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学生心理健康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我们在交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要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每一名学生都成长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策略,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牢牢把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也随之加大。同时,传统的家庭的不稳定也更加突出,人际的直接交往减少,情感联络淡化,人的价值观念也在变化,而价值冲突造成的混乱必然造成心理的困惑,特别对是情感比较脆弱的青少年学生会造成某种心理危机。我们要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首先要了解和掌握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哪些心理障碍,并分析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出人格健全的优秀学生。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学习压力大。焦虑的心态在中学生中很普遍,引起焦虑的原因有很多,如:超大的学习量,大量的作业,频繁的考试,无休止的补课,大量的重复学习;超高的学习难度;超长的学习时间,加班加点,夜以继日,使学生穷于应付,疲于奔命,根本没有休息,导致心理上的疲劳,情绪焦虑不安。
2.人际交往障碍。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他们的父母因忙于事业,大多无暇顾及他们,有些孩子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谈心里话.把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在日常的学业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的苦闷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
3.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一是社会上滋长的唯经济主义的影响。在学生中表现为“一切向钱看”的消极现象,不仅妨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也助长了他们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二是大众传媒中不健康的内容也是造成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一些文艺作品、网络、影视广播充满“拳头”加“枕头”的内容,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
4.情感的困惑。中学时期是花的季节,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凸显,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自控能力差、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困感。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
5.教育方法不当。教师教学方法不当,且带有惩罚性;行为方式带有歧视、嘲讽意味。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轻则埋怨重则打骂。这些都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永久性的伤害。
三、纠正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措施
1.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预防心理危机,应以家庭为重点。因为家庭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的不少心理障碍都是因家庭中父母等亲属而产生的。为此,学校可以通过办好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议,通过家长老师互访,一旦发现学生有什么思想疙瘩,就让父母与儿女直接坦诚地沟通。这样,就可以及时、有效地纠正和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2.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辅导。学校作为心理教育的前沿阵地,应设立一个学校心理辅导室。通过心理辅导室,掌握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测和分析,及时发现需要给予特别帮助的学生。
3.由各班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召开主题班会,给学生一个畅所欲言的倾诉机会,把自己的心事、苦恼、困惑都摆出来,在同学中进行心灵的交流和碰撞,以便借助班集体的力量加以解决,以强化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经常举办与心理教育相关的活动,如组织观摩展览,收看有关心理辅导的专题影视节目,刊出有关心理教育内容的墙报、专栏,举行专题演讲比赛,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解答学生或家长所遇到的心理障碍或困惑等等,都是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措施。立未成年人轻罪犯
5.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提高。新时期的中学生说是有心理挫折,多为自身原因造成的,表现在考试成绩的不理想和同学相处不好等方面。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并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以便让学生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并且告诉学生一时的失误不代表永远的失误。只要我们及时注意进行改正,付出艰苦的努力和汗水,就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美好前景。经过教师的教育和激励,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肯定会增强,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意识也会出现大幅度的提高,成绩也将随之提高。
6.让学生心理健康得以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爱心去对待学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初中学生正处在情感“空隙”期.父母对其的情感(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情感)此时正在减退,正需要有一个新的情感来抚慰其成长。所以在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时,老师只要把“爱的阳光”给予学生,学生就会灿烂,师生间就能产生“惺惺相惜”的体验。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就能够让学生在素质教育教学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总而言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全方位、多角度,这样才能让他们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才能勇敢地直面人生。笑对人生,以平常之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逐渐形成热情、开朗、乐观、宽容、自信等心理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之目的。
参考文献:
[1]章红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快乐阅读:中旬刊:2013(03):ll4.
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今天,学校这个传授知识的圣地已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样单纯,而是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渐现端倪,直接冲击着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活消极,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难于应付挫折,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厌学、逃学、混世, 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这种心理健康状况如不尽快扭转,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天之骄子”,将完全可能成为畸形儿, 将无法适应现在的竞争形式, 所以形势危矣,能够引导学生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我的教学教育工作中,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堂教学上改进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动机的重要因素,当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任何需求的时候,他们是不可能热爱学习的。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上无疑是最重要的。引起学生注意事物,往往体现新奇性、形象性、矛盾性、变化性、对比性等特点,它们刺激人的感官,会引起人的兴趣与关注,进而接近、了解未知事物,解决新问题。因此,教学时,我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设置各种巧妙的情景,不断呈现事物的这些特性,努力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二、谆谆教导,因材施教
学生热爱老师,往往会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来,似乎觉得不学好就对不住关心爱护自己的老师。而对于那些情感饥渴者,教师更应付出无私的爱,并且要想办法建设班集体这一温暖的家庭,让他们生活在情感丰富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情感场具有巨大的磁力,会紧紧吸引住学生,使他们不至于寻找不正规的情感补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关怀爱护学生,细心的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针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从心底里跟他们沟通情感。
三、鼓励学生,多些赞扬,少些批评,改进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不当,否定评价过多,用分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是造成师生情感障碍的主要原因。对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因此通过评价要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对学生的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和针对学生各方面的进步,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误周期的逐步延长或错误程度的逐步减轻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要掌握的原则是:评价要全面客观,评价要以鼓励为主,评价在有发展性。我在教学过程中,多用赞扬鼓励学生,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而少用批评,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表扬不批评,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批评也是一种激励。
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注重平等和关爱,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正确引导学生,敏感问题不回避
改革开放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大潮,五光十色的生活,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巨大而多样的诱惑,由于他们思想不成熟,理智不健全,选择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往往被许多消极因素所吸引,所迷惑,从而抛弃学业,迷恋享乐,甚至走入歧途。而对于一些敏感问题,大部分老师和学校都采取回避的态度。其实这样,有的时候后果反而更严重。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主题班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正确引导学生,使得他们能够正确健康的看待这些问题。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还是行之有效的。
六、做好家长工作,使之配合好教育学生的工作
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因此我在空闲时间主动与学生父母接触,了解情况,交流思想,做家长工作。让他们配合我一起努力,尽量减少家庭方面给学生的压力跟负面影响,使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反映有二:
1.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觉得认真学习没意思,不想再学了。学生中有种说法:“有出息的靠关系,没出息的靠分数。”学习好的同学在学生中威信不一定高,而成绩平平、人缘好的同学却常常受到青睐,所以就觉得学习没劲,不想努力去读书了。如有位同学就曾在日记中写道:“晚上11点多了,望着桌上摆满了的教科书、英语词典、作业簿……我真想把它们一下子烧成灰。”他表现出强烈的焦躁、愤懑、无奈,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二、人际关系问题
这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有位中学生谈到,一次他向一位同班女生询问功课,被老师看到后受到了苛刻的指责,并把这事作为一条小辫子抓在手里,动辄就揪出来“示众”一番:“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吗?”这就严重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导致了他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老师指东他偏向西,而内心又十分矛盾,甚至影响了对学业的兴趣……这都反映出学校中师生关系的问题。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例如,有位学生谈道:“我经常和妈妈闹矛盾,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了之再也不回来了。”还有位学生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有一次母亲出差时,父亲竟带了一个女人回来过夜。自此以后他再也不愿呆在那个家里了,恨死了父亲,可见,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还有更深的内心创伤。
三、情感类问题
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惑,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 转贴于 具体做法我校做到了以下几点:
1.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2.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含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3.在中学里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除了一般的咨询谈心外,还可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如,在大考之前,总会有一些学生产生考试焦虑,表现出紧张、失眠等症状。心理辅导员就可集中为学生做放松治疗,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应考动机,以取得好的成绩。学校中的心理咨询与调节不同于社会上一般的咨询门诊,做法亦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具体实施:
(1)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由于青少年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情感挫折时发泄常常不能自控。咨询者应理解这一特点,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防止不当的发泄。较好的方法: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三是音乐抚慰,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7-0018-04
一、引言
儿童青少年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重点人群[1]。为此,世界各国均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并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从幼儿园到大学的相关教育和促进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促进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领域。
心理健康不是一种自发的状态,而是个人和社会双方努力的结果:个人有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社会为维护和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条件,两者的结合点就是心理健康服务[2]。中学生作为一个快速成长中的特殊群体,在其成长过程中必然面临维护和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所以中学生群体需要心理健康服务,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前提。与此相对应,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以心理健康发展为导向,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健康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中学生的相应需要,是有效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国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研究还比较零散,缺乏国家层面的和大样本的需要调研报告,因而难于从整体上把握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因此,有必要系统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现状及其特点。
二、对象与方法
1.调查人员
调查人员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现状调查协作组。协作组成员由国内六大行政区九所全日制中学十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组成。
2.调查工具
调查工具为罗鸣春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开发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问卷(AMHSNQ)。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60~0.870之间;分半信度在0.712~0.856之间[2],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3.抽样设计
遵循经济而有效的原则,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国内六大行政区选取九所全日制中学,初一年级至高三六个年级的在校学生为调查样本。
4.调查方法
横断面调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
5.抽样情况
共发放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1809份,问卷回收率90.45%;剔除数据缺失值超过5%或有明显反应偏向的无效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1748份(见下页表1)。
表1 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样本基本情况表
性别 年龄 民族 居住地 地区 年级
男842(48.1%)
女906(51.7%) 15.26±1.93 汉族1541
少数民族 207 农村746
城镇538
乡镇464 东部356
南部746
西部330
北部154
中部162 初一年级346
初二年级330
初三年级332
高一年级243
高二年级313
高三年级184
总计 1748 1748 1748 1748 1748
6.数据分析
以每个青少年学生在6维度43个题项的得分为初始数据,计算青少年学生在各维度的均分及需要总均值和标准差,以均值大小反映被试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强度,以标准差反映被试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离散程度。统计中学生在服务机构、人员、内容、方式和途径、态度所属题项上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频次,计算出“希望+非常希望”频次的百分比,反映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在具体项目上的强度分布。检验AMHSNQ的6维度各均分及总均分在人口社会学变量上的差异,得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现状和特点。
三、结果分析
1. 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总体情况
(1)总体情况
中学生群体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见表2):6维度需要均值在1.74~3.14之间,需要总均分为2.63,介于“有点希望”(2分)和“希望”(3分)心理健康服务的区间内,总体偏向希望得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学生群体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需要强度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服务内容(3.14±0.48)、服务态度(2.95±0.59)、非专业服务(2.78±0.65)。非专业服务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中占有重要地位。从题项的具体内容看,非专业服务是指来自青少年同辈群体、家庭主要成员、学校教师的环境支持与人际互动服务,它体现出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表达上的社会取向的特征[3]。
(2)服务机构
中学生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排序依次为:学校心理中心、社区心理中心、单位心理中心、医院、私立心理机构、防疫保健部门、精神卫生机构、民间机构。学校心理中心(67.6%)为首选,社区心理中心(60.0%)次之,精神卫生机构(36.7%)排倒数第二,民间机构(23.8%)为最末一位。中学生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的前三位是学校心理中心、社区心理中心、单位心理服务中心,反映出当前中学生既需要专业机构提供的专业化服务,同时也需要非专业化的一般社会服务。
(3)服务人员
中学生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排序依次为:同学朋友、父母家人、学校健康专家、学校老师、私人健康专家、医生、精神卫生专家、自己解决、民间人士、任其自然。75.1%的中学生把同学朋友作为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首选人员,父母家人(69.9%)次之,学校心理专家(67.8%)居第三位,学校老师(53.6%)居第四位,自己解决(25.0%)、民间人士(17.6%)、任其自然(11.8%)居倒数第三、二、一位。中学生希望提供服务的前三位人员依次是同学朋友、父母家人、学校心理专家。反映出当前中学生既需要专业人员服务,同时更需要来自同学朋友、父母亲人的人际社会支持和朋辈服务。
(4)服务内容
中学生希望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和项目依次为:人际关系、自己的身心管理、学业问题、校园生活与适应、身体发展与适应、青春期心理、危机干预、物质依赖、精神疾病预防。中学生最关注的心理健康服务项目是人际关系(91.3%),自己的身心管理(87.0%)、学业问题(87.0%)并列第二位,校园生活与适应(85.8%)列第三位,身体发展与适应(84.2%)排第四位,青春期心理(82.1%)排第五位。中学生在人际关系、身心管理、学习问题、校园生活与适应、身体发育与适应、青春期心理这六个项目上希望和非常希望得到心理健康服务的比例高达82.1%以上,表明这六个方面是当代中国青少年学生最关注的心理健康服务热点。研究者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和环境适应问题[4]。反映出当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聚焦在学习进步、人际关系、生活适应良好的发展性需要上。
(5)方式和途径
中学生希望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式和途径依次为:科普宣传、健康教育、同学朋友咨询、与心理专家面谈、与家人讨论、网络服务、向老师咨询、书信咨询、与医生面谈、与精神专家面谈、电话咨询。居于前五位的方式为科普宣传(72.8%)、健康教育(72.5%)、向同学朋友咨询(72.1%)、与家人讨论(68.5%)、与心理专家面谈(62.7%);而与医生(37.9%)、精神科专家面谈(37.4%)和电话咨询(34.6%)被排在最末三位。结果表明,中学生获取心理健康服务信息的首选方式和途径是科普宣传、健康教育、同学朋友的朋辈咨询。
(6)服务态度
85.1%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了解心理健康知识,83.0%的中学生希望有固定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提供服务, 69.8%的中学生认为同学和朋友接受心理健康服务很有必要。反映出当今中学生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服务意愿。
2.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特点
(1)男女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总体水平差异不大。在专业服务、内容服务、非专业服务、民间服务四个维度上,男女中学生性别主效应非常显著;男生在专业服务、民间服务两个维度上的需要显著高于女生;在非专业服务、服务内容两个维度上,女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显著高于男生;在需要总分上,性别差异不显著。表明男女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结构上有差异性,但总体需要水平差异不大。
(2)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略高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中学生在非专业服务、服务内容两个维度上表达的服务需要显著高于独生子女;从需要总分看,非独生子女中学生表达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高于独生子女,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可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使其需要满足程度高于非独生子女,导致独生子女表达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相对较低。
(3)农村生源和城镇生源在三个维度上差异显著。在方式途径、民间服务两个维度上,城镇生源的服务需要显著高于农村生源;在非专业服务维度,城镇生源的服务需要显著低于农村生源;需要总分上两者差异不显著。
(4)家庭经济状况富裕的中学生在服务态度上比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和贫困的中学生更积极;在需要总分上,家庭经济状况富裕的中学生表达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显著高于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学生。
(5)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年级差异显著。初二年级学生在专业服务、方式途径、非专业服务、服务内容、服务态度五个维度和需要总分的服务需要显著高于中学阶段其他年级;数据显示初中二年级是中学六年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也是各种心理问题较为集中的时期,“初二年级现象”突出。
四、有效满足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建议
构建高效务实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满足和谐社会建设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是心理学促进社会发展和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5]。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现况与特点的调查结果,课题组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通过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现状和特点的调查,可以更具体地确定由谁、以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优先满足中学生哪些心理服务需要,从而进一步完善以目标群体的心理需要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的配置和规划提供基础数据。针对中学生的心理服务需要现状和趋势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实施计划,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评定研究,建立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常模数据库,以此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规划和动态监测的基础数据。将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与国家或地区人口普查或者国家卫生调查相结合,不仅可以在更大的调查样本中收集更广泛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数据,获得更丰富的人口社会学资料,而且可以提高调查效率,降低研究成本。
第三,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促进体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服务可得性。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而且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的社会人际支持的自助和互助能力。加强专业机构与非专业机构、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合作与支持,有利于形成专业服务和社会支持系统在维护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中的强大合力。
第四,鉴于中学生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和较高的心理健康服务意愿,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应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的建设,让心理健康服务覆盖校园,深入班级、宿舍,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形成全方位育人、全过程心理健康服务与心理健康促进的立体网络,最大限度满足青少年的心理服务需要。
第五,从青少年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人员、途径和方式的需要分布来看,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特点是既需要专业机构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也需要社会环境提供非专业化的一般性社会支持;既需要专业心理健康人员提供专业化服务,同时更需要来自同学朋友、父母家人的人际互动与支持来化解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应该携起手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统筹规划,形成合力,营造一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6]。
第六,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焦点看,追求人际关系和谐、学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发展性需要是主旋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也要围绕这一主旋律。事实上,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核心,以预防促进为主要手段,以矫治作为必要的补充和辅助[7]。
第七,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在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物质支持的同时,提供配套的心理促进和社会支持资源,从物质和精神上促进贫困生的可持续发展。
第八,有针对性地加强关键期和关键节点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学阶段,初二年级是一个关键期;加强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引导中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注:本研究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1BMZ004)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项目编号:05JZD00031)资助。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淑英.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5.
[2]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3]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华人本土心理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4]罗鸣春,邓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7):456.
[5]罗鸣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一、内部因素
因生理、心理的骤变,中学生难免会受到这些变化的影响而产生困扰,内在因素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精神疾病具有遗传性,如果家族中有过类似疾病史,中学生犯病的可能性也会增加;病毒、病菌的感染会对神经组织结构造成损害,引发器质性心理障碍或者是精神失常,阻碍心理健康导致智力迟滞或是出现其它心理疾病;此外,体重较重的中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感,体重数值越大越容易受到来自周围环境的嘲笑,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
人际交往是中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益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显示,人际关系受欢迎的中学生表现出较多的亲社会行为,被同伴拒绝的中学生表现出较多的攻击、退缩行为,被忽略的中学生表现出最多的退缩行为。此外,同伴的支持也会对学生适应学校的能力造成影响。因为中学生的心理、生理日益成熟,中学生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希望与异往,而与异性正常的交流也有助于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帮助中学生迈向成熟。很多中学生在这一阶段开始对异性产生爱慕心理,有的甚至开始了恋爱关系,但大部分的恋爱最终都是无疾而终,恋爱关系上的挫折会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这种影响甚至可能相伴终生。也有不少中学生只是处在暗恋的阶段,暗恋中的中学生容易产生情绪不稳、抑郁寡欢、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身心状况,情节严重的中学生还会患上心理、身体疾病。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学生因自制力不强,易被互联网所吸引不能自拔,容易出现道德意识较弱,因泛滥的网络信息而迷失自我,因沉迷网络虚拟世界而造成现实社交能力障碍等问题。
二、外部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也是其生长的地方,家庭成员的态度与观念会对中学生造成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其文化修养、教育方式、教育态度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直接的影响。在家庭关系中,父亲的理解与温暖,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家长的严厉与处罚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处罚的孩子也许会使用同样的方法攻击他人,把心中的怨气施加到其他人身上,带着敌对的情绪看待他人。这不但会影响孩子正常的人际交往,也会使学生产生适应不良、压力增大等问题。来自于父亲的严厉处罚会使孩子产生威胁阴影,一方面,孩子的自尊心、创造性、独立性受到抑制;一方面,孩子的外在行为也会被压抑。在实际生活中,父亲的过度干涉、保护不会明显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而母亲的过渡干涉、保护会使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
家长的文化水平越高,家庭经济水平相对也会较高,在生活、心理、学习等方面能够满足孩子需求,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况也较好。父母的文化水平越高,在孩子的教育与成才方面有自己的理解,能够帮助孩子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文化水平较低的父母关注得更多的可能是孩子的分数,或是把自己未达到的目标施加于孩子,使孩子产生焦虑、抑郁、敌对心理。
2.学校因素
学校是除家庭之外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环境,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方式都会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影响。
部分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学生不得不将课余娱乐休闲的时间用于学习,使学生产生焦虑、自卑的心理。虽然不少学校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开展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成效却不明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教育形式表面化,只是进行概念、原理的讲述再进行考试,或是将心理健康看作道德、健康教育,以道德教育、健康教育的方式进行新健康的教育;(2)心理健康教育力量不足,不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知识不足,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使得心理健康的教育形式单一;(3)虽然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档案不齐全,且只在固定时间开放,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作用。
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中学生造成影响。中学生十分敏感,在意他人的看法与评价,希望亲近教师,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理解和关爱,希望得到教师的耐心、真诚对待,在自己遇到问题时给予自己帮助和指引。教师的一句话能够让学生欣喜不已,也能够让学生丧失信心。在教学时,为了班级整体的成绩与荣誉,教师会在学生表现不好时给予其批评甚至是体罚,在这些情况下,学生容易对教师产生对抗心里,或是产生抑郁。另一种情况,教师责任心不足,心胸狭窄,不能接受学生意见,对学生进行挖苦、嘲笑,使学生产生消极心理。此外,教师不理解、不信任学生,教师存在认知偏差等问题也会使学生产生压抑、攻击心理。总而言之,教师的态度、品质、性格对学生影响非常大。
3.社会因素
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刻,容易被社会的负面信息、坏风气影响,使其出现心理问题,使其没有能够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其心理健康和未来的发展。
三、结束语
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能够使人终生受用。在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中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自我原因是主体,而家庭、学校、社会等的外部影响也十分重要,只有各方面给予关注与努力,才能确保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占诗苑,杨智辉.中学生社交焦虑:家庭教养方式和同伴依恋的影响[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01):8-10+14.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8-0948-02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Attitude Scal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ZHOU Jing.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408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velop a mental health attitude scale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instrument for the measurement. MethodsBased on theory analysis, open investigation,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factor analysis, the Mental Health Attitude Scale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as compiled and it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were tested. Results The mental health scal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as composed of cognitive bias, emotional support, knowledge requirement and seeking help and it had a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ConclusionMental Healthy Attitude Scal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a evaluation tool of mental health attitude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Attitude;Mental health;Statistics;Questionnaires;Students
近几年,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健康观才能更加吻合社会的进步,更加符合国人的身心特点,已成为心理学的一个热点问题[1]。心理健康观是心理健康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社会心理学家对态度概念的理解并未取得一致,但绝大多数人都同意,态度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3种成分,决定着人们在现实生活环境中注意什么样的对象,决定着人们怎样加工有关对象的信息,决定着人们对于有关对象的体验性质,也决定着人们对有关对象进行反应的倾向。全面了解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概念、内涵,一般心理的行为表现、影响心理健康因素以及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等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指导,对于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口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信、效度较高的专门测量工具,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1 研究方法和程序
1.1 被试取样 被试为渝东南地区在校中学生。被试包括3个部分,第1部分是开放式问卷调查的被试,共100人,其中男生55人,女生45人。第2部分为初始问卷调查的被试,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80份,其中男生246人,女生234人;初二年级236人,高二年级244人。第3部分为正式问卷调查的被试,发放问卷720份,有效问卷708份,其中男生366人,女生342人;初二年级340人,高二年级368人。
1.2 开放式问卷 开放式问卷调查了5个问题:(1)你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最典型特征有哪些表现?(2)你认为“一个心理不健康或具有心理疾病的人”最典型特征有哪些表现?(3)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促进心理健康?(4)你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吗?(5)你在当前学校教育中获得了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吗?笔者根据回收资料进行了内容分析。
1.3 问卷维度的理论构想 根据以往研究的资料,在开放式问卷和个别访谈的基础上,提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的理论构想。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态度的主要维度包括以下3个方面:(1)心理健康的认识;(2)心理健康的情感;(3)心理健康的行为倾向。
1.4 问卷项目的选择 根据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的理论构想,结合开放式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编制了共32个题项(其中含2对4道测谎题)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初测问卷。项目采用的记分方法是自评式5点记分方法,由“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评定为1~5分。对初测结果进行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剔除标准差低于0.90、与总分相关低于0.20、因素负荷值小于0.40、共同度小于0.20以及不合乎因素构想的题目13个。最后剩余19个题目组成正式问卷。
1.5 程序 在理论构想的基础上编制开放式问卷。根据开放式问卷的回收资料和访谈资料编拟初始问卷题目。正式问卷的确定分2个阶段实施:第1阶段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的初始问卷进行团体施测。对初始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问卷的因素结构,并根据相关指标剔除问卷项目,形成正式问卷。第2阶段对正式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用正式问卷对被试进行团体施测, 半个月后,抽取被试中的一部分,用正式问卷进行重测。检验问卷的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分析被试反应的特点。
1.6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2 结果
2.1 探索性因素分析 通过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来考察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问卷的因素分析的实切性。检验结果表明,KMO的检验值为0.777,说明样本大小适合进行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系数为903.300(P
表1 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题项共同度因素负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认知偏差(特征值2.29,贡献率14.31%)
14.孤僻的人心理不健康0.6150.766
7.不善交往的人心理不健康0.5670.745
11.害羞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0.5830.743
17.愚蠢的人心理不健康0.5730.652
情感支持(特征值1.98,贡献率12.41%)
29.扩大人际交往,有助于心理健康0.5630.743
23.有烦恼向朋友倾诉,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好方法0.4860.670
3.自我压抑不利于心理健康0.4000.589
28.如果朋友出现心理不健康的行为,我会更关心他0.3990.483
知识需求(特征值1.96,贡献率12.22%)
16.我希望校园里经常有心理健康讲座或活动0.6680.815
19.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0.6550.795
13.我想知道有哪些方法能保持心理健康0.4320.553
寻求帮助(特征值1.94,贡献率12.12%)
10.有心理困扰去找老师求询是件难为情的事0.5420.715
21.当我遇到心理问题时,我会及时求助0.5520.683
4.父母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不够关心0.3650.597
6.如果我有心理问题,我会尽量不让别人察觉出来0.4030.585
18.如果我有心理问题,我会远离老师和同学0.3660.507
注:4,6,7,10,11,14,17,18为逆向题。
4个因子共解释总方差的51.06%,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题项的最高负荷值为0.815,最低负荷值为0.483。因素的命名遵循2条原则:一是参照理论模型的构想维度命名。看该因素的题项主要来自根据理论构想模型编制的初测问卷的哪个维度,哪个维度贡献的题项多就以哪个构想维度命名;二是参照因素题项的负荷值命名。一般根据负荷值较高的题项所隐含的意义来命名。在原来的理论构想的基础上,把正式问卷的4个维度,分别命名为认知偏差、情感支持、知识需求、寻求帮助。观察实际的因素分析结果,与理论构想比较吻合。
经过初测问卷题项的筛选,共删除13个题项,得到包含19个题项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正式问卷,其中包括2对测谎题,题号分别为3与22,8与31。问卷题项采用5级评定法计分。
2.2 正式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2.2.1 信度检验 采用Cronbach alpha系数(同质性信度,又称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作为信度指标,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见表2。各维度及问卷总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信度系数均较好。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作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的测量工具是稳定可信的。
表2 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量表的信度分析
因素Cronbach α系数分半信度
认知偏差0.7340.727
情感支持0.5980.562
知识需求0.6460.499
寻求帮助0.6060.521
总体问卷0.7410.601
2.2.2 效度检验 内容效度的确定方法主要是逻辑分析法,其工作思路是请有关专家对测验题目与原定内容范围的吻合程度作出判断[2]。Maio等[3]认为,判断测验题目与原定内容范围的吻合程度高低有2个标准:一是确定好内容范围;二是对于已经确定的内容范围,测验的题项是否具备代表性。该问卷的维度构想和题项编拟是基于理论文献综述、开放式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几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在问卷初测前后多次请心理学专家进行审查和修订,基本保证了问卷的维度和题项能够涵盖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各方面的特征,并具有代表性,因而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问卷的构想效度检验运用相关分析法。根据心理测量理论,问卷的各个维度之间应该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如果相关太高说明维度之间有重合,有些维度可能并非必要;如果维度之间相关太低,说明有的维度测的是与问卷总体拟测量的完全不相关的内容。一般认为,一个良好的问卷结构要求维度与总测验的相关在0.30~0.80之间,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在0.10~0.60之间,在这些相关全距之内的项目为测验提供满意的信度和效度[4]。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各维度之间及维度与问卷总体之间相关情况见表3。各维度与问卷总分相关在0.576~0.716之间,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均在0.172~0.388之间,相关适中。说明各维度间有一定的独立性且又能反映总问卷所要测查的内容。因此,问卷结构是合理的。
表3 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问卷各维度之间以及维度与总体的相关系数
因素认知偏差情感支持知识需求寻求帮助
认知偏差1.000
情感支持0.2671.000
知识需求0.1720.3881.000
寻求帮助0.2120.2430.1931.000
总体0.6480.6670.5760.716
3 讨论
本研究首先在渝东南中学生中做了开放式问卷调查,并征求了教师和专家的意见。从信、效度的结果看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各项信度指标多在0.6以上;通过对因素结构的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理论构想和实际研究的结果稍有出入,但这只是对其中一些题项的合并、筛选和重新组合,这更体现了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研究中,对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出的4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说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可以认为,自编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的问卷为探索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的具体特点和规律提供了测评的工具和解释的参考,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可以作为测评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的工具。
为了加快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尤其是叶一舵教授提出了“建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每一个地区乃至每一所学校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开发适合具体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就显得日益重要。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的特点,考察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可以更好地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为各类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立提供依据,更好地构建学生和谐的人格。
4 参考文献
[1] 金勇,郭力平.心理健康观的历史演进.心理科学,1998(3):465-466.
[2] 戴海崎,张峰,陈雪枫.心理与教育测量.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93-95.
[3] MAIO GR, OLSON JM. Relations between values, attitudes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attitude function. J Exper Soc Psychol, 1995,31(2):266-285.
[4] 戴忠恒.心理教育测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382-414.
近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提上了各学校的日程,学生的部分心理问题得到了干预和疏导,目前大力推行和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各中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在一线工作10余年的心理老师,我谈谈自己的一点工作经验和总结。
一、导致在校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压力
适度的压力会使人的情绪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这时人的思维活跃,反应速度加快,有正面效应。当压力过大,就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很严重的负面影响,会让人产生不舒服感,并且会带来不愉快的情绪,其中最主要的是焦虑和沮丧。焦虑中含有不安和忧虑的成分。使人的注意力大大下降,记忆力下降,直觉范围缩小,思维也比较刻板、固执、缺乏弹性,创造性思维功能更是明显下降,影响人的自我判断能力,会做出一些错误举动。过高的焦虑值,使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沮丧中含有失望、抑郁,甚至悲伤的成分,当尚未找到应付的新途径,情绪产生陷入低谷的倾向,长期压抑得不到释放,就容易引起各种心理疾病。
(1)大量的咨询个案显示,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压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性严重下降,甚至产生逃学、厌学、自伤等行为。
(2)频繁对考试的强调和强化导致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2.人际关系紧张
(1)青春期特殊的心理发展特点导致了中学生必然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时刻体验着矛盾。一方面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另一方面封闭心理又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他们有话有秘密想向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2)一些特殊的原因导致的人际交往困难。比如,较为突出的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家庭子女,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的比率在我的咨询个案中是相当大的。
(3)性的觉醒和网络等信息通道的发达导致了中学生在性启蒙上可能出现成人始料不及的各类问题。
3.引导不足
(1)学校心理教育虽然已经普及,但是工作的持续开展和深入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了专业的心理工作者配备不足,各类辅助工具严重缺乏,这些必然导致心理工作的疏漏。
(2)家长更关心分数,父母对子女教育投入的时间不足,导致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大部分依赖于学校教育。而心理方面的关注和辅导,学校教育是无法替代家庭教育来完成的。
二、加强和深入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思考
1.普及心理健康课程
要求心理健康课程有专业性、活动性。
2.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设立个体心理服务室,进行个体心理咨询与治疗。个体心理咨询保证了心理咨询的私密性和深入程度。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
(2)设立心理咨询团体活动室,开展团体活动。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弥补心理从业者不足的局面,大面积地开展不太重视私密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针对新生适应、学习方法提高等主题。
(3)加强学校领导和各科教师的心理培训,重视全校心理工作的整体配合。心理工作的暗示性和影响性只有在整体配合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否则学生内心反而会产生矛盾和质疑。
3.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来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
参考文献:
[1]刘富强.学生心理健康枕边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李远,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希望出版社,2008.
据最新调查显示,目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各种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他们承受着来自学习任务、学校教育和家长期望等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受到极大影响。
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第一、学习类问题
1.学习动力不足,存在厌学情绪。表现在:
⑴思想上表现为理想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求知欲不强。
⑵学习上表现视学习为苦差事,不认真学习,生活上表现为懒散、惰性大,不遵守纪律,对玩乐吃喝情有独钟。
2.精神压力大,考试焦虑症突出。
第二、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与学生不能互相理解引起的困感和烦恼。有一位学生干部谈到,现在做班干部真难,两头受气,十分委屈。还有中学生认为教师“处事不公正”的,认为教师“轻视自己”的等,都反映出学校中师生关系的问题。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
主要集中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
3.与父母关系问题
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造成学生的心灵伤害。
第三、行为类问题
1.打架斗殴
现在的中学生个性越来越强,凡事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逞强好胜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2.撒谎
大多数学生撒谎是为了逃脱眼前的惩罚。从中学生撒谎行为的背后我们看到,他们的说谎行为是克服自卑感、满足虚荣心的一种表现,是他们的表现欲发挥作用的一种结果。但这种行为的危害性也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在破坏个人声誉、损坏个人道德品质甚至将自己引向犯罪道路。
3.逆反心理
逆反是指个体在过度接受某种刺激后所做出的逃避反应。目前校园中“体罚”学生的现象已日趋减少,但对一些困难生不能做到积极引导、耐心帮教,而是打入另类,不管不问,一推了之。学习时让这些学生坐在教室后面,听不听没关系,只要不说话不捣乱就行。活动时让这些学生站在旁边,只有看的资格。这些冷落和歧视容易使他们产生自暴自弃和逆反心理。
4.网络综合症
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接触社会的另一面,学生可以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仿真练习、模拟现实,得到很多信息。但是互联网并不是一个纯洁、健康的虚拟天地,它所传输的信息、一些网络主体的不良行为都会对青少年一代产生负面影响。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创设心理素质教育的情境因素
首先,创设良好的校园风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要建立德育基地、劳动技能教育基地、体育活动设施、艺术教育设施等。另外要创造心理素质教育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学校心理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全面渗透,进行综合教育
各科教学应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结合各科教学内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发展。各科教师要充分挖掘各科教学中蕴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教育,真正发挥各种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
3.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对学生实施心理素质培养
学校通过组织文化娱乐活动、体育活动、学科竞赛、春游、社会实践等活动,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给他们创造成功表现自己的机会,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通过班组联谊活动,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4.开展心理咨询,重视心理咨询教师的培养
心理咨询是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特定形式,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目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十分关注而又为此忧心忡忡的严峻问题,学生当中的困惑感、挫折感、焦虑感、自卑感、冲动感、自责感、孤独感及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普遍存在。针对这些问题, 中学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5.开办家长学校,争取家长对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合作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家长、学校三方面的有机配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学校可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讲授有关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以及现代家庭教育方法等相关知识,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家庭教育的效果,减少或避免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引起的学生心理问题, 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
总之,面对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只要我们整合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就能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
2.郑雪:《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1对象
在我市随机抽查三处初级中学、三处高级中学的1 000名学生,高中420名,占42%;初中580名,占58%;男生532名,占53.2%;女生468名,占46.8%。年龄范围11~19岁,平均(14.02±1.88) 岁。
2方法
随机对1 000名学生中用:①疾病症状量表(SCL-90);②中学生生活事件量表,参照国内有关事件量表,选择51项与中学生有关的项目,采用分组调查。
3结果
3.1分析中学生疾病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其中遭受痛苦中等程度以上者以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四个因子相对较高,且高中学生明显高于初中学生(P<0.05)。男女学生比较,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性焦虑4个因子痛苦水平女生明显高于男生,见表1。
3.2由生活事件量表分析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生活事件,由频度看出:父母管教过严,考前复习紧张,高考不理想,本人不被理解等是中学生经历较多事件。初中以老师、家长管教过严、不安心学习为多数,高中则以考前复习紧张,担心高考不理想、视力下降、结交异性朋友为高频事件,见表2。
中学生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等方面存在心理问题率较高。特别是对学习产生的焦虑,也就是说,有近三分之一的中学生长期处于对学习的高焦虑状态,这无疑会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需要对中学生实施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有的校长常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课混为一谈,使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了一个误区。其实,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区别的。德育旨在塑造个人的完善的道德品行,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塑造个人的完善人格:德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成长问题。因此,要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大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使更多的人明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要牢固树立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谐的发展。
新形势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功能上讲,应关注心理疾病的预防,而不是治疗,而且应倾向于心理潜质的挖掘,是一种发展性的心理教育,而不是矫正性的心理教育;从内容上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性与调节能力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从方法上讲,积极发挥教育的系统性、目的,并给教育中的认知与体验以足够的重视。
二、减轻学习压力。重视有关心理问题的预防与消除
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学习,这和他们所面临的学习压力及教师、家长的期望、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甚至是教育体制、考试制度等相关。虽然在大的方面,学校无法改变,但从学校角度,可以通过改善师生关系,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增进学生对自身的了解,帮助学生悦纳自我,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愉快的成功体验中成长,并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树立信心,则正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预防或减少学生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就要明确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它的表现及预防办法是什么。
概括地说,学习对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心理。因此,学习心理的辅导,应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辅导,教会学生学习。
三、开展自我意识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根据积极自我意识的构成,中学生积极自我意识教育的内容包括:①自我认识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物质的我;二是认识社会的我;三是认识精神的我。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这三种自我之间的关系,不要过多看重物质的我,要重视社会的我,更要重视精神的我。②正确的自我评价方法的教育。正确的自我评价方法应当是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③理想自我教育。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对理想自我进行构想,正确对待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避免学生由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不一致而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
四、努力掌握心理辅导的知识与技巧,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1·1 对象与方法 为使样本具有代表性,参照驻马店市重点与普通中学生人数分布比例,计算出样本构成比,采取分区分层取样,在驻马店市6所中学共调查中学生544人,重点中学219人(40·26%),普通中学325人(59·74%),其中,初中生334人(61·4%),高中生210人(38·6%)。男生290人(53·31%),女生254人(46·69%)。年龄11~19岁,平均(15·04±1·77)岁。
1·2 调查工具 90项症状清单(SCL—90);中学生生活事件调查粗表。参考国内外有关生活事件量表[1~3],选择了48项与中学生有关的生活事件条目,内容主要涉及学习、人际关系、恋爱、疾病、意外事故等方面,采用团体集中调查。
2 结 果
2·1 中学生SCL—90量表各因子分和痛苦水平的分析(表1)。
计算初、高中SCL—90各因子的均值,发现中学生以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四项因子分相对较高。并且高中生各因子分均高于初中生,经协方差分析有显著性(P
2·2 中学生18项主要生活事件标准回归系数、强大、频度均值等级(表2)。
3 讨
论
调查发现中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和抑郁情绪方面评分较高,提示这几方面的问题可能比较突出,并且高中生评分高于初中生,女生评分高于男生,提示高中生和女生有更多的心理应激反应。比较中学生和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心理应激反应类型基本相同,均以强迫、人际敏感、抑郁为主,但在反应程度上,中学生比大学生要强,SCL—90各因子评分和中度痛苦水平以上的人数中学生均低于大学生[3~5]。由此看来,在青少年期,由初中、高中至大学,心理应激反应呈递增趋势,可能是因为逐渐与社会交流的增加而需要在心理上不断的进行调整和适应,因而也更容易出现心理适应不良反应。作者据此认为学校心理咨询应十分重视初中生这一人群,通过各种咨询工作使中学生能有效地顺应自己的智力、兴趣、能力等,同时也能适应自己的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从而达到自我了解、健全适应与自我实现,由于提高了心理适应能力,在高中和大学期间就能较好地对环境作出心理调整,减少心理适应不良的发生。
另发现与中学生心理应激反应关系密切的18项生活事件主要涉及“独立意向”与亲子关系矛盾、担心高考、人际关系、恋爱等方面的压力,初高中生又各有一些特点,此外,视力下降对中学生心理上的不良影响也应引起重视。这些主要心理应激因素是中学生心理咨询的重点,如何指导中学生在“独立意向”、恋爱交友和性教育、与父母和老师关系处理等方面的正确发展,是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点,为此,在培养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显得十分重要。针对中学生心理应激的共性问题应开展一些群体性心理辅导、社会适应性训练等,可望使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萌芽之际就得到了解决,对有效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可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第一版.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155~159
2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31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