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学院教务处工作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2-07-25 16:48:3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学院教务处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学院教务处工作计划

篇(1)

教学管理行为涉及到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与教材管理、教学行政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师业务管理、教学研究与信息管理、交流合作、教学设施管理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诸多管理问题。

教学管理行为有效性应包括三层含义:(1)效果,指对行为结果与预期目标吻合程度的评价;(2)效率,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管理行为工作量;(3)效益,指管理行为的收益、价值的实现。

1.2调查研究的对象与主要方法

调研关注某高职学院日常教学管理活动中的人、方式与方法、制度等因素,采用了自然观察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但观察法、访谈法运用较为开放、非结构化。文献、案例等具该学院院本特征。

1.3调研目的与研究思路

问题提出源自于学院各方面对教学管理活动有效性的质疑。针对性的调查研究目的在于查找学院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探索提升教学管理行为有效性的方式和途径。调研通过选择典型教学管理案例,剖析其具体环节,查找问题,以其解决有效的教学管理行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同时,也尝试研究是否存在特定的因素影响了各方面对教学管理行为有效性的判断,即教学管理有效性评价的影响。最后提出本次调研的结论性意见和建议,以及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2研究过程

2.1.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该高职学院2005年由中专校升格,2007年通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获批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成为省内同类高职院校中唯一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教学秩序长期稳定。各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达到预期目标。教学管理各方面各环节有制度保障,具体工作有流程规范。教学管理部门根据院系两级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与发展布局、学生素质特点等情况,适时修订和调整相关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教学管理人员发挥主动性,积极推进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创新,如借助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和自主开发系统提高成绩录入、学生报名、教学采购与申报、课务管理等教学管理工作效率;通过对学生成绩、师生教学评价数据等教学管理信息集成分析,为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改革提供基础支持;推进课务两级管理、实习生分类管理按专业指导;学院教务处要求工作人员微笑服务,坚持首问负责制,每学期定期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

各项教学管理任务、教学管理目标如期达成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付出,但也同样少不了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尽心尽力的工作。尽管如此,各级教学管理人员仍然经常通过不同的途径听到教师、师生、上下级教学管理人员、上下级其他行政部门管理人员以及社会人员(学生家长、毕业生等)的抱怨;而抱怨的内容总能用教学管理行为低效或无效来总结。

就总体效果而言,该高职学院教学管理水平逐年提升,且取得了切实的成效,但现实的“差评”反映出师生对教学管理存在更高要求。为此,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启动学院教学管理行为有效性的专题调研。

2.2案例呈现与剖析

调研通过对三个典型的教学管理实践案例的剖析,查找探究问题,以期举一反三,以点代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2.2.1课务管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该学院课务管理包括学期任课安排、课表编排、日常调停课等内容,贯穿整个学期(甚至寒暑假),与教师日常教学密切相关。学院2006年开始使用教学管理系统网络排课,2011年开始院系两级排课,日常调停课随之下放至系(部、办)。近年,每学期均有110个左右的班级参与排课,6个教学单位(二级院系、专业)以及2个校区教学管理部门实际具有相同的排课权限。因专业教学特点,每学期编排两次课表,期中考试前、后各一次。课表使用过程中,如有需要,教师可向授课班级所在教学单位办理调课相关手续;教务处根据学院要求安排国庆、元旦等特殊周次调(停)课。学院具有较为明确和规范的课务管理工作流程。

面向部分教师代表、教研室负责人、基层教学单位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的访谈表明,课务管理有效性的负面评价通常指向以下内容:课表公布得太晚(影响实验教学安排,不能满足行业专家教师要求等),个人上课时间安排不合理(如每天都有课、没有腾出预定的时间等),课程教学安排不合理(实验教学时间不足,课程一周教学时间分布不合理等),教师学生课都太多(大班的理论课做实验需要小班进行,只能安排到中午或晚自习上课等);教务处给基层教学单位安排工作时间太紧,不能理解基层教学单位的困难等。

面向学院层面的教学管理人员(教务处、分校区教学管理办公室)进行访谈,他们基于具体工作效果及相关数据,提出了几组情况比较。

(1)教务处从未出现无课表上课的重大教学事故,但无法满足基层教学单位要求更早一些公布课表,做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近三年共6次教学任务落实与报送工作,所有基层教学单位都不止1次逾期不达,且班级数较多的系(部)逾期次数均不少于3次;但即便是拖延到最后的基层教学单位(甚至其系主任)也会提出要求,要求两三天后公布课表以方便实验教学准备、方便行业兼职教师工作安排等。

(2)两级课务管理之后,有教师反映课程实验安排更加合理,实验调课更便捷;但有关调课汇总数据比较研究及课务管理检查发现,平行班级众多的课程实验调课等并没有显著减少。

(3)两级管理后,教务处没有听到教师、学生对课表的满意程度明显提高或明显降低的评论、意见,但两级管理前后都能听到教师不满意的声音;两级管理后,有教师反映调课手续简便了,但公共课程以及在多个教学单位之间交叉任课的教师反映正常调课不便。无论是两级排课之前还是之后,个别教师总会在课表公布之后要求调整课表,以便使其课表更“合理”。

调研人员分析:(1)学院各专业相关性高,任课具有交叉,且网络排课各项工作任务也具有延续性、关联性,一旦某环节脱节,必然会造成总体工作效果、效率和效益欠佳。排课人员加班加点或者匆忙完成排课,实现了出课表的目标,但就整个教学管理行为的有效性来说,排课效果和质量会有折扣,各级人员工作效率不均衡、总体效益欠佳。该学院现行为两级管理体制,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相对独立,但又是整体教学管理系统的一个部分。所以,教学管理必须要符合科学管理思路,任何一块短板都会影响整体工作效果。作为系统的一部分,教务处应该反思工作计划、工作要求的合理性,基层教学管理单位对常规工作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有计划执行,学院教学管理系统的各个成员应具有系统意识和大局意识。(2)基层教学管理单位更了解本部门专业、课程、教师的特点和需求,课务管理下放可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但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人才培养方案中可能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如课程设置、课时数不合理)、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生师比仍需优化、乃至学制和行业办学特点等。上述问题客观上导致教学管理行为整体有效性欠佳,导致无法显著改善实验教学时间紧凑、部分教师工作量过重、学生周课时偏重等问题。(3)教学管理有效性评价需要辩证进行。个别教师对教学管理有效性的评价具有明显的主观性,一些非理性的因素、个人化的原因可能导致其不能客观评价教学管理有效性。教学管理服务对象是众多的师生,一方面,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性,另一方面,要以人为本,满足师生的合理的个人要求。但就教学管理而言,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确保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确保学生学习权利无疑更为重要。

2.2.2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申报突击战

该学院现有部省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教学成果32项,涉及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省级重点专业群、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高职实训基地、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省级精品课程、省级高校精品教材等各类教学质量项目。学院积极培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新增长点,遴选建设院级教学质量工程、教改实践项目48个。该学院高度重视上级教学质量工程、教学成果项目的申报和建设工作。

该学院相关申报工作的基本流程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发文和通知(有时候会在书面行文到达之前发出相应口头通知);按照学院要求,教务处解读、分解申报要求,协调相关工作,向基层教学单位下达申报通知;基层教学单位课程、专业或系(部、办)填写申报材料、提供相关支撑素材;受学院委托,教务处组织院内评审;教务处指定专人负责申报材料汇总、加工、装订、报送;上级公布申报结果。如根据效果、效率、效益的角度进行表面化的粗浅分析,可能会认定相关组织管理工作是有效或者高效的,毕竟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加班加点也好、多次返工也罢,闪亮的金字招牌已经收入囊中。但事实并非尽然。

教学质量工程申报工作中,基层教学单位负面评价包括:教务处下达任务时间太紧,大量的文字材料应该做成什么模样、支撑材料应该包括哪些教务处没有提供明确的标准,大量的具体工作以及与其它部门协调工作没有安排好,经常返工浪费人财物,教学或其它工作任务太多无法按期完成申报材料等。

而教务处相关教学管理人员愁容满面则因为:作为申报扎口部门,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各种关于此项目的信息,如上级部门相关负责人评论的只言片语,相关的文件精神或者进一步求证后的具体解释等,然后将这些虽没有深加工但又非常重要的信息及时传达给基层教学单位负责人或者项目负责人,但是却被认为是朝令夕改、指令不明确、乱指挥。学院的规定期限之前收不到、收不齐材料,所收材料凌乱粗糙,需要加班加点再加工。申报材料不合格,被上级主管部门拒之门外或发回整改。

调研人员分析认为:一方面,针对具体的申报项目,教务处等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应反思在工作流程、工作方式、职责分工、时间等安排方面的合理性。基层教学单位、教师也应认识到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应是一个系统,面对学院外部工作安排时,尤其如此。各级教学管理人员、教师都是系统链条中的一个环节,甚至教学管理工作有效性评价应是结果导向,整体效率和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人员、教师更应认识到包括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在内的诸多教学管理工作,应是功夫在平时。基层教学单位、专业、课程应、脚踏实地做好院级梯队项目,工作出成效,平时有总结和提炼,才不会“书到用时方恨少”。教务处应该做到长期培育,适时督查,主动提供服务,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状况出现。

2.2.3教学物资采购的烦恼

典型的关于教务处教学物资采购工作不力的抱怨是这样的:我们要的××(仪器设备、实验物品等)已经报上去好几个星期了,马上实验要用了,耽误上课了……通常这样的抱怨来自一线教师或者系(部、办),教师向教务处工作人员抱怨、向系主任抱怨,系主任向教务处领导或者院领导抱怨。

学院有明确的设备物资采购工作流程。结合相应流程,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分析了教学物资没有及时到位的几种原因:(1)申购时物品规格、数量不准确,需要临时调整;(2)没有在规定的时间申购而后临时申购;(3)特殊物品,无法按正常途径采购;(3)教务处或者其他部门审批未通过;(4)招标采购过程因故延时;(5)已经到了库房没人领。

调研人员结合该学院设备物资采购工作流程,分析认为:(1)该学院现有的教学物资采购工作流程并不复杂,教务处与相关部门应该在制度上规避操作环节可能存在的外部因素影响(比如特殊物品的采购政策、招标采购程序等),做到早做计划、提前准备;外部因素影响确实产生后,各部门、各环节之间应及时信息,做到实时沟通反馈,避免或者减少对教学的影响。(2)对于常态的教学管理工作,工作人员应照章办事,避免出现由于责任心不强而犯下低级错误或造成细节失误。管理出效益还在于节约成本、过程优化,教学管理各环节能够按照工作流程办事可以创造更大的管理效益。细节影响成败,管理工作效率来自细节。

3结论与建议

通过选择不同层面的典型教学管理活动案例,剖析教学管理具体环节,分析查找影响教学管理行为有效性评价的影响因素。从而针对性地提出规避教学管理行为“被认为”低效或无效的途径,以及进一步提升教学管理有效性的方式方法。

3.1结论

本文所提教学管理行为指包括教务处、二级院系教学办公室在内的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实施的教学管理活动,也包括教研室、课程组。

教学管理行为有效性包括三层含义:效果,指对行为结果与预期目标吻合程度的评价;效率,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管理行为工作量;效益,指管理行为的收益、价值的实现。

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教务处、系乃至教研室)、各级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以及一些教学服务部门都是教学管理系统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教学管理效果、效率、效益的全面实现需要教学管理系统各个环节的沟通、协作与努力。

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工作流程以及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办事可以提高教学管理行为的有效性。

各部门或者教师应辩证地评价教学管理行为的有效性,尽量避免主观因素或者非理性因素影响。评价时应考虑到教学管理系统性影响因素。

3.2建议

为了提升教学管理行为的有效性,促进学院教学管理系统的活力,我们建议:

(1)教学管理系统应更加开放,沟通渠道畅通,确保教学管理有效。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教学服务部门、教学管理人员主动明确并公布公开各自的教学管理(服务)职责、教学服务形式以及搜集服务对象反馈意见的途径等,以便更好地为教学、为师生服务;教师和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学院定期开展教学管理(服务)主题活动、师生座谈会,建立开放的网络教学管理议事与交流平台等,广泛设立教学管理(服务)宣传栏。

篇(2)

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改革的背景下,高校的二级学院已逐渐发展成为教学、科研、管理为一体的相对独立的单位个体,其在高校的位置和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而行政秘书作为二级学院教育工作管理者,是行政管理的基层岗位,承担了执行、联络、沟通、协调等大量事务性工作,而不再是单纯的“收发文件,打打电话,抄抄写写”,从一名简单的办事员转变成参谋员、协调员、服务员。

1 行政秘书的工作职责

一是文字工作。起草二级学院发展规划、工作计划、报告、总结、决议和行政规章制度;起草、审核、编号、校印、分发文件;整理和保存会议记录、会议纪要;收集、整理、立卷、归档、保管和利用各类文件资料的服务工作;文秘、档案等岗位的管理工作;按照学校管理的规定,使用和管理印章、介绍信、证明信;接洽及处理公函、电话、电报、电传等政务工作。

二是人事工作。按照学院统一的教师工作量核定标准,做好教师工作量的考核工作,并上报学院教务处;计算和审核教师课时津贴和行政人员岗位津贴;负责教职员工的考勤、评教、年度业绩考核工作;负责教职工岗位竞聘、职称申报评定、人事调动、奖惩等工作。

三是日常行政工作。在院领导的直接领导下,组织、协调与管理办公室工作,检查、督促落实情况,保证各项工作正常运行;开展院建设、发展和管理等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工作,为院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筹备、协调、组织院各类会议,做好对外接待与联络、对外信息、对外宣传工作;协助院领导处理日常行政事务工作,完成部门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负责院资产管理工作、办公用品和办公设施的领取和管理、发放和报刊杂志、信件的分送工作;处理其他一些突发事件和临时性事务,并及时向院领导管理层汇报请示。

2 行政秘书的工作特点

一是政治性。坚持鲜明正确的政治导向是做好行政秘书的必要前提条件。高校行政秘书应该切实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及时了解国家教育发展和改革动向。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贯彻学校各项精神和指示,掌握学校工作动态,学习和研究领导讲话和文章,要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思想状态、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无私奉献,认真履行行政秘书的工作职责。

二是事务性。行政秘书的工作头绪较多,涉及到二级学院的方方面面。每天工作量繁多且琐碎,从会议的通知、文件的整理传阅、来电来访的接待到领导交待的各项工作、教师学生的联系服务、资产管理、财务报销等等“大大小小”、“婆婆妈妈”的事情,而且还要兼任党务、工会等,工作不定性,几乎包罗万象,通常几件事情一起干,每一件都要仔细认真对待,不能有半点马虎。因此,行政秘书虽然天天忙,月月忙,可是年终总结确实忙忙碌碌一整年,兢兢业业无成绩,显现不出其重要性。但是,还是要求行政秘书要有科学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从大量琐碎的工作中整理头绪,统筹安排,为师生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

三是协调性。行政秘书工作涉及的范围广,交际的人多,从各级领导到学院教师学生,从各个职能部门到校外合作企业,这就要求其必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在高校的二级学院里,行政关系呈现纵横交错的复杂网状关系,行政工作要多个方面、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协作才能完成,故行政秘书处在行政管理部门、师生的信息交汇点,同时也是各种行政矛盾的集中点,因此行政秘书必须协调好于上级领导、各个行政管理部门、师生、教研室、教学秘书、辅导员等关系,团结协作,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承上启下、联系左右的作用,与各个部门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善于分析和处理复杂关系,政策灵活、行动果断、处事稳妥、勤于思考,提高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创造一个和谐有序,相互协作的良好局面。

四是参谋性。行政秘书不仅仅只做好学院的行政事务工作,还应当充当领导的考察团和智囊团。在平时的工作中,通过各种途径,深入要教科研、行政的第一线,了解各个工作环节,熟悉教研室、实验室的教师队伍建设、资源配置情况,熟悉各位老师、行政人员的秉性,取得第一手资料,及时收集、整理、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认真总结,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向领导汇报,善于发现新经验,提出中肯意见和方案,为领导决策提供最原始准确的资料。同时要注重全局性,多角度观察,全方位思考,避免顾此失彼,努力促成决策的科学合理性。但是在工作中也要准确把我角色定位,只能“参与谋”,而不能“参与断”,当好领导的助手和参谋,把为领导出谋献策的思想深入到工作中,尽职尽责当好参谋员。

五是服务性。行政秘书要充分认识到工作的意义,树立全心全意服务意识。一是服务领导,认真及时完成领导交待的各项任务,为领导提供直接的辅助服务,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开拓思路,掌握和熟知领导工作程序,准确把握领导意图,使学院的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为学院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服务师生。教学为立校之本,要切实为师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先其所想,急其所急,为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做好前期准备。在为教师服务过程中,耐心细致,工作到位,确保年度考评工作、职称评审、师资进修等工作顺利开展。对待学生要以诚相待,爱护学生,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困难,热情为学生服务,做好管理育人。三是服务各级相关行政部门。高校二级学院行政秘书接触的部门较广泛,涉及到院办、组织人事处、科研处、财务处、学生处、教务处、设备处、纪检处、宣传统战部、工会、实训中心、图书馆、后勤处、各二级学院等相关行政部门,要牢固树立全校一整体的思想,学校整体利益优于二级学院,真正做到相互沟通交流、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及时传递相关信息,落实各项日常工作,同时也要协调好与其他二级学院的关系,为二级学院更好地与其他部门合作打下基础。

总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二级学院行政秘书,首先要清楚认识到其工作本质,明确其自身职责,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端正工作态度,勤奋好学,认真掌握更多的工作技能,勤勤恳恳,踏踏实实,认真完成每项工作,为新时期学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系级组织;系主任;教学管理

1系级组织在学院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

1.1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

国家教委教高【1994】10号文件指出:“必须进一步强调教学工作作为高等学校经常性中心工作的重要地位。学校的各级领导,首先是主要领导,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作为系级组织,应该组织和贯彻好教学工作作为整个系级工作的核心地位,加强教学环节的管理和引导,使得本系的所有教师能够自觉坚持和维护教学的中心地位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学院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学院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输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1.2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要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应该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作为系级组织,应该协助学院教务处合理有效安排好每学期的授课计划和期末考试(考核)工作;配合学院督导办做好系级教学质量监督,向90分钟要质量;组织好学生的实习、实训活动、校内外各类赛事及毕业年级的论文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做好铺垫。

1.3规划学科专业建设

根据社会人才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形成专业集群效应,扩大系的招生规模,依托系现有专业建设的资源优势和专业建设条件,积极培育和申报新专业。按照我院转型发展的要求,以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为标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学院教务处的指导下,组织好教研室专业教师,理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打磨特色鲜明的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发展方向,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水平,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做好铺垫。

1.4优化教学科研团队

围绕地方经济,抓住“互联网+”、“一带一路”、“大数据时代”、“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及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等大背景,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努力成为解决社会及企业相关问题的有效“智库”。积极组织各类科研与教改项目的申报;加强精品教材的选择和出版工作,推动院级及省级教学团队建设。但是,由于我们现在大部分人受职称的影响,科研压力和任务还是比较大。提升教学和科研质量是我们将来的一项长期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2系主任的工作职责及素质要求

2.1岗位设置目的

完善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学院工作效率,增强学院的凝聚力,提升学院的服务功能,本着规范管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

2.2系主任的角色和定位

2.2.1既是教学的管理者,又是一线教师

系级组织作为教学的基层单位,系主任应该时刻狠抓教学基本环节的落实,包括规划学科专业建设,构建师资队伍、教学改革、教材及课程建设等。因此,系主任是高校一线教学的管理者。与此同时,系主任通过承担一定量的教学任务深入教学一线来了解教学活动,时刻以一名教师的身份来严格要求自己,先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2.2.2既是服务者,又是协调者

系主任是教学管理的服务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教学服务和协调工作;做好教师的思想和工作等方面的工作;为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成才创造好的条件和环境;一切工作围绕教学工作开展的同时,做好教师服务和学生服务工作,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更好地提升全系的教学质量。同时,系主任还应该妥善处理好系内系外的各种人际关系,包括:学科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研室之间的关系等。系主任必须能够发挥每一位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集中集体的智慧,发挥团队的力量,动员全系教职工齐心协力为本系的发展献计献策。

2.2.3既是监督者,又是探索者

系主任作为系级组织的第一负责人,要能够迎合学院体制改革,做好系教师绩效管理考核办法,力求做到考核指标全面,考核制度公平、公正,达到有效的激励机制,最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系主任还要不断探索教学改革新思路,新方法,积极有效地为教学工作服务。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作为系级组织及系主任,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了解学科建设最前沿的理念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开拓和创新精神,打造系工作的创新局面。

2.3系主任主要工作职责

系主任在主管院长领导下主持所辖系的全面工作,决定、实施、处理本系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和问题;制定本系的有关管理制度、年度工作计划及系发展规划,负责对工作计划的实施进行布置、检查和总结;主持教学、教育改革工作;主持专业建设与专业开发工作,审查专业申报计划、课程安排计划与教师授课安排计划,检查教学进程,指导教学管理、考核教学质量;负责本系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主持制定师资培训计划,根据学院规定安排教师进行培训、申请师资引进;主持本系学术及教研、科研工作,制订教研、科研计划、组织开展教研、科研活动;协调党、团、工会组织开展工作,配合党、团组织做好教师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完成主管院长及院领导交给的其他工作,包括协调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协助其他部门的工作。

2.4系主任的素质要求

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对整个学院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系主任作为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更应该不断地充电和学习,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培养自己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2.4.1良好的个人品质及在本学科方面的基础

因为系主任是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具体执行者,应该具备良好的个人品质和素养。系主任的个人品质和工作作风直接就会影响到本系教学工作的倾向性和质量高低,良好的系风是系主任营造和培养出来的,在工作中,只要有一个好的系风,才能够打造团队的力量,产生好的结果。当然,作为系主任还必须能够具备创新精神,率先垂范,了解学科专业发展前沿动态,及时调整和改革教学方法,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来更好地为本系工作的正常开展服务。

2.4.2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团队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龙头,系主任要具有高瞻远瞩的目光,通过社会人才需求标准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形成专业特色优势。同时积极申报各类各级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以项目来带动学科发展,将学科、教学和科研齐头并进。在实际工作中,系主任应该多方位、多渠道地善于与其他学科的系主任进行沟通、交流和学习,包括学科建设、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实验实习等等方面的内容,,优势互补,更好地带动本系的发展。

2.4.3具备勇于创新的精神

不论是教学的角度,还是管理的方面,我们这些系主任均属于新生的力量,为了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我们应该多向有经验的老教授、老领导学习,学习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沉稳的处事风格,与此同时,更应该发挥我们的年轻优势,紧随时代的步伐,勇于探索实践,善于发现问题,平时注重听取群众意见,通过个别谈话、教研室活动、期中教学检查等方式,建立有效的多渠道、多层次交流方式,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以便更好地做好本系的工作。

总之,系级组织及系主任在学院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完善和提高系级组织和系主任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来更好地为位学院的教学工作服务,是当前高校管理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姚江红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

2012年度西安翻译学院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编号:Z1201)

参考文献

[1]朴雪涛,林群.大学系主任角色行为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2(2):84-85.

[2]王福友.大学系主任研究述评[J].大学教育科学,2008(1):27-28.

[3]陶成.高职院校系主任角色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11):94.

[4]王福友,刘淑华.论系主任对学系愿景的构建[J].现代大学教育,2009(1):34-35.

[5]王庆辉.美国大学系主任的激励机制研究——基于AAU大学的调查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3(11):115-116.

[6]闫梅红.系主任在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中的作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0):42-43.

篇(4)

关键词:办公自动化系统融入企业管理

Key words: Office automation systemIntegrationBusiness management

作者简介:孙思模,贵州财经学院教务处,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企业信息管理,教育信息化管理。

一、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信息化就是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下,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电网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电网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推进企业信息化,不仅对提高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意义重大,而且对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意义深远。

二、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成效

办公自动化,英文名称为“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它基于数据库、电子邮件、远程通讯以及Intranet技术来实现单位内部业务信息流转、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快速有效地接收各种上级机关文件、所属机关的上报信息,组织、协调办公自动化系统内的各种信息,使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其所需信息。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多数企业在办公自动化应用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办公自动化系统已经成为很多企业本部及各直属单位日常办公中不可缺少的办公工具,并取得了以下成效:

(1)办公方式更加灵活多样。通过网络办公系统进行管理工作将不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愿望,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登录办公系统并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与。在这种环境中,由于领导出差、开会等原因导致的企业管理、信息互通变得不便捷的状况迎刃而解。管理将不受传统的上班时间和工作地点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开展切实有效的工作。

(2)信息资源共享更加快捷和方便。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使企业的管理模式发生了变化,相互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成为可能。各种信息资源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在网上传输,突破了行政管理、地理位置等因素所形成的障碍,实现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各单位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交流。

(3)行政办公更加高效,节省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办公自动化系统改变了传统纸质公文办公模式,建立了企业内外部的收发文、呈批件、文件审批、档案管理、报表传递、会议通知等均采用电子起草、传阅、审批、会签、签发、电子签章、归档等电子化流转的方式,真正实现了无纸化办公,节省了人力成本和办公成本。同时,通过实时通信、在线感知、部门协同等,将相对独立的机构和部门连接为更加紧密的整体,使普通员工、基层部门与管理层之间的距离缩小,提高了企业工作人员协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三、将办公自动化系统融入企业管理

(1)办公自动化促进企业业务流程管理。业务流程管理的成功实施需要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支持。业务流程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办公自动化有利于业务流程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转依赖事先设定的程序,这些程序没有弹性,这就要求企业要有规范的流程设计、规范的岗位和部门职责描述、规范的制度设计。规范的流程设计要求企业重新定义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每个环节的任务内容、任务完成的时间,以及这个环节与流程中上下环节之间的任务关系等;规范的岗位和职责描述要求企业重新定义各个环节需要开展的任务,完成任务需要哪些工作岗位、岗位的职责及各个岗位的人员安排等;规范的制度设计要求企业必须设计保证流程顺利运行所需要的工作制度、监督制度、考评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 办公自动化还有利于流程的一体化建设。流程的一体化改造,使得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系统成为一个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互相支撑的一个价值创造体系。办公自动化系统能够有效避免信息孤岛现象的发生,避免各个不同流程之间的相互分割,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整体效益。

(2)办公自动化推进企业管理标准化。将标准化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管理有机结合,可以使整个企业有“法”可依,可以使企业每一个具体的工作都严格按规定办,按标准办,从而达到管理过程的规范、严谨、系统、高效。因此,搭建一个在办公自动化管理基础上体现标准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管理过程的自动化和标准化,将对企业实现标准化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可以以通过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建立标准化管理模块,将标准化管理融入到各功能模块中,使得整个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能将国家、行业和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技术标准和实际工作过程融合到一起,从而对整个工作过程起到实际指导作用。

(3)办公自动化促进绩效管理。运用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大大提高绩效管理的准确性和可信性。现在企业在绩效的评估中,大都运用平衡记分卡来进行测评。在平衡记分卡中要考虑四个指标,包括财务角度、客户角度、内部业务角度和创新与学习的角度。在绩效评价中要综合考虑以上四个因素。但是在没有运用信息化管理的情况下,将这些数据统一并进行分析是很困难的。如果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来进行绩效管理将会很容易。运用系统把这些数据从不同的部门中统计抽取出来,然后把这四个数据集中到人力资源部门,由系统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最后生成结果,从而使绩效管理工作更加简化、公证、准确。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人员所需要做的仅仅是找出适合企业运用的绩效管理方法并把它设定到系统中。

(4)以办公自动化确保企业决策落实。办公自动化系统对督查督办工作的支持工作主要包括:上级方针、政策以及企业重要决定和重要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企业各项工作目标、工作计划执行情况;领导批示、交办事项执行情况;文件布置的各项主要工作完成情况等内容。督查督办工作要经过拟办、立项、交办、催办、办结、反馈和归档等环节来实现。将这几个环节的工作固化到办公自动化系统中,使办公自动化系统对决策管理进行自动跟踪,实现领导对工作的督办过程。

(5)以办公自动化推进企业知识管理。随着知识型企业的出现,知识已成为首要的生产要素。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于信息和专业技能的系统开发和利用,改进和提高部门与组织的技能素质、创新能力、生产能力和响应能力。知识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是联系紧密、相辅相成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是支持员工工作的办公平台,无论从知识的来源来看(企业中既有的资料、人脑的知识、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知识),还是从知识的利用来看(取之于工作中,应用于工作中),知识管理的实现都需要具体的办公平台作为支撑。因此知识管理作为更高层面的管理方法论,将提升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价值。办公自动化系统将成为知识管理实现的支撑平台。

四、结语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对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企业由“管理信息”向“信息管理”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推广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性,抓住公司实施“信息化登高计划”的机遇,密切与有关部门的沟通、研讨,不断完善系统功能,不断提高系统的应用层次,使办公自动化系统在业务流程管理、标准化管理、绩效管理、知识管理以及决策管理等企业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于文奇,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设计[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09年08期

篇(5)

在职业教育领域,随着人们对能力的认识不断发展,强调一种整合的能力观,就是将一般素质与具体的工作情景结合起来,一方面承认能力不等同于特定仟务,能力是个体知识、技能、态度等所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素质结构,是完成具体操作仟务的基础。这种素质结构总是与一定职业情景或工作角色联系在一起,只有通过个体在完成特定职业仟务时才能表现出来。目前,“关键能力”一同成为与职业能力研究密切相关的关键同汇。“关键能力”(KeyCompetenciesorCoreCompetence)的概念于1972年由德国人梅藤斯(D.Mertens)提出,1974年他在《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使命》一文中作了系统论述,认为关键能力即组织和执行仟务的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学习技能和思维能力、独立性与责仟感、承受能力。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成为各国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木指导思想。“关键能力”是指具体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与单纯特定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关系,是在一定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提炼,与进一步发展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重新融合提升而构成的综合职业能力。当职业发生变更时,关键能力依然存在,并且可以在不同的专业岗位表现出来,已经成为劳动者自觉的素养,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

关键能力包括专业关键能力、方法关键能力、社会关键能力。专业关键能力,是从事各专业都必须要具备的基础能力,如外语能力、数据信息处理能力,是通用的一种专业能力。方法关键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和学习方法,包括制订工作计划、设计工作步骤、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新技术新方法的自觉学习接受、工作结果的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等。方法关键能力还包括分析归纳、逻辑推理、抽象提炼、联想创造等,它是最基木发展能力,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对方法能力的要求是具有科学的思维模式并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合理性。社会能力作为个人对从事执业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能力,包括社会责仟感、主动性、自信心、成功感、包容心、与人交流协商的能力、诚信度、乐于助人、环境意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不难发现,德国学者注重职业能力的心理学特征,也更重视职业能力与相关背景的不断发展创新,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职业能力的现在形式与未来内涵。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的构成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界与德国职业教育界密切交流合作,各高等职院校派出了相当数量的教育工作者赴德国学习交流,基于理性主义哲学、格式塔心理学、教学论三块思想基石的当代德国职业教育思想逐渐成为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的一种主流思想。徐国庆、姜大源等人对职业能力内涵元素的阐释更是对以上种种职业能力的构成进行了准确地辨析,对职业能力的结构从纵、横两个维度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至今为止,这是一种较为明晰的构成分析,从能力内容的横向角度看,德国学者把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能力构成的纵深层面来看,职业能力划分为基木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

专业能力是在特定方法的引导下,有目的、合理地运用专业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并能够对成果作出评价的能力,包括单项的及综合的技能与知识。它可以通过学习某个职业(或专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方式和态度而获得,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和使用,对劳动资料的认识等。方法能力是个人对在职业生活中的发展机遇、要求和限制做出解释、思考和评判,并开发自己的智力,涉及发展道路的能力和愿望。特别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术的能力,能在给定工作仟务后,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把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新的实践中。包括制订工作计划、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进行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社会能力是经历和建构社会关系,感受和理解他人的奉献和冲突,并负责仟地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和愿望,是与他人合作、交往和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伙伴式交流及解决冲突矛盾)、公共关系(与同龄人相处的能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劳动组织能力(企业机构组织和生产作业组织、劳动安全等)、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仟。

三种能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较强的方法能力可以有效地促进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不同专业领域里的方法能力具有共通性,是一种跨专业的能力素养。而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则为方法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技术支持平台,有一个明确的施展对象,专业内在的各元素渗透进人方法能力的各个分支,为方法能力的提高提供营养。专业能力与方法能力更多是针对个体,而社会能力则是群体性的,离不开群体基础,是更高层面的宏观背景能力,是专业能力与方法能力基础上的综合抽象提升。从基木职业能力层面到关键能力层面,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内涵要求不断深化,专业能力从机械的模仿程式深化为过程优化、质量意识及合理化建议;方法能力从面对某一具体岗位工作的一般工作方法步骤提升到信息采集、全局综合分析决策,赋予了创造力的内涵;社会能力则提升到富有“人格魅力”的高度。

笔者通过对建筑行业长期坚持的调研及历届木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对岗位工作仟务进行深入细化、整合,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土建类指导委员会组织多家建设类示范高职院校的参与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建筑行业主要的岗位,通过对这些岗位的能力要求进行分解细化,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力结构总体布局要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12项专业综合能力是木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为了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每项综合能力分解继续分解为专项能力,第三层分解为单项能力,具体的分解技术路线为:专业一岗位一综合能力一专项能力一单项能力。岗位群有:施工员、造价员、资料员、材料员、安全员、质检员。从中提炼出12项专业综合能力:建筑工程图识读能力、基木建筑构件验算及一般设计能力、常见建筑材料应用及检测能力、建筑施工技术应用能力、建筑施Ti组织与管理能力、建筑施工成木控制能力、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能力、建筑施T测量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T种操作能力。其中,第2项综合能力分解为5项专项能力20项单项能力上。

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力评价实践

(一)专业能力评价手册的设计思路

在专业能力评价中,我们注重评价指标的全面性,保证评价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都有明确的内涵和科学的解释,全面、客观地度量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具有的专业能力,在各专项与单项能力权重上进行适当调配,灵活掌握,确保被选择的指标具有持续性、导向性功能。同时,在基木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的前提下,指标体系尽可能简化,减少或去掉一些对结果影响甚微的指标,力求用较少的指标来获得更多的信息,以减少评价的T作量,提高评价T作的效益。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量化评价的可行性和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尽量选用那些能够直接量化的定量指标,并且这些指标是可以直接采集到的统计数据。

评价是结束点,也是出发点,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学,在评价中,我们注重评价与教学相结合,采用过程性评价,在学生接受每一个学习仟务的同时,就相应有一份学习评价手册,这一仟务学习结束,评价也相应结束。这种适时评价而又总体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方法,对老师的教学组织提出了很多要求,老师设计出大量的学习仟务表与学生各能力模块评价表,汇集成为评价手册。教学过程及时做出评价,然后调整。学生毕业的时候,对学生能力的判断,不再只是一张简单的成绩单,我们给用人单位提供出每一个学生各能力项目的学习考核结果,汇集为该同学的能力评价手册,该手册成为用人单位选材最重要的参考。

(二)能力评价手册案例

能力评价手册以单项能力评价为基木实施单元,内容有能力目标、项目工作仟务、考核环境、考核时间、评价方法、标准及记录几个方面,具体案例如下:(1)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工作仟务,熟练查阅相关规范,正确选择计算公式,正确查找各项材料力学指标。(2)考核项目(工作仟务):某结构构件的设计项目,确定应查阅的相关规范,确定需选用的资料(相关的手册、案例等)根据需计算的基木构件材料标号或级别,确定需要的各项材料力学指标。(3)考核环境:校内实训室或资料室;实训施工图纸;相关结构设计规范;相关标准图集。(4)考核时间:45分钟。(5)评价方法:以学生小组为评价对象,小组互检资料的正确性,穿插教师提问答辩。(6)评价标准及评价记录表。

(三)能力评价手册实践的成效

我们采取教师的评价、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学生自我的评价相结合,通过对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009级、2010级部分班级进行教学实践,同学学习热情明显提高,学生之间交流活跃。对老师课前的组织准备提出了很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再只是在讲台上讲授,老师更多成为组织者而不是演讲者。在与企业的交流中,企业对这种能力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模式给予了较高评价,并对其中部分能力构成要素提出了参考意见。

篇(6)

(2)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职业技能比赛的成绩不仅能体现参赛学生的职业能力,更能反映出学校的专业教学水平。比赛成绩与教师的教学理念、自身的技能水平与指导方法紧密相关。实践表明,由于职业技能比赛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学生如果要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因此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目前,运管专业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够明确、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组织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可以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任务,促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并应用于竞赛作业的完成。当学生意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可以更快地完成竞赛任务、取得更好的竞赛成绩,从而促进快速就业时,就会提高学习的效率,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竞赛作业得到认可,又会进一步激励学生参与到下一次更难的任务中,这样不断循环,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4)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运输企业中,从事运输的人员虽多,但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如凤毛麟角,尤其是掌握运输企业技能的人才更是如此。构建运输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有利于弥补这一缺陷。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其更具竞争力,降低了企业的人力培训资本,缩短了新员工的适应期。

(5)有助于促进学生管理,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上课及业余时间紧紧围绕职业技能比赛这个载体进行学习和生活,大学生涯将过得充实而有意义,那些无事生非、无所事事的学生就没有了混日子的土壤。职业技能比赛使全体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努力学习,有利于辅导员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2科学构建运管专业系统化、规范化的竞赛体系

竞赛体系的构建必须结合运输企业、市场需求、专业现状、学生发展做深入分析,充分考虑专业招生和学生就业,认真探究学生必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归纳总结技能比赛中存在问题和对策,建立规范的职业技能评价机制、考核机制,并把构建系统化、规范化运输类专业职业技能比赛体系作为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运管专业行业特征明显,技能比赛的内容必须由浅入深,结合行业特色由简单操作到综合训练,有层次地设置技能比赛,形成系统化、层次化的技能培训,最大化地实现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使学生在从理论知识的掌握到实践技能的教学工作中充分体会到快乐学习的真谛。竞赛体系基本特点: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学结合、学练一体,与国家、省及地区职业技能比赛相衔接,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衔接。竞赛体系基本内容见表1。

3构建高职运输技能竞赛体系的基本措施

3.1合理组织与管理在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中,首先成立由领导、专家相关人员组成的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委员会。赛前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从竞赛形式、时间设计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安排。认真做好竞赛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参赛学生队伍的选拔和培训工作,技能练习场地、仪器设备的准备工作,围绕技能竞赛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工作,及时对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和整理。

3.2科学制定竞赛项目和级别学生技能竞赛项目由校内和校外两部分组成。校内技能竞赛项目主要依托系部每年举办的学生技能大赛(技能竞赛周)开展,按照专业覆盖面广、学生参与度高的原则,积极贯彻“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的方针,密切联系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单项技能的训练,同时为专业社团和校外技能竞赛项目选拔人才。校外技能竞赛分为国家、省、市三个级别,校外技能竞赛项目应关注针对性和影响力,通过优选参赛项目、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展现教学改革成果,提升学校品牌形象,为学校赢得声誉。

篇(7)

丁翠(1981―),女,江苏徐州人,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电子。

摘要: 岗位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促使着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更新与提高,从而致使社会岗位不仅仅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职业核心能力,比如,自我学习能力等。本文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出发点,以高职院校影视动画课程教学为例,提出了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影视动画;3ds Max;建模

当今时代,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通过对已毕业学生的回访调查显示:目前求职竞争的重要条件是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职业价值观为内核的综合素质。这就是说,除了专业知识技能外,学生更要具备专业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无论如何,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都要终结于教学的效果,都要以教学为途径进行培养。本文以影视动画课程为例,说明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课程定位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以及科技创新等职能。地方经济的发展不仅影响毕业生就业,同时也影响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要符合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结合北京市怀柔区域经济发展大环境和学院人才培养及专业课程结构设置,故将动画课程定位于电影、电视栏目包装方向上。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掌握电视栏目包装的基本流程及相关技能,同时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我学习、自我分析以及团队合作等职业能力。

二、教学设计思路

1课程背景和学情分析

影视动画课程属于电视制片专业大三下学期开设的课程,它属于专业实训类课程。学生在前期已经学习了3ds Max基础建模课程,掌握了建模、材质以及动画的基础知识,具备了影视动画课程一定的学科学习基础。同时学生也已经学习过AE课程,已经掌握了后期合成的基本理论知识,有能力处理视频和音频的内容并具有影视后期合成的技术基础。

电视制片专业学生男女生比例为25%和75%,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动手能力较强,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状态,课堂教学中能积极配合教学活动并与教师进行互动。但是仍有个别学生出现做事拖拉、自我管理能力不强以及爱走神等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只有在具有较强的信心状态下才能得以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得学生有信心学习,在学习中逐步培养自信心。

2教学目标及方法

学生通过影视动画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电影、电视栏目包装的基本流程及制作技能(如栏目包装中常用的光效果制作等),能够通过先模拟后创新的过程制作出电视栏目包装作品。另外,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电视栏目包装行业中的制作创意设计等。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自我学习法、项目剖析法、作品竞赛法等多种方式展开教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达到教学目标。

三、课程教学设计

1课程内容

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或项目)”的形式展开,其排序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课程内容(或子项目)为典型影视动画电视栏包、设计、决策或服务,应围绕工作任务进行设计,内容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2具体教学方法与手段

(1)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

在教学组织过程来中包含六个步骤:明确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方案决策工作实施检查控制评价反馈。将职业素质的培养渗透于专业学习过程中,使得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并重。

(2)任务驱动法。

根据电视栏包具体案例内容,提出任务,以完成任务为课程目标,驱动教学过程。学生在解决任务过程中,学会工作。以任务驱动方式完成本课程的教学过程。

(3)多媒体教学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具有教学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的特点。教师借助多媒体讲述各部分教学内容,使学生能迅速理解、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4)团队教学法(小组讨论和工作、小组汇报)。

课程学习采用个别化学习方式、讨论和探究学习方式以及协作学习方式的组合。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2~3人/组)协作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每组学生针对同一任务内容可彼此交流和合作,在协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是学习者也可以是指导者,角色可以互换,以最优答案完成此任务的学习。

(5)学习工作页的设计与应用。

学习工作页是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顺利完成工作性学习任务的过程记录文件,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是证明其职业能力的证据。由于影视动画课程的性质及特点,本门课的学习工作页主要以问题性工作页为主,主要通过工作页的方式反馈学生在具体学习实践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工作页的方式将具体作品成果展示出来并能够进行讲解,从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刺激学生不同感官,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耳、眼各个器官,让学生一直保持在精神高度集中与兴奋的学习状态中,以保证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实施过程

1教学活动设计

成功有效的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安排。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现有的教学方式常使学生忘记制作时的知识及技术点,从而导致做到半截就不知如何进行下去。教学本身既是生态的,又是系统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有效的手段促进学生对学什么、怎么学、学后怎么用的问题的认知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过实践证明,应用概念图策略能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得更加积极,提高学习的元认知水平以及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带动教学主题的能动性。绘制概念图促进了知识间的迁移,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大脑中有一个类似于引导图的指示在引导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得教学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有意义和高效地进行。下图为以概念图形式展示的影视动画课程教学中的设计实施流程图,经验证,此过程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学过程流程图

2具体教学过程――以《商务时间》镜头02的课堂授课为例说明

(1)在情境导入过程中,通过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商务时间》播放,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为接下来的课堂讲授打下铺垫。如:本镜头在制作过程中使用哪些技术点可以创作出来?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还能制作其他内容或类型的片子吗?即:要做什么?

(2)教师对镜头中所有的镜头画面及元素进行剖析讲解,如镜头02中的摄像机创建之后,是如何对其进行调整从而达到镜头起始效果的,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侧滚摄像机、侧位摄像机以及推拉摄像机的使用。即:学生在此过程中明白了怎么做?

(3)针对镜头02中的镜头效果,除了通过侧滚摄像机等的使用之外,是否可以用直接调整摄像机本身的方法进行设置,两种方法究竟哪种更适合当前场景的制作?对于不适合的这种方法又会在什么场景制作中适合运用?从而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

(4)教师讲解完重要知识点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镜头场景的效果设置及制作,告诉学生制作完成后要演示其成果并进行随机提问和答辩,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组内讨论也可请教其他组成员或教师。

(5)学生成果展示及自我总结。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的角色引导学生完成片子的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进行了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职业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环节紧张而刺激,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确保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五、总结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是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教学宗旨。教师在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必须通过职业活动(或模拟职业活动)过程的教学,通过以任务驱动型的学习为主的实践过程,在相关知识和理论指导下,让学生获得模拟真实工作环境所需要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张红娜.浅谈地方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 .中国-东盟博览,2013(10).

闫龙岷,齐红燕.浅谈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1).

曾祥宝,王利华.高职影视动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研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张莉.Flas实战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孙中义,陶潜毅,向东,等.高职院校改革发展方向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6(3).

高慧云.工学结合课程学习工作页的设计原则和类型 .职业教育研究,2013(1).

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建设研究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51-02

高职高专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过程是高职高专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了解相关专业现状,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认真刻苦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手段,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方案的制订和实施的效果,直接体现了高职高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高职高专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方案的设计、制订和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组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机构,确定总体工作要求

1.成立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秋季学期(九月)开学初,在学院教务处有关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下,系部开始布置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首先成立应届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由系主任任组长,主管副主任任副组长,由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任成员,教师广泛参与。

2.明确工作职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明确工作组成员的工作职责,针对各教研室的职能划定各专业及班级的责任主体单位,确定主管教研室和协管教研室。确立专业总负责人、班级负责人、论文指导教师、论文评阅教师人选并明确其工作内容和职责,相关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在系部网站公布,确保每位参与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人员分工明确、思路清晰、职责分明。

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准备充分,实施有效

1.工作安排科学合理,准备工作充分有序。在教学安排方面,系部对各专业学生均安排20学时“文献检索”课程作为必修课,培养学生掌握化学化工文献分类、文献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介绍常见化工专业文献、专利文献、标准文献,要求学生熟知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写作格式、文摘撰写要素等知识,为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选题方面,各专业负责人将本专业选题指南在系网站公布,指导学生在选题方面,根据专业教学要求和专业特点,注重专业教学、市场需求、生产实际、科学研究相结合,同时,必须考虑学生自身的专业基础和实际专业水平,选择难度恰当、大小适宜的课题。

2.工作要求明确,时间节点工作任务清晰。系部制订“毕业(设计)论文总体工作安排”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细则”。在长达近10个月的工作周期中,系部按照工作细则要求,制订工作时间进程表,对各阶段的毕业(设计)论文制订时间表,由系部秘书按照时间节点,督促相关工作人员按照工作计划、时间和要求,推进毕业(设计)论文各环节相关工作按时完成。系部检查各阶段完成工作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每学年9月份开始,分别实施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及班级负责教师确定,任务书下达、开题审核、中期检查、论文完成情况检查、论文评阅、论文成绩评定等工作。(1)要求班级负责人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及时与指导教师联系汇集各阶段的相关信息,将相关信息汇总至专业总负责人,配合领导小组完成相关信息的汇总和。收集班级学生的论文及相关材料并及时转达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汇总班级答辩成绩完成信息汇总表并送达至专业总负责人。(2)要求论文指导教师要明确学院关于论文指导工作的相关要求和规范,负责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在选题、开题、实验、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方面全过程的指导。根据工作进程安排及时向班级负责人汇总相关信息,要求论文评阅教师在论文的内容、格式、规范要求方面进行评阅。论文答辩工作安排及实施、成绩汇总、资料收缴归档、论文评优等各项工作由系部统一安排部署,责任人按照规定时间高质量完成。直到第二学年的7月份放暑假前各项工作落实到位。(3)指导教师在工作安排方面,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科研工作内容及学生的不同程度,本着抓两头促中间的原则,有重点的安排有科研课题的指导教师和具有一定研究潜质的学生为一组,有目标地科学合理的安排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任务,系部提供或创造条件,为师生的课题工作服务,力求取得工作进展,为创优、获得成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工作欠主动的学生,采取严抓紧盯的方式,督促学生按期完成工作任务,促使各阶段工作按期完成。

三、统一安排答辩工作,合理安排答辩时间和答辩地点

1.答辩工作统一安排,管理严格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是要求全体毕业学生必须完成的环节,系部统一安排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组成答辩组,基本与毕业班个数相当,每个答辩组由组长1名和2~3名教师成员组成,每组配备三名学生进行资料整理服务工作。答辩时间和地点由系部统一安排,答辩组长安排每组学生的具体答辩时间并张贴在答辩室门口,学生按照顺利依序答辩。每位学生安排5分钟时间进行论文简述,10分钟回答教师提问,现场评定答辩成绩,取各位答辩教师给予成绩的平均值。对于一次答辩未通过的学生,答辩组将名单及时向系部汇报,学生论文整改后经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审核通过后,由个人提出再答辩申请,系部审核批准后,统一安排再答辩时间。每位学生只有一次补答辩机会,补答辩未通过的学生需要来年提出申请同下一届学生一起参加答辩,每位学生必须符合答辩要求并获得通过方达到毕业要求。

篇(9)

1、实习时间短而集中,很难保证实习的质量

有学者指出,在我国,教育实习问题可能是师范教育培养阶段培养的最大问题,不仅实习时间短(规定为6-8周),讲习和实习的总学时不足大学四年总学时的5%。而且实习质量难以保证;缺乏稳定的实习基地。[1]我国高师教育实习由于观念、人力、财力等各种主客观原因,目前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在六周的教育实习中,实去动员、准备和总结(通常还包括国庆假期),真正上课和提供班主任工作的时间所剩无几。由于时间短,不但导致实习中应涉及的丰富内容得不到全面的锻炼,而且,实习完就进入就业阶段,实习生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来不及补救。此外这一时期正是考研冲刺阶段,部分考研的同学势必分心应付考研,严重影响短暂的教育实习。

2、实习生在实习中自由度太窄,各方面能力得不到真正的锻炼

一是实习学校一般不能放手让实习生进行教学,实习生要按照指导老师授课的模式授课。二是在教育实习中,部分指导老师不负责任,很少过问实习生的感受和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实习生遇到问题感到迷茫和无奈。三是实习学校原班主任都有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计划,实习生无法独立工作,往往是一味强调实习生对原班主任的模仿,只图不出乱子,不求工作创新,加上实习生在短短的几周实习中无法熟悉班级,更不可能了解每一位学生,而且没有实践教学经验。[1]

3、实习生的知识储备量不足

通过调查分析,基于长期对教师素质的研究与教师知识的理论分析,我们认为,一位能胜任教育教学的教师主要具备三方面的知识: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2]根据以上教师的三种知识类型,经过调查研究,当前师范毕业生三方面的知识都欠缺,人们传统认为学科知识足够,但实践证明,大部分师范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是一边学中学学科知识,一边试讲,而且在试讲过程中把知识讲不清楚,甚至讲错。更不要说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究其原因,是由于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脱离中学教育教学实践,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造成的。

二、对我国教育实习改革对策的思考

为了适应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增强师范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实力,必须深化教育改革,而教育实习的改革则是师范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1、重视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必须围绕中学实践进行,在体制与教学上对上述问题进行根本性改革:抵御和改变现行的以学科结构为中心、以培养学者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树立以中学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合格的中学教师为目的的办学宗旨;改变现行的只注重学生获取单一知识的教育模式,树立教师专业知识教育、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二者并重的办学宗旨,把教育与教学能力的培养视为高等师范院校的特色所在与生存之本。[1]

2、改革课程设置[1]

近年来,我国关于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声颇为强烈,众多的学者已从理论、实践以及国际比较的角度,对我国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这无疑对我国师范教育课程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实践性[1]

近年来,高等师范院校在公共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及各系的各科的教学教法中,对于教学的实践性虽有不同程度的重视和加强,但总的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教育理论脱离中外教育的优秀经验和最新成就的实际,实践环节还非常薄弱,以致学生学完课程,不会运用教育理论知识指导教育实践工作。

改革高等师范院校公共教育类课程及各科教材教法课程的教学方法,目的是使学生在类似中学教育教学中培养其教育教学能力。一是适当增多讨论,包括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二是考虑作业的实践性,选择涉及中学教育有关的作业题,使学生运用已学的教育理论,分析、探讨、了解中学课程结构、教育内容,在次基础上写出作业;三是运用微格教学,充分利用各校各院系的教育资源,利用录音录像等视听工具,把学生的试讲拍摄下来;四是组织学生观摩中学的教学,还可以访问优秀教师,邀请中学优秀班主任作报告等等。

4、改革当前教育实习的模式

美国佛罗里打大学的教育学教授A·W库姆斯曾报告这样一项跟踪调查,他说:"师范生们认为,实习经验是他们成熟的主要原因,而他们的大学课程的所有方面则远远的落后了。"他又说:"的确,在极大多数的研究中,他们都报告说,实习是他们做教师前的准备中唯一对他们有积大影响的方面。"[1]

(1)延长实习时间,重视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1]具体做法应将教育实习的时间延长到至少十二周,增加1-3年级的教育见习(如借鉴美国至少观摩听课100学时的规定),并加强讲习指导和现代教育技术等实践课程;对师范生逐一进行教学基本功、基本方法、基本环节、基本技能和教育技术等单项及综合的训练和考核,切实培养和发展未来教师的专业教学实践能力。

(2)实习环节全程化。[3]教育实习不只是传统意义的一个教学环节,更是一个教学过程,而且,与其它理论课的一门一门结业不同,它是师范生整个在校期间(包括寒暑假)都要不间断地进行的最为完善的教学过程,是包括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材教法研究、模拟教学和教学实践等内容在内,并由此形成的大教育实习观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全程教育实习模式,其最大特征就是全程。

(3)加强实习基地共建设。教育实习改革的深化,促进高师适应中学教育改革的发展,促进高师与中学的联系和协作。实习基地建设是教育实习有关三方的共同任务,三方有优势互补性。建立并稳定实习基地,发挥实习基地的多种功能是教育实习改革研究的新课题。完成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规划,实现了基地的三个功能。即教育实习、教学研究、招生及就业。[3]

5、规范和完善教育实习的管理与评价[4]

首先,高师院校应更新观念、加强对教育实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任务、制定目标、落实责任,增强对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和管理,"两代师表一起抓",杜绝不懂教法又不负责任老师担任带队老师和指导老师,防止学生实习受到错误方式和行为的影响。同时,应制定合理而又严格的评价标准,采用指导老师、班主任、带队老师、实习小组同学还有实习学校的学生五方综合考评,并与毕业证和学位证挂钩。实行高校、学院、实习学校三方管理。保证教育实习的质量,制定各项管理规定和规章制度、规范各种表格和签字手续。

6、要重视有关教育实习的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朱宏雄.中学物理教育实习[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申继亮.从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状况看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A],人大复印《高等教育》[C],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