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研活动内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除以课程和理论教学体系为基础,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创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构建和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所需要的认知结构外,还应借助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深化创业理论知识,训练创业操作能力,提高创业实践能力。
一、实践教学的含义与功能
实践教学一般是指实践教学教师根据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按照实践教学目标,遵循实践教学原则,运用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和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及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参观和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验证和深化理论知识,训练实际操作能力,综合应用知识和技术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综合素质,形成实践应用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
实践教学是促进理论知识向应用能力转化,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形成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过程中发挥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也是提高职业素质的重要环节。职业素质的核心是实践能力,而实践教学则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提升其职业素质。因此,在符合职业特点的实践环境中,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职业训练,必然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在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形成新的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案。因此,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总之,实践教学是深化理论知识,训练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实践教学体系中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设计
高等院校的教学体系相对分成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应该依托于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渗透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内容,落实在实践教学各个环节中,从而把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落实在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目标中,并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体系。
第一,完善实践教学计划,构建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教学计划,把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内容纳入实践教学计划之中,同时在实践教学大纲中体现创新精神培养和创业能力训练方面的要素,安排指导能力强的实践教师,完善能够承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配套的监督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
第二,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内容不仅在形式上体现在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之中,还应落实在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中。因此,应完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在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中突出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并在实践教学各层次目标中细化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内容,形成层次递进、关系分明、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第三,把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内容融合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课外科技活动、参观和调查、课题研究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不仅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而且植入了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元素。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体现和落实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内容,才有利于有效的实施。
第四,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内容在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中都得到了体现和落实,但是还需要在实践教学各环节中确定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这样,从上位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就落实到了下位的实践教学环节目标中,从而便于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具体实现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目标。
三、实践教学环节中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实施
实践教学环节中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实施就是要在实习实训、课程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参观和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中,设计与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密切结合的活动内容,实现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目标。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深化创业理论知识,训练创业操作能力,提高创业实践能力。并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1.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在实习实训中的实施
在专业实习实训实践教学环节中,结合各专业实习实训的内容,嵌入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成分是实施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有效途径之一。
例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在食品加工企业实习过程中,除了熟悉食品加工设备和食品加工流程外,还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了小型食品加工企业从创办过程、资金投入、产品研发、生产流程、经营管理和市场销售等各个主要环节的内容,并以组为单位完成了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创业计划书。通过这次实习,了解了所学专业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前景,深化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启发了创新思维,完成了各项专业实习的任务,不仅如此,还从中有效地开展了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
再如,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利用学校的客房部和西餐厅的实训基地,除了进行全程全员各个岗位的实训外,还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研究了连锁宾馆和酒店的创办模式、经营模式、管理特点等问题,并分别完成了创办特色连锁宾馆和酒店的创业计划书。通过这样的实训,使学生了解了各个岗位的特点,明确了岗位职责,熟悉了整个工作流程。同时,深化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专业技能应用。不仅如此,还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了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实训活动更加丰富,收获更大,深受学生的欢迎。其他各个专业的学生也都利用专业实习实训的机会,结合各自专业的特点,利用实习实训之机,富有成效地开展了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
2.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在课程和毕业设计中的实施
课程和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结合课程和毕业设计的相关内容,是开展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又一有效途径。
例如,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指导教师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从可结合点上渗透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内容。从主题确定、开题调研、绘制草图、修改定稿,到面料选取、加工制作、展示演出等各个环节充满着创意,充分体验了服装研发的整个过程,为今后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服装设计专业确定了中国古典和国外经典的主题,中国古典包括民间剪纸纹样、瓷器花纹图案和蝴蝶造型色彩纹样的借鉴等。在风格上囊括田园风、波普风、波西米亚风和欧美风等,整个设计和展演过程充满着自主性和创新性,在实践活动体验过程中,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
再如,装饰艺术设计学生在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指导教师也把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内容有机结合在毕业设计中,渗透到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上。从开题调研、绘制草图、修改定稿,到选取材料、成本核算、加工制作和展出等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其体验了装饰艺术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的整个流程。不仅完成了毕业设计任务,而且使学生在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了动手操作技能,对今后从事这一行业,开办装饰艺术设计室建立了自信心。
3.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实施
在广泛而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环节中,结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加入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元素,是实施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重要途径。
例如,在学校学生会的组织下,经常举办学生书市。如2010年5月10日至13日举办了“细品书香,读圣贤书,做智慧人”为主题的春季图书书市,2011年5月4日至5月6日举办了以“拓展广阔视野、吸纳点滴精华”为理念,以“零距离互动、零时差交流”为原则的图书展卖交流会。在此平台上,学生热情地参与到活动中来,选取有利地点,主动摆放摊位,陈列教辅图书、工具书等。售书者主动,购书者踊跃。通过这种实践活动,使学生积累了经营经验。此外,学生社团在学校团委的指导下,还经常举办跳蚤市场活动。
再如,学生社团联合会创业社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了以“创业校友访谈交流”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是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走访创业校友,采用访谈的形式与校友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汇集成了相关创业调研报告。二是邀请具有创业经验的同学与其他同学进行现场交流,分享创业的基础知识和自身对创业的感受以及对未来的发展。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真实感知了校友的创业历程,从中受到了启迪和激励。
此外,学生会和团委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加一年一度的暑期学生社会实践出征仪式。学生会女生部组织以“彰显你的才能,秀出你的手艺,丰富你的生活”为主题的手工制作活动,为参加下次跳蚤市场活动做好了充分准备。学生会外联部组织学生参观李宁工业园区等。
4.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在课外科技活动中的实施
教研组教研活动是学校教研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教师参加学校教研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内容,有效的教研活动组织形式,正确的教研活动评价,能够提高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丰富教研活动过程,提高教研活动效果。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我校不断探索、改革学科教研组活动措施,积累了一些学科教研组活动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研组活动效果。
1.提炼学科教研组活动主题,提高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
在日常教研组活动中,许多教师参加教研组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对教研组活动不感兴趣,甚至个别教师厌倦参加教研组活动,调查其中的原因:许多教师认为教研组活动的内容与自己的教学无关,对于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几乎无关,参加和不参加作用差不多。学校领导意识到:要想增强教研组活动效果,提高教师参加教研组活动的主动性,必须搞好教研组活动内容是关键。如何搞好教研组活动内容呢?教师的教学需要是关键,学校要倾听教师的心声,经过问卷调查和学校校委会的研究,认为教研组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从三个方面确定: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共性的实际问题,包括教师在备课中遇到的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设施运用等,包括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遇到的学生管理、分层次教学、问题学生处理等,包括在作业布批、学生辅导等;二是教师在开展教育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难点,教研组成员在教学过程中,承担了教研组或学校的教学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许多的问题或难点;三是目前在教学改革中遇到的热点、焦点问题。如何将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归纳提炼成教研组活动内容或主题呢?经过实验探索,学校设计了两个表:教师教研问题申报表和教研组长教研主题申报表。教师提前填写教学问题申报表,教师在填写教师教学问题申报表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提炼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教学问题,教研组每隔一定的时间收集教师的教学问题申报表,教研组长对教师的教研问题进行归类,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共性问题或热点问题,作为教研组活动主题,教研组长填写教研组教研主题申报表,申报表的内容包括:教研组类别、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主题、活动形式等。
2.共同研讨,优化教研组活动过程
在召开教研组活动之前,教研组长提前将教研组教研主题申报表上报学校,学校对各学科教研组教研主题进行审批、统计汇总,然后印发教研组活动通知表,以通知的形式提前下发给教师,提前通知各学科教研组活动的主题、活动的形式,让教师提前做好准备。教师针对各学科教研组教研主题和活动形式,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研主题进行反思和总结,将反思和总结的内容填写教师教研活动反思表,反思表的内容包括:教师姓名、活动主题、活动形式、经验介绍或教学反思等。在教研活动过程中,教研组长根据计划,宣布研讨的方式,研讨方式包括:辩论、评论、金点子等,教师根据自己填写的教研活动反思表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做法,教师之间相互辩论,相互评论,相互点播,献计献策。
3.注重总结,提升教研组活动效果
在教研组活动过程中,教研组长适时进行引导、总结,注重收集有价值的观点和经验,形成系统性的经验总结,力争做到解决实际问题,并记录在教研组活动记录表上,教研组活动记录评价表的栏目设计包括:教研组名称、活动主题、参加人员、活动时间、教师发言、金点子集锦等。通过教研活动,解决教师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辩论,纠正自己不正确的做法,提升自己的申辩能力;通过点评,提高教师的教学经验,通过教研活动,让教师有所感悟,有所反思,有所提高。
4.及时评价,助长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1、需要更新教研活动的作用和目的。
一些乡镇幼儿园教师,对教研活动的作用和目的,认识上还很肤浅,将教研活动仅仅看做是提高教师的基本技能和教学水平。但教师的基本技能和教学水平提高了,幼教质量不一定会跟着提升。在新的教育体制改革下,我们应该对教研活动的作用和目的重新进行定位。
2、优秀的指导人才流失,教研活动减少
由于新的教改下,改革了人事制度,造成了乡镇优秀幼儿教师的大量流失,某幼儿园一个学期的流失率甚至达到40%,那些原有的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经过幼儿教育专业培训的,有着较强业务能力的教师基本上向各个小学流入。而这些教师基本上都是从事乡镇幼儿教学的科研骨干,由于他们的辛勤工作,极大的促进了乡镇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基本上是在他们的指导和组织下进行的。而这些人才的流失,势必会使部分幼儿园教育科研、优质课、观摩课、由于缺乏人才,而减少了教研活动的时间,也降低了教研质量。
3、教研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
目前乡镇幼儿园的教研活动还仅限于上课活动、观摩教学、布置环境、画简笔画、组织教师学习幼儿舞蹈、幼儿音乐等,尽管这些活动了提升了教师的技能、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但这种教研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还远远跟不上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无法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不能适应专业化成长的需要。某些乡镇幼儿园教研活动在形式上过于单一,而且内容陈旧没有新意,所以很多教师缺乏参与的积极性、敷衍了事、提不起兴趣,甚至有一些教师将教研活动的时间看做是聊天聚会、消磨时间,使教研活动失去了实际的价值。
二、提高幼儿园教师教研能力的策略
1、对教研活动的作用和目的重新定位
由于经济知识的全球化需要,对人才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幼儿教师不单单要具备弹、唱、跳、画等基本机能,还必须拥有角色才能、心理素质、能够运用现代教育的手段,具备丰富的教研能力,同时对开展的教研活动和教育教学,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
乡镇幼儿园教研活动,应该根据上述评价体系,对教研活动的内容和目标进行确定,对教研活动的作用和目的进行定位,使教研活动成为提高心理素质、转变角色、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学习方法的有效形式和途径。
2、通过开展一系列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
(1)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在活动中,尽快的成长起来,进一步提升教研能力,我们不妨采取“请进去、走出来”等等方法,派园内的教师多到其他的县内外幼儿园参加专题讲座,进行学习和观摩,以开阔眼界、扩宽视野。及时把学到的东西吸收和消化,转为自己的东西,根据自己的广东地方区域特色,传授给自己的教师。同时还要定期举行讲座,邀请县内外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或教师来幼儿园讲座。同时把把遥远的专家“请进幼儿园”,播放一些专家的讲座,让园内的教师接受新鲜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提升教研能力。
(2)搭建平台,为教师争取和创造一切科研活动的机会。积极争取县内的教研活动在园内开展,多给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展示才华的机会,让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和评课活动,让教师的能力在开展的系列教研活动中,得到逐步的提升。乡镇幼儿园的的园领导应该发挥骨干教师的原动力,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理解、信任和尊重教师的科研成果,帮助他们尽快的成长,迅速成为乡镇幼儿园教研活动的中坚力量。
(3)为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要结合人事改革制度和和学期考核,创设激励机制。对那些在教研活动中努力进取、成绩突出、认真负责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对骨干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取得成绩,也要给以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嘉奖,并在期末考试中加分。这样培养了幼儿教师工作的责任心,调动了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在某一乡镇幼儿园,为了更好的开展教研活动,采取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定期举行教学课件比赛,开展教学案例的分析活动,在对幼儿教师进行职称的评定时,都将这些科研项目作为重要的指标参考。
3、通过组织有实用性的教学内容,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
【评析】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 赫维辛
此案例反映了“教研活动实效性”的问题,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该案例揭示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只有教研活动方式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教育的时展,只有教研活动方式的不断创新才能提升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只有教研活动的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发挥教研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从此案例给出的当前教研活动方式与教师对教研活动方式期待的对比状况柱形图表中可以看出,首先从调查柱形图的6项对比中前3项与后3项看,现实教研与教师期望教研形成反差,特别突出的是:各地优质课在教研活动中交流;名师教学经验在教研会上介绍;聚焦疑难教学问题的课堂教学会诊;教研员与教师合作的微课程成果分享四项,现实教研与教师期望教研成果差距很大,究其形成的原因,前两项教研活动方式、活动内容是成功的优质的教学案例和教学经验,但离教师实际教学、教研需求较远。后两项教研活动方式,反映了实践案例式教研和现场诊断式教研,针对性强,与教师实际工作联系紧密,教师期望得到帮助和指导。另外,就此案例来看,前两项教研活动方式,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初,在宏观指导引领方向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在课程改革进入深化时期,教师在操作层面需求更加迫切。后两项教研方式,基于教学的具体问题,教研的具体项目,教研操作难度较大,要求教研技术层面较高,只能不断加大研究力度,缩小教研现实与教师期望的差距。同时我们从此案例中欣喜地看到,基于教学理念和信息的专家引领教研活动方式得到教师认可,更为突出的是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主题研讨,从不同角度提升教师对教与学的认识,现实教研与教师期望相吻合,给我们的实效、高效教研指明了方向。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的改革,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改革纲要及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念。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真正转化为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是教研活动是否有实效、能否吸引教师参与、推动教师改进教学行为的关键,同时,这又是一个难点。教师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碰到了许多具体的问题和困难,他们最缺乏的就是将理念转化为行为的方法和策略。教研活动,特别是集中“主题性”“案例式”教研活动的开展将是帮助教师解决问题与困难,实现理念与实践沟通的有效途径。但从总体教研工作的现状看,教研活动形式的传统、单一和僵化还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还仅停留在传达、讲座、模仿的层面,难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针对此案例揭示的问题,作为教学研究的组织者、管理者、引领者,应进一步加大教师对教研活动需求的调查研究,从人的发展理论、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出发,科学规划教研活动方式,制定教研活动方式常规管理制度,研究建立多元有效的教研活动评价体系,本着一切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都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宗旨,创新教研活动方式,提升教研活动价值。
【评析】鸡西市教育学院 颜廷武
通过调查问卷统计柱形图形象直观地反映了教研活动实践中存在的现实教研与教师期待的矛盾。
从统计图来看,教师最期待的教研方式是“聚焦疑难教学问题的课堂教学会诊”,期待值最低的是被动接受式的“名师教学经验在教研会上介绍”。而教研现实中,呈现最多的是优质课在教研活动中的交流,教研现实与教师期待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这个调查在启示我们:教研活动的方式需要创新,需要深入调查了解基层学校教师的教研期待;活动的内容设计要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样,在我们的教研工作中也要尊重教师的研修主体地位和专业成长需要,传统的坐而论道式的教研活动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在新课程下,教师教学与教研工作的需求。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5-0171-01
从适合教师的学习方式出发,将教研活动以游戏的方式来开展,必须能真正吸引教师参与,激励教师不断提升参与教研活动和享受乐趣。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活动中要考虑到培训的教师和他们从事的幼儿教育两个方面。
一 音乐教研游戏化的意义
第一,音乐游戏和音乐教研游戏化是音乐教研活动的进一步提升,是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游戏化,幼儿可以学到新的音乐知识,同时也能够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健全他们的人格。所以教师要重视对音乐教育游戏化的研究,那么研究的第一步就是要重视音乐教研的游戏化,因为教师是通过教研活动去学习探讨这些音乐教育的游戏化,只有先从教研活动中去探讨游戏化,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实行幼儿教育的游戏化。
第二,音乐教研活动的游戏化能够让教师快乐学习,提高能力为幼儿教育做出更大的努力。乐于游戏是每一个人的天性,教师在学习和教育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但是他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幼儿、家长、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让教师在学习和生活中谨小慎微,在很多时候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无法做到放松的去学习、去提高,这就会造成音乐教研活动在效率上无法得到保证。导致教师的教研活动也只能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做到教师的提高,教师也无法做到在其后的教学中使用音乐教育的游戏化。所以音乐教研活动的游戏化能够满足教师释放压力的需求,为教师的教研活动创造一个自由、有趣、和谐的学习环境。让教师在游戏中感受到教研活动的快乐、音乐教育的魅力、了解音乐教育游戏化的内涵,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第三,音乐教研游戏化是顺应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要求对幼儿教育进行改革,培养孩子的个性。音乐游戏化这个理念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音乐游戏化是提高幼儿思想品德、对美的观念、发展自身想象力和认知的重要手段。音乐游戏化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音乐。让音乐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让音乐反映幼儿活动的本能,幼儿能够从音乐游戏中接受音乐美的教育。幼儿音乐教育的游戏化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实践幼儿音乐教育的游戏化,还需教师来实行。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音乐教研活动的游戏化,让教师自己对音乐课程的游戏化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才能改变音乐教学形式的呆板和单一,不再是为了整顿纪律来放一些小音乐,让音乐能够真正放到幼儿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去。
二 音乐教研游戏化的具体实施措施
音乐教研的游戏化,不再是单一的游戏,它要求在音乐教研活动中不仅能够体现出音乐教育的基本特征,还要体现游戏特征。让教师能够在音乐教研活动中释放压力,提高知识和能力,加强对音乐教育游戏化理念的理解。为了完成这一音乐教研目标,幼儿园在开展音乐教研游戏化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以提高音乐教研游戏的效率。
第一,注重教研内容的游戏化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教师的音乐教研活动中,不应只是对音乐教育游戏化的内容和理念进行单一的报告学习,而是应该在教研活动中让教师自己去感受音乐教学游戏化的魅力。这就要求在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变革,增加教师之间的游戏活动内容,通过游戏化的内容形式提高教师自身知识和教学能力。在注重教研内容游戏化的同时还要注重游戏组织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用恰当的方法组织建构一个教师能够理解和实践的游戏内容。不能在每次音乐教研活动中都是一个游戏,要多设计不同的游戏,来应对不同的音乐教研活动。
第二,通过游戏来激发教师对教研活动的热情,减轻教师压力。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助手,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思维、探究、认识的内动力。教师都是成年人,他们有着自己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习惯,加之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面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所以很多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不愿意主动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去。所以,通过游戏让教师对音乐教研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在游戏中回归自身的天性、释放自己的压力。
第三,音乐教研活动效率的提高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积极参与。如果仅依靠教研组长设计游戏,人力始终是有限的。所以需要全体教师把自己当作幼儿园的主人翁,主动参与到各项教研活动中去。只要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让音乐教研游戏化这个活动开展下去,并取得很好发展。
综上所述,音乐教研的游戏化,能够让教师在音乐教研的活动中感受到教研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提高,也加深了教师对音乐教育游戏化这一教学理念的认知,为以后开展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12月,省教育厅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的文件,提出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教师发展的过程中,教学研究活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研活动的目的是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和保障,然而很多中职学校的教研活动却不理想,甚至令人担忧。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如何开展切实有效的教研活动,通过教研的特有形式促进教师发展,已成为中职学校教研工作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在此,笔者对昆山地区的三所中职学校的所有在职教师及昆山周边中职学校的部分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共设计了35个题目,其中33个封闭式问题,2个开放式问题,从教研活动组织开展情况、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情况、教研活动机制建设情况等三个方面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72份,其中有效问卷253份,占问卷总数的78%。通过调查,笔者试图掌握当前各中职学校教研活动开展的现状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并积极探索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对策,为各中职学校提供参考。
三、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在设计调查问卷时,笔者对内容进行了反复的推敲和修改,取得了较好的调查效果。对调查数据的处理,笔者主要采用Excel数据统计方法,统计和分析的结果如下:
1.教研活动开展情况分析。
为了解各个学校教研活动组织开展的现状,在调查中,笔者设计了关于学校教研活动是否有固定时间、教研活动组织的效果、教研活动内容与形式、教研活动的作用这四个题目。经了解,因学校发展的需要,大部分学校都建立了以学科为单位的教研室(教研组),在组织结构上体现了对教研室及教研活动的重视。但从调查数据中看到,教研室的作用似乎不大,教研活动组织效果较好的只占到了56%。为了保证教研活动的开展,76.8%的学校专门设置了教研活动时间,但教研活动的内容主要为会议精神传达、评优工作及公开课,两项均达到了80%以上。表现为组织活动形式较单一,不能切实满足教师教育教学业务提高的需求,组织效果差强人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特别引人注意的是,教师感觉教研活动毫无作用的达到了36.2%。
2.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情况分析。
教师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才能使教研活动具有生命力。对于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情况的调查,笔者设计了三个相关的题目,分别为每学期参与教研活动的次数、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角色及希望通过教研活动能得到提升的能力。调查数据显示,教师都能参与到教研活动中,但参与教研活动的次数很不平均,有29.8%的老师参与了10次以上,也有32.5%的老师只参与了1~5次,而且在教研活动中,92.4%的教师只是参与者的身份。教师希望通过教研活动提升教学能力(45.6%)、课程开发建设能力(40.8%)、教材改革能力(14.9%)、科研能力(43.8%)、实训实践能力(31.1%),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课程建设开发能力为教师所关注。可见,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比较缺乏,教研活动不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也不能很好地发挥能动性和主动性。
3.教研活动机制建设情况分析。
完善的制度建设是教研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而制度的真正贯彻落实是教研活动有效性的根本。那么各校教研活动制度建设和落实的情况又如何呢?为此设计了学校是否制定了专门的教研活动制度、制度的具体落实(实施效果)情况及如何保障教研活动制度的落实三个问题。调查结果中,虽然78.2%的学校都建立了教研活动制度,但其中具有详细教研活动制度的学校只占到了34.5%。制度落实的情况也不是很理想,完全能落实的只有43.8%。尽管有一些学校为保障教研制度的落实,建立了考核制度和奖励机制,但其中36.6%的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还是依靠教师的自觉性。制度的制定,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需要,缺乏操作性。
四、对策与建议
1.丰富教研活动内涵,积极发挥外驱力作用。
目前,职称评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技能竞赛、五课活动、两课评比、信息化教学、创新大赛、职教论坛等比赛对教师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驱力。教研室要将教师发展的内驱力和外驱力有机结合,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发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教研活动要围绕提升教师的核心能力开展,活动方案要根据不同活动的特点进行合理设计与安排,明确活动目标和要求,细化活动内容与形式,注重活动过程的记录及活动成果的收集。
2.重视教研活动功能,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
教研活动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起到真正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必然会受到教师们的青睐。学校、教研室、教师三个层面的充分重视和共同努力不可缺少。
学校层面,必须充分重视教研室教研活动的基础性作用,明确当前教研室的职能转变,要为教研室的建设工作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在规定教研室职责的同时,赋予教研室一定的权利,充分发挥教研室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研室层面,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摆脱被动与消极执行政策和制度的局面,要根据职教发展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保障,要积极尝试开放式的管理,充分挖掘教师的创造力。
教师层面,要充分认识教研室团队及教研活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参与教研活动。通过教研活动的方式,集群体之优势、群体之智慧,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3.完善教研活动机制,保障制度落实有效性。
教研活动中要抓住教师注重自我实现的特点,依托学校建立的规章制度,对应各教研活动方案生成相应的考核、奖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活动方案能够真正落实。在考核机制中以积分量化考核的方式进行,对于活动中教师的参与形式、参与情况、参与效果等分级别给分,每位教师可通过自评及教研室审核的方式,将参与不同教研活动的分数累加。这种操作性强的考核机制,既对教师参加教研活动进行了规范,又为教研室推优评先提供了依据。另外,考核机制还要与奖励机制相联系,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教师充分的激励,保证教研活动制度的有效落实。
五、结语
教研活动是教研室的一项常规工作,也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充分落实教研活动的实效性,突破障碍和瓶颈,使教研活动真正引领教师成长。
参考文献:
技工学校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开展教研活动在技工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教研活动是最有效的研究形式。教师通过教研活动可以全面了解学生、改进教法、研究教材,并且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促进教学,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提高。因此,教研活动的基本点要放在课堂教学、一体化教学和课程改革实施中教师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要放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要放在工学结合、产学结合上,生长点要放在促进学生技能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
1 教学常规和教研的关系
教学常规环节是一切教研教改的载体,它是教研教改的起点,又是教改的归宿,因此它承载了教改的全过程,并最终展示着改革的效果。教学过程中,常规的有效落实,需要通过教研提高质量,教研水平的提高能促进教学常规的落实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研是学校内在的精神生命力的体现,搞好教研既是教师素质提高的要求,又是学校内涵发展、科学发展的需要。教研活动是各专业开展教研的主要组织形式,因此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 技工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现状
技工学校按照专业成立了教研组,负责本专业教研活动的开展,应该说教研活动为教师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和发展的平台,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但技工学校的教研活动是在学校各行政、教学部门组织下进行的。很多教研活动走走过场、流于形式,将常规管理当作教研,将宣读学校文件当作教研,教与研严重脱节。教研未能充分调动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未能激发教师内在发展的需求。教研内容的陈旧乏味,形式单调,使得很多教师一听教研活动就烦。这种教研风气除了受传统教研的影响外,还受一些客观因素影响:
2.1找借口不参加教研活动。学校非常重视教研活动,刚开学就要求教研组制定周密的计划,并将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情况列入年底教学质量考核。而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搞教研活动是领导和教研组长的事,与自己无关。
2.2 教研空间狭小,教育教学教研资源不足。一方面学校因为教育条件的限制,导致教育信息闭塞,教师长期处在封闭的教学环境中,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难以及时更新,教学很难步入创新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教师只注重于校内的探讨,学校很少派教师外出取经,久而久之,教师的教学思想就变得极为陈旧,也就谈不上去进行教研创新了。
2.3教研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较差。开展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抓准要解决的问题是关键。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并且提出问题,这应该是教研活动的起点。通过教研活动竭力解决才是教研活动的目标。但是教研活动往往就是开展理论学习、听课评课、评学、教材研讨、进行大同小异的经验总结等,不能够围绕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
2.4 活动研讨的氛围不够浓厚。现在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没有专业成长的需要,特别是现在某些教研组内部还存在着一大批中老年教师,这批教师认为自己反正已经没什么“奔头”了,认为教师发展是青年教师的事,所以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同时这种情绪也会感染青年教师。而青年教师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异,也并非个个才华出众,追求上进。林林总总的原因,造成教研氛围不佳。
3 技工院校开展教研活动的几点建议
3.1 改变教研是领导和教研组长等少数人的事的状况。确立教师全面参与教研工作的观念,走出“教学研究是少数人的事,一般教师高不可攀”的认知误区。教师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开发教师潜能的重要途径是支持、鼓励和组织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工作,引导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开拓,不断创新,超越自我。
3.2 丰富教研活动形式,充实教研活动内容,使教师自觉融入教研氛围中。丰富教研活动形式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听课、评课式,教法研讨式,说课式,学情分析式,教材过关式,教学比武式,经验交流式等。采取以上形式,地点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努力营造轻松的教研氛围,使教师自觉融入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3.3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研究。教研活动必须坚持科学精神,必须真正服从和服务于教育教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是教研的真正出发点,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才是最有价值的。把“开展自己的教研,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作为教研目的,让每一位教师“把研究的东西做出来,把做着的东西说出来,把说出的东西再研究”,亲身体验“研――做――思――提升”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源自教师实际需求的教研才是最具有活力的。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69-01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教育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热潮,为了不断地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作为教师,有必要武装自己、丰富自己,不断地开展一些具有高水平的教研活动。近年来,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主题化、系列化”已成为幼儿园教研活动的时尚,本文主要分析幼儿园教研活动主题化、系列化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一 幼儿园教研活动的主题化、系列化
1.主题化
所谓主题化就是指在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中,主要采取以一个主题为本次教研活动的线索,并且围绕这个主题,教师们进行学习、讨论、交流与研讨,因此,主题化要求主题要明确而且具有实用性,真正对教研活动有推动作用。
2.系列化
所谓系列化就是指幼儿园教研活动主题进行一系列相关的一种长期的、对于教研活动有着发展指导的模式。主要表现为幼儿园教研活动系列化和教研活动主题的系列化。通常,教研活动通过围绕某一个或者多个主题设计相关的子课题,将主题和这些子课题规划成一个完整的、循序渐进的体系,并且通过一系列的、连续性的教研活动,促进幼儿园教研活动最优化。
二 教研活动主题化、系列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主题化不鲜明、不突出
在幼儿园教研活动中,我们时常要求教研的内容以及组织方式必须要围绕选定的某一个主题来进行,最大限度地促使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和各个参与者能够围绕这个教育教学实践的有关话题开展学习、讨论和研究,各抒己见,总结一套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解决问题的策略。然而,这个过程最首要的任务就是确立主题,只有确立了主题才有可能研究、深化主题,推动教研活动的发展。因此,主题的选择是教研活动的关键环节,主题选定正确,那么参与者就可以很轻松地做到有针对性地研究问题;相反,如果在一次教研活动中选择了不恰当的主题,那么参与者就很难产生共鸣,甚至造成主题分散,不能把握教研活动的质量,最终教研活动也不会有什么成果可言。实际教研活动中,教研活动流于形式,只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忽略了对实践教学问题的解决,明显偏离了教研活动的主题,这都是主题不鲜明、不突出造成的。
2.系列化程度低、参与度低
在幼儿园实际教研活动中,安排一系列相关的活动内容并加以有机地组合,组合成一个系列的主题活动,不仅仅是对教研主题的深化,同时也有助于教研活动达到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在整体上把握主题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从大的宏观的角度掌握整体趋势,从小的微观角度,将每一个主题步骤做好,达到教研目的,从而获得最佳的教研活动效果。如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尽管选择循序渐进的口号,却没有将主题之间的内在、外在联系有力地结合在一起,最后导致教研活动不能连续开展,甚至不能真正做到对教研活动有意义。
三 幼儿园教研活动主题化、系列化的实施策略
1.确定合理的、有针对性、目的性和有实效性的主题,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
能否搞好教研活动,确定好主题是首要任务。科学地确立幼儿园教研活动的主题必然是决定教研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一个好的主题往往是通过大家的共同关注来把参与者变成一个整体,让他们在教研活动中不断地展现自己的教学经验。教研活动围绕目标开展,能有效地提高教研活动的目的性、针对性。
2.有序推进、深化主题,增强活动的连续性、系统性,让参与者成为活动主体
确立主题就要注意主体之间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这样才能使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具有系列性的主题,才能循序渐进地推进教研活动发展,不断深化主题,从而达到目标。同时,也需要让参与者成为活动主体,而这就需要系列主题都是参与者所关注的,因此,组织者需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
笔者在开展教研主题化、系列化中有过这样的案例:第一期主题为如何让幼儿快乐成长,在这次教研中,园长和教师纷纷提出不少观点,并展开讨论,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想法,促使幼儿在娱乐中学习。而后期的教研活动则总结第一期教师的各种观点,呈现出专题式的探讨,第二期主题为如何让幼儿在娱乐中学习,教师们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提到促进幼儿教育的活动;第三期则以怎样开展活动让幼儿学到知识,快乐成长;第四期以怎样更好地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为主题,每一期主题看似独立的,但都是随着第一个主题衍生而来,由于各个观点是教师自己提出,因此对于讨论的内容较感兴趣,参与热情较高,教研活动的效果也十分明显。
四 结束语
幼儿园教师教研活动的长期开展,不仅有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积累,同时对于教师的素质提高也十分有利。笔者针对教研活动主题不够鲜明、系列化程度低、参与性低等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措施,希望同行教师可以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09-02
高校教研室是按照学科、专业或相近的课程组合而建立起来的教学研究组织,是直接承担教学任务的基层单位。教研活动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进步为目的,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的实践性研究活动。开展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对加强教研室工作,充分发挥教研室在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教研室开展教研活动情况的现状
(一)教研室活动计划制定不科学、落实不到位
教研室活动计划是教研室依据系部工作计划,结合本教研室专业特色,通过集体研究讨论,制定出来的关于本教研室本学期教研活动开展的规范性行动纲领,包括活动时间、活动主题、活动要求三个基本要素。有的教研室并没有将教研活动计划的制定工作当做一项常规工作来做,单纯的为了检查而草草了事,导致教研室工作计划空洞且脱离实际,完全不能成为教研室活动开展的行动纲领。有的教研室虽然提交了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计划,但却不能严格按照制定的计划推进工作,表现出明显的随意性,或随意改变教研活动内容,或调整时间、或取消活动,教研活动没有抓落实。
(二)教研活动参与度不高
教研活动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的实践性研究活动。任何一项教研活动的开展必须建立活动组织,分工负责、集体参与。有的教研室主任没有很好的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未能在教研室活动经费问题上,积极主动提交活动经费预算表或向系部争取相关的政策,教研活动无法有序开展。有的教研室组织一次活动基本上是教研室主任唱独角戏,作为教研室活动的主体的其他教师既没有参加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也没能享有确定活动主体的参与权和参与到活动中来的选择权,教师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式的参与,完全忽略了教师在整个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的教研室开展教研活动的目标定位不准,主题脱离实际,整个活动既没有结合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也没有涉及到教师工作中的疑惑,完全将活动主体从活动主题剥离了出来,严重遏制了教师内在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动机,教研活动难以取得实效。
(三)教研活动开展的效果不好
教研室活动开展效果不好主要表现在形式上,原因有二,第一,在传统的教研活动形式上简化活动过程,如公开课变成了随堂听课,省去了讲课教师精心设计准备公开课的过程、省去了听课教师集体评课的过程,如此一来既体现不出讲课教师的最高教学水平,也发挥不了公开课的“示范”作用。第二,教研活动形式滞后,没有优化教研活动过程。如在教法研讨、听课评课、教学比武、经验交流等一些传统的教研活动形式中仍然没有结合网络、案例以及教学行为反思等一些“泛研”的新思路,新时期走老路子,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二、如何以开展教研活动为抓手,达到提高教师素质进而深化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把握“把教研活动管起来,让学习研究实起来”的发展策略
教研活动简单的说就是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问题紧密相连的实践性研究活动。教研室作为高校三级管理体制下的基层教学组织在开展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必须把握“把教研活动管起来,让学习研究实起来”的发展策略。第一,建立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办法,让教师有章可循。第二,建立一种教研氛围,唤醒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活动的意识,培养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形成教师参与教研活动、重视教研活动、关注教研活动的习惯。教研室主任作为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应该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真抓实干,把教研活动真正的管起来,起到“领军人物”的统帅作用。
开展教研活动实际上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探索过程。教研活动主题一般都源自教师本身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只有发现的问题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才能真正调动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才算是活动好的开始。有了好的开始,接着是选择能与教师产生共鸣的活动方式,再后续跟进时刻关注问题解决的效果,与教师达成基本的共同行动。教师自觉地投入研究才能在活动前积极准备,深钻教学研究活动内容,加以好的活动形式和跟进,就能取得研学并举的实效。
(二)坚持“让教研活动活起来,促进教师素质升起来”的发展路线
开展教研活动的过程是为了帮助教师搭建理论走向实践的桥梁,营造一种合作、互动、愉悦、主动、相互支撑的环境,探索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研讨、对话模式。在实践中要想加大教研创新力度,提高教研质量效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就必须更新观念,创新手段,让教研活动全方位活起来。
一是更新观念,借势推进。充分借助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各级优秀教学团队评选、各级优秀教研室评选的有利契机,争取出台的相关政策、引入工作资源,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参加各类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优化推进教研活动的开展工作。二是创新思维,实现转型。开展教研活动一方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同时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使教研活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服务,就必须实现由被动的应付型向积极主动探索型的转变、由单一的教学型向研学复合型的转变、由经验型向理论与实践结合型的转变。三是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特色活动的互促效应。教研活动主题来源于教学、教师本身,讲求学习和研究有机结合,做到教研活动与教学研讨、教师培训、青年教师研修的有机结合,就可以进入一个教研促进教学、教学促进教研的良性循环。
(三)实现“让教研活动亮起来,深化教学改革”的发展目标
教研室是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落脚点,也是培养优秀教师,形成优秀教学成果、优秀课程、优秀科研成果的沃土。要想让教研活动成为学校教研教改的亮点、系部教学工作的亮点、教研室工作的亮点,就必须立足教育教学实践,关注教师专业成长,围绕学科教学特点,结合自身的学科教学优势开展富有实效性的教研活动,开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教研活动,以自身的成长和进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活动的深入开展。
首先,争做思想的先行者,让头脑先亮起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充分发挥教研活动带头人的引领和帮带作用,鼓励并激发教研组成员加入到教研活动中来,引导教师强化参与教研活动、重视教研活动和关注教研活动的意识,做思想意识的领跑者。其次,争做学习研究的先锋,让行动亮起来。主动学习与教研活动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克服惰性,自觉地投入到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中,深钻教学研究活动内容。最后,创先争优,让效果亮起来。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将教研活动的开展规范化、常态化、日常化,改革开展教研活动的评价方式,将学校以及系部日常活动在教研活动中加以有效渗透和融合,开展特色教研活动,创建先进基层教学组织,争做优秀教研室。
高校教研室应该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教师的发展为目标,以人为本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创新,从根本上实现提高教师素质,深化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温进坤.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研究,提升教学工作水平[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6):401-403.
“言之有物”,就是要求我们在开展教研活动时,要有明确的主题(议题),主题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但是要确保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有所侧重,不要泛泛而谈。要让每个参与者做有准备的教研,不能想到哪说到哪,想起啥就说啥。在教研活动中,要说真话,少说空话、假话、套话,不要冠冕堂皇,更不要出现“小团体”现象(团体内的相关议题就主动参与,不然就一言不发,或是说些“风凉话”)。
“言之有物”落实到教研活动中,可以是针对学年、学期(或单元等)教学计划的制定,明确内容、厘清头绪;可以是针对课堂常规管理落实情况的汇报,杜绝班与班之间管理上的差异,造成学生间感觉上的“松紧不一”;可以是设备、设施、器材的使用与管理,有效利用教学资源,责任到人,避免浪费;可以是各备课组长针对本年级教学进度的分析与展望,对教学做出阶段性评估,便于协调后续教学;可以是提升运动队训练水平的研讨,挖掘潜能,争创佳绩;可以是整顿课间操、课外活动的策略座谈,提升学校德育窗口的示范作用;可以是教师教学心得或教学困惑的探讨解析,互帮互学等。这样的教研活动一般1个月召开1-2次比较合适(学年、学期教学计划制定除外),能够对有些问题及时进行纠正或弥补,确保学校体育活动顺利推进。
二、体育教研活动载体之“就事论事”
“就事论事”,是指以学校体育相关活动或相关事件作为教研活动的载体,教研活动仅仅围绕这些活动或事件展开,为推动活动的有效开展或事件的顺利解决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
“就事论事”,落实到教研活动中,可以是针对一堂“汇报课”或“公开课”“示范课”“说课”等进行的听(看)课评议,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可以是针对教师基本功演练的相关内容进行操练、研讨,通过集体的操练、研讨,在提升个体专业素养的同时,推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可以是针对一次运动会,或是球类比赛等的规则设置、人员分工、方案落实等的布置,从而使人人有事做,人人当主角;可以是针对某一改革方案、教研课题、教学文章、课堂案例、教材教法、教学事故等的专题研讨,通过学习、分析、论证等方式,大家畅所欲言,达成共识。这样的教研活动一般与活动或事件相衔接,若是有活动无教研,活动就会流于形式。有事件无教研,事件就不会达成共识或降低发生的几率。
三、体育教研活动载体之“另辟蹊径”
“另辟蹊径”,是指体育教研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应该是多样与多元的,不要局限于学校内部“闭门造车”,也不要局限于体育教师群体内部“坐而论道”,应该放到更大的环境中去提升教研水平,让更多的人在我们的体育教研活动中出谋划策,从不同角度提升学校体育的品质。
“另辟蹊径”落实到教研活动中,可以是校内的“联合教研”,把校长室、学生部门、教学部门、年级组的领导们请到一起,共商学校体育之大计,共同探讨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可以是有针对性的外出调研,向兄弟学校学习好的管理经验,学习优秀的教学成果;可以是把专家、学者请到学校进行“诊断性教研”,针对学校教学、科研或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或愿景进行“问诊”“把脉”,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快速发展;可以是跳出学校体育范畴,从哲学、美学等其他学科中广纳思想,丰富内涵,从不同视角提升学校体育的品质。这样的教研活动,应该每学期(或学年)开展1-2次,这是凝聚人心、展望未来的最佳契机。
四、体育教研活动载体之“有规可循”
应该说,一线教师中的一些中青年教师,对教研活动还是有迫切需求的。他们需要、也希望能够通过共同探讨、研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但农村学校往往缺乏能够真正带动教师进一步成长的“领头羊”。在没有专家引领的情况下,个人的需要真正要转变成现实,很难实现突破。
2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
虽然大部分农村学校都把定期、定时、定点开展教研活动列入学校工作计划,但在真正落实的过程中,往往因人员少、工作忙等原因无法保证教研活动时间,是既定的教研活动计划受到影响。
3教研活动内容随意,形式与主体单一
在农村学校中,教师普遍缺乏研究意识,教研活动往往只重视形式而缺乏实质性的研讨。学习理论文章和组内听课几乎就能涵盖教研活动的全部。县内一年仅有几次观摩、研讨、个案研究、集体备课等活动,也因为面广人多,成了少数人享受的专利。
4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较低
由于结构性等多种原因,农村小学在编教师一般都承担着较大的工作量,可表上排的满满的,一旦因培训而外出,势必造成自己的课和搭班教师的课相对高度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无形中限制和削弱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为了有效提高校本教研的时效性,我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以制度为保障,提高教研活动的时效性
我们要探寻合理的教研组人员构成方式,建立健全农村小学教研组相关管理制度。要有针对性地修订教研组长和成员的职责,探索科学的优秀教研个人、团队评比办法和学校的相关管理制度。让教研组与教师个人的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让教师之间、教研组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机制,有效调动教师教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教研组建设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2深化课改、创新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