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金融类学术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4-28 11:09:2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金融类学术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金融类学术论文

篇(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脚步加快,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和地区在科技、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日益加深。在看来不景气的就业市场上,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广受青睐。这对于高等教育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课程定位

要确定金融英语课程的性质,首先要弄明白ESP的分类。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Hutchinson和Waters(1987)将ESP分为EAP(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学术英语)和EOP/EVP(EnglishforOccupational/VocationalPurposes,行业英语)。Jordan(1997)又将EAP细分为EGAP(EnglishforGeneralAcademicPurposes)和ESAP(EnglishforSpecificAcademicPurposes)[1]。前者强调学术口头交流、撰写实验报告、学术论文等技能;后者偏向于用英语讲授专业知识。那么是选择专业英语还是行业英语呢?笔者认为,学生将来从事的基本都是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基层工作,在校的ESP课程要为他们的就业铺平道路,应以行业英语为主,结合难度不大的专业英语,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处理实际金融业务和对外交流的能力,体现高校教学“实用为主”的特点。高校在设置教学大纲时,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周全考虑学生的职业目标和社会需求。

2课程改革思路

2.1完善课程体系

有些院校还没有对金融英语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只是盲目的顺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潮流,就急于开设此课程,却没有在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教学计划等方面做好相应的配合。目前普遍做法是,金融相关专业学生在大一修完基础英语之后,大二用一学期学习金融英语。课时数少容易造成学生对课程不重视,也会使学生在第三学年准备就业时已经把英语这个加分砝码忘到九霄云外。建议增加金融英语的课时,将专门用途英语提到和普通英语同样重要的地位[3]。

2.2提高教材质量

要提高金融英语教材编写的质量,首先要制定较为完善的教材大纲,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注重它的实用性,“通过教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真实的语言素材,设计各种模拟真实场景的教学活动”(周平,陈葵阳,谷志忠,2010)[5]。在选择材料时既要注重真实性,又要警惕难度太大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的焦虑,因此对原版素材进行适当的修改是必要的。同时还要注意任务设置合理,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素材的掌握。例如在信用卡这一模块中,可以先以听说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让他们了解作为银行职员如何帮助客户开立或注销信用卡;再选择国外报刊或新闻中关于信用卡使用情况的原版文章加以改编,通过文章学习专业知识;最后辅以有针对性的兼顾封闭性和开放性的练习。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在每个模块的课本内容结束后,还添加了一些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内容,如名片、简历和求职信的制作。在笔者接触过的几本《金融英语》中,还没有教材囊括了这些内容。笔者结合个人经验和学生将来的需求,认为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总体英语应用能力会有所提升,因而会通过学生分析素材样本、查阅互联网资料和职业憧憬几个环节,让他们了解格式要求和注意事项,并布置他们制作自己的名片、求职信和简历。

2.3改进教学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教学革命已经席卷全中国从小学到高等学府的教育机构,应该说大多数教师都能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教学内容,以增强课程的生动性,有区别的只是制作水平的高低。为了充分展现信息技术带给教学的新活力,教师可以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结合任务教学法和抛锚式教学法。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他们在真实情境中的体验和意义构建,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至关重要(丰玉芳,2006)[2]。笔者在教学环节做出了以下尝试:第一堂课上学生分组,之后轮流在每个模块结束后运用所学句型,录制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视频,如一学生模仿客户,到银行进行存取款业务,与其他学生扮演的银行职员间发生的交际场景。要求学生利用软件对视频进行相应编辑,如制作片头片尾,添加字幕,必要时添加背景音乐等。每次视频展示完毕后,班级其他同学对这一组的表现加以点评,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通过这个任务,既提高了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和课后复习的主动性,也增强了他们的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4综合评价方式

教师在制定金融英语课程考核方式时,若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一学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就过多的注重了认知领域中简单的知识技能,而对于诸如交际、听说、辩论等工作环境中经常使用的高级语言技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不符合ESP教学的特点,不能正确认定学生利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前者综合考虑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后个人及小组作业完成情况等,后者主要以期末考试(开卷或闭卷,形式也可多元化)来确定成绩。

2.5提升师资质量

目前高校开设金融英语课程的教师主要包括了解一些金融学知识的专业英语教师和英语基础较好的金融类专业教师。这两类人中通过了全国金融英语证书考试(FECT)的人寥寥无几,也很少有人有实际在金融企业工作或实践的经验。而金融英语这类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教师如果不具备学科知识和职场经验,就教不好学生。这就好像不会游泳的教练培养不出优秀的运动员一样(杨枫,孙凌,2013)[4]。金融英语教师必须做好角色转变和知识技能上的储备,可以以通过FECT为契机,提高自身的金融英语水平。教师之间经常交流,协商制定适合于自己院校的金融英语教学大纲。不管是英语教师还是专业教师,都应努力做到扬长避短。相关院校要注重对教师的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双师素质培训或到涉外金融企业参观甚至挂职锻炼。

3结束语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要根据学生和专业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教材质量、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一一改进。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廖雷朝.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ESP教学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教学,2010(11):47-50,73.

[2]丰玉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33-36.

[3]莫莉莉.专业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篇(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218-02

一、金融学专业实践的重要性分析

(一)金融学专业性质要求重视专业实践

关于对知识、技能及能力的认识,荷兰教育技术学博士、荷兰开放大学教育专长研究中心教授Kivschner在《旨在获得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学习环境设计》一文中对知识、技能及能力作了深刻阐述,他认为知识是特定领域所呈现的事实、概念、原理、程序和理论,知识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别人很容易查明你是不是掌握;技能更多强调学习者必须运用已掌握知识来执行的高级的心理过程,技能很难从外界观察到且很难一学就会;能力是从各种适当的行为中做出选择的本领,以保证在限定情况的范围内成功地达到目标,能力之所以比技能更高明,是在于它明确要求运用策略性知识与情境性知识[1]。可见,对任何课程知识的学习都有一个从知识到技能再到能力的过程;知识的学习属于初级阶段,而技能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属于高级阶段,是学习知识的具体应用,更强调通过实习、实践来学习。

具体金融学科来讲,金融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社会科学,必须使学生既学到理论,又学习掌握实务,具备技能,只有让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的学习,了解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各类经济主体的运作业务,才能从亲自实践操作的学习中真正理解金融理论。

(二)办学定位要求着重于金融专业实践

随着金融的快速发展,金融产业也向链式化发展,金融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我们金融学人才培养的定位就不能仅仅盯住高端人才,更要培养更多能满足实际需求的的人才。河南工业大学作为河南省属重点院校,就其教育质量及其办学基础、办学条件、办学层次来看,与国内985、211层次的学校有一定差距,国内985、211层次的学校对学生理论培养要高于我们,这些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在于从事理论研究的比例要大,所以,我们应错位发展,着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努力培养和造就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实践的应用型金融人才。

(三)教学现实要求注重实践技能提升

在我校金融学专业每年考取硕士研究生大约为20%左右,说明80%的学生要就业,就业就面临着到工作上需要实践技能。我院金融专业学生在四年大学的学习中,学习了40门、50门课程,考试历经数百次,他们肯定学了很多理论知识,但学生们的实践技能提高不多,所以,我校更要注重实践技能的提升。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校外企业接纳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我校金融专业虽然建设了几个校外基地,基本满足了学生专业实习的需要。但总体上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企业在接纳、指导与管理实习生方面的积极性不高,企业提出你学校能给我企业带来什么?这一方面是由于企业作为谋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其从事任何一项活动都要尽可能地谋求经济利益,尤其是金融企业更多地从事脑力活动,其工作空间限制了接纳更多的人员[2]。另一方面是由于目前中国的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不完善,导致企业参与合作的热情不够,多数合作都是基于金融老师个人与金融企业管理人员的私人关系而开展,存在临时短期化的倾向[3]。

(二)校内实验室有限

我校现在没有单独的金融实验室,为全院四个专业共享的商务仿真实验室,具有200个机位,而学生占全院一半,加上中英国际学院一届180名学生。总体来讲,我院实验室的机位近五年基本没有变化,而学生在增加,所以,可以看出实验室有限制约了实践课程的开展。

(三)师资力量薄弱

金融学系师资目前14人,随着学生人数增多,每位教师平均每学期担任三四门课,任务负载,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在总体师资紧缺的情况下,从教金融实践的教师数量更是稀缺,从事金融实践的教师也就是五六名,导致开发的金融实践课程有限。

三、金融学专业实践发展的对策

(一)重视金融实践教学,加强金融实践教学考核

我们应加大课程实践教学的力度,强制性地对课程实践教学进行管理,要严于一般性的纯理论性的课程的管理,要求每位教师至少开设一门实践类课程,硬性要求教师加大对金融实践教学的投入,对学生可实行“实践卡”制度,要求学生对“必学”项目必须过关[4]。

(二)重视“以我为主”的金融实践教学,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

金融实践教学要通过“以我为主”校内模拟实验室开展为主,在实验室里模拟业务设计及金融核算组织程序,可以使学生分班级,尽可能在实验室小班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实践课程在校内进行,能够多次仿真模拟,大大降低实习成本[5]。同时,可转换角度,请金融企业的工作人员到学校的实验室来,做学校的教学实践教师,以很快传递的工作经验[6]。

(三)增加经费支持,激发教师开设实践课程的积极性

目前,由于传统教育对实践课程不重视,绝大多数老师喜欢开设理论讲述课程,而不喜欢开设或承担实践类课程,所以,建议学校对老师开设的实践课程在经费支持、课时费等方面进行支持,形成不是要我上,而是我要上的局面。

(四)重视实践课程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事实践教学的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尽可能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模拟训练系统。同时,为调动学生学习金融实践课程的积极性,对学生利用金融实践课程的相关软件发表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和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在学分、评优上面予以加分,调动学生学习参与实践课程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王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金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江南大学金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经济视角(下),2011,(5):20.

[2] 刘俊,孙从海,胡丁.关于强化高校金融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基于西华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外汇交易模拟实习”课程教

学经验[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0,(6):30.

[3] 苟建华.校企合作模式下校外实习管理机制的探索――以高职经管类专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0,(7):1.

[4] 朱新华.校外实习组织实施方法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5):20.

[5] 满雪东.浅谈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J].商业经济,2011,(10):10.

[6] 吴建斌.构建适应“工学结合”学生管理机制的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8):15.

Study on the Importance of Professional Finance Practice to Local Universities

WANG Lai-xi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249-02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实现国家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当代科技和人才竞争的重要阵地。包括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导师队伍建设、办学设施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与学位论文管理等。其中,研究生课程教学是整个研究生培养中的基础环节,也是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

与其他学科相比,经济管理类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第一,社会需求大,培养速度快。近年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经济、管理等领域结合得更紧密,从而高校也就更直接地担负起为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的重任。中国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需求持续旺盛,在校研究生人数大幅度增长,虽然这种速度和规模的增长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主动适应,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但由于规模的扩张和速度的加快,造成了师资力量、教学条件与研究生需求之间的矛盾,对人才培养的质量造成一定影响。第二,经管类研究生生源基础参差不齐。由于社会对经管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经管类专业以其就业单位层次高、地区好的优势吸引了众多考生竞相报考,其中不乏跨学科报考的考生,而这部分考生进校后由于并未接受过经济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在专业基础方面有明显欠缺,相应地,科研能力也相对薄弱。第三,培养模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当前,经管类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一种研究型培养模式,即在本科的基础上通过一些相关课程的深度学习,在一定的方向上作理论研究。这实际上是一种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培养模式,忽略了大多数研究生在毕业后并不从事理论研究工作而是面临实际运用这一事实,导致研究生实际应用能力普遍较低。在师资方面,经管类专业的研究生指导教师在数量上虽然每年都有所增长,但相对于研究生数的增长仍是远远不够的,在质量上导师之间也有较大差距,他们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距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现行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已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如何根据培养跨世纪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要求,不断完善中国现行的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教学状况,推进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国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缺乏统一标准,课程设置单一。就全国而言,不同学校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方案不尽相同,甚至出现相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内容大相径庭。学校自主设置课程当然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师资力量等特征来自主制定课程设置方案。也正是因为如此,各学校各持己见,在课程设置上各有千秋。致使出现了不同学校的同一专业的课程内容五花八门。经管类研究生教育在追求课程特色的同时,国家应制定相对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已有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在整个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突显出来的特点就是强调统一。

2.课程内容与本科重复,研究生只是本科学制的一种延长。目前经管类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教学内容重复较为严重,深度差距不大,在教材建设方面内容更新慢,缺乏专门的经管类研究生系列教材。在这种培养模式下,研究生只是本科学制的一种延长,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研究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他们往往是为完成学分、拿到学位而修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相背离。此外,经管类专业中跨学科考生较多,而从当前的教学机制来看,课程设置统一化倾向严重,个体针对性不强,选课范围又十分有限,这对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极为不利[2]。

3.实验教学环节薄弱,不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经济管理类学科研究生教学模式可以归结成“四一”教学模式:即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将每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有的以与本科相同的教材,有的甚至没有教材)。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理论性、课堂性和描述性教学。在这种模式下,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教师是主讲者,研究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内容完全由教师设计,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组织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下,研究生缺乏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对经济管理的原理和方法没有真正掌握。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应大力推广实验教学,推行创新的“四+”实验教学模式,即:经济管理理论+模型定量分析方法+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样本数据,构建经济管理类学科研究生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将经济管理类的“软课程”进行“硬化”。

经济管理类专业以其就业优势吸引了众多的跨专业考生,从而导致其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突出表现为数学功底普遍较差、专业外语基础薄弱,这一方面导致大部分研究生缺乏运用经济数学方法去研究和探索经济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对学术前沿问题,尤其是国外经济学、管理学研究最新动态的了解和掌握。此外,部分研究生由于没有受过经济学、管理学知识的系统熏陶,基础相当薄弱,导致了这部分研究生在重视基础学习的过程中忽略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经管类研究生没有通过实验等各种方式获得数据以继续下一阶段的探索,所以学术论文质量不高、创新不足成为当前经管类研究生的主要弊病。现在研究生发表的文章数量很多,但真正有点新意的却寥寥无几。

4.导师队伍相对薄弱,没有建立真正的导师负责制。一些高校因大规模的扩招而致使导师人数相对过少,学校因为需要盲目扩大导师队伍,但受导师资源所限,一些尚不具备指导能力的老师也加入了研究生导师行列[3],导师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显得尤为低下,整个团队的综合科研能力也要大打折扣。因导师资源有限而研究生大幅扩招,师生比例失衡现象严重,这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表现得甚是突出。过去一个导师只带两三个研究生,现在一带一大帮,有的热门专业如国际贸易学、金融学等[4],一个导师同时带30~50个研究生已是常事。有的导师由于年纪较大,对研究生培养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年轻导师则缺乏对研究生的指导经验,导师对研究生“放羊”或让研究生为其“打工”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完善中国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1.课程设置要集共性与个性于一体。经管类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集共性与个性于一体,集博大与精深于一体,集知识与能力于一体。应结合学校自身情况,适当增开选修课,让研究生根据自身基础与自身需要去选修;建设网络课程,重点建设公共课,建设学科系列主干课程,使研究生可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学习;调整部分老化课程,增加“观点新、方法新、内容新”的“三新”课程。增加由学校研究生院直接管理的课程,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建设一批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基地;以研究生学位课程为重点,建设校级优秀研究生教材;以课程品牌和特色为核心,建设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进一步严把研究生“出口关”,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应全部实行双盲评审。

2.注重课程设置体系的层次性。研究生课程体系要区别于本科生课程体系,由于研究生教学的研究性目标指向和课程以科学研究来组织的教学理念,使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关注在高深层级上逐步深化和专门化,关注课程在知识运用的宽度和深度层面上对研究性要求的逐步强化,以使研究生的研究意识、研究的思维视野和研究能力得以逐步提升。

3.注重学科间交叉与融合。经管类研究生可开设专业相关的软件类课程、金融英语、电子会计等。这样的课程更能适应当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当前,以发展新知识、贡献重大科研成果为己任的研究型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中应该日益注重并强调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在中国研究型大学应积极实施研究生跨学科学习计划,并努力在实践中完善。

篇(4)

《银行家》:中国银行业协会成立于2000年5月。但一段时间以来,与其他行业的协会组织相比较,特别是与同期我国银行业如火如荼的改革、重组与发展的局面相比较,银行业协会的作用似乎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刘张君:的确,正像刘明康主席今年年初视察协会时所批评的那样,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银行业协会缺乏活力,基本上处于“无人才、无内容、无方向”的“三无”状态。在我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银行业协会如何有效地开展工作,没有多少现成的东西可以借鉴和遵循。我们认为,只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研究新问题,关注中外银行业发展趋势,主动走在前面,才能使工作富有成效。

协会工作的转折点出现在去年下半年。特别是今年年初,刘明康主席就协会的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协会今后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引领中国银行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自律、维权、协调、服务”的职能。他的讲话可以说是对协会的定位与功能的全面的、新的诠释。

《银行家》:一般来说,行业协会组织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为会员提供服务。而“引领”二字,似乎是给协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理解这一新定位和新要求?

刘张君:我的理解,这一定义的确是对协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依照国外的经验,行业协会在很多情况下比监管组织更有权威。比如一些银行业市场交易规则的制定,就是会员单位的负责人开会一讨论,马上就定了,监管机构是不过问这种事情的。行业内很多事情协会出面协调就可以。

对协会的这个新的定义是根据行业协会的职能、定位和功能在新形势下发展而来的。市场经济越发展,行业协会的地位和作用就越重要。目前,银行业是我国金融领域的主力军,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几年,商业银行改革迈出了一大步,农村信用社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银行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银行体系的组织结构、市场功能得到优化和提升。但是,在今后和未来的一段时期内,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经济金融格局的变化,中国银行业将面临着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和资本市场发展的考验,行业总体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期。主要表现在:一是银行业对外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年底过渡期结束,银行业市场竞争及有关规则将发生较大变化;二是银行业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呈现出大银行与中小银行的不平衡,城市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平衡;三是银行监管进入关键时期,尤其是风险监管任务艰巨;四是银行业经营模式转换进入关键时期,目前大银行普遍出现流动性过剩,银行业需要转变经营理念,实现科学发展,集约经营。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中国银行业迫切需要增强团结协作,共同维护市场交易秩序,积极探索合作与竞争的新模式,实现合作共赢。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在规范银行业市场交易行为、维护银行业市场秩序、维护银行业合法权益、提高银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等许多关系到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的、带有共性的问题上,银行业协会将担负越来越重要的任务。

《银行家》:结合我国银行业现阶段的发展特点,中国银行业协会在服务宗旨、服务功能以及定位方面有什么特色?

刘张君:银行业协会作为会员自己的组织,以促进会员银行实现共同利益为宗旨,在促进会员银行健康发展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在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键时期,中国银行业协会应该以服务中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为己任,采取有力措施,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认真履行自律、维权、协调、服务的职能,不断提高为会员单位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在引领中国银行业健康发展中发挥历史赋予的重要作用。

具体来说,是一个宗旨,八字职能。促进协会会员单位实现共同利益,是银行业协会的惟一宗旨;自律、维权、协调、服务是协会的基本职能,我个人的理解,这八字职能其实可以归结为两个字:服务,即为银行业健康发展服务。

协会的任务主要有四项: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维护银行业的金融秩序;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行业服务水平。根据这些宗旨、职能和任务,协会最终要实现监管机构负责人所说的六个定位,即,政策的建议者,市场的协调者,纠纷的仲裁者,信息的传播者,会员的服务者和专项工作的组织者。

《银行家》:对自身宗旨和职能的重新定位,的确使协会下一步的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您说2005年是协会工作打基础的一年,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刘张君:围绕“如何引领中国银行业健康发展”这一主线,协会2005年主要做了这么几件大事:

一是完善协会工作委员会的架构。第一是法律委员会,这是原有的一个委员会,目的是维护行业的、会员的合法权益,由中行牵头,担任主任行;第二是自律委员会,制定行业标准,防止恶性竞争,提高行业文明服务的水平,由工行担任主任行;第三是农村合作金融工作委员会,这是2005年新成立的委员会,主要是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3万多家法人提供自律、维权服务;第四是即将成立的银行业资格认证委员会,开展银行业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工作。最近还准备筹备成立银团贷款专业工作委员会。

二是制定与签署三个公约。首先是《中国银行业自律公约》,对行业自律进行了基本规定,防止恶性竞争,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其次是《中国银行业维权公约》,呼吁国家有关法律制定和执法部门,创造一个有利于银行业发展的好的法律环境,即通常所说的好的金融生态。去年我们还牵头组织了一些银行进行了几次维权活动,维护了这些行的合法权益。这两个公约是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实现高度自律的最基本的公约。围绕维权公约协会还有一些具体的维权制度和措施,比如黑红名单制度,即《贷款诚信企业名单》和《逃废银行债务企业名单》,前者就是所谓的红名单,是指那些守信用的企业,各家银行表彰自己的优质客户;黑名单上是那些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机构和个人,以及提供虚假信息和评估报告的中介机构,主要是防止企业和个人提供虚假的信息,再就是防止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提供虚假信息、评估报告,帮助客户骗取银行信贷。采取这个办法,是为了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机构和个人,督促这些人遵守职业道德,推动社会诚信制度的建立和建设诚信社会。

第三个公约是《中国银行业文明服务公约》,银行业向社会公众郑重承诺,银行不仅仅是企业,更重要的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通过提高文明服务,均衡追求实现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三是为更好地落实这三个公约,制定了公约实施细则以及两个办法。两个办法就是《中国银行业协会“贷款诚信企业”评选管理办法》和《中国银行业协会“逃废银行债务客户名单”管理办法》。

《银行家》:2006年作为“上水平”的一年,协会工作将会有什么特点?

刘张君:2006年,协会将要做好行业诚信制度建设、行业自律和文明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在诚信制度建设方面,今年,协会准备再制定三个公约。一是由中行牵头,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道德行为公约》,以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二是针对商业银行目前存在的资金、客户随人员流动而转移的现象,准备由中行牵头,制订《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流动公约》。三是针对银行间存在的无序竞争使银行合法权益受到伤害的问题,由建行牵头,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反不正当竞争公约》,规定市场交易准则,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

在行业自律方面,针对银行业专项业务,准备制订几个行业标准。第一是“银行卡类业务行业收费标准”,建议银行卡类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实行下限管理,以至少能够弥补业务正常运行所产生的成本。近期,银行业业务中如年费收取、跨行查询手续费等问题成为业内外的讨论热点,尽快制定行业标准,规范银行的中间业务收费和减免费用行为,可以避免同业不公平竞争和恶性竞争造成的银行卡业务亏损经营。

第二是“电子银行业务收费标准”。目前电子银行汇划类业务的收费标准执行的是政府指导价,但由于电子银行的成本明显低于柜面手工操作成本,因此在价格上仍存在明显的不合理。因此,协会建议将价格策略作为研究重点,通过差别定价,引导客户使用电子银行,以降低银行成本和社会成本。

第三是“小额支付系统收费标准”。目前商业银行的跨行支付结算业务需要向人民银行的小额支付系统缴纳费用,该费用支出是银行经营成本的重要部分之一,也是各行制定客户收费价格策略的主要依据。但各行现在还没有向客户收取费用的统一标准。因此,协会建议就向客户收取跨行支付业务的收费标准问题进行讨论,通过成本―收益分析计算出盈亏平衡点,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形成行业统一定价,规范跨行支付结算业务市场。

第四是类中间业务收费标准。此外,其他的收费问题诸如保险资产托管费率问题,QFII账户的收费问题等等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规范。

在文明服务方面,结合贯彻落实文明服务公约及其实施细则,整顿行风,增强服务意识,特别是增强中小客户服务的意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准备制订更具人性化的柜台服务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