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专项教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理性主义教学论的迷失
迄今为止,教学论最重要的思维方式是理性主义。这里的“理性”,不是近代启蒙思想家那里与信仰和“神性”相对的人的理智性和后天的世俗化能力,更不与“非理性”相对.而是指人类通过观念活动把握和处理外部世界的特殊能力。相应地,“理性主义”特指西方近代认识论中与“经验主义”相对的一种思维方式。它直接秉承本体论(ontology)通过概念的逻辑推理以表达纯粹原理的致知方式,把经验之外的理念世界作为自己的致知领域,突出强调概念及其逻辑关系。恰如F·培根所说:“经验主义者就像蚂蚁,他们收集食物并使用它们;理性主义者像是蜘蛛,他们由自身吐丝织网。”
理性主义思维方式从近代起就对和教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康德是试图用理性演绎的方式构建教育学说的第一人。赫尔巴特继承康德的理性主义传统,认为教育学“必须把论述基本概念放在一切论述之前”,其教育著作以明确的定义为基本写作特征,有很强的思辨性和逻辑承接性。其教学理论以“教育性教学”和“多方面的兴趣”为基本出发点,提出了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学材料、教学效果、教学、教学计划以及综合教学、教学等一系列概念,而且这些概念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关系。这些概念后来构成了理性主义教学论的基本框架,影响到前苏联的教学论体系,并经由前苏联影响了东欧和等国家。此后,建立一套严密的概念体系,将所有教学经验都囊括其中以“指导”教学实践,成为一代代教学论学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人们声称,要从纷繁的教学现象中抽象出一个具有高度包容性的概念作为教学论的“逻辑起点”,然后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经由“逻辑中项”,渐次构建一套范畴体系,以达到对全部教学逻辑图景的揭示。结果,“是什么”这类本质主义的问题明显比“怎样做”的问题更占支配地位。教学论表面以现实教学为研究对象,实则是为“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现实的教学生活之上,即在形而上学的观念世界中建构一套具有逻辑自足性的概念体系。这显然是理性主义研究框架的产物。
客观地说,教学论在刚从教育学中独立出来时,其母体学科——教育学也刚刚脱胎于哲学,深受理性主义的支配,它不可能一开始就走出一条与理性主义殊异其趣的致知之路。从上看,赫尔巴特和前苏联学者构建的那一套教学论范畴,客观上也促进了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并在理性主义框架下促进了教学论的发展。但教学论发展到今天,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局限性是不容回避的。
(一)强调理论陈述的绝对确定性,与教学的人文性格相悖
确定性原则是自笛卡儿以来的理性主义知识论的根本原则。在这种知识观看来,知识就是要排除怀疑获得确定性。理性主义教学论受此影响,把去除教学经验世界上的各种“非本质的”不确定因素,为教学提供绝对确定的、不可怀疑的、能对所有教学起预测和控制作用的真理性陈述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只不过与一般(如学、社会学和学)不同,它不是在经验发现中,而是在先验的逻辑推演即理性思辨中来追求确定性的。
试图用逻辑证明的方法来建立一套绝对确定的知识是不可能的。德国哲学家赖欣巴哈早就将理性主义的这种方法斥为“逻辑魔术”。因为逻辑证明就是演绎?而演绎的结论不仅不可能提供超出其前提所已蕴含的东西,而且其结论的确定性还必须以其前提的可靠性为基础。可理性主义者进行逻辑推演的出发点往往是先验的,因而是不确定的、值得怀疑的。理性主义教学论无论给“教学”下一个多么周全而符合逻辑规则的定义,充其量都只不过是人们对教学的一种理解而已。教学概念作为李凯尔特所说的“文化概念”,具有很强的理解性、规范性、历史性和价值性,惟独不具有绝对普遍性。由这样一个不具确定性的前提所推演出来的教学理论怎能拥有绝对确定性呢?
不仅如此,教学世界的根本性格是人文性,它虽有一定的客观基础,但从来就不是循着客观而展开的事实。教学不是给定的、确凿的和由线性的因果关系支配的,而是由人给出的、具有众多可能性的、复杂的和开放的。它不可能客观化到能让我们有条不紊地去解剖、分析、,然后获得精确的“教学规律”或“知识”的程度。教学论不可能把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梳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可能全面“知识化”。教学论如果建立起一套严格的、确定的知识体系,被先验的逻辑推演所规限,或拘泥于事实的发掘,被奉为不变的真理,其作为“人文之学”的理解性、意义性、引导性和可批判性就可能丧失殆尽,从而失去人文学科应有的魅力。
(二)追求理论的普遍性,实践解释能力下降
寻求普遍性是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又一重要特征。从致知方式上看,理性主义思辨哲学就是寻求普遍性.认普遍性为真理的哲学。理性主义教学论也把追求处于“最高层次”的、最具概括性和普遍性的“教学之知”作为最终目标,以为一般的、普遍的就是重要的、有价值的。教学论的全部理论陈述,无论是教学过程、教学规律的描述,还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分析,都试图超越具体教学科目的限制,也不管具体教学时段的特殊要求。人们认定,这样的教学理论才最有水准并最具实践指导能力。
然而,不论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它们对普遍性的宣称都是存有疑义的。有人早已正确地指出:“认为以探寻普遍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能够产生出普遍的知识,这是一场打赌”,“无论人们怎样真诚地追求普遍性,迄今为止,在社会科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于普遍性的期待从来没有实现过。”社会科学认定的适用于全世界的那些原则实际上只代表着人类极少数人的观点。即便是以往被认为最具普遍性的自然科学,其普遍性也是有限度的。科学规律所开出的仅仅是世界各种可能性而非普遍确定性。自然界既不受决定论的制约,也不能从简单的微观世界推导出来。作为人文知识的教学论,其普遍性就更值得怀疑。对教学的认识从来就与人们对人的期望、对教育的期望和对整个社会的期望这些更具前提性的问题相联。而这些问题都是文化运思的结果,不可能获致绝对普遍一致的回答。教学论概念的含义一般都不可能是普遍的、自明的,企图以这些概念为基础去追寻整个教学理论的普遍性显然是不现实的。
教学论的“对象”与其它人文学科的对象一样,“与其说是人所可能面对的那些事情,不如说是处在这些事情中的人所持的‘态度’”。故不可用主、客二分的立场去把握,而需要研究者“设身处地”地去直接“体验”和“领悟”。理性主义教学论不仅将教学论的对象视为一个客观实在的、只待研究主体凭借理性去把握的对象物,而且将这一鲜活的对象一层层抽象为普遍的概括,并将“理论”视为居于实践“之上”的“另一方”,这必然导致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分离,实践解释能力下降。教学世界作为人文世界,理论本身就应存在于实践之中,表现为实践智慧,而不能被先验地构造后再“”于实践,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三)追求宏大体系,试图充当教学世界的“立法者”
理性主义教学论的又一通病是追求宏大体系,试图为教学实践“立法”,对所有教学活动实施控制。恩格斯早在《反杜林论》中就对“不动则已,一动至少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的治学之途提出过批评,罗素也曾告诫研究者要谨防陷入“对体系的爱好以及与之相随的体系创造者的虚夸自负”。事实上,思辨哲学在黑格尔之后的没落就表明了宏大叙事的缺陷。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默顿在谈到追求宏大体系给20世纪社会带来的后果时认为:社会学因此成为昔日庞大的哲学体系的翻版,花样繁多,体系壮观,而灼见贫乏。这话虽过尖刻,但的确道出了宏大体系虽然壮观但不免虚弱的事实。任何学科想用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将本领域的所有问题“一网打尽”都是不可能的。哲学没有做到,被认为发展得最为成熟的物也未做到。理性主义教学论在将教学之知抽象为宏大体系的同时,剥夺了一切个别性言说和教学智慧的可能。“小的是美好的”(舒马赫语)。社会学在默顿之后走向了“中层理论”,教学论该作何选择呢?
试图用一种完备的教学理论为教学实践“立法”也是不可能的。实践理性自有其自身的运转法则,理论理性只是参与实践的一个因素。从来就没有从某一教学论体系推导出来的、能统治一切的“教学样式”。教学有赖众人的智慧,尤其是实践者的智慧。“我们不相信有什么智慧能够被垄断,也不相信有什么知识领域是专门给拥有特定学位的研究者的。”总之,我们不相信教学理论能为教学实践“立法”。
理性主义教学论的上述问题使其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实践工作者越来越难以认可其自命的权威;另一方面,它自己也在体系的追寻中举步维艰。教学论的确该尝试新的思维方式了。
二、走向“实践”的教学论
诚如思辨在近代解体后哲学既可转向实证主义也可走向现象学及哲学解释学一样,放弃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教学论也有实证主义教学论和“实践教学论”两种可能走向。
实证教学论在整个20世纪都一直有人提倡。W·A·拉伊是实证最有力的倡导者(其《实验学》大部分篇幅讨论教学)。美国的教学论在桑代克之后基本走上实证之路。赞科夫也力主以实验的方法对教学问题作综合性。然而,教学论依然把追求教学之知的普遍性和确定性放在首要位置,以揭示“教学”为最高目标,其偏失与理性主义教学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达成以上目的的途径不同:前者主要是实验、统计等经验概括的方式,后者则主要是概念间的逻辑推演。科学教学论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心和教学学的,但并未给教学论自身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所,更没有为其赢得“科学”的美名。实验的方法因无法回避教学的人文性、价值性、理解性和不确定性,而在教学研究中进退两难。这表明,教学论不能走纯科学化之路。
面对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困境,教学论应追寻实践哲学的指引,转向以探寻“实践之知”为己任的实践教学论。这与我们对教学的重新理解有关。自近代以来,人们普遍将教学视为达成既定教育目的的手段。这种完全形式化、工具化的理解使教学目的成为纯粹外在的东西,教学不再构成人自身的生命承诺。而事实上,教学作为全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教师和学生根据实践之知自由选择成长可能性的生活实践。教学世界首先是个可能的价值世界,既与人的全部属性相联,又与教育的整体内涵相通;既应重视人作为认识主体的主体性,又要重视人作为生活主体的目的性、性、文化性和社会性;既应重视形式和手段,更应重视和目的。因而,教学从根本上看是个“实践问题”。这种“实践”不是与“”相对立的实践,即近代意义上运用固定的科学知识、原理、规则和方法进行生产的过程,而是古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的生命实践。它的对象是人,而非物。它涉及规范地提出目的,而不只是既有目的的实现。它关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而不只限于人的欲望与要求的满足。它不是工具性的,而是价值性的。对于这样一个领域,关键的问题不是效率,而是如何与人建立最充盈、最合理的意义关系;它需要的不是一个在任何时候都能给所有人提供确定不移的答案和行动指南的先验知识体系,而是能给人启迪和灵性的教学智慧。因此,对教学的追问不能满足于理性思辨和唯科学主义的传统,而要同时遵循实践哲学的导引。
以实践哲学为指导,教学论在研究对象、致知目标、表达方式和与教学实践的关系上,都将不同于理性主义教学论和实证主义教学论。
(一)实践教学论以具有基础性意义的“教学生活世界”为对象
前已指出,理性主义教学论将“教学世界”人为地分为超验世界和现实世界,并以超验的理念世界为致知领域,结果导致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分离;实证主义教学论将教学世界完全“客观化”,只以其中的“科学事实”为研究对象,有悖于教学的人文性格。实践教学论主张以“教学生活世界”为对象,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由抽象的“理念世界”降至现实的“生活世界”,对教学作整体性理解。
“生活世界”不同于抽象的、非现实的“理念世界”,它是所有意识对象和实践目标最终的地平线,是人们生活的历史实践的终极实在,“我们生活在自己的具体的周围世界之中,而且我们的一切关注和努力都指向这个世界”。“生活世界”始终是“先存在着而有效的”,是“在先被给予的”,对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有源初的规定性。它是一切科学(包括科学)的前提和基础,科学之知以生活世界的“自明性”为根基,其它一切知识也都是通过生活的介人才获得其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教学是人类的一种生活,“生活世界”就是教学论必须予以关注和理解的。教学理论只有扎根于“教学生活世界”,教学存在的根源才能被解释,理论探究才能转化为教学实践意识和实践行为的形式,才不至于远离我们的生活和目的,丧失对实践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论必须面对多种内涵的生活:一是作为“教学生活世界”之母体的人类共同的生活实践和教育实践。只有以人类共同生活的价值和理想及其对教育的诉求为背景,教学论才有可能洞察教学生活的价值取向和具体方式。二是人类和民族共通的教学生活。实践教学论要探讨作为人类的一种生活形式的教学对个体的意义、意义的达成方式以及促成此种意义关系的教学智慧。三是研究者个体以及其他教学个体的教学生活实践。实践教学论的根本目的与其说是获致教学世界的客观真理,毋宁说是要确立人们对教学世界的真切信念,因而它必须展现个体教学生活的多样性,特别是要对研究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作深人心灵的反思。
把教学世界作为一个“生活世界”来理解,使实践教学论对教学的审视不再只关注其某一层面,而力图对它作整体的基础性理解。教学领域虽存在事实性的东西,可用心理学或社会学的视角去研究,但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从根本上讲归属于心理学或社会学,而非教育学。教学论只有将事实层面的内容让渡给这些学科去研究,自己则站在它们之上对教学实践作更基础、更整体性的人文式审视,才能赢得自身的独立地位,并保证学科的合法性。同时,“生活世界”总是现实的、具体的。以“教学生活世界”为研究对象,使教学论的致知领域由超验的“理念世界”降至现实的“生活世界”。这从根本上避免了二元论特别是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给教学理论带来的空疏与虚幻。“教学生活世界”的现实性,决定了教学理论的有效性。
(二)实践教学论以体现为“教学智慧”的“实践之知”为基本致知目标
理性主义教学论追求超验的逻辑框架,经验主义教学论以探求“科学之知”为己任,实践教学论则以“实践之知”(教学智慧)为自己的致知目标。
“实践之知”不同于“科学之知”和“技术之知”。“实践智慧是在实践上知道怎么做(know-how)的知识类型和推理形式,它不等同于任何脱离主体而存在的‘客观知识’,它是人在生活世界中知道怎样做的知识和经验。”因而它不是普遍的规则或方法,而与具体事实情景相联,具有时间性和偶然性;不是被证明的和可习得的,而是修辞性的和与实践俱来的;不是外在于目的的、手段性的,而是在实践中与目的同在的。教学中的“实践之知”(教学智慧)同样不是关于“是什么”(know-what)的知识,即不是客观的理论、规则或超验的范畴体系,而是在教学实践中知道“怎么做”的知识。它作为教学的理想、信念、原则和规范,作为智慧“内化”在主体的“实践理性”中,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它是对流动着的“活”的教学实践的意义的理解与阐释。
作为“生活世界”的教学既不同于科学世界,也不同于超现实的观念世界,而是一个人文的世界。它是历史的、文化的、人性的,是以价值和意义为中心的。这个领域不可用数理逻辑的语言来描述,而只能借助价值性的考察和透视,去进行深思熟虑的理解与推断。在这样一个领域,教学论首先所应贡献的不是确定不移的“科学知识”和概念体系,也不是一般的规则或技法,而是能引导人们在各种教学情境中进行审慎思考与明智选择的实践智慧。
(三)实践教学论以价值性理解与洞察为基本致知方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共在性”
理性主义教学论和实证教学论突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差异,认为理论是在实践之上建立的普遍性知识体系,而实践只是运用这些理论去从事“生产”(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具体活动。这是典型的近代自然科学理论与技术实践的关系模式,这种模式只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模式的一种。在古希腊,“理论”和“实践”都只是人类存在的不同方式,无所谓孰先孰后,更无所谓理论“指导”实践。只是到近代,随着经验科学的发展,工具理性全面支配人类生活,“理论”才被简化为“科学之知”,“实践”则演化为与亚士多德的主张相反的“创制”性活动,即技术生产活动。自然科学中理论与实践相对立、相隔离的关系模式才成为理论与实践间普遍的关系模式,支配人类所有的知识领域。而实际上,科学之“知”并非一切“知”的形式,狄尔泰和伽达默尔等人在20世纪重提人文科学和实践哲学的传统,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则再塑区别于“科学世界”的“生活世界”的基础性意义,从而确立了实践之知和人文之知的合法性与独立性。实践之知和人文之知“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是实践的一部分,因而从根本上与实践不可分离。”因此,以“实践之知”为致知目标的实践教学论的致知方式,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教学实践背景之外去寻找客观可靠的知识体系或抽象理论,而是在教学参与中,在对整个教学活动的价值性反思中来获得教学智慧。它所获得的理论是对教学实践的理解与重建,而不是建立在假说一演绎之上的说明或基于先验起点的逻辑推演。这就决定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共在性”。“实践之知”产生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完成,它的有效性表现在它与教学实践的不可分割的参与式关系中。在这里,教学理论虽不等于教学实践,但不存在高于实践的理论,也无所谓理论“指导”(居高临下的规限)实践,教学理论就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始终与实践同在的“思”之产物。如同“伦理之知”,它必须在践行中方能最后完成。
(四)实践教学论以教学理想和教学信念的自由表达为基本的陈述方式
由于致知目标和致知方式的改变,实践教学论的陈述方式也就由追求宏大体系转变为教学理想、教学信念等教学智慧的自由表达,这是由实践之知的特殊性、个体性及其对自身限度的自知决定的。
1.2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经济体制的变更作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给当代中医学专业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给学生的专业思想带来了正、负两面的影响。正面影响有:逐渐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崭新的价值观;确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注重实验与临床能力培养等。负面影响有:终身从事中医临床医生的职业观念被打破,使得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一专多能的技能。另外,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红包、回扣等不良社会风气对中医学专业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学生片面追求个人利益。
1.3就业前景复杂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有调查显示78%的学生表示热爱并且毕业后想要从事中医药相关行业。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而中医学专业对口的就业单位的增长却未能与之相适应。并且,目前医院招聘对医学专业学生的学历要求很高,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就显得更为困难。复杂的就业影响因素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处于“毕业就等于失业”窘境,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前途产生质疑,从而对专业产生动摇。
1.4学习的适应困难进入大学之后,学生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必须及时、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否则,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在学习上就会陷入被动、感到力不从心。其外,由于大学的学习主要以自学为主,学生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而中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依赖教师,从而导致大学新生对大学的学习方法存在适应困难。这些不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学生就容易产生较为严重的专业情绪和专业思想问题。
1.5中医学专业的理论和学科特征中医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维的基础之上,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而形成的,其理论体系独特,具有文学性、史学性和哲学性。另外,由于中医学理论是由无数个医家不断修正、补充、完善而发展起来的,思维与经验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其理论有社会科学的特征,其应用有自然科学的特征,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其思维具有抽象性、实用具有经验性。中医学专业的理论和学科特征,使得中医学的专业教育与高中数、理、化的基础教育的思维方法与知识结构截然不同。很多中医学专业学生并没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知识,在入学后也没有完成转变观念并融入到中医特殊的学习氛围中,加上目前的中医教育往往注重单科的专业知识传授,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等中医药理论形成的外部因素了解和学习,使得学生普遍对中医理论、概念感到茫然和困惑,对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难以接受,时常感到中医逻辑的深奥凌乱和脱离实际。带着对中医理论半信半疑,甚至根本无法接受的思想被动地接受中医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1.6中医学专业教育的模式目前中医学专业教育均采用现代课堂教学的模式,与传统“师带徒”模式相比较,其更趋向理论化、系统化和规范化。但其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其“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限制了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也导致了中医学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使得学生认为现在的专业教学与就业后的工作实际联系不密切,不能有效地传授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此外,目前的中医学专业教学中,西医学课程约占总学时的1/3-2/5,使得相关中医古典医籍的学时不够,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中、西医学的交叉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学生对于中医学的学习,甚至产生中医学不科学的想法,厌恶中医,妨碍对中医学的深入学习。
1.7中医西医化倾向目前中医出现了较明显的西医化倾向,即以“西医的模式”来指导中医临床与科研。在临床方面,用西医的疾病诊断取代中医辨病辨证,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治疗上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等;在科研方面,过分强调新药研发而忽视中医基础和理论研究,这些都影响了中医学特色的发挥和中医药疗效的体现,导致中医学专业学生对中医的科学性和治病防病能力产生怀疑,对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信念产生动摇。
2加强中医学专业思想教育的对策
针对中医学专业思想教育的影响因素,作为中医药院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在加强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方面,可采取以下对策:
2.1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认识中医学专业新生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对中医学专业的背景、性质、学科特点、行业前景以及中医临床医生的职业道德和要求等情况并不了解,而新生入学时往往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大学充满热情和激情。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以宣讲、讨论、交流、看电影、看录像、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开展“名师启航活动”,邀请中医学专业知名教授及学科带头人进行中医学专业的背景、性质、学科特点、行业前景等情况介绍,通过名师的人格魅力和引导教育,感染和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科学地制订个人发展规划,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医学专业,激发学生潜在的专业兴趣、爱好和学习热情;开启“学长导航行动”。组织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进行有关学习和生活的交流,通过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为大学新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邀请杰出校友畅谈工作感受、就业心得等方法;在中医学专业大一新生中开设中医学“专业导论课”或“学科导论课”,系统地介绍中医学学科、专业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使大学新生一入校就清楚中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以及明确大学5年应该学好哪些知识,从而方便学生调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和明确学习方向。此外,还应着重学习、领会医学誓言、白求恩精神等,使学生真正了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含义,对中医学执著追求,帮助他们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2.2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部分大学新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情况,表现在生活方式、自理能力、学习方法、师生关系、心理承受能力等诸多方面。针对新生中存在的困惑和不适应情况,应通过开展“新生大学生活适应”主题班会、新老生交流会、新生心理讲座、大学生人际关系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方式,通过开设“大学生发展导论”和“大学生发展与职业规划”等素质教育课程,结合高中与大学学生学习、生活的区别,引导学生尽快从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针对大学新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特点,应通过新老生交流会、专业教师讲授等方法,向学生介绍大学的教学和学习特点,并根据大学各门课程特点,开展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逐步摸索出与自己学习状况、基础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会管理支配时间,学会应用工具书、图书馆等条件自学,从被动学习方法向主动学习方法过渡。
2.3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意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中医学兼有自然和人文双重属性,其人文特征要求中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一定的人文修养,才能掌握其思维方法和精髓,从而形成稳固的中医专业思想。
2.2.1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孙思邈认为:“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二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提倡医者涉猎群书。中医学专业教育如果只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则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过于狭窄,后劲不足,难以成为行业佼佼者。因此,中医药院校要优化课程设置,逐步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地位,增设古代哲学、自然辩证法、古典文学等课程,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并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老子》、《周易》、《道德经》等,提高其人文素养。
2.2.2强化中医四大经典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的基础和精髓,包含了许多中医学的哲学思维和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历代医家都对四大经典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保证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中医院校必须强化中医四大经典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中医学专业思想。
2.2.3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药文化是学习中医理论的基础入门课程,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通过开展中医文化知识相关讲座,制作和宣讲《中医药文化常识》手册,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朗诵”活动,成立专业兴趣小组,组织医院见习等活动,营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和学习氛围,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兴趣和增强学好中医的信心。笔者采用上述方法,营造了中医学专业大一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稳定的专业思想。经统计分析,该年级278名学生大一学年期末平均成绩将近80分,不及格率仅为1.31%,相对于本专业往年大一年级,成绩明显提高,不及格率明显下降;学生专业思想较为稳定,未出现申请转专业的学生。
2.4改善中医学教学方法和模式
2.4.1调整课程设置中医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其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方面的内容。中医学教育应按照其学科特点和知识结构体系来设置课程,力争使所设置的课程能较全面、完整地反映中医特点、特色及其优势,加强中医基础及经典课程的学习。掌握好中、西课程的比例以及西医课程开设的时机。对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首要的应当是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必要的西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的学习应该安排在中医教育的后半个阶段,这样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2充分动用直观教育、电化教育等手段,加深教育印象
据相关科研理论证实,人类通过视觉所获取的信息量和持久多比通过听觉获取的信息数量和持久时间高2~3倍。所以,用图文、教育教授职业道德理论,往往比简单说教所取得效果好很多。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应该留意收集一些关于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图文素材,课上给学生展播,这样一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也达到了。如在讲授《电机学》时,因为电机转子的转动是内部三相绕组切割磁力线的作用结果,是一个看不见、摸不到很抽象的知识,对于我们高职层次的学生来说是很难想象和理解的,所以在讲授这门课时可以借助挂图和Flash演示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又如在讲授《CAD》等画图类的专业课时,遇到需要绘图的时候,老师如果利用圆规、尺子在黑板上标准绘图,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绘图时下意识地按照标准去做;假如老师要是随手画图,学生也就不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因此要注意自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严谨,从而培养学生在学习或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的态度。
3在实验实训课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专业课教学中,实验实训课是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应用技能的关键环节。实训课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旨在通过下达实践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积累成功经验,通过客观的分析和理性的判断实现认识的内化。当前,学生都已具备较强的自我意识,但行动上易盲动。他们希望被尊重、被肯定,但是对自我的认知不全面,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缺少抗挫能力。例如在PLC实训中灯泡循环点亮,学生想当然以为很容易完成,在编写梯形图时,理论上感觉怎么都对,可是一接线,却怎么也实现不了。不少学生就泄气了,不愿继续思考实践。为了使学生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拥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我们采取了分级考核,把每一个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学生每达到一个任务要求就打一次分给予鼓励,激发学生深入挖掘的兴趣;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性、灵活性和变通性,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鼓励学生自制一些有实用意义的东西,如在PLC实训中,让学生们自制一个抢答器,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最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复杂微妙的关系,稳定和谐的团队关系能够让它产生聚变。在实训环节,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分组,按组别分配实训任务,让学生自主完成。在其实践过程中从旁指导,并适时穿插团队协作的理念,让他们彼此配合,荣辱与共。最后按组别评定成绩。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相互帮助,共同探索,能够培养其博爱的胸怀和国人的胆识,并且能够使其领悟团队协作的意义,学会友善地处理人际关系。经过团队协合作,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并且能够领悟如何在团队中通过学习提高个人能力,同时也懂得了照顾团队成员,锻炼了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团队合作无疑是实现目标的捷径,让学生总结得失体会,通过亲身经历去认识合作中的得与失。经过训练,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处理与他人合作的关系。
从当前师范高专语文教材看,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仍然是以理论知识为重点,致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实现与实践内容的有机结合。师范专业的教育重点在实践内容,今天的师范高专学生,就是明天站在讲台上的教师,需要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应用能力,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适应教学的实际需求。显然,当前师范高专语文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创新。
(二)教学理念过于落后,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当前,师范高专语文教师尚未实现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模式单一,没有认识到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才能在有效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旧是课堂的主体,无法实现对学生兴趣的吸引,进而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同时,以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来授课,缺乏必要的互动与沟通,造成课堂气氛压抑,无法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授。
(三)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有待提升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以培养人才为己任,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素养,尤其是语文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较高的个人文化修养,才能在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基础上,为社会主义建设输出高质量的人才,为实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当前师范高专语文教师在专业能力与个人修养上都有待提高,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项目教学法在师范高专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注入动力与活力
基于中国教育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思想,致使中国式教学课堂的弊端逐渐凸显,在此背景下,国家在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过程中,实施了教育改革,在创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能够通过自身实施环节的设置,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传递,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弊端,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推进教材的更新,落实课改的全面要求
项目教学法是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进而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这就促使当前教材编写工作者认识到形势的变化,需要将教材的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是教改的要求,也是教育的需求。
(三)丰富学习方法
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国学生擅长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法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容易遗忘,教学的有效性就会被逐渐淡化,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了学习方法,学生能在以自身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下,在互助学习的方式下有效掌握知识,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项目教学法在师范高专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一)突出社会实践内容
实施项目教学法需要将社会实践内容有机融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明确项目的目标,选取贴合生活实际的、具有真实性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真正的具备语文教学的能力,这种职业素养的具备是重点教学目标,也只有实现这一目标,才能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比如:教师可以以对联鉴赏为教学项目,布置任务,将学生以小组形式划分,使其在课余时间搜集能够突出家乡特色的对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对联进行鉴赏。
(二)创设情境,实现项目任务的有效设置
教师在明确实施项目教学法目标的基础上,需要为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创设情境,进而将知识还原于生活与实践,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从而在项目教学法有效实施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以求职应聘信函书写与面试为教学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掌握应聘书书写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互相面试,不仅使学生适应了应聘的流程与环境,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
(三)实现项目资源的丰富性,确保项目资源能够实现良好的互动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教师首先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搜集整合项目资料,使学生高效完成项目。在搜集与项目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教师犹如大海捞针,需要从信息中整合出有效的部分,以支撑项目的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与素养,因此,教师需要“随时充电”,以提升能力。同时,项目资源的选取需要考虑是否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实施项目教学法需要通过师生以及师生的良好互动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教师在选取资源的过程中,要秉持互动性、实践性。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针对的是身心存在一定残疾或缺陷的儿童少年,其生理和心理明显区别于普通的少年儿童.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对象的这一特殊性对其体育课程的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有着特殊的要求,也使得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也有别于普通的学校体育.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较强,如对有视力障碍的学生,教学内容着重培养与锻炼定向运动能力;对有听力障碍的学生,则侧重培养与锻炼视觉、触觉等感知觉能力;对有智力障碍的学生,更注重培养与锻炼反应能力和肢体协调平衡能力.在体育教学组织过程中,更注重直观教学法和个别指导.为满足不同身心障碍儿童特殊体育教育需要,体育教师既要掌握基本体育专业素质,还要掌握特殊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技能,诸如盲文、手语等的特殊教育技能.此外,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也有其特殊性.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中规定,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的体育教学应设置适宜残疾学生使用的200m环形跑道田径场(含60m以上的直跑道);9个班规模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活动用地面积指标盲校为4628m2,聋校和培智学校为5186m2,体育康复训练室面积指标为56m2[1].
1.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缺陷补偿功能
教育部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要求特殊教育学校培养目标中对体育提出的要求是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初步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教育部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规定: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掌握身体锻炼的基本方法,养成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自身缺陷补偿与康复的一些基本知识与方法.显然,特殊教育学校最重要的体育教学目标之一,就是通过体育补偿残疾学生的身心缺陷,这也是特殊教育赋予学校体育的特殊使命.所谓缺陷补偿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在不同程度和范围调动机体潜能弥补、代偿损伤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建立在机体自身的代偿基本条件之上,功能训练、心理治疗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康复器材的应用是重要的因素”[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缺陷补偿功能主要有生物功能和心理功能.缺陷补偿的过程是机体特殊的适应过程,其生物学机制是学生自身产生新的技能组合和条件联系.缺陷补偿功能的实现在充分发挥生物功能的同时也需要经历心理强化,需要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缺陷,通过体育教学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实现缺陷补偿的康复目标[3].
1.3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与提高残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的观念、行为方式随社会环境发生变化而改变,以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由于物质与精神需要都只有在社会适应的前提下才能得到较好地满足,因此能否适应社会,对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残障的存在或他人的社会偏见,残障儿童往往会出现社会适应困难,导致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或缺陷.如何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特殊教育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绝大多数的残障儿童在校期间与外界社会的接触机会并不多,而体育集体活动往往需要分工协作,学生们还要经常扮演不同的角色,遵守相应的规则和道德规范.这些角色往往和一些社会角色相似,通过科学设计和引导促使学生的品行符合基本的社会准则,逐渐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以其独有的功能积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学校体育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互动时间和更广阔的人际交往空间,通过选择适宜的团队合作类型体育活动以及体育教师的积极引导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体育活动过程中时刻存在着竞争,既可以利用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有效激发残疾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可以通过对失败者的心理疏导提升其抵抗挫折的能力.随着一次次成功和失败的心理调适,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抵抗挫折的能力也在不断加强.
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的实施
2.1现有教育法规和学校体育法规的相互补充
2.1.1特殊教育督导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专项督导
《教育督导条例》第十六条指出:“教育督导机构可以根据需要联合有关部门实施专项督导或者综合督导,也可以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参加专项督导或者综合督导活动”[4].目前,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督导评估标准或评估细则都是以各地区教育工作或基层学校整体工作情况为督导对象.各地已出台的特殊教育督导评估细则也不例外,都是针对基层特殊教育学校层面的综合督导,其中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估指标很少,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的建立将是对现有的特殊教育督导工作的一个有益补充.鉴于特殊教育学校中的体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专业性都比较强,可以考虑由特殊教育学校资深体育教师、特殊教育体育科研工作者等相关专业人员领衔和参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的编制和实施过程,这也符合上述《教育督导条例》中“可以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参加专项督导或者综合督导活动”的规定.
2.1.2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专项督导
国家制定《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最主要的目的是确保学校体育工作能正常开展,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自《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实施以来,一直对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工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并不包括在内,这是因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二条规定学校体育工作是指普通中小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5].迄今为止,对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性指导一直是盲区,因此,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可以作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一个补充,即可以补充特殊教育学校在体育教学指导性文件方面的空缺.
2.1.3学校体育专项督导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专项督导
为了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科学发展,完善我国教育督导制度,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提出的“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体育的督导检查,建立对学校体育的专项督导制度”的要求,教育部2008年制定并出台了《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试行)》,并要求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制订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实施方案[6].各省市陆续制定并实施了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以辽宁省为例,2009年出台《辽宁省中小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督导评估验收细则(试行)》.通过对中央和地方学校体育的专项督导性文件比对,难以找到真正适合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相关规定和要求,这些学校体育专项督导评估文件对普通中小学体育工作是比较合适的也是可行的,但显然不适用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正是鉴于学校体育工作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国家和地方才制定了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和实施细则,并成为我国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2加强本地区特殊教育学校间的合作与交流教育部
2012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853所[7].随着近几年国家对特殊教育的政策与资金扶持,部分地区通过资源整合,将本地区多所特殊教育学校合并成立特殊教育中心,同一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有相对减少的趋势.根据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多年调研的情况显示,我国绝大多数省市特殊教育学校设置到区县一级,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多且学校间距离较远,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特殊教育学校间的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与普通学校体育工作相比,其教学的对象、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都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最理想的学习交流对象应该是本地区的同类特殊教育学校.一个地区依据这一特殊性所建立起来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可以更为适宜地为本地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参照标准.建立督导制度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检查和评估,而在于以评促建.在特殊教育体育专项督导制度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的积极引导,可以促进同类特殊教育学校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既有助于本地区特殊教育学校间的横向联系,也有助于本地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本校自实施“项目教学法”来,共逐步实施了无需编程的数字钟、手机万能充电器、电话机、调光台灯、数字万用表。这五个项目无一不体现学生的需要。较以前以课本单无电路为题材所设计的实训项目既能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2)周密计划按步实施。要求老师在组织“项目教学”过程中,首先对学生分组(当然也可以自由组合),笔者在实施项目法教学过程中,从任务前分组,到任务的确定,再到资料收集,然后到项目实施,到问题总结,到最后的产品展示与销售各环节都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
(3)突出进步激发能量。
表扬的力量是无穷的,“项目教学”更需要积极的学生去发挥。以弥补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所考虑不周全的地方。通过进步的力量,可以让学生将知识纵向深化,将知识向全面结合。通过实施“项目教学”,学生在专业英语,产品销售,环保重视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4)后续延伸培养能力。
学生在项目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生产设计,培养学生从市场调查、元件采购、周边企业、性价比、产品销售都各环节尽量多的去考虑。当然,做为中职学生有别于大学生,不要求学生面面具到,只是要求学生去完善项目产品的性能,有利于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5)发现并培养学生的差距。
每一个集体都不乏优秀的代表,那么项目法教学中虽然能发现更多,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通过实施会发现,会有一批开始有着强烈渴望的学生开始失落,这需要导师去引导,不要求本项目达到好效果(并不是学生达不到),此时应该着手于安排新的任务,而不是对学生有放弃的思想或行动,在别人取得成绩的时候学生接受任务,学生的动力会更大,只要老师相信他,关注他,一样会取得成果。通过一个项目,发现一批进步的存在,而不是去利用这进步去减化教学过程。
二、不足与对策
(1)教学组织不易。
学生只对装配感兴趣,归根结蒂学生只对产品感兴趣。而老师要借助这一主线,将职业能力更好的完成,对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作用,引导学生将认识、知识、实践融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乐学、乐思,促使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2)关注学生困难。
学生在“项目教学”中最明显的是成功的激发,那么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其实是动力的源泉,而目前职教师生比例低,专业教师尤显不足,这一矛盾有碍于学生成绩的取得。分组教学有利于老师去发现学生的差距产生,但重视差距与解决这一问题则显得苍白无力。分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对部分学生的放弃,这是后续教研中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1.明确项目任务根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进行具体项目的设计。笔者所教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电子线路理论以及电力线路焊接等相关的知识,掌握了一些比较简单的电路焊接以及工艺,对于元器件的测量与选择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不足,习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被动学习。针对学生缺乏动手能力与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的现状,设计电视机组装的项目。这个项目具体包括元器件选用与检测、焊接、电路检测等,能够有效考察学生对于电子装配工艺、电路调试技巧等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2.项目分析与计划教师首先需要进行必要的实验教学示范,对于各个项目功能以及作用进行具体的讲解,保证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之上,进行项目的研究。同时项目进行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也有必要给予提示。在此过程中,将学生按情况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监督项目进展。组长需要组织小组成员讨论分析,初步确定项目实施的计划。教师需要对每一个小组的项目计划的合理性进行审核,有问题的地方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让学生进行修改。
3.明确分工,具体实施经过老师的确认后,每一个小组按照已经规划好的步骤开展项目,学生对项目进行资料查找、分工合作讨论,写出设计的思路与方法。学生在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都应当是主体,而教师需要充分做好引导者的角色,需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器件以及工具;学生进行电路调试时,教师需要检查学生的组装电路是否有元器件选错的情况,是否有电路短路等问题。检查确保无误才能够进行通电,让学生安全进行项目实施。在实施项目的一系列过程中,小组成员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有效提升了合作意识与能力,老师一旦发现学生有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例如使用万能表时学生不知道如何切换到准确的档位,教师应当耐心地指导,让学生了解问题的原因。
4.检测项目实施过程,评估项目完成结果项目实施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监督学生的阶段性总结,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当中找出问题并了解自身不足之处,从而在下一个实施阶段能够及时改正。电视机组装的过程当中,笔者设计出互评表以及自我评价表,让学生参与自我评价,同时不同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当项目完成后,专门利用一堂课来进行项目总结,评估项目的成果。小组展示出自己的成品,每组分派一名学生介绍自己小组的完成情况,教师则根据项目完成的质量以及完成程度进行最后的评估。同时也要实施必要的奖惩,提升学生的钻研积极性。
二、项目教学法在电子专业课实践总结
项目教学法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但同时在实践应用过程当中,教师也面临着一些具体的问题,例如教师的工作量大,并且也要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教材不合适,“电子基础:是一门纯理论的教学,急需理论同实际结合的教材;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差、动手能力不足,无法独立自主完成教师所布置的项目的任务。针对上述的问题,现提出几点完善项目教学法的建议:首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基本出发点,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其次,教师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对教材上的任务进行合理分配,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确立项目任务,保证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同时也要根据学生实际的素质情况来实施项目教学,切忌盲目地模仿;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掌握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此外,也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让学生认清自身,及时发现不足之处,不断进步。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中,仍旧有部分教师存在思想觉悟低、价值观偏移、团队意识缺乏、急功近利不思进取、职业道德欠缺、自我反思和评价意识欠缺等问题,严重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工作方面,不能恪尽职守,负起体育教师应有的责任,对教学创新的任务置之不理或是消极对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关心学生的具体情况,胡乱地下达教学指标,或者干脆放任学生盲目地自由活动,在对待学生方面显得不够认真和负责。在个人思想方面,没有全局观与团队意识,不能理解身为高校教师应当牺牲些什么,同时具有消极的人生观,以轻浮的态度对待教育这一神圣的话题。缺乏教师应当具备的自我评价与反思精神,不能准确地查找自我各方面的缺失,并且缺乏自我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2.足球专项课教学经费不足
教学经费问题是教学发展与开展互动的首要保障,甚至可以说是直接制约足球专项课开展的瓶颈。调查显示,现阶段不少体育专项课教学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拨款。然而,实际情况是学校对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往往集中在学校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中,而对于足球专项课资金投入与支持十分有限,仅仅存在于特殊环境与条件下的拨款,而足球专项课的开展又需要大量的资金购买器材和设备,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校足球专项课经费不足成为制约足球专项课教学发展的首要因素,亟待解决。
二、高校足球专项课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措施
1.学生足球意识的培养
(1)足球意识的涵义
足球意识主要是指足球运动员在进行足球运动的过程中,遵循足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具体要求,对比赛过程中发生的客观情况能够做出的反应。足球意识是足球运动员的心理活动,它是通过具体的行为将大脑中潜在的信息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足球意识是足球运动员素质的表现,如果在足球场上,运动员没有一个良好的足球意识,那么即使他拥有再好的技术、战术以及体能也很难取得非常好的成绩。足球意识属于人脑的机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种人脑的内在活动人们无法看见,但这种活动的优劣可以通过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加以评价,比如运动员在场上的应变性、创造性以及成员之间相互的配合。
(2)足球意识的培养措施
相对于其他体育运动如跑步、骑车、跳绳等,高校足球具有显著的群体协作性。在这项运动中,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团队的胜利就是个人的胜利,因此,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团队发展的要求。具体而言,在足球运动中,运动者只有顾全大局、拥有良好的团队意识、积极与他人合作配合、互帮互助、共同努力才能获得团队的胜利,从而达到个人目标。据此,高校足球能够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集体观念、责任意识、协作能力,促进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利于学生面对今后工作生活中的挑战,实现自我理想,赢得个人辉煌。
首先,可以通过日常的训练培养足球意识。在开始学习足球的时候,就应该将足球意识贯穿到具体的技术动作规划和训练中,将足球意识融入一些技术行为。在掌握技术动作规范化时,要考虑技术在实战中的重要性的足球意识培养。比如在原地脚内侧传接球的训练中,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必须正确对动作进行练习,无论是助跑、摆腿还是触球都必须做到准确和连贯,在训练中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学生,这是局部战术配合的基础,同时也是在比赛中能够高质量给队友传球的关键所在,这样就可以在无形中让学生加强训练,同时培养足球意识。
其次,可以通过大量的实战比赛增强足球意识。足球意识以及足球技术有的是可以训练出来的,而很多都是在实际比赛中实战出来的。不可否认,足球意识的培养可以在训练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但是理论总要联系实际,经过比赛的实战磨炼,会对学生的足球意识进行完善和增强。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实际比赛,从比赛中积累实战经验,增强足球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比赛的过程中,可以将平时的教学内容贯穿到比赛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要求,在比赛之后,进行及时分析和总结,解决在比赛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不断增强学生的足球意识。
2.严格人才引进和管理制度,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素养
扩大新进教师的补充来源,尤其是要从名牌重点大学和企业引进师资。制订更加优惠的引进政策,迅速提升高素质教师的数量,做到保质保量,切实解除配偶工作和孩子上学等后顾之忧。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双师素质教师结构,认真处理引进人员与老教师的心理平衡关系和矛盾。在管理制度方面,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的体育教师管理制度,实现转向管理,同时,还应当组织体育教师教学研究小组,实现体育教师群体的内部自我管理,促进体育教师各种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员,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的把握,教师的教学素养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效果,因此,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素养进行严格把关,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是学生接受教育、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关键。第一,教师要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的研究,把握教学关键和教学方向,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第二,教师要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备课,体育教学同其他科目教学一样,需要对课程内容和教学程序进行精确规划,在教师的合理安排和预计中有序有效地完成对学生的教育,使学生汲取知识;第三,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觉悟,深入了解高校足球专项课的教学要求,淡化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将教师身份定位为指导者,改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的思想,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完善学生社会适应力为第一要务,积极培养能够为我国发展做出贡献的复合式人才。
3.俱乐部形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俱乐部体育教学,通过组建高校足球组织和分部,联合各个高校的足球组织等,合理安排校内不同分部之间的竞技比赛、不同学校组织间的竞技比赛,使参赛学生了解技能掌握的不足之处,促使学生向优秀个例进行学习和超越,如此一来,高校足球运动欣欣向荣,充分体现了高校俱乐部体育教学的积极作用和时代创新性。同时,传统体育教学中的覆盖式教学方法,强调对学生的全面性进行培养,能够使学生对体育知识获得比较广泛的了解,但是这种教学方法难免会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过于笼统,不便于学生的梳理和运用,甚至会让学生产生知识混淆;而专项教学方法强调对学生单一科目、特别课程的深入教学,虽然能使学生对该体育教学项目直观、系统掌握,但也会忽略对学生的全面培养要求,难以满足当下高校体育教学的理念。因此,需要对覆盖式教学和专项教学方式进行有机整合,研究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得以诞生。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将体育各项目的基本要求、遵循纲要对学生系统讲解和分析,向学生展现了当前体育发展的整体规划蓝图和发展前景,在各科目中融会贯通了身体健康保持和促进的方法和重要性;俱乐部体育教学通过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完善专业体育设备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完成对学生专业理论的教学、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教导、对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在专项科目的系统把握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便是对学生的纵向深入式教学。这样,覆盖式教学和专项式教学均在俱乐部教学模式下得到了体现,并且被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方式。
4.国外理论的借鉴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高校足球专项课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创造性地引进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不失为一种方法。虽然社会情况不尽相同,但是国外许多教育教学思想并不是完全不适应我国国情,面对国外好的教育理念,可以加以转化使之为我们所用,面对不好的或是失败的方式方法,也不能嗤之以鼻,应当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找出有利于我国足球专项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避免造成实践中的遗憾。此外,在教学中,应该适当加入理论教学的内容,在理论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技术,让教学更加生动、标准。理论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接受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懂得足球运动的精髓。老师在进行足球实践教学之前,可以先用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上一节足球知识的理论课,老师通过PPT的形式简短讲授足球的起源、发展,然后播放世界杯的比赛视频,最大限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分解足球动作,让学生对于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老师的视频内容可以传到网站上,提供给学生下载学习,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课外进行系统、专业的体育训练。
2教师应按照项目的学习目标编制项目任务书
项目任务书应轮廓清晰,工作成果有一定应用价值,在项目工作过程中可安排一定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自己运用已有的知识克服在项目工作中的现场问题,并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和工作过程知识。项目任务书应明确教师讲授或演示内容;明确学习者复习、预习的要求;提出该项目整体安排以及各模块课时、内容等。按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分组安排以6~8人一组为宜。每组成员可以好、中、差生混合,这样有利于互帮互学体现团队的合作精神;亦可相似水平的编为一组,以让每个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以增加其成就感和自信心,并在学习过程中同样受到尊重与激励。
2.2合理分工,结果整合小组间要体现大体平衡,但在小组内可把任务分成若干块,小组成员各负其责,除了必须完成独立承担的任务外,还必须为小组集体成果负责。这样形成了互帮互学的合作气氛。
2.3个人计算成绩,小组合计总分合作学习既追求团队总分,也不放弃个人得分;既发挥了优势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弱势学生的积极性。在小组内必须人人努力,而且互帮互学,共同进步,才能取得团体总分上的好成绩。
2.4分配角色,分享领导学生可根据课题内容轮流担任小组负责人,亦可分担不同任务角色,使每个人都在不同角色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3教师应以学习者为主体,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平等和谐的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不要对学生的意见立即做出评论,在项目工作过程中,应保持旁观、克制的态度和咨询师的角色,尽量少提供直接答案,而只提供信息来源。激发学习者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
4教师应指导学生完整地完成项目
指导学生完整地完成项目,并在此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其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以质量为本的良好职业道德,操作上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互帮互助、团队合作的精神风貌;将有关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有机融合。
5项目任务书编制案例
5.1教学项目板蓝根颗粒的制造。
5.1.1项目任务制造1000包(规格:含糖5g/包)符合质量要求的板蓝根颗粒。
适用专业:药物制剂专业(中专或高职)
学习时间:查阅资料,18课时,生产制造48课时
5.1.2学习目标通过项目学习学生能够绘制颗粒剂的生产流程、写出质量控制点、知道颗粒剂质量要求和相关理论;能够熟练进行各岗位操作、设备操作、工艺计算、检测仪器使用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物料、状态、卫生控制等;能防止与排除常见的生产、质量、安全问题,适应车间班组的工作、组织环境;能对产品的半成品和成品做出初步的质量评价;在工作中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以质量为本,操作上严谨细致,并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5.1.3工作任务按GMP人员净化要求,进入相应洁净级别的岗位操作间;用提取浓缩设备制备板蓝根清膏;用粉碎机、分筛机,按工艺要求和SOP熟练将需要粉碎的物料进行粉碎、过筛,得到细度符合工艺规定的粉末;根据批生产指令正确领取合格物料,按工艺规程及配料称量SOP熟练完成物料地称、量、取,使用高效湿法制粒机,按工艺要求和SOP熟练将物料与清膏或润湿剂混合制备湿颗粒,湿颗粒必需符合质量要求;使用热风循环烘箱,按工艺要求和SOP熟练将合格的湿颗粒进行干燥,得到干颗粒,干颗粒必需符合质量要求;使用整粒机、原盘分筛机,按工艺要求和SOP熟练将合格的干颗粒进行整粒分级,并与其它物料混匀,得到符合质量要求的颗粒;根据批生产指令正确领取合格的内包材,使用颗粒包装机,按工艺要求和SOP熟练将合格颗粒进行分装,分装出符合半成品质量要求的板蓝根颗粒;根据批生产指令正确领取合格的外包材,按操作规程熟练进行手工外包装,随时自查、互查外包质量。
6教学实施案例
6.1板蓝根清膏的制备(18课时)
6.1.1学生复习内容板蓝根、板蓝根清膏及板蓝根颗粒的质量要求,煎煮法、酒精沉淀法、减压蒸馏法及相关设备操作。
6.1.2教师演示内容板蓝根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
6.1.3学习方式小组式,6~10人一组,好、中、差生混编式。
6.1.4小组讨论或操作要求学生应严格按照岗位操作规程、设备操作规程进行工作。问题讨论:本次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如何制定本组工作计划?本次为何要选用煎煮法,其它还有那些提取方法?各设备操作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6.1.5检查评估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小组间相互评估后,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中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6.2蔗糖粉的制备(6课时)
6.2.1学生复习内容辅料、糖粉的质量要求,锤式粉碎机的操作。
6.2.2教师讲授内容出粉率及物料消耗定额。
6.2.3学习方式小组式,6~10人一组,好、中、差混生编式。
6.2.4小组讨论或操作要求学生应严格按照岗位操作规程、设备操作规程进行工作。问题讨论:本次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如何制定本组工作计划?医药生产中常用的粉碎设备有哪些?本次为何要选用锤式粉碎机?讨论并制定蔗糖出粉率。
6.2.5检查评估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小组间相互评估后,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中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6.3板蓝根颗粒的制备(12课时)
6.3.1学生复习内容板蓝根颗粒的质量要求,湿法制粒,湿颗粒干颗粒经验判断法,颗粒机、干燥箱及筛分机的操作。
6.3.2教师演示内容湿颗粒、干颗粒质量的经验判断方法。
6.3.3学习方式小组式,6~10人一组,好、中、差混生编式。
6.3.4小组讨论或操作要求学生应严格按照岗位操作规程、设备操作规程进行工作。问题讨论:本次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如何制定本组工作计划?各设备操作的注意事项有哪些?颗粒剂质量控制点有哪些?
6.3.5检查评估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小组间相互评估后,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中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6.4板蓝根颗粒的分装(12课时)
6.4.1学生复习内容颗粒内包材的质量要求,颗粒分装机的操作。药品内包、中包、外包材相关知识。
6.4.2教师讲授内容包材特点及其与药品质量的关系。
6.4.3学习方式小组式,6~10人一组,好、中、差混生编式。
6.4.4小组讨论或操作要求学生应严格按照岗位操作规程、设备操作规程进行工作。问题讨论:本次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如何制定本组工作计划?各设备操作的注意事项有哪些?颗粒剂的工艺流程如何绘制?本次产品的出率如何计算?
2新形势下思想教育对策
2.1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积极正确引导。及时掌握学生心态是制定思想教育对策的关键。青年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容易受外界影响,还没有形成坚固的人生观、价值观,立场不坚定,缺乏坚定的信念,容易受歪风邪气的影响,误入歧途,但同时也易于接受各种高尚的价值取向,他们渴望被认可,被赞扬,有责任心,希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好青年。此时,若能及时正确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格,定能取得良好地效果。
2.2强化职业教育,重塑学生自信。过去,社会上的确存在歧视医学专科生的现象,医专大学生和其他专科生一样,常常被认为是能力一般,智力平平的一群人,各个单位亦不太乐意接收他们。这些现象无疑对专科医学生造成较大的打击,对其自信心的建立非常不利,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如今,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医专毕业生就业范围愈趋广泛。因此,医专院校应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及时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全身心投入到专业学习中来。要让他们明白,只要自己肯用功,认真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最终一定会有适合自己的工作。
2.3树立扎根基层意识,培养职业荣誉感。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的逐步贯彻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才紧缺问题日益凸显,对医学类专业人才需求也更加迫切。目前,由于基层医院医疗水平有限,很多常见病都医治不下,造成很多乡镇人民路途遥远来大医院看病,好多患者由于贻误病情致使病情由轻到重,进而走向死亡。因此,作为教书育人的医学院校要积极回应国家的需求,培养学生积极扎根基层服务的意识,要让其明白工作岗位不分贵贱,平凡的岗位上亦可取得骄人的成绩。要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让青春在为基层群众真诚奉献中更加绚丽多彩,使人生在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闪闪发光。
2.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医德教育。医德教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老问题,也是一个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对于一个医务工作者来说,良好医德品质的形成始于在医学院校中的学习阶段,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他们的道德观将对其自身和整个医务系统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对于作为教育机构的医学院校来说,在对医学生进行系统的医学知识和医疗技能教育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对医学生进行高尚医德品质的培养和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注重校园氛围的营造,加强临床实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学校要结合临床实习指导学生实践,帮助学生总结自身在医疗服务中的经验教训;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分析违反医德规范,丧失医疗道德造成的事故和案例等活动。
选择性成为电力市场主要标志
东西部之间,平原与山区之间,发电成本差异较大地区之间的电力输送往往通过高压输电网络或者超高压输电网络完成,这样既能有效减低电损,还能实现不同电网区域之间或者发电区域之间的充分竞争。高压输配电系统日益成为多地区电网互联的大电网,甚至成为国家电网或者跨国电网,使得各个地区出现了经济功率交换——由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和电力负荷水平低的区域将电力送往相邻电网或者高负荷电网,来完成售购电网之间的电能转供任务。公平竞争原则使电力供应的各个环节能够自由选择贸易对象,因此选择性转供成为了我国电力营销的标志。
发电环节开放性与竞争性共存
我国在深入电力企业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发电企业与供电企业分开运行,在相同电网、相同电质、相同电价的情况下,发电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这也使得我国的电力市场出现了发电和供电具有不同的技术经济特性。说明电力行业虽然是自然垄断行业,但内部竞争依旧激烈,尤其体现在发电企业之间。
发电与供电之间计划性与协调性共存
由于电力的生产、输送和使用具有瞬间性,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故障都不能完成一次电力销售,都会对电力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电力销售的各个环节相互紧扣,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就要求系统必须具有计划性和协调性,包括发电企业与供电企业之间的平衡,以及发电企业之间的协调。
电力营销客户具有能动性
在传统的电力销售过程中,电力企业属于绝对垄断地位,这种销售属于行政性销售,电力用户处于被动地位,丝毫没有选择权。电力系统改革后,竞争元素进入电力企业,使得电力市场营销发生了质的改变,电能使用者不再被动,取而代之的是电力选择权和能动性,同时被称为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