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土壤调查报告大全11篇

时间:2022-04-04 01:07:4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土壤调查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土壤调查报告

篇(1)

土壤环境质量信息系统的内容与功能

篇(2)

中图分类号 S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02-0203-01

1 自然概况

1.1 地形、地貌

同心县位于宁夏中部山川结合部,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过度地带,自然条件差,山大沟深,支离破碎,其地貌特征由南向北逐渐倾斜,形成两片地貌单元,即南高北低的北部川台地形和东高西低的南部丘陵沟壑区。

同心县东部旱作区主要由韦州~下马关盆地和两侧黄土高原丘陵梁塬构成。位于罗山、青龙山之间,北临蜗牛山,南以马家山与预旺盆地相隔,地势自南而北,自山麓向盆地倾斜。盆地地势平坦,地形自然坡度在1/40~1/100之间。

1.2 地质、土壤

宁夏农业勘察设计院2002年4月完成的《下马关地区土壤调查报告》和宁夏地质工程勘察院2002年11月完成的《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下马关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水文地质堪查报告》,土壤类型主要有普通新积土、淡灰钙土、砾石土等3个土类,其中新积土以普通新积土为主,占本区土壤总面积的80%,一般较平坦,土层深厚,是目前的主要耕作区;灰钙土占土壤面积的12.6%,砾石土占8%,底盐新积土占3%,流动风沙土占1%。

1.3 气象

宁夏水文局在陈石塘、预旺、杨家岔、下马关、窑山5个雨量站,各雨量站大部分为上世纪70年代设站,降水资料系列较长。雨量站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257.4 mm~380.3 mm。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其中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6~76%。降雨量年际变化大,各雨量站雨量极值比为2.7~10.6,年降水量变差系数在Cv在0.32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313 mm,75%、95%保证率设计年降水量分别为241 mm、168 mm。

蒸发强烈,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280 mm(E601型蒸发皿),干旱指数4.1,属干旱区。水面蒸发的年际变化小,年内变化大,其随各月气温、湿度、日照、风速的变化而变化。11月至次年2月为结冰期,水面蒸发量小。水面蒸发量最小月出现在最低月的1、12月份,春季风大,气温回升,蒸发量增大,最大月蒸发量一般出现在6、7月份。9月、10月随气温的下降水面蒸发量逐渐减少。

2 水资源

同心县下马关生态移民区高效节水补灌工程位于同心县城以东及罗山东南侧广大地区,旱作区范围北以红寺堡五干渠为界,南以达郎顶为界,其水文特点是干旱、径流少、水质差。

当地地表水资源表现为暴雨洪水形式,无法利用。属于黄土丘陵干地区,具有暴雨雨强大、历时短、笼罩面积小的特点。暴雨洪水多发生在7~9月份,是典型的超渗产流区。由于该区植被差,涵养水土能力小,产流后即泄,汇流快,洪水陡涨陡落,过程较短,洪峰流量较大。

3 发展节水农业必要性

3.1 是加快宁夏中部干旱带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多年来,国家和自治区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解决了干旱带80万群众的饮水困难,但仍有40多万群众为水发愁。同心县东部地区基本处在中部干旱带的中心位置,其土地资源丰富,地形平坦,集中连片,具有广阔地开发前景。将黄河水引入这一地区,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解决人畜饮水以及脱贫致富问题,而且还可以为当地的工业发展、城镇化建设提供水资源支持,对加快推进中部干旱带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生态农牧业的战略性转变,实现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是中部干旱带生态建设的需要

“有水即为绿洲,无水则为荒漠”已被实践所印证。以下马关生态移民工程为保障,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旱作基本农田建设、生态移民等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会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在近期内即可形成十三万亩新绿洲,使灌区原有荒漠化的土地变为“山川秀美”的新绿洲。同时,由于供水工程的辐射作用,使其周边的万亩草原与荒山得到保护。

3.3 是充分发挥已建水利工程作用的需要

旱作区毗邻红寺堡扬水灌区,对下马关高效节水补灌区实现旱改水提供了工程建设条件。红寺堡原规划设计灌溉面积75万亩,分布在红寺堡二~五干渠和新圈、新庄集、海子塘三条扬水支线上。目前,已开发土地30万亩,安置移民12万人。在灌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开发规模调整为55万亩,但扬水泵站及输水干渠等骨干工程均已按原设计规模建成,富余的水量为寻找与开发新灌区提供了条件。同心下马关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将此纳入红寺堡灌区,可以充分发挥已建水利工程的作用与效益。

3.4 为同心东部地区大面积推广特色种植提供条件

同心县东部地区年降雨量258.7 mm,且多集中在7、8、9三个月,作物春季播种时节和出苗期严重缺水,影响出苗率和后期作物的生长。据资料统计,旱作区种植马铃薯亩株数2000~3000株时,产量及品质均达到合理值。每年4、5月份马铃薯播种季节,土壤墒情相对较差,土壤含水率低于50%以下,出苗期拉长,在土壤含水临界线15%时,种薯被迫休眠,旱作物种植马铃薯实际出苗率只能达到60~70%,相应产量减少30%~40%,旱情越重则出苗率和减产更加严重。近年来当地群众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利用窖水采取坐水种植,或在马铃薯发育期实施渗灌补水,在正常年份下可以促成马铃薯田间出苗、齐苗、壮苗,实现马铃薯种植的稳产高产。但由于春季往往水源紧缺,窖水严重不足,群众拉水成本过高,影响了马铃薯种植的大面积推广。通过实施同心县下马关生态移民区高效节水补灌工程,可以为东部地区大面积推广马铃薯等种植提供基本保证。

4 灌溉方案

本项目全面推行节水灌溉技术,采用以补灌为主的非充分灌溉方式,在配水和田间灌水方式上比较了以下两种方案:

4.1 拉水补灌

输水干管、支管采用压力管道,田间布置蓄水池,单座蓄水池控制灌溉半径0.5 km左右,控制面积1500亩左右。以蓄水池为水源点,采用拉水的方式向田间地头送水,采用坐水种、点灌等人工灌水方式。该灌水方式的优点是用水量易控制,田间工程造价较低;缺点是拉水成本高,灌水劳动强度大,群众接受程度低,影响开发的积极性。

4.2 管灌

在每级加压泵站压力管道的末端布置大型蓄水池,以蓄水池为水源点,向灌区布置支、斗、农等各级压力管道,田间配置给水栓,采用软管点灌。该灌水方式的优点是灌水方便,动强度相对低,群众容易接受,而且可以为今后结合地膜覆盖、发展膜下滴灌创造有利条件;缺点是田间管网工程造价较高。

综合以上两种灌水方式的优缺点,为了能让移民搬得来、留得住,从方便群众灌水、减轻灌水负担、激励群众开发的积极性等方面考虑,本报告推荐采用管灌方案。设施农业(拱棚)生长期较长,管灌用水量大而且劳动强度高,设计采用膜下滴灌

方式。

5 结束语

篇(3)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农林牧业生产的介质,是环境物质容纳和净化的场所。在我国土壤资源面临沙化、盐碱化、荒漠化、肥力退化、侵蚀(包括水蚀和风蚀)和污染加剧等诸多威胁的背景下,土壤学已经成为关系国土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

在高等林业教育中,土壤学一直是林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既有自成体系的理论框架,又有与生产实践和环境治理密不可分的广泛实用性;同时,在林学专业系列课程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培养高素质的现代林业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以及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认真分析土壤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是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土壤学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学时明显不足

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中的本科教学强调“宽口径,广适应”,面向本科生开设的课程门数明显增多,选修课的比例大幅提高。这导致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学时不断被压缩。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的土壤学课程由早期的120学时减少为后来的80学时,继而压缩到60学时,最后进一步减少到现在的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0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课程实习的时间由最初的2周变为1周,再变为现在的0.5周。国内许多林业院校的土壤学课程也面临着相同的境遇。

教学学时的减少,使理论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内容不得不被删除,许多重要问题和知识点的讲授难以深入和展开。实验教学也受到明显的影响,例如P、K测定项目无法开设;为了节省学时,原先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一些实验环节(如试剂配制、标准曲线测定、空白实验等)也只好让实验课教师代劳。课程实习在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变成“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考察,学生动手的机会减少,从而使实习难以取得实效。

(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目前,各高校使用的土壤学教材均是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多次修订或改编出版的,其中有许多教材是“十五”规划教材或面向21世纪教材,教材内容与过去相比有明显的改进。但是,由于教材出版周期一般比较长,所以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滞后于学科发展前沿,反映土壤学科新发展和现代化林业土壤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较少;且新出版教材大都难以摆脱原有教材的框架、内容或模式,内容或多或少都有陈旧的痕迹,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尤其是实验教学部分,除了受经费、实验场地、仪器设备等条件的制约外,也同样受到实验教材落后的影响。长期以来,实验课不但没有明显的提高和拓展,反而呈萎缩趋势;现代实验测试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课上基本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三)实践教学困难重重

教学实习是土壤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实习的组织面临诸多困难。首先,由于接收林学专业学生进行土壤学课程实习的单位食宿容量有限,无法解决数个班近百名师生的吃饭、住宿问题,所以实习师生只能当天往返,大量时间和经费都花费在实习途中。同时,实习参观场所也因人数太多而显得拥挤不堪,影响了实习效果。

其次,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不足,学生实习存在安全隐患。近百人的队伍外出实习,至少需要5~6名教师带队,才能较好地保障实习秩序和安全纪律,防范意外事故的发生。但目前的情形是,仅能抽出2~3名教师带队,学生实习存在明显的安全隐忧。

第三,实验课的开设亦遇到困难。在高等教育扩招的形势下,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一般招3~4个班。由于实验课必须分小班上,且许多实验项目的时间跨度达2天之久,所以同一项实验内容不得不隔天开设。这样,学生周六也需要上实验课。另外,实验课上,每个小组的人数由原来比较合理的2人增加到3~4人。这使实验室显得十分拥挤,酒精燃烧和样品消解存在安全隐患;也很难实现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

二、土壤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合理取舍教学内容,突出实验教学

由于土壤学课程的学时大幅度缩减,所以要讲授课本上的所有内容是不现实的。为了适应改革后的形势,我们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并在授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做了相应调整,以突出土壤学课程的特点、难点和重点。课程教学改革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1)在课堂上重点讲授土壤学的核心概念、基本理论、研究进展以及与生产实践联系密切的内容,主要包括土壤的形成过程、物质组成、物理性质,水、肥、气、热四大肥力因子,肥料与施肥,土壤利用与改良以及土壤学研究的新进展;

(2)将土壤生物、土壤结构、胶体构造、土壤分类及土类分布状况等教学内容布置给学生课后自学,并安排一定时间的答疑,教师在课堂上适当提问以检查自学效果。

实验课对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我们腾出18学时用于实验教学,开设了8个实验;同时,对原有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优化。例如,矿物岩石的识别原为3次实验,现整合压缩为1次。再如,将土壤剖面观察、采样与土壤容重、孔隙性测定整合为1个实验项目。

通过以上理论教学内容的精选和实验课的优化整合等措施,保证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土壤学主要理论知识的讲授和主要实验的开设。同时,通过安排课余自学任务,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自学能力。

(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和结构,尽可能地将本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生产实际中与土壤学相关的常见问题融入课堂;并采用大量的照片、图表和动画等来阐释一些抽象的理论问题,制作的课件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我们广泛收集了生产建设中有关土壤学的实际问题,如苗圃经营成败的经验教训,城市绿地建设中土壤调查、规划与改良的具体措施,造林规划中必须考虑的土壤学问题等;还收集了脍炙人口的农谚等,并把这些内容充实到相应的理论课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形式,以教材为本位、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等,都不利于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坚持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我们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每次课开始时,教师要针对上次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提问,并根据学生的答问情况给出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随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当场回答或课后查阅相关资料。

另外,每学期选取一章内容由学生讲授。具体的做法是:教师在开学之初布置授课任务,要求学生以4~5人为单位,自由组合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准备;然后通过简短的试讲和考察各组制作的课件,选定授课学生名单;最后教师对选出的学生进行指导,要求被选中的学生每人讲授一部分内容。通过这种方式,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制作课件、语言表达及团队合作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为了增强学生阅读本学科领域英文文献的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量提供土壤学中主要名词术语的英文,同时在课间休息时播放一些英文笑话。这样,既帮助学生学习了专业英语,扩充了专业词汇,又活跃了课堂氛围。

(三)改革课程实验、实习教学的组织模式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和课程实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课堂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的组织安排对实习效果有很大影响。过去,实验课安排在开学的第2周,而课程实习则安排在期末进行,实验与实习脱节。而且,平时实验课上分析的土壤样品是从学校的树木园或附近地区随机采集的,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或生产需要,所做的实验纯粹是验证性实验。同时,学生在课程实习中采回的土壤样品,又由于临近期末考试和放假,根本无法进行分析。

针对这种情况,近2年来,我们将课程实验、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将半周时间的课程实习前移至学期的第3~4周,并且尽可能地做到实习内容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生论文工作或生产单位的土壤资源调查任务结合起来;同时,要求实验设计、样品采集与分析、数据处理、报告撰写等环节均由学生参与或独立完成。此外,学生采集的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后,可作为该学期实验课的分析对象。

其次,每次实验结束后,要求每位学生提交1份实验报告。学期结束时,任课教师汇总全班学生的实验数据,并要求每位学生根据汇总的结果独立撰写1份土壤调查报告。学生在报告中需要阐述土壤调查的目的、方法、过程、注意事项,调查区土壤性状、肥力水平和制约因子,以及土壤利用、改良的建议。这项措施既能将实习与实验有效地衔接,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撰写报告的能力;同时还满足了科研项目或生产单位的需要,可谓一举多得。

篇(4)

中图分类号 S15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210-02

巴楚县2010年开展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2012年全面完成。根据巴楚县的实际情况,选择了11个对耕地地力影响比较大的评价指标因素,建立了评价体系。应用模糊数学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因素的评价评语和组合权重,应用加权模糊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应用累积频率曲线法,将巴楚县耕地地力分为5个等级[1-3]。2010年巴楚县现有耕地的基础上普查耕地地力评价面积7 2085.5 hm2,其中一级地7 282.7 hm2,占耕地面积的10.1%;二级地19 693.8 hm2,占耕地面积的27.3%;三级地17 941.4 hm2,占耕地面积的24.9%;四级地15 849.2 hm2,占耕地面积的22.0%;五级地11 318.3 hm2,占耕地面积的15.7%。巴楚县各乡镇不同地力等级的耕地面积见表1。

1 巴楚县不同耕地等级与属性

1.1 一级耕地

1.1.1 面积与分布。巴楚县一级地7 282.7 hm2,占耕地面积的10.1%。一级地除夏玛勒牧场没有分布外,其他乡镇都有分布,以琼库尔恰克乡、阿克萨科玛热勒乡、阿拉格尔乡、阿瓦提镇面积较多。

1.1.2 主要属性。全县一级地主要位于冲积平原中,占75.5%,部分分别位于冲积平原下部、河滩地、沙丘间洼地;土类集中在潮土和草甸土土壤中。面积分别为5 669.2 hm2(占本级土比例为77.84%)、1 586.3 hm2(占本级土比例为21.78%);质地优良,基本为壤土和少量砂壤土;土壤保肥性能比较好,土层深厚,基本在1.1 m以上,无明显障碍层,剖面质地构型多为通体壤,极个别为漏沙型。灌溉保证率基本高达100%,次之为75%。林地覆盖率基本在四面有林和三面有林的状况;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高。

1.2 二级耕地

1.2.1 面积与分布。巴楚县二级地19 693.8 hm2,占耕地面积的27.3%;为巴楚县主要耕地地力等级,主要分布在色力布亚镇、阿拉格尔乡、恰尔巴格乡、阿克萨科玛热勒乡等乡镇。

1.2.2 主要属性。二级地主要位于冲积平原中部、沙丘间洼地和河滩地,少量分布于冲积平原洼地和下部;集中在草甸土和潮土2类土壤中,面积分别为9 543.3 hm2(占本级土比例为48.46%)、9 542.4 hm2(占本级土比例为48.45%),其他土类零星分布;以壤土和砂壤土为主;土壤保肥性能较好,土层深厚,基本在1.1 m左右,无明显障碍层,但部分有过沙土壤和轻度或盐渍化障碍因素。剖面质地构型多为通体壤,其次有腰沙、漏沙或盖沙型。灌溉保证率基本为75%。林地覆盖率基本在四面有林和三面有林的状况,极少部分为两面有林;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高。

1.3 三级耕地

1.3.1 面积与分布。巴楚县三级地17 941.4 hm2,占耕地面积的24.9%;为巴楚县主要耕地地力等级,主要分布在阿纳库勒乡、恰尔巴格乡、色力布亚镇、多来提巴格乡、阿拉格尔乡、阿克萨科玛热勒乡等乡镇。

1.3.2 主要属性。全县三级地主要位于沙丘间洼地(占本级土比例为43.83%)、冲积平原中部(占本级土比例为32.37%),部分分布于河滩地、冲积平原下部和冲积平原洼地,少量分布于低平原和洼地部位;集中在草甸土、潮土和林灌草甸土3类土壤中,面积分别为10 455.1 hm2(占本级土比例为58.27%)、6 573.6 hm2(占本级土比例为36.64%)和627 hm2(占本级土比例为3.49%),其他土类零星分布;质地有壤土、砂壤、砂土;土层深厚,基本也在1.1 m左右,部分土壤存在障碍因素,主要为土壤部分沙化。剖面质地构型有通体壤、腰沙型、盖沙型或漏沙型等。灌溉保证率多为基本满足达75%。林地覆盖率属于四面有林和三面有林的状况,一部分为两面有林,较二级地林地覆盖率水平要差;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低。有效锌缺乏。

1.4 四级耕地

1.4.1 面积与分布。巴楚县四级地面积15 849.2 hm2,占耕地面积的22%;主要分布在多来提巴格乡、阿克萨科玛热勒乡、琼库尔恰克乡、阿纳库勒乡、英吾斯塘乡园艺场等11个乡镇。

1.4.2 主要属性。四级地主要位于沙丘间洼地,占55.31%,冲、洪积扇扇缘占38.74%,洪积扇下部有少量分布;集中在草甸土、潮土和林灌草甸土3类土壤中,面积分别为12 295.7 hm2(占本级土比例为77.58%)、2 759.8 hm2(占本级土比例为17.41%)和594.1 hm2(占本级土比例为3.75%);质地有砂壤、壤土、砂土;土层深厚,基本也在1 m左右,部分土壤存在障碍因素,主要为土壤沙化。剖面质地构型有通体壤、漏沙型等。灌溉保证率75%。林地覆盖率四面有林、三面有林、两面有林、一面有林的状况均有存在,较三级地林地覆盖率水平也要差些;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低,碱解氮和速效钾有所降低。有效锌、铁、锰缺乏。

1.5 五级耕地

1.5.1 面积与分布。巴楚县五级地11 318.3 hm2,占耕地面积的15.7%;主要分布在阿克萨科玛热勒乡、阿瓦提镇、多来提巴格乡、恰尔巴格乡等11个乡镇。

1.5.2 主要属性。五级地主要位于沙丘间洼地和洪积下部,分别占58.75%和26.39%,其他区域均有分布;集中在草甸土 和风沙土土壤中,面积分别为7 437.5 hm2(占本级土比例为65.71%)和2 477.4(占本级土比例为21.89%)其他土类零星分布;质地有砂壤、砂土、壤土;土层基本也在0.32 m左右,土壤存在障碍因素,主要为土壤部分沙化、有效土层厚度低。剖面质地构型有漏沙型、底砾石、通体壤等。灌溉保证率75%。林地覆盖率四面有林、三面有林、两面有林、一面有林的状况均有存在,较四级地林地覆盖率水平要差些;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低,微量元素缺乏。

2 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

2.1 耕地地力建设

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巴楚县的耕地质量总体处于中下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虽然巴楚县大部分区域在冲洪积扇中部平原地区,但由于新疆特有的干旱区气候特征,使得巴楚县大量元素总体在新疆土壤肥力等级标准中处于4级标准,除了速效钾处于3级水平,其他养分含量较低;二是土层薄,质地差,如全沙、夹沙、底沙、砾质、夹砾等土壤面积占耕地面积的近1/3,这些土壤理化性质极差,土壤瘠薄,保水保肥性能差;三是新疆大部分区域存在盐渍化现象,巴楚县也不例外,土壤总盐含量处于轻度盐碱化,pH值在8以上,对于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限制性,从而必须选种耐盐作物和从事压盐、洗盐改良措施;四是虽然巴楚县境内有2条河,但存在季节性,导致农业存在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水利设施建设不完善。上述几点原因导致耕地地力低下,中低产田面积不断扩大,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下一步要因地制宜确定改良利用方案,科学规划,合理布置,做到因土用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保证耕地地力常新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2.1.1 加强培肥地力。主要采取有机培肥、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主导技术,具体包括地膜覆盖、种植结构调整、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立体栽培等。通过采取培肥地力、强化农业基础设施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较好地保持项目区小气候和空气湿度,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达到培肥地力目的。

2.1.2 加强灌溉与排水系统建设。建立健全本县灌溉与排水系统,改善本县灌溉条件,加强排水系统疏通,保证地下水位,确保盐碱化得以有效控制。灌溉与排水可以改善土壤水气条状况,增施有机肥,提高养分,改良土壤结构,深耕深翻,使土壤形成疏松的耕作层,从而达到有效脱盐[2-4]。

2.1.3 退耕还林还草。科学规划本县防风林体系建设,防风林体系可以减少风灾,防治沙化,实现全县范围内改善生态气候的目的,在土层较薄的冲、洪积扇上游和沙漠边缘地区加大退耕还林还草措施,从农业生态薄弱区加强防治,从而起到改善全县土壤质地的目的。

2.2 耕地资源合理配置与种植业结构调整

目前,巴楚县的种植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林果业大面积种植,不能较好地配置宜林则林的耕地,在粮棉高产区实行套种,可能降低农业集约化生产程度,从而制约了农业生产;二是种植棉花面积固定,难以实现轮作倒茬,无法培肥地力;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不能形成龙头产业,带动本区发展。

2.3 科学施肥

目前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主要是针对农业生产施肥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过量或偏施氮素、磷素等几种少数单质化肥;二是重化肥轻有机肥、中微量元素养分不足现象较为严重;三是化肥利用率低;四是按作物分配不平衡,施肥方法不当。

当前农田施肥方法主要采用有机肥和氮、磷、钾化肥作基肥在播种前人工撒施地表,农机具翻入15~20 cm土层,作物追肥一般是在作物生长需水季节人工撒施田间,只有很少农田是采用施肥机械直接施肥和机耕追肥。由于人工撒施肥料不均匀,犁地深度也只有15~20 cm,因此使得肥料利用率不高,也造成了部分作物后期脱肥[5-6]。

3 参考文献

[1] 新疆喀什地区土壤普查办公室.新疆喀什地区土壤(内部资料)[Z].1986.

[2] 巴楚县土壤普查办公室.巴楚县全国第二次土壤调查报告(内部资料)[Z].1985.

[3] 喀什行署办公室、喀什地区统计局编.喀什地区统计年鉴-2012(内部资料)[Z].2012.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008-02

高校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向学生系统传授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专业学科知识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教学设置及安排上非常重视新旧知识的连贯性以及知识的更新、补充,对于理论知识更强调识与记[1-3],这虽然增强了学生的应试能力,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这与当前社会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不符合,因而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改革高校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迫在眉睫。项目教学法就是研究如何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4]。

一、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条件

项目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设计成一个“项目”,并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5-6]。这要求教师教、学生学的互动,师生双方要边教、边学、边实施来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并不是所有的高校专业主干课都适合开展项目教学法,应用项目教学法应具备条件是:1.项目应用过程为学习某一项应用性较强的内容,而且这个项目要将专业课教学模块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2.项目与企业、社会实际生产相统一,有一定应用价值;3.要给一个或几个学生提供能独立制定、实施的项目,项目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完成,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这个项目要尽量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技能。

二、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1.应用性:项目教学法通常应用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中,如耕作栽培学、土壤调查学等等,项目研究内容要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2.参与性: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自主参与文献查阅、方案设计、进度安排、信息反馈,这样学生既了解了项目的全过程,又清楚地知道每一个环节。

3. 协作性:学生之间要相互协作来完成项目的实际问题。学生需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在相互的协作中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获得实践经验的过程。

4.综合性:项目教学法设立项目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利用以往学过的多门知识,项目实施需要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综合总结实际能力,培养学生全方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5.开放性:在注重课程理论知识的系统性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围绕课程重点内容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参与,加大了开放力度[7]。

6.评价性:每一个项目在完成后,都要进行成果展示,师生共同参与对整个项目方案合理性、预期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评价更侧重项目实施过程的具体环节。这种评价看重学生创造性、各种能力培养,同时考查参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个关键环节的具体表现及最终的成果报告、图件、成品等。

三、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一)立项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成功的关键是在项目的确立与项目的设计上。项目的选择要以课程教学内容为依据,既要与课程理论知识紧密相连,又要与实际相接轨,同时要给学生留有一定创造的空间,让学生既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同时又可以积极主动探索完成项目。项目的意义要明确,设计要有层次性、完整性,项目内容重点、难点要突出,涉及的知识面尽量要宽,要与其他相关专业课整合。项目的设计还应将可行性分析,创新点明确,这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复习以往学过的知识、技能,同时查找新资料来解决出现的新的实际问题。

(二)项目实施

项目教学中项目的实施有自己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一般包括准备工作、具体实施、成果的检查验收。

1.项目的准备。项目准备工作包括制定工作计划、准备资料、用品等。项目计划的制订应由学生主要来完成,教师只起到一定指导作用。项目计划根据项目内容,初步拟定总的工作计划,包括项目的内容、具体要求、工作阶段的划分、时间安排、预期的目标、预期的成果等,教师根据学生的计划,认真准备相关内容的教学工作,认真分析学生计划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反复论证后,和学生签订协议。项目计划要注意实际可行,不能影响到其他课程。资料的准备主要是收集必要的参考资料,整理与项目相关的图件、数字、文字资料等。同时要准备好项目实施需要用到的仪器设备、实验耗材、各种文具等。

2.项目的实施。在项目实施前,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将以往项目样本进行讲解,同时,将以往学生在项目实施活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操作进行重点讲解和强调说明,避免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走弯路。例如:肥料配方设计,教师只精讲一种作物肥料配方的设计,其他不同作物的肥料的配方设计应由学生在项目实施中自己摸索和实践,这样才能为将来独立完成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的知识面、理解力、创造力都不同,这样在一起进行讨论,可以将想要立项的项目实施步骤、实施的条件以及解决的关键问题、可行性分析讨论清楚。例如:常用化肥制备复混肥料的项目讨论中,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系统地掌握了常用化肥尿素、二铵、硫酸钾等肥料的颜色、外形、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在施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且进一步了解了这些化肥在混配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尿素和过磷酸钙混在一起容易造成肥料的肥效降低。学生经过细致认真的讨论后,完全掌握各种肥料的基本性质上,教师可让学生开展相应的项目活动。

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角色互换,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进行启发式的引导。在学生有疑惑时进行答疑,在学生的方向出现大的问题时给予及时纠正。不同项目的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和协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以及探究的兴趣,教师在此基础上再给予一定的指导,学生就可以真正获得必需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项目的检查验收。项目完成后要进行成果展示与验收。项目完成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所以成果展示、总结相当重要。成果的展示形式可以多样化,如答辩、实物、图纸、调查报告、论文等。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选择能够突出项目成果展示的方式。之后进行项目评价,项目评价应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评价,然后学生之间进行评价,最后由指导教师进行检查评分。最后的得分应由自评、互评、师评三部分组成。自评时,学生要分析项目哪个部分是重点、难点,哪些是自己创新的部分;互评时,学生要分析从这个项目中学习到了哪些知识;师评是在两项评定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其评价的内容包括文献调研情况,方案设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工作量、工作态度,总结的撰写质量、创新点、成果等。各部分的分值应以实施的过程中各个环节为主,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工作态度等,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加分项。提交的成果中,项目总结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总结包括了内容、思路、方法、存在问题的总结,这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理论上的不足,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不断学习[8-9]。

4.存档。每一个项目在验收后,应及时将学生完成的成果及结题材料进行存档,既可以为今后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材料,同时也避免出现重复的项目教学内容。

四、应用项目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注意教材内容相融合。各种实践项目都是以理论知识为支撑的。应在稳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同时项目内容不能过于简单,最好是根据学生对课程掌握的程度设置成阶梯式的难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应强调项目的应用性。如在肥料制造课程中,项目选择要注意符合大多数肥料厂的生产实际情况,不能力求设计先进而脱离生产实践。项目教学法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参加一个项目,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同时更应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实习或求职中发挥自身的优势。

第二,教师要增加自身的操作能力、设计能力、指导能力、组织能力。学生的情况参差不齐,这需要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编排分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每个项目不同,深度不同,教师在指导时一定要因人而异、因项而异具体指导,因此教师的任务更重了。最后评价阶段,教师应注重项目完成的全过程,切不可因项目某一环节就直接评价学生成果的好与坏、对与错。

第三,在给学生布置项目时一定要注意时间的安排,不能因项目的实施而影响到其他课程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曹德跃.项目教学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

[2]邬玉晶.项目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11,(1).

[3]郑旭.项目教学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科技教育创新,2007,(2).

[4]毛晚堆,杨明,刘冬梅.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

[5]李金莲.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项目教学实践探索[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6]尤拯.项目教学法在电气控制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6).

[7]曲丽荣.项目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6).

[8]邓作杰,谭小兰,莫海燕.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与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3).

[9]金小林.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12,(1).

篇(6)

项目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设计成一个“项目”,并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5-6]。这要求教师教、学生学的互动,师生双方要边教、边学、边实施来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并不是所有的高校专业主干课都适合开展项目教学法,应用项目教学法应具备条件是:1.项目应用过程为学习某一项应用性较强的内容,而且这个项目要将专业课教学模块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2.项目与企业、社会实际生产相统一,有一定应用价值;3.要给一个或几个学生提供能独立制定、实施的项目,项目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完成,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这个项目要尽量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技能。

二、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1.应用性:项目教学法通常应用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中,如耕作栽培学、土壤调查学等等,项目研究内容要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2.参与性: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自主参与文献查阅、方案设计、进度安排、信息反馈,这样学生既了解了项目的全过程,又清楚地知道每一个环节。

3. 协作性:学生之间要相互协作来完成项目的实际问题。学生需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在相互的协作中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获得实践经验的过程。

4.综合性:项目教学法设立项目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利用以往学过的多门知识,项目实施需要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综合总结实际能力,培养学生全方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5.开放性:在注重课程理论知识的系统性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围绕课程重点内容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参与,加大了开放力度[7]。

6.评价性:每一个项目在完成后,都要进行成果展示,师生共同参与对整个项目方案合理性、预期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评价更侧重项目实施过程的具体环节。这种评价看重学生创造性、各种能力培养,同时考查参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个关键环节的具体表现及最终的成果报告、图件、成品等。

三、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一)立项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成功的关键是在项目的确立与项目的设计上。项目的选择要以课程教学内容为依据,既要与课程理论知识紧密相连,又要与实际相接轨,同时要给学生留有一定创造的空间,让学生既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同时又可以积极主动探索完成项目。项目的意义要明确,设计要有层次性、完整性,项目内容重点、难点要突出,涉及的知识面尽量要宽,要与其他相关专业课整合。项目的设计还应将可行性分析,创新点明确,这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复习以往学过的知识、技能,同时查找新资料来解决出现的新的实际问题。

(二)项目实施

项目教学中项目的实施有自己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一般包括准备工作、具体实施、成果的检查验收。

1.项目的准备。项目准备工作包括制定工作计划、准备资料、用品等。项目计划的制订应由学生主要来完成,教师只起到一定指导作用。项目计划根据项目内容,初步拟定总的工作计划,包括项目的内容、具体要求、工作阶段的划分、时间安排、预期的目标、预期的成果等,教师根据学生的计划,认真准备相关内容的教学工作,认真分析学生计划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反复论证后,和学生签订协议。项目计划要注意实际可行,不能影响到其他课程。资料的准备主要是收集必要的参考资料,整理与项目相关的图件、数字、文字资料等。同时要准备好项目实施需要用到的仪器设备、实验耗材、各种文具等。

2.项目的实施。在项目实施前,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将以往项目样本进行讲解,同时,将以往学生在项目实施活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操作进行重点讲解和强调说明,避免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走弯路。例如:肥料配方设计,教师只精讲一种作物肥料配方的设计,其他不同作物的肥料的配方设计应由学生在项目实施中自己摸索和实践,这样才能为将来独立完成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的知识面、理解力、创造力都不同,这样在一起进行讨论,可以将想要立项的项目实施步骤、实施的条件以及解决的关键问题、可行性分析讨论清楚。例如:常用化肥制备复混肥料的项目讨论中,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系统地掌握了常用化肥尿素、二铵、硫酸钾等肥料的颜色、外形、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在施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且进一步了解了这些化肥在混配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尿素和过磷酸钙混在一起容易造成肥料的肥效降低。学生经过细致认真的讨论后,完全掌握各种肥料的基本性质上,教师可让学生开展相应的项目活动。

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角色互换,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进行启发式的引导。在学生有疑惑时进行答疑,在学生的方向出现大的问题时给予及时纠正。不同项目的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和协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以及探究的兴趣,教师在此基础上再给予一定的指导,学生就可以真正获得必需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项目的检查验收。项目完成后要进行成果展示与验收。项目完成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所以成果展示、总结相当重要。成果的展示形式可以多样化,如答辩、实物、图纸、调查报告、论文等。学生 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选择能够突出项目成果展示的方式。之后进行项目评价,项目评价应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评价,然后学生之间进行评价,最后由指导教师进行检查评分。最后的得分应由自评、互评、师评三部分组成。。

4.存档。每一个项目在验收后,应及时将学生完成的成果及结题材料进行存档,既可以为今后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材料,同时也避免出现重复的项目教学内容。

四、应用项目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注意教材内容相融合。各种实践项目都是以理论知识为支撑的。应在稳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同时项目内容不能过于简单,最好是根据学生对课程掌握的程度设置成阶梯式的难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应强调项目的应用性。如在肥料制造课程中,项目选择要注意符合大多数肥料厂的生产实际情况,不能力求设计先进而脱离生产实践。项目教学法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参加一个项目,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同时更应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实习或求职中发挥自身的优势。

第二,教师要增加自身的操作能力、设计能力、指导能力、组织能力。学生的情况参差不齐,这需要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编排分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每个项目不同,深度不同,教师在指导时一定要因人而异、因项而异具体指导,因此教师的任务更重了。最后评价阶段,教师应注重项目完成的全过程,切不可因项目某一环节就直接评价学生成果的好与坏、对与错。

第三,在给学生布置项目时一定要注意时间的安排,不能因项目的实施而影响到其他课程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曹德跃.项目教学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

[2]邬玉晶.项目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11,(1).

[3]郑旭.项目教学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科技教育创新,2007,(2).

[4]毛晚堆,杨明,刘冬梅.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

[5]李金莲.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项目教学实践探索[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6]尤拯.项目教学法在电气控制可以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6).

[7]曲丽荣.项目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6).

[8]邓作杰,谭小兰,莫海燕.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与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