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八年级音乐教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和工会主席为副组长,学校中层干部为成员的学校线上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各班、各教师线上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问题进行监督和指导。召开工作会,明确在线教育工作总要求是“真实干,干有效,追高效”;直播教学中,定期召开班级视频会,对直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整改、完善,力争落实一班一策。
2、教导处筹备
(1)平台培训:组织关于教师使用钉钉平台的全员培训,同时不定期指导教师们在使用“钉钉”平台中遇到的技术困难,做到直播教学“人人懂,人人通”;
(2)教学部署:借鉴省市课程安排,结合学校学生实情,为保障线上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安排出以周为单位的学校课程,由本校教师利用“钉钉”平台,采取直播方式对全校学生进行线上教学。具体七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各5节,学科课程共计15节;八年级语文、数学各6节,英语5节,物理3节,学校课程共计20节;九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各6节,物理5节,化学4节,道法3节,学校课程共计30节,其余时间按省市安排课程推送。
(3)教学计划:要求线上教育教师在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中添加“在线教育工作计划”模块,明确在线教学内容、要求、目标以及与线下教学的衔接等,保障线上直播教学的有效进行。
3、政教处筹备
结合学校“党日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干部,开展3次大走访,摸排出全校只能通过电视观看的人数:七年级5人(七1:1人,七2:2人,七3:2人),八年级14人(八1:9人,八2:人,八3:2人),九年级2人(九3:2人),共计21人。对无电视、无手机的同学,通过学校积极上报,区教育和体育局协调解决了两台平板电脑,并帮助解决了网络问题,两位同学均能准时、准点开展线上学习。保证了学校学生接受线上教育达到100%,保障了学校线上教育的全覆盖。
4、后勤处
主要做好教材教辅的发放,组织24人次(干部、党员、班主任),分4次部署,分村组、分散时段将教材教辅全部送至学生或学生家长手中,保障了“停教不停学‘停课不停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后勤处牵头,组织干部和教师志愿者,在3月8日前按照“分散设点+不定时间+分批联系”的方式将教材送至全校学生手中,为学生接受线上教育提供学习资源保障。
二、在线教育工作推进措施
1、备课、上课、作业:要求在线教学教师借助“导学案”备好在线教学直播课,并根据学校学科教学课程安排表准时、准定推进在线教学直播工作。同时,教导处组织人员,收集在线教师的备课107课时,直播教学视频117课、课后作业的布置和批阅若干,并督促、考核评价,纳入学校当月月考核,确保学校在线教学的实效性。
2、班级课
教导处组织了每周1次的班队课,对班级“停教不停学,停课不停学”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查漏补缺,保证活动的真实有效。
3、充分利用和整合对应的优质教育资源,收集相应的课件和学习材料(电子版),推送给教师参考和学生学习使用,截止目前,已推送省平台学科课程视频13节,市学科课程视频8节,区学科课程视频18节;涉及初中全学科课程,有教学视频、有微课、有教案。保障全体教师线上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体推送情况如下:
(1)八年级物理老师推送了省平台《初中物理学法指导》;(2)九年级数学老师通过QQ推送了《中考数学总复习笔记》,《初三数学礼包课资料》,《初中数学中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3) 七八年级下册地理微课—回笼中学裴亚芬(4)大安区初中英语线上教学视频;(5)大安区美术学科7-9年级及高中微课视频资料; (6) 人音版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简谱; (7) 九年级化学微课等
课堂生成的高效发挥正是取决于教师精心的情境创设。预设是生成的“奠基石”,而生成则是对预设的超越。预设情境,能触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它是教师常用的课堂导入形式之一,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用学生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让学生在情境交融中,主动学习、探究。
在在八年级下学期Unit 7 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在我的预设中,学生会接受我播放音乐。由于我提前把音量调到最大,而且我准备的是一盘摇滚乐,所以听上去比较闹,我问同学们“Do you enjoy the music?”同学们中有的在摇头,有的点头。于是我就要求学生用“Would you mind (not) doing...?”句型向我或者帮助打开录音机的同学提出要求,学生们自然投入了我设置的情景中去接受并尝试着说,于是就有了“Would you mind (not) turning down the music/play another music/turning it up?”等意见,生成在预料之中,也在预料之外。
二、努力创设和谐课堂氛围,搭建师生交流合作平台是课堂生成的保障
和谐的课堂才能萌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进而“孵化”出有效的课堂生成。这种课堂文化,学生体验到的是民主、尊重、信任、亲情与关爱。另外当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时,我们要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进行酝酿,把所学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验中,课堂生成自然就产生了。
1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意义
多媒体技术对于教学模式的改变是有目共睹的,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节省了教学时间,使得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课堂情境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兴趣。但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多数教师受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之对多媒体技术应用缺乏探索,仍然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将多媒体技术用于“导语”部分,使得多媒体技术应用不够广泛,发挥不出积极的辅助教学作用。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多媒体技术必须要进行全面化语文教学应用的研究,借助多媒体的信号影像优势,积极地将其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补充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提升训练空间,确保语文教学的实效作用。
2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全面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全面应用要从诱感体验、剖析重点难点、培养写作兴趣三方面进行设计,使得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完美地整合在一起。
2.1 诱感体验
1)借助音乐诱感体验。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重视对学生情感体验的诱发,而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音乐能够使得学生更为真实地融入课文所展现的情感之中。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时,先播放《延安腰鼓》民乐录音,制造气势,渲染气氛,表达感情。随着腰鼓声,教师说明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这篇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征。学生听了《延安腰鼓》,受到人鼓力量的感染,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音乐形象,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自己“悟”到了什么?
总之,音乐与语文教学是相关的。虽然语言文字给人的无穷魅力是音乐无法完全具体表现的,但应掌握在语文课中加点儿音乐,充分利用音乐的变化来表达一定的语言内涵,把音乐和语言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情感通过音乐和语言而产生共鸣,从而使人们在欣赏时产生更多美妙享受,对语文艺术更加热爱。
2)显示画面诱感体验。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学生展现出文本语言所不能展现的真实画面,而这样真实的画面能够营造温馨和谐、清新活跃的语言环境,语文课将会由机械传授、盲目灌输变为积极的、正确的、有效的引导,学生将会由被动地接受改为主动地探索、积极地配合、热情地参与,使得初中语文课堂成为真正生动有效的课堂。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出各种中国石拱桥的图片,让学生对桥的概念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同时在课程教学完后,教师可以展现现代立交桥的图片等,让学生对现代桥梁建筑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形成从古至今的民族自豪感。
其实,这种简单的图片式展现也可以改成利用多媒体进行录像展现。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时,教师可以播放纪录片《故宫》的片段,以此让学生对故宫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形成情感体验[1]。
2.2 剖析理解课文
1)利用多媒体点明文章题旨。剖析理解课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点明文章的题旨,对文章题旨的分析与把握要倾尽全力,对材料的占有与运用要倾尽全力,对文章结构的设计与安排要倾尽全力,对写作语言的斟酌与驾驭要倾尽全力。而如此复杂的分析与研究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很难完成,即使完成也会使得课堂变得紧张,充满了负担。而多媒体则能够借助画面和声音图像更好地为点明题旨做出辅助,例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阿长与》,这篇课文的教学由于学生与鲁迅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因此很难理解“阿长”和《山海经》这一主要题目内容。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在鲁迅作品改编的电影片段之中了解“旧社会佣人”的概念,并通过文本图画来了解《山海经》这本书的特点。
2)利用多媒体理解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理解课文内容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教案,从内容安排和媒体形式上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学生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就会体验到创造的乐观,这样就诱发了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这节课的重难点就是学生很难理解,如此平淡的笔调怎么能够看出作者对父亲的爱?以及如何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呢?这种表达方式到底合不合适?为了解开学生的疑问,为教学铺平道理,教师应该在进行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借助播放《父亲》这首歌曲,将学生引入深沉的父爱感受之中,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形成回忆父爱、感受父爱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带着新鲜激动的感觉进行思考,明确平淡语言对于表现深沉的感情更有说服力,然后形成内在能力,将这种表达手法运用到以后的作文创造之中[2]。
2.3 培养写作兴趣
1)运用多媒体培养观察力。写作兴趣的形成是在观察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景物、生活点滴才有了写作的欲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投入观察情境之中。例如,在教学写作·口语交际《戏曲大舞台》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戏曲特点、风采,通过录像听各种戏曲种类的唱腔,并重点了解家乡戏曲,然后让学生自主地在观察后的情况下完成写作。这样的教学就更具备自主化的作用,学生就在自主观察后形成写作兴趣,选择写作题目。相较于传统教学的写作训练,方式更为自然,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3]。
2)运用多媒体增强想象力。现代教育理论早已抛弃了机械的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大多数教育心理学家都把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反思性作为影响学习过程的重要因素来对待。但是,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常常忽视想象力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学习过程看作单一的理性的认知过程,可其实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需要想象力,特别是作文教学必须要通过想象力来丰富情感,展现作者的所思所想。其实,想象力的闸门一打开,创造力就有了无尽的源泉。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了解丰富、神奇的世界,同时在多媒体的引领下,激发写作意识。例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活动内容“寻觅春天的踪迹”,如果按照传统教学可能就是回忆春天、感受春天,然后书写春天,这样教学内容过于单调。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将春天的多种因素都提供出来,诸如春日美景、春日花草、春日游戏、春日服装,加上描写春天的诗词歌赋等。将这些内容统一地整理出来,然后让学生在想象力的促进下自己确定写作题目,这样的教学是更为成功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全面铺开,在理解课文、情感导入和作文教学过程中都尝试采用,确保语文教学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引导学生形成内在的文本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邓荷蓉.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123.
创建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每一名优秀教师的心愿。为了满足“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要求,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上创建高效课堂,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是教师们需要认真考虑和研究的问题,通过教师的不断探究W习与尝试,找到了有效的教学策略,不仅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使初中的语文课堂具有浓厚的学习气氛,为学生们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一、信息技术在创建语文高效课堂中的优势
(一)有利于语文课堂整体把握,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和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教师能够获得更多有效的教学资源,通过制作课件和电子教案,进一步梳理教学内容,理清教学思路。运用多媒体授课方式,有助于缓解教师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学习,实现心、脑、手并用的局面,从而增强了讲课的综合效果,保证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多媒体的运用,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如《斑羚飞渡》一课,在伤心崖老斑羚和小斑羚飞渡接力的动画演示中,直观、形象,扣人心弦的动画效果再配上《十面埋伏》的音乐,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悲壮和感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九年级上册的《智取生辰纲》和《香菱学诗》中,利用影片片段的播放,把文学和电影艺术有机结合,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学生印象深刻,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有利于解决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利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如影片、音乐、朗读录音、动画演示、图片场景等,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如七年级上册的《看云识天气》中描述的各种形态的云,课本描摹的虽形象生动,但不直观,特别是每两种相近的云,界限较为模糊,学生极易弄混。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各种姿态的云、晕、华、虹、霞的形象和特征一目了然,强化了识别。再如八年级下册的《苏州园林》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学生往往难以想象,我们可以从网络上选取若干代表苏州园林特征的摄影图片和录像,通过对比分析,那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生动鲜明,学生也“如在图画中”。
(三)有利于学案导学的推进与完善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在这里具有双重的理念和作用:一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二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实施的依据。教师会把学案提前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检查、师生互动交流、学生自我展示的过程。课件起到了引领学案导学的推进,适当进行点拨、补充、启发、引导和突破重难点的作用。课件的拓展思维又留给优秀学生想象的空间。同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依照学案提示,自主地预习和学习,如了解作者,查找背景,搜寻有关的图片、音像及资料,并能有效地与相关知识链接,如吴刚的《罗布泊,消逝了的仙湖》,搜寻古今面貌的图景以及月牙泉的现状资料。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更是离不开网络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接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从而开阔了学生视野,也实现了大语文课堂的理念。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众多周知,广大青少年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特别表现在初中学生,信息技术可以将视觉听觉集于一体,把课本中抽象模糊的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教师应挖掘出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根据课本的内容和特点创设极具个性的教学情境,从视觉,听觉上刺激学生的感官和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在讲到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历史资料,现状以及图片或录像,将其呈现到课堂上看来。下载一些具有江南特色的民族音乐,使学生融入到苏州园林的美景之中,将苏州园林的美展现在学生脑海里,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知来学习课文内容,掌握课本的思想内涵,把握课文精髓,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二)扩大知识容量,拓展学生视野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很难在教学时间扩大语文知识的容量,教师又要讲课,又要写好板书,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知识的信息量越大,越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要进行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初中学生奠定良好的语文基础,增强语文的综合分析能力,可以突破课堂时间的限制,节省板书时间,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难以提起学生们的兴趣,有时候尽管教师滔滔不绝,还是达不到教学目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课堂中可以将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调动学生的感官,突出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例如,九年级上册《故乡》一课中,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体会到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变化,让学生自己总结少年闰土的形象特点,教师再运用演多媒体总结出来,再让学生总结中年闰土的形象,教师再演示出来,最后再在多媒体上进行比较,分析闰土形象的变化,使学生能够很快地却别闰土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的生活、动作、语言以及外貌。
一、 以看导入
通过实物、卡片、教学挂图、简笔画、多媒体资料等直观教具导入。这种导入方式比较简单,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七年级上册Starter Unit 2 What??s this in English? 这一单元中,我们可以边拿着同学们手中的学习用品或卡片,边问“What??s this in English?” “It??s a pencil.”来导入新课。在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 这一单元中,我们可以出示苹果、香蕉、草莓等真实的食物问“What??s this in English?” “Do you like it?”, 学生们看到自己爱吃的水果一定会情绪很高,教师再将这种高昂的情绪拉到学习中来,还怕调动不起他们的积极性来吗?
二、 以问导入
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与答来导入。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学习方位介词与there be句型中,给学生看一些小区图片之后,可以提问: “What can you see behind the hospital?” “I can see a supermarket.” “Is there a school behind the hospital?” “No, there isn??t.” 这样,就非常自然地引入了新句型。在七年级下册Unit 1 Where is my pen pal from? 中,通过呈现明星照片提出问题: “Who is he?” “Where is he from?” “Where does he live?” “What language does he speak?” 通过这些一问一答的形式引入到新课程的学习当中,同时也完成了本单元的句型教学。虽然这种导入方式简单可操作,但学生只能根据问题来寻找唯一答案,所以比较适合句型教学和机械操练。
三、 以听导入
通过听音乐、歌曲来创造浓郁的英语学习氛围并由此导入新课程的学习。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s? 这一单元时,可以听“Animals song”; 在八年级Unit 5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 will have a great time. 中可以听“If you??re happy.”; 在九年级Unit 6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中可以听一些轻柔与欢快的音乐。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从而在新句型的学习中能够各抒己见。需要注意的是,所选歌曲应该与本课的主题相吻合,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作为课程的铺垫,使学生能明白课程的主题。
四、 以说导入
以“说”导入可以是说故事引入主题,也可以是说唱的方式导入主题。学生通过说唱chant的内容,并配合身体动作,效果会更好。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Unit 7 What does he look like? 这一单元时,我将讨论人物的形容词编成歌瑶, “Tall, tall, tall, make yourself tall. Short, short, short, make yourself short. Long, long, long, make your arms long. Short, short, short, make your arms short. Big, big, big, make your mouth big. Small, small, small, make your mouth small.” 学生边说唱歌谣边做动作,导入轻松而又自然。相对于其他的导入方式, chant的优点在于具有更强的趣味性、学生参与的广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五、 以论导入
教师根据所讲的内容,适时引入话题展开讨论。例如,在谈论rules这一单元中,第二个课时初我就让学生针对What do you have to do at school/at home/when you are ill? 这三个问题进行自由谈论。在谈论个人喜好这一单元,我先让学生收集各种蔬菜、水果、饮料、食品、肉类的名称,并且用新句型What kind of ... would you like? 与他们进行交流、谈论。另外,师生之间的相互问候也可以变成一种导入形式。在新课前几分钟,教师可以和学生随意谈论天气、日期、学生的心情、学生到课情况等,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音乐学科的不断改革,音乐学科的考试制度也由单一的唱一两首歌曲、吹一两首竖笛曲改为多种考察、多重考核的模式。究竟哪种方式是最为科学的、最为客观的办法呢?这是研究者目前面临的问题核心。
(二)问题的解决:
初中阶段的音乐课程是以培养有素养的、有一定鉴赏能力听众为主要目的的教材。作为音乐老师,我们面临的是一群参差不齐的学生,这其中有得孩子音准很好,有得孩子却连最基本的C大调音阶都唱不准;有的孩子的乐感很好,能对老师播放的乐曲、歌曲轻松学会并加以处理,有的孩子却唱不准、听不出乐曲或歌曲中旋律、节奏的变化;有的孩子从小学习乐器,有一定的试唱与模唱能力,有的孩子从未接触过乐器训练,对简单的四小节模唱练习都很难唱准。面对这样的学习受众体,单一的考核模式是不能满足多角度、多维度评价学生的标准的,而对于学生而言,有长处就会有短处,每一个孩子都有欣赏音乐、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多角度、多维度的评价可以从不同层面评价学生的表现,从而达到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怎样着手建立多角度、多维度的评价机制呢?
一、将课本内容有机的分块,为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打下基础
七年级的音乐教材分为上、下两册,每册有六个单元,每单元都有一定的歌曲演唱、乐器演奏、欣赏曲目与小组或自我创编的版块,音乐知识穿插其中。教师需要对本单元内容与教授意图有着通盘的考虑,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按一定梯级划分。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与你同行》中,教学内容的分层划分:
1.音乐感受:声乐:童声合唱《校园多美好》《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
2.音乐实践:(1)、曲演唱:《希望与你同行》《我们一起来》;(2)、器乐演奏:八孔竖笛的基本演奏方法;(3)、音乐沙龙、露一手。
3.音乐常识:音乐一词由来;音符、唱名、音名、反复记号、上波音的作用;人声的分类;八孔竖笛初识;施光南简介。
这样可以将本单元的内容做一个有机的罗列,划分主次,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建立确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对号入座
正如笔者所述,多元化、综合的评价方法是让更多的学生在这种评价体系中找到自我、实现自我并能超越自我。“分层评价”是较为科学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的原则与要求第一条:以教学目标为基准。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达标度,因此,它评价的内容、方式等应以教学目标位准,各项教学评价和分数,进步程度、评语等,要反映学生达标的程度。”从这段选自《音乐学科教育学》的要求我们将教学模块按照学生的能力划分为A、B、C三个等级,既方便了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教学内容、重难点,也方便了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与课堂节奏。
三、深化“分层评价”的内容,将其与实际教授内容挂钩,将“分层评价”做到实处
作为教师而言,要想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在授课之前必须很精心的构思教学环节、撰写很详实的教案。“分层评价”也不例外,教师要想达到“人人有所得”就必须将“分层评价”的内容在教学环节中有所体现。
四、积极做好阶段性反思,将“分层评价”的效应与音乐课堂结合,达到教学互长的作用
《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中要求。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方法、知识、技能发展变化的评价,在日常教学中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演唱、演奏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结果的评价,在学期、学年末进行,主要采用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等方式。
教师针对这一要求将学生对音乐课堂的评价常规化、制度化,这样既有利于教师深入的了解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将学生的诉求第一时间传递给教师。当然,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最常规的试卷测评,也可以是小组互评、也可以是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同桌互评等等,但评价的目的却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三)问题研究后的反思:
1.分层能否解决所有问题?
“分层评价”是整个课题研究的重点,但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问题是“分层评价”所解决不了的,如:学生的听赏习惯、学生的识谱、试唱、试奏能力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制约着音乐课的质量。而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他们的个人潜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分层是否“一层不变”?
我们现在多划分的评价标准大多是以教师的眼光看待学生,而学生是一个综合的个体,他们会随着知识技能的增加、情感价值的丰富而发生的变化。分层的标准也要随着他们的成长变化而变化。七年级的评价体重中关于知识技能的评价占了较大比重,在八年级、九年级的评价体系中创新与合作是否可以逐步加大比重呢?让学生们在“玩中学、玩中领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分层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这个课题从去年9月份投标开始到现在结题,研究与准备过程以超过一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笔者按照分层评价的要求,认真备课、认真准备、认真反思,几乎是将之前的教学案例一一,在这一过程中,辛苦自不必说,更大的感触是收获:学生对于作品的较全面的了解、班级中小组合作、小组互评活动的开展、学生与老师之间亲密的合作等等。我想更大的收获是通过参加课题的研究让我重新认识了教材、认识了音乐课将要带给学生的是一个怎样的育人氛围。我想这可能就是“分层评价”最终的目的:创设让学生、教师都能成长的教学环境。
附:如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渴望春天》的分层评价标准:
在教学方面,根据指导教师xx老师的安排,我们通过听课—写教案—说课—修改—试讲—讲课—评课这一过程来进行音乐教学工作。
1、听课
最初阶段,指导老师要去我们去听学校优秀音乐教师的课,从中来吸收一些上课的经验。通过听课,作详细的课堂笔记,让我们了解怎样安排课程,怎样书写教案、板书,怎样控制课堂进程等等。这对于对课堂一无所知的我们可谓是莫大的帮助,帮我们理清了课堂教学的头绪。让我们对上课有了个轮廓性的组织。
2、写教案
书写教案有这么几部分要求,总括,然后板书设计,接着进行详细安排,最后再做课后小结。
总括,则是要求我们要对所讲内容有个总体的框架设计,重点难点的划分,课堂进程的个个部分有一个总体划分。板书设计,则是在总括的基础上,把该省略的省略掉,该详细的写清楚,以便上课时能把内容较为清楚地写到黑板上面。详细安排,则是最繁多最需要下功夫的部分,对于这部分的要求处理精细,就是精细,它要求我们不但要写出设计思想,甚至老师要说的话,以及预测学生的回答,等等内容都要囊括进去。最后课后小结,则是要求教学结束后,对教学成果进行的一个简要叙述。
3、说课
给指导老师说课环节,算是对之前这两个准备环节工作的验收。每次说课就会体现出很多的问题,有课程安排上的,有语言表达上的,等等方面。指导老师则对我们进行逐个的悉心指导,让我们看到其他同学的长处,并通过指导教师的细心修改,改进自己的不足。并将这些改进意见进行整理,做试讲前的准备。
4、修改
首先通过说课,专业指导老师对我们所讲内容、教学安排进行合理化整改。之后我们自己通过指导教师的修改,对课程以及教案都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5、试讲
试讲,则相当于正式讲课,指导老师以及其他小组成员最为学生进行配合,之后汇总,提出需要改进的意见。试讲过程中,语言表达成了第一大问题。语速,语调,意见语言的合理安排,都是我们首要攻克的难题。对于课堂气氛控制的要求,也算是对我们每个人的考验。随着多次上讲台的经验,到最后试讲也渐渐地变得容易许多。
6、讲课
在讲课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发生则是我们这些没有经验的实习教师难以拿捏的。对于上课时间的掌握,课堂气氛的调节,以及出现突发性事件的解决,都是一个难题。由于我们所带七年级学生,刚入校,年龄小,在上课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轻微的失控情况,如在互动环节中,学生兴致高,气氛过于活跃以至于很难安静下来讲之后的内容。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的处理的,做到收放有度,气氛过于活跃时便通过语言表达,声调,或者提前结束互动环节等方法来掌握进程。有时也会由于教学内容不太引起学生共鸣、或教师语言表达过于平淡而产生课堂气氛过于严肃的问题。这个时候,我觉得我们可以通过紧扣课堂内容同时进行发散方式,引入令学生产生兴趣的材料,来活跃气氛,或者也可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达到一个较好的教学效果。
7、评课
二 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做到因材施教
外语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有严谨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生在七年级阶段所获得的语言技能,能否在八年级得到继续发展,是防止分化的又一个问题。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力求把教学搞“实”、搞“活”。所谓“实”就是讲究实际效果,把教学大纲化为具体的要求,落实到教和学上,对每课时的教学计划逐项落实。课堂上,少讲空话多做实事,精讲多练,以学生为主;对每个单元进行考查、总结,分析存在问题,及时补遗,帮助学生过关。平时作业或测验得到好成绩或有进步的,一定在班上进行表扬,给予肯定;对作业错漏较多的,当面批改,及时订正。所谓“活”就是侧重听说训练,把外语课由“讲演课”变成“实践课”。采用展示性的直观教学方法,使学生一上课就置身于一个英语的环境中,在既紧张又活泼的气氛中学习英语。如教学一开始就寓于情境,教师一边做动作,一边说“What am I doing? I''m writing/drinking tea”等,接着让学生表演动作。“Reading a book, please”当学生在读课文时,问学生:“What are you doing?”帮助他回答:“I am reading a book.”再叫学生表演,让其他同学问:“What''s he doing?”并回答,从而引出新单词。学生在情境中大量实践,很容易掌握所学内容。
三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也是防止分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八年级学生要是能听懂教师和同学说的英语,自己能用英语表达简单的思想,能读懂简易读物,他们就会感到有收获,兴趣就会产生,固每堂课都要注意让学生有练的内容,有练的时间。每次练习五分钟左右,费时不多收获较大。另外,给学生留同步阅读训练作业,以开阔学生眼界。异国他乡的风俗习惯、名人趣事,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在英语阅读中了解到,这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兴趣。教师应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 多与学生接触,进行感情交流,多鼓励学生
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跟任课教师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喜欢一位英语教师,也往往喜欢听他的英语课,并能主动接受这位教师所传授的英语知识。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使他们真正喜欢上教师,爱上教师的英语课,从而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为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应当精心设计作业,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及时为后进生补缺,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都能克服胆怯自卑心理,善于发现自身的长处。
二、组织理念:
1、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始终是班主任工作的理念和重点。如何纠正这种阻碍刚进九年级的学生发展的不健康的心态,主题教育活动如何有效地关注学生的心灵,是本活动要尝试之处。
2、对偶像、英雄的崇拜是青少年的主要特征。我们希望英雄的大旗,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一次震撼,以英雄为榜样,让生命之花绽放的实际效果。这是本活动在教育形式上的再次尝试。
3、以人为本,关爱学生,为学生的今天和明天而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教会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奋斗,是班主任的教育理念。
三、育人目标:
1、让学生们好好把握自己的青春岁月,改正自身的不良习惯,为了不辜负家长、老师、同学的期望,用自己的汗水,奋勇的拼搏,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和人生。
2、让每位学生懂得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以珍惜花样年华,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抛弃,不言弃,展现青春风采。
3、通过对故事和人物的剖析,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感染学生,引领学生感悟:成功需要先天的遗传,更需要后天的努力。努力就是永不言弃;努力就是言出必行,努力就是认真执著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永不言弃,是生命之花绽放的宝贵的养料。
4、通过分析、讨论、比较,启发,使学生将思考感悟化为实际行动,顺利“突围”。
四、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无法见彩虹,飞扬的梦想需要青春的汗水,需要无悔的付出,需要奋勇的拼搏。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正视挫折,永不言弃,以积极的心态去笑迎花季。
2、难点:通过本堂班会课,使学生能克服自己的缺点,学习榜样,不浪费青春,立志奋发图强,用理想导航,用青春做帆,用拼搏做桨,使壮丽的青春在拼搏中闪光!
五、班会准备:
1、收集资料,下载歌谣、视频。
2、调查学生对自己收集的资料所了解程度,并随时调整教案。
3、拍摄上课用的照片:学生表现、家长辛勤劳动的照片。
4、准备精心制作课件。
5、准备好上课学生要用的卡片(漂亮点)和誓言。
六、班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育对象为刚升入九年级的学生。我的学生是一所普通农村中学的学生,家庭困难的学生很多,家长文化素养低,很少关注孩子的成长,他们的世界比较狭窄,他们从八年级步入九年级,从心理和生理上他们都有所长大,紧张的学习氛围、父母的唠叨和老师的叮咛使好多学生无所适从,有些同学习惯了假期的舒适随意的生活,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有些同学想学习,但不能持之以恒;有些同学面对不断加深的知识感到迷茫而退却。依靠平时的说教使学生改变观点、端正态度效果不明显,有时会适得其反。为此,想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歌谣、感人至深的故事、视频为载体,引导学生自己去体悟并解开自己的“心结”。
七、组织过程:
1、出示班会主题: 一边播放《命运》交响曲,一边班主任提示:同学们你们听到这首乐曲名字的是什么?你们有何感受?(令人激动、振奋人心) 班主任呼吁:同学们,我们是命运的主人,我们正直青春年少,正处花季,也许命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未免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难。同学们,我们一定要让生命在青春中升华,就让我们一起奋斗,面对困难永不言弃,笑迎花季。然后宣布《永不言弃笑迎花季》主题班会正式开始。
2、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
①通过故事使学生知道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然后通过播放视频、破蛹成蝶和暴走妈妈的故事,使学生懂得自己的路必须自己走,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决不放弃才能到达彼岸。
②让学生讲讲令他们感动或欣赏的励志故事,并谈感受,使他们深深体会,坚持不懈地努力是成功的源泉。
③运用定海新闻网的人物名片,通过这个人物的照片和视频,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和冲击。
④出示学生父母工作艰辛和同学们平时不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照片,让他们自我剖析,后悔自己的所为,从而改变自己,奋发图强。
3、帮助同学解决困惑,实现行心中的梦想。
4、青春有梦,无限追逐。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梦想,让每个学生把他们的梦想在精美的卡片上写下来,并认真思索应怎样去实现这一梦想,并把以后的实践过程记录下来,同时请几个同学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梦想及以后的行动。
5、通过班主任的心灵呼唤,学生一起响亮宣誓。
6、在歌声或音乐中宣布班会结束。
八、活动总结与反思:
1、本次活动设计以人为本,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心理,学生参与积极。
一、“课堂实录”、“一师一优课”、“同步课堂”下的教师授课模式(AA型)
这种模式是把“网上课堂”或“空中课堂” “搬”到我们自己的课堂上。
在“两平台”建设上,国家和省级网站都有大量的课堂实录或上课短片,特别是2014年全国自下而上举行了“一师一优课”活动,每个教师都积极参加了网上晒课活动,并进行了优课评选活动,中小学各科、各节在网上都可以找到全国优秀教师的上课课堂实录及其有关本节课的相关资料。每个省级资源平台也有相应的“名师同步课堂”“观摩课”等栏目,国家教育资源公共平台也有课堂实录等资料。这么丰富的优质资源可以作为“蓝本”引领教师、学生学习,也可以利用它进行授课。
本人在讲授八年级上册《同底数幂的乘法》这节课时,就利用河南省基础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上的“同步课堂”进行本节课的授课。在上课之前,我首先研读教材,了解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然后反复观看“同步课堂”教师的上课过程,了解视频对各教学环节的设计,进一步体会教师处理教学重难点的方式、方法,进而体会这种教学组织方式背后所反映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并结合我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对每一项内容确定最佳的观看方式,对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进行选择性使用和必要的修改,由于我在上课之前对各个环节进行了充分的备课,所以整个上课流程进行的非常顺利,讲课过程结束后,我又适时把上课播放的视频地址告诉学生,让还有疑问的学生可以课后进行“多次复习”,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当然,这堂课我采用的是整合应用模式,即按照教师预设的教学设计流程进行授课,我们还可以采用全部应用模式、局部应用模式等其他模式来上课,不管是哪一种,都应该根据课型、学科、学生年龄等因素依据最优化原则进行。
在利用同步课堂和课堂实录资源授课时,我们既是和学生一样的聆听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还应该是电视老师的共舞者。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交互。
我国“三通两平台“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种模式对边远地区或者师资比较薄弱的学科如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的学习也比较适用,授课教师可以随时请“网上优秀教师”给学生上课,师生共享优秀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二、“三通两平台”下利用专业网站的课程资源整合模式(AA+型)
“三通两平台”不仅仅有“课堂实录”、“同步课堂”、“点点通”、“一师一优课”等课堂实录或视频,许多专业网站还为教师提供了教案、课件、动画、音视频素材等多种资源,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中央电化教育网、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等网站提供了各个版本的教育资源。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网站为例,该网站提供了初中、小学阶段的分学期、分课程教学资源,如生物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细菌》这节课就提供了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多媒体素材、学习评价及扩展资源等许多资源。其中多媒体素材提供了细菌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细菌的结构,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上课时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教学设计和课件进行资源整合即“再加工”,如该课件没有课堂小结和巩固练习,教师可以把这两项内容整合到课件中形成“自己”的劳动成果,方便自已以后使用。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执行,教课书已不可能也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在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课程资源的整合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重视,“三通两平台”方便教师在线访问、下载使用,为师生提供了巨大的信息来源和信息渠道,面对海量的教学资源,教师在选择教学媒体或资源时,一定要充分依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环境条件和学习者的认知水平等,应当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中心,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环节要素,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包括前期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和学习环境分析)、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策略、选择教学媒体或资源、试行方案、评价和修改等过程,教师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注意与现代教学媒体相结合,重点思考如何确保自己所教的每个学生能发挥其最大的能力,学到尽可能多的课堂知识。自始至终教师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环境和信息资源来支持教学活动,完成教学目标。
一、制定精准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一堂高质量的音乐课首先要求教师掌握教材内容,因此课前教师必须对教材有透彻的了解和认知,这样才能准确的拟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和体验音乐,因此,无论是唱歌课,还是欣赏课,都不要忽视“听”的环节。音乐课堂中的“音乐性”要结合教学设计,并在教学中加以强调和体现,这样才能保证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巧妙设计教学中的“提问”,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达成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的教学设计和上课的每个环节都应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教学中“提问”的环节也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运用“提问”这一环节时,教师课堂语言的组织和表达必须准确、精炼,切合教学目标。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关于提问的设计方面,我有以下一些感受:课堂中尽量避免无效的提问,所有的提问应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目的,所用语言要规范、简洁、明了;提问的过程中避免出现过于深奥的专业术语;若遇到卡壳的情况,要及时启发,不要一个答不上来再来一个,结果是同样的效果,浪费了时间;遇到学生无法作答的情况,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或者运用选择题的方式让学生解答;提问的设计要严谨,不得有原则性的错误,以免误导学生;问题的答案或概念性的陈述要求是:相对准确的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答案。
三、教师通过自身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投入课堂
教师的亲和力来源于一个教师对教学工作的领悟和对学生的关爱。教师的感染力来源于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素质以及教师个人扎实的基本功。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和启发,学生唱得还真有点味道,突然让人感觉到这节课很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逐步把学生带入了音乐的殿堂,音乐的种子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了。教师的感染力逐步形成了影响力、个人魅力,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很好的。在器乐方面(包括除了钢琴的其它乐器)比较突出的可以把器乐的演奏融入课堂教学,例如学习江苏民歌,可以把笛子、二胡等乐器运用于教学,记得有一位教师在上《江南好》这个单元时,导课用了竹笛的演奏,由于他演奏技巧非常娴熟,学生很快就被吸引了。总之,教师只要有心、用心,练好基本功,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投入到音乐课堂,你的课堂教学就会与众不同,效果突出。
四、策划独特新颖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在音乐氛围中体验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从而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围绕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欣赏、表现、创造四个方面进行。初中音乐课包括唱歌课和欣赏课两大类型。简单谈一谈欣赏课:首先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生理和心理特点策划欣赏教学设计中的活动方案,课件制作要切合课题,若要使得整个课堂的气氛欢快活跃,教师在课堂上应精神饱满,激情洋溢,教态亲切自然,容易跟学生亲近、互动;独特新颖的课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教案设计应整体化、系统化,能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现状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能尽力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目标,音乐欣赏课中运用动静交替的原则:课堂中有唱、有律动、有旋律的创编,尽量让学生去展示,以多种方式去全方位地感受音乐、表达音乐,并在活动中掌握音乐知识技能和体会音乐的乐趣。这不但让学生掌握了音乐知识,增强了自信心,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五、课堂中运用小乐器,促进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合唱教学是初中音乐教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平时的教学实践得知:小乐器进课堂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了合唱教学的开展。小乐器(竖笛)进课堂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巩固了学生的音高概念,辅助了合唱教学。教学中音高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训练的结果,除了教师具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学生密切的配合才能完成,例如在合唱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唱好两个声部,学生必须有一定的音高概念,否则无法完成合唱任务。一首二声部的作品在一节课中完成可能有一定的困难,若尝试让学生用中音竖笛吹奏二声部,并尝试与一声部的配合,让学生对合唱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印象,这样对二声部的旋律掌握就比较容易些。因为竖笛的吹奏不会产生音准问题,只要通过练习掌握吹奏技巧就可以了。因此,当学生逐步对二声部产生了印象和概念后,再和一声部配合就比较容易、轻松了。例如七年级上册《念故乡》和八年级下册《划船曲》两节课,都是合唱的教学,第一课时都是用竖笛吹奏二声部,与一声部配合,第二课时再让学生演唱二声部,这样学生对二声部就有了一定的印象,接受两个声部也不会太困难了,竖笛的吹奏使学生在音准、节奏方面掌握的更快、更牢固。因此,“竖笛进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全身心地投入合唱,有利于合唱教学的有效和高效的开展。以上是我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实施有效性教学的一些探索和感悟。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技能、培养音乐修养和提升艺术素质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音乐教学的质量,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生涯中,还将不断作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以进一步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