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小学生简单小发明大全11篇

时间:2022-10-29 07:25:5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生简单小发明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学生简单小发明

篇(1)

进入小学后,在认真学习功课的同时,喜欢动手动脑的癖好又让徐杨可成为学校“五小”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骨干。为制作参赛的航模,他往往会折腾到深夜。爸爸妈妈曾很担心这会影响他的学习,但看到他的认真劲儿,就狠狠心不再干涉。

自己的痴迷、父母的开明和宽容,为徐杨可日后跨入小发明小创造殿堂,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10岁的徐杨可首次在科技小制作方面崭露头角,夺得2009年全国青少年航海模建筑模型竞赛(江苏赛区)一等奖。其后,他的科学小论文、科技小制作相继获得南京市第15届中小学师生科技创新大赛科学论文项目一等奖、第22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环境科学一等奖、第23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健康科学一等奖……2012年,他又成为江苏省首批青少年科技创新标兵之一,这一年,他刚刚13岁。

说到自己最满意的小发明,徐杨可认为还是新型牛奶箱。

如今,订购鲜牛奶的城市人家日益增多,但在送奶工送奶时,要给一家家奶箱开锁、关门,大大影响了送奶效率,而且钥匙哗哗的响声、吱嘎的开关奶箱声和奶瓶“叮叮当当”的撞击声,也会影响人们早上的睡眠。于是徐杨可就想,如果能设计出一种新型奶箱,送奶人不需开门关门就能实现取放奶瓶,这些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于是徐杨可经过仔细观察思考,在报箱的启发下,终于设计并自己动手制作出了一种新型奶箱。这种新型奶箱被分割成两个空腔,每个空腔上方各有一个圆口,圆口直径稍大于奶瓶直径,放空奶瓶的空腔底部垫高使瓶颈可伸出圆口。送奶工不用开关箱门,直接将空瓶取走,再将装有牛奶的奶瓶竖直完全放入另一空腔,既方便又节省时间,别人如果想从奶箱上方的圆口取出奶瓶很难,只有主人开箱才能取出。

这个作品在南京市中小学生科技小发明展示会获优胜奖,并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之后,徐杨可又针对化学元素周期表不容易记忆的难题,设计制作了“活动式化学元素周期表”。这一集工具和玩具于一体的设计作品非常简单,但创意十足,它由一些磁扣和一块白板组成,每个磁扣上都贴着一个标签,上面印着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它既可以作为学生记忆的工具和教师的教具,还可以充当游戏道具,让同学们在竞技活动中记忆。游戏方法还有好几种,可以把磁扣当成“牌”,按顺序进行出牌接龙,没有错误者胜;可以将磁扣当成“棋子”随机平均分配,两人在白板上交替下子,位置准确者胜;还可以多人玩,选出一位发令者,其余每人发一套磁扣,发令者说出元素名称后,玩家要迅速将磁扣放到白板的准确位置,准确率高者胜出。徐杨可把作品带到班上请同学一起玩,参加游戏的同学都很开心,一致认为游戏规则简单、记忆效果好。最后,此项作品获得了第26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

鉴于徐杨可多年的科技创新实践及其出色成绩,他在江苏省第5届青少年发明家评选中获得了“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称号。

篇(2)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鹤鸣山小学,看看同学们的小发明吧!

方便担架

郑苏升

在抢救伤员、危重病人的时候,都离不开担架。虽然担架的种类繁多,但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要把病人从担架上抬到病床上去,往往很费事,不仅延误了就诊,也给病人带来了不小的痛苦。

为了使担架功能更多,使用更方便,同时减轻伤病员的痛苦,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研究,我在原担架的托布距侧边约三分之二的地方安装了一条拉链,通过拉链的拉开缝合使担架分离’(如图一、二)。

为了使担架的功能更完善,在担架的两端分别安装两个可以充气的气袋,做枕头或抬高双脚之用,同时再配备一个气筒放置在担架手柄的空管处(如图三)。

改进后的担架能够很方便地把病人抬到病床上,特别体现在遇到危重病人或肢体骨折、腰椎骨折病人的时候。它不仅能节省搬运病人的时间,减少搬动的次数,也极大地减轻了病人的痛苦。(该项发明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工程学二等奖)

(辅导老师:张春晓)

会变脸的保暖烘罩

李毅恒

日常生活中,许多用具季节性较强,如电风扇、取暖器等,不用时拆卸、收藏比较麻烦。针对这一问题,我产生了拓展它们功能,达到一物多用的念头。

篇(3)

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创新意识是以思想活跃,不因循守旧,富于创造性和批判性,具有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精神和追求为主要表现。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让他们有什么重大的发明创造,而是让其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这种发现就是创新,就是创造。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小学生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鲜事物喜欢问“为什么”,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爱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由此,我常常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一个个新颖有趣的科技小实验,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究,并要求学生三五人一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有时教师也可作适当调整)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科技小实验活动,同时要求学生记录、收集相关实验数据,认真写好详细的实验报告,然后在班里交流展示。如:“点燃长短不同的两截蜡烛,并用大小相同的两个玻璃杯同时倒扣住两截蜡烛,你觉得会发生什么现象?”(请自主设计实验,并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一星期后,我又专门组织实验小组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结果,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实验现象(有的长蜡烛先灭;有的短蜡烛先灭;有的却两截蜡烛同时熄灭)。怎么会这样呢?学生们也觉得有些奇怪,于是,我又启发引导学生对实验材料、实验方法与实验过程进行了认真对照分析,发现:长蜡烛先灭的组,所用的杯子较小(细短),短蜡烛先灭的组所用的杯子较大(粗长),而同时熄灭的组所用的两截蜡烛长短相差不多。显然,由于各组所用材料的长短、粗细(大小)不同,从而导致实验结果不一样。为了验证这一推测分析是否科学,经热烈讨论后,同学们都一致认为,要设计两组实验,每组所用的蜡烛要相同(可分别取6厘米、3厘米长),玻璃杯大小(粗细或长短)不同,但同一组实验的两个杯子要一样大。经过认真准备、细心操作,终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和科学的解释。原来,当杯子较小时,里面的氧气(可帮助燃烧)较少,二氧化碳(可使燃烧熄灭)还来不及沉下去,杯子顶部的氧气就烧完了,所以长蜡烛就先熄灭了;而杯子较大时,里面的氧气比较充足,当二氧化碳气体(比空气重)慢慢往下沉至短蜡烛周围时,就先把它浇灭了,但由于杯子顶部还有氧气,所以长蜡烛还会继续燃烧。

这样,学生从“选取材料”到“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从“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到“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乃至“实验报告的撰写”及“实验成果的展示”,从“提出问题”到“分析、研究问题”乃至“问题的解决”,均由学生自己一步一步地完成,老师只是参与其中,作一些必要的指导和督促,一旦发现问题或是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一般也不作直接解答,只是(也只能)引导学生或与学生一起商讨解决的方法、途径。这样,真正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放手让学生实验操作,让实验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在实验操作中探索发展,让创新意识在实验操作中萌发。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 在科技小制作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它往往表现为发明新技术,形成新观念,提出新方案、新决策,创建新理念。

小学生受生活、知识、经历等制约,尚不具备否定旧事物创建新事物的能力,他们的创新思维多指对事物内涵外延“潜台词”的求索、应变与扩散想象,不受一方定势的桎梏,不拘于某一答案的思维方法。据此,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或课堂教学之余,经常不失时机地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展开创新想象,并鼓励学生把自己“异想天开”的“发明构思”说出来、写下来,进行小组交流、班级展示、学校评奖,再择其优秀作品寄有关报刊发表。

同时,结合《科学》课堂教学内容,我还经常指导学生开展一些“科技小制作活动”,如在学生学习了 运动和力、电和能量等知识后,指导学生开展了鸡蛋撞地球、水火箭、物体运动60秒和手摇发电机等科技小制作竞赛;又如当学生知道了“空气有浮力,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这一科学道理后,便又组织学生进行了自制降落伞、热气球飞行比赛等科技小制作评奖、展示活动。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从而不断扩展和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

如在“热气球飞行比赛”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查阅和搜集古今中外有关热气球的制作、飞行信息资料,认真学习,不断钻研有关热气球制作的技巧、飞行秘诀,指导学生从热气的浮力到热球的重力及其燃料的多少等都遂一进行研究、设计和试验,以便择其最优的材料,选取最佳的设计方案,制出最好的热气球,飞出最高的水平。这不仅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巧妙地“逼”学生学以致用,使他们能情不自禁地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乐此不疲地探求和猎取自己所需的科技知识。

同时,让学生在观察自然、探究事物的过程中,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在动脑、动手的自我磨炼中,逐渐学会科学思维,养成善于动脑、勤于动手,求真、求证、务实、独立的科学精神。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活跃起来,甚至能够学会广泛联想,周密设计和常出新意。从而逐步形成了一种积极创新的主动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自然观,发展了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培养了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学志趣和科技创新精神。

三、 在科技小发明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现代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更应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告诉我们: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

想象是创新的思维火花,而创新却是想象的深化与发展。为此,我在着力激发学生想象、努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同时,还常常利用《科学》课上课前五分钟时间专门给学生进行科技小发明辅导,给他们讲解一些最基本、最简单,且行之有效的发明技法。如教给学生“主体附加发明法、加减发明法”和“找缺点发明法、逆向思维发明法”以及“联想发明法、异想天开发明法”等,使学生知道,其实发明创造并不神秘,其资源处处有、时时在。且介绍完一种技法后便让学生每人写出五个小发明方案(如:主体物品+附加物品=新物品),随后从中选取有价值的项目进行发明(创新)制作,并在班里交流展评,然后将优秀作品送往县市参加科技小发明评奖。

实践告诉我们,我国的少年儿童都是很有创新天赋的,只要充分发动和稍加辅导,就会激发出无限的创新潜能。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鼓励他们发挥奇思妙想,哪怕是异想天开也要鼓励。如在小发明活动中,老师往往只是教给学生一定的技法,而从“项目的创设”、“方案的制定”到“研制的实施”,基本由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只是从中作一些必要的指点。

俗话说:手是脑的老师,手不断地培养脑,脑就会越来越聪明。在小发明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动手,更要动脑、用心。这样既动手又动脑,手脑并用,二者结合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实践操作的技能技巧,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磨炼学生的意志,充分发挥其潜能,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挑战性。

篇(4)

从小就爱“搞破坏”

苏振鹏留着小平头、个头不高,瘦瘦的身材、皮肤白皙,看起来十分精明。他从来没有上过一天课外辅导班,但是从小就对小电器、小物件感兴趣。小时候,苏振鹏是家里的“破坏分子”,家里的手电筒、收音机、用过的手机等都曾被他“大卸八块”,在拆开之后,苏振鹏再动手把它们拼装起来,当然,很多东西都不能再用了。“爸爸妈妈从来不怪我,有时他们还主动把一些旧东西拿来让我拆,就是爷爷奶奶看着比较心疼。”苏振鹏说。有一次不小心把家里一个废弃的手机摔到地上,随即他就将手机拆开研究了里面的结构。有时也会尝试着拆一拆家里的小电器,“冰箱太大,结构太复杂了,那个不敢拆,手机、收音机什么的还行。”苏振鹏如此说。

生活中,苏振鹏的妈妈有时候也会有意识地启迪孩子动脑筋。在小学期间,苏振鹏就有笔帽内部设计上吸水海绵的防漏钢笔,安装有太阳能小灯泡、拐弯时灯可亮的安全小黄帽等几个小发明。他还发明了水做的放大镜,并指出这个放大镜的优点是“摔不坏”。

因为从小就喜欢动手制作,小学3年级时,苏振鹏被选入了学校的科技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开始尝试制作小发明。第一件作品是便携式冲洗器。“那年暑假,我和妈妈去日照旅游,住海边的渔家乐,当时的居住条件不是太好,无法洗澡,所以我就萌生了发明便携式冲洗器的念头。”苏振鹏说。他介绍到,便携式冲洗器由一个微型水箱、一个淋浴头、一个加热棒和一个温度显示器组成。只要有水源的地方,就可以把水箱和淋浴头相连接,然后打开加热开关,待水温合适后就可以洗澡了。而这个小发明随后也成功申请了专利。

在那之后,苏振鹏搞小发明的信心和动力更足了。平时走在街上,看到的很多东西,他都会想到能否进行改造加工。

创造来源于生活

谈起自己的创作灵感,苏振鹏说都是来源于生活,“只要我们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创造便无处不在。”比如说“便携式冲洗器”就是在一次洗澡时,他对妈妈说:“妈妈,我的屁股痒。”这时他正在一边洗澡一边拿着喷水枪玩,妈妈就开玩笑的说:“你自己用喷水枪冲冲吧。”也就是妈妈的这句话给了他发明的灵感。他想在家里洗澡喷水枪里用的是热水,平时如果外出旅行的时候去哪里弄热水呢?然后又发现家里烧水用的“热得快”,就想如果把“热得快”装进喷水枪的水仓里不就解决这个问题了吗。但热水的问题解决了,水温又不好控制了,于是他又在喷水枪的水仓上加装一个温度计,水温问题最终也解决了。后来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又在喷水枪的前面加装了软管式喷头,这样就可以360°全方位喷洗任何东西了。现在的“便携式冲洗器”可以作为旅游、居家使用,特别是对没有安装洗澡设备的家庭来说使用特别方便,不但能洗澡,还可以冲洗厨房、卫生间等。

至于“防漏墨钢笔”,其实创意很简单,苏振鹏说,很多同学都有把钢笔放在口袋,一运动钢笔就容易漏水弄脏衣服或书包的经历。所以他就在笔帽的顶端塞了一些海绵,并在笔帽和钢笔连接处加橡胶圈密封,这样一来就解决了钢笔漏墨的问题。“安全小黄帽”是根据汽车转向灯的原理,在小黄帽的两侧安装LED闪光灯和太阳能面板,这样提高了小黄帽的安全性,不但小学生可以用,其实每个行人都可以用,“可以说一帽戴头,安全无忧”。

喜欢看《福尔摩斯》 想成为爱因斯坦那样的人

苏振鹏称自己从小就喜欢发明创作,小时候曾把爸爸的旧手机拆开研究,然后又重新组装。小学三、四年级,逐渐开始接触发明创作并进行实践,遇到困难时他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实验,坚持到底从不放弃。

性格稳重的苏振鹏看起来比同龄的孩子更沉稳一些,但是他感觉自己其实很普通,平时喜欢看书和玩游戏,最爱看福尔摩斯探案小说,喜欢福尔摩斯从细节入手、环环相扣的推理风格。他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或者军人,想成为爱因斯坦那样的人,希望自己能获得诺贝尔奖。苏振鹏不是很健谈,但其一言一行都让人觉得大方、稳重。据老师讲,苏振鹏的成绩在班里也是名列前茅,尤其是数学。

“我喜欢看福尔摩斯破案小说,这些小说有很强的推理性,而数学也是要求有很强逻辑思维的学科。我的数学成绩好和喜欢看推理小说有一定的关系吧。”苏振鹏这样说道。

对于侦探小说,他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有时候看起来越复杂的案子,其实越容易破,因为案子越复杂,势必会有越多的漏洞和线索;而如果是简单的小案子,可能会因为细节少而不容易侦破。”

父母:常常启迪孩子动脑筋

“生活中,我们常常有意识地启迪孩子动脑筋。”苏振鹏的母亲谢凤梅说,她从未给儿子介绍过创新发明类的书籍,也从未给他报过这类培训班,她唯一做的就是,平时只要遇到东西用着不方便了,就一定会请苏振鹏帮忙解决。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科学课是一门小学生科学启蒙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形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科学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它以“活动”为中心,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使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

1在活动中设疑,激起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课的探究过程,首先是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那么,怎样激起学生求职欲望、自主提问呢?教者必须精心设计活动内容,选取学生熟悉的、好奇心强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例如《反冲》一课,教者首先组织了学生最喜欢的“玩气球”比赛的活动,一个个彩色的气球从学生手中飞起,教师让学生展开比赛,看谁的气球飞得高,飞得远,看谁想的花样多。学生们反复玩气球,飞低了再来,飞近了重飞,改变气球的方向飞,成功的欢笑声此起彼伏。教者让表现突出的当众表演,科学探究拉开了序幕。在“玩气球”的过程中,学生便自觉地感知了气流推动气球飞行的反冲原理,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通过“玩气球”,你学到了什么科学道理?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大胆想象,充分解放学生的思想,真正实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奏响科学探究的前奏曲。

2以活动促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和猜想

许多科学发明创造都是科学家根据生活需要,大胆假设、猜想,经过不懈努力所发明的。伟大科学家牛顿根据落地现象,想到了地球引力,莱特兄弟根据鸟的飞行,想到飞机,鲁班根据小草划破手指,想到锯……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开展大胆假设想象,把想象和假设制定成研究计划。例如在《花的构造》一课中,学生在解剖桃花、萝卜花之后,发现都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便产生了是不是所有的花都由四部分组成的想象,有的学生猜想是由四部分组成的,有的学生说不一定都是由四部分组成的,激起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改变物体的沉浮》一课,让学生自己欣赏船、潜艇的活动中,学生产生“改变物体的体积和重量可以改变在水中的沉浮”的想法。

3以实验活动为主阵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学生猜想与假设必须在实验中才能得以证实。学生的实验活动必须具有科学严谨的态度,在实验活动中注意收集信息资料,注意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及图表的准确性与客观性。例如《花的构造》一课,学生在动手解剖不同的桃花时,注意观察桃花的组成部分,并将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的数量做好精确的记录,就会发现桃花的萼片、花瓣和雌蕊是相同的,但雄蕊有的二十几个,而有的六七十个,从而知道,桃花由多个雄蕊组成,不同的桃花,雄蕊的数量不一样。《做驼螺》一课,在研究纸片在火柴梗哪个位置转的时间长,速度快时,学生将它分为1/2 、1/3 、2/3三个位置来探究,在1/2处可转30秒至1分钟,在2/3处转到不到30秒,而在1/3处可转一分钟以上。在对动植物的生活和生长情况作定期观察时,最好精确到长了几厘米,隔几天发生变化等,为探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内,也不限于一节课,得出的结论,有时也不是唯一的,应允许并鼓励学生关注别人成果,反省自己的结论,延伸在课外去观察、研究。

篇(6)

第一步:开启智慧门,激发创新灵感

创新的目的是解决问题,用新方法、新手段能使问题更容易解决。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在解决问题时不拘泥于现有方法和手段。

教师可以用四类例子调动学生创新的欲望。一是著名发明家和科学家的例子,树立榜样。二是重大的物品和规律的发明、发现过程,如火车、飞机、二极管、计算机等,这些改变生活的重大发明能让学生体会创新的巨大作用。三是贴近生活的小发明,比如带橡皮的铅笔、拉链、水壶盖子小孔的发明等,让学生知道发明就在身边。四是在各种比赛中获奖或者有实用价值的当代中小学生的创新作品,发挥同龄人的激励作用。

第二步:学习创新法,掌握创新手段

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先介绍创新的常用方法,再通过事例分析一些创新作品中怎样应用创新技法实现创新目标。

在分析发明技法时应避免过多的理论,以学生看得到的实际物品举例,利用实物、录像、图片增强学生的感官意识。创新是高级的思维过程,并不是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虽然在创新的环节中不一定占很大比重,但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

所以教师要将方法和例子结合,介绍完一种发明技法后让学生去搜寻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到了这些技法,让学生在课余也能够想起一些例子,感悟创新技法的巧妙之处。

第三步:体验创新之旅,了解科研过程

学生的小发明、小创新活动虽然规模小,但它和大型科研活动一样,也要有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实际应用等环节,而这些都是学生在传统的知识教学体系中体会不到的。

因此,应该通过做课题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完整的科研过程,这对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在创新的各个环节中,发现问题尤其重要。这个环节应从创新教育活动一开始就要对学生提出要求,然后让学生积累课题。到让学生体验科研过程的时候,可以从积累的问题中挑选简单易行、有一定探究价值的题目让他们做。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环节主要是规范学生的科研过程,让学生学会做科研,并不要求一定做出多么成熟的创新作品。

第四步:收获创新成果,完成课题

这个环节与第三个环节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三步是教师指定课题,目的是体验,而这个环节是自选课题,目的是完成自己的创新作品。

篇(7)

在徐老师的帮助之下,我顺利地进入了《少年发明与创造》杂志社实习。这是一家报道中小学生动手动脑、开发智力,积极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实验、小制作活动的刊物。单位很小,但从社长到社员都很友善。能走进这家杂志社实习,能有机会让我近距离接触文化传媒工作,让我很兴奋,也很珍惜。

这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充分了解一套刊物,从约稿到出版发行的全过程。充分了解杂志社各项工作的操作,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知识,以期达到或是说基本具有编辑的能力。

二、实习过程

第一次走出校门,来到工作岗位,这对于我来说什么都是全新的,都是让人兴奋的。整个实习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环节:

(一)学习过程

最初的一段时间,我都处于学习阶段。这种学习,包括对刊物的了解,对刊物运行的了解,对本杂志社的了解和对编辑的一些基本知识的了解。

我用了三天的时间,阅读本杂志社的刊物。它包括中学版与小学版。在充分了解杂志的内部结构后,杨社长又为我讲解了杂志从约稿到出版发行的所经程序。并为我请来了本杂志社的主编翁永良翁老师,为我讲解什么是编辑、什么是编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编辑的具体工作等问题。

(二)约稿过程

在进行完初步的学习阶段后,就要进行实际的操作训练了。我的主要工作即实习内容便是约稿。

在了解刊物的主要方向后,根据自己所负责的“中学版·发明展示台”和“中学版·探索”版块的特点,进行有选择的约稿。

(三)编辑阶段

在约来一定数量的稿件后,在翁老师的指导与鼓励下,我开始进入编辑阶段。因为约稿得来的稿件,大部分是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时的参赛稿件,在内容、长度、趣味性等方面都不太适合直接刊登,都要经过编辑、更改后才可以使用。

在经过几次尝试后,我所编辑的几篇稿件,都顺利通过了审核,被刊登了出来。

三、实习内容

杂志的发行,第一步当然是约稿。没有一定量的供稿,一本杂志是没办法发行的,一个杂志社也是办不起来的。之后才能对约来的稿件进行分类处理,进行编辑。再经过排版、绘图、彩编等才被最终发行。因此,我的第一项工作,即第一个实习项目便是约稿。

(一)约稿

约稿的工作并不难,或可说很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上却很繁琐,需要相当的耐心与细心,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1、在网上查询全国的各种青少年科技大赛,并将获奖名单打印下来,以便约稿时使用。因为这本杂志主要是介绍全国青少年的小发明,小创作的,因此,那些在科技大赛中获了奖的便成为了我们主要的稿件来源。

2、对获奖名单进行筛选。保留下获过奖但其发明创造尚未被刊登的。将小学与中学区分开来。我的具体操作是将小学的名单记录在一个本子上,将高中的名单记录在一个本子上,以便操作。

3、查询电话。我的查询方式很原始,就是拨打全国各地的电话查询服务台114,再具体查询某个地区,某个学校,某个老师的电话,以此来联系有发明创造的小学生。这一步工作量较大,而且还要做好记录,哪个打通了,哪个没打通;哪个有老师电话,哪个留邮箱了,哪个发稿了,都要有详细的记录。

4、约稿。在约稿时,要向各地老师详细介绍杂志社的情况和供稿的酬劳,方式等问题。

5、回访。即在收到稿件后对供稿者的回复;在稿件被录用后对供稿者的通知,寄稿费等工作。

篇(8)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逐步受到社会的重视,通过活动开展,激发青少年的内在潜能,培养其学习能力,鼓励实践、探索、创新。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一、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的必要性

每位学生家长对自己的子女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为了达成愿望的实现,在对孩子的艺术培养和文化课补习上不惜重金。认为文化课相对的优秀便可“成龙成凤”。

往往忽视了对孩子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每每提到发明创造,家长和学生的脑海里都情不自禁的联想到爱迪生、牛顿、居里夫人等与我们差之千里的伟人伟事。让青少年去迪生未免有些贻笑大方。家长普遍的这种心理,从根本上限制了青少年进行科技创新活动。那么中小学生究竟如何做到国家对其一直提倡的发明创造呢? 发明创造从广义上说,既有高科技的大发明,也有小科技的小发明,青少年在有限的知识前提条件下无法创造航空航天,也创造不了飞机导弹;但是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创作一些小发明。国家对青少年提倡的科技创新,不是要求发明的成果史无前例,而其深远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发散性思维;更有利于学生健康、全方面的成长和自身各种潜能的引发。

从古至今每一个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不起眼的小发明开始,从失败开始。正是青少年在常人熟视无睹的小发明中,培养和锻炼了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以后的伟大创造奠定基础。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曾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发明创造,创造意识非常重要。当有人称爱迪生是天才的时候,他却解释说:“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而那1%的灵感是至关重要的。”在我们日常生活身边,有不少青少年看到其他同龄人的发明成果以后,十分惋惜,原来原理是如此简单,惋惜自己也曾有过同样的机会。生活处处有科学,发明就在你我身边。你的没有想到,正是因为你缺少一件十分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创造意识。每位青少年都希望自己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兴趣是进行发明创造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创造能力的重要因素。青少年必须重视创造兴趣的培养,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创造兴趣和创造能力,兴趣和能力的收获是任何都无法估量的。

二、青少年科学教育的提高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

在当今的教育背景下,科学素质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是对科学技术知识的了解,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信念,并具有实施、应用处理和参与实际事务的能力。在公众的意识里,已经认识到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高是使国强不可缺的一个重要指标,而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高将为培养科学技术新型人才打下结实的基础,也为发展国家经济建立科学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仍处于把升学作为最主要目标的应试教育阶段。但凡与升学有关的各种科目补习班家长都愿意让孩子参加,从小学入学到高考,分数成为了衡量学生的标准。这种片面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体制,严重阻碍了青少年个人潜在能力的爆发,束缚了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长。对青少年来说,学习本应该是生活与精神又与科技的交流活动,这些是不能仅凭一张试卷就能概括的。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敢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从而深化对科学技术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发展其对陌生事物的探究能力。同时,通过多样的探究学习与科技创新活动,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良好的科学情感态度,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露出新型人才的一角。

三、培养科学素质教育 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精神

随着科学技术更新换代的交替,人人都需要知识的充电。 “少年强则国强”,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是提高其科学认识培养科学兴趣的有效途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出兴趣才能有产生探究的欲望。青少年的兴趣需要引导,经过科学教育的引导,其可能会对科技产生兴趣,从而产生探究欲望。展望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给我国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引以为荣的惊喜。遗传学告诉我们,在基因组中的DNA决定了个体在生理结构上和行为上的潜在性能,但并非所有的潜在性能都必定可以在那个正在发育着的个体中获得实现。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6岁至12岁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对新奇的具体事物感兴趣,善于记忆具体的事,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因此,让青少年学生在做中发现、感悟、理解、探索,把枯燥的学习内容变为动态的探索活动尤为必要,而实践可以为学生的探索提供宝贵的感性知识,是学生经历、感受、体验和获得知识的源泉。实践又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如果学生养成手脑并用的习惯,能利用大脑左右半球的协同作用,充分动手操作,尽心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有助于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萌发智慧潜能。

四 、构筑社区科技活动平台

为了拓宽孩子智力发展的空间,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可以广泛构筑社区科技活动平台。社区科技活动平台的管理人员及师资可由退休教师、退休技工、熟练工人来担任,主要起到管理和技术指导作用,人员不宜多。平台还可以开设“技术培训”专题频道,播放趣味科学、实操技能、机械制造与维修等知识,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网络的作用。

篇(9)

年过七旬的周天坤穿着一双劣质的拖鞋,花纹短裤和灰色圆领衫,丝毫看不出一点科学家的“范儿”。他连高中都没有毕业,可创制的儿童智力玩具,如汉语拼音棋、汉字魔方、拼音纸牌都简单易行、极易普及。有人问他,为什么能有这么多发明。他挠挠头说:“我其实很笨,可能是我更细心一点,经常留心小事情,所以就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念头。”

一天,他发现几个小朋友将写有拼音字母的硬纸块当成纸牌玩,眼前顿时豁然开朗:对了,设计成扑克牌!随即,他请教了几位小学老师,根据汉语拼音方案和小学语文课文,制作了一副“汉语拼音扑克牌”。经几名学生和老师试用,效果良好。进而,周天坤又增加了美术、天文、音乐和神话故事等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改进后的拼音牌,时而拼,时而读,时而组词造句,时而吟诗作对,时而“坐火箭登月球”,时而“孙悟空大闹天宫”――立即受到学生、老师、家长的欢迎。浙江两家塑料厂取得了生产权,他因此而得到了一笔可观的技术转让费。此后,周天坤的智慧闸门似乎也迅速打开,千种构思,万般设想,一起滚滚而来。

“我的发明根在中国”

周天坤59岁那一年,美国儿童玩具专家史西伦博士慕名来到他家中,要求合作。他们合作发明了“国际围棋”“电动美国地图棋”等产品,在美国伯克莱及香港、澳门、北京和上海等十多个城市巡回展示。史西伦博士提出一起到美国开工厂,周天坤却拒绝了:“我搞点小发明,产品上有‘中国’,我感到很自豪。我的根在中国,没有这块土地便就没有我的发明。”

史西伦听后翘起大拇指,来自同道中人的鼓励,让周天坤的发明之路走得更稳健。他苦心经营桂花盆景,能做到“真树假花天天开,桂树塑花时时香”。根据他的发明专利《中国、世界两用地图棋》基础上改制的中国地图旅游棋和海岛旅游棋,把地理教学融贯“棋”中,别开生面,趣味横生。

篇(10)

《查理九世》的内容同样精彩,本书的主人公——幻想成为冒险家侦探的蹩脚小学生墨多多(原名墨小侠),有一天收到了一份来自爷爷的赠礼,这是一只有着悠久皇室血统证明的狗,它就是查理九世。但是这似乎不是一只简单的狗,想象之外的麻烦接踵而至……一个一个巨大而善恶未知的秘密随之展开。查理九世后来带领着墨多多、班长尧婷婷、小发明家扶幽,还有校园小恶霸胡沙。破解密码,对比指纹,追踪足迹,分析推理,他们知难而进,面对困难无所畏惧。

篇(11)

美国教育家赫尔认为:“习惯不形成,学习等于零。”孩子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终生受益。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学习阶段,往往还把自己当做幼儿园小朋友,没有认识到自己已经是小学生的角色。所以《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4课提醒他们“小学生活开始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一名小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不一样了,小学生是讲规则、守纪律的,特别是小学生是有学习任务的。

课文首先用生动有趣的童话形式来启迪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做个好学生?然后用儿童画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要“认真学习,积极发言”。课文还留了两张空白儿童画,给学生想像的空间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学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到这,我让学生自由补白,尽情发现、创造,随时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和学生一起创编了一首童谣:“上课铃声响,回到座位上。学具摆放齐,坐好看前方。不做小动作,专心来听讲。发言要积极,声音要洪亮。”我还把这首童谣与拍手歌结合起来,课间游戏的时候一边拍手一边唱童谣。这首童谣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有孩子成长的脚步和心声,明确指出了学习行为要求,通过反复呤唱,孩子们熟记于心,自觉对照。

二、童谣配游戏,文明礼貌要牢记

文明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纵观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和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讲文明懂礼仪的谦谦君子,是受到大家拥护和欢迎的人。反观我们刚刚入校的孩子,由于家庭教育缺失等原因,从而导致他们养成了霸道、自私的个性,有的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有的情感淡漠,还有的不愿或不会与别人沟通,不懂得友爱团结,互助谦让。因此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常用的礼貌用语,培养良好的讲文明懂礼貌习惯,引导学生热爱学校生活,显得尤为重要。

《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1课《拉拉手交朋友》一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出:了解并遵守交往及游戏中的规则、纪律,初步养成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习惯。课文用拍手拉钩、交换名片、做游戏等方式,鼓励儿童文明交往,渗透文明礼貌教育。品德教学要立足课堂,超越课堂,使课内与课外有机融合。课堂结束前,我为同学们补充了两首童谣作为课间拍手拉钩游戏的内容,第一首是:“小学生,起得早。背书包,上学校。见老师,问声好。见同学,要微笑。”第二首是《两只小狗》:“两只小花狗,一对好朋友,昨天吵了架,今天一起走。都说‘忘忘忘’,又笑又点头。”在孩子们快乐的童谣游戏中,渗透友善、宽容等文明礼貌教育。

三、童谣夸一夸,争当小小发明家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造就能够创新、能够创造、能够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做过的事情。”发明创造是科学技术繁荣昌盛的标志和民族进取精神的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我们那些在校学习的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后备力量。孩子的创造发明不同于科学家的创造发明,学会思考是教育的真谛,学会提问是创造的开始,长大后便可去进行真正的发明。因此培养儿童创新意识和会创造的习惯,就显得极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