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揠苗助长教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课堂的“生成性”则是这门艺术的魅力所在。面对稍纵即逝的生成,我们如何把握,去追求课堂的精彩呢?
一、课前充分而又弹性的预设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生成,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预设,是实现生成的必要途径。
1.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实实在在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教案。还应通过书籍或网络系统的了解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未必都要传授给学生,但教师必须了然于胸。只有进行了这种充分预设,当课堂出现“意外”时教师才能信手拈来,不至于乱了课堂阵脚。让预设既能萌发于课堂生成之前,又可游走于教学生成之时,以使学生生成时教师不至于错失教育良机。
2.拓宽师生学习空间,专“一”蓄“百”。“打铁先得自身硬”、“强将手下无弱兵”。一位教师要做到课堂悟懂学生的心理、带领学生探索,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难!而在课堂上做到得心应手,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收放自如,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信息视野,难上加难。教师应该是智者,教师应该博学,渊博的学识,是做一名好教师的有力保证。
3.构建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必须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从不同角度多作假设并做好相应的准备。
4.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时,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给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动态生成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课堂常会因此而精彩。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预设越充分,生成越精彩,高明的预设总是能在课堂中结合学生的表现,作灵活选择、弹性安排、动态修改。
二、创设平等对话的氛围,有效引领生成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有效生成的重要条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我们的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对文本不断探究和感悟的过程。只有当教师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重视他们的存在,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需,才能使学生对学习活动怀有浓厚的兴趣和饱满的热情,进而探究、感悟文本。尊重学生是动态资源生成的前提,是战胜语文学习困难的法宝。
三、激活、捕捉和运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尽管预设是那么的“无微不至”,但是总有那么一些状况,是课前预设不到的。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1.质疑中生成,创造精彩。质疑既是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的生动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越课本、超越教师,标新立异甚至反常规地思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请看《揠苗助长》的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读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老师,古时候真有这么傻的农夫吗?
师:你们认为呢?
生:我认为没有。
生:我认为是有的。因为以前农夫没有文化,不懂科学,他不知道禾苗拔起来后根受到了损伤就会死的。
……
师:小朋友都有各自的见解,而且有理有据,这很好。至于这则寓言,由于它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我们很难印证它是真是假。但我们可以确定,作者之所以写这则寓言,就是想让我们懂得一个道理。故事中愚蠢的农夫就是不懂这个道理,做出了傻事。当他看到自己辛辛苦苦种的禾苗全死了,他是多么伤心啊。聪明的小朋友,你能告诉他禾苗枯死的原因吗?你能帮助他明白道理吗?
生:农夫啊农夫,禾苗是自己会长高的,你拔它反而伤了它的根,你以后千万别做这种傻事了。
生:农夫,你要记住,做任何事都不能违反自然规律,急于求成,否则将一事无成。
……
孩子们在课堂上提的问题常常是难以预料的,也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于是,我把教学过程切入到对寓言故事道理的领悟上,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上进行拓展,由学生自己来讨论。他们独到的见解,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认知冲突生发的资源,使学生真正明白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的道理。
2.“错误”催生教学的“美丽和收获”。语文教育专家、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说过:“教室,是出错的地方。”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理想和教学实际之间的对话过程,不完美是很正常的事,即使在教学中出现了失误,那也是再平常不过了,有错的课堂教学是真实存在的。只要我们善待,提炼和激活,这种课堂上随处可见的错误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
我任教四年级上学期时,有一天上午第三节语文课上,同学们在静静地看课文思考课后问题,“轰隆隆”,巨大的雷声打破了这安静的氛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由自主地把头朝向窗外,安静的课堂开始骚动起来:“你看,你看!树叶、操场上的尘土……”。我正想生气,突然乌云密布,天越来越暗。显然如果这时整顿纪律,效果肯定不佳,停下教学让学生做作业或读课文也不是好办法。于是我顺水推舟,停下课来,和学生一起冲出教室,欣赏起窗外的景色。天空一声霹雳,惊天动地,许多学生吓得叫起来。我让学生观察这些同学的神态、动作。一场暴雨哗哗地下,操场、树枝、远山、房屋等都成了观察的对象。暴雨过后,我请同学们来讲讲这场雨,学生反应热烈,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我再布置作业――写作文片段《雷雨》。第二天作文交上来了,效果出奇地好。“意外”或许打乱了教学的节奏,改变了教学的流程,但不曾预约的精彩却不期而至!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重要场所,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正确态度,把握有利时机,为学生课堂生成提供一定的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在生成的课堂中自由流淌,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语文课堂因动态生成而精彩。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02.
人的一生有四个法定年龄:7周岁入学;16周岁领身份证,表示“成年”;结婚最低年龄;退休年龄。后两者有性别差异。
自妊娠最后3个月至出生后1。5-2岁是脑发育的最快时期,也是最为关键的时期;6岁左右,大脑半球的一切神经传导通路几乎都已髓鞘化,刺激可以很快地、准确地由感官沿着神经通路传到大脑皮质高级中枢;一个人的神经系统发育在4周岁左右最重要,7-8岁儿童大脑半球继续发育,接近成人的脑重,神经细胞分化基本完成,并出现许多新的神经通路。所以,2-6岁是一个人智力发育的最重要时期,也是良好习惯的最佳养成时期。从这一点讲,托儿所、幼儿园不能仅仅作为双职工减轻家务负担的场所,而应该是人生教育的重要阶段。从民族长远和国家整体而言,把学前教育列入“义务教育”意义重大。
禁止使用童工,这是国际通则。但是,16周岁独立进入社会还是过早。结婚最低年龄(男22女20)是因为身体、心理上都趋于成熟,对自己所做的事能负起责任。当然,结婚最低年龄与某人实际结婚年龄不同,提倡晚婚晚育是从国家、民族、社会整体考虑的。国家安排青少年7-20或22周岁的教育制度是循序渐进。小学、初中义务教育,初中以后分化成高中、职校两条线。这些基本上符合大多数青少年就业前的状况。
速成教育中,绝大多数是“教育者”的观摩作秀或者牟利行为,不可信。著名教育学者张文质认为:“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也就是用“心”“做”的艺术。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花费许许多多“水磨”工夫才能潜滋暗长。教育家刘铁芳强调:教育是对人类发展史的“复演”,不要抄近路走捷径。要让教育对象(不光是青少年)较为充分地经历从懵懂、混沌到逐步开化、聪明起来的过程。
所谓“速成教育”,是造成现今基础教育种种问题的最根本的症结所在,或者说,几乎所有的教育问题和弊病,都能在这里找到源头。
不但速成教育有虚假作秀与牟利行为,就是基础教育也有此症结。例如:某地方党报的领导干部拟任职务公示中,**47岁,17岁就大学毕业;**52岁,15岁就参加了公安局工作。可信吗?广告上,“快乐超速学习法创始者何德耀”是13岁(1977年)考上中国科技大学。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首次成立少年班,破格录取的少年,最大的16岁,最小的11岁。那位17岁就大学毕业的**是哪个大学毕业的?那位15岁就参加了公安局工作的**竟然是“童工”。当然,现今“学历”可以速成(国内有,国外也有),更可以造假。现今,什么文凭、证书都可以买到。速成教育是“学历速成”还是“才能速成”,谁能搞得清楚?速成教育的“毕业证书”有法律效果吗?速成教育还是要拿出“才能速成”的成果来才能令人信服。
不可否认,古今中外极少数智力超群的“神童”确实存在,骆宾王7岁作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骆宾王一生文采横溢。古时还有一个“神童”丧仲永,但是后天没努力。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也出了许多人才,不能因为少年班极少数毕业生的“不幸”命运(“神童”宁铂出家为僧、干政“自我封闭”、谢彦波“有心理问题”),而质疑少年班是“揠苗助长”。但是,把特例与一般混同,就是诡辩。对一个没有基础的青少年搞速成教育就是“揠苗助长”。当然,那些基于牟利行为的速成教育,连“苗”都是病苗,就不需多讲了。那些竟然可以代读代考的“成人MBA班”等等,不比速成教育更加“速成”?
中国最年轻的大学生张炘炀,13岁在北京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6岁又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攻读博士研究生,再次创造了奇迹。然而,张炘炀在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显示出幼稚和不合理的思维。他几次以辍学威胁他的父母为他在北京买房。由此引发了速成教育的一场争议。其实,就一个特例去争议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本身就不合理。一个16岁的青年学生,幼稚和不合理的思维很正常,更何况他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学术上,他的社会学思维肯定不如专业学术的逻辑思维。他的社会思维是周围环境影响的结果,又缺乏家庭、社会在这方面的教育,显得不成熟是必然的。所以我认为:学校应该给予他这方面的补充教育,不能苛求;也为了国家与学术的需要,在生活上应该给予他优惠照顾。
随着信息时代到来,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越来越追求高速度,追求立竿见影的成功。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许多人变得浮躁而茫然。但是,教育不能像快餐店那样,用事先准备好的佐料,见来要吃饭的人,每人来上一大碗,填饱肚子就完事。教育本身就有“一般和特殊”的问题:一个班级中,学生参差不齐,教师既要学,又要兼顾个体。对于家长来说,就完全不同,注意力只有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学业,不明事理的学生家长争先恐后,对速成教育趋之若鹜,企图借助种种速成,给孩子买上这些书,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工程。按照古今中外教育的一般规律,教育者唯一能做的事是摸清认知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之间的联系,然后在适当时候实施适当教育。教育的真正意义是给受教育者提个醒。例如:语文教育,在字、词(包括成语等等)、句(包括语法)、修辞、逻辑的基础上,教授作文知识;数学则是在数、运算符号的基础上,教授各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企图用“作文速成”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则是妄想。古今中外,有哪一个作家是“速成”的?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分析、解决),题海战术是事倍功半,但是“速成”也无捷径。数学教育中,每次扩大范围:自然数整数(加上负整数)有理数(加上小数)实数(加上无理数)复数,学生都会受思维惯性影响,逾越困难。一旦逾越成功,思维发生飞跃,方法迎刃而解。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完成思维飞跃,不能归入“速成”,而是改变低劣的教学方法。谁违背了这一教育规律,谁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我们的教育不是单纯的智育,还有德育、体育。孩子优良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引导、强化、熟练、习惯的积累之下形成的。孩子的德育,还与教师、家长本身的“以身作则”有关,与社会的道德风尚有关。现在许多孩子的理想是当老板,不愿当普通劳动者。那么,一切德育都像拳头打在棉花上。
在智育方面,人的学习有许多无法超越的规律。例如: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必须花大量精力记诵才能牢固掌握;各种能力必须依靠大量扎实的训练才能提高。现代社会需要“T”型人才,上面一横代表广博的相关知识面,下面一竖代表从事的专业有精深的知识;另外,知识与技术又有不同。一个医学生懂得医学知识,不等于实际操作能力。这些,都是无法“速成”的。以前,北京协和医学院是中国大陆第一所开设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校,毕业生进入(协和医院)临床实习一年,考试合格成为C级住院医师。之所以称为住院医师,就是24小时在医院。经过3年临床实践,考试合格成为B级住院医师。再经过3年临床实践,考试合格成为A级住院医师,才获得5年后晋升主治医师的资格。这样严格训练出来的医师,加上医院严厉的医德监督,会是庸医吗?一个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要读38门课程(基础和临床),这是能速成的吗?临床经验的积累更不是能够速成的。
同样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人文素养也是无法速成的。没有一定量的阅读积累,没有文学理论基础,没有对社会深入调查和深刻思索,怎么能够写出高质量的文章。一个园艺师懂得:一棵花从种子到开花必然有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急不得。教育常常也是静等花开,千万不能揠苗助长。
教育“速成”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作祟的结果。功利导致狭隘,导致社会虚假之风。现在有许多所谓的“学校”,用广告开路,借个例说事,只会收取高额学费,等到学生家长发现实质,为时晚也。经济损失以外,浪费了孩子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要提高教育质量,对教育制度、师资质量作深刻反省十分必要。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平均素质较低。美国的教师,需要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才可以担当,而我国有些地方的教师连初中也没有毕业(黄光裕老家就如此)。一个连《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等都不懂的教师,只知道教材、教案,怎么提高教育质量?现在学校中,学生为了老师而学习,学生为了家长而学习,书包沉重,学生思想更沉重,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
我孙女作了一首诗《墨趣》:“墨非‘黑土’能著书,趣岂‘走取’引人读。从来知识‘墨’中求,自古人才‘趣’里出。”可是,现在学校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中,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如何提高教育质量?
媒体上介绍美国的小学教育,与我国大相庭径。我不是崇洋媚外,但是确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一个没有教材和死板教育程序的小学,学生毕业论文题目《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们竟然交出20多页的论文。
相反,清末大批留日学生质量低下,源自于当时日本留学生教育的特性:1。教授内容非专业知识,而是普通知识;2。速成教育;3。仅是中等教育。当时,中国方面希望速成人才,日本方面鼓吹速成教育。面向中国留学生的教育机构,纷纷开设了一年半、一年、甚至八个月、六个月的速成科。有的在数月之内,甚至还有的竟在数日之内,对连日语都听不懂的学生,通过翻译将教学科目的大致内容讲一下,就发给毕业证书。据1907年清政府的奏折记载,当时留日学生的情况:“学习速成的占百分之六十,学习普通的占百分之三十,中途退学辗转无成的占百分之五六,升入高中或专科学校的占百分之三四,而升入大学的仅占百分之一。”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初中教材的编排存在着“淡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特点,导致初中课堂教学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在学生还不具备应有的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下,盲目“挖掘学生潜在能力”,使课堂教学明显地具有“追求短、频、快,忽视长、精、准”的特点。所谓“短”,就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目光短浅,没有把某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放在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整个学生学习活动中去思考、去处理,没有让今天的课堂教学产生“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作用。“频”,就是让高频率、大数量的“练习作业”成为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教师大量地讲例题习题,学生反复地做习题)。“快”,就是师生追求快速地实现“能够做得来题”的目的。课堂教学的“短、频、快”,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注重学生获得知识过程体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宗旨,从而让教师成为“照本宣科”的工具,让学生成为“解题做题”的机器。
关于“传统教育”,人们往往把她说成应试教育。这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本身就违背了“教育的传承性”。传统教育,强调“双基”,巩固“双基”;素质教育,是在认可学生具备“双基”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挖掘学生潜在能力”。然而,我们今天的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具备“双基”的。试想,一个学生没有字、词、句、段的积累,怎么可能有“文学素养”的提升?一个学生没有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法则,怎么可能会有“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因此,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如果让“揠苗助长”式的伪素质教育泛滥,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必将是舍本逐末之举,定将走入“注入式”教学的死胡同。
实施“务实课堂”,就是宏扬传统教育“注重‘双基’”的优秀成果,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双基”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
一、关于云空间
云空间的解释可能有多种。世界大学城云空间是一种建立在实名制基础之上以云计算技术构建的网络虚拟交流平台。在云空间兴起的今天,很多优质的教学资源已摆脱了繁琐、笨重、高成本、自我封闭与保守传统的弊端,让更多的受教育者方便快捷的获取越来越巨大越来越丰富的信息。这一切让我们感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变革已经来临。这种变革不仅会成为新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也必将成为未来教育教学变革的先锋。
二、高校师生学情分析
我国是一个高度重视教育的国家,在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下,社会攀比之风违背成长规律的揠苗助长之风不断滋生,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厌学情绪愈演愈烈,素质教育形同虚设,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全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多年来老师、家长以及社会的困惑。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为了平衡发展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有所改变,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各类学校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老师少学生多的现象,师生见面交流除了课堂四十五分钟之外,很难再有更多的时间交流互动,然而育人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过程,但是现在的局面很难做到那样的效果。
三、云空间的影响
1.云空间对教师的影响
(1)云空间迫使教师扩大个人资料的储备。
云空间为每位教师提供的个人空间实质上是一个强大的、海量储存的信息储备库,为教师个人信息(资源)的储存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现实性和便捷性。没有资源、空空如也的空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空间。不管站在那个角度,扩大教师个人资料储备的任务迫在眉睫。云空间里的资料储备可以有教师本人编写的教案、授课计划、课程大纲;设计制作的试题、作业、评语、PPT课件;发表的文章、博客、评论;第一手获取的照片、图片;制作的影像视频等在内的各类原创资源;还可以由教师通过下载或下载后按空间建设主题要求,通过集合、整合、编辑、重构、合成等途径,有目的、有计划的资源再创造与再组合的资料等等。教师应将云空间建设为随时随地、随用随取,安全、高效、方便的学习园地,把传统意义上的纸质资料库或是电脑硬盘变成了虚拟空间。可以说,这是一场教师资源(信息)储存方式的革命。
(2)云空间促进教师教学过程的改变。
教师空间的核心任务是教学。利用教师空间根据课程要求制定每堂课的电子表格化教案及资源配置方案,使之成为教学实施程序与操作方案。在教师实施空间教学过程中,借助于空间进行教学准备。以电子表格化教案或类似的上课实施细则为指南,对学生实施教学,完成每堂课教学任务。这种教学实施过程也使教学由传统的单一型、平面型教学变为复合型、立体型、多样型,在这种教学过程中,现实教学与虚拟教学、实景教学与名师讲课、图片文字与影像视频、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学校教师与现场专家等等可实现巧妙融合与对接,完全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观、师生观、教学互动观,可有效实现教学任务。教师课后可在空间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点评作业、展示优秀作业、提供与反馈课程信息……,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与帮助,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还可引导学生进行课程拓展式学习。教师空间使得教师的课后辅导环节变得更为有效与快捷,并体现出多样化、全天候、泛在性的特征。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都可成为教师辅导学生学业、呵护学生成长的殿堂。
(3)云空间自觉成为师生互动的窗口。
教师空间首先是一个交流互动的窗口,这种交流互动既包括本校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的交流互动,又涉及超越时空,打破边界,发展到校校(际)之间的师生、师师互动交流。教师空间资源的丰富性和系统性决定了它首先是教师个人获取资源、吸取营养、组合重构、研究提高的学习与研究平台,在空间完成教师自身的学习与提升。同时,本校及大学城所有居民都可以从教师的个人空间获取所需的资源与理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中得到学习与提升。
2.云空间对学生的影响
(1)云空间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
学生空间实际上是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一个“秀空间”。在互动、共享、开放、透明、平等、自由同时又是实名制的空间里,每个学生的专业背景、课程学习资源、个人兴趣爱好、工作生活状态等都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所有大学城居民面前。作为学生,都希望把自己最好、最精彩的一面展示给大家,而不是相反。这无形中又成为学生提升自我的一种内在驱力。
(2)云空间的学习无处不在。
云空间的引入打破了实体课堂与外界之间的壁垒,改了整个教育的过程。教师可以利用屏录技术及其他视频录制工具将课堂内容在个人空间里,利用表格、课堂讲义、PPT、表格化教案把课堂带人虚拟空间。学生只要在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选择任意想听的内容,重现想学习的内容,这样就实现了随时随地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目标。
(3)云空间的交流无极限。
云空间的运用突破了时空限制。在实体课堂之外,又营建了一个更大的虚拟课堂,教师通过群组、微博、留言、私信、评论等技术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互动交流,作业完成情况的评价与记录。与之相类似学生也可以在自己的空间通过前面的技术实现与教师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可以发生在师生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陌生人之间,老师与陌生人之间等等的沟通与交流。在云空间的交流是没有时间、地点、交流对象等条件限制的,是自由的可以无限延伸的。
3.云空间对家长的影响
计算机已经发展到网络信息的云计算时代,共建,交互分享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征,家长们也会不约而同地加入,他们也可以通过云空间与孩子交流,与老师交流,与孩子交朋友,了解孩子在校在家的动态,成为家长与孩子与老师沟通的纽带。
教育教学历史上的空间革命,改变的不仅仅是粉笔和黑板,而是过去那些陈旧的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可是要完全实现教育教学的信息化,现代化,系统化,只有一个云空间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更多的人升上云端去体会云空间给我们带来的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无疑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相信会在不长的时间里变为当今社会的现实。
小学生的认知思维还处于一个初步发展阶段,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较为薄弱,在写作课堂中对教师所提出的作文主题不能很好地理解,经常会出现偏题的状况。故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的运用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分析主题,让学生理解作文的写作方向以便于学生在脑海中构思文章的整个架构,理清自己的写作思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讲解写作技巧一般是用说的形式,但对于小学生而言,说是一种教学效果很差的教学方式,教师把知识点说出来,学生对这些知识点只能形成一个短期记忆,而不能长期记住。而且小学生记笔记的速度不快,还不能达到一个边听教师说边记笔记的地步。故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提前根据教案制作一个PPT,在写作课中通过PPT放映让学生以一种边听边看的方式学习写作技巧。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作文主题时,也可以制作一个教学PPT,通过PPT课件辅助学生理解作文主题。
例如:教师在以“我的家人”为写作主题时,根据教案设计一个教学PPT,在课堂中通过放映PPT课件辅助教学,先为学生讲解应该如何写描述人物的作文,学生可以先描述人物的形象,然后在描述人物性格以及和自己之间发生的事情,并且举一些作文实例,以便学生理解。然后便在PPT中为学生分析这一个作文主题。在课堂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扩大课堂中的信息存储空间,承载更多的信息量,减少教师在课堂中板书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信息技术建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作文课堂中,许多学生对于写作文存在一种抵抗心理,在写作课时经常会出现学生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写作课前创设一些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的无意注意,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在写作课堂中跟着教师的思维走。教师可以先通过播放一个视频或者放映一些照片或者音乐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再导出作文课的写作主题。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与写作主题相符合,并且情境要尽量与学生生活相关联,激发学生情感。例如:写作主题为“我最喜欢吃的______”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零食水果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引发学生讨论,接着引入写作主题。为了避免学生写成流水账,教师在设置情境的时候,可以范读一些类似的经典作文。
教师在讲解一些学生不太熟悉的写作主题时,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了解主题内容,通过一些视频或者图片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灵感。例如:教师在讲解写作主题“机器人”时,很多小学生对机器人不是非常了解,教师便可以通过放映一些与机器人有关的视频合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机器人,如学生很熟悉的机器猫哆啦A梦。
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积累素材
小学生学习语文写作的时间不多,对于素材的积累量很少,导致学生在写作时经常会出现写作素材不够的现象。对于帮助学生积累素材这一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有使用过摘抄、写日记等方法,但教学效果都不显著,这主要是学生对自己摘抄的好词好句并不了解,并且摘抄量过大,学生不易消化。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积累素材,让学生在快乐中理解素材,在以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写作素材。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播放《揠苗助长》的动画短片,让学生理解这一成语故事并理解其中含义,在以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
一、提高教师教学素养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许多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深厚,业务能力较强,但是课程改革的变化很大,以往的讲的方法不再适应形势的发展,教师在原有惯性下的教学导致教学低效。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进行学习,特别是学习新课程理念及相关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四年了,关于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也已经开展过多次,可是还有一些老师有畏难情绪,表现出来的可能就是对课改的不接受、甚至是排斥。我认为,这里有一个认识的误区,其实,课改并不是彻底的颠覆,不是否定先前的一切,我们原有的专业知识储备是有用的,我们以往的很多教学经验是有用的,我们的人格魅力依然能影响学生,只不过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教学,在教学的意识和方法上做一些调整,而在深入思考后的调整一定会带来课堂的效益。审视自己有的时候是有一些困难的,因为思维习惯走老路,容易形成定势,当你觉得走不出自己的固有认识的时候,有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去审视别人,通过和同行的交流,通过去听别人的课,包括用心地去评价别人的一节课,哪怕你发现的多数是缺点,你也会受到启发,从而很快找到出路。再有就是主动学习,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要是自己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他的成绩就会提高得很快,老师也一样。教学同样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想要课堂高效,确实需要自己多做思考。还有就是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却容易被忽略的优秀的课程资源,听课的时候经常有一些细节很打动我,比如,老师提问了一名同学,他没有把答案说得很清楚,同学们帮他一起理清了思路,说出了答案,老师在请这位同学坐下的时候,说了一句:“某某同学其实想清楚了,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语言去表达。”那名学生眼里满是感激。新课改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蕴含在教材中,也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老师一站上讲台,就显得非常有魅力,我想这个魅力不仅是源于“腹有诗书气自华”,更多的还有教师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心前移。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
充分的课前准备要点有三个: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一个科学的教学设计,一个有效的预习。
合理的学习目标是建构在对学情准确把握基础之上的,以往我们把讲完书上所有的内容作为目标,把教参上的目标当目标,仔细想来是不合理的,不同的学校甚至不同的班级都有不同的学情,目标自然就要有针对性,以往教学中强调过的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就是完成不同的学习目标,新课程更加强调目标意识,这里既包括制定目标的意识,也包括目标检测的意识。制定目标时,要从主题或单元入手,高占位地把握教材。目标的检测有很多方法,比如课堂提问、方法总结、作业的布置和单元学习后的达标检测,更为理想的是在每一节课都有意识的进行目标检测,这样教学会更有效果。合理的学习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科学的教学设计是达成学习目标的通衢,以往语文老师的教学往往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即使后来有了教学媒体的辅助,也是侧重熏陶、涵咏、体验:我们以往的教案呈现的大多是学科知识要点,通过写教案,我们可以理清自己要讲哪些内容,但是对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层级关系缺乏思考,对课堂问题的设计缺乏斟酌,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产生的结果有很多,揠苗助长,水过地皮湿,课堂上学生跟在老师的后头,老师的提问中已经说出了答案的绝大部分内容,学生应和着说出最后几个字,做的都是填空题,因为我们怕引导得不够,学生说不出正确的答案,一节课的内容完成不了。可是,当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答题的时候,问题就会出现。所以,教学设计对语文学科同样重要,要有意识的对每节课做出设计,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还给学生一个合理、完整的思维过程。让听、说、读、写在明确的设计意图之下有效完成。
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使预习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预习,在新课改不同的研究者那里有着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点。有些专家不主张预习,认为它会让学生在课上丧失新鲜感,破坏教学情境的创设,尤其对于语文学科,情境很重要。这些观点有他的合理之处,但是,学生对文本的熟悉是学习的必经过程,课上没有大量的时间去完成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后面的分析、鉴赏、学习就要打折。对于语文学科来讲,既想要让学习内容“保鲜”,又能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我们可以通过不布置具体任务的预习来实现。
2.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将数学思想方法有机地渗透人教学计划和教案内容之中,教学计划的制订应体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综合考虑,要明确每一阶段的载体内容、教学目标、展开步骤、教学程序和操作要点。数学教案则要就每一节课的概念、命题、公式、法则以至单元结构等教学过程进行渗透思想方法的具体设计。要求通过目标设计、创设情境、程序演化、归纳总结等关键环节,在知识的发生和运用过程中贯彻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的一体化。
3.重视课堂教学实践,在知识的引进、消化和应用过程中促使学生领悟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知识发生的过程也是其思想方法产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典型的以及正确的直观背景材料,创设使认知主体与客体之间激发作用的环境和条件,通过对知识发生过程的展示,使学生的思维和经验全部投入到接受问题、分析问题和感悟思想方法的挑战之中,从而主动构建科学的认知结构,将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知识融会成一体,最终形成独立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范例和解题教学,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一方面要通过解题和反思活动,从具体数学问题和范例中总结归纳解题方法。并提炼和抽象成数学思想:另一方面在解题过程中,克分发挥数学思想方法,发现解题途径的定向、联想和转化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数学思想观点为指导,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强调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获得充分的发展,在这个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引导下,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法。
1.低起点。由于学生基础差。因此教学的起点必须低。整体上以加强数的计算为起点,将教材原有的内容降低到学生的起点上,同时发挥数学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减缓坡度。首先,从学生已掌握所了解的开始。例如在教学“分式性质”时,我利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分数的性质(引导学生复习巩固旧知)并展示在黑板上,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共同作用,然后过渡到分式中提出疑问“分数的这个性质在分式中是否也适应呢”引导学生假设探究。这样既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又能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其次。以教学内容中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作为教学的起点,如在“同类项”教学中,将原教材中同类项概念分成两个步骤进行教学:先讨论“所含的字母完全相同”,相同的字母指数相同。从而降低了起点。第三,以课本教材中较容易接受的知识引入为起点,如正数和负数、直角三角形、因式分解等内容按教材引入法为起点。
2.多归纳。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多归纳多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科学性、抽象性、严密性的学科,教学时教师一方面应加强直观性教学,同时应加强教学语言的应用。例如,在“三线八角”的教学中。由于图形比较复杂,学生不易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因此我便利用语言的艺术将存在的规律展现给学生,即同位角找“F”、内错角找“N”、同旁内角找“T”,这样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既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又提高了学生语言概述的能力。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互动学习间的媒介,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蓝本。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实就是运用教材和拓展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尊重教材”和“超越教材”。只有对教材理解透彻,教师备课时才能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首先需要弄清本节教材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它是旧知的延续,还是新知的开始,和哪些知识相联系;其次,要细致分析本节教材的重点、难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如《牛津小学英语》4B的第四单元的内容是“买水果”,本单元出现了8个水果类单词,除了grapes是第一次出现以外,其余7个都在3A第三单元中出现过。本单元的难点是这些单词的复数形式,涉及词形、读音的变化。所以在设计情境的时候,可以将3B里学过的在商店里购物的常用语“Can I help you? What would you like? How much is it/ are they ?”与本单元“How many kilos ?These or those? ”等紧密结合,让学生熟练充分地操练对话,使学生有话可说。
在平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需求,充分运用自己的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调整、重组和拓展。如果教师能真正吃透每一册的教材,那就能准确地找出它们新旧知识的联系,可以有针对性地教学,把握重点、难点,而不是盲目地去把每一节课内容都当作新授的知识点。面对新教材中大量的内容和有限的课时,以及不同的教学对象,可以说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和灵活处理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功。
二、认真解读学生——有效备课的深入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课改强调“教”服务于“学”,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教师在备课之前,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情感状况和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处理材料,选择方法,组织活动,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思考如下问题:学生对什么感兴趣?何时最投入?学生的经验怎样?怎样设置任务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如何使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均有所收获?通过这样的思考准确把握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以学情不断调整、丰富、优化设计教案。
如在四年级主要学习数字及整点时间的表达,“在八点钟—— at eight o'clock ”,而对五年级学生的要求就不仅是巩固整点时间的表达方法,还要掌握询问时间及时间几点几分的表达方式,介词past, to 在时间表达中的不同用法等。“九点半是nine thirty 或 half past nine ”。所以,在不同阶段,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情设置合理目标,能否拓展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决定,千万不要揠苗助长。
三、教法科学有效——有效备课的实施
教学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为依据,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以下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1.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为目的,去选择教学方法
正确处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应精讲,让学生多练。应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练习英语。
2.依据教学内容、教材的特点去选择教学的方法
正确处理听、说、读、写的关系。在小学阶段,应以听说为主,读写为辅;在组织形式上,应注意个人、小组、集体的训练形式结合,既要照顾到“点”,也要顾及“面”;要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和小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3.依时间长短选择教学方法
“ 学不可以已”,校长要成长,就必须一刻也不能停止学习,停止了学习,校长的生涯也就可能停止,吾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一个好学的人,不一定是好校长,但一个好校长必定是一个爱学习的人,校长有了持久的学习力,就有个人的成长力,就有学校的成长力,就有教师的成长力,就有学生的成长力,校长有了持久的学习力,就有一定的思辨力和创新力,校长的学习面要宽,要广泛涉猎,在选择中学习,在学习中摘记,在摘记中思考,在学习中提高个人的精神境界,在学习中提高个人的思想气质,在学习中提高个人的知识水平,在思考中增长校长的管理智慧,增添校长的人格魅力。
二、校长要坚守常规
在学校的常规中,教学常规最为重要。教学常规是人们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基本教学规律,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坚守教学常规,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教育需要改革,不改革没有出路,但教育更需要常规,没有常规就没有路,要在常规中寻求改革,在改革中遵循常规,教育教学常规需要教学计划的有效制定,需要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需要抓好备课常规,夯实集体备课和个体备课,落实教案和学案的设计,需要抓好上课的常规、作业的常规、课外辅导的常规、考试的常规,学生评价的常规,教学研究的常规、校本课程开发的常规,实验课的常规,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常规,课外活动开展的常规,大课间活动开展的常规,坚守住这些教育教学的常规,我们脚下的路就厚实,就不至于在眼花缭乱的教改中迷失方向。在这些常规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常规、实验课的常规、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常规、课外活动开展的常规、大课间活动开展的常规往往难于坚守,被学校忽略,而这些常规往往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校长更要坚守。
三、校长要坚守教学
成为校长是因为过去在一所学校、一个地方曾经是教学能手,是本专业学科的佼佼者,这是校长的起家之本,那么一旦成为校长就不能忘了起家之本,要坚持带好一门课,不离不弃自己的专业,以自己教师角色不断成长的过程推动自己校长角色的不断成长,校长是管理者,更是教育者,只有不变教师的角色,才有真正的话语权,才有真正的影响力,才有真正的凝聚力,才有真正的研究力,如果丢掉了自己的专业,不从事教学,不站在讲台上,成为一个的管理者,恐怕就是自己落伍的开始。坚守教学,校长要姓“教”,要用更多的精力关注教学,用更多的时间走进课堂,用更多的时间走近教师,用更多的时间走近学生,到课堂中去,到教师中去,到学生中去,课堂、教师、学生是校长真正成长的土壤,只有深深扎根于这个成长的沃土,校长自己才能茁壮成长。
四、校长要坚守厚德
厚德是中华文化的精神之魂,《易·坤·象》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校长要以道德品行树威,做一名道德模范,校长在教职工中的形象和威望要建立在人格魅力上,而不是建立在威权上,威权是封建时代的产物,现在已经一去不复返,人们乐意相信与追随自己崇拜的对象,这就是先有威后有权,不是先有权后有威。权力是刚性的,对教师的影响力有强制性和时限性;而人格魅力、个人威望是柔性的,对人的影响力是非强制性和持久性,不会因为权力的更替而消失。学校是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教师对于人格魅力的崇拜远高于职位权力。作为现代校长,要淡化行政官员的角色,以自身人格魅力不断获得教师的信任和拥护。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97-01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若采用素质教育的高效教学模式,定取得较好的成效。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这种模式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
1.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在英语学习方面困难较大的学生,其主要困难是由兴趣、信心和策略等方面的问题造成。如果学生一开始没有足够的兴趣和信息,就不会有一个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自然有困难。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点,认真研究教学方法。一节课的教案应该有基础内容、预备内容和扩展内容;有时间性和创造性地活动;还应该由个体活雍徒换セ疃。此外,听、说、读、写应该有主有次,互为支撑和发展。这样就使每个学生在下课的时候都能说:“上了今天的课,我觉得有很大的收获。”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多用欣赏教学法,捕捉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进步,使他们树立信心。在课下,老师也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让学生盲目学习,要让学生静下心来学习英语。要让他们明白英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步登天,作为教师的我们更不能揠苗助长。
2.教师提高综合素质,进行全英授课
由于新课程越来越走向综合化,培养学生较高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目前教师基本上是分科培养出来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综合素质欠缺的老师就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新形势下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决不能停留在教书的框架里,要树立与人的观念,从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来提高自己。首先要有较高的人品修养,强烈的责任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为教育事业奉献的敬业精神。其次是专业素质。作为一名外语教师,除了对语音、词汇、语法有良好的掌握和具备精湛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外,还应掌握一些领域的知识。因为学生有“向师性”,他们常常把求职的欲望寄托在老师身上。当学生自己的独立见解与传统思想发生冲突,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引导他们去改变片面甚至错误的观念,试想没有共同语言和广博的知识是无法奏效的。
3.增加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在平时英语教学的各项活动中要以课程标准作为核心,以各章节教学设计作为依据,尽可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知识,参加更多的实际训练,从而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英语能力的提高需要增加学生的训练量,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巩固已学知识,并对已学的知识进行扩展衍生。特别是在一些重难点问题上,教师要让学生反复练习,掌握更多的英语固定句型,让其达到脱口而出的水平。此外,让学生多开口训练,大胆地开口说出来,不要怕说错。在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时候,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把握最佳的时机来教导学生,从而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学习到一定的知识。比如在开展Free talk活动的时候,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平等、愉快的活动氛围,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敏捷性。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有关英国文化背景的知识,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观察和评价世界,并正确地使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比如一个很简单的的一句"That's all right."可以在几种环境下使用,表达的意思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别人向你致谢时可以说,在别人向你道歉的时候也可以说。让学生练习类似的简单对话,既能够培养他们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又能够锻炼其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作为学生进行儿童文学学习的引导者,小学语文教师自身所具备的儿童文学素养,是帮助学生實现有效学习的关键。成年人的思维模式与儿童有着较大的差别,这便要求教师从儿童的心理角度出发,利用自身良好的儿童文学素养,来引导学生进行优质的学习。
一方面,教师应该对相关教材以及课外儿童文学,进行大量阅读和深度思考,以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而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文学艺术等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教案设计。
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儿童心理,搁置自己作为成年人的思维模式,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接触和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模式。如此,教师便能在儿童的个性化需求和独特见解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亲和力且有吸引力的教学。
二、趣味教学策略的运用
在传统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很少有教师将相关课文视为“儿童文学”的范畴,一味地偏重刻板的对知识分析,忽视了课文本身所具备的趣味性。如此一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和本性的释放。这便要求相关教师认识到“儿童文学”的本质特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儿童文学的本质不仅仅在于引导学生识文断字,还在于使儿童在愉快的感知氛围中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
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趣味教学策略。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插图和动画来创设教学情景:在《鸟的天堂》一文中,河面中央一棵盛大的榕树,枝丫茂密、根节错杂,晨间早起的鸟儿,身影多姿、数量繁杂——教师利用相关的动画和插图,可以使学生深刻地领悟当时情境,进而调动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朗读法、角色扮演法等相关策略:在《陶罐和铁罐》一文中,两个本没有生命的事物,经过作者形象生动地拟人化包装,变得鲜活而有趣。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陶罐”和“铁罐”进行角色扮演朗读,进而彰显文章的趣味性,实现寓教于乐。
三、注重对学生心智的启迪
真正的“儿童文学”教学,应该是有意义的教学。如果说“趣味性”和“故事性”是儿童文学的表现形式,那么“科普性”、“启迪性”则是它的深刻内涵。因此,教师在相关文章的教学过程当中,要树立起“陶冶学生性情”“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目标,进而实现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当前的语文课文中,具有启迪作用的文章数量甚广。比如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启示学生“欲速则不达”,《鹬蚌相争》则告诫学生“切勿内乱,使人‘渔翁得利’”;此外,诸如《金色的鱼钩》、《秋天的怀念》等课文,皆能引起学生对人性的初步思考。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启迪和引导,带领学生深度把握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心理,进而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感知和心理成长。
四、拓展阅读渠道,创设阅读环境
丰富的阅读体验,是提升小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仅仅停留在课本的“儿童文学”,在质量和种类上还远远不够。为此,相关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接触丰富的课外儿童文学。
(一)丰富学生对课外文学的接触种类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接触不同种类的课外儿童文学,关注新近的主流儿童文学,拓展学生的阅读渠道。目前看来,民间儿童文学作品、幻想性儿童文学等题材,正是传统小学语文教材所缺乏的;此外,“顽童类”文学以及“死亡类”文学,也是多数教师所避忌的。其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适当接触,进而实现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比如,顽童性文学《克丽思漫游奇境记》,死亡题材《一片叶子落下来》《马提与祖父》等,被部分国外的小学教材所收录,因为他们认为,学生在对其阅读的过程当中,可以实现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总结和对人性的初步思考;此外,新近人气作家杨红樱著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作品、成人和儿童皆适宜阅读的作家几米的漫画,同样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拓展学生思维。
(二)创建良好的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立班级图书角、开展儿童文学读书活动等形式,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读书活动而言,教师可以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同学生一起交流读书心得,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见解。此外,相关的“亲子共读”、“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形式,教师皆可以加以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