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人际交往调查报告大全11篇

时间:2022-06-16 23:10:0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人际交往调查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人际交往调查报告

篇(1)

2、调查的结果

心理的闭锁性少年期开始出现到高中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再加上过去生活中的经验和教训,使其发现逢人不可再全抛一片心,加上自尊心、文饰、内隐的需要及各种顾虑,使其嘴上相继都加上了一把锁。有许多问题被作为个人的内心秘密隐藏起来,给自己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特别在非同龄的人群中,尤其是对父母、老师等成人保持心理闭锁。但另一方面,这时期他们客观上又存在有强烈的归属的心理需求及与人交往的愿望,希望广交知心朋友。但相互的闭锁,尤其是异性间相互的闭锁,更加使其产生特殊的好奇心和神秘感。心中的苦闷很想找人倾诉、讨教,于是常处于左右两难的矛盾之中。闭锁性既是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是适应力提高的表现,但也加大了对他们了解及把握的难度。使其不敢与人倾心相交而感孤独,于是大都述说于锁于抽屉的日记之中,致使有些老师变得困惑不解,倍感学生变了,不信任自己了。

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对高中生人际关系优化策略的指导几乎很少涉及。高中生在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过程中,同样不可避免的要与他人发生人际交往,但是,在当前高级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与知识技能及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对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指导则往往被忽视,而弃之一旁。这样,不能进行正常交往的学生则往往就会处于被孤立与嫌弃的地位,轻者,导致产生自卑心理,情绪低落,重者,产生严重畸变心理和人际交往障碍。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人际交往指导涉及很少。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加上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教育中父母一方面对子女溺爱,过于放纵,另一方面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导致学生各种不正常心理行为增多。他们任性、倔强、刁蛮、目中无人,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同学间、师生间、亲了间关系紧张。

在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一贯的教育理念、教育机制在新时期的新需要下需要怎样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集顺应人性的发展。

二、调查方案设计

1、内容设计:

高中生人际沟通技巧的培养包括那些内容;现今高中生人际交往与沟通的现状如何;高中生人际沟通心理发展的规律性是怎样的;培养学生人际沟通的形式有哪些,使用的情况怎样,各有什么特点、作用和效果;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又该采取怎样的方式。

2、过程设计:

阶段

时间安排

任 务

第一阶段

1、 查阅有关文献,如《教育心理学》等著作,为本课题的调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通过问卷调查,找学生访谈和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交往能力与交往状况进行自测等形式,了解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通过调查分析,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

3、 随机选取实验班,讨论研究方法、形式、研究进度

第二阶段

实行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交叉进行研究

1、 面对学生实施人际交往心理辅导和行为训练,形式有: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班队活动、讲座、家长会、宣传、心理信箱等;

2、 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特别是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矫正训练,即个案研究;

3、 组织研究组成员外出参观学习,向兄弟学校学习、借鉴、交流研究经验;

4、 每学期上交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

1、对实验学生进行人际沟通状况测试,与第一阶段进行对比;

2、对上阶段积累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和提炼,结合每时期的结果逐步完善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结论,逐步完成高中生人际沟通技巧培养的调查报告

4、调查方法设计:

(1)访谈法:通过对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一线教师、学生等访谈,更清楚了解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为全面考虑研究范围和方法提供有力建议;

(2)文献法:通过查阅和分析已有的有关学生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技巧的研究,了解目前的研究状况,作为研究的借鉴;

(3)问卷调查法:用已有的量表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对学生进行施测,同时也将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学生的结果进行对比,作为实验结果的一个证明;

(4)课堂情景实验法:通过系列的教学活动,如班会课,心理健康活动课,有针对性地组织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和能力;

(5)个案研究法:结合课任教师的观察和调查的结果,选取个别学生运用心理学的辅导知识进行辅导,并做好相应的跟踪记录。

三、调查的实践意义

1、调查意义:

有利于解决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方面存在的矛盾与冲突,为学生、家长、教师共同提供良好的沟通机会与桥梁,让教师掌握培养学生人际沟通的技巧与方法,让学生与人的沟通达到情感上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掌握与人沟通交流的方法与技巧。

2、理论价值:

使教师对心理学知识中有关人际沟通技巧有更深刻的教学实践和感悟,从现实教学探讨培养人际沟通技巧的最优化手段,为高中生人际沟通技巧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

四、调查总结

正确处理高中生的人际关系,应当正确引导和促进高中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帮助高中生健康地成长,指导学生进行健康的人际交往,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心理氛围,使各个学生在班集体的学习和生活中,充满自信,情绪高涨,精神振奋。使他们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或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人际沟通基础。

五、调查参考文献

篇(2)

一、调查目的

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当前教育背景下的有效性做实证调查研究,发现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并希望能够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更好地提高小组合作教学的有效性。

二、调查方法与对象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西安某中学初一三班、五班、八班(为随机选择,没有普通与重点班的区别)166名学生。

发出问卷166份,收回164份,经过调查统计,情况如下:

问卷统计表:

这次的调查报告充分肯定了该校课改的优秀成果,基本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标,但是也依然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方面,以下几点是调查中暴漏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建议。

1、组内气氛尚不够和谐

从调查来看,在个人对小组成员满意度的维度上,非常满意的人并不是很多,不满意的也依然占到了20%以上的比重,这说明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还不是十分和谐。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组员之间有时不能友好相处。这主要是由于合作学习小组中的学生彼此是在性别、学业成绩、能力、背景等都存在差异。

2、课堂纪律问题

该校的课堂上已经基本上没有了上课睡觉、玩手机等现象,这非常了不起,课堂讨论气氛热烈,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发言,但是也有一些学生不是在热烈讨论,而只是在起哄,这种现象在副科课堂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此时,教师需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和明确的任务分配来改变这种状况。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换问题

新课改的指导原则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依然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监督。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前预测问题

要求教师的备课面更广,知识储备更加丰富,同时临场应变能力也要更强。教师要能提前预测到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问到的问题并早作准备。

(2)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注重组员之间团队意识的培养

小组合作探究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性格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一种绝佳手段,应坚持多维的评价体系,而不仅仅是以分数论英雄。

(3)关注后进生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着力于打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团队合作氛围,因此在对后进生的转化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模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尤其对于青春期的学生,在集体环境中,每个成员都乐于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因此后进生的转化就被融入到了团队氛围的潜移默化之中。

总之,这次调查报告充分肯定了该校课改的成功,同时也反映了一些有待改进的的问题,随着实践和各项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必将成为推动素质教育真正开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篇(3)

享有礼仪之邦尊称的中华民族,无时无刻不在彰显礼仪的魅力与价值。大到国家,小到个人,礼仪所折射出来的是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孔夫子,不学礼,无以立。,这让我们深知礼仪的重要性。它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社会的需求。

调查目的

1.初步了解**市公众礼仪状况的情况及对基本礼仪的认识程度;

2.通过问卷调查,为论证礼仪教育的必要性提供可靠的数据;

3.客观分析礼仪状况,市场的需求是我们的根本出发点与最终目的。

调查局限

1.此次问卷调查由于受环境的限制及交通因素的影响,涉及面偏窄;

2.部分参与者并未从客观出发,真实性减弱。

调查分析

这次关于市公众礼仪状况调查,初步了解该地区礼仪状况,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过程中,接触各行各业的领域,其受访对象包括:教师、学生、医生、农民、打工者、私营小部门等等。

据调查显示:该地区公众礼仪状况整体良好,但反差明显,有待提高。

从问题入手。在调查中,引人深思的现象很多。比如,问题在公车上你会主动让座,统计选择积极让座约占56%,这个结果很不合格,着实令人失望。但奇怪的是这部分参与者,对其他问题的解答,却尤为理智准确。结果看来,原因并不在个人,而是某些客观情况。 值得指出的是,调查显示,参与者普遍认为,礼仪并非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礼节,在现实生活中,礼仪有时候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情绪、生活,或者事业。

就最后一道问答题,关于推进礼仪知识的教育,62%的参与者回答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的宣传,学习和陶冶礼仪素养;将近40%的参与者回答通过单位、学校的教育推广;有的回答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当然,由于参与者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不一,所以答案丰富多彩,但一致的是的对礼仪传播的百分百认可。这也跟更加肯定,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

篇(4)

这项调查结果是6月25日的,调查由福州博智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完成,共访问了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等6所大中专院校的1200名大学生。

调查显示,约有23%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一定问题。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除交际困难外,学习就业压力大、恋爱情感波动、人格缺陷等也是困扰大学生的重要问题。

约有30%的大学生感觉压力很大。他们的压力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并非所爱,这使得他们长期处于内在冲突与痛苦之中。另外,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各种大小不断的考试、严峻的就业形势等,都会给他们带来压力。

即将毕业的小张,已经参加了4场招聘会,都没有找到合适的职位,心情极度沮丧。“我今年要从医大毕业,却没有办法进入好医院工作,我甚至不敢想明天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是瞎子,但却是择业时的盲人。”

还有近35%的大学生存在情感困惑,由恋爱失败导致的大学生心理变异是最为突出的现象,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在大二时,我的前女友突然提出要和我分手。”一名姓黄的学生说,“我始终无法忘记那名女生,至今觉得无法解脱。”

调查发现,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而且,学生心理问题分阶段各不相同,一年级大学生集中表现为新生活适应问题,兼有学习问题、专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二年级出现的问题依次为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与恋爱;三年级集中在自我表现发展与能力培养、人际交往、恋爱与情感问题;四年级则以择业问题为多数,兼有恋爱问题、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问题等。而和城镇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要更多一些。

篇(5)

中职学生社团,它是由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自愿组织形成的团体,它是提高中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可或缺的途径。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这就是时代对中职学校提出的新要求。

一、人际交往的意义

人际交往,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会在心理上或行为上相互作用的过程。人际交往可以帮助人们交换信息、表达情感,增进经验交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害怕孤独,而中职生大多都异地求学,加之中考的失利,难免心理会产生孤独。根据心理素质调查报告:中职生中不善交际者占80%以上,有明显心理异常者占37%,与人无法沟通者占21%。因此,提高中职生的交际能力已成为必然问题。

中职生的身心发展与能力的培养,是在交往的过程中进行和实现的。他们在学习中必须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断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学校的目的是培养全面的人才,社团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发组织起来的团体,在学生忙碌的学习之后,身心各方面都得到锻炼。因此,中职学生社团是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帮助。

人际关系有很好的改善,自我能力能够得到提升。很多学生在社团中相处得都很融洽,人际关系良好。人际关系是一门艺术,如何进行恰当的沟通,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社团活动既能增加学生间接触的机会,又能增进他们的友谊。

二、社团活动对中职生人际交往的作用

笔者调查发现,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在与人交往时,心理素质要比没有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高,在面对一些陌生的场合时,他们能表现得更加从容镇定,心态更加平稳,心理适应能力较没有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强。根据调查显示,70%以上参加社团的学生,对其人际交往现状“很满意”或“比较满意”,只有少于 30%的学生对人际交往现状不满。而没有参加社团的学生中,50%以上对其人际交往现状“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

1.帮助中职生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增强人格的自我完善意识

在社团里,每个成员都是社团的主人,有权力管理社团的事务和活动,有义务为社团的发展作出贡献,这种形式充分体现了成员的主体意识,发挥了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互动中能更清楚地认识自我,这种主人翁精神和成员间的互动也促使每个成员更加追求自我完善。

2.成功的体验增强了中职生的自信

通常举办一个大型活动,需要良好的团队合作力量,从策划到组织再到执行,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如何发挥团队精神,成功把活动举办好是关键。群体氛围能提高工作效率,成员之间充满信任,从而能激发成员的创造力;群体内的凝聚力,会提高群体成员的士气,明确活动的动机,自觉地努力完成工作。而当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时,则产生了愉快的情绪体验,加强了对自我的肯定,从而自信心有了显著提高。

(3)培养中职生良好的道德素质。道德素质,即一定社会价值观念内化成人的个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表现为个性的倾向性、动力性的稳定的特征,具有主体性、实践性和内化性的特点。从某种层面上看,中职学生社团活动是教师教学的延伸、学生学习活动的继续和自身知识积累的升华。尤其是与专业有关的社团活动,可以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对课程知识学习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拓展智力,激发创新欲望,提高创新能力,有利于将来更好地发展。

三、今后社团发展的建议

1.中职应大力扶持学生社团的发展

中职对社团的建设与发展应给予足够重视,并加大必要的投入。多渠道筹措经费,根据社团规模的大小和实际,划出专项经费支持社团活动,在活动场地、活动设施等硬件方面提供必要保障。现在很多中职社团的发展只是处于制度上的支持,但是资金方面一般都是让社团自己筹措,由于社团的成员大多数是在校中职生,很难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与联系,很难募集到活动经费,由于经费的短缺往往导致一部分活动流于形式,甚至无法开展。

2.学生社团应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社团负责人应主动学习,提高业务素质,使自身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社团成员中树立威信,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同时还应加强与指导老师的沟通。在开展大型活动前,负责人应与指导老师协商,从宏观上指导社团活动的开展。同时,不仅要提高社团学生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更要求社团成员整体水平的发展。因为往往有的社团是一两个社团干部的出色能力带动了整个社团的进步与发展,一旦该学生干部毕业或由于其他原因退出社团会导致整个社团的运作出现障碍。所以学生社团应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每个人的能力都应得到锻炼与提高。

3.个人应积极提高交际能力

篇(6)

这项调查结果是6月25日的,调查由福州博智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完成,共访问了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等6所大中专院校的1200名大学生。

调查显示,约有23%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一定问题。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除交际困难外,学习就业压力大、恋爱情感波动、人格缺陷等也是困扰大学生的重要问题。

约有30%的大学生感觉压力很大。他们的压力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并非所爱,这使得他们长期处于内在冲突与痛苦之中。另外,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各种大小不断的考试、严峻的就业形势等,都会给他们带来压力。

即将毕业的小张,已经参加了4场招聘会,都没有找到合适的职位,心情极度沮丧。我今年要从医大毕业,却没有办法进入好医院工作,我甚至不敢想明天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是瞎子,但却是择业时的盲人。

还有近35%的大学生存在情感困惑,由恋爱失败导致的大学生心理变异是最为突出的现象,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在大二时,我的前女友突然提出要和我分手。一名姓黄的学生说,我始终无法忘记那名女生,至今觉得无法解脱。

调查发现,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而且,学生心理问题分阶段各不相同,一年级大学生集中表现为新生活适应问题,兼有学习问题、专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二年级出现的问题依次为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与恋爱;三年级集中在自我表现发展与能力培养、人际交往、恋爱与情感问题;四年级则以择业问题为多数,兼有恋爱问题、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问题等。而和城镇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要更多一些。

过度的压力使大学生们在情绪上容易失落苦闷。一名接受调查的大二学生说:我总是有一种难以言状的苦闷和抑郁,感到前途渺茫,对一切都觉得索然无味,老是想哭,但又哭不出来,即使遇到喜事,也毫无喜悦的心情。现在我睡不好,经常做噩梦。

针对本次调查中显示出来的问题,心理测评师、哲学硕士张小平分析说,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转变时期,这一阶段中,会出现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冲突,强烈交往的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矛盾冲突如果存在过于强烈和持久,在遭遇某种刺激时,就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影响个体的健康发展。

从现实生活来看,大学生们在中学时形成的优势消失,中心地位受到威胁,也会使之产生失落感和恐惧感。此外,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了很大的比重。独生子女常常带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社会锻炼,心理较为脆弱,也容易引发上述问题。

大学生情感调查报告二

我们于XX年年5月~6月,对树人大学大三学生的在校情感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树人大学的大三学生的情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在校大三学生的情感动向,深化教学就业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都提供了客观依据。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树大大三学生的情感现状

2.大三学生的情感特点

3.当前大三学生情感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比较全面(见附)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四个寝室的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对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情感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 当代大三大学情感现状分析

1. 交际困难

调查显示,约有23%的大三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一定问题。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往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2. 压力大

调查显示。约有30%的大三学生感觉压力很大,。他们的压力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并非所爱,这使得他们长期处于内在冲突与痛苦之中。另外,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各种大小不断的考试、严峻的就业形势等,都会给他们带来压力。

3. 情感困惑

调查显示,还有近35%的大学生存在情感困惑,由恋爱失败导致的大学生心理变异是最为突出的现象,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在大二时,我的前女友突然提出要和我分手。一名姓张的学生说,我始终无法忘记那名女生,至今觉得无法解脱。

3. 其他

调查显示,还有12%有这样那样的情感困惑。

(二) 当前树人大三学生的情感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树人大三学生的情感比其他有明显不同。

1. 自我表现发展与能力培养的加强。

2. 人际交往太过狭窄。

3. 恋爱与情感问题比较突出。

二、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当前树人大学大三学生情感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树人大学大三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 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大三学生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学生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已经深入到每个角落,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而轰轰烈烈改革运动使中国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校大学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因为他们享受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们不愿毕业就失业的苦境中,且迫切希望能融入当代经济浪潮中。

2. 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调查结果表明,26%的学生认为家庭难负担读大学的高额费用过高52%的学生认为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在学习上漫无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使部分德、才兼备的学生感到迷茫和失望,并逐渐淡化了对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3. 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大学教育变成大众进程中,各地大学一味的追求高入学率,而忽视学生的培养。还有,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于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学生和社会的脱节。

4. 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滞后,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制约和负面影响也在扩大。

5. 社会的影响

篇(7)

社区青少年是指16岁到25岁之间,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没有进一步就学的青少年。社区青少年群体具有青年群体的普遍特征,但他们由于家庭教育的失当,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教育出现盲区以及社区组织管理不到位等原因,他们不参加全日制学校的学习,没有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也不受任何一级组织的管理,游离于学校和工作单位之外。

现阶段我国社区工作与管理体系还未建立、完善,对他们的身心发展状况还只是停留在主观意识的判断上,很少有过专门针对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严格的调查统计,而有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得到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本课题基于对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关心,及时准确把握青少年心理动向,建立和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进行了此次的调查研究。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对200名16-25岁的南昌市社区青少年随机抽样。共回收有效问卷191份(其中男130人,女61人)。认为样本在误差范围内可以代表总体。

(二)方法

调查过程中采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桑标编制的《社区青少年心理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人格特征,情绪和行为发展,认知发展,与人交往和行为表现五个部分,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题目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客观题有单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主观题需要自行填写。

(三)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302双份输入、纠错、建立数据库,进行SPSS160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人格特征与人格障碍方面

社区青少年所处的环境要比一般青少年更加不稳定,其人格特征较一般青少年来说更容易偏离正常的文化期望范围,形成不良的个人倾向和行为反应模式。据上海市一项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社区青少年在敌意,妄想,焦虑,强迫,抑郁等方面都要比一般的青少年更严重,人格问题较为普遍。

从数据看出社区青少年在人格上存在的一些问题:1、回避型人格障碍,占所调查人群的1941%。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能力差,自卑感很严重;2、依赖性人格障碍:有7859%的人承认自己仍靠家人供养,没有独立性,其中男生占16%,女生84%。他们虽然渴望能够独立出来,但是认为自己没有自立的能力,还有一部分的人非常满意现在的情况,不愿意参加工作,承担责任。

(二)情绪和行为发展特征方面

与同龄人相比,情绪困扰从高到低的排列是:挫折无助,自卑感,压抑忧郁,自负,焦虑不安,敌对怨恨和悲观绝望。

1、自卑:有3541%的人报告自己存在着自卑情绪,尤其为女生。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面临急剧转变的关键时期,极易产生自卑心理且走向极端。

2、孤独:有477%的社区青少年表示通过网络交友排解现实生活中的孤独,他们感觉生活无聊,需要与别人沟通,但是又由于网络使青少年接触社会的机会更少,更加加深了他们的孤独感。

3、焦虑:有30%的人报告自己因升学,就业感到压力很大,人际交往,生理方面等问题也是焦虑感的来源。

4、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在不断的受到挫折后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数据分析中有176%的人自己有习得性无助的感觉。

5、压抑苦闷:有2340%的人是压抑苦闷的。对于社区青少年来说,周围的情感支持往往相对处于弱势,父母不太关注其情绪状况,对社区青少年的理解和帮助不足,导致社区青少年的压抑失去最安全的释放口。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困扰他们最大的情绪问题主要是挫折无助,但男生与女生困扰不同的地方是,男生为自负情绪所困扰,而女生较多的是自卑情绪,检出率为06%,男408%,女031%,男高于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7,P=0028)。而随着学历的升高,他们在就业,生活方面的要求要比低学历的人要求高,所受到的压力也越大,越容易产生挫折感。

(三)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对于青少年来说,父母是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报告说有6749%的人认为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好,8756%的人认为自己与母亲的关系好。

较之于家庭关系,同伴关系,社区工作者和青少年的关系更类似于服务与被服务,指导与被指导之间的关系。2536%的人表示与他们的关系好。

网络人际交往关系在之前也有提到,它对于社区青少年的成长既有正面效应也有一定的负面效应。社区青少年作为一个闲散于社会的未成年人群体,为了减轻心理压力,需要寻找友谊,寻找心理支持。

(四)行为特征与行为适应问题

在各种压力源下,青少年出现了一系列的行为问题,最突出的一个就是网络成瘾问题,绝大部分的青少年报告自己曾经去过网吧,有5840%的人报告自己在网吧停留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以上。

社区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普遍具有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事物,感情用事,自我监控力弱等特点。另外,由于社区青少年的特殊生活状态,极其容易用上网来发放时间,填补空虚的生活。3240%的人说靠玩电子游戏以打发时间,逃避压力源带来的压力。

(五)认知特征与认知偏差

认知方面主要有对自己的认知和对社会的认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社区青少年对自己的评价是正性的,他们在用三个词来描述自己时,发现使用比较多的有积极,乐观,自信的人,较少的人使用如自卑,忧郁等负性评价。

出现这种评价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归因偏差。有5551%的认为是事情的成功与否在与运气,在韦伯的三维度归因理论中,运气归结为不稳定的,外在的,不能控制的维度,当个体将成功归因于运气时,他就很可能成为一个守株待兔的人,什么都不做而期待着运气的到来。

篇(8)

市民幸福感指数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为了解XX年成都市民的幸福感状况,成都市社会舆情调查研究中心在XX-XX年连续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此次调查。调查选择侧重市民个人幸福感的各项指标,制定出了测评体系,包括五方面十大指数内容:

市民的生存状况(如收入满意度指数)

市民的生活质量(如居住条件满意度指数、健康信心度指数、家庭生活幸福指数、交通出行便利指数等)

市民的身心状况(如精神状态指数)

幸福感对比(如生活质量方面与过去的对比、对未来的预期)

人际关系及城市认同(如人际交往和谐度指数、城市认同感指数等)

调查方式:采用了cati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的调查方式,对18周岁及以上、在成都市五城区及高新区居住超过3个月的居民(包括成都户籍的本地人和长住成都的外地人)进行了抽样调查。

调查结果:报告表明,XX年市民的幸福总指数(3.54)与XX年(3.50)基本持平,幸福感自我评价指数(3.67)较XX年(3.48)上升0.19分;对XX年生活感到幸福的比例(56.8%),较XX年(46.1%)上升了10.7%。而市民对成都的认同感指数(4.03)较XX年(3.97)上升了0.06分。其中,市民对成都的留置意愿指数(4.61)和喜爱度指数(4.29)最高,分别有近九成受访市民表示喜欢成都和想继续在成都生活,各项指数均达到较高分值。

八成多市民:家庭生活“幸福”

在涉及到市民幸福感的十大具体指数中,较之XX年也发生了变化,最高的是家庭生活幸福指数(4.13),最低的是收入满意指数(2.97),除交通出行便利指数较XX年降幅较大外,其它指数均较XX年上升或持平。其中尤以社会治安满意度、收入满意度、人际关系和谐度、生活质量提升、家庭生活幸福五大指数较XX年有所上升。

社会治安满意度指数:3.50,较XX年的3.43上升0.7分。57.6%的受访市民认为XX年成都的社会治安好,仅11.5%的受访市民认为不好;

收入满意度指数:从XX年的2.91上升到2.97。34.2%的受访市民对目前的收入感到满意,32.8%的受访市民表示不满意;

人际关系和谐度指数:3.89,较XX年的3.83上升0.6分。72.8%的受访市民感到和周围的人相处“愉快”;

生活质量提升指数:从XX年的3.14上升到3.43,42.5%的受访市民认为生活质量与XX年相比“提高”了,53.5%的受访市民认为未来生活质量“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或“有所提高”,仅有3.3%的受访市民认为“会有所下降”或“较大幅度下降”;

家庭生活幸福指数:从XX年的4.0上升到了4.13,81.5%的受访市民觉得家庭生活“幸福”;

生活总体满意度、居住条件满意度、健康信心度和精神状态四大指数:与XX年相比保持稳定;

交通出行便利指数:较XX年降幅明显。分析认为,这与私家车增加,重要交通要道如人民南路改造、地铁施工等因素有关。随着XX年我市交通缓堵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如智能交通指挥系统的投入运行,以及重点路段改造的完成,地铁和轻轨的陆续建成,在成都交通出行将更加便利。届时,该指数将得到提升。

15种职业人群家庭主妇最幸福

调查报告对15种职业人群的幸福感作了对比,其中家庭主妇、公务员、离退休人员、企业公司管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五类职业人群幸福总指数高居榜首,而又以家庭主妇“感觉最幸福”,幸福总指数达3.9。相对而言,企业公司员工、商业服务业员工及工人的幸福总指数较低。

篇(9)

1.2统计分析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检测水平α设均为双侧0.05。

2结果

2.1网络人际关系成瘾报告率1876名受访者中,网络人际关系成瘾报告率为7.94%(49/1876)。不同学校类型、性别、年级及是否走读高职生网络人际关系成瘾报告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2.2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个体因素中上学期间每月可支配费用、吸烟、饮酒、生活目标、抑郁情绪、焦虑情绪、过去1a经历挫折、对现实中自己的满意程度、对网络中自己的满意程度,家庭因素中母亲文化程度、父母感情状况、对家庭满意程度、家长过问上网频率、父母不良行为,学校因素中对教学满意程度、对班级集体满意程度、与教师关系、学习乐趣体验频率、学业负担,人际关系因素中人际交往羞怯、关系密切朋友个数、与同学或朋友关系状态、恋爱经历对高职生网络人际关系成瘾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2.3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以是否有网络人际关系成瘾为因变量(1=有,0=无),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选择P<0.10的变量为自变量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于有序多分类变量,若等级分组与logitp呈线性关系,则将其作为数值型变量引入,否则用哑变量进行分析。采用逐步向前方法筛选变量(α入=0.05,α出=0.10),对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有:母亲文化程度、过去1a经历挫折、抑郁情绪、学习乐趣体验、家庭满意程度、家长过问上网情况、恋爱经历等7个因子。过去1a中经历过挫折且现在已不沮丧(OR=0.463)、抑郁情绪出现频率低(OR=0.493)、时常体验学习乐趣(OR=0.525)、家长较少过问上网情况(OR=0.650)均为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保护因素;母亲文化程度初中或高中/中专(OR值分别为2.825,2.797)、家庭满意程度低(OR=1.481)、有恋爱经历(OR=1.533)均为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见表3。

3讨论

篇(10)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有所改变,当代大学学生的价值观的改变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

一、对象与抽样

通过调查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从三类对象进行抽样调查。第一类对象新生和老生,以大二为分界点,大一新生经历了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区,思想状态不稳定,对于就业观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对大学生活基本熟悉,思想相对稳定。对11个学院417名不同民族的学生调查抽样(以朝鲜族、其他民族为抽样对象),延边大学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主要少数民族是朝鲜族,所以对朝鲜族学生以及其他民族学生调查抽样。从民族文化和地域特点为出发点,分为朝鲜族、其他民族两个抽样对象。对11个学院926名学生不同学科的学生调查抽样(以文理、科为例)。学习理科与文科学生,思维方式各不相同,文科思维的特点是:相对文学素养较高,对知识点记忆深刻。

二、分析与综合

从以上调查抽样数据分析,当代大学生在不同时间段就业观的各异,得出低年级学生在就业观偏向于社会需求,也就是需要爱情、友情、人际交往,刚刚走出家门,走进学校面对新环境、新同学、新起点,向往探索爱情的甜蜜、友情的关怀、拓宽人脉交际圈。其次是生理需求,对衣、食、住、行有了新的要求,其中自主利用时间是影响生理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能够自主掌控时间的主体力量,除了上课,其他课余时间可以自行安排,对新鲜事物的向往以及求知欲极强,促使低年级同学对社会交往的需要。[1]问卷调查中发现,在延边大学朝鲜族民族为例与汉族就业观进行抽样调查。朝鲜族同学向往人际交往,向往人与人的沟通,朝鲜族热情好客,与人为善的民族文化以及民俗风情决定了对待交往的态度。汉族学生在对就业观的安全需要与社会需要上表现出的态度基本相近,许多学生认为今后的工作一定要建立在工作稳定的基础之上才能具有对其有吸引力。

三、调查与比较

调查问卷中对职业方向、职业规划、职业理想、职业影响进行了调查。其中职业方向中选择商贸类型较多,经济社会的时代影响显而易见,不仅仅是高年级的学生、低年级刚入的学生、文理科学生,看待职业方向的眼光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商贸类是近几年就业类型中热门选择。职业规划中学生们在潜意识里与毕业相互影响,调查结果中普遍学生对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职业概念模糊,规划期较长。[2]在职业理想中学生普遍对隐性职业的关注度较低,对热门公职单位期望值较高。职业影响中,较多学生受学校影响较大,所以学校就业指导课程以及创业就业培训具有明显效果。当代民族高校大学生就业层次需求(以延边大学为例)主要分为基本五个方向:①考研是很多学生选择的继续深造的学习方向。针对考研就的人数比例业女生超过男生。②报考企事业单位以及公务员方向,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相对来说这种就业意向在调查报告中也有所体现,就业观中选择尊重需要的学生们往往是需要具有社会认同感的社会地位。③延边大学的朝鲜族学生一部分同学会选择到外资企业工作,韩资企业中可以发挥语言优势,并且可以学习了解国外相关专业的先进技术。④出国留学也是一部分学生的选择,出国继续学习深造可以了解国外的文化。⑤很少部分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自主创业之路艰难,学生惧怕甚至是抵触自主创业,国家针对大学生创业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根据国家政策与规定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特征,向学生宣传。

四、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形成原因

以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看。①自我认知能力差,过度关注择业就业条件、就业价值,没有达到就业市场需求与自身就业能力给予形成平衡。大学生忽视在工作中应有的基础能力,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基础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才能有效的适应就业市场需求,进而择业就业。②依赖性强,上学期间经济由父母为学生提供物质支持,很多大学生没有离开过父母,依赖性强,自主意识差;③缺乏对社会认知,当代大学生仅仅满足最低的生理需要层次,功利主义思想突出,职业脱离实际意义,享乐主义。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大学生们从入学开始就没有感觉到就业形势严峻,缺乏长期就业规划,就业目的不明确;④择业就业观念的淡薄,其中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主管能动性等都是影响择业就业观的主要原因。家庭因素为学生们提供了最为基础的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家庭教育是大学生的物质与精神来源。[3]

五、大学生未来就业发展趋势

当代大学生缺乏就业规划,调查中显示67%的没有做过职业生涯设计,只有9%在学校系统学习过职业生涯设计。[4]一部分人从来没有想过对自己的气质、个性、优缺点、兴趣等进行各管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缺乏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规划。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根据就业发展的动态招生逐渐形成。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的重中之重,希望能对广大毕业生的求职道路和职业选择有所裨益。相应出台了“大学生到中西部支教”、“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特岗计划”等一系列的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今年毕业生数超700百万创历史新高。国家鼓励学生们到基层去工作,鼓励学生们创新创业。有相应的就业创业帮扶基金。各省市各大高校相继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各高校有专属心理辅导站中根据心理学进行科学的就业测试,形成心理就业咨询机构,帮助学生准确定位,打破传统就业价值观观,树立准确就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凤清.大学生择业观念现状分析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7,(12).

[2]饶莹心,顾胜贤.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念与思考[J].职业时空,2012,(3).

篇(11)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众多企业和用人单位关注的焦点。有研究标明,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1]有的大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出现了笔试过关,而面试不过关的状况,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欠缺综合素质里面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此外,人际交往能力也是形成和塑造自身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不少大学生因为交际能力差而自卑,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时普遍不自信。

1.大学生交际能力欠缺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很多事情不用自己去操心,父母全都包办代替,平时与他人的交往也少,可以说是在随性而为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而普遍存在高度自我、任性、封闭的特点。此外,从小学到中学,学生主要生活在学校中,人际关系比较单一,家、学校两点一线或者宿舍、教室、食堂铁三角,鲜有机会与社会进行交流,这就使得学生在交往方面缺乏足够的锻炼。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交际圈开始扩大,学习的环境也相对宽松,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进行社会活动,然而交际能力的欠缺使得初涉社会的大学生们遭遇“南墙”,受挫感让这部分大学生经常为苦闷、烦恼的情绪所困扰,变得更加封闭。同时,电视、DVD、计算机、网络等现代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的交际不足。看电视、看碟片、打游戏、上网等,使得这些大学生们生活在一个狭小的世界中,被动地接受信息或者与虚拟中的人物进行交流,想象力和主动性受到很大限制,身体接触和语言交流更是寥寥无几。其他诸如学校应试教育的缺陷、第二和第三课堂的教学活动近于匮乏、现实社会的复杂性等都使得许多大学生缺乏应有的人际交往能力。

2.培养交际能力的方法

众所周知,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而是在人际交往的实践中和学校教育及自身的学习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鉴于此,可以从人际交往的实践和教育两方面入手。

2.1人际交往的实践

大学生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高校可以根据大学生的这种心理,充分提供实践社会交际的舞台。第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大力支持各种学生社团和组织的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在活动的参与中提高交际能力;第二,举办跨系、院的竞赛活动,让来自不同地区、院系的大学生能聚在一起尽情交流;第三,依据高校的实情,提供各种助学、助教、助研岗位,让大学生们能够在勤工俭学中拓展交际的渠道和能力;第四,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到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去进行锻炼,比如参观工厂、参与三下乡、主持和参加社会调研等。

2.2人际交往的教育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只有掌握知识,才能在知识的运用中逐步提高能力。大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需要他们具备丰富的人际交往知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经验的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人际交往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显然是不够用的,否则不会有交际能力欠缺的问题出现。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迫切需要在高校教育中增加相关课程,教他们学会人际沟通、自信心培养和自我潜力开发等技巧。然而,纵览高校课程体系,几乎没有一门课程是专门针对大学生交际能力培养的,大学生们只好求助于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自己寻找提高交际能力的资料,实行自我教育。

3.公共关系教学新理念与交际能力培养

高校虽然没有专门针对大学生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但可以考虑以某一门涉及人际交往知识较多的课程为基础,加入交际能力培养的元素,这也不失为一个可行之策。公共关系就是这样一门课程,贯穿公共关系课程的主线之一是组织及其成员形象的塑造,其中涉及的公关观念、人员素质、传播沟通、人际关系、公关礼仪等内容对于解决大学生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果给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注入新理念,相信能够为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提供帮助。

3.1课程性质新理念

公共关系课程传统上是传播类和管理类专业的专业素质课,旨在提高学生的公关能力,熟悉公共关系的主要技巧,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如果以此作为公共关系课程性质的理念,则教学必然偏重于公关理论和操作技巧,偏重于如何为企业等社会组织服务,而忽略或轻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公共关系课程的授课对象应该突破传统上的传播类和管理类专业学生,应该面向全校各专业,作为公共课或公选课,从专业素质课转变为一门通识课、情商课。以此作为公共关系课程性质的新理念,则可以结合公共关系课程的内容着重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

3.2教学方法新理念

赋予公共关系课程性质新理念,则可以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修改和补充。新理念下的公共关系教学内容与方法应该更多关注人际交往、沟通、个人的形象塑造等。

3.2.1破冰。课程伊始,一般会直接切入课程内容,但公共关系作为通识课、情商课,开课时应该突出人际交往的内容,比如第一次课师生见面,安排破冰游戏,让学生有机会介绍自己,培养学生与陌生人和权威进行交流的胆量与能力。

3.2.2案例讨论和情境模拟。精选现实中的公关案例,比如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要求学生讨论为什么一个建厂五十几年的知名企业会故意损害消费者利益,这次事件的根源是什么?然后让学生们思考,如果你是三鹿集团的公关经理,你该怎么做?下一次课时,让学生就准备的内容进行自由发言。通过讨论和发言,学生拓展了思路,锻炼了语言的组织能力和逻辑能力。

3.2.3课堂辩论和即兴演讲。安排具备争议的论题,比如顾客永远都是正确的、形象主要是内在气质等,让学生自由选择正方、反方,准备一周后进行课堂辩论赛,评选出最佳辩手和最佳风度奖。当授课中涉及某些重要内容时,比如公关观念中的形象观念,邀请志愿者准备三分钟后,就形象的重要性发表即兴演讲。辩论和演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增长,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表达能力。

3.3课后实践新理念

公共关系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传统理念的课后实践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公关能力。新理念指导下的公共关系课后实践,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运用所学人际交往知识的机会。

3.3.1公众调查和公关活动调研。公众是公共关系客体,安排学生分成小组,课后选择某一种公众进行调查,就所调查公众类型的特点形成调查报告。公共关系活动种类繁多,安排学生课后就某企业或公司的公关活动进行调研,要求详细了解活动名称、背景、内容和效果等。课堂上由小组派代表,介绍本小组调查和调研的结果。学生在进行调查和调研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和障碍,比如如何进行自我介绍、如何说明来意、如何让对方愿意合作等,只有克服这些障碍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学生群策群力,交际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3.2.2公关礼仪大赛和模拟应聘大赛。鼓励学生参加校团委举办的公关礼仪大赛和模拟应聘大赛。为了在大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参赛学生格外注意课堂上讲授的礼仪知识,多方搜集与礼仪和应聘注意事项有关的资料,最终交际知识得到了丰富,交际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实践证明,在大学生交际能力欠缺的背景下,公共关系教学新理念的运用给了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也给了大学生更多学习和实践交际知识,从而提升交际能力的舞台。具备较高交际能力的大学生们,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一定能在未来的生活和事业中闯出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从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看大学生就业[N].中国教育报,2006.11.8,第5版.

[2]季春红,陈颖.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浅析[J].考试周刊,2009,NO.28:201-202.

[3]李磊.浅议民族师范院校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NO.1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