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技术专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1-16 02:42:2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技术专业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技术专业论文

篇(1)

二、对油船腐蚀产生影响之因素分析

防止腐蚀是维护和保养油船结构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应当重视对其腐蚀规律性的分析研究工作,笔者经过一定归纳总结,认为对油船腐蚀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洗舱频率经过一定时间的持续作用,原油能在油船舱内部件表层形成保护油膜,但高频率的清洗油舱往往能在一定程度对这些油膜造成破坏,以至使部件暴露而加快腐蚀进程。(2)洗舱介质常用的洗舱介质包括常温或高温的海水,当然还有原油,而几乎所有的洗舱介质都会对保护油膜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其破坏力的强弱又以原油最小,而高温海水破坏力最强。(3)油货成分一般来说,具有更强黏结特性的油货更有利于油船的防腐,而黏结特性较差或甚至是含硫含水含氧较高,则往往产生相对较强的酸腐蚀作用,尤其在原油卸载之后会表现的更为明显。(4)压载情况通常认为,油船的腐蚀程度和舱室的压载时间是成正相关的,同时,如果压载水如果发生污染繁衍有大量微生物的时候,会加快腐蚀的速度。(5)舱温湿度邻舱温度越高、空舱湿度越大,腐蚀的速度也相应更快,另外,在无水的条件下,阳极保护装置不会发挥防腐的作用。(6)阴极保护和阳极保护一样,只有在有水存在的情况下,阴极保护装置才能正常发挥功能,因此,不能对舱室的上部区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7)涂层脱落如果舱室的涂层发生区域性的脱落,那么该区域的腐蚀程度会加速,甚至比相同条件下的完全无涂层舱室表面的腐蚀速度还要快很多。(8)结构设计在结构设计方面,如果未能对流水或积水区域做到很好的处理,或是因构件的刚性问题产生屈曲的现象,都能导致腐蚀的发生。(9)离港到港正常情况下,货油到港后都要进行频繁的洗舱,基于前文的分析,明显油船到港的腐蚀概率要比离港时高。

三、油船防腐技术探讨

油船的腐蚀防护的优良与否直接关系到油船的寿命和运输安全。其防护措施包括从材料的选择、结构的设计到表面和阴极保护等多个环节。针对船体受腐蚀的影响,其防护系统有两个大的组成部分,分别为防腐蚀涂漆系统以及阴极保护系统。

(一)防腐蚀涂漆系统

船舶的防腐蚀涂漆系统即是指通过合理选择船舶涂料,确立科学的涂漆工艺,最终在船舶各个部位的钢铁表面形成完整而致密的涂层,并以此来隔断与腐蚀环境的接触,从而对船体起到防腐保护的系统。当前常见的传播涂料包括水线涂料、甲板涂料、船壳涂料、饮水舱涂料、油舱涂料、压载水舱涂料、防污涂料等多个品种。其中,用于水线以下的防腐蚀涂料又分作三个大类:⑴油性和沥青类的传统型防腐涂料;⑵高性能有机防腐涂料;⑶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以改性环氧树脂涂料、玻璃鳞片涂料、无溶剂环氧涂料、氟树脂涂料等为典型代表的高性能水下船底防腐涂料,这些材料目前已普遍进入了工业化的生产应用。另外,水线以上的防腐蚀涂料通常表现出更好的耐久耐候性,而且其保光保色效果也不错。

(二)阴极保护系统

篇(2)

b.农村劳动力不断欠缺且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由于城市建设在不断的加快行进速度,使得农村的剩余人口多为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或儿童,往往老人们体质虚弱,劳动能力欠缺,有一些老人甚至已经到达行动不便的地步,更别提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了。故而,使得新技术推广工作在实行过程中,虽然会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并且有的也愿意参加,但是却难以真正做到具体的实,继而往往工作的进展十分缓慢,并且没有什么收效。

c.资金短缺一直制约着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由于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站都是一些事业性单位,其大部分的费用都是政府财政的专项拨款,一部分基层林业的技术推广站,它们的经费都和实际开支的需求有很大差距,因为在基层里开展技术推广和对技术进行指导这些工作,必需要有充足的经费来支持,这些经费的缺少使得大多数基层的林业技术推广站,其对工作缺乏动力,十分懈怠。

d.工作的队伍不太稳定、不够完善目前,因为基层林业的技术推广队伍总是不太稳定,使得技术人员的作用得不到发挥,故而有不少的基层技术人员往往都会被调去做其他的非专业性的工作,如此,技术人员就缺乏时间去对技术工作进行调研,而且他们的业务技能又不能得到锻炼,导致了严重的人才流失。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工作人员缺乏对工作的热情,往往都是在十分被动地进行他们的工作,这更加影响到基层林业的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

二、加强对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战略方法

a.积极地开展宣传组织培训活动最初,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站的领导要加强自己对“科技兴林”的认知,并且要积极的召开专门的会议,加强对工作的部署,做好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由于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十分重要,故而要使用各种不同的宣传方式,例如媒体的讲座、培训班、宣传车辆等途径,进入乡里进入村中开展宣传工作。技术人员必须亲自直接地指导农民,让他们能够真正地感受到新技术的福利,使得以后参与新项目的意愿更加强大,当地政府的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可以在贷款方面提供一些优惠政策,为群众提供一些补贴都比较好,其次要吸引群众不断参与,同时如果有更多的青年能够参与其中将会更好。

b.基层林业科技推广的队伍要不断建设基层的林业科技的推广工作中,一般人数偏少,其知识的结构也比较老化,不能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故而要不断进行林业科技队伍的建设工作,不断优化队伍的结构,保证工作队伍比较年轻,有知识开始必须改革用人机制,需要取用聘任制,遵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再则进行公开的招聘或者竞聘上岗的形式,选取卓越的技术人员,一起在基层林业队伍当中不断进取,其次仍旧要对在岗人员不断开展培训,保证他们的知识结构可以有所优化,能够掌握到更加多的新技术,使得自身的工作队伍整体的素质不断提高,同时要经常组织一些科技下乡的活动,确保技术人员和林农知识可以有效的对接起来,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最后在管理的层面上,也要渐渐的培养资格认证、拿证上岗工作的机制,使得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水平,整体都能够不断的提升,必须使用一套十分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把工作人员业绩和群众的评价一起放到考核范围之内,并且要将考核的结果同薪资的收入水平、职务的评定以及奖惩等相互挂钩,便于使工作人员的责任感有所加强。

C.工作的开展要与农村的实际相结合之前的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一般主要是靠政府的主导再去实施,现在必须将这一局面彻底的改变,要做到充分的与农村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实际需求相挂钩,把技术的推广加强同企业、高等院校和相关的研究所等不同的单位相联系起来,做到保证林业的技术推广工作可以把有偿与无偿服务都结合到一起。因为农村群众的思想觉悟都有所提高,林农更加需要得到一些利益回报,不然他们不会再有兴趣去参加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所以,当地的政府必须充分的把公益性和利益性结合起来,把每个推广项目的科学论证实行起来,保证可以深入的了解林农和市场的需求技术,再去推广这种技术,同时,要把市场和林农想不不到的技术和林业技术推广站考虑到里面,以便能够提供更好地技术服务。

d.把实用技术的推广作为重点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的关键和主要方式是把开展有关的实用技术培训作为重点对象。同时,要把培养出林业科技示范的带头人当作能够使林业新技术推广更好的切入点,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也必须通过农民才能够实现。故而,必须做好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并且要靠广大农民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实用技术的培训活动可以使农民得到更为有用的生产技术,同时可以指导他们使用新技术实行科学的生产。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加强市场的竞争力作为首要目标。其次林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更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实行,同时要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具有有针对性。同时,更要依据新形势的进展,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实践,以求能够探索出更为适合林业技术的培训工作的新方法,要不断的利用培训和示范效果,使得林农的科技意识有所提高,为形成科技的重要质量和效益的观念做贡献,继而把科技致富的思路深深的植入到广大林农的心中

E.创新的重要性创新对于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体制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必须大量投入资金,使得林业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可以更为有确定性。在资金的来源上,不仅仅只靠政府财政的补贴划拨,还要想依托对加强技术合作、技术示范以及技术的培训等,将专家请进家中,使得林农可以拥有更为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不断的提高林业的经营水平,使得经济效应能够上升。同时要对其进行补贴,使得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一直在提高的同时,还能更进一步。因为政策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增加,种植的补贴标准也在不断提高,林农的意识得到了精心照料,这对于实现林业产业发展是一种最基本的动力。

篇(3)

泰安市13家职业病防治机构从事职业卫生专业技术服务的整群人员。

1.2内容

调查13家职业病防治机构2013年底从事职业卫生专业技术服务人员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等。

1.3方法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从事职业卫生专业技术服务人员规模

2013年底13家职业病防治机构从事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共346人。其中,男性174人,占50.3%;女性172人,占49.7%。

2.2从事职业卫生专业技术服务人员的年龄结构

从事职业卫生专业技术服务人员中,30岁以下的人员占11.8%,31~40岁的占30.3%,41~50岁的占38.2%,51岁及以上的占19.7%。

2.3从事职业卫生的专业技术服务人员的学历结构

从事职业卫生的专业技术服务人员中,研究生学历占3.2%,本科学历占33.2%,大专学历占41.9%,中专及以下学历占21.7%。2.4从事职业卫生专业技术服务人员的职称结构从事职业卫生专业技术服务人员中,正高级职称占2%,副高级职称占13.3%,中级职称占51.5%,初级及以下职称占33.2%。

3讨论

3.1从事职业卫生专业技术服务人员的现状分析

从事职业卫生专业技术服务人员相对老龄化,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所占比例较少,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较少,总之,存在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职称偏低等问题。

3.2对加强职业卫生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建设提出如下对策。

3.2.1提高对于加强职业卫生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人才是一种战略资源,实施人才战略方可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抓好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发现人才等环节。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职业病防治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这决定了我国职业病防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战略,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才能为职业病防治工作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3.2.2改善专业人才引入培养机制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职业病防治工作开展的必要支撑,这就要求把人才资源开发利用放在首位。结合泰安市职业卫生专业技术队伍的现状,开发利用人才的工作重点应在育才、聚才、用才三个环节上下功夫。关于育才,职业病防治机构应大力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坚持选派业务骨干到高校、上级职防机构及其它高水平医院进修培训。对于本单位的优秀人才,要善于在工作上压担子,为人才健康成长搭建广阔的舞台、营造充足的空间。关于聚才,要树立海纳百川的引才观念,根据工作需要,从地区或全国范围内招聘能引领业务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要对单位内部各类人才提供充足的保障,在感情上留住人才,用待遇留住人才。关于用才,要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知才善用的氛围,坚持“两条腿”走路,既打造强大的专业人才队伍,又打造强劲的专业管理队伍,根据个人专长将其安排至相应的岗位,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使人才充分发挥天赋和潜力,形成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人才合力。

篇(4)

通过毕业论文工作,使学生受到必要的综合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调查研究的能力、检索与阅读中外文献资料、进行理论分析、制定总体方案的能力,综合分析和总结报告的能力等。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实战演习”。

二、 组织领导

毕业论文的教学工作在主管教学校长的领导下,由教务处统一协调管理,系主任具体负责实施。以系为单位成立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对毕业论文的全过程进行具体的质量管理。

三、时间安排

1.9月上旬,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要做好开题准备。

2.9月上旬,机电系组织审查毕业论文题目。

3.9月中旬,各专业组织召开开题报告会。开题教师在会上要将题目的来源、性质,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主要方案、应用前景、信息资料、仪器设备、工作难度等情况向学生报告。

4.9月下旬,进行双向选择。学生填报毕业论文志愿,选择题目,确定任务书。

实习期间完成,并于本学期完成答辩。

四、 确定毕业论文题目的原则

1.毕业论文要突出高职特色,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力求有利于巩固、深化和扩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既要要反映教学的基本要求,又要有一定难度,使学生受到比较全面的综合训练,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

2.毕业论文题目应尽量结合专业的生产实际、科学研究和校内实验室建设等任务来进行,可以选做专业教研室拟定课题,学生也可以自选题目。

3.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论文分量的难易程度要适中,要留有余地,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够按量完成任务。

4.确定后的毕业论文题目采取自选与分配相结合的办法决定其毕业论文题目。学生选定题目后,要在指导教师的具体指导下,拟定工作计划和方案。

五、 指导教师及其职责

1.指导教师应选派富有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一经确定,无特殊情况中途不得更换。

2.指导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智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对课题的关键部分要起把关定向作用。具体工作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对于选择重的课题,必须要求学生在设计思想、实施方案或方法等方面要体现出差异,防止出现“坐车”现象。

3.指导教师在思想上和业务上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注意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毕业论文全部结束时,指导教师要对指导的学生的毕业论文全部资料(说明书、图纸、程序、实验原始数据、综合报告等)进行审查,同时对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中的学习工作情况进行评价,给出综合评语及成绩,并向教研室、系主任报告学生是否具备答辩资格。

4.指导教师名单

黎x

六、要求

1.学生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刻苦钻研,实事求是,按时独立完成毕业论文任务书所规定的全部任务,不得弄虚作假或抄袭。

2.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认真查阅资料和收集技术数据,以严谨的求学态度对待该项工作。

3.毕业论文要提供电子稿和纸制清样(打印稿)。语言要简练通顺,图纸(图表)要规范、整洁、无误。

4.优秀论文必须进行答辩,答辩时,自述要简明扼要,概念正确、清楚,要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回答问题。

七、选题范围

1、蓄电池的使用及故障排除

篇(5)

二、紧贴岗位,构建柔性化课程体系

无论哪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最终的目的是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因此,构建与机械类专业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职业岗位能力,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了解机械类专业职业岗位的工装设备、工作要求、工作对象、工作内容与流程,构建柔性化课程体系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内容。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类专业立体化课程体系

高职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是针对工作岗位的实践性、适应性。具有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岗位技能要求,适应工作岗位,能够获得合作企业的认可,是决定校企深度合作的基本条件。因此,要从课程内容着手,遵循认知规律,依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设计诸多“知识点”,构建一条“能力线”,形成“复合职业面”,完成立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

(二)整合课程内容,完成机械类专业“教材”向“学材”的过渡

“学材”的内容要求以职业岗位的具体任务或工作情景为主,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提示、步骤、参考资料以及具体操作环节的注意事项等[3]。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应脱离传统教育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方式,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对“知识点”的要求重新组合相关知识,结合合作企业实际、学校硬件设备和师资队伍等,设计和开发一些难度适中,能够体现完整工作过程的实际任务或模拟工作任务,保证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任务获取、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完成到任务评价的完整过程,达到学技术、炼能力的效果。

(三)突出机械类专业实践性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理实一体化教学集“教、学、做”于一体,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边听、边学、边练,能有效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是适合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针对行业企业对机械类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引入行业技术标准,参照职业证书考核标准,按照“理实一体化”课程要求开发课程,调整理论与实践所占时间比例,突出实践性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机械类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施,一方面要求打破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截然分开,理论实践两层皮的现象,理论主讲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必须树立团队协作意识,树立以生为本、以教学效果为本的教学质量意识,保证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效果[4];另一方面要求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实践锻炼,熟悉生产环节,丰富实践经验,钻研实用技术,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双师素质,成为行家里手。

三、聚焦技能,打造“双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教学改革的承担者,也是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实施者,直接决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是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直接力量。机械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借助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及行业人才需求情况,参与区域经济建设;另一方面,把生产实践紧密嵌入教学过程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打造一支“上得了讲台,进得了企业”的职教双师队伍,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才能真正抓住高职机械类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关键点[5]。

四、多方合作,开展校企合作实践

校企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有实习、就业层面上的浅层次合作;有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产、学、研、培多位一体等深层次合作。因此应该根据专业的不同、产业的不同、行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探索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精准定位专业,实施“就业导向”型工学交替

实施“工学交替”意味着走出纯理论讲授的教室,以“职业人”身份参与实际工作,使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交替中成长。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将要从事的职业生涯尽早连接起来,实现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对企业来说,可以借助学校把自己的用人要求贯穿到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从而招到企业所需要的实用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人力资源。对学校来说,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设备条件和职业氛围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把教育培养的课堂扩展到生产现场,实现生产育人的目的,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2006年开始,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与兰州瑞德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组建第一届“瑞德”冠名班,实践了“1+1+1”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第一学年在校内集中学习理论知识,在校内实训室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第二、三学年在企业集中教学,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其中第二学年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的课堂理论课教学与实训课完全在企业交叉进行,由学校、企业共同教育和管理并共同组织相关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企业为学生提供了专业教室和专业机房,采用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及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分组实施。学生和企业员工一样,严格执行企业上下班制度。第三学年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接受企业管理及企业文化教育,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学院委派专业教师常驻瑞德公司,瑞德公司委派专门辅导员,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一方面解决学院实训条件有限、师资短缺等问题,节省了隐性成本;另一方面弥补了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而且还培养锻炼了师资队伍。这种培养方式企业需要、学校乐意、学生满意,三方受益。

(二)多层次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学院时刻关注企业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方向,开发、设计、实施灵活的培养方案,开展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校企合作。2004年以来,学院先后与宁夏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兰州海红通信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联邦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等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先后成功组建了12届企业订单班。2014年学院同宁波北仑区政府沟通,就建立高校、政府以及企业之间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探索,在实践中形成了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位合一”的办学模式。“三方联动、三位合一”构建了政产学共谋、共赢、共发展的新型运行机制。这种合作模式灵活、可操作性强,可以进行专业层面的合作或者课程层面的补充强化,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由校企双方根据实际需要共同研究,共同参与培养的各个环节,紧贴企业岗位需求,确保“订单”的规格与质量,同时通过有计划地分散学生,减轻了单个企业接受学生的难度。学生的专业基础与技能训练课程在校内完成,核心职业技能课程和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在企业完成,毕业后直接在企业就业。在“订单培养”的教学过程中,校企双方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作为首要任务,积极探索“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企业充分发挥设备等资源优势,为学校提供教学基地进行实战训练,解决了学院实训设备不足等问题,学生有了稳定的就业渠道,企业减少了岗前培训成本。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讲课,聘请企业一线技术工人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双师联手”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了“零距离”就业。

篇(6)

2、我校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外国的办学经验和我校的办学特色

总结多年来校企合作办学的经验,构建“专业知识+通识教育、课堂学习+课外活动、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学校+企业、知识能力+技术技能”的新的培养模式,推进我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注重知识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发等,更加注重项目实训和企业实习,并将此作为融会贯通学生有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将此转化为生产力。

3、构建新的教学环节

“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拓展课”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以及“理论———模块实践———整体项目实训”的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全面的校企合作,适应现代社会工作新需求的发展需要,合理的改革相关专业课程,并且与企业共建专业课程,加强校内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和操作技能,还要有创新设计和开发能力。

4、积极促进教师团队的建设

篇(7)

二、问题成因与对策

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所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从国家教育政策的层面来看,高校扩招带来的结果是学生数量的过快增长,很多非师范院校也都开设了教育技术学或及其相关专业,造成了学生培养数量与社会需求数量的供需差异;其次,教育技术学专业缺少区别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知识体系,教学理论比不上教育学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又不能和计算机专业学生竞争,学生知识“杂而不精”,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再次,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根据以上问题成因的分析,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对于部分师范学校中缺少特色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应该缩小规模,或停办。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出口定位多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从中小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已经超编,尽管部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由其它学科教师兼任,但整体上可以提供的岗位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工作需求。

(2)加强教育技术学特色专业的建设,调整培养模式。教育技术学专业必须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以培养特色培养为主要改革方向,加快培养方式的转变。

(3)强调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自适应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其能否适应社会工作需要的重要方面,而创新能力则是学生未来发展程度的重要内容。实践与创新两方面共同组成了学生的社会自适应性,是学生适应社会的必备能力。

篇(8)

2.课程设计:中职二年级利用4~5月份,集中派遣学生到相关校企合作企业实训1~2个月。以小组为单位,安排一名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根据企业要求完成种苗生产、森林资源调查、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相关工作任务,学生在学校委派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全面参与林业实际工作,利用山区下雨时间由企业技术人员讲授林业生产的技术要点和相关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专业与行业的对接。

3.成绩考核:实训结束后,由学生填写《实习指导手册》,独立撰写2000字以内的实训总结。由本人、小组、校内委派的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考核评价。以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并重的原则,注重过程考核,侧重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态度和技能各占55%和45%,其中,每项中考勤占10%,自我评分、小组评分各占5%,实习报告、教师评分各占10%,企业评分占15%,综合后最终形成学生的生产(综合)实习成绩。

二、调查样本和方法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分别对2012级现代林业生产专业、实施实训的区内林业企业进行抽样问卷调查。2012级共3个班100人、企业共11个110人,分别回收有效问卷共100份(2012级)、110份(林业企业)。调查分为学生版和企业版,问卷的项目也有所区别。项目包括:“开展生产(综合)实习的季节”、“生产(综合)实习的内容”、“是否有收获、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对学校委派的教师评价”等20个项目。

三、结果分析

1.企业对我专业参加实训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工作态度、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能力的满意程度。就企业而言,通过实习,对我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工作态度、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给出的选择分别为:“满意”64%、“基本满意”36%“、满意”73%“、基本满意”27%、“满意”64%、“基本满意”36%(见图1)。企业对我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都表示满意,说明我专业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对职业能力在专业、专业基础课的渗透教学比较成功。

2.企业对我专业教学内容是否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学生是否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的选择。就企业而言“,对我专业教学内容是否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的选项,认为“是”、“还可以”的人数比例分别为90%、10%;“学生是否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的选项,认为“是”、“还可以”的人数比例分别为80%、20%(见图2)。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企业认为我专业教学内容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同时,也认为我专业学生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

3.学生对我专业选择的生产(综合)实习企业、企业对我专业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的满意程度。就学生而言,“对我专业选择的生产(综合)实习企业是否能满足实习需要”的选项,认为“能满足”、“基本满足”、“不满足”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1%、24%、5%;就企业而言,对“我专业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是否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选项,认为“能满足”、“基本满足”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3%、27%(见图3)。

4.学生、企业对我专业生产性(综合)实习整体的满意程度。学生对“我专业生产性(综合)实习整体是否满意”的选项,认为“满意”、“基本满意”的分别为99%、1%,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开展生产性(综合)的认同度较高;企业对该选项认为“满意”、“基本满意”的分别为82%、18%,说明我专业安排的生产(综合)实习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校内实践操作与现场实训的差距,学校、企业对学生期望值过高与学生本身存在问题的差距等。

四、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学生生产性(综合)实训对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大多数学生对现代林业专业实施的生产性(综合)实训感到满意。但是,对有些选项,如:“学生认为生产(综合)实习的成绩评定方式是否合适”的选项,有选择“不合适”的学生;“企业认为生产(综合)实习的成绩评定方式是否合适”的选项,有27%的企业选择了“基本合适”,说明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生产性(综合)实训在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总结和完善。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林业实训。林业行业属于艰苦行业,掌握林业技术离不开实践经验和时间的累积,这是林业的特性所决定的。现在的中职学生,虽然绝大多数来自林场或林区,他们很少有从事林业劳动的经历,对他们来说,高质量地完成林业实训,积累“实践性知识”就更有必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林业生产性(综合)实训除了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等现代职业能力。

篇(9)

1.1职业生涯规划有四项原则

喜欢原则、擅长原则、价值原则、发展原则根据职业规划描述:只有这个事情是自己喜欢的,才有可能在碰到强大对手的时候仍然坚持;在遇到极其困难情况时不会放弃;在有巨大诱惑的时候也不会动摇。如果一个人做自己最喜欢的同时也是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而且觉得这件事最有价值,那么做成的概率会很大;如果这件事情还很有发展前途,那么就可以获得更长久的成功。所以要想获得职业生涯的真正成功,坚持这四条原则非常重要!

1.2职业规划在国外学校的应用

在加拿大,学生们从初二到高中毕业一直学习必修课“职业生涯规划”。在德国,每个学生高中毕业前都必须到实习车间、实验室去亲身实践,了解并实践后自主选择自己的大学学习方向,这些是考大学前选择个人职业方向的必修课。

1.3职业规划方法的选择

职业规划方法有完整的体系,并且在不断完善。性格测试的MBTI人格类型量表、卡特尔16PF人格特征量表、大五人格模型;价值观测试例如埃德加˙施恩(EdgarSchein)的职业锚测试、WVI工作价值观问卷、罗克基价值观调查表(RokeachValueSurvey);兴趣测试的约翰霍兰德(JohnHolland)一般能力倾向测验(GATB)、差别能力倾向测验(DAT)。

2职业规划的具体实施办法

我国应该引入德国、加拿大的作法,在初中、高中、大学阶段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鼓励青少年科学地做出人生职业规划,引导适龄学子投身社会需求的专业方向,让适合的学生进入适当的职业发展道路。(1)具体地说,初中阶段,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邀请大学老师进课堂,(村镇边远地区可以先看录像)首先通过各种测试对学生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到底喜欢干什么,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到底在哪里,发现自己适合干什么。其次帮助在校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分析各行业特点。其实,任何一个职业都有它吸引人的一面(高工资、发展前景好、不累、压力小、有挑战性、有休假、工作环境好、安全、工作团队很棒、社会地位高、交际范围广),同时也有让人讨厌的一面(收入低或不稳定、枯燥、压力大、休假少等),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及早寻找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2)高中开设“社会实践”必修课,国家出资请大学老师到高中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村镇边远地区可以先看录像),带领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引导学生自行分析各行业特点,对个人的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初步的系统的计划。每个城市设置实习基地、实训基地。根据自身条件建设有特色的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实训基地供全市高中、初中学生参观、使用。也可以借用当地高校、职院、科技馆和图书馆的原有设施。促成全社会共享国家投入的教育文化资源。鼓励企业和个人对学生开放教育资源,让我国的学生们能丰富见闻,了解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一批科普教育精英队伍,在理化生地等方面各展所长,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求学、研究兴趣。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或者工作岗位进行亲身观察和体验,从而验证自己对这个职业或领域的工作到底是否适合,是否感兴趣。最终理性确立值得一生追求的职业、事业目标。(3)在职院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通过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的培养,达到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符合社会需求,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职院管理和引导学生们在学校里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如认真负责务实、执行力强、提高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守时、重信誉。在岗位实习期间,学生的职业能力获得了极大提升。实习老师引导学生了解具体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掌握该岗位需要做什么,应该完成什么任务,具体流程(SOP)是什么,需要掌握什么技能,应用了哪些学过的知识,还有什么可以改进。使学生认识到职业技能是保住饭碗的必要条件,职业行为习惯优劣是能否赢得尊敬的关键。树立职业规划的职校生,他们能抗拒短期的诱惑(懒散、骄纵、贪图小利),才会感觉充实乐观。(4)高校里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条件的结合青年特点,开展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们规划就业定位,制定个人成长计划,指导学生5-10年的职业积累和发展。在一个清晰的职业规划指引下,在校大学生不断思考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探索高校学生生涯规划的新方法,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篇(10)

二、传统评价特点

(一)评价目标单一。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知识、理解力、记忆力方面评价较多;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等方面评价甚少。评价内容仍然过多注重学科知识,过分关注认知目标,限制了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以外的其他发展的关注。

(二)评价方法单一。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笔试考试为主,过多地注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三)评价主体单一。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主管教育部门或学校制订评价指标体系,用它去衡量学生,学生较消极被动。没有形成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因此,评价的导向、激励、调节、改进的功能很难得到发挥;(四)过分关注了形式上的东西,常常使教学忽略了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需要。

三、课程一体化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体系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具有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而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从智力的各个方面,从各个角度,通过多种方法和渠道进行评价,即多元化评价。随着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也在部分学校运行,本文探究了一种多元化的一体化评价体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二)构建思路。

1.将数控专业课程分为四类:一类为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CAD/CAM、PROE、斯沃仿真学习等软件类课程;一类为一体化课程如《数控机床加工技术》、《数控操作与编程》、《数控车床故障与维修》等数控核心课程;一类为操作课程如《认知实习数车部分》、《普车实习》、《数控车床实习》等;最后为设计类课程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2.为每类课程量身定做评价方式。

(1)基础课程采取弱化理论知识,加强能力控制。如计算机基础、CAD/CAM课程去除一纸一笔考核方式,能力决定成绩,上机考试,一人一题,对、准、稳、快者为优秀,这样阅卷方便,突出能力,达到要求。

(2)一体化课程采用游戏过关,过程控制考核方式。因为一体化课程多运用项目式教学方法,项目由简入难,如果简单的项目达不到要求,难的任务更是免谈。现在学生上网成风,游戏成瘾,过关疯狂庆祝。而我们的一体化教学每个项目根据所在课程的分量而划分分值,每过一项目发一奖励标志,标志由教师设计,没过者不能进入下一项目练习,过者发过关标志,进行下轮学习,这样有比较,有提高的进行学习,是一种过关的快乐学习方式。

(3)操作类课程采用技能鉴定方式进行考核,当该课程过关后,发放系或学院关于该门课程的技能证书,给学生以激励,让学生得到鼓励。

篇(11)

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高等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摘要:为了响应《中国制造2025》纲领的号召,及时了解并适应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合理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扬州地区电气类相关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情况调研。通过调研,找准了高等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定位,总结了企业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为后续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保障。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高职教育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结合了多个学科和技术,专业口径较宽,适用范围广泛,就业方向灵活。为了明确企业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情况,找准定位,确定目标,真正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办学方针,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有针对性的对江苏扬州及周边地区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1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背景

《中国制造2025》为我国制定了走向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而人才培养是实现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前提,《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了“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要求要加快培育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这就给高等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与此同时,《中国制造2025》也提出要坚持市场的主导地位,因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也应当坚持以企业、市场、社会乃至国家的需求为标杆。只有以《中国制造2025》为纲领,以岗位、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为准绳,进一步推动改革,深化落实,全方位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社会认可、国家满意的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背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域与行业背景

随着扬州市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目前已建成了半导体照明、绿色新能源、智能电网、数控金属板材加工设备、汽车及零部件共5个国家特色产业基地。总投资80亿元产能为30万辆的上海大众汽车第三大生产基地落户扬州仪征,潍柴集团亚星客车有限公司、扬州江淮汽车公司、大洋造船等大型国企民企也纷纷抢滩扬州沿江区域。与此同时,扩大至整个江浙地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电子通信和交通设备制造业等均为该两省的支柱产业。《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共十大领域,其中大部分领域均涉及到了各种电气类装备制造。由此可知,扬州地区乃至整个江浙地区的支柱产业与《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重点发展领域是高度统一的。因此,未来几十年内,在扬州乃至整个江浙地区,企业、市场和社会对电气类人才需求量将与日俱增且有增无减。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可就业于各类工矿企业,如制造、石油、化工、电力、纺织、制药、食品、轻工等行业,从事电气自动化系统及设备的操作监控、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技术升级改造、故障抢修等工作,或从事工厂供配电设备管理、维护、操作等工作,或在技术服务型公司,从事技术合作项目的安装、调试和后期技术服务工作,也可在中央控制室、自动化产品营销等部门工作。

由此可见,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背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3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建议

我们对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江苏牧羊集团、扬州新大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纵横苏天网络发展公司、南京擎天科技有限公司等扬州及周边城市的30家企业进行走访调研,调研结果表明,企业对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背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巨大,但同时,企业还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3.1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与行业的实际保持紧密联系,以及时满足市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培养模式必须形成有机的、统一的整体,让学生抱着浓厚的兴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最大程度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让学生可以将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熟练的实践动手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应当大力开展各类校企合作项目,推进联合办学,进一步与企业维持一种持久深入且具有系统性的共赢合作,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发现,仔细分析,准确解决未来实际工作岗位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到实现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将内化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造福企业乃至社会。

3.2专业课程设置有待改进电气自动化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概念和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自动控制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等多门学科高度融合和交叉,企业对具备以上综合知识技能的复合型的人才需求很大。课程设置要进一步拓宽,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设备制造与加工、机械与电力传动及的基础知识,并且尽可能多的介绍各类控制对象和控制方法。与此同时,还应当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电气自动化新技术,以此达到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的目的。

3.3非智力因素培养有待加强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除了掌握必备的专业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外,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拥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协作共赢的团队意识和经济安全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并能够及时快速的适应新环境、接收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并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达、沟通协作的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传授科学知识和锻炼专业技能,还不能忽略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和实践措施

4.1以行业为标杆,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机制应当以企业需求为准绳,以实用为根本,以就业为目标。该专业定期组织教师和专家深入相关企业,进行岗位需求与知识、能力等其他素质方面要求的相关调研,根据企业的具体岗位需求和相关基本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动态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保证以此为依据培养出的学生符合行业要求和企业需求。

该专业创新性的提出并实践了“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专任教师的导学、导能和导业的作用,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为每一位同学配备一个专业背景的班级导师和企业导师,企业导师定期进课堂、办讲座,既传授了基本的科学理论知识,又锻炼了企业实际需要的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从而为其毕业后的顺利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依据。借此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教师的传授和企业导师的指点充分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能够及时有效的根据企业的动态需求实时进行调整和改革,充分发挥行业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引领作用。

4.2以实践为宗旨,调整课程体系建设本专业以企业岗位素质要求为标准,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要目的,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中心,以具体教学情境为载体,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课程体系,加强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互渗透和彼此融合。因此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重点选择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实用性的课程。

4.3以项目为导向,大力推进理实一体为了满足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法,加大再造力度,该专业教师基于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结合来自相关合作企业的反馈和建议,与企业工程师合作,从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出发,以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案例为载体,以具体实践项目为依托,针对主干课程编写了相应的项目化教材。截至目前为止,该专业教师已主编与参编了《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运行维护》、《先进组态控制技术及应用》、《传感器检测与应用》、《PLC应用技术图解项目化教程》等共18部适用于高职高专教学的项目化教材。科学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紧密融合贯穿于每个具有实际背景的典型案例之中,逐步突破重点难点,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巩固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并锻炼其实践操作的能力。有利于毕业生更快的适应具体岗位的实际工作,锻炼培养了其利用学校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去发现、分析并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4.4以素质为终极,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以创新为驱动,要提高国家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这就为该专业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指明了方向,即要大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本专业成立若干导师工作室,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搭配并分组,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积极性,让学生在专任教师的引导和带领下,基于理论知识基础和熟练的实践动手能力,自主设计研发,制作专业创新作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申请创新发明专利。通过组建学生科技创新社团和创新创业中心,鼓励学生基于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勇于创新,自主创业,借此加强学生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敏感度和开发新市场的敏锐度,为其未来的发展开辟科技创新和自主创业的新领域。

5结论

在《中国制造2025》的社会背景下,根据企业与社会的要求,相应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和完善已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总结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议后,应当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应当以行业为标杆,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为宗旨,调整课程体系建设,以项目为导向,大力推进理实一体,以素质为终极,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只有始终坚持以《中国制造2025》为纲领,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积极采取应对的实践措施,才能培养出基本知识功底扎实,实践动手技能高超,同时具有卓越的科技创新思维和突出的职业能力素质,广受企业的好评并深受社会的认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陶涛,花良浩,高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科教导刊,2015(12).

[2]李俊秀,马应魁,王瑾.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1).

[3]周奎,成建生,高文忠.“双主体”视角下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