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党支部大全11篇

时间:2022-10-29 20:12:5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党支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学生党支部

篇(1)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环境学科是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更是在我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应运而生的新兴学科。我院的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属于新建的学科专业,由于时间短,基础薄弱,党支部积极倡导本专业的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全力支持全体教工“走出去”,借鉴重点大学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教学成果和地方相关部门的科研成果,提高环境学科的整体素质。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涵,把握重点、难点,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教学环境,努力造就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强调党员在教学过程中,从内容和方法上进行广泛的探讨、创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本学期先后有4名教工参加教育部组织的环境学科教改会议,并发表教改论文。

二、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增长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增强,代表着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实践经验的匮乏,已严重影响我校对外形象。为了更好地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增长学生的实践能力,环境党支部从本学期开始,先后5次组织带领学生到保定市区和各县进行相应的专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1)完成了保定市国家级高新开发区环境污染源普查工作,掌握了污染源的分类、源强核算等;(2)到保定市废水处理优秀企业——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实习;(3)到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废水处理工艺(生物滤池)——清苑县污水处理厂实习;(4)到保定市最大的银锭庄污水处理厂实习,(5)到河北省最大的湿地保护区——白洋淀湿地生态保护区进行调研。通过实习与社会调查,提高了师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增强解决环境保护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调整科研方向,强化技术转让和横向课题的落实,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科研发明的前沿,是成果转化的基地,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科研体系,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是我们环境学科专业多年的夙愿。环境党支部积极支持,帮助完成我院最大的技术转化项目“离子交换纤维长丝连续规模化生产技术的研究”;帮助完成保定市南市区部分铸造企业的废气治理工程和部分企业的废水治理工程,更好地促进河北省节能减排工作,提高我省的生态环境质量。

以环境党支部为主要力量,今年7月我校获得环保部颁发的环评资质证书,成立了“河北大学环境影响评价中心”,并积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先后完成了定州市、清苑县、涞水县等5家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为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结合环境学科专业特点,积极开展专题研究

环境党支部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师资力量,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专题研究,党员更是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先后组织成立了环境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小组、环境工程治理和环境监测研究小组、环境法规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小组等4个专题研究小组,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努力提高科研能力,拓宽科研思路和渠道。

篇(2)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妇科 徐莲薇(主任医师) 刘慧聪

当归性温,味甘、辛,归心、肝、脾经,是人尽皆知的补血良药,古今医家常用当归大补气血。对于女性而言,当归具有调养女性气血、治疗妇科疾病的作用,被誉为“妇科圣药”。

当归一身是宝

当归的药用部分是根,有归头、归身、归尾之分。根的上端称为“归头”,主根是“归身”,支根是“归尾”,合在一起用是“全当归”。根的部位不同,药用价值稍有偏重。《医学启源》记载:“归,气温味甘,能和血补血,尾破血,身和血。”中医理论认为,全当归和血,能补血活血;归头药性上行,能止血,可治疗便血、溺血、崩中等症;归身养血,常用于滋补方剂;归尾药性下行,可以破血,常用于通闭、逐瘀的方剂。通常补血用归身,活血用归尾,和血(补血活血)用全当归。无特殊说明,一般用全当归。

当归之效,不止大补气血

止血 当归有止血功效,可用于治疗妇科崩漏、流产后阴道出血等。现代临床也将当归用于脾肾阳虚型崩漏的患者,症见月经紊乱、神疲乏力、手足不温、饮食量少等。这是因为当归入脾,从健运脾气入手,与黄芪、熟地配伍,可发挥益气健脾、补血止血的功效。

活血 当归具有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女性血行瘀滞型闭经、痛经、月经延后等月经病。如调经要方桃红四物汤中,当归与桃仁、红花配伍,可活血化瘀、调经止痛,常用于月经推迟2~3个月,甚至半年以上没有行经,或月经量少,色暗或血块量多,经行腹痛者。

辛散温通 当归辛散温通,具有温经散寒、祛瘀止痛的作用,可以治疗寒凝痛经。如当归生姜羊肉汤是古代医圣张仲景用于治疗血虚、寒凝腹痛的名方,其中当归补血活血、温经行滞,与热性的羊肉、生姜合用,可增强温经散寒效果。

当归的用途,不止治疗妇科疾病

血虚便秘 当归不仅补血,还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尤其适用于因血虚使大肠津液亏少而发生的便秘,现代常用于治疗习惯性便秘、老年性便秘、产后便秘等。

跌打损伤 当归活血止痛,可用于血瘀型跌打损伤疼痛病症。如复元活血汤,具有活血祛瘀、疏肝通络的功效,可以治疗瘀血停滞导致的胁肋部瘀血肿痛、疼痛难忍。

痈疽疮疡 当归活血行滞,可用于治疗痈疽疮疡肿毒初起证,气血亏虚所致疮疡久溃不敛,以及脱疽溃烂等症。

风寒痹痛 当归辛温,可治疗风寒痹痛,症见手足麻木、冷痛、抬举受限、头颈疼痛、腰酸膝冷。

咳逆气喘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当归“主呃逆上气”,故当归还可与紫苏子、半夏同用治疗气喘。

当归进补,不止用于冬季

当归作为进补“名角”,时常在冬季被提及。很多人认为冬季才是用当归之时。实际上,若辨证得宜,用当归制成的药膳食疗四季皆可食用。

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60克、生姜100克、羊肉350克,黄酒、调料适量。将羊肉洗净、切块,加入当归、生姜、黄酒及调料,炖煮1~2小时,吃肉喝汤。适用于阳虚、血虚导致的月经不调和痛经,症见经量少、月经推后或数月不行、经行腹痛、得热痛减及产后遍身疼痛、头晕、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等。

当归补血汤 黄芪30克,当归6克,红枣3枚,鹌鹑蛋10个。将红枣、黄芪、当归洗净,鹌鹑蛋加水煮熟、剥去外壳,黄芪、当归装入纱布袋,和红枣一起倒入锅内,加适量水,武火煮开后转文火,煮30分钟,放入鹌鹑蛋,继续煮10分钟,熄火,焖10分钟。当归补血汤适用于气血亏虚导致的经期或产后发热、烦躁、口渴、面色萎黄、肢体倦怠、贫血等。

十全大补汤 党参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甘草6克,川芎6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地黄12克,黄芪10克,肉桂3克,猪肋排500克,花生仁适量,红枣3枚,葱、姜适量。将肋排剁成块,放入砂锅内,把党参等10味中药用纱布袋包好,与红枣、花生仁一起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葱、姜,武火烧开,去除浮沫,加盐、料酒,改文火慢炖1.5小时至熟烂。去葱、姜及中药包,调味后食用。适用于气血虚弱型月经量多、崩漏、继发贫血及脾胃虚弱型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者食用。

当归酒 当归100克,米(或其他酿酒原料)适量。将当归水煎取汁,与米同酿。酒色如琥珀,味道甘甜。当归酒具有温经散寒,活血调经的功效。适用于血虚、血瘀导致的经行腹痛、月经量少、肢体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当归养血,食用仍须谨慎

虽然当归有养血、活血、和血等作用,但也不能过度或错误食用。当归性温,阴虚内热、热盛出血者禁用。当归具有润肠作用,湿盛中满及大便溏泄者要慎服。

作者简介

篇(3)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学校全体教工的通力合作、共同实施,包括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专业教师、行政人员,甚至连餐厅服务人员、学校保安都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但现实往往只有思想政治教师和辅导员参与其中,其他人明显缺位。部分专业教师和行政人员缺乏全员育人的理念,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片面的认为该工作应该是学工部门和思想政治教师的任务。个别教师不注重课堂上的思想教育,认为自己的职责只是讲授专业知识。个别行政人员既不直接服务学生,也不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更不关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总是盲目的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使真正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疲于应付事务性工作,而减少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投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指针对特定群体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满足这一特定群体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时所表现出的实效性。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不足,首先体现在教育目标的制定上容易走两个极端,一种是教条化教育,放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崇高理想价值的追求,片面追求崇高理想目标。学校对崇高理想的灌输与真实的社会“教育”相背离,从而使得学生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产生质疑,甚至抵触情绪。另一种是中庸式教育,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退守道德底线,完全放弃了对崇高理想价值的追求,背离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益。

其次体现在教育内容上,对社会价值的教育多于对人的价值的教育。主要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而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问题以及人格独立性等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在于用其理论去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其形成与意识形态要求相一致的思想道德品质,并外化为个体的行动。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他的生命力在于其多大程度上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可是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数还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理想化”设计,“填鸭式”的纯理论灌输成为教学的唯一方式。“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养成”、“重教化,轻内化”,理想化的教育学生,而忽视现代社会对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需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存在着流动性大的特点,人才流失现象明显,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构成巨大影响。究其原因是由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导致的。各高校普遍要求辅导员实行值班制度,希望辅导员能做学生的”保姆“和全能的”机器猫”。但随着年轻辅导员的成长,辅导员在成立家庭之后,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往往不能够继续全身心地投入到复杂繁琐的学生工作中,因此在到一定年龄层次之后,辅导员就会申请转岗到其他适合他的岗位工作。这种不定期的队伍调整,不仅会影响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同时也会对年轻辅导员的心理构成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辅导员队伍工作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篇(4)

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现状

从大体上来看,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即在“受雇全职工作”中包含两类:一类是有全职工作,与专业有关;一类是有全职工作,与专业无关。这其中一些人是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而另择其他专业就业,但更多的大学生是为了工作而从事非本专业的行业。而在2011年就的业蓝皮书中看出:2010年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为69%,虽比2009年高出一些,但仍然低于2008年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71%。2010年本科专业门类中,专业对口率最高的是医学占88%,其次是工学占75%,最低的为历史学占47%。就业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大多从事一些经济类、管理类、销售类的工作,这类工作,社会需求量广、门槛低,不需要太多技术类知识,重视的是社交能力、协作能力和人脉关系等等。

二、导致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原因

高校教育体制滞后性。我国高校教育体制进行了数次改革,然而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滞后性是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 “瓶颈”。其滞后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高校管理体制的滞后性学科设置的滞后性。而这些滞后性因素导致高校学生培养、行政管理、教学科研等对应部门无法顺畅地执行相应功能,更不能很好地实现最优化协同。加之高校毕业生总量逐大幅增加,社会实际有效需求的增长却远远滞后,于是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仅影响了教育整体效益的发挥,也导致了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不对口的现象。

本科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信息不对称。高校同社会需求的信息不对称,引发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衔接不当。用人单位难以掌握高校毕业生的完全信息。由于毕业生是具有能动性和知识性的特殊性,因此用人单位不可能像了解其他产品一样简单地掌握其特性。在实际洽谈过程中,用人单位难以完全了解毕业生的素质、能力等信息,分不清各种证书的真假优劣,不了解求职大学生的真实求职期望;同时,求职大学生也不了解用人单位的真实情况,不清楚用人单位承诺的可信度等等。这些不对称信息状况将在协议签署前后分别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并严重降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运行效率,引起就业市场秩序混乱,进而促使本已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境况雪上加霜。

毕业生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而放弃专业对口岗位。现在有些大学毕业生虽然成绩很好,但缺乏动手操作能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会拆装电脑,打开电脑甚至分不清主板和CPU。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既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更要有完善的人格。一些大学毕业生之所以找不到工作,主要原因是个人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又好高骛远不愿选择基础性岗位,而放弃专业对口的岗位。

三、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解决对策

高校教育体制改革。通过学校与市场的双重作用进行大类招生,并在此基础上从指导思想、方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培养改革,实现“嵌入式”招生培养。高效应以市场需求的人才社会价值定位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使学生不受专业局限,充分了解各专业的特点,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这既体现了专业的市场化,又满足了学生的专业需求,避免了学科设置与市场企业需求脱轨,避免了学术研究过于理论化,增加了实用性,并直接或间接转化为生产力,实现招生体制的最优化。

改善信息披露机制,建立信息信用体系。高校应加快毕业生就业网络化进程,完善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内容,建造就业信息平台,整合信息资源,甚至高校间可以联合建立统一的就业供需信息网,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并通过网络使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和准确。同时高校要鼓励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主动建立和保持联系,加强沟通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对已工作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建立信息反馈制度,了解用人单位是否向学生兑现了在招聘会上的承诺,对于不守诚信的单位,向在校学生和社会公布单位名单,以维护一个长期而规范的信用就业市场。同时更是起到了相互监督的作用。

加快高校内部资源整合并增加教育体制的开放性。内部资源变化与整合是高校教育体制发展的需要,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高校教育的质量及减少资源的浪费,也可以给弱势高校留有发展的空间。高校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倾听社会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面向未来,坚持学科链对接产业链,积极推进学科专业结构和办学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深化教学改革,激发创新意识。积极推进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在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中融人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开设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人才培养标准与市场需求接轨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才能破解。

篇(5)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1]。责任是人的根本,是一切道德的源泉。正是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人类的价值和尊严才得以体现。个人社会责任感是个人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自我意识,它反映一个人的人格素质是否健全。然而,本应肩负历史重任的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却明显淡化,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重物质需要轻精神境界的升华,重索取轻奉献。当前很多大学教育也只是作为职业训练场所而存在,忽视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大学生道德滑坡的现象严重,社会责任感明显减弱。因此,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1.“自我中心”取向,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

对大学生关于人、事、物三方面价值取向调查显示,大学生明显地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无论对人、对事还是对公益活动,都首先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一部分学生只关心自己的成长,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产生矛盾时,则牺牲公众利益以满足个人利益,缺乏为社会和集体奉献的精神。

2.过份偏重功利,重对金钱的崇拜,讲究“实惠”。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经济因素在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有些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一味强调“经济收入高”,“工作轻松稳定”。热门专业、经济收入高的工作成了大学生首选的目标。较少人考虑祖国需要或考虑去贫困地区。李健强等人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你将来选择职业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什么”时,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考虑经济收入,占的86.45%;考虑专业对口,占40.47%;考虑社会地位,占40%。就是在要求入党的学生中,竟也有16.12%的人把入党动机定位在“为毕业后好找工作”和“追求执政党的好处”上面[2]。一些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功利倾向,对将来能获得直接利益的知识能力加倍学习训练,对不能获得直接利益的学习则敷衍了事。

3.自私、冷漠、缺乏正义感,奉行“明哲保身”的人生哲学。

近年来在高校中都存在着学生责任感弱化的现象,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李健强等人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5.34%的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有社会责任感”;有52.79%的学生公开表示,假如在街上遇到歹徒行凶,只有受害人是自己的家人时,才会挺身而出[3]。还有就是集体责任感的缺失,大学生个人独立性与个性增强,集体荣誉感不强,只顾埋头做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不愿意甚至逃避参与集体活动,对集体缺乏关心,只有涉及与自身利益有关的事情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的开放与发展

近几年,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就业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不再包分配,而是实行双向选择,自谋职业。这样一来,大学生对国家、对政府的认同度随之淡化,想要用毕业分配的杠杆来引导和制约学生在校表现的机制也失去作用。因为品学兼优的学生不一定找到合适的工作,学业成绩一般甚至是较差的学生凭着家长的权势,很早就能落实到优越的工作岗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把当代大学生推上了市场经济竞争的大舞台,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用人单位的苛刻条件使当代大学生不得不现实,不得不讲究实惠和实用,对待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关注度降低,甚至是漠视,而对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斤斤计较。此外,大学生们为了不至于在市场竞争中失败而被市场无情地淘汰,他们更加强调自身利益的发展方向,淡化了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2.学校课程设置的“实用化”倾向

针对市场经济的特点,为了适应岗位需求,一些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往往倾向于实用性、技术性。人文学科受到冲击,思想道德修养、艺术修养方面的课程更是形同虚设。一些学生在填报志愿时不管自身特点,一味根据市场需求选择所谓“热门专业”、“实用型专业”,哲学、历史等文科“冷门专业”往往受到排斥。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很多大学忽视了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把精力重点放在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岗位上。

3.高校责任教育的缺失

(1)责任教育内容“大而空”,缺乏实效、针对性。

大学责任教育的内容显得空泛、“口号化”。学校常常教育大学生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而读书,却很少教育大学生把成就自我、实现自我与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有机联系起来;教育大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却很少教育大学生把崇高的信念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小事结合起来。高校责任教育的内容过于空泛、与学生实际相脱离,空谈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责任要求过于理想化,使学生觉得责任目标很遥远而难以企及,过于空泛的责任目标最后只剩下口号,学生本应该承担的基础性责任也被忽视了。

(2)责任教育方法上过死,以“说教”为主。

大学责任教育主要以“灌输”为主,强调课堂中的理论教育,忽视具体的责任实践教育环节;只有单一的教师理论灌输,没有多样化的有效指导;将学生作为责任教育之受众,忽视发挥学生在责任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忽视学生对责任教育的内省和内化。责任教育的有效性在于“内化”,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责任者。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对学校与教师这种灌输式的责任教育很反感,但又不敢对学校强行灌输的责任教育正面采取抵制行动,于是便转入地下,采取“口头上答应、行动上不兑现”或言行不一致的应对策略。这种责任教育的方法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造就无责任的人或者是只对自己负责而不对外部负责的人。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应对策略

1.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责任感不仅是一个认识范畴,也是一个实践范畴。因为道德不是靠嘴巴“道”出来的,如果道德只会“道”,而不“行”,那就叫“道学”好了。伦理学的实质也是在于实行,若是不实行,那就叫“理论学”好了。所以,抓住了“实行”,就抓住了责任教育的根本[4]。学校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强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自己的责任实践能力。学校要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整个教学计划中,并且占一定的课时数和学分数。同时,学校要针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一项目建立相应的的评价机制,在评价中引导学生逐步提高社会责任感并不断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

2.寓责任教育于各科专业课学习中。

责任教育不仅在德育课中,而且蕴涵在各门专业课中。因为学科内容不仅涉及普遍的客观的知识,而且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即使是客观知识也是人类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结果。一些科学家不断追求真理、为了全人类的幸福不计较个人得失,承担起巨大的社会责任。所以在各科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背后隐藏的丰富的人文知识,特别是道德责任意识,各学科要共同承担起培养学生责任感的任务。

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授课教师的人格修养深深影响着学生,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对学生负责任的教师深受学生欢迎,学生也从教师身上学会了怎样对他人、对社会负责;而一个自私、冷漠的教师不仅难以教育学生,学生也会受其影响,相应地表现出对教师的冷漠,这种情感进一步扩大就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冷漠。在责任感淡化的社会大环境下,教师更应该身先垂范,为人师表,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感染学生。

四、结语

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成败,关系到高校能不能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材,而非制造高档器材。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更何况是高级人材;器是物,物是死呆呆的,再高级的器材,即使是高档的智能机器人,也不过只能具有人所赋予的复杂而精巧的功能或程序,其一切都不可能越过人所赋予的可能界限这一雷池半步[5]。因此,高校责任感教育必须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作进一步研究,探索增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方法,从而改变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现状,增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志毅.文本与人本――高校德育方略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3.

篇(6)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艺术教育概述 

在知识经济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人才的竞争愈加激烈,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现代人具有专业的技术和能力,还要求他们拥有良好的艺术细胞和艺术情操。因此,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教育体系中一门不容忽视的课程。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细胞,尤其是创造性艺术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塑造气质,培养审美观和对世界的认知感,一旦他们形成了这种审美观和世界观,就会从中收获许多并非书本中能汲取的养分,并终身受益。此外,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要提升学生高层次的素质和修养,大学教育更应当如此。因而,在如今的大学综合教育框架中,艺术教育被广为提倡。 

二、大学生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范畴中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艺术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 

中国的高校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这种变化发展,不仅体现在高校教育的性质和内容上,也体现在高校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上。过去的教育,总是特别强调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对体育、艺术等方面的重视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我能力自由发挥的空间,且与学生多样化、丰富化的个性需求是充满矛盾,背道相驰的。而时代越是进步、教育改革越是深入,这一矛盾就越显得突出和明显,因此,素质教育被提上了日程。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学生,提供与之适应、并利于其未来发展的教学,这中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在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上,更应当扩展到更宽、更广的范围中去,艺术教育就恰恰体现了这样一种素质教育的精神。 

(二)大学生艺术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 

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落实到行动中,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科学的、正确的教育途径,来使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素质教育理应是十分强调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和塑造学生人格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得到极大的发挥,从而形成一批满足社会多方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由于艺术这一学科自身的特点,学生在自身环境、原有基础、学习能力存在普遍差异的情况下,对艺术的理解和学习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各自需求为本,以他们所热爱的方式来进行适当的教育。而大学生,正当是个性全面发展、才能充分展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其进行艺术教育,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出一批具有艺术天分的学生;另一方面也能调动每个学生潜在的艺术细胞,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掘自己和认识世界的真善美。 

(三)大学生艺术教育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学业、就业压力,在他们的生活中经常充斥着各种分数、成绩的紧迫危机,很多大学生抱怨在校期间缺少身心放松与锻炼的机会,使得他们本就已经高度紧张、枯燥单一的生活变得更加枯燥。从人性的角度考虑也好,从素质教育的方针着手也罢,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艺术教育,也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和手段,且适当地参与各类文艺活动,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动手参与性,这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且在将来,也会让他们感到终生受益。一旦大学生走上社会,面对一些公共场合,会一到两手艺术方面的才能,对他们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现实意义 

不仅理论证明了艺术教育对塑造大学生各方面素质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现实也证明了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是时代的需求、社会的呼声。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全面发展理念的持续深化,我国高校艺术类的艺考,包括美术、书法、音乐、体育等艺术类别的考试,显得十分火爆,艺术报考人数在这几年内急剧增加,这都说明了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高校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欣赏能力、自我发现能力,激发他们对美的感悟和传达,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艺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学生的艺术知识网,增进他们学习艺术的浓厚兴趣,此外,如今在因特网这一现代技术的支持下,将新的艺术课程与网络相结合,也将开发出一种适应现代教育、适合时代要求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创意艺术教学模式,这对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审美能力,以利于他们成为新世纪综合素质领先的优秀人才,是大有裨益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当下,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所倡导的素质教育,需要我们更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高层次思维领域的综合能力。在大学教学体系中,进行艺术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它不仅是作为文化教育的一项补充和扩充,更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旨在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身边的艺术、身边的美。大学教育中广泛开设艺术课程,不仅有着理论上的重要性,更体现了在时代背景下的现实意义。所以说,艺术教育是大学教育体系中不容忽视的一项内容,是塑造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成为了时代钟声下一道清脆的声音。 

 

参考文献: 

[1] 彭丽冰,贾春水.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j].世纪桥,2007(9). 

[2]张海鹏,邓江. 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j]. 丝绸之路,2009(14). 

篇(7)

[2][美]彼得著.圣吉,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得艺术和实务[M].三联书店,1998.

[3]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6号令.

[4]赵光年,魏坚,丁彦.独立学院党建工作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以湖南省五所独立学院党建工作的问卷调查为基础[J].当代教育论坛,2008,(7).

篇(8)

(一)教育边界的延伸 

空间维度的放大。网络开辟了“多向式”的信息渠道,开发了无限的技术手段,突破了传统的认知源自师长的“直给”形式和“课堂-家庭”的双线渠道,信息渠道多向,信息容量巨大,传播方式多样,这为高校党建活动的开展增添了数量和路径的难度。同时,网络扩大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广度,面对“变大”了的世界,准确的认知需要理性、客观地把握,从阅历和规律方面,大学生尚需引导。 

虚拟世界的出现。网络的出现,令现实世界之外,又平添了一个虚拟世界。既为高校党支部活动的开展拓宽了新空间,又提出了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二)教育理念的变革 

作为网络的重要技术概念,新媒体的出现带来了两个重要理念,也为高校党建教育带来了两个革命性的变化:一是对等,即peer to peer。在网络世界,没有老幼尊卑,人们随时享受到的是对等的关系、平等的权利,由此带给我们的是党建教育主客体关系本质的变化。二是点对点,即point to point。过去一令众应的指令发送在网络世界需要转换成“个性化”的问题解决,由此带给传统学生党建巨大的冲击,引发对相对单一、粗放的活动模式的变革,需要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更新固有的工作理念和变革工作方法。 

(三)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大学生从网络上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其中不乏负面的信息,各种思潮相互交错,尤其是一些西方的价值观念、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给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稳定的、识辨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他们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同时也使他们的理想信念产生动摇。学生思想上的变化给高校学生党建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网络文化的盛行 

网络世界中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网络文化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又产生虚假;其交互性特征既传播信息文明,又生产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既给人广阔自由,又会带来失律失范。校园主流文化正面临着网络文化的严重威胁与挑战,对高校学生党支部活动内容的严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生活方式的潮流化 

网络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大学生成为自觉、欣然接受这种改变的最积极的分子。而传统党建更多的还是说教、引导的角色,是师长的角色,尚未真正了解大学生需求,真正满足大学生需求,真正直接服务大学生需求。 

二、问题反思:传统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和网络时代教育困境的现实原因分析 

(一)传统学生党支部工作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引导维度不足 

由于网络环境的发展和成熟,大学生对社会的接触维度迅速增加。学生通过浏览网页、聊天、参加网上论坛讨论等形式对社会产生了多元化的认识,并通过这些认识进一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然而,当前的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方式仍然停留在组织会议、学习文件、个别谈话等单一维度上,使高校的党建工作未能与时俱进。针对高校的这一特定情况和新时期网络环境的特点,我们有必要及时采取措施改进传统学生党支部工作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引导维度不足的严重问题。 

(二)传统学生党支部工作内容对学生的行为影响趋于弱化 

当前学生支部活动内容单一,以理论学习为主,参加志愿者及社会公益活动、素质拓展和参访活动较少;组织生活形式单一,缺乏新意,以服从为主,党员缺少主动性、创造性,党员在活动中自由发挥空间小,缺少有效发挥学生党员作用的活动载体,学生党建社团、进公寓、进网络的有效办法较少。网络环境的发展和成熟使传统的学生党支部工作内容受到了挑战,传统支部活动对学生的行为影响趋于弱化。 

篇(9)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基层组织,直接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随着学生党员的增多,要求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成立党支部,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党员走上了党支部书记岗位,加强对他们自身影响力的培养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新时期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岗位流动性较大

学生能担任支部书记多数为高年级学生党员,一般最早也要进入大三,甚至要大四,这样刚刚适应和熟悉工作流程,就已经毕业,党支部书记人选流动性大,影响支部工作开展的连续性和深入性。

2、理论知识不深厚

正确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人的思想要保持先进、纯洁,就得不断地接受正确理论的熏陶。理论成熟是政治成熟的基础,理论扎实是政治坚定的基础。只有理论知识掌握深入,才能在大是非面前站稳脚跟,才能在解决训练、生活等实际问题中事半功倍。而当前学生党支部书记没有系统的定期集中培训和学习的机会,理论知识基本停留于表面。

3、能力素质参差不齐

学生支部书记有的是由辅导员指认,有的是由学生民主选举,考核和培养机制不成熟甚至没有,这样可能就存在学习好的优先、人缘好的优先、工作能力突出的优先等等,这样造成能力素质相差较大。

4、工作主动性不强

很多学生担任支部书记主要是听从指导教师安排的工作和任务,甚至有的认为党支部核心工作就是发展党员、党员转正等,缺少工作主动性,没有能更好的结合专业、结合支部党员自身优势等开展为同学服务、为学院争光等系列活动,致使“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等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强。

鉴于以上问题,如果党支部书记还按照老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工作,仅仅是凭借职务或是老师授予的权利再开展事务性的工作,对于集体和个人的发展都将起到消极作用,可见,学生党支部书记非权力影响力的作用发挥至关重要。

二、非权力影响力概念界定

社会心理学认为,影响力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非权力影响力是指一种不仅仅依靠权力,更多的是凭借党支部书记本人的语言形象、智商情商、品德能力、人际关系、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各方面利益的平衡而产生的一种影响和支配他人的力量。影响它的因素包括品德因素、知识能力因素、情感因素等。可以认为,非权力影响力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发挥了比权力影响力更为重要的作用。非权力影响力作用:一是以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赢得群众的尊敬和拥护;二是以良好的知识素养赢得钦佩;三是以真挚的情感赢得信赖和支持。

三、大学生党支部书记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培养机制构建

作为以培养人才为己任的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培养和提高他们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有效机制,这是增强基层组织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

1、提高理论知识水平,提升工作开展驱动力

正确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人的思想要保持先进、纯洁,就得不断地接受正确理论的熏陶。理论成熟是政治成熟的基础,理论坚定是政治坚定的基础。党支部书记的政治素质取决于理论素养,理论上的清醒保证政治上的坚定,这样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脚跟,做好工作。应该定期组织党支部书记进行理论集中学习,专门组织开展组织能力、政策水平和业务技能等专题的系统培训,是提高工作能力、增强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有效办法。

首先,以校院两级党校为基础阵地,在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设以党支部书记为主要学习对象的上岗培训、理论研讨、在岗再培训等,开展诸如党的知识竞赛、党课比赛、党员发展工作规范等量身订做式的系列活动。

其次,网络学习不可忽视,新时期大学生都热衷于网络,我们应该集中这些资源,建立利于工作需要的网络化平台,使其能随时随地随心接受教育、交流心得、研习技能。使得在生活中不能解决和不好交流的问题在网络中表达,再拿回生活中解决,使得党支部书记的非权力影响力更好的发挥。

2、提高能力素质,提升凝聚人心的吸引力

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是其履行职责的前提、实施领导的关键和树立威信的重要因素。如果党支部书记具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业务知识,广大同学就会信赖和敬服。反之,党支部书记知识储备少、能力水平低,大家嘴上不说什么,实际心理上是存在一定抵触情绪的。

因此党支部书记要不断提高能力素质,强化德才水平。德是能力素质的政治基础,是作为一名党的干部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度的政治热情、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严明的组织纪律性等的具体体现。才是能力素质的核心内容。它涵盖了五个方面,即分析判断能力、说服引导能力、思想表达能力、人才识别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3、实施民主选拔机制,打好群众基础

选拔党员中优秀分子担任党支部书记,选准带头人,是做好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一件大事。新时期大学生敢于创新、思路宽广、不受拘束,奉行自由民主等特点,在选任党支部书记时候,一定要按照规定,依据学院特点和岗位职责要求,采取民主的方式定党支部书记。这样选的党支部书记更有群众基础,更易被同学们接受,更有责任心和影响力,更有利于工作中与其他党员一起挑起重任。

4、实行党员目标考核制度,提升工作中的创新力

目标考核是按照一定的指标、标准或评价来衡量既定工作和任务完成的情况,它作为现代管理的有效手段,目的是保证决策落实、考核管理绩效和改进领导工作。学生党员工作实行量化目标考核对于工作开展有好的成效。学生党员的目标考核办法尤其是针对党支部书记工作开展设立的量化考核,应当结合学生党支部特点,既考核支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学风建设和支部活动等,更要科学地设置考评书记的内容、程序,并形成机制。而考核首要任务是抓好党支部书记,抓负责人,通过考核制度,明确职责,提高责任,引领方向,引导书记立足岗位争优秀、作表率,真正实现“一名党员、一面旗帜”。

总之,新时期基层全面建设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党支部书记必须不断探索新办法、总结新经验、寻求新规律,增强大学生党支部书记非权力性影响力,理论知识是基础,能力素质是动力,民主选拔是条件,目标考核是保障。各高校应将增强大学生党支部书记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机制建设作为新时期高校党的工作抓基层、打基础的重要内容,使大学生党支部书记不断地锤炼党性,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参考文献】

[1] 黄维.浅议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的非权力影响力[J].改革与开放,2013.

[2] 黎育生. 论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的非权力影响力[J]. 南方论刊,2009.

篇(10)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一例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临床心理干预与诊断过程。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通过在来访者的大脑中输入一组与人交往时不焦虑的程序性知识,并结合临床放松训练使其达到自动化运行,重新建立人际交往时的、新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彻底地解决了来访者人际交往障碍问题。

关键词 :人际交往障碍 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 元认知干预技术

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一个重要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大学生们逐渐将生活重心由学习,转移到社交活动上。但很多同学由于从小一直埋头于学习,缺乏人际交往经验,或者头脑中存在关于人际交往的错误信念,导致人际关系建立或维护时产生问题,长时间内无法进行自我调节,于是对自己、对他人产生消极评价,一旦对人际交往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便很易形成了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表现为焦虑、紧张、交往恐惧、孤独感、冷漠、依赖心重、信任感缺乏、傲慢等方面的特点。其中尤以焦虑、紧张、孤独感、信任感缺乏等表现为多。下文是笔者运用元认知心理干预过程对一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案例进行干预的过程。

1.来访者基本情况与症状表现

1.1基本情况

小杰(化名),大连某高校国际商业学院大一学生,93年出生,河南农村人。父母在大连金州区务工,自小便跟随父母在外读书。小杰为家中长女,有一个弟弟有个妹妹,感情较好。

来访者性格独立,努力上进,甚至有些争强好胜。小学、初中在金州读书,学习成绩优异,班级名列前茅。一直担任班级班干部,培养了较强的管理能力,但与人交往时说话直白,有时甚至咄咄逼人。高中后,返回河南老家就读高中,与父母分开,同奶奶一起生活。由于转学等原因,成绩迅速下降,自己感到难以接受,对自己很不满意,却一直无法调整,浑浑噩噩的度过了高中三年。高考后被调剂到目前所学专业,该专业学费较高,来访者便开始自责给家里增添了经济负担,愧疚不已。学校规定,大一年级达到一定分数可以转专业,因此,大学期间一直努力学习,想要转到学费较低的同类型专业去,被同学戏称为“学霸”。

由于来访者所在专业学费高昂,多数学生家里条件较好,来访者感到和她们没有共同语言,价值观不同。开学二周后就与同寝室一位同学发生争执,室友批评她不讲个人卫生,身上有异味,不注意保护寝室卫生环境、自私自利、闹钟铃声等影响同寝室室友休息等。来访者辩解到,自己已经很注意卫生了,是室友强词夺理,并且自己早起,是不想军训迟到,自己睡的比较“死”,根本听不见闹铃震动,所以才设置了闹钟铃声,这样做也可以叫室友一起起床,自己每天催室友快一点,室友不但不领情,还埋怨她,告诉她如果怕迟到就自己先走,在这催催催,很烦人。对此,来访者感到很气愤,与室友大吵一架。自此感觉到很难与室友相处,回到寝室感到气氛冰冷,不愿意、也不敢跟室友说话。感觉到室友孤立自己,自己也看不惯室友,感到心烦,室友经常联络其他寝室的同学到自己寝室来打扑克,每次看到有外人在自己寝室都感到烦躁,觉得没有归属感。

1.2症状表现

第一、寝室恐惧:不愿意回寝室,每次都是早上出门,下了课便去自习室或图书馆,直到图书馆闭馆,不得回去时才返回到寝室,在寝室楼下徘徊很久后才敢进入寝室,随后便感到烦躁、心慌。

第二、不敢同室友说话:看到与自己吵架的室友,感到心烦、担心、焦虑。不敢与室友说话,怕自己说话太冲,又引起不必要的争端,但又觉得自己这样“忍着”,对自己很委屈,而且不公平。

第三、人际障碍:长期不敢同室友说话,逐渐不敢和班级同学说话,在路上遇到同学与自己打招呼,也匆忙躲开。无法融入到正常的人际交往当中,每天早上为了避免与同学打招呼,甚至提前一个小时去班级。

2.症状的成因

2.1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形成

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是指一种在条件反射形成和发生过程中,本人未曾意识到或意识到却控制不了的情绪反应[1]。其中的“条件性”是指通过后天建立起来的反射[3],它以情绪为核心,以S-E-R为表征式,其中S为问题情境或刺激事件,E为自动实现的条件性情绪,R为条件性情绪推动下的思维及外显行为反应,人们通过自己的认知、经验、观念等对条件性情绪反射所引起的反应R进行评价、思考,又产生了新的评价性情绪E′,这种情绪增强了原来的条件性情绪反应,由此开始不断地积累,从而产生了循环。如果S所引起的是消极情绪,那么人们就容易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障碍。

据此原理,小杰的人际交往障碍,其本质就是一种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最初形成过程,即与室友吵架(s),产生烦躁、气愤、焦虑的情绪反应(E),最终形成的行为反应(R),即为不愿意回寝室,不愿意与室友说话。行为产生后,小杰会对自己产生一个消极的评价性情绪(E′),即我不会和同学、室友说话,我的语言沟通能力是有问题的,我的人际交往是存在问题的。这样的评价增强了小杰的焦虑情绪,于是形成了SER的增强循环。

随着上述刺激循环的形成,久而久之,回寝室、同室友讲话、和同学说话成为了小杰的刺激情景、刺激事件(S)。其对应的条件性情绪(E),即为焦虑,担心自己说错话,会令事情更糟糕,会让自己变得更加被动、成为被孤立的对象。这样产生的反应(R),即为不回寝室,不跟室友说话,逐渐的也不愿意、不敢和同学说话,甚至见到同学后立即躲开,绕路走。这样的行为持续一段时间,来访者会对自己产生一种消极的评价,即我是有问题的,我是不正常的,这使得情绪(E’)更加焦虑,增强了不良行为的产生。这也就形成了复杂系统的增强循环模型。

2.2程序性知识自动运行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办”的操作性知识,它能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自动实现并且表现为能力[1]。这种“怎么办”的反应在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中用C-A产生式来表示,即我一遇到这样的情景,就要去这么做的程序。程序性知识是自动运行的,对于小杰来讲,形成的是关于如何避免回到寝室,避免与室友说话、与同学说话的程序,然而这种程序在运行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焦虑情绪的产生,久而就是便形成了障碍。

3.临床干预

3.1认知调整

首先,对小杰讲解条件性情绪反射原理,小杰之所以会愈加严重,一方面,小杰自身将对于人际交往的焦虑感、恐惧感不断放大,想要控制却无能为力,使得焦虑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小杰对于人际交往知识的缺乏。那么,首先就需要向其解释症状产生的整个心理机制。使她明白问题的关键因素在于焦虑、恐惧情绪下推动的潜意识行为。并且告诉她,这种条件性情绪是后天形成的,是易建立的,同时也是易消除的。同时,给小杰补充关于人际交往的知识,比如黄金法则、白金法则等交往规则,也就是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

3.2放松训练

临床放松训练是一种高效的暗示学习技术,保加利亚罗扎诺夫博士研究发现,暗示作用下的学习效率是平时的5至50倍[2]。利用这种高效学习的状态,临床上为患者建立新的、积极的条件反射,以替代过去消极的条件反射。首先通过肌肉的渐进式绷紧放松,配合以舒缓的音乐,使来访者慢慢达到一个轻松平静的状态;接下来为患者输入风景想象,对美好愿望想象,促进来访者形成积极的情绪。最后利用冥想模拟刺激情境,输入合适的程序,建立积极的条件反射。例如,针对本来访者,可以带领来访者进行冥想:九点钟后,想象着自己就要回到寝室了,进行一个深呼吸,告诉自己我没有问题,轻轻的推开门,笑着对室友说:“我回来了!”无论室友的反应如何,你都在心里对自己说,看,你成功了,你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就这样做下去,你的人际交往已经迈进了一大步!

此放松训练共做了四次,来访者能够很平静的回到寝室,不感到焦虑、紧张。第三次后,来访者很兴奋的跟我说,之前与自己吵架的同学,主动与自己说话了,来访者感到很开心。随后对放松进行了状态调整,让来访者能够主动的融入到寝室话题当中。第二阶段的放松共做了四次。

3.3防复发策略指导

来访者在咨询的过程中,由于连续做放松训练,其人际交往障碍得到了明显的改变。但是在放松结束以后,来访者独立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当中,一旦不可测因素产生,便会再次陷入障碍当中。为使来访者能够克服困难,坚持运行正确的新程序,我们需要教会来访者一套行之有效的愈后防复发策略。即用元认知指导和监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变化。

教给来访者深呼吸和小程序放松的方法,在交往过程当中,如果遇到令自己紧张、焦虑的状态,深呼吸10~20次,或者做简单的小程序放松,降低焦虑情绪。增强自身信念:我已经做到很好了。我是一个能够克服困难的人,这一点小小的困难,怎么能够难的到我!

3.4布置作业

要求来访者每天至少要做30个以上的深呼吸,每当焦虑情绪上来的时候立刻做深呼吸,告诉自己停止非理性的思维,给自己积极地暗示,暗示自己要做一个宽容的人,大度的人,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

要求来访者做运动,每天保持半小时以上的运动量,运动过程中想些积极的画面,比如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未来的憧憬等,并且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实现。

经常记录进步笔记,每当自己取得进步时就记录下来,经常翻看自己进步的点点滴滴,哪怕是很小的进步也要记录下来,例如“同学说了不爱听的话,但是我没计较”。或者当自己取得进步的时候,让自己手舞足蹈一下,将这种情绪放大,体验到进步的快乐,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更加自信。

4.干预效果

经过十次的干预,来访者自述,能够心情平静的回到寝室,不再感到寝室气氛压抑。有时,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能够融入到寝室聊天当中。逐渐对自己的人际交往有了信心。

5.结论

在运用元认知技术进行临床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通过对来访者讲明技术原理,使来访者明确问题产生的心理机制。这样来访者就可以靠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咨询师的帮助形成正确的程序性知识,并自动运行。主动积极的调整自己的心理活动,建立起元认知系统,关注心理健康,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格特征。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真正的做到了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

参考文献:

篇(11)

高校党建的根本目标是“以育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材,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是大学生党员真正成为党的事业可靠接班人的坚强保证。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活动在全面育人过程中能起到催化作用,强化了学生党建工作必须融合“实践育人”的新理念。大学生党员在社会实践中参与学生党建工作,形成了学生集体中的核心力量,能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党建工作政治核心的效能。

(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课堂

真知源于实践,社会实践能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它是学校第一课堂的延伸,具有直接性、现实性和及时性的特点,社会实践所带来的感性认识积累加速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吸收,而其平等渗透的教育形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正因如此,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最为有利的手段,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打上更深的烙印。

在学校团委和学院党委的重视和领导下,园艺学院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或“三下乡”,队伍和人数越来越多,学生党员更成为其中的主要力量,通过实践,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增强了党性修养和政策理论水平。

二、社会实践为载体,探索学生党建工作新机制

(一)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主体意识

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观念的表现。在社会实践中,学校或学院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机会、舞台和方向,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进行活动。

为了更好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在学校及学院举办的重大活动中,我院组织学生党支部协办或主办各类活动,要求学生党员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党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极大体现。此外,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努力促进社会实践的活动主体多样化,充分利用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等学生团体的力量,创造一定的条件,营造良好的、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氛围,支持学生自觉组队、自主立项,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开展社会实践的途径和内容

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条件,应将校内社会实践应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渠道,尤其要发挥党支部和学生党员的作用,将党建工作贯穿于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如:在日常管理中,安排下班党员到各个班级中,深入了解各班具体情况,协助做好班级党、团建设工作;安排学生党员进行志愿服务;开展帮困助学;协助辅导员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登记等工作;协助做好文明离校;率先带头到偏远地方实习、就业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院结合专业特色,承办茶文化节、花艺文化节、果蔬文化节等具有园艺特色的活动。在校园文化节的各项活动中,都活跃着学生党支部的身影,学生党支部积极承办或组织各大文化节的主要活动,正是由于他们的积极努力和参与,这些文化节已成为我院的品牌活动。如:茶文化节,由本科生第五党支部(茶学专业党员组成)主办;花艺文化节由本科生第二党支部(花卉与景观设计方向党员组成)协办;果蔬文化节由本科生第一、三、四党支部(园艺专业党员组成)主办;学院团委实践部的“百花园”,也成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个重要实践基地。通过积极投身社会工作,锻炼与提高了能力,用劳动与工作为同学们提供服务,最终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活早已远离“围墙”的模式,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校外社会实践也成为大学生课余的重要生活内容。在学生党建工作中,必须充分重视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在全面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党员应先走一步,在社会实践中起骨干作用,学院党委根据学生党建工作的需要设立专项实践调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方案的制定等,重视培育大学生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先进性意识、学习意识和模范意识,激发他们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奋发向上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