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网教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各展所长,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地勘行业的专业特点,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需求不仅是对于地质学等理论方面的学习,而且教学内容需要突出野外实践、设备操作、数据分析等具体环节,教学资源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采取依托地勘单位“建站”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整合高校、地勘单位以及地勘单位下属院校的各项资源,有效弥补高校在开展网络教育工作中在管理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不足,为培养地勘行业应用型专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资源建设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基础,学院根据大学的优势学科专业和师资条件,在对目前地质勘查及地质工程相关领域人才需求情况及从业人员继续教育需求情况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聘请了相关领域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野外实践经历的教授专家,组成资源建设团队,负责相关专业教学资源的开发,丰富和完善工作。第一,地勘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需要、学历背景、进修和培训需求都有较深入的了解。学院在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资源策划阶段,与地勘单位的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深入了解地勘人员的学习需求,使教学内容的编排更具有针对性。第二,地勘单位下属院校拥有一批长期从事地质教育的教师,在地勘人才培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学院与“建站”院校合作,聘请相关教师进行教学辅导和答疑工作,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快速掌握学习要点,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第三,实践教学环节是地勘人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地域、学生规模等条件的限制,大学的实践教学资源很难面向网络教育学生开放,成为制约地勘行业网络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通过与地勘单位的“建站”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地勘单位下属院校的实习条件和实践教学资源,弥补大学网络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培养地勘行业应用型专门人才创造条件。第四,地勘单位拥有一大批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在与地勘单位的合作实践中,学院逐步完善了网络学生论文的“双师型”指导模式,即由一名学校指派的指导教师和一名地勘单位具有相应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这一论文指导模式的实施,使学生的毕业论文可以根据各自工作岗位情况等条件进行选题,可以有效利用与工作有关的课题与资源,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真正提高了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达到学院、单位、学生三赢的目的。
三、分工合作,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第一,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需要充分发挥学院的主导和监督作用,在教学大纲制定、教学组织、学习支持、课程考试、毕业论文等各个环节进行教学质量的把控。通过与地勘单位和地勘单位下属院校的合作,可以从多个渠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收集的信息对课程资源进行不断改进,使教学内容能够更好的满足教学需要。同时学院针对网络教育各个学习过程制定了相应的管理细则,形成了学习中心、学院、地勘单位三重保障的质量管理体系,既为学生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又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从多角度进行质量保障。第二,工学矛盾始终是制约网络教育办学质量的瓶颈之一。为了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工学矛盾问题,让学生能够认真参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学院与地勘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与探讨,使地勘单位的相关部门参与到学生的教学计划制定和日常管理工作中,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创造条件,有效避免工学矛盾的产生,同时单位对学生的学习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有效保证了学生对网络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第三,学习中心是开展网络教育工作的窗口和载体,站点的管理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了弥补地勘单位下属院校开展网络教育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提升站点的管理、教学、服务质量,提升网络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学院在与地勘单位下属院校的合作建站过程中,不仅在资源互补、改善办学条件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在提升站点管理水平,促进办学水平提升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学院在教育部及各省市教委对网络教育的评估考核体系基础上,结合地勘行业的办学特点,制定了包含5大类40余项指标的站点评估考核体系,建立了定期教学检查制度和巡防制度,采取“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原则,采用日常考核与定期检查评估相结合的措施,对各个学习中心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量化指标体系,帮助各个站点发现管理及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督促相关站点进行整改,完善办学环节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达到了提升学习中心整体办学水平的目的。
二、模块化化学网络教学管理模式
1.系统管理。网络教育教学管理由于受到网络运行状况、计算机性能等因素影响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要有与它契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鉴于西南大学网络学院已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用户管理和安全管理裁们重在研究为有效指导与监督教学过程的系统制度化管理制定了《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育管理办法》和《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师管理制度》成立了“化学化工学院继续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和管理。
2.教务管理。教务管理包括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材管理(学籍管理已由网络学院完成)。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掌院在2001年开始开设网络教育《化学》专业2008年在对培养方案做出调整和修订后,专业更名为《化学教育》专业,同时新增《应用化学》专业。两个专业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等方面都采取不同于全日制本科的方式突出网络教育的继续教育特色。教学计划是根据网络教育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学习年限和教学对象而制定投有盲目照搬普通教育计划。网上教学组织严格遵守教学计划作为考核、验收教学质量的标准。两个专业教学计划各自包含不同的11门专业课程、各有特色的6门选修课程、教育实习或工业见习以及毕业论文。《化学教育》遵循当前中学化学教学的改革模式和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教有所依、学有所用;由于大多数学员都是来自基层教学单位,因此依托基层教学单位完成教育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并设计合理的与学员从事教学相关性强的毕业论文题目精心进行指导。而《应用化学》则遵循当前经济改革浪潮中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来自工矿化工企业的学生实践优势依托企业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化学网络教育教材包括文字类(一般使用统编教材制作为电子课件、题库和案例库)、图形(像)类、音(视)频类动画类等教材洛类自成体系J虫立使用。
3.教师管理。教师管理主要从资格审查、培训管理、责任管理和考核评价上进行管理。学院规定从事网络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并且有一定网络教育经验。教师任课前均需经过岗前专门培训,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和实践技能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能够主导学生的在线讨论活动,准确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客观评价和指导。教师一旦承担网络教学需认真学习管理办法,熟知各项规章制度并与学院签订‘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育教师教学工作责任书”并建立化学网络教育教师档案。教学队伍建设:网络教育师资队伍的学科结构、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均有相应要求技照‘化学化工学院关于成立网络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的决定”针对学院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利用不够缺乏国内外知名专家授课情况通过外聘请内培养构建合理的教学队伍。目前已形成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力军的多个课程教学团队。教学研究:为了提高网络教学质量肩效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开展网络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内容涉及网络课程内容的组织、网络资源的利用、网络教学方式的探究、高校网络教学的设计原则、高校网络课堂教学的优化运用、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等。鼓励教师总结自己进行网络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和感想技照科学论文的规范格式撰文投稿始予相应奖励,推动网络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
4.学生管理。学生管理包括学生自我管理和学习评价管理。网络教育具有“师生分离”和“教管分离”性质教师角色淡化教学管理弱化而学生的自我管理凸显。我们在每个年级实行班组管理启选班长,定期轮换赴每一位同学充分参与管理锻炼自主能力加强自我服务,同时重视对学生自治的引导。学生学习评价管理由自我性评价和客观l胜评价组成。自我性评价:学生先完成自测题目和思考题目提交后与标准答案比较而做出自我评价。客观性评价:根据学生平时作业完成质量、设计实验的完成情况等给出具体的分数通过提供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使学生感受到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教学秘书定期分析学生学习评价相关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做相应教学调整。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而要想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教育,提高教师的专业化能力是必由之路。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要求。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发展学校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智能化、生态化和全球化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成为了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必将引起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
2001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根据教师教育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吸收国内高师院校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宝贵经验,借鉴国际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以下简称PDS)的成熟经验,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教师发展学校。
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3年4月开始启动网上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并建立了网站,作为教育资源与技术整合的平台。2006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又依托中国教师研修网,创建了动态的e—TDS(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发展学校)。e—TDS是以社会学中的学习社区和学习共同体理论为基础而创建的基于网络社区的学习共同体,其本质是大学与中小学教师学习、研究共同体。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利用这个平台,充分展现自我,参与讨论各种专业发展问题,分享彼此的信息资源,交流个人的经验教训。
在合作共同体的合作学习、研究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作为教师条件性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有效教学、学生有效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尽管我国已制定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但由于原有基础较为薄弱,且尚处于试行阶段,致使还有很多中小学教师还未达标。而对于大学教师而言,人职之前必须经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但由于大多都实行从所有技能模块中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考试的做法,使许多人虽然通过了考试,但对未选择模块的知识严重匮乏。
基于这种现状,我们紧紧围绕e—TDS平台,以技能为取向,提出了基本标准,并要求共同体成员掌握如下技能: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使用的方法;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并能熟练使用;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的管理及使用方法。
现代教育媒体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以数字化的方式来处理、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媒体。数字信息具有高精度低失真率的特点,其存储的内容和形式易于转换,各种硬件媒体的技术支持也使数字信息更便于人类阅读、收听和收看。为了提高合作共同体中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的实用能力,我们主要围绕以下3个环节对教师的教育技术专业能力进行建构:数字化音像媒体(常用数字化设备的使用,课程录像,视频文件处理、制作等);多媒体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计算机、互联网、校园网使用、搜索、查询、交互等);基本的软件技术(MicrosoftPowerPoint,AdobeFlash、Authorware等)。
二、基于网络支持平台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建构
所谓网络支持平台指的是利用网络技术构建的具有特定功能的软件环境。对于非网络专业人士而言,掌握专业的网络技术不仅非常困难,而且也完全没有必要。在e-TDS建设过程中,我们主要围绕如下3种技术,构建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一)Blog技术
Blog,通称博客,是指利用Web技术,定期自己的观点,以便让他人分享的网络日志。我们利用中国教师研修网平台,创建了个人的博客或工作室,并根据地域、学科等需要,创建不同的协作组群,实现了教师个人、教研小组、学校和学科等不同范围的联系。通过对各自博客上发表的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的文章,使许多原有的经验性认识提升到专业性的认知高度,提高了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的自觉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论坛技术
在通过Blog技术进行反思的同时,我们还通过论坛技术,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共享。
e-TDS论坛共创建了关于教育、教育研究、课程、教材、学科、学生、课堂教学、学校发展等8个栏目,以便对这些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及热点问题进行深人探讨。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不仅合作共同体的大中小学教师、学校本科生、研究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而且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士广泛参与。
(三)视频技术
视频会议系统又可称为会议电视系统,是指那些利用电子或网络技术来传输会议视频信息的系统,其信息传输采用点到点、点到面或面到面的双向实时交互交流方式,它既包括了传统的电话视频会议系统,也包括一了卫星视频会议系统。
e-TDS视频会议系统通过利用中国教师研修网的“与教师聊聊”软件,连接视频会议服务器和不同的客户终端,实现信息实时远距离传播,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时间、空间问题,还扩大了交流的范围,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拓展了交流、讨论的视野。
三、紧紧围绕e-TDS,促进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校在大中小学教师合作共同体中开展教师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中,注重充分利用e-TDS平台,有效地推动了学校教师教育职前、职后的一体化发展。
(一)利用e-TDS平台,收集课程设计、教学案例,为学校本科师范生的教师教育课程提供支持
e-TDS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共同体的合作学校视为重要的见习和实习基地,尽可能安排教育系的学生到中小学进行见习活动。同时,我们从合作共同体中选取了很多生动的案例,指导学生结合课程与教学理论加以分析、评价,找出利弊;此外,我们还对合作学校的较为成熟的课堂教学进行录像,制作成视频课件,然后运用课程评价理论,对其各个环节加以分析,提出整改意见。通过这些工作,使原有的理论课程教学变得愈发生动。在此基础上,我们把所收集到的课程设计、教学案例等资料制作成音像等制品,在全校的教师教育课程中加以利用,使每年大约1300人至1600人的师范本科生,都能有所受益。
(二)对合作共同体的教师进行专业发展的测量评价与诊断
首先,我们结合国际通用的教师专业发展测量与评价理论,提出了基于SWOT分析的四色图评价理论和基于课堂教学综合分析的自评问卷。四色图评价理论通过对中小学教师的是否具有危机意识、是否具有优先意识、态度是否积极、目的是否明确等进行评级,将教师的综合评价最终体现在不同的象限上,使之存在的不足及需要提升的能力一目了然。
其次,我们还创建了基于课堂教学综合分析的自评问卷,主要问题如表1。
根据这两种测量的结果,我们可以对不同的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其亚需发展的专业能力。
(三)在合作研修的设计中增加的新层面
在TDS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以“教育、学科、课程、教材、学生、课堂”等6个层面嵌人“通识研修、分析与设计、实践研修、反思与描述”4环节的研修方案。而e-TDS实践过程中,我们又增加了“教育研究”和“学校发展”等两个层面的内容,以期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和学校整体的发展建立起相关的联系。
(四)系列创优建设行动
为了有力地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发展学校建设,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发起了系列创优建设行动,以促进大中小学的合作建设,其中包括:教师专业发展优秀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及课堂教学优秀视频案例资源建设;教师专业发展中小学教学优秀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优质学校建设。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Internet(英特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教学已成现实。网络教学是指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或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学习的知识(包括教学资源调度,教学计划管理,学生学籍管理等)。由于网络教学具有时效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个别化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网上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这就要了解网络教学的教学模式及其特点,以及结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与创新。
一、局域网上的教学模式
1、多媒体教学网的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流程。多媒体教学网络的教学模式是基于教室里的多媒体局域网,但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相同之处。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对学生进行授课,在这个教学模式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把准备的多媒体CAI(课件)放入服务器,以便上课调用,这些课件起辅助教学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信息处理系统是对教、学信息的处理,使教学双方随时能得到反馈的信息。
(2)教学模式的特点。①支持互动式教学。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时,可将教师机的屏幕(图像、动画、文字)语音(音乐等)实时广播给任意指定的个别、部分或全体学生。也可对学生机实现个别、部分或全体的轮流监看、监听。随时与学生机共用键盘和鼠标,进行对话和可视化辅导,实现交互式教学需要时可指定学生机为教学实例。②有利于大班教学。传统的大班教学的效果一般不如小班。如何上好大班课值得考虑,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材的需求),大班教学普遍。多媒体网络的教学平台为教师上好大班的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
由于教学班规模增大,了解学生个人情况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由于可以实现互动的教学活动,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大屏幕的投影机及网络的广播功能,教师不需忧虑传统的大班教学的烦脑,可专心一意地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教学设计。
2、充分整合教学资源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水平,选择或编制CAI课件,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收集各种的多媒体素材(这些素材可能来自其他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自己的工作总结,甚至是学生的习作等)。在提出某个课件的需求时,既注意课件的科学性,又注意它的教育性和艺术性。最后在计算机专家、教育心理学家,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制作出MCAI课件精品。这些MCAI的精品放在网络上,供师生们共享。
二、基于VOD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流程。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预先把选好视频教学节目或学习材料放入视频教学节目服务器,学生自主地利用VOD(视频点播技术)在视频点播系统中进行学习。其中VOD起着辅助教师的教,或起着辅助学生学的作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信息加工者。学生可以通过触摸屏或鼠标器自由地点播自己想收看的教学节目,点播操作即时响应,图像画面清晰流畅,而且学生可以随意地控制教学节目的播放过程。
这种教学模式又可分为T模式和L模式。T模式的特点:利用VOD辅助教师的教,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首先把要讲授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材料编制成程序教学材料。然后设计IMCAI的课件(智能化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在VOD中预先存入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教学方法,学生通过与VOD会话模拟教学过程,指导学生进行课程学习、作业练习、实验模拟、考查等,使VOD的教学得以实现。
VOD教学光盘的研制成功与否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要根据特定的教学环境,采用特定的智能算法或模型,其次要注意已有知识、教学专家和系统的推理功能,在学生模型、教师模型及教学策略模型的建立,使得教学系统更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体现出智能化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L模式的特点:利用VOD辅助学生的学,在这一教学模式中,都是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自行编制或从市场上各种的VOD学习光盘中选择出适合自己教学对象的光盘。
三、基于Internet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流程
基于Internet教学模式,它包括教师、学生、课件(CAI、CAL、ICAI、IMCAI等课件),Internet和WWW(万维网)技术。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把课件文档,挂在WEB服务器上,网络上的学生经过注册登记,就可在自己工作站上访问教师的WEB站点。教师和学生通常不在同一地点,学生也不一定在同一个教室,他们也不一定在规定时间内上课。学生自由地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学生通过Internet不仅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而且可以随时阅读、浏览世界各地图书馆的资料和信息;学生除了听课还可以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发言,开展课室讨论等。2、Internet教学模式的分类
(1)个别学习模式。个别学习者可以通过WWW查询和阅读在线数据库中的信息;调用在网络上教学软件,由教学软件模拟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也可以通过E-mail或InternetPhone向教师提问,还可以在网上BBS站(电子公告)上提出疑问,征求解答。这种模式的特点可以24小时进行,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在网上下载学习的内容或向教师请教,从问题的不同时间、角度来学习,这正是建构主义提倡的随机访问学习方法。有助于学习者掌握非良构领域知识,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其缺点缺乏实时的交互性。
(2)ONETOONE学习模式。远距离教学中的一对一关系包括师生之间的和学生之间的一对一关系。在师生一对一的学习模式中,师生之间进行实时的多媒体交互。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了对课程的具体指导,学习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成效。
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学习属于协同型学习,即两个学生对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通过网络共用写字板、画笔或某些应用程序(课件注释系统)相互交流讨论,协同学习。通过种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促进学生自己的学习、总结和自述,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的协作精神。
(3)ONETOMANY(一对多的学习模式)。在一对多的学习模式中,一位教师同时向多个学生授课,除独立操作外,学生只能和教师进行交互或者通过教师的控制与其他学生进行交互。这种模式的交互学习不仅仅是学生观看屏幕上远地教师的授课,而是在学生决定的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才得以实现的教学,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
(4)MANYTOMANY(多对多的学习模式)学习模式。
在多对多的学习模式中,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虚拟学习环境。事实上除实现一对多的模式中教师和多个学生之间的交互外,还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直接交互。学生可通过同步对话模式(SynchronousDialog)进行同步对话,展开更加广泛的学习合作,学生的网上学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丰富教学设计,助力网络学习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课堂是教师施展教学行为的主要场所,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形体、表情等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趣,活跃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学习方式基本上就是自学,也就是基于资源浏览的自主学习、伴随交流和研讨的协作学习。这意味着教师在传统授课方式时所能施展的教学手段大多要失效,教师需要有新的教学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大的信息量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程安排上进行重大调整,更多地从学习者的角度去思考和定位教学活动。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准备工作广泛而具体,包括从确定适合自学的课程教材起,到电子讲稿、课程教学大纲、作业题(库)、各种自我评价的在线测试题(库)、模拟考试(题库)、各种参考资源等等,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宽广的学习空间和知识空间。由于网络教育是一种服务性很强的高等教育市场化、大众化和多样化办学模式,师生之间又是通过网络在异地完成教与学的过程,而参加网络学习的学生大多学习能力不强,加上教师无法亲授指导,学生对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完备性要求会大大超过全日制面授在校大学生对教学资源的要求。也就是说,从事网络教学工作时教师的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的工作量要远远大于面对面传统教学中的工作量,教师需要更多的资源准备和精力投入。充分的教学设计是有效实施教学过程的起步与保障,教师还需要提供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课程教学视频,并根据学生在网上的学习情况,经常性地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跟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和答疑解惑,主要包括网上辅导、网上讨论、网上答疑、学习方法和信息查询与检索方法指导、网络教育资源更新、网上作业及测试批阅等。有时候,针对学生在学习中暴露的典型性问题,可以临时补充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论题,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利用网络空间把每一位独立的、个性化学习的学生凝聚到自己“周围”,实现有效学习和快乐学习。教师执教不仅需要有专业或课程知识的教学能力,还要具有在网络空间对学生进行良好组织与管理的能力,整个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施行组织和管理的过程。同时,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也能学会参与组织和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学习与沟通的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辅以即时聊天、课程论坛、电子邮件、微博、微信等,还可以结合需要采用个人空间、博客、在线备课等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辅导与交流机会。教师要通过有效的组织与管控,让各种空间里的教与学有序进行,吸引并留住学生热情投入到网络教育的学习环境中来。
三、运用信息技术,创新资源建设
在网络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大多数高校网络教学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培养了自己的师资队伍,保障了网络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PAD或手机的移动学习环境已基本普及。近年来很多世界著名大学纷纷推出了系列网络视频公开课,我国高校每年也在不断推出网络精品课程和各种视频课件,新技术、新方法引领着高校网络教学模式变革和资源建设创新的方向。“国际MOOC是对网络课程的挑战”,它实现的是一体化的网络课程,即把资源、学习、支持服务、考核与评价、学习监控、学习工具等各种资源和教学活动结合为一体,它还实现了网络课件制作个性化与批量化的和谐统一,它带给有不同需求的学习者以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让网络学习完全走向了社会化。目前,普通高校已有不少教师勇于探索尝试去学习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并在国内外的MOOC平台上了自己的MOOC课程。MOOC也为高校的网络教育进步与创新提供了契机,反观长期以来一直依靠网络和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各大网院,在这一波信息技术引领下的教学方式革新面前却显得不够踊跃,甚至已经落后于普通高校在这方面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的势头。网络教育的整个发展史,始终是一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教育的人文史。用技术手段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用技术手段部分实现人性化、人文化和智慧化的教学环境,让师者和学者都更加便捷和快乐地教与学,这就是网络教育效能的体现。便于学习、便于记忆、便于分析、便于交流、便于复习、便于巩固和便于测评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永远是网络教育领域的不懈追求和努力的方向。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从事网络教育的教师必须在素质提升、知识更新、专业成长诸方面不断进步、不断追求创新,只有这样,网络教育才能始终办出自己的特色,网络教育的师资队伍才能真正成为用信息技术打造应用型人才的引导者与实践者。
四、融入人文关怀,呵护学生成长
苏德矿教授荣获2014年第三届浙江大学“心平杰出教学贡献奖”一事成为了浙大校园中的美谈。虽然他开设的是众所周知非常枯燥乏味的微积分课程,但在浙大全校教师和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参加的“网络票选‘心平奖教金’评选活动中,他以3450票稳居第一”,并获得了100万元奖金。苏教授有一句名言:“生活就是数学。”他还说:“数学是抽象的,来源是生活的;数学是枯燥的,应用是广泛的;推理是严谨的,形式是很美的;内容是丰富的,题目要常练的;过程是曲折的,乐趣是无穷的;学习是辛苦的,成功是归你的。”苏教授总结的6字真经“懂、透、精、趣、情、德”就是他经过二十多年教学工作所悟出的“育人心经”。一个数学教授之所以会如此受到学生们的爱戴和尊重,就在于他非常注重人文情怀对于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性。而对于完全依靠网络和视屏进行教学活动的网络教育来说,天生就容易让学习变得枯燥和倦怠,让“孤独的”学习者们难以持之以恒地坚守,这正是历代网络教育工作者始终关心并力图解决的问题。苏教授的例子给我们很好的启迪与展示。而事实上,我们的网络教育比传统面对面教育还更加需要融入人文情怀的教学思想。从事网络教学工作的教师的人文情怀和素养对于知识的传授以及对学生学习热情的呵护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正是目前我们大多数从事网络教育工作的教师最为缺失而在网络中学习的学生们又最想得到的东西。没有良好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的网络教育,都不会是成功的网络教育,在网络教学过程中任何僵化的和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都是注定得不到良好效果的。良好的网络人文情怀不仅仅是让学习者受益,对于教师自身减轻工作压力和散发焦虑情绪、提升个人职业满意度和自身价值认同度、提高教学效能也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因此,教师树立良好的人文理念与情怀,使网络教育更加人性化、情景化和生活化,必定是网络教育改进和发展的方向,也是网络教育延续的生命力。
五、反思教学过程,促进专业发展
(2)更新教学理念,培养综合能力
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摒弃“知识为本”的传统思想,把“能力为中心”和“就业为导向”作为新的教学目标。一是改变单纯式向学生讲授知识的教学理念,以及学生一味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在引导和激发学生中下功夫,发挥学生的中心地位;二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学习任务及难题时,要学会动脑,主动学习,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3)开展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好处在于,它能够更加真实地将学到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的融合。在教学中,运用电教化的教学手段,将一些课堂实验项目引入到课堂中,并适当增加学生们动手实践的教学时间。教师可以通过边讲边演示的形式,使学生一边听、一边练,这样更好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此外,在进行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加强课件的质量、正确掌握教学的节奏、实践要生动且贴近实际,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应用项目教学法,加强技能培训
教师要将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取项目教学法,以提高他们对此科目的学习兴趣和技能的增长。在项目课题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上,要试着让学生自己动手,学习安装软件、建立局域网,学习自己配置Web服务器、FTP服务器和邮件服务器,让他们将自己设计的个人主页安装在服务器上,让局域网内的其他计算机可以访问。在这过程中,也可以使每名学生完成其中某一项任务,这样既增强了他们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也提高了他们项目实施能力,增加了实践技能。
(5)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实现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产生的,在当今社会中,网络已经成为最有利的教育平台。实现网络教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可以让师生间的交流更加便利,学生可以随时进行自学和提问,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的有效性。教师要懂得合理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可以设置在线练习模块,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设置答疑讨论模块,实现疑问的迅速解答;设置课程问卷模块,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提供网络平台,也可以进行计算机的在线考试,试题可由系统进行随机抽题。开展网络教学,可以有效调动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进行考核改革,实施多样化考核
以往评定学习成绩的方式都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这样的考试只是片面的反映出学生的理论水平,不能够真正的反映出他们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此外,由于此类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操作性,对于培养他们的综合职业能力极其重要。所以,应改革考核方法,推行多样化的考核手段,要注重强化实践技能的考核,逐渐减少理论考核比重,加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习过程的考评,将理论知识、实践项目、实际操作、课程设计等结合起来,实行多样化的综合考核,以实现对学生全面考核的目的。
(7)加大硬件投入,提供教学保障
学校教学设备的投入是教学的基础工程,加强对硬件设备的投入力度,建立高标准的计算机网络综合实验室。建立校园网教育信息管理系统,为学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管理、点播演示、交流与学习、考试与评价等每个教育环节都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环境,为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自由学习、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平台,从而形成了一个科学化、现代化的教育模式。
能根据用户需求,确定网站类型与网站内容,编写网站需求分析报告;能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的网站页面风格和布局;能编辑网页;能运用JSP相关代码按要求协作完成网站功能;能根据用户需求设计并协作完成后台数据库的开发;能针对网站制订网站测试计划并进行功能测试;能申请域名和IP,成功将网站上传;能及时更新网站,合理优化网站。
2.具体的知识目标
掌握域名与IP地址等基本概念;熟练掌握网站设计原则、网站建设基本流程;了解网站运行的硬件与软件环境;掌握Div+CSS技术;熟练掌握网页编辑软件Dreamweaver的使用;掌握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方法及数据库的创建、管理与维护;掌握JSP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知识;了解网站更新、故障排除及网站推广的方法;掌握网站测试的内容、方法和技巧;掌握网站的与管理方法。
3.具体的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开发网站的团队协作、交流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站开发岗位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与客户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升沟通协调、共同开发网站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实际网站开发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课程组根据网站开发项目实施过程,进行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开发,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在内容组织上彻底打破学科知识体系的禁锢,教学摆脱了传统的以教材为主线的逻辑教学结构方式。对实现案例的模块功能所需的技能和必备知识进行了全新的组织。
三、课程特色与创新
针对“高职教育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意识和协作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这一主题,按照“学研学工融合、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改革思路,结合专业和学科建设,将网站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改革作为一个整体展开全方位的研究与实践。
1.“大案例、一案到底”教学
根据专业建设思路,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推行“大案例,一案到底”案例式教学,课程将真实完整的案例——“网上商城网站的设计与开发”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组织上将网站设计与开发根据工作流程,分解成10个相对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完成数据库开发流程的一个过程,充分体现职业训练的高职教学特征。
2.创新构建了立足基础、体现特色、面向需求的数据库开发与应用教学体系
首先,体现特色:围绕数据库技术的基本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其次,面向需求: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3.实践总结了一套与新教学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改造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使网站设计与开发教学更加符合现代社会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的特点。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一体化教学方法,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从“给出概念基础理论知识应用提高”的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向“工程实际问题引出概念及所需基础探索解决方法与理论应用提高”的探究式课程教学模式转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研究式、探索式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改变了社会文化环境,而且也在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标准和思想政治观念。
一、网络文化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
首先、网络文化传播改变了青少年的道德认识系统。几千年来,我国传统教育主要依赖于家庭、学校周围社会环境,注重自得和自省、反求诸己、改过迁善等等,因而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主要是来自于家庭、学校、村落、社区及其相互间的礼俗文化,如风俗、习惯、礼仪制度等,其主要媒介是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建构起人们的思想政治观念。而在当代,人们除去被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体包围外,网络文化所负载的各种信息已使其置身于一个完整的新世界。虚幻与现实相结合的网络特点迎合了青少年的需求。他们不仅借助于网络文化的传播进行感知和理解,而且还能从中吸收思想政治素养。可以说目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意识的建构与网络文化传播密不可分,他们在网络中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标准和思想政治观念。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文化是青少年道德认知的重要来源。
其次,网络文化传播改变了青少年道德意识的建构方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文化传播的思想政治意识的建构是非群体的。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思想政治意识的建构是在参与群体活动的过程中完成的。青少年在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群体参与过程中一方面获得认知,另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政治意识。到了网络时代,网络文化传播不仅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也跨越了社会群体。现在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并不仅是从某一个体到另一个体的传播,而常常是许多社会群体同时获得同一文化知识和价值信息。因此,现代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意识建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超越社会群体的;二是网络文化传播的思想政治意识建构方式具有开放性。在传统社会生活中,由于受条件的限制,人们所在的群体相对封闭,生活方式和思想政治观念变化较小,往往会长时间保持着同样的道德风尚和伦理价值观念。到了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的传播打破了一切封闭状态,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网络传播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使一切遥远的社会关系变得近在咫尺。
再次,网络文化传播改变了思想政治意识的建构内容。在传统社会生活中,一代一代的文化传递及群体内个体与个体的互动文化传播内容,主要是经验知识、风俗、礼仪等文化观念、政治信仰、思想品德等,这些因素构成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意识。在网络时代,网络文化传播的内容相当广泛,有文学艺术方面的知识,也有科学技术、政治思想、经济知识等等内容。可以说现在人们通过网络所接受的信息内容比过去几个世纪还多,一个现代青少年所了解的东西比过去一个老人还多。因此,网络文化传播所建构的思想政治意识的结构层次,要比传统社会人们的结构层次更加复杂、更加丰富,这不仅是我国现实变革的必然反映,也是网络文化传播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课题。
网络文化传播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方法和手段,同时也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网络文化传播对养成青少年进取、开放、参与、自强精神具有重要作用。网络作为信息工具和感知媒介极大地提高了青少年感知外部世界知识的能力,并且以空前未有的密集信息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价值享受。无论从量和质两方面看,都是学校教育难以达到的。从量上看,网络传播将逐渐超过由学校所提供的信息源;从质上看,学校以外的信息,由于传播工具的现代化,信息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新颖性也容易吸引青少年,产生较好的效果。从这一点看,网络文化传播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二、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网络文化传播常常容易青少年丧失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网络文化传播是一个信息开放体系,是无数群体、个体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者、接受者、媒介发生着交互作用,无数群体、个体凭借不同的自身素养,不断交互感知各种价值信息。传播者、接受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及其经验、见解、知识等等相关因素不断地影响着教育功能的发挥,有时这种因素起主导作用,有时那种因素起主导作用。因而,时常会出现相互矛盾和冲突的局面。另外由于各种各样夸大、扩张信息的存在,又会使得整个网络信息的价值意义变得异常混乱和模糊。因此,青少年常常容易丧失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例如网络聊天中频频有人上当受骗的现象正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网络文化传播不仅容易使青少年丧失健全的价值心理和思想政治观念,而且也容易使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意识失去取向,处于无思想政治意识取向状态。某些不正规的网站,为了以“新”和“奇”吸引浏览者,经常会一些不真实的新闻和花边消息。其规模之大、信息之密集,如滔滔洪水,它容易使青少年心理机制失去承受能力,同时也减弱了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感知能力。当信息量对青少年来说成为超负荷传播时,就容易使青少年失去兴趣。尽管网络文化传播信息能如潮水般涌向社会,而真正能内化为青少年品德的却很少。信息洪水浩浩森森,青少年的心态却膺臀懂懂。这样,网络文化传播也就失去了建构思想政治意识的意义,它不但不能使青少年产生健全的价值心理和思想政治观念,而且容易使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意识失去取向,处于无思想政治意识取向的状态。
再次,网络文化传播易使青少年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从传播的内容来看,现今的网络文化传播是无视青少年作为主体存在的,忽视青少年的价值需要和价值理想。如潮的信息洪水常常是反映了主人的需要,而不断地在网上传播。这些信息究竟能给青少年提供多大积极的帮助,网络文化传播者很少给予考虑。这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文化传播倾向,它忽视了青少年的价值需要和动机,因而常常破坏他们的思想感情,使他们从学校获得的道德规范与网络文化传播中获得的信息相冲突。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越来越使青少年无法界定自己生活的真实空间,也越来越使其无法对现实生活的意义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样,因缺乏一定的参照标准而使青少年陷人无所适从的困境。网络文化传播的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控制,它将会使青少年理性思维衰退,从而使其逐渐丧失正确的价值标准。
可以看出,网络文化传播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同时也会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减弱。因此,网络文化传播的发展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三、确立开放、多元的社会大思想政治教育观,既是对网络文化传播这一挑战的应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自身要求
任何教学系统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都必须遵循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网络时代的教学也不例外,网络跨时空的特点和海量的信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课堂教学,使学生和教师能够面对面交流,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这两种教学形态在大学的授课中加以有机地组合起来,就能形成一种能够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完成教学任务。在《地籍管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对这种方法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实施这一教学的关键是建设建设优良的网络课件。
一、《地籍管理》教学分析
1.教学概况
《地籍管理》是土地科学中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在四年级上学期所上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是在学习了《土地管理概论》、《测量学》、《地图绘制》等课程的基础之上进行讲授的,总课程为40学时,要完成地籍管理的定义、地籍调查、房地产登记、土地统计分析、地籍档案管理等教学内容,其中地籍管理的定义、土地统计分析是教学重点,难点是房地产登记。使用教材是《现代地籍理论与实践》,参考书目是《地籍管理》、网络课件《地籍管理》。
2.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为本科大学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已经进行了地形测量和地籍调查等实习,对土地专业的知识已有初步的了解,学习者为毕业生,所面临的问题是即将寻找工作,迫切地需要掌握一些实际技能,以便能在工作中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样为学生自主学习该课程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环境,为尽快使学生掌握地籍管理的知识,必须综合讲授、协作、探索、竞争等教学模式,多种媒体提高学生的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培养健全的人。学习者以班级的形式进行教学,全班总人数35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7人。
二、《地籍管理》网络课件的建设
1.《地籍管理》的运行环境
《地籍管理》网络课件是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的必要条件之一,其设计即是根据教学需要,为教师组织教学和学习者自主学习来进行制作的,该网络课件可在INTERNET、中国教育科研网运行,其服务器操作系统可以是Windows2000、WindowsNT或Linux,Unix,须中文环境支持。用户通过IE4.0或NETSCAPE3.0以上浏览器,内插Flash播放器可以学习。其具体表现形式,如图1所示。
2.《地籍管理》网络课件的架构
《地籍管理》网络课件由部分内容构成: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资源、综合评测、学生笔记、讨论区、在线字典、在线题库。其中教学内容是网络课件的核心部分,教学资源是网络课件的参考资料,教学大纲起着导引学生学习的作用,综合评测是利用游戏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实做,该项内容尚在建设之中,学生笔记是学生记录学习所得之地,讨论区是利用聊天室、BBS,E-MAIL等技术加强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在线字典是把《地籍管理》及其相关的名词解释做成数据库,学生可以随时查询,在教学内容中出现的名词也可以超联接到该库中,实现动态查询,在线题库分为题库管理和出题两部分,该部分内容在《网络题库建设和管理》中有详细介绍,这里主要讲解一下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
3.《地籍管理》教学内容的建设
《地籍管理》网络课件采用循序渐渐,逐步深入的方法来安排教学内容,界面设计美观,采用了大量flas介绍地籍管理及其相关内容,并用它来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具体情节,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该知识点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具体情节部分再配以大量相应的图片,具体操作实践部分配以动画或视频来进行讲解,图2是《地籍管理》的主界面,该界面采用flas,以蓝色作为背景主色调,辅以闪亮的灯光,突现地籍管理的各种属性,简单明确地告诉了学习者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其要解决的问题。点击“clicktoenter”,出现课题组成员和进入地籍管理课堂按钮,进入地籍管理课堂,左边是部分,可以随时从一个部分跳转到另外一个部分,右边默认状态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由一个教授挥舞教鞭来导引,如图3所示,该教授从椭圆形的讲台中隐现出来,开始时教授右手拿一本教科书,左手拿一根教鞭,随后教授左手举起,挥舞教杆逐个点击本远程教学内容的各个章节。形象地表达出教授上课教学的情景,使学习者认为正在和一位教授在交流,让学习者产生亲切感。知识点的内容更是利用动画的形式加以表达,例如在讲解地籍测量中的地籍控制测量知识点,就采用了以卫星接收器为核心,以卫星接收数据的波段行进图作为过程,制做了一个三条波段曲线的动画。控制测量就是对各个控制点进行数据的控制测量。需要有一个初始点,因此,在画面的左上方,绘一个初始点,用一个三角形表示。随后把做好的数据接收器引入到画面的中央,如图4。由初始点向数据接收器发出一个初始数据请求,然后,从初始点出发找到测量的第一个点,数据收发器同时发回响应,如此继续下去,直到要测量的所有点都测好为止,最后,回到初始点。最后画面如图5。在动画的进行中,为加强动画的可视行,我特意在动画的主画面中加进了几条滑动的线条,在数据接收器的中心位置加了一个放射性动画。采用卫星接受表明了现代地籍工作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现代的高端技术。
4.教学资源的组织
知识量的激增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全面提高教育效率,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因此,“高效”就成为信息时代对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因此,网络课件的信息组织就显得特别重要。
《地籍管理》网络课件的相关信息,包括相关网站,相关法规,相关论著和相关名词解释,主要是通过教学资源,辅以在线字典来完成的,相关网站收集了跟地籍管理相关的国内外,官方和民间的网站,为便于查找和管理,按照国内、国外、民间、官方进行了分类,同一类下,又按字母顺序进行排列,从而便于学生查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对于相关法规和相关论著则充分利用数据库技术来实现排列和查找,相关法规的字段,主要包括法规名,时间,摘要,可根据法规名和时间进行模糊或精确查询,相关论著的字段,主要包括论著名,出版或发表时间,摘要,关键词,作者,出版物,可根据论著名,出版或发表时间,关键词,作者,出版物进行进行模糊或精确查询,这两个内容检索结果均显示数据库的全部内容,鼠标按住具体结果,可查看具体内容,以上部分主要放在教学资源内。对于名词解释,主要通过在线字典来解决,该数据段有名词中文名称,英文名称,具体解释和图片,可按中英文名称来查找,直接显示数据库中该名词的所有内容。为便于学生在阅读具体情节时能够直接查询,在文本内容相关处进行了超连接,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地籍管理》教学的实施
《地籍管理》教学由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组成,在这些教学过程中,课堂学习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是教学的最关键部分,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份量得以增加,这些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自主地挖掘学习内容,构造自己的知识体系。现列表1做以说明。
四、学生的评价及反馈
1.学生的评价
教学模式新颖,独特,课堂上的陈述、复述,点评一来活跃了课堂气氛,二来促使我们课前抓紧时间预习,教师批改作业负责,促使我们认真对待作业,通过网上资源和上网查询来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锻炼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增加了同学的感情,同时能够扬长补短,课程学习下来知识面扩展了,知识增加了,心理塌实了,但是学校上网电脑有限,有时难以完成预定目标。
2.学生提出改进的意见
a考试:考试是学生反映最为激烈的问题,平时教学采用新的模式进行,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但是考试仍旧采用传统的闭卷进行,强调的是学生记忆的能力,同时,采用多媒体和新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的板书少了,学生笔记内容少了,其规范性相对没有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严谨,仍旧采用旧的评价方式来检验教学效果,不是很科学,而且其导向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建议一、提交论文来作为考核,二、利用电脑和网络来检验学生实际的能力。
b网络课程:网络课程虽然有教学大纲引导学生学习,但是教学内容不够简洁,重点不够突出,应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来安排教学内容,主要画面只需要纲领性文件,只到需要时才提供全文,教学资源应提供检索功能。
c教师网络主导应提供智能化功能:采用新的模式教学,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作用加强了,但是由于教师不在网络上,没有办法进行联系,因此应提供一些智能化的功能,如智能答疑,主导讨论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教学实践中体现这种教学模式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灵活应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R.M.加列L.J.布里格斯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2、何克抗,从信息时代的教育与培训看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中国电化教育,1998年第10、11、12期。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4。
4、乌美娜主编,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
开放是网络教育文化的核心理念,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网络教育,其显著特征是: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网络教育便捷、灵活的“五个任何”,具有跨越教学时空、突破时空限制的特点。
2.是一种自主的文化
网络教育能够使学习者做到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计划,自主决定学习时间、地点和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有利于解决工学矛盾,特别适合于在职从业人员的业余学习。在网络教育中,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个性化和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是一种共享的文化
网络教育具有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和资源共享途径,能够通过计算机、卫星、电信网络等多种教学信息传输形式,向学习者提供电子化、数字化等多种形式的优质学习资源。并可通过网络共享国内外其他大学的优质资源。
4.是一种交互的文化
网络教育具有丰富的教学交互手段和突出的教学交互功能,可以为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进行教学互动和协作学习,提供网络学习交互环境和平台,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和答疑,拉近教师与学习者的心理距离,增加教师与学习者的交流机会和范围。这种双向交互活动不仅使学生通过音、视、频等方法获取教学信息,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网络教育文化建立的两个支持性因素
1.规定和标准在执行中出现控制困难
伴随着教育的全球化趋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网络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要想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所建树,教育质量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生命线。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已经试点近15年,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教高厅(200OJ1O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厅(2002J8号)]、《关于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建设和管理的原则意见》[教高厅(2002J1号)]等一系列文件。从整体上看,这些制度和法规对发展网络教育起到正面引导,积极支持的作用,对现代远程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但是严格的质量管理标准,以及硬性的管理制度,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网络教育发展中,往往表现出迟钝和不适应的特点。不论国家,还是学校建立的质量保障体系多么理性、多么科学,但在面对“有人参与的”复杂系统时,往往会出现“控制”的困难和执行的走样。所以,有些高校和社会机构才会发生网络教育办学失控的现象,才会出现2013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的《网络学历教育竟如此注水》的文章,引起了全社会对网络教育办学质量的质疑。虽然这种现象是个别的机构、个别的学校的个别现象,却是不容忽视和值得深思的。
2.历史的积淀和现实的呼唤
网络教育的教育质量至关重要,但其也是最为复杂的问题。因为不同教育背景下的质量观是不同的,它与经济、社会、政治及价值观等因素密切相关。基于对网络教育管理要素的复杂认识,笔者认为,网络教育的教学管理领域,应该从纯理性主义的评价转变为关注理性与非理性相融合的评价模式。也就是说,网络教育管理创新,要把强调实验和定量公式描述的西方科学和强调整体协调与和谐关系的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一种新的“有机”融合。基于当前网络教育这种在创新和变革融合中引发的“动荡”,应认识到,中国当今的网络教育的发展既需要依靠“刚性”的保障体系和制度标准,形成多维度的评价模式,同时更需要依靠柔性管理的导向和激励,即建立网络教育的文化体系,使制度的刚性与文化的柔性有机结合,用文化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信念、思想、思维方式来引导和约束教学活动和行为原则,从管理者和教师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驱动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自觉的行为。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它自身的魅力和社会现实对网络教育发展的渴求两个方面,既是网络教育长期发展的认知积淀和悟道,又是网络教育持续创新的源泉和思想“动能”。
三、网络教育文化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形成内化自觉的行为素养
网络教育文化是在有形的教学活动与无形的价值思维融合中产生的,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然进入师生的价值观、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网络教育中,制度是被主动的执行、维护,还是不得已而为之,其效果和持久性是截然不同的。管理有三种境界,即人盯人管理、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文化管理就是文化引领和文化导向,是一种自觉自愿的道德伦理和价值思维,是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网络教育颠覆了传统的教育环境,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师生是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交互关系,教师通过学习资源、网络工具引导学习者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并且在相互的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处事哲理和人生态度。师生之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信念的影响。所以说,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组织者,更是生活的引路者、咨询师。只有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形成这种精神文化,才能建立起新型的互信互助的师生关系和共同的价值标准,与学习者产生心灵的共鸣和感应,才能激发教师的使命感,树立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有些意识形态的问题具有隐蔽性,一般刚性的管理很难奏效,只有文化价值的心灵感应,才能激发潜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感应虽然闻之无声、视之无形,却能成为发自内心而见之于外的行动,内化成为管理者和教师自觉的行为规范和行为习惯,这种自发、自悟、自觉的力量能够确保网络教育持续和健康发展。
2.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合作共同体
网络教育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单兵作战的教学模式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团队的合作,校际之间的合作,国家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为从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教学的组织和运行,教学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无不是学科教师、资源开发者、多媒体课件的编辑等各类专业人士合作的结果。因此,合作使分离的教与学重新综合和共享,这种合作共同体形成了教学过程分级管理、分工合作的共建共享式的师资团队。这种团队的合作可以促进国际间、校级间的先进教学理念的移植、优秀资源的传递,先进教学模式的再造,使协作没有国界。这种合作能够催生出更多的新技术、更人性化的教学模式,孵化出更多更优秀的教师团队和教育资源。另外一种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学习共同体”,或称为“学习团体”、“学习组群”,是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按照一定的过程和标准,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而互帮互助分散式的学习交际团队。在学习共同体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有利于保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这种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共同体,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和学习者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不论是教学共同体,还是学习共同体,都是基于合作者之间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于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品味而组建的群体,是网络教育平等、开放、民主、共享的文化价值的具体体现。
3.有利于营造和谐共生的学习环境
网络教育是跨越时空的教育和学习形式,学习环境都是借助于网络多媒体技术营造出的一种实时或者非实时的学习空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隔万里,这种非面对面的学习环境容易让学习者在虚拟世界中产生孤独感及惰性,这种情绪如果蔓延,就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和教学的质量。要消除这种心理和学习心态,激发学习热情和动力,就必须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丰富,更为高质量和更有吸引力的学习内容,营造更加和谐,更加温馨,更为愉悦的学习氛围,构建知觉、视觉和心灵上的同步交互和异步交互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更为细致、更加周到、更具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贯穿于学习过程的每个环节。当然,在虚拟学习空间中开展教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机之间的交互不是简单、偶然、自发的发生,而是非常复杂的,涉及学习媒体、技术支持、教学心理、学习内容等方面。所以,应该设计出足够的、多种形式的、易于接受的教学交互手段,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交互方式的潜力,创造出与课堂教学相比拟的交互效果。通过音频、视频、聊天等方式开展交流。在交互过程中,双方相互间在情感上的倾向及对交互现状的满意程度,彼此之间产生的一种美妙的内心体验,主要表现为彼此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依恋、心理共鸣,从而产生相互信任和依赖的情感成分,产生出与交互的“零距离”。这种不仅为学习者提供学科方面的助学服务,而且提供能够缓解工作、生活和心理压力的非学科方面的服务氛围和环境的做法,能够促进学习者保持旺盛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正在给整个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因特网在中国的迅速延伸,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从因特网上获取各种信息(参见图1),因特网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因特网为依托,远程教学、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正在中国迅速兴起,据调查统计:在中国未来最有希望的十项网上事业中,网上学校(13%的可能性)仅次于网上购物(15%的可能性)和网络通讯(15%的可能性),名列第三(参见图2)。由此可见,教育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发展,一场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到教学内容,乃至教育观念和教育目的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正在静悄悄地发生,并已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之一。如何正确地认识这场新的教育变革,客观地分析因特网对当前教育的各种影响,积极地推进教育改革,是当前颇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因特网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模式,但可能会动摇教育的目的
1.从学校教育到网络教育——社会需求的满足
因特网为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模式——网络教育。网络教育是近十年才兴起的、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教学中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与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相比,网络教育的最大优点在于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师不必到教室去授课,学生也不必按部就班地学习,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通信网络在一种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交流,教学方式由传统的教师控制教学进度改为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内容和安排学习进度,从而满足了社会普通性和个体独立性学习的需要,并为进一步实现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了条件。
附图
目前,网络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根据网络校园(TeleCampus)网站的数据显示,在北美和欧洲,提供本科网络教育的就有164所大学,提供研究生网络教育的有313所大学(注:telecampus.edu)。加州虚拟大学(CaliforniaVirtualUniversity,以下简称CVU)便是一个成功的尝试。CVU成立于1997年10月,由加州政府资助,合作的注册学院和大学从成立时候的65间,至1998年8月增加到95间。在过去6个月,网上课程成倍增长,目前共有1600门网上课程。(注:california.edu)
附图
有人甚至预言:随着“无纸社会”的到来,将来的所有学校都会变成“虚拟学校”,没有校园,没有课室,没有教师,没有同学,学生只需要有一台连通因特网的电脑,便可通过利用电子教室、电子黑板、电子图书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学到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所有课程,修满学分,获得学位。念大学不再是大学生的“专利”。当然,人们网上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获得文凭,而是训练与时展相适应的基本技能,提高了解新知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网络教育倡导自主学习,使学制变得更加灵活。学生通过网络自主选修自己需要的课程,自主决定听课的时段,自主查阅电子图书资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完成学业所需的时间和进度。学制因人而异,有的人可能两年或三年完成学业,有的人可能在五年或更长时间内完成。网络教育更加接近社会需要。网上学习不限于专业课程,还要接触大量的新知识新信息。学生在获得就业机会的同时,还可以实行半工半读。学生了解社会越真实广泛,学习的侧重点和努力方向就越明确,走出“校门”后的适应能力也就越强。
2.从情感交流到网络交流——教育目的的动摇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教书育人。传统的教育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地交流、讨论与沟通。学生们必须知道他们应该学习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学习这些东西。学生们需要去发现求知的内在涵义,以获得学习的动力,并将之应用到他们的个人生活中去。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即是要向学生解释这一切,并随时给予指导。但是电脑和因特网将会改变这种交流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无需直接面对面,彼此只是通过通信网络在一种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交流,不再有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不再有心灵火花的撞击,不再有由于相处而产生的师生情谊。这种长期的冷面无情的交流将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接受道德与理想教育的兴趣,对前途产生迷惘的情绪,失去行为规范,学校也就将会失去存在的意义。
虽然因特网将会逐渐取代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它却无法代替教师教给学生所有重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如理想、纪律、责任以及协作精神等。因此,因特网可能会削弱教师在德育方面的作用,从而动摇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因特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可能会改变学习的内容
1.从填鸭式教学到交互式教学——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因特网的发展为交互式教学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的工具和环境。首先,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学校将会免费,或者廉价连通因特网,创建网站,开辟一块“网上园地”来开展讨论学习,通过这种虚拟讨论交流,学生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把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据此能够随时调整教学难度,变更学习内容,或者改善教学方法等;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突破时空的界限,利用因特网和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改善教学效果;再次,利用因特网进行交互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讲授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由学生们自己在因特网上查找有关主题的相关信息,对主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然后开展讨论、交流,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这个主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能力。可以肯定,这种利用因特网实行的交互式教育无疑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他们从枯燥无味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解放出来,学习不再是苦事、难事,而是一件令他们乐而忘返的趣事。
美国西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所(NorthwestermUniversity''''sInstituteof;theLearningScience)的罗杰·史昌克(RogerSchank)提出了一个“目标学习模式”。所谓“目标学习模式”,就是由教师预先确定好学习目标,不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作任何的规定或限制,允许学生们从他们各自不同的角度与观点来探索需要学习的主题(注:AndyCarvin.TheInternetWillImproveEducation.TheFutureoftheInternet.San
Diego,California:GreenhavenPress,Inc.,1998,Chapter3:22~25.)。学生们因此得到充分自由发挥、施展个人才华的机会和环境,可以就所有的主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不但如此,学生们还会因为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分享别人的想法,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某一个主题的涵义,更透切地理解这个主题。
2.从获得知识到获取信息——学习内容的改变
对于教育而言,因特网带来了新的技术。在这个新的技术环境中,教育工作者不再提出学习的原因。他们的责任仅是提供一些新的学习方法——寻找一些采用新的应用技术的学习方法。在这种意义上而言,学习本身的含义将会改变:学习不再意味着理解与知识,只是给予信息,信息则会被误作为知识。由于因特网的影响,学习不再是理解与知识的结合,而变为仅仅是获得信息。如果将来果真如此,那将是现有教育的彻底改变或终结。
事实上,信息根本无法替代知识。知识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记录与经验的总结,是人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概括。而信息是客观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状态,以及关于客观事物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的描述。信息是原料,人类在接受了来自人类社会及自然界的大量信息,通过实践活动和大脑的思维活动,将这些信息结合实践活动进行分析和综合,形成新的认识,这种经过加工、孕育后的信息就成为知识。或者说,知识是同类信息的深化、积累,是优化了的信息的总汇和结晶。由此可见,信息不等于知识,信息更无法取代知识。而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寻求知识和理解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然而,在因特网上,信息已经代替了判断力。学生们学习检索和照本宣科网上信息,不再学习如何培养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们虽然拥有大量的信息,但却知识贫乏,分析能力低下,这跟检索机器有何区别?
三、因特网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但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
1.从口传耳听到虚拟现实——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因特网的不断延伸,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时间与空间的差异与距离不再是无法逾越的障碍。学生们除了学习学校为他们开设的固定课程之外,还可以在另外一个包罗万象的“虚拟学校”——因特网上任意翱翔,获得感兴趣学科领域的信息,经过分析理解之后,掌握这些知识。因特网和虚拟实现技术的迅速发展将会改变传统的(教师)口传(学生)耳听式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去”非洲“实地考察”感兴趣的植物的生长环境,了解其生长情况;也可以“潜”到大西洋的海底,“现场观察”喜欢的海洋动物的饮食起居;还可以“攀”上珠穆朗玛峰,“体验”一下天下第一峰飘飘欲仙的美妙感觉。学生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也不需要担心学习成绩的好坏,自学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求知的欲望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因此学生能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了解世界、认识世界;而那种依靠陈旧的文献、滞后的讲授、过时的道听途说扩大知识面的时代将会成为历史。
2.从教师主导到网络主导——学生价值取向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一直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因特网将会把教师推到一边,自己取而代之,成为教育的主角。因特网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将会是一个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因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还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等,而电脑是不可能教给学生这些的,学生需要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在集体生活中学生们需要纪律与自我约束。在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一处把个人集中起来,培养学生的凝聚力和责任感的场所。所有这些,因特网都是无能为力的。试想一下,因特网能够帮助未成年的小孩面对父母亲的离异吗?因特网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吗?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因特网上会有一些顾问,专门负责解答学生们的各种疑难问题。然而,这些顾问是否真的能够解答学生们提出的所有问题还是一个未知数。
事实上,在网络教育环境下,由于因特网替代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引导而变得更加“现实”与功利。学生会误认为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得到一份好的工作,而金钱的多少则会成为学生评价事业成功与否的标准。
综上所述,因特网对教育的影响,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因特网为教育开辟了令人向往的广阔前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全新的网络教育模式,空前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另一方面,因特网将会动摇教育的目的,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改变学习内容等。事实上,世间万事万物皆具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高新技术不能例外,因特网更是如此。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的问题。不管因特网如何功能强大、如何神通广大,归根结底它都只是人类制造出来的一种工具而已。既然是工具,如何利用就完全取决于利用者。探求如何善用因特网这个工具为教育服务,将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充满挑战性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HUBERTL.DREYFUS.EducationontheInternet:mitment.TheInternet
andHigherEducation,1998,1(2):113~124.
[2]DONNAR.STARR.VirtualEducation:CurrentPracticesandFutureDirections.The
InternetandHigherEducation,1998,1(2):157~165.
[3]CHAITRAMRMAPHAL.TheInternetWillImpairEducation.TheFutureoftheInternet.
SanDiego,California:GreenhavenPress,Inc.,1998,Chapter8:75~77.
[4]ANDYCARVIN.TheInternetWillImproveEducation.TheFutureoftheInternet.San
Diego,California:GreenhavenPress,Inc.,1998,Chapter3: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