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初中生地理知识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2-27 10:25:0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生地理知识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初中生地理知识总结

篇(1)

所谓学习需要,是指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或影响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是学生对学习力求获得满足和期望的内心状态[1]。依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学习应该属于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层需要之一,人的发展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实现。同时,学生学习需要的满足过程,既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调适心理的过程。当前,关注现实社会重大问题和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体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国际地理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也确立了“构建开放性课程,拓展初中生的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这一基本理念[2]。因此,满足初中生地理学习需要,是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是素质教育成效的体现,也是“生本教育”的客观要求。

一、对初中生地理学习需要的分析和把握

1.生存和生活常识习得的基本需要

初中生正处于求新立异、富于好奇心的青春期,他们热衷于探索神秘的宇宙空间、生命起源等问题,尤其是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问题,“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追求。同时,初中生普遍缺乏生活经验和技能,对客观世界抱有不少疑虑和幻想,他们渴望揭开大自然奥秘,探求生活真知,挑战未来生活。而地理是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客观世界[3]。为此,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是学生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例如,了解天气的变化,就需要学习天气的知识;出差旅游,就需要有关交通路线和旅游景点的知识,还得学会查阅地图和交通时刻表;了解国内外风土民情、历史政治,也需要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知识;野外求生,必须懂得辨识方向、寻找水源或食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高生存与生活质量”是公民基本追求,而地理课程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上有独特优势,可以满足初中生“提高生存与生活质量”的需要。

2.提高相关学科学习质量的现实需要

初中阶段,学科门类大大分化,课程内容明显增多,学生的学习压力空前加重,思维训练、学习方法与技巧成为他们迫切所需。地理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和区域性,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综合思维,培养对比、分析、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有助于缓解初中生学习的紧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自信心。从学科内容来看,地理学与生物学、环境学、物理学、化学、政治学、历史学乃至文学均有交叉性、关联性,部分地理知识能融入或迁移到上述学科中,掌握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是建构其它学科知识的必要条件。如学习历史需要了解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地理沿革;学习物理的运动定律要把握天体和地球运动规律;有了地球表层系统知识,就不难理解生物学的生态安全、生态平衡理论,也就深刻领会环境学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所以,地理与其它学科一道,形成相互沟通、互相渗透的知识网络,有助于提升初中生综合认知的能力。

3.塑造社会责任感的需要

随着初中生知识经验的积累和生活空间的扩大,其社会情感比小学生更丰富、更深刻,尤其是道德感、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等均有明显的增强。他们渴望社会和他人的理解与尊重,同时也愿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当前,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目标,也是初中生义不容辞的职责。地理课程在形成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他人、人对自己的基本态度方面也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4],能满足初中生“责任感”“成人感”及“独立感”的心理需求。例如,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课程内容,能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大局意识;地理课程所呈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内容,能让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爱护家园的伦理道德;了解人口剧增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能让初中生理解计划生育的意义,领悟个人应尽的社会义务;通过天体理论学习,能让学生抵制诱惑,成长为推广科普知识的先锋。

4.培植审美情趣的需要

审美情趣是指人从一定审美需要出发对各种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主观态度、兴趣和追求[5]。研究表明,初中生的审美心理活动趋于活跃,有强烈的审美需要和追求,有高尚的审美旨意和审美理想,希望从大自然、艺术品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美的体验和享受。地理是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体的课程,通过地理教学,能满足学生游览自然风光、欣赏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领略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的愿望,培植高雅时尚的审美情趣。例如,山、海、原野之美,焕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祖国河山之壮丽,自然资源和名胜古迹之丰富,民族文化之灿烂,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此外,像地貌、土壤空间结构的层次性、多样性、统一性、对称性,气候、地质旋回的节律性等,都能让学生享受抽象的和谐美。可见,地理学习能让初中生获得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与自身内在美的气质。

5.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需要

首先,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是继续学习深造的需要。中学学科教育具有明显的延续性和衔接性,它要求初中生必须牢牢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将来进入高中乃至大学学习做准备。如欲报考高校地学类专业(包括地理、地图、天文、地质、气象、水利、环境和城市规划等)的学生,当然得有过硬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随着人才培养规格的大幅度提升,其它专业如经济、贸易、外交、外语、政治和历史等,对地理知识的需求和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其次,地理思维能满足初中生终生学习或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需要。因为地理思维在获取、分析和处理自然、社会信息资料中产生,一旦拥有这种思维,无论以后从事何种职业,都将终身受益。最后,这是吸收社会发展新理念、领略现代科技新动态的需要。地理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观、数字地球观、和谐发展观以及环境伦理观等,能端正初中生的社会发展观,使他们以积极、理智的心态投入到利用和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的实践之中。

二、满足初中生地理学习需要的方式和途径

1.学生要增强地理学习需要的内驱力

首先,要培养地理学习自我需要意识。需要是有效学习的根本,是培养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志向的源泉。初中生要明确地理学习目的和意义,彻底突破“为考试而学习地理”、“地理学即为风水学”、“学好地理就得死记硬背”等狭隘认识。应视地理知识为生活知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强化“地理学习是使自己具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意识。其次,要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兴趣是地理学习的最好老师,只有兴趣得以满足后学习需要才能稳定和深化。如开始时通过搜集地理奇闻轶事资料、欣赏地理图片、参加地理夏令营等培养自己的兴趣,然后思考这些行为背后的深层次需要。地理学习需要来源于社会生活,为此,初中生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生活中发现和积累地理疑惑,并寻求问题解决的学习需要。最后,初中生要进行适度的自我褒扬。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只有在满足学生原有学习需要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新的学习需要[1]。由此看来,初中生应敢于肯定自己的地理学习所得,充分总结已获得满足的需要,及时培育新的学习需要。如当生态系统概念、原理的学习需要得以满足后,就要转入探寻周围环境问题根源的实践需要。

2.教师要把握学生地理学习需要的尺度

教师素养是影响初中生地理学习需要的外因之一,为需要而教,就必须把握好教学尺度。首先,要把握地理新课标的精髓。教师须在吃透新课标及新教材的基础上,精选“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让教学的全过程符合和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要;更新陈旧的教学观念,由“知识灌输的权威”向“满足学生学习所需”转变。其次,要把握学生地理学习的具体需求。受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初中生地理学习需要呈多样性、差异性特征,有应付考试需要,有揭开自然奥秘需要,有解释生活现象需要等。教师要通过课堂观察、教学意见反馈、试卷分析等渠道,摸清摸透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制定适合多数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满足整体需要;同时也不放弃个别辅导,重视特殊学生的合理需要。第三,把握满足学生地理学习需要的最佳方法。选择讨论式、探究式或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调动板书或语言的魅力,注重课堂45分钟的优化设计,实现有效教学[6];或实施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野外教学等。最后,要把握好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尺度。地理学习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以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为评价尺度。如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浓厚了,环境保护的自觉性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这就意味着学生学习需要的效度提高了。

3.学校及社会要营造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

当前,地理科学理应得到重视,假若其课程价值不被学校和社会所认可,那就很难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学校在学科建设、教学实验设施配备、师资培训等方面应予以支持和满足,凸显地理教育的地位。例如,保障地理教学时数,增加地理活动课时,突出实践环节等。要及时更新地理教具和补充教学资料;条件许可的学校,应建设多功能地理专用教室、地理观测园或天象馆等,让知识的传授更便捷、更有效。再者,学校要关注地理教师的正当需要,消除一些不公正现象。如为地理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培训、外出参观的机会,帮助教师适应新课改,在福利待遇上缩小与其他科任教师的差别,杜绝非专业毕业生挤占地理岗位的现象。从社会角度来看,目前亟待解决的是地理课程和考试制度改革等问题,其中乡土地理课程开发滞后是限制初中生学习需要的主要障碍。因此,组织课程专家、中小学教师甚至学生家长,根据初中生的学习需要,编写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地理教材,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还有,地理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决定地理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为此,将地理实践能力、地理科研能力、地理自学能力以及环保意识等纳入地理教学评价的范畴,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安福,张洪泰.中学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84-86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3]褚亚平,林培英,王肇和.地理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78

[4]陈澄,樊杰.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49,

篇(2)

地理课外活动不仅是地理课堂的补充,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

地理课外活动融地理知识和思想教育于一体,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在地理课外活动中,学生通过走访家乡老城遗址、博物馆等场所,认识家乡的巨大变化,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地理课外活动中,学生通过分组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任务,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团结互助、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在地理课外活动中,学生通过参观污水处理厂,了解到城市人口过快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增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意识。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可以有室内的专题讲座、视频观看,也可以有室外的参观、走访调查;可以有个人的阅读、拼图活动,也可以有集体的模型制作、展板编辑活动,因而学生对地理课外活动怀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动力。在各种活动中,学生主动地学习地理知识,并把这种学习的热情带到地理课堂上,甚至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爱学、乐学。

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篇(3)

二、初中生地理多向思维激发中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对地理知识的探究兴趣

由于初中地理知识内容比较抽象与难懂,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学习困难,因此逐渐丢失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兴趣,从而被动的依赖于从老师的讲解中获取地理知识,未经自身思考,多向思维自然难以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初中地理的学习兴趣浓烈,才会自觉的投身于学习当中勤于思考,对得来的知识印象深刻。其实初中地理的知识结构也不算复杂,只不过有些知识太过于抽象,而书本内容较为繁琐与累赘,初中生们大都还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自行阅读地理教材的过程之中难免会干到困难与疲惫,厌学心理也就慢慢随着问题的存在而逐渐产生。例如在九年级地理教材“演化的自然”这一章内容中,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只能通过对教材的阅读,记忆起来较为困难。只有地理知识内容得到梳理,学生学习方式较为轻松,才能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方式亟待改进

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缺失的几大因素之一,当前是个信息时代,互联网与信息产业的发展不仅影响着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也推动着教育的改革。打造以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众望所归,但是许多教师由于自身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正确认识,难以在地理课堂上灵活运用教学模式,致使学生理解困难。依旧以“演化的自然”这章地理知识内容为例,其中的内容包括“宇宙的起源”与“地球的演化”,但是“宇宙”、“地球”等概念太过于抽象,以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仅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该内容过于困难。而如果教师善用多媒体技术,则能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到该知识内容,并扩展相应的天文知识。正确理解是进行思维活动的前提条件之一,教学方式的落后耽误着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而知识的匮乏遏制着学生多向思维的激发与提升。

三、引导学生激发多向思维的教学方式

(一)假设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广阔性

初中地理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大部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假设情境法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教学方法,它以给出地理条件的形式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研究,结果的不唯一性促使学生的思维朝着多方向发展,使其在不断的思考之中自觉养成多向思维的思维习惯。例如在“南海诸岛”的教学环节之中,教师可以假设学生们都生活在“南海诸岛”之上,并给出“南海诸岛”的地理环境,与同学们互相探讨保护“南海诸岛”的价值。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思考的角度非常之多,不仅可以从保护主权意识的角度出发,亦可以从资源开发问题的角度来对此进行思考。此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即灵活变换思路改变思维方向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习惯,从而保证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则指学生思考问题周密、谨慎,能够把正面与发面的因素统统纳入对问题的研究领域之中,从而多向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二)以问题引入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篇(4)

地理在初中阶段地位不高,家长对其不重视,学生对地理学习也没兴趣,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难以做到有效教学,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差。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培养地理学习兴趣是开展初中地理课程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重视第一印象的作用

第一印象是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其他事物之间,在认识过程中留下的印象在人们头脑中形成并占有主导地位的效应。第一印象的突出效应对培养地理学习兴趣有重要作用。在地理教学中第一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的第一印象,包括教师着装、教学语言、教师仪表和学科知识等。教师着装应给学生以正式却不失亲切的师者风范;教学语言应谈吐得体、表达清晰、声音明亮;仪表应具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给人以学习的动力;知识方面,教师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教育心理知识,都能让学生对地理产生最初的第一印象。教师自身第一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二是地理学科本身的第一印象,2012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绪言就是“与同学们谈地理”。教师上第一节课之前,可以做一个学生对地理第一印象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什么感兴趣,是否喜欢地理,你心中地理课是什么样子,喜欢什么样的地理教学方式,等等,然后进行总结,了解学生对地理的印象。在开学第一节地理课时,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创设新颖的课堂导入情境,以学生感兴趣的地理故事或地理游戏为切入点激发学习地理的动机,并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地理课堂教学情境。教学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主,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觉得地理有趣、有味、有感,从而形成对地理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充分利用图表引导学生学习地理

地理信息可以通过图表表达出来,而图表的直观形象性更容易被初中学生接受。首先,在图方面主要采用常用的地图和一些地理景观图片。如学习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东南亚”时,开始上课时放一些关于东南亚典型的民族、海滨、历史、城市、农业等学生喜欢的景观图片吸引其兴趣。让学生找出图片中与我国某些区域的差异以提高兴趣。通过刚刚兴趣的引导,接下来用东南亚的地图整体学习区域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在具体知识点的学习上,要让学生落实在地图上,在理解知识点的同时加强对地图学习的兴趣。其次,在表的处理上,最典型就是两个知识点的对比。如学习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如果是南方地区的学生,教师可以先学习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知识,然后通过列表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对比思考自己家乡的相关地理知识。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日常所见所闻学习本地区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地理兴趣。

三、理论联系实际

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1],教学中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带有兴趣地学习,从而更好地解决地理问题。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交通运输”为例,如第一小节“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旅游出发,以家乡为出发点去全国各地旅游,让每位学生设计好线路并选择多种交通方式旅游,教师可以通过学生选择的多种交通方式,引出要学习的“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在整个旅行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各种交通方式及经过的铁路干线,教师提示学生“如果你知道这些旅游经过地区的铁路干线,那就向自己的亲朋好友介绍”。激发其积极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也是充分利用初中生乐于表现的心理特点,既可以让学生了解选择这几种主要的交通方式的特点及原因,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信息技术的运用

地理作为一门集社会性与科学性于一身的学科,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多。首先,地理教学是以地图呈现很多信息的学科,可以说地图是地理教学的主要语言,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就会很好地把地图展现在地理教学中。如全球的气候分布图、崎岖的地形河流图、美丽的地理景观图、多样的民族风光图、区域的行政区划图等,都是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更直观地表达出来的。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会更好地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从而使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其次,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它是由地理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发展成的一门新兴技术。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形与地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卫星遥感图把我国的地形图表示出来,让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形势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信息技术的强大魅力,这样趁着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其把我国的三大平原、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主要山地等地形类找出来。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不仅有助于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易于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从而乐于学习地理。

五、原有兴趣的迁移

兴趣迁移就是将原有的兴趣延伸到其他相关事物上,进而对其他事物发生兴趣。地理课虽然是在初中开始设置的,但是小学期间科学和社会两科的学习让学生多少已经接触到有关地理的知识。所以教师可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之前对小学所学科学和品德与社会两科中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研究,以便将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引申到初中教学中。具体来看,首先在人教版小学科学中有介绍有关地球与宇宙科学的知识,教师可以对初中生进行小学相关地理兴趣的调查和分析,把初中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相关地理知识整合起来,然后结合到人教版七年级-域”“人口”和“民族”三大节内容学习。将原有知识和兴趣进行迁移,不仅可以给初中生地理学习带来亲切感,而且可以更好地把小学与初中知识联系起来便于教师进行初中地理教学。

总之,随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地理兴趣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可充分运用第一印象的效应并结合图表引导,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和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加之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有效改善课堂氛围,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篇(5)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地图本身具备直观性、全面性等特点,可以将区域的地形、山脉河流的走势等淋漓尽致的反映出来。要想顺利的开展地理教学,提升教师对地图的重视度是非常重要的。文章立足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妙用地图,提升初中生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这一问题。

一、妙用地图对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借助地图来开展地理教学,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让复杂的地理事物形象化、具体化。通过看图、读图、说图等一系列流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地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地图可以更为直观的将地理知识、地理图形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便于学生形成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同时,教师要将现代技术与三维地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实践立场来思考地理知识,将地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3.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品德教育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德育在青少年成长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要将德育融入到教学中,利用地图将我国的地形地貌、物产资源等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将初中生内心中的爱国情怀激发出来。

二、妙用地图教学的有效对策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此种教学方法仍然存在着不足,具体表现如下:教师不重视传授给学生读图、绘图等技巧,从而影响到学生对地图教学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采取相关的措施,保证地图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1.辨认地图类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经纬网、等高线、气候图等会经常运用到地图。由于教学内容不同,教师所选用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不同。

比如:在“等高线”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认地图、判断地图,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按照等高线的高低走向、等高线的密集程度等,让学生对地形进行准确的辨别。

在地图教学中,气候图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虽然气候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是学生理解起来仍然比较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将降水气温统计图、气温降水统计表格作为出发点,按照图形中所呈现出来的内容来总结气候特征。

2.传授用图技巧,提升教学的灵活性

初中地理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用图的技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图习惯。第一,教授学生抓住图例、注释、方向这三个关键要素,为学生辨别图形、判断图形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引导学生关注图表标题、图例等,以便于学生全面分析地图。第三,鼓励学生在地图上做标记,标注出地图所呈现出的重要内容。第四,充分运用《世界地图》等资源,准确定位局部地理区域图,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在地图教学中,学会看图是首要步骤。为了能够提升教学的灵活性,教师要多与学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地图绘制技能。

3.疏通教学流程,保证教学的连贯性

在开展地图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疏通教学流程,保证教学的连贯性。从观念上来讲,教师要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看地图。在课堂上,教师也要给学生留出足够多的看地图的时间,让学生将教材知识与地图有机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教师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即:引导学生细读地图。在细读地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地形图、气候图、经纬图等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的立场上分析某个地区的地理情况,提高学生读图的有效性。

4.引入信息技术,提升教学的现代性

现阶段,在地图教学中除了基本的教学器材之外,信息技术也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这种新型的教学工具将等高地形图、交通图等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还将电子地图、卫星遥感地图等资源引入课堂,以此来推动地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与书本地图资源相比较,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地图软件具有多维性、丰富性的特点,可以呈现出平面图无法呈现出来的地理知识。以“百度地图”为例,其本身具备卫星地图的功能,可以将实际地理地貌等呈现出来。所以,地理教师要引入“百度地图”这一地图软件,并且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更新知识点,引导学生在空闲时间观察某一个区域的地理地貌,让学生发现地理知识背后的奥秘。

三、总结

为了能够让学生通过地图更准确的理解地理知识,教师要认识到地图教学的重要性。同时还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保证地理教学的针对性、灵活性、连贯性和现代性,促使学生提高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74-01

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过分强调智力教育和应试教育,所以地理教学对教材的依赖性比较强,而对于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则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即便有的地理教师会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一定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管理比较粗放,所以并没有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对此,初中地理教师要增强乡土地理实践教学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加强教材内容与乡土资源的整合,构建更具地域特色的教育内容,进而为初中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初中生地理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整合乡土资源优势,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基于初中地理课程的学科特征以及初中生的学龄特征,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强对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意识。顺德区是佛山市五个行政辖区之一,位于广东省的南部,珠江三角洲平原中部,由江河冲积而成的河口三角洲平原;广佛同城的西南边界、广佛肇经济圈的南部,是佛山市与广州市联系的重要核心区域之一;地势上西北偏高,自古经济发达,商业繁荣,文教鼎盛,是“世界美食之都”。所以说,顺德区的乡土地理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只要地理教师善于发掘、善于整理,完全都可以服务于初中地理教学的具体实践。例如,在“乡村和城市”的教学中,初中地理教师不要一味灌输理论知识,在传授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后,完全可以结合顺德区的城市环境和乡村实际,开展一些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更加具体、更加生动、也更加熟悉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如让学生搜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美食特产,表达一些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地理课程知识的感性认识,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巩固、扩大和加深课堂所获得的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二、善用乡土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更是初中地理教学和中考的重要内容。如何让学生掌握好读图、识图的能力,对初中生日后的地理学习和自主自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地图教学的具体实践中,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在读图、识图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障碍,初中地理教师要优先让学生学会使用乡土地图,让学生结合当地的一些地理特征来掌握读图、识图的基本技能,这对学生接下来的地理学习将会大有帮助。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可以结合佛山市地图、顺德区地图讲解比例尺、地图信息获取等知识,然后让教师可以按照地图设计一些社会实践任务,如让学生利用地图判断某条河流的长度,寻找两地之间的最短路径,搞清某一地点的周边地理环境等,这些实实在在的读图任务,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课程学习的真实价值和现实意义,激发出学生的地理探究意识。

三、合理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地理课程科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还承担着人文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合理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积极情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当地一些地理问题、环境问题的导入,来培养学生保护美丽家园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利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例如,在“水资源”的教学中,初中地理教师就可以将顺德区的“河流纵横,水网交织”的水文特征进行讲解,点出顺德区水资源丰富的特征,但同时也可以导入顺德区西江干流、平洲水道、眉焦河、南沙河等河流的水污染问题,引出“保护水资源”这一生态课题,并在课下组织一些与“水资源保护”相关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结合所学知识寻求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策,这样更能实现多元化的地理教育目标。

四、结合乡土地理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内容丰富,与乡土地理教学有关的实践内容就有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乡土地理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可以实现地理教学内容的有效拓展,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还可以有效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的教学中,初中地理教师就可以组织“治理雾霾”的社会实践活动,先让学生就在生活周边看到的大气污染现象进行总结,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寻求大气污染和雾霾天气的应对策略,共同思考如何让顺德的空气变干净,让顺德的天空变得更蓝,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消化,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培育和树立,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对于初中地理而言,积极开展乡土地理实践活动能够对初中地理教学形成有效的促进,不仅可以实现抽闲化地理知识的形象化、具体化,避免课堂教学的空洞乏味,还可以有效增强地理课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更好的激发初中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学以致用的意识,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提高初中地理课程的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 韩 晶.延边地区初中乡土地理教材开发研究[D]. 延边大学, 2011.

篇(7)

在地理学科中,地图是地理知识形象化、直观化、综合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识读地图对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判断、概括总结、归纳推理、形象记忆和创新思维等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初中生地理识读地图的能力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此浅谈如下几点,经供大家参考:

一、初中生地理识读地图能力培养的意义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含有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知识的基础,也是地理教学的基本工具。地图是学生汲取地理知识的一个源泉,又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的基本手段。新课程要求学习“对生活又用的、对终身有用”地理,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学会阅读地图、使用地图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古人用“左书右图”来说明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新课程理念的目标取向是“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对初中学生而言,教会他们读图、用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初中地理识读地图能力的培养策略

1、教学用图在内容上要鲜明、突出,在表现形式上要清晰、醒目。

课堂阅读地图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所提要求应从简单到复杂。注意运用从分解到综合的认知规律。挂图应简单明了,主题突出。读图时一次不宜提出较多的目标。太复杂的地图中寻找信息,干扰因素多,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观察主要目标,增加了读图、析图的难度,容易挫伤学生用图的积极性。如果讲解的问题较复杂,可用几张内容单一的地图,一一观察后再逐次叠加综合,以判断不同地理事物的关系。因此精心准备地图是备课的重要内容,是地理教学中运用好地图的基础。

2、要培养学生养成经常读图和用图分析问题的习惯和对地图的兴趣。

培养学生看图用图的习惯这是关键,而兴趣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用图的动力。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图态度、用技巧和艺术都对学生形成用图习惯和培养对地图的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首先用好图,然后才能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和兴趣。

3、在看图中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在教学中我常常发现,学生在学习时总是喜欢跳过地图或只看有彩色照片的图作为一种欣赏,根本没有读图的意识,事实上,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新教材许多内容就是通过读图、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的,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鉴于这种情况,我主要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借助远程教育资源,有意识地将地图展示给学生,从地图的三要素入手,认识地图信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们提高看图的兴趣,从而养成看图的习惯。

4、构建心灵地图,提升地图意识。

心灵地图是指地图表象、各种地图在头脑中的保持和再现,如政区图、地形图等在头脑中构成的表象。即使地图不在眼前也可以凭借心灵地图进行形象思维。

心灵地图的形成要靠:反复读图、用图,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地理形象的感知。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利用相关的各种图示,在地图上分析问题,凭借地图记忆知识,从地图上找出规律,用地图进行归纳、概括、浓缩。通过地图的反复使用,在头脑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材料,为心灵地图的形成和积累打下基础;要加强以地图为重点的练习,加强对学生大脑皮层的刺激,使知识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有助于心灵地图清晰、准确性的形成;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大幅的图片、色彩及音像的刺激,加强地图图像的强化,也有利于心灵地图的形成。

5、注重地图之间的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篇(8)

情景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它有利于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置身于具体场景中,“看得到、摸得着”,通过调动多种感官来吸收地理知训。有的学者认为,教师为学生创设情景,其实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特定的环境,犹如在学生和知识之间建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在丰富、具体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学习;第二,它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任何教学都不应只是记忆的生硬组合,它本身应具有很强的现实感。为学生创设丰富、生动、形象的情景,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学习,主动思考如何活学活用,而非死记硬背;第三,它有利于刺激学生的情感,活跃课堂氛围。情景教学法可以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二、情景教学法的特性

1.情景教学法的联系性

把情景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师要遵循联系性原则,把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入情景中,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除了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之外,教师还要注重知识内容的传递,让学生把情景中的知识与自己的思维联系起来,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在教学认识地图时,笔者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个外国人到中国旅游,想请你们帮忙找目的地。下面,你们通过比例尺,来帮助他吧。”这一情境融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地理知识,不仅能让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2.情景教学法的规律性

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尽量创设真实而又亲切的情景,让学生自觉地调动思维,把知识融入情景中,并加以运用,使教学化繁为简,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如在教学天气时,笔者创设了一个“我是小小气象播报员”的模拟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了解天气的变化规律,然后再让学生动手制作,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情景教学法的趣味性

在传统初中地理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分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存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低下,已经不能再适应时展的需求。充满趣味性的情景教学法,转变学生机械学习的观念,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地使用多媒体、图片、动画等辅助教学工具,以增加情景教学法的趣味性。如在教学印度地理时,笔者先让学生观看相关的纪录片,再让学生当导游,而笔者做游客,向他们询问印度的人文地理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

4.情景教学法的本位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设情景,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他们喜欢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参与感。如在教学亚洲地理时,笔者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挑选几位学生分别扮演亚洲以及临近的大洲、大洋,然后以亚洲为中心,准确地报出各自的方位。学生亲自参与后,学习热情更加高涨。

篇(9)

关键词:地理,教学法;师生关系;教学手段;学习兴趣;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250-01

很多初中学生,甚至是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学生,都学不好地理课程,学习效果比较差。通过和这些学生交流,发现不同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各不相同,且往往是几个不同类型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出现。对这些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基本前提。

1.地理学习效果差的主要原因

1.1 对地理学科不重视。在初中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中,地理学科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虽然是中考科目,但在中考总成绩中所占比重偏低,不像数理化、语数外等课程一样,甚至还不是满分试卷。另外,从高考这个长远目标来看,重点还是语数外等课程。不知不觉中,地理成了主课中的副课,很多学生和家长都不太重视,同时也就不难理解很多学生地理学不好了。

1.2 知识枯燥,思维能力不足。地理知识范围广泛,很多和生活的区域、环境不直接联系,需要记忆的点比较多,容易变成一系列繁杂、枯燥的知识汇总,导致学习起来有困难。同时,初中的学生还处于思维方式转变与成长的阶段,对一些地理图形、原理的理解还有些欠缺,也增加了学习难度。

1.3 缺乏生活经历,直观感受不够。城市环境成长的孩子,对土地等自然环境的接触偏少,很多的基本地理常识没有建立起来,导致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例如在谈到锋面雨、季风、梅雨季节等概念时,虽然和同学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大多数学生无法和生活中的场景联系起来,自然也就很难理解、记忆相关知识点。

1.4 叛逆期的年龄,心智不够成熟。初中学生正进入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心智和思想在逐步成熟,处于巨变之中,也是典型的叛逆期。这个阶段的学生非常的敏感,情绪波动比较大,容易走极端,很多的学生因为和学校、老师、同学、家长之间的对立情绪,影响了学习。以上是一些比较明显的共性问题,另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也会影响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我们不能穷尽。关键是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如何解决,让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快乐轻松地学习地理知识,确实提高学习效果,微笑地说出“地理学习,so easy!”。

2.帮助初中生提高地理学习效果的“四维教学法”

依据长期的初中地理教学经验,证实任何单独的解决办法都存在顾此失彼的情况,必须要利用综合办法,才能取得相对满意的结果。据此,我们提出帮助初中生提高地理学习效果的“四维工作法”,建议从以下四个维度来开展相关工作:

2.1 建立优秀的师生关系。初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生阶段,很容易因为叛逆老师的管制,进而讨厌某门课程。例如有些学生说“我讨厌地理课的老师,不愿意听他的课,所以故意捣乱,地理也就学不好”!

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基础,要充分尊重学生,不刻板教训学生,不给班主任、家长打小报告,通过相对平等的沟通让学生能够和教师建立一个相互信任、坦率、友好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采用鼓励、夸奖的方式,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班级的优点,“狠狠地”夸奖他们,比如“你真是很有地理天赋,这种问题很多人都观察不到的!”,“你是我教过的地理悟性特别高的同学了!”,“你这样好的学习态度,地理肯定会学得特别好!”等等,让叛逆期的初中学生从心里和老师拉近关系。

2.2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兴趣。一些地理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比较疏远,比如谈及长江流经的省份、我国的主要山脉等等,会让学生觉得比较枯燥,在背诵几次产生混乱之后,就容易失去兴趣与信心。这个时候,通过多种灵活方式,提高学生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

2.2.1 采用图片、模型、多媒体等多种展示手段,让学生通过图片、模型、视频等综合方式学习地理。活生生的内容往往比纯粹的文字更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我们曾经通过图片、视频将长江发源地开始,一直到入海口各个不同省市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展现给学生,他们就会形成深刻印象,学起来既容易又快乐。

2.2.2 将游戏引入教学之中。初中学生是非常爱玩的,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是激发兴趣的最佳手段之一。我们曾经展开"地图大PK"游戏,让同学们比赛在地图上寻找一组地名、辨识不同形状的地图、手绘地图比赛等等,同学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效果很好。

2.3 提高思维能力,解决好难点问题,提高学习信心。地理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难点,这些难点如果没学好,就会让学生觉得地理很难,久而久之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难点问题,要耐心地教育,不厌其烦地讲解。

例如,看图识图是学生普遍反映的难点,看图识图要求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三维思维能力等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在思维能力跟不上的情况下,学习会变得非常困难。因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扫除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消灭地理学习信心的这些障碍,让地理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是提高地理学习信心与效果的重要举措。

篇(10)

一、地图的重要作用

1.内容丰富,便于学生记忆和分辨地理知识

初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大量复杂繁琐的地理专业名词,如气象图标、山川地名、河流大洋等,对于这些大量需要记忆的专业知识点,很多学生会出现学习困难,尤其是对于一些记忆力能力较差的学生,想要在短时间内记忆和分辨类似的地理知识更是“难于上青天”,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地图作为地理教学的辅助工具,不是单纯字词的展现,各种地理知识都有自己专属的立体空间画面形式的地图。地图的出现可以将平面化的地理知识空间化,更丰富形象地展现各种抽象难懂的知识点。通过地图教学方式来认知地理知识,可以更清晰明了地在学生脑海中构建永久性的记忆模块,帮助他们记忆和分辨地理知识。

2.空间立体,便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随着多元化教学手段的不断深入,当代初中地理课程中很多教学要点都可以使用各种手段来进行平面或者立体的地图展示,如多媒体、沙盘立体模型等。以多媒体展示地图为例,这种富有空间变化的地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能力,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立体的影像进入大脑皮层,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层面的了解。各种空间感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知识的想象和思维能力。借助于空间思维的优势,学生可以通过对地图视觉上的观察分析将地理知识与现象结合在一起,发现其中隐藏的各种地理规律。深入学习的过程可以给学生的情感带来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探索欲望的驱使下,他们会更愿意积极面对各种地理知识难点。

二、 地图应用的具体策略

1.以图激趣,强化学生地理学习自主性

兴趣是一种富有积极感彩的心理活动,可以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进而演变为良好的学习动机。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初中生的身体和心理发育正处于一个急速成长的阶段,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往往更感兴趣。针对现阶段大部分学生觉得地理教学枯燥的现状,教师可以借助地图的优势,以图激趣,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自主性。

结合这一学习特性,教师可以在课时教学中采用地图的形象性特点抓住学生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导入新课。如在湘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水资源”学习中,可以展示一些水资源分布的地图、水资源需求地图以及与水有关的中国地区彩图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很自然地将中国南方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北方干旱广袤的沙漠景象等与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地图结合起来。通过图片导入以及鲜明对比,将中国水资源的分布现状、分布特点、需求特点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眼前,直观简约的展示形式更便于学生总结出中国水资源的特点,如总量不少但是人均低、南北方分布不均衡等。

2.索象于图,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大量地图,作为书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图的存在不仅可以简化书本的文字描述,还能起到“索象于图、以图析文”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图作为形象直观的教学工具,更便于学生理解复杂的地理知识,扩大学生视野,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例如,在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人口”的学习中,关于世界人口的特点,可以让学生观察“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人口稠密区与世界人口稀疏区”、“世界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三幅对比性地图。让学生明白世界人口的分布呈现一个不均衡的状态,如面积广袤的美洲人口数量不是最多,但是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小面积区域中人口密度反而过大。再通过观察“世界人口稠密^与世界人口稀疏区”地图,总结出世界上主要人口的分布地带,通过引导学生研读这些地带的地形、气候、温度、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总结归纳出“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原因”的概括性地图。从这些总结性的地区分布上,学生可以很明显看出地区所属的国家范围,如中国、印度等,在这个基础上研读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困扰就显得轻松许多,更容易明确人口过多导致的贫穷、住房紧张、资源破坏等带来的消极影响。利用以图析文的优势,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人口问题的治理,学生通过分析思考给出诸如“人口多的国家如印度可以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少的国家如欧美等可以采取鼓励生育的措施”等解决办法。

3.引入板图,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板图属于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一种简化形式,相对于丰富翔尽的地图而言,板图更直观、形象、重点化地展示地理要点,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教学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借助板图的优势来突破教学重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例如,湘教版“中国的地形”教学中,教材中涉及到中国山脉走向的知识,通过常规地图也可以观察到山脉的走向特点,但是总体感觉较为混乱,不利于学生分门别类地掌握山脉特点。因此,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先画出中国的轮廓图,利用中国山脉所处地理位置的特点依次进行勾画,如从东西走向,在黑板上描画出: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用其它颜色的彩色粉笔进行文字标注。再依次按照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画出所属山脉形状和名称。这种每勾画一组搭配一组山脉知识点讲解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形象地认识中国每一条山脉的走向、特点,加深山脉差异性的记忆。同时,在结合对应山脉图片欣赏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地图作为当代新课标改革后的重要教学辅助工具,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只要好好利用地图,最大化地发挥地图的教学优势,看似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学习也可以变得津津有味。因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师,要学会发现地图教学的好处,懂得活用地图的技巧,将地理知识与地图完美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在看图、用图的过程中轻松掌握各种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1] 王向阳.地图教学三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0).

篇(11)

图是地理的眼睛,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可以包含在地图里。因此,学习地理不可无图,只有提高学生读图识图能力,他们才能更为轻松地掌握基础知识,同时这也是学生学好地理应该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合理应用地图,积极引导学生读图识图,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读图识图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下激发学生学习地图的兴趣,积极创新教学模式,用各种方法加深学生对地图的理解和应用,从而为学好地理知识打牢基础。

一、规范地图教学,阐明读图顺序

首先要提醒学生注意地图所描述的主题和内容,很多学生在完全不清楚地图的名称和主题的情况下就开始盲目读图,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在解决问题时很难找到答案,更重要的是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按地图的内容、形式和使用方式可以将地图分为不同种类,学生在读图的时候要注意加以区分。这些在读图时一定要明晰。

接着要注意图例、比例尺和方向这几个方面。这几个基本点十分重要,又容易被忽略。由于粗心而造成的读图失误十分可惜,所以在一开始就要养成好习惯。最后要明确读图的目的性,一幅地图所表达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如果一开始没有明确的目标,盲目看图,会在大量信息面前晕头转向不知所云,做了许多无用功。所以,应该根据已确定的目的来安排读图的步骤,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地引导学生读图,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准确迅速地读出所需要的信息,保证读图的顺利正确。

二、模拟地图教学,生动形象再现知识

初中生正处青春期,还不够成熟,但发展潜力巨大。虽然对一些问题依然不具有成熟的独立解决能力,但是相信通过教师的适度引导,能够迅速掌握并且提高读图识图能力。初中生大多思维活跃敏捷,相比于枯燥的文字说教,读图显然更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地图教学一直都过于死板,侧重于死记硬背等方面,这显然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学生容易对读图产生厌倦而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灵活地开展地图教学呢?我认为可以采用“模拟”的方法。即将地图所反映的内容模拟出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例如,在学习“认识大洲”这一章时,可以请几位学生上台模拟各大洲,比如,美洲、澳洲、亚洲都可以找同学分别饰演,并且通过学生的表演来展示各大洲的特点。这样不仅作为观众的学生对于这一节目印象深刻,由此可以加深对各个大洲特点的记忆,作为表演者的同学更不用说,在做表演准备的时候已经对大洲的特点摸得一清二楚,并且在表演时,对学习地图的兴趣也在逐渐增强。与此同时,还可以调动课堂的气氛,活跃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自己阐述讲授知识,笔者觉得这样比多媒体展示教学的效果还好。

三、总结与练习相结合,事半功倍

在初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识记的知识点比较多、比较零碎,这就需要学生不仅学会总结规律,而且在识记的过程中要结合一定的练习。其中,总结规律十分重要,它是方便我们识记知识点的一条便捷途径,比如,在学习“世界的气候类型”这一节时,学生不能单纯地死记硬背,而要根据地域划分气候带。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的规律,学生在掌握这一规律之后就可以自如地判断气候类型而不会觉得地理需要死记硬背而丧失信心了。又如,在学习有关“洋流”的相关知识时,通过观察总结可以归纳出:除印度洋之外,北半球成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逆时针流动;环流的东部为寒流,西部是暖流。在掌握共性的基础上,特别识记一些特殊的知识点,这样就能轻松地记忆知识点,如果在这之后能将其归纳整理为体系,那就能更为深刻牢固地记忆知识点。

而在总结归纳之外,适度的练习必不可少。教师可以适当布置一些课外练习,如:填图,画图等。这样能够很好地检验学生对地图的掌握情况。填图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对地图的整体印象,对图的记忆更加鲜明立体,而且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避免题海战术,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学生地理最重要的工具。掌握好读图识图的能力将会使地理的学习轻松许多。教师在教授地理课的时候应着重注意读图能力的训练,并以此为基础和核心,有针对性地展开练习,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而这种训练不能一曝十寒,必须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多读多看,多记多背,多画多练,多思多想。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要注意讲授的规范性,以身作则,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不因粗心而失分;在讲解地图的同时要注意方法的多样性,一味地讲解只能使学生失去兴趣,而模拟地图这一教学方法既可以带动课堂气氛又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一举多得;在练习的同时善于观察,总结规律,并辅之以相应的练习。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多多创新,促进教学模式多样化,打造初中地理魅力课堂。希望我的这一点建议,能够为广大地理教师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