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二必修一生物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从事初中生物教学已近十年。经历过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满堂灌教学,现在正积极地投身于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新课改的重要性,以及给广大师生带来的惊喜和收获。在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点经验,下面就其中感受较深的几点谈谈个人体会。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种种的原因生物学科在初中各门课程中处于劣势,俗称“副科”,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于每个生物教师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怎么操作呢?在上生物课前,要让学生产生向往上课的情感,并且在学习课文知识前就体验到生物课的新鲜、独特,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情绪准备。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教学方法是教学所凭借的`形式,它要为教学提供理论指导。不同的教学理念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在传统的满堂灌课堂上通常是以教师的讲述为主,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进行的是被动式的学习,教学方法通常比较单一,这样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而新课改理念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进行有机的结合。例如:
(1)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进入新课堂前,用新颖别致的引言创设恰当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进而引起他们的兴趣。
(2)步步设问,引流而上,体验思考的乐趣。通过设置疑问和设定目标可使学生产生新奇的情绪状态,诱发学习的需要指向学习任务,引导他们进行探索,通过探究解决疑问使学生产生适度的兴趣和焦虑,进行积极的认知和探索活动,获得新知识并进行创新
(3)激发和鼓励学生的表现欲。一定的表现欲往往可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坚持完成某一项任务或工作。对一些性格比较外向,思维活跃,知识面比较广的学生,可故意给他们创造时机表现自己。
(4)引入竞争,满足学生好胜心。学生对一些复杂结构的学习,容易厌倦,且很难完成记忆。在此类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引入竞争,使其变被动为主动,兴趣盎然地去学习和记忆。对一些生理活动过程的记忆也采用此法。
三、合理运用各种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实施课程所需要的资源,就本学科而言,它包括教材、实验室及相应设备仪器、本学科的杂志等书籍、教具、校园及社区内的生物、动植物园、博物馆、网络和电视等。在备课、授课中我注意做到合理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1)充分挖掘教材;
(2)因地制宜,开展教学活动;
(3)准确地使用课程资源;
(4)广泛利用媒体资源,增加学生知识储备。
四、改进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模式不同对被评价者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传统的评价只注重结果,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同样评价模式也要改变,否则课改只能停留在表面。
五、认真及时地作好教学反思
教学中要进行检验并及时记录,便于课后修改。教学中为了使抽象的思维具体化就要通过举例来说明,所举的例子是否恰当而且不失科学性就显得很重要,这一点教师也要思考。教学活动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备课时要准备一定的相关资料,辅助教学并应对学生的提问,备课资料准备的量和有效性同样要受到教学实践的检验,也是教师所要进行的必要的反思。总之,反思是为了提高教学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生物老师述职总结6 时间匆匆而过,这一学期任教八年级七个班生物课,还兼任生物备课组长、生物实验员工作,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总体看,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爱岗敬业,严谨治教,热爱学生,努力做到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人成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较好的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尽到一个教师应有的职责,现总结如下:
1、注重组织教学工作,重视师生互动,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提高组织教学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初二年学生的特点是身心发展迅速,两极分化开始,独立意识增强,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是人一生中的关键转折时期。针对这种情况,我借鉴其他资深老师的教学经验,灵活运用软硬兼施、赏识教育等策略,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2、树立“我的课堂我负责”的理念,打造团结协作的教师队伍,构建和谐年段营造良好的学风,离不开良好的教风作表率。从一开始,我就要求自己要珍惜缘份,树立“我的课堂我负责”的理念,抓好这一学年的各项工作。相对于其他年段而言,初二年是学生较易出现两极分化的时期,管理难度较大。一学期来,年段工作算得上是风平浪静,因为我总是督促自己遇事要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并及时处理。
3、树立“有进步就是成功”的理念,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防止溜生倡导“赏识教育”,对学生的学习以鼓励为主。
本人在教育教学工作和年段工作方面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于今后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如教学研究有待更深入。本年段教师队伍偏年轻,热情高,经验不足,年段管理引导工作仍需不断在磨合中提升。
生物老师个人总结2
初二生物教材下册,在编写上更注重了学生的观察实验教学,而且增加了讨论、调查和游戏。针对过去教科书比较忽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问题,根据新教材精神,大力强化探究性学习,安排了较多的各类学习活动,如探究、讨论、阅读、观察、实验、实习、制作、解读、设计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倡导探究性学习。为了更好地开展实验教学,发挥新教材的优势,我们研究制定了详细的实验计划,通过一年的教学实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新课标规定的实验教学目标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认真按照新课标的精神来进行实验教学,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生物实验。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使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初步形成了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
通过半年来的实验教学,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与其他同学的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书资料及其它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了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了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在生物实验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与同学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这对于学生走上社会,融入社会是非常有益的。
总之,生物实验课的教学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半年来的教学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要及时总结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缺补漏,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学。
生物老师个人总结3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理科班生物教学工作,学习必修三模块。针对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在本学期我紧紧围绕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中心,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这一个学期高二的教学中虽然面临了很大的压力,但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也是一个收获的学期,下面我对本学期的教学做以下几点的总结:
一、政治思想方面:
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教学研讨,并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反思。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我们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不但注重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还注意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
二、教育教学方面:
我认真完成学期初制定的教学工作计划,积极参加备课组的教研活动,在每一次上课前能认真备好课,以及在课堂上能上好每一堂课。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思维方式的指导。并对个别基础薄弱的差生单独辅导,引导他们尽快入门,激起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和自信心,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学习生物的氛围,推动全班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全面推进。课堂上,注重基础,多作知识铺垫,加强督促检查,抓好知识能力的落实。努力提高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作为一个老师,应该不断学习,注重经验和方法的积累,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虚心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除了抓好课堂之外,在课下我注重与学生交流,为学生解难答疑,关心学生学习之外的生活,努力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经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生物成绩有较大提高,为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抓好本职教学任务的同时,我还与本组其他老师一起,积极进行教学科研,总结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课题:细胞呼吸(1)——有氧呼吸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课堂教学中提倡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要注重运用探究式教学,以问题的情景设计为突破口,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在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科素养这一目标。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高二生物必修教材(人教版)第三章第七节内容,细胞呼吸是新陈代谢一章重要内容,有氧呼吸是本节课等的重要内容,是生物体呼吸作用的主要方式,细胞呼吸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ATP的主要来源,是所有活细胞的重要特征。有关细胞学线粒体的结构知识和生态系统的功能内容与本节有联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2.教学重点是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教学重点是有氧呼吸的本质。
三、学情分析与学法设计:学生在初中学过生物呼吸的相关知识,由于初中到高二时间隔开过长,存留在学生记忆中的仅仅是对人体呼吸的粗浅认识,本节课就是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的升华和意义建构,运用整体建构教学理论,先让学生感知本节课在生物教材中的位置,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课堂学习思路,运用演示实验教给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训练,在教学重点环节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道呼吸与细胞呼吸的关系
2、理解细胞呼吸概念
3、理解有氧呼吸的场所和生理过程
4、学会运用细胞有氧呼吸的原理探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引入:
问题1: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储能物质、直接能源物质是什么?能源物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问题2:什么叫新陈代谢——有序的化学反应的物质保障是什么?
投影知识树1:
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单位,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中进行的(教材20页),细胞不断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体现者活细胞对物质进出的控制,既有物质的输入又有物质的输出,大家预测一下输入输出前后是否发生变化呢?发生了化学性的变化,就伴随着能量的输入和输出,
提问:ATP作为细胞内能量的“通货”含量极少,又是怎样及时补充的呢?不断从糖类等能源物质的分解所获得,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细胞的呼吸。
一.细胞呼吸的概念:
1.〈讨论〉:细胞呼吸与通常我们自己理解的呼吸是一回事吗?
投影知识树2:
概念1: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中进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能量的总过程叫细胞呼吸。
〈学生实验汇报〉1.证明浸泡过种子呼吸消耗了氧气?(水的必要性是什么?)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种子呼吸产生了二氧化碳:(绘图展示)
二、概念2: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的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有氧呼吸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细胞生活在常温、常压下,意味着细胞内的生物氧化是在酶催化下的温和化学氧化。
三、有氧呼吸的过程
任何生理过程的发生多有它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它们是什么呢?
物质基础:酶、ATP、糖分子(C6H12O6)等:(生病不吃不喝,输液的成份是?)
结构基础:细胞、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1.问题 有氧呼吸的场所在哪呢?
问题 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
2.分析细胞呼吸的场所,学习细胞内生物氧化是逐步进行的实验研究方法,投影课件,师生讨论共同学习。
3.有氧呼吸的本质?
——(通过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供能量,维持细胞的正常生活。)
4.总反应式中的能量能否改写成ATP?(不能)
〈师生互动学习〉有氧呼吸的过程(反应式略)
第一阶段:场所——细胞质基质中
第二阶段:线粒体中
第三阶段:线粒体中
释放的能量:热能+ ATP中的化学能,1摩尔的葡萄糖彻底被氧化分解,释放2870千焦的能量,其中有1161千焦的能量存于ATP中,其他能量以热能散失。(投影课件)
有氧呼吸的本质:通过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供能量,维持细胞的正常生活。(从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角度分析——有机物逐步脱氢,能量逐步释放,逐步形成ATP)
四、有氧呼吸原理的应用——学生合作讨论
1、是不是细胞总呼吸就好呢?影响有氧呼吸外界因素?
2、如何使果实或蔬菜达到保鲜目的,原理是什么?
低温、低湿(干燥)、低氧(充氮气或二氧化碳)
五、课堂自检题:
1.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能产生的是:
A.CO2
B.丙酮酸
C.ATP 和[H]
D.ATP
2.在动物细胞中能产生 ATP 的场所是:
A.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B.线粒体
C.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D.细胞质基质
3有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是在哪个阶段产生的?
六、课堂小结:强调细胞有氧呼吸的概念和本质,说明细胞呼吸这一生物氧化过程是在酶催化下的一系列有序化学反应总合。
作业与板书(略)
总之,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时应注意:
1.活动设计需要考虑活动的价值,是否符合三维的教育目标。
常言道“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终生受益。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我们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该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呢?结合生物教学的特点,我们应注重从高一学生抓起,采取必要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良好习惯。
一、明确高一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内容
二零一零年,我校曾对在校1196名高一学生进行过一次关于生物学习习惯的专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39%的学生有较好的学习习惯,表现为能独立思考、独立作业,勤学好问。58%的学生学习习惯缺乏,主要表现(详见表1)。
表1 不良学习习惯的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我们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和相关数据,从而确立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内容,确定高一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主要内容: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堂听讲的习惯;归纳整理的习惯。高一是高中三年的基础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关系到高二的小高考、高三的高考的成绩,老师应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
二、多渠道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因此必须通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逐渐掌握一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1.注重培养画图分析习惯的教学策略
在生物教学中,学生练习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许多表述生物情景的练习题一般是通过文字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让学生通过阅读再现情景。由于没有配图,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程度不同,往往会弄错情景、遗漏条件、降低练习的正确率。我在教学别注重模型图,将生物条件标注在图形的相应位置,寻求因果关系。如:一对夫妇都正常,他们的父母也正常,妻子的弟弟是色盲。问他们所生的儿子是色盲的概率是( )
A.1 B.1/2 C.1/4 D.1/8
这一题就需画遗传系谱图解题,经过长期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了画分析图的良好习惯,提高了学生练习的正确率,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培养实验探究习惯的教学策略
学生能否学好生物,关键在于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只有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进行知识建构,才能形成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我的教学策略是尽量指导学生做实验,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探索、总结生物规律。具体地讲:一方面教师自己在课堂上做好各种演示实验,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和现象,思考总结生物规律。另一方面在对于某个具体的生物问题的处理中,有条件的必须要求学生先做实验,教师要尽量创造实验条件或参与指导学生实验,让实验作答。如: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中,在糖类和蛋白质的鉴定操作中,让学生切身体会NaOH和CuSO4的加入先后顺序及出现的现象的异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让他们找出间、前、中、后、末期的图,感受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的特点。这样坚持训练就能使学生养成实验探究的好习惯,从而培养了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3.注重培养质疑反思习惯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于某个具体的生物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方案进行反思,是否符合实际,我的教学策略:一是在概念、规律的新课教学中尽量把概念讲准、规律讲透,使学生理解到位;二是在练习中对学生经常进行变式训练。如:在做题目某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的某一精原细胞,它经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四个种类有( )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有学生提出问题,基因型YyRr的个体经减数分裂后,形成的的种类( )
A.1种 B.2种 C. 3种 D.4种
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养成遇事多动脑筋、质疑反思的良好习惯。
4.注重培养归纳总结习惯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归纳总结就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将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建构成有机的板块,让学生在整理中巩固提高。每上一节课的内容,下课前不是自己单方面进行小结,而是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如:讲完DNA的复制、转录、翻译时归纳比较表格二中的内容。
表二 复制、转录、翻译的比较
在注重章节小结归纳的同时,还应注重滚雪球似地对所学的生物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高中生物学习结束时要能拿出一张知识结构简图,简图中要能有机地补充完美的“枝叶”。
高中学习只是学生求学旅途中的一小段,如果我们刻意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在高中学习中就会学得轻松、主动,不仅在高考中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好习惯,能使其受益一生。
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早在《雍也》中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乐学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指出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无疑是最好的老师。如果缺少了兴趣,学习必定会成为一个被动和乏味的过程。
一、新高考时代迎来新机遇
(一)学生自由选择科目打破文理界限新高考时代,学生将不再进行文理分科。众所周知,在此之前,理科生升入高二年级后,要开始分文理科,这些理科生由于高考不用考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便不用再认真学习。这必然也将一部分喜欢思想政治的学生“拒之门外”。新高考时代的来临,将打破这一界限,考生不再文理分科,可以自己选择科目进行考试。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在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培养的对象上注入了一些生机。高一的学生是从注重育人、生动形象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直接过渡到注重知识积累、抽象难懂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这其中学生适应程度不同,对知识的理解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副科,因此,他们自己并不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高考制度改革后,若教师们从高一年级便开始注重思想政治课的教导,改变学生的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这将为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培养迎来新的机遇。
(二)学科压力消失,兴趣是天然动力家长们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在今后的择校以及就业方面都没有明显优势。我们以考试为本位的教育制度可以说是科举考试的“加强版”,它很少启发学生的知识审美之心,一切都围绕分数与考试转,它的最大祸害就是扼杀了对知识由衷的兴趣。来自家长的压力,学校的压力,把知识兴趣扼杀了。而德育的缺乏,形成了类似马铃薯退化的现象,便成为了老师口中的“一代不如一代”。认为“学习高中政治课没有用”的学生是越来越功利了,还是越来越理智了?社会在进步,学生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这未必不利于我们开展教学。学科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遗忘,而思想政治对学生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影响将持续很久。这就是思想政治的秘密武器,也将成为思想政治课俘获学生芳心的一大机遇。
(三)教师提升专业知识显魅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许多学校和教师真正可怕的失误,就是他们把学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极的掌握知识上去了,也就是让学生记忆教师讲过的现成的东西,死背教科书。这几乎成为了老师们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当然,学校里完全不背诵也是不行的,但它不应该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中占据主导地位。目前,有一部分老师的教学设计就是把教参抄到教案上,应付了事,现在的教学设计往往变成了复制粘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疑问时,老师们并不能为其解答,没有专业知识为依托的思想政治老师自然不能使学生信服。师生相处融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喜爱程度。因而,在非功利考试的大环境下,老师们应该主动迎接挑战,以学生为本,把课上到学生心里去,让学生自己爱上这门课程,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综上所述,高考制度的改革,为思想政治课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新高考时代带来新挑战
(一)考试科目变化为高考选科带来更多选择高考应该是大部分人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因为它是当下最公平,也是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一次考试,它的每次改革都与我们息息相关。2014年9月4日,国务院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不再进行文理分科考试,而是改成“3+X”模式,即由必须参加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科的分数再加上由考生自主选择参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三科各科分数共同构成高考的总成绩。也就是说,学生参加高考只需考六门学科,即除了语文、数学、外语是必考学科,学生可以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七门学科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三门学科参加高考。新高考时代的到来,对思想政治课这门课程而言,是一项挑战。高考文理不分家,选科完全消除了“捆绑”,于是到底有多少学生会选择思想政治这门课,就成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必然面临的一个挑战。
(二)学科压力变化使学生学习兴趣成未知数1.伊宁市三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调查分析(1)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学情分析伊宁市三中是伊宁市最好的高中之一,在实习期间,本人分别从该校高一、高二年级选取六十名学生,即优、中、差学生分别二十名进行访谈调查。高一年级的学生从原来的初中升到高中,思想上还不成熟,对待事情上都有好奇心和新鲜感,但由于政治课程突然由初中浅显易懂的知识转变为抽象、枯燥的知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容易受挫,并产生厌烦心理;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后,思想行为上都较之高一年级学生要成熟一些,加之即将面临高三备考压力,学习上更加明确自己的方向,但学习的积极性明显不足。(2)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访谈现状在访谈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必修一经济生活和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的内容比较晦涩难懂,必修二政治生活的内容枯燥甚至离自己的生活较远而不感兴趣,必修三文化生活的内容比较简单,上课气氛轻松活跃。其中,在高一年级的六十名学生访谈中,有五十二名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还有三名学生特别讨厌思想政治课;高二年级的六十名学生访谈中,有五十一名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两名学生特别讨厌思想政治课。由此可见,目前,高中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多是被动,而且思想政治课中抽象、枯燥的概念让学生难以理解,学生望而却步,甚至产生厌烦心理,这都严重降低了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效率。2.高考制度改革学生的心理变化当这一百二十名学生被问及,若是高考改革后,学生还会选择思想政治课程作为高考考试课程之一时,90%的学生认为自己将不会选择思想政治课程,这其中很多人认为学习政治课需要背大量抽象难理解的知识,而且在以后的生活中没什么用。那么,通过这一访谈调查的结果来看,在高考制度改革后,思想政治不再成为必考科目,学生会因为对思想政治课感兴趣而选择这门课程的概率还是一个未知数,这将是思想政治课程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三)教师上课艺术成为学生选择的加减项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这门课程来讲,有些思想政治教师也认为思想政治学科在高考中所占比例较小,在平时的学习中不应该浪费太多时间,主动为语文、数学、英语这些所谓的“主科”让路,或上课缺乏激情,课堂气氛不浓;课下让学生大量背书,学生苦不堪言。有很多学生表示老师上课只关注前排学习好的学生,对成绩不好的学生严厉对待,很少鼓励和表扬他们,老师课下与学生并无太多沟通交流,甚至有些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对待优差生态度差异,这将严重打击差生的学习热情。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示老师上课照本宣科,不能解答学生的疑问等等,这些都将成为学生在做选择时的减分项。相反,若是将思想政治课真正的上到学生心里去,让学生对其感兴趣并爱上它,那么越来越多的学生去选择这门课程也是大有可能的,老师上课的艺术则成为学生选择的加分项。
三、创新思维引领新发展
新高考时代已经来临,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的课堂教学最缺乏什么?学生又需要什么样的课堂?高中思想政治课如何与时俱进,抓住机遇迎接新的挑战,这就需要用创新的思维引领思想政治课的新发展。
(一)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课堂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机械的学习,往往出了考场便将知识还给老师,这样的学习是无效的。学生如果不思考,便不能称之为学生,而应该称之为学习机器。当然,这也需要教师的启发。在上课时,老师可以渗透社会热点让学生思考。例如,在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九课第一框的《市场配置资源》,其中“市场配置资源”这一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那么上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当下热点新闻某养鸡厂产品滞销,当地政府强制让当地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人员必须每月买20只鸡。利用现实的、更为贴近生活的材料,使学生更加感同身受,同时上升为学生自身的意识反映,从而引发学生思考。紧接着,请同学们思考,政府硬性要求职工人员每月买二十只鸡来解决企业危“鸡”的做法对吗?这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如果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寻找另一种解决办法呢?你认为这种办法是什么?从一连串的设问探究来启发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相信课堂效果肯定与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好很多。
(二)把简单的内容教出厚度教师在上课时,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看待问题方法。教师要熟悉课本每一个知识点,在上课讲解知识点的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知识点本身,提醒学生学会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问题,在做题时用区别和联系分别阐述观点,教会学生自己研究课本,总结知识点。在新高考时代来临之际,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新的挑战,这对当下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柳汐浪.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高中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应答[J].中小学管理,2014(10).
[2]王国芳.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课堂教学的挑战[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2).
1.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分工
为了使学校的新课程实施能在较高标准下扎实有序地运行,我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学校课程实施工作;教研室——提出新课程具体的实施方案,为新课程实施搞好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及校本课程开发;教务处——根据新课程实施方案要求,落实课程计划安排,搞好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管理;德育处和团委——配合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成长予以跟踪管理;总务处——负责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建设。各科室分工明确、通力合作、高中教职工全员参与的新课程运行机制,使新课程实施工作一开始就有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组织保障和较为明确的工作目标。
2.制定新课程实施方案
为保证新课程实施的顺利推进,制定学校新课程实施方案及相关的工作制度,如:《精河县高级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方案》《精河县高级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我校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开展规范而有序,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工作做到了有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有布置、有总结、有督查。
3.实行年级主任负责制下的全员参与机制
针对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办学模式、师资力量、生源结构等已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有利形势,学校进一步下放年级管理自,实行了年级主任负责制的基层管理模式。年级管理以班主任和备课组长为核心,各备课组实行集体备课,统一认识,统一内容,统一进度,分工准备集中研讨,再根据班级差异和学生差异,在授课方式上做到因班而异、因人而异,形成了优质高效的学科教研机制。
4.实行了学段循环的全程推进机制
高一年级阶段注重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到实处,强化师生对新教材、课标和教学大纲的认同,严格实行学分认定制度。将实践新课程新理念和落实高考目标并重。年级组、备课组和各科任教师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严格评定学分,开齐开足各类课程。高二年级阶段注重把新课程向纵深方向发展,一方面引导学生明确专业选修方向,加强模块教学,严格学分认定;另一方面,对照新课程下的高考考纲和考试方案,组织广大教师认真研读,把课程实践与高考目标对接。高三年级阶段以新课程目标为方向,以高考备考为支点,将知识系统化。关注优秀生、薄弱生以及美术、音乐、体育特长生的培养等。
二、加强培训,转变理念,促进高中新课程实施
高中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正确理解这次课改的理念、原则、要求、方法等并以此指导实践。因此,学校采取各种形式、利用各种途径,面向教师、学生、家长等各种层面的有关人员进行了高中课程改革的培训。在经费极端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多方筹措资金,主动创造条件,提供便利,积极选送教师到疆外、乌市等地去参加有关课改的培训学习。学校坚持“先培训再上岗”与“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在新课程实施后,还要重视加强教师的后续过程培训。我校校长、分管校长、教研主任、教务主任参加了国家、自治区、自治州组织的各类有关新课程实施的培训,并及时将有关新课程的精神传达给全校教职工。学校先后派出多批次骨干教师参加了国家级、自治区级和自治州级的新课程改革培训,回来后就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了校本培训。
三、狠抓常规教学,积极推动新课程亮点,强化新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
1.加强课程开发与教学指导
开发地方课程,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与指导,促进学校形成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分学段召开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不断总结经验,推广先进典型。重点指导必修、选修等课程编排与开设,在学生选课指导、学分管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和高考新方案接轨。
2.加强教学常规落实的指导
在完善教学常规要求的基础上,制定《精河县高级中学教学事故界定与处理办法》,目的在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3.加强校本教研的指导
充分发挥学科教研中心的作用。通过开展教学开放周、优秀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优秀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骨干教师辅导讲座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等,逐步建立和完善我校的校本教研制度。
4.重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
我校按照课程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研究选修课程的开设思路与内容,克服困难,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校本课程选修。高二下学期以国家选修课程为主。
5.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科学实施课程方案
我校严格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自治区教育厅有关文件对三类学校的要求,开足了各种课程,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时计划。各种常规课程在我校得以全面开设,通用技术课程和研究新学习课程也全面开设,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高三每周又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
6.重视教案编写
要求教师教案编写科学规范,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既有知识的传授,更有能力和情感道德的培养;既有教法的设计,又有学法的指导。要求有教学反思。学校对教案定期检查,并向全体教师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促进整改与完善。
7.重视课堂教学的组织落实
校领导、教研室、教务处负责人经常推门听课,全面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并及时向相关教师反馈学生的要求与建议,使课堂教学真正以学生为出发点,增强了授课的针对性和被接纳性。
8.重视对学生作业效率的监控
学校随时抽查家庭作业的布置批改情况,向学生公布投诉电话,定期在学生中进行对科任教师做批阅情况的问卷调查,坚决杜绝给学生布置超量的巩固练习,或毫无针对性地布置大量机械重复练习的现象。要求教师精心选择习题;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分层布置作业等,以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四、面临的困惑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学校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在实施新课程中依然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如下:
1.来自教学方面的困惑
进一步完善“轻负担、高效益”的学校管理系统和运行机制,如何加强教师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智慧,提升教案和学案的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2.来自教材和课程的困惑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等多维目标如何更加有效地实现,也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在全国上下都强调校园安全和校园责任的大背景下,学生的活动、探究如何突破学校围墙走向社会,如何有效利用开发校外资源,这是目前大家都非常关切却又无可奈何的事情。
3.来自教师本身的困惑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目前班容量过大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师生的准确定位?如何实现整体目标的达成?这也是我们经常思考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另外,教研力量薄弱,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等专业支持方面也面临很大困难。
4.来自教学资源的困惑
经费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新课程实施的一大瓶颈。由于新课程对学校教室、实验条件等方面的要求大大提高。走班制需要更多的教室,物理、化学、生物探究式实验需要更多的实验装备,通用技术需要设备和教室。这些方面亟须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学校能达到实施新课程的基本要求。
5.对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困惑
高中新课程实施后,学校的自增大了,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更灵活了,但是文、理分科后,教师和学生都进行功利性选课,与高考无关的基本不选;课改的味道越来越淡,应试教育的气氛越来越浓。
五、今后的工作思路
1.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中新课程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涉及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堂组织形式的根本变革。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新问题、新情况,要及时发现这些问题,组织教师研究课标、研究教材,要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善于加工、整合教材,研究学法、研究教法,力求把教材变成教师的思想和行动。
2.重视和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
培训内容包括通识培训、课标培训、教材培训、技能培训、管理培训,更重要的是课堂操作层面培训。不断创新培训方式,积极开展以学法、教法改革为核心的课堂教学。
3.积极探索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评价问题
针对学校生源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加强过程性评价,强化过程性管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力争取得好成绩。
4.进一步完善与新课程实施相配套的行政、教学教研管理制度
我们将在已有制度的基础上,加紧制定完善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教研的管理制度,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5.加大经费投入,全力支持新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020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的改革,更是教法的改革,“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主体已成为过去,迎来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主体教学理念。高一、高二阶段,学生面对的是新鲜的知识,充满学习和探究的欲望,然而,临近高考的高三学生,重心已然移向如何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那我们应如何再次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的状态下高效、轻松并快乐地学习呢?
笔者认为,如果高三学生能合理利用习题,挖掘出习题的内在潜能,那么他们就会对学习有成就感,应对高考也会游刃有余。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挖掘生物习题潜能的看法。
一、挖掘习题考查方式的灵活性,让学生多角度熟悉基础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面对试题找不到与已学知识的连接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首先,学生对基础知识不太熟悉,或者理解不到位;其次,学生不了解相应知识点经常以什么方式进行考查。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基础知识落实的同时培养学生挖掘知识点考查方式的能力。此外,资料上的习题很多,其考查方式往往不是唯一的,我们可以针对同一内容进行适当的归纳总结,深入挖掘其内蕴性,由浅入深,延伸结论,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对考查方式的研究中。
二、挖掘习题的可变性,落实学生易错易混知识点
布鲁纳说:“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在做题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将某些看起来类似的题目混淆,不能清楚地区分而导致多次失分。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就要注意挖掘习题中的可变点,适当地将学生易错的内容添加进去,或者让学生改编习题,以变式题的形式进行落实。遗传习题是学生的难点,很多学生甚至放弃解决。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笔者采用了一题多变的方法进行复习。
例题:人眼的虹膜有褐色和蓝色两种,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褐色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蓝色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已知一个蓝眼男人与一个褐眼女人(这个女人的母亲是蓝眼)结婚,这对夫妇生下蓝眼女孩的可能性是。
给出这道题后,让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和曾经错过的题型进行改编,最后得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将学生改编几个典型例子列举如下:
1. 已知一个蓝眼男人与一个褐眼女人(她有一个蓝眼的哥哥,且双亲均为褐眼)结婚,这对夫妇生下蓝眼女孩的可能性是
。
2. 已知某男人与一个褐眼女人(她的母亲是蓝眼)结婚生下一个蓝眼女孩,求该男子的表现型及基因组成。
3. 人群中每100个人中有1个蓝眼,已知一个褐眼男人与一个蓝眼女人结婚,这对夫妇生下蓝眼女孩的可能性是。
4. 已知一个蓝眼男人与一个褐眼女人(她的母亲是蓝眼结婚,这对夫妇生下一对异卵双胞胎女孩。请问:
(1)两个女孩均为褐眼的概率是多少?
(2)两个女孩分别为一蓝一褐的概率是多少?
上述变式习题基本涵盖了与 “分离规律”概率计算有关的各种题型,通过训练,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内容,又掌握了各种题型的特点及解答技巧,同时还避免了因题海战术带来的学习负担,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探索历程中,让学生的所学所知横向沟通、纵向加深,使学生根据新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原先的思维方向,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应变能力。
三、挖掘习题解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能力
习题解法的多样性,不仅仅是数学学习方法中的佼佼者,在我们生物课程中同样是值得提倡的好方法。由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熟练程度不同,所以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存在多样性,了解习题解法的多样性,有利于我们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问题的能力。在必修二《遗传与进化》遗传概率的计算、细胞分裂图像的识别、DNA分子结构、DNA分子复制、基因的表达以及基因频率的计算等习题的解决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各抒己见,这种方法不仅解决了学生存在的个性问题,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总之,让学生学会一题多解,有利于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全方位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四、挖掘习题答案语言组织的规范性,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失分
近年来,生物高考的非选择题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考核呈普遍上升的趋势,集中体现在要求“解释原因”、“描述现象、归纳结论”和“设计步骤”等。阅卷教师透过学生的答案不仅可以考查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且还能清晰地看出学生的组织语言的能力,审视出学生思维过程及科学的思维品质。因而,可以这样说,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的考查恰恰是“文、理”学科整合的典型例证。所以,我们平时在学生完成书写之后,一定要将规范的正确答案呈现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分析应该答的知识点和语言的规范组织。
另外,还要注意叙述中尽量用规范的实验术语,不能用俗语口语,如:“生长状况相似的”不能说成“长得一样的”,“盖玻片”不能说是“薄的玻璃片”,“等量的”不宜说成“一样多的”,“振荡”不宜说成“晃动”、“摇动”,“不变蓝”不等于“无色”或“没有颜色变化”,“褪色”说成“无色”,“不变”不能说成“无现象”等等。
五、挖掘习题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考对学生思维的考查离不开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关注与实际(下转第31页)(上接第20页)的联系,才能在高考中得心应手。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习题无论从形式到内容习题都应与时俱进,不断有新信息、新材料充实题目,也要经常以新课标要求扩充习题。一些单科卷的高考题中甚至出现了开放型、探究性习题,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真正可以与社会生产生活接轨,不能做“理论的巨人,实践的矮子”。
例如,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复习中,我们可适当联系:农作物栽培、粮食贮藏、果蔬贮藏、剧烈运动后肌肉酸疼。而涉及到“生物与环境”,我们还能讨论:赤潮、富营养化、酸雨、光化学烟雾、沙尘暴、温室效应、生物防治、生态农业等。
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各个章节都会与生产实践相联系,我们应该适时启发学生思考,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很好地落实了我们的教学目标。
六、挖掘习题蕴涵的教育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习题的教育性体现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锤炼知难而上、不断进取的意志品质。
比如:当我们问到“你这道题为什么做错了?”很多学生会回答到:“我没看见……”、“我把……看成了……”、“我以为是……”、“我算错了”……这些看似理由的回答实质上是学生做事不认真的表现。还有一种普遍现象:绝大多数学生不做与实验步骤书写有关的习题,总是一片空白。这是为什么呢?经调查发现,一部分学生是根本不会写;一部分学生是知道大概框架,但觉得写不全所以不写,最终等到教师讲解时抄上完整答案(占多数);还有一部分学生是会写,但觉得字太多太麻烦,最后因不想写而空白。这种现象说明一大部分学生存在懒惰和躲避错误的习惯。此外,对于题干中科学发展史的相关内容,学生往往一闪而过,导致审题不清而失分。
二、四个真实的咨询案例
案例一:小A,女,18岁,2009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某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可是入学不到两个月,坚决要求退学,问其原因,只是说不适应集体生活。辅导员介绍她来心理咨询。
原来,小A在高二时,看了一本黄,书中大篇详细地描写了女和客的性活动,当她读到那些描写时,感到一阵的恶心呕吐。因为小时候奶奶告诉过她,女人的下身是不干净的。头脑中的非理性信念与其看到的文字描述联系起来,成了小A抹不去的困惑和愤怒,形成了“女性不洁”“女性可恨”的变形理念。从此,她总认为自己的下身很脏,总感觉不舒服,严重时不敢坐椅子,尽量站立着,两条腿紧紧的夹在一起,害怕被别人知道自己下身很脏,更害怕被别人看出自己不自在的表现。特别是上大学以后,看见上课的女教师,虽然漂亮,课也讲的好,但总感觉她们很脏,不由自主地注意她们的下身,自己强制自己不去注意,但就是控制不住,搞的自己一点都不能集中注意听课,不能安心学习,天天生活在这种焦虑、痛苦纠结之中。这事又不能对别人说,自己又克服不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提出退学。
案例二:小B,男,21岁,某工学院大四学生,已经考取某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就在邻近大学毕业的前一周,无所事事的他,去图书馆随便翻阅杂志,突然心血来潮,去女厕所蹲在一个便池里关上门从隔板的缝隙中用手机拍女生的处,大约蹲了20多分钟,拍了6~7个人后,被一个女生发现,立即喊了一群女生,连拉带推,把他围了起来,并马上报告了保卫处和校领导。校领导十分生气,指示马上查明身份,按道德败坏给以处分,并通知家长立即到学校配合教育孩子。
负责学生管理的系副书记详细了解了小B事件发生的经过,结合四年来小B的学习和表现,成绩优秀,遵守纪律、团结同学,担任学生干部工作一向负责,已经入党,并考取了研究生,他怎么会去做这样幼稚而缺德的事情呢?于是她马上联系了心理咨询老师,把小B带到了心理咨询中心。
小B是独生子,父母都是农村小学教师,他5岁开始上学,一路成绩优秀,16岁考上大学。他性格内向,从小到大,除了学习,从不主动与人交往,也从不与谁发生矛盾,与女同学说话感觉不自在,也没有异性朋友。就在几天前,一个同学给他的手机上发了一张女人的照片,他看了后,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和,十分的好奇,就想有机会一定验证一下真实情况。所以,就有了蹲便池拍照的举动。但进一步了解发现,他在拍照时,感觉是既兴奋又害怕,好奇心驱使他坚持下来,心惊胆颤地待了20多分钟,直到被发现。但是他一点都没有想女生的意念。
案例三:小C,女,17岁,某高中二年级学生,高二上半学期,老师发现她上课总是发呆,有时暗自流泪哭泣,问其原因,她也不说。后来发现,早上晚上也不去教室上自习,学生反应,经常看见她一个人掉泪哭泣,问她为什么也不说话。终于,有一天晚上,她在宿舍哭泣一阵后,用小刀割了自己手腕三刀。幸亏有个同学及时发现,尚未酿成大祸。老师建议家长给小C做个心理咨询。
从咨询中得知,小C在初三时,喜欢一个男孩,但从未对他说过,小C感觉自己长的矮胖较丑,男孩肯定不喜欢自己,也不敢给任何人讲此事,只好在心里默默的欣赏他,并经常在潜意识里与他对话。时间久了,潜意识中的那个男孩控制着她的思想,不让她告诉任何人他们的关系,否则,就不再理他。为了考验小C对他是否诚实,命令小C用割腕来证明自己。所以小C在执行一个自己不愿意做又无法逃脱的指令,沉溺其中,害怕、压抑、痛苦,无法解脱,只有哭泣。不难看出,实际上小C是暗恋导致的抑郁性自杀倾向心理问题,因不知道该怎么办,不断进行自我内部对话,出现了幻听及以幻想代替现实的幻觉,已经到了精神分裂的临界点。
案例四:小D,女,19岁,被劳教半年出来后咨询。
小D原本是某卫校学生,临床实习结束后,自己去一家小饭馆打工,老板兼厨师是一个24、5岁的青年,很照顾小D,让小D给他收款管帐,不但多给她工资,还给她买好吃的,接送她回家,虚荣的小D感觉自己如此受宠,好像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终生的幸福,打工不到两个月,就与那个小青年同居,并怀上了他的孩子,在小青年的诱惑下,背着家长到男孩家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愚昧的父母竟听从自己女儿的意愿,为了生下那个孩子,停止了后两年的大专学习机会。一年后,因经营不善,小饭馆关门,两个人都无所事事,因为孩子和经济问题两个人经常发生矛盾,女孩爱慕虚荣,想过阔太太的生活,需要更多的钱来包装自己,可男孩不能满足她的需要,她白天睡觉上网,晚上到酒吧去打工。男孩无奈独自去了南方。后来,女孩被人介绍去了“天上人间”做。一个聪明漂亮的花季少女就这样堕落了。在公安机关扫黄打黑时,女孩被送进了劳教所。
三、上述案例的共同特点与原因分析
以上四个案例,虽然发生与表现的问题不同,但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和原因。
1.随着个体机体的发育和生理的成熟,性冲动和与性相关的自我体验是每个个体都不可能逾越的障碍——可以说“都是成长成熟惹的祸”。
无论是认为“女人肮脏,不能自控”想退学的大一女生,还是受好奇心驱使“想拍照片证实女人神秘部位”即将毕业的大四男生;不管是“暗恋男孩又不敢表达”的高二女孩,还是那个中途退学而堕落的花季少女,皆是在青春期发生的不可抵挡而自己又无能为力控制的性生理和性心理冲突所致。在他们缺乏性科学知识的情况下,难以应对自己身心变化带来的困惑、恐惧、冲动和好奇。不仅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更不知道该怎么做。根据我国骆伯巍等人对杭州市2107名中学生的调查发现:我国青少年性生理发育正常,其性冲动经常发生并有一定强度。青少年性心理发展表现为:有广泛的异往愿望和范围,与异往愿望高于实际的发生率;他们对性冲动的认知和异往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霍金芝对苏州市884名初中、高中和技校生调查显示:青少年在性别角色认定方面,不符合自身生物性别比例的学生再经客观符合性认定后仍占很大比例,女生为24.4%,男生为41.7%。说明青少年在性别角色认同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在与异往方面:8.2%的技校生和12.3%的中学生害怕和回避与异往;同时也有10.5%以上的中学生向往与异往。宋桂云等人对大连市平均年龄在15.27~15.69岁920名初中和高中生的调查也发现:经常想与异往的有17.2%,偶尔想的占39.7%;有与异性拥抱、接吻、抚摸身体、意愿的男生占41.5%,女生占15.4%;男生明显高于女生。
青少年时期是性机能发育成熟的关键期,他们经常体验到自身成长变化带来的压力和困惑是不争的客观事实,关注他们的成长需要,及时进行性科学知识教育是绝对不可缺少的教育任务。
2.传统文化观念、多渠道的信息传媒、社会不良风气等对青少年来说是抵挡不住的蛊惑——个体心理取向与社会影响之间没有绝缘屏障。
处在性机能迅速成长和成熟期的青年男女,经常体验到的性冲动和性困惑与性科学知识的缺乏形成严重的心理失衡状态,渴望得到这方面的知识和营养。但是,我们的教育中仍然存在性禁忌思想,在这方面的工作并不到位,没有正视孩子们的正常需要,甚至用不正常的方式方法打击、取笑学生,或运用不良的语言刺激学生,使得青少年有的把自己正常的需要压抑下来,久而久之形成心理疾病;或者到各种信息传媒中去求解,缺乏辨别能力的他们往往不加选择、盲目吸纳,或上当受骗、或酿成大祸。
就前面的案例来看:案例一的问题,首先是由传统而不科学的文化观念(关于性的非理性信念)影响,加上黄色作品的感染与自身发育的心理体验形成的认知冲突和感受而导致的结果。案例二则是因性知识缺乏、愚昧与好奇、特别是收到图片信息的直接诱惑所致,案例三则因为向往异性而不会和不敢表达,只好闷在心理、把心理需要压抑在潜意识中、通过幻想中的异性和自我之间进行对话;“那个人告诉她,说她长的不好看,不喜欢她,后来又有很多个男生嘲笑她,但不能告诉别人,并要求她用割腕向他证明。”当自己不知道该怎样解决自己的问题又感到无助时,只有哭泣。近两年的异往压抑和情绪困绕出现幻听,导致了慢性应激性心理障碍,走到精神分裂的边缘。案例四更是抵挡不住的社会不良现象影响和愚昧无知的选择,铸成了人生的大错。
科学文化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精神食粮,健康科学的文化环境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成才,不健康信息的传播造成的负面恶果是难以想象的。椐陈安娜对3000名大学生关于网络学习的调查显示:46.9%的大学生经常访问。网络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增加了个体学习展示才华的平台和机会,但不可否认,网络是把双刃剑,谁都可以利用它得到自己的目的,传播各种各样的信息,特别是那些宣传低级趣味、黄色恋情、雄性胆略、求荣享乐、性游戏等的作品更容易吸引那些涉世不深、处于性迷茫性好奇的少男少女们的眼球,给他们心灵上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
3.学校、教师和家长对青少年性教育的忽视与缺失是造成孩子们诸多问题的“祸首”——在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中,学校和家庭依然存在着“”和“盲区”。
青少年因“性”引发的种种问题,应该由谁来负责?应该追究谁的责任?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应该由谁来承担?这些问题,该怎样回答?
家庭应是孩子接受性教育、学习正确建立亲密关系的第一课堂,父母应成为孩子性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因为家长对孩子更具亲和力和影响力,家庭环境也具备隐私性和针对性,同时,父母的关系和相处模式会直接对孩子起到暗示和榜样作用。可是,据有关资料报道:在家中,孩子什么时候来的例假,什么时候出现了遗精现象,90%的家长不知道“这回事”,也从来没有认真的给孩子讲过这些基本知识。即便孩子问起这方面的事情,也常用“长大你就知道了”的态度搪塞过去了之。长期以来,家庭失去了性健康教育的功能,依然是一个“”。前面案例中的小A,父母在外地做小生意,是留守儿童,平时和奶奶一起生活,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他男孩女孩的事情。第一次来例假时,把她吓哭了,奶奶告诉她“这是女人的罪过,女人都这么脏”。小B的父亲说:他的孩子5岁上学,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上大学前,从没有离开过父母,也没有发生过任何问题,临近大学毕业,怎么会发生这么愚蠢不可思议的事情,一点也想不通。当问及是否给孩子讲过有关性方面的知识时,回答是从来没有关注过孩子的这方面问题。
大家都认为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承担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但是,也常常会以各种借口忽略此事,如果课本上有相关的性生理心理知识,教师也会用“自己看”或简单的方式一带而过。学校在性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盲区”。这样,当学生需要了解性知识,出现困惑、迷茫的时候,只好用自己的方式去求解。从宋桂云等人的调查可见:青少年遇到性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依次是:查书(或上网)——找朋友——闷在心里——找父母——找专家。当性无知的青少年依照自己的方式去求解难题时,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不足为奇了。
青少年中出现的成绩下降、人际冲突、偷窃打架、迷恋网络以及违法事件等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都与性好奇性冲动性成熟有一定的关系。 解读剖析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当青少年在成长中遇到生理心理困惑时,基本上得不到成年人的帮助和指导;第二,因为性话题的私密性,没有人告知青少年一些不科学、不理智做法的危害性及底线在哪里;第三,成长中遭遇的困惑没地方求助,也不敢问,其结果是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较差,更缺乏应对无保护婚前的技能。
四、青春期性科学教育内容与方法的探讨
性科学问题,不仅是青少年的问题,而是涉及国家发展、社会文明、家庭和谐、个体一生幸福的大问题。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问题。无论是未成年儿童保护法,还是教育发展改革长期规划,都有尊重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正确进行性科学教育的内容。但是,青春期性科学教育怎么搞一直都是困扰教育者的一道难题,有人认为:“漠视不行,讲轻了无效,讲重了担心诱发孩子越轨”。在作者看来,只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借鉴国内外的教育经验,发挥社会、学校、教师、家庭、监护人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科学安排是能够收到良好效果的。在“堵”与“疏”之间,“疏”一定优于“堵”。
1.青春期性科学教育应以全面发展观为指导,纳入素质教育体系之中,贯穿个体成长的全过程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含义是全方位的,其中包括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等方面的成熟和发展,并且,应该把性科学教育看作是个体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对待。性科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不可缺少而且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应该贯穿一生发展的终生教育。
一个生命个体的诞生,从生理上决定了他的性别角色男孩或女孩,在成长的社会化过程中,来源于各方面的影响不断强化了他们的性别角色意识和要终生承担的性别角色责任——好男人或好女人、好妻子或好丈夫、好父亲或好母亲,等等。当然,这些角色期待没有错。可是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我们的教育如果不能正视个体性成熟的生理心理知识需要,禁锢它、忽视它、压抑它或歪曲它,把性知识性教育当作洪水猛兽回避,个体不能正确认识“自我”、重视“自我”、发挥好“自我”功能,试想社会所期待的好男人好女人标准怎么标定?一个“自我”不和谐的人怎么能期望他带给家庭的和谐进而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谐呢?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空前发达,文化空前繁荣,信息传播空前迅速,人们观念空前开放的历史时期,青春期性科学教育已经不在是该不该“教育”的问题,而是必须“教育”和怎么“教育”的问题了。
2.青春期性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知识,还应该包括性医学、性法律和恋爱婚姻观的知识教育,全面提升青少年性科学价值与觉悟。
关于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有研究,也有共同的观点,如易尚辉的文章中指出:国际上通行的看法是“完整的性健康教育内容必须是一种建立在性知识基础上的性道德教育,而且性道德教育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作者认为,在当今社会,在性科学教育内容中仅有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教育是不够的,更应该包括性医学、性法律和恋爱婚姻的教育,因为它们是人类生存发展所涉及的多种问题的辨证统一体。下面重点分析性医学、性法律和恋爱婚姻教育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艾滋病、性病等许多疾病是通过性渠道传播的,还有一些生殖方面的疾病,是儿童早期形成的,如果能在性生理健康教育中传授正确科学的知识,对减少性传染病的蔓延和婚后的问题、生育问题等,一定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产生正向效果。据有关教师讲,医学院的学生在学习生理解剖课之后,绝大多数学生都会主动去医院检查一下自己的生殖器是否正常。
性法律教育,也是必须涉及且不能忽视的。笔者曾经到某劳教所讲学,了解到,在少管所里,因性问题、恋爱问题行凶杀人的不在少数。在成人世界中,因性关系或与性有关的非法行为而犯法判刑的恐怕更多。因此,在整个性科学教育中,也必须重视性法律知识教育。通过性法律教育为个体一生性自律和性防范设置“防火墙”和“高压线”。
恋爱婚姻与性教育:这个话题可以从多个方面去论证,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上世纪90年代以前,高校对大学生谈恋爱是绝对禁止的,中学生早恋也是一定要遭到痛斥的。后来,有学者提出要尊重青春期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教育要人性化,对大学生的恋爱不在进行约束,后来,从政策上规定还可以结婚生孩子。所以,在现在的大学生中,任其发展,随性而为,没有谈过恋爱的是凤毛麟角了,有性实践经历的则较多。有一个大学生2007年曾作过一项调查,在大学谈过恋爱的占90%,有过的28.6%,而真正结婚的约5%左右,种种原因结婚几年后又离婚的也大有人在。特别是近年来,离婚率那么高,又多集中在40岁以下,婚姻的不稳定,家庭的解体,对孩子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低估的。凡此种种可见,在青少年性科学教育中增加婚恋知识的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恋爱的真谛与恋爱观,爱的方式施爱与受爱;异往的禁忌如何自我保护;对婚姻的忠诚,对家庭的责任,夫妻间的尊重与维护等,都是他们应该了解的内容。从我个人大半生的生活工作经验来说,我不反对恋爱婚姻自由,但在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必然出现的关于性倾向、恋爱、婚姻、家庭问题应该高度重视并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这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3.在性教育方法上,建议总结和借鉴国内外性教育经验,构筑起从青少年到成人的性科学教育一体化社会系统工程
在青少年性科学教育方面,近年来,已经得到社会有关人士的关注和重视,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2010年12月28 号北京晨报报道:全国首家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基地在北京朝阳区安慧里中心小学揭牌,性健康课首次作为正式课程进入小学课堂。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如黄树生、李波、贲雅利、邹顺康等人都有很好的研究和建议。
在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刘文利同志关于法国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介绍,对我们更有启发借鉴意义。法国政府认为青少年性健康是青少年发展和公共健康领域值得给予高度关注的问题。在对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中以“权益、责任和尊重”三项原则为基石,对年轻人在婚前的亲密关系持接受态度,并认为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组成部分,有利于年轻人性的健康发展。社会要求年轻人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既保护自己,也爱护他人。政府动员所有的社会力量为年轻人的性健康教育做有成效的工作。如大众媒体通过招贴画、广告牌、电视、广播、热线电话、流行音乐、特殊产品、比赛等形式向青少年传播性科学信息;医院及社区为青少年提供性知识、生殖健康与人工流产等咨询服务;性教育在法国学校是必修课,学生从9岁开始,到13岁进入全国性强制性教育计划,学生必须参与;父母在日常交流中解答孩子提出的性问题,提供相应的性知识,关注孩子成长的需要;社区不分节假日随时为青少年提供便利的性健康服务。
相对法国来讲,我国在动员全社会力量为青少年乃至成人性科学教育服务实践方面,还缺乏完备的体系,处在传统文化观念与现代性科学观念冲突的混乱之中,国家公安部门主要进行违法犯罪后的打击和制裁,而对于预防性的宣传教育和青少年及成人性问题发生后的帮助和服务制度尚不完善,政府和社区以及社会保障方面应该尽快考虑如何改进工作,承担起这种社会责任,构筑起从青少年到成人的性科学教育一体化社会系统工程。性教育过程人性化、性教育理念科学化、性教育内容综合化、性教育渠道全员化。
参考文献:
[1]骆伯巍,高亚兵等.青少年学生性生理、性心理发展现状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2):124-126.
[2]霍金芝.青少年性心理和发展及表达.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5):351-358.
[3]宋桂云.程然等.青少年性心理及性知识的现况调查分析.医学与哲学2002,23(12):55-57.
[4]陈安娜.青少年性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福建中医药,2005,(5):51-52.
[5]易尚辉,龙智钢,肖正湘.青少年性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中的辩证法.实用预防医学,2006,(5):1381-1382.
[6]黄树生.对建立青少年青春期健康教育工程的思考.现代预防医学,2007,(15):2936.
[7]李波,赵岩峰.青春期学生性心理发展特点及引导策略.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5):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