培训,一要根据人员素质进行岗前轮转学习,熟悉科室业务及岗位职责,考试上岗;二要有目的、有计划采取学术交流、外地进修、项目培训、参观学习等方式,培养一些有稳定专业思想的业务技术骨干。同时科室依托厂家开展新业务培训,鼓励他们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

2检验质量管理

因为仪器设备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使检验结果可以更好地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判断更加客观、科学,反馈给临床的信息及结果也越来越迅速,所以相当一部分技术人员认为只要有人、有仪器、有试剂就可以对临床出具检验报告。这种认识缺乏对临床实验室质量工作的足够重视,加之临床对检验报告的“提速”的迫切要求,忽视对发出报告所必需的质量保证基本措施如仪器校准、维护、维修、室内质控、标准操作规程、记录等临床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检验科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不仅仅是室内质控(IRC)和室间质评(EQA),还有人员、质量体系、设施与环境、检测方法、记录、样品等多项管理内容。

2.1成立专业小组成立由科室领导任组长,各专业实验室组长(负责人)为成员的质量管理小组。制定如程序文件、操作手册、质控记录、差错登记等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并督促落实,定期检查、分析各组室内外质量评定情况,及时纠正工作人员技术操作不规范的行为;定期收集临床科室对本科室的意见和建议,并提出解决办法。

2.2专业实验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固定专业各组负责人实行竞争上岗,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科党支部委员会研究后产生。建立操作者、专业组长或主管技师、科主任“三级”检验报告审核制度,对实验室结果应进行分析,如在质控范围内,可发出报告,否则应查找原因,必要时复核检验。实行特殊检验报告由科主任把关,其他检验报告组长核对后发出。

2.3制定标本采集及送检制度为了确保检验科工作的有效和可靠,建立起标本拒收的书面标准,并有拒收标本的记录,同时在申请单上注明拒收原因。对所使用的试剂盒本着质量第一、价格合理、服务周到的原则进行选购,选用前应作比对,并有分析报告。仪器在使用前用标准物校对,正常后带室内质控物按操作标准程序文件要求进行检验操作。

2.4认真做好IRC,努力搞好EQAIRC是实验室检验质量保证的基础,而EQA则是IRC的继续和补充,起到相互校正检验结果准确性的作用,对实验室质控起到监督、促进作用。EQA应做到专业实验小组每月讲评1次,EQA做到科室每结果回报后讲评1次,以总结经验。

3仪器设备管理

计算机与各种自动化仪器的结合,使检验工作的自动化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很多检验仪器代替了人力,只要有了机器,检验人员就可以根据说明书进行操作动转,然后计算机直接输出检验结果,大大减少了检验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仪器设备的管理是检验科管理的另一重要内容。

3.1索证并建全仪器档案必须有:注册证、合格证、销售证、操作规程(实验室的法规)、维护及使用记录(仪器状态的证明)、校准和质控程序及记录(准确性和精密度的证明)、计量设备的强检记录。

3.2对仪器的主要性能参数进行评价包括精密度即含正常和异常水平标本的检测、线性范围、可比性、抗干扰试验等内容,以保证每日设备使用正常。

3.3重建标准曲线新仪器测定常规标本前要建立标准曲线,在更换新批号的试剂或仪器维修后等时应重新建立标准曲线。

3.4仪器维护与保养建立仪器维护、保养、使用制度,各种仪器由专人负责日常的维护、保养、校正,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并联系维修。

3.5仪器比对仪器比对是保证实验室报告一致性的重要方法。至少3个月进行1次,并有详细记录,方法是:首先选择一台本实验室内技术性能最好的仪器(尽可能是用配套校准物校准的仪器),其他仪器分别与该仪器进行比对。

4科室行政管理

4.1安全要求实验室必须建立并贯彻“安全管理制度”以防止物理、化学、生化、电学和生物伤害;实验室与办公室严格区分,污染区与非污染区严格区分。

4.2制定并完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奖惩制度行政管理的目的之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是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检验科确定重要分析的“报警”范围,当检验结果提示存在报警范围时,检验科须重复标本,并立即回报临床,与临床诊断不符合情况时,须重复测定并及时与临床联系。同时,应做详细记录,包括日期、时间、负责检验的工作人员,通知人员和实验结果。

4.3加强人员培训加强新开展项目的准入论证及检验人员的在职培训工作。一方面培训和提高所有的检验人员对基础知识和质量控制理论的掌握了解;另一方面质量工作是由各个岗位的全体员工的行为做出保证的,必须强化全员的质量意识,始终把全员质量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常抓不懈。

4.4坚持定期和临床协调会制度真正能够把检验数据有效转化为有用的临床信息,需要临床与检验医师的密切合作,为了建立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定期征求意见,对提出的有关问题及时处理、报告并改正。

5监督考核管理

5.1年底总结,评优奖励成立由科主任和各专业组长为成员的纪律管理小组,对科室工作人员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落实,发现问题记录下来,及时在科室晨会上批评指出并根据奖惩办法予以处罚或奖励。纪律管理小组每季度对每个人进行综合量化考核,考核以检验质量为主,作风纪律为辅,分项计分并将其累计到年底总结,评优奖励。

5.2双向测评对组长(实验室负责人)实行双向测评打分,一是全科人员给组长(实验室负责人)无记名投票打分;二是科室党支部委员会给组长评议打分,二者之和带入年底工作总结作为对他们评价的依据之一。总之,科主任既是科室行政领导,又是专业学科带头人,检验质量的提高、人才的培养、经济效益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主任的管理能力和水平[2]。要搞好医院检验科的管理工作,科主任需要不断学习,及时更新思想观念,制定和完善科室各项管理制度以及考核奖惩制度,用制度来管理和约束人员。

篇(8)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基层医院的检验科的现代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为我国各基层地区的患者身体健康检查做出了准确的诊断,大大提高了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质量作为检验科室的根本,直接关乎患者的诊断结果,是检验科室建设工作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目标。然而,就我国基层医院目前普遍情况来看,其质量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基层医院检验科的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作为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文件,能够对工作行为产生管理、指导作用。然而,由于基层医院忽视制度的意义,因此并没有建设完整的医院管理制度。检验科室的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其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失去了应有的指导、管理与约束,或者制度建设缺乏可行性,导致管理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大大降低了检验科的质量管理水平。

1.2检验人员的素质不够高从普遍上来说,我国基层医院检验科的检验人员多是中专生,其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而且其中检验专业的学生也为数不多,许多人都是改行而现学现用的。从职称上来看,基层医院检验科绝大部分是初级、中级技术职称,高级技术职称的检验人员几乎没有。检验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是基层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

1.3责任不明确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基层医院检验科室的一大难题是责任的不明确性。在基层医院中,由于规模较小,个人身兼数职,各级人员的工作内容往往不明确,尽管存在着高级、中级、初级技术人员的级别差异,却做不到“因才制宜”,较难的技术应用可能让初级人员去完成,较简单的检验工作让中级人员去完成,不仅不利于个人能力、专长的发挥,而且还是一种资源浪费行为。

1.4相关科室管理脱节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联系也日趋紧密。然而,在基层医院,检验科室却没有与临床科室做到紧密的结合,导致检验科室在工作的过程中,专业性目的较为模糊,检验结果不如人意。

1.5不重视质评活动室内质控是室间质控的基础,然而在日常的工作中,由于检验科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较为淡薄,往往会不开展室内质评活动,或者只是流于形式,对于返回的质评结果也不甚重视。这种工作态度,不利于本科室人员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改正,严重影响了基层医院检验科工作水平的提高。

2新时期基层医院检验科的质量管理手段

2.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基层医院应该在参考国家、省、市要求以及有关规定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地区以及医院的实际,建立一个完善的、科学的、合理的管理制度。例如,值班制度、工作制度、实际操作制度、化验单发送制度以及差错事故制度等等,使检验科室内部的质量管理做到有法可依。这样一来,在完善制度的管理下,检验人员就可以以制度指导自己的工作,从而提高工作质量水平。

2.2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检验质量由检验人员直接决定,因此要提高检验科的质量管理水平,必须要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例如,加强检验人员对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培训,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各个项目的原理、检验工作需要注意的事项、技术操作的规范流程以及检验仪器的专业使用、维护方法等等,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加强组员内部的互相学习,彼此交流工作经验,同时还可以介绍国内外检验科的前言动态信息,以拓展基层医院检验人员的思路,开阔视野。

2.3认真落实责任管理落实责任,是管理手段的重要一环。在基层医院的检验科室,由于相关基础制度的漏洞,医疗责任往往难以真正落实到责任人身上。为此,为了提高检验科的质量管理,防止检验差错乃至医疗事故的出现,检验科室应该认真落实责任管理,做到事出有人、记录完整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手段能促进检验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从而提高检验工作质量。

2.4加强检验科室与临床科室的联系检验科室与临床科室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检验科室的工作质量。例如,加强两者之间的交流,可以逐步培养检验人员的临床意识,在检验的过程中,就会注意检验工作与临床医疗工作的结合,从而保证检验结果具有更大的实用性。除此之外,检验科还可以及时收到临床科即将开展的检验项目的反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出改进,提高工作水平。

2.5落实质控措施检验科室必须提高工作觉悟,认真落实室内质控措施。例如,维护、保养检验科的工作设备,并完善登记工作;购买一次性度量器具、检验试剂时,要坚持合法、经济、质优的原则;对于质控的反馈信息,要组织全科室人员认真分析、总结,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3结束语

基层医院检验科的质量管理,不仅影响着一个医院的运行,而且直接关系着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因此,我们要提高对新时期基层医院检验科的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认真落实责任管理工作,同时注意加强检验科室与临床科室的联系,落实质控措施,从而促进基层医院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安民.基层医院检验科质量控制与管理总结[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5).

[2]刘玉兰.加强基层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7).

篇(9)

在具体工作中,需要结合临床实际、严格甄选有意义的危急值项目表,将所有有意义、有价值的危急值项目包含其中。

2发现并及时报告

危急值检验科工作人员在日常检验中,一旦发现危急值情况,必须首先确保、核对临床检验各个环节的正确性,与此同时,重新复查、核对危急值结果,复查无误之后,详细记录检验结果(患者创号、姓名、检验日期、结果、报告人等信息)发出危急值结果,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相应检查结果。

3接受并处理危急值报告

医院各个科室必须建立健全《危急值报告登记》记录表,医务人员在接收到检验科危急值报告之后,必须及时进行登记,并将详细检验信息通知相关医师,同时做好签字、登记工作。

4医师处理相关医师

在接收到危急值报告之后,必须第一时间做出识别与反应,尽可能在30分钟内做出针对性处理对策,详细分析病程记录,进行相关复查。若相关医师认为患者病情与该检验结果不相吻合,需要重新进行标本复查。

二.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应用体会

1全面提高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与主动性

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应用,能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与主动性,一旦出现异常数据,工作人员会在复查检验过程的同时,及时加强与医生、患者的联系。临床检验工作结束后,必须正确、仔细记录检验结果。加强检验结果的核查制度与签字制度。将检验结果及时送交相关科室,为临床诊断提供一手资料。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检验质量,需要加强不同科室、实验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更好地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意见。

2全面提升检验科工作人员的理论与实际操作技能

临床检验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这需要相关操作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与系统的专业知识。对于检验科工作人员来说,设计方案是非常重要环节,方案不同相应的检验结果也会有较大出入,这对工作人员的判断能力、工作经验提出了严格要求。因此,新形势下,必须全面提高检验科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应用其应变能力、专业知识应对突发状况。加强检验人员的日常培训与经验积累,与此同时,加强新技术、新仪器的学习力度,进一步提检验工作效率与仪器操作水平。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实验室设备水平与现代化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这使得临床检验更加快速、便捷。要保障临床检验质量,必须加强仪器设备的规范性使用,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做好质量控制标准。详细记录各种检验仪器的购置时间、校验、操作规范。进一步提升检验科无菌环境质量,检验所需仪器、设备、药剂均需保障无菌。在具体检验之前,必须进行仪器检验,严格按照说明书校验仪器,保障各项环节顺利运行。

3全面提高检验科工作人员的沟通意识与服务意识

临床检验中贯彻全过程管理能有效降低误诊率,全面提升临床检验质量。这就需要加强标本检验前、检验过程中以及检验后的全过程质量控制,通过与临床患者、医生的联系,及时发现临床检验中的问题,尽可能提高临床检验质量。一旦出现危急值,必须加强与相关科室联系,积极主动的与医护人员、患者进行连续,使患者得到更及时的救治。

篇(10)

检验科属于医院比较重要的科室,主要工作在于负责患者或动物实验标本检测,从而为临床提供科学的诊断依据[1]。该科室人员应经常接触化学性、物理性及生物性等危害物质,从而极易受到职业危害影响,若不加强防护,可能引发相关职业疾病,影响检验科人员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需加强重视。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中心检验科成立已久,近5年(2010年~2015年)该科室人员未发生巨大变动,虽然期间有一些实习人员,但并未影响整体结构。共计人员9名,男性6名、女性3名;年龄25~54岁,均值(32.1±2.4)岁;专科4名、专科以上5名;工龄5~26年,均值(12.3±2.4)年。

1.2方法 对我中心检验科人员近五年工作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采取本中心自制问卷对存在的或潜存的职业危害进行调查,并进行分类与记录,进而制定合理的措施防范。

2 结果

检验科人员主要的职业危害有血源性传播疾病危害、化学试剂危害、紫外线危害、放射性元素危害、医学微生物危害等。其中血源性传播疾病危害中已确定的血液传播疾病高达20余种,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化学试剂危害则包括酸碱气体(硝酸、盐酸、二氧化硫等)、有毒化学物质(苯类、甲醛、氰化钾、氰化氢等)、化学消毒剂(高浓度84消毒液、戊二醛、二甲苯等)。

3 讨论

检验科属于临床诊断比较关键的科室,承担着各类标本分析处理的重任,自从"非典"出现后,检验科人员职业暴露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卫生部等管理机构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研究实验室暂行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试行)》、《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越来越重视检验科人员职业防护。为了降低检验科人员职业危害,我中心针对近几年检验科工作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检验科人员主要的职业危害有血源性传播疾病危害、化学试剂危害、紫外线危害、放射性元素危害、医学微生物危害等[2]。笔者参阅文献及结合自身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检验科人员职业危害的防护。

3.1不断学习防护知识,强化自身防护意识 检验科人员应对自身职业存在的或潜存的危害有清醒的认知,尽量自觉规避各类职业危害因素,平时检验工作中应重视自我防护,时刻保持清醒的防范意识。此外,医院定期开展检验科人员职业防护培训,实施员工检查制度,不定期检查防护是否到位,积极防患于未然。

3.2 重视职业暴露防护工作细节 ①检验科人员必须重视洗手与手消毒,及时洗手可有效隔绝病毒感染,要求工作前后均要严格按照洗手规定、步骤进行,切勿因戴了橡胶手套而忽视洗手;②不断改进操作步骤与更新操作仪器,比如采集血样时以往以注射器为主,目前逐渐以采血针头代替,并配制锐器盒,采集完毕后将针头及时放入盒内,减少刺伤[3];③集中处理接触标本的针头与仪器,并集中销毁针头,切勿再次使用已用过的针头,减少交叉感染;④工作人员应及时处理皮肤损伤,若发生皮肤损伤后应正确处理,先让脏血流出,然后采取肥皂水反复冲洗,并消毒伤口后注射相应疫苗;⑤检验科人员应定期对自身身体彻底检查,看有无相关病症发生,加强预防,若有相关病症要及时就诊。

3.3加强各类职业危害防护 根据本次研究中各类职业危害,应重视防护处理,具体有:①血源性传播疾病危害防护:无论患者是否被诊断已患传染病,都应视为传染者进行预防控制,要求医院将所有患者的体液与血液都视为具备危害性,同时标本、试剂、使用中的锐器、接触过的标本仪器设备等都应当作传染源,不管使用中还是维护时都应小心,彻底消毒,减少感染。严格做好物品分类,比如检验后的废弃物应装入不同污染袋内,检验人员接触污物时,必须戴上口罩、手套,之后要消毒洗手,减少皮肤黏膜接触,严格隔离程序,减少意外损伤。洗手是最为关键的步骤,也是预防感染最有效、简单的方式,尤其在高危区域,可采取0.5%洗必泰或酒精消毒[4]。此外,检验人员应了解与掌握血源性传播疾病相关知识,了解危害因素、传播方式及途径,尽量消除恐惧;②化学性危害防护措施:要求检验科人员应加强化学性危害防护,在应用化学试剂前应穿上专业的工作服,同时戴上口罩与橡胶手套,必要情况下应戴帽子与防护镜,减少化学气体对眼睛与头发的损伤;③物理性危害防护:检验科人员在操作中应避免紫外线直接对人体照射,尽管紫外线有很少的杀菌效果,但其应用不当可能导致结膜炎、皮肤红斑等[5]。同时,紫外线照射会产生臭氧,若臭氧浓度>0.3mg/m3,则会引发严重后果,为此必须严格控制臭氧浓度,要求紫外线杀毒时宜在无人情况下进行。放射性元素除了会对人体造成损伤外,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建议采取底部宽、上面窄的烧瓶,搁置放射性元素以便其衰变,而且在下垫上纸垫,防止底部碎裂。使用过的试管、试剂等不能乱丢乱放,应专人、定时及定点收集与销毁;④医学微生物危害防护:一些有传染性的医学微生物都会导致检验人员发生感染,为此检验科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充分了解患者病情是否有传染性,从而及时做好预防与控制;⑤其他危害防护:其他危害的防护措施笔者认为主要有高压灭菌锅在应用时噪音可能危害身体,为此需加强重视,尽量降低噪音或戴上降低噪音的仪器设备;实验室应禁止吸烟与进食;未消毒过或洗过的手应禁止接触暴露皮肤;不宜留长指甲;离心、加样及生化仪等工作时产生的气溶胶可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里,这是潜存的巨大危害,为此在离心机未能完全停止工作前禁止将保护盖揭开。

综上,检验科人员经常受到职业危害的威胁,若不做好防护可能引发相关病症,为此检验科人员应加强自身职业危害的预防与控制,要求他们做好相关知识培训,不断强化防护意识,医院则要尽量为他们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尽量降低职业危害发生,提高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高莉.医院检验科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6):770,773.

[2]欧柳清.基层检验科人员职业危害及防护[J].中外医学研究,2014,16(14):158-160.

篇(11)

    检验质量的提高,检验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仅仅依靠检验人员还无法完成,因为还有一部分工作是在检验科外完成的,如标本的采集、保管、运输是由医护人员来做,因为任何环节处理不当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尤其是标本的采集影响最大,采集标本时有核对病人信息,不能张冠李戴。不同的检查项目对标本采集有不同的要求,如检测血糖,有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之分;生化检测一般需要清晨空腹采血,血脂检测需要三天素食;免疫学检测标本应避免脂血和溶血;细菌培养标本应在用药前和发热时采集等;采血时病人的姿势尽可能统一,止血带扎结时间应控制在1min内;抗凝血标本采集量一定要准确;如需要多管采血,一般先采血常规再采凝血功能、生化和免疫等。此外,标本采集后抗凝标本要轻摇5~8次充分混匀防止标本凝固,血钾标本不能溶血等。送检标本应有交接制度,所有这些,都要求检验科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

    2对检验全过程进行严密的质量控制

    检验科如果想要得到一个可靠的检验结果,就必须做到对检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其中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但分析前的工作一般都是有护士完成。只有通过对医护人员的培训,使分析前标本的质量大大提高,我们才可以获得一份合格的标本,接着就要进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在整个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它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也是检验科容易导致医疗纠纷的部分,是评价检验科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标本检测前,我们必须核对标本,标本预处理必须规范,检查试剂保存环境是否适合,是否在有效期内,采用不同试剂应重新定标;检查仪器是否运行正常,环境温度、湿度、电压是否适宜;同时在标本中插入室内质控进行检测,操作应规范化、标准化。检测完成后,首先应对室内质控结果进行分析,通过质控图观察测定值是否在控,如果在控说明这一批标本的检测结果是可信的,同时我们还有对某些异常结果进行纵向比较,与以往的结果进行对比,对相差加大的标本应进行复查,必要时与临床医护人员联系,共同分析,找出异常原因所在。

    3积极做好室内质控和参加室间质评

    质量控制是医学检验的生命,只有严把质量关,才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实验数据,才能提高检验科在医生心中的地位。室内质控是检验科每天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室内质控的数据是衡量我们日常检验数据的标尺,只有室内质控数据在控,我们的检查结果才具有客观真实性。室内质控:①真实,不能弄虚作假;②制定合理的失控规则,既要监控系统误差又要监控偶然误差;③认真分析质控结果,总结失控原因,找出解决办法,提高检验质量。在做好室内质控的同时,积极参加室间质评,找出与同行的差距,加强与兄弟单位检验科之间的交流,汲取好的经验,不断完善自己。通过室内和室间质控结果分析比较能够反应出自己在一定区域内的检验水平。如临床科室对检验结果提出异疑时也好做出分析,质控结果不理想的要落实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