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第三学期个人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引言
2014年6月23至24日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主席对职业教育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职业教育要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总理在会上强调职业教育要走校企结合、产结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依托企业、贴近需求。
由此可知,国家要积极营建一个以企业需求为主导、以教育管理改革为目标的教育新局面。作为尚未成熟的应用型高等教育市场营销专业“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不仅契合党和国家的大针方针政策,还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二、“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原因
近年来,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多为“2+1”,即前两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第三年企业实践一年。此种人才培养模式在海南省社会环境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由于我省旅游行业“夏淡冬旺”的地域特点决定了企业在淡季对人才的需求量减少,接收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学生校外实习基地资源不足,实习学生权益缺乏保障等诸多问题。第二,学生由于前两年一直学习理论,缺乏感性化学习,很难及时适应现代企业实际的需要。
针对以上问题,有必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指根据海南省旅游行业“夏淡冬旺”的特点,结合企业岗位需求,采取柔性化教学安排与管理,校企共同育人,实施“岗位体验-轮岗实训-顶岗实习”不间断的企业实践,学校与企业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相结合、实习与仿真模拟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一)“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实施安排
“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具体实施如下: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在学校学习公共课和专业课,对未来实践岗位有一个认知:实现“学中做,手把手”;在12月份至第二年三月份的旅游旺季开展第三学期实践教学,学生成为现代学徒,既满足雇主的基本需求,又在实践中解决“如何做”的问题,实现“做中学,放开手”;为期三个月的实践教学结束后返回学校进行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的理论课学习;第二年寒假再次参加第三学期实践教学,学生成为现代师傅,解决“为什么做”的问题,实现“学会做,育巧手”;为期三个月的实践教学结束后返回学校进行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的学习,在理论知识上进行提升;大三下学期进入企业进行为期六个月的社会实践,学生经过前两次的第三学期实践,现在已经可以进行基层管理、包岗,此时学生的能力可以超越雇主的需求,懂得基层的经营管理,解决“更好做”的问题,实现“学做合一,手脑并用”。
此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职业生涯为主线、培养企业预备队的目标,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同时解决了学生毕业就业难和企业旺季用工荒等问题,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缓解了就业压力。
图 市场营销专业“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二)“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实施考核
传统“2+1”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学生外出实践过长,学校难以监督和跟踪评价实践过程和检测实践效果等,学生发现问题再无法回校进行查漏补缺,企业满意度较低等问题。“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按照“小步伐,高频率,快反馈”的原则,实行“每周一交流”(即指导教师随学生进入企业每周开展一次交流会,反馈实践中的收获及问题,形成会议记录,并完成周记和周项目作业),“两周一考核”(指每两周指导教师和企业部门领导共同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填写平时成绩登记表,评选“实习之星”和“进步之星”)、“每月一评估”(即指导教师和企业部门领导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评选优秀实习生的评价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督导)。学院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在学院微信公共账号和学院官网宣传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成长故事,营造氛围,树立典型。
在学生实践结束后要根据实践岗位填写实践总结与反思,提交实践报告,按照专业班级组织总结反思会,分享个人成长。学院及用人单位在实习结束后共同评比出优秀实习团队、优秀实习队长、优秀实习生和优秀指导教师。
(三)“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1.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该种培养模式将全体师生的思想统一到“实践第一”的观点上,学生经历过三次第三学期实践教学后,深入真实工作环境,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返校后更有针对性地学习理论知识,达到理实化一的目的。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顶岗实习,学生已经了解企业的工作要求,为未来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真学真做,带着工作中的问题和实践经验返回学校学习,这对于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已经深入实践岗位,真实经历过,才能解答学生的问题。这就激发了教师教学改革和企业实践的内在动力,加强了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3.解决企业旺季用工荒问题。海南省每年冬季槁糜瓮季,企业人才需求量大,但夏季为游淡季,人才需求量减少,如果企业在淡季仍然雇佣大量人员就势必增加企业成本。学院培养了大批学生在旅游旺季深入企业解决企业用工荒的问题,培养了大批的企业预备队,弥补了企业招聘困难等不足。
4.缓解政府的就业形势。学生在工作环境中获得了工作经验,提高了专业能力,组建了企业后备队,学校人才培养满足了企业的需求,势必减轻了政府的就业压力,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四)“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存在抵触心理。由于学生参加第三学期实践教学在寒假,占用传统放寒假时间,因此学生存在抵触情绪。第三学期开始的第一个月学生处于波动期,新环境的适应困难,出现多名学生更换企业,情绪有波动,虽然通过沟通辅导坚持完成了三个月的实践教学,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第三学期开始前的动员不够彻底,没有使学生认识到实习的艰辛。
2.学生与指导教师不熟悉给沟通带来困难。有些第三学期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之前没有给所带学生上过课,学生与教师之间不熟悉,没有打好感情基础,学生出现问题时没有第一时间和指导教师沟通,会影响指导教师了解学生情况的时效性。
3.专业导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第三学期指导教师团队存在年纪轻、经验少、人员少等问题,处理学生问题时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教师团队缺乏经验和人手缺乏对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的影响巨大,会影响学生情况的及时反馈及处理的时效性。
4.实践课程设计有待加强。因为学生分布在各行各业,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同时不同的企业导师的水平参差不齐致使学生之间学到的知R相差大,因此,指导教师有必要通过课程设计改善学生的情况,制订具体方案,把学生的工作岗位和所学专业结合起来。
(五)“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做好前期动员工作。教师应该在入学之初和平时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实践教学的目的与意义,运用学生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真实案例进行教学,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使学生接受并乐于参加实践教学,从而发自内心地认真完成三学期实践教学。
2.教师加强与学生沟通。由于学院师资队伍较为年轻,教学管理经验缺乏,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在实习期间多与企业人员保持联系,争取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情绪问题。同时,指导教师多与学生家长沟通,及时传递学生实践期间的成果及问题。学校、企业和家长共同努力,引导和鼓励学生完成实践教学。
3.积极进行实践课程建设。目前已经采集大量的第三学期实践教学的一手资料,包括视频、图片、案例等,将其运用在校内教学活动中,并将实践教学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多结合所学专业,多总结,多反思。
四、取得的成效
(一)学生就业率提高
经过对参加过三年的第三学期实践教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就业率高达99%,其中32%的学生在就业之初担任企业中层干部职位。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壮大
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深入企业了解情况,为教师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积累教学案例提供机会,激发教师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
(三)校企合作企业队伍壮大
由于“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企业用人旺季时输入了大量人才,降低企业招聘成本,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同时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把最新的教学成果带入企业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和行业竞争力。
(四)学生收获颇丰
学生在三个月的实践教学中平均工资在5000元~6000元,2015年在实践教学中最高工资高达21000元,不仅减轻了家庭负担,缓解了生活压力,更重要的是认清了个人职业发展路线,明确了职业发展规划,为未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综上,“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对教学改革的尝试与创新,同时是未来高职高专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趋势,实现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共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静,张振笋,容振英,陈卉,高振.应用型高等教育下校企合一,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J].文教资料,2015(12):106-107.
“三学期制”是国外大学普遍采用的一种制度。所谓三学期,即在原有2个学期的基础上从每年的上下学期中分别抽出相对较短的几周时间构成1个短学期。在新增设的短学期内,学生将把学习重心放在社会实践和跨专业选修上。
近年来,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实行了“三学期制”。实行“三学期制”后的高校在新增夏季学期内以研究性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前沿系列讲座为主体,以交叉学科课程和学科综合课程、实践课程、强化课程为重点,目的是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缩小基础理论与前沿领域间的知识差距,增强对前沿领域的判断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完成基础理论课学习后能够更快地融入科研工作。教学重点主要面向前沿,面向学科发展,面向交叉领域,面向科研实践。
“三学期制”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北京化工大学于2010年开始推行“三学期制”。其根本出发点是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给师生提供更多学习、研究和交流的条件与机会,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三学期制”实施的内容
学校“三学期制”培养方案的制定依据不同年级所处的学业阶段,有针对性地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大一夏季学期的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的原则。将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力学、计算机、人文等基础打实拓宽。大二夏季学期的教学内容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进行社会实践、企业实习、创新性实验等安排。大三夏季学期的教学内容突出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着重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工程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方向,同时在各年级中加强与国内外高校暑期学校的结合,邀请国内外的专家来校讲学,以提高学生眼界,拓宽学生专业视野。
1.夯实基础,提高综合素质
由于新生刚进入大学,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他们需要逐渐适应课上信息量大、课业压力大、自我主动学习的大学学习生活。因而造成了他们第一年理论学习不扎实,更多是在应付考试的状况。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在“三学期制”为低年级学生重点开设“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基础课程的重修学习,以巩固他们的理论基础知识,为后面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学校还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课程学习差异,设计了各类强化班,如面向英语程度好,并对口语能力提高有迫切要求的学生,开设了“英语高级口语”。通过小班教学,强化学生对英语使用语境及其语用文化含义的深层次理解,并通过大量的训练提高学习者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其英语表达的自信心。而“数学建模”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面向数学基础深厚并且对数学应用感兴趣的学生,对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建模,最终由实验、上课、论文、参赛等几项内容综合进行考核。这些基础课程的强化教学活动,满足了部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为学生以后参加各类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能力基础。
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其获得一个合理的能力结构,学校还充分利用小学期独立灵活的教学空间,聘请校内外在人文社科、体育、艺术、管理、科技等领域有造诣的学者、专家开设校级选修课,以培养学生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为学生未来人生做准备。
2.强调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在人才个性化培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各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在“三学期制”中为学生开设各种研究性实验和研究性课程,旨在培养和强化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指导学生从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目的是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各学院以培养学生高素质、宽专业、厚基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依托国家—北京—学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计划以及国家和北京市级各类学科竞赛,利用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专门创新实验场所,不断强化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例如,在创新项目中,3名~7名学生为一组,自主选题,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实验、跨学科学术交流、师生研讨等创新活动。各学院还把学生的个人爱好与学院的特色结合起来,有计划地为学生安排各类竞赛培训和基本技能、工程能力、专业设计、创新性等能力训练。
3.校企合作,加强实践实习环节
学校利用“三学期制”积极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利用校外实践教学资源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法学专业利用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朝阳区人民法院”,学生不仅在法院旁听案件的开庭与审判,同时依据真实法庭的设置与案件审理的流程,模拟民事庭和刑事庭的法庭审判。设计专业2009级开设的基础摄影课程,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特点,彻底放弃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全部移到上海世博园进行。而国贸专业开设的企业资源管理沙盘模拟,通过管理团队开展合作,运用理论知识模拟企业实际运作。这些校外实践参与式的教学活动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在生产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为了让学生对企业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就业做好准备,各学院在“三学期制”实践安排中,组织百名学生,结合其各自的专业组成代表团深入企业开展实践活动。企业实践单位不仅有吉林石化公司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化工项目基地,而且也有东软集团 、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康龙化成新药技术有限公司等信息 、医药行业的重点企业。实践期间,学生通过座谈 、参观 、动手实践等方式了解企业文化 、企业对员工的能力素质要求 、工作环境等,充分感受企业氛围。实践结束后,各实践团队进行认真总结,通过座谈 、宣讲等形式向全校学生展示实践成果 。
4.感受多样化教学模式,拓展国际视野
为了充分利用“三学期制”的教学空间,更好地发挥其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各学院召集学科方向带头人和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教师,为学生安排近200学时的各类学术前沿讲座。学院还大力邀请国际、国内、企业知名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研讨类、前沿讲座等特色教学课程,以达到培养本科生创新人才的专业素养和拓宽国际视野的目的。例如,化工学院邀请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堤奥博士(Dr.Teoh)为学生开展了为期4天的小学期暑期课程(Summer school)特色班国际课程教学。通过课堂学习、分小组实验设计、竞赛过程等环节对化工热力学中的相关内容开展理论学习与实验设计的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了英文能力,感受了国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动手实践深刻体会到了基础理论指导实际的相关性。
学校为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了解社会,收获在国内所无法收获的知识和经验,利用好“三学期制“,与国外大学联合设立海外学习项目—“北化—海外名校暑期学校”。 学校选派60名学生,赴英国剑桥大学等5所知名大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访问、学习和交流。根据参加暑期学校学生的专业组成,暑期学校的课程涉及了相关的特色学科理论,剑桥多个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实验室参观和仪器操作,分组实验和演示,小型的课题报告等。暑期学校量身定做了多个分组实验和多样活跃的授课模式,学生在以讨论促思考、以竞争促合作的学习方式中,愉快而又紧张地完成学习内容。
“三学期制”实施的成效
“三学期制”的实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其所开设的各类课程、各种教学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三学期制”所开设的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多样性的教学活动,绝不仅仅是在正常学期增加教学周所能起到的有限作用。第三学期的独立教学空间,有利于充分利用学校包括教师、教室、实验室等在内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有利于使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缓解教学资源的紧张程度;有利于均衡学生学业负担和教师工作量,提高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绝对有效实践教学时间;有利于保证对学生实施个性化、多样性的人才培养,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三学期制”的实施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在实施“三学期制”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收获了很多其他课堂所无法代替的东西,如文献查阅、分析问题、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演讲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沟通的能力、主动学习的意识也得以提升。应用化学专业一位学生说:“我很喜欢老师常说的一句话‘Give me a possible way’,研究性学习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我们学会了怎样去应用学到的知识。”而开设的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可以引领学生走出实习中的“眼高手低”状况,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同时,校企合作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和事业发展方向的选择起到了指引作用。
3.“三学期制”大胆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了本科生创新人才专业素养的提高和实现了拓宽国际视野的目的。学校组织的各类学术报告可使学生有机会在校内接触到很多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以及他们的观点、理念,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的学术氛围。科研一线教师的学术讲座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到本专业领域中前沿的学科研究成果和学术研究动态,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培育了创新意识,为学生今后的科学研究和择业就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指明了方向。学生通过国外交流合作,有机会参与国外启发式研讨教学过程,切身感受国外本科教学课程中的常用的授课模式,了解国外先进技术和实验成果,提升了沟通能力,培养了协作能力,拓展了国际视野。
“三学期制”实施中的问题和措施
“三学期制”实施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第一,由于学校教学资源和经费投入的原因,一些项目只能选拔少数学生直接参与,势必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学生虽然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时间紧张,知识储备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完成质量难以达到要求。第三,学校以工为主,但教学中所涉及的实验和产业化内容与企业的需求还有差距。
面对问题,学校积极探索,逐步完善“三学期制”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具体措施包括:
一是多方筹措资金,加大经费投入,充分挖掘和拓展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出优质课程和项目,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利,使更多学生受益。
二是各部门深入研究和深刻领会“三学期制”精髓,核心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的改革。教务处协同各学院统筹规划,大力完善和修订每个学期培养内容,实现长学期理论和短学期实践教学内容有机衔接,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特点,合理安排和设计各类实验项目。通过校内外培训、教学沙龙等形式,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就教学方法进行研讨和学习。强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程内容,制定适合的传授式、启发式、研究性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鼓励教师创新考试形式和方法,鼓励教师采用个性化、多样化的考试方式,采用有利于评价和培养学生能力的考试方式。
关键词:土木类;专业平台课;第三学期;特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TV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03605
1998年教育部将原土建类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和城市燃气工程专业合并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2012年教育部又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合并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建环专业两次合并更名过程中,国内各相关高校对其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张昌等[1]全面研究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系统总结了专业人才培养中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经验。杨吉民等[2]介绍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王晏平等[3]介绍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原则及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阐述了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李锐等[4]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符永正等[5]对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最新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名称等提出一些建议。张腾飞等[6]将国内该专业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与发达国家与地区高校相应专业进行了比较,发现国内的建环专业尚需增加涉及建筑学、结构、给排水等方面的专业平台课,以打通目前存在的专业壁垒。李志生等[7]介绍了国内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最新的发展趋势, 分析了高校进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时所应采取的对策。张国强等[8]研究并学习发达国家的思维方法,对建环专业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倪龙等[9]认为建环专业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徐荣进等[10-11]提出了学校、教师、企业和学生等各群体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及其改革的必要性。李永存等[12]认为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应新增能源供给系统方面的内容,以满足行业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同时也促进该专业的健康发展。金光[13]针对新更名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教与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必修环节适当增加建筑节能技术与管理课程模块。南昌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根据学校本科招生制度和培养模式的新变化,制定了2016版大土木类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南昌大学制定建环专业新版培养方案的背景
南昌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前身是2010年申蟮慕ㄖ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当时是应教育部关于
高等学校设置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的要求而申报的,于2011年开始正式招生。学校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设置在建筑工程学院。学院有土木工程系、建筑学系、水利工程系及工程力学实验中心,拥有8个建筑、土木及力学类专业。学校第一版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传统建环专业培养课程为主,兼具部分建筑土木和节能课程。
为将南昌大学建设成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全面提高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在“人为本、德为先、学为上”的育人理念引领下,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要求,在总结学校2012年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取得的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南昌大学制定2016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此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通专融合为途径,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驱动力,以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为抓手,以大类培养、学分选课制、三学期制、学业评价等改革为手段,着力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更加科学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指导委员会要求及学校具体情况,修定后的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为:适应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好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具备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具有土木建筑基本知识,掌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具有在政府部门、设计研究院、工程建设公司、设备制造企业、运营公司、能源管理公司、绿建咨询公司等单位和机构,从事采暖、通风、空调、净化、冷热源、供热、燃气、节能改造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研发制造、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的能力。
三、 建环专业大土木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南昌大学2016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类课程构成。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约占30%,学科基础课程约占30%,专业课程约占36%,创新创业类课程约占4%。通识教育课程分为Ⅰ类公共必修课程和Ⅱ类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Ⅰ类公共必修课由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体育、计算机类课程等组成。Ⅱ类文化素质课主要包括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批判能力、国际视野,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学科的科学思维方法,对学生进行完善人格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质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由
最核心、最基础的专业主干课程(16门左右)组成。专业课程则根据学生就业、考研、出国或者联合培养等要求灵活设置课程模块,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需求,在学院教师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从而形成个性化的专业或者专业方向。专业课程分为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基于学校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学分比例见表1。
(一) 构建土木类专业课程平台
南昌大学自2016年开始不分专业按院系大类招生,一、二年级按大类进行培养,同一大类的学生修读共同学科平台课程,三、四年级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发展需求进行专业分流,分类培养。共同修读两个学年的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应不低于16门,共同修读一年半的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应不低于12门,共同修读一年的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应不低于8门。学生专业分流时间原则上在第二个学年结束后。但是由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系有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4个本科专业,专业种类繁杂,因此,选择共同修读一年8门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具体课程见表2)。表2中工程制图类课程包括画法几何、土木CAD及部分建筑信息模型(BIM)课程,还安排了BIM相关课程设计。工程测量系列课程是此次培养方案新增的课程,一是学院具有完备的工程测量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条件;二是有很多毕业生从事工程施工工作,需要学习该课程知识。工程经济学及管理基础课程由工程管理教研室承担教学,为学生将来从事项目管理及工程造价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二) 第三学期实践课程设计
南昌大学现在实行的是传统两学期制教学模式,即秋季学期(约20周)+寒假(约5周)+春季学期(约20周)+暑假(约7周)。改革后,根据《南昌大学“三学期制”实施方案》,
实行“三学期制”,以实现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学期制模式改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即:秋季学期(18周)+寒假(约5周)+春季学期(18周)+夏季学期(4周)+暑假(约7周),总教学周数为40周,寒暑假的放假时间基本不变。实施“三学期制”后,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主要安排理论教学,夏季学期主要安排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综合试验等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学校要求,此次建环专业新版培养方案中,将原先在春秋学期进行的课程设计、实验、认识实习安排在夏季学期即第三学期(见表3)。
根据学校学制学分规定,学分计算最小单位为0.5学分,理论学时须为8学时的整数倍,实验学时须为16学时的整数倍,实验学时超过32学时的实验课,可以单独设为一门课程,不到32学时的实验课,应在同一课程群内整合成实验课;鼓励多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因此,将原本分散在传热学、工程热力学和流体力学课程中的验证性试验合并为热工及流体实验,并在三年级夏季学期开设,之前工程热力学理论课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传热学课程和流体力学课程在二年级下学期开设。另外,将供热工程、空气调节、空调用制冷技术三门课程的实验合并成暖通空调综合实验,在四年级夏季学期开设,之前空调用制冷技术课程在三年级上学期开设,供热工程课程和空气调节课程在三年级下学期开设。
将课程设计和实验安排在夏季学期,这样不会影响学生春秋学期期末备考理论课,同时又能使学生专心完成实践任务,也便于教师集中指导。
(三)特色课程设计
1.土木特色课程
由于学院特色课程主要是传统土木和建筑类相结合的课程,因此,建环专业侧重土建类理论知识体系,这不同于偏重机械类课程体系的传统建环专业。除了上文介绍的土木类平台课程外,建环专业培养方案还设置有房屋建筑学(含课程设计)、绿色建筑材料(含实验)课程,分别在二年级的上学期和下学期开设。土木类特色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原理,具有一定建筑识图能力,同时对保温节能建筑材料的结构原理、力学及热工性能也有了解。
2.建筑节能类特色课程
由于建环专业的前身是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因此修订培养方案时保留了第一版培养方案中有关建筑节能类课程,包括建筑节能原理及技术、建筑能效评估(含课程设计)、建筑能效管理与节能、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含课程设计)等课程。与第一版培养方案的区别在于,这次修订将这些课程分别设在大三下学期及大四上学期。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来能在能源管理公司、绿建咨询公司,从事建筑节能改造及项目咨询工作,扩大学生的专业适应范围。
3.开放研究生课程共享
按学校要求,“学院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可以考虑开放研究生课程共享,鼓励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同学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如果进入我校学习,其在本科期间修读的研究生课程将给予认定并免修。”此次培养方案中设有数值传热学、能量系统火用分析等研究生选修课,一方面是为了响应学校要求,另一方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提供理论基础。
四、结语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经过两次专业名称的变更,使其专业应用范围得到扩大和调整,极具时代特色。根据南昌大学2016年起不分专业,按院系大类招生,一、二年级按大类进行培养教学的要求,土木工程系建环专业进行了大土木类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和实践。主要举措有开设8门大土木类专业平台课程、构建第三学期实践课程及开设特色课程(土木类特色课程、节能类特色课程和
研究生共享课程)等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参考文献:
[1]张昌, 郑万兵, 汤文华, 汪秀清.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高等教育, 2008,17(3):35-40.
[2]杨吉民, 李清清, 张照辉.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 高等教育, 2009,18(6):18-21.
[3]王晏平, 黄镭, 王造奇, 宣玲娟.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新体系框架探讨[J]. 高等教育, 2005,14(3):45-48.
[4]李锐, 郝学军, 詹淑慧, 邵宗义.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研究与建设[J]. 高等教育, 2011, 20(6):35-39.
[5]符永正, 刘冬华, 焦良珍. 关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若干问题的探讨[J]. 中国大学教学, 2012(4):40-42.
[6]张腾飞, 耿阳, 王树刚, 端木琳.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宽口径大类培养探索――中外大学培养模式对比分析[J]. 高等教育, 2011,20(1):22-26.
[7]李志生, 张国强, 李念平, 陈友明, 欧阳浪琴.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J]. 高等教育, 2008,17(1):1-5.
[8] 张国强, 李志生, 陈友明, 李念平, 欧阳浪琴. 基于教育国H化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定位探讨[J]. 高等教育, 2006,15(3):4-9.
[9]倪龙,姚杨.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探讨[J]. 高等教育, 2010,19(4):46-50.
[10]徐荣进, 王贞涛, 宋新南, 徐惠斌.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 2014(5):188-190.
[11]徐荣进,宋新南,王贞涛,王颖泽.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改革[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 (1):107-108.
[12]李永存, 王海桥, 邹声华, 李轶群.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探索[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6(10):28-29.
[13]金光. 新形势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教与学”的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46):110-111.
二、研究的目的:
1)探索具有东风小学特点的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方法、模式、途径。
2)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点上,总结合作学习、合作活动、合作生活的案例,促进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提高。
3)更新干部教师的观念,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忧秀教师,促进学校工作。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在学科教学中,深化“三学一训练”教学模式的研究,探讨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方法、模式。
2、在集体生活和教育活动中,深化“三学一训练”
3、在实践活动中,精选、开发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活动,形成东风小学必要的活动系例。
四、研究对象:东风小学全体学生
五、研究方法、原则、策略
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观察法和调查法。
原则: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实践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合作性原则。
策略;全员参与,主题研究,案例教育,滚动深入。
六、研究措施:
1、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
组员:全体干部,*、*
2、加强校科研室建设
使教科室成为教育教学的参谋部,教育理论的宣传站,科研骨干的培训站,课题的研究中心,指导中心和管理中心。
教科室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成果的扩展工作。
3、培训队伍
1)、学习主体教育理论及有关21世纪教育四个支柱的论述,特别是关于合作方面的论述,转变观念。
2)、自我总结“九五”期间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生活的实例,加以完善,申报自己的研究课题。
4、成立三个子课题组(与主要研究内容相对应),分别课题领导小组成员为组长
合作学习研究组:*
合作生活研究组:*
合作活动研究组:德育:*
艺术:*
体育:*
科技:*
学科:*
学校聘请有关专家做为顾问,以校研究实践为主,上下结合。
使全体教师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努力实现方案式的工作计划,研究式的工作过程,小结式的工作检查和成果式的工作实效。在整体活动上每学期要进行有主题的研究活动l0次以上。
5、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交流研讨。坚持每学期一小结,每学年一总结。全体教师都要围绕自己的课题进行总结,分学习、生活、活动三个组进行研讨,总结推广典型案例,进
行个案研究。
6、组织教师个人教育思想专题研讨活动。
7、完善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建立科研成果申报制度。
(包括案例、论文、小结等)营造一种科研的氛围。
八、研究步骤:
一、设计坊模式下的学徒制教学模式的背景
高职教育是培养专业领域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强调应用和实用,研究能力则是个人发展规划范畴。艺术设计类专业课教学有自己的特点,每一门课程都对应一个本行业的设计岗位,所以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不分前后而且同样重要。艺术设计类专业自身的教学特点决定了课程与项目的统一,所以学生最好尽早进入设计工作室进行针对性项目训练来学习专业技能。这也是本教学模式提出的原因。“由技入道”是早已熟知的话题,设计不仅需要创意思维和审美能力,也需要出色的设计制作能力。只有掌握当下制作表现的技术与方法才能把创意更好地展示给人们,这也是优秀创意方案制订的必要前提。Gilbert.Seldes将工业设计定义为:把逻辑和品位应用于机械生产过程中①。这里讲的逻辑就是使用者的使用需求、人体工学需求产生的使用逻辑;品位即设计师的创意、产品的艺术价值。艺术设计发展到今天,与传统工艺美术虽有联系但巨大的差异性已经明显显现。参考日本、丹麦、荷兰、意大利的设计水准和对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方可明白设计艺术拓展的领域,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合理运用是做好设计的前提。进入设计工作室进行学徒制的学习可以作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式。
《辞海》中对“坊”的解释:5.工场。如槽坊;染坊。周密在《武林旧事・作坊》中道:“凡货物盘架之类,一切取办于作坊”②,从上面理解“坊”多为旧时手工工场。传统工艺美术工作室很多命名为“X X 坊”,即手工作坊,寓意这里的设计制作精细得如手工制作。一些设计工作室为了强调“注重传统、强调制作工艺”而多以“坊”命名。我们也在为设计类的学生灌输这一理念:做设计要“精于心、简于形”,所以提出“设计坊”的概念,更加强调设计与制作二者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中的重要性。设计坊模式下的学徒制教学模式是通过以上的具体实践和认知总结得出的。作为艺术专业教学模式,并在新媒体艺术专业群内尝试实施。
二、新媒体艺术专业群中教学模式的潜在实施
为全面提高艺术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艺术学院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我们针对市场需求设置专业,针对职业发展开发课程,针对工作任务训练技能,针对岗位标准实施考核。将艺术设计专业的传统一、二学年两个学期改为三个学期,第三学期为实习学期(图1)。
工学结合课程实行“双导师”联合授课,即“课程+专题”校企联合授课。由“双导师”演变为后来的“学徒制”,是“设计坊模式下的学徒制”教学模式的雏形。教师在传统课程中的角色也在改变――教师充当“师傅”角色,双重身份指导学生。学生进入工作室可以仿真实训和参与实际项目制作。一年级实训课时和实习学期都以仿真实训为主,少量简单的实际项目贯穿其中。第一学年实习学期是随岗实习,以此认识本专业对应的岗位和岗位要求,为更好地学习第二学年的职业岗位课程提供认知基础。第二学年实训教学,学生在“设计坊”内尝试完成实际项目。教师的角色是“师傅”,带着自己的团队制作项目。学生是设计师角色,接受“师傅”的指导、进行项目制作。由于学生制作项目的能力不足,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实施设计方案制作时要有大量的制作技术和策划创意表现等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达到“做中教、做中学”。在实训小学期,学生进入企业跟岗实习,进入企业作为设计师参与项目制作。让学生转化身份面对客户,积累项目制作经验,来弥补学院实训教学的不足。期间也让企业检验设计坊模式下的学徒制阶段教学的效果。第三学年,有3至5门职业拓展课,用于开拓学生专业学习方向、扩大就业范围、为学生职业拓展提升积蓄能量。这些课程学生实训项目制作应严格按照市场对项目的要求去做,更强调可实施性。以此培养学生设计与制作实施,并完成项目的能力。这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已经潜在的实施设计坊模式下的学徒制教学模式。
三、新媒体艺术专业群中教学模式的实施做法
新媒体艺术专业群建筑动画专业学生在第一、二、三学年配有专业导师,指导职业规划、专业学习。学院2009级建筑动画专业共30名学生,笔者作为专业导师,共指导6名学生。2010年9月,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始“学徒制”指导。学生在建筑动画工作室参与项目制作。第二学年,进入职业岗位课程学习,职业岗位课程大多是工学结合课程,学生进入设计坊依托项目完成课程的实训项目。学生通过制作项目,积累不同项目的制作经验和作品,也为以后就业奠定基础。第三学年学生认导师,学院组织聘任仪式,把三年级毕业生按小组分配给各个专业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根据学生爱好和特长指导学生完成余下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设计任务,指导学生就业。
结语
“设计是一门包含了各学科知识的综合科学,视觉因素不能脱离其他相关领域,例如历史、文本、科技及实践领域。视觉教育有时可以被称作一次偶然的事件,习得充足的知识和视觉技巧成为一名合格而熟悉业务的设计师所需要的时间相当漫长,所以想仅仅通过学习书本知识成为一名设计师,绝无可能;同样不可能的还有企图通过简单的教学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精美的设计。”③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成长历程是漫长的。设计坊模式下的学徒制教学模式依据艺术类教学特点在笔者所在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刚刚开始探索性实践,但学校的专业培养只是基础,设计教育者在制定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时,必须深层考虑的不仅是学生在校期间如何将设计基础打牢,还要考虑如何培养学生拓展职业的能力。
注释:
①亨利・德莱福斯.为人的设计[M].陈雪清,于晓红,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2:8.
【中图分类号】G710【文章标识码】C【文章编号】1326-3587(2011)10-0007-01
本培养方案结合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计划特点,学制三年共六个学期,第一学期至第三学期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积累;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最后的第六学期强调学生实习见习、应聘能力的提高。
一、大一上期(第一学期)
实施背景: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面临着生活自理、管理自治、目标选择、学习自觉等一系列自我教育问题,心理和思想发生急剧变化,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探索不够。职业生涯理论缺乏,目标和现实之间差距很大。
培养目标:引导大学生积极适应大学生活;了解各自所学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发展前景,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激发起对本专业的热爱;初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自我认知的方法;学会进行社会调查的方法和技巧;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实施方案:
1、通过军训和室外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2、召开“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等主题班会,培养学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3、通过老师讲授专业课程概论,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及学习方法,唤起对所学专业的热爱;4、由专家或专业教师开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5、寒假前组织学生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初步了解就业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大一下期(第二学期)
实施背景: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大学生活、学习和假期的社会实践调查,对大学生活和社会环境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对自我有了一定的认识,各方面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本学期有能力初步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培养目标:引导学生完成自我认知,明确自身的优势、劣势、兴趣、爱好、性格、能力,初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制订实施计划,培养相关能力。实施方案:
1、通过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环境评估;2、在职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SWOT分析法,完成自我认知;3、通过职业测评工具完成职业认知,初步制订出个人生涯规划;4、通过素质拓展训练,培养团队意识,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协助学生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并监督计划有效执行;5、通过相关活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对未来目标的把握与认识,如:通过相关专家讲座、校友人物访谈等形式;6、从本学期开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人文知识培养,组织开展读书活动,要求全体学生读学院全体教师推荐的50本文学和专业经典著作,以期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和内涵。
三、大二上期(第三学期)
实施背景:经过一年大学生活的适应,他们初步掌握了大学生活规律,开始真正从现实角度关注自己的成长,主动进行能力提升训练。他们己经意识到探索的重要性,并积极行动,希望自己快速成长,但是,受经历、经验、阅历的影响,这一阶段的大学生需要有效的帮助,借助外力的支持,会大大地加快大学生成长的速度。
培养目标:进一步牢固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完善、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并有效执行;开始职业道德训练;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继续提升自身能力。实施方案:
1、通过“正大人文讲坛”聘请校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正确了解组织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人力资源需求,正确进行环境评估;2、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进一步激发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兴趣,初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3、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班级团队对职业需要的素质和道德进行归纳总结并详细制定出个人的提升和改进计划,并相互监督、逐步落实。
四、大二下期(第四学期)
实施背景:通过上学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学生们已基本明确了职业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并拟定了较为详细的实施计划,但由于自身思想的局限,迫切需要更加专业深入的个体化指导。另外,受社会现象的影响,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同时,他们对专业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专项素质的训练逐渐提上日程。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更加明晰,并逐步修正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培养目标:根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修正所产生的不同需求,开展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自我。实施方案:
1、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指导教师的辅导,使学生学会适时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2、通过心理咨询室的教师辅导,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避免职业倦怠情绪的产生;3、通过沙盘模拟,帮助同学培养团队精神,提升管理能力。
五、大三上期(第五学期)
实施背景:通过前两年的职业生涯辅导和能力锻炼,大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根据职业能力的需求,学生职业发展方向出现了多元化:考研、创业就业、深造……个性化辅导提上了日程。
培养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进行职业能力检验,进一步提升专项素质;掌握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的搜集方法并学会正确解读信息内容。实施方案:
1、通过专业咨询和测试,帮助学生明确个人价值观,进一步修正完善自己的职业目标;2、通过班级活动检查个人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执行能力等职业能力是否初步具备,并制订出提升方案;3、聘请专家进行创业讲座,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4、通过就业沙龙活动和模拟招聘会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活动,促使学生关注就业现状和就业政策。
六、大三下期(第六学期)
1.本学期结合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实际,继续完善、健全教育科研工作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严格教育科研课题的各项管理工作。课题管理做到了有要求、有考核、有总结
2.完成了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个人研究档案建立工作。试验教师定期完成案例反思和阶段小结。
3.为加强参与课题研究教师间的交流与互动,本学期召开了课题研究案例反思交流会。
4.针对课题研究中发现的新问题,本学期做好课题变更的准备工作。
二、培训工作及队伍建设
1.本学期重点加强学习团队建设,继续以学习小组形式组织教师学习。主要建立以数学、语文、英语三学科为主的学习团队,定期组织活动。
2.以校本培训为依托,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本学期围绕课题进行了“有效教学”专题培训和测试。以及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认识和能力的培训以及有关多元智能理论有关知识的学习。
3.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形成骨干教师培养和评选的相关制度。以校级骨干为基础,初步形成骨干教师梯队。本学期内选送了两名教师参加区骨干培训。
三、课题研究实践
1.继续坚持科研小组内研究课制度,注重发挥团队优势,组织跨学年的研讨活动,提高研究课的质量。做到以问题为牵动,注重课后的评析与反思。本学期加强了课堂教学工作的研究,开学初布置了本学期的研究课任务,每个教研组40岁以下的老师每学期上三节有研究价值的课,要有教案、有评课。有一个反思。本学期共上研究课78节,这更促进了研究课的实效性,一课多讲、多人共备一节课成为研究课主要形式,甚至打破了学年组,备课组的界限,好多教师都觉得收益很大,从而更加喜欢上研究课了。也培养了一批教学骨干教师,如:宋志艳、宋晓玲、刘阳、靳卓、付丹丹、张蕊等,英语组更是在孙岩主任的带领下开电工小学教研课的先河,
2.总结课改经验,科研教改一体化,开展课题研讨课活动,靳卓老师讲了《丰碑》一课,课后组织听课教师研讨,引起了激烈的争论,针对这节课提问题和改进意见,教者本人积极反思,有的教师觉得上的不过瘾,主动请缨在自己班上,到别人班再上这节课。极大的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研究家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之在学校形成课堂教学研究之风。
3.有6名教师参加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赛课选拔赛第一轮赛事—英语说课:王晓杰、连君、孙佳、杜文静、孙薇、石红霞,并取得了团体好成绩,王晓杰取得了全区第二的优异成绩。王晓杰参加了此次赛课的第二轮比赛——微型课赛课,在原动力赛区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入选。我校作为香坊区第三轮选拔赛的赛场,王晓杰又获得了市红杉杯市级优质课的好成绩。
四、其他工作
1.认真完成了做为整改委基地学校的各项工作。
2.及时做好科普信息交流工作。
1.本学期结合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实际,继续完善、健全教育科研工作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严格教育科研课题的各项管理工作。课题管理做到了有要求、有考核、有总结。
2.完成了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个人 研究档案建立工作。试验教师定期完成案例反思和阶段小结。
3.为加强参与课题研究教师间的交流与互动,本学期召开了课题研究案例反思交流会。
4.针对课题研究中发现的新问题,本学期做好课题变更的准备工作。
二、培训工作及队伍建设
1.本学期重点加强学习团队建设,继续以学习小组形式组织教师学习。主要建立以数学、语文、英语三学科为主的学习团队,定期组织活动。
2.以校本培训为依托,提高广大教 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本学期围绕课题进行了“有效教学”专题培训和测试。以及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认识和能力的培训以及有关多元智能理论有关知识的学习。
3.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形成骨干教师培养和评选的相关制度。以校级骨干为基础,初步形成骨干教师梯队。本学期内选送了两名教师参加省骨干培训。
三、课题研究实践
1.继续坚持科研小组内研究课制度,注重发挥团队优势,组织跨学年的研讨活动,提高研究课的质量。做到以问题为牵动,注重课后的评析与反思。本学期加强了课堂教学工作的研究,开学初布置了本学期的研究课任务,每个教研组40岁以下的老师每学期上三节有研究价值的课,要有教案、有评课。有一个反思。本学期共上研究课78节,这更促进了研究课的实效性,一课多讲、多人共备一节课成为研究课主要形式,甚至打破了学年组,备课组的界限,好多教师都觉得收益很大,从而更加喜欢上研究课了。也培养了一批教学骨干教师,英语组更是在主任的带领下开电工小学教研课的先河。
2.总结课改经验,科研教改一体化,开展课题研讨课活动,王敏老师讲了《丰碑》一课,课后组织听课教师研讨,引起了激烈的争论,针对这节课提问题和改进意见,教者本人积极反思,有的教师觉得上的不过瘾,主动请缨在自己班上,到别人班再上这节课。极大的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研究家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之在学校形成课堂教学研究之风。
3.有6名教师参加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赛课选拔赛第一轮赛事-英语说课,并取得了团体好成绩,王晓鹤取得了全区第二的优异成绩。王晓鹤参加了此次赛课的第二轮比赛--微型课赛课,在原动力赛区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入选。我校作为区第三轮选拔赛的赛场,王晓鹤又获得了市红杉杯市级优质课的好成绩。
四、其他工作
1.认真完成了做为整改委基地学校的各项工作。
2.及时做好科普信息交流工作。
九(1)班共55人,其中男生39人,女生16人,全班同学在校住宿。从近两个星期和学生的接触、交流情况来看,我认为本班总体情况较好,不论是学风、班风,还是纪律等方面都比较理想。大部分学生是本着学习知识的思想来到学校的,有较强的学习愿望,行为习惯较好,上进心强。但班级气氛沉闷,不够活跃,尤其是课堂气氛。同时,个别学生也存在某些问题,如课堂上爱说话,学习动机差等。这是本学期要解决的重点。
班级目标:
1、加大班级管理力度,树立良好班风学风,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竞争力。
2、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目标计划,并且有信心、有毅力、有干劲去实现理想。
3、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做好中等生的提高工作。
工作重点:
1.加强班级管理,紧抓学生行为规范。
2.定目标,树典型,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大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加强学生心理辅导。
班级口号:
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竞争,共同提高。
具体措施:
1.加大班级管理力度,继续树立良好班风,促进学风。
遵守纪律是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保证,良好班风是集体更具竞争力的基础。九年级是初中决战性的一年,为使2班集体和个人都更具竞争力,本学期将加大班级管理力度,力争杜绝违纪现象。
(1)加强班干部队伍管理和培养,让学生能更好的自我管理。每周开班委例会,讨论班级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等。
(2)针对平时纪律表现差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
(3)继续密切保持和生活老师联系沟通,统一思想。及时帮助解决宿舍区出现的问题。
(4)加大早自习和下午自习课的管理力度,严格要求做到“不乱讲话,不准串位,严格遵守自习课纪律”,维护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树立文明守纪典型。我班大部分同学已经基本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使班级每一位同学的组织纪律性、团队意识进一步增强,本学期班内树立文明守纪的“学习标兵”。
2.加强优良学风的形成,提高整体竞争力,促进班风。
(1)制定目标计划。
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明确自身的长处及不足,针对自身的特点制定最合适的目标计划,并帮助学生执行计划。
①树立中考目标。利用班会课向学生介绍各高中以往的分数线及基本情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中考目标。指明学生努力奋斗的方向。
②树立学期目标。学期目标主要以“定分数”和“找对手”为主。让学生明确本学期要学习成绩要达到什么层次。找一个追赶的目标,尽力超过对手,营造竞争气氛。形成互相督促,互相监督的学习氛围。
③定好周计划。由于初三学习紧张,学习任务重。所以必须让学生明确每周自己要做到什么,上周还有什么没有做好,及时总结反思,检查改进。
(制定目标的工作在第一周完成。学生计划实施由班主任和学生共同监督。)
(2)继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我班学生在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积累上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面对初三繁重的学习,目前多数同学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如不能合理安排时间,学习效率低下,不能自觉复习、差缺补漏,不能及时反思总结等等现象。因此,本学期还将继续抓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力争让学生学习忙而有序,提高学习、复习效率。主要的方向是在课堂学习习惯、自习习惯等。
①课堂学习习惯。
主要做三项工作:
第一,各科任老师和值日班干一起抓好课前准备。
第二,结合各科实际,课堂上要求学生对对有疑问、重点、易错题、补充题等等做好笔记。
第三,学会自我提醒,学生间互相提醒,防止走神发呆,杜绝不专心听讲,保证每节课都有收获。
②自习习惯。
主要是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督促学生利用好自习课。安排好每节自习课的学习内容。严格做到“不乱讲话,不准串位,严格遵守自习课纪律”。每节自习课班主任监督。培养学生自觉利用好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
第二,引导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第三,培养学生自觉读课外读物的习惯。扩大知识面,掌握更多更好的方法。
(3)加强和科任老师联系,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措施,帮助学生排除思想、学习上的障碍,力争提高学习成绩。
本工作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优生重点培养。
第二,差生由科任老师“一对一”辅导。
第三,由督学组负责,继续实施“一帮一”及“学习小组”的互助学习。
(4)树立学习典型。
班内树立起勤奋好学、科学学习的学习典型。为了使班级每一位同学的学习目的性进一步增强,并在班级营造勤奋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良好的学习氛围。(树立学习典型的工作已经完成)
(5)在班内展开“三比”活动。
①内容:学习比勤奋、比质量,体育锻炼比刻苦。
②具体措施:学习评比由督学组负责组织,最勤奋的同学名单由全体同学投票产生,学习质量由每次考试成绩决定,评出成绩好的和进步大的。体育锻炼由体育委员负责,由体育老师审核。考核内容包括课间操、眼保健操、体育课、晨跑的出勤情况、自觉锻炼的次数等等。
③奖励办法:初定每月评比一次,利用班费给予一定的奖励。
3、搞好学习活动,丰富学习生活,增强学生竞争意识,促进班级活力,开拓学生知识视野。
由督学组全面负责学习知识竞赛,班内开展学习知识竞赛。如:语文背诵或朗诵比赛、英语背诵或词汇积累比赛、数理化解题或找错比赛、政治时事竞赛等等。
4.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大力抓好两体、两操。
体育力争出好成绩。对体育特困户,班主任和体育老师一起设法帮助其解决困难。(本工作贯穿整一学年,班主任坚持每次都到现场监督。)
5.加强心理辅导,做好青春期教育。
德育小组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加强师生交流。及时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及时解决学生矛盾。
6、抓好学生思想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33-0040-01
传统的中职体育教学模式存在較多问题,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在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中,体育教师应全力以赴,不断总结教育经验,探索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创建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借鉴其他学校优秀的教学模式,创新出更适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教学体系。
一、中职学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练习
中职体育课的安排形式是两节课连着上,没有课间休息时间。大多数教师在第一节课对学生进行体育项目教学,第二节课则让学生自由练习。而中职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在自主练习的课堂上很少有学生真正练习体育项目,以致于学生锻炼身体的目标难以实现。
(二)运动量少、体能差
中职学生普遍体质较差,在体育达标测试中不能通过的学生很多,尤其是女生的800米与男生的1000米长跑测试。学生的体质差是因为平常不锻炼,学生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中职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时,能够组织学生参加的体育项目本就不多,而班上学生人数较多,每个项目进行时间较长,以至于教学进程太慢,教师也不能顾及每个学生的锻炼,学生自身也存在偷懒的心理。
(三)运动技能少
中职学校每个班级学生人数较多,而学生的运动兴趣存在差异,运动基础也有不同。教师课堂上只能组织一些简单的锻炼,这不利于有基础的学生提高体育技能。而学校要求每个学期学生至少要学习两种以上的体育项目,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接触两种以上体育项目,只能将每种项目的学习时间缩短,这使学生无法掌握体育项目的基本技能。
二、“1+3”教学体系优势
“1+3”教学体系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也符合中职学校的学制设置特点,还能发挥体育教师的特长,明确体育教学目标。在这种教学体系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还能使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得到改善。“1+3”教学体系可以使学生每个学期都能学到不同的体育技能,在选修课中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体育特长,有助于学校发现体育优秀人才。
三、“1+3”教学体系设计
中职学生在入校以后,有四个学期的体育课程,包括一学期的体育规定项目学习和三学期的体育选择项目学习。
(一)第一学期学习体育规定项目
新生入校第一个学期的体育学习属于体育必修科目,所进行的体育项目也是规定项目,如田径、身体素质锻炼。短跑、中长跑、立定三级跳等都属于田径类,这些运动项目与校运动会的项目相联系,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跳绳则属于身体素质锻炼的项目。每一个体育项目都应有明确的测试标准,以学生掌握体育技能为主,增强学生的体质。
(二)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
中职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有不同特长,根据教师的特长设置体育运动项目,学生对这些项目进行了解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从入学的第二学期开始,包括第三学期、第四学期,都属于体育选修课。这三学期学生选修的体育项目不能重复,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节体育课在室内进行,教师对所有供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进行详细介绍,之后学生根据个人意愿选择体育项目。
(三)组成体育选项班
学校只有一、二年级有体育课,学校应将所有班级的体育课程集中安排,同一时间段内只能安排一个年级的体育课程。每个体育项目的组成人员既可以是男生,也可以是女生,每个项目班级人数最多45人。
(四)设置达标测试月
将每年的九月份设置为达标测试月,九月结束前必须对学生进行达标测试,十月份开始进行体育项目教学。在每年开学之初,教师按照原班级带领学生集中进行测试,在测试之前不进行任何体育项目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练习,在进行项目测试时教师应相互协调,分项测试。
(五)审报学生体育选修项课成绩
测试完毕之后,将学生的成绩单交还给原班级的教师,原班级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汇总,并对学生的选项进行标注,以防止下学期学生选择体育项目重复。体育成绩汇总之后,原班级体育教师将其按照原始班级学生人员上报督导。
(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校运动会相联系
将学生的体育项目与校运动会的比赛项目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足球颠球、篮球投篮等。
“1+3”教学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发挥教师的体育特长,还有利于中职学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向曦
参考文献:
农村中专德育教育渗透班级管理的目标是营造一种和谐的班级氛围
师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每一位班主任都熟知的道理。“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爱护和关心每位学生,学生就乐于接受他的教育和管理。班主任不仅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各种活动,既做组织者,又做普通一员,让学生感到班主任不但“可敬”而且“可亲”。使他们感受到新集体的温暖,增强新集体的凝聚力。俗语说得好:“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班风正,学风盛”,班规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约束和纠正。利用通常的强制手段迫使学生遵守往往会适得其反,多设奖励机制,减少惩治手段,如班级量化考核中多加分少扣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往往会为了弥补自己的扣分而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甚至是额外工作。另外,应该允许学生犯错,班规的制定不需面面俱到,但要不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伤害自尊。学生犯错后可先提醒、后警告,或罚以娱乐节目等等。对于新班级,开始阶段的常规工作抓得好,就能为以后的深入教育打下基础,班级会出现积极向上稳步前进的局面。当然,对他们不能过分苛求、指责,应该定期对班干部的工作能力进行培训指导,讲解各部分的工作要点,组织他们学会指定计划,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检查落实情况,总结得失,并加以纠正。同时必须严厉批评班干部在班级中的不良行为,鼓励他们以身作则并带动其他同学,促进整个班级树立良好班风。
农村中专德育教育渗透班级管理的方法和途径是制定长期的目标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首先,要求学生树立并明确自己的在校三年的总目标。在每一届学生入学的时候,建立全班同学的个人档案,教师分析学生中的三个层次,学生自我剖析,进而与学生一起确定自己的三年的生活总目标,通过个人总目标约束三年的生活。一部分学生要上对口单招班准备考大学;一部分学生要学好专业,走上实习岗位。还有一部分学生则踏踏实实,刻苦努力,全面提高自己,为将来的多方面就业,及更高层次冲刺。其次,师生共同确立阶段性的集体目标。如第一学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第二学期的学风教育,第三学期的理想教育,第四学期的职业教育。如在第一学期的养成教育的大目标上又分为:其一,立规矩阶段,守规矩阶段,查规矩阶段。其二,说礼貌问题,讲礼貌问题,查礼貌问题。如从问老师好到老师我能帮您做点什么,到主动为别人做点什么。旅游服务专业的学生从服从劳动,到任劳任怨,到主动服务意识的形成。以上小目标构成第一学期养成教育的大目标,实现学生的层层进步。另外,让学生积极参与县级、校级、班会、团会、讲座、演讲比赛、社会实践等各种活动,完成职高生的德育目标。如高一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高二时进行学风教育及职业理想教育等等。在班会、团会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师生共同尝试各种类型的班会形式,如音乐班会,英语班会,演讲班会,表演班会,讨论班会,室外班会等,完成学生的德育教育,并最大限度地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其中《与责任对白》主题讨论会、《筑造人格长城》主题班会、《拥抱我们的明天,迸出生命的火花》娱乐性班会都成功地从不同方面给学生以拥有责任、锻造人格品质、为理想而奋斗的教育,从而使得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够持续性地接受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