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软件工程学习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2-05-23 21:04:4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软件工程学习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软件工程学习计划

篇(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262-02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相关基础知识出发紧紧围绕组装计算机实现过程中各阶段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展示了如何从硬软两方面对计算机进行组装的实用技术。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应达到巩固和强化学生对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的基本技能。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组装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培养学生适应设备硬件支持岗位需要,具有独立组装计算机和解决计算机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基本能力等要求。

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论研究现状,往往存在工学结合理论研究的系统化不够,以及在“工”与“学”两个方面结合程度的研究上缺乏普遍适应性,理论与现实的合理对接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目前高职的教学模式往往提倡由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能够便于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现交互的网络教学环境平台逐渐成为主流需要。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都有自己的网上教学平台,其教学界面大致为“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软件”等,虽然教学网站的建设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顺应了教育信息化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多数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内容往往理论与实践相分离。要么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上机操作分开式的教学模式,要么采用单纯的计算机组装实训模式进行教学。无论哪种都忽略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经过多年对毕业生企业调研,采用传统及实训进行授课对学生往往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实践动手能力很强但理论不足,在设备维护工作中只能处理简单故障问题,对基础理论涉及到故障无法及时分辨并维护;另一种是理论知识很好,但动手能力不强,无法迅速进入工作环境及状态中。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个性化游戏学习考核软件将理论、实践、培训、考核形成一体化教学考核系统,以满足高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考核要求。将传统的理论教学、上机操作的教学模式以及单纯的计算机组装实训相结合,满足理论实践、升学考试及培训等要求。

1 系统设计的内容及目标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个性化游戏学习考核软件系统设计的目标是从教与学的需求出发,设计了根据课程的知识点将理论学习、虚拟实践模块、课程网络平台、作业及考核平台等教学全过程的课程教学系统。该系统具有如下特色:整个软件采用“WWWH”教学模式,即WHAT—“教什么”(教师),“学什么”(学生);WHERE—“在哪教”(教师),“在哪学”(学生);WHO—“谁来教”(教师),“跟谁学”(学生);HOW—“怎么教”(教师),“怎么学”(学生)。整个软件由Java设计作为系统平台,将课程理论按知识点通过Flash形式进行理论学习,在每个课程小节都有动画练习,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完成“WHAT”模式;“WHERE”模块采用Java编程软件通过游戏对形式对部件的采购、安装与维护进行实践练习完成虚拟实践模块;“WHO”模块采用PHP语言形成网上教学平台,其教学界面大致为“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软件”等;“HOW”模块采用PHP、SQL等语言形成交流交互方面,集成了BBS非实时交互系统和“网梯”交互系统以及SQL的数据库素材处理系统,建立有针对性的答疑辅导库,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该知识点的重难点问题。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对素材的收集单一以及处理问题能力差的情况进行了很好的解决,为专升本及企业培训打下坚实基础。

2 系统开发平台和工具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个性化游戏学习考核软件系统注重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分析,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学习设计、强调“协作学习”,因此,系统选用Java语言作为系统编程平台及“WHERE”模块游戏设计,SQL Server 2012作为数据库服务器,PHP技术作为“WHO”及“HOW”模块网页开发工具。Flash技术作为“WHAT”模块开发程序。

3 系统总体设计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个性化游戏学习考核软件系统主要分为四大框架,由“WHAT”、“WHERE”、“WHO”、“HOW”四个模块组成。“WHAT”模块主要完成课程基础知识对学习;“WHERE”主要通过游戏的形式完成实践课程的学习及训练;“WHO”主要对课程的介绍、大纲、教学课件等辅助材料;“HOW”模块由测试、答疑、作业、题库组成课程学习测试模块。

4 系统详细设计

(1)“WHAT”模块子系统其实是一个小型的教学管理平台,完成教学和学习效果评价的功能。

该模块主要划分为下面两个子模块:

①基础课程子模块:由主板、CPU、内存、软驱、硬盘、光驱、可移动存储器、显示器、显卡、微机电源、声卡、鼠标、键盘、扫描仪、打印机及接口知识课程组成。对教学资源库进行学习,主讲教师可以添加、修改、删除课程资源。

②课节练习子模块:由每个知识点形成课节练习,以Flas的形式进行练习训练,主要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通过收取学生做得答案,然后与相应的题目的答案进行比对,最后进行统分。

(2)“WHERE”模块子系统用Java语言编程的二维游戏实现,分为部件的采购、安装与维护三个子模块,完成微机组装与维护知识应用能力;微机硬件的组装能力;系统BIOS的设置能力;硬盘分区和格式化能力;Windows系统的安装与使用能力;计算机常见软硬件故障处理能力;数据恢复及备份能力。

该模块主要划分为下面三个子模块:①部件采购子模块功能:由学生进入沈阳三好街电脑城,通过选择不同的商城及商家进行简单的询价及设备部件、工具的采购,买错设备工具或部件扣分;②安装部件子模块功能:则实现按照学生采购的设备部件进行设备安装,设备安装错误扣分;③设备维护子模块:功能则实现对设定对常规问题进行维护。

(3“)WHO”模块子系统采用PHP语言形成网上教学平台,分为课程标准与要求、教师信息、教学指导、学习参考等四个子模块。①课程标准与要求子模块:提供课程培养目标、标准与内涵、教学要求三部分。②教师信息子模块:提供教师信息。③教学指导子模块:提供授课计划、教案、电子课件、教学视频四部分。④学习参考子模块:提供教材、讲义、教学软件三个部分。

(4)“HOW”模块子系统分包含五个模块:①题库生成子模块:提供教师定义测试题型、题量、题分;②测试子模块:提供学生练习机测试的题库,随题库一起提供给学生;③测试及分析子模块。提供学生网络测试、检查测试正确答案、上报成绩使用;④计分子模块:供教师汇集、统计学生测试成绩并打印。⑤学习指导平台子模块:提供、学习动态、互动平台三部分。

5 总结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个性化游戏学习考核软件系统为学生精心设计了一款教学平台,提供大量辅导材料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开发想象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实现理论、实践、培训、考核形成一体化教学考核系统,以满足高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考核要求。

参考文献

篇(2)

1.电气工程学位学习概况苏格兰的全日制电气工程学位的学制有两类,一类是四年制的电气工程学士学位(BEngElectricalEngineering),另一类是五年制的电气工程硕士学位(MEngElectricalEngineering)。在这两种学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读三年后延长再读一年,然后以取得工程学士学位结束学习。也可以选择读三年后延长再读两年,然后以取得电气工程硕士学位结束学习。爱丁堡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提供的这两类学位学习计划是全英领先的。这些学习计划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注意从科学、商业、政治、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分析和了解电气工程的应用,电气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模拟和数字电路、软件工程和编程、电力和机械、制造技术、电气工程材料、电力系统动态及稳定性,电力电子、电磁学、工程管理和系统理论等。学位计划中也包括了科学的管理知识与技能。既注重分析和理解电气工程的专业技能,同时也重视管理、计划和协调所需要的那些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技能。

2.学习与评价方式课程的主要形式是讲座,此外,还有现场观察、个案研究、客座讲座、实验室学习、工作中心任务学习、小组讨论和导师指导等。考察学生的方式包括一系列考试、作业、口试、科学报告、海报演示和实验室笔记。第四、第五学年的学生还会参加一些附加项目,即学生们在导师的帮助下,经过讨论和组织完成一些研究计划。

3.学习内容对于电气工程学士学位和电气工程硕士学位来讲,前三年的学习内容是相同的。在完成三年的全日制学习之后,学生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学习一年,取得电气工程学士荣誉学位。二是继续学习两年,取得电气工程硕士学位。如果学生希望出国学习,通过爱丁堡大学的国际交流计划可以获得在欧洲乃至全球学习的机会,学生也可以参加爱丁堡大学自己的北美交流计划。

4.就业前景在英国或海外,工程师独特的技术技能、智慧和创业精神保证了这个职业的高度受雇性,爱丁堡大学的学位得到英国专业工程机构的认可。毕业生可以就职于电力工业、汽车行业公用事业、航空航天工业、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石油工业、信息技术等行业,成为享受英国最高起薪的电气工程师。

二、爱丁堡大学的电气工程硕士学位

1.课程结构第一年会有工程学的课程,其中会介绍关于化学工程学、土木工程学、机械工程学及电机工程学的知识。之后会有电机工程学的课程,此工程学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主课程能力。数学课程可以提高模型所要求的代数、微积分及数字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可以分析并了解有关电的课程。还可以从大范围的其他课程中选择另外两门半学年的课程。第二学年的课程包括模拟数字电路、固态元件、电力和机械、生产技术、软件工程学及C语言程序设计。还有数学的高级课程及商务研究课程,使得学生能拥有工程管理方面的背景知识。最后一门半学年课程可以是高级商务课程、一门语言或其他让学生感兴趣的课程。第三学年的时候会对电机工程学材料有更深层次的研究,包括动力系统、动力电子学、电磁学和系统理论。同时学生会参与大量的个人或者团体的项目工作。能否进入第四和第五学年取决于第三学年的良好表现,包括与研究中可能出现的任何一个难题都息息相关的专用英语课程。同时学生要承担个人的学习模块以及与电机工程学相关的扩展学位论文。学生在第四和第五学年时会承担一个主要的工程。这可能就要包括能量和电力供应的工作,电力设备的生产,或者生产程序的操作。操作会包括对电能的量的控制。在第五年就要将剩下的硕士水平的学习模块学完。每一个模块都是基于团体分配、工业案例研究以及扩展计算机模拟的基础之上的。

2.教学方法课堂通常都由以下这些部分共同组成:讲座、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现场考察和规模很小的导师组学习。评价学生的方式包括完成工作任务、演示和考试。每一个学年都被划分为两个学期,每学期包括11周教学时间和2周考试时间。第一学期是从9月中旬到12月中旬;第二学期开始于1月初,到5月末结束。每周包括10~15小时的课堂交流和15小时的自学时间。

3.实习电气工程硕士学位第四、第五年的学习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学生组织以研究为基础的实习。学生被安置在大公司的实验室和重要的研究室中做一些课题研究,在这里,他们学习到了一系列相关的工作技能,同时增加了就业能力。

4.国际学习机会学生可以申请在有合作关系的那些欧洲大学学习可比较的课程,为留学做准备,在第一和第二学年开设了一些欧洲语言方面的选修课。学生还有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很多大学学习的机会。

5.就业前景爱丁堡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非常高,在很广泛的职业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拿到爱丁堡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学位,便意味着获得了全世界都认可和高度评价的学位。全部爱丁堡大学的学位都受到英国相关技术部门的专业认可,包括IET(工程技术所)、化工工程所、机械工程所、市政工程所和结构工程所的认可。这些部门的技术职称认可确保了爱丁堡大学为世界提供了最高水准的教育和工程师。另外,如果毕业生愿意在苏格兰就业,苏格兰行政院有一个“新天才”法案,可为毕业后的学生将其签证延期两年。

6.入学要求电气工程硕士学位每年都有招生名额。入学要求中不设正式的面试,但那些不具有标准资格的候选人要接受本专业学位项目协调人的面试。入学不对具体的科目进行要求,只要具备合格的高级国家中学证书(HigherNationalDiploma)就可以。同时,爱丁堡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与中国若干所大学都有“2+2”合作项目,旨在吸收这些优秀的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进入爱丁堡大学继续完成第三年和第四年的学习。考核成绩合格后,可以得到爱丁堡大学授予的工程学士学位。该学位还鼓励具有合适的工作经验的成年学生申请。

三、特色

篇(3)

软件工程是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主要讲述了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开发方法、开发工具以及软件项目管理。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软件项目从定义、开发到维护的一般过程,掌握指导软件开发的各种方法,能够利用工程化的原理、技术和方法进行软件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和维护,为今后从事实际的软件开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软件工程教学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各高校都陆续开设了软件工程课程,但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讲授重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软件工程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也很难达到软件工程教学目的和预期教学效果。

1.1课程内容设置及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

纵览国内各大高校,在软件工程课程的设置问题存在很大的差别,如开课学期、课时以及实践要求等方面,但普遍都存在理论课时过多、实践课时偏少的问题。在开课学期的确定上,有的院校没有考虑软件工程课程与其先修课的关系而平行开课;而有的院校则把软件工程课程和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分在两个学期开设,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1.2实践环节比较薄弱

主要表现在:1)缺乏相应的软件工程实验软硬件

环境。很多具体的实践内容无法开展,如系统建模和软件测试等环节;因为没有固定的软件工程实验室,各个小组成员的集体讨论机会少。2)小组内部的管理很难到位,即使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组长,但要做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管理很难。3)小组成员对于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同,如果协调不好就很难达到理想的合作状态。

1.3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

就目前来讲,很多院校的软件工程课堂教学和实践内容仍然以传统的软件工程作为重点;而在实际应用中,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尤其是UML统一建模语言、RUP、CMM、SOA以及软件测试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不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学生所学知识将严重滞后于技术的发展。

2多元化教学方法实践探索

在软件工程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时间一长,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的情绪,影响了教学效果[2]。考虑到软件工程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工程性的特点,可以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2.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亲验性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借助案例说明如何开展各种活动。在案例的选取上要下功夫,尽可能地选取学生容易理解又能够涵盖教学内容的案例。不管是讲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还是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选取的案例应该是一致的和连续的。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某个系统从定义、开发到实现的整个过程。

在讲解结构化软件开发方法时,选取了学校正在使用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分析该系统的数据需求和功能需求,然后采用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设计体系结构。在讲解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时,选取学生熟悉的ATM自动取款机系统,根据需求分析确定系统的对象模型、功能模型和动态模型,然后进行类、对象、关联以及服务的设计。除此之外,在讲解开发模型的选择、白盒黑盒测试、用例建模等重要知识点时,也选取了相应的案例加以描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使教师的讲授更加清晰,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2.2项目驱动式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的方式,完成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以及最终评价。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学生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已经不占主导地位,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在软件工程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可以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即综合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两种教学法。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及早安排学生的课程设计。学生可以自由划分成若干个小组,不同的小组可以选择不同的项目,可以选择教师推荐项目或自选项目,如:各种MIS系统、游戏软件、论坛、在线学习系统等;最终由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项目的难度最终确定课程设计题目。在课程设计初期由教师公布项目进度表以及任务划分。在实施过程中以“项目”为主线,按照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依次开展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活动;在各阶段任务的“驱动”和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模仿课堂教学中所讲的案例,逐步完成整个项目的开发、文档编写以及成果展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项目开发的各个阶段及其相关活动的驱动下完成的。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而且同时提高了自己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2.3启发式教学法

在软件工程的课堂教学中,应该经常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尽可能地避免满堂灌。软件工程中的很多理论都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4]。如:在讲授瀑布模型时,讲完瀑布模型的基本原理之后,不直接给出瀑布模型的优缺点,而把问题留给学生。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地给以引导,最终得出:瀑布模型是一种线性模型,各阶段具有严格的顺序性,使用简单;但对于实际的开发过程瀑布模型过于理想化,各个阶段很难一次完成,一般都有一个迭代的过程。接下来再引导学生思考瀑布模型适合什么类型的软件项目开发,最终完成瀑布模型的学习。

又如,在讲完编码开始学习软件测试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在之前的各个阶段都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为什么还需要进行软件测试?”这个问题,使学生在问题思考的过程中充分认识软件测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同样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阶段成果提出一系列思考问题,如:需求分析是否全面?数据库设计是否合理?等等,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逐步完善自己的工作。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反应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完善。学生参与其中,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综上所述,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环境。在软件工程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应该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方法以及其他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从而更好地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3软件工程教学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本文第二节中已经对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总体来讲主要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讲授重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本人在多年的软件工程教学中,不断进行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抓自身、抓学生、抓过程、抓实践等手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讲,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准确把握课程教学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综合多本教材尤其是国外的优秀软件工程教材,取长补短,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不断引入软件工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保证学生掌握核心思想的同时,不断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了解技术发展的前沿。

2) 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在绪论课中结合考研和工作强调本门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内容的讲解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情,如:讲到项目计划,可以结合学生制定的学习计划,其作用很相似,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

3)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第三部分所述,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 综合运用系统演示、多媒体、黑板等多种教学手段。

多媒体呈现的信息量大、丰富多彩、显示清晰,但对一些细节问题还需要借助于黑板,这样讲解会更加清楚。实际教学中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过程。

5)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软件工程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实践环节。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6) 重视作业环节。

软件工程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教师必须重视作业的安排,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基本方法必须做练习,如:需求分析阶段的数据建模、功能建模和面向对象建模;面向数据流的软件结构设计;详细设计工具的使用;测试用例的设计等等。作业批改完毕,应及时安排习题课,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和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7) 课程考核多样化。

作为实践性课程,课程考核的重点不是理论考试成绩,而是学生能否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贯彻软件工程学的思想和方法。因此,应该加大实践考核(实验和课程设计)的比重;同时,在笔试题目中综合性和设计性题目应占主要部分。

8) 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阅读大量相关书籍,综合多种教材,取长补短,精心备课。可以通过申请进修或参加培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参与课题研究或项目开发,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知识丰富了,水平提高了,上课自然会游刃有余。

4软件工程教学效果及不足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本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普遍认为: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典型案例将抽象的软件工程方法具体化、实例化,易于接受和理解,教学效果良好;实践教学通过项目开发的实训,体验了就业职位角色,明确了工作岗位的技术能力要求,为未来就业提供了一次项目演练的机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后续的毕业设计中很多同学都能够较好地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完成系统的开发,尤其是工具的使用和文档编写都非常规范。

虽然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课程案例的选择和建设、软件工程实验平台的搭建、软件工程教材的编写等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地改革和探讨。

5结语

软件工程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工程性。通过深入分析软件工程学科的当前发展趋势和现代软件工程人才的社会需求,积极探索和实践软件工程的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突出先进性、系统性和工程化;在教学方法方面,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方面,围绕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小组合作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技术尤其是软件工程技术发展很快,所以软件工程课程也需要持续不断的教学改革。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大型项目模拟环境等途径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不断进行更为深入的教学改革,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尹锋.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长沙大学学报,2004,18(5):77-80.

[2] 马林兵,王海仙. “GIS 软件工程”课程的多元教学法探讨[J]. 高教论坛,2008(5):17-19.

[3] 仁青诺布,格桑多吉. 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在计算机课中实施过程研究[J].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1):67-69.

[4] 孙艳春,王立福,梅宏. 软件工程本科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6):113-115.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Course

LI Xiu-fang, ZOU Hai-lin

篇(4)

有志向、有梦想,可已经与心仪的专业擦肩而过,不知道如何补救;

有志向、有梦想,可不确定要选A专业还是B专业;

没太多想法,只想选个比较有前途/钱途的专业。

过来人如是说

主要课程:离散数学、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编译原理、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汇编语言、软硬件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网络工程、网络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AD/CAM、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新技术等。

感言:大概可以细分为网络和软件、资讯系统三个方向。但无论是哪个方向,一定要有很强的编程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软件要很过硬。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较广,各种软件公司、互联网公司都需要专门的计算机人才加盟。此外,各种国家部门、科研单位、院校等,也在择业范围内。

计算机类相关:

计算机网络工程:它的主要特点是通信与网络结合、网络软件与网络硬件结合,培养网络应用开发、网络信息控制及网络工程技术方面的能力。学习的课程也和计算机网络有关,信号与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安全、网络工程、互联网及其应用等课程都被列入本科四年的学习计划之中。网络工程师、软件开发、网络安全人员是网络工程专业最对口的就业方向,另外,从事网站开发、网络维护工作也很不错。

计算机软件工程:它以开发升级新软件、维护原有软件为主要任务。这个专业的同学除了要学习必修的基础课程外,还要学习程序设计基础、Java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Web程序设计、网络技术及应用、人机交互、多媒体技术等几十门专业课程。毕业生主要在各大软件公司、企事业单位、高校、研究所、国防等部门从事软件设计、开发、应用与研究工作。未来几年,国内外高层次软件人才将供不应求。在我国IT职场十大人气职位中,软件工程师位列第一位,软件工程人才的就业前景十分乐观。

信息安全:需要系统学习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理论及相关网络开发的知识,主要研究确保信息安全的科学和技术。毕业生可去公安局信息监察、网站、病毒杀毒公司以及涉及信息安全的地方,比如电信、网通的技术安全维护部门,政府各个重要部门的网络安全监测部门。

专家点评: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中新兴的媒体与艺术方向,以数字媒体技术教学为主,培养技术与艺术融合的综合性数字媒体人才,学生不仅要学软件课程,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媒体、艺术背景知识,为广告设计、产品介绍、公共空间展示,娱乐表演等众多媒体领域,培养媒体制作人才。而游戏设计专业就是动漫专业,毕业生会进入游戏策划行业,或对口的游戏公司,或从事多媒体事业,都是很有潜力的工作。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原理、电子线路、数字电路、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基础等。

感言:这是个宽口径的专业,学习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三大块。对学生的数学、物理、英语基础要求很高。学这个专业的学生常常觉得“很赚”,一是学的东西很多,二是因为动手的乐趣多:攒机子装电脑、拆MP3、修手机,甚至为心仪的MM制作电动小玩具等都是我们的拿手好戏。据说毕业后在电子、信息、计算机三大领域都受欢迎:在电子方面,可以做电路设计工程师,有线无线都能上手;信息方面,可以做电信工程师;计算机方面,搞软硬件开发都行。

电子类其他:

微电子学:学习内容专一、目标明确,就是研究新型电子器件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并学会用计算机辅助集成电路分析。可以说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有很多交融之处,不过需要学得更精、更深。该专业对应的是芯片产业,即集成电路。毕业生可做集成电路设计开发、器件制作和工艺的硬件工程师,薪酬相当高。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最早出身于工科电气工程系,原来叫无线电技术,后来出现很多类似名称的专业,例如电子工程、电子技术等,后来把相近的10个专业合并为电子信息工程,各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方向不同。毕业生可在电子、信息、通信、广播电视等部门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开发、运营和技术管理等工作。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涉及的领域包括用光取代电信号对声音、图像、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传输、存储和信息交换的光通信技术;用光进行临床医疗、器械控制、精密测量、遥感探测、智能制导等应用的光电一体化控制技术等。毕业后可以选择计算机网络、运营商、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光电元件、光电子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工作。

专家点评: 微电子学这个专业有些学校把它划归在物理系,有些学校划归在电子工程系(简称电子系)。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与应用的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电磁场理论、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等。

感言:通信工程专业跨电子、计算机专业,所研究的内容涵盖了当今最流行、发展最迅猛的领域。还包含了网络通信、光通信等方向。毕业生比较容易进入电信、移动运营企业,各种通信类合资、独资企业,研究机构,设计院,各大通信公司、跨国公司或IT企业工作,进入大型跨国公司后出国进修的机会也会很多。

专家点评:通信工程不少学校把它和以上电子类的专业都划归在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中,包括两个一级学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通信工程。其下包含二级学科: 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网络与复杂系统和空天信息工程。也有学校单独有通信工程系,并划归在通信信息工程学院里。

咬文嚼字分专业

高考志愿专家李宏建说:“一些名字看似相近的专业其实有着很大的区别。”他列数了几个“很容易错点鸳鸯谱”的专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不少学校的这个专业其实是属于图书馆学系,其下还有图书馆学、档案学和编辑出版等专业。培养既能从事机关企事业单位经济信息、科技信息的管理与应用工作,又能胜任各类社会工作、信息科学研究的人才。毕业颁发管理学学士学位。

信息与计算科学

属于数学系。数学分析、实变函数、复变函数、信息科学基础、编码学、计算方法、离散数学、数值计算软件、数据库、计算机图形学、微分方程等都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功课的难度之大、强度之高可想而知。数学和计算机的双重学科背景使得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很好就业。毕业生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应用软件开发或管理网络安全、数据分析等工作。

计算机辅助设计

属于机械系。主要学习机械制图、机械工程基础、电子技术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CAD及二次开发、CAM软件的应用、数控加工技术、现代工业美术造型、工业企业管理、CAD/CAM课程设计等课程。毕业生可从事机械产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机械CAD软件的二次开发与技术管理工作。

李宏建表示,出现这些混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在计算机技术被普遍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几乎所有理工科专业都离不开计算机”,他说。这一方面让人感到麻烦,为了填报志愿得仔细区分;可另一方面也有好处,他说:“因为专业虽被分门别类,但是很多专业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各学科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学习某一门专业,其中必然要学习相关专业的很多课程,也能达到预定的效果。”比如微电子学、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这些专业本身就很贴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只要你对计算机感兴趣,可以把自己的学习重心积极地引导到计算机专业方面上,曲线救“职”也未尝不可。

企业,不以专业论英雄

最后,再看看IT企业在对各专业的毕业生挑选上有何说法。在记者调查的IT企业中,有杀软厂商、多媒体软件厂商、网站、网络游戏运营商,也有芯片制造企业、通信企业、数码产品制造商。其中有跨国公司,也有知名的民企。

一位曾经参与过校园招聘的IT制造企业产品经理告诉记者:“企业对岗位的划分主要包括三大类:技术类、产品类岗和营销类。各个大类的岗位在具体要求上可能有所不同,但是专业要求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似之处。”不少在一线工作的程序员、产品经理都告诉记者,他们中云集着各个专业的人,大家从来不以专业论“英雄”。具体有以下一些细分:

技术类:系统架构、软件研发、软件测试、信息安全、系统管理、网络管理等。专业要求:计算机相关专业,只要有能力专业不限。其中以软件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需求最大。(职业通路:研发员研发工程师高层市场或管理人员)

产品类:产品市场分析、商业应用分析、数据分析等;专业要求:计算机相关专业,只要有能力专业不限。(职业通路:职员主管中高层管理人员)

营销类:广告、销售等;专业要求: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计算机等相关专业。(职业通路:销售助理销售工程师销售/市场经理)

数 字

我国有1023所高校开设计算机专业。通信业的需求明显下降;金融业和运输业竞争激烈;传统工业和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急需计算机人才。IC、网络存储、电子商务、信息安全、游戏技术等人才严重短缺。在软件人才层次结构上,水平高的系统分析员和有行业背景的项目策划人员偏少,同时软件蓝领也比较缺乏。还有就是计算机专业教师缺编严重。

社会需求愈来愈向名牌大学集中,重点大学计算机专业一次就业率在90%以上,地方大学计算机专业就业率为60%~80%。专科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一次就业率低于50%。

约40%的已工作大学毕业生认为大学所学知识“很少部分有用”或“基本无用”。“绝大部分有用”的占被调查者的28.4%,回答“约一半有用”的占被调查者的31.5%。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4-0067-07

1背景

作为我国著名的财经院校之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财经、政法、管理等学科具有较大优势,为了更好的满足这种需求,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2007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获得上级部门批准,正式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招收计算机本科生,为办好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我们应该明确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财经类特色的计算机应用人才,要作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此背景下,我们研究了国际上关于计算机课程体系的IEEE/ACM CC2005系列规范,研究了MIT等美国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了香港最好的3所大学,实地考察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具有财经背景的大学,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定位是基础,特色是突破口,知识领域和全程教学计划是重点,实践能力培养是保证”。

2国内外知名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

为了开设好我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有用的人才,我们对国外、香港和内地的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开设情况作了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有以下原则。

a 充分准备、做到有的放矢

外出学习调研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为了能获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我系成立了学科调研小组,首先对国内外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校(院)进行网上资料搜索,对所搜索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将不同学校分为三类:著名大学、与我校同性质的大学和该专业办学有特色学校,确定调研重点学校;其次,根据我校特色及所开专业属性,定制调研内容;即在充分准备基础上,制定调研方案。

b 多方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

根据调研方案,我系组织部分老师多批次外出调研,具体地域有:北京、华东地区、武汉,具体学校有: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浙江大学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等。调研的重点是新专业开设的学科定位、课程体系设计、教学管理和学生就业情况。每到一处,尽量与对应的部门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了解他们的专业建设、师资结构、毕业生定位、就业、教材建设、实践性环节,今后的发展方向、远景规划以及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并参观考察部分单位的实验室。

c 耐心求教,以期得到办学真谛

调研期间,由于诸多原因,调研工作也不顺利。我们就采取“狗仔”战术,跟踪采访求教,不达目的不罢休。由于有时有关人员工作很繁忙,我们就一直等候,直到他们开完各种会,再向其讨教有关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国内外知名学校计算机专业开设情况。

2.1国外知名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

从著名的Computing Curricula 1991到现在尚未完成的Computing Curricula 2001(目前称为CC2005),中间经过了十多年。万维网Web的出现以及在全世界的迅速普及,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深入和广泛的应用,使得计算的概念在过去的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CC1991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融合在一起,而CC2005包含五个相对独立的部分:CCCS(计算机科学)、CCCE(计算机工程)、CCSE(软件工程)、CCIS(信息系统)和CCIT(信息技术)。其中CCIS与我们国内的“信息管理系”(原图书馆系)比较接近。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2001-2005年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于2006年也正式推出了计算机科学方向、软件工程方向、计算机工程方向、信息技术方向这四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以有效地指导不同办学单位的定位,鼓励按照多规格发展思路办学。

我们研究了UC Berkeley、Stanford、Princeton、GeorgiaTech等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发现各大学在保持其各自办学特色的基础上,也逐渐吸纳了CC2005的一些课程改革理念,例如Berkeley在计算机理论、计算机工程方面都开设出系列的课程;Princeton开设了计算机工程、信息技术等方向;Stanford的选修课程非常丰富,可以分出算法理论、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图形和人机交互、网络与分布式系统、人工智能、软件系统设计等方向。而佐治亚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开始采用全新的ThreadsTM培养方案。ThreadsTM培养方案提出了一种新的组织课程的方法,代表了课程设置多元化、多方向的培养模式,并构建了一种长期的动态的课程体系。该培养方案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及自我调整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并给予了学生在广泛的领域中选择专业方向,以及将个人学习计划纳入市场大环境中的机会。

2.2香港名校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开设情况

通过网上的资料收集,我们发现香港的同行也十分重视CC2005的课程体系,在他们的课程改革中也参照了该体系的思想,而且大家都非常重视数学基础和编程基础。港大和中大具有比较浓厚的人文基础,在人文和通识教育方面的课程很有特色。

香港大学率先完成了新课程体系的设置,他们的课程方向基本上体现了CS、CE、SE、IS这4方面的内容。尤其是他们关于信息系统集成方面的课程很有特色,这门课程实用性很强,而过去国内外大学都很少开设。学生毕业后很多都从事系统集成工作,即使将来做研究,具有系统集成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文大学的CS、CE两个方向的设置非常明显。而且他们正在进行新的课程设置,准备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使得学生在高年级能够进行专业分流。中文大学有一个非常成功的work-study项目,学生保留学籍到公司工作半年到一年(相应地延长学籍),然后回来做毕业设计,每届学生有50%以上选择参与该项目。

香港科大的选修课程比较丰富,也有CS、CE两个方向。他们非常重视程序设计能力训练,有5门编程课程。另外,科大对于程序设计原理、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研究性学习、毕业论文等课程,设置了“honor track”(优秀学生班),进入优秀班的学生大约为全体CS、CE学生的1/8,共30名左右。学生并不固定,需要通过任课教员的考试或认可,并没有强制的成绩限制。优秀班授课广度深度和教学进度都高于普通班。优秀班的成绩评定不受正态分布的限制,完全是教员说了算。

2.3国内名校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开设情况分析

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以“培养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建议,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研究型、工程型、应用型)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方向)专业规范中,对知识结构要求包括: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专业技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

根据实地考察,分析国内名校计算机课程体系的现状可知:

1) 工具性知识基本普及,其中最好的是外语、文献检索和科技写作也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得到普遍重视,但是在方法论、科技协作和科技方法等“软科学”方面还需有所提高。

2) 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具备了普及条件,各校普遍开设大量的选修课,起到丰富学生知识结构的作用,如:上海财经大学通过4个限选模块突出强化法律类课程。

3) 在自然科学知识方面,各校表现出差异不大。数学、物理教学在各校中普及,只是在数量上的差异。

4) 工程技术方面,各校表现出较大差异,也体现出部分学校对该方面教学的差距。传统的工科高校,课程偏“硬”,硬件试验课程比较多;而综合类特别是以社科类为主的高校课程设置偏“软”,以原理课和软件分析设计的课程居多。教学较好地进行了工程技术方面的基本素质培养。

5) 经济管理知识方面,各学校基本上开展了这方面的基础教育。

6)工科知识方面,有些学校结合自身背景,开设了有关光电、机械、微电子等工科基础知识课程。

7) 各学校具有较强的专业教学的实力和条件,专业知识的组织有层次,能够适时更新;同时都努力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重视教学的实效。

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方向)专业规范,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四类。统计表明,各高校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类同,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强、前后衔接有序,注重基础,勇于开设新课。但在课程的具体设置上各有所侧重和不同。课程的命名细节不尽相同,个别课程在归类上不尽相同。

公共基础课的普遍性最强,仅存在少数非普遍设置的公共基础课,如英语等。专业必修课的普遍性也较强,但存在一定数量的非普遍设置的课程:如武汉大学的计算机图形学等等。

差异充分体现在对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上。在计算机学科的纵深层次、实用计算机技术、理论基础与技术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各具风采。公共选修课的选课方向一致,但在具体课程设置上也有较大差异。

3财经类大学开设计算机专业的建议

3.1定位是基础,特色是突破口

国家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本科人才需求与信息化的目标、进程密切相关 ,计算机市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计算机人才的层次结构、就业去向、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不是数量太多或质量太差,而是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强、结构上不合理。

如图1所示:计算机人才培养应是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金字塔结构,为了保障国家根本利益:必有一支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的创新研究队伍――科学型人才;为了大部分IT企业的发展:主要开发满足国家信息化需求的产品――工程型人才;为了企事业、国家IS的建设与运行(主流需求)――信息化技术型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原有含义相对于社会需求已经不能容纳目前的办学规模,而信息化社会有很大的、长远的对信息化建设人才(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还没有哪个专业在满足,而 “计算机专业”应该是最靠近培养这方面人才的,以“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 ,实现总体结构调整,解决人才培养与需求结构失衡问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名称下,鼓励不同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本科水平的教学计划考虑三种不同的类型:

图1 人才需求金字塔结构

科学型:以知识创新为基本使命,研究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

工程型:考虑基本理论和原理的综合应用,不仅要考虑系统的性能,还要考虑建造系统的代价以及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可以是以硬件为主的系统,也可以是软件系统(应用软件、系统软件);

应用型:承当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掌握各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善于系统的集成和配置,有能力管理和维护复杂信息系统的运行。

基于我们对于保险、民航、气象、地震、大学等中国大型机构中信息技术部门人员所占百分比的调查,信息技术人员占2%~2.5%,同时,在各种企事业机构中信息技术人员占比率在逐年增加。信息技术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个知识体系,其基本目标是:围绕社会中各种组织机构(以及个人)的需求,通过对计算技术的选择、应用和集成,创建优化的信息系统,并对其运行实行有效的技术维护和管理。

财经类大学一般具备经济和管理的特色,培养的学生懂经济,通管理,特别能理解各种组织机构的需求,所以其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懂经济、通管理同时能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能较好的创建信息系统。所以财经类大学的计算机专业适合培养目前比较紧缺的人才――应用型(信息技术型IT)人才。

财经类大学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是: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型、应用复合型人才为主,具有较广泛的通识基础,良好的人文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向工程技术应用、重视实践环节的锻炼,具有较强的工程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行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和技能。他们在理论上,应理解各种计算技术,这样一种理解应该能够直接指导为满足用户需求对技术的选择和应用;在实践上,应善于系统集成,善于理解用户的需求和提供最优的满足这种需求的技术路线,有效地对系统运行实施技术性管理。

3.2知识领域和全程教学计划

财经类大学计算机专业比较适合信息技术型方向,表1主要是CC2005中IT与其他三个方向的知识取向比较。

表1 CC2005中IT与其他三个方向的知识取向比较

从表可以看出,IT方向的主要知识领域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集成程序设计技术,人机交互,信息保障与安全,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平台技术,系统管理与维护,系统架构与集成,社会知识与专业素质,Web系统和技术。

1) 信息技术基础

其中包括基本概念(17学时)、组织机构的信息化(6学时)、信息技术发展史(3学时)、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3学时)、典型应用领域(2学时)、数学与统计学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3学时)。

2) 人机交互

人的因素(6学时)、应用领域中的人机交互问题(2学时)、以人为中心的评价(4学时)、开发有效的人机界面(时)、易用性(1学时)、新兴技术(2学时)、以人为中心的软件开发(5学时)。

3) 信息保障和安全

基本知识(3学时)、安全机制与对策(5学时)、实施信息安全的相关任务和问题(3学时)、策略(3学时)、攻击(2学时)、安全域(2学时)、计算机取证(1学时)、信息状态(1学时)、安全服务(1学时)、隐患分析模型(1学时)、漏洞(1学时)。

4) 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的概念和基础知识(8学时)、数据库查询语言 (时)、数据组织和体系结构(7学时)、数据建模 (6学时)、数据库环境的管理(3学时)、特殊用途的数据库(1学时)。

5) 集成程序设计技术

程序语言概述(1学时)、系统间通信技术(5学时)、数据映射与数据交换(4学时)、集成编码(4学时)、脚本技术(4学时)、软件安全实践(4学时)、其他相关问题(1学时)。

6) 计算机网络

网络基础(3学时)、路由与交换(8学时)、物理层(6学时)、网络安全(1学时)、网络应用领域(1学时)、网络管理(6学时)

7) 程序设计基础

基本数据结构(10学时)、程序设计的基本要素(时)、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时)、算法和问题求解(6学时)、基于事件驱动的程序设计(3学时)、递归(1学时)

8) 平台技术

操作系统(10学时)、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3学时)、计算基础设施(1学时)、企业级软件、固件、硬件。

9) 系统管理和维护

操作系统(4学时)、应用系统 (3学时)、与系统管理相关的活动(2学时)、管理域(2学时)

10) 系统架构与集成

需求(5学时)、采购 (4学时)、集成(3学时)、项目管理(3学时)、测试和质量保证(3学时)、组织机构环境 (1学时)、系统架构(2学时)

11) 社会知识与专业素质

信息技术专业写作 (5学时)、信息技术行业与教育发展史(3学时)、计算的社会环境(3学时)、团队合作(3学时)、知识产权(2学时)、信息技术应用涉及的法律问题(2学时)、组织机构的环境(2学时)、职业操守规范与责任(2学时)、隐私和公民权利(1学时)。

12) Web系统和技术

Web技术(10学时)、信息体系结构(4学时)、数字媒体(3学时)、Web开发(3学时)、漏洞(1学时)、社会软件。

同时结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科类是强势的特色,计算机专业目标定位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化建设人才需求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很强的实践能力,既扎实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又具备基本的经济、法律与管理知识,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技能、管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主要能从事财经、政法领域,兼顾其它领域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项目开发和技术管理工作的综合型、实用型中高级专门人才的前提下,我们应该还应该开设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会计学等相关课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要求总学分为166学分,其中英语政治等公共必修课占了50学分。公共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占8学分,实践环节占14学分,只有94学分可用于专业课程,下面是专业相关课程的学时学分要求。

(1) 专业基础课

(3) 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中我们提供了较多的课程,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课程学习。

3.3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学校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对实验教学来说就是要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我们要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专业综合实训与校外的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共同实现了“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要达到这个要求,首先,实验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以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本着“厚基础、强理论、重应用、促交流”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与开发水平的、适应性强的、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其次,在实验教学中,要通过开展基础操作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通过开展综合应用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与团队精神;通过开展创新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开拓精神。最后,要搞好实践教学,需要做好实践教学规划,我们实践教学规划的原则如下:

a) 以教学改革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b) 以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为基础,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既独立于课堂教学又与其密切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c) 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敬业爱岗、人员相对稳定的实验教师队伍;

d) 加强实验教材和精品实验课程建设,出版系列特色实验教材。

4结束语

我们认为办好计算机专业“定位是基础,特色是突破口,知识领域和全程教学计划是重点,实践能力培养是保证。”

1) 定位和特色。我们认为在中南财经类大学的计算机本科教学应该定位于应用技术型,将培养目标定位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化建设人才需求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很强的实践能力,既扎实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又具备基本的经济、法律与管理知识,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技能、管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主要能从事财经、政法领域,兼顾其它领域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项目开发和技术管理工作的综合型、实用型中高级专门人才。

2) 知识领域和全程教学计划,按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技术方向)专业规范,结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经、法、管特点,改进课程体系,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建立相应的全程教学计划。同时将专业课程下放,在第一时间与新生见面,提高专业稳定率。

3) 强调学科特色,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体系上,精心设计实验内容,搞好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实习项目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推进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 CC2005. The Overview Report of Computing Curricula 2005. /portal/cms_docs_ieeecs/ieeecs/education/cc2001/CC2005- March06Final.pdf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讨论稿)[J]. 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4,(11)。

[3] 2006-2007 Computer Science Threads General Catalog, Georgia

Tech. catalog.gatech.edu/colleges/coc/ugrad/comsci/

threads.php

[4] 黄维通,许忠信,朱小梅,李秀. 中外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比较[J]. 计算机教育,2005,(5).

[5] 潘洪军. 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构建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5,(4).

作者简介

骆正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系 430074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21-0023-06

1概述

苏州位于长三角地区,拥有“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昆山经济开发区”、“吴江经济开发区”等国家和省级重点开发区。信息技术是苏州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在苏州市工业总产值中,IT行业的产值已占34%。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江苏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重点学科、省品牌专业)、通信工程(省特色专业)、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IT相关本科专业10多个,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学位点和“江苏省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计算机应用技术”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如何充分利用地域优势

和综合大学特色,培养IT应用型创新人才,一直是我们教学中探究的重点。目前,苏州大学IT专业之间、IT专业与苏州IT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收到了实效,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我们认为,要满足市场对IT人才的不同需求,地方性高等院校在IT人才培养定位上既要区别于研究型高校,同时也应该有别于高职院校。因此,地方院校应该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的IT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我们在IT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是:充分利用苏州IT产业密集的地域优势,结合苏州大学地方综合性重点大学的办学特色,对苏州大学IT专业进行全面整合。在校企合作模式、教学体系、师资队伍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监控模式进行全面改革,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从而探索出一条培养IT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新路。具体改革的思路是:走出象牙塔,密切

与IT企业联系,培养企业急需的IT人才,进行多模式分层次的校企合作,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并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变被动型学习为主动型学习。建立适应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考核机制与管理运行机制。培养的学生要体现一种精神和两种能力。一种精神是指必须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创新精神,不断拥有创新的冲动和欲望。两种能力是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即把创新精神变为实践,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表达问题的能力,写作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即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以后能够不断发展、完善自我的能力,将大学阶段学习拓展为终身学习。

本文受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中之中课题(编号:08)资助。

本文将在介绍我们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思考未来进一步的做法。

2人才培养方案

IT人才培养模式将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深化和完善校企合作模式,在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监控体系方面实施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具体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创新IT人才培养方式,实施多模式校企合作

当今IT企业最需要的是既有通识教育的广博功底,又有专业化深度的复合型人才。单一化的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如果不改变其象牙塔传统,就培养不出这样的人才。而过早职业化、专业化的高职学校,只重眼前实用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以“就业”的短视培养未来人才,也应对不了“知识经济”时代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面对人才培养,企业和大学具有天然的互补性需求,然而这种合作需要催化和渠道。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IT应用型创新人才,我们采取了多模式校企合作的策略。多模式校企合作包含三个层次。

一是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组织结构。我们将校企合作在组织形式上分成5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与IT企业组建IT企业联盟。目前,由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园牵线搭桥,科技园IT企业经理及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院长组成了IT企业联盟,相互间成了“亲戚”,他们通过不定期交流,使学校了解企业与市场需求,企业了解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及拥有的人才资源,形成了良性互动。第二个层次是与著名IT企业成立IT专业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直接指导教学计划制定。第三个层次是与应用型企业共建实习基地群,让学生始终有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的机会,并能直接参与实际项目。第四个层次是与研究开发为主的企业共建创新实验室与工程中心,培养创新型IT人才。第五个层次是让企业直接参与高校建设,如成立有苏州大学中创软件工程学院等。

二是针对不同企业采用不同的合作模式,如针对研发型企业,采取项目合作、共建创新实验室与工程中心等方式进行合作;对应用型企业,采取共建实习基地和工程中心,共同开设实用性课程等方式合作。

三是针对学生特长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如对于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学生,主要安排到研发型企业及创新实验室实习,对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主要安排到应用型企业及工程中心和实习基地实践。

2.2改革教学体系,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IT人才

为使高校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接轨,必须改革教学体系。既要重基础,又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让理论成为空洞的理论,也不能让实践成为缺乏理论指导的盲目实践。为此,本实验区拟在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改革。

2.2.1制定既适合校企合作,又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菜单式”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双方互利双赢,因此,找到一种对校企双方都有利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长期合作的重要基础。为此,苏州大学IT类专业的院长和部分教授与苏州的10多家各类IT企业主管组成了IT企业教学专家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两次研讨会,对教学计划修订、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全面探讨,从而突破了高校独立制定教学计划的常规。在培养方案制定中,针对IT领域的不同专业,制定既适合校企合作,又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培养方案。如针对不同类型的IT企业,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全面开出的前提下,对选修课结构进行调整,采用定制“菜单式”课程建设框架。即将选修课划分成若干模块,以适应不同类型企业需求。“菜单式”培养方案的确立,不同的学生可选修不同模块或全部模块,使得人才培养的定位可通可专,专业面向可宽可窄,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同时,企业为招聘到自己急需的IT人才,也在学校设立了各类奖学金和奖教金,并主动派技术骨干到学校进行讲座,解决学校教育资源短缺和急需专业师资短缺问题。

2.2.2实施校企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具体实施中,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 实施“双导师制”

所谓双导师制,是指同时安排高校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本科生实践课题研究。结合苏州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度,针对部分学生建立学校与企业双导师制。从大学一年级为每位学生安排一位学校导师,从大三开始再给部分学生安排企业导师,强化对学生职业道德、专业动手能力和协调沟通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每位学生每个月必须安排四个半天到校外导师单位接受指导。“双导师”以课外科技课题为主线制定学习计划。课外科技课题由高校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制定,并可根据IT发展状况和学生能力及完成进度等进行模块适度调整。目前,“双导师制”已经在部分高年级本科生中试行,如企业导师参与指导的“基于ADSP-BF537的节水型绿化自动浇灌系统的研究”、“基于ADμC微处理器的GSM现场信息采集器的研究”、“汽车防碰撞自动缓冲技术与装置的研究”、“自主轮式移动机器人的创新设计与应用”、“可自主编程智能玩具机器人的开发”、“道路交通异常检测与跟踪”、“基于LPC的耳语音识别的实验研究”等16项课外科技项目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基于视频的汽车车牌自动识别管理系统”、“用于激光精密堆焊的送丝技术研究”等入选2007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

“双导师制”实现了学校教学和社会需求的双向互补,使课堂教学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

(2) 共建创新实验室与工程中心

IT领域实践性非常强。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除了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精心设置系列实验课程与课程设计外,还主动与一些国内大中型IT企业进行广泛、深入合作,共建创新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目前,成立嵌入式软件技术中心苏州大学分中心、苏州市软件评测中心嵌入式系统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7家,并接收捐赠7000多万元的教学、科研设备。如台湾禾邦通信有限公司捐赠4000多万元的微波暗室设备,共建了“苏州大学――禾邦电子有限公司无线通信辐射测试中心”;苏州科达通信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捐赠34.17万元的通信交换组网设备,共建了“苏州大学――科达技术有限公司通信实验室”;美国旭电公司和美国环球仪器公司捐赠总价值近1000万人民币的生产线设备,共同组建了“苏州大学――旭电SMT工程中心”。通过共建创新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丰富了实践内容,也弥补了学校建设经费的不足。

(3) 共建实习基地群

从2000年起,苏州大学就全面开始了实习基地建设工作。然而,单一实习基地难以从根本上形成校企紧密结合、主动面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有效体系和运行机制。离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实现校企双赢的整体目标相去甚远。因此,在单一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组建了“实习基地群”,对实习基地进行了优化与组合。先后组建了苏州工业园区实习基地群、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实习基地群和昆山软件园实习基地群,覆盖实习基地100多家。全面提升实习基地的作用,使得学生从大学二年级起有机会到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受益学生达到70%以上,保证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时间累计超过十个月。

(4) 组建学生开放实验室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还结合地方院校拥有企业实际项目较多这一特点,成立开放实验室和科技活动小组,并让学生加入老师实际课题小组。开放实验室和科技活动小组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完成简单实验,而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团结协作精神。学生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提出申请后方可进入学生开放实验室。课题采用指导老师布置和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的方式。进入学生开放实验室的成员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并提交课题总结报告或论文。为了鼓励学生从事课外科技活动,还专门成立了大学生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和学生科技协会。要求课外学生科技活动有序,并富有成效。

(5) 设立课外科技课题

苏州大学在和企业共建创新实验室及工程中心的过程中,每年还直接从企业获取一定的实际课外课题供学生开展一些创新性和工程实践性研究。此外,苏州大学还配合开放实验室的建设,每年以 “q政学者”、“校挑战杯”等形式资助大量的课外科技活动课题。以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近几年每年都资助20多项课外科技课题。课外科技课题的设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2.2.3优化课程体系,全面开展课程群建设

苏州大学IT相关专业从2000年起加大力度开展课程建设。先后组建了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建设小组,全面具体负责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教学内容更新、IT技术发展跟踪、IT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在教学大纲中,既有循序渐进逻辑严密的各章节知识点,又有基本的教学要求、实验要求,并列出本课程所用教材及参考书目。哪些内容重点讲授,哪些内容让学生自学或讨论,都能在大纲中清晰体现。在此基础上,组建了系列课程群,如软件工程课程群、硬件基础课程群及微电子课程群等24个课程群,规范课程内容的衔接,避免重复和遗漏。

2.2.4改革教材模式,编写案例丰富、实践性强的新教材

要培养工程型人才,教材建设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案例丰富、实践性强的教材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此,教材建设中,应与企业联合,共同编写教材。近年来,我们已经编写了具有实践性特色的教材54部,这些教材全部在国内有影响的出版社出版,如科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等。“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多媒体技术应用”、“嵌入式技术基础与实践”、“80*86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8部教材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这些教材在充分融入校企合作的成果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实例,反响良好。

2.2.5强化国际竞争意识,提升IT人才国际竞争力

苏州外资企业众多,为适应IT企业的需求和苏州地方经济的需要,不仅要加强对学生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的培养,还需要让学生了解外国历史人文知识,学会与外国人打交道。同时,苏州地区日资、韩资企业众多,对日软件外包服务也发展迅速。针对这种情况,对IT专业学生应提供更加丰富、更加实用的外语教育资源。目前,我们在普通英语教学之外,增加了日语选修课程,还拟开设韩语选修课程。为了更好地适应IT企业需要,在专业文档阅读与写作方面,聘请企业外籍工程师或有留洋经历的工程师,专门开设专业文档阅读、标准文档写作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同时还聘请外籍教师和企业教师,在配备高校助教的前提下直接使用外语教学。目前,已经在“操作系统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教学中试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加强国际化联合办学,加强与国际著名IT企业的合作,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IT人才的重要措施。目前,我们已经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鲍尔州立大学、德国福特王恩大学等多所国外高校进行学生交流;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合作在第二本科层次招收了NIIT软件工程嵌入式国际合作班,与IBM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全面合作。

2.3共同构建高水平的专职和兼职师资队伍

要使高校在教学内容上反映经济现代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使学生能尽快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必须培养一批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同时,必须让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和高级管理人员直接参与部分教学工作,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结合起来。为此,需要校企双方组建专兼职师资队伍,实现知识共享和行动协同的团队工作模式,促进学校与企业各种层次上的沟通与交流。经过几年努力,苏州大学IT相关专业已经形成了结构较为合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 直接引进具有企业背景的高层次人才

苏州大学在IT人才引进方面,既注重从国内外引进高水平的学术人才,又注重引进具有丰富企业背景、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几年来,先后引进具有企业工作背景的博士和高级工程师20多人来校从事IT教学与科研工作。

(2) 到企业“充电”,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每年暑假,苏州大学都聘请著名IT企业专家进校园对在职员工进行新技术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几年来,先后有数十名教师参加了IBM测试软件培训、飞思卡尔嵌入式系统与应用培训以及印度信息技术学院组织的培训。与此同时,各IT专业每年还指派部分青年教师到实习基地参与实际项目的实施与管理,提高了教师实践能力与软件项目管理能力。

(3) 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

除了调整充实专职教师队伍外,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聘请企业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高水平技术主管和行政主管担任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除了开设部分选修课外,还大量担任了专题讲座、指导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拉近了学生与企业的距离。

2.4建立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监控和评价体系

目前许多企业都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是企业的首要问题,技术和人才是企业立足的根本。同样,高校扩招给就业带来了压力,培养的学生适应能力强是高校,尤其是地方发展的基础。因此,结合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们成立了院级对外合作办公室,并明确了对外合作办公室工作职责是:围绕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要求,统一协调和管理校企合作;按照“合作互惠和双赢互动”的原则,积极寻求合作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调研,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搭建产学结合、校企深度融合的管理平台,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丰富理论课考试形式,除少数课程采取传统的闭卷考试外,对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采取面试、专业学期报告、组织小范围学生主讲等形式进行考核。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还将从企业实际出发,提炼出具体问题供学生解决,高校和企业“双导师”及主讲教师共同参与学生成绩考核。同时,鼓励学生参加高水平认证考试,根据认证级别折算一定的学分。

3取得的成果与实效

近年来,苏州大学IT类专业先后承担了教育部新世纪世行贷款项目“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地方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重中之重”研究课题“多模式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IT人才新途径研究”等教学研究课题10多项,并获各类教学成果奖20余项。其中,“地方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三强三优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变配角为主角,从幕后到前台――电工电子实验平台的整体打造和综合创新”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结合区域产业特色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综合性大学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多模式校企合作,主动适应企业需求”获全国计算机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江苏省教育科研三等奖。IT类专业学生也多次在各类竞赛中获得较好成绩。曾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二等奖5项,全国“挑战杯”竞赛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一等奖、二等奖4项。此外,还获得过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上海赛区决赛优胜奖、“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华东赛区一等奖等。从对毕业生和实习生培养质量跟踪调查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反映我校IT专业学生整体素质良好,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许多毕业生已成为用人单位的技术骨干,实习生普遍受到实习企业的好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不少学生在毕业前已与企业达成就业协议。

4进一步的思考

尽管苏州大学IT类专业在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思索。目前,我们正在申报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面向区域经济的校企合作IT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基地”,并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索:

(1) 更新教学理念,实施“并行培养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思索如何对已有课程的内容进行再设计,减少目前一些课程的内容,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而不是教师举三求一。同时,如何做到更新教学理念,建立创造教育渗透于专业教学过程的理论模型,变传统的串行教育模式为并行教育模式。如将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并行、考试与教学过程并行、理论教学与实际能力培养并行、专业教学与科学研究并行等。教学过程中,增加案例教学,把典型产品、企业的实际课题等移植到课堂上进行教学和考核可能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2) 试行弹性化毕业设计

长期以来,高校习惯于利用大学阶段的最后一学期的全部或部分时间开展毕业设计。尽管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综合性课题,但由于时间短,加上很多同学忙于联系工作,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我们正在思索利用“并行培养模式”理念,充分发挥“双导师制”优势,结合课外科技课题,将毕业设计环节提前,乃至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目前,我们已经在部分专业试行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即可进入毕业设计阶段,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确定毕业设计的研究方向与内容,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后,随时可以提出答辩申请,学校分批安排答辩,如符合规定即可提前毕业。并在考虑可否在学生完成大型IT项目、取得软件著作权或获得个人发明专利的情况下,只要写出符合规定的毕业设计报告,也可以申请毕业答辩。这样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为学生择业提供了方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 实施涵盖实践环节的全面学分制管理

为深化IT教育改革,保障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如何结合IT专业特点,实行灵活、富有弹性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改革,并将实践环节列入了学分制管理,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IT教育的要求,也是我们在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如对于专业选修课程,可否在学生只要完成了与课程内容相吻合的IT产品的设计,并通过答辩,即可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此外,学生获奖、、申请专利、注册软件产品可否也纳入学分。

(4) 对学生实行团队化管理

在对学生管理方面,是否可以打破原有班级概念,参照企业管理模式,以项目为单位,配合“双师制”,对学生实现团队化管理,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组织能力,是我们在思索的另一问题。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打破常规,勇于创新,同时又不能违背教学规律。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完善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全面培养IT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