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新技术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6-11 06:54:0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新技术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新技术论文

篇(1)

项目立项后,各项目组按项目进度计划进行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的进展情况、研发经费的使用情况、项目组人员及变动情况等进行动态的跟踪管理,可定期举办科研项目例会,实行月报季报制度,对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及时给与解决,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列入国家级、省部级、地市(区)级科技开发项目计划内的研发,在研发任务完成后,企业科研管理部门应向有关科技管理机构申请鉴定;列入企业级的研发项目,在研发任务完成后,经项目负责人申请,所在部门审核后,由科研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和相关人员对项目的开题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技术资料编制情况、技术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程度、成果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内容进行评议并结题。项目评议并结题后,项目组负责对研发的材料进行整理并将其存入档案馆。

1.2开展产学研合作

由于高企科研力量相对较薄弱,通过与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企业获得了人才、成果与技术的有力支撑,提高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促进了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市场份额地拓宽。高企应选择那些与本企业经营范围和科研项目对口的院校和科研机构作为产学研合作的对象,建立合作的框架,在科研学术方面进行长期交流,加快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

1.3设立奖励机制

高企应建立研发人员的考核奖励制度,鼓励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发项目的考核可实行定期和年度考核,高企的科研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对研发项目的进度、执行质量、项目创新等内容进行考核。设置科技创新活动奖项,奖项可分为:研发项目奖、专利奖、科技进步奖、获政府技术发明奖/专利金奖、获政府科技项目立项奖等,并给出奖项的数额。

2技术管理中的专利申请及专利管理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甚至可称得上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创造、利用和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必不可少的工作任务。高企应学会和掌握应对知识产权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切实提升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竞争力,维护自身的自主知识产权使其得到有效地保护,并转化为市场竞争力。高企在研发项目立项后应尽早地进行专利的申请,将自主知识产权保护起来。企业专利管理工作应围绕企业专利的申请、授权、保护、利用等方面开展工作,具体分解为:专利申请、专利产权管理(专利权的许可与转让)、专利信息管理、专利战略研究与运用、专利权的保护、专利纠纷的处理、专利规章制度建立与完善及专利奖励等近十项内容。企业科研管理部门应设有专人来管理这项工作。

3科研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指技术成果的转化,即将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成果从科研单位转移到生产企业,使新产品增加,工艺改进,效益提高,最终经济得到进步。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驱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已经成为我国科技政策的主趋势。《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规定: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这就要求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地将科研成果通过不同的渠道转化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和发展新产业。高企可以采用下列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1)自行投资实施转化;(2)向他人转让该科技成果;(3)许可他人使用该科技成果;(4)以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5)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高企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保护环境与资源,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2)要充分利用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贷款方面的利好政策;(3)无论是自行进行转化,或向其他企业进行转化,或与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向其他企业的转化,都应分清各自的技术权益;(4)对完成该项科技成果及其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应给予奖励。

4技术管理中的标准管理

4.1建立标准的有效版本目录

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编制标准的有新版本目录,列入所应执行的技术法规、公司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有效版本,并在工程项目中实施。

4.2内部网站建立档案馆标准库

有条件的高企应建立档案馆标准库,标准库内设有法律法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翻译标准、标准目录等文件库,点击进入某个文件库,便可查看到某个标准的全部内容。对于新的标准,标准库中设有最新更新文件库,点击就可查看到某个标准最新更新的时间和标准内容,有利于科研人员及时了解新标准、及时在研发中执行新标准。对需订阅的新标准,在标准库中设有订阅栏目,科研人员或项目组根据需求进行申请,档案馆集中统计后进行购买。

4.3进行标准的宣贯和培训

为了使研发所用的标准能及时让技术人员掌握,企业应对新标准进行全员宣贯培训,将的新标准内容让科研人员及时了解,并用于正在进行的研发项目当中。

篇(2)

2德国“集群策动”计划的核心模式

2.1以政府为主导、研发机构为主体的“产官研”一体化模式

德国的“集群策动”计划是典型的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和研发机构为主体的协同创新模式。整个策动计划形成了从联邦政府———州政府———市政府的推进体系,将联邦政府各部门的结构政策与各州的区域结构政策进行了有效整合,加强联邦促进政策与各州、市的地方促进政策的协调,推动科研和教育机构、企业、风险投资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的全面参与,共同构建区域技术创新网络的创新战略体系。其中,联邦政府主要在计划的前期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全面战略统筹,推出全国性的策动计划,并组织和实施尖端集群(TheTopClustersCompetition)的评选。到了计划的后期,联邦政府主要通过资金扶持,辅助各地方政府促进集群发展。各州、市政府在策动计划的具体实施阶段发挥主力作用,但并不直接参与集群的创建和发展,仅以监督指导和服务职能为主,为企业的经营和创新活动提供支持和激励。如巴伐利亚州政府于2006年2月在“巴伐利亚创新联盟”框架下实施了产业集群政策,出资5000万欧元扶持了包括高科技产业集群、生产型产业集群、综合技术集群的3大集群共19个产业和技术领域。政策初定第一期为5年,之后进行系统评估并动态调整。通过该政策的实施,力求达到三大目标:一是加强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创新活力;二是建立专业供应商网络,便于企业就近获得资源,降低采购成本,获得高素质员工,加快同一产业链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三是通过资源网络化,增强企业对巴州的认同感,增强巴州集群品牌号召力[4]。

2.2通过搭建创新网络实现提升创新能力的使命

德国集群策动计划是基于“创新网络是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有效方法”、“采用构建创新网络促进集群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发挥集群内主体的能动性”、“创新集群主体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转化路径”等理论演化而来,目的就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和知识商业转化的质量,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研发、制造和服务中心。因此,政府对集群的扶持必然以提升网络集体创新作为根本条件。一是所有的集群必须拥有一个由高校、科研机构和工业企业的研究人员与工程师共同搭建的研发合作平台,构成具有专业技术领域优势的区域研发核心。如慕尼黑的生物医药集群(MunichBioM4Cluster),主要有四类参与者,共同组成多样化的产业组织构成。二是集群的主体间要形成一个内部紧密关联、具有实质性内容的特定技术领域或价值链关系的合作网络。集群策动计划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扶持对象由以往对大学和公立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的单独促进转变为促进产学研联合,重点支持研究机构与企业结成创新联盟,以及建设创新集群。通过促进创新集群建设,促进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创新合作。

2.3制定具有延续性和演变性的政策并不断强化策动的成果

德国联邦政府前后共发起了三次了“集群策动”计划,每次都有不同的目标,但又相互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继承性。从计划制定的目标和推进效果看,BioRigio计划的实质是推动技术和产业进步,InnoRigio计划是推动区域均衡发展,GA-networkin从每个计划单独来看,BioRigio计划、InnoRigio计划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一般为5年)。在计划结束后又各自演变出了不同的政策。如2000年,柏林、慕尼黑生物技术产业中心的建成标志着BioRegio计划进入成熟期。联邦政府也停止了对计划的资金资助。但这并不意味着BioRegio策动计划的结束。2001年,联邦政府通过BioProfile计划,将在生物技术产业化的经验传承到全国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上。2012年,联邦政府又启动了Go-Cluster(走向集群)计划,以促进创新型集群管理理念,使德国的产业集群在集群管理方面满足欧盟优秀集群的标准。联邦经济与技术部为每一个项目提供最多2.5万欧元的资金支持并定期提供国际集群政策趋势分析以及相应的政策咨询,促进集群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InnoRegio计划实施后,随着各地区集群策动逐步成熟,2005年,联邦政府继承和延续了InnoRegio计划的经验,又制定出了“创新区域增长极计划”(InnovativeRegionalGrowthPoles),以鼓励德国东部更多的地区实施“自下而上”的策动[1]。这些后续的计划进一步强化了集群策动的成效。

2.4以全国竞赛评选的方式扶持最尖端集群

德国的集群策动主要通过竞争评选的方式确定策动对象。2007年,联邦政府借鉴弗劳恩霍夫创新集群的经验,推出了以发展高科技战略为核心的尖端集群竞赛(Spitzencluster)。项目由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负责,每隔一年半举办一次,共举办了三次,每次从参赛的20多个集群中评选出最多5个尖端产业集群。评选出的尖端集群在5年内共计可获得4000万欧元的政府资助,以及来自企业的等额配套资金。通过此方式为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与研究机构和大学之间结成创新网络提供激励。竞赛方式也大大为集群树立了标杆,鼓励集群之间的相互学习。

2.5官民协作共同筹集集群启动和发展的资金

在BioRigio计划和InnoRigio计划中都采用了官民合作的方式,来自私有部门或个人的资助资金占总额的30%。尖端集群竞赛项目目前已进行了三期,项目总计获得资金12亿欧元,联邦政府与企业界各自承担了50%。其中,联邦政府共投入6亿欧元,扶持竞争优胜集群。而胜出集群还需要自筹相同数量的6亿欧元资金配套。政府资助主要在集群的启动阶段,并逐渐减少,投入集中在改善基础设施和激励投资等方面。

3德国“集群策动”计划取得的显著成效

德国的三次“集群策动”计划总体来说取得了巨大成功,基本实现了最初制定的意图,起到了提升科技水平和产业发展、实现区域平衡、推动创新网络建设的目标。从各个州实施情况来看,效果也很显著。其中以巴伐利亚州的集群策动政策最为成功。首先,巴州已成为德国集群最密集和最活跃的地区,汽车业、信息通讯业、生物技术、金融业和媒体业等集群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有评论认为,慕尼黑生物技术集群是唯一能够代表德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生物医药集群。其次,形成了以大城市为核心,辐射周边地区的格局。巴州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慕尼黑、纽伦堡等5大城市。其中慕尼黑及周边地区9个,纽伦堡地区6个,奥格斯堡2个,雷根斯堡和维尔茨堡各1个。大城市发挥了人力、市场等优势,带动了相对落后地区和农村的发展。发挥大城市人力、市场等优势,带动相对落后地区和农村的发展。第三,进一步加强了本地的产业技术竞争力。在德国联邦教研部举办的“2021年生物工程”大赛中,巴州生物技术集群的“白色”生物技术获得500万欧元大奖;2007年德联邦政府举办全国超级集群竞赛中,巴州共递交了8份申请,在各州位居第一。第四,巴州集群品牌号召力不断增强,吸引了众多项目和投资。2007年,仅日本企业就在该州投资了10个项目。2007年9月,欧洲复兴信贷计划(EFRE)还为其提供2000万欧元资金,慕尼黑大区的科研机构和中小企业均可通过集群代言人提出申请。

4德国“集群策动”计划对浦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启示

浦东作为上海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已具备了很好的基础和实力。2013年,浦东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298家;新认定各级企业研发机构41家,总数达524家;科技小巨人及培育企业210家;共承担国家和市级科技项目336个;专利授权量1107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074件,同比增长10.2%,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达594件。德国“集群策动”战略为浦东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途径,对浦东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4.1明确产业重点:

以“十三五”规划为契机,明确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中长期战略性产业重点2020年是我国实现“十”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的第一个重要节点,“十三五”规划也已进入编制启动期。浦东应紧紧抓住这个机遇,认真研究和梳理在新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下,未来更长时期的战略性产业重点。德国工业4.0战略(Industry4.0)的实质就是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现代智造技术的紧密结合,实现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这也是浦东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同时,产业扶持政策要与“十三五”保持同步性,以5-10年为一个周期,注重政策的延续性和演变性。

4.2转变策动思路:

重点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鼓励建立具有实质性创新关系的技术联盟、战略联盟等德国集群策动战略的核心就是要使各创新主体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的网络,实现“产学研”真正的一体化协作,共同推动区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因此,集群策动的目标不再是针对某个具体项目、具体机构的单独促进,而是转变为对整个合作创新网络的集体促进。因此,浦东创新扶持的思路也需相应转变:一是从以往对具体项目、具体企业、具体园区的传统思维,转变为对在产业链、价值链上有实质性关联和创新关系的技术联盟、战略联盟等的支持。扶持的目的是要真正推动相关创新资源的紧密联系和激烈碰撞,实现创新。二是全面统筹区内的战略性资源(如自贸区、综合配套改革、迪斯尼等国家战略或国际性大项目)及优势产业,推动分散在不同区域的创新主体的整合,建立跨区域联盟,建成“广域创新网络”,使“创新链”得以在更大空间上整合创新资源,从而实现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如建立“陆家嘴—前滩—上海自贸区”金融服务业的区域联盟、“自贸区—金桥—张江—临港”的高端制造集群等。

4.3建立开放式创新体系:

扩大创新的国际合作,推动技术创新的“引进来”和“走出去”集群的开放性是取得长期稳定发展的精髓。德国集群策动计划也高度依托创新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促进国际创新要素的集聚与流动,特别是与产业相关创新要素的流动,从而提升创新的效率、来源与多样性。浦东提升全球化创新能力需要网聚世界各地的思想、信息和技能来创造价值。浦东的国际化特性与创新资源的融合也具有巨大潜力。浦东陆家嘴和上海自贸区已形成了对国际要素的强大吸附和集聚能力,再加上前滩开发,在3—5年时间内“出功能”,将使浦东形成“北—西—南”三大核心构成的“全球化三角”(GlobalTriangle)的均衡格局,推动创新要素与国际化流量配置能力的有效结合,这将全面提升浦东创新的国际化能级与辐射力。

4.4着力塑造环境和提升服务能力:

积极打造各类专业服务平台德国策动计划中,政府并不直接参与集群的建设和发展,更多的是关注于集群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服务能力。集群竞赛获得的资金也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培训、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人才培养和开展职业教育(包括开展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方面。因此,浦东新区各级政府扶持的重点也应聚焦在创新网络的物理环境营造和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尤其是着力建设各类专业服务平台,包括各产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应用领域的技术交易和专利转让平台、公共研究平台、大数据信息平台,以及针对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产业需求为指向的职业培训和教育平台等。

篇(3)

近年来,随着河南省经济水平的提高,财政收入的增长带动了以财政为主的科技投入逐年加大。“十二五”规划以来,从投入总量上来看,虽然河南省科技投入总量不断增加,但是近5年来,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并不快,要远落后于全国的先进省份。R&D经费支出总额指标不仅衡量一个地区在科技投入方面的强度,也反映其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它决定一个地区甚至一个企业未来的竞争能力。由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R&D经费支出总额近5年呈上升趋势,12年的经费支出明显增加,并且经费支出主要用于试验发展。研发经费不足,导致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减少,如若高新企业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核心技术,难以支撑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1.2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

从表1中可以看出,河南省科技投入的结构尚不够合理,大部分的R&D经费支出用于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未来高新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源泉,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最高水平的标志。2011年,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活动上的经费比重分别是0.14%、2.33%、97.5%,在基础研究活动上的经费比重特别低,自从201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建设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之后,R&D经费支出总额明显的增加,但在基础研究活动上的经费比重仍然偏低。根据相关经验数据表明,R&D经费在三项研发活动中的合理配置关系为:基础研究占10%~12%,应用研究占25%~30%,试验发展占60%~63%。西方发达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活动的投入,两者的研究经费占R&D经费支出的比重一般在40%左右,其中基础研究活动的投入至少为10%以上。

1.3科技投入不平衡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侧重点不同,河南省各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投入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科技投入严重不均,各市、县的投入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郑州、洛阳等城市。此外,河南省各级财政每年安排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普遍不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郑州做为省会城市,再加上中原经济区规划建设的带动,其科技投入位于全省首位,无论是在绝对量还是相对量上都高出其它市、县许多。

1.4科技创新人才不足

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研发团队,充分发挥各类科技活动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是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基础。2012年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有78944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7.03%,博士有2021人,比重仅为0.44%。企业内部研发人员的质量体现在多方面,但对于高新技术来说,科研人员的学历水平是反映研发人员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见表2)。

2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的优化策略

2.1增加科技投入总量

在当今科技竞争如此激烈的形势下,河南省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高科技投入的水平。在科学研究开发的活动中,基础研究活动的周期比较长,其经济效益在短期内难以体现出来,因此,该类研究需要科技投入的大力支持。增加科技投入要充分发挥地方财政的潜力,若地方财政在科技投入方面的潜力发挥出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投入水平将上一个新台阶。除此之外,河南省还应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入到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中来。

2.2优化政府企业科技投入结构

高新技术企业在不断增加科技投入总量的同时,还要优化科技投入的结构,力求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重要的地方。一方面,河南省应加大对具有公共性质的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等方面的投入,保证这些资金都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同时,也要减少哪些不具有公共性质的相关研究的投入,而是通过其他途径推进其发展;另一方面,应加大科技经费投入的外部支出,促进产学研合作链条的各方整合。将科技投入与高新、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绩效联系起来,促进学研方主动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参与研发新产品。

2.3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力度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同时也是创新投入的主体。大中型企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一般占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3.0%以上,而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应占4.0%以上。因此,应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建立独立的研发机构,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4加强科技人员投入管理

为了保证高新技术企业更好的搞好科学研究,企业内部科研人才的结构有必要进行适当调整。首先,应保证各学科的科研人员的比例适当。从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范围来看,目前缺少的是基础学科、软件开发和电子工程类、机械类与综合方面的人才。其次,通过调整科研人员的技术水平(高级、中级、初级)、分工(研究、助手、辅助人员)、年龄(老、中、青)等方面,来形成比较理想的金字塔形结构。最后,要坚持定向培养,使科技人员能够用其所长。一个科研单位既要有专业人才,又要有综合人才,既要有科研人才,又要有管理人才。

篇(4)

投入大从而导致投资风险大;负债多从而导致融资风险大;技术风险大从而导致运营风险大;市场风险大从而导致经营风险大

(二)高新技术企业的现状

2010年之后,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了对高新技术的创新研发速度,对于新兴科技的研究与投入逐年增长,2012年我国对高新技术的研发支出是2010年的3.1倍,年均增长24.8%,达到了905亿元。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专利发明数量大大增长,2010年达到42398件,是2005年的7.3倍,年均增长59.1%。而国家新建了一批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专门为了产业技术人员在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领域的研究发展,这使得新兴产业的研发基础得到了保障。同时,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一些知名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创造力,不仅在国内是领头羊,在国际舞台上也大放异彩。我国年收入超百亿的新兴技术企业就有四十多家,我国在高铁、超级计算机等核心关键技术也已取得重大进展并实现产业化。虽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让我们非常欣慰,但产业中依然有一些问题令人担忧。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缺乏高科技人才,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引导力度不够,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环境不够理想,产业整体处于一个大而不强的局面。这些问题都警示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继续加强,不可懈怠。

二、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种类

(一)筹资风险

企业要进行初始的资金投入,要进行经营管理的循环和增大,就必然要进行筹资活动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高新技术企业筹资大多是还本付息的借款,但企业未来的收益不能准确预计,增加了企业还不起负债的可能性。高新技术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基础,而在以传统企业为主的国内国际市场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压力比起一般企业大的多,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筹资决策尤为重要,也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的筹资风险更加严峻。

(二)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不确定未来投资收益是否成功,投资中会有收益受损甚至折损本金的风险。企业的投资风险尤为重要,因为企业的本金投入大,如果不能妥善处理投资活动,很容易使得企业遭受重创。企业管理层需要看清市场规则、风险大小来选择投资方式,股票、债券、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等不同的投资方式都可以尝试,但要根据各项风险大小合理安排各个投资方式的比重,以降低投资的风险,同时取得较高回报。所以,投资风险也是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的一部分。

(三)资金回收风险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自身资金投入研发、制造、销售的循环时间跨度就比加工企业要长,一旦遇到资金回收风险,很可能在某个环节直接脱节,企业很容易危在旦夕。而且高新技术企业都是新兴产业,公司创立时间短,信用比不上经营了几十年的大企业,这必然使得销售产品过程中的资金回收时间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是大大不利。因此,资金回收风险也是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中的重要一部分。

(四)收益分配风险

新兴产业的兴起让投资者对其充满期待和谨慎心理,如果没有给投资者看到企业良好的未来,将会逐渐失去投资者的信心,这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充满不利。如果企业留存收益不足,分配股息过多,虽然对股东们来说十分满意,但对公司后续发展支持不足。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后期研发创新支出必须跟上才不会被市场淘汰,没有足够的留存收益为企业上保险,会使得企业续航能力下降,后续疲软,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所以为了使收益分配风险保持在较低水平,高新技术企业需要注意平衡留存收益与分配股息之间的配比关系,既能保持一定的留存收益,也能使得股东们对收益满意。

三、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企业外部宏观环境的复杂化

我国扶植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快速落实有待加强;风险投资有关法律法规仍不健全,法律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企业内部微观环境的不适应

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引发的财务风险;融资结构引发的财务风险;无形资产引发的财务风险;风险投资和融资方式的不偏好引发的财务风险

四、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管理分析

(一)树立高效管理理念

不管是在高新技术企业还是传统企业,一个好的管理团队,好的管理水平,都能影响到企业未来发展的走势。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一流的科技和设备,在这些方面的支出要远比传统企业高,同时,高新技术企业有传统企业所不具备的高风险和复杂的组织结构,这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和传统企业的管理有所不同。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层,必须有远大的目光,时刻关注国家对新兴产业的政策,建立一个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

(二)培养全员风险意识,各部门配合控制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的成因和表现是多方面的,经营的风险最终导致财务风险。如果把识别和控制财务风险只交给财务人员管理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必须逐渐分工合作、控制风险。财务部门主导,各部门全员配合,总经理负责的风险控制方法,能够在最短的时问内识别出企业财务风险,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

(三)注重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投入及评估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企业自主研发的科技所形成的无形资产。企业在市场是否具有竞争力,市场份额占多大,都需要企业自身的新兴技术作为支撑。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出一项技术后,还需要不断加大研发和投入进行该技术的改善,该技术延伸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这基础上研发出更加方便、走在别人前端的科技,这样企业才能不断持续发展,才能有长时间蓬勃的生命力。

(四)建立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联贷联保机制

通过联贷联保方式,可以使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获得足够的贷款,相当程度上减轻了企业融资的负担。对于刚起步的同一地区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好的方法,只要大家互相取得信任,互相作为担保方,各方都能取得资金来源,就都可以为企业的研发发展取得资金保障。

(五)建立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法制环境

现阶段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发展和风险投资方面,在法律层次上有一定的概念模糊和操作困难。作为我国经济的新生力量,高新技术企业更加需要国家的扶持。在技术上,国家要大力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主动性,给予企业知识产权足够的保护,并实行一定奖励机制,从税收上减轻高新技术企业的部分负担。在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问题上,风险投资仍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国家应在法律环境上改善我国风险投资的的方向,修改和完善风险投资保险的法律机制,确保投资方和被投资方的利益,使风险投资能更加注重中小型和刚创业起步但有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使更多的新兴企业得到支持。

篇(5)

1.1.1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正相关性的研究。

张济建(2009)搜集我国71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2003~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研发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各个产出指标进行了相关检验和回归分析,实证分析发现,当年的研发支出与高新技术企业业绩有密切联系,成正向相关性,研发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业绩没有滞后影响。赵晖(2010)以139家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搜集2008年这些企业的数据从研发资金投入强度与技术人员投入强度两个因素出发对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业绩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企业的研发资金投入强度与企业的财务绩效密切相关,研发资金投入强度越大,企业的绩效越明显。

1.1.2研发投入与绩效非正相关性的研究。

朱卫平,伦蕊(2004)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资金、人力资源投入与企业绩效进行相关检验,搜集2004年上半年F市全部197家高新技术企业2003年度的研发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基本不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郏宝云,陆玉梅(2010)搜集我国电子信息类上市企业的研发投入和业绩数据,实证分析后发现,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经营业绩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研发投入强度高的企业其综合经营绩效并不高;相反,部分研发投入强度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的企业其综合绩效却相对较高。

1.2国内外文献评述

1.2.1已有文献研究对象选择的是高新技术企业

大部分国内外学者都是从R&D经费投入角度对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与绩效进行研究的,国外已有文献多是从投资者角度,对高新技术企业的R&D投入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以及对这些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向进行实证性研究;而国内学者则重点考察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与业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现,在R&D经费投入与业绩之间的相关性方面,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与国内大中型工业企业以及民营企业都具有一致性。

1.2.2研究结论不统一。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R&D经费投入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清偿债务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另有一部分学者研究后发现存在弱相关关系或没有相关性,还有的学者认为是负相关关系。在对企业R&D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进行考察方面,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多以Tobin'sQ值从市场角度对企业R&D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而国内研究对变量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从不同角度进行量化考察,这也是导致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2R&D投入对企业财务绩效滞后性影响的研究文献

2.1国外研究情况

Levandsougiannis(1996)以企业大量的来年研发支出与下一年经营收入的关系为着眼点,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R&D费用对企业绩效会有显著影响,但影响具有明显滞后性,而且滞后期因行业差别而存在差异。

2.2国内文献回顾

国内关于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有滞后性影响的文献不多,已有研究大多考察R&D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而研究结果都显示这种关系多为单方向上的,少数学者研究中指出了企业R&D投入对企业的绩效具有滞后性影响。梁莱歆,张焕凤(2005)对72家高科技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着重考察企业盈利能力、企业发展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的R&D投入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高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与企业滞后期之后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呈现显著相关。王君彩,王淑芳(2008)对我国电子信息行业进行研究,从特定行业考察了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定量研究结果反映出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有影响关系,但结果表明这是一种不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其研究结果也指出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对企业绩效有滞后性影响。

2.3国内外文献评述

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外研究大都表明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直接存在正相关,且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仅有很少的文献得出相反的结论。但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也存在不一致之处,造成国内外学者实证结论差异是因为:行业样本选择未能考虑规模效应的影响。同一行业的各个公司在规模上有差异,这就造成企业在管理方面以及市场环境方面具有巨大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研发投入和研发成果的转化率存在很大差别。

3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建议

3.1继续深化企业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

自我国企业制度改革以来,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得到增强,重点产业领域取得一批创新成果,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撑。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深层优化企业研发投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除此之外,我国政府还应采取重点扶持政策,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开发机构,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

3.2保证研发投入的持续性

由于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具有滞后性的影响且企业的研发能力是一个逐步积累的长期过程,企业只有保证持续的研发经费投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研发能力。只有研发投入积累到一定程度,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推动作用才能显现出来。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要想真正地提升绩效,保证自己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就应该提升自身的运营效率,保持健康稳步增长,增强对研发活动的投资力度。如果高新技术企业能够保证其销售净利润的持续增长,就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对研发活动进行经费投入,进而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

篇(6)

2因子命名

根据旋转后的解释的总方差(表3),对公共因子的命名和对变量的解释。可以看出,第一个因子在指标X1、X3、X8、X9、X10、X11、X12上有较高的载荷,第二个因子在指标X4、X7、X13、X14上有较高的载荷,第三个因子在指标X5、X6上有较高的载荷,第四个因子在指标X2上有较高的载荷。此外,分析得出成份得分协方差矩阵(表4)显示各因子之间已完全失去相关性,适宜进行因子命名和解释。通过对指标体系的深入分析和归类,可以对抽取的四个因子作出以下命名和解释:因子1主要载荷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位面积工业增加值、省级以上研究开发机构数、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数、企业专利申请量、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场地面积、创业服务中心在孵企业数等七项指标,这些指标主要体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规模方面的情况,可以命名为产业发展规模因子。因子2主要载荷了人均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区内规模以上企业数的比例、科技与金融结合指数、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指数等4项指标,这些指标主要体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发展密度和发展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可以命名为产业发展环境因子。因子3主要载荷大专以上人员占企业总人数比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两项指标,这些指标主要体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技术创新意识、投入、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可以命名为企业创新能力因子。因子4主要载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一项指标,这项指标最能代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速度,因此,可以命名为产业发展速度因子。综合上述数据,各因子旋转后的特征值、解释方差、累计解释方差等主要统计量汇总并汇总各因子的特征值、解释方差和累计方差表(见表5)。

篇(7)

2高新技术企业R&D投资财务影响因素分析

2.1企业盈利能力与R&D投资

企业的盈利能力通常是指企业在经营中获得更大的利润的能力。对于企业的内、外部利益相关者来说企业的利润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同时企业的利润是企业管理者能力、效能和工作业绩的集中体现,企业拥有较为可观的利润也能够为企业员工享受更好的福利提供有效的保障。可见企业对其盈利能力变化的时刻关注是十分必要的。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自身具备一定的实力的同时企业拥有或者可控制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配置,企业的研发活动就可以顺利的开展。但是,由于企业的研发投资活动的成功率难以保证导致研发投资活动的投资风险往往高于其他形式的投资活动,大部分投资者往往出于规避风险的角度,对于高新技术创新项目上的投资采取谨慎的态度,这是企业就必须动用企业内部资金储备。企业的研发投资活动收益见效较慢,是一个回报时间较长的持续的过程,这就需要企业拥有较为雄厚的资金保障。高新技术企业对于其自身的新产品的研发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和资金要求。高新技术企业R&D投资的顺利进行要求企业拥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否则一旦企业的资金出现紧缺就会造成资源的供应出现问题,进而直接影响企业创新发展和R&D投资的进行。当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强时,企业能够获得较为可观的利润,逐渐积累的超额利润为企业自身创造更多的自有资金,这些企业的可支配资金可以使企业能够更为灵活自主的将资金投入到R&D活动的投资上来。因此,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相应的企业在R&D投资方面的投入会越多。

2.2现金流量与R&D投资

充足的资金是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基础,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企业的研发活动将很难开展。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活动具有回收期较长、成本较高、投资风险较高的特点,企业很难能够通过外部融资的方式达到企业研发投资活动的目标,企业研发活动持续不断的进行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企业的内部资金来支持的。企业充沛的资金为其顺利进行研发活动提供了保障,如果企业的资金短缺,将会导致企业的研发后劲不足进而为企业的研发活动带来巨大的阻力。当企业的现金流量足够充足时,企业能够为其研发活动投入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企业更加有动机和可能对其研发活动投入的更多,保证企业的研发活动更加顺利有效的进行。所以说,企业的内部现金流量是企业R&D投资的影响因素。

2.3股权结构与R&D投资

股权结构是指股票的投资主体所持股票数量、种类和所占比例。股权结构可以从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两个方面来考察。对于股权集中度对企业R&D投资的影响,学者们持有不同的观点。在高新技术企业中,R&D投资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性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股权结构相对集中的企业大股东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企业的经营过程和管理过程中去,对企业的经营者能够实施充分的监督,保障大股东利益的同时也保证了风险项目的顺利执行。高新技术企业的R&D投资符合股东的利益,股东可以通过研发项目的成功获得可观的回报,股权集中度相对较高的企业中的大股东,在考虑到成本与效益的同时,更加有动机对企业在研发新项目中的R&D投资方面的实施监督。但是,如果企业的股权过于集中甚至掌握在一个股东手里,股东在做决策时首先要考虑自身的利益,由于其不能充分考虑风险投资为企业带来的长远利益而不能做出理性的决策。高新技术企业的大股东可能会因为R&D投资的高成本、高风险而刻意回避企业进行R&D活动,选择引进外来的成熟技术和产品来实现企业的稳定经营。如果企业的股权相对分散,各方股东的利益都需要权衡,更有利于股东对公司的发展做出理性的决策,这其中也包括对企业R&D投资的决策。股权制衡度是抑制大股东投机行为的有效途径。股权制衡度就是使多个大股东共同享有控制权,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某一个大股东单独干预企业投资决策,大股东对私人利益的追求的欲望也会相应收敛。当大股东之间进行利润分割的争夺时,对小股东的利益的损害会相应减少。股权制衡度的提高,一方面大股东对企业的管理者可以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各方大股东之间起到了相互制衡的作用进而抑制了大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对增加企业价值的R&D投资产生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股权制衡度的提高,由于各方股东的持股比例相差不大,可能会比较容易导致股东们对企业控制权的争夺进而对企业R&D投资产生阻碍作用。

2.4资本结构与R&D投资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的顺利开展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仅仅靠企业的内部资金很难达到投入资金的要求,这时企业可以通过债务融资来解决投入资金的问题。高新技术企业的R&D投入是保持企业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必然会导致其企业融资的受限,可见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企业R&D投资存在一定的影响。一般理论认为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低,就对企业R&D投资越有利,反之高负债会使企业减弱对R&D投资的积极性。随着企业负债水平的提高,财务杠杆的效果明显的同时还会为企业带来偿还利息的压力。高新技术企业R&D投资存在着很大的未知性的同时其研发失败的可能性也很大。高新技术企业如果通过借款进行R&D投资,企业就要承担一定的高额借款利率,导致投资的成本过高,进而使得企业对新项目的研发失去积极性。除此之外,债权人由于风险过大,一般不愿意为企业R&D投资活动提供融资。企业自身也会因为债务融资造成企业R&D成本过高而选择内部融资筹集研发资金。当债权人不愿提供R&D投资所需的长期资金时,企业股东就会另辟蹊径,选择短期负债融资。

2.5企业发展能力与R&D投资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属于我国战略新兴企业,利用R&D投资来开发新领域研发新产品是不可或缺的。企业的发展能力是考察企业未来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对企业发展能力的分析,较为有效的减少了企业为了短期获利而进行的盲目决策,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完成企业的理财目标。当企业处于平稳发展时,企业的营业利润增长率高于通货膨胀率,企业具有合理的资金结构,企业当年的利润出去支付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流动资金需求以外仍有盈余的资金用于企业的发展投资。这时的企业处于最佳状态,企业每期都有盈余的资金进行投资,这就为企业进行R&D投资创造了机会。企业发展能力的提高必然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而企业规模和企业盈利能力对企业R&D投资存在一定的影响,那么企业的发展能力是企业R&D投资的影响因素之一。

3提高高新技术企业R&D投资的对策建议

3.1促进企业盈利向R&D投资的转化

由于企业的研发投资活动收益见效较慢,是一个回报时间较长的持续的过程。大部分投资者对于高新技术创新项目上的投资采取谨慎的态度,这时企业的内部储蓄资金则占据了大部分R&D投资。那么,如何促进企业的超额利润向R&D投资的转化?一是降低企业盈利向R&D投资转化的风险。由于企业的R&D投资活动的成功率难以保证,导致研发投资活动的投资风险往往高于其他形式的投资活动,投资者出于规避风险的角度,不敢轻易的对研发项目进行投资。针对R&D投资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通过产学研合作研发可以尽可能的降低研发的风险。产学研研发活动是指企业、高等院校、研发机构之间实现研发资源的优化组合。产学研研发活动在降低研发风险的同时,还能够在提高研发效率上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二是增强企业盈利向R&D投资的转化的意识。增强企业盈利向R&D投资的转化的意识实质上就是增强企业管理者将企业盈利向R&D投资的转化的意识。采用一定的鼓励政策将企业管理者自身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促使企业管理者不单单重视企业的眼前利益,更加重视企业的长远发展利益,使得管理者逐渐意识到企业的持续发展不能墨守成规,必须勇于创新。

3.2增加企业的内部留存

增加企业的内部留存可以实现企业R&D投资的现金流量的增加。激励高新技术企业R&D投资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价值随之升高进而企业的利润也随之升高,企业的内部留存增加。为防止企业R&D溢出过大,企业需要构建完善的R&D溢出内部化系统来增加企业的内部留存。建立完善的高管激励措施,有助于减少管理者不理性的决策,大大降低了损害股东利益的可能性的同时增加了企业的内部留存。企业慎重的使用企业支付现金股利的政策,为了增加企业的内部留存以保证企业R&D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企业管理者在制定现金股利分配政策时需要对高新技术企业与非高新技术企业投资的差别重视起来。

3.3建立合理的股权制衡长效机制

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不关心公司治理情况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是由于改革并没有进行完全,股票限售的情况仍旧存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企业应该从自身的角度来寻求发展的方式。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股权制衡的长效机制是保持企业R&D投资活动持续活力进行的有效途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股权制衡的长效机制,企业中持股比例最高的第一大股东受到其他大股东的制约,第一大股东会主动的关注公司的管理经营,第一大股东会为了企业能够持续的健康发展而增加对研发项目上投资额。但是企业的最终目标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高新技术企业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制定合理的股权制衡的长效机制是对企业健康发展的最佳方式。由于我国企业实行股权激励政策的时间较短,企业管理者的持股相对较少,管理者在管理企业时往往只是注重企业的短期的利益,为了企业能够短期获利而放弃风险较大、投入较大的R&D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应积极采用股权激励政策,使得企业管理者自身利益和企业利益紧密的联系起来,促使管理者对企业的长远发展的充分关心,在面对企业R&D投资的决策上能够作出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正确决策。

3.4合理进行负债融资

高新技术企业的外部债权人在对其进行投资时往往不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在R&D投资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研发活动的高风险性,虽然研发活动的成功会为企业和债权人带来可观的收入,但是研发活动失败的风险性也是非常大的;二是高新技术企业的R&D投资项目一般涉及很多专业知识,外部债权人对于专业知识不是很了解,不能充分的了解研发项目的信息,不敢进行贸然的投资;三是银行只能享受固定的收益,无法享受R&D投资获得的巨大利益但是必须要承担企业R&D投资的巨大风险,正是由于这样银行往往对高新技术企业R&D投资不感兴趣;四是外部债权人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进行投资时对投资回报率的要求很高,使得企业必须要承担高额的费用。这些原因都会导致企业负债融资的减少,但是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企业对研发活动的投资占据了企业投资的大部分,随着企业R&D投资的外部融资的减少,企业的负债融资也随之减少。高新技术企业不能为了单纯的节约成本、降低风险而减少企业的外部负债融资。企业减少外部负债融资会导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低,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合理的把外部融资与内部融资结合起来,以达到比较合理的资本结构,提高企业的R&D投资效率以及企业经营效率。

篇(8)

二、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成本计量方式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的计量主要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三种。历史成本法记录取得职工人力资源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实际费用,凭证容易取得,操作简便,数据客观且可验证,遵循了传统会计的核算原则和核算方法,也是现在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可能与实际情况脱节,脱离了人力资源的实际价值和未来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能力,由于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是高科技人才,往往工作年限越久价值越高,使用历史成本法可能使账面价值对现有价值没有参考意义。重置成本是指企业重新获得现有人力资源需要付出的经济利益,这种方法考虑了人力资源价值的变化,但是由于大部分是主观估计,脱离了传统会计计量,增加了会计的工作量,比较难被企业接受。公允价值计量成本是指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交易产生的费用,这种方法跟现实比较贴近,对企业有比较高的参考意义,并且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这种人力资源流动比较高的企业来说,行业公允价值也比较容易获得,不过这种方法也脱离了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人们还没有完全接受。

三、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首先,高新技术企业虽然作为人才和技术的聚集地,思想比较前卫,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可能认为把厂房,机器设备等作为资产以货币计量很正常,但很多人不能接受把人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价值计量,他们认为人是无价的,不能以任何东西加以衡量,在会计上把人作为资产计量不人性。其次,人力资源虽然可以把招聘、培训等成本资本化计量,但这种以历史成本计量的方式不适用于人力资源这种特殊的资产,要找到符合实际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还是比较困难。现行会计理论是以权益理论为核心,忽略了会计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未对“人力资本应纳入权益理论”这一崭新理念进行应有的关注,未从会计学角度为人力资源信息进入财务报告体系扫清障碍,社会对推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重视度不够,尚未形成普遍推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大环境,使得高新技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上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再次,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专利权被任意的占用,职工的创新意识不强,人力资源增值不易测量,不利于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篇(9)

2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对于企业R&D投资活动影响因素的研究多年来一直都是国外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Ciftci等认为随着企业的规模的增加,企业R&D投入的效率是高于企业规模增长的比例而增长的,其原因是企业的知识增加、企业的研发经验的增加都是有一定的规模效应的。除此之外,企业的研发活动是需要巨额的资金资源支持的,研发活动与企业的收益正相关。Grabowski等对美国新药品的收入与R&D投入的关系,发现新药品的收入越高,其分配到R&D活动的投入资金就越多,即企业的研发投入与产品的销售收入呈正相关关系。Gary提出在企业R&D活动中,管理层的工作态度以及管理层的经营能力对企业R&D活动起到很大的影响。Ester还发现了管理层中管理者的才能会对企业R&D活动的决策造成一定的影响。Erkal等则指出合资企业同业联盟发现企业的溢出效应会加大企业R&D方面的投资,这种效应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国内学者许志超等基于行业的不同特性,全面分析企业所有权结构、董事会规模、管理层激励、资产负债率对R&D投资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不同行业中,公司治理与企业R&D投资的关系存在显著差异,要解决企业研发投资不足的问题需要区分不同行业来改善其公司治理状况。任海云通过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对企业股权结构对R&D投资的影响进行研究,提出股权的适度集中与R&D支出呈正相关关系,自然人法人同R&D支出呈正向关系,国有控股企业对R&D支出具有负面影响,研发支出与自然人大股东的关系不明确。国内外学者对影响企业R&D投资因素的研究,早期一般运用定性的分析方法研究影响企业R&D投资的宏观因素。随着企业对于R&D活动方面的逐渐重视,企业对于R&D方面的信息披露逐加强,为研究企业R&D投资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契机,进而从微观角度研究企业R&D投资的影响因素的研究逐渐的增多。总的来说国内外对影响企业R&D投资的因素的研究都是经过了从定性到定量,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国内外学者对于影响企业R&D投资的因素的研究大多侧重在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的公司治理方面上,对于影响企业R&D投资的财务因素的研究虽然可能会考虑到,但是考虑的缺乏全面性。由于我国企业的研发水平衡量等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以及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研发支出项目披露的非强制性,为全面的研究影响企业R&D投资的财务因素增加了难度。虽然随着我国上市公司R&D方面信息披露的逐渐规范,我国对于影响企业R&D投资因素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很少有研究中考虑到了对于不同的行业的差异,不同行业企业R&D投资的影响因素的差异。

3高新技术企业R&D投资财务影响因素分析

3.1企业盈利能力与R&D投资

企业的盈利能力通常是指企业在经营中获得更大的利润的能力。对于企业的内、外部利益相关者来说企业的利润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同时企业的利润是企业管理者能力、效能和工作业绩的集中体现,企业拥有较为可观的利润也能够为企业员工享受更好的福利提供有效的保障。可见企业对其盈利能力变化的时刻关注是十分必要的。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自身具备一定的实力的同时企业拥有或者可控制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配置,企业的研发活动就可以顺利的开展。但是,由于企业的研发投资活动的成功率难以保证导致研发投资活动的投资风险往往高于其他形式的投资活动,大部分投资者往往出于规避风险的角度,对于高新技术创新项目上的投资采取谨慎的态度,这是企业就必须动用企业内部资金储备。企业的研发投资活动收益见效较慢,是一个回报时间较长的持续的过程,这就需要企业拥有较为雄厚的资金保障。高新技术企业对于其自身的新产品的研发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和资金要求。高新技术企业R&D投资的顺利进行要求企业拥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否则一旦企业的资金出现紧缺就会造成资源的供应出现问题,进而直接影响企业创新发展和R&D投资的进行。当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强时,企业能够获得较为可观的利润,逐渐积累的超额利润为企业自身创造更多的自有资金,这些企业的可支配资金可以使企业能够更为灵活自主的将资金投入到R&D活动的投资上来。因此,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相应的企业在R&D投资方面的投入会越多。

3.2现金流量与R&D投资

充足的资金是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基础,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企业的研发活动将很难开展。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活动具有回收期较长、成本较高、投资风险较高的特点,企业很难能够通过外部融资的方式达到企业研发投资活动的目标,企业研发活动持续不断的进行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企业的内部资金来支持的。企业充沛的资金为其顺利进行研发活动提供了保障,如果企业的资金短缺,将会导致企业的研发后劲不足进而为企业的研发活动带来巨大的阻力。当企业的现金流量足够充足时,企业能够为其研发活动投入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企业更加有动机和可能对其研发活动投入的更多,保证企业的研发活动更加顺利有效的进行。所以说,企业的内部现金流量是企业R&D投资的影响因素。

3.3股权结构与R&D投资

股权结构是指股票的投资主体所持股票数量、种类和所占比例。股权结构可以从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两个方面来考察。对于股权集中度对企业R&D投资的影响,学者们持有不同的观点。在高新技术企业中,R&D投资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性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股权结构相对集中的企业大股东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企业的经营过程和管理过程中去,对企业的经营者能够实施充分的监督,保障大股东利益的同时也保证了风险项目的顺利执行。高新技术企业的R&D投资符合股东的利益,股东可以通过研发项目的成功获得可观的回报,股权集中度相对较高的企业中的大股东,在考虑到成本与效益的同时,更加有动机对企业在研发新项目中的R&D投资方面的实施监督。但是,如果企业的股权过于集中甚至掌握在一个股东手里,股东在做决策时首先要考虑自身的利益,由于其不能充分考虑风险投资为企业带来的长远利益而不能做出理性的决策。高新技术企业的大股东可能会因为R&D投资的高成本、高风险而刻意回避企业进行R&D活动,选择引进外来的成熟技术和产品来实现企业的稳定经营。如果企业的股权相对分散,各方股东的利益都需要权衡,更有利于股东对公司的发展做出理性的决策,这其中也包括对企业R&D投资的决策。股权制衡度是抑制大股东投机行为的有效途径。股权制衡度就是使多个大股东共同享有控制权,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某一个大股东单独干预企业投资决策,大股东对私人利益的追求的欲望也会相应收敛。当大股东之间进行利润分割的争夺时,对小股东的利益的损害会相应减少。股权制衡度的提高,一方面大股东对企业的管理者可以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各方大股东之间起到了相互制衡的作用进而抑制了大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对增加企业价值的R&D投资产生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股权制衡度的提高,由于各方股东的持股比例相差不大,可能会比较容易导致股东们对企业控制权的争夺进而对企业R&D投资产生阻碍作用。

3.4资本结构与R&D投资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的顺利开展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仅仅靠企业的内部资金很难达到投入资金的要求,这时企业可以通过债务融资来解决投入资金的问题。高新技术企业的R&D投入是保持企业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必然会导致其企业融资的受限,可见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企业R&D投资存在一定的影响。一般理论认为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低,就对企业R&D投资越有利,反之高负债会使企业减弱对R&D投资的积极性。随着企业负债水平的提高,财务杠杆的效果明显的同时还会为企业带来偿还利息的压力。高新技术企业R&D投资存在着很大的未知性的同时其研发失败的可能性也很大。高新技术企业如果通过借款进行R&D投资,企业就要承担一定的高额借款利率,导致投资的成本过高,进而使得企业对新项目的研发失去积极性。除此之外,债权人由于风险过大,一般不愿意为企业R&D投资活动提供融资。企业自身也会因为债务融资造成企业R&D成本过高而选择内部融资筹集研发资金。当债权人不愿提供R&D投资所需的长期资金时,企业股东就会另辟蹊径,选择短期负债融资。

3.5企业发展能力与R&D投资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属于我国战略新兴企业,利用R&D投资来开发新领域研发新产品是不可或缺的。企业的发展能力是考察企业未来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对企业发展能力的分析,较为有效的减少了企业为了短期获利而进行的盲目决策,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完成企业的理财目标。当企业处于平稳发展时,企业的营业利润增长率高于通货膨胀率,企业具有合理的资金结构,企业当年的利润出去支付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流动资金需求以外仍有盈余的资金用于企业的发展投资。这时的企业处于最佳状态,企业每期都有盈余的资金进行投资,这就为企业进行R&D投资创造了机会。企业发展能力的提高必然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而企业规模和企业盈利能力对企业R&D投资存在一定的影响,那么企业的发展能力是企业R&D投资的影响因素之一。

4提高高新技术企业R&D投资的对策建议

4.1促进企业盈利向R&D投资的转化

由于企业的研发投资活动收益见效较慢,是一个回报时间较长的持续的过程。大部分投资者对于高新技术创新项目上的投资采取谨慎的态度,这时企业的内部储蓄资金则占据了大部分R&D投资。那么,如何促进企业的超额利润向R&D投资的转化?一是降低企业盈利向R&D投资转化的风险。由于企业的R&D投资活动的成功率难以保证,导致研发投资活动的投资风险往往高于其他形式的投资活动,投资者出于规避风险的角度,不敢轻易的对研发项目进行投资。针对R&D投资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通过产学研合作研发可以尽可能的降低研发的风险。产学研研发活动是指企业、高等院校、研发机构之间实现研发资源的优化组合。产学研研发活动在降低研发风险的同时,还能够在提高研发效率上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二是增强企业盈利向R&D投资的转化的意识。增强企业盈利向R&D投资的转化的意识实质上就是增强企业管理者将企业盈利向R&D投资的转化的意识。采用一定的鼓励政策将企业管理者自身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促使企业管理者不单单重视企业的眼前利益,更加重视企业的长远发展利益,使得管理者逐渐意识到企业的持续发展不能墨守成规,必须勇于创新。

4.2增加企业的内部留存

增加企业的内部留存可以实现企业R&D投资的现金流量的增加。激励高新技术企业R&D投资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价值随之升高进而企业的利润也随之升高,企业的内部留存增加。为防止企业R&D溢出过大,企业需要构建完善的R&D溢出内部化系统来增加企业的内部留存。建立完善的高管激励措施,有助于减少管理者不理性的决策,大大降低了损害股东利益的可能性的同时增加了企业的内部留存。企业慎重的使用企业支付现金股利的政策,为了增加企业的内部留存以保证企业R&D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企业管理者在制定现金股利分配政策时需要对高新技术企业与非高新技术企业投资的差别重视起来。

4.3建立合理的股权制衡长效机制

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不关心公司治理情况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是由于改革并没有进行完全,股票限售的情况仍旧存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企业应该从自身的角度来寻求发展的方式。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股权制衡的长效机制是保持企业R&D投资活动持续活力进行的有效途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股权制衡的长效机制,企业中持股比例最高的第一大股东受到其他大股东的制约,第一大股东会主动的关注公司的管理经营,第一大股东会为了企业能够持续的健康发展而增加对研发项目上投资额。但是企业的最终目标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高新技术企业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制定合理的股权制衡的长效机制是对企业健康发展的最佳方式。由于我国企业实行股权激励政策的时间较短,企业管理者的持股相对较少,管理者在管理企业时往往只是注重企业的短期的利益,为了企业能够短期获利而放弃风险较大、投入较大的R&D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应积极采用股权激励政策,使得企业管理者自身利益和企业利益紧密的联系起来,促使管理者对企业的长远发展的充分关心,在面对企业R&D投资的决策上能够作出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正确决策。

4.4合理进行负债融资

高新技术企业的外部债权人在对其进行投资时往往不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在R&D投资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研发活动的高风险性,虽然研发活动的成功会为企业和债权人带来可观的收入,但是研发活动失败的风险性也是非常大的;二是高新技术企业的R&D投资项目一般涉及很多专业知识,外部债权人对于专业知识不是很了解,不能充分的了解研发项目的信息,不敢进行贸然的投资;三是银行只能享受固定的收益,无法享受R&D投资获得的巨大利益但是必须要承担企业R&D投资的巨大风险,正是由于这样银行往往对高新技术企业R&D投资不感兴趣;四是外部债权人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进行投资时对投资回报率的要求很高,使得企业必须要承担高额的费用。这些原因都会导致企业负债融资的减少,但是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企业对研发活动的投资占据了企业投资的大部分,随着企业R&D投资的外部融资的减少,企业的负债融资也随之减少。高新技术企业不能为了单纯的节约成本、降低风险而减少企业的外部负债融资。企业减少外部负债融资会导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低,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合理的把外部融资与内部融资结合起来,以达到比较合理的资本结构,提高企业的R&D投资效率以及企业经营效率。

篇(10)

二、需要解决与完善的问题

(一)完善收集材料,统一标准

目前,各申报高新企业认定的企业所提供的申报材料规格不一,基本上都采用A4胶装的样式。但仍有一部分企业的申报材料使用塑料夹子或订书钉装订。根据《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档案盒的最大厚度为6cm,一些企业的申报材料单本厚度超过6cm,这就需要对其进行分拆装盒,破坏档案原始形态的同时也造成档案完整性安全的隐患。有的甚至由于规格特殊而无法分拆,只能直接存放于密集架,使得排架效果不甚美观。因此,实行一个统一的申报材料规格标准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但由于主管机关认为此要求不适宜硬性规定,只适合推荐,从而导致实际的效果甚微。为了实现科技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应严格遵循档案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由中介机构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档案进行归档整理,毕竟中介机构参与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整个工作。科技档案从形成到归档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中介机构应对这一过程负责。而档案部门一般都由于缺乏领导重视,导致经费与人员的不足,对新产生专项的科技档案整理工作力不从心,这就需要主管机关协调中介机构,明确其职责与义务。

(二)协调相关单位,加强电子档案的收集

电子档案是档案发展的趋势与方向,数字档案馆也是各综合档案馆与专业档案馆建设的目标,科技档案自然首当其冲。然而,在其他科技档案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同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则几乎为零。科技档案的数字化并不难实施,如科技奖励项目、成果登记项目、科技计划项目都有专门的申报系统,可以直接形成电子档案或元数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也有专门的申报系统,不能归档的主要原因是上级主管机关以相关元数据保密为由,拒绝向档案馆提供。档案馆则由于人员与经费等原因,无法独自提取这些元数据。如果进行扫描,平均每卷档案都有三、四百页,最多的甚至有三千多页,如此大的工作量相对于较短的保管期限则显得意义不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档案在利用时,基本上都是调阅档案实体,如若遇到大规模集中审查,需要调阅大量档案实体,不仅运输费时费力,也极易破坏档案的美观,甚至完整性。在利用时提供电子档案是数字档案馆的要求,其目的也是在保护实体档案的同时,方便快捷地提供利用。因此,通过协调部门关系,加强电子档案的收集与归档就能解决上述问题。

(三)档案部门的直接参与

档案部门参与科技项目实施在城建档案领域已付诸实施,且效果很好,近年来城建档案的收集、保管、利用都是十分规范化的。而科研项目档案在这方面做的还很不够,科研档案的前端控制原则提出多年但收效甚微。档案管理的滞后性严重制约了科研档案管理的利用与编研,科研腐败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根本原因是相关部门对档案工作的忽视与轻视。如何发挥科研档案的社会与经济价值,档案部门直接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从而体现档案部门的重要性,是档案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篇(11)

二、研究方法及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了智力资本增值系数模型,智力增值系数越大,说明智力资本增值效率越高,智力资本作用也就越大。鉴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因素的重要性,本文提出高新技术企业智力资本由四要素构成,即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创新资本。要确定各项增值系数首先要计算VA值,VA=PTP+PC+I。其中PTP表示税前利润,PC表示企业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I表示企业利息费用。本文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财务资本选用企业的总资产减去无形资产来计量;人力资本选用企业的应付职工薪酬来计量;结构资本选用企业的管理费用来计量;关系资本选用企业的销售费用来计量;创新资本选用研发费用来计量。本文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结果,选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研究对象,选取了该类公司从2010年到2013年四年的数据,样本数据均从国泰安数据库中获得。经过筛选共取得140个有效数据。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1.描述性统计

利用SPSS19软件,对筛选出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初步分析智力资本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CEE的极差、标准差最大说明在不同企业中财务资本的运用效率差距比较大,说明有些企业高效利用资源而有些企业则资源浪费比较严重;从总体上看各变量对ROA的影响差距不大;智力资本各个要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与财务资本不相上下,表明重视智力资本的投资对提高企业绩效有很大的帮助。

2.相关性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智力资本各要素之间及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的检验结果,CEE、HCE、SCE、CCE、ICE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从而支持了假设H1。HCE和SCE、ICE之间存在显著相关、SCE和ICE、CCE和ICE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说明智力资本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影响企业绩效。

3.回归分析

对该产业进行回归分析,可以看出,五个自变量RCE、CEE、HCE、SCE、ICE都通过了t检验,且系数均为正,证明RCE、CEE、HCE、SCE、ICE和企业绩效都是正相关关系,其中HCE对企业绩效的贡献最大,接受假设H2。说明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上市公司中智力资本的重要性超过了物质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