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推广普通话的诗歌大全11篇

时间:2023-01-23 11:32:2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推广普通话的诗歌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推广普通话的诗歌

篇(1)

刘淑杰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笔者也曾经不止一次地思考过:为什么”斜”字用作韵脚时(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潭落月复西斜”,刘禹锡《乌衣巷》“鸟衣巷口夕阳斜”、皎然《寻陆鸿渐不遇》“归时每日斜”等)―定要读成xia,而在诗句的其他位置(如“斜阳”“斜月…斜风”“斜插”等)却又不读这个音了呢7为什么在同―首诗歌《敕勒歌》中,“笼盖四野”的“野”要读为ya,而“天苍苍,野茫茫”的“野”就不读ya了呢?在诵读古诗时,我们究竟该怎么解决今音与押韵这一对矛盾呢?诚然,古诗基本上都是韵文(《诗经》中有极少数不讲究押韵的诗),诵读时反复出现的“韵”不仅让诵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也能给听者带来听觉上的美感,这一点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当我们面对一些今天用普通话读起来不能押韵的古诗时该如何诵读?是舍弃押韵促进“推普”,还是追求古音求押韵以造成完美的声律效果?笔者认为,这种为押韵而读古音的做法非但不能提倡,而且根本就是不可取的!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不论在课堂讲授古诗,还是课下诵读古诗,我们都必须养成自觉使用普通话的习惯。更何况,为求押韵而读古音,很多情况下我们今天是做不到的!

篇(2)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语言文字工作,把它当作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按照市语委的要求,学校积极探索把语言文字工作和常规工作相结合的方式,使之成为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找准结合点,语言文字工作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为把此项工作抓好落实,我校进一步明确了由校长负责的语言文字工作小组的成员及各部门的职责分工(详见领导小学名单)。

在组长的领导下,分工负责,配合协作,把语言文字工作落到实处。组长:对全校语言文字工作负总责,负责目标责任制的签订和实施。副组长:负责语言文字工作计划,组织机构,负责监督及奖惩制度的落实。负责教学中贯彻落实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实施教师普通话执证上岗制度的落实,抓好教师和学生的普通话使用,进行业务培训,使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宣传氛围。

学校有长期的宣传环境,使语言文字规范化深入人心。1、校园内有宣传标语,教室、办公室及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贴有警示语。2、各班黑板报开辟语言文字知识宣传专栏,每月更换一次,内容新颖实用。3、学校利用校广播站,每周广播两次,广播涉及语言文字政策及知识。4、每年配合语委精心组织“推普周”活动。5、我校每学年都要举行讲故事比赛,在各班初赛的基础上选出比较优秀的参加校级比赛。我们经常开展的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国旗下的演讲等活动,学生积极性很高,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全体学生又发现了人才,对语言文字工作的宣传起到了良好的作用。5、今年,我们还要加强学校博客的建设,博客设有普通话栏目,利用博客推广普通话。

三、制定各项制度,发挥激励作用。

篇(3)

诗歌朗诵能力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他们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诗歌朗诵是一种口语行为,它体现的是学生驾驭语文一种能力。诗歌朗诵作为语言朗诵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与其他朗诵(散文朗诵、文言朗诵等)一样的功能,但是,由于诗歌语言的特性,诗歌朗诵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其他朗诵无法取代的功能。因为最早的诗歌就是音乐,所以,诗歌具有先天的音乐性,尽管现代诗歌已经和音乐渐行渐远。但优秀的诗歌朗诵,应该是一种生命的颤动,它比其他文学样式更纯粹。诗歌是从诗人心灵深处自然流出来的声音,它真诚纯明,仿佛婴儿的啼哭,仿佛天籁,正所谓“诗言志“,就是这个道理。优美的诗歌朗诵可以纯洁心灵、丰富感情、变化气质、陶冶情操、润泽生命。优秀的诗歌朗诵,需要朗诵者运用独特的诗歌领悟能力,而且在唇齿之间,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情感,而听众在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之间,能够受到感染,融入诗歌情境,感悟诗歌魅力。

语文教师若想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能力,首先要以身作则,自己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培养自己朗诵能力的自觉意识。倘若教师的朗读水平较差,不仅会贻笑大方,还会误人子弟。所以,教师应该在业余时间,极力提高自己的诗歌朗诵水平。无论是平时的教材讲解,还是试卷分析,都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教师的朗诵水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朗读意识。教师不仅要在身体姿态上挺胸抬头,科学把握朗诵节奏,注重朗诵的轻重和抑扬顿挫,还应该注意要身心投入,真正地让学生叹服,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纠正他们认为诗歌之矫揉造作的观念。

除了教师自身朗诵水平的提高外,还要教师做出相关措施,致力于学生的朗读训练和培养上。

教师首先要纠正学生的发音。青海方言与普通话差别较大,他们将爸爸叫阿大,将“叔叔”叫“爸爸”,将“在哪呢”说成“阿扎里”。所以,语文教师做好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纠正他们的错误发音,这是培养学生诗歌朗诵能力的第一步。如“zh,ch,sh,z,c,s”的区分。实际上,教学生正确发音的过程,也是他们第二次学习说话的过程。学说话实际是一种模仿的过程,除了唇音完全模仿以外,还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教师应该为学生准备一张汉语发音表,使之熟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并能很好地对此进行区分。在教授初中生的发音上,尽管这不属于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但是,因为青海市地区的特殊,多数小学教师口语素质差,这样,纠正学生发音,使之正确说好普通话,推广国家普通话的任务就落到了初中语文教师的头上。在课上,让学生准备一面小镜子,发音时,让他们对着镜子发音,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浓厚。

学生正确发音之后,就要教给他们诗歌科学朗诵的要领和方法。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观赏青海抗震救灾的义演晚会,主要是看诗朗诵部分。因为这是权威的视频样本,朗诵者是国家一级的朗诵演员。学生的音色不一定要好,但朗诵的情感是必须要饱满而真切的。朗诵不同于日常的说话,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其文学性上。在朗诵时,学生需要深刻理解文字作品,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有声语言进行表达。无论是文字作品还是朗诵创作,都带有非常鲜明的文学性,人们在选择朗诵的文学作品时都是非常严格和认真的,对其主题、思想、遣词造句的要求非常高。事实证明,文字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朗诵艺术魅力的高低。同时,教师还要很好地为学生设置诗歌朗诵的情景,营造诗歌朗诵的氛围,所以,在学生准备朗诵前,为他们挑选好适合的音乐和背景,使之真正有效地将身心投入期间。在课下,多给学生以辅导,如重读音的规律,停顿的规律等都是值得教师和学生共同玩味的。

篇(4)

“热爱祖国语言”,当听到这几个字时,不知你想到了什么呢?而我,脑子里又浮现了这件往事。

那是我读师范三年级的暑假,老师叫我参加一个香港旅行团的普通话培训班,当一个辅导员。当我们好奇地向他们提出为什么要来这里学普通话时,一位中年女教师向我们叙述了她的一段特殊经历。几年前,她到英国的某所大学探望一个中国的朋友,两人久别重逢,坐在校园的草地上有说有笑。这时,两位英国大学生兴奋地向她们走来,热情地向她们俩问好,还不停地说话。但遗憾的是,这对中国朋友一句也听不懂。是她们不会英语吗?不,是因为两个英国大学生说的是普通话。后来通过英语交谈后才知道,两位大学生在校进修中文,看到她俩满以为是一个实践的好机会,却没想到遇上了既不会听也不会说普通话的中国人。英国大学生没趣地走了,只扔下一句话:中国人也不会说普通话。

这个故事,让当时在场的每一个人都震撼了,我也不例外。对啊,当今由于各种因素而促使了中国出现“英语过热”的现象,大大小小的英语培训班、英文学校等,还有不少的孩子冲着到外国学英语,甚至有的几岁就到外国学习。所有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些活生生的事实,不能不网-一站在手,写作无忧!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思考:长此以往,中国人还会说中国话吗?

当这个培训班结束时,中年女教师意味深长地对我说:“我真羡慕你,能和祖国语言一起成长。”

是啊,与她相比我真的感到幸运,但同时她的话却又唤起了我的另一段记忆。

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在一节语文课上,语文老师给予了我一个赞美:你的朗读真好。这时,身边的同学都向我投来了羡慕的眼光。从此以后,我不断地练习普通话。就这样,掌声和鲜花一直陪伴着我,直到升上师范学校的那一年。

当时我参加学校举行的一个朗诵比赛,选取了台湾诗人舒婷的一首著名的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练习了几遍后,凭着我的基础,自以为一定行了。当辅导老师检查时,我行云流水般念完,正得意洋洋时,老师说话了:“字音很准,如果能领会诗中的精粹,一定能读得更好。”我愣住了,但又好象明白了些什么。第二天,我便钻进图书馆,查阅了这首诗歌的时代背景,凡是诗中我不懂的词语都一一翻阅。慢慢地,我仿佛看到了神秘的飞天舞;仿佛看到了一个名叫“中国”的巨人正一步一步地艰辛地向前走;仿佛听到了作者在竭力地呐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后来,我知道的比我想像中的还要多。当我重新捧起诗歌一次又一次诵读时,每一次都有新的领悟,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我深深地领会到祖国语言文字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蕴藏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她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她以她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了五千多年,她以她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甚至全世界。

终于朗诵比赛开始了,我用我的理解饱含激情地朗诵了这首诗,我又再一次获得了热烈的掌声。但随着掌声走下舞台的时候,我知道:我和我热爱的祖国语言已经系上了一个永远解不开的情结。

凭着这个结,今天我考取了普通话的一级乙等水平,我感谢我的老师。但让我更庆幸的是,现在的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当看着孩子们,我像看到了自己在祖国语言陪伴下成长的经历。我能为祖国做些什么?我不同样能让孩子们热爱祖国的语言吗?

于是,我以此鞭策自己。上学期,当学校要求每位老师公开自己的教育教学座右铭时,我毫不犹豫地写上了一句话:愿与我的孩子们共同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

篇(5)

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字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全社会应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为人类社会文明、为国家通用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主要工作安排

1.充分发挥校园的宣传功能,加大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

2.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校园广播宣传学习语言文字工作有关文件,领会精神,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全体学生,在校内外各项活动中推广使用普通话,把普通话作为校园语言,作为教师的职业语言。不断提高使用普通话的能力,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3.进一步推进全校教师及教辅人员普通话水平达标的培训和测试。

4.继续发挥语文教学主渠道作用,创办不同特色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素养。进一步规范校园用字、用语,定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写字读书比赛,普通话使用标准率进一步提高。

5.定期举办全校性的以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为主题的黑板报比赛,举办以提高学生口头语言能力为主的作文比赛,鼓励学生参与教育局的艺术节比赛、知识竞赛等项活动,以年级为单位在每学期中举行演讲比赛、故事会、朗诵会等活动。“读革命史书,学革命先烈,讲革命故事”普通话讲故事比赛、 “我说身边文明事,我说身边文明人”普通话演讲比赛、诚信故事比赛等活动。积极参加教育局举办的读书征文活动。

二、加强组织、制度建设,确保语言文字工作顺利实施

为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将推广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纳入教育教学要求,制定了专项的培训计划,小组成员明确职责,定期举行汇报总结,针对发现问题,共商共议,及时解决,另外,在教职工考核制度中明确规定: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即师生员工在教学、会议、宣传和其它集体活动中使用普通话;教师的普通话达标与评聘相结合,即教师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从而进一步完善校、班二级管理网络体系,确保语言文字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贯彻“三纳入一渗透”,增强语言文字工作的实效性

根据“三纳入一渗透”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水平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课堂教学,纳入教学基本功训练,纳入学校常规管理之中,把语言文字工作渗透到德、智、体、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

篇(6)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语言文工作,把它当作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按照市语委的要求,学校积极探索把语言文工作和常规工作相结合的方式,使之成为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找准结合点,语言文工作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为把此项工作抓好落实,我校进一步明确了由校长负责的语言文工作小组的成员及各部门的职责分工(详见领导小学名单)。

在组长的领导下,分工负责,配合协作,把语言文工作落到实处。组长:对全校语言文工作负总责,负责目标责任制的签订和实施。副组长:负责语言文工作计划,组织机构,负责监督及奖惩制度的落实。负责教学中贯彻落实语言文规范化工作,实施教师普通话执证上岗制度的落实,抓好教师和学生的普通话使用,进行业务培训,使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

各科室职责:

教导处负责教学中语言文的指导检查工作,以语文教学为主渠道,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严格审查授课教师的普通话等级,提高教师普通话水平。

大队部负责学生语言文教育工作,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及优化的校园环境增强学生的语言文规范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水平。

办公室负责档案的管理及各部门的协调工作。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宣传氛围。

学校有长期的宣传环境,使语言文规范化深入人心。

1、校园内有宣传标语,教室、办公室及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贴有警示语。

2、各班黑板报开辟语言文知识宣传专栏,每月更换一次,内容新颖实用。

3、学校利用校广播站,每周广播两次,广播涉及语言文政策及知识。

4、每年配合语委精心组织“推普周”活动。

5、我校每学年都要举行讲故事比赛,在各班初赛的基础上选出比较优秀的参加校级比赛。我们经常开展的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国旗下的演讲等活动,学生积极性很高,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全体学生又发现了人才,对语言文工作的宣传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6、今年,我们还要加强学校博客的建设,博客设有普通话栏目,利用博客推广普通话。

三、制定各项制度,发挥激励作用。

学校把普通话和规范列入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评估考核中,由教导处负责检查,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将普通话合格列入录用、招调教师的一项条件。将普通话合格及使用规范作为教师评优、评职、晋级的一项条件。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中,有关于教师在教学、谈话、会议、公务中都要使用普通话的规定。在学生的评优、评比中,也有关于讲普通话,写规范的条件。以上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我校语言文规范化工作地落实。

为了更好地落实语言文工作,学校还有监督制度,让每个人讲普通话,写规范的行为受到大家的监督,督促师生共同进步。另外,我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对校内外不规范的进行调查并建立档案。

四、加强教师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目前教职员工普通话水平和使用情况。

1、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

我校语文教师22人,百分之百用普通话上课,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

2、非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

我校其他教师百分之百用普通话上课,70%达到二级甲等水平。

3、非教学人员普通话水平

我校非教学人员百分之百说普通话,普通话水平不低于二级乙等。

4、教师在教学、集体活动、会议、公务中使用普通话的达100%。

5、教职员工与学生交谈使用普通话的达100%

6、教职员工之间交谈使用普通话的达95%。

我们每年都要制定教师普通话培训计划,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并有会议记录。每学年都组织青年教师素质赛,项目有粉笔、钢笔、朗读、演讲。通过训练,我校多位教师在国家、市语言文基本功比赛中荣获特等奖、一等奖。

五、发挥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听懂普通话,要求学生坚持说普通话,口齿清楚,能当众说出要说的意思,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我校十分重视拼音教学,一年级第一学期都要进行拼音验收。直到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均是继续巩固汉语拼音,一至六年级的期末考试题中拼音均占有一定比例的分数。我校一至六年级设有语文活动课,以口语交际为主,还定期举行课本剧表演,古诗文诵读,朗读比赛等活动。从一年级我们就开设了写课,这是我校的校本课程,由专职老师任课,老师们十分重视孩子写的规范性、美观性。为了鼓励学生们,我校还经常组织写比赛,让他们有成就感。由于经常让学生参加各项实践活动,学生使用普通话及规范的情况非常好:

1、毕业班的学生95%能达到语文课标对听说读写的要求。

2、毕业班的学生95%能熟练认读音节,运用音序查法查。

3、学生在学习和集体活动中100%做到使用普通话,学生与教职员交谈中100%做到使用普通话。

4、学生考试时的卷面非常干净、规范,经常受到阅卷老师的好评。

六、规范校园用,发挥示范作用。

1.严格检查校园环境用:

(1)学校的名称牌、标志牌、标语牌都使用规范。

(2)指示牌、电子屏幕等使用规范。

(3)橱窗、板报使用规范。

(4)学校周边环境使用规范。

2.严格规范师生员工用

(1)学校公文、校刊、规章制度使用规范。

(2)教师教案、计划、总结等使用规范。

(3)教师板书及批改作业、评语等使用规范。

(4)学生90%能正确分辨其识范围内的规范和不规范的。90%的学生能正确书写所学汉形,笔顺规范。

篇(7)

Abstract:The dialect can be a literary creation of depicting characters and excellent tool to express feelings. Dialect proverb is also a lot of the important composition and classic literature with mandarin each have different aesthetic and express advantage. The "goddess" is a famous literary works, but the inside is containing dialect vocabulary, grammar and syntax.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author living environment, and creative background to study the works using dialects of the reasons and they are saying in works reveal a function, in order to better find works unique charm.

key words:“goddess”; Dialect words; Dialect grammar; Dialect syntax

[中图分类号] H17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女神》拥有非常庞大的语汇系统,方言不仅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成分,而且是它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考察作者的生平与创作时的背景对《女神》的方言现象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体会这一作品的独特魅力。

一、作者使用方言的动机

《女神》中出现方言现象与郭沫若生活的地域、家庭环境以及教育背景是分不开的。

郭沫若出生于四川乐山县沙湾镇。根据历史记载此地常年战乱,人多逃亡以至于本地的土著人甚少,外省移民大量流入。来自各方言区的移民经过长期共同生活不断融合,形成了现在的乐山方言。

有观点认为“郭沫若在创作《女神》中的诗篇时,他在汉语普通话中暂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等情况下,间或采用了一些乐山方言词语,这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女神》中不随便采入方言、口语。但是,如非方言、口语不足以发挥效力时,诗人也用方言、口语,但又使你感觉不到它是方言、口语。在新诗的开创时期能自觉地、得心应手地驾御方言、口语,使之与书面语言浑然一体,《女神》堪称独到”。方言、口语的确能弥补非方言语言的不足,上述观点看似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国务院是在1956年颁布的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在郭沫若创作《女神》时,显然是没有全国推广普通话的时代背景的,作家完全依靠自己的语言经历和积累进行创作,并不会存在非方言口语不足以发挥效力的情况,这一观点应该只是对作者创作心理的一种揣测。

还有一种观点是《女神》中出现方言现象并不是作者故意的、有意识的,而是在创作的时候“潜意识地复活了他的家乡方言”。笔者支持这种观点。其实这种无意识复活自己家乡语言的情况在全国推广普通话的时代背景下是普遍存在的,特别体现在生活于西南官方话区的人身上,而且这种普遍的现象还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四川普通话”,即俗话说的“川普”。

著名作家创作时使用“川普”,或许这样的观点有点可笑,其实并不然。从他的成长经历来看:第一,他从出生到1906年,14年的时间就一直生活在出生地沙湾,18岁以前并未离开过乐山,22年时间一直生活在西南官方话区,一直到1913年10月因求学而离开四川。在郭沫若成长的22年里,乡土方言就一直伴随着他并深深遗留在他的脑海中;第二,对于郭沫若来说,青少年时期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一是他的母亲杜邀珍,另外一个是私塾的教师沈焕章。根据现有资料来看,这两个人都不是也不可能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来启蒙和教导郭沫若的;第三,当时也没有电视这样的媒体可以让他接触到普通话,郭沫若在四川生活的22年应该很少接触到普通话。

从郭沫若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可以得知《女神》中出现方言和他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口语有关,这种观点可以从他自己所说的话中得到证实。郭沫若曾经说过:“在民八、民九之交,那种发作时时来袭击我。一来袭击,我便和扶着乩笔的人一样,写起诗来。有时连写也写不赢。”“写也写不赢”这句简单的表达,对于同样生活在四川的人来说非常亲切,或许只有这个区域中的人才能体会到特殊的韵味,因为这就是四川方言,意思就是灵感爆发,手上的笔跟不上灵感的速度,无法快速地把灵感展现在纸上。

经过分析可以看出,郭沫若《女神》使用乐山方言并不是故意的,也并不是因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所以才选用方言表达,他只是在创作“口语诗”的动机的影响下无意识地“部分复活了他的家乡语言”。《女神》一出版就受到高度的赞扬。不管是它自由支配的行文结构、多样的诗歌形式还是通俗不羁的语言表达方式都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要求。《女神》中的带有方言现象的语言是完全符合“五四时代暴飚突进的时代精神”的。因此也并不影响《女神》的地位和价值,反而使其成了“时代的产儿”并且推动这个时代的前进。

二、《女神》中的方言现象

(一)词汇方面

《女神》中的方言现象主要表现在词汇、语法和句法中,其中出现的方言词汇,大多都比较容易懂,因为同是属于北方方言区。比如:“他那筋脉隆起的金手”(《雷峰塔下·其一》);“返向那沉黑的海底流泪偷生”(《“蜜桑索罗普”之夜歌》);类似“灶头”、“烟筒”、“脑经”等这些词语都非常贴切而且富有表现力。但是仍然有一些四川方言词汇对于非本方言区的读者来说比较艰涩。主要是实词,比如:

(1)你又把我推倒,/我又把你揎倒。———《光海》

(2)a:塔下的河岸刀截了一样斩齐;b:就好像一个跳舞的女郎将就你看。———《金字塔》

(3)白云呀!你是不是解渴的凌冰?———《新月与白云》

(4)嗳!你横顺爱说这样疯癫识倒的话。———《湘累》

“揎倒”是一个方言词语,意思和“推倒”一样就是“推倒、”的意思,这里不难看出,因为前面一句已经用了“推倒”这个词,后面换了一个同样意思的词语,不仅避免了重复,而且显示出了词汇的丰富多彩。“揎”在四川方言中就是一个形象的动词,就是指“推”这个动作,意义一样。如果实在要挑出一点不同,那就是“揎”一般指轻轻推,如轻推一下人,但是如果是使劲推移个很重的物体,如一个重箱子,四川方言里面也用“推”,这就是这两个词细微的差别。“斩齐”意思就是“整齐”,“斩”是一个动词,一般与“刀”搭配,这个词语是非常准确形象的。不难想象,一把长短不一的杂草,用刀在半腰斩下去,这样截断的一把草的横截面几乎是一个平面。这个词所形容的“齐”是简单的“整齐”所不能表达的,形象的方言词语使得意思表达更加准确。“将就”这个词包含有乐于靠拢的意思,但是与“勉强适应”不同。在方言语境中,“将就”一词大概就是“谦让、迁就、顺着某人的意思去做……”往往出现在一个人很努力做一件事想要求得另外一个人的满意,但是怎么做都得不到他的欢心的情景。在四川,很努力的那个人一旦不耐烦了就会说“你到底要咋子?我难得将就你噢”。在文中,这个词语蕴含了女性以其娇羞、妩媚、活泼的姿态以讨得对方的欢心,或者说顺着对方的意思去展现自己的魅力。“凌冰”是指“冰”,乐山人往往称“冰”为“凌冰儿”,是个儿化词,但是“凌冰儿”并不是指方方正正的冰块,而是指自然凝结成的冰。如大雪之后,凝结在树叶或者树干上的金莹剔透的冰,这种形态是雪聚集之后凝结而成的,是不能认为塑造的。人为制造的冰称为“冰块”。乐山人称为“凌冰儿”往往包含有一种姿态可爱,令人喜爱的意味。而这里将“凌冰儿”的“儿”这一后缀省略变成了一个双音词,在诗歌中这样的词更加响亮。“横顺”的意思是“不管怎么样,总是”包含有一种蛮不讲理的意思;“疯癫识倒”的意思是“疯癫、颠倒错乱”之意,富于地域特色。

从虚词系统上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叹词和语气词。有研究乐山方言的学者就归纳了“咳、欸、吔、唷喂(唷喂呀)、哎唷喂呀”等五个叹词以及“喂、啵、咑、在、吼、嘞、呕、喔、喃、哒嘛”等十个语气词。在《女神》中的出现的特色语气词如:

颛顼(裸身披发,状如猩猩,率其党徒执同样武器出场)

叛逆徒!你们想往哪儿逃跑?天诛快……喂呀!喂呀!怎么了?

天在飞砂走石,地在震摇,山在爆,……

诗句中的“喂呀”是乐山方言的特色语气词,蕴含了一种雄浑语气,表达了最强烈的感情。在女神中出现的这类明显具有乐山方言特色的语气词并不多,更多是是现代汉语中的“啊、呀、哟”这类语气词,这些词并不是乐山方言所独有,但是在《女神》中却是方言用法。有学者就专门对此进行了论述,他们详细论述了这类现代汉语中的虚词在《女神》中的用法与普通话的用法大相径庭。并且对“一口一个哟一口一个呀,这是郭氏最基本的抒情语式”这个判断进行了批判。的确“啊、呀、哟”并不是乐山方言所独有的语气词,但是在乐山方言中,这并不是郭氏特有的抒情语式,而是四川人说话的习惯,或者说这样的句式就是四川方言的特色句式。大量语气词的运用,不仅使得诗歌富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音韵美,而且体现了作者创作时肆意纵横、无拘无束的诗人气质。

(二)语法方面

四川方言语法在《女神》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叠词。如:“我们这五色的天球看看怕要震破!”(《女神之再生》);“只好学着人的声音叫叫!”(《巨炮之教训》。这两句的叠词都是动词叠加起来的合成词,在第一句中“看看”其实是可以省略的,“我们这五色天球怕要震破”依旧完整,但是“看看”这个动词合成的叠词却包含一个“缓慢、渐渐”的一个过程,这就是在此处方言词汇所蕴含的意蕴;而“叫叫”在这里的含义和“看看”不同,在这句中不能省略,但是如果说“只好学着人的声音叫”其实也很完整,但是“叫叫”不仅可以凑韵,而且包含一种非常勉强的意思,这是仅仅用一个动词“叫”所不能体现出的。第二个语法表现为“儿化韵”。《女神》中的“儿化韵”词汇如“月儿、歌儿、泪珠儿、灵魂儿、轻轻儿、今儿”等。以“儿”字作为后缀,只是一个后缀词,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如“月儿”其实就是“月亮”,“今儿”其实就是指“今天、今日”,“儿化韵”是四川方言的特色,对于外地人来说或许非常绕口,但是对于四川人来说却可以发得非常顺畅,就好像一个音节,但是却含有一个词语的意思,这是四川人说话的习惯,比较简便明了。第三个语法是添加词“个”,如“在个孟春的黄昏时分”(《电火光中》);“我怎能成就个纯洁的孩儿”(《岸上》)。这些句子中的“个”并不是量词,有人说也不是“一个”的省略,但笔者认为并不是很恰当,因为四川方言中添加“个”,也是可以认为是“一个”的省略,比如“在个孟春的黄昏时分”,就可以理解为“在一个孟春的黄昏时分”或者“在这个孟春的黄昏时分”。但是四川方言中添加“个”,更多的是“这个”或者“是个”的省略。比如有一点讽刺意味的说法“你个笨蛋”,这里其实就是“你这个笨蛋”或者“你是个笨蛋”,其实都是一样的意思。这也是习惯语法,比较简洁明了。

(三)句法方面

《女神》中运用“把”字的诗句很多,但是真正以乐山方言句式出现的只有两处:

(1)地球,我的母亲!

从今后我要报答你的深恩,

我要把自己的血液来

养我自己,养我兄弟姐妹们。(《地球,我的母亲!》)

(2)雨打平湖点点,

舟人相接殷勤。

登舟问草名,

我才不辨他的土音。

汲取一杯湖水,

把来当作花瓶。(《西湖纪游·赵公祠畔》)

在这两处中基本上形成了“把……来”的句式,如果用书面语来解释,可以当做“把……拿来”来理解。那么上面两句就是“我要把我自己的血液拿来养我自己”;“把(湖水)拿来当做花瓶”。除了这个句式以外,《女神》中还有类似于“涌着在”这类“V+着+在”,对于这种句式臧克家曾说这是“欧化句法”。但也有人认为是凑韵,的确在现在的四川方言里存在这种句式,但是方言的语法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因为没有办法考察到郭沫若所生活的时代乐山方言是否存在这样的语法,所以在此不加以论述。

从上可以看到,乐山方言对郭沫若来说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语言和思维方面,以至于自然流露于《女神》当中,但是却并没有影响到《女神》的历史地位。《女神》以其巨大的影响力,不仅使读者体会到了四川方言的独特魅力,而且有一些带有明显方言因素的词语特别是语气虚词,在《女神》出版之后就大量涌入了白话诗的创作之中,使得中国新诗的内容和形式真正地完善起来。

[参考文献]

[1]阎焕东.郭沫若自叙——我的著作生活的回顾.山西教育出版社.1986.

[2]胡忱 王泽龙.近三十年郭沫若《女神》研究综述.郭沫若学刊.2009.(3)

[3]闻一多.《女神》之地方色彩.创造周报.第5号.

[4]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A].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5]曾少祥,杨林山.郭沫若艺术新论.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2)

篇(8)

话剧不同于其他戏剧样式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的语言样式。众所周知,话剧构成最基础的元素就是语言。几代话剧人的艰苦努力,才有了现今舞台上话剧语言的多样性。一般而言,话剧以标准的普通话,字正腔圆、富有穿透力的声音来表述故事和人物。这也是话剧演员的基本功。但是,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和科技手段在话剧舞美上的应用。话剧表演的声场条件和剧场环境发生了巨变。话剧演员不再完全依赖自身的嗓音和中气完成信息传导,更多的演员已,经习惯于依赖麦克风,原先的语言基础功力反而出现衰退。

话剧自从引入中国以来,由最初的诗歌朗诵式的夸张语言表演,带有某种舞台语言的假定性,随后在其他艺术门类诸如影视等的冲击下,逐渐向生活原生态接近,真正实现了本土化生存和发展,尽管在话剧语言中仍旧保留了某些必要的夸张和粉饰,但对比它的早期状况已经明显生活本真化了,夸张和粉饰不再是现代话剧的主要卖点和看点。因为观众和市场的要求变了,社会对话剧的需求和接纳,正是基于众多艺术的价值坐标系。话剧的发展不可能独立成章,由自身一家形成单独的价值坐标。话剧语言向原汁原味的生活接近,正是它适应观众需求,顺应市场化的显著特征,也是它自身创新求变、经过脱胎换骨的阵痛过程。

中国幅员辽阔,东南西北,各地语言区别明显,差异颇大。过去数十年间,国家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广普通话。作为舞台艺术先锋的话剧更是一马当先,始终奉行以标准普通话作为语言的主体。近年来,各门类艺术样式在不断翻新出奇,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事业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方言电视剧、方言小品的广泛兴起,颇受争议。话剧的主题语言也在悄悄地发生改变,方言话剧已然崭露头角。

有的地域方言接近于普通话。有的至少属于北方语言系列,由于多年普通话的推广,一般不存在大的语言障碍。而对于面积同样广阔,语言又千差万e的南方、西部地区,方言话剧就只能服务于本地域的观众,在推广上也出现较多障碍。

行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于广大观众而言,他们大多就是想看个戏的热闹。这个热闹除了话剧所呈现的人物生动感和故事的悬念、结局外,更多的是指舞美。话剧语言的特殊在于它成为舞美整体的构件之一。观众有时对它要求严苛,很多地域的观众习惯性地认为,有乐队带伴唱才算看戏,这先入为主的意识在主导部分观众。他们认为话剧演出气氛太凉,不像看戏,一旦遭遇语言障碍,话剧就很容易失去观众。

不过,话剧在流失部分观众的同时,也在培养和吸引更多新的观众。近年来作为话剧演员训练表演的科目小品忽然大放异彩,广受观众好评。随之出阁的方言小品更使其顾盼生辉。这一特别的话剧现象正是基于话剧的语言变革,使观众看到了话剧的魅力,艺术家发现了话剧的生机。话剧可以说是生于语言,成于语言。

我们陕西省人民艺术剧院排演了方言话剧《钟声远去》,到农村演出后很受欢迎。过去我们也经常到基层演出,反响都很一般,没想到这次反响特别强烈,观众的情绪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从头到尾都认真地看,直到演出完都久久不愿离去。演出完我怀着忐忑的心情问一个观众:“这个戏看懂了吗?”其实这句话我们过去经常问,过去他们的回答很含糊,只说:“好着呢”,其实他们并没有看懂。而这次他们的回答是:“看懂了,这都是发生在咱们身边的事,你们说的方言都能听懂。”

这件事让我很纳闷,为什么过去我们用标准的普通话演话剧他们看不懂,而用方言他们就能看懂?我想了很久才想通,普通话尽管推广了很久,他们都能听懂,但是那毕竟是官方语言。而方言是他们的母语。有亲和力,他们愿意听才能看进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等俗语,已经告诉我们不同的环境会造就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社会风俗、生活习惯,地域文化对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演出过程中,观众有当地的也有外地的,甚至还有南方的。北方语系的观众可能能听懂百分之九十几,而南方语系的观众可能只能听懂百分之七八十,但是他们把戏都看懂了,甚至有些南方的观众还说:“方言很有意思,语言的趣味性很强。”这说明用方言演话剧,不会影响观众对戏的理解。方言还能帮助演员塑造人物,通过方言特点塑造个性人物,使其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例如:我们《钟声远去》里有一个角色叫三娃,在剧中就一句“散会”,让所有观众都记住了他。

方言还可以加强戏剧的色彩。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底蕴,有不同的谚语、俗语、歇后语。这些语言在相声里经常运用,在方言小品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在方言话剧中同样能起到突出人物性格,加强戏剧冲突,丰富语言魅力,提高观赏性和趣味性的作用。

篇(9)

赫尔辛基诗歌研讨会年会筹委会主席、芬兰诗人利维・莱托热爱并精通语言诗,他朗诵了自己的拿手诗作《话雨》,他用一连串铿锵有力的辅音,嗒嗒嗒地滔滔不绝,令人觉得人在讲话时好像是雨打芭蕉。

非裔美国文学教授和口琴吹奏艺术家斯蒂文・特雷西一面朗诵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斯特林・布朗和格温朵琳・布鲁克斯的代表作,一面用口琴吹奏黑人蓝调,不断地激起听众的赞美声和笑声。他高超的吹奏技艺非一日之功:14岁学吹口琴,高中时获霍纳全国口琴冠军,在纽约电视台和辛辛那提多家电视台和广播电台演奏。在辛辛那提上大学时,他为辛辛那提公共电视台组织辛辛那提蓝调乐队,负责排演、制作和演奏节目,直至发展到以自己的名义创立“斯蒂文・特雷西和爬行的王蛇”乐队。现任全国“蓝调年”课程顾问委员会中学蓝调课程设计委员会顾问。他现在除了在麻省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教授非裔美国文学外,还发起、组织了多个蓝调和爵士乐队,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并制作成光盘发行。作为白人学者和诗人,特雷西教授终身服膺非裔美国文学教学与研究,出版多部非裔美国文学论著,已经难能可贵,更令人赞叹的是,他以自己的音乐天赋,宣扬和推广美国黑人蓝调。美国诗歌朗诵常常是吉他伴奏,而他用口琴吹奏黑人蓝调来增强他朗诵黑人诗歌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增添了诗歌朗诵形式的多样性。

麻省黑人桂冠诗人埃弗雷特・霍格兰朗诵了具有美国黑人鲜明种族意识的诗篇《一场声势浩大的黑人艺术运动,理论的创造》《自我倒霉的雷克斯美国》和《说什么呢!?》以及风趣的《一切都那么好!》。他怀着黑人种族的自豪感朗诵第一首诗,热情歌颂20世纪六七十年代黑人在美国掀起的一场大规模的黑人艺术运动;他在第二首诗里,愤怒谴责美国政府疏于料理卡特里娜飓风横扫新奥尔良之后黑人灾民的生活安置。霍格兰用30年代兰斯顿・休斯《早安,革命!》的激进情绪写了这首诗,也用激进语气朗诵了这首诗。

为了纪念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1902-1967),马莱斯特学院外语系主任、非洲学中心主任戴维・穆尔朗诵了休斯的《母对子》《骰子》《和平》和《沃尔特・惠特曼》;斯培曼学院英语系主任、兰斯顿・休斯协会前任会长唐纳・哈珀朗诵了休斯的《延期》和《问答》。这次诗歌研讨会的重点之一就是研讨美国哈莱姆文艺勃兴时期重要代表诗人兰斯顿・休斯及其作品,与会的白人、黑人、黄种人学者和诗人都从各自的角度和体验,高度评价这位美国黑人对美国文学的杰出贡献,中国学者因为他在期间访问过上海和南京并见过鲁迅而对他备感亲切。当我们聆听黑人诗人朗诵休斯的诗篇时,尤其聆听霍格兰朗诵以休斯激进精神创作的《自我倒霉的雷克斯美国》这首诗时,我们不禁因他们揭示黑人世代积淀下来的内心创伤而备受震撼。

金斯堡的亲密战友、被金斯堡戏称为他的“精神妻子”、垮掉派后期主要诗人安妮・沃尔德曼朗诵了《部分篇章》《立体声》《全球定位》《亚洲笔记》《快讲女》《皮・肉・骨》等诗篇。她运用唱歌剧似的音调和变化多端的肢体语言征服了听众。使笔者深感荣幸的是,安妮还邀请笔者同台朗诵她的代表作《快讲女》的部分诗行。她朗诵一行英文诗行,我接着朗诵一行译文,速度之快,简直让人喘不过气:

我是一个呐喊的女人/我是一个说话的女人/我是一个有情调的女人/我是一个无懈可击的女人/我是一个有的女人/我是一个柔顺的女人/我是一个穿高跟鞋的女人/我是一个着时装的女人/我是一个开小汽车的女人/我是一个易变的女人/ 我是一个灵活的女人/我是一个戴项链的女人/我是一个戴绸头巾的女人/我是一个一无所知的女人/我是一个无所不知的女人……

安妮以女权主义大无畏的语调,罗列出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女人,对男权主宰的社会发出女人的怒吼,其锐气似乎胜过中国“女子半边天”的气势。

著名语言派诗人查尔斯・伯恩斯坦除了主持这次盛大的朗诵会之外,还朗诵了《责任感》《光阴模篇》《凸起》和《真实的现实》等四首诗。从上世纪70年代起,美国语言诗开始在美国流行,逐渐走进大学校园,现在已经成了美国后现代派时期的主要流派之一,对欧洲的诗歌产生了影响。芬兰诗人利维・莱托在开幕式的主题发言《在非美国的系谱上:语言诗及其影响――以伯恩斯坦为例》中指出,语言诗的诗美学彻底颠覆或消解了传统诗学。他认为我们常人的思维受传媒影响下的语言控制,说话或写诗,往往“言不由衷,词不达意”,其原因是思维受流行语言操控,因此语言诗人主张,设法打破通常语言的束缚对诗人来说显得尤为迫切。这就注定了语言诗没有通常叙事诗的逻辑性,也无通常抒情诗的抒情性,而是打乱惯常的思维逻辑。读者如果不了解语言诗的这种审美取向,就很难欣赏语言诗的美,不会欣赏语言诗的机智、诙谐和风趣。

篇(10)

“陌生化”是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由诗学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他在《艺术作为手法》中指出:“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视觉而不是作为识别事物的感觉;艺术手法就是使事物奇特化的手法,是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困难和时间的手法……”[1]P65。在什克洛夫斯基看来,“陌生化”就是“奇特化”、“反常化”,其含义就是超越常境,把人们本来熟悉的平常的东西通过艺术加工变得不熟悉、不寻常,使人们对它产生陌生和新鲜感,从而在审美过程中获得一种别于寻常的独特感受。

对诗歌而言,陌生化效果是较为突出的。俄国形式主义认为,诗歌的所有形式技巧,包括声音、意象、节奏、音部、韵脚、修辞手法等都具有陌生和疏离的效果。壮族嘹歌是一种独特的诗体民歌,属于口头文学的范畴,但又区别于其他口头传唱的民歌,它是由歌手创作后才在壮族地区流行传唱的,内容固定,形式严整,而且全是用古壮字传抄流传下来,是壮民族的文化瑰宝和百科全书,堪称史诗性的作品。

1 古壮字与壮文的运用

古壮字是古代壮族人民创造的用来记录壮族语言一种文字,是借用汉字或汉字偏旁部首创造的,曾被称为“方块字”、“土字”或“土俗字”,壮族人称之为Sawndip(“生字”)。这种文字普遍流行于壮族民间,尤其是大量运用于壮族地区民间的古籍文献中。据壮学研究著名学者梁庭望先生的收集与整理,方块壮字文献分为宗教经书、碑碣、讼牒、契约、谱碟、信函、记事、民歌、长诗、剧本、说唱等十一种[2]。壮文是一种推广使用于壮族地区的由26个拉丁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与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明显不同。壮族嘹歌目前搜集到的手抄歌本几乎都是用古壮字记录或创作,版本主要有“汉歌整理”、“壮文转写”和“古壮字原歌”等,如《平果壮族嘹歌》中的《三月歌》、《日歌》、《路歌》、《贼歌》和《房歌》等五部民间长诗,就是由罗汉田先生根据广西平果县太平镇著名歌师谭绍明提供的民间传统手抄本用壮文转写、汉文翻译而成的,而《平果嘹歌·长歌集》则是将“汉歌整理”、“壮文转写”和“古壮字原歌”对照集成一书出版的。古壮字与壮文的运用是壮族嘹歌的特色之一。如:

上例中,“”、“”、“贝溜”、“溜贝”、“坡雷”等都是土俗字。从来源上看,其中的“贝溜”、“坡雷”、“吩”是直接借用现成的汉字来表达壮语的。“贝溜”、“吩”是借用汉字的正音或谐音来记录壮语意义;“贝溜bae liuh”中的“贝bae”是“去”,“溜liuh”是“游玩”或“玩耍”;“贝溜”就是“外出游玩”的意思;“坡bo”和“吩fwen”是对汉字借音兼借义,分别指“山坡”和“欢”,即嘹歌(嘹歌在广西上林、忻城、来宾、宾阳、平果等地一般称为“欢”);而“sai”和“mbwk”则是借汉字与汉字的组合来表达壮语,就是“男”、“女”的意思,“坡提坡”意思是一坡接一坡,表示玩的地方较多,“坡雷”就是“哪一个山坡”的意思。

壮文的声母、韵母、声调与汉语普通话在读音、书写、结构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壮文中有22个声母、48个韵母和6个声调。如,以上壮文中,“Ngeih”的声母是ng,韵母是ei,声调是h,表示“二”的意思;“doiq”中的声母、韵母、声调分别是d、oi、q,表示“对”的意思。“花va”,是第一调,不用标号,所以只有声母v和韵母a,其余音节也与汉语普通话不同。

语序上,壮语与汉语普通话的表达也很不一样,就修饰语与中心语的位置来说,汉语的语序基本上是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而壮语的语序则是正好相反,如“坡雷 Bo lawz”直译成汉语就是“坡哪”,中心语“坡”放在了前面,修饰语“哪”放在了后面,这个词用汉语表达应该是“哪一个山坡”。“圩莫haw moz”汉语表达应该是“莫圩”,“圩”是街日,中心语,“莫”是修饰语。

从上述看,用古壮字或壮文创作或记录的壮族嘹歌与汉语普通话有着较大差异,语言引起的陌生感必然使读者的阅读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从而加深读者的阅读感受。

2 独特的结构形式与韵律

嘹歌是一种男女对唱的双声部民歌,具有着独特的诗体形式和优美的韵律。从唱词上看,以五言四句式歌本居多,流行最广,结构严整,讲究押韵和对仗。如《三月歌》、《日歌》、《路歌》、《贼歌》和《房歌》等五部民间长诗都是五言四句式结构,押韵方式与汉语诗歌不同,韵律以押脚腰韵为主要特征,也有灵活押脚头、脚脚韵的,分上下两联,句与句之间环环相扣,节奏感强,首与首之间独立存在,有完整或相对完整的意思。这种押韵现象,相对于中国汉语诗歌来说是奇特的。其中,脚腰韵兼押脚头韵格式为(《三月歌》土俗字):

此外,壮族嘹歌的抒情和叙事方式也别具一格。嘹歌对唱,大多是在男女双方之间展开,一般情况下由男方先唱,女方接唱并且接唱时要重复男方的第一句,然后再根据其意决定是否引申,但第二句的最后一字必须与第四句的最后一字押韵,抒情和叙事就在这一唱一接、一问一答的方式中展开,这种押韵和句式的重叠,是壮族嘹歌的显著特色,它使壮族嘹歌的结构紧凑严密,富有形式美。

壮族嘹歌在演唱时还注重衬词“嘹”的运用。“嘹歌”的得名有种种说法,其中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因演唱时每一句都有“嘹”作为衬词拖腔而得名。在嘹歌演唱中,作为衬词的“嘹”基本无实际意义的,它也不出现在歌词的基本句式中,甚至有些地方如果加上“嘹”字反而成为无意可解的累赘。但在演唱时是必须加上“嘹”字作为拖腔,才能使嘹歌的演唱成为完整。衬词“嘹”的运用,使壮族嘹歌增添了光彩,也强化了其独特艺术风格。

3 别致的修辞和意象

修辞是汉语诗歌惯常的手法,也是壮族嘹歌抒情和叙事的主要手法,意象也是诗歌不可或缺的。壮族嘹歌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比喻、排比、重复不拘一格,意象也富有地域性和民族性,从而使其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3.1 重复:类型多样化

重复使作品产生一唱三叹,往复回旋之效果。壮族嘹歌中重复的类型很多,如同一词语的简单重复、声音相谐、意义相同的词的重复、前置词重复,在一行诗首重复上一行诗的末尾的同一个词等,这种重复手法,延宕了接受者感受的时值,增加了感受的难度,激起跌宕起伏的情思,无形之中使作品的内容增色丰蕴。如“男:不插花就完/不采花就谢/凋谢在枝头/飘浮落在地/女:不插花就完/不采花就谢/凋谢在枝头/飘浮落在地”这是语句的简单重复,即对歌中,女方的应答完全是对男方唱词的原版复述,这样的复述,加强了男女对方之间的情感联系,不但没有累赘之感,反而有一种特殊的韵味。

再如:“男:二三月花开/催人出来玩/游玩到街上/见黄花中意/女:二三月花开/催人出来玩/游玩到街上/见黄花开心/男:二三月花开/催人出来玩/来到蔗园地/见枉花中意/女:二三月花开/催人出来玩/来到蔗园地/见枉花开心。”这里既有句子的简单重复,也有意义相近的词语的重复,即男女的唱词中没有太多变化,只有最后一句的末尾一词稍有差异。这种重复结构,阻碍了男女对唱正常速度的推进,推迟了情感抒发的到来,让人回味无穷。

3.2 比喻:“花”的普泛化

壮族嘹歌中的比喻手法也较为丰富,有明喻、暗喻、博喻等,并且喻体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如《三月歌》描写初春时节,壮家青年男女结伴来到青山旁、泉水边、树荫下、花丛中,采鲜花,摘嫩笋、拾蕨菜的欢乐情景,诗中以“花”喻人的现象随处可见,而且花的名目也很多,有桃花、李花、玉兰花、牡丹花、荷花、木棉花、茉莉花和各色野花等。如:“男:桃花开满坡/不如朵牡丹/姑娘一帮帮/不如妹可爱/女:桃花开满坡/不如朵红棉/满山的青年/哥伟岸过人。”这里,男方以满坡盛开的“桃花”比喻姑硠们的娇媚和美丽,而以“牡丹”的高贵和可爱夸赞心上人的漂亮可爱和貌压群芳;女方也诚心地以满坡盛开的“桃花”比喻满山充满朝气的青年,并以英雄花——木棉比喻心上人的阳刚之美和伟岸过人。由此看出,嘹歌中的“花”并非只用于比喻女性的美,也可用来比喻男性。事实上,壮族嘹歌中,青年男女把对方比作花果植物的现象随处可见。如:“男:李花白连连/桃花红艳艳/艳不过桃花/白不过情妹/女:李花白连连/桃花红艳艳/艳不过桃花/白不过情哥。”这里“李花”的白、“桃花”的艳,是同时用来比喻情妹和情哥的,这种以花互喻的手法,表现出了壮族青年男女以花为媒的习俗,相互逗乐,以自谦、自贬来夸奖和抬高对方,表达爱慕之情的情趣。“男:哪个在那边/像瓜花开放/像马蜂展翘/脚步轻似燕/女:哪个在这里/好似朵牡丹/谁站在那里/像新结的瓜。”这里,男方以“瓜花”的怒放比喻女方的神态,以“马蜂展翘”的优美比喻女方的姿势,以燕子的轻盈比喻女方的动作,而女方则以“牡丹”自喻,以“新结的瓜”来比喻男方的神态,惟妙惟肖。

此外,《三月歌》中还用大量篇幅描写壮族青年男女观花、赏花、采花、插花、求花等与“花”相关的活动,这些活动无不隐喻青年男女的恋情,这样的比喻,使得嘹歌朴质自然,而又鲜活生动,增强了表达效果。壮民族居住于亚热带,依山傍水而居,在他们的生活环境里,到处都是花草繁盛,绿树成荫、蝶舞蜂飞,所以壮族人民向来对花草情有独钟,因而嘹歌里情窦初开的男女青年常常把异性比作他们熟悉的自然界中的花草虫鱼,这是不足为奇的,但这在汉语诗歌的海洋中却是罕见的。

总之,作为方言文学,壮族嘹歌以艰深晦涩的语言、独特的结构形式与韵律、别致的修辞与意象给人一种强烈的陌生化感,这种陌生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读者的阅读阻碍,延长了感受时间,而正是这种“阻碍”和“延长”的存在,才使得壮族嘹歌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感受。

参考文献:

[1] 兹维坦.托多洛夫(法).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M].蔡鸿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篇(11)

一、什么是吟诵

在中国,从奴隶社会开始,歌唱就成为古代重要的音乐形式,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这些都是能够吟诵的民歌。我们的汉字具有声、顿、韵、律的特点。吟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种解释,第一指泛指读书,第二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和“诵”两个单独解释为,“吟”有唱、咏,声调抑扬顿挫地念,吟咏的意思,是包含音阶曲调的古代读书方法。“诵”指背诵、诵读之意,指用高低起伏的声调念,没有乐音高低之分。郭沫若先生解释吟诵为“接近于唱,也可以说是无乐谱的自由唱”,赵元任先生对于吟诵的解释为“所谓吟诗诵文,就是俗话所说的叹诗叹文章,就是拉起嗓子来把字句都唱出来”。可见,吟诵体现了诗词和音乐的完美结合。吟诵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口传文化,是基于汉诗文含义的一种中国传统音乐。吟诵传承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小练孩子们依字行腔、依义行调,以说唱的方式来读民歌、儿歌以及古典诗词文,将吟诵与音乐紧密结合。

二、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学情分析

小学低年级是指小学的一、二年级,孩子们大致年龄在6~8 岁之间,这个年龄的学生天真烂漫,活泼可爱,正处在接受外界事物快、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且适应性最强的时期。我们在低年级音乐课中融进吟诵,就能提升学生文学、音乐、美学、朗诵等的多重素养,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吟诵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中的应用

吟诵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是融音乐、文学、语言为一体的传统艺术形式,当今教育人士看到了传统文化对于学生教育的深远意义,各地也兴起了国学热潮,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上加大了对吟诵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习欣赏中陶冶情操,感受吟诵带来的韵律美。

(一)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吟诵曲目的选择

1.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吟诵音乐的整理和选择上,要做到贴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需求,选择容易学唱且内容熟悉的作品。那么,在选择教材上应以近体诗为主。因为相对古诗词而言,近体诗在格律方面比较规整,在吟诵的学习过程中较为简单。选择儿童较熟悉的近体诗作为教材,可以使小学生尽受其中的意境,特别是学生能背诵的近体诗。学生在理解诗词内涵的基础上学习吟诵,就能够比较快地融入感情,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吟诵已经有数千年的文明史,如此历史久远的口传艺术虽然充满了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但与当展也有很大隔阂。因此,我们必须中和传统吟诵与当代儿童的接受能力,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接受能力,有原则对吟诵内容进行继承和适当的调整。比如,对顿逗的处理只保留必要的变化,在节奏节拍上适当改进,提倡自由发挥等。

(二)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吟诵语言的要求

1.汉字作为世界上古老的文字之一,最初是图画文字,也就是能读出来的图画。普通话作为目前全国推广的标准,其声母和韵母不同的发音方法发出不同的声响,包含着不同的情韵。以普通话为基础的吟诵,保留了吟诵本身的韵味。现在国家正在推广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绝大多数学校实现了普通话教学,所以采用普通话吟诵更便于普通话的统一学习和传播。当然,我们并不排斥方言吟诵,相反我们鼓励和保护方言吟诵,在以普通话吟诵为主的前提下,可以将方言吟诵作为欣赏内容部分引入课堂。

2.吟诵的音调应建立在原有诗文诵读的基础上,“依字行腔”,并保留原有“平仄”声调的艺术特征,遵循“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或者“平高仄低”“平直仄曲”的基本规律。

3.同一格式的诗词可选择同一曲调进行套吟。传统诗词中,很多诗词的调子相似,在选择教材时,将同一格律的诗词用同一曲调进行套吟,降低学生吟诵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愉悦。

(三)小学低年级音乐课中吟诵教学方法的研究

1.以传情,创设诗词意境。

抓住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运用多媒体教学,自作PPT动画,把声音与图画相结合。很多古诗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这是因为诗人把情感都融入对景物或者事物的描写中了。在音乐课堂中引导学生了解这种情感,就必须从渗透了“情”的景物中入手。在低年级的古诗音乐课堂尤其有效,儿童会被眼前如诗如画的画面所吸引,再加上动态的情节,就会对意境有一种具体的感知,从而自然而然被引导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景中来,为乐曲的吟诵起到重要推动的作用。比如,在学唱《枫桥夜泊》吟诵版时,先让学生随着优美的旋律观看几幅根据诗意精心挑选的图画,这些图画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体现了作者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以及对家国前途的担忧,使学生比较快地深入意境中去。

2.以韵传情,诵读经典韵味。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聆听,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打节拍来感受其韵律,并结合一些音乐知识,如速度、音高、力度、节奏,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学生走进吟诵音乐的同时,也感受到音乐的变化,重视学生的音乐体验,尽可能让学生在对比聆听中找到吟诵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感受吟诵的韵律美和行腔美,提高学生对吟诵的兴趣,为自己的吟诵做好思想上的准备。然后可以引导学生多欣赏几遍,并自己进行模唱。或者老师在上面示范,学生跟着老师进行模唱,通过模唱,让学生感受到吟诵与唱歌的差异,唱歌曲调固定,而吟诵曲调则随着人情感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韵律更自由一些。通过不断地吟诵,来陶冶学生情操,并逐步培养其儒雅的性格。

3.把握节奏,激发学生的兴趣。

目前,很多古代诗词都谱上了曲,从而变成了学堂乐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节奏,然后在此基础上画出正确的停顿符号。一般来说,五言诗的节奏是“一二一”或者“二一二”;七言诗的节奏是“二二二一”或者“二二一二”。按照这样的节奏进行,学生会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氛就会非常活跃,学生的情绪会被点燃。比如学习吟唱《悯农》时,教师可让学生反复地进行歌曲聆听,并进行对比学习。第一遍感受曲目的情绪和情景,第二遍感受曲目的节奏和高低快慢,第三遍让学生参与打节拍,甚至于可以拍手跺脚来表达抑扬顿挫的韵律和配合不同节奏的伴奏,他们会感到非常的快乐和兴奋。然后采用师生对唱、学生接口唱等方式来巩固歌词,加强韵律感。在一遍一遍的吟诵和拍打中,让学生感受劳动人民劳作的艰辛,从而学会感恩,传承中华民族朴素节俭的美德。

总之,吟诵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应该较好纳入基础教育中,让小学低年级学生尽早接触吟诵,不仅可以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培养他们的韵律感,提升文学和音乐素养,还可以使吟诵得到传承。音乐教学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更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基础。因此,教师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个人音乐文学素养,实现吟诵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从而丰富低年级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